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不必取悦任何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9:12:40

点击下载

作者:花开玛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愿你不必取悦任何人

愿你不必取悦任何人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愿你不必取悦任何人作者:花开玛排版:红枫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1-01ISBN:9787220099489本书由四川文轩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没有人,胜过你

前天中午跟一个好久没见的朋友吃饭聊天,朋友是自由职业加月光族,说话铿锵有力像个生活的战士。在说到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时,她顿了一下,说,其实我是个很自私的人。我对自己是一万个好,我只想把自己的每一天都过的美美的。所以我喜欢什么就买什么,想学什么就去报班学。她现在正在跟一个老师学古筝,家里则满满当当都是她去各地玩带回来的小玩意儿。

她说,自由职业是一个最需要自制力的工作,而我的自制力都源自我需要挣钱付下个月的房租,和吃饭,以及走出去。我只让自己漂漂亮亮地活在今天。

她是我所有朋友里最会享受生活的一个,当然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她不用照看家里,父母都有不错的收入,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她真的爱自己。并懂得如何爱自己。

以前,总觉得“自私”是个万恶不赦的贬义词,但越长大越发现,人是需要自私的。自私跟勇敢一样,是人生美好的限定词。只是这里的自私也并不是要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而是强调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对自己的重视。

一个人把自己活好了,身边的人才会好起来。生活充实有自己兴趣的妈妈会教育出心智愈加健全的孩子,这类妈妈在退休之后也不太会是对孩子催婚的家长,他们更愿意用大把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那些有想法,有原则,能把自己妥善安置的女生既能处理一个人的生活,同样能在两个人的生活中如鱼得水。当你有一部分精力在自己身上时,会发现很多问题并没有那么难。很多问题的发生仅仅是你在“别人”身上倾注了过多的注意力。

况且,别人对我们的认知其实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认知。

秋是一个我们都喜欢的朋友,但却在最近的这段感情中哀怨连连。秋的现男友是她的第二个男友,秋说,只有谈了这次恋爱,才看清了自己在第一次恋爱中的样子。以前秋是被呵护的对象,现在秋是呵护别人的老妈子。秋说,在感情中你欠别人的,总会有人让你还上。只不过她没想到自己的讨债人竟然来的这么快。

以前潇洒任性的秋在这段感情中变得患得患失,不放心男生一个人出去玩,但又不好因为这个直接发作,所以总会在其他地方找补回来。指责男生的话只有一句你不关心我,却每次都倒带回男生出去玩的那些事情上。秋说,她也知道这样不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但就是忍不住对男朋友不放心。每次吵架都以秋的大哭做结束语,以她认错划上句点。

就在我们都不看好秋这段感情的时候秋告诉我们说她分手了。秋说,分手是男生提出来的,但她却几乎没有迟疑就答应了,就好像自己一直在等着这个结果似的。秋说,那感觉就像是一个潜逃犯终有一天被逮捕归案,心里反倒一块石头落了地。从此,再也不用提心吊胆捱日子了。

秋说,她之所以在潜意识里一直认为这是一段注定要分手的恋爱,可能是因为她在其中丢掉了自己。她爱别人爱到忘了自己,但没有自己的爱情却又注定不能长久。

爱情是最好的人生课堂,除了父母我们唯一还能跟别人保持亲密关系的就是爱人。亲密关系是一面镜子,你以为你是在跟别人相处,但其实亲密关系中的你自己才更值得研究。亲密关系之所以能让人成长,是因为你会在这段关系中看到不一样的自己,由震惊到接受,也可能有否定。亲密关系的第一课就是学会爱自己,因为你发现不管是如何亲近的关系,如果你开始对别人的关注超过对自己的注目时,天平就会倾斜,这段关系极有可能因为力道不均而崩坏。爱别人,但也要学会爱自己,因为,没有人,胜过你。  第一部分 不要为别人弄丢自己

曾经自卑地以为谁都比自己重要,谁都比自己漂亮

所以,对每一个遇到的人都倾囊相授

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暗淡的自己也能发出微光/

但,越长大越发现

爱别人之前要先学会爱自己

只有不弄丢自己,攥紧自己的手

才能,坚定前行/1.取悦自己,比讨好别人更加重要

用妈妈的话说,一不留神,妹妹就长大了。相较于我从小的多病多灾,妹妹真的没让爸妈怎么操心就长成了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又在合适的年纪结婚生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龄未婚的我的压力。

但如此懂事的妹妹却并没有得到与之匹配的宠爱,相反,也许是太懂事了,大人们都习惯性地忽略了这个永远不会惹麻烦的小孩。在生妹妹时,爸爸和奶奶都希望是个男孩,但事与愿违。尽管小时候的妹妹胖乎乎的非常可爱,但也敲不破重男轻女这顶玻璃罩。

也许,小小的人儿也能感知到自己的处境,并有一套生存法则。妹妹从小就爱察言观色,懂得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作讨好型人格。心理学上的释义是指,有那么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养育人需要你去小心取悦,以努力让自己在相对安全和被关注的空间中成长,那么很可能你下意识地就会成为一个讨好者。

当我把这段话读给长大了的妹妹听时,她的眼圈红了。妹妹是个不管在哪里都有好人缘的姑娘,邻居喜欢她,同学和同事喜欢她。她尽力把每件事都做得周到缜密,她努力照顾到身边每个人的情绪。她从不跟人起争执,宁可自己吃亏也绝不亏待别人。用赵本山在《一代宗师》里的话来说,妹妹一直让自己活得“有里有面儿”。但我们谁都没有去想过,这么体贴的妹妹是开心的吗?以及,她所需要的体贴在哪里?

当讨好成为一种习惯,或是内化为潜意识中的处事方式时,很多人都忽略了它的存在。讨好别人早已内化成了我们做人的准则,更会因为备受称赞而愈加稳固。但当我看到妹妹的眼泪时,我才发现,那些被丢掉的情绪其实并没有走远,它们躲在角落里,寻到机会就要大干一场。“讨好别人和取悦自己并非事物的两极非此即彼,但如果排优先级的话,我希望把取悦自己排在第一位。”这是我看到妹妹的眼泪时跟她说的话。

讨好别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们会有意无意地讨好老板,因为这样也许更便于升职加薪;我们也会讨好客户,因为这样事情会进展得更加顺利;我们甚至会讨好自己的朋友和爱人,因为我们希望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份回报可能是爱,也可能是帮助。只不过通过讨好这条梯子爬上去看到的风景再美也不会是更好的自己。

终点是由出发点决定的,很多事情在开始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结果。而讨好别人永远到不了“更好的自己”这一站。相反,接受自己,取悦自己,才有机会实现最美的自己。

