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病治疗心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5:50:22

点击下载

作者:贝新法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妇科病治疗心法

中医妇科病治疗心法试读:

前言

在临床中我接触的妇科疾病很多,一直想编写一本中医治疗妇科病方面的书,目前有些书是按照妇产科学的50多病种来写的,如果这些病都写出来,对我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有些病例难以搜集。我只能把这些年总结的30余种病按照实际情况,真实完整地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中医治疗妇科病,通过概说和医案的形式反映出来。每个医案原都有通迅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为了保护病人的隐私,在本次修改中都删除。还有一些病例虽然很多,但为了节约篇幅,把它压缩到二例左右。该书也许若干年后价值会越来越高,阅读的医生和病人越来越多,就像我以前编写的《风湿病诊治与单验方》《风湿四病的中西医治疗》等书一样,已有18次以上的印刷。

书中每个病种一般有两个医案,将主诉、病史、检查、化验、脉象、舌象、治疗前、治疗后、诊断、辨证、治法、方剂融合在一起。《中医妇科病治疗心法》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完成,在此感谢金华中医院胡斌先生为本书作序,感谢在书写过程中江凤鸣、贝芹、贝涛、贝余仙和医院的其他同志对我的支持。有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贝新法2016年5月第一章 月经病

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或伴经色、经质的异常。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痛经、闭经、经行眩晕、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风疹块、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情志异常、经断前后诸证等。

月经病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月经的异常往往是机体患病的反映。月经病的病因病机,或七情所伤,或外感六淫,或先天肾气不足,或多产房劳,或劳倦过度,使脏气受损,肝脾肾功能受损,气血失调,致冲任二脉损伤,发为月经病。月经的期和量的异常变化,月经后期、闭经等应与生理性停经(如妊娠)相鉴别;经期延长、月经过多、崩漏等与胎、产、杂病等下血证相鉴别。月经病的辨证,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气味及伴随月经而出现的其他症状,结合形、气、色、脉来诊别。临床上月经异常虽有期和量的不同变化,但两者又常可并见,如月经先期常伴经量过多,月经后期常伴经量过少,也有先期量少或后期量多者。虚、实、寒、热均可导致月经病。

调经之法,应遵循《内经》“谨守病机”及“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调经的具体原则,有调理气血、补肾、扶脾、疏肝之不同。调理气血,首辨在气在血。病在气者,当以治气为主,佐以养血活血;病在血者,则以治血为主,佐以补气行气。“经水出诸肾”,故调经之本在肾。补肾以填补精血为主,并佐以助阳之品,即“滋水更当养火”之意,使肾中阴平阳秘,精血俱旺,则月经自调。扶脾在于益血之源,以健脾升阳为主,不宜过用辛燥或甘润之品,以免耗伤脾阴或困阻脾阳。疏肝以条达肝气为主,意在调其疏泄之功,但不宜过用辛香燥烈之品,以免劫津伤阴,耗损肝血。

调经应以补肾扶脾为主,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说:“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为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此外,调经又当分清先病后病:经不调而后生诸病者,当先调经;因他病而后致经不调者,当先治他病。同时还要注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及适当照顾平时与经期,不同时间和不同年龄等,这些调经的方法都应在治疗过程体现。

有些医生在临床上总结了一些经验,也写了些论文或专著,这些都是比较有实践水平的,为病人的健康做了一些努力。也有些人在实际工作中经验比较丰富,病人比较信任,但没有系统总结或者发表文章等。也有些民间医生,自己学到了一个方子,就像传家宝一样一代传一代,但遗憾的是讲不出什么道理,需要进一步研究。总而言之,我们好好地去整理和总结月经病的治疗,今后发展起来是会有前途的。第一节 月经先期一、概述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或“经早”。如仅提前三五天,且无其他明显症状者,属正常范围。或偶然超前一次者,亦不作月经先期病论。《景岳全书·妇人规》说:“所谓经早者,当以每月大概论……勿以素多不调,而偶见先期为早。”

医籍中凡、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同属于月经不调的范畴。如宋代的《圣济总录·妇人月水不调》云:“月水不调者,经血或多或少,或清或浊,或先期而来,或后期而至是也。”明代万全在《妇人秘科》中分别将“不及期而经先行者”“过期而经后行者”“一月而经再行者”“数月而经一行者”“经闭不行者”,逐一辨证施治,为月经先期作为一个病证开创了先例。

月经病的治疗有补有泻,或养或清。如虚而夹火,则重在补虚,以养营安血为主。或脉证无火,而经来先期者,则应视病位所在,或补中气,或固命门,或心脾同治,或脾肾双补,切勿妄用寒凉,致犯虚虚之戒。二、诊断

以周期提前七天以上,并非偶然一次者作为诊断依据。如提前到十余天,便有阴道出血者,应注意与经间期出血鉴别。月经先期的量、色、质和持续时间一般与正常月经基本相同,而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12~16天(不一定每次月经中间均出血),持续1~2小时至2~3天,血量一般较少。共分四种,分别为气虚、血热、肝郁血热、虚热。三、医案医案1:疏肝理气方加减治月经先期

方某某,女,14岁,台州椒江人,2012年3月4日初诊。【主诉】

月经先期及月经量多4月余,行经时腹痛。

病史:平素参加体育锻炼和劳动时自感吃力。12岁月经初潮。周期不准,半年后月经先期而至,每次提前10多天,量多色红,有少量血块。虽经治疗,近4个月仍出现月经先期及月经量多,每月均提前十余天。无遗传病史。【检查】

五官端正,发育良好,胖瘦适中,身高153cm,两肺呼吸音粗,心律齐,无杂音,腹部平软,肝脾触诊正常,舌尖淡红,脉弦滑。辅助检查:血沉13mm/h,类风湿因子阳性,其余指标均正常。【治疗】

