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PPT拖后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13:59:07

点击下载

作者:诺壹乔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别让PPT拖后腿

别让PPT拖后腿试读:

序言

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有一句著名的口号:“less is more(少就是多)”,可我觉得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每日优鲜”的CEO徐正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人在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做的时间越长,心中的愧疚感就会越深;如果他在做一件不快乐的事情,做的时间越长,怨气就会越重,感觉整个世界都欠他。所以,如果用户在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就尽可能让它复杂化。反之,如果用户在做一件让他不快乐的事情,就尽可能让这件事简单化。”

所以,如果你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那它就遵循“less is more”原则,越简单你就觉得越省事。可是,如果你对它感兴趣,那它就遵循“more is less”原则,它越复杂,你就觉得越好玩。

比如买衣服。如果你对买衣服不感兴趣,那挑衣服这件事就会让你痛苦无比。就像Facebook(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他明明是世界级富豪,可每天都穿一模一样的灰T恤——如此一来,他就不用在买衣服上操心费神,同一款式的T恤一次买几十件就好了——他的快乐,在于追求简单。

相反,如果你喜欢买衣服,走进服装店就像走进展览馆,试穿、对比乐此不疲,那全年只穿一种衣服对你就是折磨而非福利了——你的快乐,在于追求复杂。

这一道理也适用于PPT制作。我周围有许多PPT爱好者,他们整天以钻研PPT为乐,花了大量的时间把PPT的各种功能研究到了极致。对他们来说,把一页简单的PPT做十几个版本,或者改上好几天,都是很正常的事。

可还有很多人对PPT并不怎么感兴趣,巴不得一切都能有成型的模板——改改文字就能交差最好。

简单还是复杂,人人对此选择不同,因人而异。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有两个:

1.让对PPT不感兴趣的人获得“偷懒秘籍”;

2.让对PPT感兴趣的人快速精进,把PPT做得更好。

在本书第一章,我将会告诉你为什么学PPT要学会“偷懒”。在本书第二章,我将会告诉你做PPT时经常遇到的三类问题:技术操作怎么学,没有灵感去哪找,素材太多怎么办。解决这三个问题后,你就能为后面的进步打下扎实的基础。

接着,我们就迎来了第三章——经典排版。在这一章,我会用六种经典的通用排版方法帮你解决大部分场景中的PPT排版问题。

经过前三章的铺垫,我们已经完成了技术和思路上的武装,可以应对一般的PPT了。这时,我们不妨尝试更高级别的挑战。

在第四章,我会帮助你改善PPT演示和演讲的技巧,让你的PPT不但做得好,而且讲得也好。

在第五章,我会告诉你PPT除了用来搭配演讲外,还能应用在哪些生活场景中,比如做个人简历、嘉宾海报,等等。

我希望这本“秘籍”能够帮你找到PPT偷懒的方法和技巧,让你不但可以做好PPT,更能比其他人更快、更轻松地做好PPT,做到“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当然,如果你通过这本“秘籍”发现PPT很好玩、很实用,不但能做海报,还能做简历和封面,那我也同样希望你做到——more is less——用PPT完成更多的作品。

利用种种“偷懒秘籍”做个聪明的“懒人”,挺好,不是吗?第一章PPT是一本让工作效率翻倍的偷懒秘籍提到PPT你能想到什么呢?设计?汇报?还是熬夜加班?不得不说,如今的大部分职场人已经绕不开PPT了,但是制作PPT并不需要那么痛苦。总结套路,提高效率,不但能学好PPT,还能因此长期受益。1.1 为什么要学PPT?一次投入,长期受益

有一次,我培训出差回来,窝在沙发上看电视。当时看的是一档真人秀节目——《我和我的经纪人》。节目中,经纪人安排演员张雨绮去体验生活——当一天老板杨天真的私人助理。

早上,张雨绮和助理进行工作交接时,老板安排工作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先教她做PPT。”

几乎所有公司开会时都会进行演示和演讲,演示文稿是最常见的辅助工具。多年来,微软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一直都是设计电子幻灯片的主要软件,所以不少人把电子幻灯片直接叫作“PPT”。

为了方便理解,本书也遵循这个习惯,统一将电子幻灯片、演示文档和Power Point文档称为PPT。

如今,在公司里,做PPT已经成为很多岗位的基础技能:人力、运营、市场、销售……感觉人人都在做PPT。做PPT这项技能真的很重要吗?

