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留学心理启示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02:46:33

点击下载

作者:王亚飞,严红主(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青少年留学心理启示录

青少年留学心理启示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青少年留学心理启示录作者:王亚飞,严红主[编]排版:skip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7-01ISBN:9787549599066本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留学路上,身心健康比一纸文凭更重要“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

不管在任何一个团队,每年送走一批批学生的时候,我都坚持亲自为学生提供行前辅导培训。在培训的最后,我都会送上同样的祝福:“Take care!照顾好你们的身体,照顾好你们的学业,照顾好你们的心灵,照顾好你们的灵魂。”

我是国内最早一批送小留学生去美国读高中的人,曾经手过众多学生的留学事项,加之我喜欢跟踪留学生的发展轨迹,所以往往会持续关注一个学生长达7年、10年,甚至12年。通过在过程中一路的关注和帮扶,我深刻地体会到身处不同文化之中的海外学子,照顾好自己的心灵和灵魂的重要性。

让我用3个与文化冲击、家庭关系、学术标准有关的故事回忆一下我在这个留学心理领域所走过的路。

故事一

15年前,一个我送到美国的大学生开车带着3个同学外出游玩,路上发生严重车祸,4人同时住进了医院。4个学生的家长扑到我办公室请求协助办理签证,以方便他们尽快前往美国处理事故。我当时的美国老板一边安排我们操作具体事务,一边告诉坐车的3个孩子的家长到美国之后怎么起诉驾车的孩子。

这几个家长的一致反应是“愕然”。“为什么?虽然我们的孩子受了伤,但开车的这个孩子也不是故意的啊。他好心免费带我们的孩子出去玩,我们怎么能够告他呢?”

我当时也非常震惊,但我的老板说:“按照中国的常理,你们是接受不了的,所以我才要提前告诉你们。你们不告开车的人,怎么能够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不能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驾车的人岂不是要赔付得更多?”

尽管我在1998年第一次踏上美国土地的时候,就已经亲身体验过什么叫文化冲击,然而这个故事给我带来的冲击依然不轻。我们那些十五六岁或者二十出头的中国留学生,心灵要承受多少次不同文化的冲击之后,才能够在那块土地上平安落地、茁壮成长啊!

故事二

9年前,一个孩子申请转学到美国大学。在外人看来,他可谓锦衣玉食、前程无忧:母亲是一介名人,父亲是腰缠万贯的商人,自己也毕业于省级重点高中。但是,这个孩子非常不快乐,内心充满着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只要碰到在美国呆过的人,他都会问同一个问题:“美国有没有歧视啊?”

为什么他会下意识地对即将前往的美国充满恐惧?后来我才了解到,他的父母离异之后,父亲曾经多年不让他见母亲,而且为了让他乖乖在家呆着,经常吓唬他。他也曾经为了赢得父亲的爱而用功读书并考进了高中名校,但在高考失利之后信心再度受到打击。而当他决定挑战自我、远赴美国的时候,又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这个孩子去和父亲沟通,被通知到办公室见面。在办公室里,这个孩子先是被父亲“晾”了两个小时,接下来的“谈判”中又被当面大吼“你滚!”还被宣布“断绝父子关系,不再拥有财产继承权”。

到达学校之后,这位学生通过MSN告诉我:“这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走出来才知道,这是一条正确的路、一条永远都不会后悔的路。非常感谢您……您给了我强有力的精神上的支撑,这对我意义重大!”

这个学生从工商管理专业转读心理学专业,后来一直读到博士毕业。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稳定的基石,也是家庭和睦幸福的基本保证。正是因为多年来我坚持将学到的心理学基本知识运用于留学事务的工作中,我才有能力陪伴、支撑这个孩子跨越一道道的心理障碍,迈出最艰难的一步,拥有破茧成蝶的力量。

故事三

6年前的一个一月份的下午,一位中年女性来寻求我的帮助。她的儿子在两年前被美国某藤校本科录取,还拿到了3/4奖学金,但在大二却收到了大学发出的退学通知书。交流过程中,我问的一些问题妈妈答不出来,妈妈现场给孩子打了多个电话。我看看时间问她:“这么晚了,你的儿子怎么还没睡?”妈妈叹息着说:“他睡不着啊!”

一路风光无限的优等生,碰到退学这样“五雷轰顶”的事,又怎么能睡得着呢?

这个孩子被退学的直接原因是学术成绩低下,而影响他学术成绩的因素有三个:一是专业选择不当。因为父母都在一个大学工程学院当老师,这个孩子申请大学的时候也选择了某工程专业。但他只要一读工科,课程成绩就不好。当这个孩子向他的父母请求转专业读教育学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又不同意。二是出勤率太低。美国大学在读期间,他依然花大量的时间参加社团活动、做义工,出勤率太低导致部分学科成绩很差,连拉丁舞课都挂科了。三是重新复课的考察期间又出问题。在被学校勒令休学回国之后,他并没有通过各种手段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深刻反思自己能否驾驭某些课程,而是继续乐此不疲地做了半年义工,导致回校之后的考试成绩依然达不到学校的要求。

学校遵照流程给予这个学生一次上诉的机会。我在了解了所有的信息之后告诉他的妈妈,当时我已经找不出任何可以解释的理由。虽然如此,我还是给这位妈妈提出了3条建议:第一,希望父母能够对儿子说,他的确栽了一个大跟头,但是父母永远都会爱他。我担心这个孩子想不开,重创之下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个结果是这个家庭无法承受的。第二,让他的妈妈以最快的速度去美国陪他一段时间,因为此时此刻父母的陪伴是对孩子心灵受创之后最大的安慰。第三,让这个孩子不要回中国,马上转到社区大学。因为当时很多大学的申请截止日期已经过了,而社区大学是滚动录取的,只有迅速申请转学才能衔接上相关的法律手续。我担心如果他回中国,很可能申请不到再回美国的签证。

我当时就预言,这个孩子不是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选择出了问题。他在完成社区大学学业后,转入美国排名前30的学校还是极有可能的。结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个孩子接受了我的建议,转入了藤校旁的社区大学认真读书,2年后居然又转回了被开除的学校,并且最终在藤校大学毕业。他在藤校读书时所在学院的院长还参加了他社区大学的毕业典礼。

