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输在不会表达上+高情商沟通学+精准表达+超级说服力(套装4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6:58:11

点击下载

作者:李劲,牛津,陈建伟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别输在不会表达上+高情商沟通学+精准表达+超级说服力(套装4册)

别输在不会表达上+高情商沟通学+精准表达+超级说服力(套装4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别输在不会表达上+高情商沟通学+精准表达+超级说服力(套装4册)作者:李劲,牛津,陈建伟排版:辛萌哒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8-01本书由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总

目录

CONTENTS封面版权信息

别输在不会表达上

高情商沟通学精准表达:开口就能说重点超级说服力:在任何场合说服任何人目录CONTENTS别输在不会表达上

第一章 有礼貌的人,才是最受欢迎的

含蓄:为彼此的交往留余地

谦虚:让你更受人们的欢迎

客气:是礼貌,更是修养

分寸:切记别把话说得太死

稳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镇定:要有从容不迫的气度

第二章 委婉地提意见:不粗鲁的说话艺术

隐晦点拨,呵护他人的颜面

正话反说,让人主动思考

侧面提醒,不触霉头提建议

谦虚一点,适当地表现自己

话太直白,你的朋友“伤不起”

委婉赞美,收获好人缘

多说好话,别让人感到难堪

第三章 和气地讲道理:不生气的说话艺术

说话客气点儿,和气才能生财

维护他人的尊严,不揭人之短

说句“对不起”,化解意气之争

有理还要让三分,不仗势欺人

不要一味争执,冷静下来再说

刚柔相济,让人不再小看你

心胸豁达,要有容人之量

多把别人挂嘴边,少标榜自己

第四章 风趣地交朋友:不死板的说话艺术

幽默谈吐,增强人际吸引力

幽默提醒,巧找借口化尴尬

幽默自嘲,提升个人的魅力

幽默批驳,让人愉快接受

幽默有度,开玩笑要把握分寸

第五章 灵活地办事情:不糊涂的说话艺术

取得了成绩,要肯定他人的努力

照章办事,有些话要说在前头

胸怀宽广,少一些得失之心

把你帮助他人的事情全部忘掉

虚心一点,赢得他人的认同

帮助他人要讲究方式

嘴巴甜一点,路子就多一点

第六章 巧妙地批评:不伤人的说话艺术

别总批评,适时说一些软话

批评有分寸,有些话不宜直说

换一句话,让批评悦耳起来

当面说清楚,少在背后议论人

就事论事,批评宜对事不对人

提醒代替批评,让人主动认错

先肯定对方,让人更能接受

用积极的赞美代替消极的批评

第七章 轻松地说服:不强迫的说话艺术

聊一聊对方关心和得意的事情

做一个受欢迎的“废话匣子”

站在对方的立场,说出他的心声

用你的热情,赢得他人的认可

把话说清楚,让人不迷糊

适时刺激一下,对方就听你的

不看你说什么,就看你怎么说

唠唠家常,说服会更容易些

第八章 及时地救场:不冷场的说话艺术

巧妙化解尴尬的“流星战术”

关键时候,帮人摆脱窘境

处事灵活,化干戈为玉帛

让人说完,别打断他人的交谈

无关得失,就不要太计较

没话找话,打破冷场的氛围

失意人面前,不说得意事

换一种表达,说中听的话

记住别人的名字,与人相处不尴尬

第一章 礼貌地拒绝:不尴尬的说话艺术

优雅说“不”,再也不难堪

沉默是一种有效的拒绝方式

提供建议,让人接受你的拒绝

转移话题,巧妙堵住对方的嘴

故作不知,装糊涂表达拒绝之意

找到好理由,拒绝不是难事

返回总目录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现实:在工作与生活中,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往往有很好的人缘,与同事相处融洽,深受领导赏识,因而更容易获得升迁机会。而那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的人,则往往默默无闻,被人忽视,甚至有时还会因为不会说话而得罪人,影响人际关系,结果事事不顺。

毫无疑问,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人生能否成功。数千年前的智者苏格拉底说:“世间有一种能力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可,那就是令人喜悦的讲话能力。”

到了现代,人们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入了。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技术知识,85%靠口才艺术。”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者汤姆森也说:“发生在成功人士身上的奇迹,至少有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

事实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帮助人们获得成功,还能给人带来幸福。会讲话的人,不只是在职场上如鱼得水,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也能获得更和睦的关系。根据科学家研究发现,那些性格开朗、会说话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远远高于那些不善说话的人。

既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此重要,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拥有它呢?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拥有语言表达能力,之所以没有发挥出它无穷的威力,只是因为不懂如何使用它。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的表达能力不差,只是不懂运用罢了。

比如:经常说话,但不必说得太长;要学会讲故事,但不能总是叙述故事;和人谈话的同时,也要注意态度;应当和顺一些,切忌指手画脚地讲话;平常说话时,要避免争论,切忌妄自尊大;表面应该坦白而率直,内心应该谨慎而仔细;谈话的时候,要与对方面对面……

很多时候,我们输在语言表达上,都是因为不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经过后天的专门训练,都可以改变。无数人通过亲身经历证明: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平时勤加练习,即使原来语言表达很糟糕,最终也可以练好。

本书总结出了一整套易练习、见效快的语言表达训练方法。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什么样的话语最动人?我们认为,有礼貌的人最受欢迎,有礼貌的话语最动人心。所以,本书主要以礼貌话为基础,讲述中国传统的礼节和礼貌。阅读本书,你会发现,语言表达绝不仅是一件工具,还是一门真正的生活艺术。

学习最受欢迎的说话艺术,不让人生输在表达上!最后,谢谢你选择本书,希望本书能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李劲2016年6月8日第一章有礼貌的人,才是最受欢迎的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节和礼貌。在中国,有礼貌的人是最受欢迎的。而最能表现礼貌的,往往就是语言表达。那么,怎样的语言表达才是有礼貌、受欢迎的呢?一般来讲,有礼貌的语言表达包括含蓄、委婉、谦虚、低调等特点。如果你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客套话的内核是礼节和礼貌。含蓄:为彼此的交往留余地

西汉名相萧何善于理政,却不懂提意见的艺术。他看到长安一带耕地狭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皇家的上林苑中却有许多荒地用来放养禽兽。于是他就跟刘邦提意见,要把这些荒地分给百姓去耕种。

没想到刘邦看了萧何的奏章,很不高兴,让人将萧何抓进牢里关了起来。大家以为萧何犯了很严重的过错,都不敢替他申辩。这个时候,有个叫王卫尉的侍卫,平时很敬佩萧何的为人,与刘邦交谈的时候,他顺便探问:“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

刘邦余怒未消地说:“不要提他,一提起他,我就生气。想当年李斯做秦相的时候,做了好事就会提到君主的心血和功劳,出了差错就会主动承担责任。现在萧何要求我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种,难道只有他是好人,而我是无道的昏君吗?”

