初中生家长必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8:26:39

点击下载

作者:申增俭,关黎

出版社:辽宁民族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初中生家长必读

初中生家长必读试读:

导读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由于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所以,家庭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所谓家庭教育,就是家长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和孩子成长发展的要求,在家庭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孩子实施教育影响的行为及活动。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也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就要与时俱进。作为中学生家长,要了解中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进入了青春期,这个时期孩子逆反心理增强。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总想摆脱对家长的依赖,遇事不愿和父母商量,喜欢自己做决定;另一方面来自于孩子被要求的多,学习任务的增加,使孩子玩儿的时间变少,心理上的不满开始逐渐增多。表现为孩子不如小学时那样听话,也不愿与家长说知心话,经常与家长顶嘴,听不得大人的说教等,这是青春期孩子的一种心理特征的反应。如果家长了解和明白了孩子的这些表现是进入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就会一方面对不违反原则的行为给予理解和宽容,进行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就会注意讲究家庭教育方法,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北京曾对孩子在校表现与家庭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家庭教育好的,孩子在校表现为优等生的占95%,基本没有后进生;家庭教育一般的,孩子在校表现为中等的占2/3,并有15%左右为后进生;家庭教育不当的,孩子在校表现为后进生的高达85%,几乎没有优等生。结论:把不当家庭教育提高到一般水平,后进生就会相应减少4/5左右;把一般家庭教育再提高到较高水平的家庭教育,优等生增加3倍左右。

本书为了使广大家长阅读后,给家庭教育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在经过深入的调查并与家长和有经验的中学教师进行座谈,在认真总结了家庭教育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依据中学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现象及在学习和生活中易出现的问题,筛选了家庭教育中典型、常见的问题,对其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并遵循教育的原则,对解决或预防此类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指导策略。全书由12讲组成,每一讲由“问题”、“案例”、“分析”、“建议”、“实践”五个部分构成。

问题:就是提出本讲家庭教育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问题予以界定,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让家长明白解决本讲的问题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案例:是经过精选的由工作在一线的中学教师或家长提供的真实案例或是新闻媒体的报道。这些案例不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失误以及困惑,更反映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通过阅读案例,能够促使家长深刻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

分析:结合案例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作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分析,将问题分析透,找准产生的问题是家长家庭教育上的失误还是孩子自身的原因,便于家长理解,解除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困惑。旨在帮助每一位家长在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基础上,给予孩子科学、有效的指导与教育。

建议:结合“案例”和“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有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具体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对解决或预防类似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建议”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实践:可以说是留给家长的“作业”。使家长从理论及实践的结合上,深化对本讲内容的理解,促进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提高和产生新的认识。

五个部分紧密结合,基本解决了家长在家教中遇到的问题,回答了家长“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和“孩子出现问题怎么办”的问题,使家长遇到类似问题或发现问题的苗头时不会感到束手无策。本书12讲的内容,基本上按照升入中学后,孩子易出现的问题的先后顺序安排。由于孩子个体间差异的存在,家长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和讲授各讲的顺序。也可以根据孩子的突出问题,选择相关内容进行阅读或讲授。

本书编写在保持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事说理,以适应不同文化程度家长的需要,使家长们都看得懂,用得上,有收获。同时,注意讲授自学兼用,既有利于教,又有利于自学。

希望家长在掌握了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付诸行动、持之以恒,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编者能力有限,书中的不当之处请广大家长海涵,更希望读者、同行和专家不吝赐教。编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村镇等城乡基层单位,要关心职工、居民的家庭教育问题,教育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对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品质培养,支持子女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注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家长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做表率。要把家庭教育的情况作为评选文明职工、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特别要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摘自2004年中共中央8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第一讲升入初中 适应生活通过本讲的学习,让家长了解孩子升入中学,家长就要及时指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的环境,以适应中学学习科目的增加,知识量的增大,学习难度的加深,学习压力的增强;适应中学各科老师讲课的方式、方法和要求,完成由小学到中学在学习方法方面的转变,使孩子在短时间内尽快完成这几乎全方位的调整,尽快地适应中学学习生活,进入学习状态,满怀信心地迎接中学学习生活的新挑战,为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问题

小学升入中学,对孩子满怀希望的家长在经历一段时间后,逐渐发现孩子有了变化,而这些变化令家长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活泼乐观的孩子莫名其妙地表现出情绪不高?为什么孩子学习成绩比小学时下降了?为什么孩子说中学老师不如小学老师好?为什么孩子回家学习不知从哪一科开始好?为什么孩子小学学习方法到中学就不适用了?……

家长这一连串“为什么”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刚升入中学的孩子,对中学学习生活不适应,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方法去引导和帮助孩子尽快解决不适应问题。所谓适应,是指孩子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学习的要求,通过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能够符合已变化的环境和学习的要求。如果孩子不能根据已变化的环境和学习的要求去调节自己,必然出现不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要求的情况,影响同学关系和学业,甚至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家长只要抓住孩子升入中学的第一个学期,尤其是紧紧抓住升入中学的前两个月,帮助孩子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就会使孩子升入中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奠定了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本讲重点是要家长了解并掌握如何预防或解决孩子升入中学出现的不适应问题。案例【案例1】