证属:阴虚血热,冲任不固。治宜:养阴清热,固摄冲任。方用:疏肝理气方加减。

处方:地骨皮15g、生熟地各20g、生白芍15g、黄芩15g、椿根白皮15g、旱莲草15g、川断15g、生牡蛎15g、乌贼骨15g、生山药30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配用:水蛭粉2g,首乌粉2g,每日一次,连用十天。

服药后月经周期正常,经量仍多。

4月26日月经来潮,第1天下腹腹痛,痛时头晕,恶心,舌质淡,脉弦滑。因兼见气滞血瘀,拟以疏肝理气为法,当归20g、白芍15g、柴胡15g、木香10g、香附10g、延胡索20g、没药15g、藿香10g、陈皮10g、五灵脂15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服药后月经期量基本正常。

2013年2月10日随访,月经周期正常,行经4~6天,量略多,经期偶有头晕,经来小腹微胀。【证析】

该患者证属阴虚血热,冲任不固。故以养阴清热,固冲任为法,方中的地骨皮、生地、黄芩清热;白芍养血柔肝;山药健脾;旱莲草、川断、熟地补肾;椿根白皮、牡蛎、乌贼骨固冲任。用药后月经周期正常后,又出现肝郁气滞,胃气不和等证,故停用固冲之法,改疏肝理气。用柴胡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陈皮、藿香和胃;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木香、香附、延胡索、五灵脂、没药理气活血以善其后。医案2:补肝益肾方加减治月经先期

张某某,女,35岁,浙江金华人,2012年1月30日初诊。【主诉】

月经经色紫红,有血块约三年。【病史】

婚后三年未孕,常以嗣续为念。月经一月二、三至,颜色紫红,时夹血块,量可。一年来月事不正常。曾求治,效果不明显,口服益母草颗粒,亦未见好转。【检查】

体型消瘦,五官端正。素多白带,间或色黄。刻诊正值经期,腰酸背痛,小腹坠胀,头晕,心烦,口干不欲饮,二便正常,舌红少津,脉弦细数。血沉20mm/h,类风湿因子阳性。妇科检查:子宫偏小。【治疗】

证属:肝郁化热,蕴伏于血分,热迫血行,久损及肾。治宜:清热,凉血,解毒,补益肝肾。方用:补肝益肾方加减。

处方:秦当归20g、粉丹皮15g、凌霄花15g、黄芩炭15g、细生地20g、东白薇15g、刘寄奴20g、茜草15g、香附米15g、台乌药15g、海螵蛸15g、益母草15g、炒杜仲15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1

配用:水蛭粉2克,每日一次。加味逍遥丸、六味地黄丸,上、下午分服。

服药后诸症均感轻减,月经来潮(距上次月经为20天),血块较既往减少,小腹胀坠亦较前为轻,白带已少,心烦、头晕悉减,惟血量仍多,膝胫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继守原方,并加重补益肝肾之品。

秦当归、厚杜仲、桑寄生各20g,川续断、粉丹皮、乌梅炭、白僵蚕、香附米、赤芍药、刘寄奴、川楝子各15g,延胡索20g、川黄柏15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服药后月经再潮,此次为28天。月经周期已趋正常,无需再服汤剂,所谓“衰其大半而止”。令其做妇科检查,诸无异常,嘱服丸剂一个月,药同前。

一年后,其母以高血压病来诊,谈及其女,喜形于色,谓自服药后月经一直正常,而今珠胎已结,期将六月矣。【备注】

白带比较多可用蛇床子、淡吴萸、川黄柏、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红豆杉,布包,泡水坐浴熏洗,一日一次。【证析】

二十几岁婚后一直没有怀孕,人到中年更着急。月经先期有色紫夹块,小腹胀坠,头晕心烦,显为肝郁化热,迫血妄行。血去频仍,不能归精于肾,肾精不充,致腰酸背楚;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方中的丹皮、生地、东白薇、黄芩炭、凌霄花清热凉血,正本清源;香附、陈皮、茜草、刘寄奴理气化瘀,以调经候;当归、杜仲养血补肾,兼顾其虚;海螵蛸固带止血,并以塞流。全方凉而不凝,止而不涩,调经养血,两为周全。后侧重补肝益肾,并以乌梅炭敛肝,僵蚕散肝,一敛一散,俾致和平。或疏或调,或清或补,悉随病机以赴,遂得如愿以偿矣,感到比较满意。1中成药按照说明书常规服用。第二节 月经后期一、概述

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或四五十日一至的,称“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或“经期错后”“经迟”。如果延后三、五天,且无其他不适者,不作月经后期病论。若偶见一次延期,下次仍然如期来潮者;或青春期初潮后数月内或于更年期时月经时有延后,不伴其他证候者,一般不属月经后期。《金匮要略》谓“至期不来”。其后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亦有“治月经不调……或月后”的记载。《丹溪心法》始将月经后期作为一个病证来研究,称为“经水过期”,并从不同的期、量、色、质提出了辨证要点和治疗方药,将月经疾病的辨证、治疗推进了一大步。

月经后期属虚属寒者,宜温经养血;属瘀属滞者,宜活血行滞;虚实相兼者,则分别其主次而兼治之,并根据在肝、脾、肾之病位不同选用适当方药。二、诊断

月经后期为月经周期延后超过七天,并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育龄期妇女周期延后,应注意是否妊娠。若以往周期正常,月经延后半月以上而有阴道出血,或伴小腹疼痛者,应注意排除妊娠出血病证。月经后期常以血寒、虚寒、血虚、气滞为主。三、医案医案1:固肾理气方加减治月经后期