王卫尉听了,才知道刘邦的心里不舒服,便说:“陛下,您未免错疑相国了。相国要是有这样的心思,当年陛下在外征战数年,他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坐据关中,何至于要用区区御苑示好百姓、收买人心呢?”

刘邦听了王卫尉的话,觉得有几分道理,心里虽然不大高兴,但还是感念萧何的为国之心,当天就命人放了萧何。

当时,萧何已经60多岁了,从牢里出来,身上戴着刑具,蓬头赤足,污秽不堪,也不敢回府沐浴,赶紧上殿去谢恩。

刘邦见到萧何狼狈的样子,心中过意不去,安抚萧何:“相国,你不要多礼了!这次你为民请愿,我不允许,这是我的错。我是一个无道的天子,你是一个贤德的丞相。我之所以关押你,就是因为要让百姓知道你的贤能和我的过失啊!”

刘邦话里有话,但意思却很明白。萧何听了,总算明白自己的问题,便哭拜在地,连忙请罪。

在这个故事里,萧何因为不懂提意见的技巧,结果差点招致杀身之祸。回过头来看刘邦说的话,很是含蓄,却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无独有偶,刘备临终前也说过一番含蓄的话。他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可以辅佐,你就好好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你就取而代之吧。”

听了这番话,诸葛亮的表现不是谢恩,而是虚汗淋漓地哭拜于地,把头都磕破了,说:“臣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果我们不懂得含蓄说话的艺术,可能就听不出刘备话中深意。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些古代君王,都是野心勃勃之辈,忙碌一辈子,打下一片基业,怎么可能拱手让给一个外人?诸葛亮多聪明啊,一下就知道刘备话里的深意。这样的话语有试探的味道,或许还有警告的意思。

有些事情摆在台面上讲,可能不太合适,含蓄的表达尤为重要。就像刘邦,他心里想:“萧何这样收买人心,想做什么?”但他并没有直接对萧何说。

刘备也一样采取了含蓄的说法,如果刘备对诸葛亮说:“你发个誓,若夺走我儿的帝位,就不得好死!”如果你是诸葛亮,心里会怎么想?你肯定会很不悦。

含蓄说话,是一种留有余地的做法,有利于改善彼此的关系。只有涉世未深的天真之人,才会对人直接表达不信任,将双方的关系逼入死角,而失去回旋的余地。

刘备没有这样直来直去地说,而是很含蓄地说。这话很有水平,表面上听起来让人感动,而到了聪明人耳里,便是“于无声处闻惊雷”,足以产生警醒的效果。

这就是含蓄的妙处。 说话的智慧到了现代,我们说话依然含蓄,有些话甚至含蓄得让人很难理解。比如,我们会说“我不确定这样是不是能够实行”,其潜台词往往是“这根本行不通”。又如“或许你可以去询问一下别人的看法”,其潜台词往往是“你问我也没用”。再比如“你可能还不太了解”这句话,或许真正的意思是“你的脑子‘进水’了吗?连这都不懂”。像这样的含蓄之语,若你不懂,往往很难领会说话之人的心思。谦虚:让你更受人们的欢迎

儒家圣贤孔子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孟之反的将军,在整个军队打了败仗的时候,他勇敢地带领军队列阵,并为整支军队殿后。等到安全回城后,大家都赞扬他,他却回答道:“不是我特别勇敢,实在是我的马不肯走啊!”孟之反的勇敢有目共睹,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趾高气扬、大彰其能,相反,他选择了谦虚,因而人们更加喜欢他了。

中国人是崇尚谦虚的。说话也是这样,自高自大、爱出风头的人,很难给人留下好印象。

小梁毕业于名校,而且能力出众。刚到一家单位上班时,同事们都很喜欢他,常常会来帮助他。然而,这种状况只持续了几个月。突然有一天,小梁发现同事们渐渐疏远他了,连上司也时常刁难他,这样的转变让小梁迷惑不解。原来,他是一个喜欢出风头的人,而且不太谦虚,因此大家都不太愿意接近他。

有一次,有位同事的电脑遇到一点小问题,便叫另一位同事帮忙修理。旁边的小梁特别热心,当时就抢过了工具,利索地拆开了电脑,一边修理,一边对那位同事说:“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做,你真笨。”电脑修理好了,那位同事连连道谢,但心里却觉得很不舒服。

像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好多次,同事们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坦白地说,小梁这个人心眼不坏,做事也很勤快,就是说话不太客气,因此,搞得大家都很烦他。

可见,人应适当地表现自己,不要胡乱说话。在关键的时候,突出自己,赢得他人的关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要有张有弛,要学会收敛、客气,要懂得低调,如果表现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自我标榜而贬抑他人,那就不合适了。

世人要虚怀若谷,对人对事不要骄狂,否则就会使自己四面楚歌,被他人讥笑。总之,谦逊是通往成功和赢得人们尊重的美德。

春秋时,晏婴任齐国的国相,一天乘车出门,只见车上遮着大伞,车夫赶着四匹马,驾着车子,得意扬扬。

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自己的丈夫,看到了他趾高气扬的样子。

不久,车夫回家,妻子请求离去。

车夫问:“你为什么要走?”

妻子说:“晏子高不过六尺,而位居国相,名显诸侯。今天我看见他出去,却意志深沉、谦虚谨慎。而你身高八尺,只是给人驾车,你却自以为了不起,所以我要离去。”

听了妻子的话,车夫惭愧不已。自此以后,车夫变得谦恭退让。

晏子对于车夫的改变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车夫如实相告,于是,晏子举荐他去做一些更为重要的工作。

坦诚谦虚地生活,没有谁会把你看成是卑微、怯懦和无能的人。如果你总是把自己当作珍珠,那么就时时有被埋没的危险。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检视自己,找到自己的所处位置,问自己一句“我是谁”。

人出于一种需要,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不喜欢被别人忽略,这是人性的弱点。绝大多数人不仅喜欢别人的关注,甚至还会错误地以为自己与众不同、胜人一筹,也因此,他们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与人无异,从而使情绪跌落至谷底。