张某,小学时就不主动与同学交往,由于学习在班级里是佼佼者,同学们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就去找他帮助解决,因此,与班级同学关系融洽。升入中学第一天回到家就对家长说:“我分到的班级里一个小学同学也没有,你们找学校把我调到有小学同学的班级去吧。”他母亲说:“没有小学同学更好,新的同学不知道你学习好,避免遇到问题就找你问的麻烦,你就可以专心学习了,等他们知道你学习好的时候,你已经超过他们很多了!”本来就不主动与同学交往的张某,经常坐在座位上无目的地翻书,开始感到孤独和烦恼。当学习上遇到问题时,不好意思去与同学研究解决,更不好意思去问老师,问题越积越多。班主任几次找他谈话,建议并鼓励他与同学交往,处理好同学关系,张某并没有接受老师的建议。期中测试时成绩在班级中上游,与小学比下降很大,开始感到压力大,怀疑自己的能力。面对孩子的变化,家长也感到震惊:孩子在家学习比小学还努力,成绩怎么就会下降?是孩子智力方面出现了问题,还是……?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来到学校找老师寻求答案。与老师交谈后,家长开始鼓励孩子与同学交往。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引导下,张某与同学关系逐步融洽,学习中遇到问题也积极主动与同学研究解决,同学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问老师,成绩开始逐步上升,到七年级结束时,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案例2】

李某与王某是小学同班同学。李某贪玩儿,学习成绩一般。王某有母亲陪着学习并随时为其解决遇到的问题,各科学习成绩比李某至少高15分。升入中学后,两人分在一个班。李某放学回家后,家长督促先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再做作业,然后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开始李某不适应家长的要求,收效甚微,再加上几乎没有玩儿的时间,就抱怨家长。家长就与孩子商量制订了回家后的学习计划,安排了自由活动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李某逐渐适应并形成学习习惯。王某还像小学时那样由母亲陪着学习,但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辅导不了中学课程,告诉他有问题要及时问老师或同学。每当母亲问学习上存在什么问题,王某就说听明白了。期末考试王某各科成绩刚及格,远远落后于李某。家长看到成绩后,与老师沟通后说道:“我原以为孩子在小学和中学都是学习,就是学习内容和深浅程度不同而已,做梦也没有想到,孩子升入中学有一个适应期。所以,在这方面忽略了,没有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使孩子还满足于小学时听老师讲课会了就行,缺乏自我调节能力,才导致由不适应到学习成绩下降。”后来在家长的积极帮助下,王某逐渐适应,学习成绩开始渐渐上升。【案例3】

陈羽,爱好篮球,小学时成绩优秀。升入中学后,面对各科老师提出的要求,陈羽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学习嘛,小学老师没那么多的要求,我学习还是优秀。”在一次思想品德课堂上,他趁小组讨论时,给同学讲电视直播篮球比赛被老师制止,要他参与讨论,不要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陈羽回家对家长说:“中学老师不讲答案让讨论,真不如小学老师好。”入中学第一次测试成绩出来后,陈羽感到很意外地说:“在中学我比在小学学习还努力,怎么一科也没有80分以上的?”家长也感到很意外地对老师说:“孩子到中学后,我看他在家学习比小学还努力,每次问他学习上有什么问题时,孩子总说没问题,让我放心,真没想到刚到中学学习成绩就比小学时下降这么大!”当班主任老师给陈羽家长讲了孩子入学以来的表现后指出,陈羽就是升入中学后不适应中学多位老师的教学管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只要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孩子就会逐渐适应多位老师的教学管理,学习成绩就会逐渐提高。果然,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陈羽的态度逐渐转变,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案例4】

赵某,小学作为中队长是班级公认的学习佼佼者,深得老师的喜爱和器重。中学班级里在各小学当干部的比较多,在班级干部任用上,班主任老师采取了竞选的方式。赵某虽然认真做了准备,参加竞选时还是落选了,感到很失落,认为中学老师没有小学老师好,一点儿也不给他面子,偏向竞选上的同学,开始对班主任老师不满,在班主任老师上英语课时就不认真听。班主任几次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各科兼顾,全面发展,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表面答应,行动上却没有起色。在一次检测课堂学习的英语单词时,赵某把事先打好的小草拿出来被班主任发现拿走,赵某就摔书,拿起笔写下:“小学老师像妈妈,中学老师太狠了,为什么这么狠哪?我恨死你了,你为什么不死啊?你不死我不活了!反正活着也没意思了,我要去死了!”写完把笔一摔趴在课桌上哭。班主任走到他身边正好下课铃声响起,好不容易把他劝到办公室去,并请来家长一起解决问题。家长听完事情经过后说:都怪我,我以为孩子在小学时是佼佼者,到了中学肯定差不了,根本没有过问孩子到中学的情况,才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落选这件事。从误解发展到恨老师,也是我粗心,孩子曾经说过中学老师不如小学老师好,我还没在意。如果在意的话,及时和孩子谈谈,也不至于闹到今天这种程度!分析(一)对新的同学关系不适应

