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而基考研心理学(统考版)——实验心理学分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3:26:21

点击下载

作者:迷死他赵,心理学眼泪

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而基考研心理学(统考版)——实验心理学分册

高而基考研心理学(统考版)——实验心理学分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高而基考研心理学(统考版)——实验心理学分册作者:迷死他赵;心理学眼泪排版:青杨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6-6-7本书由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本章导读

心理学是不是科学?心理学与科学有什么关系?实验心理学是什么样的学科,什么叫实验?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心理学家总关注心理学的科学性?”答案很简单:心理学家试图了解行为的规律,而精确地了解、预测或控制行为是非常困难的任务。科学探究则提供了执行这类任务的最佳可能。

知识结构简图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实验心理学的孕育

实验心理学的孕育与哲学的发展以及科学(特别是生理学、解剖学)的发展有关。

1.近代哲学(1)唯理论

17—19世纪,笛卡尔(R.Descartes,1596—1650)唯理论哲学思想认为,心理依赖于身体与灵魂,他的“天赋观念说”带有唯心主义色彩。此外,影响较大的另一学说是“反射论”,该学说体现了他的机械论思想,许多心理学家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渊源追溯至笛卡尔的反射学说。(2)经验主义

霍布斯(T.Hobbes,1588—1679)和洛克(J.Locke,1632—1704)的经验主义思想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内部和外部的经验。

Tip

洛克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犹如一块白板或一张白纸(白板说),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经验得到的,全部的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3)联想主义

培因(A.Bain,1818—1903)的联想主义思想认为,心理活动即联想。

2.近代生理学与解剖学

17–18世纪,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实验基础。(1)维萨留斯(A.Vesalius,1514—1564)“解剖学之父”维萨留斯著《论人体的构造》。(2)哈维(W.Harvey,1578—1657)

生理学奠基人哈维著《关于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3)哈勒(A.von Haller,1708—1877)“实验生理学”之父哈勒著《人体生理学纲要》。

3.近代重大科学发现(1)神经生理方面的研究

①神经冲动的性质

1841年马特锡(C.Matteucci)发现神经冲动的电特性。

②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

1850年赫尔姆霍茨(H.von Helmholtz,1821—1894)首次运用反应时技术推算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③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发现

贝尔(C.Bell,1774—1842)和马戎第(F.Magendie,1783—1855)分别在1811年和1822年发现了感觉和运动神经。

④反射动作的发现

A.惠特(R.Whytt,1714—1766)发现反射运动。

B.缪勒(J.P.Müller,1801—1858)发现反射动作要通过大脑。

C.马沙尔.荷尔(Marshall Hall,1790—1857)认为,反射活动是脊髓的功能。(2)感知觉和反应时的研究

①色觉三色论

托马斯.杨(Thomas Yang,1773—1829)提出色觉三色论,赫尔姆霍茨(H.L.F.von Helmholtz,1821—1894)修改完善了色觉三色论。

②感知觉的研究

A.普金耶现象的发现;B.欧姆提出听觉法则;C.韦伯定律的提出。

③神经特殊能量说的提出

J.P.缪勒提出神经特殊能量说。

④贝塞尔(F.W.Bessel,1784—1846)提出人差方程并提出复合实验(眼耳、手眼配合)和反应实验两种实验方法。(3)脑的研究

①颅相学

加尔(F.J.Gall,1758—1828)的颅相学,开启了脑定位的研究。

②脑机能定位说

A.弗罗伦斯(M.J.P.Flourens,1794—1867)提出脑机能整体说;

B.布洛卡(P.Broca,1824—1880)发现与语言相关的脑区;

C.威尔尼克(C.Wernicke,1833—1892)支持脑机能定位说。(二)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1.费希纳(G.T.Fechner,1801—1887)的贡献

1860年,费希纳出版了《心理物理学纲要》,是最早系统地阐述感觉测量方法的著作,为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1)提出了心理物理学方法(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2)提出对数定律;(3)提出了感觉“阈限”概念,并对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4)“负感觉”概念,并用负的感觉量表示无意识现象。

2.冯特(W.Wundt,1832—1920)的贡献

1862年,冯特出版了《对于感知觉的贡献》一书,论述了对于感知觉的实验研究,是实验心理学产生的前期著述。

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旗帜鲜明地提出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标志心理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通过这个实验室,冯特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学实验研究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心理学家。

出版了《心理学大纲》,第一次提出“情绪三维度”学说。

3. G.E.缪勒(G.E.Müller,1850–1934)的贡献

Tip

咦,这个人与前面的J.P.缪勒有啥关系吗?名字好像啊!