王某某,女,25岁,浙江衢州人,2012年7月10日初诊。【主诉】

月经后期,经色紫红,伴血块约二年。【病史】

23岁结婚,婚后长期参加体力劳动,劳累过度时有腰部疼痛,发胀。结婚二年未孕,经事常两月一至,头眩腰痛,肢体神弱,兼白带较多。【检查】

体型较瘦,关节无肿胀。本次月经又两月一至,瘀下颇多,腰痛,精神疲乏,腹部平软,肝脾触诊正常。脉象沉细,舌淡红,苔薄白。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95g/L,类风湿因子弱阳性。【治疗】

证属:肾气不足,血虚气滞。治宜:固肾理气,调经养血。方用:固肾理气方加减。

处方:当归20g、丹参20g、制香附10g、大熟地15g、白芍15g、白术15g、陈皮15g、枳壳15g、狗脊30g、巴戟天20g、杜仲15g、续断15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服药后经水已净,白带连绵,四肢疼痛,心慌气促,腰酸膝软,脉象沉细,舌淡少苔。此乃肾气虚弱,奇经不固。改用:

怀山药15g、菟丝子10g、金樱子30g、杜仲15g、黄芪30g、白术15g、桑寄生15g、巴戟天15g、陈皮15g、海螵蛸15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分服。

服药后白带已少,精力稍充,腰酸亦瘥,胃纳不佳,脉象虚细,舌质淡苔薄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纳谷不香,当以健脾为先。用:

潞党参20g、怀山药15g、焦白术20g、陈皮15g、茯苓20g、巴戟天20g、肉苁蓉15g、当归15g、金樱子30g、覆盆子15g、樗白皮15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一年后复查,月经已正常,白带少量。【证析】

该患者月经后期伴有头眩腰痛,肢体神弱,瘀下颇多,精神疲乏。证属肾气不足,血虚气滞。该病人经化验血红蛋白偏低,消瘦,体力劳动后劳累,诊断为血虚。方中丹参、白芍等活血化瘀以通经;香附理气行血以止痛;当归养血和血;大熟地、狗脊、巴戟天、杜仲、续断养血补肾,兼顾其虚;陈皮理气化瘀;白术健脾;枳壳行气;金樱子能活血散瘀、拔毒收敛、祛风除湿。经过该方治疗后,患者自觉乏力好转,肢体不觉得劳累,以后经化验血红蛋白120g/L。血虚证经该方调理后得到好转、纠正。医案2:养血调经方加减治月经后期

王某某,女,24岁,浙江浦江人,2012年10月25日初诊。【主诉】

月经不调伴发热、心烦一年。【病史】

夙性质讷,寡于言笑,常有胁腹窜痛之候。年来经事不调,或五旬一至,或间月一行,量少有块,颜色深紫,少腹胀痛,不喜按揉。平素白带量多,质稠气秽。近两个月来,每感日晡面热心烦,喜握凉物,体倦神疲,自试体温,腋下37.6~38℃。西医诊为“低热待查”,予对症治疗,迄今无显著效果。【检查】

面色晦滞,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弦略数。【治疗】

证属:气滞血瘀,营阴亏损。治宜:养血调经,兼退蒸热。方用:养血调经方加减。

处方:秦当归12g、紫丹参12g、赤芍药12g、刘寄奴12g、香附9g、净苏木9g、怀牛膝9g、川茜草9g、云茯苓9g、紫苏梗4.5g、青蒿12g、醋鳖甲18g、银柴胡6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配用:七制香附丸、加味逍遥丸,上、下午分服。丸剂与汤剂交替服用。另以蛇床子9g、吴茱萸3g、黄柏6g,布包,坐浴,一日两次。

服药后8天,月汛来潮,此次距上次月经为32天,量仍少,所下多块。胁肋窜痛,腹部胀感,带下已少而未净,热势虽降而未清,体温:腋下37.4℃。再依前意,怀牛膝、刘寄奴、秦当归各12g、赤芍药、川茜草、泽兰叶各9g、川芎片、淡青蒿、粉丹皮各9g、地骨皮12g、胡黄连6g、炒青皮4.5g,5剂,外用药同前。并嘱药后每日服丸剂同上,至月经来潮停药。

服药后体温已恢复正常,一直稳定在36.8℃而未反复,自觉精神好转、体力增加。12月8日月经来潮。色、量较前正常,略有小块。脉弦细,舌质淡红,嘱服加味逍遥丸20天,每日上、下午各1丸,以资调理。【备注】

腹痛、腹胀、疼痛加延胡索、黄芪、制草乌、白花蛇舌草。【证析】

该患者素禀沉郁,肝木难遂条达之性,故常有胁腹窜痛。气滞不能行血,经脉滞涩,久必成瘀,遂致经行后期,血下多块,腹痛拒按。瘀血内阻,延久不去,营阴暗耗,虚热内炽,因有低热缠绵不愈。《金匮要略》谓“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殆即指此。故治以化瘀通经为主,方用当归养血和血;香附、苏木理气行血以止痛;丹参、刘寄奴、赤芍、茜草、牛膝等活血化瘀以通经;又以青蒿、鳖甲、银柴胡滋阴清热,兼予除蒸;方中少用苏梗理脾胃之滞,而启运中焦,俾中州得持,自能斡旋有机。初诊获效后,由于瘀血伏匿,刈除未尽,故月事虽下而低热不清。再诊则专事搜剔,且汤、丸并投,缓急相济,病遂悉已。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一、概述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七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或称“经水先后无定期”。以气血失于调节而导致血海蓄溢失常。其病因多由肝气郁滞或肾气虚衰所致,而以肝郁为主。肝为肾之子,肝气郁滞,疏泄失调,子病及母,使肾气的闭藏失司,故常发展为肝肾同病。可用肝郁、肾虚来解释该病。

