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1:21:59

点击下载

作者:王琪森

出版社:上海市华文创意写作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紫砂记

紫砂记试读:

作者简介

王琪森,笔名林木。上海人。1971年参加工作。1985年起任《上海文化艺术报》、《文汇电影时报》编辑。1992年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任主任编辑。1978年开始发表评论、小说、散文等。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赴日本、新加坡举办个人艺展及讲学。著有《中国艺术通史》,中篇小说集《上海六记》。在《文艺报》、《上海文学》、《小说界》、《文汇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发表评论、小说、散文、随笔300多篇。荣获第六届、第八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论文《广播剧结构美学论》获广电部国家级专家奖一等奖。

第一章 赏壶雅集

公元1937年3月,正是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时节,上海“紫瓯轩”壶庄的老板古镜愚来到了宜兴丁蜀镇,从一个破落的名门之后手中买下了清代道光年间一代壶艺大师邵大亨的掇球壶,价格是1万2千大洋。这笔钱是怎样一个概念?当时1块大洋可买25斤左右的猪肉,3块大洋可买1克黄金,一个4口之家的正常月开销在8至10块大洋左右。而在古镜愚之前,一位东南亚富商愿出8千大洋收下此壶,随后苏富比派人专程追到宜兴,愿出1万大洋。

大亨壶竞买风波骤起,古镜愚心急如焚,他也马上赶到宜兴,开出了1万2千大洋的天价。按照20世纪30年代上海紫砂界不成文的规矩,凡得到一把名壶都要在壶艺界定期雅集时共同赏析。4月上旬的一个星期天,雅集在古镜愚的“紫瓯轩”举行。“紫瓯轩”是上海老城隍庙内一家开于光绪年间的老壶庄,琉璃瓦、花格窗、飞檐翘角、朱门隔扇显得气宇轩昂。旁边即是碧波荡漾、锦鱼戏水的九曲桥和玲珑精巧的湖心亭茶楼。店堂内的陈设也很雅致,紫檀木的博古架内陈列着各种造型的名家紫砂壶,光华潜蕴,风格各异,古意盎然。而一般的紫砂壶则整齐地排放在矮橱窗内,供顾客自己挑选。店堂当中放着一只老红木嵌大理石的圆桌,一只竹制大茶海,上面放着一套合欢壶和小杯,显示着壶迎四海客的温馨。一幅六尺中堂“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东坡品茗图》悬挂在正南的一面墙上,此画出自明代四大才子之一唐寅之手,人物造型生动传神,颇有艺术魅力和意境内涵。店堂旁边四根大红漆柱上,分别挂着两副竹刻对联:一副是范仲淹的“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心雪涛起。”另一副是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而在一墙之隔的后店堂内,“紫瓯轩”的老板古镜愚正坐在八仙桌边和几位熟悉的壶友赏壶品茗。古镜愚今年五十出头,人虽有些中年发福,但由于长得颇为高大,又穿着一件深藏青的薄型呢长衫,因而显得神采奕奕。他举止儒雅,为人谦和,在社交圈中颇有人缘。坐在他身边的那个浓眉大眼、体格健壮的男青年,就是古镜愚的儿子古可忆,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虽然学的是理科,但自幼受父亲影响,也爱好壶艺,每到星期天,也常随父亲到壶庄内坐坐,感受一下紫砂文化的氛围。