2015年,我创办择由教育时,就希望择由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企业,并立志成为“留学生成长和发展可信赖的助力者和陪伴者”。于是,我将亲子关系和心灵成长纳入了择由教育的服务体系,并花半年时间找寻合适的人协助我达成这个目标。2016年1月份,择由教育终于迎来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修读心理学专业、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毕业的王亚飞。亚飞在公司各方面的鼎力支持下,花费整整一年的时间,与同事共同完成了这本书稿的内容。

这本书一共包含4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众多具体留学事务中最需要的时间管理、压力管理等技能开篇,引导读者思考留学这一重大人生决定对留学生自身的要求;第二部分讲述留学生最依赖、最亲密的“大后方”——家庭在整个留学过程中经常面临哪些境况和问题,并相对应地提出可行的建议;第三部分关注留学生在美国期间必定会经历的文化冲击现象,提醒留学生在与学校、寄宿家庭、恋人的关系中必须作好的心理准备和需要警惕的一些严重后果;第四部分是一份关于留学过程的“全景图”,看留学生如何面对各种选择,并且如何在一次次的选择中持续、深入地完成自我探寻。

全书引用了近百个案例,其中主要引用的是赴美留学生和留学生家庭的案例,在此特加以说明。一部分案例是我的员工的亲身经历,而更多的是我们在服务客户过程中的倾听所得和感受。通过这些案例,我们更清晰地体会到了留学生和他们的家庭一路上的迷茫、惶恐、坚定和喜悦。我希望能够将自己多年在留学领域应用心理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借由专业人士的手形成一本书,从而惠及更多的留学生和留学生家庭。希望他们在准备留学,行前准备,异国学习、生活、工作以及毕业回归的过程中,因为读了其中的一些内容,从而内心更笃定,学习、生活及工作更顺利,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

谢谢亚飞用她多年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主持这个项目,谢谢北京大学教育学专业的徐丽华老师用她8年的编辑出版经验指导整本书从立项到写作到出版的整个过程,谢谢设计师史岳圣为本书绘制插图和封面,谢谢程亚丽老师用她多年担任报社记者的经验重组内容的结构和逻辑,谢谢王亚飞、郑惠娜、徐丽华、詹建国、张淑君、钱晶晶、张瑞、曾洪申、陈硕老师为书稿贡献内容。严红择由教育创始人、总经理2017年2月14日  Part 1 留学意味着更高的自我要求

如果到如今还以为出国留学只要把外语学好,标准化成绩考好,财力支持准备好就万事大吉,那一定会被很多人嘲笑。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本身都意识到了,留学并不意味着逃脱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侥幸;相反,要成功留学对孩子的要求更高。留学过程中酸甜苦辣交织,支撑孩子们一路向前的是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越早让孩子接触到时间管理、压力管理、意志力等概念,就越有助于帮助孩子培养这些能力,孩子在留学过程中就会遇到越少的磕磕绊绊。当留学遇上拖延症之一:拖延症的症状

拖延症就像刷信用卡:刷着很爽,看到账单就傻眼了。——克里斯托弗·帕克(Christopher Parker)

在我们的学生里,有相当多的孩子都抱怨过因为拖延的习惯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无法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很多学生习惯把作业拖到deadline之前才开始做,然后发现时间不够了而要做的东西却太多,最后只能哭着熬夜做完。另一些学生即便一大早就坐在桌前准备写作业了,然而一天过去了依旧没有开始。逐渐地,这些学生就变成了“拖延症重度患者”“懒癌晚期”。还有些学生认为“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会选择刻意拖延到最后一刻。

所以拖延症是什么呢?拖延症是指在预料到消极后果的情况下,仍旧把需要做的计划和事情推迟的一种行为。有拖延症的人会倾向于在有紧急事要处理的前提下,先去做不太紧急的事,或者去做更令自己愉悦的事情,而把本该去做的重要事情拖延。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80%—95%的大学生会受到拖延症的影响,这说明拖延症在学生群体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拖延症的表现

第一,学生通常会过高估计自己将来的积极性。比如说,学生后天有一项作业要交,但是并不想现在就开始做,他觉得现在自己对做作业缺乏积极性,缺乏动力;但是这位学生认为,交作业的前一天晚上,自己一定会斗志满满,做作业的积极性高涨,所以他就心安理得地去拖延了。但其实,“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并不代表他快到截止日期的时候一定会动力满满。大部分拖延的学生到了最后一刻还是缺乏积极性,但是又没办法,只能痛苦地强迫自己去做。那时他心里会想,下次作业一定早点开始做,然而改不掉拖延的习惯,只能周而复始地上演这一幕。

第二,学生通常低估了完成某些项目或者学习任务所需花费的精力。比如,某项学习任务通常需要学生花费7—8个小时才能做好,但是学生错误地预计自己大概3个小时就能做完,所以就心安理得地拖延,直到最后的3个小时。然而他一旦开始着手去做,发现3个小时远远不够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只能通过熬夜、通宵来完成作业了。

第三,学生错误地假设自己需要在完全合适的状态下开始。这种情况是,有些学生觉得自己一定要到图书馆才能开始学习,所以不去图书馆就完全不能学习;有些学生觉得一定要把房间、桌面打扫干净才能开始学习。但如果拖延着不去做清洁,那作业之类也不用说了。所以一直强调要在完全合适的状态下才能开始,很容易导致拖延。

●留学申请中的拖延症要不得

我们曾经带过一个学生,在过程中,我们发现,她习惯性地对所有需要提交的东西都不遵守约定。有一次,这个学生去参加一个暑期峰会,在此之前她已经和文案老师约定好需要写什么、看什么以及提交什么东西。然而,她到了驻地后发现没有网络,就没有发邮件给文案老师。后来又因为峰会给这个学生带来了大量的写作任务,导致她和文案老师之前约定的事务更没空去做了。其间,这个学生既没有告诉文案老师没有网的事实,也没有解释因自己写作任务巨大的这个情况而向文案老师请求延后几天或者一周。她只说自己完成不了,结果逼得文案老师直接发飙。这个学生的拖延症还体现在文书写作的过程中。她喜欢不停地把文书给不同的人看以此来征求意见,比如某某学校的前招生官。这样一轮改下来,最后发现还是和我们文书老师最初的建议是一致的。

