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探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19:38:26

点击下载

作者:《学生探索者》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动物探索

动物探索试读:

现在就开始探寻吧……

动物探索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在这里,你会看到一种别样的生活。在看似荒芜的大地上,在阴翳的丛林中,在广袤的草原上,在蔚蓝的深不见底的海洋里,隐藏着许多你没有发现的野生生命。在每一棵树上,每一株植物下,甚至是每一片肥大的叶片上都有野生动物的足迹。

这个世界里藏着太多你不了解的秘密。犀牛与犀牛鸟为什么结成了好朋友?变色龙怎么让自己的皮肤变色的?“百鸟之王”的孔雀为何会开屏?看似凶恶的鳄鱼为什么会流眼泪?世界上有能抓到鸟的蜘蛛吗?海洋里长得像魔鬼的鱼到底是什么鱼?……动物世界里的每一只动物都有自己的传奇,它们长着或奇怪或可爱的模样,有着或蹊跷或令人难以置信的怪习惯,甚至生存的技能也能如此奇特而多样……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野生动物世界永远充斥着弱肉强食的残酷,它们以生命和血的代价正在诉说着这个事实。然而,再残酷的生存竞争,也无法掩盖无尽的亲情:在老鹰奋力驱赶小鹰离家的嘶吼声里,也藏着一位母亲最无奈的心疼;当远行的猎豹妈妈回来找不到小猎豹时,那凶猛的猎手也曾发出过惊彻天地的悲吼;即使是世界上最毒的蛙,也会静静地守候在还未变成蝌蚪的孩子的身边……这一切都让人感到惊奇和感动!

本书以人类的视角,仔细观察着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搏斗和死亡。将那些有趣而又神秘的野生动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警醒人们应该保护野生动物,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

Chapter 1 生灵百态

最原始的猴精灵——狐猴

狐猴 Lemur

小档案

■ 科目:灵长目,狐猴科

■ 分布区域:马达加斯加岛

■ 主要食物:树叶、果实

■ 保护状况:濒危

在印度洋西南部,与非洲大陆相望的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第四大岛。那里有美丽的海岸线、翠绿的旅人蕉、神奇的猴面包树,到处充满神秘而狂热的气息。许多原始动物在这一方乐土上繁衍生息,狐猴便是其中之一。

狐猴是灵长目原猴亚目狐猴科的通称,是树栖哺乳动物。它的名字排在世界濒危动物名录中第一位,除了马达加斯加岛这个避难所,这种拥有一双美丽大眼睛的灵长类动物已经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消失了。据统计,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共分布有49种狐猴。狐猴是最原始的猴子,它的身体形状、手脚构造都很像猴子,但是它的嘴脸却又像狐狸又像狗。狐猴多栖息于热带雨林或干燥的森林或灌丛中,吃昆虫、果实、芦苇、树叶,偶尔也吃小鸟。有时独居,有时以家庭方式结群居住。

至今为止,狐猴的进化依然是一个谜。马达加斯加岛在与非洲大陆分离时,第一种有胎盘的哺乳动物还没有诞生,所以,狐猴的祖先应该是此后很久才出现在马达加斯加岛的。不过,狐猴的DNA却与同样原属于亚非大陆的丛猴和懒猴非常相像,甚至可以推算出它们同源于生活在6000万~6500万年前的同一个祖先。但狐猴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未来的研究者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节尾狐猴最吸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那条高高翘起的长尾巴。它们的尾巴不仅可以保持身体平衡,还可以当做“仓库”,储存营养。

狐猴科以下狐猴属只有唯一一个种,它就是节尾狐猴,又名环尾狐猴。

它们是狐猴中体色最鲜艳的一种,长有一条美丽的长尾巴,尾巴上有一圈黑一圈白的环节,很像浣熊的尾巴。节尾狐猴喜欢干旱的岩石地区,一般在白天活动,而且主要在地面上活动,它们的脚底有毛,所以在光滑的岩石上跳跃也不致滑倒。它们喜欢晒太阳,晒的时候背脊弓起,很像一只松鼠,伸手伸脚,享受太阳的温暖。它们性情温和,喜洁净,每天都用爪子梳妆理毛。

节尾狐猴喜好合群,一般5~20只为一群,各群均有自己的地盘范围,但雄猴常常“越境”而发生争斗。在节尾狐猴的社会里,雄猴一生都只是“二等公民”,“尊妻爱幼”是不可触犯的“法律”。节尾狐猴每天都必须喝水,因此它们必须住在有水源的地方。在喝水的时候,雄猴必须等雌猴和小猴先喝完。

如果雄猴想硬挤进去,它们就会被雌猴赶走。一旦出现饮水短缺的情况,雌猴和小猴将会享受优先的生存权。节尾狐猴在度过寒冷的一夜后常常要进行“日光浴”,然后再开始它们一天的活动。

“火焰之猫”——小熊猫

小熊猫 Red Panda

小档案

■ 俗名:红熊猫、山门蹲、九节狼、松狗、金狗、火狐

■ 科目:食肉目,小熊猫科

■ 分布区域:中国南方到喜马拉雅山麓、不丹、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

■ 主要食物:竹叶、竹笋、树叶、果实、小鸟、鸟卵等

■ 保护状况:易危

小熊猫,虽然被称做“熊猫”,但与熊猫一点都不像,确切地说,它更像小浣熊。小熊猫体长约70~120厘米,通身长着长而蓬松的红棕色毛,因此被称为“火狐”或红熊猫。小熊猫的四肢呈棕黑色,前肢短而大。圆圆的脸、黑黑的鼻子、直立的耳朵,以及脸上的白色斑纹、唇、耳缘和颊部的白色,使得小熊猫格外惹人喜爱。它有一条长长的毛茸茸的尾巴,尾巴上有9个棕黑与棕黄色相间的环纹,特征明显。

小熊猫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一般它会躲在树洞里或者树枝上休息,黄昏才出来活动。它对温度非常敏感,活动时的最佳温度是17~25℃。小熊猫主要在树上生活,在自己的领地上一般单独活动。

小熊猫偶尔会结成小的群体。在群体中,小熊猫通常会通过连续的短哨声或尖锐的叫声来进行沟通。当它们感觉到危险来临时会爬到敌害无法到达的树上或者岩石上躲避。假如来不及逃脱,它们就会用后腿站立,用前爪来攻击对手保护自己。小熊猫异性之间很少来往,只有在交配时期异性才会在一起。每年的1月中旬到3月初,是小熊猫的发情期和交配期。六七月份,怀孕的小熊猫在生产前,会寻找一个树洞或者岩缝,在里面铺上树叶、草等东西来营巢。小熊猫很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刚出生的小熊猫幼崽眼睛还没有睁开,小熊猫妈妈也会将幼崽收拾得干干净净,精心照顾。为了保障自己和孩子的卫生,小熊猫妈妈还会不断地更换巢穴。幼崽出生90天后,就会有像成年小熊猫一样的毛色,一般8个月后,就可以断奶,吃其他食物了。不过,断奶后的小熊猫依然会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直到自己的弟妹出生它才会离开,独自寻找食物。第一个养小熊猫的是伦敦动物园,时间为1869年。在人工条件下小熊猫成功繁殖的纪录是由印度的吉达致林动物园创造的,时间是1908年。

最懒惰的动物——树懒

树懒 Sloth

小档案

■ 科目:披毛目,树懒科

■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中美和南美热带雨林

■ 主要食物:树叶、嫩芽和果实

■ 保护状况:濒危

树懒名副其实,确实懒得很,它最快时速不超过0.5千米,即使抬一抬腿也要30多秒钟。它的一举一动,好像都是经过慢镜头处理过似的,让人看了着急。树懒的动作实在是太慢了,以至于它吃的东西都不够自己维持体温,使它成为哺乳动物中为数不多的变温品种之一,静止时体温在28~35℃之间。当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到27℃时,树懒便出现发抖的迹象。树懒的听力很差,但鼻子却很灵,很容易找到喜欢的树叶和果子,它就靠这些食物填饱肚子。三趾树懒以森林内某几种树的树叶、嫩芽及幼枝为食,特别喜好伞树科的物种。长时间停留在树上,仅在排泄或分娩时才会到地面。

树懒身上有着长长的毛,面部有点像猴也有点像熊,身子像猩猩。树懒的四肢很长,每一个掌上都长有三根又硬又尖的利爪。这样的利爪长在树懒的四肢上,不是为了与其他动物搏杀,只是为了爬树方便。树懒虽然有脚但是却不能走路,只能靠前肢拖动身体前行,而且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对不动。由于南美洲的森林里又热又湿,树懒长长的绒毛里有很多空隙,沾了不少水分。潮湿的环境加上树懒很少运动,使一些苔藓和绿藻植物在它的身上“安了家”。慢慢地,绿色植物长满了树懒的全身,使抱在树上纹丝不动的树懒,看上去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树懒就这样把自己“隐藏”在森林里,悠然地度过一生。

树懒长年生活在树上,常在夜间觅食,靠吃树叶和嫩枝为生。它平时不下地,吃饱了就倒吊在树枝上睡懒觉,可以说是以树为家,即使已经死去,依旧是倒挂在树上。一般,树懒下地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排泄;另一种就是分娩。雌性树懒要分娩时,离开它所生活的那棵树,再爬到另一棵树上生宝宝。它为什么非要这样做,至今仍是一个谜。