为了少些失落,少些尴尬,还是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谦虚一点比较好。如果太把自己当回事,即使心不累,也难免遭遇一些尴尬的人际状况。 说话的智慧尽管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个人的豪言壮语而激奋,但是没有几个人会喜欢自高自大的人。我们可以激扬自己的志气,但切不可自以为是,卖弄聪明,以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谦虚地表达,会让你更受欢迎。相反,狂妄地卖弄,则会惹来他人的非议和反感。客气:是礼貌,更是修养

有一对中国夫妇应邀到纽约参加一个美国朋友的聚会。这对夫妇特意做了充足准备,穿着盛装来到朋友家。朋友很好客,将这对夫妇迎进门,问他们需要喝点什么饮料。夫妻俩赶紧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你忙你的,不用管我们,我们不渴。”

主人正忙着招待其他客人,听他们这么一说,便什么饮料都没拿给他们,以示对他们的尊重,转而去招呼其他客人了。

结果,这对中国夫妇的客气和美国朋友的率真,导致中国夫妇二人整个晚上都没能喝到一口饮料,口干舌燥却又只能强行忍受。

若是这对中国夫妇是在国内做客,就不会遭遇这种尴尬了。因为中国人的某些客气是共通的,彼此心照不宣,通常都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比如,中国人家里来了朋友,主人要倒茶时,客人通常也会客气地推辞,连声说“不渴,不渴”,但主人往往明白那只是客气话,所以,茶水还是要端上来,客人也还是要喝茶,习惯了客气也就不觉得有什么别扭。

而要是家里来了一位外国朋友,通常主人要倒饮料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客气地推辞,而是向主人道谢,有时还会告诉主人,他想要品尝一点什么饮料。

一个外国男人,见到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他主动赞美那位漂亮的妻子:“啊,你的夫人真漂亮,我都被她迷住了!”中国丈夫的回答是:“哪里,哪里。”

外国人不懂中国人的客气,还会进一步解释:“鼻子漂亮,眼睛漂亮。”中国丈夫的回答依旧是:“哪里,哪里。”“怎么还问哪里啊?”外国人心里觉得奇怪,只好又说:“头发漂亮,身材也漂亮。”中国丈夫的回答照旧是:“哪里,哪里。”

假如外国朋友不懂中国人的客气,恐怕他此生都绕不出这类语言迷宫了。这就是中外民族心理的差异,外国人说话做事通常比较直率,而中国人则比较委婉,喜欢心照不宣。

外国人送礼,即使是送一份很小的礼物,他也会说:“这是我精心为你挑选的,请你收下。”

中国人送礼,即便是送一盒金砖,也会极为谦逊地说:“小小意思,不成敬意,还请笑纳。”

所以,跟外国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对我们表示赞美,我们要多说“谢谢”;跟国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对我们表示赞美,我们则要学会客气。

与中国人交往时,既要懂得听别人的客气话,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学会客气一点。因为客气是一种谦虚,而谦虚是我们中国人所推崇的美德。

比如,对方说:“你媳妇儿真漂亮。”你应该客气一点,说:“哪里,哪里,跟嫂子比差远了。”

又比如,对方夸你成功富有,若你真的点头自认,他会心里嘀咕:“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个时候,你应该说:“好什么呀,混口饭吃。”

这是客气的奥妙,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有些人认为客气很虚伪、不实在,然而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实际上,中国人的客气,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哪怕是亲朋好友之间,别以为关系亲密,就可以随便一些,该有的礼节仍然不能省,该有的客气也不能少。要是不懂这些,很可能就会让人难堪。

有的人往往认为大家那么熟悉,可以事先不通知,临时登门提出索求。有些人经常不顾朋友是否情愿,强行拉他去参加某项活动,这都会使他人感到左右为难。他若答应了你的请求,则会打乱自己的计划;若拒绝,又会在情面上过不去。或许他表面乐意而为,心中却有几分不快,认为你太霸道,不讲道理。

林先生就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经常会有一些亲朋好友突然袭击,在他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登门拜访,搞得他非常被动。有些亲朋好友甚至临时以他的名义约他人,非得逼他出席——他的父母就经常做这样的事情,这让他非常尴尬。

好几次,因为亲朋好友的突然来访,打乱了他的工作计划,使得他不得不加班到凌晨才能完成。后来,他终于无法忍受,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场给予拒绝,直接把他们赶走。

因此,不论你与某个人多么熟悉,想打扰对方的时候最好是事先告之。商量在先,行动在后,像这样给予他人以尊重的客气,难道没有必要吗? 说话的智慧有的人说话不见外,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不错,但实际上很容易让人讨厌。比如有些问候:“你还没死啊?”“喂,要死的,你跟我出来一下!”他们自以为这样说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可是听者心中未必舒服。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关系,客气和礼貌总是维持友好感情的润滑剂。分寸:切记别把话说得太死

虽然我们很喜欢说话不含糊的人,但在很多场合回答别人的问题时,我们却不太喜欢给出明确的答案,而习惯使用“大概”“可能”“也许”“好像”等词语。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跟我们的文化性格有关。

中国有句古话:“满招损,谦受益。”具体到说话上,也同样如此,因为话说得太满,使得自己没有回旋的余地,很容易造成一些问题。

有个人爱吹牛,在一次聚会上,他听一个朋友说要张罗一场盛大的婚礼需借用十几辆轿车,就主动表示:“你这事就交给我吧,我认识很多人,到时候给你弄十几辆好车。”朋友听了很高兴,当即就把事情拜托给他。他拍着胸脯说:“你就放心吧,到时候你直接来开车就行了。”

婚礼前一天,张罗婚礼的朋友说:“你看那轿车……”他恍然想起借车的事情,一拍脑袋惊叫:“哎呀,你看看……嗨,小事一桩,我马上打电话给你找车来。”说完,他开始打电话,然而找了好多人,都说自己要用不能出借。最后他费尽了力气,也只借到几辆而已,远远不够。没办法,他只好把实际情况告诉朋友,表示自己现在没办法弄到那么多轿车。

朋友十分气恼:“你这人,怎么能这样呢?当初你拍着胸脯保证能弄到车,我还以为这事情真的没问题呢。现在你却跟我说弄不到车了。你这不是坑我么?这事儿办不成,你倒是早点告诉我啊,也让我有个准备。”

他满脸羞愧地说:“都怪我,都怪我,真不好意思。”朋友懊丧地摇摇头:“你这人真是!”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自此以后大家都不太愿意和他一起办事,就担心他耽误事情。

说话斩钉截铁、不留余地,听起来好像底气十足,也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实际上很容易出意外。因此,我们说话的时候,切记别把话说得太死。除非,你真的非常有把握。我们可以说:“我尽量,能够办成的话,我会给你回电话。你同时找找其他的路子,免得耽误事情。”这样的话说出来,对方听在耳中也觉得舒服,同时也提醒了对方进行多手准备,以免事情办不成落下埋怨而影响彼此的关系。