通过这个学生的例子可以发现,有拖延症的人对事物的预知和判断往往是不足的,宁愿损失自己的信用而不愿承认是预估出了问题。从个性来看,这个学生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思维比较偏浅表性,不太愿意去面对客观现实,常常用很多肤浅的理由去拖延,并且对他人的负面评价没有什么感知。

另外,通过这个文书事件可以看到,有拖延症的人通常会害怕做决策。从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她妈妈很喜欢否定她作出的选择,这让她缺乏自信。因对自己的选择怕担责任、不够坚定从而导致了拖延。本来孩子的人生经验、系统性思维和缜密度不足是很正常的,但如果父母不教她怎么去做决策,反而在这种时刻打压她的决定,在她拖延的时候帮着找借口找理由,不惜告诉老师孩子有多忙,而意识不到孩子拖延的严重问题,那结果只能恶化问题!

还有一类学生的拖延是出于对deadline缺乏正确的认知。这些学生从文书材料、托福考试,到成绩单和存款证明的准备都会习惯性地拖延,完全无视老师列出的deadline,让文案老师们“一个头两个大”。文案老师往往需要使出“浑身解数”,运用“十八般武艺”去“催债”。类似的情况每年都在发生。在这一类学生的概念里,只要踩着截止日期交就可以了。这其实是个误区:首先,对文书来说,老师们还要花时间修改,不然堆积到最后一天会出现来不及做的情况,甚至出现学校网络故障等意外情况导致来不及提交申请。曾经就有学生因为类似的情况错过了第一轮录取,只能参加第二轮。另外,有些情况下申请提交得越早,学校审核得就越早。有些内部审核的名单在很早的时候就会出来,所以先申请的就会先被录取,正所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留学申请中的拖延症现象比比皆是,一旦“懒癌”发作,轻则deadline前手忙脚乱,重则与“梦想校”(dream school)失之交臂。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

为了更深刻地了解拖延症,许多心理学的专家都作过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心理学的原理。1 快乐原则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人本能地倾向于寻求愉悦,远离痛苦,从而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留学准备工作中,无论是考到高的SAT、TOEFL成绩,还是写文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件令人享受的事情。所以在面对这些学习任务时,学生通常会为了避免负面的情绪而去推迟让人感到有压力的、不愉快的学习任务。2 完美主义

有些学生非常追求完美主义。追求完美主义的学生通常对失败和失误有相对较低的容忍度,因为担心自己做不好,所以很难开始着手去做,因此导致了拖延。另外,追求完美主义的学生倾向于凡事作好万全的准备之后去行动,例如要学习一项运动,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学生会先去买好这门运动所需要的所有器械装备,一定要确认万事俱备了以后才会开始去学,但其实学的效果怎么样呢?并不一定会比装备不齐全的情况下更好。大家可以看看在这节内容最开始部分出现的漫画图,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过于追求完美,就会导致你产生拖延症,最终反而无法开始,一事无成。3 应激反应

相对于乐于及时处理问题、完成任务的同学,患有拖延症的学生通常会采用负面的应激反应来面对,例如变得情绪化以及采取逃避的方式。在拖延的过程中,这样的方式充当着减缓心理压力的作用,而这些行为能让人一时痛快,因此很受爱拖延的学生的欢迎。

●现在的你VS将来的你,不连贯表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拖延症

2006年,两位哈佛教授,托德·罗格斯(Todd Rogers)和马克斯·巴泽曼(Max Bazerman),提出了关于拖延症的新发现:相对于将来的利益,人们更倾向于关心现有的利益。这也解释了拖延症学生的心理。比起早点完成文书的创作,获得将来的轻松感,学生更关心现在安逸的感受,从而不愿意为了将来的利益而牺牲现在的利益。因此,拖延也是一种“合理”的行为。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不连贯(time inconsistency)体现在,当人们想到将来的时候,会作出能够获得长期利益的决定;然而当人们考虑到当下,会做出满足现下需求的决策。而当下的考虑占上风时,也就不奇怪学生会作出牺牲长久利益来保全当下的利益或感受的决定了。

了解了拖延症背后的心理原理,下一节会着重讲解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当留学遇上拖延症之二:拖延症的药方

上文中提到了拖延症中的经济学原理,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怎么改变呢?

第一个方法是,可以让长远行为的利益变得更立竿见影。比如,试着让学生想象一下及时完成功课后,不再需要经历拖延作业的痛苦结果了。再比如,如果一个学生在健身,短时间内效果可能不明显,这时候如果让学生意识到,从长远来看,坚持健身会让身材变得很好,颜值更高,穿衣服更美,自己更受欢迎,那学生就更有可能抵御住当下的诱惑,按时健身了。

第二个方法是,让拖延症的代价更快显现。比如很多美国大学的作业、project过了截止日期以后,晚交的作业会采取不再接受或者零分处理的结果,因此很多学生不敢冒险晚交作业,而会按时、认真地去完成。对于刚才健身的那个例子,可以告诉学生再不快点开始健身,天气就暖和了,身材不好的人就只能徒伤悲了。

最后一个方法是,移除生活中能引起拖延的触发。比如开始做功课时,把手机静音,关闭所有社交网站,移除房间里对功课产生干扰、分散精力的触发物。继续说健身的例子,大家在健身期间,应该把高热量的零食都藏起来、丢掉或者送给别人吃。

●怎样高效管理和规划时间

对于拖延症的同学来说,充分有效率地利用时间一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很多拖延症其实也是不擅长时间管理和规划所导致的。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1 运用正确的时间管理方法

