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一本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23:17:40

点击下载

作者:陆冬晓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冠心病一本通

冠心病一本通试读:

序言 心健康 人快乐

在人类死亡的原因中,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人口的39.4%,位居第一。

在人类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高达87%,位居第一。

在人类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高达50%,位居第一。

三个令人心寒的“第一”成就了心脑血管疾病“危害人类健康第一杀手”的恶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者高达1 500万之多。全球每2秒钟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我国平均每小时有300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很多,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和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都是心脑血管病的“元凶”,只要能掌握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把这些危险因素控制住,心脑血管病自然就很容易控制,心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额的治疗费用的“四高”就很容易降下来。

就心脑血管病的治疗而言,医院无疑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决战战场,一旦出现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必须及时到正规医院寻求救治。以目前相关医学理论与临床治疗手段水平而言,只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患者一般都能避免危险,逐渐康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与心脑血管病的战斗只需要在医院进行——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医院之外的日常生活、工作,才应该是心脑血管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第一战场。

健康不仅是个人,而且是政府的神圣职责。2002年全国为健康问题消耗的卫生资源达6 149亿人民币,而因伤病、伤残、过早死亡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为7 800多亿人民币,健康成为国家、社会、个人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急需关注的问题。健康不能等到失去时才去珍惜,而是在拥有它时就珍惜它。追求健康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在新的世纪里,人们有时间也有能力为自己的健康肩负起更大的责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健康水平,使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然而,现实情况是什么样呢?许多人知道癌症十分可怕,但实际上心脑血管疾病更加可怕,如心肌梗死,其发病往往来势凶猛,突然袭击,生命在几分几秒之间就逝去。许多人知道要防癌,却少有人知道更应防治动脉硬化,而且对动脉硬化的预防价值远胜于癌症。人们通常认为动脉硬化是老年人的事,年轻人不会得,殊不知这种认识过于片面,全世界的医学研究已经确证:动脉硬化是根植于青少年,发展于中年,发病于中老年的慢性全身性疾病,绝非到老年才“突然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告诫: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心脑血管疾病正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已是严峻的现实,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民众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严重缺乏,对其极大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存在着许多错误观念和知识误区。

陆冬晓医生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心内科医生,如今他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集结成书,我很高兴。希望借助此书,让更多的人关注生活质量,关注心脏,拥抱健康,享受生活。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总述 细说冠心病——人类的第一杀手

面对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不想身体健健康康。健康的体魄对于美好的生活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在你整个的生命中应该加倍珍惜。人类不但要善待自然,也必须要善待自己。要定期普查、未病先防、大病化小、小病化了,从而获得身心和谐、幸福长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许多与身体不和谐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了令人担忧的一组数字:只有48%的人士坚持每年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19%的人两三年内未安排过健康体检;33%的人健康体检流于形式。另有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办公室人群中68%的人没有定时定量锻炼的习惯;办公室人群长期处在膳食不均衡,缺少维生素C摄入的情况下;几乎每个人每天使用电脑超过8小时;这一人群没有良好的就医习惯,有些小毛病不经医嘱,或置之不理、或听之任之,或凭直觉自行买药、服药解决。这些问题都严重威胁着他们的生活质量。更不用说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健康科普知识贫乏,医疗条件相对差。如今,医院的病房里经常收到许多20多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机在提前悄悄地来临。在威胁人类的众多疾病当中,冠心病由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被称作是人类的第一杀手。许多人因此过早去世,包括一些明星、企业家等。大量冠心病患者隐身于家庭、社会,得不到治疗和康复。有人以“没有结束的丧礼”来形容冠心病的潜在危言。其结果是导致大量的无知者,无知者就无畏,无畏者,敢死队也。日月轮回,潮起潮落,大自然的脚步我们无法阻挡,难道生老病死我们也无法控制?人就要以健康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好好活着。享受人生的豁达和美丽,无怨无悔,不辜负生命,不枉此生。

1.带你认知冠心病

想不想知道头号杀手的面目?要躲开杀手的追杀,就必须认清形势,识别杀手的真面目,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有许多不知冠心病为何物的人们,却大都看过这样一则电视广告:一场精彩的足球赛在进行,突然自己支持的一方进球了,人们激动地欢呼,这时电视画面出现一幕,一个中年人在激动的时候突然用手捂着胸,表情痛苦、面色苍白,这时他旁边的人立刻在他的口袋里拿出一小瓶药,取几颗放到嘴里含服,顿时面部表情立刻轻松起来,这是一则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广告。人们只是在电视上看过,只觉得跟自己没多大的关系,也就一笑了之。其实冠心病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他就在你身边,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什么是冠心病?它的危害是什么?表现是什么?是大多数人很关心的问题。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平均患病率约为6.49%,而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冠心病由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已波及全球,是许多富裕国家的主要灾难。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公布的11个国家的资料来看,30~69岁冠心病死亡率以北爱尔兰最高,芬兰次之,日本最低。美国尽管冠心病的死亡率较30年前下降40%,但仍居美国死因之首。80年代以来,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96年有资料表明,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约1/3,其中冠心病占15%。随着高脂肪、快餐化、快节奏、高压力等生活方式的影响,冠心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如何才能做到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呢?对于有心绞痛等冠心病典型症状的人,在出现症状后及时到医院接受心电图等相应检查,有可能使疾病得到确诊。但是,有许多患者,平时没有任何不适,只在劳累过度或运动时出现胸痛或胸部紧缩、压迫感,休息一下,症状就会自然消失。这些症状常常被患者忽视,从而失去了早期诊断冠心病的机会。冠心病防治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懂得合理科学的生活方式就是为自己上了一份健康保险。

冠心病是遗传性疾病吗

冠心病是否为遗传性疾病,目前还不是一个十分明了的概念,但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性。父母之一患冠心病者,其子女患病率为双亲正常者的2倍;父母均患冠心病者,其子女患病率为双亲正常者的4倍;若双亲在年轻时均患冠心病者,其近亲得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庭。究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与下列因素有关:(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的家庭性高脂血症是这些家庭成员易患此病的原因之一。(2)一些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性格特征等具有遗传倾向,是家庭成员易患此病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3)同一家庭中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诸如共同的高脂、高能量、高盐等饮食习惯,父母吸烟导致子女吸烟或被动吸烟的不良习惯等,均可造成冠心病的家庭倾向。

更多的学者认为,冠心病具有明显家庭性的特点,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其内在原因,它只有和其他危险因素相结合,才能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升高。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公告:“健康长寿遗传占15%,社会因素占10%,气候条件占7%,医疗条件占8%,而60%的因素取决于自己。”也就是说疾病的发生主要还决定你的生活方式,冠心病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己找来的。

冠心病患者也能长寿吗

冠心病患者是否能长寿,这必须从冠心病的病因和生理谈起。冠心病主要是由于供应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所致。这种粥样硬化的斑块,堆积在冠状动脉,使管腔严重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了心肌血流量减少,供氧不足,使心脏的正常工作受到影响,而产生一系列缺血性表现,如胸闷、气短、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冠心病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就全世界而言,本世纪以来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但是只要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仍可治愈和长寿。这是因为冠状动脉循环有很大的潜力,潜在能力的主要方面在于存在着侧支循环,使得心壁的血液供应获得改善。

那么,什么是侧支循环呢?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较大的血管干被阻塞后,其近侧端的血液可以通过侧支绕过阻塞处,而进入远侧端,这种由侧支代替主干血管输送血液,使缺血区得到血液供应,就称为“侧支循环”。侧支大多数由原先就存在的细小血管扩张增粗而成。很多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风湿病等,均能引起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建立起侧支循环。

为什么说冠心病史愈长愈能长寿呢?主要是因为心脏有其自身的保护能力。当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狭窄,甚至闭塞时,它则逐步发挥侧支循环的作用。心壁是由左、右冠状动脉供血的,而同侧冠状动脉分支之间和两侧冠状动脉分支之间均可相吻合。正常人心脏吻合血管的直径为20~350微米。其管径和长度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至18~20岁已达正常大小。一旦冠状动脉阻塞,吻合血管扩张,变粗,使缺血区的血流量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冠状动脉阻塞后,几天就可建立侧支循环,但要使吻合血管丰富,需要几周时间,要使吻合血管充分发挥作用,则需要几个月时间。随着病程延长,整个心脏的侧支循环会更加丰富,吻合血管会变得更粗,侧支循环更加良好,因此,冠心病的病情也会大大改善。

由此可见,尽管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生命的疾病,但得了冠心病也不必忧心忡忡,而应积极治疗,充分发挥心脏本身的保护功能,使之达到延年益寿。

冠心病患者能否进行外科手术

冠心病患者同时又患有其他疾病需要手术时,医生最为担心的是能否耐受手术。是一个值得慎重对待的问题。一般来讲,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仅有心电图缺血型迹象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脏病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可以承受较大的手术,危险性也较小。对一般冠心病患者,如心脏病病情稳定,近期无反复心绞痛和心律失常,而且心功能较好,可以考虑手术。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的患者,做较大手术时可使心肌缺血加重,易发生严重的心律紊乱甚至心室纤颤、心力衰竭及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高达10%~20%。因此,对此类病人,除非急症,一般不宜进行较大的手术。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一般要在3~6个月以后,最好在梗死两年后进行手术;手术与急性心肌梗死相隔的时间愈短,术后再发心肌梗死的机会愈大。对于只需要局部麻醉的小手术和简单的眼、耳、鼻、喉科等手术,不论病人患哪种心脏病病和心脏的程度如何,都可以耐受。对一些可选择的手术,如慢性胆囊炎、慢性阑尾炎、体内的良性肿瘤等,则要选择在心脏功能最佳的时机做。

而对那些病情紧急,不动手术就要危及生命的急症,如大出血、内脏穿孔、恶性肿瘤等,不论心脏病的性质和程度如何,都要在严密的心脏监护下进行手术。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手术问题,需视合并心律失常的类型来决定。一般说,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如仅有偶发早搏时不增加手术的危险性,但频发早搏或阵发性心动过速,严重的心跳缓慢及传导阻滞时,应先适当控制后再进行手术。有些病人手术时应给予相应的保驾措施。冠心病合并慢性房颤的病人,只要心室率控制在80次/分左右,心功能尚好时,并不明显增加手术的危险性。总的来说,冠心病患者,如果需要手术治疗,最好还是请心血管科的专家会诊,具体评估总的心血管风险,方可进行。

2.易患冠心病的十大危险因素

随着医学工作者对冠心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表明,此病是多因素的疾病,为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即为易患因素,或称危险因素,在以下十大因素中,目前认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也有人估计冠心病的2/3是这几种因素单一作用或联合作用引起的。

主要因素(1)高血压:高血压被认为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血压正常者明显,且血压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60%~70%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患此病者是血压正常者的4倍。血压升高不仅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也加速了小动脉硬化。目前对于重度高血压的危害已无异议,而轻度高血压的作用存在争议,多数专家认为虽然此类患者血压水平较低,引起冠心病的危险较小,但在人群中所占比例大,仍不容忽视。(2)高血脂:高血清总胆固醇已被证明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血清总胆固醇较低的东方人群中也是如此。饮食是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的重要因素,从而也影响到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规模尸检研究和移民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饮食中脂肪的类型也很重要,饱和脂肪酸的增加会使血清胆固醇升高,而不饱和脂肪酸的增加会使其降低。(3)糖尿病:糖尿病易引起心血管病这一事实已被公认。有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此病发病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4)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吸烟引起死亡率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吸烟导致冠心病的危险与吸烟量成正比;吸纸烟比吸其他种类的烟危险性大;尸检研究结果发现吸烟者动脉硬化的程度比不吸烟者严重得多;吸烟不但影响冠心病的发生,还对心肌梗死的预后有影响;被动吸烟者受到同样的危害;年纪愈轻,相对危险度愈高。