树懒是一种动物吗

树懒并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一大类动物的总称。树懒科分二趾树懒和三趾树懒两类,每类因为分类体系不同而各有数种。二趾树懒后肢三趾而前肢二趾,三趾树懒前后肢均三趾。

二趾树懒和三趾树懒的颈椎节数也不相同,其中三趾树懒颈椎9节,是哺乳动物中最多的,而二趾树懒则和多数哺乳动物一样是7节。由于二者结构上的差别,有时也仅仅将三趾树懒保留在树懒科,将更近似于已经灭绝了的大懒兽的二趾树懒划归为大地懒科。

“睡神”——考拉

考拉 Koala

小档案

■ 俗名:树袋熊、无尾熊

■ 科目:有袋目,树袋熊科

■ 分布区域: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尤加利树林区

■ 主要食物:桉树叶

■ 保护状况:无危

在面值200澳元的硬币上,铸着一个非常可爱的动物形象,它就是考拉。考拉在澳大利亚,就像熊猫在中国一样,被视为国宝。Koala一词来源于当地古老的土著语,意思是“不喝水的动物”,由此可知,考拉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习性,即一生之中从不喝水。这是因为澳大利亚森林大多是由尤加利树组成的,考拉非常喜欢尤加利树(尤加利树就是桉树),而且只喜欢吃桉树的叶子,因为桉树的叶子里有非常充足的水分。

考拉是树栖动物,喜欢独居,没有固定的窝,大部分时间是在树上度过。那些茂密的桉树枝叶是考拉天然的大睡床,考拉在桉树林里住得舒舒服服,每天枕着枝干懒洋洋地睡着,想吃东西就伸手抓到树叶,是何等地逍遥自在。

考拉性情温顺,体态憨厚,看起来很像一只摆放在玩具店里的小熊,但它并不是熊科动物。考拉有一身又厚又软的浓密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耳内侧的皮毛呈灰白色,雄性的胸前有咖啡色条纹,耳朵上有茸毛,鼻子裸露且扁平,它们前肢和人类的手很相似,共有五趾,其中两趾与其他三趾分开的豁口较大;后肢共有四趾,其中一趾与其他三趾分离成90°的角。考拉没有明显的尾巴。因为它的尾巴经过漫长的岁月已经退化成一个“坐垫”。考拉属夜行动物,白天睡觉,到晚上才出来觅食。

由于考拉生活的澳大利亚土地比较贫瘠,所以桉树摄入的营养物质比较少,自然而然,考拉从桉树中得到的能量也很有限,因此它必须减少自己的活动量,来储存更多的热量,甚至用晒太阳的方式来补充体力。所以,考拉很少下地活动,下地也是为了从一棵树移到另一棵树上去。

考拉有非常明确的“家”的概念,除了与考拉妈妈生活在一起的考拉宝宝外,每一只考拉都有自己的“家域树”。“家域树”上有属于主人的特别的气息和标记。在人类看来,这些标记并不显眼,但作为一只考拉,却能一眼就看出某棵树是属于自己还是属于别的考拉,甚至一只考拉在死后一年之内,别的考拉都不会搬到这棵“家域树”上或附近的“家域”。因为前一只考拉身体留下的气味标记和爪刮擦树皮标记还没有完全自然风化与消失。

考拉非常可爱,而且胆子非常小,一旦受到惊吓就会连哭带叫,声音和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非常像。考拉的寿命一般为10~15年,通常雌性考拉的寿命会比雄性的更长,因为雄性考拉会在争夺配偶的打斗中受伤,甚至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领地遭遇不幸或是遭到狗等天敌的咬死咬伤。雌性考拉一般3~4岁时开始繁殖,每胎只产1崽,幼崽体重仅5.5克。刚出生的小考拉凭着自己发育良好的嗅觉和触觉爬到妈妈腹部的育儿袋中,并在育儿袋中生活到1岁左右。小考拉1岁以后会骑在妈妈背上继续成长,直到下一胎的小考拉出生为止。在澳大利亚一些野生动物保护区里,人们常常看到小考拉趴在妈妈背上,睁着圆溜溜的黑眼睛,脉脉地望着行人,模样非常娇憨、可爱。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当处于安全的桉树上的时候,考拉会自然地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坐姿和睡姿,同时也会因为躲避太阳或享受微风而不停地在树上移动位置。

猪牛怪兽——河马

河马 Hippo

小档案

■ 科目:偶蹄目,河马科

■ 分布区域:赤道南北的湖沼中和中非、东非

■ 主要食物:草、水生植物

■ 保护状况:易危

河马的名字里虽然有“马”,但与马实在没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它们唯一的近亲居然是海洋中的鲸。河马一词原意是“河中之马”,这是希腊人对这种强悍野兽的称呼,但实际上把它们称之为“河中之猪”或者“河中之牛”更准确。因为河马有猪一样的身子,牛一样的脸,它的眼睛和鼻孔都长在面部的上端,平时只露出这两样东西在水面上,很悠闲的模样。

河马是非洲特有的动物,它们半水生,基本上除了上岸吃草和睡觉,其他时间都待在水里,它们可算作是淡水物种中的最大型的杂食性哺乳类动物,体型仅次于陆地上的大象。一头成年的雄性河马体长可以超过4米,体重达到3000多千克,它们的身体即使在发育成熟后还会继续生长。雌性河马的体型要小得多,25岁以后,它们便停止生长了。在坦桑尼亚的鲁夸卡提威国家公园里,两只雄性河马为了争夺领地互不相让,大打出手。

河马对水无比的依赖,尽管离水后,它们身上会分泌出带有红色色素的液体,起到防晒的作用,但离水时间一长,它们的皮肤便会因干燥而裂开,因此,河马几乎整日待在水中,吃喝拉撒基本都在水里解决,而且河马有极其恶劣的卫生习惯——随地大小便,常常是边走边排泄,这还不算完,还在排泄过程中不断摇摆它们的尾巴,把粪便弄得四处飞散。河马有一个巨大的嘴巴,张开时上唇可以高过头顶,且上、下唇之间的角度能够达到90°。

河马的脾气非常暴躁,在动物界中它是公认的危险动物。当它由岸上返回水里时,倘若有动物挡住了它的路,它就会发疯一般地冲上来,将拦路者咬成两半。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河马在生气时,居然会拿自己的粪便当暗器,向对方甩去。虽然这种举动让人未免觉得恶心,但却滋养了更多的植物,对当地生态环境来说是不错的举动。

雄性河马有极强的领地观念,如果有其他河马入侵自己的领地,河马也会暴怒,甚至会杀红眼。虽然它们以植物为食,却有长而尖利的犬牙,一头发怒的成年雄性河马能将身强体壮的尼罗鳄一口咬断。杀红了眼的雄性河马会毫不顾忌身边的小河马,肆意冲撞,暴怒之下甚至会杀死小河马。雌性河马虽然不像雄性河马那么暴烈,但在哺育期,为了保护小河马,也会毫不犹豫地攻击靠近自己领域的生物。在非洲,每年因河马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都达到数十人。

由于对偷猎者的严厉打击,象牙越来越稀少,人们逐渐转向象牙的替代品,于是河马牙落入人类的视线。非洲大陆上几乎横行无敌的河马,却逃脱不了偷猎者的枪口,这算不算是自然界所有动物的悲哀呢?

海中智叟——海豚

海豚 Dolphin

小档案

■ 科目:鲸目,海豚科

■ 分布区域:世界各大洋

■ 主要食物:小鱼、乌贼、虾、蟹

■ 保护状况:无危

海豚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非常温顺可亲,也愿意与人接近,甚至比经常与人接近的狗和马更容易对人类产生好感。当它们遇到人类时,既不像森林中胆小的动物那样见人就逃,也不像深山老林中的猛兽那样遇人就张牙舞爪,它们会仔细“察言观色”,如果察觉人类并无敌意后,海豚的戒备之心逐渐下降,甚至可游到人们伸手可及的距离。如果遇到海豚,只要其中的一条不经意地逐渐靠近人,其他的海豚也会慢慢地游过来。

海豚属于鲸类,而且它并不是单独的一种,海豚是和鲸、鼠海豚在5000万年前一起由陆生哺乳类动物演化而来的。海豚智力非常发达,它的脑容量仅次于人类。经过训练后,海豚可参与人类活动,比如,打乒乓球、跳火圈等,因此海豚有“海中智叟”之称。令人惊奇的是,海豚的大脑居然可以完全隔开,即当其中一部分工作时,另一部分可以进行充分的休息,这个时候它们往往是闭着一只眼,预示着身体中一半进入睡眠,所以海豚可以终生不眠。有人认为海豚可以发出超声波,进而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大脑细胞,从而可以治疗儿童的孤独症。但有人认为如果要这样,还不如直接造一个可发出超声波的机器来刺激儿童的大脑,何必让儿童去接触海豚来治疗,还会学到一些怪声、怪表情和动作,而又不一定能恢复正常。