其实在网上,在我们平时阅读的书籍中,有无数的关于时间管理的方法,适合每个人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所以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利用时间的方法。这里我要讲的方法是,每一天开始的前30分钟总是留给学习和工作,而不是打开社交软件或者时不时查看邮件。前30分钟几乎奠定了一天工作的基调。如果一开始就不断浏览社交软件,随时翻看邮件,会一直难以进入状态。很多学生下定了决心要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然而一坐下,就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机,打开微信,刷起微博,或是打开电脑,浏览下漫画、购物网站什么的,这样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效率非常低。设定好时间规定好必须完成的任务,让自己难有借口去拖延。但是切记要设定合情合理的目标,如果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并没有实际意义,而且一旦做不到更容易打击自信心,更难克服拖延症了。所以有拖延症问题的同学,可以尝试去给自己设立一些关于时间的目标,比如早晨9:00—10:00之间做某门功课;10:00—11:00之间做另一项学习任务或者复习考试。目标明确的任务往往更能有效地克制偷懒的欲望。2 增强自我意识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可以有效地管理自我,积极地监控自己的进度。很多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虽然经常花了很久的时间去做任务,但其实没什么效率,事情也并没有完成多少。而自我意识强的人可以更好地控制专注力,屏蔽分心的事务,从而更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3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事情

我们需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甚至失败。因为追求完美而拖延的学生,更应该学习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人,也做不出完美的事的事实。凡事力求完美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对结果也未必有好的影响。比如,有些学生提笔要写一篇文书,因为觉得自己写不好开头,就无从下笔;还有的时候,有些同学背单词,从a打头的开始背,因为背不好a系列的单词,就卡在那里,永远到不了z。这里我要给出的建议是,不要纠结于是否达到完美的状态,对紧急的重要的事情最好立刻着手去做。举个例子,有位同学要写一篇论文,但是完美主义的他一直到deadline临近也难以下笔,总觉得自己写不出心目中那种完美的文章。最后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这位同学只能咬牙随便开始写,最终他竟然发现随手写出的文章很不错,不比自己心中完美的文章差。4 把一个长的学习任务分成一段一段小的步骤来做

很多时候,我们眼前的任务看起来太庞大,甚至有点无法实现,所以很多同学干脆放弃了。事实是,即使再庞大的任务也可以分步实现,我们要学会把一个大的任务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去完成,这样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减缓了自己心理上的压力,因而可以有计划地一步步完成任务。比如说,申请学校要有文书,要有推荐信,要有TOEFL成绩,要有SAT成绩,等等。整体上看,任务量真是大得可怕,很容易还没开始就觉得要放弃了。但是如果把留学这个大的任务分成一小段一小段目标去实现,有计划地在每个时间段侧重不同的任务,其实也没有那么难。5 告诉自己,你不需要“不得不做”所有的事“不得不做”有强烈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感到自己没有别的选择,像一个受害者一样被强迫去做这件事,因而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去刻意拖延。如果把“不得不做”换成主动的形式,我们可以试着告诉自己,这些学习任务是“我选择去做”或是“我将要做”的。这样不仅不会产生逆反的效果,反而强调了自己的积极主动性,不容易产生拖延。另外,这种方式强调了责任在自身,而不在于别人。6 最后一点是停止错误的思维方式:事情“应该”这样做

从心理学角度说,当你谈到你应该做什么时,你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和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中,滥用“应该”这种思维,会唤起责备、愧疚、后悔和抑郁的情感。沉浸在这些负面情绪中,对你的学习、工作并不会有任何帮助。对于这种问题导致的拖延,我们需要停止用“应该”,停止专注于负面的情绪,试着专注于你现在做的事情,专注于哪怕只完成了一点任务之后的成就感。

●给家长的一些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做什么来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呢?我相信,在留学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拖延症比较头痛,花了很大的精力去管、去催,然而并没有太大的效果。

第一,家长在孩子拖延的时候,尽量试着不要去批评,而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拖延。如果一开始就抱着指责的态度,以批评孩子为主,孩子很容易变得有防御性,产生逆反和抗拒的心理。

第二,试着给孩子更多的独立自主的空间。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完成学习任务,以及怎么完成,把责任转交给孩子。如果孩子因为拖延造成了恶果,自己会更深刻地记住教训,而不是什么都仰仗着家长来催,若自己心安理得地被“管理”,拖延也就理所当然了。

第三,家长可以教授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有的时候,孩子也会因为课业棘手,不知道从何下手,所以拖着不做。如果家长此时能够提出建设性、有帮助的建议和技巧,也会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的弊病。

第四,请多鼓励孩子,多谈论他们的长处和优势,而不是贬低打击他们。如果你总在孩子面前强调他这做不好,那做不好,久而久之孩子也许真的变得和你形容的一样了。所以作为家长,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

第五,停止为孩子找借口!在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太多的家长面对孩子的拖延状态时,他们经常的反应是帮着孩子一起找借口。比如,孩子最近课业重,要考试,等等。所以,如果要彻底改变孩子的拖延,家长在这方面也是要负责任的。只有家长改变自己的态度,选择站在老师这边,明确地和孩子规定好遵守deadline的重要性,强调讲究信用,停止纵容拖延,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好习惯的养成。

最后,请详细地阐述你对孩子的期待。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明白家长对自己的实际要求是什么,容易曲解家长的意思。比如,有些家长要求孩子的TOEFL考到110分,等孩子考到了110分,家长又说你最好要考到115分,最后孩子也很迷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行。

最后送一句话给大家:拖延症是机会的杀手。

克服拖延症,你准备好了吗?守住Deadline才能守住学业“你的成绩单怎么还没有开好?10月份都过去一半了,你想错过第一轮申请吗?”“早就告诉你去办护照,开存款证明,怎么还没有动静?再不准备好这些材料,申请I-20就来不及,你就要延迟开学啦!”“你的各类信息调查表怎么还没有返还,我还等着给你做考试、学术和实习规划,怎么你一点都不着急啊?”在很多习惯拖延任务的学生眼里,我们就像一个“债主”,整天催着他们交各种各样的材料。

在国内,很多学生,甚至家长都缺乏规则意识。对于约定好的最后期限,deadline也只是一个日期:如果能按时完成最好,没按时完成,事后道个歉就好。而在整个留学规划和申请中,deadline在把控进度、效率和质量方面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不严格遵守时间约定(特别是那些从小被父母宠坏的孩子,习惯了不遵守时间约定也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不仅在申请中可能会造成损失,就是在将来留学生活里也可能因此吃大亏。

和中国人相比,美国人更有规则意识,因此deadline制度更为严格。在留学申请中,对我们的学生影响最大的deadline就是各学校的申请截止日期了。美国本科申请系统Common App在官网设置了截止日期时间转化功能:根据登录者的IP地址定位登录地,从而显示当地时间的截止日期,甚至细化到2016年11月1日11时59分59秒。这份严谨,你能看到它背后的威信吗?