其他因素(1)年龄:此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心肌梗死与冠心病猝死的发病与年龄成正比。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2)性别:在美国多种族中,都是男性冠心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据1979年的统计资料,35~44岁男性白人冠心病的死亡率5.2倍于女性。在我国,男女比例约为2:1。但女性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而LDL(胆固醇)则升高,此时,女性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有资料表明,6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3)职业:脑力劳动者大于体力劳动者,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较易患病。(4)饮食:常进食较高能量的饮食、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者易患此病。同时,食量大也易患此病,世界第一肥胖国——德国的研究人员认为,“吃的胖就是因为吃的多”,所以,要控制冠心病的发病率,除了控制高脂饮食摄入外,也必须重视控制食量。(5)肥胖:超标准体重的肥胖者(超重10%为轻、20%为中、30%为重度肥胖)易患此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但目前认为,应该重视研究评价体重的方法。不能单看体重指数,而应测量皮下脂肪的厚度。已有前瞻性研究资料表明,向心性肥胖者具有较大的危险性。(6)遗传:家族中有在年轻时易患此病者,其近亲患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

3.冠心病也有级别种类之分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它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和支数有密切关系,但少数年轻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虽不严重,甚至没有发生粥样硬化,也可以发病。也有一些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虽较严重,却不一定都有胸痛、心悸等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因此,冠心病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总的来看,以器质性多见。冠状动脉痉挛也多发生于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冠心病有5型,分别有如下临床症状:(1)心绞痛型

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心肌暂时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通常有冠状动脉供血绝对减少和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两种情况。心绞痛最常见的基此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大分支管腔狭窄。一般情况下,安静时狭窄的冠状动脉可以向心肌提供其所需的血氧,但当进行较大负荷的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心肌耗氧量骤然增加,而发生粥样硬化的冠状血管弹性减退,不能充分扩张以向心肌供应足够的血液,造成心肌缺氧而引起心绞痛。

心绞痛型冠心病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5分钟,常发散到左臂部、肩部、下颌等处。心绞痛又可分为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①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约占心绞痛的2/3,是在冠状动脉相当程度的固定狭窄基础上,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紧张的脑力劳动等情况下,使得心肌氧需量增高,而出现心绞痛。

劳力性心绞痛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发作一月以上的劳力性心绞痛,其发作部位、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诱使发作的劳力大小,能缓解疼痛的硝酸甘油用量基本稳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原来的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增加,或者新发作的劳力性心绞痛(发生1个月以内),或静息时发作的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兆,所以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②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劳力性心绞痛不同,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使相应区域的供氧暂时明显减少,仅在休息状态或卧床睡眠时出现的心绞痛,其胸痛发作与劳力及其他引起心肌需氧量增加的因素无明显关系。与劳力性心绞痛相比,这种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但其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对于不同病人可能有所不同,有时患者可有持续时间较长的胸痛发作,程度也较重,含服硝酸甘油一片尚不易缓解,甚至类似心肌梗死的疼痛。(2)心肌梗死型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

发病前一周左右常有前驱症状,如静息和轻微体力活动时发作的心绞痛,伴有明显的不适和疲惫。疼痛超过15分钟就要警惕。梗死有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侧向下放射,引起左侧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颈部、下颌,以左侧为主。疼痛部位与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有时候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与腹部疾病混淆。甚至表现为牙痛、下颔疼痛,伴有低热,烦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恶心、呕吐、心悸、头晕、极度乏力、呼吸困难、濒死感,持续30分钟以上,常达数小时。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就诊。(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冠心病)

很多病人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却没有感到过心绞痛,甚至有些病人在心肌梗死时也没感到心绞痛。部分病人在发生心脏性猝死,常规体检时心肌梗死后才被发现。还有部分病人由于心电图有缺血表现,发生了心律失常,或因为运动试验阳性而做冠脉造影才发现。这类病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和心肌梗死的机会和有心绞痛的病人一样,所以应注意平时的心脏保健。(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缺血性心肌病)

部分患者原有心绞痛发作,以后由于病变广泛,心肌广泛纤维化,心绞痛逐渐减少到消失,会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气紧、水肿、乏力等,还有各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还有部分患者从来没有心绞痛,而直接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5)猝死型

冠心病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6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猝死病因有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前者最常见,特别是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为多见。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意识突然丧失,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昏迷;瞳孔散大。

4.控制冠心病,重在预防

通过多种方式预防冠心病

在现代高节奏生活的的社会里,调查显示:我国年轻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越来越高。对北京、上海、河北和武汉等地年龄小于40岁的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发病年龄最小的为16岁,高分布人群在20~30岁之间,年轻人冠心病占总发病率的4.3%,且有北高南低的趋势。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在突发性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中,40岁以下者以达到了13%。控制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预防。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控制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预防。面对庞大的患者队伍和高猝死率,再高超的医疗技术也显得无能为力。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们说:“除非大力加强社区人群防治,否则,人类将无法控制心血管病这个世界瘟疫的蔓延。”

冠心病的预防,即在没有冠心病的人群中减少发生冠心病的危险。主要是针对易患人群,控制易患因素,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虽然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却始发于少儿期,这其间的几十年为预防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机会。一级预防,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消灭冠心病于萌芽状态;二级预防,提高冠心病的早期检出率,加强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三级预防,及时控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寿命。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危险因素的干预。预防冠心病可采用针对全人群和高危人群两种预防策略。前者是通过改变某个人群、地区或国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关的生活行为习惯、社会结构和经济因素,以期降低人群中危险因素的均值;后者是针对具有1个或1个以上公认的(如高血压、吸烟等)与冠心病有明确因果关系的危险因素水平的降低,才能有效地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目前公认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男性、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过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吸烟(现吸烟>10支/日)、高血压、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30%)、有明确的脑血管或周围血管阻塞的既往史。其中,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3个危险因素。除性别、年龄和家族史外,其他危险因素都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冠心病应“从娃娃抓起”

冠心病病变始于儿童,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膳食结构要合理,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大量的甜食,加强体育锻炼,预防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超重和肥胖者更应主动减少能量摄入,并加强运动量。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患者,除重视危险因素干预外,更要积极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预防的重点为:(1)合理膳食,避免肥胖:对于不断生长发育的儿童,应在供给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及所需能量的基础上,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甜食。只食用少量的牛油、奶油及各种油腻食物。将习惯食用的肉类量减少,将肉上的脂肪除去,吃烧煮的肉,不要吃油煎的肉。每周最多只吃3只鸡蛋。吃大量水果及蔬菜,但饮食要维持平衡均匀。减少盐的摄入量。摄入盐量低可以降低血压,并且减少发生冠状动脉病的危险。(2)经常锻炼,增强体质:有证据显示,每周做两三次剧烈运动,可减少得心脏疾病的危险。但由于突然做剧烈运动很危险,必须以渐进的方式来开始实行运动计划。儿童每天都应有一定量的体力活动和体格锻炼,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能量消耗,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防止肥胖,而且还可以促进心血管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血管紧张度,使冠状动脉扩张,高血压下降,也可使血甘油三酯及血液黏稠度下降。这些对预防冠心病及高血压病都十分有利。(3)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因为血压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关系是因果关系,所以在孩提时期就应注意预防高血压,尤其是那些家庭中有高血压患者的孩子。要对中小学生定期测量血压,若血压处于百分位上限,则应给予卫生保健方面的指导,包括减轻体重,增加体力活动,改善膳食结构,减少食盐摄入量,增加钙摄入量等。(4)防止吸烟的危害:目前,儿童被动吸烟的情况十分普遍,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学生模仿大人,偷偷地吸烟。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卫生宣教,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以阻止儿童成为新一代烟民。

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人人强化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必将能够控制危害人类的第一杀手,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

5.冠心病与年龄的关系是正比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病例中,40岁以下发病的也可见到,甚至20多岁的人也可见有此病。病房里,20来岁就得心肌梗死的病例也时有发生。国内外研究证明,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从儿童开始的。国外报道儿童初生时冠状动脉正常,然而生后不久即发生改变,到5岁时仅有1/3儿童冠状动脉尚未改变,其余2/3都发生早期黄色脂肪纹,到15岁以后很少见到完全正常。我国进行心脏的病理检查,年龄从初生儿到86岁老人,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的是从儿童开始的,如9岁以下的年龄组中有3.22%,10~19岁年龄组中有10.26%,20~29岁年龄组中有29.56%冠状动脉有早期硬化改变。30~39岁为59.7%,40~49岁为63.7%,50~59岁为77.25%,60~69岁为87.09%,70岁以上者几乎为100%。分析指出,冠心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病变的程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因此动脉硬化,并非从中年开始,而是从幼年逐渐开始的,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病变程度加重、速度也加快而已,因此预防冠心病要从儿童做起。

冠心病多发于40~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且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与年龄呈正比。但是冠心病并不是中老年人必然发生的疾病。有资料表明,自40岁开始,每增加10岁,冠心病的患病率增1倍。男性50岁,女性60岁以后,冠状动脉硬化发展比较迅速,同样心肌梗死的危险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年龄>50岁,因动脉硬化、血管狭窄1%~2%/年,吸烟、高血压、血脂血症>3%~4%/年,人群中男性发病率4%,女性为2%;而老年社区男性为70%,女性为56%。

动脉硬化并非从中年开始,而是从幼年开始,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病变程度加重、速度也加快而已,因此预防冠心病要从儿童做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的确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大、中型动脉的结果,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因而人们从青少年开始就应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血管保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集中在20~30岁

冠心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因此,人们往往产生一种表象认识,好象人们40岁以后才开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其实不然。一项最新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始发自少儿期,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这是我国科研人员首次通过对人体新鲜心脏标本进行病理生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这一成果为我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可靠依据。“八五”期间,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选取327例15~39岁北京、南京、宁波渔区居民非正常死亡者的新鲜心脏标本,进行病理生理学比较性研究。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总检出率达68.3%,并证实北京仍属动脉粥样硬化高发区,病变检出率达75.8%。冠状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血管老化等症状北京人最早在20岁即可出现,而低发区约晚5~10年,这可能与饮食结构有关。从形态学特点分析,北京标本中70%以上的粥样硬化斑块为进展型,如不及时控制,极易发生斑块出血、附壁血栓形成,引起青壮年猝死或诱发心肌梗死。对一组高危人群新鲜心脏标本的研究发现,其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比普通同龄人高出一倍,且集中在20~30岁。这一发现提示:过度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及忧虑、压抑、狂躁、恐惧、绝望等精神因素是导致年轻人过早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冠心病的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程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有资料表明,自40岁开始,每增加10岁,冠心病的患病率增加1倍。男性50岁,女性60岁以后,冠状动脉硬化发展比较迅速,同样心肌梗死的危险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据对北京地区35岁以上的70万人的调查,冠心病和脑溢血的发病率每隔10岁增高3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速度也加快。在性别上,女性在更年期前受卵巢激素保护,很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很少得冠心病和发生心肌梗死,因此50岁以前心肌梗死病的男女比例是9:1;但是50岁以后,女性卵巢功能萎宿,心肌梗死病人也随之增长,60岁时男女比例为3:1;到70岁时,男女的比例已接近1:1;到80岁时,女性略多于男性。这组数字表明,女性更年期后,要特别注意血压、心脏等方面的问题。

6.冠心病与糖尿病手拉手

糖尿病正在全球迅速蔓延,目前中国大约有4 000万糖尿病患者,已居世界第二位,并仍呈高速增长态势。其中8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常同时伴有脂代谢紊乱及高脂血症。胰岛素缺乏或者胰岛受体数目减少,均可减少心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使心肌的供能受到影响,心肌收缩力减弱。病人血中葡萄糖浓度较高,糖化血红蛋白增加,使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心肌容易缺氧。糖尿病病人伴发高血压较非糖尿病者高出约4倍。

最近,在欧洲和中国分别开展的两项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在冠心病患者中,1/3患有糖尿病,另外还有1/3出现糖耐量异常。所谓糖耐量异常,其实是糖尿病的前奏,差不多一半的糖耐量异常患者最后会发展成糖尿病。这也就是说,2/3的冠心病患者同时合并糖代谢异常。此外,大部分糖尿病病人最终死于大血管并发症,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在此基础上,很多医学专家指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可以这么说,糖尿病和冠心病就像一条蔓上长出的两只瓜,可谓“难兄难弟”。