海豚有细长的尖吻,约有101颗尖细的牙齿,主要以小鱼、乌贼、虾、蟹等为食,大多生活在浅海区。它们会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不同的活动,休息或游玩时会聚集在靠近沙滩的海湾,捕食时则出现在浅水及多岩石的地方。它们喜欢过“集体”生活,少则几条,多则几百条,当它们在海面上跳跃、游玩、捕食时,流线型的身体依次划过海面,场景非常壮观。在海豚群中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据说每次集体捕猎时,族群中总会有一只固定的海豚充当“追猎”的角色,将四周的小鱼赶到由其他海豚设计好的包围圈中。这种捕猎方式只在非洲母狮中发现过,可见海豚有着堪比“草原之王”的智慧。

海豚是非常“聒噪”的动物,在海中捕食或游玩时,它们经常使用频率在200~350千赫的超声波的喊叫声进行“回音定位”。即使你把海豚的眼睛蒙起来,把水搅浑,它们也能迅速而准确地找到食物。海豚不但有惊人的听觉,还有高超的游泳和异乎寻常的潜水本领。海豚用肺呼吸,但却可以潜至300米深的海水中,而人不穿潜水衣,只能下潜20米。海豚的游泳速度更是惊人,可达到每小时40千米,相当于鱼雷快艇的中等速度。海豚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十分乐意与人交往亲近。澳大利亚蒙凯米海滩的海豚已经与人类建立了友谊,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欢乐和惊奇。

海豚非常重视感情,无论是自己的小宝宝,还是敌人,只要是海洋中的弱者,它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游过去,用细长的吻一次次把弱者顶起来,并数天守护在身旁。如果不幸,小海豚出生后失去了性命,母海豚会奋不顾身地设法让小海豚复生,甚至会因体力衰竭而死亡。

海豚非常愿意亲近人类,在澳大利亚蒙凯米海滩的海豚已经与人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里,每天都有数条海豚游向海滩,接受人类用手给它们的食物和鱼饵,高兴的时候,还会回报以精彩的表演。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海豚与人类建立联系,到那时人类会揭开更多关于海豚的秘密。

海洋中的流浪者——海狮

海狮 Sea Lion

小档案

■ 科目:鳍足目,海狮科

■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美国西北部沿海、南美洲沿海以及澳大利亚西南部沿海

■ 主要食物:以鱼、蚌、乌贼、海蜇等为食,也常吞食小石子

■ 保护状况:濒危

1801年,欧洲航海家马修·弗林德斯正像往常航行时一样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忽然在他的望远镜镜头中出现了一群庞然大物,这些庞大的动物长得有点像海豹,但是头颈部有一撮毛。马修放下船上附带的小艇,小心翼翼地向这些庞然大物靠近,发现它们似乎很温和,习性似乎也与海豹差不多,于是就给它们命名为“毛海豹”,而事实上,这是一群澳大利亚海狮。

海狮因脸部与狮子有些相似而得名,它与海豹同属鳍足目,因为它们的四肢都已经演化成鳍的模样,方便在海洋中活动。海狮的耳朵退化得只剩下一个很小的外耳郭,脸上长有长而硬的胡子,这些胡子是性能极佳的探测器,在海水中,能将几十海里以外的声音辨别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海狮猎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海狮喜欢群体生活,不过它们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大部分时间都过着漂泊的生活,只有在睡眠时才登上陆地。别看海狮身材魁梧,但它们的胆子却很小,一有风吹草动,立刻就会跳入海中躲避,就连在睡觉时,也要指派固定的雄性担任守卫职责。

海狮多以鱼类、海蜇和乌贼为食,看它胖胖的身体就可以想象它的食量了。一头健壮的海狮一天吃掉的鱼超过20千克,而野生海狮的食量比这还要大得多。为了填饱肚子,海狮每天都要很辛苦地捕食猎物,四处游动。海狮不仅自己追逐鱼类,有时还会钻入渔网分享渔民的收获,饱餐一顿以后溜之大吉。由于海狮会撕破渔网,因此给渔民带来不小的麻烦,真叫人又爱又恨。不过,海狮是一种非常温情的动物,每次觅食后,总会带一些食物给孩子们。

海狮是极通人性的动物,经过悉心调教,可以掌握多种技能。在海洋馆里,海狮表演也是颇受欢迎的节目。顶球、投篮、倒立等对动物来说的高难度动作都难不倒海狮,常常赢得人们阵阵喝彩。

海洋馆里的海狮模样可爱,对人言听计从,在自然界里,它们可不是好对付的角色。发情期间的雄海狮脾气尤其暴躁,在澳大利亚,一头海狮就曾经对一个13岁的女孩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使得她下颌骨碎裂,还失去了3颗牙齿。那头行凶的海狮体重超过400千克,女孩没有生命危险已是万幸。雄性海狮除了袭击其他生物,对雌性母海狮也不放过,非但不懂得“怜香惜玉”,反而有严重的暴力倾向。无论是在水中,还是陆地上,它们会腾跳猛扑,互相撕咬,同时还会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号叫声,往往要到双方斗得伤痕累累,直到一方被打败才肯罢休。海狮的鳍肢相当有力,可以把身体的前部支撑起来,后鳍肢可以起到脚的作用,通过不断地拍打地面推动身体前行。

保护澳大利亚海狮

澳大利亚海狮只存在于澳大利亚大陆附近海域中,它是世界上极度濒危的一种鳍足目动物。据估计,目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海狮总计不超过12000头,保护海狮已成为澳大利亚政府重要的责任之一了。

海中“耕者”——海象

海象 Walrus

小档案

■ 俗名:海马

■ 科目:鳍足亚目,海象科

■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北冰洋海域、太平洋、大西洋北部海域

■ 主要食物:鸟蛤、贻贝、蛤蜊、蟹、虾、蜗牛和章鱼

■ 保护状况:濒危

北极海域如此高纬度的海洋里,生活着一些北半球的“土著”居民。它们长得又肥又胖,四肢很像鱼鳍,在冰上爬行的时候,笨拙而可爱,最奇怪的是,它们居然像大象一样,长了两根长长的尖利的牙齿,它们就是海象。

海象虽然也有“大象般”的牙齿,但它们的牙齿明显与大象的牙齿不同。海象的长牙是从海象上颚长出的犬齿,犬齿从嘴角两边垂直伸出嘴巴外,就形成了獠牙一般的面容,而且重要的是,海象的这对大牙一生都在不停地生长,最长可长到90多厘米,雌性海象牙较短,但也可以达到50厘米左右。

别看海象的长牙长得有点丑,但它绝对是海象生存的好帮手,一头海象如果没有象牙,它可能会早早的累死或饿死在富饶的海洋中了。海象是食肉目鳍足亚目下的一科,体型庞大,异常强壮,在冰冷的海水和陆地上的冰块中过着两栖生活。尽管在海洋中,它们那鳍足是游泳和潜水最好的帮手,但当它们想要爬到光滑的冰面上休息时,那两只“大脚”可就没那么有力了。海象每次从海中爬上浮冰时,都必须依靠那对锋利的“象牙”来帮助。它们会把长长的牙齿狠狠地扎进冰面,然后借着光滑的皮肤和鱼鳍一样的前足帮助,才能使劲滑上冰面。所以,这对长牙不仅是牙齿,还是海象的另一双“脚”。海象是最出色的潜水能手。海象一般能潜入90米深的海里,在水中逗留大约20分钟。海象的皮下脂肪极厚,可抵御寒冷的极地环境。海象在陆地上皮肤呈棕红色或灰褐色,而在水中则呈白色,因为在水中,血管冷缩,将血从皮下脂肪层挤出,以减少热能的流失。

海象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每群数量不等,数百只到成千上万只都有可能。对于北极这块被冰雪覆盖的大陆来说,海象没有什么威胁,尤其是在冰面上的时候,笨重的身体,鳍化的前足,使它们无法快速移动,只有群体的力量才能保证安全,这也是为何海象总是成百上千地聚集在一起的原因。

海象是一种胖胖的非常可爱的动物,它的皮肤厚度可达1.2~5厘米,皮下脂肪厚12~15厘米,特别能忍受北极寒冷的气温。酷寒的环境还造就了海象皮肤颜色的变换,在陆地上一般呈灰褐色或棕红色,一旦进入海水中,皮肤就会变成灰白色,这是由于温度的变化刺激海象皮肤下血管收缩或扩张导致的。海象还是出色的潜水能手,一般在水中可潜游20多分钟不换气,潜水深度可达500米。

海象主要以海螺、贝壳类软体动物为食,有时也捕食乌贼、虾、蟹等,它们捕食时也离不开长长的象牙。海象在寻找食物时,会像一位耕耘者一样,把长牙当做犁,在海底来回翻搅泥沙,然后利用敏感的鼻口部和能像触角一样活动的触须来寻找食物,之后它的前鳍足就紧紧合拢,捧着猎物边游边搓,当快游到水面的时候,松开鳍足,使碎贝壳和肉类分开,然后赶紧下潜,将贝肉吞入口中。白森森的象牙和漂亮的大胡子,是海象最显著的特征。

互惠互利的伙伴——犀牛和犀牛鸟

犀牛和犀牛鸟 Rhino and Oxpecker

小档案

■ 俗名:兕

■ 科目:奇蹄目,犀科

■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非洲大草原和亚洲的印度、尼泊尔、印尼和马来西亚

■ 主要食物:以草为主食,还吃一些水果、树叶、树枝和稻米

■ 保护状况:濒危

犀牛曾是地球上最为繁盛的古老族群,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犀牛自由自在的身影,但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化,犀牛家族人员越来越少了,到如今,仅存5种犀牛,其中非洲存有2种,亚洲有3种。

