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9:22:31

点击下载

作者:陈建等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试读:

前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目前处于理论无法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发展状况,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上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并且我国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理念,但就指导创新创业来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经验教训。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的结合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待提高、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不合理、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不够新颖、师资培养队伍不够重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都是值得高校去深思的一些方面。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研究,重新提起素质教育的前瞻性思维,以管理模式、教育思想、丰富载体等去构建创新创业的平台。同时,有机结合了国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与之相结合是在各方面都要有创新的重要性,例如思想理念、国家机制、合作模式等去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大学生资金、基地等的实际支持,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最后,回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渊源,是国家领导人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来源,奠定了国家的发展方向。教育大学生以此为基础积淀自身创新创业的理念,不能脱离实际,要扎根于脚下,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切国家未来的发展。此外,还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最早开始系统化的高中时期,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展开了新时期大环境下的几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高中学生进行挫折认知、挫折预防和挫折应对教育,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生活息息相关,起着思想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下面我们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帮助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国家的社会、政策影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在高校生活学习中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有效性,关系着国家政策的开展、高校教育的深化。如何在大学沉淀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我们深层次思考的问题。

三、本章通过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明显特点、研究方法以及其最重要的优势,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一个大轮廓的精准描述,铺垫了后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的紧密关系。第一节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

一、从领导科学角度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一个不懂得思想领导、不善于掌握思想领导、不能把掌握思想领导置于一切领导第一位的领导,就无法成为一个清楚明白做事、有大作为的领导。(二)“今后,政治路线已经解决了,在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学校领导不重视思想工作是不行的,但想做好思想工作,却不能搞空头政治。(三)“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思想优势。”这一观点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这一论述为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极其重视的一项远大事业,这项事业并不能局限于眼前的一分一厘,而是应该在打下坚实基础的前提下,铺就一条康庄大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一门灵魂工程。

二、从政策法规角度透视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每一项内容又可具体分为许多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包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中国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教育。

二、集体主义教育包括尊重、关心、理解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教育;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关心社会,为家乡、社会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教育;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关系的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三、社会主义教育包括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常识教育;邓小平理论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理想教育包括人生理想教育、道德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社会理想教育。理想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树立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坚定信念。理想教育应当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和科学信仰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人生、事业等方面树立正确的理想与奋斗目标。

五、道德教育包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道德评判能力的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职业道德和环境道德教育。

六、纪律与法制教育包括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知法守法,维护社会稳定,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和抵制违法乱纪行为的教育。要让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勇于同违法现象作斗争,服从国家和集体的统一意志并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七、国防教育包括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的教育;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教育;军民团结教育和对普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在校生进行基本军事训练。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使他们初步具备基本的军事素质和技能,自觉地捍卫祖国的尊严、独立和统一。

八、民族团结教育包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的教育;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教育;民族团结历史的教育。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团结政策和宗教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九、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始终坚持把那些世代相传、长期积淀下来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继承、弘扬下去。同时,要努力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凡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外来文化,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管理和其他管理经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优秀的文学艺术、文化思想以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吸收。第三节思想政治及教育的明显特点

一、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一)内容丰富,爱国主义突出

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因而在西方国家日益受到重视和钟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日渐丰富起来。如美国,在学校实行广泛的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教育、公民权利义务教育、国民精神等政治教育,还有道德宗教教育。特别是在高校,还专门设置了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如职业道德课、公民课、政治课、哲学课等,并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以此来培养资产阶级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在各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由于各国的历史和文化不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都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明确了现存国家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它是一面旗帜,是各国人民团结凝聚、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在现代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唯有爱国主义才能最大程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找到种种利益冲突中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某种共同点、结合点”。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现代西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共同的核心要素。以美国为例,人们一般认为合格的美国公民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备“我是美国公民,我爱这个国家”的思想意识。美国尤其重视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美国,从幼儿园就开始讲星条旗的组成,让3岁的孩子都知道华盛顿是“美国之父”,知道南北战争。从幼儿园到小学连续不断地进行灌输,使孩子们知道国家是怎样形成的,为此又付出了多少代价。正因为美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十分重视从小学、中学起抓爱国主义教育,所以美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很强。(二)方式多样,方法灵活