糖尿病极易引起冠心病

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无论男女,不同年龄组,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都是糖尿病组高于非糖尿病组。对两性来说,男性具有较强的发病危险,但经年龄调整和控制冠心病其他危险因素后,女性糖尿病患有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明显高于男性,甚至报导:糖尿病是女性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发病率增高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糖尿病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已被公认。多数学者认为,肥胖、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高血糖、高纤维蛋白血症(即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这些内容密不可分。肥胖使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为了保证血糖的水平正常,胰岛β细胞必须分泌较正常人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胰岛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但最终又导致了血糖升高、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HDL-C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这些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时,胰岛素本身也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口服磺脲类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等通过不同途径使血中胰岛素水平提高,这就有可能进一步加重硬化血管的病变。此外,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时,冠心病的某些临床症状出现的较迟或被掩盖。因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一部分,特别是神经末梢,当病人的神经末梢受损时,即使发生严重的心肌缺血,疼痛也较轻微而不典型,甚至没有心绞痛症状,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而且休克、心力衰竭、猝死的并发症也较多,预后较严重。

有冠心病要常测血糖

近日,美国《心脏》杂志撰文称,冠心病患者应该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代替空腹血糖检测,这样可以准确地判断这类人群是否有葡萄糖调节受损,以便更早发现糖尿病,并及早治疗糖尿病引起的心绞痛、心梗、猝死等恶果。这是因为,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及血管内皮的损伤,同时,又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冠心病的高危险因素。

另外调查还显示,如果不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将漏诊87.4%的糖耐量受损者和80.5%的糖尿病患者。看来扩大对糖尿病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防治,用空腹血糖初筛检查,经济、简单、重复性好。但容易漏诊,因此,必须对高危人群作餐后2小时血糖检查,才能提高诊断率。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是不一样的,前者可能造成的病变更为严重。因为除有一般冠心病的损害外,还有糖尿病所特有的心肌病变和心脏植物神经病变。患者表现为受损的范围更广,程度更重,而且往往表现为无痛性心梗,一旦发作,一般没有什么征兆,后果十分恶劣,发生猝死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冠心病患者一旦发现有糖尿病的征象,也不必过于紧张。如仅仅是糖耐量出现异常,那么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适当锻炼就可以了;如果确诊为糖尿病,除要注意生活方式外,还要尽早选择合适的药物干预治疗,以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地控制血糖,并定期到医院检查心脏,加以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体育锻炼,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7.高血压与冠心病结伴而行

“请问你有多高?”不是高学历、高薪、高位、高个子,而是血压高、脂肪高、血糖高、尿酸高。高血压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血压越高,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越大。收缩压≥160毫米汞柱(21.29千帕)和(或)舒张压≥95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者,其冠心病的发病率是正常血压者的2~3倍。最近公布的大样本研究显示,在我国35~74岁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已上升到27.2%,即超过1/4的人患高血压,在这个年龄段就大约有1.3亿的高血压病人。高血压患病率男性稍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加。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的趋势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明显。而且,因为不重视,社会对青少年的高血压是严重低估的。对于高血压病,预防要打头阵,我国冠心病患者中有50%~70%合并高血压,而高血压病患者中冠心病的患病率较血压正常者高出4倍以上。当血压升高时,动脉血管内压力增高,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导致动脉内膜的机械性损伤,血压越高,这种损伤就越严重。由于冠状动脉是升主动脉的第一个分支,所承受的高压血流的冲击较大,所以容易受到伤害。同时,血压的升高还会影响动脉血管中结缔组织的代谢,使血脂易沉积在动脉壁,而形成粥样硬化。另外,血压升高时,高级神经中枢活动障碍,神经内分泌紊乱,使儿茶酚胺释放过多,儿茶酚胺的增多可直接损伤动脉血管壁,使冠状动脉痉挛,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因此,有效的治疗高血压,可减少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病。

有人这样形容高血压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好比一支蔓上的两只瓜,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年来,虽然高血压与冠心病的确切关系一直纷争不断,但谁也无法否认,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首要独立危险因素,控制好血压是预防冠心病的根本措施之一。

监测收缩压降低猝死风险

据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作为心力衰竭患者患病率和病死率的非常重要的预测因素,监测病人的收缩压(即高压),应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将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有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应降到135/80毫米汞柱以下),就能起到不错的预防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收缩压水平高可能提示疾病较严重,病人预后较差,也与更高的病死率有关。更为可怕的是,舒张压(即低压)正常,收缩压偏高在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很常见,甚至在超过一半的病例中都存在。

研究者们对48 612例住院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收缩压高于140毫米汞柱,低于160毫米汞柱时,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患者院内病死率提高21%;收缩压介于140~160毫米汞柱之间时,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患者60天~90天病死率提高18%;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时,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患者病死率提高8%。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脏病学专家认为,入院时的收缩压有助于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临床医生可以根据分层的结果,给病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合并有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如何用药

高血压的治疗一般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只存在血压略高问题的人,可能根本不需要降压药,仅仅从不吸烟、控制饮酒、不暴饮暴食、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盐、避免过度紧张和保证适当运动方面来调整,就可以让血压降到正常水平了;而那些血压过高(如收缩压达到200毫米汞柱以上)的,以及还合并有其他问题的患者,在无法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达到降压目的时,就需要酌情采用药物了。

降压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多种,而究竟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用哪一种药物,却没有一定之规。不过,合并有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选择降压药还是有几个原则可以遵守的:(1)起效时间为4~6周:药物降压不能立竿见影,达到最佳效果一般需要两三个月。因此多数降压药的临床起效时间为4~6周,而医师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逐步调整用药。(2)联合用药:由于几种降压药各有利弊,作用机制不同,适应症和副作用也不同,其单药的疗效大概都在50%左右,所以通常需联合用药,以扬长避短。再次,降压药物需要长期服用。可以说,目前所有的降压治疗都不能根治高血压,所以必须长期治疗,就算血压已经降到正常值,也不能擅自停药。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没有症状的病人在开始服用降压药时,反而会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这都是正常现象,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消失,不能因此就拒绝药物,耽误了治疗。

8.冠心病元凶是高胆固醇

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来说,胆固醇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胆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冠心病防治要以降低LDL-C为首要目标。

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冠心病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胆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动脉硬化发生的必备条件,许多的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明确了血浆胆固醇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表明,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即可降低2%。冠心病防治要以降低LDL-C为首要目标。然而,患高脂血症的病人常常由于没有特殊症状而不被重视。该病知晓率、治疗率、及达标率在我国均很低。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来说,胆固醇所起的作用更重要。胆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冠心病防治要以降低LDL-C为首要目标。

动脉粥样硬化是以低密度脂蛋白(LDL)为中心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冠心病最常见的发病原因。脂质代谢失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生化学基础。血脂升高,冠心病发病率也升高,而且血脂升高的程度与冠心病发病率、病死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当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超过正常值时,可使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加速。若二者均增高,比仅有一种增高者患心肌梗死的危险性要大些。也就是说,高血脂患者易患冠心病。因为当动脉损伤时,脂质过多就会在动脉内膜中沉积,成为稍隆起的病灶,继之动脉内膜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将其围起、固定,形成斑块,斑块深层可发生软化及溃疡,形成黄色粥状物,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致使冠状动脉血流不畅,心肌缺血缺氧,形成了冠心病。

胆固醇与冠心病息息相关

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胆固醇总量每上升0.01毫克/毫升,冠心病发病风险就要增大1%。血脂是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的总称,其中对冠心病影响最大的是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它像一个“搬运工”,把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全堆积在血管壁上,让心脏血管变得非常狭窄,引起血流不通畅,造成血管粥样斑块,导致心梗,甚至诱发猝死。而高密度脂蛋白则是一种“好胆固醇”,在人体内是“越多越好”。但是单纯数量多还不够,而且要结构好才更好。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平时我们所说的“降脂”等观念并不科学,正确地说,应该是“调脂”——尽量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但让人担忧的是,了解这些知识的人还太少。在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早已付诸行动;在我国,2006年心血管病防治机构进行了全年的健康教育,为的就是尽量减少发病风险,增强“调脂”是“冠心病最基本的治疗之一”的观念。

血脂防治中存在的误区

目前,患者甚至包括一些医生对于血脂防治还存在认识上的问题,以至于我国公众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服药率和达标率都很低。(1)把降血脂误认为就是降甘油三酯: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多表现为甘油三酯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因此,许多医生就认为降血脂就是降甘油三酯。事实上,现已确切证明,胆固醇升高则冠心病危险增高。它才是防治冠心病的首要目标,降脂最重要的是降低LDL-C而非甘油三酯。(2)血脂化验结果正常范围过于笼统:如今血脂化验报告中总胆固醇低于230~240毫克/分升的都属正常范围,对于一个无任何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来说,在这一范围内的确实无需降脂治疗,但对已患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糖尿病或同时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该范围就明显过大,会使许多迫切需要降脂治疗者“漏网”,这些患者应把LDL-C降至100毫克/分升以下才是安全的。如果是极高危人群,则要降至70毫克/分升左右才达标。(3)血脂正常后就认为可以停药: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当血压长期稳定后,即可试行减少药物剂量和种类,以最少的药物和尽可能低的剂量维持目标血压。而对于调脂药来说,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血脂达标后减量或停药的可行性。有临床观察显示,血脂达标后减量往往引起血脂反弹,因此,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就不应减量。(4)担心降脂药物副作用严重:有人服用他汀类药物后转氨酶升高,于是担心该药会对肝、肾功能有不良影响。其实,他汀类药引起的转氨酶升高多为一过性,而且比例非常小,大多数人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良好。肝脏转氨酶升高者,减少药物剂量升高的转氨酶便可下降,再次增加剂量或选用同类药物时,转氨酶一般不会升高。他汀类药物在某些情况下可引起非特异性肌痛或关节痛,但严重的比较罕见,至于致死性横纹肌溶解则更为罕见。

9.冠心病患者一定要降脂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中国人群生活质量的改变,人均食物(谷物)消耗增加30%,人均肉类消耗增加100%,人均鸡蛋消耗增加 178%,人均糖消耗增加95%,人均能量摄入:10 450焦耳/日。从过去的“营养不良”过渡至“营养过剩”或“营养不均衡”,现在很多人真是吃得肠肥肚突、大腹便便了。不单是中国,在世界,肥胖也在流行,世界变“胖”了。据国际肥胖问题工作组的最新统计,全球目前有17亿人体重超标,需要减肥的人数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4。肥胖症已被证实是人类长寿的主要障碍之一。肥胖症患者更易患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他们面临的死亡风险比体重正常的健康人高50%~100%。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肥胖症列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十大主要威胁之一。

许多资料表明,冠心病患者的平均体重较非冠心病患者为高,肥胖者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短期内发胖或重度肥胖者发病率更高。这是因为:(1)肥胖者摄取过多的能量,在体重增加的同时,心脏负荷和血压均升高,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2)高能量的饮食习惯,使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压升高,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加重;(3)肥胖者体力活动减少,妨碍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侧支循环的形成;(4)肥胖者常使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被削弱,即这些人的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容易形成糖尿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无一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于是冠心病便接踵而至。有人观察100名肥胖者减肥后与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糖耐量异常全都得到改善。减肥还可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从而预防冠心病发生。所以有人风趣地说:“去除两斤肉,多长两年寿。”

虽然血脂异常是促发心肌梗死的第一因素,可它却是可以通过某些措施予以改善的,但如果放任不管,就很可能造成重大的悲剧。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了心血管治疗的新趋势,他说:“冠心病高危患者强化降脂的时代已经到来。”

如果经临床测定确诊血脂增高,应查清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血脂增高。继发性血脂增高是指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血脂增高,比如,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等。如果是继发性的就应该查清原发疾病,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冠心病患者不但要早用药,还要强化降脂。因此,成年人定期检查血脂非常必要,一般1年1次。如果是长期吸烟、酗酒和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则更应该增加检查的频率。

高危人群必须强化降脂

那么,什么是高危人群呢?首先是有冠心病和冠心病等危症的病人,如临床诊断心肌梗死的,做过搭桥、支架、介入治疗的病人;有典型心绞痛的病人。所有的冠心病患者都是高危的,如果不进行降脂,10年后会有20%的病人会复发,不管单纯的搭桥、介入做得多成功,只是改善生活质量,并不能延长寿命。(1)冠心病等高危患者:如糖尿病人,虽然没有得过心肌梗死,但是得过其他血管的动脉硬化,或是有多重诱发因素的人,比如又吸烟、又喝酒、血脂又高的人,必须要进行强化降脂。高危患者的胆固醇至少要降到100毫克/分升以下。(2)极高危的患者:如又有糖尿病,又有过心肌梗死,这些人十年内再次心肌梗死的机会是8%。其次就是急性冠状综合征,也应该强化降脂。得过心肌梗死,做过搭桥手术,危险因素不能纠正,比如说吸烟的,得过心肌梗死又有代谢综合征的,都属于极高危人群。

