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9:41:3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75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首都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科目代码:754

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

2.简述辩证的否定观。

3.简述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

4.简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5.简述劳动力商品。

二、辨析题

1.在共同体中,个人有条件实现自我的发展,所以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体才有可能实现自由。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垄断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4.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的唯一来源。

三、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试述“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理念。

参考答案

首都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科目代码:754

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去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通过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和一分为二的方法,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作了系统分析和阐发,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③科学社会主义直接体现了无产阶级利益和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髓和主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

④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作为独立的学科,自成体系,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2)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①从哲学方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提供了揭示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②从政治经济学看,唯物史观的许多重要范畴和一些基本理论,都要借助于经济学的研究和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既以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揭示为基础,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也要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剖析为前提,即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支柱。

③从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看,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变成了改造世界的哲学,也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得到了提升。

④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都是从不同侧面概括和分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伟大作用和历史使命,这种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逻辑联系,是与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历史联系相一致的,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政治与文化各领域的辩证关系。

2.简述辩证的否定观。

答:辩证的否定是指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3)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4)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3.简述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

答:价格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或者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主要包括:(1)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的变动是影响世界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加工工业产品的价格来说,生产成本更具有决定作用。(2)供求因素

①在通常情况下,假定世界市场需求情况不变,增加商品的出口量,世界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反之,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世界市场需求增加,则世界市场价格上升。

②供求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取决于世界市场的竞争程度。竞争越激烈,供求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越大。市场竞争通过供求变化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改变包装、装潢,扩大广告宣传等都会影响商品供求,从而影响世界市场价格。(3)垄断因素

垄断和垄断价格的出现是造成世界市场价格背离国际价值的重要因素。在垄断的条件下,尽管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商品的国际价值有所下降,但如果没有强大的竞争压力和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存在,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也很难下降。即使下降,其下降的程度也会远远低于国际价值量下降的程度。随着垄断组织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也越来越大。(4)通货膨胀因素

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各国的国内通货膨胀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传递给其他国家,进而导致世界市场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①一国如发生通货膨胀,国内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会提高该国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削弱这些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进而影响世界市场的商品供求,影响世界市场价格。

②如果发生通货膨胀的国家,其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就会直接造成世界市场价格的上升。

4.简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力水平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2)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就只能获得较少的收入,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3)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某个企业采取先进的技术,其他企业也会竞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技术在部门内部普及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价值就相应下降。

5.简述劳动力商品。

答:(1)劳动力商品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是用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当然具备一般商品的特点,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2)劳动力商品的构成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3)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二、辨析题

1.在共同体中,个人有条件实现自我的发展,所以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体才有可能实现自由。

答:略。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表现为:(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2)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①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

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3)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划分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3.垄断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的形成,关键在于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了决定作用,从而阻碍了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限制了利润平均化的趋势,这样一来,垄断资本家有可能长期地获得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2)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是指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要求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3)两者的联系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了决定作用,从而阻碍了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利润率平均化的趋势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垄断企业凭借它们对某些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控制,通过规定垄断价格,加强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以及对非垄断的中小企业利润的侵占,比较长期地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即垄断利润。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作为社会生产中的总资本家首先是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对内剥削和对外掠夺,使垄断利润有了更多的保证。

4.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的唯一来源。

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在商品经济中表现为货币收入)的分配方式。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能以劳动为尺度,而不能以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其他条件为尺度;

②每个劳动者应分配的个人收入的多少,取决于他为社会提供的劳动进行必要的扣除之后为个人劳动部份的多少,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③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劳动者能够分到的消费品也将增加。按劳分配执行的是一种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除了存在按劳分配这个主体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个体劳动收入,即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他们从事个体工商业、个体服务业以及农副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民家庭收入中,也包含这种劳动收入。

②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即在外资经济和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这是依靠出卖劳动力取得的收入,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雇佣关系。

③按经营成果分配,即公有制企业由于生产、销售等经营状况的好坏而取得的收入。这种收入除以税、利形式上缴国家和留作企业基金外,一部分分给本企业的劳动者。另外,个体经营者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农民收入中也包含经营收入。

④按资金分配。有三种情况:

a.各类社会成员由于投资于股票和债券以及参加银行储蓄得到的股息、红利和利息,都是凭借资金所有权获得的资金分配收入;

b.公有制企业由于拥有或使用不同的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而形成的级差收入中有一部分也会转化为职工的个人收入,也属于资金分配收入或资产分配收入;

c.农村集体经济中,承包农户通过投资所带来的收入,也属于资金分配收入。

⑤按资本分配,即外资经济中外国和台港澳资本家取得的利润,以及我国私营企业主取得的收入等。这些收入是企业职工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具有剥削性质。但是,只要是合法收入,就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三、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使哲学在对象、内容、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a.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所以列宁将其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b.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提供了揭示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试述“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理念。