案例1中的张某,小学时就不会主动与同学交往,家长已经失去了一次指导孩子学会交往的机会。好在孩子学习好,同学有问题请他帮助解决,才使同学间的关系还算融洽。孩子升入中学后,在新的班集体里,面对的全是陌生的新同学,必然会产生陌生感和孤独感。家长本应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主动与新同学交往、建立新的同学关系的指导,帮助孩子尽快摆脱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孤独感,以适应新的环境。家长却以让孩子专心学习为由对孩子进行错误的引导,再次失去指导和帮助孩子学会交往的机会。本案中张某家长的失误就在于:

1. 错误引导,陷孩子于孤独与烦恼的境地。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心里就只有学习而置其他于不顾,只看到交往占用了一点儿时间,不但没有指导孩子改正不善于交往的缺欠,反而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引导,使孩子陷入孤独与烦恼的境地。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期的孩子,自我调节能力差,经常陷入孤独与烦恼,很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幸亏家长及时与老师沟通,改变了家教方法,才使张某从孤独与烦恼中走出来。

2. 对交往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张某家长之所以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引导,是没有认识到交往已成为当今社会每个成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孩子也是社会的一员,教孩子学会交往,融入新的班集体就是教孩子主动适应环境,从而提高孩子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形成健全的个性,以便将来适应社会变化。孩子学会交往,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及时得到他人的帮助,使问题或困难得到解决,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与困难抗争的坚强意志。另外,随着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接触人员的增多,获得的信息量就会增多,就会从中受到启示,促进孩子尽快成熟起来,避免看问题简单化、片面化。同时,在主动交往与不断扩大交往的范围里,为孩子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孩子,信任孩子,为其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二)对学习科目增多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案例2说明升入中学后,是否转变学习方法关系到孩子能否适应中学学习。李某的家长抓住孩子刚升入中学,就指导帮助孩子转变学习方法适应中学学习。面对孩子的一时不适应和抱怨,家长及时与孩子商量制订学习计划,并督促孩子按计划进行学习,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孩子逐步由开始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促进了孩子在中学学习科目增多、内容加深、学习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成绩明显提高。这不仅开发了孩子的学习潜能,而且大大增强了李某的学习信心,使李某升入中学就有了良好的开端。这个例子中的家长不仅把握了引导教育孩子适应中学学习的主动权,而且当发现孩子有出现问题的苗头时,因势利导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中。这样的家庭教育不仅具有前瞻性,而且大大增强了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李某家长的做法,值得家长们借鉴。而本案例中王某家长的失误在于:

1. 没能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时家长陪着王某学习,虽然起到了督促孩子学习和及时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作用,但形成了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没有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没能帮助孩子及时转变学习方法。孩子升入中学,家长没有及时帮助转变学习方法,使孩子满足于课堂听明白,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去将知识弄懂弄明白。

3. 家长对孩子升入中学重视不够,没有给予必要的指导。靠孩子自己去进行调节、适应中学的学习。由于孩子缺乏自我调节和主动适应的能力,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对中学学习的不适应。

据调查,像李某家长那样孩子升入中学就给予必要指导的家长还是比较少的。多数家长类似于王某的家长,对孩子升入中学这个关键阶段重视不够。因此,忽视了对孩子适应中学学习的指导和帮助,使孩子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三)不适应中学多位老师的教学要求与管理

案例3中的陈羽,习惯了小学班主任老师负责到底的管理方式,不适应中学一位老师负责一科的教学与管理,对各科老师提出的要求与小学老师相比较,认为中学老师不如小学老师好。陈羽没有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学习,致使成绩下降。陈羽的家长只看到孩子学习的表面现象,不知道他学没学进去;表面上问一问学习上有什么问题,没有进一步沟通了解学习情况。如果家长对孩子反馈的“中学老师不如小学老师好”这一信息引起重视,进一步了解中学老师哪方面“不如小学老师好”,及时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孩子认识中小学在教学上的区别及特点,是可以消除误解的,可是家长却偏偏忽略了。(四)对班级所处位置的不适应,不能正确对待挫折

孩子到了中学,新的班级有新的追求:做过学生干部的孩子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做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展现自己的组织才能;学习优秀的孩子,希望自己成绩名列前茅,展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希望学习成绩有所提升……这些良好的愿望,都要经过竞争去实现。然而,有竞争必然有挫折和失败,就应该引导孩子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案例4的赵某,在小学深得老师喜爱和器重,升入中学后,因落选而感到失落。如果家长能冷静考虑孩子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不可能处处有鲜花和掌声,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就不会因一次落选而一蹶不振。另外,家长在不该放手时也不应该放手。以为“孩子在小学是佼佼者,到了中学肯定差不了”,想当然地让孩子自己去调整、去适应,失去了帮助孩子的最好时机。建议(一)教孩子主动与同学交往,适应新环境

孩子进入中学首先就要置身于新的班集体之中,面对的就是新的班集体和新的同学,新的环境会使孩子产生陌生感和孤独感。家长就要指导孩子学会交往,鼓励孩子主动地去与同学相互认识,尽快熟悉班级新同学,融入班集体,尽快摆脱陌生感和孤独感。案例1张某的变化说明,融入新的集体,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就能相互帮助,及时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

1. 主动与新同学打招呼,进行交流。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人生在世离不开交往,在交往中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适应环境的变化。升入中学就要适应新班级、新同学,这就需要交往,要积极主动与新同学打招呼,相互自我介绍、交流,从逐渐熟悉到建立起良好的同学关系,尽快融入新的集体。