极高危病人应该把低密度脂肪胆固醇降到70毫克/分升以下。(3)低密度脂肪降低30%~40%:这些高危的病人,在用他汀前,不管低密度脂肪的水平是多高,在基线水平上,经过他汀治疗后降幅应在30%~40%。

肥胖者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高

许多资料表明,肥胖者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短期内发胖或重度肥胖者发病率更高。这是因为:肥胖者摄取过多的能量,在体重量增加的同时,使心脏负荷和血压均升高,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高能量的饮食习惯,使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压升高,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加重;肥胖者体力活动减少,妨碍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侧支循环的形成;肥胖者常使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被削弱,即这些人的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容易形成糖尿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无一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于是冠心病便接踵而至。

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肥胖儿童血脂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并在采取相应治疗对策后获得满意疗效。研究者从高血脂与冠心病关系密切作为观察研究肥胖儿童的切入点,随机对63名单纯性肥胖儿童进行观察研究,同时以70名正常体重儿童作为对照组。血液检测结果发现,肥胖儿童血脂明显增高,这预示着肥胖儿童长大成人后得冠心病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

由于高血脂症可逐渐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又是动脉硬化的重要成分。所以,有必要采取措施对肥胖人的高血脂状况进行治疗。专家们提出,控制饮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仍是预防和控制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有效方法。

10.女性患冠心病有何特点

过去认为女性患冠心病的机会大大少于男性,女性比男性多了一个优势,雌激素的保护作用,使得女性的冠心病危险出现在绝经后,女性比男性发病晚10年,心肌梗死晚10~15年。但是近年来,情况并不是这样。世界大规模研究发现,每年1 650万心血管病死亡者中女性为860万,占52%。女性得心脏病,主要集中在女性的四个生理变化,首先,女性在青春期可能患上心肌炎,从而患上风湿性心脏病;其次,在妊娠期可能并发心脏病;三是更年期,内分泌紊乱容易患心血管病;四是老年期,更是心血管病的高发年龄段,其中冠心病是重中之重。

从冠心病发病率上看,男性更为多见,男女之比为1.5~4.0:1,差别主要在50岁以前。一般认为女性较男性冠心病晚发10年,而女性绝经期后发病率明显上升。以上提示我们对40~50岁以前的妇女诊断冠心病应持慎重态度,而对年龄超过60岁女性应增强警惕性。弗明汉心脏研究中心报告,同一年龄的妇女,绝经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为未疾病控制绝经者的2倍。国外资料还表明,女性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较男性为高,尤其在绝经期后,其原因除有性别差异外,还有许多复杂的因素。2006年底,美国《妇女健康》杂志称,心脏疾病每年要夺走50万美国妇女的生命,这比死于心脏疾病的男性还要多5万人,此数据让心血管病这一原来的“男性专利”似乎骤然间成为威胁女性生命的一大杀手,其中又以冠心病为最。

医生们才开始认识到心脏病的症状男女大不同。比如有些有心脏病的女性延误了就医的时间,或者医生忽略了医疗的时机,正因为她们没有显现出“典型”的症状。女性冠心病的主要特点:(1)吸烟、糖尿病、抑郁症等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比男性更大;(2)就诊率低,传统的认识女性冠心病比男性少,发病症状不如男性典型,而且女性往往更多关心家人,对自己忽视;(3)因发现晚,病变程度重,更容易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

男女治疗有差别

值得关注的是,在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和演变过程中,女性也与男性存在着一定差别,比如男性患者发病时,胸口疼痛会延续至手臂;而很多女性患者只表现为疲倦、呼吸困难、恶心、不适、背痛和腹痛,很容易被忽视。所以,一旦发现这些情况,绝经后女性就要注意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治疗时机。

由于女性血管相对较细、体内脂肪含量相对较高,男性、女性在治疗上也有一些差别。

一方面,手术时,女性更容易出现并发症,例如血肿、出血增多、过敏等;另一方面,有研究显示,女性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事件预防时效果有限。因此,虽然在常规治疗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医生对此问题的关注还是会对病人有好处。此外,女性用美托洛尔进行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的效果优于男性;而他汀类药物对女性的效果弱于男性。不过,这些并不影响女性患者的救治,只要根据情况具体对待就可以了,女性朋友不必为此担心。

绝经后女性更易发病

近年来已经不断有研究证明:50岁以上的女性患冠心病的几率不比男性低,女性冠心病患者在治疗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更多,因此,要想摆脱冠心病给女性朋友带来的灾难,最关键的,是要从年轻时就开始预防。

绝经前的女性,患冠心病的风险的确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的患病几率就会逐渐增加,不断接近男性,到老年时,甚至会后来者居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有人认为,雌激素可以保护心血管,而女性在绝经之后雌激素减少,所以容易发病,可是临床上发现,给绝经后女性补充雌激素,并没有降低其患冠心病的风险。所以,女性绝经后容易得冠心病的特征,应该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绝经后的女性一定要注意预防冠心病:(1)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清淡饮食、合理补充营养、适当维持体重、多运动、少饮酒、保持心情舒畅。(2)要严格控制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女性绝经后,危险因素越多,患病几率就越大,患病速度就越快,患病后的危险性也越高。有数据显示,女性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死亡风险比普通冠心病患者增加2.6倍;而男性则仅增加1.8倍。另外,35岁以上妇女口服避孕药,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其他器官血栓栓塞发生率上升,因此,35岁以上有冠心病易患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的妇女,不宜服用避孕药。(3)定期体检:绝经后女性最好定期体检,尤其是检查心血管系统的情况,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第一章 准确判断,掌握第一手资料——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指导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脏缺血程度。当冠状动脉管径狭窄达75%以上时,则产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悸失常,甚至猝死。尽管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但并非唯一的诊断标准,因为有许多疾病如心肌炎、神经功能紊乱等,都可以产生与冠心病相同的心电图表现。因此,临床上对冠心病的诊断必须根据病史、症状和某些特殊检查,进行全面综合判断才可能准确。我们必须掌握严格的诊断标准,决不能轻易下冠心病的诊断,以免为患者带来精神上的负担和身体上的损害,并造成药品的极大浪费。

1.动脉硬化的早期危险信号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由于病变轻微而消弱了人体的防范,隐匿了病情。对于中期的动脉硬化病患者,虽然大多数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悸、胸痛、头痛、四肢凉麻等临床症状,但是不同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敬需要引起医生和患者的注意。专家锦囊

耳部征象——动脉硬化的信号耳鸣、耳聋、眩晕:如果不明原因出现耳鸣、耳聋、眩晕等症状,预示可能患有早期的动脉硬化或冠心病。耳的听觉受位于内耳,内耳感受器的微细结构与大脑组织一样,不耐受缺血和缺氧,而且其缺氧的耐受性比心肌更为敏感。所以,一旦动脉硬化发生,内耳血液供应因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而缺血,耳鸣、耳聋、眩晕等症状必然会在循环系统未有症状表现之前发生。耳垂皮肤皱纹:美国医学家在尸体解剖中发现凡死于冠心病者,耳垂皮肤几乎都有一条皱纹。他从这意外发现中得到启示,对有耳垂皱纹者做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其中有90%患冠心病。国内有人对300名中老年眼底动脉硬化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发现有耳垂皱纹者287人,皱纹与动脉硬化一致率达95%。耳垂为身体末端部位,由结缔组织构成,对缺血相当敏感。当机体动脉硬化时,与心肌组织一样,耳垂因发生微循环障碍而出现皱纹。外耳道长毛:英国的医学家发现,冠心病男性患者约有3/4外耳道带毛(女性无此体征),国外的统计资料表明,明显外耳道长毛,对预测男性冠心病有较高的准确率。

眼皮长黄色瘤——动脉硬化的信号不少中老年人,眼皮上有时会长出一二个米粒大小圆形或椭圆形、扁平隆起、质软的淡黄色疣状物,这在医学上称为黄色瘤。它往往是由于血液中胆固醇长期蓄积,使过剩的胆固醇在眼皮上沉积的结果。因此,眼皮上出现黄色瘤是血中胆固醇过多的一种信号。血中胆固醇过多不但会沉积在皮肤上,更重要的是沉积到机体内的动脉血管内膜上,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温馨提示要注意动脉硬化病的早期危险信号,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当身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当及时到医院检查,若确认为是高胆固醇脂血症或动脉粥样硬化,必须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

2.冠心病的先兆

冠心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和支数有密切关系,但少数年轻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不严重,甚至没有发生粥样硬化,也可以发病。有一些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虽较严重,并不一定都有胸痛、心悸等冠心病临床表现。因此,冠心病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总的来看,以器质性多见。专家锦囊

经常性的剧烈头痛是冠心病的先兆冠心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城市多于农村,平均患病率约为6.49%。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冠心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因此,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上面的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防治冠心病。经常遇到的头痛、大肚皮和脉压差过大、过小等现象,近年来被发现是预测冠心病的重要线索。偶尔出现头痛不足为奇,要是经常头痛就得当心,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经常剧烈的头痛,可以是心脏病的先兆。这一发现有些偶然。研究者发现每当刺激猴子的脊髓顶部神经时,心脏和头部都有反应。这提示人的头部和心脏有一条共用的神经传输通道,因此推测,心绞痛的信号可以通过这个共用通道反应为剧烈的头痛。这大推理很快被一位美国神经科专家在人体实验中证实。他在研究中发现,那些预示心绞痛的头痛病人,在治疗心绞痛后头痛会随之消失。专家们认为,虽然头痛不能与心脏病画等号,也不能一有头痛便怀疑心脏有问题,但经常性的剧烈头痛应该小心,因为它作为心脏病的一个重要先兆,是无可置疑的。

腰围变粗,患冠心病的危险增加腰围粗预示血脂高,血脂作为预示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是没有疑问的。比如,过高的低密度脂蛋白和apoB蛋白,预示患心脏病的危险高于血脂正常者的20倍。可是你总不能经常抽血化验血脂水平。为了找到一种简易的预测方法,加拿大脂类研究中心的专家最近发现,通过腰围变化可以预测血脂高低和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大小。专家们对2000名男性进行了5年的研究后发现,如果一位40岁以上的中年人腰围为90厘米时,将有80%的患心脏病的危险,40岁以下腰围达100厘米时,这种危险又会明显增高。研究还发现,胖人只要降低10%的体重,腰围就会明显变细,且预示起码减少了30%的有损心血管的内脏脂肪。

脉压大患冠心病风险也大测完血压,往往没有多少人关心脉压多大,因为人们不大了解脉压意味着什么。脉压是收缩压减去舒张压的压差值。近年发现,脉压大于65毫米汞柱的人与脉压小于45毫米汞柱的人相比,不仅患心脏病的危险性及病死率高出3倍,而且这些人出现心力衰竭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因此专家们建议,脉压过高(大于65毫米汞柱)是预测心脏病的依据之一。温馨提示经常头痛的人,多数合并脑血管问题或脑功能紊乱,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其结果会导致动脉硬的发生,中医认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就是这个道理,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的疾病,如果已发生脑动脉硬化,那么应仔细检查心脏,就不会漏掉冠心病。

3.如何早期发现冠心病

在20%~60%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可于发病之初出现先兆症状,但其中50%左右在出现先兆症状时未能及时就医,或就医时未被及时收入院。对上述先兆表现若能及时辨认,早期入院积极治疗,将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专家锦囊

情况不对早就医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下列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发现冠心病。(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4)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5)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7)听到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者。(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急性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先兆症状表现为:(1)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2)原有的心绞痛性质改变,如加频、变剧、持续时间延长等,或诱因不明显,多在安静休息时发作,含服硝酸甘油疗效差。(3)疼痛时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等,常称之为梗死前状态。(4)心绞痛发作时,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或原有心功能不全症状加重。(5)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出现ST段一过性抬高或明显压低,T波倒置或高耸,或出现心律失常。温馨提示为及早发现冠心病,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做以下的检查:如果检查结果不正常或有其他易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应该每5年作1次或更多次血胆固醇化验;每年作1次血压检查;每年作1次血糖检查;若属于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就要请医生查看是否需要接受心电图检查。