现代西方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表层的形式与途径到深层的教育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形式变得多样化,除了理论灌输之外,还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及环境感染熏陶教育,实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启发式教育相结合、调查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各种校园活动相结合来综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西方国家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中,公开的、正面的教育方法是最受到重视的。西方国家还采取了“渗透性”“隐蔽性”的教育方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极大的自然性和隐蔽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特别是在政治价值观的教育中,他们特别注重营造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其政治制度。这种间接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人本化趋势,开始重视教育主体,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要求摒弃空洞的说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重视灌输的同时,更加重视渗透隐蔽性的教育方式。主要通过暗示法、感染启发法、心理咨询法、参观法、社会参与法等来进行的。例如“有教养的人不会随地吐痰”“英格兰都人尽其责”等口号,其暗示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三)途径广泛,具有全方位性

现代西方国家,特别是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与家庭、社会联系起来,使学校在空间上进一步扩大,实现同社会各部分的衔接。社会广泛参与,无论是学校、家庭、社区还是大众传媒,无论是政党还是宗教团体,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所有的人员、所有的场所、所有的时机都被用来宣传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工作都是自觉的、互相配合的,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思想指导下,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各国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个共同点:

以学校为中心,呈辐射状的全方位的教育网络,很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美国和西欧则采取一种比较隐蔽的形式,学校内严整的学生工作机构,事实上行使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但却是在日常管理的行为中进行的,且往往是通过职业咨询、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的。他们用一种非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传输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他们也强调各种社会化机制的协调一致性。他们的科学机构、专家化队伍,健全的作息环境、良好的服务中心和服务设施等都表明,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是全方位性的。(四)目标的政治性、阶级性鲜明

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特定的阶级性的,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极力声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超阶级性,但实际上却是无法实现的骗人的空话。因为一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最能反映这个国家的政治倾向性,这是由于不论什么性质的国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公民成为需要的人才,这是共同的目标。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当时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就提出了,其德育思想立足于为新兴的英国资产阶级培养新人。此后,西方德育在资产阶级的思想灌输和政治文化灌输方面也从未松懈过。政治家、教育家们都非常重视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宣扬灌输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这种灌输无论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效果也十分惊人。以美国为例,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因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称呼,只有打着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之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活动。因此在培养目标上表述各异,诸如培养美国公民、合格公民、民主公民等。尽管提法各异,但实质是一样的,即强调学生必须具有美国的国民精神,培养具有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道德成熟的公民,美国资产阶级一直在抓政治教育,而且导向明确、旗帜鲜明、措施得力。其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一批忠于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接班人。从这里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从以上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中渗透着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思想价值观念。其目的是培养服务和忠诚于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合格公民”。从表面上看,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似乎没有或很少有政治性的成分,其实是他们的形式比较隐蔽罢了。所以说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都是有阶级性和政治性的,即使口口声声说不讲政治,回避政治的西方国家也莫不如此。(五)适应性极强

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服从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着新的形势、新情况,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在不断地调整自己、更新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适应性。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不断根据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来调整和完善自身,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美国历史发展相适应。例如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思想政治教育以战争服务、鼓舞士气为主。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会公民为了服务于社会,不断调整、自我更新,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适应社会,这是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点。