●轻视Deadline的严重后果

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在申请截止日期后提交申请,申请基本是不会被审核的,但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有少数学校还有一个材料截止日期。我们曾经的一个学生就是因为错过了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的材料截止日期导致了申请费白交,梦想学校落空了。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工程学院是全美闻名的院系,很多专业的申请截止日期在12月15日,并且会标注一句:学校要在12月15日前收到学生的所有材料才会开始审核。这个学生的雅思分数在12月10日出来,如果当天及时送分,15日之前学校是一定能收到的。由于这个学生的deadline意识薄弱,尽管我在10日和11日催了两次,他仍在13日才寄出雅思成绩。结果16日的一大早,我们收到了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邮件:由于您在申请截止日期当天材料仍未齐全,您的申请已被取消,申请费不予退还。看到这封邮件时,这个学生几乎崩溃:“我的天呀,这是什么学校,怎么会那么死板,今天下午明明就可以收到了啊!晚24小时都不行?”之后,我们为他写了至少5封邮件向学校道歉,去争取再次审核的机会。然而一切都太迟了,所有邮件都被学校挡了回来。通过这次经历,不仅是学生,连我们都对美国人对deadline的严格恪守有了新的认知。

在美国,人人都说deadline is law,即deadline就是法律,这足以体现美国做事的严谨和守时,以及对约定和规定的遵守。等学生们到了美国之后,面对的学术上、生活上的deadline就更是铺天盖地了。不同科目的教授会给出各项作业、学术项目、论文的deadline,但他们通常不关注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进度,而只是关注学生能否按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但是,如果学生不予以重视,错过了deadline的后果会十分严重。对中国学生来说,作业过程中“缺席了”老师的催促,但对结果有要求便成了一项巨大的挑战。我们的一个学生刚开始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有次晚交了某门课——一个占总成绩比重30%的项目,结果被教授拒绝接收了。他哭着去教授办公室求情,总不能因为晚交几天就毁了一学期的成绩呀。然而教授还是拒绝了他的要求,并严厉地告诉这个学生,从开学第一天开始,他在课上就多次强调过这个项目需要按时提交,学生如果重视就更应该避免拖延。这个学生告诉我,谁会知道教授这么不好讲话,真的会按照deadline来执行呢。他以为迟了几天,和教授求求情就让交了,没想到后果会这么严重。

我们的另一个学生在美国被退学,原因是4门不及格,其中3门不到40分。后经详细了解,原来是3门课的期末作业提交超过了截止日期,导致老师在截止日期当天直接给了0分,后补作业无效,成绩已登录到学校系统。这个学生退学后回到中国,再想去美国别的学校读书,但申请10多所学校全部被拒,因为成绩单上写着:不按时完成作业。后来他被一所社区学院录取了,可是签证被拒3次(因为怀疑这个学生的学术态度和信用),第四次签证遇到一个心软的签证官,佩服他3次被拒仍不断尝试的勇气才让他回到美国。这个学生之后再也没有敢错过一次截止日期。

看到以上的故事,面对deadline,你还敢那么随意吗?

当然,面对deadline也并不是没有余地的。如果你在完成作业期间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在deadline之前完成也有挽救的方法。比如,可以主动联系教授或其他负责人,尽早地告知对方自己可能出现的状况,为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提前预警,以防错过deadline而造成的你或对方的严重损失。比如,你的某项作业或项目提交的deadline和学校的某项比赛有冲突,或是在同一时间有太多需要完成提交的东西,你觉得自己实在精力有限,在deadline之前提交有困难,那么可以尽早地去和教授商量,阐述自己的情况,请求将deadline延期。当然,教授在看到你提出延后deadline的要求时,往往不会很开心。不过只要你的阐述合情合理,或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大部分教授会理解的。而最糟糕的解决方式是,当deadline临近时,你知道已经完不成了,但没有去告知对方,结果就被看作不守信用的人了。

●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Deadline(1)我们应当像遵守法律一样遵守deadline,把“征信系统”安装在大脑里,视为处事原则。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意识,请在出国留学前先建立起来,从小事做起,每件事都给自己设立目标和达成时间,如果成功达成,可以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如果没有完成,则设置一些惩罚。若自制力不足则找人监督效果更佳,让自己渐渐形成遵守deadline的意识。(2)在学校开学时一定要购买一本记事本,最好是学校图书馆售卖的带日历的planner。通常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授们会带着学生们过一遍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以及提交作业和各种任务的重要deadline。强烈建议用planner标记这学期重要deadline的日期,时刻提醒自己重要的时间节点,让你不至于因为忘了而错过。(3)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用deadline来推动自己的时间规划意识、能力和提升效率。很多时候,学生们都感觉deadline就好像“债主”,每时每刻地在“追杀”自己,而自己的应对方式往往是逃避、假装无视,或者拖延到不能再拖才勉强开始做。摆脱这种尴尬局面的办法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不再逃避deadline。当我们拿到deadline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提交作业日期的信号,我们还可以更好地利用deadline,让自己更有节奏和条理。比如,学生可以根据deadline的时间倒推规划如何去更好地一步步实现目标。这样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完成作业或任务,更能带给我们一个主动、积极的心态。(4)当面对不合理或明知自己无力完成的deadline时,我们不应该胡乱接受而最后马马虎虎做出一个不令人满意的成果,也不应“坐以待毙”。因为若超过了deadline,最后会被他人扣上一顶不守信用的帽子。正确的做法是,在得知无力达成deadline时,要敢于陈情,告知对方以争取更多的时间,甚至大胆婉拒。尽管这样做会使对方有所不满,但结果也强于上面述说的两种情况。如果你已经接受规定的deadline就等于作出了承诺,则应当尽一切努力去完成,而绝不应该失信于人。(5)当我们已向对方作出承诺,但由于不可抗因素而无法实现时,务必尽量提早告知对方一切可能的风险。告知对方时,我们应当用诚恳道歉的语气,表达清楚原因和你的需求,表达你所建议的新deadline,以及告知对方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无论在留学申请中,还是到了美国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对deadline和规则更加重视更加严肃。只有学会正确处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让我们面对学业的压力时减少负面的影响,做到游刃有余。留学必修课——时间管理