那当然,而且如果PPT做得好,你还可以长期受益。◆ 工作效率翻倍

要说PPT最大的好处,莫过于提升工作效率。

然而,在很多人的眼中,PPT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比如,全球首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在2018年就定下一条规则:在行政会议上禁止使用PPT。

与之类似,Facebook的COO(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前董事长及CEO(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等人也都发表过类似的言论。

难道PPT真会降低工作效率吗?

答案是否定的。

以上大咖们反对的并不是PPT本身,而是错误的使用方式。比如,大前研一认为PPT容易让人陷入“视觉花招”陷阱,导致PPT外观漂亮内容却混乱;桑德伯格认为简洁的清单比细节详尽、洋洋洒洒的PPT更有效率;贝佐斯认为太多的PPT结构不清,会让聆听者丧失参与感,变得被动。

把以上意见概括起来就是三个词:缺结构、没提炼、不主动。

缺结构:

我们的大脑会抗拒繁杂且缺乏条理的信息,所以好的PPT要有明确清晰的叙事结构。有明确和清晰的结构可以让PPT的说服力大大加强,让对方更可能认同你的观点,进而提升沟通效率。

没提炼:

对此,日本著名风险投资家盖川崎(Guy Kawasaki)提出了PPT演示的“10/20/30法则”:

不超过10页;不超过20分钟;字号不小于30号。

虽然这一法则未被普遍用于所有的PPT,但其含义无非两个字:精简。

与Microsoft Word(微软文字处理软件)与Microsoft Excel(微软表格处理软件)不同,PPT仅适合“扫读”,不适合“精读”。一份堆满各种内容,晦涩难懂的PPT往往是因为作者缺乏提炼能力。好的PPT一定要内容精炼,可以帮助观众迅速理解重点。

不主动:

如果要统计最令人讨厌的演讲者,PPT reader(幻灯片阅读者)肯定名列其中。好的演讲者应该把PPT当作钥匙,开启一个话题,因为“人”才是演讲中的主角。主讲人要用简单易懂的话语去讲述PPT,而不是逐字逐句念稿子。

如果你的PPT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你能够摆脱稿子主动沟通,那你演示的效率会提高还是下降呢?答案是显然的——大大提升。

SocialCast(社会演员)的创始人Tim Young(蒂姆·杨)在一年内为旗下SocialCast和About.me融到了3轮共计1000万美金的投资。而他价值千万的PPT有几页呢?抛掉封面封底之后——只有5页。

这份PPT大大提高了双方的沟通效率,投资人凭借5页PPT,了解了他们想知道的核心内容。而且PPT内容针对性极强,几乎没有废话,说明这个团队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自然会在投资人心中大大加分。

这5页PPT经过创业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才能高效地帮助企业一年之内拿到三轮共计1000万美金的融资,大大加快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提高生活品质

PPT的第二个好处是提升生活的品质感。

经过多年的发展,PPT的功能已经非常强大,不仅可以用来演讲,还可以做海报传单、个人名片、网站头图、排版公众号……

我成为自由职业者时的第一版名片,就是用PPT设计的。当你拥有设计能力之后,你会发现,周围原来有那么多改造机会,你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晓琪是我网课的一名学员,也是一位全职妈妈,她平时会在朋友圈帮亲戚朋友卖货挣点外快。之前,晓琪对PPT很感兴趣,在家带娃之余,她开始研究PPT。对于身为全职妈妈的她而言,并没有工作型PPT的需求,于是,她开始把PPT用在改造微信上。

举个例子,通常情况下,微商展示用户评价,都会用微信聊天记录的截图,可这不免显得单调。于是,晓琪就用PPT对截图进行了优化,做成了一种“评价书签”——书签顶部是截图,底部是微信二维码,方便感兴趣的客户找到自己。

