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00:06:31

点击下载

作者:陈英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

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试读:

推荐序一 用爱与知识守护孩子的健康

当前,我国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医疗改革关乎国计民生,它不仅需要国家和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实施,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及全体民众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医疗队伍的专业素质,转变民众对医疗体系的认知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

陈英是我的研究生,曾就读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她在校期间,就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在广州两家大型的三级甲等医院工作了十多年,虽然是一名年轻的医师,却拥有极为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儿科临床经验。但是,大医院那种菜市场般的喧闹,医师日复一日的接诊、开处方、打吊瓶、住院之类的工作程式,使她感到困惑和无奈。

迷惘中,陈英医师毅然冲出“围城”,甩掉铁饭碗,来到了卓正医疗工作。她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除完成每天的日常门诊工作外,还必须经常与病患进行心理沟通,作医疗指导、网络咨询和进行医学科普知识讲座,完全不同于公立医院工作的模式。正是体验了两种不同医疗体制下的工作环境、模式,加上网络医疗服务的经历,陈英医师对于我国现存医疗体制的现状和各种不同人群的就医理念与诉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就形成了出版本书的原动力。

本书的完成,不仅得益于作者多年医疗实践的积淀,同时花费了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国内外最新的医学进展及文献,力求使最新最先进的理念和知识得以体现。颇值得欣慰的是,本书重视专业和科普知识的传播,更重视情感、心理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令人耳目一新。

陈英医师的这本书,不仅是一本面向大众的育儿科普读物,甚至可以当作儿科医师的保健专业参考书,作为一名在临床工作近四十年,目前仍在医疗一线忙碌工作的老医师,我也需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我特别愿意向年轻的同行及各位母亲推荐这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一级主任医师、教授曹励之2015年6月

推荐序二 卓正玫瑰

多年以后,手捧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我想我仍会想起第一次见到陈英的那个下午。那时的陈英,是广州一家公立三甲医院的儿科医生,在体制内有着稳定的工作;而卓正,那时刚刚在深圳敲定了第一家诊所的选址,正在装修之中。

呼吸着深圳湾畔湿润清新的空气,望着深圳街头行色匆匆、充满活力的人潮,我和陈英开始了愉快的交谈。第一次见面,我们的话题自然从公立医院的体制和医生的职业发展聊起。我们聊及公立体制对医生行医的束缚,陈英对此深有感触。在公立医院,每天接诊量很大,由于时间所限,诊断和开药基本上都很迅速,医生不能很好地跟踪随访。每天都碰到很多极为焦虑的家长,也碰到很多不具备简单护理常识的家长,但是,儿科医生的力量和时间有限,来不及深入地为家长们解释和宣教。

每每面对这样的情形,陈英都会觉得心有遗憾。如果有一个平台,能让有追求、有抱负的医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和机会与患者深入交流并诊断,让医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令医生和患者之间不再信息不对称,不再留有未尽之遗憾,那么便是陈英这样的医生所希冀的。

聊了一个多小时后,陈英当即做出了加入卓正的决定,“只要你们要,我就留下”。她的爽快令我感到相当惊喜,在我的印象中,公立医院的医生离开体制往往需要挣扎很久,大部分医生会关注职称、专业发展、医疗风险,甚至退休保障的问题。但陈英更关注的是卓正这样的平台能给她带来充分施展的自由。

当时的我没有给陈英担保承诺什么,只是指着尚未动工的几处地方,告诉她,这里未来将会是我们诊所的办公地点。而一个月后,陈英就把家搬来了深圳,成为卓正的第一位儿科医生。所谓由理解达成的信任,不需千言万语,不需白纸黑字,却有无限力量。

陈英曾经说:“来卓正以后,我感觉找到了理想中的医疗状态,医患和谐信任,只做纯粹的医生。”我想最主要是因为:第一,在卓正,医生与每个患者都有充分的沟通时间,彼此更容易产生信任,治疗的依从性更好;第二,因为公立医院繁重的临床工作,医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更新自己的知识,普遍重经验、轻循证,而卓正鼓励医生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国际最先进的医疗研究成果,坚定地支持循证医学的应用,并给医生提供各种海外培训学习的机会。

在卓正的陈英,是一名“完美主义者”,甚至是一个“工作狂”,也是在微博上有着十万粉丝的“意见领袖”。发现患儿家长有错误的育儿观念,她会“穷追不舍”,力求帮助家长扭转过来;她追求近乎百分之百的患者满意度;她每天早晨五六点钟起床,晚上十一二点睡觉,出诊之余还不停阅读文献、与家长互动,在微博上与网友们交流,答疑解惑,每天总是精力充沛。而作为《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这本书的作者,陈英更展现了体制外医生的风采,亲切、活泼、专业、深入,娓娓道来,举重若轻。

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在卓正这几年的诊疗经历和感悟,陈英写就了本书。近三年体制外自主执业的经历,使陈英的行医理念和行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与公立医院的行医风格有了显著的差别。陈英希望把这些转变的意义展现出来,帮助家长们更新育儿护理及就医的观念、方式,让更多的家长、孩子受益。

陈英的文字毫不含糊、实操性强、掷地有声,这样的陈英,不仅是对自己的专业有着十足自信的资深医生,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气的人。我相信,沉淀了她十多年行医经验和潜心思考的这本书,将会成为家长们了解常见儿科疾病和儿童保健问题的最佳读物。卓正医疗CEO王志远2015年6月

自序 换种方式,一样爱你

不知从何时开始,进入诊室的孩子大多是自己熟悉的,甚至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有什么特征,我都了然于心,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亲切。我喜欢这样,除了那份医者的责任感,更多了一份如亲情般的情感。

我从公立医院辞职加入卓正医疗已经快三年了。从辞职前的踌躇满志,到加入卓正初期的忐忑不安,再到现在的淡然、满足和自信,全新的职业体验让我对儿科医生这个职业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这三年带给我整个人的改变更是一笔让我受用终身的财富。

如今,我已经习惯了每晚打开预约信息看看我第二天的预约,习惯了每天早上收拾得干净整洁、精神饱满地去上班,习惯了看诊时和孩子的家长聊病情、拉家常,最近也习惯了坐在诊室不穿白大褂……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我,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我的时候,那种满足和欣慰带来的幸福感真心无法言说。

曾经的我在三家公立医院担任过儿科医生,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我接诊过近十万个孩子,同时也接触到了近十万个家庭,其中约80%的孩子都是因儿科常见病来就诊。有的家长会因轻微的感冒、咳嗽而给孩子挂急诊,有的家长大半夜还会抱着感冒发热的孩子奔波于几家医院,有的家长一心想让孩子快点好,甚至强烈要求我给孩子多开药、打吊瓶……

有句古希腊谚语是这么说的:“最伟大的医师就是自然、时间与耐心,最好的药物就是不吃药。”从科学性来说,这句话的确不是万全的,但是对于儿科常见病来说,其中的理念充满智慧。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自我修复能力,加上很多儿科常见病本身具有自愈性,只要家长能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护理孩子,就能帮助孩子痊愈。要知道,过度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会透支孩子的身体,盲目用药最终损伤的是孩子的健康。

但是,由于我国儿科医疗资源匮乏,公立医院儿科的工作量很大,每个医生几乎每天要看数十上百个孩子,平均下来每个孩子只有3~5分钟的看诊时间。于是,曾经的我没有时间去说服每一个家长发热时孩子要少穿少包,没有时间跟每一个家长去解释为什么不要滥用输液,为什么发热并不会烧傻孩子……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力感让我很煎熬,我希望每一个孩子的身体都能被好好保护,我希望能有一个高质量的诊疗平台,环境舒适,沟通无阻,让家长和儿科医生在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之下,共同制订出对孩子最好的治疗方案。

庆幸的是,我最终找到了这样一个平台,并勇敢地冲破体制,放弃了稳定的生活,为自己的人生搏了一把。欣慰的是,卓正医疗的几家门诊部,自开业以来,没有过一例儿童静脉输液,我们一直在合理用药与疗效间寻找最好的平衡。我们收治过的数例肺炎宝宝,在与家长充分沟通后,都是采取口服药物、雾化治疗、吸痰护理同样将宝宝们治愈。

我常常对家长说: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我也会这样处理。面对每一个孩子,我知道生病的他很难受,我也能体会陪伴左右的家长有多焦虑多难熬,所以我会权衡再三,甚至连夜查阅国际最新的治疗依据,和家长一起讨论出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有时候,必不可少地需要承担一些压力,但压力总会转化为动力,只要最终能收获家长们满满的信任,一切就值得。

近一年多来,我在临床工作之余,坚持认真写作,把从医十余年来在临床中碰到的一些经典案例用故事的形式写出来,并融合了普通家长所需要的、能够掌握的疾病观察护理知识。另外,考虑到大部分家长可能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我在写作时按常见症状来划分章节,每一章都讲了与某一常见症状相关的若干疾病,并按常见到不常见的逻辑来排列,希望能让家长们由浅入深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更希望家长们阅读过后能够通过症状了解疾病,了解孩子的身体,当孩子生病时,不再手忙脚乱,不再病急乱投医,让孩子少受苦。

回看我十余年的从医经历,不管是在曾经的公立医院还是在如今的卓正,无论是线上科普还是纸书科普,对我来说,我只是在不断寻找一种对孩子健康更有利,能把更多关爱带给孩子的方式。

最后我想感谢我的导师曹励之教授,是她教会我如何做好一名儿科医生,教会我儿科疾病的诊治思路,曹老师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都给予了非常多的帮助。

感谢我的父母,生我养我教育我,我的妈妈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勤劳宽容,给予我最无私的爱。感谢婆婆、先生对我的爱与包容,尤其要感谢我的儿子乐乐,也许他还不能理解,但是他的到来让我更懂得不忍和大爱。

感谢卓正医疗CEO王志远,对于我工作之余写作本书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感谢我的好朋友们对此书的认真审阅与修改。他们分别是:新锐儿科医生欧茜(新浪微博:@医生妈妈欧茜)、科普育儿达人朱剑笛(新浪微博:@火爸朱剑笛)、科普育儿达人黄树毅(新浪微博:@二喵居士)、疫苗科普达人陶黎纳(新浪微博:@疫苗与科学),还有我在卓正医疗的同事,循证医学坚定的支持者李陶医生(新浪微博:@卓正内科李陶)。陈英2015年6月

CHAPTER 1 宝宝发热不要慌,全程护理有章法

孩子一发热,家长就着慌,其实发热并不可怕,只是一种症状,面对孩子发热,家长们要冷静观察、细心护理。焦虑归焦虑,但不能乱了方寸,只有掌握发热的来龙去脉,才能让孩子跨过发热这道坎,收获真正的健康。Check Point● 半岁后孩子通过战胜发热建立免疫系统● 精神状态是衡量孩子病情的“金指标”● 孩子发热时要少穿、少盖、少包● 寻找发热的源头才能真正降温● 治疗发热能口服用药就不要输液● 41℃以下的单纯发热不会“烧傻”孩子● 热性惊厥不可怕,冷静处理避免窒息● 幼儿急疹多会自愈,别因恐热而过度干预

SECTION 01 你所不知道的宝宝发热真相

发热是宝宝铸就免疫力的最佳时机

半岁之后的孩子最常出现的身体状况就是发热,几乎每个带过孩子的家长都曾被孩子突然升上来的体温惊吓到,都曾为孩子持续数日不退的发热焦虑抓狂过,也都因不了解发热的真正原因和后果而产生过各种胡思乱想。从公立医院到私立医疗机构,我在儿科诊室为孩子们看了十多年的病,见过无数因孩子单纯发热而紧张甚至惊恐的家长,甚至我这个儿科医生也在儿子乐乐第一次发热时有过彻夜担忧的经历。所以说,要想摆脱发热的困扰,必须要了解发热的来龙去脉,并保持正确的心态。

频繁发热不一定就是有严重疾病

琦琦的妈妈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孩子发热所困扰的家长。琦琦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今年3岁,刚上幼儿园,从5月到11月这半年间平均每个月发热一到两次,琦琦妈妈带琦琦来看诊的时候特别地焦虑、担心,紧锁的眉头、焦灼的眼神、不安的语气,让整个诊室的气氛都变得凝重。

不等我问完诊,琦琦妈妈已经开始不停地发问:“为什么琦琦半年间发热这么频繁?医生,不会是什么不好的毛病吧?不会是白血病吧?”再看琦琦,虽然发着高烧,但面色红润、活动自如,精气神好着呢。

凭我的经验来看,琦琦的病情并不严重,没有什么大问题。于是我宽慰琦琦妈妈不要过于担心,但因为琦琦妈妈的坚决要求,我们给琦琦做了一些化验检查,最后证实琦琦就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没有任何其他恶性疾病的证据。最后,琦琦的发热在第五天退了,这下琦琦妈妈悬着的心才彻底地放了下来。

发热往往能帮助孩子建立免疫系统

其实,大多数婴幼儿在2岁内都会出现8~10次上呼吸道感染。如果孩子已经入了幼儿园,或者家里有已经上学的哥哥姐姐,那可能会得更多次上呼吸道感染,因为病菌容易在密切接触的孩子之间传播。

不过,家长对此不必过于担心。大家都知道,我们生存的自然界有成千上万种病菌,我们的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且孩子的呼吸道及免疫系统都没有发育完善,因此更容易遭到病菌的侵袭,也就会出现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痊愈之后,孩子的呼吸道就会恢复正常的状态。

所以,面对孩子的反复发热,如果医生判断只是由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引起,那么家长们就无需太紧张,因为这种反复感染发热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

新生儿会从妈妈体内获得一些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保护新生儿不受病菌的侵袭,所以一般半岁内的孩子患感染性疾病的概率相对要小一些。到半岁以后,孩子从妈妈身上获得的抗体慢慢消耗殆尽,必须依靠自身去健全自己的免疫系统,从而获得抗体,而这些抗体正是在一次次与病菌的交锋中获得的。要点1感冒发热帮助孩子建立免疫系统半岁后,普通的感冒发热是孩子获得抗体、建立自身免疫的好机会,家长无需太紧张,不必一有发热苗头就急于遏制,干预一定要恰当而不可过度,相信孩子的自愈力。

如果不好理解,可以这样打个比方。新生儿好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最开始从妈妈那里继承了一些防御武器,但用完后就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来建立新的防御工事。起初他的国防力量(免疫力)很薄弱,敌军(病菌)入侵的时候,尚不能有效地组织防御,敌军就会攻入(如病菌进入血液循环,或肺部、脑部等部位),大部分的国家会在敌军入侵时组织反抗,一步步建立起自己完善的国防力量,下次再有敌军入侵的时候,就拥有了足够的力量去歼灭敌人。

孩子遭受病毒、细菌攻击的时候,就像新成立的国家面对入侵者会做出反抗一样,孩子的身体也会做出一系列反应,也就是反抗病菌的入侵,其中发热就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反抗表现之一。通过一次次地战胜发热,孩子的免疫力也在一步步得到完善。所以说,发热并不总是可怕的,有时候反而是孩子建立属于自己的“免疫部队”的最佳时机。

孩子上学后容易交叉感染,增加发热概率

现在的孩子们真是被照顾得特别周到,家长们为孩子营造了非常好、非常干净的生活环境,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有些过度保护,很少让孩子在户外活动,孩子接触的人群也相对单纯,通常只有几个主要照顾者。一旦上了幼儿园,孩子进入一个很大的集体以后,接触到的环境变得复杂,这个病毒,那个细菌,便集体来袭,以往一直待在相对干净的环境中的孩子往往就招架不住了,并且孩子聚集在一起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孩子就会频繁出现感冒发热等各种症状。