曾经,我们听过一个家长分享他孩子的申请之路:孩子的录取结果非常漂亮,拿了8个顶尖的美国高中的offer。了解过美国高中申请的家长都知道,这样的成绩丝毫不逊色于大学申请时拿到哈佛或者耶鲁的offer。

巧的是,听完这个分享不久,我们就得知了一个反面故事。我们的一个学生在美国读本科,大一即将结束之时,家长才得知,孩子因为GPA过低,已经被学校警告一次,如果大二上学期的GPA没有拉回到2.5,则面临被开除的结局。焦虑的家长打电话向我们求救。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未能培养孩子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孩子在国内期间,妈妈为了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培养他,不惜离开了500强高管的位置,心甘情愿地做家庭主妇,全职管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从小到大的每日日程都是妈妈全力承担:从早上喊起床,放学回来写作业,一直到晚上一遍遍地催促睡觉。不少中国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专注于学习,替孩子做了太多本不应该由家长承担的事务,然而家长辛勤付出的代价,却是剥夺了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孩子到了美国之后,面临没有家长催促、管理的陌生环境,反而“失控了”:作业忘记提交,感觉书永远读不完,学术生活一团糟,最后只有逃避着躲起来,天天在宿舍打游戏,直到收到学校的警告。

我们的家长客户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心理学,甚至很多孩子还在上小学的家长,也已经开始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时间分配能力。不少家长会来向我们“取经”,想了解如何培养孩子自控力和时间管理的能力。我们会发现,这些能力的养成不仅仅会影响到孩子留学申请的过程是否顺利,还影响着孩子的留学是否能最终达成预期的效果,甚至影响着孩子长远的生活和职业成就。一个时间管理一塌糊涂、自控力差的孩子往往很难有大的发展;而这方面做得好的孩子,即便身边没有父母的监督管教,也不会放任自我、耽误学业。

●时间管理的定义

谈时间管理的方法之前,首先要谈谈时间管理的定义,以及时间管理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一谈时间管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管理时间。但实际上,时间能够被管理吗?时间能够因为你高超的管理技术而加速或者减缓流逝吗?会因此而增加吗?答案无疑是No。时间管理,其实是管理自己的欲望,管理自己的学习习惯,管理自己精力的分配,平衡自身学习状态与具体某一个事务的管理。比如,以学生最痛恨的词汇背诵为例,你明明知道今天要背诵单词,但却割舍不下手机上的游戏,等到11点准备上床休息时,才开始懊恼:今天又没有完成。或者说,你终于割舍下游戏,但你却偏偏选择在自己状态最糟糕的午饭之后背诵,昏昏欲睡之下,基本就是过眼即忘。终于,你意识到自己每天最佳的记忆时间是晚上8:00—10:00,但你给自己布置的任务是“背诵单词”而不是“记忆单词”,所以你把词汇表背诵了一页,然后就开开心心地休息了。第二天回忆起来,发现自己只记住了3个单词。这个简单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时间管理所牵涉到的方方面面。

●时间管理的意义

时间是人最基本的财富,也是最平等的一项资产。学会有效的时间管理,我们不仅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节约出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就是时间管理的意义。每个人每天都是24个小时,都是1周7天。差别在于,同样是背诵20个单词,A同学用时10分钟,B同学用时1小时,A因此而多了50分钟来组装自己喜欢的模型或者绘画。A同学用1个小时看完一本书而讲述出来的内容,跟B用了10个小时读完这本书讲述出来的基本差不多。因为A之前额外花费了5个小时,仔细研读了《如何阅读》这本书,掌握了阅读的窍门。他用了5个小时,为自己在未来节省了无数个9个小时。这种差别会随着人的成长逐渐放大,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在了解如何有效进行时间管理之前,我们会介绍一些时间管理原则,让大家体会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1万小时定律

很多人都听说过1万小时定律:如果你想在某一个领域成为专业人士,基本上需要花1万个小时去进行大量的练习。关于这点,我们家长的感悟应该很明显。无论是程序员,还是服装设计师,没有5年以上的浸泡和磨砺,很难自称为专业人士。而5年的时间差不多相当于1万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每天工作8小时×250个工作日×5年=1万小时)。对于孩子而言,无论是想要在钢琴、游泳方面还是英文上有超越同龄人的表现,成为别人羡慕的“大牛”,都需要类似的精力投入。

不同于工作,孩子的1万个小时积累起来会更加艰难。因为他不可能做到每天8个小时练习钢琴和英文,他还需要上课,还需要完成作业,还需要跟小朋友一起踢足球,一起看电影。所以在某一个领域的专长,无法集中在某几年内达成,而是需要分布到每一天,一点一滴地积累。比如,每天练习1小时钢琴,每周练习2次游泳,每次2小时,然后坚持用8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让自己变得出众。对于孩子来说,他不一定要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但唯有意识到,必须以年为单位来进行坚持,必须以日为单位来固定投入,才可能卓越。对于某件事情三分钟热度的坚持,往往难以在这件事情上有所成就。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就是说:最终你所取得的成就,80%来源于你所投入的20%。这意味着,你所投入的另外的80%,带来的却只是20%的收获。二八原则在各个领域都适用,无论是企业管理中所信奉的20%的员工产出了80%的业绩,还是时间管理中。比如,学生在背诵单词上花费了100个小时来背诵3000个词汇,然而因为学习状态、外部环境不佳,或目标不明确等原因,100个小时中只有20个小时是真正高效的。对于孩子而言,二八定律更多是让他们意识到,专注和有智慧地做事,能够让自己的效率超乎想象。为了达成一个目标,看起来有很多事情需要做,但其中不少事情其实是没有必要真正投入大量时间的。比如,想要达成托福100分,可以用100个小时大量刷题而不求甚解,也可以通过20个小时精做几套题,然后深入思考技巧,举一反三来提高分数。