同时,到各种节日时,晓琪还会对书签的背景色和装饰图标进行调整,以匹配节日的氛围。

后来,晓琪还设计了自己朋友圈的背景图,方便微信里的朋友联系自己;又对各种微信群的背景图做了优化,将产品群、妈妈群、亲戚群等做了详细区分;还设计了自己宝宝的表情包,在聊天的时候使用,亲戚朋友都觉得特别可爱。

当你学会了PPT,就会逐渐摆脱被动地依赖素材,开始主动地生产和改造素材。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可以设计和提升的地方有那么多。◆ 提升审美能力

如果你以为学好PPT,只能解决做PPT时遇到的问题,那也就太小看这款软件了。学习PPT还可以提高你的审美能力。

如果你参加过驾驶培训,就会意识到很多“马路杀手”也拿到了驾照,再开车时,你就会更加注意交通安全;如果你做过烘焙,就会了解平平无奇的曲奇饼里放了多少油和糖,也许就会有针对性地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同理,学会了PPT,你对周围很多事物的看法也会发生改变。

Lucy是我所在企业内训的一名学员,由于她工作中使用的PPT非常固定,每个月改改数据就可以直接用,所以她此前对于设计PPT并没有什么兴趣。但是学完PPT之后,她发现自己对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态度都发生了细微的改变。

当Lucy学会了PPT的色彩搭配,再去西餐厅的时候,发现原来那些巧克力酱、草莓酱的作用是用来提高菜品盘子上的色彩比例;当她学会了PPT的排版布局,再看时尚杂志的时候,便会关注上千字的稿子和那些精美的图片是如何布局的;当她学会了文字对比设计,再去看地铁和公交站,她发现广告海报中永远不会只有一种字号,大字、中字、小字都是经过悉心搭配的。

她开始关注很多以前从未关注的东西。无论是逛街、吃饭,还是看电影,事情都变得更加有趣,体验也越来越丰富。曾经与她完全无关的设计开始与她产生交集,不知不觉间,Lucy从“设计绝缘体”变成了“优秀设计者”。

全心投入,长期受益

PPT其实是一个引子,很多人通过学习,把自己最恐惧的短板变成了长处,不但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还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们有的通过PPT锻炼自己的设计思维能力,提升自己的品位及审美;有的提升了工作效率,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工作;还有的开始成为兼职设计师,通过PPT模板挣到了外快。

技能学习往往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以后。如果你能把PPT变成自己的一项王牌技能,相信它带给你的收益是长期的。1.2 会偷懒代表“高效+高质”

你肯定见过那种会学习的人:同样的科目,他们就是比你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他们能成为“学霸”,先天的天赋肯定占有一定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恰当的“偷懒”方法。

聪明人都会“偷懒”。这里的偷懒不是偷工减料、好吃懒做,而是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更快速、更轻松地完成工作。所以,我一直自称“懒人诺壹乔”,这是因为我希望自己能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更快地完成PPT。

我对我的学员做过统计,他们完成一页简洁风格的PPT平均需要10-15分钟,而我能把这个时间压缩到3分钟。这个时间差意味着什么呢?——同样是做20页的PPT,我会提前1-2小时完成。

所以,我经常鼓励学员多“偷懒”,高效率地完成PPT。◆ 会偷懒,做PPT创意更多

很多人做PPT,最痛苦的就是没有灵感和创意——排版没灵感,配色没灵感,素材没灵感,拖上一天也做不出几页来。

会偷懒的人是如何摆脱“灵感荒”带来的影响呢?我的建议是四个字——归纳总结。很多人做PPT没灵感的时候就去看网上的模板或者优秀作品,看一个仿一个,最后筛选出自己能用的设计。

而会偷懒的人则会把自己见过的设计进行归类,实现“四两拨千斤”,把创意性工作转换成机械性的排列组合,这样自然就不容易缺灵感了。

举个例子,电商APP(应用程序)首页的图片Banner(横幅)呈现方式会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和喜好而变化。也就是说,几乎每一位消费者看到的淘宝首页都是不同的。每年“双十一购物节”期间,阿里旗下的天猫和淘宝每天要展示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张不同的Banner。

你可能会想,这样巨大的工作量得需要多少设计师啊?