肝郁:月经周期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血块,经行不畅,或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郁怒伤肝,疏泄失常,血海蓄溢失度,故行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可有胸胁、乳房、少腹等肝经循行之处胀痛。肝气欲舒,则叹息;肝气犯胃,则嗳气食少。气郁血滞则经行不畅、有血块。气郁化火,可见经色紫红,苔薄黄等证。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肾虚:经来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黯,质清。或腰骶部酸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细尺弱。因肾气虚弱,封藏失司,冲任不调,而血海蓄溢失常,以致月经错乱,先后不定。肾气不足,阴阳两虚,阴不足则经血少,阳不足则经色淡而清。肾虚则髓海不足,孔窍不利,故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而胞脉又系于肾,肾虚失养,则腰骶部酸痛。舌淡苔薄,脉细尺弱,皆为肾气不足之象。

肝气郁滞的宜疏肝理气,肾气亏损的宜补肾调经。总之,宜使气血调顺,冲任安和,则经期自和。二、诊断

月经周期不固定,时或提前时或延后七天以上,并连续出现三个月经周期以上者,月经量不多,经期不长,如出现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常发展成为崩漏,应予重视。三、医案医案1:固肾疏肝方加减治月经先后无定期

吴某某,女,34岁,浙江丽水人。2012年5月28日初诊。【主诉】

月经不调伴发热、心烦一年。【病史】

患者产后体虚,节育术后月经先后无定期,每次推迟10天左右,行则量少即止,隔10日后又来月经。曾至丽水市人民医院治疗,无明显好转。育子一个。【检查】

胸闷腹胀,纳谷不香,周身骨节酸楚。脉虚细而弦,舌苔薄白。【治疗】

证属:肾虚肝郁,气血不调。方用:固肾疏肝方加减。

处方:当归12g、川芎15g、白芍12g、制香附9g、郁金6g、枳壳4.5g、合欢皮9g、丹参20g、巴戟天15g、焦白术15g、汉防己12g、秦艽15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服药后脉象虚细而数,舌质绛而苔薄黄。多产伤肾,肾水不足以涵木,肝郁化火,阴虚内热,采用固肾疏肝,养血清热。

当归15g、白芍15g、山萸肉20g、女贞子9g、玄参9g、合欢皮15g、制香附10g、白术20g、陈皮10g、柴胡10g、青蒿20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服药后阴虚火旺症状好转,而经水已调。【备注】

经期小腹胀痛,经血有块者加丹参、益母草、延胡索、蒲黄。疼痛加延胡索、黄芪、制草乌、白花蛇舌草。【证析】

若以肝郁为主,忽早忽迟,参差不一,盖肝郁能影响气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滞,治疗用香附、郁金、合欢皮以疏肝理气;当归、川芎、丹参调经养血,能使郁滞的经水得以通畅,以减轻月经量少而腹痛的症状,更用白术健脾,防己、秦艽疏通经络、活血镇痛,缓解因气血不调而引起的骨节酸痛。服药后经水稍调,骨节疼痛已好转,而阴虚火旺的脉象显著,因患者肝血虚亏,肾水不足,因而不能涵木,肝木郁而偏亢,出现咽干口燥的现象,治疗以当归调经养血;白芍、山萸肉、女贞子以补肾阴;香附、合欢皮以理气解郁;白术、陈皮健脾胃以充气血之源,加用玄参养阴津以清热,柴胡疏肝郁以清热,青蒿清肝经郁热,标本兼治,达到治疗目的。医案2:补肾理气方加减治月经先后无定期

王某某,女,30岁,浙江宁波人。2005年3月28日初诊。【主诉】

月经先后不定,量少伴腹痛、心烦一年。【病史】

患者一年来,月经先后不定,量少,伴腰痛,腹痛、腹胀。有时头痛、头胀、四肢无力。【检查】

形体消瘦,胃纳较差,腰部疼痛、僵硬。触诊时腹部平软,肝脾胁下未及。辅助检查:血沉20mm/h,类风湿因子阳性,白细胞正常。舌苔薄白,脉沉细、滑。【治疗】

治宜:补肾理气,解郁平肝,扶脾益血。方用:补肾理气方加减。

处方:补骨脂20g、菟丝子15g、肉苁蓉15g、巴戟天15g、川牛膝20g、杜仲12g、狗脊30g、制附子15g、黄芩15g、黄柏10g、茯苓30g、当归20g、生地20g、干姜10g、五味子15g。10剂。水煎服,每日一次,早晚分服。

服药后脉沉细、苔薄白。产后伤肾,肾水不足以涵木,肝郁化火,阴虚内热,加白芍15g、山萸肉20g,去狗脊。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连服中药一个月,月经量较前增多,血色加黑。水蛭粉每次2g,首乌粉每次2g,一日二次。大便较稀时,可适当减量,根据病情斟酌。辅助检查:血沉12mm/h,类风湿因子阳性。【备注】

经期小腹胀痛,腰部疼痛,肢体发凉、麻木可用丹参、当归、红花,伸筋草、益母草。疼痛加延胡索、制草乌、白花蛇舌草。【证析】

腰为肾之府,而胞脉又系于肾,肾虚失养,则腰骶部酸痛。方中补骨脂有温肾助阳,纳气,止泻的功效;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川牛膝、狗脊、杜仲有温补肾阳,补充因产后所虚损的阳气;干姜、制附子性温,有温肾助阳之功,使人的肾气充足;丹参、当归、生地补肝、益肾、活血、化瘀,用药后会感觉到血液充足,四肢有力。黄芩、黄柏、茯苓、白术健脾祛湿;五味子滋阴补肾、调节睡眠,使人感到精力充沛。经一个月中药治疗后月经比以前好转,本方主要活血以补血。第四节 月经过多一、概述

月经过多,早在《金匮要略》温经汤方下即有:“月水来过多……”的记载。其后,宋代的《圣济总录·论室女经候不调》中又载:“室女经水过多,连绵不绝”,但仅是作为月经不调的一个证候。清代《傅青主女科》始将“经水过多”作为一个病证来论述,为后世开创了先例。其病机主要是气虚统摄无权,或血热流行散溢,使冲任不固,血随经泄所致。此外尚有瘀血内阻,以致经量过多者。二、诊断