●可控与非可控时间

人在社会中往往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对自己都提出了时间要求。比如,在学校中,你是学生,学校要求你上课和完成作业,这每天会占用你至少10个小时。在家庭中,你是亲人,父母希望和你一起吃饭并让你承担部分家务,这会占用你1个小时。这样看来,虽然你每天有24个小时,但其实属于你自己可控范围的时间,可能只是13个小时。在你可控的13个小时中,你至少需要8个小时睡眠,所以最终就剩下5个小时了。这5个小时,你还可能需要分配给足球训练,分配给舞台剧组织,分配给钢琴课,等等。

可控和非可控时间的概念,是让孩子意识到时间的珍贵,意识到管理自己的角色,掌握时间管理技巧和提升工作效率的意义。现在的孩子,承载了父母很高的期望,不仅仅是学业,还有体育、阅读、音乐、艺术等,每一项都在占有着孩子的可控时间。很多时候,父母只有先做减法,为孩子创造更多可控时间,才有可能让孩子投入到自己既感兴趣、又能带来实实在在成就的领域。

●时间管理是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有些学生来向我们“取经”,听了不少时间管理的技巧之后,会立马下载各类时间管理软件,或者用Excel建立每日清单,开始详细而具体地罗列每日重要事项。比如,起床后花1个小时安排今日的工作内容,睡前花1个小时回顾今天的任务完成情况,等等。我们发现,这些学生把时间管理本身当成他们获取成就感的来源,而不是用时间管理来更高效地做事从而获取成就感。这种行为是把时间管理本身当作了最终的目的,而忘记了时间管理的价值在于提升其他事项的效率和质量。“磨刀不误砍柴工”没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错,但如果沉迷于“磨刀”而耽误了“砍柴”,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学会时间管理技巧,降低留学事务压力

我们通过上篇文章对时间管理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后,下一步就是介绍一些具体的时间管理技巧,让我们的学生明白如何更好地掌控时间、提升效率。

●时间都去哪儿了

你是否清楚,你的时间都花到哪里去了呢?我们对于时间的感觉,很多时候都取决于自己在做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感觉打游戏的时候,时间过得飞快;而临下课的每一分一秒,都很漫长。我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时间的去处,才能找到调整的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列出自己日常事务所花费的时间,来了解自己时间的去处。一个学生对自己的日常事务以及所占用时间进行了汇总,并得到了以下结果。

通过这项归类,他发现自己每周花在看电视和打游戏上的时间竟然高达15个小时!这相当于他每天花大约2个小时在手机游戏、电脑游戏、看电视、看电影等娱乐项目上。如果他能够控制娱乐时间,比如,每周只花费7.5个小时,而把剩下的7.5个小时用来阅读,基于通常一本书的阅读时间是15个小时左右,那么改变之后,每个月可以因此而多读2本书,每年可以因此而多读24本书。

我们的家长一看见孩子打游戏就十分焦虑,抱怨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孩子也会经常抱怨,每天都在上课学习写作业,玩一会儿放松一下都不行吗?如果我们给孩子做时间列表,就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具体的时间安排,判定孩子打游戏的时间属于放松自我,还是真的“沉迷”网络,从而建立好和孩子之间的沟通。

●设定清晰的目标

清晰的目标是分配时间的先决条件。作为学生,我们有很多的目标需要实现,并且不同时间阶段,要实现的目标也不相同。一个出色的时间管理者,会按照时间长短,如未来1周、1个月、1学期、1年,分别给自己设定不同的目标。比如,我设定了未来1周要读完300页自己选择的书籍,如果一周有5天要读书,那每天至少要阅读60页,而阅读60页大概会消耗1个小时,这就意味着你每天至少要使用1个小时的可控时间进行阅读。

如何设定目标也是一门需要练习的技能。比如,我们在任务清单上写下自己每日都做英文阅读,但是要求自己每日必须阅读10页英文和要求自己每日必须读懂10页英文,最终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设定的目标只有满足了以下4个条件才具有意义:具体可衡量,有时间约束,可实现,有挑战性。很多时候,学生设定一个宏大又有挑战性的目标,然而具体实施的时候,发现其实是遥不可及、难以实现。这样不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对目标的完成也没有任何益处。因此,目标需要在挑战性和可实现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创建每日任务清单

使用Excel或者时间管理软件,强迫自己制定每日必须完成的任务清单,而这个过程,也是你强迫自己管理时间的过程。为了制定任务清单,你必须思考,自己每天要完成哪些工作,如何做,大概会花费多长时间。另外,从任务清单上剔除每一项完成的任务,能够让你自己的满足感即时呈现。制作任务清单也是减轻时间管理压力的手段。不少学生丢三落四,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或者担心自己完不成任务而感到焦虑。如果学会把任务记录下来,直观地看到每一天的具体安排,而不依赖于记忆力,会让我们执行任务和时间管理更有效率。

●批量处理事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的事情,是可以在同一时间段集中进行处理的。这样,就能够节省你重复做一些准备工作的时间。比如,你在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不妨标记生僻词汇,然后在阅读训练结束之后,再进行生僻单词的记忆。这个过程,就节省了你寻找生僻单词的时间,也提升了下次进行阅读训练的效率。但需要特别注意,批量处理事情,并不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做两件事情。科学家哈罗德·帕施勒(Harold Pashler)表示,当人们在同时做两种认知任务时,他们的认知能力可能从哈佛MBA的水平下降到一名8岁儿童的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双重任务干扰。也就是说,如果你一边进行阅读训练,一边记忆单词,那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阅读训练和记忆单词的目的都没有达成。

●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决定处理次序

斯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提出,很多时候,我们都把时间投入到紧急的事务中,而不是重要的事务,但对于最终结果有重大影响的,却是那些重要事务。很多人会从忙碌的状态中感受到存在感,而不是从达成目标、取得成就中获得价值感。很多人用忙碌的状态蒙蔽自己,避免自己有空闲的时间来面对和思考那些困难的抉择。他提出,面对一项事务,首先是需要用以下的维度对事务进行分类。