1872年,G.E.缪勒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感觉的注意学说》中对感知觉的心理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关注;对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了修改和扩充;

1878年,发表论文《心理物理学基础》一文,对恒定刺激法提出了新的见解;对感知觉、注意和记忆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

4.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50—1909)的贡献

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1885年,艾宾浩斯出版了专著《记忆》,设计了无意义音节作为研究记忆的实验材料,发明了节省法,开创了对高级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实验方法。

19世纪80年代之后,艾宾浩斯开始从事视觉和颜色知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关于颜色知觉的学说。

1897–1902年,出版了专著《心理学纲要》。

5.屈尔佩(O.Külpe,1862—1915)的贡献

1893年,出版了《心理学概论》和《心理学大纲》,提出心理学是“经验事实的科学”。主张运用联想、系统的实验内省法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心理过程,研究无意象思维。

6.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的贡献

1901年,铁钦纳出版了《实验心理学》,1901到1903年,又先后出版了《学生的定性分析手册》、《教师的定性分析手册》和《定量分析手册》,在实验研究方法和科学分析方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铁钦纳在建立独立和完整的实验心理学体系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铁钦纳之后,实验心理学已经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并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三)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1.行为主义

1913年,华生(J.B.Watson,1878—1958)发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行为主义学派的正式登场,后发展为新行为主义,斯金纳为代表性人物。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有:(1)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主张应该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3)否定遗传和神经中枢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主张环境论;(4)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开创了单被试实验的先河;(5)主张研究可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即个体的行为,并建立了“刺激—反应”的研究模式(简称S-R模式)。

2.信号检测论

20世纪50—60年代,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的研究,通过被试对呈现刺激的强度、肯定程度等的判断测量个体判断的感受性、判断标准和反应倾向性,现代心理物理学诞生。

3.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1967年,奈塞尔(U.Neisser,1928—2012)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诞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刺激—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把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看做是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模拟。

研究方法有:抽象分析、实验法、观察法、计算机模拟等。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推理、概念形成、问题解决等大脑内在的心理加工过程,并用计算机模拟人脑,来研究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机制。

认知心理学开创了新的研究范式,拓展了研究内容,加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并且扩大了旧有的研究领域。

Tip

咦,是不是很熟悉呀?参照《普通心理学》部分补充完整。

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伦理(一)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

1.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二)实验心理学的科学伦理

1.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①保障被试知情同意权;

②保障被试随时退出实验的自由;

③保护被试免受伤害;

④保密原则。

2.以动物为被试的原则——3R原则

①减少(Reduce),每一次实验中所需动物的数量;

②优化(Refine),现有的实验,以减少动物所受的痛苦和伤害;当动物必须被处死时,必须对其尽可能地人道并且使之无痛苦;

③取代(Replace),使用其他手段来取代动物实验。

美国心理学会(APA)在1992年制定的“心理学研究者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内容如下:

①使用动物进行实验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应该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对待实验动物;

②心理学研究人员在获取、饲养、使用和处置实验动物时,应该遵守联邦法律条文的规定、州立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的地方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③心理学研究人员应该在方法和实践方面进行如下的培训:如何饲养实验动物、如何对动物实验的全过程进行监护、如何以适当的方式保证实验动物的舒适、健康和得到人道的对待;

④心理学研究人员应保证在使用实验动物进行实验时,应经过专门的实验方法、保护和护理方法、处置方法的训练,以适当的方式对待实验动物;

⑤研究者应该根据各自的能力负责研究项目和具体研究活动;

⑥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减少或降低实验动物的不适感、被感染、疾病以及疼痛;

⑦在没有其他实验方法或方式可以替代的前提下,方能对实验动物进行引起疼痛、紧张、或者是感觉和需要被剥夺的实验,而且这类实验要有一定的可预期的科学价值、教育教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⑧在实施外科或解剖方面的实验时,应该使用麻醉剂,采用医学的技术避免感染,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和实验后给实验动物带来痛苦;

⑨当需要终止实验动物的生命时,应采取安乐、快速和合理的方式结束实验动物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痛苦。

3.药物研究的准则

有些心理学研究旨在探讨有机体在药物状态下的行为表现,美国心理学会“研究中使用药物和其他化学制剂的指南”对这类研究中使用药物有如下规定:

①所有药品必须以合法途径获得,并且在州或联邦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使用;

②必须采用适当的预防措施,以使有潜在危险的药物或药物用具只许授权人员获得;

③所有在研究中使用或监督使用药物的个人必须熟悉91513公法,以及所有的对该法的修正案和其他的与该研究相关的法律;

④药物使用在科学上是合理的;

⑤所有在研究中使用或监督药品使用的个人必须熟知关于药品使用的要求、作用模式、毒性和使用方法;

⑥任何使用动物的实验中,动物的权利应予以考虑;

⑦以人作为被试的研究应充分考虑参与者的权利。

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确定课题

1.课题的选择

课题的选择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和选择具体研究课题两个方面的内容。确定研究方向,就是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从事的研究活动的工作方向。具体研究课题就是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具体来源有:①实际需要;②理论需要;③个人经验;④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2.研究课题的类型

按照研究的目的区分,可以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

按照研究的深度区分,可以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1)课题选择的原则

①需要性原则;②创造性原则;③科学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2)课题选择的程序

课题选择一般遵循的程序是:①初步选出研究课题;②对选题进行初步探索;③将选题具体化;④撰写选题报告;⑤征求意见,反复修改。

3.文献的查阅(1)文献查阅的作用

①有助于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②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③有助于研究者搞好研究设计;

④有助于研究者解释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2)文献查阅的原则

①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采用倒查法,先查最近的研究文献,后查过去的文献;

②在范围、数量上应有所限制,应以一些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学术杂志为主要查阅对象,紧围绕研究课题进行搜集;

③应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少搜集多次转述的资料;

④应注意搜集代表各种各样观点、得出不同甚至矛盾结论的研究文献;

⑤不但要搜集与自己研究课题、领域直接有关的资料,还应注意跨学科、跨领域地搜集有关资料。(3)文献搜集的方法:检索工具查找法、参考文献查找法。(二)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1.提出问题

研究问题通常是在研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的,应是非常具体的问题。问题提出时,应该明确变量之间的关系,即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

2.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对研究问题可能的结论的一种预期。(1)假设具有两个特点:①有一定的科学依据;②有一定的推测性。(2)提出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演绎法、归纳法。(3)研究假设的分类:

从研究假设内容的性质分类:预测性假设、相关性假设、因果性假设;

根据假设陈述的概括性质分类:一般假设、特定假设;

根据建立假设的目的分类:析因性假设、描述性假设。(4)评价假设的标准:①是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②是否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推测;③是否表述清楚;④是否具有可检验性;⑤是否陈述简单、明了。(三)实验设计与实施

1.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考察行为的内容;②定义总体和样本;③变量的选择;④建立操作定义;⑤预期变量的关系。

2.实验实施(1)被试的取样与分配

取样的重要原则是:样本要有代表性,基本上能够代表研究规定的总体。

常见的取样方法有:①简单随机取样;②系统随机取样;③分层随机取样;④等组匹配取样;⑤方便取样;⑥个案样本取样。(2)创建实验材料(3)执行实验,获取数据(四)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首先,对数据进行整理、审核,剔除无效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编码、录入计算机; 最后,通过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出恰当的结论。(五)研究报告的撰写

一篇完整的心理学研究报告一般包括:题目、关键词、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关键词】

实验心理学 费希纳 冯特 G.E.缪勒 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 屈尔佩 铁钦纳 行为主义 信号检测论 认知心理学 研究程序【想一想】

1.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列举一些使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或领域。

2.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中处于什么地位?它对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3.选择1—2位实验心理学史上你感兴趣的学者,并说明理由。第二章心理实验的变量本章导读

同学们,想一想,大学时期我们是不是经常占座。但其实,我们在图书馆占座任务里的所作所为并不能构成一个实验。为什么这么说呢?