在临床上,月经量明显增多,有与周期提前同时出现,如月经先期量多证。有与后期同时出现的,也有仅经量增多而周期正常的。如经量特多,暴下如注,或下血日久不止,或伴有周期素乱,则已发展为“崩中”之证。在实际中常以气虚、血热、血瘀为病因来治疗。辨证重在经色、经质。通常以量多、色淡、质薄的属气虚;量多、色鲜红或紫而稠黏的属血热;色紫黑有块,伴小腹疼痛的属血瘀。三、医案医案1:滋阴清热方加减治月经过多

王某某,女,24岁,江西上饶人,2012年8月21日初诊。【主诉】

行经量多,色红有块3月余。【病史】

五年前患外感发热,头痛身疼,自服解热镇痛片之类的药品,渐觉好转。此后每有日夕疲困倦怠、烦热口干,掌心如灼等症,初未介意,久之始现低热,自试体温,腋下37.6~37.8℃之间,曾经行胸透、心电图及各项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西医诊断为低热待查,迭服中西药物,时或有效但不巩固。近三月来,形困益加,纳谷不馨,行经量多,色红有块,伴见腰腹胀痛,口干不欲饮。【检查】

五官端正,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齐,无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叩击痛。现正值经期,诸症如前,舌红少苔,脉细弦略数。【治疗】

证属:肝肾阴虚,相火妄动,冲任为损。治宜:滋阴清热、养血固经。方用:滋阴清热方加减。

处方:秦当归15g、炒白芍20g、细生地20g、棕榈炭15g、陈阿胶10g(烊化冲服)、生侧柏12g、紫丹参20g、淡青蒿15g、地骨皮15g、延胡索20g、香附米10g、炙甘草10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服药二剂后经量减少,五剂经止,唯潮热未清,脉呈弦细。此血去阴虚,再拟滋养肝肾,以利奇经。

杭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炙鳖甲、地骨皮各9g,清青蒿、细生地各10g,原寸冬9g,云茯苓12g,香附米、银柴胡各6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嘱药后,每日上午服知柏地黄丸,下午服二至丸,二十天。

药后低热已退,余恙悉解。经期正常,色量均可,唯少腹胀痛,食纳尚差,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药后每日上午服八宝坤顺丹,下午服二至丸,二十天。【备注】

经期小腹胀痛,经血有块者加丹参、益母草、延胡索、蒲黄。疼痛加延胡索、黄芪、制草乌、白花蛇舌草。【证析】

因外邪未尽,内迫化热,消灼阴血,虚火妄动,故低热绵延不已;胃阴不足,和降失司,故纳谷不佳;热蕴血分,血不循经,是以汛水色红量多;热蕴气滞,经脉不畅,故腰腹胀痛。《妇科玉尺》谓:“经水过多不止,平日瘦弱,常发热者,由火旺也”,颇与本病病机洽合。然病证延既久,营阴暗耗,已有人损之虞,非实热而可以徒执寒凉者。要用当归、白芍、阿胶养血,生地、地骨皮、青蒿等,滋阴清热退蒸;香附、延胡索、丹参理气行血,引血归经;又以生侧柏、棕榈炭固涩止血,是一种收涩止血药,对衄血、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血崩等各种出血,均有收涩止血的作用。医案2:乌贼茜草汤加减治月经过多

陈某某,女,29岁,已婚,浙江台州椒江人,2007年7月8日初诊。【主诉】

月经过多已数年,每月行经10余日方净。【病史】

每月行经10余日方净,来月经时血色红有块,量多。到田里干活的时候量更多,近几年来也经常去医院去治疗,但效果始终不明显。来月经时有的时候还有下腹疼痛,还要吃一些止痛药和止血药。【检查】

五官端正,气管居中,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无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叩击痛。来诊时正值经期,量多,色红有块,少腹不适。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妇科检查:经期时血量比较多。血常规正常,血红蛋白100g/L,血沉、类风湿因子、抗O正常。【治疗】

治宜:健脾益气,固摄止血。方用:乌贼茜草汤加减。

处方:党参20g、黄芪30g、白术20g、炒白芍20g、龙骨18g、牡蛎18g、乌贼骨30g、延胡索20g、茜草15g、甘草10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配用:止血敏2ml肌注,每日二次。三七粉每日5g,一天二次。

用后小腹疼痛、月经比来的时候好一些,量减少。脉沉细,苔薄白。腹部平软继服前方中药5剂,加黄芩、黄柏。又服了5剂月经基本消失,第二次来月经时也和以前一样,来比较多,还有腹痛,又服前方中药加三七5g,一天二次,氨甲苯酸每次0.5g,一天二次,益母草膏10ml一次,一天二次。该药后月经量减少,血色淡红,来经大约一周。第三次来月经时血量基本正常,来经时四天,血常规正常,血红蛋白115g/L、妇科检查正常。【备注】

经期小腹胀痛,经血有块者加丹参、益母草、延胡索、蒲黄。疼痛加延胡索、黄芪、制草乌、白花蛇舌草。【证析】

来经血量比较多,天数也比较持续。用乌贼骨,《神农本草经》记载:“主女子赤白漏下,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癥瘕,无子。”茜草,《本草纲目》:“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二药相配,既能行血通经,又能止血固经。方中的党参、黄芪、白术、炒白芍补气摄血,以乌贼骨、茜草、龙骨、牡蛎收敛止血。乌贼骨配茜草可明显增加止血作用。黄芩、黄柏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这病人是月经来的时候血量比较多,用中药治疗两年左右都不见效果,用了这方三次月经量减少,她这样子的病人是比较多的,但实际治疗有效是比较难的。第五节 月经过少一、概述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者,称为“月经过少”。亦称“经水涩少”。本病在《诸病源候论》有“月水……乍少”的记载。说明当时医家已对月经过少有所注意。其后历代医家如刘河间、朱丹溪、万全、王肯堂等或从治法方药,或从病因病理,不断提出新的见解。二、诊断