理智的选择,应该是象限1>象限3>象限2,至于象限4,则是可做可不做。

●屏蔽可能的干扰

我们的客户中,不少家长都抱怨孩子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本来可以快点完成的功课,要拖拉到半夜才能完成。在时间管理中,想要集中注意力高效学习,就需要花费时间来排除可能的干扰,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比如,写作业的时候,远离手机、iPad和电脑游戏,把漫画移出视线范围,甚至关闭房门,要求父母不要打扰,等等。不要高估自己对于诱惑的免疫能力,而要选择把诱惑屏蔽掉。对于父母而言,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我有个学生家长就喜欢在孩子做功课时,进进出出孩子的房门,美其名曰“监督孩子学习”,其实反而妨碍了孩子集中注意力。

●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

如果你使用前文中的表格细致地对自己每周的时间花费进行梳理,就会发现,你还有很多碎片时间。比如,来回学校的地铁上,既可以用来看电视剧,也可以用来看书。睡前的半小时,既可以用来发呆,也可以用来梳理每日任务并计划明日任务清单。每个人每天都有很多空隙时间,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空隙时间,让非生产性时间依然有产出,是非常重要的时间管理手段。

●寻找自己的高效时间

不同的人,在每天不同的时间段,工作状态和效率是截然不同的。有人在清晨的时候精力最充沛,而夜猫子一定要等到深夜,才能静下来进行思考。所以,究竟在什么时间你感觉精力最充沛呢?在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处理最棘手和困难的工作。如此一来,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孩子们可控时间有限,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时间,因此就更加需要利用可控时间中精力最充沛的时间段来处理各种难度较高的学术问题或者作业了。

●学会寻求帮助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寻找之前做过此事的人,并寻求他们的指导,你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短板,而死磕自己的短板,并不是聪明人的做法。别人的一句话就能够让你节省自己摸索的大量时间。以托福考试为例,部分学生觉得参加托福培训是自己无能的表现,但实际上,真正有经验的老师的点拨,能让你掌握一个自己从未意识到的技巧,从而能够让你马上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给家长的一些建议

不少家长认为学会时间管理,就是强迫学生把每一分每一秒都投入到学习上,但这绝不应该是我们掌握时间管理的目的。怀抱这样目的的家长,最终也一定无法达成预期目标,因为孩子不是机器,不可能24小时高速运转,并且时时刻刻都带着清晰的目标。散步,看漫画书,偶尔打打游戏,甚至看着星星发呆等,让孩子休息和放空大脑的活动,也可以成为重要且必需的事务。学会时间管理的技巧,我们需要掌握它的真正意义,让时间更有效地被使用,让孩子有更多的可控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能力的养成,不仅能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留学申请产生积极作用,更对孩子长远发展有益。留学中主要的压力来源

对广大留学生来说,申请路上如同斩妖降魔,最终递交了申请,拿到了offer,降落在了美利坚。然而现实并不像童话里公主和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样。进入校园以后,面对着重重压力,打怪升级还得继续。

●融入美式文化的压力

当中国留学生踏上美国的土地时,身份会发生变化,从“主流民族”变成“少数民族”,以往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也会面临巨大的冲击。不少中国学生在社交方面受到了局限。有些人只倾向于和中国同学交朋友,抵触和外国人交往;还有些同学完全脱离中国学生的圈子,只和外国学生玩,抵触和中国学生接触;还有些学生习惯于自己一个人,最好的朋友成了笔记本电脑,每天除了去学校上课,就闷在家里打游戏、看剧。在情感方面和在异乡的孤独感,很容易促成留学生火速“成双成对”“出双入对”,而此时,留学生往往很容易忽视两人性格是否合拍、三观是否一致。在饮食方面,虽然美国大城市里的菜品五花八门,但是大部分城市的中餐馆都过于“美式”,以偏甜的油炸食物为主,大部分留学生都吃不习惯,只能“被逼无奈”慢慢学习做菜,最终进化为“一代名厨”。最后,美国的运动健身普及程度较高,几乎所有大学都配备了健身房,并且提供各式各样的运动课程。对美国人来说,运动出色、体型健美的人往往最受欢迎,不仅在异性眼中,甚至找工作期间也会有很大优势。所以大部分美国学生都很关注自己的体型,积极地参与运动,不仅精神和身体健康,甚至“颜值”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相反,初来乍到的中国学生们大部分都是清瘦的身材,而且很多人对健身并没有什么概念,因此在body image方面会稍微逊色于他人。

●学业上的压力

谈到学业上的压力,很多同学家长可能会觉得,中国的小孩都很聪明很用功,到了国外读书,一般GPA什么的不会有什么问题。甚至在几年前还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是在国内成绩不好,所以送去国外轻松上名校。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随着在美留学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GPA低、挂科、作弊,甚至被开除的问题。根据《2015中国留学生白皮书》,中国学生被开除的原因中,57.56%的原因是学术成绩差,23.29%是学术不诚实,9.67%是因为出勤问题。而在被开除的学生群体中,本科生的比例高达61.39%。被开除的学生里,专业最多的是理工类,高达35.02%;排名第二的是经济商管类,达到31.77%,都是我们中国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从被开除的学生在美国的年数来看,0—1年的高达43.22%;1—2年的达到了26.21%。由此看来,学术成绩对中国留学生来讲,并不都是想象中的“Easy A”。

那么在美国的留学生于学术方面有哪些可能出现的压力呢?首先,到了美国之后,学术成绩评估标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课并不只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估标准,而采取了多元的评估标准。比如说,很多课会采用百分比的形式来分配各项学术指标,包括小组项目、论文、presentation、大考、小测试,甚至上课发言次数和发言质量也作为课程的评分标准。这些方式对国内的“考霸”类型的学生来讲,想只靠考试成绩来取得高分是有一定的压力的。尤其是小组项目,要求几人为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各位成员互相之间配合协作来完成,所以对个人的沟通能力、责任心都有较高的要求。大部分美国学生都有过较丰富的做项目的经历和经验,因此对这种形式很了解,也清楚自己擅长的和弱势的方面。而国际学生一开始加入一个小组,需要协调和其他组员的工作量,则有一定的压力。另外,一些人文学科的课会以教授辅助、学生之间讨论问题的研讨会形式上课,所以学生的发言次数和质量是衡量成绩的重要部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