二、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价值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一体化,世界各国之间广泛地开展了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在这些变动、融合过程中,各个国家不但没有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反而更加重视,积极从本民族的传统中汲取营养,强化本国意识形态,以希望在世界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西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使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借鉴其对于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一)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化”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现代西方各国的发展趋势。不管他们在提法上有多么不同,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特征。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在21世纪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反思我国思想政治的现状,当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因此,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时,对西方各国对我们的西化、分化图谋,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学术界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意识形态淡化论”,其实质是要淡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二是“意识形态中立论”,其实质是否定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从而否定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这些观点是完全错误和有害的,必须予以澄清和纠正。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坚定不移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以往,我们国家特别注重传统的灌输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向学生灌输社会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这种理念的灌输方法,手段上缺乏灵活性,主要是国家设置专门的宣传机构,通过专门的人员,划出专门的教育时间,对各类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少考虑教育对象的实践能力,也很少关注教育对象的行为养成,虽有教育对象的实践参与活动,但一般都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将国家的主流思想意识渗透到教育对象的心中。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是很好。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成效,是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问题。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机会。

1.要讲究教育方式的灵活性,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渗透式”“隐蔽性”教育方法的使用。

2.注重教育途径的全方位性,使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注重环境熏陶,加强教育环境的建设。

3.加强教育对象的实践参与能力,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三)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西方国家特别注意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建设,像美国把全体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求他们通过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形成影响。美国社会学家里昂纳·戴维斯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导致美国高校教师失聘的原因中,“政治思想有危险倾向”的居首位,因此而失聘的教师占失聘人数的31%,而因“学术水平低”失聘的仅占19%。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其对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要求是极严格的。除此之外,对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校长、训导长、指导员等从事学生工作的人要求都非常严格。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了示范作用,这是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有成效的原因之一。

从以上对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比较来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有明显不足的地方。近年来,我国这部分人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提高中,文化素质提高得非常快,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而道德素质、政治品质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示范、榜样作用,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第四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的高校大学生发展十分重要,那么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开展最有效的方法,从多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思维(一)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禀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二)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礼仪”观念即是对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

2.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在这方面,应当教育人们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抛弃奢侈、糜烂、浪费和过度的生活观念。

3.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

二、一般来讲,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但却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良好的心理倾向教育可能应当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和”状态。同时,在心理倾向上,还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气质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地认为独立就是好的,顺从就是错的。再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活普遍优裕的情况下,要牢记“生于忧患”的教训,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培养吃苦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也就是不加人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种内在人际自然力。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两种。这两种习性对于养成人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极大。

三、一般情况下,应当以教育和养成人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而应当消除对抗习性,即使在成人人格养成中,对抗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否则,社会的人际关系恶化,人与人的对抗和争斗是不可避免的。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克服现代思想观念中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努力使人们达到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献的人的境界。

四、要真正重视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公民的人格培养。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看到这一点。但是,以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力气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而很少从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因此,必须在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这里仅从人格培养的角度提出几点应当注意的方法,以引起大家思考:(一)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于社会个体内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观念,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二)必须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为人的习惯。中国文化从小对儿童进行“洒扫、应对、进退”方面的教育,就是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培养其人格自觉性。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例如,西方人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其依赖性;教育儿童爱护一草一木,爱护环境,由此培养其热爱家园、热爱国家的基本情感。这些良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应当积极吸取。(三)必须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强制教育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应当慎重采用才行。(四)必须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一样,应当想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并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达到“愤”和“悱”的临界状态下,教育者适时“启”之“发”之,就能使受教育者如“醍醐灌顶”,从此对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铭记于心,没齿难忘。(五)必须运用无形教育的方式,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常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正是说明为父母者的自然“身教”的巨大影响力。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影响着学生。

可见,无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润往往比暴雨的冲刷更有益于万物的生长一样。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教育者高度的素质修养。说到底,教育者也有一个不断地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不断提高的问题。这也说明了人格教育是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化的,全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的形成,要靠每一个人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提高,以及彼此的相互影响。这正应了《礼记大学》中的那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第五节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是通过向社会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达到凝聚社会共识。高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特殊性在于通过育人功能的发挥来影响社会和服务社会。可见,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恰恰可以为这一伟大事业保驾护航。

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具体体现为意识形态优势、理论宣传优势和实践优势,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是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存在的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优势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意识形态性和育人性本质决定的,是在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和塑造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起到了统一思想、拨乱反正的精神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应对国际、国内挑战,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解放思想,统一思想,通过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突出的优势就是意识形态优势。