2. 主动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家长要教育孩子,对班级的同学要有爱心,同学遇到困难时,要积极主动地、无条件地、尽自己可能去帮助解决,这会赢得同学信任,建立深厚的友谊。同学间的信任和友谊,是同学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坚实基础。

3. 学会理解,减少误解。家长要教育引导孩子,新班级同学来自各个小学,在彼此间对个性特点、家庭情况、学习基础、为人处世方式方法不了解。在与同学交往中,即使有的同学说的话无意间伤到自己,也要谅解,要懂得不知者不怪的道理,不能对同学产生误解。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想到可能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说过伤到其他同学的话,这样就会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4. 真诚相处,学会欣赏。家长要教育孩子,与同学要真诚相处,学会发现和欣赏同学的优点。让孩子懂得对同学多一分欣赏,就多了一分理解;多了一分友善,就多了一分真诚,就会倾听同学的诉说,进一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情感。如果能够发现和欣赏同学的优点,就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取其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

5. 积极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艺。新的班集体组建后,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家长要指导孩子积极参与这些活动,这既是展现才艺的大好机会,同时通过参与活动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交往与友情。(二)帮助孩子转变学习方法,适应中学多学科的学习

孩子在小学主要的课程是语文、数学、英语,一天中用于每科的学习、复习以及作业的时间比较充裕。只要孩子按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做,学习效果就比较明显,每天还能有一定的时间从事喜欢的活动。到了中学,不但考试学科一下就由小学时的3科增加到7科,同时开设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心理等课程。课程增加了,孩子每天用于每科学习的时间就不像小学时那样充裕了,玩儿的时间也大大减少甚至没有了,对于玩心强的孩子来讲不能很快适应。况且,中学学习的内容及难度也加大了:如数学就由小学时学的算术转为代数、几何,不但新旧知识密切相连,而且概括性强。中学学习的各科内容已趋向专门化和系统化,要求孩子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孩子进入中学前后,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帮助孩子逐渐适应中学学习,避免孩子因暂时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1. 及时指导,尽快适应。孩子升入中学,家长就要站在中学生家长的角度及时指导孩子,按照中学各科老师的要求去做,使自己适应老师的要求。家长要对孩子在家学习多观察,看孩子是否在认真学习、是否进入学习状态、是否复习完或做完一科作业再复习或做另一科作业等。如果发现孩子学习精神不集中或漫不经心地来回换各科书或作业本,说明孩子没有学进去,对中学的学习还没有适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家长就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并勤督促,勤沟通,及时了解遇到了什么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这对孩子尽快适应中学学习是极为重要的。

2. 孩子出现“不适应”,家长要理智对待。当孩子不适应中学的学习,出现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不要抱怨孩子,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而要冷静对待孩子目前的状态和成绩,与孩子坐下来,耐心地与孩子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告诉孩子中学生的要求与小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自己尚未适应,再加上课程多、学习内容加深,一时不占优势也是正常现象。鼓励孩子,只要调整好自己,使自己尽快适应,学习成绩就会逐渐提高,帮助孩子坚定信心,坚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能做到!

3.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孩子制订学习目标。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及中学的学习要求,帮助孩子制订学习目标,指导孩子根据学校的课程表安排好每周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督促孩子每天按计划去学习,不断鼓励孩子努力实现学习目标。

4. 帮助孩子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家长要知道,小学时强调的是“学会”,老师在教学中对小学生“扶”得就多。而中学强调的是“会学”,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放”的时间相对就多,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因此,家长要根据中学教学的这一特点去指导孩子逐步形成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独立思考后向别人请教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知识要做到日清、周归纳、月总结,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5. 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特长。孩子到中学后比小学时参加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加上学习压力大,如果这时家长每天只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有一点儿自己支配的时间,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要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特长,从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赞扬,这样更能增强孩子的信心。(三)帮助孩子适应中学多位老师的教育与管理

孩子在小学时已经习惯了班主任形影不离、全方位的、全过程的“保姆式”的教育与管理,无论大小事都依赖于班主任。到了中学,要接受来自十几位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因学科不同而各异,孩子要尽快适应这些老师的讲课方式方法和要求。

1. 引导孩子适应中学老师教学风格与要求。中学一个老师教一科,教学中既要体现学科特点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还要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告诉孩子,只要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就能学好这一科,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接受多位老师上课和管理的准备。这样,孩子就会在一堂课换一位老师,老师提出具体要求和讲课时,认真去听,就会处于主动地位,很快适应每位老师的教学与管理。

2. 在孩子出现“不适应”问题时,要与孩子一起分析不适应的原因。是不适应老师的教学要求还是不适应老师的讲课风格?是不适应老师的讲课速度和声音、语调还是不适应老师的脾气、性格?是不适应新型师生关系还是不喜欢老师所致?弄清原因后,家长就要有针对性地去引导教育孩子:作为学生要努力使自己去适应老师,而不能要求老师适应自己。家长要鼓励孩子主动与老师交流,当遇到问题或有听不懂的地方或自己跟不上的时候,主动找老师去问,及时解决问题。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老师是自己成长的引路人,努力使自己适应老师,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这样不仅在学习上得到帮助,而且在为人处世等方面也会得到老师的指点,少走许多弯路。