阿里有很多聪明人,他们设计了人工智能设计程序“鹿班”。“鹿班”首先通过学习Banner设计常见的成百上千种版式,建立Banner排版的基本模型。然后,它会根据模型的分类收集不同的素材:文案、产品、背景、点缀元素、logo(标志),等等。通过“排版+素材”的排列组合,“鹿班”几乎可以无限生产各种各样的Banner。

而通过“鹿班”设计出的Banner,不但风格统一,而且美观大方。

2017年的“双十一”期间,“鹿班”共设计了约四亿张Banner,平均每秒8000张!

低效的勤奋者喜欢等待灵感出现,而聪明的偷懒者会通过构建模型,彻底解决“灵感荒”的问题。至于构建模型的具体方法,我会在2.2章中为你进行详细的剖析。◆ 会偷懒,做PPT速度更快

除了灵感问题,还有一个常见的困扰就是制作PPT的速度太慢。很多时候,速度的快慢决定了你下班时间的早晚。

有人说,制作PPT的速度是靠练的,练多了就好了,就像是语文课本中《卖油翁》里的那句话:“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话是没错,可是如何练习才能最快速地提高速度才是关键。想要提高技能,普通人会“刻苦练习”,而聪明人则会“刻意练习”。

别看只是一字之差,其实它背后的差别非常大。刻苦练习好理解,就是起早贪黑不怕累,可“刻意练习”是什么意思呢?总结起来是五个字:破除自动化。

相信你肯定有过技能“自动化”的经历:骑车的同时还能和朋友聊天;吃饭的同时还能给同事打电话;做饭的同时还能追电视剧……我们的大脑允许我们下意识地完成某些技能,但副作用就是——这些技能无法继续提高。

高手会用“刻意练习”来打破自动化状态。比如跑步,人人都会,可是好的跑者永远不会让跑步陷入“自动化”——他们会在迈出每一步时分析是脚尖落地还是脚跟落地,落地是靠前还是靠后,呼吸和步伐的配合是否协调,等等。

美国著名高尔夫球球星“老虎”伍兹有一项绝技:如果挥杆途中发生意外,或他感觉自己状态不对,可以硬生生地停止挥杆,重新开始——宁可停止,也不让动作“自动化”完成。是的,你只有走出舒适区,破除自动化,才能快速提升技能。

再回到PPT制作的话题上来。

为什么会偷懒的人能做得更快呢?这是因为聪明人在做PPT的时候也会“刻意练习”。比如说复制文本,在PPT里复制一段文本有多种方法:

1.鼠标右键复制、粘贴;

2.用快捷键CTRL+c和CTRL+v;

3.用快捷键CTRL+d;

4.按住CTRL+鼠标拖拽。

这几种方式都可以实现“复制”。而且,理论上,用哪个方法都可以。

既然殊途同归,普通人也许从来不会研究这几个方法背后的优劣,而高手一定会提前花一点点时间去研究哪种方法更省时:比如,复制文本框的时候,“CTRL+鼠标拖拽”的方法是最快的。如果再加上SHIFT键,就可以在平移的同时实现复制,一步到位,效率最高。

于是,高手只要遇到复制文本框的情况,就一定会采用“CTRL+SHIFT+拖拽”的方法,因为它是所有方法中效率最高的。

同样的道理,在PPT中插入图片也有很多方法,哪种方法更快呢?把一段文字拆分成多个部分,怎样操作会更快?把多段文本的颜色、字号、行间距进行统一,如何操作更快?