很多在我们看来活得潇洒的女人无一不是会取悦自己的人,不管是王菲,还是刘晓庆。每一段爱情,王菲更看中的都是自己的感受,不管是结婚还是离婚,对于旁人的指摘只一句“关你屁事”就足够。只有尊重自己的感受,才会有敢爱敢恨的勇气。也因为做的每件事都是“我愿意”,所以才无怨无悔,担得起任何后果,不会有怨妇相。取悦自己才是对自己最负责的做法。曾经的“单身女王”刘若英说,绝不能因为单身就放弃取悦自己,所以她永远知道最好吃的“一人食”在哪里,知道最让自己开心的风景在何方。

取悦自己有很多种方式,买喜欢的衣服和化妆品让自己变漂亮是一种。朋友小微最近就在疯狂购物,她是我们中间出了名的不用任何化妆品的姑娘,甚至连最基本的护肤品都不用,每天顶着高原红的脸蛋来上班。但最近却买了一套名牌护肤品和一堆的彩妆。对于自己的变化,她是这么解释的:“我从现在开始爱自己不晚吧?”

阅读、看戏,跟喜欢的朋友小聚,任何一种让自己的内心更丰盈的方式都是对自己的取悦。最近有一个朋友一直在收集地铁阅读的照片,并会定期分享到朋友圈,每次看到低头专注看书的姑娘都觉得好美。那是一种并非指向容貌的美,而是读书的姑娘周身散发出来的专注气质。爱己者,才能人恒爱之。

燕虽然有男友,但也常常一个人去逛书店、看电影。很多朋友都表示看不懂她的恋爱,明明有男友却还要单独行动。她说,她跟男友又不是连体婴儿,就算需要宠溺对方,但更需要取悦自己,遇到自己喜欢的电影但男友表示没兴趣时,一个人去看也很自然。燕说,你花多少力气在爱自己上,就有人花多少力气来爱你。

适当地放下一些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放手一些对别人的索取,多花一些心思在取悦自己上,你的收获会比讨好别人和要求别人来得多得多。你若盛开,蝴蝶自来。2.不迷路,是因为“初心”就在那里

有一次采访作家路内,说到创作的问题时,他说要时刻记着自己的写作初心。路内是年轻小说家中我比较喜欢的一位,因为他至今仍在为自己的创作焦虑。而焦虑这个状态本身就表明一个人仍有向前走的内驱力,满足于现状的人是不会迷惘更不会焦虑的。

在没有跟路内老师聊天之前,其实我一直都不太清楚“初心”到底是什么,尤其是当这个词成为流行词汇之后。也许是个性使然,我一直都对流行的东西唯恐避之不及。在我的概念里,流行什么便会毁掉什么。那些被所有人含在嘴里津津乐道的词早已失去了当初的意义,而仅仅成为哗众取宠的空壳。就像“情怀”早已成为不法商人行骗的手段罢了。

所以我也一直都未在意过“初心”这个词,但我隐约知道它是我拥有的东西。我一直任性地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活,可能就是初心使然吧。但找到初心,并且听从它的召唤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需要跟世俗的陈规陋习抗争,还可能需要有把自己从现有环境中捡拾出来的勇气和胆量。

在出版界,有一位我一直很敬仰的“男神”。他赶上了出版的好时代,也在论坛最兴盛的时期积攒了很多作者资源,在工作上有着不错的成绩,但他说自己并不开心。那是一段非常长的瓶颈期,严重时会有上班恐惧症,每天一想到要上班就觉得自己快要窒息了。为了对抗这种情况,他换了一份工作,就在迈入新工作的前夕,一场大雾把他困在了高速公路上。就是这迟到的五个小时,让他做了一个决定,他打算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也能做的事: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本MOOK。于是,回到北京之后,他就拒绝掉了这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开始着手准备自己想做的事。

他成立了一个人的编辑部,操刀做了起来。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这本他发自内心做的MOOK被很多人喜欢,越做越好。现在简直已经成了文化地标式的读物,全国的文艺青年都会用这本MOOK接头。而他的个人状态也愈加昂扬。每年的年终大会,都让全城的同行趋之若鹜去围观取经。

初心是我们对自己躲不开的诚实。只要有初心在,只要你一直试图捕捉它的声音,就算绕了再远的路,也终有一天会回来。“Follow your heart”虽然是一句妇孺皆知的话,但做到却很难。索性做到的人,都值得被祝福。

寻找初心的过程是痛苦的,往往还伴有焦虑和迷茫。路内老师在为他的写作焦虑,但他的焦虑始终带有一种找到心爱之事的幸福感。几年前,在科技馆看过一部电影,叫《独立游戏大电影》,讲的是几个做独立游戏的人的故事,其中一个人的话让我当场泪崩。他说,“不管怎么样,我都找到了一件可以让我奉献生命的事”。你知道那种感觉吗?找到一件笃定的事,其实是一种幸福。人生好多焦虑都源自有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做这件事到底有什么意义。

鱼是一个设计师,是朋友的朋友,我们一起在KTV唱过歌。当时就知道他的职业虽然是设计师,爱好却是做饭。前几天收到一本出版社寄来的关于美食的杂志,竟然意外看到一篇鱼的专访。文章配图是系着围裙正在厨房忙碌的鱼,眼神专注,表情中有一种认真的宁静。原来鱼自己做了一间私厨,从采购到下厨都是一个人完成,想来吃饭的人需要提前预约。我现在都忘了那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只记得照片上的鱼有一种笃定的气场。

还有最近新认识的朋友猫猫,她从十几年前开始喜欢摄影,一开始用爸妈给的零花钱买相机和镜头,后来上班之后用自己的工资买。她曾经在跟妈妈的一次通话中无意说道,这些花在相机上的钱之后会从相机上挣回来。跟我回顾这句话时的猫猫已经是一名独立摄影师了,并且已经独立了四年。她说当时真的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后来竟然句句应验。可能摄影早就是一枚种子种在了心里,只是当时的自己还未感知到罢了。

猫猫说当时决定辞职做摄影师时,其实是纠结了很久的,也做了很理智客观的分析。在确认自己就算第一年没有任何收入也有钱吃饭的情况下才毅然辞职,断掉了自己的后路。她说当时就是想按照自己的心意活一次试试看,大不了失败了就再回去上班。但猫猫是幸运的,在第三个月就接到了工作,是给小孩子拍百日照。之后通过口碑传播,找猫猫拍照的人越来越多。猫猫曾经在“知乎”上回答过一个关于自由职业的问题,获得了很多人的点赞,之后也有很多人专门私信问她一些关于自由职业的具体问题。猫猫说,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复刻,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还是要问问自己的心。没人能替它做决定。