我的儿子乐乐在上幼儿园之前,也是被保护得很好的孩子,结果上幼儿园的第一个学期,上学和请假在家的时间相当,头疼脑热咳嗽之类的基本没消停过。直到经受住了这一个个考验,乐乐才真正成了顽强的“小战士”,对一般的疾病都有了一定的抵抗力,于是第二学年的情况就好多了。

作为儿科医生,我知道很多时候孩子的疾病并不严重,普通的感冒发热并不会伤害到孩子的健康,家长们是因为对疾病不够了解,所以才产生了对疾病的恐惧。因此家长们除了关注孩子的健康问题以外,更应该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摒弃不必要的焦虑和不恰当的做法,家长只有拥有正确的心态,掌握正确的疾病知识,才能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康复。宝宝有病不会装,精神好就不用慌

初入冬的一个夜晚,儿科急诊室,我正被生病的孩子以及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那叫一个水泄不通。

突然,急诊室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一位年轻女子带着哭腔的呼喊:“医生,救命啊!”急诊室里常常上演“生死时速”,但凡听到急促的脚步声、女人的哭声、呼救声,医生的心脏就会猛然收缩,不过最让人紧张的还是广播里护士的呼叫声:“儿科医生,速来抢救室。”

孩子发热但精神好,说明问题不大

听到呼救的声音,我立即跑出诊室,迎面而来的一位年轻妈妈,抱着一个约摸1岁大的宝宝,年轻妈妈的眼睛里透着慌乱和无助,带着哭腔望着我说:“医生,快救救我的宝宝!”“别急,来,让我看看。”我一边安抚她,一边看了看妈妈怀里的宝宝,小家伙可精神了,乌溜溜的眼珠子瞪着这个陌生而又热闹的地方。

这下我顿时明白了七八分,宝宝看起来并没什么大碍,倒是妈妈比较焦虑,此刻最主要的是安抚好妈妈的情绪,缓解她的焦虑。接下来我仔细地询问了宝宝的情况。

宝宝叫豆豆,刚满1岁,突发高热,但没有其他不适症状,精神状态也很好,我确定宝宝目前并不存在大的问题。“豆豆妈,别紧张,宝宝只是有些发热,这是因为她正在与疾病打仗呢,小家伙精神很好,说明这场战斗她很轻松,她肯定能打败病菌的!”我轻松地对豆豆妈说道,于是豆豆妈放下了些许紧张的情绪,面部表情也松弛下来了。“先让护士给宝宝量个体温,宝宝发热的时候不能包这么严实,你要给宝宝脱点衣服散散热。”说完后,我回到诊室,还得接着处理之前先来的孩子们。

体温高低并不是孩子病情轻重的判断依据

急诊室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出现,门口围着一堆孩子和一堆家长,某位紧张的家长突然冲进来说:“医生,我的孩子高烧39℃!”焦急的语气中透露出想要优先看诊的渴望,这时旁边原本默不作声的家长们顿时开始骚动起来:“医生,我们家的39.5℃”“医生,我们家的40℃”……家长们立即摆开架势,比谁体温高啊,想插队,门儿都没有。这时候,我必须得出来收拾局面了:“各位家长,有没有自备的退热药?38.5℃以上的孩子先服退热药,没有退热药的,我先开退热药,吃完药了,咱还按顺序看。”要点2体温高不代表病情严重发热时体温升高是因为免疫系统在工作,只要孩子精神好,即使体温高问题也不大,孩子的精神状态比体温更能反映病情轻重,家长们不用因体温的升降而过于紧张。

在大部分医院的儿科门诊,尤其是工作量极其大的那些地方,一般儿科医生来不及针对每个孩子的疾病详细问诊,也没有时间去做详细的全身体格检查。因此对于有经验的儿科医生来说,看诊的感觉尤为重要。儿科门诊大部分都是常见病,而这些常见病大部分都不严重,具有自限性,有较大自愈的可能性。对于有些一天看100个小病号的医院门诊,事实上医生不可能记住每个孩子的病情,但有一点是必须要做到的——及时地甄别出病情真正严重的孩子并进行治疗。

那是不是体温越高代表病情越严重,越有看诊的优先权呢?当然不是。体温的高低并不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果孩子发着高烧,但却活蹦乱跳,说明孩子病情并不严重,而那些即便体温不高,但不哭不动的孩子才是真正病情严重的。要点3孩子发热时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就医● 异常安静,精神萎靡● 不吃不喝,不哭不动

孩子的病情是否严重,关键看精神状态,孩子不装病,有劲儿就能闹腾呢。我常常跟家长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能吃能喝能玩能睡能拉,问题就不会太大,不哭不动的孩子才是真的病了。”临床上我就遇到过很多孩子因为生病时表现得太“安静”,家长也不懂观察,不觉异常,导致病情差点被延误。

孩子太“安生”,往往预示病得重

2岁半的男孩小军军,两天都不吃不喝不下床活动。大家想想,正常的2岁半的男孩,除了吃饭睡觉,有消停的时候吗?两天不下床了,一定是非常严重的情况。但是一开始,家长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两天后才觉得孩子状态不对。当时孩子是夜里来住院部的,接诊医生看孩子没发烧,心跳呼吸都正常,并没有引起重视,就按普通的病情处理。幸好,孩子一夜平安没出状况。

第二天主任带着大家一起查房,发现孩子颈部强直,克氏征、巴氏征等一系列反映大脑神经系统的体查项目都不正常,结合孩子很差的精神状态,我们都怀疑可能是孩子脑部出了问题。于是准备给孩子做腰椎穿刺检查(简称腰穿检查)。要点4腰穿不会影响孩子发育腰穿是儿科常用的检查手段,虽然有创,但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且极少出现并发症,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当医生确定需要做腰穿来明确病因时应遵医嘱。

腰穿检查属于有创性的检查,按照现在的医疗规范,每家医院做这个检查之前都要和家长签一个腰穿同意书。进过医院的人都知道,发生率极低的,甚至没发生过的但理论上有亿万分之一发生概率的事情,都会以最坏的结果写在同意书上,往往还没等全部看完就已经一身冷汗了。

看完同意书之后,因担忧和恐惧,小军的父母早已泣不成声,于是我安慰劝导他们:“腰穿在儿科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检查手段,同意书上说的并发症都极少发生,我们做过很多例病人,基本上没发生过上面的情况。抽取极少量的脑脊液也不会影响孩子的发育。”

从我第一次做腰穿到现在被同事们戏称为“陈一针”(一针就成),“无他,唯手熟尔”,其实,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通常做腰穿都是没有问题的,家长们不用过于担心。

小军的爸爸妈妈把小军送进穿刺室后,就被我们礼貌地请了出去。很多孩子一进到穿刺室就开始号啕大哭、挣扎反抗,往往需要药物镇静后才能进行穿刺操作。而小军不怎么哭,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只是在穿刺针进皮的那一瞬间轻轻地缩了一下,就又乖乖地不动了。旁人可能会觉得孩子很乖巧,但有经验的医生知道,这个孩子病得不轻。

正如我们的预料,正常孩子的脑脊液是慢慢出来的,而小军的脑脊液几乎是喷出来的,压力超过了400毫米水柱,而正常孩子的脑脊液压力只有100毫米水柱左右,并且小军的脑脊液不像纯净水,更像混浊的淘米水。检查结果确诊为颅内感染。

所以说,体温的高低并不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是“烧”得越高孩子病情就越严重,精神状态才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金指标。孩子天性好动,只要有劲儿绝对不会歇着,除非病得严重,孩子的精神和体力才会受到影响。即便孩子高热达40℃,只要活蹦乱跳的,家长就不用太担心;即便孩子不发热,但提不起劲儿,总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家长也得警惕他(她)可能病得很严重。找准发热源头,降温水到渠成

3岁的宝宝小豆子,因为“流涕、咳嗽3天,发热1天”来就医,诊断考虑“普通感冒”。普通感冒就是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等途径进入我们的呼吸道,刺激我们的鼻腔、气管等引起流鼻涕、咳嗽的症状,同时病毒会刺激我们的机体,机体调动免疫部队来消灭病毒,在免疫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发热的症状。

一句话,感冒病毒就是小豆子发热的源头,而发热只是他感染了感冒病毒后的一个症状而已。不过,有超过100种病毒可以引起普通感冒,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不同孩子感冒时伴随的体征和症状往往差别很大。有的孩子可能只出现流涕、咳嗽的病症,没有发热,而有的孩子就会表现为发热,这就是个体的差异了。对于一系列的感冒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我们只能对症处理,只有等身体打败感冒病毒,热才能慢慢退下来。

在很多新手爸妈看来,发热是一种常见而且棘手的疾病,但看到这里我希望家长们已经能够理解,发热本身不是病,只是疾病的一种表现而已。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哪些原因可能是导致发热的源头。

一般来说,导致孩子发热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其中最常见的当属感染性的因素,比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等,大家常常听说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支气管炎、秋季腹泻、支原体肺炎、细胞性痢疾、水痘等都是感染性疾病,发热常常是这些疾病发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之一。

非感染性的因素,包括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和血液病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儿童发热。非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发热在临床上比感染性疾病要少得多,具体如白血病、淋巴瘤、川崎病、风湿热等,在这些疾病的病程中都可能出现发热症状。

为什么有的疾病会让孩子出现发热症状呢?我们仍把病毒和细菌视为“敌军”,把体温调节中枢比作“司令”。“敌军”入侵孩子体内的时候,就会有“小兵”(内源性致热源)一路小跑穿过岗防报告给“司令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到体温调节中枢)。“司令”面对即将打响的战役发号施令:一定要把“敌军”消灭!因此会把“戒备”提高(体温调定点),也就是可能会把正常的温阈37℃调至更高。“战斗”打响,“司令”的指令让“士兵”们一鼓作气(骨骼肌阵缩,产热增多),一派“热火朝天”。这个时候,虽然孩子的体温较高,但这个温度是孩子身体可以接受的,对健康来说也是无害的。当“敌军”被打败后,警报解除,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孩子的体温也就会恢复正常。要点5退热要从找到源头开始发热本身不是病,是身体对抗疾病时的一种表现,家长不要一味急于退热,而是要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伴随症状,配合医生找到导致发热的疾病再采取措施,从源头上退热。

所以说,是疾病让孩子出现发热,需要治疗的是引起发热的疾病,而发热伴随疾病出现,随着疾病痊愈而消退。因此,孩子发热时单纯降温或想法设法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是没有意义的,就好比河水决堤时一味地加高堤防而不去堵住缺口一样,徒劳无功。因此,孩子发热时,我们应该先找到发热的源头,也就是找到真正的“敌军”并打败它,这样发热才能真正被遏止,发热的孩子才能真正“降温”。发热“好委屈”:我不是烧傻宝宝的“真凶”“医生,我听隔壁家的老阿姨说,她老家有个远房侄子,小时候发烧,脑子烧坏了。我孩子高烧,会不会也烧坏脑子啊?”在儿科门诊或者住院部,这样的问题出现频率非常高,似乎所有的家长都担心孩子会因发热而“烧坏、变傻”。

发热真的会“烧坏”脑子,让孩子“变傻”吗?我只能说发热好冤枉!前面说过,发热是人体防御机制在发挥作用的一个表现,通常情况下它是身体对抗疾病的积极行为。一般来说,单纯的发热并不会对大脑细胞造成严重影响。

可是为什么有些孩子确实是先高热,然后就出现了一些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甚至变傻了呢?其实只要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发热根本不是“变傻”的源头。让我们来慢慢分析,替发热洗清“冤屈”吧。

一个9个月大的男孩,小名毛毛,发热3天后因出现抽搐、昏迷入院。孩子起病时正值夏天,跟随打工的父母居住在郊区农村,蚊虫较多,居住条件差,最关键的是孩子没有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入院时孩子浅昏迷,身体四肢肌张力较高、颈项强直(提示脑部有病变)。我们留取了孩子的血液和脑脊液做检查,最后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我们确诊该名患儿以后,立即网络上报疾病控制中心,疾控中心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到孩子的居住地进行彻底的排查和灭蚊工作。

继续说这个孩子,虽然经过我们积极的救治,脆弱而又顽强的小生命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经历了呼吸衰竭,后又顺利撤掉呼吸机,热慢慢地退了,生命体征也慢慢稳定下来,但过渡到了后遗症期,还是不太乐观地出现了肢体的偏瘫、智力的落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确实是“傻”了。

大家一定认为毛毛小朋友是被烧“傻”的,对吗?但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毛毛的发热,是感染了乙脑病毒的表现之一,发热并不是罪过,真正让孩子的大脑受损的是乙脑病毒。乙脑病毒攻破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引起脑炎,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后遗症。所以,不是发热导致毛毛“傻”了。要点6单纯发热不会“烧傻”孩子单纯的普通发热并不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损伤,更不会把孩子烧“傻”,只有持续41℃以上的高热才可能造成大脑的损伤。

发热会烧坏脑子纯属民间谣言,没有任何科学依据。通常发热不会导致脑损伤,只有高于41℃的高热才会导致脑损伤,而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如大热天把孩子误关在封闭的汽车里,才会导致体温升到这么高的温度。很多时候是因为病菌感染合并了脑炎、脑膜炎,才出现了“烧坏”脑子的结局,并不是发热本身导致的,发热只是这些疾病的一个症状。

因此,如果孩子只是41℃以下的普通发热,家长可以不用担心烧“傻”的问题,只需仔细观察,做好护理。

SECTION 02 宝宝发热护理雷区,你踩了几个?

宝宝发热要散热,少穿一点更舒适

大部分医院的儿科门诊,常常是人头攒动、人潮涌动,好不壮观!孩子的哭叫声、吵闹声、嬉耍声,大人的呼喝声、聊天声、询问声,声声入耳,热闹得如同菜市场一般。这里经常可以看到额头上贴着退热贴,脸蛋烧得红扑扑的孩子,再看这些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穿的包的更多一些,冬天的时候,甚至全副武装,里三层外三层,再加一件大袄子,围巾、口罩、帽子一个都不少。

孩子发热时包太严不利于散热

面对这类发热的孩子,一进诊室,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快脱!快脱!孩子发热就要散热。”往往这时候孩子妈妈嘴里就开始嘟囔:“说了不要穿这么多吧……”而爷爷奶奶们这才开始给孩子脱帽子、袄子。有些家长倒是会遵医嘱配合医生,也有少数的“顽固派”是敷衍医生的,出诊室转身就又给孩子包上了,口中还念念有词:“快快快,穿上,可别再着凉了。”

不忙的时候,我会追出去,反复给家长解释,让他们务必理解散热对于发热孩子的重要性。但大多数情况下,我没有办法跟每个家长反复沟通让他们一定要接受散热的观念,因为后面还围着一堆病人呢,我只能在内心慨叹:佛度有缘人!