其实,不仅在承诺时要注意留有空间,在其他一些场合说话,也要注意有所保留,避免因话说得太满而对自己的形象造成不良的影响。有的人喜欢说狂言、放狠话,结果造成一些尴尬的场面,无法收拾。

有个人在单位里与同事发生摩擦,弄得很不愉快。一怒之下,他就对那位同事说:“从今以后,我们之间一刀两断,再无瓜葛!”说完这话三个月后,那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因自己讲了过重的话,见面难免尴尬,他只好离开,另谋他就。

可见,要少对人说狠话,多给人留余地。说狠话就像把杯子倒满水一样,再也倒不进一滴水,否则就会溢出来。

在交谈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咄咄逼人。在商业谈判、辩论赛和法庭辩论中,采用咄咄逼人的姿态,可在气势上压倒别人。但是,在日常的交际场合,若总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态度,则很容易让人感到不舒服。关于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在必要的时候,还是留点余地比较好。

给人留余地,是一种智慧。古代人们围猎捕兽时,有条规矩便是网开一面,只围三面。这样做,一来是为了保证猎物的繁衍生息,而不至于竭泽而渔;二来则是为了避免猎物因没有出路而全力反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这条规矩后来被广泛运用于战争中,给敌军留条活路,可以有效地降低对方的士气,让对方不至于因没有活路而生出拼命的勇气,从而避免了给己方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平日的为人处事当中,若能网开一面,也有同样的效果。你与某人因某事发生矛盾,若逼之太紧,不留情面,便可能让对方产生激烈的反抗之心,心里只想着赶快跳出纠缠,从而直接破坏关系;若你能够留有余地,那么双方便有缓和的空间,对方也能把心思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破坏关系上。《菜根谭》有言:“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当今时代日新月异,过去很多年才可能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现在几个月甚至几天就可能发生了。若把话说得太满,把事做得过绝,将来一旦发生了不利于自己的变化,就难有回旋的余地。

人之一生说短也短,说长也长,世间事恰如白云苍狗,变幻莫测,所以不要一下子把路堵死了。这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说话要留有余地,如果可能的话,不要把话说死、说满、说透。 说话的智慧有道是,事前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做事留有余地,不把人逼上绝路;说话也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得太满。因为凡事总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意外,以免自己将来下不了台。记住清代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福不享尽有余德,势不使尽有余力,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情不散尽有余韵,心不用尽有余量。”稳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与外国人相比,中国人不太爱表现自己。外国人推崇冒险,而中国人虽然也会说“富贵险中求”之类的话,但不到万不得已,很少会去做冒险的事情。这因为中国人讲本分,更加注重本职工作。

三国时的曹操很注重接班人的选择。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已经战死,次子就是曹丕。按照古礼,曹丕即位,理所应当。但是,曹操对三子曹植很是偏爱,更兼曹植才华横溢。因此,曹操一度想立曹植为世子。

与曹植的风光相比,曹丕一直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华。为此,曹丕曾经恐慌过,他向自己的老师贾诩讨教。贾诩教导他:“你啊,别想太多,只要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不必去想那些虚名。”曹丕接受了贾诩的建议。

有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作了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但是曹丕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匍匐在地面上哭了起来,一句话也不说。曹操看到曹丕这样,连忙问:“怎么了?”

曹丕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出征,做儿子的心里既担忧又难过,所以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番话让曹操大为感动。最终,曹丕赢得了父亲的心,被确定为继承人。

唐顺宗李诵刚刚做了太子,就发出豪言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

没想到幕僚听了他的话,告诫道:“作为太子,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多学习,而非理政。你应该多向陛下请安,多问起居饮食冷暖,而不应该过多地操持国事,尤其是改革的事情,更加不能提。如果太子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不安于本职工作,若陛下因此而猜忌你,你将如何证明自己呢?”

李诵恍然大悟,此后,就闭口不谈国事。尽管他的父亲德宗皇帝晚年做了不少不得人心的事情,但作为太子,李诵却始终没有发言,直到他自己真正继位后,才开始了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

中国人很注意自己的本职,无论是做事,还是说话,都不喜欢越过自己的职权范围。简单地说,做自己该做的事,说自己该说的话。要是有所逾越,往往会被人当成好高骛远之人。

小高是某公司业务部经理助理,业务能力挺不错,还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在一些与外商进行的重要谈判中,他总是有机会露脸。他的顶头上司林经理都没有他那么风光。

有一次,小高随同林经理一起赴某外商的宴席。席上,小高与外商频频举杯,潇洒飘逸,用流利的英语跟外商谈天说地。而林经理则被冷落在一旁,场面十分尴尬。

分别的时候,小高又抢在林经理之前,与外商握手道别。林经理本来是这次业务谈判的负责人,现在却好像根本没有他什么事。

事情有好结果吗?最终签约失败了。小高就算再有本事,毕竟不是负责人,公司里的许多事情,并不是他那个职位所能了解的。

所以不论他能力有多强,在那样一个时刻,他不是负责人,他就无法代替林经理。最终,因为他的自作主张,签约失败了。

过了几天,小高就被调到一个不太重要的部门。开始的时候,他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毕竟自己在业务部门干得好好的,怎么就被调离了呢?

后来他才知道,在公司老总面前,林经理对他的评价是:“小高这个人能力很强,就是太浮躁,有些好高骛远,还需要历练历练。”

这次的经历,让小高顿时领悟到许多东西,他开始仔细反省自己。吸取教训后,他将心思都放在了本职工作上。

与客商谈生意时,他通常会在一旁仔细听,只在适当之时,提醒上司一些细节上的事情,以促成交易。比如,上司忘记了某个关键数字,在上司停顿的瞬间,小高就及时地提醒。这样的提醒,让上司很欣赏。

不出风头,不越位,谨慎救场,使得小高很快获得上司的信任和赏识。一年之后,上司荣升,举荐他担任经理职务。

努力地表现自己,不是什么坏事,相反,这是一件好事。但是要看怎么表现。随意卖弄,尤其没有大局意识地卖弄自己,那肯定没有好结果。

所以,做人应适当地表现自己。低调一点,谦虚一点,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这样会让你显得更加成熟,更加稳重。 说话的智慧一个人太爱表现,总是出风头,哪怕只是言语上的卖弄,有的时候也会让人厌烦,特别是有一些人完全不顾他人的看法,肆意妄为,自然不得人心。即便是面对关系非常好的朋友或亲人,也不能太放肆。镇定:要有从容不迫的气度