4.诊断冠心病的方法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受累心脏缺血程度。当冠状动脉管径狭窄达75%以上时,则可产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轻者胸闷气憋、重者则胸痛、或胸痛彻背、或突然剧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专家锦囊

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冠心病(1)猝死。(2)急性心肌梗死。(3)心绞痛。(4)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肺水肿。(5)急性心律失常如房颤、多源多型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严重窦性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6)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心排血量不足可引起阵发性低血压、晕厥。(7)无症状心肌缺血等。上述表现中以猝死及急性心肌梗死两种类型最严重。其他表现可以单独出现,亦可以是猝死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症状或伴发症状。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根据心绞痛发作时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特点和伴随症状及体征便可鉴别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可以说,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对冠心病的诊断至关重要。

其他诊断方式(1)心电图: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心电图使用方便,易于普及,当患者病情变化时便可及时捕捉其变化情况,可以进行连续动态观察和各种负荷试验,以提高其诊断敏感性。无论是心绞痛或心肌梗死,都有其典型的心电图变化。但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并不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方法。冠心病在非发病时期,其心电图检出率仅是30%~50%,而50%以上的病人心电图表现正常。另外,心脏及冠状动脉循环有较大的代偿能力,在休息和平静时不易检出异常,往往需要通过增加心脏负荷的运动试验,才能发现心电图的真正改变。(2)核素心肌显像: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时可做此项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试验再显像,可提高检出率。(3)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结合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功能进行评价。虽然心电图等其他检查亦可诊断冠心病,但有时并不准确,最准确的诊断冠心病的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论断方法。(4)超声和血管内超声:心脏超声可以对心脏形态、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新技术。尤其适用于造影剂过敏,不能做冠状动脉造影者。(5)心肌酶学检查: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可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6)心血池显像:可用于观察心室壁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影像,对于确定室壁运动及心功能有重要参考价值。(7)心脏CT检查: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斑块、钙化情况及狭窄程度。

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符合下列3条中任何一条都可确诊为冠心病:(1)有典型心绞痛发作,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主动脉炎、冠状动脉栓塞、肺源性心脏病、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心律失常、严重贫血以及原发性心肌病的证据。(2)有心肌梗死的证据,无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主动脉炎、冠状动脉栓塞、原发性心肌病、肺心病、川畸病、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者。(3)中年以上患者有以下6条中的第1条和其他任何1条者:①有冠心病的易发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高脂血症、长期大量吸烟、糖尿病4项中任何一项者。②心电图典型缺血表现:ST段压低≥1毫米(休息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T波深而倒立(≥3毫米)并有动态改变。有两项任何之一者。③心电图负荷试验阳性:次级限量运动试验、潘生丁试验、超声心动图运动或药物负荷试验,任何一项即可。④超声心动图有典型节段性区域性运动异常而无其他原因解释者。⑤同位素心肌扫描显示心肌缺血无其他原因解释者。⑥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无其他原因解释者。温馨提示尽管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但并非唯一的诊断标准,因为有许多疾病如心肌病、心肌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都可以产生与冠心病相同的心电图表现。因此,临床上对冠心病的诊断必须根据病史、症状和某些特殊检查,进行全面综合判断才可能准确。

5.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能够引起胸痛的原因很多,其中,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最容易出现危险。在医院里,经常要遇到一些因为胸痛来就诊的病人,有的病人小题大做,而有的病人,虽然发生了严重的心绞痛,随时可能出现危险,自己却往往未加警惕,以致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专家锦囊

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1)心绞痛的表现:心前区压榨样或烧灼样疼痛。引起疼痛根源是冠脉血管的狭窄或痉挛。有些疼痛在含服硝酸甘油后能够得到缓解,病情尚稳定,称为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突出的表现为阵发性胸痛,表现为胸前或胸骨后为典型的疼痛部位,可累及整个前胸部,界限常很模糊。疼痛可放射至左臂或沿左臂内侧尺骨下传至小指或无名指,或放射至右臂或两臂外侧、左肩、颈、下颌、咽部、上腹部、甚至下肢。心绞痛的部位多变,不是一个区域而是一点的疼痛一般不是心绞痛。疼痛特征常较模糊,可为压迫、憋气、胸闷和胸部紧束感、亦可为烧灼样,甚或有窒息或濒死感,但非刀扎或针刺或触电样疼痛。疼痛可持续30秒~15分钟,逐渐加重,静息2~5分钟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几分钟缓解。疼痛的频度可变化于从每几周发作一次到每天发作多次。发作的次数常直接与活动或情绪紧张有关。劳累、过度用力如上楼爬坡、排便、性交等,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与饱餐等因素可诱发。寒冷刺激、吸烟、心动过速及休克等也均可诱发。缓解方法有去除诱因、休息及硝酸甘油舌下含化或咀嚼,一般多在1~2分钟内见效,不超过5分钟;凡超过5分钟才使疼痛缓解者,一般不支持心绞痛诊断。(2)心绞痛的体征:心绞痛未发作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可出现焦虑不安、面色苍白、大汗、血压增高和心率增快等体征。听诊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左心室收缩功能失调和收缩时间延长,导致主动脉瓣关闭延迟,则可闻及第二心音反常分裂,并可于左侧卧位扪及心尖部的收缩期异常膨出性搏动。伴有乳头肌功能不全时,提示乳头肌急性缺血,可出现暂时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于心尖部偏内闻及收缩期喀喇音和(或)收缩中、晚期杂音。上述喀喇音及收缩期杂音在心绞痛发作过程中响度可多变,心绞痛缓解后可减轻或消失。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心绞痛的有些疼痛不仅含服硝酸甘油后不能缓解,反而疼痛时间延长、次数增加,随时都有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所以,对这种心绞痛就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接受治疗。这种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类型,它不仅有冠状血管的狭窄和痉挛,还有活动性病变,如不稳定斑块,即血管内膜有破损,易使血小板在此停留、聚集形成血栓更加重原来的狭窄;或损伤的内膜可释放血管收缩因子又加重痉挛。导致病情极不稳定,且变化快,极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据资料显示,约一半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由不稳定心绞痛发展而来。所以,要及早识别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有效地控制不稳定心绞痛的发作,对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发生至关重要。温馨提示心绞痛是冠心病危险的信号之一,特别是频繁发作或程度严重的病人。医生和病人,都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出现心绞痛,就说明病情较为严重。另外,心绞痛还会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所以,有冠心病的人,要熟悉心绞痛的特点,并且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6.如何自我鉴别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个主要临床表现。虽然冠心病的诊断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有时要借助一些现代先进医疗技术,但是通过一些现象往往能自己测知是否患有心绞痛。典型心绞痛发作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可供心绞痛患者自测时参考。专家锦囊在我国,病人心绞痛发作时的表现常不典型,因此在判断胸部不适感或疼痛是否为心绞痛时,需谨慎从事。近年国外学者也强调心绞痛一词不完全代表痛,病人对心肌缺血缺氧的感觉可能是痛以外的另一些感觉,因而可能否认感觉疼痛。下列几方面有助于临床上鉴别心绞痛:(1)性质及部位①性质:心绞痛应是压榨、紧缩、压迫、窒息、沉重、闷胀性疼痛,而非刀割样尖锐痛或抓痛、短促的针刺样或触电样痛、或昼夜不停的胸闷感觉。少数病人可为烧灼感、紧张感或呼吸短促伴有咽喉或气管上方紧榨感。疼痛或不适感开始时较轻,逐渐增剧,然后逐渐消失,很少为体位改变或深呼吸所影响。②部位:疼痛或不适常位于胸骨或其邻近,也可发生在上腹至咽部之间的任何水平处,但极少在咽部以上。有时可位于左肩或左臂,偶尔也可伴于右臂、下颌、下颈椎、上胸椎、左肩胛骨间或肩胛骨上区,然而位于左腋下或左胸下者很少。(2)时限及诱发因素时限:心绞痛呈阵发性发作,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很少超过10~15分钟。只有少数变异心绞痛或心梗前心绞痛时间较长,疼痛犹如闪电般一瞬即逝者往往不是心绞痛。①发作间歇期:因不同的人有很大区别,有数月甚至1年内只发作1~2次者,也有1天内甚至1小时内发作数次者。②诱发因素:多以体力劳累为主,其次为情绪激动。登楼、平地快步走、饱餐后步行、逆风行走,甚至用力大便或将臂举过头部的轻微动作,暴露于寒冷环境、进冷饮、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以及恐怖、紧张、发怒、烦恼等情绪变化,都可诱发。体力活动再加情绪活动,则更易诱发。③硝酸甘油的效应: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如有效,心绞痛应于1~2分钟内缓解(也有需5分钟的)。对卧位型心绞痛,硝酸甘油可能无效。在评定硝酸甘油的效应时,还要注意病人所用的药物是否已经失效或接近失效。(3)心绞痛与类似症状的鉴别①胆囊炎:疼痛多在右肋部,痛时多向右肩或右腰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诱因多在饱餐后,尤其在食油煎鸡蛋或食油腻很大的食品后,常持续几小时到几天,做空腹胆囊B超可确诊,给予消炎、解痉均可缓解症状。②消化性溃疡:表现为有规律的疼痛,吐酸水,多在进食后或用抗酸剂、解痉剂后缓解,心电图检查无心肌缺血或梗死表现。③肋软骨炎:出现局限性胸痛,有压痛点,多在肋软骨与肋骨交接区。冠心病心绞痛无此特征。④带状疱疹: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先有胸腰部浅表部位剧痛,无疱疹出现,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疱疹出现后不难诊断。温馨提示心绞痛多数情况下不是真痛,而是有重压感、钳夹感和灼热塞闷感,好像心胸顿时变得很狭窄,无法扩展开来,因此又称“狭心症”。有如“心头大石”,明明有不舒服,就是说不准。心绞痛是发现冠心病的确证线索,很难明确诊断,因此,要靠患者本人据此做出判断。

7.如何鉴别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以剧烈持续的胸骨后疼痛及典型的心电图变化为特征,常出现心律失常、血压降低、休克、心力衰竭若不及时抢救常可导致死亡。下面通过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来鉴别急性心肌梗死。专家锦囊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病情轻重不一,体检可以完全正常,但也可发现如下体征:(1)疼痛:当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最先出现的症状是突发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多无明显诱因,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多在半小时以上,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病人常伴烦躁不安、大汗、恐惧或有濒死感。(2)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肠胀气也较多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3)全身症状: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一周左右。患者多处于焦虑和痛苦状态,有心源性休克者常呈卧位,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冷汗,有心衰者呈半卧位。(4)心律失常:在发病的1~2周内,尤其在24小时内,75%~95%的病人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可伴有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时血压下降常见,但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毫米汞柱,并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少(每小时少于20毫升)、反应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多发生于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室衰竭,发生率约为32%~48%,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重者可发生肺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等,随后可出现右心衰表现。而右室梗死者一开始即为右心衰竭表现,伴血压下降。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要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根据病史、心电图和血清酶的变化而作出。(1)病史:典型的病史是出现严重而持久的胸痛。有时病史不典型,疼痛可以轻微甚至没有,可主要表现为其他症状。(2)心电图:心电图的肯定性改变是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持续1天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当心电图出现这些肯定变化时,仅凭心电图即可作出诊断。而另一些病例,表现为心电图有不肯定性改变,包括:静止的损伤电流、T波对称性倒置、单次心电图记录中有一病理性Q波、传导障碍。(3)血清酶:①肯定性改变包括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或开始升高而随后降低。这种变化必须与特定的酶以及症状发作和采取血样的时间间隔相联系,心脏特异性同功酶的升高,亦认为是肯定性变化;如果出现肯定性心电图改变或肯定性酶变化,即可诊断为明确的心肌梗死。病史可典型或不典型。②不肯定改变为开始浓度升高,但不伴有随后的降低,不能取得酶活力的曲线;当序列、不肯定性心电图改变持续超过24小时以上,伴有或不伴有酶的不肯定性变化,均可诊断为可能的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可典型或不典型。温馨提示当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即使挽救回了病人的生命,但由于大面积心肌细胞长时间缺氧、缺血、坏死,仍然是造成了不可逆性的损伤,心脏功能已经明显下降,所以预防远比治疗更有意义。在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会有心绞痛的表现,所以要及早识别不稳型定心绞痛患者,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8.无痛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在许多猝死的病人中,以冠心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为多见,但在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发病前却无明显症状,耽误了就诊而导致死亡。有人曾统计300多例65岁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发现有胸痛症状者仅占19%,而81%并无典型的胸痛,这在医学上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专家锦囊