实验至少应该具有两个独特的属性,即自变量和因变量。一个实验中对环境的操纵至少要有两个值或两种水平,可以是在量上不同(物品摊在桌子一角和摊满整张桌子),也可以是质上不同(占座人的表情温和、友善与表情严肃、拒绝)。从这一点来说,也就是至少要对两种情况作比较,决定自变量是否导致了行为的变化。

上述图书馆抢占桌子的例子之所以不是实验,就是因为它没有满足这一要求,而只有一个自变量水平。

知识结构简图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

心理学实验是运用实验的方法,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目的是探索心理和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即做出明确的“因果推论”。

心理学实验具有三个特点:(1)操纵或控制变量,人为创设一定情境;(2)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3)有严格的研究设计和实验程序,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二、心理学实验与理论(一)实验范式

在心理学中,为了验证某种假设以及发现某些有意思的现象,实验者会设计具有验证性目的的实验。有些实验比较经典,被有相同或类似目的的后人多次沿用,就形成了一种实验范式,包括实验目的、具体流程、手段以及实验设计等。简单来讲,就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比如,Stroop Test。

实验范式在具体的实验中可以作为模板,并根据自己的新要求进行修改。

用途:1.使某种心理现象更清晰准确表达;2.检验某种假设或者新概念。(二)实验逻辑

如果根据某种理论或经验事实和主观判断得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假设,即:X→Y,那么为了证明这一假设,首先要观察Y的变化情况,即先测量在没有受到X影响之前,Y的情况如何;然后,通过操纵某些条件,引入被看做自变量和原因的实验刺激,即X,接着再对受X影响后的Y的情况进行测量,并比较前后两次的测量结果。若前后两次情况发生变化,则可以初步认为X是导致Y变化的原因,即检验了X导致Y。(三)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1.一方面,心理学实验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是研究问题和假设提出(实验的起点)的依据之一,对于研究资料的分析处理也很重要。

2.另一方面,心理学理论也需要实验的检验。只有不断得到实验检验的理论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四)理论的可证伪性和操作主义

1.可证伪原则

只有当一个理论推导出的各种预测有被证明是错误的可能性时,这个理论才是有用的。即,有用的理论必须符合可证伪性原则。

科学理论的预测,往往非常具体,而越具体就越容易错误。例如,“海南省明天可能下雨”就非常笼统,而“海南省的海口市,明天下午3点左右可能有一场历时20分钟、雨量中等的阵雨”就很具体。能提供具体而丰富的预测,同时又经历了实际的验证,这才是好的理论。“500年后,人间有一场大乱”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用,就像“你的身高在0—3米之间”一样没用。

2.操作主义

过分探求一个概念的本质,容易陷入“咬文嚼字”的死胡同。物理学中对“引力”的本质是什么没有做终极回答,但却可以很多科学结论。科学研究不去定义一个概念,而是根据实验中操作这个概念的手段或者是测量这个概念的方法来定义它,这是概念的操作定义。例如“焦虑”可能就有很多操作定义。这种不对概念的本质刨根问底,而是通过操作定义来规定概念的思想被称为“操作主义”。

Tip

非科学的方法如听信权威、轻信先验、注意凝聚,会导致认知的盲目性或拒绝不同的观点而存在主观性和刻板性。科学方法可以客观、系统地审视和分析周围的世界,确立正确的信念。科学的方法具有两个特点:(1)客观观察

不能通过偶然经验或道听途说确立信念,而要通过大量客观的现象、认真查阅文献,系统的科学实验研究之后才谨慎得出结论。(2)自我矫正

科学方法不固守某个信念,而是具备一套判断信念正误、优劣的程序,并根据这套程序对已有的错误信念进行校正。科学知识具备公开性和可重复性两个特点,会不断接受重验、批评,进而不断校正、发展和完善。三、实验研究中的变量

变量(variable)是指在性质上或是在数量上加以改变的任务的属性。在一个具体的实验中,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Tip

变量的变化可以是质的变化(性别、职业),也可以是数量的变化(反应时间长短、正确率、年龄)。(一)自变量及其操纵

1.含义:自变量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又叫刺激变量、独立变量。

2.种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1)作业变量:作业是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如迅速呈现的字母串、错觉图像等(呈现这些刺激时要求被试作出特定的反应)。把这些任务的任何特征作为自变量来操纵,这样的自变量就是一种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当被试进行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那么改变了的环境特性就是环境自变量,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都可以作为自变量加以研究。(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称为被试变量,如被试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智力、受教育水平、人格特征、动机、态度、内驱力等。

3.操纵(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时间、现象和方法对自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指自变量的取值(或操纵结果),取几个值就意味着自变量有几个水平。(3)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4)控制刺激呈现方式。(二)因变量及其观测

1.含义:因变量是因为操作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又称反应变量、依从变量。

2.观测指标(1)客观指标: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应的正确性、反应标准、反应的难度、生化指标。(2)主观指标:口语记录(口头报告)。