我们听了别人太多的话,也说了很多的话。但噪音太多会妨碍自己心里的声音发出来。但如果你还记挂着自己,就不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倾听一下心里的声音,找到那件笃定的事、那个笃定的人,人生才不至于迷路。但人生路长,很多人都是在睡眼蒙眬的时候就启程上路,走了很久才发现原来并非所爱,此时的迷途知返,就显得尤为有智慧了。鱼和猫猫都不是从一开始就从事厨师和摄影师工作的,但这不妨碍他们可以“推倒重来”。猫猫说,人生走的每一步都没有白走的,很多朋友会觉得自己之前做了那么久的产品经理,然后一下改行做摄影师,岂不是白白丢掉了几年的经验积累。但事实是,自己做产品经理时培养起来的用户体察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一个自由摄影师来说很有帮助。

不要过分渲染初心,但也别忘了问候自己的初心。3.不勉强自己,才能不勉强别人

古人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连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一个人只有不勉强自己,才不会勉强别人。但知易行难,道理从来都不能完全指导行动。现实情况往往是我们既勉强了自己,又不放过别人。

我的第一份工作跟青少年教育有关,会为一些处在困惑中的孩子提供建议,同时也会接触到很多带着“问题”来的家长。听得多了,就会发现很多问题的内核都是同一个,就是“你为什么不能成为我希望的样子”。家长会抱怨孩子不懂事,专门跟自己对着干;孩子也会痛苦于为什么自己的父母这么蛮横不讲理,为什么总是忽视自己的看法。

但如果双方都不退一步的话,这个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当时看到一本台湾出版的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很受震动,这本书通篇只提出一个概念:先做一个好大人,自然就会有一个好小孩。作者说,当你试着做一个诚信、有礼、热爱生活、有自己兴趣的好大人,你的小孩自然就不会差。

很多家长会勉强孩子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其实往往是因为这个大人也并没有令自己满意。一个人如果总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容易将这种希冀寄托在别人身上,这个人可能是自己的孩子,也可能是自己的爱人。所以如果你总是对身边亲近的人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也许也需要检视一下自己的状况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欣然是一个对生活有很高要求的人,但她和老公的收入在高品质的生活面前就有点捉襟见肘。起码欣然一直心心念念的房子就一直未能兑现,就算老公每天都加班,收入也还是离巨额的房价差了好大一截。欣然尽管知道现实是什么情况,但还是免不了要在老公面前表达自己的失望,一种总是过不上理想生活的巨大失望感。在跟闺蜜茶叙时,也会情不自禁表露出自己嫁了一个“穷鬼”的惆怅感。

同行的大发是个爽快的姑娘,最见不得欣然每次做怨妇样。她说,你想过的那种高品质的生活,就算在你单身时也是过不上的,为什么非要寄希望于结婚之后就一定能过上呢?如果一定想过那样的生活就直接找个有钱男人好了,你老公的经济情况在婚前你就是知道的,又何必现在总是抓着这个问题不放呢?接受一下现状,过自己能过的日子,努力过自己想过的日子,不比一个劲儿勉强自己和老公要好么?

一个人只有能坦然接受自己的现状,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才能接受别人跟自己的不同,接受自己的孩子并不是完美小孩,自己的老公或老婆也不是人生赢家。不勉强别人的前提是,也别再勉强自己了。

任何力都是有反作用力的,勉强别人也往往容易伤到自己。若是我的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认识了一个男生。若说她对男生一见倾心,但谈了三年恋爱男生还是绝口不提结婚的事。若有些着急了,因为双方家长早已见了面。为了让男生赶紧娶自己,若搬出了自己的父母和男生的父母一起来给男生施压,最后男生终于答应跟若求婚。若说,她原本以为如愿以偿,结婚之后的自己会是幸福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婚后老公开始不爱回家,对此若很困惑。若说,她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她尽自己所能对老公好。每个节日都会给老公买礼物,平时也会准备老公爱吃的饭菜和零食。“我还能怎样呢?”若瞪着眼睛质问我。我什么都说不出来,只能建议她跟老公开诚布公地聊一聊,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一周之后,若的电话打了过来。“他说我是在情感绑架。”这是若说的第一句话,我什么都没说,静静地等若继续说下去。

若说,她跟老公好好聊了一通,自己又反省了很久,现在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我把自己的爱当成了高利贷,强迫他借贷,又强迫他偿还高额的利息。也许是因为太爱他,但又介意得不到对等的爱,于是,每次付出就都成了计较的资本。”

原来,虽说若如愿以偿结了婚,但她心里其实有个疙瘩。她一直都觉得这个男人并不是自愿娶自己的,这份婚约是她向他争取来的。明明是赢者的她其实更加心有不甘,凭什么貌美如花的自己却要如此低姿态地争取一份婚约?所以她也就格外关注老公婚后的表现。但对于老公来说,当初并不是不想结婚,只不过反感的是自己被胁迫这一点。但因为还是爱若,所以依旧按照她的意思结婚了,但婚后的生活却并没有平静,若的胁迫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在婚后变本加厉。

每次两个人有矛盾的时候,若都会把之前送给对方的礼物,以及她为他做的那些事一一列举出来,并以此要求对方也要同样地对待自己。老公说,这不是给予,这是绑架。因为在给予的时候,给的一方就是带着“我要回报”的心情来的。此后若再送礼物的时候,对方心里都有一个声音在呐喊:请拿走,我不要!

其实对方并非不想接受这份善意,但相比这份善意,他更害怕强加到自己头上的这份绑架式的情感,所以为了清净,也就连这份善意都不想接受了。

若说,真正的爱是不问回报的,凡是问回报的都只是交易而已。她当初勉强他结了婚,就相当于在两个人的心里一同埋下了一颗地雷。不管是勉强的一方,还是被勉强的一方,都会把自己心里的不痛快不自觉地在对方身上找补回来。就像她为老公付出的每一点,其实都是他赊的账,而且还不是他主动赊的,是她强行赊给他的。没有问题的时候天下太平,但凡有一点问题出现,给予的一方就会觉得天平失之偏颇,从而要求对方还回来;而接受的一方则更感愤怒与疲累。所以,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就算是自私也好,都不要勉强对方做自己不情愿的事,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

若是一个很聪明的女生,她意识到了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出在哪里。不知道接下来她会怎样处理。但意识到问题本身就已经是在解决问题了。

不勉强自己既是对自己的责任,又是一个人能给予自己的爱。人非圣贤,只有不勉强自己,爱自己的人,才有相应的能力去爱别人。一个总是勉强自己的人,心里会有一个洞,越来越大,为了填补这个洞,就需要不断从别人那里索取。久而久之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只会越来越不健康。所以,从这一刻开始,学着做一个不勉强自己的人吧。天不塌地不陷,而你可能会更快乐。4.合群没那么重要,你才重要