偶尔碰到一个高热的孩子穿得很少来就诊,我都会感动半天。有一次在诊室碰到一位妈妈,带着发热的10个月大的孩子来就诊,大冬天,如果没有记错,那天深圳的气温应该是10多度,孩子身上只穿了一件连体的短衣裤。我当时都呆了,惊讶地问道:“怎么穿这么少?”孩子的妈妈回答我:“孩子发热呢,要散热。”我特别感动地夸奖道:“你做得太正确了!”我当时就对这位妈妈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敬意,真有一种世人皆醉她独醒的感觉!要点7孩子发热时要积极散热发热时孩子体内热量大,通过多穿多包来“发汗”只会让孩子更加不适,甚至导致脱水,此时家长应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帮助孩子散热。

孩子的体温调节功能还不够成熟,发热的时候,少穿一些少包一些,有利于热量散发,从而也有助于降温。包得太严实,不透气,热反而被捂在里面出不去,就会增加发热时孩子的不适,甚至体温会急剧地升高。再者,即便捂出汗之后可能会有降温的效果,但出汗太多也可能导致孩子体液丢失,造成脱水的情况,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危险的,因为脱水容易导致虚脱,尤其6个月以下的小宝宝更要当心这一点。

恰到好处的散热护理才是真的为孩子好

很多家长不敢给孩子少穿散热是因为怕孩子着凉,其实,此时正确的散热方法才能缓解孩子的不适,让孩子感觉舒服。那么,孩子发热时家长可以用哪些护理方法来帮助散热呢?

首先,保持居室通风舒适,给孩子少穿、少包、少盖,热天开空调。事实上,平时适当少穿也能提高孩子的抗寒能力,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有助于减少生病的概率。

其次,鼓励孩子多喝一些液体,保证充足的水分,通过身体排出水分来带走热量,可以选择白开水、稀释过的果汁、口服补液盐(ORS)溶液等。

最后,如果孩子不能口服退热药,也可尝试温水擦浴来为孩子散热,让孩子舒服一点。

温水擦浴时,把房间温度保持在24℃或大人穿薄衣服感觉凉爽舒适的温度,擦浴的水温要低于孩子的体温,但也不能太低,最好在29.4℃~32.2℃之间,以孩子感觉舒适为宜。

如果温水擦浴让孩子反感或不适,甚至出现颤抖,则不要继续为孩子擦浴,物理降温等所有针对发热的家庭护理都要以让孩子觉得舒适为宜。

最后再告诫家长们一点,千万不要给孩子进行酒精擦浴。任何浓度的都不行!家中的老人可能会根据过往的经验用酒精擦浴为孩子降温,这时一定要注意与老人沟通,及时制止这种错误做法。因为酒精可能被孩子吸入或者经皮肤吸收,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如酒精过敏,甚至休克、昏迷,千万不要因为无知而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要点8这样给孩子散热才有效●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气温适宜● 少穿、少包、少盖● 保证充足水分● 可辅助温水擦浴正确使用退热药,缓解不适再降温

当孩子出现发热,即使只是单纯的轻度发热,通常妈妈们也无法淡定了,有些妈妈会在孩子只是低热时就给孩子喂退热药,一心只想让自己的宝贝赶紧恢复正常。其实这么着急喂药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理智的。

何时给孩子服退热药,一看身体状态,二看体温高低《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中建议,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采用退热药退热治疗。这也是国内医生普遍的建议。

关于何时该服用退热药,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孩子发热时若伴有明显不适则可以服用退热药物,不管这个温度是否高于38.5℃。因为退热药物主要就是用于缓解发热时孩子的不适症状,而不是主要用来控制体温达到正常范围。

6个月以下的孩子发热,使用药物降温时一定要咨询医生,注意药品规范和剂量安全,避免使用药物不当导致的脱水甚至休克。

6个月以上的孩子,如果能吃、能喝,活动、睡眠一切正常,没有任何不适,即使体温高于38.5℃,也不必马上服用退热药或进行温水擦浴等,可以继续观察,等待发热的好转,当孩子出现不舒服时再给予积极的退热处理也不迟。要点9这样服退热药更安全● 发热伴明显不适,低于38.5℃也可服药● 6个月以下使用退热药需咨询医生● 6个月以上若无明显不适,可先观察,出现不适再服药

另外,有时候孩子发热时已经伴随了不舒服,只不过有部分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不舒服,还有些孩子虽然感觉头痛脑热,但因为天性爱玩,没能意识到自己生病了,还是很坚强地跑来跑去,那么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细心观察,这对发现孩子的病情尤为关键。

如果只有老人或者保姆在家带孩子,他们的观察力往往较差,给药反应速度较慢,此时参照国内的指南来操作也未尝不可,即孩子体温达到38.5℃以上时就服用退热药物。

通常,医生在门诊量大,来不及细细解说的时候,会统一建议38.5℃以上服用退热药物,这并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只要恰当地使用安全剂量的正规退热药物,对孩子都是安全的。

正确使用退热药,安全退热

对儿童来说,安全的退热药主要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等品牌)、布洛芬(如美林等品牌)。3个月以上的患儿可以选用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上的可以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注意,6个月以下以及脱水、肾功能不好、确诊水痘的患儿不能使用布洛芬退热。对乙酰氨基酚没有明确的使用禁忌,除非孩子对对乙酰氨基酚过敏或孩子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伤。

曾有一个4个月大的小婴儿发热,家长自行到药店购买布洛芬混悬滴剂服用,家长计量估算错误,相对孩子应用的量超了近一倍。孩子服药以后大汗淋漓、手脚冰凉,尽管家长马上将孩子抱来医院,但来的时候孩子脱水严重,已很虚弱。儿童常用退热药

一般来说,孩子发热的时候建议家长最好根据孩子身体情况选用单一退热药物,不建议自行交替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也不建议交替使用同一成分不同规格的退热药物,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喂错药的情况,并引起潜在的药物不足或过量的风险。

不管是布洛芬还是对乙酰氨基酚都能有效地缓解发热的症状,让孩子感到舒服。如果单药使用效果不好,需要使用其他药物时,建议咨询儿科医生。另外在使用退热药物的同时,家长也可以配合前面提过的家庭护理方法来让发热的孩子舒服些,同时家长还要注意给孩子补液,保证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要点10交替使用退热药有风险孩子发热时,家长只需根据孩子的病情选择一种退热药即可,不要随意更换不同成分、规格的药物,或同时使用若干种退热药,避免服错药。

另外,需要提醒家长的是,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适用于儿童的退热药剂型有两种,分别为混悬滴剂和混悬液,同样是1mL,但有效剂量也就是浓度可能相差2~3倍。滴剂往往浓度更大一些,主要是方便小一些的孩子减少服药量,也可以减少家长喂药的困难。一般情况下,建议3岁以下的孩子使用混悬滴剂,3岁以上的使用混悬液。

任何年龄的孩子都不能超剂量使用退热药物,尤其6个月以下的宝宝。家长在喂药前一定要注意看说明书,注意药品规范和剂量安全。此外,如果孩子不配合口服退热药,比如哭闹不止、喂药困难、呕吐厉害等,则可以考虑使用塞肛用的退热栓。反反复复是正常,急求退热隐患多

有不少家长在孩子发热时,体温一上来就往医院跑,甚至24小时之内就带着孩子跑了4趟医院。我在儿科急诊值夜班的时候,甚至会碰到这样的家长,孩子反复发热,即使是下半夜,家长也会抱着孩子火急火燎地奔波于不同医院之间。

孩子发热时体温反复升降很正常

孩子发热时体温会反复升降,其实是因为孩子跟病菌作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病菌也会发起多次进攻,直到最终被我们的免疫系统或者药物消灭。

普通的呼吸道感染,一般发热能持续3天或者3天以上。而我们常用的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的药效只能维持4~6小时,布洛芬能维持的药效也只有6~8小时,所以孩子的体温24小时内升上来4次是很正常的。

在很多家长的想法中,用了退热药体温就该退下来了,一旦出现反复,家长就会焦虑紧张,怀疑是不是医生给药不正确,孩子的病情是不是更严重了,所以就不停地看医生。还有部分家长信奉“疗效”就是王道,认为没有一次性把体温降下来的医生水平都不行,所以一天下来,基本是马不停蹄地跑不同的医院,看不同的医生。“药到热退”不一定是好事

当然,确实有少数“神医”开的药能做到药到热退。一针下去,热就退了,并且一天内还不反复,这个药往往就是最常被滥用的激素“地塞米松”。

曾经在门诊,我被家长这样要求:“陈医生,你依照某某医生的处方给孩子开输液,这个医生很厉害的,打一次就能好。”我看到处方上赫然地写着“地塞米松”,于是坚决拒绝了家长。儿童退热要避免滥用以下三种药物

地塞米松是糖皮质激素,我国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不能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这里说的是“不能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因此不建议使用于孩子的普通感冒发热,但如果因为其他疾病原因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的话,也不应盲目拒绝。

激素有着强大的抗炎作用,很多时候的确是可以治病和挽救生命的,但一定要在有指征时才使用,没有指征时不要滥用。虽然偶尔用一两次不会有严重的全身副反应,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孩子的正常免疫系统,长期不当使用,更会造成免疫系统的紊乱。

还有一种药物退热效果非常强劲,叫尼美舒利。这是曾经风靡中国的一种退热药物,使用非常广泛,但同时也导致了数名患儿的死亡。这种药物的退热效果非常强劲,一般一天吃一到两次就可以了,但很多时候孩子在用药之后,大量出汗,体温迅速下降,甚至体温不回升。

国内外相关机构在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中发现了与尼美舒利相关的过敏反应、凝血功能障碍、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等安全性问题。2011年5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禁止将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用于12岁以下儿童。

第三种要说明的药是阿司匹林。这种药中国家长很熟悉,同属于解热镇痛药物,偶尔还有家长给孩子使用这个药物来退热。阿司匹林用于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会导致瑞氏综合征(一种以急性意识障碍和肝功能损害为突出表现的疾病),特别是当他们受到病毒感染如水痘或流感时。给孩子服用阿司匹林之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要点11急求退热易留“后患”孩子从发热到退热有个必经过程,急于用各种方式退热,过分干预病程可能会掩盖发热的真正病因,耽误孩子的病情。家长们不要着急,而应配合医生的医嘱,加强护理,密切观察,静待发热病程结束。

欲速则不达,退热并不是越快越好,一味追求退热快的同时很可能也为孩子埋下更严重疾病的“祸根”。孩子发热本身有一个自然的病程,过分地干预这个自然病程是不科学的,更不能为了达到快速退热的效果而盲目给孩子使用一些弊大于利的药物。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输液治疗就是通过静脉穿刺把药物和液体输入我们的血管,借由血液进入身体循环。对于孩子普通的感冒发热,如果需要药物治疗,我的建议是能口服用药就坚决不要输液。

输液并不会让普通感冒发热好得更快

可能有很多家长都觉得输液是让孩子退热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假象,输液很多时候都不是必须的,而不必须的输液对孩子是有一定伤害的。

首先,输液并不会让普通的感冒发热好得更快。因为身体与病毒作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会因为输液而改变。往往大家觉得输液好得更快,是因为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直接被输入血液,会让高热、喝水少、胃口不好的孩子显得更有劲儿些,更精神些,同时会大量排尿,从外表看起来确实退热更快,但其实感冒病毒并没有得到抑制,多喝水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其次,输液是有创的,会破坏血管,且无法保证纯净。因为看起来再纯净的液体中都会有肉眼看不到的颗粒,这些颗粒进入血液循环后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潜在危害。

最后,输液对孩子存在一些看不见的心理伤害。输液通常是一件让孩子抗拒的事,往往在孩子的哭闹尖叫中进行,会影响到孩子的精神状态,增加体力消耗,扎针的疼痛甚至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一定伤害。

目前在我国,因普通感冒发热就输液甚至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仍然比比皆是。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单纯的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而这种情况往往是不需要使用输液来治疗的,除非是出现并发症,或者有颅内感染等较为严重的情况。要点12不必须的输液会伤害孩子的健康普通的感冒发热有一个自然病程,退热是需要时间的,不必须的输液并不会让病好得更快,一发热就给孩子输液,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可能会造成损害。

如果医生认为没有必要,家长们尽量不要主动要求给孩子输液,避免因家长过于感性的坚持而影响到医生给出最佳治疗方案。

为了孩子健康,不该输的液坚决不输

说来惭愧,我的儿子乐乐1岁时因幼儿急疹引起的发热也遭遇了过度使用抗生素和输液治疗。当时乐乐一直高热了三天三夜,乐乐的爷爷奶奶从一开始的焦虑紧张到后来对我产生各种质疑,还与我发生了争执,我自己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有对乐乐病情的担心,还有来自家人的心理压力。

那是乐乐第一次发生高热,我的理智终于在乐乐高热48小时之后被击垮……爷爷心疼孙子,认为我不给乐乐积极治疗而斥责我:“你懂什么,你只懂得喝水、吃退热药,你就是一个‘喝水医生’!乐乐已经高热两天两夜了,东西也吃得少,睡也睡不好,小脸都瘦了一圈。如果因为你的固执耽误了孩子,怎么办?”

面对别人家的孩子,我可以做到镇定自若、冷静客观,但面对乐乐的时候,我总还是会有一些七上八下的顾虑和担忧,和一般的妈妈无异。但是我仍然强装镇定,尽力拿出儿科医生的专业态度:“小孩子发热3~5天很正常的,人家国外都很少给孩子输液的,输液对孩子伤害太大,况且乐乐的情况也不是很严重。”

奶奶在一旁愁眉苦脸地说:“哎,别人家的孩子不都是打针吗,不也长得好好的吗?孩子发烧多可怜啊……国外不打针,那是国外,咱们是中国人啊,中国人和外国人不一样的……”最后,我还是没有拗过爷爷奶奶,带着乐乐去看了医生。

当然,乐乐未能幸免地被输了抗生素,输液一天后热退了,乐乐也出了满脸、满胸、满背的小红疹子,这不就是幼儿急疹嘛。但爷爷奶奶还是认为他们的坚持是对的,仍对我稍有抱怨:“早就该来打针了,一打针就好了,早点打针孩子也不用受这么多苦啊。”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抗生素是白输了,只是病程到了而已。

经历那一次之后,我淡定了很多,乐乐之后的数次发热,包括肺炎、手足口病,都在我的坚持下没有再输液,照样也痊愈了,爷爷奶奶也渐渐接受了我这个“喝水医生”的观念。另外我还惊喜地发现,每年都喜欢输点氨基酸的爷爷不再轻易输液了。别把抗生素当作退热万能药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滥用抗生素大国,其实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存在过度使用抗生素的问题。身边的阿婆阿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发热是有炎症,要吃消炎药。”她们误以为发热都是由炎症引起的,而抗生素就是消炎药,能消除一切炎症,也就能退热。

其实,抗生素并不等于消炎药,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但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细菌起杀灭或抑制作用,对炎症并没有直接作用。

抗生素只适用于细菌感染导致的发热

孩子发热的原因非常多,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导致的发热有效,对病毒感染及其他原因导致的发热是完全没有作用的。而普通感冒和流感都是病毒感染导致的,只有少部分合并了细菌感染,但是这需要医生来进行综合判断,不能仅从发热时间、发热症状、或者程度上区分。细菌感染没有特异性参考指标,这也是造成抗生素滥用的一个原因。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通过查血常规看白细胞指标,或查C反应蛋白就可以知道是否是细菌感染。但是,仅用白细胞的指标来判断是否用抗生素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有些紧急情况下,外伤、呕吐、抽搐也可能导致白细胞的升高,而且,对于某些严重的细菌感染,比如严重伤寒时,白细胞可能不会升高,反而会下降。

同样的道理,C反应蛋白也不是绝对的参考指标。

那是不是没有方法区分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了呢?咽试纸、血培养等倒是可以帮助判断。但是对于孩子普通的感冒,医生是不会去做这些化验的,医生还是主要根据孩子的精神状态、伴随状态,以及必要时辅助血常规检查等来综合判断,任何孤立的检查或症状都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总之,判断是否有细菌感染需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再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行医经验来判断,这对于普通家长是难以掌握的,而细菌感染又可能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所以建议家长还是把诊断工作交给医生,以免耽误孩子的病情。