年少的时候,我们喜欢说“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那时我们认为这是真性情的表现。等到长大了一些,我们发现这样的真性情越来越少了,我们越来越不喜欢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会伪装自己。

为什么我们会丢掉真性情呢?因为我们成熟了。其实,所谓“伪装自己,丢掉真性情”,完全是一种误会。那不叫伪装,而应该称之为自我控制。因为一个人越来越成熟,他对自己的掌控也会越来越熟练。即便遇到了不得了的大事,他也能淡定以待。

在以前,人们将镇定自若的人看成是情感感受无能的典型。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人们认为镇定者其实就是控制调节情绪的高手,这种人处理消极情绪得心应手,甚至可以视而不见。

看看影视剧,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慌慌张张,成何体统!”在成熟之人的眼中,慌慌张张,就是不成体统的。大丈夫立身处世,应该淡定从容、不急不躁。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欲灭东晋王朝。大臣们纷纷劝阻:“东晋有长江之险,若不能一鼓而下,必然导致败局。”

苻坚很不以为然:“春秋时夫差、三国时孙皓,皆有长江之险,最后不免灭亡。今朕有大军百万,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何惧天险?”

于是,苻坚亲率八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杀奔淝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东晋以少胜多,以八万精兵战胜前秦的八十万大军,前秦自此一蹶不振,无力南侵。

淝水之战断送了苻坚的伟业,却成就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声,这个人就是谢安——东晋的宰相,淝水之战东晋方的决策人,一个沉稳而有智慧的领导者,一个很有风度的人!

苻坚领八十万大军向江南逼近的消息传到建康时,晋孝武帝慌了,文武官员慌了,老百姓也慌了。

谢安慌没慌?肯定慌了,大军都打到家门口了,随时都可能国破家亡,心里不打怵是不可能的。可他没表现出慌张,而是一副从容淡定、不慌不忙的样子,他甚至还跑去游山玩水。别人来问他该怎么办,他说:“已有准备,不必担心。”

这就是领导者的气度,遇事不慌张。遇到危机,别管有没有办法,首先就看你能不能保持冷静、镇定。

谢安从容镇定的风度,早就出了名。在谢安还逍遥东山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孙绰、王羲之等好友一同出海游玩。几个人一边赏景,一边聊天。

正在他们开心时,忽然起了风浪,一时间波涛汹涌,船就好像树叶一样,在惊涛骇浪中颠簸,可把孙绰几个人吓坏了,他们诗也不吟了,不住地惊恐喊叫:“怎么办?怎么办?”

这时,只有谢安犹自镇定,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大家这才平静下来,船得以平安驶回。自始至终,谢安都相当镇定。

晋军击败秦军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捷报传来,谢安犹能不动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

谢安慢吞吞地说:“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连忙起身告辞。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木屐的齿都碰断了。

明明心中惊慌,却要摆出一副不以为意的样子;明明心里高兴,还要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这是沉得住气的表现,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养气功夫”:不管心潮如何澎湃,行事说话要从容不迫。哪怕心里紧张得要命,表面上也要不慌不忙。

谢安的气度被后人所敬仰和推崇。诗仙李白的诗里曾这样描写他:“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多么风度翩翩、临危不惧、从容自若的大将风度!中国人就喜欢这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风采。

谢安的心理素质无疑是极好的。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面临危机的时候,谢安的内心肯定不会像表面上那样平静,他的内心也会忐忑,一旦战争失败,他的国家就将分崩离析。

但就是面对这样的压力,他依然摆出从容不迫的样子,给予朝野上下以勇气,安定身边的人心,激发众人的斗志。谢安如此沉得住气,何其难得!

而在中国人眼里,那些说话语气平和、行事从容不迫的人必定是做大事的料,就是因为他们喜怒不形于色,沉得住气。相反,那些遇事慌张的人,则通常不被人看好。

因此,故作镇定不是什么可耻或虚伪的事情,事实上,这是一种实用的智慧和手段。

谢安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好事还是坏事,不管心里开心还是不开心,都要拿捏得住,不要将情绪随随便便地写在脸上。这样才能给人信心和勇气,让人安心和放心。 说话的智慧如果遇到了棘手的事情,不妨对你身边的人淡定地客套一句:“慌什么,天又塌不下来!”“急什么,事情没那么坏!”尤其是遇到大问题、大危机的时候,把握好自己的情绪,保持镇定从容,沉稳地应对各种状况,绝不能慌乱。慌慌张张的表现,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危机的消除,还会使身边的人失去勇气,导致人心离散。而人心要是散了,那就真的是大势已去了。第二章委婉地提意见:不粗鲁的说话艺术中国人做事不习惯直奔主题,因为那样显得粗鲁、功利,目的性太强。如果面对的人不够熟悉,太直接就显得冒昧。因此,中国人说话比较委婉,很少直来直去,有着含蓄之美。隐晦点拨,呵护他人的颜面

北宋的张咏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官至礼部尚书。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他便感叹:“寇准真是一个奇才啊!可惜在学问上存在某些不足。”原来他与寇准是至交,因此,对于寇准的劣势,他自然很清楚。为了帮老朋友及时改掉这个缺点,张咏很想找个机会劝劝寇准多读些书,毕竟身为宰相,其作为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学问理应丰足才是。

恰巧,寇准到陕西巡视,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他乡遇故知,自然格外高兴。寇准设宴款待张咏,二人开怀畅饮了一番。分别的时候,寇准问张咏:“张公,你能给我一些指点吗?”

张咏对此早已有所考虑,正想劝他多读一些书。但是话到嘴边,又说不出口。今非昔比,如今的寇准已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这种身份悬殊的情况下,又怎好直截了当地说一个宰相没有学问呢?

于是,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当时听到张咏的这句话,寇准并没有立即弄明白这话的意思,但是张咏不愿就此多说一句,说完这个,他就走了。

为了弄明白张咏此话的意思,回到相府,寇准立刻找出《汉书·霍光传》,他从头仔细地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谋于大理”时,突然明白了老友的意思,于是自言自语地说:“这大概就是张咏要对我说的话吧!”