今天前来雅集的人,也算是上海滩上紫砂界的代表人物:紫砂收藏鉴赏家、有“海上壶仙”之称的银行家盛中和;有“海上壶怪”之称的考古学家、大学校董吴天石;有“画壶圣手”之称的书画名家李家铭;有“壶中金眼”之称的鉴定专家、珠宝行老板华林泉;有“供春第二”之称的仿壶专家、拍卖行老板冷荫梅等人。“镜愚兄呀,能觅到品相如此完整的大亨壶,可是你三生有幸。尽管壶价是高了点,但这种绝品是可遇不可求的。”盛中和说着举起茶盅,“来,我以茶代酒,祝贺你!”其他人也和着以茶相贺。古镜愚将茶一饮而尽,自嘲道:“我这可是壶痴之举呀!”。华林泉则对着放在桌子中央红绸布上的大亨壶仔细察望,颇为感慨地说:“什么壶痴之举,镜愚兄你这可是大手笔呀!,此壶可是大亨壶中之王矣!”“华老伯,此话怎讲?”坐在一边的古可忆请教道。“大亨壶存世仅二把半,一把在北平故宫博物院,另外在南京一藏家手中有一把大亨壶,但缺了一个壶盖,故只能算半把,而你父亲收的这把大亨壶可是大亨中年时的精品力作,精、气、神全到位,难得呀!”冷荫梅则以仿壶家的眼光,指出大亨壶肩上两条凹凸的线条,说:“仅这两根线条,就是绝活,不要说一般的做壶人,就是名家也很难拉出,我也试过多次,就是不行。”“这恐怕和紫泥的质地、拉坯的手势及窑火的控制都有关系。”吴天石慢悠悠地讲着,盛中和接着说:“到底是大学教授,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此次“紫瓯轩”中聚会看似寻常,就像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也就是在不经意间发生那样,然而却是代表着一种史脉。1937年4月,正是中国紫砂壶艺第三次高峰的结点。作为历史背景,似乎应当把紫砂壶艺的前两次高峰略叙一二,因为这与古家有着人脉、血脉、地脉、艺脉的渊源。

紫砂壶艺发韧于北宋,欧阳修有诗云:“喜共紫瓯饮且酌。”蔡襄亦有诗句:“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烹。”那时的紫砂壶主要是实用的大壶,以烹煮为主。到了明代正德年间,宜兴金沙寺中有一老僧制壶巧用手捏,颇具艺术个性;后有吴頣山家的书僮供春随主人在寺中读书,闲时就随老僧拉坯制壶。聪慧的供春见寺里有几棵古银杏树虬枝苍劲奇崛,树干节瘿斑剥,从而迁想妙得,捏制成一把树瘿壶,老僧见后十分惊喜,遂将绝技衣钵相传。《阳羡名陶录》中说供春壶是“指螺纹隐起”,壶色“如古金铁,元称神明。”从而声誉鹊起,很受士大夫青睐,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当时的宜兴,又称阳羡,也就成了“世间金玉何足珍,且如阳羡山间一丸土”的壶都。其后嘉靖、隆庆年间的董翰、赵梁、时朋、元畅四大家,不仅继承了供春的遗绪,而且在工艺上更有大的改进。明万历年间,出现了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师,从而涌现出紫砂壶艺的第一次高峰。时大彬是时朋之子,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他的壶造型奇特,创意独具,工艺精湛。且“为人敦雅古穆,壶如之,波澜安闲,令人起敬。”袱印壶、僧帽壶、玉兰花瓣壶为传世之作。李仲芳系时大彬的高足,《阳羡名陶录》称其壶为“文巧相竞”。徐友泉亦是时大彬的弟子,擅长款式变化,时大彬称其为“异日必出吾上!”正是由于第一次高峰的出现,其后群星灿烂,文人学士竞相参与,有董其昌、陈继儒、项元汴、潘允端等,使壶艺得到整体性提升。

清代康熙年间崛起于紫砂界的陈鸣远,是位博学多才之士,有“紫砂才子”之称,他擅长雕塑造型及创新设计,书法亦有晋唐笔意,因而其壶风格儒雅古朴,铭文精巧隽永,颇有大家之气。然而紫砂壶艺第二次高峰的出现却是在嘉庆、道光年间,以陈曼生、杨彭年为领军人物,世称“陈杨合璧”。陈曼生是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精于书画金石诗文,他在宜兴任知县时,公余研制紫砂,常设计新样,最著名的有曼生十八式,由制壶名家杨彭年做出,由陈曼生自书铭自镌刻,当时即成为壶界珍品。正是由于县官的身体力行及创制新品的成功实践,宜兴的紫砂壶艺得到了空前的繁荣。稍后的制壶大师首推邵大亨,他的壶艺格高韵清而气度超凡,器形雄健而大气磅礴,后人难以企及。另外,还有文人壶艺家瞿应绍,邓符生及制壶名家朱石梅、黄玉麟等。清代末年,由于太平天国军队驻兵宜兴与清军对峙,紫砂陶都成了战场,不少艺人不得不逃难离乡,壶坊萧条倒闭,窑场灰冷烟灭。