不要自作主张给孩子服用抗生素

只要孩子一有发热苗头,有些家长就会给孩子吃“消炎药”,如红霉素、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头孢,这些所谓的“消炎药”其实就是抗生素。如果没有明确细菌感染的依据时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效,对身体也会有一定的危害。

一方面,抗生素通过肝肾代谢,对肝肾会有一定的负担和副作用;另一方面,抗生素可能会造成菌群紊乱和细菌耐药,给身体健康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自作主张买抗生素给孩子吃的行为是错误的,只有当有明确的使用指征时才能使用抗生素,并且要根据感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细菌感染的种类和部位不同,抗生素的选择也就不同。

另外,不同疾病使用的剂量和疗程也不尽相同。上一次患病用的药,下一次即使是同样的病症,用药也可能有所不同,所以家长切记不能照着上次医生开的处方来自己买药。

事实上,即使是细菌感染也不一定要用抗生素,对于一般的细菌,人体可以自己抵御,轻症的细菌感染可以由医生权衡之后,决定先观察,先不使用抗生素。要点13抗生素的使用宜忌× 一感冒发热就使用抗生素× 过于抵触抗生素,大小疾病坚决不用√ 没有使用指征时不要强求医生使用抗生素,有使用指征时,必须按时按量按疗程服用

当孩子有抗生素的使用指征时,如孩子患有细菌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细菌性肺炎、细菌性脑膜炎、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等疾病时,指征明确,就应该遵医嘱,按时按量按疗程服用。不能因为担心副作用而自行减量或停药,这样做只会导致细菌杀灭不充分,让某些顽固的细菌逃逸、变异,进而产生耐药细菌,为孩子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SECTION 03 可怕的热性惊厥其实是只“纸老虎”

小儿单纯热性惊厥多无不良后果

热性惊厥是一种伴随发热出现的常见急症,来得快去得也快,通常不会给孩子造成影响,也不会影响智力发育。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热性惊厥发作的家长们来说,热性惊厥简直像个恶魔一样可怕。

热性惊厥就像一阵风

我的儿子乐乐2岁那年,爷爷奶奶带着他回老家过年。记得是正月十二的夜里12点,我正在医院总住院值班房休息,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那头是乐乐奶奶慌乱略带颤抖的声音:“乐乐发烧了,刚刚突然不知怎么回事就翻白眼,不省人事了,怎么办啊?”乐乐奶奶一边跟我通电话一边焦急地叫着乐乐的名字,我心里一紧,乐乐惊厥了!

虽然是儿科医生,但那一刻自己的孩子惊厥,又不在身边,瞬间我就被恐惧无力包围了,焦急地嘱咐乐乐奶奶:“不要给乐乐包太多,让他平躺,如果呕吐就马上侧身。”终于,乐乐在两分钟后停止了惊厥,累得睡了过去,那两分钟几乎是我有生以来最漫长最揪心的两分钟。爷爷奶奶也很紧张,马不停蹄地把乐乐送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说并没有大碍,但是我的一颗心还是放不下来。

如同每个妈妈遇到孩子生病时一样,我的内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担心、恐惧、自责、懊恼……甚至考虑乐乐的惊厥是不是由什么潜在病因导致的,就这样我独自在房间里胡思乱想了大半个晚上。天还没亮透,我壮着胆子给主任打了个电话,通情达理的主任二话不说,立刻给我批了四天假。太好了,足够回一趟老家了。

简单交接之后,我整理了一点常用药品就直奔高铁站搭上了第一班高铁。当我一到家打开门,就听到了乐乐响亮又透露着孩子特有的无忧无虑的声音,我揪着的心这才有了一点点放松。再一看,小家伙生龙活虎地拿着玩具手枪在沙发上上蹿下跳,玩得不亦乐乎,似乎昨晚的惊厥与他无关,只是一场恶梦而已,梦醒后一切恢复正常,除了嘴唇上方“人中”的位置有一条深深的指甲掐痕。这下,我悬着的一颗心彻底放下了,我紧紧搂住奔过来的儿子,狠狠地亲他的小脸蛋。我知道,孩子最不会装病了,精神好就说明身体没有大问题了。

单纯的热性惊厥就是这么诡异,像一阵风一样吹过,虽然让家长无比揪心,还好在孩子身上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单纯热性惊厥通常是无害的

关于热性惊厥,家长们总有着种种的疑问和恐惧,因为孩子惊厥发作时的表现看起来很可怕,甚至被老人们误认为是“被附身”或“着魔”。实际上,虽然热性惊厥防不胜防,但通常是无害的,一般的热性惊厥并不会导致脑损伤、神经系统问题、麻痹、智力残疾或死亡。

说得通俗一些,热性惊厥就是在发热的时候,由于孩子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稳定,在应对高热的时候,调节出现障碍,大脑细胞发生异常放电,从而出现惊厥。

热性惊厥通常发生在发热最初的几个小时。发作时孩子表现为意识丧失,浑身抽搐、强直、僵硬,双眼凝视,呼吸节律变得不正常,口唇发绀,皮肤灰暗,惊厥停止后,孩子很快就恢复正常。发作通常不会超过5分钟,但罕见时候也可以持续15分钟,热性惊厥在24小时内往往只会发作一次,只有很少的情况下会超过一次。

热性惊厥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为2%~5%,往往发生在6个月至5岁之间的孩子身上,3岁以下尤为多见。

热性惊厥与其他类型惊厥的区别

其他类型的惊厥发作持续的时间往往较长,可能只是身体的某一部分抽搐,并可能出现反复发作。例如癫痫的抽搐有可能是全身性的,也可能是局部性的,而单纯的热性惊厥是全身性的抽搐,癫痫发作未必伴随发热,大部分是半夜发作,医生根据临床表现来判断。另外,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在7岁之前发生癫痫的风险只比没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略高一点点。热性惊厥与癫痫的区别

另外,常有一些家长分不清热性惊厥时的抽搐与发热前的寒战,经常把发热之前剧烈的寒战抖动误认为是惊厥抽搐。寒战与热性惊厥最好区分的地方在于,寒战时虽然孩子也是四肢发抖,但不会出现双眼定住和神志不清的情况,大一点的孩子还会清晰地表达出“妈妈,我好冷”,而热性惊厥时抽搐的孩子一定是神志不清的。

热性惊厥的发生有家族倾向,惊厥再次发作的概率与孩子第一次惊厥发作时的年龄有关。若第一次热性惊厥发作时孩子的年龄在1岁以下,那么再次惊厥的可能性大约为50%,若孩子第一次惊厥的年龄在1岁以上,那么再次惊厥的概率大概只有30%。最安全有效的热性惊厥应对方法

孩子发生热性惊厥时,家长的感受往往是恐惧和无助,不安甚至是绝望的。前一刻活蹦乱跳的孩子此刻不省人事地全身痉挛,突如其来的抽搐顿时让家长蒙了,完全搞不清状况,很多家长甚至吓得一脸苍白,全身无力,还有的家长手忙脚乱,能想到的方法也就是掐人中,或往孩子的口腔里塞手指、毛巾、勺子等以防孩子咬到自己舌头,但其实这些行为都是有害而无益的。另外紧紧地抱住孩子恐怕是大部分妈妈都会犯的错,孩子惊厥时大脑缺氧,这样做反而可能加重孩子缺氧的情况。要点14孩子惊厥时家长不要这样做● 掐人中● 将手指、毛巾、勺子等塞入孩子的口腔中● 大力摇晃或紧紧抱住孩子

为了孩子突发惊厥时能得到最安全的护理,家长们应该提前学习并掌握一些孩子发生惊厥时的应对措施:● 让孩子平躺在地板或硬板床上,注意远离坚硬的尖锐物;● 将孩子的头转向一侧,避免误吸唾液、呕吐物;● 不要把任何东西放进孩子嘴里;● 若惊厥发作超过5分钟,就打急救电话(120)求助。

单纯的热性惊厥往往只有短短几分钟,不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伤害,也不会留下什么后患。真正可能危害到孩子的意外情况其实是窒息,也就是呕吐物或者其他的异物在孩子惊厥神志不清的时候滑入呼吸道,堵塞呼吸道,轻则缺氧,重则危及生命。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主张惊厥发作的时候往孩子的嘴里放任何东西,比如筷子、勺子、毛巾以及手指。孩子惊厥的时候,牙关紧闭,牙齿的咬力比平时要大得多,很容易把物品咬断,或把手指咬破出血,血也有可能被误吸进呼吸道。所以,家长们不要以为只有固体才可能导致孩子窒息,液体也会。

错误处理比惊厥本身更可怕

康康是一个1岁多的小男孩,半夜突然发作惊厥,家人呼叫120急诊送入院。惊厥后孩子疲惫地睡着了,抱着孩子的爸爸中指上有新鲜伤痕和血迹,不用问这又是一位有牺牲精神却没有医学常识的爸爸。好在康康爸爸虽然使用了错误的处理方式,但并未对康康造成严重的伤害,康康的惊厥当时很快就停止了,康康爸爸的手指也只是皮外伤,并且康康惊厥停止后,身体状态很快都恢复正常,第3天就完全退热出院了。

康康是个幸运的孩子,在热性惊厥时并没有出现意外窒息,我曾经亲历过非常经典的孩子因窒息而死亡的案例,根本抢救不及。惊厥时的窒息,往往在短短几分钟就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孩子发生热性惊厥时家长千万不要紧张,单纯的热性惊厥对孩子来说没有危险,只要家长在孩子发生热性惊厥时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恰当地保护孩子,就不会导致长远的健康问题,家长们并不用太过担心与害怕。

一般来说,对于单纯性的热性惊厥医生不会建议使用预防性的药物。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可以帮助降低体温让孩子感觉舒服一些,但它们并不能阻止热性惊厥的发作。非单纯热性惊厥,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单纯的热性惊厥对孩子没有实质的伤害,但家长们往往会被孩子的表现惊吓到,即使惊厥结束也还是放心不下。一般来说,孩子惊厥苏醒后,如果吃喝拉撒一切正常,那么就不用太紧张,但如果实在没有把握,为了以防万一,家长可以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咨询医生,寻找热性惊厥的原因。

如果是1岁以下的孩子发生惊厥,即使惊厥没有超过5分钟,在停止后也要带孩子去看医生。有些比较明显的惊厥指征可以帮助家长判断病情是否严重,如果出现则需要家长重视。

以下指征预示可能不是单纯的热性惊厥:● 惊厥超过15分钟;● 惊厥伴有喷射性的呕吐,就是呕吐物喷得很远,像高压水枪射水

一样,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因为往往是孩子颅脑压力过高引起

的;● 孩子惊厥后,出现神志不正常的情况,如昏睡不醒,或者醒后神

志不清甚至不认识爸爸妈妈;● 一次惊厥以后,再次惊厥。

如果遇到以上情况,家长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这些指征预示着孩子可能不是单纯的热性惊厥,惊厥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一个表现,比如脑炎、脑膜炎、癫痫,或者脑部的其他疾病。

医生会根据孩子表现出来的情况,并运用一些辅助检查查找孩子惊厥的原因。临床上常用到的是脑电图、腰椎穿刺检查,影像学检查如颅脑CT、颅脑磁共振(MRI)检查。发生过热性惊厥的孩子的家长一定对这些检查项目不陌生,有些时候医生可能会建议热性惊厥的孩子进行这些检查。热性惊厥后可能会做以下检查

脑电图:是通过精密的电子仪器,将脑部的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也就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脑电图是癫痫诊断和治疗中最重要的一项检查,医生让做这个检查就是要排除是否癫痫。脑电图属于无创无辐射的检查。

检查的时候会在孩子头上放很多个电极片,用电极片收集数据到机器上进行分析。机器上会显示孩子的脑电波,正常的孩子的波形是规则的,而患有癫痫的孩子会有一些很高幅的电波发放,如尖波、棘波。单纯的热性惊厥一般无须做脑电图检查。但在临床中,可能有些单纯的热性惊厥也被要求进行脑电图检查,这主要是因为医学上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有少部分癫痫确实首发病症就是发热的时候发生惊厥。

腰椎穿刺:简称腰穿,就是将一根细细长长的腰穿针(一个空芯的针管,内契合一个针芯)从孩子背部的第三、四腰椎间穿刺进去,进入蛛网膜下腔,正常情况下,拔出针芯后便可以看到澄清如水的脑脊液流出来,如果脑子里面有病变,脑脊液就可能是浑浊的、脓性的、黄色或红色的。

一般白血病患儿或高度怀疑脑部有感染、出血、压力过高时,医生会建议进行腰穿检查,接取脑脊液化验。腰穿检查属于有创检查,但是创伤很小。很多家长因为心疼孩子而盲目拒绝检查,很可能会延误孩子的病情。

颅脑CT:就是通过一些射线透过人的大脑,由于大脑内的脑灰质、脑白质、脑室等对射线的吸收和透过率不相同,从而会在影像上表现出来不一样的成像。医生可以通过不同密度的影像判断大脑组织是否正常,是否有占位性病变,如长了不该长的东西,是否有积水,是否有实质的改变等。

CT检查对颅脑外伤、颅内出血、颅内肿瘤等的诊断价值较高。但是,CT有一个大缺点便是辐射较强,所以,对于CT,家长们要秉持一个原则,有指征时该做就做,没指征时坚决不做。

颅脑核磁共振(颅脑MRI):就是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它最大的优点便是能够提供很多有参考价值的医学影像,但是又没有任何辐射,核磁共振(MRI)已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效果最佳的部位是颅脑。

从孩子的健康安全角度来讲,如果非要进行颅脑影像学检查,能选MRI是最好的。但MRI也有它的局限: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在某些情况下,如颅内出血等,CT的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具体如何选择,还是需要遵医嘱。

SECTION 04 幼儿急疹突袭,多照护少干预

居家护理全攻略:适度退热,静候自愈

发热伴随出疹,是很多孩子都会经历的情况,发热与出疹性疾病在儿科也是十分常见的。孩子发热又出疹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严重与否,是不是传染性疾病,该如何处理,是很多家长都关心的问题。

热退疹出是幼儿急疹的典型表现

发热与出疹性疾病,可以从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的角度来区分。第一类是感染性疾病,即宝宝被病原菌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出疹的情况,如幼儿急疹、麻疹、水痘、手足口病、风疹、猩红热、伤寒、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第二类是非感染性疾病,如川崎病、风湿热、类风湿疾病等,也会出现发热加出疹的情况。

幼儿急疹应该是最常见的一种以发热、出疹为特征的疾病。幼儿急疹又称玫瑰疹、病毒疹,一般见于2岁以下的幼儿。孩子感染肠道病毒以后,出现发热,往往没有任何征兆,有的可能持续高热,有的只是低热,一般病程3~5天,退热以后出疹。“热退疹出”是幼儿急疹一个非常有特点的表现,但临床上没有绝对,没有百分之百,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即使完全相同的病毒发生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也不一定会出现完全一样的病程。有些宝宝发热的收尾阶段也可能还有一两分低热,伴随出疹,这也可能是幼儿急疹。要点15幼儿急疹可自愈且预后良好幼儿急疹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患儿通常会发热3?5天,退热后出疹,家长们不要被前期的发热吓住,避免过度干预。