当年霍光官至司马、大将军,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立有很多重大的功劳,但是因为学问不高,难免居功自傲,不明人情与事理。

霍光的这些特点与寇准有某些相似之处,张咏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其实就是想要借此书告诫寇准多读一些书,多了解一些人情事理,就能更好地辅政朝纲。寇准阅读了《霍光传》之后,便很快明白了张咏的用意,并从中受益匪浅。

寇准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为人刚毅正直且思维敏捷。张咏赞许他的奇才,但同时也指出了他的缺点——平时不大注重学习,知识面略窄,这种劣势将极大地限制他才能的发挥。

因此,张咏说的那句话是劝寇准平时多读些书以加深学问的意思,这句话既客观又中肯,虽简单却很巧妙。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当时张咏的话说得太直,对于刚刚出任宰相的寇准来说,肯定面子上不好过,而且这话要是传出去还会影响寇准的形象。

张咏了解寇准是个很聪明的人,简单地给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的赠言让其自悟,这话是何等婉转曲折,原本是“不学无术”这个连常人都难以接受的批评,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愉快地接受了。张咏的辞令智慧,可谓灵巧至极!

由此看来,巧妙地说话,可以化解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尤其在外交场合中,话不一定要多,只要足够深刻、巧妙,也能达到话少意深的目的。

在一次事故中,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老马左手指受了伤,他被送往医院治疗。厂长老丁来病房看望时,谈到车间里的小吴和小齐两个年轻人技术水平较强,但纪律观念较差,想让他们下岗。

老马当时没有表态,只是突然捧着手“哎哟哎哟”大叫。丁厂长忙问:“疼了吧?”老马说:“可不是,实在太疼了,干脆把手锯掉算了。”丁厂长一听,忙说:“老马,你是不是疼糊涂了,怎么手指受了伤就想把手给锯掉呢?”

老马说:“你的话很有道理,有时候,我们看问题,往往因注重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你看看,丁厂长,我这手指受了伤需要治疗,那小吴和小齐这俩孩子……”

丁厂长一下子听出老马的“弦外之音”,忙说:“老马,谢谢你开导我,小吴和小齐的事我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老马用手指受伤需要治疗类比人有缺点需要改正,巧妙地把用人和治病结合起来,既没直接反对丁厂长,又维护了团结,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两个人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如果实话实说,直接反驳,就有可能伤了和气,影响团结。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选择委婉、巧妙的说法,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说话的智慧当别人问你“有什么指教”的时候,不要直接发表看法,最好客气一下,你可以说:“指教谈不上,不过,有些话不太好说,说错了,希望你不要介意。”这样一句话,可以使你的表达显得柔和而委婉。话说得太直白了,往往不是好事,有时会伤及他人的尊严,或者导致争论与冲突。若能够采取一种委婉的方式,隐晦地点拨一下,沟通的效果会更好一些。正话反说,让人主动思考

某人牙痛,前去医院拔牙。医生技术娴熟,很快就把牙拔掉了。病人虽然觉得医生的医术不错,但又觉得这一会儿工夫就被医生赚了30元,有点耿耿于怀,他一边付钱,一边揶揄地对医生说:“你们牙医真会赚钱,只用10秒钟就赚了30元。”

医生没有直接反驳,只是笑道:“你要是愿意的话,另一颗牙,我可以慢慢地给你拔。”

病人一听,笑道:“不,不,还是请快些给我拔吧!”

面对病人的挖苦,医生处理得十分巧妙。他没有正面顶撞,而是接着对方的话茬说下去,答应慢慢地拔另一颗牙。无疑,这种正话反说的方式,将了对方一军,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

有一位太太认为自己的丈夫太不像话,于是到处向朋友诉苦告状,她觉得朋友一定会安慰她,并且帮助她劝说丈夫。

谁知有一位朋友听了后,却说:“你的丈夫怎么这么不像话,趁早离婚吧,免得将来受苦。”

这位太太听朋友的话,反倒认为:“其实,我丈夫并没有坏到这种地步。”就此打消了离婚的念头。

有个孩子在学校挨了老师一顿批评,心中非常怨恨那位老师,于是跟爸爸大倒苦水,扬言一定要给老师点颜色看看!

爸爸听了儿子的诉苦后,没有斥责,也没有教训,而是平淡地说:“真的是这样吗?那你就去给他点颜色看看吧。不过,你打算怎么给他点颜色看看呢?”“我,我……”孩子想了半天,没有好主意,有些泄气地说,“爸爸,那你说该怎么办?”

爸爸笑道:“打他一顿?好像不行,那样即使你达到了报复的目的,也会触犯法律。捣乱?那你肯定又要挨批评,甚至还有可能被罚,不值得。”“嗯,爸爸,你说得对。”孩子点头。“那你说老师批评你,是不是为了你好呢?好好想一想。”听爸爸这么一说,孩子很快就放弃了报复老师的念头。

若不同意对方的看法,直接反驳,很容易引起争论,这个时候,可以采取先肯定再引导的方式,不妨附和对方的观点,并伺机将对方引入死角,让对方自行觉醒。

楚庄王得到一匹骏马,心中高兴得不得了。不想事与愿违,这匹马整天锦衣玉食,患上了“富贵病”,没过几天,便一命呜呼了。楚庄王十分沮丧。为了表达对这匹马的喜爱,他决定为马发丧,以大夫之礼下葬。

没想到此举遭到朝臣的反对,许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谏,但楚庄王主意已定,任谁也改变不了他的想法。

正当群臣摇头叹息之际,突然门外传来号啕大哭的声音。楚庄王惊问是谁,左右告之是侍臣优孟。楚庄王立即传令优孟进见,问道:“爱卿,因何事大哭?”

优孟擦着眼泪,哭诉道:“堂堂楚邦大国,有何事办不到?有何物得不到?大王将爱马以大夫之礼下葬,不但不过分,还嫌轻视。我请大王以国君之礼葬之,这样诸侯们也会知道大王你重马而轻人,这不是很明智的举动吗?”

群臣听到优孟的这番话,顿时哗然。楚庄王却沉默不语。良久,他低着头慢慢说道:“寡人以大夫之礼下葬这匹马,确实太过分,但是话既已出,如今又能怎么办?”