在人们的印象中,犀牛是一种丑陋而带有传奇色彩的动物,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厚厚的铠甲,还有一根长在鼻子上,如独角兽兽角一般的犀牛角,奔跑起来像疯掉的牛,很多人看见它们都会觉得害怕。即使在草原动物中,犀牛也很难交到朋友。其实,犀牛的性情非常温和,甚至还有点胆小怕事。在草原上,犀牛是最“与世无争”的,它们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遇到事情总是能躲就躲。

但如果事情超出了犀牛的容忍限度,它们也会奋起反抗。所以,尽管犀牛很温柔,狮子、鬣狗也不敢轻易招惹它们。

犀牛是濒危的物种,目前仅存的种类有白犀、黑犀、苏门答腊犀、爪哇犀和印度犀5种,它们的命名非常特别。就像人们看到的,苏门答腊犀、爪哇犀和印度犀是以分布区域命名的,但白犀牛的命名却并非源自于体色。事实上,白犀牛的身体是黄褐色或浅灰色的。它因嘴宽且平坦而区别于黑犀牛,在英文里有个“wide”(宽、平的),而“wide”

发音与“white”(白色的)相似,正确的叫法应当是“方嘴犀”,但后来便被讹传成今天的白犀牛了。白犀与黑犀、苏门答腊犀在头部都有前后排列的两只角,爪哇犀和印度犀则有一只角,这很像传说中的独角兽。印度犀牛

犀牛有一个非常贴心的朋友——犀牛鸟。一头犀牛有好几吨重,而且发起脾气时,不要说狮子,就连大象都要忌惮三分,这样粗暴的家伙,是如何与犀牛鸟交了朋友呢?原来,犀牛皮虽然坚厚,犹如一套刀枪不入的铠甲,但它有很多褶皱,而且皮肤皱褶之间又嫩又薄,常常引得体外寄生虫和吸血的蚊虫来吸食血液。犀牛在又痛又痒之时,除了往自己身上涂泥能多少防御这些昆虫叮咬外,再没有别的好办法来赶走、消灭这些讨厌的害虫。

犀牛鸟以寄生虫为食,每天都要为寻找食物而发愁,但犀牛背上却有它们最丰富的食物,所以,它们愿意落在犀牛背上,啄食着那些企图吸犀牛血的害虫。犀牛也非常欢迎犀牛鸟的来临,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一对几乎分不开的好朋友。当危险来临的时候,犀牛鸟甚至成为犀牛最警醒的报警器。犀牛眼睛很小,视力也不好,它的警惕性主要依靠嗅觉和听觉来判断,如果敌人是逆着风悄悄袭击的,它就很难察觉到。这时候,它忠实的朋友犀牛鸟就会叫个不停,提醒它注意,犀牛就会意识到危险来临,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犀牛和犀牛鸟就是这样在非洲大草原上互相帮助的,它们的友情甚至得到了人类的认可,非洲人就喜欢把自己喜爱的人称之为“我的犀牛”,因为他们觉得,对于喜爱的人来说,自己就是那只一直保护着犀牛的犀牛鸟!

仙界舞禽——丹顶鹤

丹顶鹤 Red-Crowned Crane

小档案

■ 别名:仙鹤

■ 科目:鹤形目,鹤科

■ 分布区域:中国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俄罗斯的远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 主要食物:杂食性动物,春季以草籽及作物种子为食;夏季食物较杂,多吃动物性食物,如小型鱼类、甲壳类、螺类、昆虫及其幼虫等,也食蛙类和小型鼠类

■ 保护状况:濒危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鹤一直有着一种独特而神秘的意义,它们是神仙的伴侣,天生有一种随性而潇洒的脾性,翔舞于九天之上。传统观念中的鹤,其实就是丹顶鹤。丹顶鹤嘴长、颈长、腿长,身形修长而优雅,你看它那130厘米的窈窕身姿,白羽覆体,纯洁无瑕,翅羽黑色,格外分明,头顶裸露,呈现红色,嘴呈黄绿色,颈和腿呈黑色,自有一种高洁的神韵,自古至今,还没有哪种鸟儿能和丹顶鹤一样,能如此的脱俗、怡情。尤其是额顶上那一抹红,鲜灵灵地凸于纯洁的白羽和黑色的眼圈之上,有着别的鸟儿无法比拟的鲜明。仙鹤独舞,足以动人。南朝鲍照的《舞鹤赋》写得很好,在描写鹤舞的时候他说:“精含丹而星曜,顶凝紫而烟华。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朝戏于芝田,夕饮乎瑶池。”

丹顶鹤并不适应人工的饲养,这样会使它失去翱翔天宇鸣舞水泽的天性。它的栖息地是沼泽和沼泽化的草甸,以浅水的鱼虾、软体动物或者某些植物根茎为食,随时而异,不拘泥于一种食物。春季丹顶鹤换成夏羽,秋季换成冬羽,在秋季换羽的时候,它暂时会失去飞翔能力,不过持续的时间很短。每年,丹顶鹤都会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迁徙。唯一例外的是日本北海道的丹顶鹤,则是一种留鸟,这或许是因为当地人为它们投食以至冬季食物充足的缘故吧。丹顶鹤的数量稀少,目前已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和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丹顶鹤是美的,美得脱俗,也美得忠贞,据说丹顶鹤是禽鸟中少数几个对伴侣非常忠贞的鸟类之一。每年3月开始,丹顶鹤生存的湿地就会到处飘荡着丹顶鹤的鸣叫声,这是雄鸟在呼唤伴侣。如果两鹤两情相悦,就会定下海枯石烂的姻缘,而且终身不变。如果伴侣死去,活着的丹顶鹤就会孤独终老。

繁殖期的雌雄丹顶鹤对鸣时,头部朝天,双翅振动,雄鸟在一个节拍里发出一个高昂悠长的单音,雌鸟头向天,在一个节拍里发出两三个短促尖细的复音。这种“二重唱”是对爱情的表白,也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在这样酷似华尔兹的鸣舞中,雄鸟和雌鸟性行为趋于和谐,保证了繁殖的成功率。繁殖期从每年的3月开始,到9月结束。它们营巢于浅水处或有水的湿地上,每年产一窝卵。孵卵由雌雄鸟轮流进行。

丹顶鹤的寿命很长,可以达到50~60年,这就是人们将它作为长寿的象征的原因。其形其貌,其鸣其舞,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时下,野生丹顶鹤却成了人类迫害与屠戮的对象,它们的生存岌岌可危。在这样的情况下,希望人们能够发扬爱心,让这样的仙禽永存于世,和我们相依相偎,而不是让它成为我们记忆中的仙禽。

艳丽的贵族之冠——东非冕鹤

东非冕鹤 Grey Crowned Crane

小档案

■ 俗名:东非冠鹤、灰鹳鹤

■ 科目:鹤行目,鹤科

■ 分布区域:非洲的乌干达、刚果、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安哥拉、南非等地

■ 主要食物:杂食性动物,以鱼、昆虫、蛙等小型水生动物和各种植物嫩芽为食

■ 保护状况:易危

东非冕鹤在非洲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在非洲大地上广为流传。最著名的一个是关于东非冕鹤头上冠冕的由来的故事。据说,古代的一位国王在微服私访的时候,迷路于沙漠之中,水和干粮已经没有了。在生死攸关之际,沙漠中来了一群鹤,它们引导着这位国王找到了绿洲。获救的国王为了答谢鹤的救命之恩,他向所有的子民宣布将自己的金王冠赐给鹤并亲手戴在它的头上,为了避免贪心的人对鹤实施杀戮,国王花重金聘请来巫师,将鹤头上的金冠变成羽冠,于是便有了东非冕鹤今天的样子。

东非冕鹤有着非常漂亮的羽色,而且雄鸟和雌鸟的羽色非常相似,全身都呈现深浅不同的浅蓝灰色,翅膀上有白色的覆羽和栗色的飞羽,光华熠熠。东非冕鹤的头部有着一种楚楚动人的神韵,清癯的双颊上嵌着上面是小块红色、下面为大块白色的斑块,以及一对炯炯有神的小圆眼睛,喉下悬垂着两个红色的大肉垂。额部外凸,上面有乌黑色绒毛,像覆盖着一块乌黑的绒缎,柔软光洁,头的后部则由土黄色羽丝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着,像一顶挺硬的丝毛织成的锦冠,闪耀着金光,自有一种高贵的气质。东非冕鹤头顶上竖着的金黄色的羽毛像一顶王冠一样。东非冕鹤美丽端庄的体态、能歌善舞的天性,深受乌干达人民的喜爱和崇敬,被选为乌干达的国鸟。

东非冕鹤白天活动,经常出现在田埂上、水田里、水沟边、草地上,偶尔也会飞到附近居民的院子里觅食、嬉戏。东非冕鹤主要以鱼、昆虫、蛙等小型水生动物和各种植物嫩芽为食,觅食从清晨开始,一般是在沼泽地和湿地里面。在旱季的时候,它们也在干燥地带觅食。觅食时成群结队,最大的群体达40多只。群体中包括成年东非冕鹤和亚成年东非冕鹤,进食中大家总是聚集在一处,相处和谐。有时候,一个大群中又有多个小群,小群中的个体通过声音和视线保持相互交流。