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原因我们知道,心脏是一个有疼痛感觉的器官,为啥会出了问题而不发出信号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这是由于心脏疼痛警报系统失灵造成的。这种情况多见于:(1)心脏病变部位不同:对疼痛敏感性不一样,如病变在右冠状动脉,则对疼痛不甚敏感;有的是后壁心肌梗死,也可能不出现疼痛;有的发生心内膜下心肌损害时常无疼痛感觉。(2)个体差异对疼痛敏感性不一样:如老年人对疼痛敏感性差,主要是全身各器官系统老化,感觉迟钝,对疼痛敏感性降低,掩盖了病情。(3)无痛心梗多见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冠状动脉疾病往往累及多级血管,可从冠状动脉主干直到微小动脉,而一般冠心病的病变主要在冠脉主干或大的分支,较少累及小动脉或微动脉。因病变范围广,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较一般病人严重得多,加上糖尿病患者常有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功能受损,感觉神经受累,这样便会使痛觉变得迟钝甚至没有痛觉。(4)与情绪改变有关:如过度紧张、疲劳等,可使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下降,变得迟钝。值得警惕的是,无痛性心肌梗死比一般心梗严重得多,有的发病开始就出现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突然猝死的也并不鲜见。所以,对无痛性心梗一点儿也不能掉以轻心。

无痛性心肌梗死的表现通常认为的冠心病发作时会出现强烈的心前区疼痛,并不完全符合实际。研究证实,有相当多的冠心病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时,没有典型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而临床医生却注意到,无痛性的心肌梗死患者都存在喉部紧缩感,似乎有人扼住脖颈,喘不过气来。另一些患者常伴有胸闷,大汗淋漓,或用手抓挠喉部以缓解呼吸困难。上述症状属于心肌梗死的重要症状之一。冠心病患者若突然发生上述症状,要想到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此时,可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消心痛药片,如果用药后症状缓解,说明确实是心脏病发作,应及时请医生作进一步的治疗。如果用药后症状没有改善,说明病情比较严重,或有其他异常,应及时将病人送往医院抢救。临床经验表明,凡遇到下列情况时,应高度怀疑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存在:近期内,屡次发生胸背部闷胀、沉重或气短;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咳白黏痰或粉红色泡沫痰;突然出现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老年人突发的神志不清或意识丧失;糖尿病人出现昏迷者;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尤其在近期内出现者;突发不明原因的晕厥或抽搐。临床上,当遇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温馨提示事实上,老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表现差异很大,有时心脏症状很不典型,可以表现为胃痛、牙痛、下颌痛、脖子痛、眼眶痛等,若不仔细辨别,极易造成误诊而错过最佳救治时机。所以,凡是高龄老人突然出现以上现象时,要警惕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应立即打电话向急救中心求援,或赶快送医院急诊。

9.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更危险

所谓无症状心肌缺血是指冠心病诊断已确定的患者没有临床心绞痛症状,但有心肌缺血的客观指标,如心电图典型缺血性ST段变化等,它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但由于无症状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专家锦囊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类型(1)安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此型无症状,是偶然被发现有心肌缺血,有人估计在完全无冠心病症状的中年男性中占2%~5%。其预后与心绞痛患者相似。(2)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后虽无心绞痛但确有心肌缺血存在者较为多见。此型患者预后较安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更为不良,尤其当左心室功能异常时,其死亡率为5%~6%。(3)心绞痛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研究表明心绞痛患者中70%~80%同时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并且可发生在不同类型的心绞痛中。必须指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常能引起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经治疗后症状消失但仍有心肌缺血存在,这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无症状心肌缺血与猝死之间有因果关系无症状心肌缺血正日益受到重视,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25%~50%的急性猝死者中,生前无心绞痛发作史;但近90%的尸检中,发现这些人均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美国约2%~4%貌似健康的无症状的中年人,检查发现有明显的冠脉病变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猝死的原因通常是致命性心律失常,而在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前,心电图可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与猝死之间可能有因果关系。此外,有人报道,美国每年有45万人猝死,其中20%~50%死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在此之前或同时,常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亦有人对520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30年随访观察中发现,25%的心肌梗死是无症状的,其10年内死亡率为84%。结果表明,无症状心肌梗死的猝死率和病死率与有症状的心肌梗死的猝死率和病死率相似。即使在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中,也仍有30%的病人没有症状,这表明发生梗死周围的心肌有残余缺血,这种残余缺血往往导致再次心肌梗死和猝死。因此,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它可影响各型冠心病的预后,所以应积极诊断与治疗。由于普通心电图检查观察时间短,难以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为此,科学家们成功研制出一种能24小时连续记录受检查心电活动的仪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被检查者只要携带特殊记录器,照常工作和生活,24小时后把记录器交给医生,经电脑快速分析后就能发现受检者有无心肌缺血发作和心律失常。该项新技术在国内外的推广,为早期发现和防治冠心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温馨提示如果出现过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剧烈胸痛20分钟以上,应及早去医院进行心血管疾病专科检查。若已确诊为冠心病患者,也不要过于紧张,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定期到医院复查,并应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丹参丸等急救药,一旦感觉胸闷气短就立即舌下含服。

10.警惕隐匿型冠心病

有典型临床症状的冠心病,称为显性冠心病。对平时并无临床症状,只有在剧烈运动、寒冷刺激、情绪激动、噩梦惊吓等情况下才出现心悸、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电图改变的冠心病,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冠心病在临床上极易误诊、漏诊,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足够重视。专家锦囊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冠心病的特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冠心病又称无症状性冠心病,患者虽有冠状动脉硬化,但病变较轻或者因心脏有较好的侧支循环,病人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在休息时有肯定的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或在运动后心电图出现阳性表现,可以认为是早期冠心病,但此类病人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个别病人也可能出现猝死,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医学家们观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早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冠心病患者可出现以下信号:(1)口腔科检查无异常发现,用一般止痛药(如牙痛安等)难以缓解的下牙疼痛。(2)无明显原因的下颌疼痛。(3)角膜近巩膜的边缘处出现一圈宽约1~2毫米、灰白色或白色的角膜老年环。(4)耳垂出现皱褶,甚至苍白、发紫。(5)阳痿。因此,对出现这些情况的病人,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这部分病人多在运动后出现胸闷憋气、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阶梯运动后查心电图有ST-T改变,经用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硝酸甘油、心痛定后往往有明显疗效。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冠心病的诊断要点(1)病人多有动脉硬化的易患因素。(2)静息状态、或运动后或心脏负荷试验,心电图检查出现缺血性改变。(3)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确立诊断。(4)放射性核素心骨显影,有心肌缺血性改变。温馨提示推销员、司机、交警、设计人员、外企职员、媒体从业者等六类青年人应小心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冠心病。由于司机工作时间长,最易引发潜在疾病;交警的工作环境恶劣,全国交警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以上六类职业中的青年人,若有家庭冠心病史、患有糖尿病,且性格急躁者,一定要做到戒烟限酒少吃肉。适量运动、保持生活规律、情绪稳定。

11.别把无痛性心肌梗死当胃病

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往往会出现一反常态的变化。但也有一部分心肌梗死患者,不发生典型的心前区疼痛,或仅有轻度的胸闷、气短等,因此常易被忽略和延误诊治。医学上将这种现象叫做无痛性心肌梗死。因此,对于这种病人尤应重视,宁可多查心电图,也不宜轻易诊断为胃病。专家锦囊

胃病所致的疼痛有人说:心脏病和胃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容易区别。但是,实际上两者相混淆的现象并非罕见,以致延误诊断或者盲目治疗时有发生。那么,如何区别胃病和心脏病呢?心与胃各司其职,功能不同,且分别位于胸、腹腔内,但是,两者仅隔一肌(膈),同受植物神经支配,患病后又常以疼痛为主要表现,如不细致区分,很容易混淆。因此,熟识胃病疼痛的特点实属重要。胃病,常在中年之前起病,病程较长。疼痛多由进食不当引起,如吃冷、硬、刺激性食物等,或因气候骤变诱发。疼痛发生的部位在上腹部,性质似烧灼感带闷胀感,平素多有返酸、嗳气现象。发作时,一般不影响正常活动,病情常缠绵数日以至数周,采用解痉制酸药如胃舒平、盖胃平或注射阿托品等,即可奏效。病人多喜上腹部保暖,如用手按压上腹可产生疼痛。

冠心病所致的疼痛心脏病所致的疼痛,主要见于冠心病。疼痛常因劳累或情绪紧张或激动引起,疼痛部位在胸骨后,性质如刀割,有压榨感、沉闷感,且可窜至右上肢内侧或颈、背部,常常迫使患者停止活动,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经休息或用药,如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等即可缓解(心肌梗死引起的胸痛,常不能止痛),多数人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据上所述,凡年逾40岁(女性可延至50岁,但非绝对),平时从无胃痛发生,突然出现胸或上腹疼痛,甚至仅仅是胸闷、气短感,都不应轻易断定为胃痛,应考虑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平时有胃痛史的人,遇有疼痛异常,也应当考虑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须即送医院,做心电图检查。临床经验表明,凡遇到下列情况时,应高度怀疑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存在:(1)突然上腹痛、反复呕吐、人体虚弱、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脉搏微弱。(2)突然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苍白或青紫、脉搏极微弱、呈濒死状态。(3)突然出现心悸、胸闷、说不出活、脉搏极弱。(4)突然出现气急、不能平睡、咳大量泡沫状痰(或粉红色痰)。(5)少数老年人可出现类似中风的症状,如神志不清或半身麻木。由于心肌梗死的预后与疼痛的程度无关,并且无痛性心肌梗死属老年人多发病,且就诊晚、并发症多,易误诊漏诊等原因,死亡率反而高于有疼痛症状者。因此,临床上当遇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温馨提示虽然没有疼痛,但无痛性心梗更凶险,具有更大危险性,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绝不能掉以轻心。对于平时身体一向健壮的中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尽早治疗,避免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第二章 少肉去脂,新鲜果蔬大量吃——冠心病患者的饮食须知

要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必须把好病从口入关。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据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继发性载脂蛋白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1912年俄国学者给家兔喂养高胆固醇食物,造成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结果发现,建立模型过程中,先有血脂的异常升高,继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说明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40年前,美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度曾上升很快,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则有大幅度的下降,直至现在。究其原因,主要归功于生活方式的改善,即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和控制吸烟等,从而降低了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饮食习惯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关系,平素喜食高胆固醇食物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整合理的膳食结构,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1.冠心病患者的饮食诀窍

控制总能量,维持正常的体重,宜多吃些粗粮,以增加复杂的糖类、纤维素、维生素的含量。单糖及双糖等应适当控制,尤其是高脂血症和肥胖者更应注意。脂肪的摄入应限制在总能量的30%以下,以植物脂肪为主。膳食中应控制胆固醇的摄入,胆固醇的摄入量每天应少于300毫克。专家锦囊

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原则(1)饮食有节,合理营养:调节营养,多吃蔬菜、水果等食物。限制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膳食中须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水和纤维素等人体必须的营养素,且保持各类营养素之间的数量平衡,避免有的缺乏,有的过剩。多样食物是保证膳食平衡的必要条件。(2)膳食应注意清淡:清淡饮食是一种少盐、少油、少动物性食物的饮食。味精虽无咸味,但其钠的含量是食盐的80%左右,冠心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动物性脂肪主要为饱和脂肪酸且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可使病人血脂增高。植物性脂肪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不含有胆固醇,有改善血脂的作用。故通常情况下冠心病患者烹调应选择植物油,且用量应控制在每天25克以内。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禽类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胆固醇,病人不宜过多食用。鱼类含胆固醇少,且鱼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防止粥样硬化作用,故不必严格限制。(3)不利饮食,严格控制:饮用少量低度酒并不禁忌,但大量饮用烈酒是绝对禁止的。适量饮茶是允许的,但饮浓茶及咖啡可导致病人心律失常、心肌耗氧增多,对病人不利。高糖、高脂、高胆固醇及具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均为冠心病患者所禁忌。(4)以蔬为主,辨病施膳:每天膳食应选择有利于冠心病的蔬菜。选择能降脂的蔬菜。如芹菜、红萝卜、白萝卜、西红柿、黄瓜、苦瓜、花生米、大蒜、香菇、慈菇、海带、紫珠菜等。在炒菜方面应当选择的油类,如血脂偏高者,可用植物油、菜油、花生油等;血脂不高者,可适当选用猪油或猪肉等来炒菜,以利疾病早日恢复。