其意识形态优势是国家通过向社会传播主流价值观、政治观来形成社会合力,使人民群众接受、认同国家意志。思想政治教育所负载的价值倾向是其他任何一种知识性教育所不具备的,它就是旗帜鲜明地向人民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优势体现为导向性和育人性。其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服务于社会发展,体现人民的根本价值利益取向,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影响,达成政治共识,形成思想一致性和行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认同的前提下,通过对人的教育和培养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达到最终的育人目的。因此,高校应该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优势,成为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宣传优势(一)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主要通过理论宣传和理论创新来实现。理论宣传优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第二个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优势的发挥不是简单的灌输,它是通过形式多样、手段先进的各种宣传方式和载体实现的。(二)其宣传的理论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不断创新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宣传和理论创新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宣传阵地,更是理论创新阵地。(三)高校充分利用理论研究优势,结合中国社会历史性变革和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利用人才培养优势,不仅向青年学生讲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培养一批批具备良好理论素养的理论工作者。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优势还在于运用相关理论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宣传和创新的目的不单是向社会传递了一种正能量,还要对社会现实和理论热点、难点予以回应和解读,从而引导青年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还表现为实践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改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实践,它通过人的思想意识领域的道德、政治观念的认同来实现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使社会发生了根本性质变化,重新塑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于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改造人的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优势的发挥更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实践优势还体现为实践渠道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课堂主渠道教育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新型传播媒介等多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开展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相互融合、渗透的教育实践。

因此,发挥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渠道的优势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形式。意识形态优势、理论宣传优势和实践优势是其他知识教育所不具备的,它们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实践范式。第二章高校素质教育高校素质教育

在高校提出素质教育这样一种教育思想,是与那种片面的、狭隘的、过分功利化的专业教育思想相对立的,它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体现着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时,大学素质教育又是一种教育类别、教育模式,旨在加强专业素质教育,承担着专业素质之外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

因此,注意专业基础,强化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不再仅仅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从专业教育的改造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入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统筹考虑现有的大学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此外,我们还要特别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出发点。必须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互融通,把两者很好地兼顾起来。对文科生要加强科学精神训练,对理工科学生则要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方法教育也应提到很紧迫的位置,脱离了方法教育的教学,只能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的知识仓库的保管员,掌握了方法的人,就是掌握了规律的人,掌握了命运的人。我们要注意培养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科学研究和发现新知识三种方法。第一节 主要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总述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二、素质教育内容的讨论过程“素质教育”一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出现以来,已成为理论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对素质教育内容的讨论,有很多的观点:(一)主张素质教育内容应与素质的内在质地相联系。(二)主张素质教育应同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相适应。(三)主张素质教育内容应从素质结构的整体性着眼,又要注意其差别与界限。(四)主张素质教育内容应考虑社会需要并着眼于未来。(五)主张素质教育内容应从层次上划分。

三、广义与狭义的素质定义(一)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二)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称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四、素质的主要内容分类(一)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二)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素质(大学生对教学计划内的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文化艺术素质(大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以及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态度和精神)、身心素质(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体育运动技能,体育训练和达标情况、社会适应性、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个人言行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修养)。

人文素质的几个方面:

1.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存于主体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

2.在宏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有骨气)。

3.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问题。(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包括独到见解、独特方法),完成实践环节、学习任务,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由大学生的法纪知识内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边界的心理品质,它通过内心结合和习惯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调控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学校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学生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做人与成人实践中内化成的行为规范的心理品质,包括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若干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廉政与腐败、诚实与虚伪、创新与陈旧、积极向上与不思进取,增进自身全面素质发展与个人发展为中心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对应的心理素质。

五、提出高校素质教育

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来,22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成效,但是总体而言离人们的期待还有距离。是什么迟滞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应如何调整、创新,才能适应充满变化的新时代?(一)第四届华东地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综述