东非冕鹤生性活泼。和丹顶鹤一样,东非冕鹤也有着优美的舞姿,算得上是顶尖的舞蹈家。它们时而成双结对地跳舞,时而围成一圈跳集体舞。尤其是跳集体舞的时候,开始前大家先文雅地相互鞠躬,然后双翅微舒,双足轻挪,不断曲伸长颈,动作优雅,变化多端。在鸣叫的时候东非冕鹤也有自己的规律性,动物学家观察发现,它们的鸣叫时间一般集中在黎明、中午和子夜时分,叫声轻柔舒缓,悦耳动听。因此,在东非冕鹤集中的地方,农民将它们的叫声作为生物钟。

东非冕鹤在东非名气之大,不仅是因为它有美丽端庄的体态、能歌善舞的天性,更因为它有忠贞不贰的爱情品格,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和崇敬。东非冕鹤的繁殖期为每年9月至第二年的3月。巢营于沼泽地或树顶上。每窝产2~3枚卵。孵化期为26~31天。雏鸟出壳两个月后,就可长到和成鸟一样大。

冰地上的绅士——企鹅

企鹅 Penguin

小档案

■ 科目:企鹅目,企鹅科

■ 分布区域:南极洲及其附近岛屿

■ 主要食物:小鱼及磷虾

■ 保护状况:无危

在南极洲北部蔚蓝的天空下,一片偏远、没有冰雪覆盖的土地上,一群穿着白衬衫、燕尾服的“绅士们”正悠然地聚集在一起。它们或紧紧相偎,或排着队跃入海中,无不显示着谦让与礼貌;它们就是南极冰地上的绅士——企鹅。

企鹅虽然有羽毛、有翅膀,却不能在天空中飞翔,但是它们却能在海洋中“飞翔”。企鹅是一种古老的游禽,它们在南极洲安家落户时,可能南极洲还未穿上冰甲,所以,它们的身体、羽毛才能经受南极洲数千万年暴风雪的磨炼,成就独特的羽衣。企鹅的身体表面覆盖着一层羽衣,这些羽毛密度要比同一体型的鸟类大3~4倍,而且已变成重叠、密接的鳞片状,不但海水难以浸透,就是气温在零下近100℃时,也休想攻破它保温的防线。三只王企鹅站在这里,你丝毫不会感到它们是一种鸟儿,那份姿态,那份神情,十足的18世纪英国绅士。

企鹅喜欢群居,一个群落有几百只到上万只不等,最多的群落可达10万~20万只。在南极大陆的冰架上,或在南大洋的冰山和浮冰上,一群群企鹅排着整齐的队伍,面朝一个方向,好像一支训练有素的仪仗队,在等待和欢迎远方来客;有时它们排成距离、间隔相等的方队,如同团体操表演的运动员,阵势十分整齐壮观。企鹅还有自己的“娱乐”节目。每当有企鹅入群或离群时,群里常常有表演和鸣叫;在求偶或配对时,鸣叫尤其欢畅。届时,整个企鹅聚集地就像一个大型舞会会场一样,到处充满个性十足的“歌唱”和“舞蹈”,十分热闹。不过,这种场面通常不会保持很久,雌企鹅一旦产卵,整个聚集地就会安静下来,而且企鹅有一种非常特别的品性,那就是几乎所有的雌企鹅几乎都是在相同的时间段产卵,而小企鹅也是几乎在同一时间段被孵化出来。所以,当有一只准企鹅妈妈产卵后,整个聚集地就会逐渐安静下来,准爸妈之间即使交谈也是低低独语。以后,就是漫长的等待与煎熬。

产卵后,大多数企鹅都是准爸爸和准妈妈交换着孵卵与觅食,这中间的间隔可能要达到10~20天。如果雄企鹅孵卵,雌企鹅到海洋中觅食,雄企鹅可能要至少忍受20天左右的寒冷与饥饿;帝企鹅甚至要忍受两个月以上,因为雌性帝企鹅从鸟群到海洋需要走80~160千米,一直到64天孵卵期之末才能返回。在孵化期间,企鹅会将卵置于足上,完全依靠体内储存的脂肪维持生命。王企鹅是较稳定的栖息者,以近海乌贼和鱼为食。它们上岸是靠最后的冲刺力量冲到岸上,腹部着陆向前滑行几米,然后用嘴和前肢撑地站立。

小企鹅出生后就有取食行为,它们会将嘴放入亲鸟口腔,取食呈液状的吐出的甲壳类或鱼类食物。开始时,企鹅爸妈会照顾小企鹅,让小企鹅藏在身下或体侧,但随着小企鹅的长大,它们会被送到“托儿所”。在“托儿所”里有族群中相对有威信的雌企鹅照顾多个小企鹅,并教授小企鹅捕食以及生存技能。此时的企鹅爸妈则要远离栖息地,到深海中捕食食物,以喂养小企鹅。企鹅的这种习性与它们所处的生存环境有关。企鹅有迁徙的习惯:一方面它们要追随食物,在海上奔波;另一方面它们必须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繁殖,这使得小企鹅的成长时间大大缩短,它们必须在下一次迁徙之前学会生存技能,否则就有可能在迁徙中丢掉性命,而企鹅父母也必须在小企鹅学到捕食技能前承担喂养小企鹅的责任。可以说,小企鹅也是在父母十足的关心和爱护下出生、成长的,就像人类一样。

目前,在南极大陆上共有18种企鹅。王企鹅属中只有两种企鹅:一种是王企鹅,另一种是帝企鹅。帝企鹅比王企鹅略高大,但王企鹅比帝企鹅色彩更加鲜艳。王企鹅是企鹅家族中体型最大的属种。成年王企鹅身长可达80~100厘米,体重大约有12~14千克。它们嘴巴细长,头上、喙、脖子呈鲜艳的橘色,脖子下的红色羽毛也非常鲜艳。王企鹅是南极企鹅中姿势最优雅、性情最温顺、色彩最鲜艳的一种。王企鹅虽然行走时步行笨拙,左右摇摆,但在遇到敌害时会将腹部贴于地面,以双翅快速滑雪,后肢蹬行,速度很快。

王企鹅是群居动物,一般栖息在南极幅合带附近的岛屿上,这里属于亚南极地区,是地极冷水和北部温水相交汇的地方,使得这里的海水养分非常丰富。王企鹅的双翅退化成鳍状,已经失去飞行的能力,擅长游泳和潜水,以水中的鱼、甲壳类为食。

每年的8月或9月,成群结队的王企鹅都要聚集在占领岛的美国湾,开始它们为期1个月的脱毛期。它们一边走,一边追逐、嬉戏,谈情说爱,寻找配偶,雄性王企鹅和雌性王企鹅都纷纷用翅膀奋力拍打胸脯,昂首挺胸,向异性发出求爱的叫声,它们准备在这里建立家庭,繁衍后代。这时,如果两只雄性王企鹅同时爱上了一只雌性王企鹅,为了争夺恋爱对象,它们会争斗得面红耳赤,遍体鳞伤。败者夹着尾巴、灰溜溜地扫兴而去;胜者则扬扬得意、手舞足蹈,迅速奔到恋人身边,嘴对着嘴,胸贴着胸,紧紧依偎在一起。这只是王企鹅生活的一个缩影。

企鹅的命名

企鹅的发现发生了很多故事,据说在1488年,葡萄牙的水手们就在靠近好望角的非洲南部发现了企鹅,不过他们并不认识这种动物。最早记载企鹅的是历史学家皮加菲塔,当时他将企鹅称之为“不认识的鹅”。随着发现的企鹅种类越来越多,人们开始重新考虑它的名字。由于它们身体肥胖,曾经被称做“肥胖的鸟”,后来由于人们看见它们经常在岸边伫立远眺,好像在企望着什么,就把它定名为企鹅,并最终流传了下来。

会发声的尾巴——响尾蛇

响尾蛇 Diamondback

小档案

■ 科目:蛇目,蝰蛇科

■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加拿大至南美洲一带的干旱地区

■ 主要食物:喜食鼠类、野兔,也食蜥蜴、其他蛇类和小鸟

■ 保护状况:无危

响尾蛇因尾部会发声而得名。响尾蛇尾巴的尖端地方,长着一种角质链状环,蛇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蜕皮现象,大多数蛇蜕皮后,皮都脱落下来,但响尾蛇蜕皮后,皮上的鳞状物都被留了下来,积聚到尾部,围成了一个空腔,即连锁环,角质膜又把空腔隔成两个环状空泡,仿佛是两个空气振荡器。当响尾蛇不断摇动尾巴的时候,空泡内形成了一股气流,一进一出地来回振荡,空泡就发出了“嘎啦嘎啦”的声音。这就是响尾蛇名字的由来。成年的响尾蛇尾巴有6~10块连锁环。据测定,响尾蛇尾部摆动的频率为每秒钟40~60次,发出的声音最响时30米以外也能听到。

响尾蛇以捕食小型动物,主要是啮齿类动物为生。它与其他的蛇类一样,既不能耐热又不能耐寒,所以热带地区的种类已变为昼伏夜出,暑天时躲在各种阴凉的隐蔽处,冬天群集在石头裂缝中休眠。响尾蛇所有种类皆为卵胎生,通常一窝生十几条。