在公司年底的绩效测评中,May被领导打了D,也就是最差的那个级别。看到邮件的她先是吃惊,继而是愤怒。自己一直勤勤恳恳工作,业绩虽然不是最突出的那个,但也不至于是最差的那个。无法接受这个结果的May当下就敲开了领导办公室的门,无论怎样都要问个究竟。

面对May的质疑,领导细数了May工作中的种种不足,包括工作不积极,经手的项目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效益,等等。已经冷静下来的May针对领导的指责一一给出了自己的态度和解释。只有一条她没有解释,就是领导说她不合群。在跟我复述这件事时,May说,对于领导的这点质疑她真的没办法给出让对方满意的答复,“因为我不是孤僻,我只是对于有些集体活动不是很热衷于参与而已。如果这也是减分项的话,那我也没办法,我只能选择站在自己这一边”。

我认识的May确实不能用“合群”来形容,但也不是社交低能儿,她也有很多聊得来的朋友,在很多陌生人的聚会中也能自如应对;在工作中无论是跟同事,还是跟客户的交往也丝毫不存在障碍。她只是在有些场合,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本性敷衍而已。

比如中午吃饭时,同事们会聚在一起讲一些公司八卦或明星绯闻,对这些都没兴趣的May就会宁可自己一个人吃饭也不去同事邀约的饭局。在团队郊游时,May也往往是坐着看大家聊天,偶尔参与几句,因为那些家长里短的话题她丝毫插不进话,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于是在很多人看来,May逐渐就被归类到了“不合群”的队伍里,再加上她又长着一张严肃的脸,就自然成了团队中的异类。

May说其实她也做过很多努力,试图融入同事们的私下活动中,在集体活动中也争取表现得积极一些。但这些时刻的她就像一块电池,一开始还能电力强劲地支撑一段时间,但总是很快就耗光电力、不知所措。后来就索性直接选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没话说就做个旁听者,不想去的聚会就照实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她觉得尊重自己的意愿比一味地合群要重要得多,况且自己好像也没做错什么。

May说得没错。不合群的她没错,那些合群的人也没错。热闹的一群是真的开心,不凑热闹的这个是真的很难让自己凑到热闹里去,那不是让自己舒服的方式。但现实情况却往往是,没办法融入集体活动的这个人常常被扣上“不合群”的帽子。其背后的含义就是不能跟同事好好相处,不能“以厂为家”,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各色。

但如果我们客观来看身边那些所谓不合群的人,就会发现,合群的人并没有比不合群的人在工作上更出色;相反,不合群的人因为不用拿那么多时间来混圈子,反而可以把时间都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并且,其实平庸的人更容易抱团取暖,真正的猎手大多都是独自作战的。毕竟独自作战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从技能上都对人的要求更高。

这两天在看《欢乐颂》,其中刘涛饰演的金融女高管安迪也被称为不合群,并且这也似乎成了她的一个困扰。但当她把这个问题抛给自己的好朋友时,对方说了这么一句话:曲高和寡。安迪是一个有着超高智商的博士,又因为特殊的家庭出身对于很多事都很冷漠。这样的一个她当然不太可能是一个合群的人,但丝毫不影响她在工作中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合作伙伴和领导者。

其实合群与否只是一个相对的问题。跟自己三观一致、趣味相投,就算异类如安迪也还是有几个至交好友,在这样的圈子里,安迪就是合群的,她不合的只是别的群而已。

不合群和内向是一个向度的词,都是被贬义化了的,以至于让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都深受其害。昨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说自己在三十岁之前一直因为性格内向而自卑,直到后来看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感触才发现,其实内向也有很多美妙的地方。比如内向的人大多敏感,观察力强,总会察觉到很多很细微的东西,这点对于很多工作都非常有裨益。同时内向的人也更善于体察别人的内心,也就更有同情心和同理心。

不合群也是如此。有些人天性如此,在很多场合他更愿意做一个旁观者,而非参与者。如果非要让他合群,就像强迫一个左撇子非要和大家一样使用右手的情况类似。人有群居属性,但也有独处的需求,如果没有影响和同事的正常工作往来,也没有因此导致自己的工作不能如期保质地完成,又何必在意合群与否呢?

所以合不合群并不是最重要的,就像May觉得这根本是一个无需解释的问题一样。如果你自省了自己,觉得自己并不存在跟同事在正常沟通上的障碍,只是不热衷于参与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的话,那就没必要为之分神。相较于一定让自己合群,做自己就显得重要得多。小孩子最怕不合群,因为小孩子还没有完整而独立的价值观,内心也还没强大到可以自洽,所以小孩子需要一个不会孤立他的群体。但作为一个成年人,尤其是有着独立判断能力的成年人,有很多比一定要做一个合群的人重要得多的事。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别因为盲目追求合群而丢了自己。5.别让自己成为一头有个性的困兽“你觉得有个性和狭隘之间到底有多远?”

本来我们还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八卦,Y小姐突然抛过来这样一句话。我当下竟然不知道该如何作答。该怎么说呢?过于看重个性,可能多少会有些狭隘吧。但无论是谁,都不能在这二者之间毅然决然地画上等号,毕竟太过于绝对本身也是一种狭隘。

但我却明白Y小姐的意思,有时太过于坚持自己,往往会滑向限制自己的这一端。就像优点其实也是缺点一样。一个硬币的两面永远没办法分开。对自我的过于坚持往往也屏蔽掉了来自别人的很多声音。而一个人一旦关闭信息接收器,会是一件稍有危险的行为。

Y小姐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这是身边几乎所有朋友对她的共同评价。她的个性除了从不盲从,不吝于说“不”之外,还表现在对于自己所做事情的不容置疑上。

比如,有一段时间Y小姐迷恋上了吃蒸菜,那段时间她查到了很多关于吃蒸菜对于身体的益处。于是那阵子Y小姐的晚餐食谱就是蒸菜,她不仅给自己洗了脑,还极力地向朋友们推广蒸菜的种种妙处。然而,“蒸菜事件”很快就过去了。后来Y小姐又发现了水煮菜的迷人之处,于是“蒸菜事件”又启动了,只不过对象换成了水煮菜而已。

但无论是蒸菜还是水煮菜,Y小姐都没有坚持太长时间。现在的她早就恢复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生活。有时候需要给自己洗脑才能相信的一件事,其实也会很快就被遗忘。坚持和限制常常只是一件事的不同表现而已。坚持吃蒸菜,也就是在限制自己自由选择菜品的权力。