由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与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华东地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日前在杭州成功举行。来自教育部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学术机构、高校以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专家、学者六十余人参加会议。研讨会以“让人文感动青春”为主题,针对文化生态的负面性与大学生文化素质缺失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就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转换、教学过程优化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二)警惕负面性文化生态的消极影响

进入20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战争、贫困、体制变革、文化传承方式转换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从而影响到大学教育,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六、知名人士对于提出素质教育的看法(一)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教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虽然知识面很广,但却没有把知识充分转化为见识,进而涵养自身的行为方式。近三十年来,现代化的建设集中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方面,在延续革命文化的同时,功利性文化以俗文化、娱乐、消费文化的形式大行其道,基础文明和基础文化的建设仍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在这样一种文化生态下的创新只能是一种没有根的文化游移,这值得我们反思。

而反思的重点应该是文化传承断在何处,从何接起。如何在教育中重建基础文明和基础文化,将断裂的文化生态之链重新连接起来。当务之急是提高学生阅读经典原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二)教育部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于德弘说,当今社会,大学精神的缺失,商场化、官场化思想的渗入以及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等一系列的令人担忧的不可量化因素,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负面影响很深。文化素质教育往深层走必将会冲击原有的大学教育观念,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会觉得越走越艰难,但也必然会越走越有深意。(三)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夏中义教授认为,当下在校的大学生都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们(尤其是来自都市的同学)多是在电子娱乐文化、商业广告铺天盖地的氛围中走过来的,很多似是而非的负面思潮对他们影响很大。概括而言,对大学生精神成人造成负面影响的有三大思潮:

1.无边消费主义

无边消费主义作为愈益汹涌、难以遏制的时尚潮流,其特点是把日常物质消耗水平的高档看成是生命格局中最值得追求的目标。这是部分大学生学风浮躁、无心于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2.历史虚无主义

无论是1840年后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还是1949年后,伴随共和国的光荣与梦想所发生的血泪书写的持续曲折,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这对中华民族的前途来说,令人担忧。

3.狭隘民族主义

不是把爱国体验化为某种从心底由衷流淌的对祖国山河、母语、文明、习俗的刻骨的亲和,而是掺杂着排外和情绪宣泄。文化素质教育的使命之一,便是对上述思潮做出我们的回应。文化素质教育者扮演着21世纪中国文化生态下的守望者,我们要做的事是如何“守住这个山头”。(四)河海大学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尉天骄教授认为,当今中学推行的是围绕高考的应试教育,大多数高校推行的则是围绕就业的应业教育。这种应业教育太过狭隘,对文化素质教育有消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极大欠缺,已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七、文化素质教育需厘清内核、把握重点

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已经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但到目前为止,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并不十分成熟,其真正内核尚需厘清。(一)夏中义教授认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外乎如下两种:一是把文化素质教育当成技艺型教育,唱歌、跳舞、拍照,甚至插花、打高尔夫球,都成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分支。二是知识学层面,所谓文理相通,让理科生学文,让文科生学理,很多高校都这么做。实质上,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教大学生精神成人,即在价值根基上懂得做人的道理,并把这些道理内化为德行,来规范行为,提升心灵,这才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核。(二)同济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章仁彪教授认为,高校倡导文化素质教育已经多年,值得总结和反思,以利深入和可持续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广泛而多彩,大约有三个层面:一是校园文化氛围的塑造,音乐、诗歌、戏剧等学院文化既轰轰烈烈,又注重内涵;二是通识课程菜单丰富,公共选修文理互补;三是注重人文,弘扬大学精神。这三个层面都是需要的。但进一步深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则要注重精神育人。素质教育重在“知识、能力、人格”的三位一体,这是最基本的三种素质。人格的建树不可有须臾的忽略,但必须是传统理想人格的道德、理想、情操、信念和现代人格的独立、自由、诚信、问责意识的统一。所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应该“转识成智、化性为德,以业为志、由技入道”。从根本上讲,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重在回归大学之道,弘扬大学之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谓大学;万物并育,化成天下,是谓大爱!今天,值此万众一心、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抗震救灾之际,我们探讨大学教育,更要坚守大学之大爱之道!(三)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龙世立教授认为,厘清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素质教育与党的教育方针的一致性;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致性;还应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致性。