人们之所以对响尾蛇印象深刻,一方面是由于这种蛇行动起来会有奇特的“嘎啦嘎啦”的响声,另一方面还因为它有剧毒。所有的响尾蛇都是毒蛇,在它们上颌骨两侧各附着1~2个毒牙,而这些毒牙是与蛇体内的毒腺输出管相连的。当蛇遇到危险或进行搏斗时,毒腺受到刺激,分泌出毒液,经由毒牙,进入其他生物体内,使其他生物中毒。响尾蛇分泌的毒素非常强,它们的毒液与其他毒蛇毒液不同的是,响尾蛇的毒液进入人体后,会产生一种酶,使人的肌肉迅速腐烂,破坏人的神经纤维,进入脑神经后致使脑死亡。据说,被响尾蛇咬过,切开肿胀的伤口,你会发现整个伤口周围的肌肉都烂掉了,里面都是黑黑的、黏糊糊的东西,足见其恐怖程度。

响尾蛇的感应能力特别强,即使在眼睛看不到的情况下,它们依然能找到附近食物的藏身之所,因为响尾蛇有红外线感应器,人们称之为“热眼”,即凡是有热量散发,响尾蛇就能感觉到。

响尾蛇的“热眼”长在眼睛和鼻孔之间的颊窝。颊窝呈喇叭形,大概有5毫米深,一粒米那么长,喇叭口斜向朝前,其间被一片薄膜分成里外两个部分。里面的部分有一个细管与外界相通,并与响尾蛇所处的周围环境温度保持一致,而外面的那部分却是一个热收集器。在一定范围内,喇叭口所对的方向如果有热的物体,红外线就经过这里照射到薄膜的外侧一面。显然,这要比薄膜内侧一面的温度高,布满在薄膜上的神经末梢就感觉到了温差,并产生生物电流,传给蛇的大脑,使蛇知道哪个位置有热的物体,大脑也会发出相应的命令,去捕获这个物体。

响尾蛇是产于澳大利亚的一类毒蛇,大约有30种,它们分别分为侏响尾蛇属和响尾蛇属。侏响尾蛇属包括一些小型的响尾蛇,如链侏响尾蛇和地侏响尾蛇。响尾蛇属包括一些大型的响尾蛇,如角响蛇。侏响尾蛇上包有9块大鳞板。响尾蛇属的响尾蛇有大有小,视种而不同,但头上都有小鳞片,这一点和侏响尾蛇属不同。响尾蛇属种较为出名的有粗鳞响尾蛇、大草原响尾蛇、菱背响尾蛇等,它们体型都较大。

团结的群体——蜜蜂

蜜蜂 Bee

小档案

■ 科目:膜翅目,蜜蜂科

■ 分布区域:全世界均有分布,而以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

■ 主要食物:花粉、花蜜

■ 保护状况:无危

蜜蜂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昆虫,也是每个人童年一直唱赞的榜样。蜜蜂全身长有密毛,呈黄褐色或黑褐色。它们的头与胸几乎同样宽,有膝状触角、椭圆形的复眼、嚼吸式口器和能够带走花粉的后足……无论你多么仔细观察它,都会发现它是平凡而普通的小虫,然而就是这种看似平凡而普通的昆虫,却让人敬佩不已。蜜蜂酿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所有的工蜂都要先把采来的花蜜吐到一个空蜂房中,到晚上,再把花蜜吸到自己的蜜胃里进行调制,然后再吐出来,如此反复一二百次才能酿成香甜的蜂蜜。

每只蜜蜂都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群体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三种类型的蜜蜂。一般说来,一个群体中只有一只蜂王(也叫蜂后),某些例外情形会有两只蜂王,1万~15万只工蜂,500~1500只雄蜂。这些蜜蜂有严格的分工,工蜂为取得食物不停地工作,白天采蜜,晚上酿蜜,同时还要照顾幼蜂,而雄蜂只为了使蜂王受精而存在,蜂王的任务则是繁殖,每天需要产大量的卵。由于蜜蜂一天到晚忙碌,所以寿命都非常短,工蜂的寿命只有1~3个月左右,蜂王的寿命长一些,可达到1~2年,雄蜂则在蜂王受精后即死去。

如今整个世界到处都有蜜蜂的存在,但在很早以前并不是世界所有的地方都有蜜蜂。蜜蜂最早源于亚欧,后来由英国人与西班牙人带到美洲,才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在蜜蜂的世界里,它们依然过着一种母系氏族的生活,从蜂王到工蜂,几乎90%的蜜蜂都是雌性的,雄蜂的数量非常少。蜂王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负责产卵繁殖后代,同时“统治”这个大家族,当家族因成员繁衍太多而造成拥挤时,蜂王就会分群。

蜂王分群是一个奇怪的过程,它并不是将多余的成员赶出去,也不是指派一个新的首领,而是创造一个新首领。当群体成员过多时,工蜂就会制造一个特殊的蜂房——王台,蜂王会在王台内产下受精卵,这颗受精卵就是下一个蜂王。当小幼虫孵出后,工蜂将给予特殊的待遇,用体内制造的高营养物质——蜂王浆哺喂,待它成为成虫时,就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新蜂王即率领一部分工蜂飞去另成立新群,从而减少了原来蜂群的成员。

蜜蜂是一种勤劳的昆虫,从春季到秋末每天都忙碌不息,蜜蜂唯一的休闲时期是冬季。但这个时期也是威胁小蜜蜂生命最严重的时期。蜜蜂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会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改变,冬季天气寒冷,蜂巢内气温也比较低,很容易造成蜜蜂死亡。这时蜜蜂团结的力量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当蜂巢内温度降低到13℃左右时,蜜蜂在巢内就会互相靠拢,结成球形团在一起,温度越低,蜜蜂结团越紧。蜜蜂通过彼此的体温来维持蜂球的温度,但由于温度的传导性,蜂球内外的温度并不一致,所以身处于蜂球表面的蜜蜂比身处于蜂球内部的蜜蜂有更多的危险。为了规避危险,尽量减少伤害的产生,蜜蜂之间发挥了相当高尚的友爱精神。每当天气格外寒冷时,整个蜂球就会动起来,蜂球表面的蜜蜂会向球心钻,而球心的蜜蜂则向外转移,它们就这样互相照顾,不断地反复交换位置,度过寒冬。

雄蜂的婚飞

在一个蜜蜂群体中,雄蜂的数目很多,可能会有近千个,而蜂王只能与数个雄蜂交配,所以在近千个雄蜂中势必要选出优秀的个体,于是在蜜蜂群体中就出现了婚飞。交配时蜂王从巢中飞出,全群中的雄蜂随后追逐,只有获胜的雄蜂才能成为蜂王的配偶,这种举动就称之为“婚飞”。

小身材有大作为——刺鲀

刺鲀 Spiny Pufferfish

小档

■ 别名:刺河豚、虎锥鱼

■ 科目: 形目,刺科

■ 分布区域:广布于三大洋的暖水海区

■ 主要食物:坚硬的珊瑚、贝类、虾、蟹等

■ 保护状况:无危

小小的身材,浑身长满了刺,刺鲀就像海洋中的刺猬一样,虽然弱小,却敢在最强大的对手面前横行。刺鲀是河豚的近亲,它们最大的特点便是密布于身体表面的坚硬的刺,以及随意变化大小的身体。

刺鲀生活在温暖地区海底的珊瑚礁旁,体短而宽,有着大大的眼睛和呈喙状的牙,满身都长满坚硬的长棘。刺鲀没有腹鳍,靠着背鳍和臀鳍的摆动在海水里游泳,所以它的游泳能力很弱,在残酷的海洋世界,长棘是它唯一的武器。每当遇到危险时,刺鲀就会吞入大量海水,这时,它的身体马上会膨胀到原来的两三倍大,近乎一个球形。同时,棘刺也会根根竖起如同钢针,以此吓跑敌人,这一点与陆地上刺猬的自卫方式真是如出一辙啊!刺鲀身上的刺是由鳞片演化而来的,除了露在外面的尖锐部分,还有底部的刺基,每当棘刺竖起,刺基也会随之一块块连接起来在身体表面覆上一层硬甲,避免受到伤害。等到危险解除,它们又会把体内的水吐出来,恢复成原来的模样。这时,那些棘刺就像其他鱼儿身上的鳞片一样,平平地贴在身上,顺溜溜、光滑滑的,一点也看不出来。

刺鲀之所以能够如此“肆意”地变大变小,不是因为刺鲀拥有神秘的能力,而是由于刺鲀拥有一个不能消化食物,却强大无比的胃。刺鲀的胃非常大,不过,它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消化功能,吃进的食物都会直接进入肠道消化。刺鲀的胃变成了简单的容器,而且有着数不清的褶皱。当刺鲀不断地吞食海水和空气时,胃的褶皱被撑开,逐渐变成了圆球,刺鲀的身体也会由于胃部的撑大而变大,长棘也会硬如钢针。