答:《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建议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1)推动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突破这一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很大进步,但创新能力、自主技术和知名品牌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十三五”时期,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推动协调发展

在协调发展方面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①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②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东北区域间是不平衡的;

③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还不匹配。

所以“十三五”期间要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继续推动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的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的后劲。(3)推动绿色发展

当前长期积累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的问题在我们国家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也比较强烈,所以“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我们国家也为全球的生态安全做出贡献。(4)推动开放发展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外汇储备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也居世界前列。中国和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所以“十三五”时期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更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5)推动共享发展

近些年来,我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均等化程度也不够高,社会管理和矛盾调处能力还不足,所以“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16年北京交通大学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回忆版)

科目代码:615

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简答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2.什么是扬弃。

3.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

4.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5.社会的物质性。

二、论述题

1.论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2.用辩证法谈谈如何增强思维能力。

3.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有人因为毛泽东老一辈革命家的功勋高度赞扬,有人因为他们的失误否认他们的功绩”。

参考答案

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回忆版)

科目代码:615

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简答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答: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指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即世界能否被认识,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一切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2)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2.什么是扬弃。

答:扬弃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抛弃又保留、既克服又继承的关系。德国哲学家康德首先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运用该词,而后费希特更是大量使用,但多是在该词的否定意义上使用。(1)黑格尔对扬弃的理解

黑格尔赋予这一概念以肯定和否定的双重哲学涵义,并用来建构自己的全部哲学体系。他认为,概念发展的每一阶段对前一阶段而言,都是一种否定,但这又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概念的发展过程就体现出对旧质的既有抛弃又有保留,既有克服又有继承的性质。(2)唯物辩证法对扬弃的理解

①唯物辩证法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成果,并以这一概念来表述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实质,认为事物内部新与旧的矛盾斗争,使除旧布新、推陈出新成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②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既克服又继承、既抛弃又保留的辩证过程,以至达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否定之所以能够成为发展和联系的环节,事物之所以能够在自身矛盾的基础上,通过否定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就在于否定是扬弃。

③扬弃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联系的环节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发扬、保留和继承,这是“扬”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发展的环节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抛弃、克服,这是“弃”的过程,是事物发展中的非连续性。如对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要去其糟粕,也要取其精华,要有批判,也要有继承。

④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观截然不同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它要求对任何事物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不能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

3.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

答: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1)定义

①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②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2)辩证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4.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答: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是政治经济学两个重要的基础性概念,其具有深刻内涵。(1)定义

①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它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

a.单位商品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量指的是某个商品的价值大小,是个体。

b.商品价值总量。商品的价值总量则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劳动生产出来的所有商品价值量的总和,是个体之和(一定时间商品价值之和)。

②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包括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

a.社会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在一定时期某生产部门全体劳动者生产同一劳动产品的劳动效率;

b.个别劳动生产率即是指个别劳动生产者生产某一产品的劳动效率。(2)关系分析

①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两者成正比,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成反比。

②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才引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从而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个别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商品价值量无关。

③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商品价值总量等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的乘积,而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与使用价值的数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愈小,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数量也就愈多,因而价值总量不变。

④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愈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就愈多,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所以价值总量愈大。

5.社会的物质性。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包括:(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的血肉之躯,他们的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自然环境的人类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二、论述题

1.论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答: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规律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规则,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1)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样,也不能自由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社会形态。人类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活动的重要动因。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显然是错误的。但是,不承认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也是不科学的。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

③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2)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意义

①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

2.用辩证法谈谈如何增强思维能力。

答: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学习辩证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需要正确理解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则,掌握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深刻理解“对立面的统一”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从而系统地增强人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辩证思维能力。(1)正确理解和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

联系是指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联系存在于客观世界,时时有联系,我们只有在不断变化事物中把握联系的真谛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和把握事物。(2)正确理解和运用永恒发展的原则

①一切事物都是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整个世界都是无数事物的生成、存在和消失过程相互衔接、彼此结合的无限过程总体,而不是一切既定的、一成不变的事物的堆积。

②前进的变化,即一种运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是运动的总体趋势和本质特征。事物的前进变化的总体趋势,表明事物的发展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向性。因此,我们在思维过程中要坚持发展运动观点。(3)坚持事物对立统一的原则