八、助学生“精神成人”是大学的文化使命

大学教育,重在传承文化,追求真理。大学要培养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要培养道德健全的人,首要的任务是构建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内的文化素质教育系统工程。在这方面,全国高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本次研讨会上,部分高校就此交流了经验。(一)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任陈荣杰副教授介绍,经过几年的努力,华东理工大学已经构筑起一个以“中国文化导论”为中心的人文课程系列。为了使当代学子与古代圣哲的对话更持久、深入,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了系列后续的公选课,比如“儒家文化研究”“道家文化研究”“佛教文化研究”“现代禅学”“中国民俗文化”“中国古建筑研究”“中国器物文化”,等等,充分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尊。(二)浙江工商大学近年来彻底更新理念,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建构起完整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实践中,通过必修课、限选课、公共选修课等课程形式,使古今中外哲学、文学、文化学、史学、美学、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音乐、美术等文化知识得以传授。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文化素质教育从课堂拓展到实践,由校园延伸到社会。

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认知社会、锻炼能力、创业实训的自觉行为,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知识、能力、素养的整体提高。(三)山东大学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为教学切入点,依托学校文、史两院的学术优势,通过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和“中国传统文学修养”两门公共基础课,在开阔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四)上海交通大学多年来坚守“大学生教育应当抓灵魂”的理念,开设“大学人文”课程,举办“大学人文节”,延伸大学人文第三课堂,“一个理念,三个课堂”的经验受到广泛关注与推介。夏中义教授会间所介绍的“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考自己”的考试方式改革亦使与会者耳目一新。(五)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需要进一步得到高校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高校在各自创新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借鉴也非常重要。这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对于区域内高校厘清思路、提升文化素质教育水平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九、引导高校素质教育发展方向(一)讲德育,不仅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也注重个体人格品质的培养。(二)讲智力,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讲体育,不仅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也注重心理健康状态。随着教育的国际化,以知识、人格、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概念被广泛接受。人的客观素质结构和内涵,也引导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教育手段的不断创新。

十、引导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基础(一)大学教育的广博背景,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搭建了最广阔的平台。除了获取知识外,提高能力、历练人格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目标。素质教育中既包括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训练。传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智力素质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

1.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及考验,大学生是普通人群中知识水平及再学习能力较高的群体。

2.大学的专业划分,使新知识技能的学习成为学业生涯的重心。

3.长期以来形成的气氛,使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智力因素的重要性,而个性化的教育,对人格、能力、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往往被忽视甚至忽略。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合乎社会现实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原则,这要求我们从工作理念、体制、机制和内涵各个层次深入思考、积极实践,对学生开展多方位的引导和培养。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进一步从辅助向主流转变,从单纯的单向课堂教育进一步向更加生动、实用、宽广和深入的领域拓展,成为大学育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二)针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体系中更注重学生课堂外的行为与习惯的支持性干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等属于这样的范畴。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深化,不仅教育的内容富有时代色彩,人们也更注重新的方式、手段的探索。(三)现代教育手段是开放性的、综合性的,已经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教育方式,从授受形式转变为多种方法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新局面。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征,高校更多地将社会实践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的新载体,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学生普遍反映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集中锻炼。经验证明,在实践中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其贡献社会、服务他人、增长才干的价值需要。(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活的顺利与否,也直接影响到毕业后的发展。因此,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各个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而新世纪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影响大学生素质形成的因素多元化,那么,我们对其考察了解的手段也应不断创新,时时修正,并针对学生多方位的需求以及心理年龄特征,在教育手段上也应不断拓展。第二节“泛化”教育存在高校