3. 家长要与各科老师保持经常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各科学习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去指导学习,增强对孩子指导、帮助的针对性,把握帮助教育的主动权。

需要指出的是,家长帮助孩子适应各科老师的教学与管理,就能避免因对某一科不感兴趣或不喜欢讲课的老师而出现偏科现象。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盛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孩子学习的总成绩就好比一个木桶,每一学科成绩就是组成这个木桶的一块木板。总成绩不是取决于突出的某几科成绩,而是取决于各学科整体状况。(四)帮助、教育孩子勇于竞争,适应班级中的位置

升入中学后,班级里要通过竞争才能确定自己在班级的位置。然而,这个位置会随着自己或其他同学的不断努力在不断变化着,尤其是学习位置更是这样。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 进入中学后要正确面对竞争的引导教育。家长要告诉孩子,到了中学就面临新的竞争,通过竞争来确定自己在班级的位置。而每次竞争,位置就要有相应的变化。人生在世,总要面对竞争。敢于竞争,正确面对竞争结果,既不能因一次挫折而惧怕竞争,也不能将失败或挫折归于他人,而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必胜的信心,这样才能在将来立于不败之地,避免类似案例4中赵某不能正确对待落选事情发生。

2. 正确对待自己在班级所处位置的教育。新的班级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后,孩子在班级就有了新的位置。家长要告诉孩子正确对待现在的位置,没有竞选班干部成功也不要产生失落感,甚至影响学习。鼓励孩子主动为班集体做事,尽义务,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对孩子在班级学习成绩的位置,家长要告诉孩子,那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方法得当,努力学习,成绩就会提高,位置就会变化,就会往前排。这就要靠自己努力争取,以此激发孩子努力学习、不甘落后的积极性。实践(一)请家长认真观察,孩子是否有以下行为:

1. 情绪不高,因新班级没有小学同学感到孤单,甚至要求调班,或者根本不提或回避同学之间的交往等等。

2. 抱怨老师讲课速度快,听不懂,作业多……

3. 在家学习时不知先学习哪科好,不知如何去学习,一会儿看书,一会儿写作业,一会儿换一科,一会儿又换回来。

4. 经常讲某某老师课讲得好爱听,在家学习时这科用的时间相对就多。

5. 入学一段时间,尤其是经过一次测验成绩不理想,学习积极性不如以前,要家长督促才能去学习,学习时精力也不集中等等。

如果有上述的行为,就说明孩子升入中学后,还没有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家长就要引起重视,并有针对性地给孩子以帮助,使孩子通过自我调节尽快适应。(二)有人说“孩子升入中学,是否适应中学的学习,是老师和孩子的事,与家长没关系”,您认为说的是否有道理?您是怎样看这一问题的?第二讲把握环节 学会学习本讲主要内容是让各位家长了解如何指导孩子在学习中把握环节,学会学习。家长只有指导孩子牢牢把握住学习的各个环节,坚持下去,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时时刻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的学习行为,使孩子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就好。孩子学会学习,才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去充实自己。《学会生存》一书就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指导孩子学会学习,是孩子进入中学后,家长必须帮助孩子形成的基本素质。通过本讲学习,家长要了解指导孩子学会学习对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以及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了解学习的主要环节或解决的主要问题后,进行家教实践——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这里强调的是要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就是要增强对孩子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达到掌握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目的。问题

刚升入中学的孩子,由于在学习方面没有把握好学习的各个环节,不知道怎样去学习,就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靠老师和家长的督促被动地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不理想。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开始忙于给孩子找补课老师,忙着督促孩子去补课,这一忙就是三年!孩子就在家长的安排下,被动地去补课,去听辅导。孩子忙于补课,可成绩照样仍然不见提高,家长感到迷茫,为什么补了那么多的课,成绩还是上不去呢?究其原因,一是家长盲目地安排孩子去补课,使孩子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补课上,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去主动地进行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整理。补课越多浪费孩子学习的时间就越多,积累的问题就越多,成绩就越提不上来,学习效果就越不理想。二是家长没有指导孩子抓住学习环节,学会学习,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孩子在不会学习的情况下,安排补课,只能是给孩子帮倒忙,把应该是孩子进行脑力劳动的学习变成了孩子机械地奔波于补课的路上和反复听同一内容的讲课上。

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由小学升入中学时,要指导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要从小学要求的“学会”转到中学要求的“会学”上来,即学会学习,使孩子坚定学习信心,摆脱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对待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做到用已学到的知识,主动地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孩子学会学习,家长就可以不再去为孩子的学习操那么多的心,正像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教是为了不教”。案例【案例1】