平衡膳食 防治冠心病(1)防治冠心病的“一二三四五”:①一袋奶:从一岁起坚持每天喝牛奶至终身,对人一生的健康都有益。既补充了钙,又能减少冠心病、动脉硬化的发生。②每天250克主食:但这点并不固定,瘦人可稍吃得多些,胖人则应少些。要通过调整主食来调整体重。③一天要吃三份高蛋白食品:每一份高蛋白是指50克瘦肉或100克鱼或一个鸡腿或100克鸭。每日早中晚三餐,每餐一份高蛋白为宜。④牢记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其中“三四五顿”是指总摄入量不变而将进餐次数增加,这比一天只吃两顿要有益得多。⑤500克蔬菜和水果:掌握这些,就能科学地保证我们每天的能量、蛋白质、纤维素和维生素,胖人还能减肥。(2)防治冠心病的“红黄绿白黑”:①红:红葡萄酒。一个健康的人每天喝50~70毫升左右的红葡萄酒,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延长寿命。②黄:蔬菜。指胡萝卜、红薯、南瓜、西红柿等含维生素A较多的黄色蔬菜。③绿:绿茶。饮茶对健康有益,茶中又以绿茶为最佳。饮绿茶可以减少肿瘤和冠心病的发生。④白:燕麦片或燕麦粉。食用燕麦,可降低胆固醇。每天50克(主食应相应减去50克),水煮3~10分钟,兑牛奶食用。⑤黑:黑木耳。每天吃10克黑木耳,坚持50天,血黏度下降,不易形成脑血栓和发生心肌梗死,并可化解近期梗死和血栓。坚持做好这两方面,对每个人来说,不论是治疗还是预防,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温馨提示少食或忌食的食物:动物脂肪,如猪油、黄油、羊油、鸡油等;肥肉,包括猪、牛、羊等肥肉。脑、骨髓、内脏、蛋黄、鱼子;软体动物及贝壳类动物。忌烟酒和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冠心病患者应减少饮酒量,当合并高脂血症时,应避免饮酒。并应忌用或少用全脂乳、奶油、椰子油。

2.冠心病患者膳食应注意什么

世界公认,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是冠心病的三大危险因素。这三大危险因素中前两项均与饮食有关,因此,改善饮食结构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措施。冠心病患者的饮食有几点应特别注意。专家锦囊

控制易引起冠心病的物质(1)控制摄入总能量:饮食摄入总能量过多,超过人体的消耗,必然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体内,形成肥胖。因此,中国营养学会曾提出全国平均膳食能量,每日每人10156千焦(2400千卡),冠心病患者则应控制在8360千焦(2000千卡)左右。一般主食每日350~400克,最多不要超过500克;晚饭的量宜少,少食甜食。(2)控制总脂肪量及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美国心脏病学会提出:饮食中总脂肪量应小于总能量的30%,使饱和脂肪酸应小于总能量的10%,胆固醇应小于300毫克/天。因此,烹调菜肴时,应尽量不用猪油、黄油、骨髓油等动物油。最好用香油、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应尽量减少肥肉、动物内脏及蛋类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的海鱼、豆类的摄入。可适当吃一些瘦肉、鸡肉。有资料表明,餐后2小时血脂增高是独立的危险因素。很多已经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人仍不注意吃喝,总认为偶尔大吃一顿没关系。然而,近期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高脂餐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显著受损。近来有证据显示:餐后血中富含脂蛋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各种已证实的冠心病危险因素都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医生为75位病人提供了相同的一份食物,其中脂肪50克、蛋白质28克、碳水化合物60克,它们所提供的能量分别为56%、14%和30%。医生分别采集了这些病人餐前及餐后的血液标本加以测定。结果发现,餐后2~7小时血清甘油三脂浓度较空腹时浓度显著升高,所有接受实验者餐后4小时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严重受损。而高脂餐后血液循环中增加的富含甘油三脂脂蛋白,可能通过诱导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发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3)控制饮食中能引起血压升高的物质: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控制饮食中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实际上就是预防冠心病。研究证明钠摄入量与血压升高呈正相关,即盐吃得越多,高血压越明显,而钾与血压升高是负相关;研究还指出缺钙可以加重高钠引起的血压升高。钾的主要来源是新鲜蔬菜、水果;钙的主要来源是豆类、动物性食物及牛奶。因此,冠心病患者饮食宜清淡,改变嗜咸的饮食习惯,盐的摄入量每人每天以不超过4克为宜。提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提高膳食中钾、钙及纤维素的含量。(4)少食多餐,晚餐量要少:有研究报告显示,少食多餐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而糖尿病人少食多餐则有利于治病。每天进餐6次,胆固醇水平就会下降,在一周时间内让受试者每天进餐17次,结果他们的胆固醇比每天进餐3次的人降低20%。过食油腻、脂肪、糖类,会促进动脉血管壁胆固醇的沉积,加速动脉硬化,故不宜过食。饮食宜清淡,多食易消化的食物,要有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晚餐量要少,肥胖病人应控制摄食量,以减轻心脏负担。

增加能阻止冠心病的物质(1)增加饮食中膳食纤维素的含量:由于膳食纤维不能被人类胃肠道的酶所消化,不提供能量,再加上膳食纤维有保留水分的作用,使膳食纤维在胃肠道中所占体积增加,能量密度相对减低。纤维素尚能使小肠蠕动增加,使食物在小肠中停留时间缩短,从而使能量吸收减少。由于有些水溶性纤维素和木质素与胆固醇结合,能使胆固醇排出增加。纤维素还能与胆汁盐结合,一方面使脂肪和胆固醇吸收减少,另一方面使胆汁盐的肠肝循环减弱,使体内由胆固醇合成胆汁的活动加强,血脂及血清胆固醇水平因而降低。(2)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维生素C能促进胆固醇生成胆酸,从而有降低血胆固醇作用;还能改善冠状循环,保护血管壁。尼克酸能扩张末梢血管,防止血栓形成;还能降低血中甘油三酯的水平。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阻止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保护心肌并改善心肌缺氧,预防血栓发生。(3)保证必需的无机盐及微量元素供给:碘能抑制胆固醇被肠道吸收,降低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着,故能减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常食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可降低冠心病发病率。膳食中钙、镁、钾、钠、铜、铬等也同冠心病发病有关。温馨提示体重超重者应不吃或少吃甜食,增加体力活动。猪、牛、羊肉及奶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可以使血清胆固醇升高,经常食肉者,应注意减少肥肉的摄入量。冠心病患者宜常食用植物油及海产鱼类。冠心病患者宜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晚餐也不宜吃得过饱,否则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3.喝好三杯安全水,牛奶让你“牛”起来

冠心病患者在夜间会突然出现心绞痛,甚至发生心肌梗死和脑血栓,严重者将失去抢救机会。如果夜间注意保健,尤其注意夜间喝水,及时补足体内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可以防止或减少冠心病发作。目前普遍认为,牛奶是一种可以降低胆固醇的食物,对冠心病有益无害。专家锦囊

喝好三杯安全水冠心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冠心病患者晚间不妨喝上三杯水,便能起到抑制血小板聚积,降低血黏稠度,增加血液流速,溶解血栓等作用。而这三杯安全水在时间安排上有讲究。(1)冠心病患者晚间的保健非常重要,除了晚餐应以清淡食物为主,吃七八成饱,夜间保持科学睡姿外,还需注意补足体内水分。冠心病患者睡前在床头备好水,临睡前半小时喝一杯(250毫升)温开水,以降低血黏度,增加夜间血液流速,溶解血栓等。(2)由于脑血栓和心肌梗死多发于午夜2时左右,患者在深夜醒来时也要主动喝上第二杯温开水。特别是出汗多或腹泻的病人,更需要喝水,给机体补足水分,以缓解病情。(3)专家认为,早晨是人体生理性血压升高的时刻,患者血小板活性增加,易形成血栓,血管壁上的脂肪沉积块松动脱落,加之患者睡了一夜的觉,排尿、皮肤蒸发及口鼻呼吸等均能使水分流失,于是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中易形成血栓。因此,起床后2~3小时内是冠心病的危险期,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多在此时发生。所以,清晨醒来,稍加活动四肢,坐起身子后,及时喝上一杯凉开水,可稀释黏稠的血液,改善脏腑器官血液循环,防止病情发作,同时还有利于胃和肝肾代谢,增加胃肠蠕动,促进体内废物的排出。

牛奶让你“牛”起来有人说“一个民族的健康状况与牛奶的消耗量呈正比”。可见牛奶对人体健康的价值。冠心病患者与正常人一样,饮用牛奶对身体都是有益的。牛奶里含有大量优质蛋白质和人体必需氨基酸,丰富的维生素,钙、铁等微量元素,而且胆固醇含量极低。(1)牛奶为什么可预防冠心病:目前普遍认为,牛奶有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的作用。为什么牛奶能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主要是因牛奶中含有人体必备的8种必需氨基酸,其中蛋氨酸有抑制交感神经的作用,有助于维持人体的生理、心理平衡,蛋氨酸还有促进钙的吸收和预防感染的作用。对大白鼠的实验证实,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质,有清除血中过量的钠的作用,所以能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的发生;其中的蛋白还有助于保持血管的弹性,延缓动脉硬化。牛奶中所含乳清酸,能影响脂肪的代谢。还含一种耐热的低分子化合物,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牛奶中所含的钙质和胆碱,具有促进胆固醇从肠道排泄、减少其吸收的作用。所以,牛奶是一种可以降低胆固醇的食物。其次牛奶中含钙、钾等元素较多,对防治冠心病、高血压也有好处。(2)牛奶是营养丰富的食品:牛奶除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外,还是营养丰富的食品。每100毫升中含有3.3克蛋白质、130毫克的钙,而胆固醇含量很低,可谓是高蛋白、低胆固醇食品,可作为补充蛋白质和钙的良好来源。适量的蛋白质是维持心脏必需的营养物质,能够增强人体抵抗力,随着年龄的增大,特别是对50岁以后的人,骨钙丢失日趋严重,出现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因缺钙引起的疾病也随之而来。牛奶不仅含钙量高,而且吸收好,钙对心肌还有保护作用。牛奶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老年人,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如能经常饮用一些脱脂奶、酸奶等食物,对身体的营养状况、延缓冠心病的发展很有好处。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应坚持“三低二高一优”的原则,即: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优质蛋白。但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对冠心病不利,因蛋白质不易消化,能够加快新陈代谢,增加心脏的负担。所以蛋白质应适量,每日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以每千克体重不超过1克为宜。如果过量饮用牛奶,就会增加酪蛋白量,而奶制品中的酪蛋白已被证明能够促进癌症的发展、增加血液中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斑的沉淀。温馨提示如果男性冠心病患者,合并前列腺增生症,则要避免夜间饮水,以免夜尿增多影响睡眠。女性患者,如合并肾虚,亦要避免夜间饮水。可以在白天多次少量饮水,一天的总饮水量要足够。

4.限盐也别忘了补钾

大量研究表明:钠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排血量,直接增加心脏负担,对心脏血流供应不足的冠心病患者是不利的。同时,高血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钠摄入量在促进高血压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对已患有冠心病的人,限制食盐可作为一种非药物性治疗手段。专家锦囊曾有医学专家把心脑血管疾病称为不健康生活方式病,因为,在该病各种致病因素中,不良生活方式占了60%。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大基石。在四大基石中,合理膳食被列首位,而合理膳食的重点是减盐控油。如何做到减盐控油?活跃在社区中,让保健常识具备可操作性的专家们,在此将告诉您该怎么做。