一、改变“泛化”教育的前提

当前,现实物理网络和社会虚拟网络的发展使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丧失了部分信息优势,固有的教育方式方法失灵,话语权削弱,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现实学生群体基于物理网络向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虚拟网络的迁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正逐渐泛化,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教育工作者,许多基于网络的宣传平台也加入教育主体中,甚至许多高校学生因为熟稔网络环境,也开始宣传累积的网上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学生也成为教育主体的一部分。这打破了高校学生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不断减弱,高校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造成为一种迫切需求。因而,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应当不断深化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调整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有效应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泛化的表征(一)话语权是通过语言来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进而达到其权利的体现。(二)话语权具有无形的权威性,以某种程度的驱动力使人依赖,让人服从。顾名思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则代表了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调控力、引导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三)作为思想品德的施教者及组织者,他们自身的思想品德往往是非常规范的。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他们作为领导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宣传主体,其话语权首先来自于个人成长中的角色分配,蕴含于自身知识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认知优势。其次来自于权力机构的制度安排,也就是国家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以及由此带来的潜在地位优势。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受体,在临时形成的教学关系中处于客体地位,既不具备相对知识优势,也因认知上的差距缺少话语权。(五)目前,虽然通过制度以及角色重要性来分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相对固化,但是也并非永恒不变。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面渗透,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成为高校学生知识累积和构建认知体系的主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及其主体在形式和内容上也都在经历着重大变化。(六)《2012年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表明,将“网络”作为获取社会信息主要渠道的学生占73.1%,较2011年上升了3.1%。在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的主要活动”中,“搜索信息、查阅资料”“了解新闻”和“聊天交友”占据了前三位。“微博”等自媒体对学生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据统计,59.9%的高校学生会不同程度地使用自媒体发布信息,比2011年上升了13.1%。(七)在校学生基于网络的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活动比重也越来越大,在信息获取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最明显,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逐渐泛化,许多不同种类的主体开始通过网络来展现。网络的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开始逐渐对高校学生的交际体系以及知识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使得高校学生不再满足于以往的传统模式上的“你讲我听”的“对话”模式,有的甚至开始争夺话语权,成为泛化主体的一部分,这是他们主体意识增强的表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泛化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一)网络海量信息削弱了教育者的认知优势和话语权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信息获取受“金字塔”式组织机构的影响和制约,与学生相比,教育者获得信息的渠道显然要多得多。同时,就信息的可信度而言,也是教育者所获得信息的可信度高。因此,在制度上,教育者的主体性话语权由此得到了认可,在学生中容易树立威信,受到学生的支持。然而,目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资源的分配已然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由于无法保障信息的及时更新,才使得教育者能提前得到信息,而当前他们所获得的信息缺乏对现实热点的关注和剖析,表现形式也陈旧教条,开始逐渐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高校学生开始不断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而这些网络信息是教育者所不曾掌握的,甚至教育者也需要从网络中获取信息,成为网络教育的客体。教育者的信息优势迅速减弱,甚至消失。同时,尽管教育者和高校学生同为网上学习的客体,但后者无论在成长环境和认知需求等方面,俨然是虚拟社区的主体力量和网络文化的生力军。教育者所获得的信息或许学生早就已经了解,而高校学生在谈话间所说的一些网络术语或是网络话题则是教育者们从未听过的。从某些方面说,高校学生反过来成了教育者的教师。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正视自身所处的环境,转变观念并采取相应对策,势必会丧失自身信息优势,削弱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权威性,使原先独有的话语权受到更大的冲击。(二)网络主体泛化消解了教育者的话语调控力和教育引导力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通常包括收音机、电视等平台,而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施教者们则依托对信息资源和渠道的控制来审定和调整信息发布,形成自身的话语优势。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无法保证对一些不好的信息进行屏蔽或去除,其在信息管理上的地位也明显削弱。此外,由于各类网络上的学生主体的意识都较为开放,可以相对自由地接收和传播任何观点与思想,其他良莠不齐的泛化主体所传播的思想则会畅通无阻地作用于高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具备“把关”能力或者“把关”能力丧失,那么,教育主体的话语权将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和调控力成为思想政治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