王某,小学时各科学习成绩均为优秀。升入中学后,在第一次考试中,各科成绩在70分左右。家长为了孩子能提高学习成绩,就为他每周分别安排两个晚上补数学和英语,周六上午数学、下午英语,星期日上午听语文辅导。半学期下来,学习成绩还是没有提高。感到茫然的家长,认为这样的投入和安排去给孩子补课,成绩都没有提高,看来孩子学习是没有希望了。就在家长几乎放弃对孩子学习要求时,班级召开家长会,并请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老师给家长做了《科学家教,为孩子健康成长铺路奠基》的讲座。讲座中强调家长进行家庭教育,首先要自信、有目标、讲方法、抓机遇。王某家长听后,感到句句讲到了他的心坎里,讲座就是在讲自己,在提醒自己,简直就是专门为他举行的讲座。讲座老师离开教室,他急不可待地撵出教室,向老师请教当前应当怎样去指导、帮助、教育孩子。在老师的建议下,趁假期指导孩子学习,减少了补课时间,不但孩子睡眠时间增加了,自己复习、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整理知识的时间也增加了。这样,在假期就将落下的课程补上了。在新学期,王某成绩逐渐上升,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案例2】

刘某和高某小学时是感情非常好的同班同学,一起上学和放学回家。俩人都是听话的好孩子,老师布置多少作业,都能认真完成,是班级的优等生。每次考试成绩始终是彼此间有升降,但俩人始终相差一二分。升入中学后,又同分在一个班。

刘某刚到中学面对学习科目多、作业多,回家后既要做作业还要复习,不知先学习哪科好。常常是在做这科作业又想到别的科作业,遇到问题就换另一科,结果时间用的很多,效果不佳。家长看到孩子这种学习状态,就和孩子沟通交流,引导孩子根据学校的课程表,合理地安排回家学习时间,制订学习计划。孩子根据计划,每天回家后,先复习当天所学习的课程,复习完一科就做这科的作业。各科复习完和完成作业后,就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课程。预习完后,如果时间还早,家长就让他把当天老师讲的内容给讲一遍。开始刘某很不适应这种学习方法,家长就在旁边监督指导,逐渐就适应了,并形成习惯,最终各科成绩都比高某高出20多分。

高某到中学后,继续保持小学形成的良好习惯,上课认真听讲,回家就去认真完成各科老师留的作业。家长看到孩子回家像小学一样去认真完成作业,甚至比小学时用的时间还多,家长认为孩子更懂事了,知道在学习上下功夫了,认为孩子这样努力学习,在中学也错不了,就没再关注孩子的学习。面对各科成绩都比刘某低20多分的现实,高某和家长感到不解:小学时俩人成绩几乎没有差别,上了中学还都是那么认真学习,怎么就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呢?【案例3】

何某,升入中学在第一次考试中,成绩不如小学时好。家长看到成绩感到不解,孩子在家学习非常认真,怎么就这个成绩呢?为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家长把学习笔记拿来,一看笔记上就是简单的几个纲目。问为什么这样记笔记,何某说黑板上老师就是写这些,都抄下来了。原来何某是沿用小学的学习方式,记笔记就抄老师的板书。这使家长联想到孩子在学习时,时而看书,时而看笔记,时而在沉思,还以为是学习认真,原来是在复习时,笔记上简单的几个纲目没有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发现孩子不会记笔记后,家长就指导孩子课堂笔记应当记什么和怎样记,在家长的指导下,何某学会了课后及时补充课堂笔记,在笔记中既有老师的板书、重点、难点,又有待课后研究的没有弄明白和没有听懂的问题等,方便了何某的复习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成绩逐渐提高。【案例4】

一位著名的高级数学老师为调动任教的甲乙两个班级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积极性,决定两个班举行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竞赛,竞赛的规则是:甲乙两个班各派两名代表到对方班级,每人任意点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解他给出的题并判定对错,学生做对多的班级获胜。甲班的一名代表与乙班的高某是小学同学,知道高某学习成绩在班级最差,为使自己班级在竞赛中取胜,进到乙班教室就点高某做他出的题。教室里一下静极了,所有目光都集中在高某身上,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在同学们的注视下,高某微微一笑,走向黑板,随着他不慌不忙地一步一步地解题,全班学生高度紧张的心情也一点点地放松,当最后结果出来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高某做对了,我们赢了”的欢呼声。甲班那名代表一下就愣在那儿。数学老师深感意外地微笑着问高某:“昨天你还一点儿不通路,今天是怎么把这题做对了?”高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自豪地说:“为了我们班在比赛中不输给甲班,昨天晚上让我妈给我讲的,我就会了。”高某在同学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的喜悦,赢得了尊严,增强了自信,从此,高某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成绩由不及格到及格,不断地在提高。分析(一)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寄希望于补课

在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一些家长就不顾学习成绩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因素,不观察孩子的学习状态,不管孩子是否同意就安排去补课。把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寄希望于补课上,使同样的知识上学时学,补课时学,把本应动脑思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孩子简单机械的重复活动。重复的听讲,占用了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时间,就使整个的学习过程缺少了复习巩固的重要环节,根本达不到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掌握和运用的目的,所以效果就不会好。如案例1王某的补课就是这样。(二)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学习过程的了解

一些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只重视学习的结果即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的观察和了解,因此,不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问题,就不能及时对孩子进行有效指导。待到发现学习成绩不理想时,或像案例1王某的家长那样安排补课,或像案例2高某的家长、案例3何某的家长那样,在孩子学习上走了一段弯路后,家长才在老师的指点下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三)忽视对孩子在学习环节上的指导