从辛亥革命到淞沪“八·一三”抗战前,由于上海紫砂壶销售的兴盛及茗壶收藏热的兴起,加之海外市场对紫砂壶的需求也增长了,在宜兴又出现了一批制壶名家群体,如俞国良、冯桂林、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等人,从而又涌现出了紫砂壶艺的第三次高峰。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除了紫瓯轩外还有几家大的壶庄,如铁画轩、葛得和、陈鼎和、吴德盛、利永等,他们都高薪聘用名家壶师,专为壶庄设计新样或应顾客、收藏家、壶迷之需仿制名壶,有的还专门聘到家中制壶,如当时上海著名的魔术家莫吾奇家中就请了裴石民任专职壶师。这些壶艺名家继承了明清传统,与当时上海的一些著名书画家雅兴联谊,像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虚谷、吴湖帆、张大千、沈尹默、白蕉、贺天健、马公愚、沈寢叟、潘伯鹰、叶恭绰等人常参与壶上书画,极大地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品位。

然而,时运不济,外族入侵,到了1937年的4月间,紫砂壶艺术的第三次高峰实际上已到了尾声,今日“紫瓯轩”的雅集正是在这个背景上,已是盛宴将散之兆。盛中和忧心忡忡地说:“咱们还是来关心一下时局吧,最近日本军队调动频繁,银行已接到南京方面的通知,不日将迁到重庆,但我有可能留下来,上海毕竟还有租界。可今后能清闲地赏壶的日子恐怕没有啦!”说罢,他长叹了一声。吴天石马上接着说:“我们复旦大学已接到教育部通知,即将迁到内地,以后难得有此雅聚了。”“是呀,自东北沦陷后,日本人胃口越来越大,人心惶惶的,我这里仿壶的订单是越来越少,几个壶师,我也打发他们回宜兴老家了。”冷荫梅由于烟抽得厉害,他的“老呛嗓”一直是沙哑沉闷的,此时听来更增添了几分凄凉。“是呀,看来日本人迟早要打过来,我们壶艺界也要做好应变准备,妥善保管好那些名品名家壶,或者带到内地去,千万不能毁于战火或被日本人抢去。”盛中和是在座者中年长的一位,对于他的叮嘱,大家纷纷表示认同。

古镜愚见大家情绪一下变得很压抑,就扯开话题,“我今天请诸位喝的茶可是极品碧螺春,味道如何?”李家铭轻轻的“咂”了“咂”,“嗯,是正宗的碧螺春,清香甘爽,茶汤也漂亮。”大家也随之称赞了一番。

古可忆此时却认真注视着盛中和的品茶姿态,只见他先是端起茶盅观茶汤,然后是闻茶香,最后才是轻轻地品三口。古镜愚见状,忙对盛中和说:“中和兄,可忆对于盛家伯伯的茶道功力可是十分仰慕呀,他今天特地来,就是想看看你的表演。”古可忆也补充道:“久闻盛家伯伯不仅富收藏,精鉴赏,而且茶道也是‘海上第一’,一直很想有幸观瞻一下盛家伯伯的茶道风采。”盛中和见古家父子盛情邀请,也就爽快地说:“好,我今天就来献丑吧,虽然时运不济,别人是以酒消愁,我们是以茶解愁。”说罢,他卷起了袖子。“中和兄,表演茶道还是用乌龙茶为好,你觉得如何?”华林泉建议道。盛中和点头称是。于是,古镜愚请店内伙计换上了一套小型的功夫茶具。

盛中和摆开了架势,身板直挺,双腿分开,坐势端庄,颇有大家风度,先是看茶叶——珠圆玉翠,洗壶——供春沐霖,烫杯——狮子滚球,放叶——乌龙入宫,然后是注水——青山飞瀑,注入公道杯——行云流水,分斟小杯——关公巡城,闻香——空谷幽兰,品茶——琼浆玉液。整个过程节奏流畅明快,动作潇洒优雅,技艺娴熟飘逸,尽管在座的大多数人并不是第一次看盛中和的茶道表演,但还是情不自禁地叫好。