大多数时候,刺鲀的这种突然变大和满身是刺的“恐吓术”只能吓走那些凶猛的动物,不能给敌害以损伤,但如果对方太过轻视刺鲀,刺鲀也会给它一点厉害瞧瞧。别看它们个头不大,却是对付鲨鱼的老手。大西洋里的瓦氏斜齿鲨一次可以吞进40多只深海刺鲀,这些刺鲀将计就计,进入鲨鱼胃里后就开始发威,一个个鼓足了身子在鲨鱼体内横冲直撞,活活将鲨鱼疼死。可怜的鲨鱼空有一副庞大的身躯和交错的尖牙,却被小小的刺鲀从柔软内部击破,真是“祸从口入”啊!鲨鱼再后悔也是无用了,在它疼得昏天黑地的时候,其他没被吞食的刺鲀围了过来,与鲨鱼腹内的刺鲀里应外合,很快,风光无限的鲨鱼只剩下雪白的骨架了。刺鲀上下颌的底部连在一起,形成嘴部前端一整圈坚硬的齿块,齿块后面还有专门用来压碎食物的硬板,因此再硬的食物它们也不怕。

Chapter 2 王者雄风

丛林之王——东北虎

东北虎 Siberian Tiger

小档案

■ 科目:食肉目,猫科

■ 分布区域:中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以及西伯利亚

■ 主要食物:野猪、马鹿、狍子、麝等有蹄类动物

■ 保护状况:濒危

它的身上,有斑斓的锦衣;它的额上,是赫然分明的“王”字;它的长尾,如铁棒一般刚猛有力;它的力量,如霸王一般无敌。它就是丛林里的主角——东北虎。

东北虎也称西伯利亚虎,是所有猫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体重可以达到350千克。它们大多生活在中国的东北,国外则见于西伯利亚。每头东北虎都拥有自己广阔的领地,否则难以生存。它们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则在岩石间和草丛中休息。东北虎居无定所,在自己所管辖的领域内巡游,碰到狼还会把它赶走。

东北虎天生是一个流浪者,无论是成年虎,还是幼虎,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它们都是四处游荡,独来独往的,只是到了每年冬末春初的发情季节,成年雄虎才开始筑巢,迎接雌虎。

不过,这种“家庭”生活不会过太久,雄虎又会不辞而别,把产崽、哺乳、养育的任务全部推给雌虎。雌虎怀孕期约3个月,多在春夏之交或夏季产崽,每胎多有2~4个幼崽。雌虎生育之后,性情特别凶猛、机警。

东北虎“丛林之王”的美称可不是吹出来的。它拥有矫健有力的身体、聪敏的智力、敏锐精准的感觉器官,虎爪有6厘米长,这样的利器可以轻而易举将猎物开膛破肚,而它的牙齿最长可以达到10厘米,这样长的牙齿什么样的肉咬不碎呢?东北虎常以伏击战来捕捉猎物,得手以后要么一口将猎物的喉咙咬断,要么虎掌一挥将猎物的颈椎生生折断,接下来就可以慢慢享用了。运动中的东北虎如同在陆地上滑行,动作流畅,形态健美得令人赞叹,它的身上极少见到脂肪,粗壮的骨骼上连接大块的肌肉,肌肉纤维也很粗,这正是它无穷力量的来源。

东北虎还有聪敏的智力,它们进出巢穴不留一点痕迹,而雌虎在出去觅食时,也不忘保护幼崽,总是小心谨慎地先把虎崽藏好,防止被发现。当它回窝时,通常都不走原路,而是沿着巢穴附近的山岩溜回来,检查是否有敌人在附近。

东北虎在食物链中是处于顶层的王者地位。它们生性内向、孤独、多疑、凶猛,在丛林中出没无常,而且食量极大。据调查,在一只东北虎的领地内,必须存在不少于150~160只野猪和180~190只鹿才能满足这位“丛林之王”的生存。东北虎已被列入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物种。

濒危的东北虎

如今人们已经很难亲眼目睹野生的东北虎了,因为据推测,在整个中国境内,存活的野生东北虎也不超过20只,全世界目前仅存的东北虎也只有350~450只,其中大部分都分布在俄罗斯,朝鲜半岛已经再没有东北虎的踪迹。然而,现代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工业的发展,以及非法偷猎的行为正在继续威胁着仅剩的“丛林之王”的生存环境,如果人类还不采取措施,或许不需要太久,人们将再也见不到自由而潇洒的“丛林之王”在大地上奔跑的样子了。

草原上的王者——狮子

狮子 Lion

小档案

■ 科目:食肉目,猫科

■ 分布区域: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和亚洲的印度

■ 主要食物:凡是大陆上体重能够超过1千克的所有哺乳动物,以及多种鸟类和一些爬行类,都可以成为狮子的食物

■ 保护状况:亚洲狮濒危,其他狮子还未成为濒危或受威胁动物

漂亮的外形、威武的身姿、王者般的力量和梦幻般的速度完美结合,这就是素有“万兽之王” 美誉的狮子。我们通常所说的狮子,都是指的非洲狮,它唯一的堂兄弟——亚洲狮目前只生活在印度的吉尔国家森林公园。雌狮攻击非洲水牛

狮子是群居动物,一个狮群由有亲缘关系的雌狮、它们的孩子以及几只雄狮组成,雌狮一般一生都只待在一个狮群,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而雄狮则常常处于轮换状态,在一个狮群中停留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年。当然,也有一头成年雄狮长年控制一个甚至几个狮群的情况。雄狮有着俊朗的外形,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环绕头颈和肩、胸的长长的鬃毛,这几乎成了王者的象征,一般来说,拥有长而深色鬃毛的雄狮更容易获得雌狮的青睐。而除了吸引雌性以外,这些鬃毛还可以减轻雄狮在与其他狮子的争斗中所受到的伤害。在非洲大草原上,狮子无疑是独一无二的王者,斑马、角马、野猪、瞪羚……都是狮子捕食的对象。

在狮子家族中,分工严密,各司其职,雄狮一般不参与捕食,雌狮是主要的狩猎者。雄狮拥有强健的肌肉和体魄,通常饰演着狮子家族中“统治者”

的角色,它的主要任务是夺取领地、捍卫领地以及同狮群中的母狮繁殖种群,而雌狮身形相对小一些,更善于奔跑,捕猎相对雄狮而言要轻松得多,所以担任捕猎和哺育小狮子的责任。当然,这个规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当遇上更强壮的野牛或其他有相当体积的猎物时,而且雌狮已经锁定了猎物,但无法杀死猎物时,雄狮也会参与捕猎行动,不过这种情况少得可怜。一般情况下,雄狮宁肯当强盗去抢夺其他动物的战利品,或是吃其他动物吃剩的腐肉,也不会轻易冒危险去捕猎。

狮子一天中大多数时间在休息,年幼的小狮子乐此不疲地打闹嬉戏,从中学习日后捕猎生活的技巧。它们只有很短的时间用来猎取食物,最佳时机是夜里、拂晓或者黄昏。狮子敏锐的视觉能够捕捉到周围环境中一丝一毫的异动,而它们的触须、眉毛以及前脚下端长而硬的刚毛都连接神经,有着准确的定位作用,这些都为它们成功围猎提供了筹码。除了上述优势,狮子还会运用战术进行捕猎,一般是数只雌狮分工合作,尤其是猎物个头比较大的时候。这些雌狮们总是从四周悄然包围猎物,并逐步缩小包围圈,其中有些负责驱赶猎物,其他则等着伏击。

尽管狮子凶猛、威武,任何动物都不敢与之为敌,但它们的数量一直在迅速减少,而造成减少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们的杀戮欲望。人类对自然界的侵犯上演了千万年,在这场残酷的争夺中,无数物种退出了自然界的舞台,其中便包括那些曾经生活在欧洲、中东等地的狮子。那些仅剩的,暂时自由地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王者,又能睥睨草原多久呢?

敢与虎狼争锋——豹

豹 Leopard

小档案

■ 俗名:金钱豹、文豹、豹虎

■ 科目:食肉目,猫科

■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阿拉伯半岛

■ 主要食物:猿猴、野兔、野鹿、鸟类等

■ 保护状况:濒危

荒漠上,一只惊恐的狒狒躬起身子面向眼前的豹子发出凄厉的号叫,这周围再没有其他的同伴,不可能获得救援了。毫无疑问,接下来,它将成为豹的美餐。

人们通常说的豹主要是指金钱豹,又叫银豹子、豹子、文豹。豹的体型与虎相似,但较小,为大中型食肉兽类。体重50千克左右,体长在1米以上,尾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头圆,耳短,四肢强健有力,爪锐利,伸缩性强。豹全身颜色鲜亮,毛色棕黄,遍布黑色斑点和环纹,形成古钱状斑纹,故称之为“金钱豹”。其背部颜色较深,腹部为乳白色。还有一种黑化型个体,通体呈黑褐色,细观仍见圆形斑,常被称为“墨豹”。

豹的奔跑时速可以达到65千米,且能游泳、能爬树,性情机警,有敏锐的视觉和嗅觉器官。而且,它善于隐蔽,有时会藏在树上,这样不仅不易被猎物看到,而且自身气味也很容易被风吹散,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等到猎物从树下经过,便一跃而下咬住它的咽喉;或者是匍匐在高草中,无声无息地慢慢向猎物靠拢,然后忽然猛扑过去。这些是老虎狮子都办不到的。豹常在林中往返游荡,生性凶猛,而且喜欢攻击其他动物的颈部和鼻部,但一般不伤人。和一般猫科动物一样,豹会在密林的掩护下,潜近猎物,并来一个突袭,攻击猎物的颈部或口鼻部,令其窒息。