家长忽视对孩子在学习环节上的指导,没有认识到学习环节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如案例2刘某和高某同为小学班级的优等生,学习成绩几乎没有差别,到中学学习成绩就出现了差距,其原因是刘某在家长的指导督促下,制订并按学习计划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了先预习,了解了第二天要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自己在预习中的疑问等,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上课时就能比较容易地跟上老师的讲课,积极地去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及时得到解决,掌握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回家先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做作业,既进一步扫除做作业的障碍,又有效地对知识进行了整理。给家长讲学习的内容,既是复习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而高某没有得到家长的有效指导,学习方法不适合中学要“会学”的要求。没有主动地进行预习,就被动地没有准备地去听课,往往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有些地方听不懂就在所难免;不复习就做作业,没有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作业过程中必然要遇到问题,就要耽搁一些作业的时间,所以在家作业用的时间就要长。案例2说明,学习成绩相当的孩子,是否抓住学习的各个环节,学习效果是不同的。抓住学习的各个环节,孩子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学习效果就好,反之效果就差。(四)家长具备指导学习的能力而不对孩子进行积极主动指导

从案例看出,家长虽然具备指导孩子学习的能力,能帮助孩子实现由小学“学会”到中学“会学”的转变,却抓不住孩子升入中学的机会。依靠学校老师单方面的指导,错失良机,孩子出现了学习成绩下降,才被动地去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如案例1王某的家长、案例2高某的家长、案例3何某的家长、案例4高某的家长。尤其案例4中高某的家长,著名的高级数学老师讲课孩子没通路,家长一讲孩子竟然听会了,说明家长具有很强的指导孩子学习能力,有些家长自己却忽视了。建议(一)指导和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并按计划主动学习

学习成绩不相上下的孩子,是否有学习计划,学习效果是不同的。有了学习计划并按计划去执行,就使学习有了计划性,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反之,学习无计划,孩子对学习心中无数,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很难提高学习成绩。所以,建议家长在孩子进入中学后,就要引导孩子根据中学的学习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并认真执行学习计划,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制订计划,计划要全面。制订计划前,家长要与孩子分析当前学习状况、个人的习惯、身体情况、特长爱好等。在认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从中学学习要求和自己的实际出发去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兼顾学习与休息、锻炼身体与特长爱好等,使孩子在中学阶段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为孩子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 计划一定要把回家学习的时间分成两部分。制订计划时,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将放学回家后可以安排学习的时间分成两部分,即常规学习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

所谓常规学习时间,就是专门用于复习当天所学习的内容和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常规学习时间里学习的内容是老师规定的,第二天老师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检查,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不论孩子学习成绩如何,都会努力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由于这部分时间学习的都是最基本的知识,家长要指导孩子认真地进行学习,达到真正“消化”当天所学的知识的目的。尤其是对于课堂学习精力不集中的孩子,会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对提高学习成绩很重要;对于学习较差的孩子来讲,家长指导抓紧并利用好这部分时间,就会逐渐改变在学习上的被动局面。

自主学习时间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由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家长要指导孩子充分利用这部分学习时间:可以根据情况对所学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可以对一课、一个单元、一周或一个月学习的知识进行小结,可以进行预习等。这部分学习时间利用得好,对改变学习现状很重要,尤其对学习较差的孩子来讲,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这部分学习时间就剩得很少甚至没有,家长就要指导提高常规学习时间的利用率,提高学习效率,逐渐增加自主学习时间,以改变学习的现状。

3. 学习计划可适当调整。学习计划是在学习之前制订的,要变成现实,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这段时间内,孩子的情况可能发生了变化,就要对计划进行适当的修订,给孩子带来新的学习动力。(二)指导孩子抓住课前预习的环节

所谓课前预习,就是老师讲课前,先自学下一节要学习的新内容,对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和掌握。课前预习是学好新课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基础,指导孩子课前预习要做到:

1. 通读教材。在通读教材中,要指导孩子边读边在书上勾画、批注,边想、边写,弄清楚这一节课讲了几个问题?有几个公式?关键词是什么以及重点、难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在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做到简单的题要会做。

2. 在通读中对不认识、不理解的字可查字典,对不理解或出现的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及参考资料或工具书,积极地去独立思考和解决。

3. 对不懂或独立思考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听课时集中精力去听讲,以求得到解决。

4. 课前预习一定要与复习旧知识相结合。在预习中,发现有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时,一定要把有关的旧知识进行复习直到弄懂。

这样,通过课前预习,孩子在眼看、手写、大脑思考并记忆多种感官相互配合下,不但解决了一般的问题,复习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而且急于学会不懂和没解决的问题,上课听讲效果就好。通过预习,又培养了孩子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终身受益。(三)指导孩子抓住专心上课的环节

专心上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如果上课不专心,课后用几节课的时间也达不到专心上一节课的效果。

上课以听为主,多种感官配合。指导孩子上课时要将听、读、看、思、讲、记相结合。

听,就是要专心听老师讲,听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听同学的讨论和回答与老师的解答,弄清一节课的概念、原理、重点和难点;带着课前阅读没有弄懂的问题去听等。

读与看,就是认真阅读教材、阅读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和看老师的手势、板书、实验等,透过现象去看实质。