幼儿急疹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普遍能自愈,所以一般来说,整个病程如果没有出现合并症和并发症,疾病本身是不需要过多药物干预的,合理使用退热药就可以了。

幼儿急疹前期除了发热无其他不适

有一个典型的幼儿急疹案例,让我记忆深刻。那是我来到私立医疗机构之后经管的一个孩子,一个10个月大的小男孩,无缘无故发热,不伴有任何其他的不适,没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也没有上吐下泻的消化道症状,就是反反复复高热了3天。

体温烧上来的时候,孩子就蔫蔫的,服用退热药后,热一退,孩子立马生龙活虎。孩子的家长是知识分子,有一定的医学素养,发热3天仅仅给过退热药物,但过了第3天,还是抵不住压力,来看医生了。

检查完毕,孩子精神很好,没有皮疹,仅仅耳后有两颗小小的淋巴结,外耳道正常,咽喉稍微红一些,没有异常的分泌物,心肺腹部体检均正常,尿道口也是正常的。我从孩子的身上找不到任何感染的病灶,也找不到“敌军”的蛛丝马迹,从临床症状、体征来看,考虑病毒感染可能性较大,出幼儿急疹的概率很大。

我们前面说过,血常规在感染性疾病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是决定意义。有些非细菌感染的情况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增高,如免疫或血液疾病、应激反应,还有些严重的细菌感染会出现白细胞不增反降的情况,所以,血常规并不是决定用药的唯一指标,必要时可参考。

我给这个孩子查了血常规,白细胞正常,分类正常,血小板正常,血红蛋白稍低,结合孩子的症状、体征考虑就是单纯的病毒感染,并未合并细菌感染。根据家长的高依从性,我只给孩子开出了一瓶退热药物和一袋口服补液盐溶液,嘱其第二天过来复诊。

第二天复诊的时候,孩子还是发热,但是热峰不再动不动就升到40℃那么高了,慢慢地降了下来,发热的间隔也慢慢地拉长开来,孩子依然活蹦乱跳,精气神很足。

第三天复诊,热已经退了,孩子的面部、前胸、后背长了密密麻麻的米粒大小的红疹子,大部分是和皮肤相平的。

这个孩子的疹子算出得非常多的了,而且幼儿急疹出疹的速度相当快,几乎面部、躯干同时出齐,整一个小花脸,样子怪不好看的,家长有些揪心了:“出这么多疹子,像个麻子,会不会是麻疹啊?”我们家乐乐奶奶也曾经这样问过我。区分幼儿急疹和麻疹的五大关键点

幼儿急疹与麻疹的长相嘛,还真有几份相似,并且也都是病毒疹。如何鉴别,还是需要医生结合孩子的病史、症状、体征综合来判断。

首先,从发热与出疹的时间节点来看:幼儿急疹为热退疹出,发热3~5天之后退热,然后出疹;而麻疹是在发热3天以后开始出疹,热越高,疹越多,疹越多,热越高,高热伴随出疹。

其次,从出疹时孩子的状态来看:幼儿急疹,除了样子不太好看以外,孩子吃喝拉撒睡一切正常;而麻疹患儿,出疹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孩子往往高热不退,精神萎靡。

另外,幼儿急疹一般只出在面部和前胸、后背,出疹速度很快,似乎一阵风过,孩子的疹就出齐了,出疹、退疹只需2~3天,退疹之后不留任何痕迹;麻疹是从前额发际开始,再到面部、躯干、四肢,3天左右出齐全身,最后至手心、脚心,退疹的过程也要3天,退疹之后留有一些色素沉着和脱屑。幼儿急疹和麻疹的区别

所以,这个小宝宝就是典型的幼儿急疹,而不是家长担心的麻疹。热退疹出,宝宝精神状态良好,没有并发症,接下来耐心等待退疹就好了。

从上面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急疹的前期病程很难熬,所以很多时候家长甚至儿科医生原有的坚持都可能被出疹前持续的高热击败,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过度干预,比如滥用抗生素和输液。其实幼儿急疹是一个预后非常好的疾病,一般来说都会自愈。

前面提到过我儿子乐乐1岁时的那次幼儿急疹,就没有成功避免输液和使用抗生素,当然,与我当时立场不够坚定有关,那是乐乐第一次发热,当时的我对过度治疗的理解也没有现在这么深刻。

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医生越久,这份体会就越发刻骨铭心。给任何一个孩子的治疗万不可过度,刚刚好,不多也不少,拿捏准确,除了需要一颗真诚为孩子着想的心之外,更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同样需要伴着我的小患儿们一同成长。陈医生提醒方法用对,热才能退眼看自家宝贝脸蛋热得通红,家长们自然是绞尽脑汁想办法给孩子退热,好让孩子舒服一些,方法用对了自然效果好,如果方法不当很可能还会伤害到孩子的健康。比如酒精擦涂就是最常见的一个降温误区,酒精擦涂对孩子娇嫩的皮肤会产生刺激,可能会加重孩子发热时候的不适,还可能会发生皮肤过敏,酒精甚至有可能会通过皮肤吸收对身体产生危害,特别是神经系统。所以,不应使用酒精擦涂来为孩子降温。如果孩子对退热药过敏或不耐受(这是罕见的),可选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来退热。如果发热让孩子非常不舒服,或孩子呕吐使退热药不能在胃里停留,则可以考虑在吃退热药的同时为孩子用温水擦浴。退热贴也是家长们喜欢用来给孩子退热的方法。但退热贴的退热作用并不明显,还可能导致皮肤过敏或影响散热,因此一般不建议使用。如果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使用退热贴的话,一定要确保孩子对退热贴不过敏,且最多在额头贴一片,千万不要贴得全身都是,会增加孩子过敏的风险,并且会严重影响到孩子散热降温。切记,如果孩子觉得不舒服,拒绝使用退热贴的话,就不要强迫给孩子使用。

CHAPTER 2 宝宝咳嗽别着急,先找病因莫止咳

咳嗽跟发热一样,只是一种由疾病引起的症状,很多时候能够帮助孩子清除进入呼吸道的杂质。孩子的咳嗽声听起来揪心,但家长们不要盲目焦虑,掌握正确的应对措施,孩子就能健康成长。Check Point● 咳嗽是人体呼吸道“自我防御”的表现● 咳嗽的剧烈程度并不直接反映病情轻重● 警惕异常咳嗽声,及时就医查明病因● 急于止咳可能会掩盖引起咳嗽的病因● 咳嗽是肺炎的常见症状而非导致肺炎的原因● 回避过敏原是缓解过敏性咳嗽的根本措施● 长期规范吸入激素才是控制哮喘的最有效措施

SECTION 01 深度解读:揭开宝贝咳嗽的秘密

单纯咳嗽其实是呼吸系统 “清道夫”

咳嗽司空见惯,嗓子被呛到会咳嗽,有的疾病会引发咳嗽,雾霾天空气中杂质多也会诱发咳嗽……其实咳嗽并非一种疾病,它是人体呼吸道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发生的一种神经反射。咳嗽迫使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咳出,通常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

因此,雾霾天里用力地咳嗽并不是坏事,也不会“咳伤肺”,相反还有助于清除呼吸道的异常分泌物。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雾霾天里咳嗽的人特别多,这正是我们的呼吸道自净功能在发挥作用,要把吸入呼吸道的有害物质通过咳嗽排出去。

咳嗽也是儿童呼吸道刺激性疾病最常见的一种症状,例如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都可能出现咳嗽症状。那为什么儿童这么容易出现咳嗽症状呢?这是因为儿童的呼吸道很娇嫰,也更敏感,在遭受病原菌、灰尘、花粉、毛发、悬浮颗粒等东西刺激的时候就更容易引发咳嗽。

儿童的鼻腔相对短小,鼻道狭窄,他们的气管、支气管跟成人相比也更加短且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柔软,因缺乏弹力组织而支撑作用差,因黏液腺分泌不足易致呼吸道干燥,因纤毛功能较差而清除能力差。所以年龄越小的孩子呼吸道越容易遭受侵袭,受到侵袭之后便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包括咳嗽。要点1孩子咳嗽不要急于止咳咳嗽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能帮助清除呼吸道异物,具有自我保护作用,家长们不必一看孩子咳嗽就急于止咳,这样做反而不利于病情彻底痊愈。

在儿科门诊,咳嗽是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陈医生,我们家孩子咳了快一个星期了,会不会已经变成肺炎了?”“陈医生,孩子发热我已经很有经验了,知道怎么处理。可孩子一咳嗽,我还是担心得很,就怕转成肺炎。”这类问题往往是家长最焦虑的,也是儿科医生最常被问到的。

前面说过,咳嗽本身不是疾病,只是呼吸道针对各种刺激的一种反应,往往具有保护性。肺炎的定义是由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导致的肺部感染,并非是由咳嗽引起。

咳嗽只是肺炎的一个常见症状,并不是每个肺炎患儿都会咳嗽,此外,咳嗽的时间长短和剧烈程度跟肺炎的严重程度也没有必然联系。总之,家长们不必要在咳嗽会不会转化为肺炎的问题上反复纠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咳嗽和肺炎是两码事。

咳嗽除了是肺炎的常见症状之一外,还可能是呼吸道敏感的一个表现,如哮喘,也有可能是异物刺激的表现,如异物吸入。要点2单纯咳嗽不会“咳成”肺炎肺炎是病原体导致的肺部感染,并非由咳嗽引起,咳嗽只是肺炎的一种常见症状,家长不必担心咳嗽会转为肺炎,更不必因此让孩子接受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另外,普通咳嗽还需要与一些疾病相鉴别,比如结核及其他少见病原体导致的较隐匿的感染,或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旧称鼻后滴漏综合症)、哮喘(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这些导致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甚至异物吸入、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及心因性咳嗽这一类少见原因。

这里教大家一些简便有效的缓解普通咳嗽的方法。对于3个月到1岁的小宝宝,我们可以给宝宝温润的液体(如温水、苹果汁),每次剂量为5~15毫升,每天4次。1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服用蜂蜜来缓解咳嗽,每次2~5毫升,蜂蜜可以稀释分泌物和缓解咳嗽症状(如果没有蜂蜜,也可以使用玉米糖浆)。有研究表明,蜂蜜可以减少夜间咳嗽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有时候甚至比药店的止咳糖浆更有效。但要注意,1岁以下的孩子不能使用蜂蜜水,因为它可能会导致婴儿肉毒毒素中毒。6岁以上儿童可以使用止咳糖浆来缓解刺激性咳嗽。宝宝咳嗽长期不愈,判断轻重及时就医

一般来说,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症状会持续1~3周,如果咳嗽超过4周,即便孩子各种情况都很好,不发烧,也能吃、能喝、能跑、能跳,但是家长们仍要给予重视,需要及时看医生。要点3咳嗽长时间不愈需就医普通咳嗽通常持续1~3周,若孩子咳嗽超过4周,即使精神状态良好,咳嗽也可能另有病因,需要就医查明。

在第一章中我们讲到了精神状态是衡量孩子病情的金指标,但这也是一个家长们不太容易做出客观判断的指标。因为每个家长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都精精神神、蹦蹦跳跳的,可出现感冒发热、咳嗽等时,孩子的精神状态或体力必然会有些许下降,此时家长往往会因为焦虑、担心而夸大这种状态的下降,主观上以为孩子精神状态已经降到了很不好的程度。其实,很有可能在医生看来孩子的状况还不错,之所以不像平时那么活跃,是在疾病状态下为自己节省体力。

因此,在家长的焦虑可能会影响到客观判断的情况下,如果孩子咳嗽,除了关注之前讲过的持续时间问题,观察孩子咳嗽期间的呼吸情况也是一个主要的判断轻重的方式。我总结了以下五个判断要点供家长们参考:

第一,呼吸是否平稳规律,是否和平时的呼吸频率差不多。如果孩子咳嗽期间呼吸平稳规律,即使孩子的咳嗽看起来比较剧烈,通常孩子的肺部情况也不存在太严重的问题;如果呼吸频率明显加快,那么孩子的肺功能可能就出现问题了。一般来说,因为孩子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所以孩子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高,监测孩子呼吸可观察孩子的腹部或胸部的起伏情况,腹部或胸部的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不同年龄段儿童健康状态下的呼吸频率

第二,孩子咳嗽的时候是否伴有口唇发绀。也就是说孩子的嘴巴周围颜色不如平时红润,有些发白甚至发紫或者发灰,这有可能是因为孩子肺部换气功能下降导致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

第三,咳嗽是否伴有不规律的呼吸。本来我们的呼吸都是一吸一呼交替进行的,如果孩子吸两下,只呼一下,呼吸的节律发生改变,往往也是肺部病变较为严重的一个表现。

第四,是否出现三凹征。三凹征指的是呼吸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剑突下明显凹陷,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孩子的呼吸非常困难,需要这些地方的肌肉一起收缩来协助呼吸。

第五,呼吸时鼻翼是否扇动。正常孩子在平静呼吸时,鼻孔不会随呼吸运动而扩张或收缩,当呼吸频次明显加快时孩子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这也是一种人的本能,呼吸困难时,我们会张开鼻孔拼命地呼吸,这个时候就能看到鼻翼好像在扇动。如果小宝宝因为单纯鼻塞出现鼻翼扇动就不要太紧张,这个时候,小宝宝的呼吸往往是平稳的,口唇是红润的。要点4以下症状表明咳嗽严重,需及时就医● 呼吸频率明显加快● 呼吸节律改变,如两吸一呼● 呼吸时出现三凹征,鼻翼有扇动● 咳嗽时嘴唇周围发绀

如果孩子咳嗽时伴随出现以上五种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那么家长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去看医生,确定具体的病因以及是否需要治疗。另外,3月龄以下的宝宝比较特殊,一旦咳嗽应该立即去看医生。

SECTION 02 我用口服药物治好了儿子的肺炎

儿子乐乐第一次患肺炎是15个月大的时候,咳嗽伴发热,病情发展到第6天,乐乐已经满肺的哮鸣音和湿啰音,伴有呼吸急促。我已经有些心乱如麻了,于是带上乐乐去医院化验、拍片。血常规化验、CRP等炎性指标提示有细菌感染可能,胸部X光片提示双下肺有小片状阴影,均支持细菌性肺炎的诊断。

检查结果出来后我纠结来纠结去,还是舍不得让乐乐打针输液。犹豫不决之时,我去咨询了一位我信任的上级医生。他了解了乐乐的情况后,坚定地支持我给乐乐保守治疗,于是我果断带乐乐回家,开始在家口服抗生素、雾化治疗,自己密切观察。当时乐乐年龄比较小,又是第一次做雾化治疗,比较抗拒,我都是等他睡熟以后悄悄给他雾化,雾化完以后再轻轻给他用小毛巾抹抹小脸,拍拍背。(雾化治疗是用雾化的装置将药物分散成雾滴或微粒,使其悬浮于气体中,并进入呼吸道及肺内,达到治疗效果。)

到了恢复期,乐乐咳嗽的时候有好多痰,我便给他拍背帮助排痰,晚上只要一听到躺在床边的乐乐咳嗽,我就潜意识里拍几下,一直拍到手都酸了。整整又折腾了一周,乐乐终于慢慢恢复起来了。算起来乐乐从起病到完全恢复前后历时半个月。

对于小儿肺炎,过去传统通用的方法和经验基本都是收入院治疗,抽血化验、拍片、输液治疗,我们一直存在一个惯性思维:肺炎必须要这样治才会好。在我用口服药物的方式治好儿子乐乐的肺炎之前,这种药物保守治疗的方式我也是想都不敢想的。