3.观测方法(1)反应控制以人为被试,往往用指导语来控制被试的反应。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话。规范的指导语应该: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对因变量进行明确的操作定义可以有效对因变量进行观察。因变量指标的选择必须满足: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可辨别、稳定性。(3)避免量程限制

量程限制是指由于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天花板效应)或最底端(地板效应),从而使指标的有效性遭受损失的现象。(三)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1.含义: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评价一项实验设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

2.分类(1)按照特点分:

①系统的额外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相对恒定的客观条件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通常是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下波动,我们将这种额外变量称之为系统的额外变量,系统的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会产生系统误差。

②随机的额外变量随机的、偶然出现的、不可预期的与实验目的无关的,但又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称之为随机的额外变量,随机变量引起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2)按照来源分:

①被试方面——要求特征

实验中,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称为要求特征。典型的要求特征有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约翰.亨利效应等。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又译作霍索恩效应,是指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病人虽然接受的是无效治疗,但却“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约翰.亨利效应(Henry Effect),被试接受虚假的信息或其他刺激产生了盲目的自信或积极的态度。

Tip

霍桑效应源于一次管理研究。在1924年至1932年期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顿.梅奥(GeorgeE.Mayo,1880—1949)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在西方电器公司(WesternElectric)位于伊利诺伊州的霍桑工厂(HawthorneWorks)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学实验。但霍桑实验的数据并没有被严格的分析,甚至一度被怀疑已经丢失,不过芝加哥大学的StevenLevitt和JohnList两位经济学家却从档案库中找到了这些尘封多年的资料。

结果发现:从数据中根本没有系统性的证据可以证明随着照明亮度变化员工的工作效率是一直提升的这个核心的命题。现在去推翻霍桑效应的结论,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这种效应并不能因为不能从这个实验中得到就不存在了,任何社会科学的研究都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②主试方面——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也叫做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毕马龙效应。

③设计方面——顺序效应

例如:练习效应、疲劳效应、空间误差、顺序误差、习惯误差。

④环境方面

⑤数据处理方面

3.额外变量的控制(1)消除法:把额外变量直接排除,如声光实验的隔音室,暗室,双盲控制法。(2)恒定法:额外变量无法消除或很难消除时,让它保持相对恒定,如实验仪器,物理条件。(3)随机取样法:平衡被试个体差异的方法,从理论上保证了被试具有代表性,一般大于30个。(4)等组匹配法:根据被试的某些方面的特征或行为表现,将被试人为地划分为具有相同特质的若干组,使被试的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同质。(5)抵消平衡法:有些额外变量不能消除也不能恒定,比如顺序误差、空间误差、习惯误差、疲劳效应和练习效应。可以采取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6)统计控制法:用剔除极端数据,统计矫正,协方差分析等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图4-1 皮格马利翁效应四、实验研究的信度

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考察实验信度的方法:推断统计、实验验证。

实验验证方法:直接验证、系统验证、概念验证。直接验证就是重复验证;系统验证是引入原来未加控制的变量;概念验证是某种程度上与原先设计有很大不同。五、实验研究的效度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一)内部效度

1.含义: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换句话说就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那么这个实验就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所以,内部效度与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关。

2.影响因素:(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控制方法:双盲实验法)(2)统计回归: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对有极端特性的被试有较大影响。(控制方法:匹配法和协方差分析)(3)被试的一些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如性别、年龄、经验、个性等都对研究存在一定的影响。如果在一项实验研究中,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严重的混淆,导致自变量的操纵和变化没有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那么实验就会出现零结果。因此,如果零结果不是真正意义上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毫无关系,那么就必然提示了实验的内部效度存在大问题。(二)外部效度

1.含义: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研究者也将之称为生态效度。

2.影响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提高实验内部效度的措施可能会降低其外部效度,而提高实验外部效度的措施又可能会降低其内部效度。一般而言可以在保证实验内部效度的前提下,适当采取措施提高外部效度。(三)构想效度

1.含义: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论时的定义一致性程度,换句话说,就是对所研究的特质的理论上构想的全面性。构想效度不仅涉及因果关系的构想,也包括所有有关变量的构想。构想效度直接决定了研究者的设想能不能以实验的形式表现出来。