月经周期的时间正常,经量很少,甚或点滴即净,为本病的诊断特点。如属已婚育龄妇女,应注意因服避孕药而致的月经过少。早孕而有激经者,常易与月经量少混淆而被忽视,当注意鉴别。三、医案医案1:补肾养血方加减治月经过少

吴某某,女,29岁,浙江嵊州人,2012年6月2日初诊。【主诉】

临经超早,经量涩少,午后潮热二年余。【病史】

婚后二年未孕,平时身体虚弱,时常头晕目眩,耳鸣心烦,精神不振,每逢临经超早,经量涩少,色淡,二日即净,近日午后潮热。【检查】

五官端正,气管居中,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经来超早,量少不爽,头目昏眩,平时有白带,兼有潮热。上月12日行经,脉象虚细而数,舌质红,苔薄黄。【治疗】

证属:血海不充,阴虚内热。治宜:补虚清热。方用:补肾养血方加减。

处方:当归20g、白芍20g、熟地30g、白术20g、陈皮10g、丹参30g、巴戟天20g、樗白皮15g、海螵蛸12g、香附12g、青蒿30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服药后白带已止,精力稍充,尚有潮热未清,腰酸心烦,脉细数,舌苔薄黄。属冲任虚弱,阴虚内热。拟补肝肾,清虚热。

熟地30g(砂仁3g拌)、白芍20g、黄芪30g、当归20g、杜仲15g、续断15g、巴戟天15g、狗脊30g、白术20g、茯苓30g、青蒿15g、柴胡10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服药后,低热已退,精神亦爽,经水已隔28日,尚未提前来潮,此佳兆也。【备注】

经期小腹胀痛,经血有块者加丹参、益母草、延胡索、蒲黄。疼痛加延胡索、黄芪、制草乌、白花蛇舌草。【证析】

该患者月经涩少,如无小腹胀痛及色紫黑瘀块的征象,多属血虚,《丹溪心法》所谓:“经水涩少为虚为涩,虚则补之,涩则濡之。”盖血海不充,经源缺乏,出现经水量少色淡,行经时间缩短,这是自然之理。此种情况,乃为血海不足之证,不宜用攻破之药,应以养癸水,充经源为治本之道。此方对月经量少、经期较短,具有补血的作用;病人用后能够使其月经正常。医案2:八珍汤加味治月经过少

方某某,女,25岁,浙江衢州人。2013年4月28日初诊。【主诉】

经期较早,经量较少,间隔时间20余天。【病史】

婚后未孕,平时身体虚弱,常感呼吸困难,像是爬高山一样。时常头眩目花,耳鸣心烦,精神不振,每逢临经超早,经量涩少,色淡,有时一日干净,多一点两天。大小便正常,近日午后且有潮热。【检查】

五官端正,气管居中,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经来较早,量少不爽,头目昏眩,平时有白带,兼有潮热。脉象虚细而数,舌质红,苔薄黄。【治疗】

证属:血海不充,阴虚内热。治宜:补血活血清热。方用:八珍汤加味加减。

处方:党参20g、黄芪30g、茯苓30g、炒白术20g、大白芍20g、当归20g、川芎15g、熟地30g、仙灵脾15g、山茱萸15g、鸡血藤30g。1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配用:三七粉每天5g,一天一次;水蛭粉2g,一天一次,连用十天。

服药后白带较多,精力较前好转。继服中药10剂,三七、水蛭粉继用,呼吸困难也基本消失,行经时略感疲倦,查肝功能、血常规、心电图未见异常,脉较虚弱、沉细,舌苔偏淡。经行两天即止。继服八珍汤加味,另加人参、三七、水蛭每天3g,连用20天。至第28天行经,血量比以前多,经期3天,较前有所好转。【备注】

脾虚食少者加砂仁(后下)、陈皮;经期者宜加红花、川牛膝、路路通;四肢不暖者加桂枝;下腹隐冷者加艾叶、乌药。【证析】

该病人16岁初潮,量较少,消瘦,婚后仍月经量较少,一至两天。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证属气血两虚,故予八珍汤补气补血。方中的党参、黄芪、茯苓、炒白术补脾益气;白芍、当归、熟地滋养心肝,加入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当归、熟地补而不滞;仙灵脾、山茱萸补肾,鸡血藤养血活血;用药时加三七5g、水蛭粉2g,一天一次,效果也比较明显。第六节 痛经一、概述

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以青年妇女为多见。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诸病源候论》则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为研究痛经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医家为探索痛经病的辨证规律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临床应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以及痛的程度,结合月经期、量、色、质及兼证、舌脉,并根据素体情况等辨其寒、热、虚、实。痛在经前或行经期间多属实,痛在经后多属虚。疼痛剧烈,拒按多属实,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多属虚。得热痛减多为寒,得热痛增多为热。痛甚于胀,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或刺痛者多为血瘀,胀甚于痛者多为气滞。绞痛、冷痛者属寒,灼痛者属热。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痛连腰际,病多在肾。

治疗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又须根据不同的证候,或行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治疗方法分两步:行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辨证求因以治本。同时又宜结合实际情况,或调肝,或补肾,或扶脾,使气顺血和,冲任流通,经血畅行则痛可愈。至于子宫发育不良、畸形或位置过度倾屈等所致的痛经,又当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二、诊断

经行小腹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而发生。疼痛可引起腹部或腰骶部,或外阴、肛门坠痛。疼痛一般多发生于经前第一、二日或经期一、二日,随后逐渐减轻或消失,偶有延续至经净或于经净后开始的,但亦在一二日内痛可自止。疼痛程度有轻有重,一般无腹肌紧张或反跳痛,经血排出流畅时,疼痛常可缓解。三、医案医案1: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痛经