高手一定会提前研究,找到最省时间的办法,刻意练习,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而这些习惯会在每一次操作中为你节省一点点时间,最后积少成多,让你花比别人少30%-50%的时间高效完成工作。

记得有一年,我需要为全部门两百多个课件的PPT统一风格,工作量极大。几乎每个工作日,我都要完成一份PPT的修改。当时,我并没有按照以往的习惯去制作PPT,而是先设计工作流程,为后期节省更多的时间。

每做一个PPT,我都会尝试1-2种可能提高效率的新办法:哪种风格的模板更好用?如何快速统一图片大小?同样的操作,用鼠标和快捷键哪个效率高?在刻意训练一年之后,我制作PPT的速度和效率突飞猛进。

低效的勤奋者喜欢多次重复练习,而聪明的偷懒者会不断破除自动化,刻意练习。在本书中,我会分享很多提高PPT制作速度的方法,也会讲解很多经典的案例,希望你也能做到刻意训练。◆ 会偷懒,做PPT返工更少

设计得好,制作得快,这难道就可以了吗?其实它背后还有一个隐藏的陷阱——返工。如果你辛辛苦苦做完了一份PPT,结果客户不满意,让你重新返工,你是不是会很气馁呢?

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只会自认倒霉,客户要求怎么改就怎么改。可是像我这种懒人,实在是忍受不了反复修改带来的精力消耗。于是,我汇总了常见的返工意见,做了一个大致的分类:

风格不满返工,页面尺寸返工,页面底色返工,内容替换返工。然后,我研究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比如提前制作风格小样,页面尺寸样机展示,页面底色搭配建议,PPT内容四轮确认机制,等等。

这样,我在做PPT的时候就有了一份标准流程。实践证明,这份流程图帮我完成了超过一千份PPT,虽然不能完全避免返工的问题,但是使得返工的比例大大下降。

与其无效努力,不如聪明地偷懒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里提到“1万小时定律”——1万小时的持续练习,可以让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

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到“刻意练习”的话题。朋友说了句自嘲的话:“车龄10年,厨龄20年,加起来都超过1万小时了,可我哪个也没成大师。”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周围很多人做过的PPT已经有一百多个了,可是PPT的水平和效率却没有明显提高。

如果一个人能够持续稳定、高效地完成PPT,那他一定善于思考和总结,能够刻意练习。所以,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会将自己总结的“偷懒秘籍”分享给你,让你学得更快,做得更好,水平更稳,思路更清晰。第二章解决三大难题,轻松掌握PPT在上一章内容中,我们了解了学习PPT的必要性,以及我的“偷懒观”。而事实上,在学习PPT的路上,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是被三个困惑“吓跑”的:1.网上PPT教程那么多,到底怎么学;2.技术都学会了,做起来还是没灵感;3.有了灵感,却总找不到合适的素材。不把这三个困惑想清楚,是无法进行后期学习的。要知道,我们接触的教程越多,脑子就越乱。因此,本篇内容将为你搬走这三座大山,化繁为简。2.1 技术困惑:网上技巧太多了,永远学不完◆ 技术是“四肢”,思维是“大脑”

1965年,丹麦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象棋大师和象棋新手都看5秒棋盘,然后移走全部棋子,让他们分别复盘棋局。

结果毫无悬念:象棋大师秒杀新手。象棋大师的复盘正确率高达90%,而象棋新手的正确率连一半都不到,仅能达到40%。

为什么在同样的时间内,象棋大师的复盘正确率会那么高呢?难道真的是他们的脑子比较好用?其实不然。研究人员发现,关键在于大师不是以棋子为记忆单位的,而是按模型或模块记忆的。试验中,象棋大师会将棋盘分成7-8个模块分别记忆,化整为零,这样就能记得更快,也记得更牢。

同样的东西,如果每次都把它当作零碎的信息去记忆,势必会消耗多余的精力,事倍功半。但是,如果你能够学习、总结和归纳,把它拆解成多个不同的模块,记忆和回想的速度就会快很多。

比如我给你看一串字符:PEKSHACANSZX。你是不是感觉毫无头绪?这串字符看上去好像没什么意义,如果让你背诵,你可能需要背3分钟,甚至更久,还可能会出错。可是,如果你经常出差或者旅游,你也许会发现,这串字符其实是有规律的:

PEK-北京首都机场、SHA-上海虹桥机场、CAN-广州白云机场、SZX-深圳宝安机场。

这样一拆,是不是这串字符就不再是无意义的字母乱码了?其实,它们就是“北上广深”的四个机场。这样一拆解,我们就可以迅速记住这串字符,并将它们复述出来。

做PPT也是同理:各种软件的操作及设计上的技术都属于四肢,如果没有大脑指挥,它们就发挥不出最大的威力。

举个例子,很多人喜欢在网上看优秀作品,可是,如果你没有清晰的认知体系,那么看的作品越多,思路就会越乱。

那么,该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呢?◆ 总结用法笔记,不被信息超载牵着鼻子走

建立知识体系的第一步是将信息进行基础分类。为了讲解分类的重要性,我们做一个小测试。

假设你是一名教师,准备讲解一堂公开课,觉得目前的课件风格有些沉闷,希望改进一下。而你在网上看到了以下10篇PPT文章,你会读哪篇呢?

1.充满质感的裂纹字怎么做?

2.高清免费版权图片网站汇总

3.PPT文字多怎么办?一篇讲懂PPT修改思路

4.让PPT拥有古典感与高级感

5.原来折纸风格PPT那么简单

6.为什么4∶3的PPT排版总是不好看?

7.五种方法,让慕课/微课型PPT更生动

8.利用iSlide插件提高PPT制作效率

9.作品图片多,页面堆满了怎么办?

10.向《知否知否》学习中国风设计

是不是感觉每篇都对自己有帮助?又是不是感觉信息很零散?这让我想起了电影《后会无期》里的一句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台词应用到PPT领域就变成了:“看过很多好教程,却依然做不好PPT。”

你也许关注过几十个公众号,阅读过一百多篇PPT教程,买过好几本书,甚至还报了好几门课,但这样下来最后却感觉越学越乱,头脑里好像有很多PPT的小妙招,可是真到用时却好像都不记得了——这就是没有进行分类整理的结果。

我会把各种PPT知识按照用途分成三个大类:“排版与思路”——主要解决页面布局方面的问题;“元素与风格”——主要解决PPT不够精致,不够有独创性的问题;“工具与平台”——主要解决效率问题,或者通过第三方工具解决PPT无法实现的功能。

这样一划分,这10篇文章就可以进行如下归类:【排版与思路】

3.PPT文字多怎么办?一篇讲懂PPT修改思路(教研类PPT)

6.为什么4∶3的PPT排版总是不好看?(教研类PPT)

7.五种方法,让慕课/微课型PPT更生动(微课排版设计)

9.作品图片多,页面堆满了怎么办?(多图PPT排版)【元素与风格】

1.充满质感的裂纹字怎么做?(讲解安全知识可用)

4.让PPT拥有古典感与高级感(讲解西方艺术史可用)

5.原来折纸风格PPT那么简单(与扁平风模板搭配)

10.向《知否知否》学习中国风设计(讲解中国艺术史可用)【工具与平台】

2.高清免费版权图片网站汇总(高清免费版权图片)

8.利用iSlide插件提高PPT制作效率(快速找到PPT模板)

可以注意到,我不但将这10篇文章做了分类,还写了一些与自己的教学工作相关的标签,这些都便于未来的搜索与使用。

回到我们前文提到的问题——“风格有些沉闷”,那我们就只需要关注“元素与风格”里的文章就可以了。以后我们在网上看到更多的文章,都可以陆续归档到这三个门类里,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可以进行二级细分,比如可以按照操作难度分成低中高等。

你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总结本书之中的知识点,从而获得一份独一无二的PPT用法笔记。而且,你还可以在未来不断丰富和补充它。◆ 通过模仿练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有了用法笔记还不够,我们还要适时地实践,将输入与输出有效结合起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夏洛特烦恼》,里面有一个片段是主角夏洛问一个大爷:“大爷,马冬梅是不是住这里啊?”