当然,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它却常常以别的面貌出现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人们总是很难分清坚持和偏执之间的边界。坚持自我是必须也是必要的,但万事都要有个度,一旦越过那个临界点,就通向了偏执的彼岸。

有时候,过于坚持自我的潜台词其实是“不愿改变”。

2015年4月,我去了大西北旅行。在敦煌的傍晚,我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他对我说了自己最近的困惑。他先用了一大段话和一堆的形容词来讲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又说了自己对于新闻理想的坚持,最后说,最近有一个新的机会摆在面前,他不知道要不要抓住。

不知道是不是当时的环境使然,总之那一刻我看着敦煌寥落的天际,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可能有些人的太过于坚持自我,只是因为害怕改变。

就像我这个朋友,他多年来一直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新闻理想,从北京到杭州,只为践行自己的新闻理念。但其实一直窝在一家日报社郁郁不得志。当一个机会真的到来时,他却又开始犹疑,不知道这个机会是不是与他一直坚持的东西相悖。

那天我没有跟他多说什么,只是让他想清楚,是不愿意尝试,还是不敢尝试,然后就挂了电话。等我从敦煌回到北京,朋友说他已经决定去新公司上班了。他说,坚持自己想坚持的,并不是不肯改变的理由。

还有一些人在过于坚持自己的个性时,其实也会失去一部分开放的心态。有个性和开放并不是一对不容于彼此的敌人,但很多人却常常顾此而失彼。

L先生新近成为一家小公司的CEO,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大公司工作。掌管一个部门和掌管一个公司还是有差别的,所以当一个公司的命运都掌握在L先生手里时,他说,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根本无可适从。

创业公司的风格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由创始人的个人特点决定的,当然生死也大多掌握在创始人手里,这是小公司和大公司最大的一点不同。在成熟的大公司,各项流程早已完备,个人的风格再明显也不太可能左右一个公司的走向。

L先生稍有些文人气质,且带着文人特有的清高感。对于自己信任的东西会非常坚持,加之他的想法又很多,往往在想法还没有经过论证的前提下就开始实施,结果几次下来,同事们的情绪都非常大。

对于公司现在的局面,L先生也很困惑。明明自己非常尽心尽力,每天工作时间超过十二个小时,但实际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就连同事们的工作情绪都不太高。为了找出原因,L先生特意安排了全公司一起出游,让大家放松一下,顺便摸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晚餐后,L先生特意请了几个部门负责人去喝酒。酒过三巡,L先生很坦诚地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说了出来,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一开始大家都沉默不语,但L先生打定主意一定要了解情况,所以也并没有打算挽救这种略带尴尬的沉默。

最后,技术部的负责人终于挨不住开口了,他说,L先生的很多想法都很好,但有一些只是“看上去很美”,其实在很多方面都存在bug。而因为L先生过于坚持,他们也只能在明知不会有成果的前提下做技术配合。这样就会又浪费时间,又让相关同事觉得很懊恼。

随后,其他部门的同事也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大致都是围绕L先生太过于凸显自己的个性,不太能接纳其他同事的建议展开的。期间,L先生一直在默默听着。最后,他说,这是自己第一次负责一个公司,身份角色还没有完全转换过来,个性和做事风格也有所欠缺,他会好好考虑这件事的。

当L先生把这件事跟我说的时候,已经是几个月之后。我问他现在公司的情况怎么样了,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坚持和偏执也往往在一念间。人生需要提防的事情有很多,而不要让‘做有个性的自己’成为困住我的牢笼,则是我要注意的。如果不是做这家公司,我可能还会晚知道很久。”

一杯酒见底,L先生又说了一句话:“有个性,但也要谨防不要受制于个性才行啊。”6.其实,过度自我反省并不会带来进步

有一个道理是长大后才明白的,那就是优点和缺点永远都不是绝对的,也是无法分割清楚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优点就是缺点。同理,对与错也非绝对,在到达某个临界点时,对错就可能交替。真理也只在一定时期内生效。

也许从小就是乖孩子的缘故,每次无论出了什么问题,我总是先从自身找原因。反省自己的各种不足,自我检讨这件事干得非常顺手。坦白说,我确实得益于自己的这份内省,但就像只有成功能带来更大的成功一样,我对自己的批评和否定其实也经常让自己陷入“我怎么这么差劲”的僵局中无法自拔。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某位我喜欢的作家的一句话。当时我正处在极度的自我怀疑中,对自己的不满情绪已经遮天蔽日,我已经快被这种焦虑感蒸熟了。这个作家说,很多时候出错的不是我们,如果一个一直努力工作、真诚待人的人却过不上体面的生活,那除了反躬自身外,也一定是社会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虽然只是很短的一段话,而且也不管这段话到底有多少的可信度,但在当时就是我的救命仙丹。也许说这话的人也曾陷入过对自己的血淋淋的剖析中,也曾对自己痛下狠手。总之,我们都是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人。

小时候上学,班上的两个同学打架,老师一定各打五十大板,不论对错。错的一方自然严厉批评,但对委屈的那个也一定会说:“他为什么只打你不打别人呢?”

是啊,他为什么只打我不打别人?这是一个好孩子的紧箍咒。这个好孩子会在放学的路上仔细思考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他只打我不打别人呢?

想着想着他就成了一个无论出任何问题都先从自身找原因的好人。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好人,我也是其中一个。“被分手”了还要一边哭一边说“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我们肯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罪不至死。有些问题无关乎对错,只是对方“非我族类”而已。

朋友J最近跟同事大吵一架,以摔门告终。吵完之后,余怒未消的J问我:“你说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别人也都对他不满,但却没吵架,只有我当出头鸟?”

我说:“你当然有问题,你说话直接,过于耿直,不会婉转。你这么大的人了,还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一不高兴,脸比脑先做出反应。你有什么说什么,丝毫不知道有些话说不得……这些都是你需要注意的地方,却也不能成为替对方辩护的辩词。也就是说,你在这件事情上的不妥之处不能抵消他在处理这件事情时出现的问题。”

J想了一下说:“对,我之所以跟他吵架,是因为他身在其职却不谋其事。对领导种种拍马屁,营造繁荣景象,对同事却颐指气使。因为他的不专业和不认真,我们做了很多无用功。”

我说:“不管多么耿直,但那就是你。你只能在技术层面上慢慢摸索让自己好过的方式方法,但你之为你是很难变的。难道你真的想变成你嘴里的那个‘左右逢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拍马屁张嘴就来’的人吗?就算你想,这个操练的过程可能也比较费劲。还不如做自己来得轻松。”

听我说完,J长出了一口气说:“好吧,我就接受这个不完美的自己吧。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做什么样的事成就什么样的人。这是人生规律。”