对立统一的原则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依赖而共存,在相互对立中演变,由量变到质变,由否定、肯定之规律达到质变、统一,其中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对立的局面,坚持对立统一就是要理解和掌握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就需要我们要分清主次矛盾的主次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正确把握和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论。(4)坚持矛盾的观点和原则

矛盾的观点和原则主要包括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等内容,一因此,要从事物的客观矛盾出发,学会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提高自身辩证思维能力。(5)坚持学会运用几种方法

①归纳与演绎统一的方法

辩证的归纳与演绎统一的方法,是认识和解决个别和一般关系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把人们的认识从对事物现象的反映,引向把握其内部辩证本质,从众多的差别性中寻找同一性,从同一性中寻找差异性,因而,辩证的归纳与演绎法有自己的特征。归纳与演绎统一的方法,是做好实际工作的有效方法。

②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分析与综合是客观事物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在思维中的反映。在辩证思维方法看来,客观事物的整体不仅包括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而且包括事物发展阶段在内的全部发展过程。辩证思维分析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各种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殊性,以便把握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定性。

③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从抽象到具体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将对象各方面的情况逐一分析,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全面再现事物统一整体的思维过程。它的实质在于把握思维对象各种规律的内在联系,确定每一规定在总体中的位置,具体要经过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三个环节。

④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

这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行程,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恩格斯所讲的“按照历史”、“必然处处跟随着它”的研究方法。人们只有运用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才能真正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逻辑与历史的方法,也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克服唯心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重要方法。

3.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有人因为毛泽东老一辈革命家的功勋高度赞扬,有人因为他们的失误否认他们的功绩”。

答: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正确认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功绩和过错对于我们继续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等方面来考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功绩和过程。(1)要坚持对立统一观点看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一生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表现为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统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统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对待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功绩和过错,要从对立面和统一面出发,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解放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但不可否认,毛泽东在晚期犯了一些错误,因此,毛泽东即有历史功绩,又有历史过错,我们要承认其功绩和过错。(2)要从毛泽东的主要历史功绩方面来评价毛泽东老一辈革命家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强调的是同一矛盾中,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一方是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存在的利与弊、优与劣、功与过、长处和短处等方面,针对事物的性质作出评价与判断,强调对这个事物当前状况的认识。毛泽东等老一辈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他对历史和民族的功绩,但他在社会主义建设晚期也犯了错误,但是,总的来说,他们的功绩是主要的,错误的次要的,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失误否认他们的功绩。(3)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看待毛泽东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功绩

唯物论方法论启示我们要一切从事实出发,坚持从客观事物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革命家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犯过很多错误,我们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认识其历史功绩和过错。(4)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①历史分析方法

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

②阶级分析方法

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在历史上,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

③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一方面,要高度肯定他们带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功绩;另一方面,又应指出他们在认识和行动上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包括不回避他们的失误和错误。

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科目代码:615

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注意事项: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的不予装订和评分。

一、简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5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5分)

2.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5分)

3.简述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其原因。(15分)

4.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5分)

5.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5分)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75分)

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25分)

2.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原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义。(25分)

3.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阐述我们应该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5分)

参考答案

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科目代码:615

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注意事项: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的不予装订和评分。

一、简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5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5分)

答: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也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1)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基本规律。(2)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②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3)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5分)

答: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1)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

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正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3)在社会历史领域

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得特别明显。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敢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简述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其原因。(15分)

答:(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2)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主观及客观的条件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就完成了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会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②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4.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5分)

答: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含义

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②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②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5.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5分)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主要包括:(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这种分工以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它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水平分工的形成为生产全球化奠定了基础,为每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机会和条件。(2)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是指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商品贸易增长速度加快,规模越来越大,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以致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和最重要的增长源。国际贸易体制和规则更为规范,对全球贸易活动进行规制和调节的范围和作用趋于扩大,有力地推动了贸易的全球化进程。(3)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不断加强,使全球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体系更加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加强联系和融合,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交易的发展,大规模的资金流动可以在瞬间完成,这使得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快速流动,推动了金融的全球化进程。(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支机构,借助母公司与分支机构之间各种形式的联系,实行跨国投资和生产的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全球生产和要素流动的主体力量。跨国公司推动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使得跨国公司内部的人员交流、经营管理、产品生产呈现出“无国界”的趋势。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75分)

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25分)

答: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抓住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1)一切从实际出发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拒性。因此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而所有这些新的重大突破,实质上都离不开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更加成熟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提高。(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并且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当今世界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4)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①事物发展过程中是存在矛盾的,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其次要作用。要学会全面的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搞好重点突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两个全面”的重大任务,这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②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要抓住主要矛盾,在不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

2.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原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义。(25分)

答:真理是一个过程。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①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a.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b.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②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相对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