陈某某,女,28岁,浙江丽水人。2010年5月15日初诊。【主诉】

月经期小腹胀痛1年。【病史】

婚后未孕,每于经前一二日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伴胸胁乳房作胀,经量少,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劳动时疼痛加重,经净疼痛消失。【检查】

形体消瘦。舌紫黯有瘀点,脉弦滑。妇科检查:白带较多,其他正常。【治疗】

治宜:理气化瘀、活血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20g、川芎15g、赤芍20g、桃仁12g、红花12g、枳壳20g、延胡索20g、五灵脂30g、丹皮20g、乌药20g、香附10g、甘草10g。1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配用:水蛭粉2g,一天一次,连用十天。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每天一次,一次一粒。

服药后白带还是和以前一样,腹痛有所好转,时有的经血较黑、稠厚,脉沉细,苔薄白。又服前方中药10剂,等到第二次来月经时,腹痛基本消失。共行经三到四天。水蛭粉连续服10天。【备注】

若口苦,苔黄,月经持续时间延长者加栀子、夏枯草、益母草。若兼前后二阴坠胀者加川楝子、柴胡;若肝郁伐脾,胸闷、食少者加炒白术、茯苓、陈皮。【证析】

肝司血海,又主疏泄,肝气条达,则血海通调。因情志拂郁,冲任气血郁滞,气血流行欠畅通,故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或经量少或行而不畅。经血瘀滞故色黯有块。血排出,瘀滞减轻,气血暂通,故疼痛缓解。瘀滞随经血而外泄,故经后疼痛自消。若郁滞之因未除,则于下次月经周期又复发作。舌紫黯有瘀,脉弦,为瘀滞之征。方中以枳壳、乌药、香附理气调肝;当归养血和血。当归是农村里面老百姓常用的中药,也有些人自己买了一些当归放在家里日常生活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皮活血行瘀;延胡索、五灵脂化瘀止痛;甘草缓急调和诸药;气顺血调则疼痛自止。腹部胀痛服这中药还是有效的。医案2:清热调血汤加减治痛经

王某某,女,31岁,浙江台州人。2012年7月25日初诊。【主诉】

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2天。【病史】

月经期间腹部疼痛、拒按,有灼热感,口干、舌燥。【检查】

五官端正,气管居中,腹部平软,肝脾无肿大。经前小腹疼痛,有灼热感,伴有腰骶胀痛;平素时有小腹疼痛,月经来潮疼痛加剧。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平时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血沉20mm/h、C反应蛋白20mg/ml。【治疗】

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用:清热调血汤加减。

处方:牡丹皮15g、黄连15g、生地30g、当归20g、白芍20g、川芎15g、红花12g、莪术15g、香附10g、延胡索20g、红藤30g、败酱草20g、薏苡仁30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配用:水蛭粉2g,一天一次,连用十天。益母草膏每次10g,一天二次。

服药后疼痛有所好转,腰部及骶髂部还有些痛,小便次数比较少。来月经的时候还是有痛经,又服前方中药20剂。腹部胀痛有所好转,小腹仍拒按,有灼热感,血沉15mm/h,C反应蛋白正常。妇科检查正常。前方中药加黄芩18g、黄柏15g、川芎18g,去红藤、薏苡仁,又服中药10剂,等到第三次来月经的时候腹痛消除,血色比较新鲜。【备注】

若痛甚见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黄连、生姜。胃口不好加山楂、神曲、麦冬、黄芩。【证析】

外感或内蕴湿热者,犯及下焦,盘踞冲任、胞中,经前血海气血充盈,湿热与血胶结,故下腹疼痛拒按,或痛连腰骶,或小腹灼热。湿热缠绵,故低热起伏,或平时小腹亦痛。经色黯红有块,瘀热所致。湿热留连冲任,可有月经失调,湿热壅遏下焦,故带下异常,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均为湿热之象。方中的丹皮清热凉血化瘀;生地清热凉血;黄连清热解毒燥湿;当归、白芍养血和血;川芎、红花、桃仁、莪术活血化瘀;香附、延胡索调气止痛。全方清热、化瘀,理气调血。加败酱草、红藤、薏苡仁以增强清热解毒、除湿消瘀之力。病人用药后效果不明显,后又加了黄芩、黄柏、川芎,去红藤、薏苡仁,等到第三次来月经的时候痛经消失。第七节 经间期出血一、概述

凡在两次月经之间,即氤氲之时,有周期性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经间期出血量少,或稍多,色红,无血块,腹不痛,头昏腰酸,夜寐不熟,便艰,尿黄,舌红,脉细弦略数。肾阴亏损,在氤氲之时,阳气内动,损伤阴络,冲任不固,因而出血。但非因邪热煎迫,故血量不多,阴虚阳动,故色红。肾阴虚,故腰酸头晕难寐。阴液不足,故便难而尿黄。舌红,脉细弦略数,为肾阴虚损之征。二、诊断

凡在两次月经之间,氤氲孕育之时出血,持续二三天,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并有周期性者即可诊断;或伴有腰酸,少腹两侧或一侧作胀作痛,乳房作胀作痒,带下增多,质黏如蛋清者。此外,基础体温在低高温相交替时出血者,可诊断。与月经先期的鉴别,月经先期多不在经间期,经量正常或量多;经间期出血,血量偏少,基础体温在高温相之前出血。与月经过少的鉴别,月经过少者周期尚正常;而经间期出血常在月经周期的中间。与赤白带、经漏的鉴别,赤白带、经漏无周期性而经间期出血有周期性。一般通过详细问诊及测量基础体温可以区别。三、医案医案1:清肝止淋汤加减治经期间出血