生活不开心、事业不顺心有很多原因,个人自身的原因只是其中一部分,不要将其夸大到覆盖所有的问题。有时,你就是遇到人渣了,或者这个环境就是不适合你,可以想具体解决的办法,是走是留都是你的选择。但就是别太过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分寸在,任何事情都过犹不及。自省亦如此。

有一个朋友在我看来很优秀,却很长时间都被打压,搞得他自己也很郁闷。后来一走了之,现在在新的公司做得很开心。当然这个事例不具有普适性,但我想说的是,发生这样的问题,除了自身的性格有弱点,有时候也不排除是你没站对地方。

所以别太纠结于自己身上的问题了,能改正的就改正,实在改不了又不会伤害到别人的就由它去吧。做一个不完美的“耿直boy”也没什么不好。  第二部分 你终将成为更好的自己

时光荏苒

淬火重生/

哭着、笑着、迷茫着、焦虑着……

可以暂时停下脚步,但永远别停止征程/

总有一天,你会成为更好的自己/1.卷首:接受自己,喜欢自己

这个世界上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我有一个朋友,一个非常自恋的朋友。她当然属于长得美的姑娘,但她也属于脸上写着“我很美,快来表扬我”的姑娘。她不仅要听别人的表扬,还时常自我表扬。但我却喜欢她。因为当我试着向她学习也开始自恋一点的时候,我发现世界美好了许多,我的心情也“靓”了不少。

我们是从小被教育“骄傲使人退步,谦虚使人进步”的一代,小小年纪就被灌输了太多人生美德故事,班级的墙壁上挂满了名言警句。每周一次的班会也无非是反省与改进。这样长大的我们,尤其是乖孩子们,都很擅长批评自己,却独独缺少表扬自己的勇气,甚至都没有赞美自己的意识。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这是使人退步的骄傲,要不得。

但正像只有成功而不是失败才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喜欢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喜欢自己,并勇于表达对自己的赞美,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正经事。做自己,接受自己,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部分。喜欢自己,赞美自己,你眼中的风景也会跟着变化。

世界是一面镜子,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弹力墙,你打出去什么样的球,就会接到同样的球。当你开始正眼看自己,并觉得自己还不错时,这个世界就会觉得你还不错。我那个自恋的朋友每次出去收获的都是赞美,人们围在她身边赞美她的穿着,赞美她白皙的皮肤和纤瘦的身材。那是因为人们从她的眼中先看到的是她对于自己的自信。这种力量强大到会让人情不自禁想要加入进来。

只有你在意的地方别人才会更在意,当你觉得自己的鼻子丑并且总是扭扭捏捏羞于展示的时候,别人才会注意到你的鼻子并也认为它很丑。但如果你接受了自己的丑鼻子,不以为意,同样,看到你鼻子的人也顶多就是在心里惊讶一下,之后根本注意不到你的鼻子到底长什么样子。我们总会不经意夸大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力,但只要稍微观察一下自己平时都是怎么看待别人的,就会发现,我们根本没有把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观察陌生人身上。同理,你的那些所谓的“缺点”也照样不会被别人特别关注,尤其是当你自己先不以为意的时候。

既然根本没有那么多人来注意你,甚至评价你,何不放弃对自己所谓“缺点”的执着呢?有时候,你在意的缺点可能还是别人眼中的特点,甚至优点。有一个女孩子总是想矫正牙齿,因为她觉得自己的两颗虎牙已经严重影响了容貌,以至于很自卑,都不敢开怀大笑。但作为她的朋友,我们都认为她的小虎牙很可爱。人因特点而可爱,从来不会因完美而可爱。保留一个自己的小特点,并且接受它、滋养它,它就会真的成为让你骄傲的小特点。

过于自恋确实是一件有些让人讨厌的事,但适度的自恋却是必须的。自恋是自信的排头兵,接受自己好的地方,也接受不那么好的地方,承认自己的局限性,知道自己并非全能,懂得赞美自己优秀的地方,理智对待自己的缺陷,这是成熟的模样。

你会发现,当你慢慢喜欢上自己之后,你反而不会那么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了,同时喜欢你的人好像也多了起来。这,就是著名的吸引力法则。2.工作篇

把握每一瞬的自己,从定下目标开始

虽然写下了这个标题,但我却并不是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自从离开学校开始工作,就有很多人问我的职业规划,并跟我分享他们的职业规划。甚至在每次面试新工作时,面试官也大多会问到职业规划的问题,每到这时我就会略显尴尬,但最终都会如实相告:我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我只知道我目前想做什么。

这是我的真实想法。之所以没有长期的职业规划,是因为我一直觉得未来不确定,自己更不是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我的想法和兴趣会变,我热衷于的事情可能也会变。所以对于我个人来说,与其定长期的职业规划,还不如定短期的小目标更实际一些。

刚参加工作时,我会把每个细小的目标都写在本子上,比如一周完成几篇稿子,约见几个作者,或者完成几场校园走访。目标也会根据实际的完成情况不断调整,总之不能让目标很容易完成,但也不能完成得太过艰难。太容易就失去了意义,太难则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自己打击自己其实一点儿都不好玩,尤其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

后来,就不会定这么细小的目标了,开始把目标定得大一些,比如一年要完成几本书的出版工作,要实现多少码洋的利润,等等。定目标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规划和掌控,是一种小步向前的节奏。跑过长跑的人都知道,在跑步的时候如果你只盯着眼前一米的位置,就不太容易疲劳,就算很累也总能坚持下来,因为你会想着“再跑一米就好了”,从而坚持到终点。“眼前一米”就是一个小目标,而且是一个容易完成的小目标。小目标完成得多了,大目标自然就完成了。

玉是我的大学校友,专业是生物学,毕业之后在一家生物制剂公司做销售。做了两年,她觉得自己不适合销售,于是想转行做律师。当她跟我说自己的想法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疯了吧。生物和法律在我看来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所以当时并没有在意。但半年之后,玉告诉我她通过了司法考试,之后会上律师协会安排的相关课程,再之后就可以准备拿律师执照了。

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然后就是敬佩。玉说,她一开始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准备考试的,因为她实在厌烦了自己现在的工作。但在生物的领域内又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索性把司法考试当成一根救命稻草吧。更何况她平时就喜欢跟人辩论,还爱看相关的资讯,没准儿是一条出路呢。于是她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通过司法考试。司法考试是中国通过率最低的考试之一,很多法律专业的学生都很难一次性通过。玉一边自学一边报了个辅导班,利用下班时间啃书。没想到竟然以高出通过线三十多分的成绩完胜。这件事后来成为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小传奇。