结果“马冬梅”这三个字,大爷听了三遍,愣是记不住,第一次说“什么冬梅”,第二次说“马什么梅”,第三次说“马冬什么”。大爷每次都忘一个字,把夏洛气坏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整个电影放映厅里的观众都笑了。

这个现象在学习心理学上被称为“熟练度错觉”,即当你重复输入一个信号的时候,你的大脑会迅速麻木,然后发出停止信号,告诉你:“快看吐啦!别再看啦!”可是这个信号真的代表你记住了吗?未必,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才知道。

在PPT的学习中,“马冬梅陷阱”(或者叫熟练度错觉)会经常出现。比如某个页面制作起来非常简单:插入一张图片,插入两个文本框,再画一条线,这样就可以了。在看了三遍课程之后,你觉得你已经滚瓜烂熟了——这很可能就是熟练度错觉。

等你真正实际操作时,图片选择要注意什么问题,文本框该如何快速调整,直线到底放在哪个位置,其实都是有讲究的。

如何通过模仿练习来加深对设计的理解呢?这里我推荐两种模仿练习:像素模仿和替换模仿。

像素模仿——巩固技术

模仿练习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巩固技术操作,弥补技术漏洞。

在学习PPT的初期,我一直鼓励学员进行像素级的模仿,也就是100%的仿造,力求做出来绝对一样。

举个例子,同样是设计带有金属感的文字,很多人会说那不就是渐变吗?没错,可是看一看上图中左右两个渐变,它们一样吗?好像看上去差不多,但是如果以“像素级模仿”的角度去看,你会发现,二者的渐变完全不一样:

左侧是从白到黑,两种颜色,呈45度角的渐变。而右侧的渐变有四种颜色,从深色、浅色到深色,最后再到最深。而且,它们的间距也是不同的。

如果你模仿这些细节的时候只求“大概如此”和“差不多”,就会忽略很多高手精心设计的细节。要知道,很多技巧必须得做几次像素级的模仿才能真正掌握。

像素模仿能让你的观察更加敏锐,细节更扎实,技术更全面。你可以模仿网页,可以模仿UI,可以模仿别人的PPT,甚至可以模仿别人的海报——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磨炼技术。

替换模仿——分析原理

模仿的第二个目的是分析原理。

很多人在设计PPT的时候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只知道这里放一张图片好看,可是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放好看。

而这些道理大家也可以通过模仿练习来学习。关于模仿的方法,我的建议是用“替换型模仿”。

什么叫“替换型模仿”呢?就是在模仿完高手的作品之后,对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元素进行替换,并与原稿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差别。

举一个例子,看上页四张图片,其中,右下角那张是我做出来的最终稿。如果你只进行像素级模仿,你可能会做出一模一样的页面,却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择这个纹路而不选择其他元素。

我在模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换颜色,换字体,换图片,换图形,思考哪个会更好,以及为什么更好。最终,我选择了右下角那张图片。

如果替换之后的页面比原稿好,那么恭喜你——你获得了一种更好的设计,在此,你可以思考一下它到底好在哪里。如果替换之后,你发现它还不如原稿,那么就思考一下,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设计。

经过多次的替换和尝试,你会发现,其实很多设计都是有目的的,比如对角线设计往往是为了平衡页面的重心,边框的设计往往是为了扩大元素的视觉面积。要想知道每一个设计元素的目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在反复对比之后摸索出隐藏在其中的规律。“替换型模仿”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明白每一个设计背后存在的意义和功能。

总结提升

本节,我们总结了在PPT技术学习方面常遇到的问题。无论是看书也好,学习课程也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需要建构自己的体系。

同样,我们在本节中也学习了两种构建体系的方法:用法笔记和模仿练习。

用法笔记是将各种教程按照用法分类。我个人通常会将其分成三类:排版与思路、元素与风格、工具与平台。今后,无论你看到什么内容,都可以将其归到这三个体系之中。

模仿练习是将输入与输出相结合,巩固技术。本节提到了两种模仿的方式:巩固技术和观察力的像素模仿,思考设计功能的替换模仿。2.2 灵感困惑:避免苦等灵感,快速get(获得)好创意

很多人在做PPT之前都会去网上查看优秀案例,寻找灵感。可是,创意无疆,“跑题”也无限。退一步讲,就算你坚持一心一意地找灵感,可是“灵感”来无影去无踪,你并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

更可怕的是,PPT越重要,拖延症就越严重,很多PPT就这么一拖再拖,最后耽误了进度。◆ 找灵感为什么那么难?