第二章 中村威逼

下午,古镜愚在后店堂正仔细翻看着近日营业的账本,伙计进来禀报,说外面有二位客人想见古老板。不一会儿,二位身穿西服的男子走了进来。那个五十左右的男子穿着一套灰色派立斯西服,戴着一只黑色领结,手拿着一根竹节文明棍,可能是刚修过面,那张白胖的圆脸显得有些青涩,一字胡也格外醒目,他就是在上海虹口开“天和壶馆”的日本商人中村弘一。而他旁边那个个子瘦瘦,穿着一身咖啡色西服的则是他的儿子中村木青。

中村家族祖上在日本常滑市,中村弘一的父亲中村甲生在十八世纪末就到上海经营紫砂。当年他还将中国宜兴著名的紫砂壶艺家吴根云请到日本常滑市烧制茶壶,由此开创了著名的常滑烧(日本人将陶瓷称为烧)。那时日本邮船频繁地来上海,中村甲生将从宜兴定制的紫砂壶运往日本的长崎、福冈、大阪、横滨等。这些壶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价格便宜的常用壶,二是有一定艺术性的工艺壶,三是数量少而价格很高的名家壶,中村甲生还请了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等人在这些名家壶上写字画画。由于中村甲生为人厚道,做生意也讲诚信,从而使“天和壶馆”有了相当的规模。中村甲生病故后中村弘一接手了父亲的生意,起初借着老中村的牌子还有不少老顾客,但他觉得做常用壶吃力而利薄,于是朝高档壶发展,并开始仿冒做假,被人发现后,还强词夺理。“九·一八”以后,中村弘一又抖了起来,强行到宜兴去仿冒名壶古壶,但限于水平,仿冒的膺品壶只能贩到日本去骗骗自己的国民。

中村弘一那双阴鸷的小眼睛看见古镜愚正翻看着的账本,不由得拱手道:“呵,古先生近日生意兴隆。”古镜愚敷衍着说:“托福,托福。两位大驾光临,请坐吧。”

父子俩人坐下后,中村弘一说开口说:“古先生,今天光临贵店,是有事想请教。”古镜愚知道中村弘一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因此故意不紧不慢地端起茶盅喝了两口,“有事请吩咐,请教是不敢当的。”对于古镜愚明显的冷淡态度,中村弘一也不理会,他直奔主题,“我是来恭贺古老板的呀,听说你收了一把大亨壶。”“噢,中村先生真是消息灵通。”古镜愚带着些微的嘲讽口气。“像古先生这样上海紫砂界的名人,你有什么动作,还不马上就传开了。说来也巧,我有一位朋友,想仿制一把大亨壶,只是鄙馆的壶师水平有限,仿了几次都不理想。这次古先生正好收了一把大亨壶,那就请贵轩的壶师陈小鸣来仿,价格嘛,由古老板定。”

中村弘一说完就一派豪气地从黑色公文包中取出一卷用红绸包的大洋,“喏,这是定金。”古镜愚马上用手挡住,“仿大亨壶,历来是紫砂界的难题,中村先生也是道中之人,想必是明白的,怎能说仿就仿。”中村弘一马上迎着话头:“就是嘛,所以要请贵轩的陈小鸣壶师来做。陈小鸣乃一代大师陈鸣远之后,深得陈氏嫡传,有‘鸣远第二’之称,况且又有大亨壶的实样,由他来担纲,我想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说完,他颇为自信地“哈、哈”笑了几声。“仿大亨壶需要一定时日。另外,按惯例,仿制壶在壶盖内是要盖仿者名印的。”古镜愚的语气不紧不慢,但十分有原则。一旁的中村木青听后,傲慢地讲:“这个规矩,我们当然懂,但此次有些特别,不妨告诉你古老板,指名要仿大亨掇球壶的这位是军界要人,是他要求不加仿制者之印的。”中村弘一又补充道:“是呀,军界我们可得罪不起呀,至于钱嘛,可以加倍。”