豹虽然有着完美猎手的资本,敢与虎狼争锋的气质,但它捕捉的猎物却经常被狮子或鬣狗等抢走,因为豹很少同食肉动物搏斗。与食肉动物搏斗容易受伤,而豹一旦受伤,行动不便,爬树、游泳等活动的效率都会明显降低,而且豹的免疫力较低,伤口不容易愈合,所以它宁愿再捉一个猎物也不愿同食肉动物搏击。同时,豹也因为担心自己劳动成果总是被不劳而获者偷抢,它会把一时无法吃完的猎物挂在树上,虽然这要花费不少的力气,但考虑到可以躲开鬣狗等动物的偷抢,累一点也值了。

豹善于跳跃和攀爬,因为其能力大于豺狼(成群)小于虎(单独),位于食肉动物食物链中部,所以一般雌雄成对或单独居住,夜间、凌晨或傍晚出没。每到冬末春初时,单身的雄豹就会在各个领地巡视,选择品种优良的雌豹,而此时豹最容易发生激烈的争雌行为。豹一般在3~4月份发情交配,孕期约3个月,6~7月份产仔,每胎2~3仔,初生幼体500克左右,幼豹于下一年5~6月离开成豹,独立生活。

豹的分布地区广泛,即使在中国,除台湾和海南、新疆等少数省份之外,曾普遍见于各省。不过,由于长期过度猎捕,栖息地被破坏,以及豹自我种群退化等原因,豹已成为濒危物种。幼豹在出生半年之后就会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生活。因此捕食技能的训练对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陆地之王——象

象 Elephant

小档案

■ 科目:长鼻目,象科

■ 分布区域:主要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以及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

■ 主要食物:野草、树叶、竹叶、野果等

■ 保护状况:濒危

在丛林里一片宽阔的地带上,一群大象在悠然自得地行走,偶尔用长长的鼻子钩住旁边树枝上的嫩叶,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它们拥有柔韧而肌肉发达的长鼻子,像蒲扇一样的大耳朵,像柱子一般的腿部,以及长而弯弯的象牙。长鼻目的象科只有两种,即亚洲象和非洲象。

亚洲象即人们平日所说的大象,它们与非洲象相比,体型要小一些,耳朵也不那么大。亚洲象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谷、缓坡和树林间游荡。非洲象的体型明显要比亚洲象大很多,它们是现存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高可达3~4米,算上尾巴的长度体长可达7~8米。据说,世界上最大的一只非洲象体长竟然达到10.67米,仅前足的周长就达到了1.8米,实在是大得惊人了!非洲象非常容易暴躁,会主动攻击其他动物。

大象是群居动物,一个象群的规模一般不会超过30只,它们居无定所,每天在首领的带领下四处寻找食物。大象的食物主要是竹笋、嫩叶和野果,它们的消化能力不强,吃进去的东西仅能吸收40%。因此,为了维持庞大身体的正常运转,它们一天中一半以上的时间都用于觅食。水也是大象生活所离不开的,它们会长途跋涉寻找水源,找到之后便开怀畅饮一番。大象喝水用鼻子吸,然后送到嘴里,它们的鼻子里有瓣膜,不用担心水会流到气管里。大象算是哺乳动物中最长寿的了,据说一般的大象都可以活到60~70岁,而哥拉帕格斯群岛的长寿象甚至能活180~200岁。不过,大象的寿命经常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野生大象与人工饲养大象的寿命还是有差异的,野生大象的寿命往往更短一些。

象群中成年的都是雌性,它们只在交配季节才与雄象混在一起生活。大象的孕期长达22个月,是哺乳动物中怀孕最长的。刚刚出生的小象体重便有100千克,它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

在南亚地区,许多居民都将象驯化成自己的工具,泰国甚至将亚洲象当成“出租车”,此外,古代还曾训练战象,历史上,印度就凭借战象击退了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进犯,保卫了自己的国土。大象的性格温顺,易于驯服,但是,它们对于破坏自己生存环境、伤害自己和同胞,或者是污辱它们的人怀有强烈的愤恨,会寻机报复,在野外发生的野象伤人事件多半是由于大象寻仇。由于偷猎和环境破坏,野生大象的数量一直在下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国际间的亚洲象保护计划已经启动,实施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位于印度次大陆斯里兰卡的米内瑞亚国家公园就是一个相当大的大象乐园。这里水源丰富,每到雨季结束或者是九十月份,水位下降,露出大片的草原,大象便会成群结队赶来,享受这里鲜嫩的青草和甘甜的河水,草原也将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热闹。

海上霸主——虎鲸

虎鲸 Killer Whale

小档案

■ 俗名:杀人鲸、逆戟鲸

■ 科目:鲸目,海豚科

■ 分布区域:世界各大海洋中,以南北两极附近水域最多,在中国见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

■ 主要食物:各种海洋兽类,如海豚、海狮、海象等

■ 保护状况:濒危

大白鲨凶悍勇猛,在海洋中已是数一数二的狠角色,但它并不是所向披靡、唯我独尊的,虎鲸就可以制住它。虎鲸也叫逆戟鲸,因在海上巡游时常将背鳍露出水面,颇像古代兵器戟而得名。

虎鲸身体粗壮,是海豚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人们向来以为海豚科的动物都是温顺的,但这个说法对虎鲸并不适用,它们被称做“海上霸主”。海洋中的任何鱼类或兽类都有可能受到虎鲸的袭击,成为虎鲸的食物。它们还会捕捉海豹和鲨鱼,涉水的麋鹿有时也会被它们拖入水中。有人见过一群虎鲸攻击一头蓝鲸的情形,一部分虎鲸向蓝鲸发起猛烈的攻击,另一些则游到蓝鲸的上方,把它压在水中。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而在面对凶猛的虎鲸时,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身上的皮肉被一块块撕破,想要逃走却始终难以摆脱虎鲸的纠缠,这场抗争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蓝鲸的血染红了近20千米长的水域。

虎鲸的身体大部分是对比鲜明的黑白两色,只在背鳍的后部有一块马鞍形的白色或灰色的斑。虎鲸的上下颚各有10~14颗坚硬的牙齿,这对于它们捕食猎物和自我防卫有莫大的作用。虎鲸群在对大型动物发起围攻时,惯用的招数是咬掉猎物的嘴唇和舌头,这样猎物会活活痛死。虎鲸的牙齿不如鲨鱼的锐利,主要是用来困住猎物,它们进食不用咀嚼,而是完整地吞入腹中。

虽然它们是海洋中凶猛的巨兽,但奇怪的是,并没有有关虎鲸吃人的记载,就连伤人事件也罕有发生。它们与其他的海豚一样,乐于跟人类友好相处,在水族馆里,它们是受欢迎的动物明星。不过,虎鲸有强烈的复仇心理,对曾经伤害过自己或同伴的人会牢牢记住,下次一见到他便会发动疯狂的进攻。

虎鲸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处海域,即便是寒冷的两极,也有虎鲸出没。它们是群居的动物,结成大小不等的群体,小的两三头,大的几十头。虎鲸群体之间没有地位的高低,分工明确,雄鲸的责任是出去寻找食物,然后引导鲸群集体猎杀,而雌鲸则是统治族群和照顾后代。

虎鲸群体成员间相处非常融洽。它们一起捕食,一起游玩,一起旅行,就是睡觉也喜欢扎成一堆。当然,这样做也有互相照应,并保持一定程度清醒的因素。一个虎鲸族群每天总会花费两三个小时静静地待在水面上,只露出巨大的背鳍。就像悠闲的人们在晒太阳一样,它们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偶尔用胸鳍碰一碰身边的亲人,亲密而团结。如果群体中有成员受伤,或者发生意外失去了知觉,其他成员就会前来帮助,用身体或头部连顶带托,使其能够继续漂浮在海面上,保持呼吸。虎鲸就是这样以种群为社会组织,在这个大家庭中互相依靠着生存长大的。虎鲸时常会有跃身击浪、浮窥等行为,或是以尾鳍或胸鳍拍击水面。虎鲸的泳速最快可达时速55千米,可闭气17分钟左右。

苍穹霸主——鹰

鹰 Eagle

小档案

■ 俗名:鹘、鹞、鹫、隼、雕

■ 科目:隼形目,鹰科

■ 分布区域:广泛分布于各大洲

■ 主要食物:老鼠、蛇、野兔或小鸟

■ 保护状况:濒危( 赤腹鹰濒危)

如果说老虎是山林之王,狮子是草原之王,鲨鱼是海洋之王,那么,鹰就是当之无愧的空中霸主。在动物世界里,鹰是一个科的总称,下面有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的叫鹰,有的叫鹫、鸢、鹞、和雕等。不过,人们常说的鹰,则是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昼活动的隼形类鸟,尤指鹰属的种类,如苍鹰、雀鹰等。

鹰是凶猛的禽类,有着长而坚硬的喙,以及一双强劲有力的利爪。它们常常在空中乘着气流盘旋,用锐利的眼睛观察着地面上的风吹草动,即便是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有极高相似度的动物也逃不出它的视线,一旦发现目标,立即展开攻击。鹰的捕食对象包括爬行动物、鱼类以及小型哺乳动物等。

对那些软弱的小动物来说,鹰是狡诈而凶残异常的,然而,在鹰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残酷,因为鹰从小就是在残酷的环境中长大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