严格限盐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调查资料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冠心病患者患有高血压,而高血压又有促进冠心病发展的作用。因此,控制高血压并设法降低血压水平,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钠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排血量,直接增加心脏负担,对心脏血流供应不足的冠心病患者是不利的。目前普遍认为,钠摄入量在促进高血压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食盐每日摄入高达20克的日本北部人,高血压发病率可高达40%,明显高于食盐每日摄入约5克的北美爱斯基摩人的发病率。研究还证明:平均每天少摄入5克食盐,平均舒张压可降低0.53千帕(4毫米汞柱)。因此,对已患有高血压的病人,限制食盐可作为一种非药物性治疗手段。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证实,膳食摄盐量与高血压的发生相关,通过限盐可降低血压。冠心病患者应限制多少食盐为宜,这要根据病人是否同时患有高血压,以及高血压的病情来决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国营养协会的建议,居民每人每餐用盐量是2克,用油量是25克(一大勺植物油为10克,指家庭吃饭所用的大号不锈钢勺)。每增加一人,则每餐用盐量增加2克。如果在炒菜做汤时加放酱油或使用黄酱时,还需酌情减少食盐量。例如,一大勺(指家庭吃饭所用的大号不锈钢勺)酱油含盐量约为1.5克,同样一大勺黄酱含盐量约为2克。心力衰竭的患者每天摄入的食盐应不超过3克(约相当于一节食指的体积)。对口重者而言,要想一下改变习惯是不现实的,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逐渐限制食盐用量,使自己的口味渐渐习惯于低盐膳食。具体做法是:烹调时在菜肴出锅前将盐撒在食物上,盐味便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还可利用糖、醋、香料等调味品,来增加食物味道,以减少食盐用量。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低钠盐,也是限盐(限钠)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多吃含钾的食物钾盐是可以保护心肌细胞的。促进钠排泄的降压药,常常增加钾排泄,造成体内缺钾。因此,膳食中限盐(限钠)的同时,应多吃含钾的食物,例如五谷杂粮、豆类、肉类、蔬菜和水果均含有一定量的钾。动物性食品虽大多含钾比蔬菜、水果高,但钠含量、胆固醇含量也较高,而蔬菜、水果含的钠极少,所以,应多吃水果、蔬菜来补钾。含钾高的食物有菠菜、萝卜、卷心菜、芹菜茎、南瓜、鲜豌豆、柠檬等,均可选食。

供给充足的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膳食中应注意多吃含镁、铬、锌、钙、硒元素的食品。(1)含镁丰富的食品有小米、玉米、豆类及豆制品、枸杞、桂圆等。镁可以影响血脂代谢和血栓形成,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凝血或对血小板起稳定作用,防止血小板凝聚。(2)含铬丰富的食品,如酵母、牛肉、肝、全谷类、干酪、红糖等。铬能够增加胆固醇的分解和排泄。动物实验证明,微量铬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降低胆固醇。(3)含锌较多的食品有肉、牡蛎、蛋、奶。科学家认为锌铜比值可影响血清胆固醇的含量。(4)含钙丰富的食品有奶类、豆制品,海产品如虾皮等,近年的研究表明,膳食中的钙含量增加,可预防高血压及高脂膳食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5)含硒较多的食物有牡蛎、鲜贝、虾皮、海虾、巴鱼等。补硒能够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的损伤程度。多吃蔬菜和水果有益于心脏。蔬菜和水果是人类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无机盐、纤维素和果胶。温馨提示冠心病患者食盐的摄入量每天控制在5克以下。可随季节活动量适当增减。例如夏季出汗较多,户外活动多,可适当增加盐的摄入量;冬季时,活动量相应减少,应控制盐的摄入。低盐的饮食中应避免的食品包括:味精、碳酸氢钠、罐头蔬菜、低能量软性饮料、含防腐剂的食品、肉类软化剂、某些药物及牙膏(咸性)、软化过的水。

5.对冠心病患者康复有利的食品

要控制主食及脂肪的摄入量,保证新鲜蔬菜、水果供给。应多选用豆类及豆制品,避免动物性食品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过多摄入,适当增加海产品,以便为机体提供丰富的碘。可多选用麦芽,因其蛋白质优良,易消化吸收,且对血脂有调节作用,对防治冠心病有利。专家锦囊

有益于保护心脏健康的食品根据研究表明,健康饮食是预防心脏病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介绍一些有益于保护心脏健康的好食品。(1)麦芽:它是小麦种子发芽后形成的。麦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对于心脏病患者的康复来说,麦芽的蛋白质优于其他动物蛋白。麦芽内含有的甲种生育酚,是维生素E的组成成分,它能降低血液的黏稠度,进而阻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食用麦芽安全,效果好,没有副作用。有条件的冠心病患者,每天早晨食用一碗鲜麦芽粥,将大有益处。麦乳精里也含有一定量的麦芽,但很多市售麦乳精的糖分比较高,所以要适当饮用。(2)玉米:玉米食品近年来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因为它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A。玉米胚榨出的玉米油,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它能清除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并具有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食用一些玉米油是很有益处的。此外,每到青玉米上市时,每天吃一只青嫩的清水煮玉米,对中老年患者都有益处,最好选黄色的玉米,它较白玉米更富含营养。(3)豆类:1977年,在意大利的一次动脉粥样硬化国际会议上,斯瑞托尼报告了用大豆蛋白代替动物蛋白,可显著降低高胆固醇血症病人的血浆胆固醇,其总有效率在90%以上。为什么大豆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呢?研究发现,大豆含有豆固醇,豆固醇与谷固醇一样,都是植物固醇。摄入植物固醇以后,能抑制肠腔中的胆固醇水解,从而减少了胆固醇的浓度。因此,有人主张应用植物固醇来降低血浆胆固醇的浓度。豆类食品,不但价格较便宜,而且蛋白质含量丰富,又具有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经检查发现,血脂高的人,可以通过经常吃一些豆腐、豆芽菜以及各种豆类食物来降低血胆固醇。对于血脂不高的人,同样可以常吃些豆类食品。这样,可以起到预防高脂血症的作用,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是大有好处的。(4)蔬菜:有一些蔬菜品种对冠心病很有益处,如大蒜和洋葱。吃洋葱和大蒜都可以使血清胆固醇减少,全血凝集时间明显延长。而且洋葱和大蒜可以防止α-脂蛋白下降。α-脂蛋白是一种运载胆固醇的蛋白质,它把动脉内壁的胆固醇带走,送到肝脏里加工处理。而且研究还发现,大蒜和洋葱,可以提高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的人,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可能性就大。有人将大蒜生吃与熟吃进行了对比,发现吃生大蒜预防冠心病的作用比吃同等的熟大蒜的效果明显。那么,吃多少大蒜和洋葱,才能起到预防冠心病的作用呢?有人研究发现,每千克体重每天服用1克生大蒜,或每千克体重2克生洋葱即可起到上述预防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类食物来选择:(1)可以随意进食的食物①各种谷类,尤其是粗粮。②豆类制品。③蔬菜,如洋葱、大蒜、金花菜、绿豆芽、扁豆等。④菌藻类,如香菇、木耳、海带、紫菜等。⑤各种瓜类、水果及茶叶。(2)适当进食的食物①瘦肉,包括瘦的猪肉、牛肉和家禽肉(去皮)。②鱼类,包括多数河鱼和海鱼。③植物油,包括豆油、玉米油、香油、花生油、鱼油、橄榄油。④奶类,包括去脂乳及其制品。⑤鸡蛋,包括蛋清、全蛋(每周2~3个)。温馨提示冠心病患者不要盲目强调低脂肪、低胆固醇,过分控制饮食,这样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反而对全身健康和冠心病的治疗不利。因此,冠心病患者应适当进食一些瘦肉、鸡、鱼及红枣、桂圆、胡萝卜等有助于补血的食物。并注意营养平衡,合理搭配饮食,才能增加对各种疾病的抗御能力。

6.吃海产食物可预防冠心病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海产食物中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它能够影响人体脂质代谢,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从而保护心血管,预防冠心病。专家锦囊

常吃海鱼可防冠心病虽然过多摄入动物性食品会引发高脂血症,但是人们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居住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终年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血脂水平却不高,心脑血管事件也很少发生。到底是什么在“保佑”他们呢?答案就是——海鱼。原来,爱斯基摩人把海鱼作为他们的主要食物之一,海鱼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这种物质在深水的海鱼体内含量更为丰富。它能够使人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胆固醇)含量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坏胆固醇)含量下降,从而达到降血脂、保护心脑的作用。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血液的黏稠度,防止冠状动脉血栓形成。EPA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少量由体内合成。水生动物如牡蛎、鲭鱼、大麻哈鱼、金枪鱼等海鱼及鱼肝油中EPA的含量尤为丰富。EPA可使冠脉扩张、血小板解聚和改善血管通透性。EPA还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据报告,我国的舟山渔民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几乎不患冠心病。欧美人平均每日吃鱼20克,日本人每日吃鱼100克,舟山和爱斯基摩人每日吃鱼300克~400克。由此可见,多吃海鱼有益于冠心病的防治。据调查,爱斯基摩人和北极圈其他居民中,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普遍较低,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则较高。从这些资料来看,EPA的摄入和体内的含量较高,可能是北极地带居民中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发病率很低的重要原因。国外许多研究也都证实了EPA在防治冠心病中的作用。

海藻提取物防治冠心病效果好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海边渔民的患病率普遍较低。这可能与其食用海产食物较多有关。近年来,海洋植物药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海藻类的提取物,如藻酸双酯钠(简称PSS)、褐藻淀粉硫酸酯(简称LS)等等,在冠心病的防治方面显露出它们的作用。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海藻提取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它能有效地降低血脂和血液凝固性,抗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从多方面起着预防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作用。专家们研究发现,褐藻淀粉硫酸酯能显著降低血脂,并且有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藻酸双酯钠则有抗凝、抗血小板的作用,可防止微血栓形成。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防治,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鱼肉、鱼油和其他海产食物可能有极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近几十年来冠心病病因学研究的巨大进展。进食一定量的鱼肉、鱼油等可能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又一条新途径。所以,劝君常吃海产食物。温馨提示冠心病的发病同饮食营养因素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因此注重合理营养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平时要多吃水果和蔬菜,多吃各种谷物,选择低脂或脱脂食品,多吃鱼类、禽、蛋、豆类、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避免进食高能量、低营养的食品,比如软饮料、甜食、糕点饼干等;适当增加纤维素摄入。

7.多吃水果少食参

冠心病患者应多吃水果。水果中的果胶能增加胆固醇的排泄,因而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常吃苹果能降血压,从而有益于冠心病。吃橘子的人,患冠心病、高血压的比率比较低。据研究人员发现,人参中含有抗脂肪分解的物质,不利于动脉硬化的康复。因此,高血压、动脉硬化,尤其是冠心病患者不宜服用人参。专家锦囊

冠心病患者应多吃水果虽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年龄、体质、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血压、膳食中纤维素的量等有一定关系,但科学研究者在进行了科研校正后,依然发现类黄酮的摄入在降低冠心病的发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观察结果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常饮茶,并经常食用水果的冠心病患者,其死亡率明显降低。这是因为摄入了较多的类黄酮的缘故。水果和蔬菜一样,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钾、镁、铁、钙等矿物质。水果中的维生素P含量较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还可增加血管壁的抗病能力,对高血压脑出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维生素E被誉为抗衰老剂,它有加强血管的功能和抗凝血作用,还能降低机体对氧的需求量,对合并有冠心病及脑供血不足的高血压病人大有好处;镁不仅能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生,还能治疗高血压病;铁是造血必要成分之一;钙对神经肌肉起着重要作用。对高血压有防治作用的水果很多,如西瓜、柠檬、橘子、山楂、柿子、苹果、猕猴桃、芒果、葡萄、大枣等等。(1)多吃苹果:这是因为常吃苹果能使血中胆固醇下降。苹果使胆固醇下降的机理是:苹果本身不含胆固醇;能促进胆固醇从胆汁中排出;苹果中含有大量果胶,果胶能阻止肠内胆酸的重吸收,使之排出体外,从而减弱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