黄某某,女,19岁,嵊州市人。2012年3月5日初诊。未婚。【主诉】

经间期出血3个月。【病史】

患者14岁月经初潮,月经一直正常,至18岁出现经期间出血,出血量少或多,色红质黏腻,无血块,如赤白带、赤带,神疲乏力,骨节酸楚,胸闷烦躁,纳食较差,小便短赤,平时带下亦多,质黏腻。先后到嵊州市医院治疗无效。【检查】

舌苔黄白腻,根部稍厚,脉细弦。血沉19mm/h,血常规正常,类风湿因子弱阳性。【治疗】

证属:湿热互结。治宜:清利湿热,疏肝解郁。方用:清肝止淋汤加减。

处方:当归20g、白芍20g、白术20g、生地30g、玄参15g、丹皮20g、黄柏15g、黄芩15g、牛膝20g、柴胡15g、杜仲15g、制香附10g、黑豆20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服中药7天,服药后感觉胃口比较好,每餐能吃两碗饭。又给中药7天,脉细数,舌红燥,苔薄白干。到3月26日病人感觉小腹痛、腹胀、肚子感觉有下沉感,腰疼痛,自觉有阴道出血,过一段时间到30日又来月经,正好是在来月经的中间出血。又服前方中药7天。4月10日,月经来潮,一连四天。又服中药大约十四天后,经间期无出血,感觉腹胀较轻。【备注】

唾血者酌加五味子,百合,川贝,阿胶。虚烦少寐,心悸者,加柏子仁、夜交藤。若因实火灼阴,而致血燥闭经者,加玄参、黄芩、黄柏。【证析】

经期间出血的病人用阿胶、红枣,若纳食差,苔腻,故去之。傅氏在方中说:“此方但主补肝之血,全不利脾之湿者,以赤带之为病,火重而湿轻也。夫火之所以旺者,由于血之衰,补血即足以制火,且水与血合成赤带之症,竟不能辨其是湿非湿,则湿亦化而为矣,所以治血则湿亦除。”方中的白芍、白术、当归、生地、玄参、黑豆补肾养血柔肝;丹皮清肝泻火。香附疏肝解郁;黄柏、黄芩清热燥湿;黄芩利水渗湿;牛膝引药下行。医案2:逐瘀止血汤加减治经期间出血

方某某,女,42岁,义乌市人。2011年8月15日初诊。【主诉】

近期行经后十余天又出血3~4日。【病史】

月经来是正常的,但这次月经来后又来,血量比较少。曾到义乌中心医院和诊所去看不见好转。白带色淡,量有点多。平时有腹痛、腹胀,干活劳累加重。【检查】

五官端正,气管居中。舌质有紫点,脉细弦,血沉25mm/h,白带多,B超发现胆结石。【诊断】

中医诊断:血瘀。西医诊断:经期间出血。【治疗】

证属:血瘀阻滞,血海不宁。治宜:化瘀止血,通络通脉。方用:逐瘀止血汤加减。

处方:生地30g、玄参15g、大黄12g、赤芍15g、白芍20g、丹皮15g、丹参20g、归尾20g、枳壳15g、桃仁15g、红花12g、龟甲10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服药后感觉胃口还好,白带比较多。脉细弦,舌质有点紫。8月18日腹部有下沉感,腰疼痛。8月23日药服完,又服上述中药加补肾的杜仲、巴戟天,共7天。查血沉23mm/h,服中药后自觉到腰不疼,白带比较少,比较有精神。来月经的中间血量明显减少,查血红蛋白量较少。为了月经中间的这个血,又服中药十天。【备注】

唾血者酌加五味子,百合、川贝、阿胶。虚烦少寐、心悸者,加柏子仁、夜交藤。【证析】

方中生地具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玄参、归尾、赤芍、白芍养血活血;桃仁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大黄、丹皮、丹参、红花活血祛瘀;枳壳行气散结;龟甲养阴止血,诸药合用,故有活血祛瘀、养阴止血的作用。第八节 闭经一、概述

闭经早在《内经》中称为“女子不月”。继后,医家对闭经的论述颇多,《景岳全书·妇人规》以“血枯”“血隔”分虚实立论,言简理明。闭经的治疗,虚者补而通之,或补益肝肾,或调养气血;实者泻而通之,或活血化瘀,或理气行滞,或除邪调经,切不可不分虚实,乱用攻破方药,亦不可一味峻补,反燥涩精血。也有妇女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偶见一两次月经不潮,又无其他不适者,暂不作病论。至于因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或后天器质性损伤而无月经者,亦可暂不作病论。二、诊断

女子年逾十八周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达三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妊娠期、哺乳期暂时性的停经、绝经期的绝经或少女初潮后,不属于闭经范畴。故应详细询问病史,做相应的检查,应先排除生理性停经,并注意与早孕相鉴别。同时应了解患者的发育、营养、第二性征、精神状况等。检查有无生殖器官发育异常,询问有无服用不适量的药物、不良的饮食习惯及全身性疾病等,以明确闭经原因。三、医案医案1:滋阴补肾方加减治闭经

王某某,女,36岁,台州椒江人。2012年5月24日初诊。【主诉】

闭经、行经时血量很少,关节有酸痛,3月余。【病史】

平素月经正常。今年1月份抬石头,腰部扭伤,服用中药半个月,病情好转。今年2月份以来月经量明显减少,且逐渐加重,并出现闭经。关节还有些酸痛。无遗传病史。【检查】

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苔少,脉细数。血红蛋白90g/L,其他血常规项目正常。【治疗】

证属:阴虚血燥。治宜:养阴清热,调经补血。方用:滋阴补肾方。

处方:生地30g、熟地20g、白芍20g、麦冬15g、知母20g、地骨皮15g、炙甘草10g、黄精10g、丹参30g、当归20g、红花12g、枳壳15g、黄芩15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服中药7天,腹痛、腹胀,腰部酸痛二天。脉细数,舌红燥,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