思,就是在听课时,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举一反三;在听老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在读与看时,通过现象分析思考其实质;思考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

讲,就是敢于向老师讲出自己的疑问,寻求解决;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敢于讲出自己的见解。

记,就是记课堂笔记,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去记,为复习留下资料;或者记下课堂暂时没有弄清楚的问题,继续听课,课后去解决;在书上做好各种标记、批注等。(四)指导孩子课后及时复习

1885年,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并绘制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有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方便家长们看,将这条遗忘曲线数值列表如下:记忆保持量与间隔时间的对应关系表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人们学习的知识会发生先快后慢的遗忘过程。所以,孩子在学习新的知识后要及时进行复习,达到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掌握和运用新知识的目的。

1. 及时复习。复习是课前预习和专心上课的继续,既要完成预习和上课所没有完成的任务,又要在复习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所以,当天学习的内容要及时复习,复习时要看教材、课堂笔记,边看边思,深化理解。

2. 充实课堂笔记。通过复习,在对知识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 复习前,先想一下与这次内容相关的知识,这不仅保持了学习知识的连贯性,而且又促进了记忆。复习中遇到问题,不要急于问他人,要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问别人。

4. 要反复复习。学完一节、一课、一个单元都进行一次系统复习、归纳、整理,就会真正消化和理解知识。这样,就能把前后知识穿起来,形成知识体系,便于掌握和记忆,也为期末复习奠定基础。

5. 复习与做题相结合。可以边复习边做题,也可在复习后做题。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复习效果。(五)指导孩子独立完成作业

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思维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独立完成作业既是检查孩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孩子将学习的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知识的实践过程。

1. 认真“审题”。“审题”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开端,是做对题的前提条件。只有准确地理解题意,才能把题做对。家长要指导孩子做每一道题前,都要去认真审题,不要急于去做题,在真正弄清楚题意后再动笔去做题,这样会提高解题的效率。

2. 理清解题的思路即寻找解题途径。在审题时就要考虑解题的思路,做到动笔做题前心中有数。如果做当天学习的作业,要联想当天学习的与解这道题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和方法等,如果是做一课、一个单元、阶段以及期末总复习的作业或者是考试,就要联想过去是否解过与此相同、相近或类似的题,那时是怎样解的,与此有关的知识即与此题相应的规律原理、公式等,开阔解题的思路,解题效果就更好。

3. 正确解题。经过认真“审题”和认真思考理清解题的思路,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书写的规范,表达准确,要做到平时做作业和考试一样,考试和平时做作业一样。

4. 认真检查。所谓检查,就是在做完作业或考试答完卷后,回过头来再认真检查一遍,验证作业或答卷的结果是否正确。检查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一环。检查要从审题开始,一步步检查,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纠正;如果时间允许,用另一种方法去解题,看两次做题的结果是否一致,既起到了验证做题结果是否正确的作用,又锻炼了一题多解的能力。(六)指导孩子及时纠错

在作业、考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做错题的情况,对出现的做错的题,要及时认真地纠正,并找出错的原因,吸取教训,使相同的错误不再重犯。家长要指导孩子对各学科作业或试卷进行纠错,可以建议孩子建立纠错本。把在每次练习、作业、考试中做错的题,按学科将做错的题记录下来,先写下自己做错的错误答案,再写上正确的答案,进行对比,认真地进行分析,找出错误原因:是审题出现失误还是记忆方面出现失误导致做错;是计算方面的错误还是计算过程漏掉了程序导致做错;是根本不会做还是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导致做错等。在找出错误原因后,在做错的题上用红笔标注出错误的原因,经常翻看,引起注意,吸取教训,避免再犯同类错误。实践(一)请家长认真观察孩子学习状况,回答问题:

1. 孩子在家学习除特殊情况外,是按预定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还是只能完成计划的一部分?

2. 孩子在家学习是一科一科地学习,还是一会儿换一科?

3. 孩子在家学习时,是先复习后做作业,还是拿起作业就开始做?

4. 孩子预习后,在书上是有勾画、批注,记有要研究的问题,还是书上及笔记没有勾画、批注、不懂或要研究的问题?

5. 孩子的课堂笔记,除老师板书外,是有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的内容,还是只记几条老师板书的纲目?

6. 孩子是否有纠错本?如有,纠错本上是否按学科进行归类?是否在错处用红笔或其他染色的笔注明错的原因并将错题正确答案写在下面?是经常翻看纠错本,还是没有用染色笔注明错的原因,只将错题改过来?

如果对上述问题的前者回答“是”,说明孩子对学习的主要环节已经理解、掌握并运用;对后者回答“是”的,说明孩子对学习的主要环节还没有理解、掌握并运用,需要家长加强指导。(二)简答题

有人说:“孩子学习的好坏,全是老师教的结果,与家长无关”,您认为说的有道理吗?第三讲亲子沟通 注意方法本讲要家长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就是亲子沟通,注意方法。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法直接关系到亲子关系融洽与家庭和谐的氛围,沟通的内容直接关系着孩子的认知、行为、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沟通的效果直接关系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只要家长注意把握好沟通的方法、内容,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就能及时给予孩子指导或帮助,避免或纠正孩子出现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就会有效地避免处于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实现亲子关系的融洽,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