接下来,玉的目标又变成了找一家能录用她并且能帮她解决律师证的律师事务所。那段时间,玉面试了很多家,均遭拒绝,很少有律师事务所愿意雇佣一个没有法学背景的人来做律师。后来,玉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她的工作是打电话,就是大海捞针式地打电话找案源。这种工作无趣且经常会被人骂,但玉一做就是两年多,她说这是唯一能帮她把律师证办下来的机会。因为目标明确,所以步调就清晰了,那些委屈和不满也就成了可接受范围内的事。

目标就像我们读书时的期末考,它就明确地站在那里,你只要鼓起勇气走过去就可以了。因为你知道期末考之后会有一个美妙的假期等着你。目标就是那个“糖盒”。两年多之后,玉终于有了执业的资格,正式转型成为一名律师。现在,她已经可以独立办案了。每次见她,我都要让她给我讲她经手的那些案子,一边听着那些离奇的故事,一边想:这也是我见证的一个小奇迹呢。认识你自己,勇敢地开始,制定一个个小小的目标并完成它,可能奇迹也没那么难实现吧。

难的其实是捕捉自己的心意并开始的勇气。如果玉先被自己的想法吓到了,那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但就怕你自己认为已经晚了。人往往不是被别人限制住,而是被自己的条条框框限制死的。比如我已经三十岁了,不可能出国念书了;我已经结婚了,我的人生只剩下生孩子了……“梵高奶奶”年近八十岁开始拿起画笔;姜淑梅奶奶六十岁开始学写字,七十多岁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她们的故事都带着生命不息目标不止的味道,只要目标一直在,生命的活力就会一直在跃动。

提笔写下你最近的小目标吧,一个个去实现他们,像奥特曼打小怪兽一样。早晚有一天,你可能也会拥有打败大怪兽的力量。

包容、听从绝不等于滥情、盲目

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很有趣,是胶着且此消彼长的,充满试探。有的人是人际关系中的弱势,一退再退,最后可能连底线都保不住。这是一种崩坏的关系,于双方来说都无益。长驱直入者和全面败退者都会触摸到人性中的暗黑地带。

正常的关系是一种接近平衡的有分寸的关系。有退让,但不会触及底线;会包容,但并非盲目。人和其所处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健康关系中的人从心理到外在都会表现得很平和,而这样的人也会有选择性地待在健康的关系中。相反,不健康的关系可能是由不健康的性格及心理状况带来的,但长期待在这样的关系中也让人更难逾越。

刚参加工作的人格外容易因为过分“听话”而变成盲从者。而没有领导艺术的领导也容易因为过分包容而变成滥情者。高中同学春最近升职成为部门经理,带着几个女下属。一起吃饭时,我总会忍不住打趣他,一个大男人带着几个女生一起工作是什么感觉?尤其是像他这种特别怜香惜玉的男人。

出乎意料,春说,有女下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只要谨记两个原则就万事OK了:恩威并济,少说话多请客。女生心思细腻一些,所以说话还是要注意分寸的,索性少说话就好了,一来增加领导的神秘感,二来嘛,少说少错。女生吃货居多,多请客,姑娘们吃高兴了工作状态就会好,也就更容易相处。但在工作时候还是要分清状况,不能一味宠溺,也不能不分场合乱发脾气,尽可能做个明辨是非的人就好。

作为一个女生,听完春的话之后,我当即表示想去春的公司做他的女下属。春说,他做了领导之后其实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原来并不是很喜欢“听话”的下属。想起自己当年做下属时那么听话,也还挺后怕的。

春说,他们部门有一个女孩,可能是刚毕业没多久胆子比较小,有点内向,但做事很认真。不过,一个劲儿地在没有必要的地方认真,也会给人一种傻傻的感觉。但想到也许是性格使然,再说认真也没什么不好,春也就不多说什么。不过之后遇到的一个问题却让春觉得一定要跟这个女孩谈谈了。春是一个很敢于放手让下属做事的人,他说人只有在做事中才能快速成长,边做边学。春交代女孩负责一个小项目,女孩照样很认真地去做。但项目的推进却非常慢,春找女孩了解情况,发现原来女孩跟任何一个同事沟通完之后,都要按照别人的意思修改一下方案,所以导致方案迟迟定不下来。

春说,在这个问题上他发现女孩不仅认真还很听话,不管是春交代的工作,还是跟其他同事配合的工作,只要别人提出建议,女孩都会如履薄冰地自我反省,并完全按照对方的意思去改。

春说,工作时间久了才发现,“听话”并不是个优点,充其量就是个特点而已。听话只是一种信息的单向度传达,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信息的双向流动。我需要知道她的看法和建议,而不需要她一味地仅仅去做一个执行者。没有想法的执行者常常会让一件有趣的事变得无趣。“那你是怎么跟她说的?”我很好奇这个问题。“我只是说,一个人要勇于为自己做的事负责,其中就包括拍板的决断力。别人的意见可以听,但没有必要全部听从。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方案没问题,也完全可以坚持自己的意见。”春说,“我不知道她能领会多少,但希望她可以转过弯来。”

我说你的下属估计是学校里的好学生,习惯了对权威的绝对服从,但在工作中,除了服从还需要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更重要。你可以在各种场合试着多问一下她的看法,一定要让她说出来,并对她的看法无论好坏一律鼓励。时间长了,她也就能慢慢阐述自己的想法了。“人真是有趣,换一个身份就多一个视角,能观照到以前自己没注意到的事情。”春看着我说。我喝了口汤,对春竖了竖大拇指,当个部门经理还能有自我心灵提升,你这也是物超所值啊。

我的很多同龄人从小都是按照“好孩子”的标准被教育大的,而这个好孩子的标准无非是在家听家长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有问题了先反省自己。久而久之,听话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标杆,听话和不听话有了泾渭分明的优劣之分。但长大之后才发现,任何东西都是相对的,好也可能变坏,优点也可能是缺点。而听话也并非360度无死角的优点。一味听话很容易陷入盲目,盲目听从,盲目崇拜。对抗这一切的,是人的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独立的判断力和思考力才真正具备了安身立命之本。

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就不会盲目地包容,也不会一味地听从。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都是职场的必经阶段,不管你遇到的是什么样的领导和同事,当你开始用自己的大脑做判断和思考时,一切就都有了价值。你遇到的一切也都不是白白遇到的。

陷入低迷?更要好好做自己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工作的低迷期徘徊。都说人生就像波浪线,那段时间我妥妥地待在了低点,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迎来下一轮上扬期。每个人的低迷都各不相同,有人是因为怀才不遇、不被重用,而那个时期的我则是因为在工作中出了纰漏,无法自我原谅。