有了乐乐的经验之后,我开始选择轻症的、符合门诊口服药物治疗,并且家长能够充分理解同意的肺炎患儿开始试行,取得了良好效果。家长再也不用揪心地守候在病床前,孩子也省去了不必要的打针输液。现在,我接诊的大部分轻症肺炎患儿都不需要依赖输液治疗,治疗也更加从容和得心应手。当然,重症肺炎或者有住院指征的肺炎另当别论,如何治疗一定要遵循主治医生的意见。

肺炎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好的,肺炎的治疗和恢复都需要一个过程,家长们不要焦虑,要耐心护理孩子,并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尤其是已经确诊为细菌性肺炎的孩子,医生会根据病原菌和孩子的病情来决定具体用何种抗生素以及用多长时间,这时,家长们要谨遵医嘱,抗生素的使用需要足量足疗程。

既然大多数普通肺炎都可以不输液和住院治疗,那为什么医生往往还要求肺炎孩子住院、输液治疗呢?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的病情严重,而是因为大部分父母不懂准确观察和正确护理,甚至不能很好地遵医嘱。

一般来说建议以下情况的肺炎患儿住院治疗(根据美国儿科感染性疾病学会和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最新制订的《3个月以上婴幼儿及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诊疗指南》):● 伴有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的肺炎患儿应住院诊治,接受儿科专科

监护。这种情况可能预示着严重的肺部感染合并了缺氧情况,表

现为口周青紫,严重时肢端发绀,检测到的血氧饱和度低于

90%。● 可疑细菌性社区获得性肺炎的3~6个月的婴幼儿应及时住院诊

治。● 强毒力的致病菌,如由社区相关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所致可疑或确诊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儿应及时住院诊治。● 家庭护理不到位、治疗依从性差或随访困难者应及时住院诊治。

这四种情况是需要医生去判断的,因此是否需要住院还是要听取医生的建议。一般医生让肺炎患儿住院治疗大多数是出于第四种情况的考虑,因为父母护理不到位、治疗依从性差、随访不及时等有可能导致孩子的病情延误或加重,影响疾病的恢复。所以,宝宝确诊肺炎后,如果因为合理的原因被要求住院治疗,也不必盲目拒绝,尤其是家长没有足够的医疗护理常识时,还是应该遵循医生的意见,该住院时就住院,对医患彼此都更加安全。

通常,轻症和普通肺炎不一定需要住院或者输液治疗,医生会评估孩子的病情与家长的依从性来综合判断,但如果孩子是重症肺炎,则一定要马上就医,住院输液监护都是必要的。

重症肺炎的常见临床症状:● 若孩子患重症肺炎,会因为严重的肺部感染出现严重缺氧的表

现,多个系统如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障碍,以

及一些感染中毒的症状。● 孩子的意识可能会发生改变,突然会出现烦躁不安,神志不清,

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抽搐昏迷。● 孩子可能会食欲差、上吐下泻、腹胀、呕血便血,因为循环变差,

孩子会尿少或无尿,四肢冰凉。

肺炎是儿科常见病,也是5岁以下孩子第一位的死亡原因,谨慎还是必要的。诊断治疗这样专业的事情要交给医生来做,但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孩子的健康,家长们也应该了解一些观察护理的常识,在孩子患病时才不会一头雾水,手忙脚乱,即使家长无法完成专业的治疗,但至少能对孩子的病情有个把握,心里也有个底,做好可以做的护理。

SECTION 03 隐藏在宝宝咳嗽声中的“疾病密码”

“空空”咳嗽声——支原体肺炎

我们已经知道,普通咳嗽并不会转化为肺炎,但有些异常的咳嗽能提示孩子可能患有的疾病,家长需要警惕。

2013年的冬天,儿子乐乐得了典型的支原体肺炎,顾名思义,就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肺部感染。我记得那是12月的一个星期四,幼儿园放学回来后乐乐就开始剧烈地咳嗽,晚上开始高热。除了喂退热药,我还给他做了雾化治疗。

第二天,乐乐的病情似乎不见好转,咳嗽症状越来越严重,持续高热,我预计这次生病不简单,剧烈的“空空”咳嗽声让我高度警觉,他是不是得了支原体肺炎?

以前乐乐发热时,只要他精神状态好,我通常都是在家先观察三天,服退热药,多休息,足量地补充水分,等待他自然退热。可这一次从起病开始就和以往不一样,乐乐的精神状态并不好。所以,在发病后3天,我带乐乐去诊所查了血常规,后来又做了肺炎支原体的相关病原学检查。

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稍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值增高往往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淋巴细胞数值增高往往提示病毒感染的可能。从乐乐的检查结果来看,既不像典型的细菌感染,也不像典型的病毒感染,结合乐乐的症状我觉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大,后来的病原学回报支持肺炎支原体的感染。要点5出现“空空”咳嗽声需就医若孩子咳嗽伴有高热,发出“空空”的咳嗽声,并持续加剧,常规护理处理均不奏效,需警惕支原体肺炎。

乐乐持续高热了五天五夜,伴有一阵阵痉挛性的剧烈咳嗽,吃不下,也睡不好。退热后,乐乐咳嗽的症状仍然很剧烈,在退热后的第二天晚上,乐乐睡眠状态下的呼吸较平常急促一些,最快每分钟34次,平时正常的睡眠状态下他的呼吸频率是每分钟18~20次。

最终我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马上拿听诊器给他检查,左肺有湿啰音。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啰音,加上支原体检查呈阳性,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就非常明确了。在此,建议父母在孩子健康的状态下最好都能监测一下孩子的睡眠呼吸频率,这样在孩子生病时才能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对比。

诊断结果明确之后,接下来我给乐乐确定的治疗方案就是口服抗支原体抗生素药物加雾化治疗。因为乐乐有哮喘,所以我早就买了台雾化机,雾化药物也常备在家里,通常是缓解支气管痉挛的药物和减轻呼吸道炎症的吸入激素类药物。

在这里要提醒家长们,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或不具备专业护理能力的家长,不要擅自给孩子做雾化治疗,药量的控制一定要咨询医生。

另外,一听到“激素”,很多父母一定开始暗自警惕了,其实局部应用激素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恐怖,它能减轻呼吸道炎症,而且全身的副反应非常小,科学规范的使用并不会对孩子有伤害。要点6这样使用激素更科学● 病情需要时使用激素可缓解不适甚至救命,该用时必须用● 长期大剂量口服或静脉使用激素,副作用明显,使用前必须咨询医生,明确疗程用量

除了按时按点喂药、做雾化,日常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乐乐生病期间我不停地哄乐乐喝水,补充足够的水分对于病情的恢复非常重要,水分够,才有利于机体退热以及排出代谢废物,有助于稀释痰液并排痰。

此外,每次雾化后我都会帮乐乐拍背,帮助他咳痰,拍背要使用空心掌,用手腕的力量抖动,由肺部往气管的方向从下往上进行拍背。孩子高热会消耗能量,加上生病导致胃口不好,所以不爱吃饭是正常反应,于是我每天都给乐乐用心地准备一些清淡爽口又易消化的粥和面条。

乐乐生病的时候,我也像所有妈妈一样,紧张、担心和心疼,看着本就不胖的乐乐变得更加消瘦,小脸都变得尖尖的了,真希望我能替他生病。连续十多天,我每个晚上守着乐乐测体温、数呼吸、听心肺,白天的时候,乐乐奶奶就按照我的嘱咐,按时按点地给乐乐喂药、做雾化。慢慢地乐乐逐渐康复了,晚上听着乐乐平稳的呼吸声,我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天下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待不过是健康成长。要点7这样护理支原体肺炎患儿● 补充足够的水分,帮助退热、排出代谢废物、稀释痰液● 做完雾化治疗给孩子拍背帮助咳痰● 饮食宜清淡爽口易消化

作为儿科医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帮助我在第一时间做到细致的观察和正确的判断,为孩子减少疾病的痛苦,同时我也理解每个家长的心情,所以,我更想把自己所知的告诉与我一样为孩子健康担忧的家长们,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积极提高自己的疾病观察能力和基本护理能力,在孩子生病时尽早觉察到孩子的异常,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孩子生病后也能给孩子最细致的护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需要接纳孩子,陪着孩子慢慢成长。声如“小狗吠”——喉炎并发喉梗阻

患儿因为阵发性剧咳伴有声嘶来就诊,一般有经验的医生从咳嗽的性质就能够辨别出是喉炎,这类咳嗽的声音音调较高,像小狗喘吠,医学上称之为“犬吠样”咳嗽,往往说话或哭闹时伴有声音嘶哑。这种疾病在医学上称为急性感染性喉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极少数因细菌感染引起,如白喉杆菌,但由于疫苗的使用,白喉已经极少见到。

一旦确诊为喉炎,家长需要引起重视,注意观察,因为这个疾病有可能会引起喉梗阻,即喉部充血、水肿,儿童喉炎较成人更容易出现喉梗阻甚至引发窒息,有些孩子甚至会反复罹患喉炎。

孩子的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门狭小,软骨柔软,黏膜柔嫰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炎症有可能会引起声音嘶哑和吸气性呼吸困难。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喉头部位肿胀,使得喉腔变窄,进气困难,孩子为了吸到足够的氧气就会出现呼吸频率加快,用力呼吸则会出现鼻翼煽动、三凹征,少数严重的病例还会出现口唇面色发绀(缺氧所致)。

应对喉炎并发喉梗阻最有效的药物就是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对于某些严重喉炎的意义在于救命,必要时应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有抗炎的作用,能及时减轻喉头的水肿,缓解喉梗阻。病情轻的可以采用雾化吸入或口服方式,病情严重的需要使用静脉滴注,甚至需要气管切开,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式。

我曾经亲历过一例严重喉炎合并喉梗阻的患儿。那是一个2岁多的孩子,起病非常急,犬吠样咳嗽、声嘶、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接诊时考虑喉炎并有喉梗阻,立即收入院,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吸氧,同时请耳鼻喉科会诊,病情不乐观的情况下随时准备切开气管。耳鼻喉科医生和气管切开包都在床旁候着,好在这个孩子在激素滴入后喉头水肿减轻,呼吸困难的情况渐渐得到缓解,没有发展到气管切开的地步。

孩子的病情变化就是一个“快”字,发生快,好转快,加重快,转危快,甚至死亡也是很快的。刚进儿科临床,我的前辈,我的老师,我的师兄师姐们就不停地向我灌输这个“快”字——儿科疾病变化非常快,一定要时刻注意观察监测。

当患喉炎的孩子出现异常如犬吠般的咳嗽声,声音嘶哑,伴有吸气性的呼吸困难、三凹征、口唇及手指脚趾紫绀,精神差、烦躁不安、双眼圆睁似惊恐状、头上脸上大汗不止等表现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要点8这些症状表明并发喉梗阻● 喉炎患儿出现犬吠样咳嗽,且伴有声音嘶哑、呼吸困难● 三凹征、口唇肢端紫绀● 精神状态很差

很多时候患儿病情变化快得让人措手不及,因此,如果父母不懂得基本的医疗护理常识,不会观察孩子的病情发展状况,那么一旦医生建议住院,还是应该谨遵医嘱住院治疗。贴士正确看待激素对于激素,很多家长存在不少疑惑,也比较排斥。其实激素是我们身体所需的重要物质,它在我们身体内充当细胞间通讯的信使,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激素的范畴非常广泛,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胰岛素、垂体激素、甲状腺素、前列腺素等均属于激素。激素的作用很多,临床上的用途也非常广泛,比如严重的哮喘、喉炎合并喉梗阻、过敏性休克等,及时使用激素可以很好地缓解减轻呼吸道局部的水肿情况,把缩窄的呼吸道马上打开,说它是救命良药绝不为过。对于其他疾病,如风湿免疫性疾病及一些血液恶性肿瘤,激素也是当之无愧的一线治疗药物,而外用激素可以很好地缓解特异性皮炎的症状,包括湿疹。那激素到底有没有副作用呢?答案是有,尤其是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要长时间或大剂量口服或静脉用药时,副作用就非常突出。“满月脸”、“水牛背”、多毛、骨质疏松、胃肠道损伤、水钠潴留、肥胖等都是激素的常见副作用。一般来说,全身长时间使用激素出现副作用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剂量越大、疗程越长,副作用表现得越明显。但一般来说,局部合理运用外用激素的副作用相对要小得多,家长不必对这种使用情况过于担心,谨遵医嘱,合理使用是不会对孩子有伤害的。常用糖皮质激素

SECTION 04 宝宝咳嗽老不好,或是过敏惹烦恼

咳嗽原因先从身边找起“咳咳咳……”,3岁的童童从进了我的诊室就开始间断性地咳嗽,但童童精神状态很好,精气神十足,调皮地在我的诊室里面爬上爬下。童童的妈妈则是一脸的焦虑:“怎么办啊,陈医生,童童已经反反复复咳嗽一个月了,会不会已经变成肺炎了……”

肺炎的基本特征是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的湿啰音,而童童只有咳嗽这一个症状,诊断肺炎显然依据不足。再说童童那活蹦乱跳的小样儿,怎么看都不像肺炎患儿。“童童咳嗽时有什么时间上的规律吗?有没有诱发或者缓解的因素?有没有伴随发热或者其他的不舒服?有没有做过什么治疗……”我一边提问一边安抚童童妈妈:“你不用太紧张,童童气色红润、精神很好、呼吸平稳,肯定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你先把心放宽一些。”

慢慢地问询下来,我找到了童童咳嗽的一些特点:早晚咳嗽较多,进入自己的卧室后咳嗽明显增多,在外面玩耍的时候很少咳嗽或者不咳。童童咳嗽一个月以来,没有发热,精神很好、胃口很好、睡得好、玩得好。另外,童童妈妈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强调:童童去香港玩了两天,一声都没有咳嗽,回来就又咳上了。要点9以下症状提示过敏性咳嗽● 咳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进入某环境后咳嗽明显加重● 咳嗽但不伴有发热,精神好

童童妈妈曾带童童到两家医院找医生看过,验过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正常,X光片结果也正常,过敏原检测提示对尘螨过敏。其实诊断已经相当明确了,考虑过敏性咳嗽。

我向童童妈妈解释童童是因为对某些物质过敏,呼吸道受到刺激而引起了咳嗽症状。童童的检测结果提示对尘螨过敏,而且童童咳嗽频率发生最高的地方就是童童的卧室,因此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童童卧室中的尘螨。这时候,家长做好家庭护理其实比来医院治疗更加重要。于是接下来,我向童童妈妈详细解释了什么是尘螨以及如何清除尘螨。

尘螨存在于我们的床单、被子、枕头、地毯及窗帘上,它们靠人和动物的皮肤日常产生的脱落皮屑提供养分,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很容易繁殖。春季潮湿的时候尘螨更加活跃,所以在南方的回南天里到处都能听到咳嗽声。完全消灭尘螨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做到尽量减少屋子里的尘螨。

减少屋内尘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将卧室里的杂物清理干净,用吸尘器吸地;● 换一个纯棉质的新枕头,不要使用聚酯纤维和羽绒材质的枕头;● 将床单被套用超过54℃水温的水洗干净,再在太阳底下晒2小时