优孟一听,马上接话道:“我请大王将死马交给厨师,用大锅烹饪,放上姜、枣、椒等作料。马肉让群臣饱餐一顿,马骨头以六畜之常礼下葬。这样,世人就不会笑话大王了。”

楚庄王得到了一个台阶下,群臣吃了一顿马肉,事情便就此了结。

优孟因侍奉楚庄王多年,熟知楚庄王的性情,知道面对此时的楚庄王,忠言直谏、强言硬谏都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在获悉群臣劝谏失败之后,采取一种“正话反说”的策略,先顺着楚庄王之意说下去,自然地流露出揶揄、讽刺之意。

正话反说是荒谬的“放大镜”。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有些话不能说出来。为了避免尴尬,不妨从其反面说起。须知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反面的话稍加引申,就可能走到反面的反面。 说话的智慧当你不同意别人的看法,想要反驳对方的时候,最好先想清楚,若是直接反驳,会不会有麻烦。也许先赞同对方的观点,附和一下对方,再采取正话反说的方式,就能让对方主动思考,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这样岂不比带有强迫性的直接说服更妙?侧面提醒,不触霉头提建议

张云是个很活泼的女孩,点子多,做事有股冲劲,很得上司器重,大家都觉得她的前途必定一片光明。也许是脑子灵活的缘故,张云特别喜欢发表看法,对于别人的工作,她总要评论一番,似乎不这么做,就不过瘾。这个习惯让许多同事很不满。

有一次,张云所在的销售部开会,但是,到了会议室才发现,别的部门还没有开完会,于是大家就在门外等候。

张云忍不住了,竟然一个人跑了进去,并且对那个部门的工作发表了一通自己的见解,告诉大家应该怎样做,这番指手画脚自然引起了其他部门同事的反感。

后来,这样的事情还发生过好几回。直到有一次,她竟自作主张签了一份需要领导签字的合同。当领导问起那份合同的事情时,张云说:“我觉得没什么问题,所以就签了。”领导很生气,便把她解雇了。

会动脑子,能提建议,这当然很好,事实上,每个开明的领导都会喜欢这样的下属。但是提建议,要注意自己的职位,若是到处评论他人的工作,甚至擅作主张,越俎代庖,就有问题了。

就好像足球比赛,每个队员的站位、跑位都不能出错,工作也一样,讲究整体间的相互配合。每个人都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可以发表你的看法,但不能跨越自己的权限,进入别人的工作范围。尤其要注意的是,你不能替上级做决定。哪怕是你的上级不如你,都必须遵循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这是最基本的礼仪,也是最基本的规则。

因此,在工作场合,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注意自己的定位,不能越位。有什么好的建议想要表达,可以采取一些比较委婉的方式。

相传汉武帝年间,雍州有个小吏叫曹迟,因为头脑精明、为人忠诚,深得上司的欣赏,于是被升任为雍州一个县的县尉,辅佐县令处理政务。

他刚到此县时就听到百姓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他便乔装打扮成过路客商,深入百姓,调查民情。

原来,百姓们正在议论原来的县尉,说上一任县尉只做了短短的半年,是因为做事刻板,不知道转弯,经常顶撞县令,而被县令革了职。

再仔细一打听,他才知道这个县令很不得人心,虽然为官清廉,但是才能有限,施政不灵活。百姓们有口难言,只好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曹迟上任的第一天,发现县令断案存在问题。如果直接指明县令的错处,很容易引起争论。那样的话,自己可能就会与前任县尉一样,因为不配合工作,而被革职。这样一来,自己的宏图之愿就无法实现了。如果一切都顺着县令,这又不符合自己为官做人的原则。

为此,曹迟为难了。他想了好一会儿,忽然想到了一条妙计,他决定表面上稀里糊涂,顺着县令,但是暗地里则旁敲侧击地给县令一些建议。

果然,没过多久,县令在他的辅佐下,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当地的风气也为之一新,老百姓对官府的看法也好多了。

而县令不仅对曹迟的态度很好,而且连性格脾气都变得温和起来。一年之后,曹迟得到县令的举荐,被调任到另一个县担任县令之职。

曹迟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吸取了前任县尉的教训,没有越俎代庖,也没有直接提建议,与县令争辩和理论。他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向县令提出独到而正确的见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记住,你是去做事情的,不是去争论长短是非的。成大事者,不会在乎虚名,所以不会跟人争辩,以获得口头上的胜利。要学会适当地表现自己,而不要过度。在某些场合,若你的光彩遮蔽了他人的亮点,便很容易让对方陷入尴尬的处境。比如,你要去给人当伴郎或伴娘的时候,最好穿得普通一点。因为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才是主角。要是伴郎和伴娘的光彩盖过了新郎和新娘,那么新郎和新娘心里肯定不乐意。

工作场合也同样如此,该你出风头的时候,你尽管表现,但不该你出场的时候,就不要肆意表现。如果你有好主意需要告诉对方,注意不要那么直接地提出,特别是向上司提建议的时候,应该尽量委婉一点,最好从侧面去提醒对方,这样会比较容易成功。真正聪明能干的人,绝不会越俎代庖,替上司做决定。 说话的智慧要学会虚心地向对方请教,让对方出主意可以这样说:“您认为该怎么办才好呢?”当对方说出他的看法时,你只需适当提示,让他主动地思考下去,他就会得出和你一样的结论,你可以这样说:“您认为这样做怎么样?”采取商量的语气,启发对方,能够让对方放下戒备心理。这个时候,你的意见便很容易植入对方的脑海,从而让对方接纳你的意见。谦虚一点,适当地表现自己

孟小姐是一位研究生,毕业之后,她到一家大型的咨询公司工作,这让同学们都非常羡慕。对此,孟小姐很得意。有朋友看出她的傲气,便告诫她:“老同学啊,你太优秀了,什么都好,就是太张扬了点。”

孟小姐不同意,当即反驳:“那不叫傲气,那叫自信!”朋友苦笑道:“你说得对,可就怕别人误会啊。”

孟小姐不以为然:“他们怎么想,我可管不着。”很快,她就把朋友的话抛到脑后。

与孟小姐坐对桌的,是个姓刘的中年女人,人们都叫她“刘姐”。也许是因为孟小姐是新人,刘姐总是找她的碴儿。有一次,刘姐还公然指责孟小姐:“办公桌上不要摆上那么多饰物和明星照片,这样容易影响工作。”

孟小姐听了,想也没想便回道:“刘姐,您不了解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是能边玩边把工作做好的一代,而且工作累了看看这些时尚的东西,既养眼又舒心,对工作有好处。”

刘姐听了没再说什么,不过,脸色变得难看起来了。

几天之后,孟小姐的账目上出了点小差错,刘姐立刻对孟小姐进行了指责。此后,二人的摩擦便多了起来。

因为学历高、业绩突出,孟小姐的奖金很高。同事便开玩笑地说:“小孟啊,你才工作不久,就做出这样出色的成绩,一定要请客啊!”

孟小姐得意地说:“这算什么啊,再过一些时候,我的业绩肯定比现在更突出,到时候一定请你们去饭店大吃一顿!”

不久,孟小姐发现大家都突然变得不爱搭理自己,有时候大家谈得热火朝天,她很兴奋地跑过去加入,可是大家很快便找理由散去。

正当孟小姐困惑之时,一年一度评先进的时候到了。她私下里盘算了一下,觉得凭业绩,这个先进奖非自己莫属。然而,最终她并没有得到先进奖。孟小姐很不服气,直接去找领导。

领导看到孟小姐进来,便一脸微笑。孟小姐正想要说话,领导却笑眯眯地先开口了:“小孟啊,我正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因为工作需要,你暂时被借调到分公司去工作一年。你可要好好努力啊!”