也许是当惯了好学生、听话的孩子,没有犯过太大的过错,所以当我在工作中犯了第一个不算小的错误且连累了别人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猛烈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怀疑。好在我当时的领导非常好,在了解清情况之后不仅没有批评我还安慰了我,说谁都会犯错误,汲取教训就成了。就是因为领导的处理太温情了,于是让我更加自责。我第一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开始不自信起来,并且很长时间都不能原谅自己所犯的错误。

时过境迁,现在再回过头看我当时犯的错误,好像也没有那么严重,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却成了难以逾越的一个坎儿。但人生就是这样,不管是怎样的境况,失恋、失婚、失业,到底还是要靠自己走过去,再亲近的人也只能是旁观者。

朋友说,那段时间我简直成了祥林嫂,每天都会像念经一样念叨:“我怎么会犯那样的错误呢?”这件事对我的另外一个副作用就是让我变得神经质,在之后处理相同的事情时,我总要反复核对,最后只能用“死就死了”的心态才能把这件事从我的环节转交到下一位同事手中。当时的我甚至有了辞职的念头,但朋友的一句话让我断了这个想法。朋友说,最好不要在低落的时候辞职,因为你一旦是在这种状态下辞职的,这个阴影就会成为你摆脱不掉的梦魇。所以还是想办法解决掉它吧。

好吧,既然我也不想之后一直拖着这个阴影过活,那就努力想办法解决掉它。尽管其实我的办法也很不像个办法。首先是不要让自己再继续做祥林嫂,因为如果我一直在说这件事,那么这件事就会一直盘亘在我心里不会离开,我也会一直处在负面情绪中很难走出来。所以不要再去跟任何人说,先让自己不要时时刻刻都处在对于这件事的忧虑中。然后,尽量静下心来做事,认真做每一件事,让自己尽可能多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哪怕仅仅是不犯错的成功,也一定要让自己体会成功。因为只有成功才能真正催发自信。

在这么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尤其是后来慢慢做出一些小成绩之后,我发现我对自己的怨恨好像没有那么多了,开始不再跟自己较劲。后来,我还是从这家公司离职了,但不是因为“自己做不好”而离职,而是因为“已经做到了让自己满意,而想要尝试一些新的东西”,所以离职。我在找回了自信之后离开,即使到现在,在回忆之前这段工作经历时,我想到的都是善良的同事和不错的自己。

低迷是谁都会遇到的事,但对策却千差万别,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一种原因是自己的问题,比如我的那次失误,但也有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出在我们身上,而是环境的问题。这时,果断转身也许是最佳对策。

朋友D小姐之前的工作履历都非常漂亮,到新的工作单位时也想大干一场。但事与愿违,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她的领导开始对她愈加不满,各种明里暗里地对她大放厥词,并不断插手她的工作。而她的下属们也是种种不配合。她说,那段时间简直是她的职场黑暗期,但她偏不信邪,顶着各种压力一定要把工作做好。她不断在领导的要求和工作本身的需求之间找平衡,对下属们也运用各种方式恩威并济。由于压力,她满脸爆痘,但一切却并没有往好的方面发展。

我跟D小姐说,当出了问题时,我们都太习惯往自己身上找原因,但还有一点别忘了,就是可能是你跟这个环境不合适。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话起了作用,没多久D小姐就辞职并且去新公司走马上任了。

再见到D小姐时,她整个人的气色好了很多,她说多亏自己当时放弃了执着,把自己解脱了出来。人有时候确实只是站错了位置而已,换个环境不失为良策。她现在做得很好,也很受领导赏识,甚至连集团CEO都知道了她。她说虽然现在每天都很累,却很开心,感觉自己是在踏踏实实做事情,没有那么多内耗。

所以,遇到低迷期并不可怕,这是人生的必修课,也不会有结业的一天,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如何跟它相处。只有认识了它,才能驯服它。分析自己是属于哪一种低迷,找到应对之策,才是进阶之路。

都这个年代了,别被工作折磨得彻夜痛哭

柴静有一句话被传颂甚广,说是: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其实这句话的原作者是托马斯·卡莱尔,一位苏格兰作家。柴静的意思大抵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在万籁俱寂、只能听见自己的深夜,因触摸到所有的脆弱和无奈而痛哭过,大致就还没有解锁人生中那些个只能独自承受的痛苦、恐惧以及无助吧。

深夜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刻,身处安静的黑暗中,“你只有你自己”的孤独感会格外强烈。午夜梦回,很多被白天的喧嚣掩藏的情绪都会一声不响地跑出来,咬着被角哭泣不失为一种情绪的宣泄。想得而得不到的痛苦与无奈,想走而走不开的无助与失落,都是深夜情绪的活水源头。彻夜痛哭的人在白天大多是个战士,只有回到一个人的晚上,才会像回到洞穴的狼一样,落寞地舔舐伤口。

深夜流了多少泪,白天就做了多久的硬汉。只是,白天的战士可以做,但彻夜的痛哭到底值不值得呢?尤其是当这份痛哭是因为工作时。工作一方面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另一方面则只是糊口的工具。如果需要经常把自己逼到深夜痛哭才罢休,那么,你要么就需要考量这份工作的价值感,要么就需要考量自己的工作方式了。

月刚工作的时候是个认真的胆小鬼。领导交代的工作都会认认真真完成。当时带她的姐姐总会让月处理很多打杂的工作,诸如帮忙买早饭、倒咖啡、拿快递,等等。虽然月心里也很有意见,但面对好不容易过三关斩六将才得来的工作机会,月使劲吞了下口水,跺了跺脚说,我忍。但忍耐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姐姐对月的使唤越来越娴熟,经常让月周末帮她写材料,然后周一自己修改一下就去做工作汇报。

除了无节制地使唤月,她对月说话的语气也越来越差。一开始还会说“麻烦”“谢谢”,等等,后来就直接交代工作,连这些客套都省了。月稍微做得慢了,她还会对月拍桌子:“现在的毕业生怎么都这么差劲儿啊,在学校到底都学了什么?”月憋着一口气却不敢顶嘴。下班跑回家趴在床上大哭。自己也是被家长珍爱大的孩子,在学校也是拿一等奖学金的学生,怎么上了班却要被人这样对待。月说,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如此对待。

直到有一次,她看到一个跟她同一批进公司的同事是如何说“不”的,月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也才知道那些深夜的眼泪是多么懦弱和廉价。

那个微胖界的可爱同事是跟月同时进公司的,月对她的印象很好,因为这个女孩周身散发着一种让人说不出来的气场,很舒服,不咄咄逼人,但又有一种让人不容小觑的自信。同样也有个姐姐带她,那次姐姐让她去买咖啡,“微胖界女神”说自己太忙了走不开,请姐姐自己去买吧。当时办公室的气氛一下子就尴尬了起来,因为第一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