以上,没有太阳的时候可以使用烘干机烘干;● 春季太潮湿的时候可以使用除湿机降低室内的湿度;● 把孩子的毛绒玩具收起来,因为毛绒玩具很容易滋生尘螨。如果

孩子实在不愿意放弃毛绒玩具,可以尝试降尘螨冰冻法,将毛绒

玩具用塑料袋装起来,然后放进冰箱的冷冻室冷冻24小时,再

拿到太阳下自然晒干。

回去后童童妈妈照我说的将童童的卧室彻底清洁了一遍,一周以后,童童的咳嗽果然自愈了。清除过敏原,过敏性咳嗽不再反复

其实这样的情况很常见,我身边就有很多过敏性咳嗽的经典案例。我们主管护士家的小朋友,5岁的小丫头,特别喜欢毛绒玩具,每晚必抱毛绒玩具睡觉,每晚必咳嗽,到了白天又一切如常。我建议她把毛绒玩具收起来试试看,结果收走后咳嗽很快停止,可小丫头半夜找回来再抱上,又开始咳嗽。

我还遇到过一对韩国姐弟也属于类似情况。姐姐5岁,弟弟1岁,两人反反复复咳嗽了一个多月,一进屋就咳,出来玩很少咳。爸爸妈妈回去彻底清洁卫生,也无效,用上口服抗过敏药物和雾化治疗,症状能稍减轻,病情一直反复,没法断根。原来因为天气潮湿,楼层太低,房屋墙壁反复发霉,即使每天清理霉迹,每天又有新的霉变长出来,最后没有办法只好搬家,搬家之后姐弟俩的咳嗽才算彻底好了。

还有一个8个月大的宝宝,反反复复咳嗽2个月,排除了感染,最后我追问到家里有一个卫生间刚刚装修过。虽然家里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让孩子进这个卫生间,但孩子还是反反复复咳嗽,最后听从我的建议,去奶奶家住一段时间,咳嗽才好。

总的说来,过敏性咳嗽与其他疾病导致的咳嗽最大不同点在于,跟自身体质和环境相关,由过敏原诱发。常见的会导致咳嗽的过敏原就是吸入性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毛发、甲醛、油漆、香料、香烟等,也都可能成为过敏原而刺激孩子咳嗽。治疗过敏性咳嗽,最重要的就是回避这些过敏原,不排除过敏原,使用再多的药物都是白搭,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病情始终会反复。这就要求家长们注意孩子的生活环境,确定过敏原,并让孩子远离过敏原比什么都强。

SECTION 05 哮喘可防也可控,宝宝成长不耽误

做好哮喘规范控制治疗的三原则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患(此处所提及的炎症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细菌炎症),近些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儿童哮喘的常见体征和症状包括: 频繁、间断咳嗽,呼气时伴哮鸣音或喘息,呼吸短促,胸闷或胸部压迫感,哮喘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婴儿期反复发作喘息,需接受哮喘规范治疗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3岁的哮喘患儿,孩子的病情稍有点复杂,整个治疗过程有些崎岖,尽管这种现象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但对于孩子的遭遇我还是觉得有些难过。

这个3岁的孩子在就诊前的一年中反复因为“咳嗽、喘息”在不同医院门诊或者住院部输液治疗,因为生病次数多、输液多,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频繁生病就医,似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孩子妈妈非常焦虑,希望我帮助“调理孩子的体质”。

妈妈抱着孩子进诊室的那一刻,我便注意到了妈妈的焦虑和孩子的活泼,其实孩子的营养状态也还可以,状况似乎并没有妈妈说的那么糟糕,但预约事项中标注了过去一年孩子因为肺炎、支气管炎接受了多次门诊输液及住院治疗。于是,这种反差让我在心中对多次肺炎及支气管炎的诊断打了一个问号。要点10哮喘可防可控并不可怕哮喘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虽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哮喘,孩子一样能健康成长。

孩子妈妈带来了写得满满的几本病历,我一页一页地翻看,记录的都是孩子过去一年的病情。我有点呆住了,这个孩子每次的主诉几乎都是“咳嗽、喘息”,一年总共有7次类似病症,只有一次伴有发热,其他的时候都没有发热的情况。

而诊断大多是“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之前的医生给予的治疗也大多是静脉抗生素、激素、口服抗生素,以及一些止咳化痰平喘的药物和雾化治疗。一年下来孩子接受了大量静脉和口服抗生素的治疗,有一次竟然用了两种静脉抗生素加上激素同时静滴治疗。

通过追问病史我发现孩子1岁以前有频繁的湿疹发作,现在合并有变应性鼻炎,属特异体质。孩子在一年间反复发作喘息,有一次咳喘是运动诱发的,每次发作时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用支气管扩张剂雾化治疗,喘息便能够得到明显的缓解。

从医学上来讲,这个孩子的哮喘预测指数为阳性,也就是将来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风险非常大。但是,喘息是婴幼儿期非常常见的症状,并不是所有婴幼儿期有喘息的孩子都是哮喘患者。于是我把诊断结果告诉了孩子的妈妈,孩子将来有哮喘的风险较大,因此孩子应该接受哮喘的规范治疗,即便没有喘息发作的情况(医学上称之为缓解期)也要按时吸入激素药物。孩子的妈妈很难接受这个诊断,一时间更难以接受孩子要进行长期规范的吸入激素的治疗。

我很能理解妈妈会如此惧怕哮喘的诊断,因为在大家惯常的观念中都觉得哮喘是个很麻烦很严重的疾病。其实哮喘并不可怕,完全可防可控。虽然目前的医学条件的确还无法治愈哮喘,但绝大多数哮喘患儿能够通过正确的诊断、教育和治疗获得终身控制,还有许多儿童在患有病毒性呼吸道疾病时会发生喘息,但当他们长大后喘息就会消失。

规范治疗哮喘从这些做起

第一,警惕儿童哮喘的常见诱因。1. 过敏原(包括呼吸道病毒)。吸入过敏原,最主要的是尘螨;食

入过敏原,主要为异源蛋白质,如牛奶、鸡蛋、海鲜等。2. 气候变化。如天气突然变冷或气压降低,常可诱发哮喘发作。3. 非特异性刺激物质。由于哮喘儿童呼吸道反应性高,某些非抗原

性物质会刺激支气管黏膜下感觉神经末梢,反射性引起咳嗽和支

气管平滑肌痉挛诱发哮喘,如灰尘、香烟、蚊香、油漆等。4. 精神因素。哮喘发作也常受情绪影响,如大哭、大笑或恐惧紧张

等也可引起哮喘发作。5. 运动。如跑步、爬楼梯等容易诱发哮喘。

第二,家长应该避免让患儿接触一些易导致哮喘的常见物质。1. 粉尘和螨虫。家里应该经常吸尘和清洗床被,但吸尘和清洗时患

儿应该回避。也可以使用特殊的床垫和枕头减少螨虫。2. 霉菌。避免家中积水,保持干燥的环境,减少霉菌的滋生。3. 异味。避免强烈气味的喷雾剂、空气清新剂、香氛蜡烛、香水等,

坚决不要让患儿接触二手烟。4. 花粉。如果孩子对植物或花粉过敏的话,应该了解易发哮喘的季

节,提前咨询医生并开始使用药物预防。

第三,规范使用哮喘药物。哮喘的药物包括控制症状的短效吸入药物(快速缓解药物)和控制导致哮喘炎症的日常维持药物(包括吸入和口服药物)。

当然,哮喘的诱因和治疗药物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互相套用。最重要的是,哮喘的药物控制越早越好,并且一定要坚持持续、规范、个体化的原则。

未经治疗或没有进行持续规范治疗的哮喘儿童常常比正常儿童缺乏精力,或需要拒绝体育锻炼来避免咳嗽或喘息,如果控制得不好,极端情况下,哮喘还会产生生命危险。但是,通常在使用了合理药物的情况下,哮喘得到控制,哮喘儿童也能参加体育锻炼,并且会做得很好。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其实都是哮喘患者,持续规范的治疗让他们与正常人无异,同样可以在各项体育赛事上尽情发挥他们的天赋才能。坦然面对吸入激素,适度适量坚持不懈

说到哮喘,不得不提我的儿子乐乐,乐乐在2岁多的时候被诊断为哮喘,自此我一直坚持让乐乐吸入激素治疗,维持小剂量吸入激素3年,情况控制得很好。

规范治疗,哮喘孩子就能健康成长

乐乐刚被诊断为哮喘时,我有质疑,有纠结,也有忐忑不安。对于儿科医生来说,哮喘的诊断并不难,乐乐反复多次咳喘,哮喘预测指数阳性,符合哮喘的诊断标准,答案其实已经明确。医者不自医,为了说服自己,也为了说服家人,我咨询了几位儿童哮喘专科的专家教授,答案都是意料之中的一致,确诊哮喘无疑,需要规范化治疗,哮喘的规范化治疗就是长期吸入激素。

我也曾像每一个哮喘患儿的妈妈一样难过,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位同事这样开导我:“乐乐长得多帅啊,能吃能喝,挺健康的一孩子啊,不就是有个哮喘嘛,哮喘完全可以控制缓解,有什么好焦虑的啊!”是啊,我的孩子很健康,不就是哮喘嘛,规范管理治疗,控制好不发作,跟常人没有区别啊。

但是,光我自己接受给乐乐使用吸入激素治疗还不够,还要说服乐乐奶奶,因为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在医院做住院总医师,回家时间不固定,需要乐乐奶奶坚持不懈地每晚给乐乐喷上一喷。乐乐奶奶是很善良纯朴的老人家,虽然言语有些唠叨,观念有些陈旧,但不是不可沟通,一开始她也一百个不愿意给乐乐天天喷药,一边喷一边嘟哝:“没见过这么奇怪的,这是什么药啊,用这么久,有这样给自己孩子用药的吗?”虽然不情愿,但她还是愿意尊重我作为医生的专业,这点我一直很感激她。

规范吸入激素,不必担心副作用

通常大家谈激素色变,所以最初我也没有告诉乐乐奶奶,给乐乐喷的是激素,我只告诉她这是一个好药、进口药,坚持喷一喷就能治好乐乐的哮喘,而且没有副作用,只要喷完药坚持擦擦小脸、漱漱口就好了。后来,乐乐奶奶接受以后,我也慢慢开始给她解释,这是吸入激素,可以很好地控制、缓解乐乐的咳喘症状,小剂量的长期使用对身体没有什么害处,哮喘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就是激素的吸入疗法。于是,乐乐奶奶也就能够坦然面对了。

一些家长因为害怕药物的副作用而放弃对孩子的日常维持治疗,只有在发作的时候才到医院使用口服或静脉药物治疗,这是控制哮喘的一大误区。

虽然哮喘的发作是呈阶段性的,但气道的慢性炎症是长期发展的,当气道慢性炎症进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气道不可逆的改变,临床上称为气道重塑,引起气道长期不可逆的狭窄及气流受限,从而导致长期的呼吸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日常活动。所以,治疗哮喘越早越好,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原则,不仅要针对哮喘的发作进行控制,而且还要注意控制气道慢性炎症的长期发展。要点11长期规范吸入激素可有效控制哮喘目前只有通过长期规范的吸入激素,哮喘才能被有效控制。长期规范使用激素对孩子的健康影响很小,等到哮喘发作时才采取措施干预,治疗效果差,且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气道受损。

其实家长们大可不必担心长期吸入激素的副作用。只要是合理规范的使用,使用后漱口,医生定期随访,根据情况调整剂量,副作用是比较小的,而且能达到使哮喘可控可防的效果。

从医学角度来看,有两点原因:

第一,从用药途径来看,吸入性激素是从口吸入,直接进入肺部,大约有9%左右的量能沉积在肺部发挥药效,90%沉积在口腔、咽部,大约只有1%经肺部毛细血管的吸收进入到全身血液,而且很快就被代谢掉了。而全身用激素(口服、静脉用激素)尤其是静脉用激素,100%进入到全身,最终只有2%到达肺部发挥药效,长期全身使用激素后容易引起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副作用,危害远大于吸入性激素。

第二,我们再从用药的量来看,吸入性激素的用量一般是用微克计的,而静脉和口服用激素都是几毫克甚至几十毫克,尽管不同药物达到一定药理效应所需的剂量不完全相同,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吸入性激素用量小,副作用当然也远远小于全身用激素。要点12哮喘治疗误区× 哮喘发作时才到医院进行口服或静脉药物治疗× 哮喘症状略有缓解时就擅自停止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只重视症状的变化,症状一缓解便主动停止治疗,使哮喘的根源——非特异性炎症失去控制,结果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给患儿和整个家庭都造成了相当大的痛苦和负担。因此,建议哮喘患儿坚持长期的吸入性激素治疗,持续控制支气管的非特异性炎症,从病因上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哮喘的完全控制,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生活质量。

SECTION 06 警惕!宝宝咳痰颜色异常

家长们要记住,普通的呼吸道感染或者过敏性咳嗽的孩子咳出来的痰液一般是白色、黄色或者绿色的,如果孩子出现了咳血红色、铁锈色痰,那么家长一定要警惕病情不普通。结核病、支气管扩张、鼻衄(俗称鼻出血)等患儿还可能会咳血痰,根据血痰的量和其他的伴随症状考虑不同的病症,不过,这种情况较复杂不易判断,医生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化验结果、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断。

铁锈色的痰大部分人应该没有见过,如果孩子咳出铁锈色痰那么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了。我曾经接诊过几例这样的小患儿,其中有一位5岁的女孩青青让我记忆尤为深刻。

我接诊她已经是在她起病的半年后了。半年内她一直断断续续地咳嗽、咳铁锈色痰,只是咳嗽症状并不严重,孩子也似乎没有因为咳嗽而受到严重的困扰,困扰她的是反反复复的重度贫血。因此她每次就医的主诉并不是咳嗽,而是面色苍白。

在少见或者疑难疾病面前,不可避免地存在与真正病因擦肩而过的情况,尤其是在医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种疾病的时候。

前两次青青是在当地不同的医院检查治疗,第一次当地医生考虑孩子严重贫血,是从孩子严重贫血这一点上找原因,积极查找了各种贫血原因,遗传性、溶血性、免疫性、营养性全部查了一个遍,一无所获,输血回家后,不到两个月又逐渐进展到重度贫血,于是第二次因贫血住院,输血纠正贫血后,家长不同意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就要求出院回家了。

第三次,家长带着再度因为贫血而面色苍白的孩子来到我们医院。我温习了孩子所有的病历,但还是一筹莫展。遗传性明确排除,溶血性排除,仅有的线索为重度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及铁蛋白下降。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也应该是个慢性的过程,不应该出现这么快的急速下降。我心里直嘀咕:血去哪儿了?铁去哪儿了?肠道丢失,便常规不支持;尿液丢失,不支持……

想着想着,我走到了孩子的床前,我有一个习惯,不喜欢拿来主义,不是我采集的第一手病例资料,我一定要从头至尾重新问过,在问病史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间断地轻声咳嗽。翻看前两次的住院病历,居然没有一次记录过咳嗽的情况,更没有针对咳嗽做任何相关的检查,如胸部X光片。

我马上警觉地问青青妈妈:“孩子咳嗽多长时间了?”青青妈妈回答:“脸色不好这半年,她一直断断续续地咳嗽,没有办法好,我看问题不大,就没有跟医生提起过。”她顿了顿:“医生,我们是看贫血的,咳嗽问题不是大问题。”

我并没有放弃青青妈妈认为没有什么意义的线索,继续追问:“孩子的咳嗽是不是从发现贫血开始之前就存在了?”青青妈妈点点头。我突然像追到间谍般兴奋,但我仍故作冷静地问道:“孩子有没有咳过铁锈色痰?就是像生锈的铁一样颜色的痰。”青青妈妈一听频频点头:“医生,你怎么知道的啊?青青确实咳过铁锈色的痰,我还奇怪来着呢。”八九不离十了,血和铁跑到肺里去了,所以输了血以后,仍会继续丢失。