望着中村父子盛气凌人的样子,一直坐在一边的古可忆憋不住了,“无论是军界还是政界,都要遵守规矩,我们可不能破紫砂界的这个戒吧。”“什么规矩不规矩,大活人总不能让死规矩憋死吧!”中村木青蛮横地讲。古可忆正想反驳,古镜愚对他摇了摇手,然后面有难色地推辞道:“鄙店系祖上所传,乃以诚信为本,望中村先生不要为难我们,好吗?”说罢,就看也不看他们,自顾自地喝茶。中村弘一见状,知道再泡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他清楚像古镜愚这样的人,身上都有一股佛家所说的“执着”劲,否则,他怎么会用常人想都不会想的巨资去买一把大亨壶,看来还得等待时机。于是,他就起身告辞,“古老板不要一口回绝,凡事要留有余地,今非昔比,前景难料呀!”

中村父子走后,古可忆气恼地说:“这些日本人真是越来越霸道了!”古镜愚若有所思地讲:“是啊,东三省沦陷后,这些在上海的日本人也变得有恃无恐了,而且这个中村弘一不像他的父亲那样是本分的生意人,他的背景也是很复杂的,不是有人传他和‘黑龙会’有关系吗,我们还是防着点好。”“爹爹,那他们为什么对大亨壶那么感兴趣?”古可忆有些不解地问。古镜愚感到近年来,儿子对紫砂壶的兴趣越来越浓了。为此,他感到欣慰,这正是他所期待的。面对儿子的问题,他想了想,说:“物以稀为贵,大亨壶流传实在太少,而就造型功力而言,恐怕他是独步天下的。”“是吗?我听说他的性格很古怪的。”看来古可忆今天是想深入了解一下大亨了。古镜愚纠正道:“他的性格是孤傲,而不是古怪。”于是,古镜愚喝了一口茶,给儿子说起了大亨传奇:

大亨姓邵,为人正直,不媚世随俗,他的壶以光货为主,功力深厚,其造型、泥色、壶铭自出新腔。他不轻易制壶,当时就有‘千金容易得,大亨壶难求’之说。据说有一次大亨邀了几个朋友在中秋时坐船赏月,经过一个小镇时,从泊在岸边的官船上传来了一个姑娘凄厉的哭声,关心民间疾苦的大亨忙叫停船,派人过去打听。原来是一个巡抚正在赏月品茗,他向客人展示最近从民间搜刮来的一把大亨壶,叫丫环来用此壶泡茶,丫环一不小心将大亨壶摔碎了,这可闯了大祸,巡抚命人将丫环吊在船头痛打,还说到明天早上将她沉河。生性正直的大亨怒火中烧,对友人说我去会会那个狗官。

那个巡抚连正眼也不看大亨,问:“你要求见,有什么事?”“我知道你喜欢紫砂壶,随身带了几把,请你过过目。”“是吗?那拿过来给我瞧瞧。”巡抚拿腔拿调地说。大亨随即打开了身边的柳条箱,当巡抚傲慢的目光移向柳条箱时,顿时惊呆了,“我的妈呀,这可是一箱大亨壶呀!”巡抚的目光一下子发绿,急问:“你是何人?”“在下姓邵名大亨。”大亨平静地回答。“哦,幸会!幸会!你就是大名鼎鼎的大亨先生。”巡抚装出一副谦恭的样子,“请大亨先生入座,沏茶。”巡抚待大亨坐上了太师椅后,马上问:“大亨先生的这些壶准备出让吗?”“你想要?”“是的,是的。”“那好,请你把船头那吊着的丫环放了,送到我船上。”巡抚连连点头:“好,马上放人。”即吩咐手下将丫环放下,送到大亨的船上。

大亨对巡抚说:“这些壶你看上哪一把呀?”巡抚贪婪地看着整箱大亨壶,试探地问:“这样吧,这八把壶我都要,钱嘛由你说。”想不到大亨爽快地说:“好呀,我成全你,全给你。”“真的?”巡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