灵感问题怎么解决呢?以下这两种方法千万不要尝试:头脑风暴和照猫画虎。

很多人找灵感常见的方法就是头脑风暴:把所有的想法收集起来,逐个筛选。这种方法的优势是能收集到天马行空的创意,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可操作性不足。天马行空很容易,可是落实就是一个大难题了。比如,很多人想用PPT做一个深度交互的教学课件,这肯定比传统翻页的PPT要好。想法很好,可是如果你不会编程,就会发现,这根本实现不了。

找灵感的第二种常见方法是照猫画虎。通俗点说,就是“抄”灵感。像花瓣网这类网站上就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作品,看多了总能找到灵感。这一方法比头脑风暴更具可行性,可是,在具体执行时,还是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网上的优秀设计基本都是用Photoshop(PS)、Illustrator(AI)、After Effects (AE)等软件做出来的,而PowerPoint并不是一款专业的设计软件,很多效果是做不出来的。

所以,头脑风暴和照猫画虎的问题非常类似,即我们不能保证想出来或者在网上找到的灵感一定适用于PPT。那么,怎样找灵感才靠谱呢?

定向拆分+重新组合

知乎大V采铜曾经说过一个叫作“形态盒子”的结构化创新方法,总结起来就是这两句——定向拆分,重新组合。这可以让我们批量生产可操作的新创意。

以方便面为例,方便面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一直在下降。我们不妨对方便面进行拆解,将其分为汤料、面条、配料、包装和卖点五部分。此外,汤料、面条还可以继续细分为口感、颜色、形状,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列出“方便面产品特点一览表”。

接下来,我们来看几个产品: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康师傅黑胡椒牛排面,今麦郎红烧牛肉刀削面,辛拉面,满汉大餐……我们可以将它们逐一进行拆解,并且把它们的产品特性填写到表格之中。

要注意的是,这个表格中的所有信息都来自已经量产上市的产品。也就是说,这里面每一项产品的特点都具有可操作性。同理,我们将这些特点进行重新组合之后的产品,也应该具有可操作性。

拆分完毕后,就该重新组合了。比如我们完全可以混搭出这样一个产品:黑胡椒口味+白色面汤+刀削面形态+真空包装牛肉+碗装方便面。这样重新搭配出来的产品既有足够的创新性,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这种拆分组合的方式能不能用于PPT设计呢?答案是肯定的。◆ 定向拆分,确保创意可行性

还记不记得我们在第一章中提到过的阿里“鹿班”AI设计?

有一个朋友给我做过一项测试:他找了三幅海报,让我判断哪幅是人工智能设计的。结果,我和其他85%的人一样,都指错了。“鹿班”和人类设计师不同,它的设计效率远胜人类,它的高效率背后的原理也是定向拆分+重新组合。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找到资料库

为了保证结果的可操作性,拆分的材料必须和输出目标相同。“鹿班”想做Banner,它拆分和储备的素材也都来自Banner。同理,如果我们想设计PPT,那么拆分的素材也必须是PPT。

我通常会去pptstore(PPT商城)、稻壳儿等模板网站寻找高手制作的PPT(你也可以去花瓣网、pinterest之类的网站去寻找更多的作品)。记住,足够的素材是拆分的基础。

2.限定小范围

为了降低工作量,我不建议对优秀作品“见一个拆一个”,而是应该划定一个基本的范围。比如,你希望做一个中国风的PPT,那就只去拆解中国风的模板。这样,你的拆解结果会更具针对性。

3.划分维度

最后,就可以对素材进行拆分了。我通常会把一页PPT分成六个维度:布局方式、页面背景、标题样式、装饰元素、图片处理、文字呈现。

接下来,我们以下面四个扁平风格的模板为例,拆分一下这些模板的封面。案例1案例2案例3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