这种疾病名叫: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的病变特征为肺泡毛细血管出血,血红蛋白分解后以含铁血黄素形式沉着在肺泡间质,最后导致肺纤维化。反复的输血只能改善其症状,并不能去除病因,如果长时间不对因治疗,孩子的肺恐怕就会纤维化,肺功能下降等各种问题也就接踵而来了。

青青小朋友经过痰液检查、胸部X光片检查后得到了确诊,我们给予了规范的激素治疗,咳铁锈色痰的症状很快缓解,铁不再丢失在肺泡里,缺铁性贫血也就慢慢改善了,孩子再不用输血治疗了。要点13咳痰颜色异常需警惕正常痰液应是白色、黄色或绿色,若孩子咳嗽时咳出血红色、铁锈色痰液,表明病情特殊,需及时就医。

青青妈妈就是因为太大意了,认为青青咳嗽都咳成习惯了,虽然咳出铁锈色痰,但表面看来也没什么大影响,所以半年来都没当回事儿,可恰恰咳嗽及铁锈色痰才是青青疾病的典型表现,也正是循着这个表现我才找到了病根。总之,一旦孩子咳痰颜色异常最好尽快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查明病因,对症治疗。

SECTION 07 宝宝咳嗽不能只盯着呼吸道

孩子咳嗽老不好,除了想到气管、支气管、肺部的问题,还要考虑可能是其他器官的问题,比如鼻、鼻窦、胃肠道等。看到这里,家长肯定会有疑问了,这些器官也跟咳嗽有关吗?没错,这些器官的病变也可能引起咳嗽。

瑶瑶是一个5岁大的小姑娘,反反复复咳嗽一个多月了,咳嗽多发生于夜间及晨起时,伴有鼻塞、流脓涕。瑶瑶的爸爸妈妈带她辗转去了多个医院,做了不少检查,吃了不少药物,咳嗽和流脓涕的症状反反复复,用药时症状轻一些,不用药时症状又加重。来之前瑶瑶已经口服青霉素类抗生素一周,间断使用抗组胺及一些化痰的药物,来就诊的时候拎了一大袋子药物,有抗生素、化痰的、平喘的、抗过敏的,还有几种中成药。

家长一筹莫展:“我这孩子怎么回事?咳了1个多月了,不发烧,精神也很好,每次医生都说肺没有问题,拍了胸片也说肺没事。”说罢,家长就把病历和检查结果拿给我。血常规正常,支原体、衣原体抗体正常,CRP等炎性指标正常,胸部X光片正常。耳鼻喉科鼻内镜检查提示:下鼻甲充血、肿大,鼻底、下鼻甲表面有黏性分泌物,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并见脓性分泌物附着。

瑶瑶诊断急性鼻窦炎的依据非常明确,孩子不甚严重却又迁延不愈的咳嗽,正是由于鼻腔和鼻窦腔内的脓性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部,反流入声门或气管而导致的咳嗽,以前临床上称为鼻后滴漏综合征,又称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排名第二的儿童慢性咳嗽常见病因,仅次于咳嗽变异性哮喘。

所以,此时针对咳嗽的治疗没有太直接的效果,处理好鼻部的问题,咳嗽也就不治而愈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上下呼吸道,同一疾病”。

病因明确,治疗就好办了,处理的关键还是在鼻部。日常的护理方面,可以每天用海盐水清洁鼻腔,清除黄脓鼻涕及分泌物,给鼻腔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减轻孩子鼻塞、咳嗽的症状,同时可以刺激鼻黏膜的活性,增加清除的速率,改善鼻腔局部微环境。洗鼻装备的品种、品牌选择非常多,建议选用大品牌且儿童适用的产品,家长要反复教孩子如何配合清洗鼻腔,直到掌握为止。

刚开始的一两次,孩子可能因为冲洗鼻腔的不适而抗拒洗鼻,这个很正常,需要父母反复地解释说明,但切不可强迫孩子,以免让孩子产生恐惧。对于需要孩子配合的事情,我们家长应该做到“不停地尝试,永不强迫”,以免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伤害到孩子。其实,只要多做几次,孩子知道这个方法能让他尽快恢复健康,就会非常乐意接受了。

药物治疗方面,鼻内使用的鼻喷激素仍是目前治疗鼻窦炎的一线药物,也就是首选的药物。鼻喷激素具有抗炎、抗水肿作用,可以缓解鼻塞,减少鼻腔脓性分泌物的产生,从而减少鼻腔分泌物对呼吸道的刺激,能够很好地缓解咳嗽的症状。

瑶瑶的爸爸对激素抱有很大的戒心,于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反复给瑶瑶的爸爸解释洗鼻和鼻喷激素对于治疗鼻窦炎和慢性咳嗽的重要性,也一再向他解释,合理地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不会对全身产生副作用,同时,还要继续配合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一周后复诊,瑶瑶的症状明显减轻和缓解。要点14这样护理鼻窦炎患儿每天用海盐水清洁鼻腔,清除分泌物,创造鼻腔的良好环境。

咳嗽还有一个较常见的“意外”病因是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这是由于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导致了一种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部分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伴有反酸、烧心和胸痛等症状,但也有不少患者完全没有反流症状及与进食相关的症状,咳嗽是其唯一的表现。由胃酸反流咽部后刺激所引发的这种咳嗽,在婴幼儿身上还常常伴有呕吐、溢奶,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胸骨后疼痛。总之,首先要解决好胃食道反流的问题,咳嗽症状才可能缓解。

遇到迁延不愈的咳嗽,不能仅仅想到呼吸道和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别的器官病变引发的咳嗽,这方面的诊断需要医生根据孩子咳嗽的性质、时间特点、缓解原因、伴随症状来详细检查体征,再结合一些相关的检验和检查结果综合而得出判断。此时,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出现症状时细心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在带孩子看病时尽量给医生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以便医生做出正确判断。陈医生提醒咳嗽并非“洪水猛兽”对于咳嗽,家长们总是有着各种难以打消的担心和猜想,在诊室里,我经常需要反复地解释才能安抚焦虑的家长们。咳嗽并不是一种疾病,它只是呼吸道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引发的一种反射,通常具有保护作用。很多时候,尤其是孩子呼吸道感染的时候,咳嗽是把病原排出的一种有利措施,如果一味求快速镇咳,不仅不利于病情恢复,还可能为身体健康埋下隐患。咳嗽不等同于肺炎。咳嗽是症状,肺炎是肺部受到病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咳嗽只是各种物质刺激后的一种反射,咳嗽不代表一定有肺部感染,咳嗽剧烈也不代表肺部疾病严重。肺炎通常伴有咳嗽的症状,但不是所有的肺炎一定都有咳嗽的症状,如新生儿肺炎可能只有呼吸急促、口吐泡沫、吐奶、精神差的表现,不一定有咳嗽。肺炎与咳嗽的程度也不呈正比,严重的肺炎可能表现出的咳嗽症状并不一定很剧烈。所以,家长们不要盲目用各种药物或偏方为孩子止咳,而是要在相关知识的理性指导下区别对待,分清轻重。

CHAPTER 3 宝宝消化吸收好,健康成长少烦忧

从婴儿时的吐奶到宝宝长大后由不同原因引发的呕吐,从第一泡便便到后来的腹泻,孩子消化系统这些事儿没少让家长们操心。呕吐、腹泻并不一定是坏事,大部分时候会自愈,家长们要分清情况耐心护理,给孩子时间自我修复。Check Point● 婴儿胃容量有限,要避免喂多引发吐奶● 婴儿排便因人而异,顺畅规律且不影响成长就正常● 异常性状气味的大便提示孩子的不同疾病● 秋季腹泻可自愈,重点是及时补液避免脱水● 口服补液盐溶液可有效治疗90%以上的腹泻● 避免过于精细的喂养,有助孩子摆脱便秘● 彻底治愈细菌性肠炎必须按时按量服用抗生素● 肠痉挛是正常生理现象,随孩子长大会自然缓解

SECTION 01 呕吐:不一定全是坏事

婴儿期吐奶:妈妈,我吃得太多了!

相信妈妈们对宝宝的呕吐都不会陌生,越小的宝宝越容易呕吐,这是由宝宝消化系统的特点所决定的。婴儿的胃呈水平位(成人的胃相对呈垂直位),胃连接食管的部位即贲门比较松弛,胃连接小肠的部位即幽门则比较紧张,胃相对比较浅。这就跟开口大容量浅的水池容易溢水的道理一样,婴儿一旦受到刺激,比如哭闹、咳嗽等外力导致腹压增高,就容易把胃里的内容物挤压出来。

大部分婴儿期的吐奶都是因为“胃浅”

大部分时候吐奶是由婴儿时期的生理特点所致,要彻底解决吐奶是很难的,明白了这点,家长们就不要再为这个问题所纠结,可以慢慢摸索,寻找喂奶的最佳方法,帮助婴儿减少吐奶的频率和吐奶量。

以下喂养方法可以帮助缓解婴儿吐奶:● 为人工喂养的婴儿挑选合适的奶瓶,奶嘴上的孔不能太大,避免

奶流出过快,使婴儿呛到,孔也不能太小,因为费力吸奶可能会

吞进更多空气,引起婴儿小腹胀气。● 不要等到婴儿极度饥饿才喂奶,可避免婴儿因大哭或者吸吮过快

而吐奶。● 每次喂奶时都尽量平静且愉快,婴儿吃奶过程中避免干扰,如突

然的噪音、强光和其他会分散婴儿注意力的事情,婴儿一边哭一

边吃奶或者一边闹腾一边吃奶就容易发生吐奶。● 容易吐奶的婴儿不要平躺着吃奶,吃配方奶的婴儿在喂奶过程中

尝试至少每隔3~5分钟就拍嗝,每次吃完奶,将婴儿竖抱20~

30分钟,刚喂完奶时不要挤压婴儿的腹部或剧烈玩耍。● 喂完奶后建议用硬物将婴儿床的床头一侧垫高(不要用枕头),

然后让婴儿仰卧睡觉,保证婴儿的头部高过胃部,这样可以防止

睡着后吐奶造成窒息。

另外,婴儿的胃容量有限,一旦超过胃容量的上限也容易引起呕吐。有时婴儿已经吃饱了但家长还不停地喂食,而婴儿不懂拒绝,导致喂得过多,还有的是因为家长认为把婴儿养得越胖越健康,带养人也以让婴儿多吃东西为己任,结果婴儿的胃常常被塞入了过多的食物,很容易导致呕吐。

曾有一个出生70天的早产儿宝宝,因为频繁大量的吐奶来看诊。宝宝出生时体重仅2kg,出生后是人工喂养(即配方奶粉喂养),每次喂养 100~150mL不等,喂养频繁,最频繁至1~2小时喂养一次,每天奶量在1200mL以上。宝宝出生70天,体重已经达到7kg。这属于典型的过度喂养,宝宝小小的胃根本接受不了如此大的奶量,只有将多余的奶吐出来。于是我建议立即减少喂养次数,按需喂养,将奶量控制在每天800mL左右。慢慢地,孩子吐奶的症状逐渐缓解,而且体重增长速度逐渐回归正常的曲线。

食物不耐受引发的呕吐是身体的自我保护反应

食物不耐受时宝宝也会呕吐,事实上,这个时候的呕吐往往是对宝宝起保护作用的。小佳佳,6个多月添加蛋黄后出现频繁剧烈的呕吐,一晚上呕吐了5~6次。呕吐完以后佳佳一切正常,因为胃里都吐空了,吐完后吃奶吃得更多。

来看诊的时候已经完全看不出佳佳有任何不舒服,我们考虑佳佳是对蛋黄过敏,佳佳暂时耐受不了蛋黄这种物质,所以会想办法把它排出去,这个时候呕吐是我们保护自己身体的好方法。要点1以下情况引发呕吐属正常● 哭闹、咳嗽导致腹压增高● 过量喂养

宝宝吃到自己接受不了的食物,无法消化,就会通过呕吐把这些食物从胃里面排出去。常见的宝宝容易不耐受的食物有:牛奶、鸡蛋、坚果、海鲜等。如果宝宝在摄入这些食物时出现了呕吐,家长就需要警惕宝宝可能是对此类食物不耐受,那么在宝宝的食谱中就要避免出现这些食物,可以等宝宝大一点再尝试添加。喷射性呕吐:我生病了,快带我去医院!

器质性病变,又称“器质性”疾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系统发生的病变或者结构改变,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肠套叠、肠梗阻等器质性病变也是引起宝宝呕吐的原因之一。

2个月大的峻峻因为频繁的呕吐、体重不增加来就医。峻峻从出生后半个月开始出现呕吐,基本上每次吃完奶后不久就开始呕吐,呕吐的不是新鲜的奶液,而是像豆腐渣一样的东西,吐完以后,峻峻又会焦急地想吃奶。

峻峻的爸爸妈妈每次带他去儿科门诊,医生都只是给一些益生菌之类的药物,以为孩子慢慢会好起来。谁料,峻峻的呕吐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频繁,最糟糕的是峻峻已经2个月大了,体重和出生时相比不增反减。峻峻出生的时候有3.5kg,现在只有3.3kg了。

体检的时候发现峻峻瘦骨嶙峋,全身皮肤皱巴巴的,活像个小老头,在物质生活相当充裕的今天,这样的宝宝真的不多见,看着峻峻深陷的眼眶里精灵般的小眼睛一眨一眨地,一个劲儿地对人笑,我不禁一阵揪心与心酸。

峻峻除了营养不良还有因为频繁大量的呕吐导致的脱水,如此严重的脱水和营养不良,应该考虑孩子有消化道畸形了,而不是单纯用喂养不当来解释。初步检查时我摸到峻峻凹陷的肚子里有一个小小的橄榄球形的包块,果然,之后的腹部B超和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均提示峻峻是消化道畸形——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幽门就是胃连接十二指肠的部分,也就是胃的出口,此部位的狭窄会导致胃内容物难以顺利通过并进入小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胃的进口处喷溢出去,峻峻反复呕吐的真相就在于此了。等待峻峻的是通过手术解除幽门部位的梗阻,梗阻一解除,峻峻很快就能恢复吃奶,不再呕吐,体重也就会慢慢增长了。

我们在后文中会讲到肠套叠,肠套叠是指因某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管而导致的疾病,它也会使宝宝出现频繁的呕吐。这种呕吐是因为被套入的肠管堵住了肠腔,导致肠道梗阻所引起的,也就是胃肠内容物出口不通,只能往入口涌。此时的呕吐不建议家庭护理,必须要尽快就医求助医生来解决梗阻的问题。要点2以下情况的呕吐需及时就医● 频繁呕吐,脱水,体重不增● 喷射性呕吐,伴发热、头痛、精神差、神志改变等

还有些消化系统之外的原因也会引发宝宝的呕吐,比如宝宝出现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或囊肿)的时候,颅内脑里压力会增加,并引起呕吐,这个时候的呕吐往往是喷射性的,就是吐的射程相对较远。此时孩子可能还伴有一些发热、头痛、精神差、神志改变,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也应该及时就医,让医生来进行综合判断。

SECTION 02 宝宝拉臭臭,有规律才是黄金要素

母乳宝宝一天解近十次黄色稀水样大便是腹泻吗?宝宝五天排一次软便是便秘吗?到底宝宝一天解几次大便才算正常?什么样子的大便才是正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