孟小姐顿时呆住了,所谓“借调”,其实就是“下放”。最后,孟小姐没有去分公司工作,而是选择了辞职。

有个女大学生刚毕业,进入一个广播站工作,她的内心充满了激情。当时,与她搭档工作的是一个有三年播音经历的工作人员。

在一次播音前,女大学生进行播音练习。她读了一遍讲稿,感觉还不错。为了让自己有所提高,她就找到搭档,希望得到他的指点。“这个,看出你的认真了。”他看了看那篇讲稿,笃定地继续说,“我猜啊,这篇文章你看过不下三遍!”“没有,就一遍啊。”女大学生毫不犹疑地说,暗自高兴。

然而,话一出口,她的搭档的笑容凝滞了,有些尴尬地说:“是吗?那行了,你已经很出色了。”说完,他马上把讲稿还给了她。

不久,广播站里的人都知道,新来的那个女大学生非常骄傲,目中无人。女大学生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众矢之的。

做人谦虚,才受人欢迎;对人尊重,才得人尊重。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一个先来后到的问题,新人对老员工的尊重,老员工对新人的提点,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刘姐对孟小姐的指点,其实并不是对摆放东西有意见,而是表示一种态度:我是老员工,你要眼睛里面有我。然而,孟小姐不懂得这一点,直接顶撞刘姐,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当同事说“业绩突出要请客”时,孟小姐依然不知道谦虚做人,反而夸下海口,给人留下目中无人的印象,自然也就让大家与她产生了距离感。如此一来,评先进的时候,大家自然不愿意选她。

那位女大学生也是如此,若能在得到表扬的时候,谦虚一些,这样表达:“谢谢你的赞赏,这可是我第一次直播,我怕出问题,所以……”如此,别人不仅会觉得高兴,也会觉得她做事认真负责。

做人要虚怀若谷,防止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人,十之八九都不得人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约束自己,力戒盲目自满,检视自己的弱点和短处,把态度放得谦逊一些,而不能自视高明,常常摆架子。 说话的智慧聪明是一件好事,但若时时处处去证明自己的聪明,就显得不太聪明了。不要总说,你比别人更聪明,或许有少数几个人会敬佩你,但大多数时候,你得到的不会是敬佩,而是讨厌。可以想象,若有个人对你说:“我比你聪明,你的智商不如我。”你的感受会好吗?你肯定会觉得这个人太狂妄了,一点儿都不谦虚。因此,明智的做法是在适当的时候表现你的聪明,而不要总是挂在嘴边。话太直白,你的朋友“伤不起”

面对陌生人,我们往往可以时时提醒自己要注意谈吐礼仪,因此失礼的时候也不会很多。反倒是面对熟悉的人,我们往往会忽略这点。

丈夫下班回到家,就对妻子叫嚷:“喂,饭菜准备好了没有?我快饿死了。”妻子刚做完家务,非常劳累。丈夫没有丝毫关切之语,却还用这种口气对自己说话,妻子感到十分生气,说:“我不是你的保姆,没义务给你做饭。”

结果丈夫听了,也窝了一肚子气。到了晚上,两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妻子感觉家里好像有小偷进来,她踢了丈夫一脚,说:“喂,好像有人进来了,你下楼去看看。”这时,丈夫没好气地答道:“我不是你的私人保镖,没义务给你巡逻。”

关系越亲密,人们就越不喜欢客气,讲话比较直接,有时甚至很难听。比如有些问候:“你还没死啊?”“喂,要死的,你跟我出来一下!”

然而,因关系亲密而不太讲究说话方式,说话太直白,会直接导致与亲人或朋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

小文、小柳和小陈是从小到大一直非常要好的姐妹。为了延续彼此的情谊,她们都未远嫁,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在同一个小区居住,经常聚会聊天,过着开心的日子。三家人甚至还定了“娃娃亲”——小文生了闺女,小柳和小陈生的都是儿子,于是小柳和小陈都争着和小文做“亲家”。

然而,就是这样一段深厚的闺蜜之谊,在那年的夏天却遭遇了挫折。

这一年的七月,小文的女儿得了手足口病。因为三个孩子总是一天到晚在一起玩,一听说小文的女儿得了手足口病,小柳和小陈就开始担心了,生怕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玩时被传染。

那么,如何避免被传染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隔离,也就是不和小文的孩子一起玩。如何做到呢?小柳和小陈都想了自己的办法。

小柳的脾气很直,再加上年龄最大,平时她都以大姐自居,一听小文的女儿得了手足口病,她吓得大惊失色,抓起电话就打给小文:“小文啊,听说你家冰冰得手足口病了?那你可千万别带着她到处跑了,这半个月别来我家啦!”

其实,小文也是自觉的人,她准备把孩子放在家里进行隔离治疗,原本就没打算带孩子出去。听了小柳的一番话,她直接就把电话挂了,气得晚饭都没吃,她对老公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真没想到她是这种人。”

小文说:“作为好姐妹,如果说我哪里不好,我都能接受,但我的孩子有点不适,她就阻止我们去她家,歧视我的孩子,这我没办法接受。”事后,虽然小柳对小文解释说:“我不是那个意思。”但仍然驱散不掉小文心里的阴影,俩人的友情出现了裂痕……

与小柳相比,小陈却是一个会说话、会办事的人。听说小文的女儿病了,作为一个母亲,小陈当然也担心自己的孩子在玩的时候会被传染,但是她没有直说,她酝酿好情绪,拨通了小文的电话,慢条斯理地讲起来。

小陈说:“文啊,听说咱宝贝闺女病了?情况怎么样啊?”

小文说:“嗯,到医院看了,情况算是稳定下来了。”

小陈说:“那就好,又要打针又要吃药的,孩子可真受罪。你也别太担心啊,只有你强大了,才可以保护好宝宝啊!”

小文听到这些话,心情好了许多,说:“谢谢,谢谢,只是孩子这些天也不方便出门了,医生说要隔离治疗。”

小陈说:“哎,我也愁,我家的宝贝得多难受啊,天天嚷嚷着找冰冰妹妹。我看着都心疼。可是没办法呢。我告诉他,等冰冰妹妹病好了,我带他们一起去游乐园。这才把儿子打发了。”

挂了小陈的电话,小文就感叹:“陈姐姐做人,真的没话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