2.影响因素:(1)理论构思的代表性问题(过窄或过宽);(2)操作化前对构思的分析不够完整;(3)单一操作的偏差;(4)单一方法的偏差;(5)被试的“要求特征”;(6)被试对评价的不安感(社会赞许性);(7)实验者的期望效应;(8)混淆构思和构思层次;(9)不同处理间的交互影响;(10)测验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11)构思与构思之间有限制的推广力。(四)统计结论效度

1.含义:是由于统计方法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它主要反映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关系,这里的统计量是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计算的统计量。例如,一个按几何级数变化的数据,若用几何平均数计算统计量,就可能较好地反映总体参数的情况,若选算术平均数作为代表值,就不适切,就不能很好地代表总体参数,据此而得出的统计结论,其效度当然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2.影响因素:(1)统计检验力低;(2)所采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3)多重比较和误差差异;(4)测量工具的信度;(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即实施实验时遵守设计要求的程度;(6)实验环境内,不确定非相关事件的影响;(7)被试的随机变异;(8)数据质量;(9)统计检验的假设。

Tip“信度”、“效度”在哪里提到过呢?实验心理学与心理测量学中都提到了“信度”、“效度”,对照总结一下吧!【关键词】

自变量 因变量 额外变量 信度 效度 内部效度 外部效度 构想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想一想】

1.搜集一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报告,分析此研究中影响实验结果的额外变量,研究者对哪些变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哪些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对没有很好控制的变量,你准备如何进行有效控制?第三章心理实验的设计本章导读

有个研究者假设海马与复杂的思维加工有关,而与简单思维加工无关。他切除了20只随机取样的大鼠的海马结构,让其中的10只学习一个非常简单的迷津,让另外10只学习一个非常复杂的迷津。第一组大鼠通过10次尝试就学会了走迷津(完全没有错误反应),而第二组大鼠则需要至少30次实验才能成功。

你知道这个实验设计属于什么类型吗?

知识结构简图一、实验设计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一)实验设计的概念

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用来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额外的或未控制的变量,从而增加实验产生有效的一致结果的可能性。实验设计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二)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1.根据实验处理中被试人数的多少:①大样本设计;②小样本设计。

2.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①单因素实验设计;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3.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①非实验设计;②准实验设计;③真实验设计。

4.根据在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①被试间设计;②被试内设计;③混合设计。

Tip

这么多实验设计类型,应该怎么学呀?难道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交叉吗?(三)任何实验设计方案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自变量的确定及其呈现的方式;

2.因变量的指标及其测量方法;

3.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措施:①确定被试总体、样本大小、取样方法、分组处理方法;②拟定指导语;③规定实验次数;④安排实验程序;⑤规定使用的仪器及其型号;⑥规定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四)实验设计优劣的评价标准

1.使实验结果有很高的可靠性(信度)。

2.能够恰当地解决所欲解决的问题(效度)。

3.恰当地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二、实验设计

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实验设计可以分为:非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一)非实验设计

1.前实验设计(1)单组后测设计

缺点:

①没有对照组,研究者只能描述所观察到的结果;

②没有前测,失去了与前测进行比较的依据;

③容易出现自变量混淆;

④很难排除历史、选择和成熟等作用的影响。(2)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统计方法:①相关样本t检验;②非参数的符号检验法;③非参数的符号秩次检验。

优点:

①前测可以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及某些有关信息;

②设计中只有一个实验组,自身兼作控制组。

缺点:

①很难控制历史和成熟因素造成的影响;

②前测可能对后测造成影响。(3)固定组比较设计

统计方法:①独立样本的t检验;②非参数检验中的曼—惠特尼U检验法;③非参数检验中的中位数检验法;④χ2检验法。

优点:

①由于使用了控制组,所以能对历史和成熟因素进行控制;

②没有前测,所以能控制测验效应和仪器因素的干扰。

缺点:

①对选择这一因素缺乏控制;

②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选择与处理的交互作用常常成为混淆不清的因素,影响实验的效度。

2.事后设计

也叫事后回溯设计,在所研究的现象发生之后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追溯。主要包括相关研究设计和准则组设计。(1)相关研究设计:一个被试组内收集两个集合的数据,其中一个是观察到的结果,另一个是被追溯的变量,然后确定两种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2)准则组设计: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实验设计,研究者通过对所研究现象的被试的比较,确定某些被试,即准则组,具有一种状态的特征,而另一些被试,即非准则组,不具有这种状态的特征,然后去追溯可能存在的原因。

统计方法:①t检验;②Z检验;③非参数中的曼—惠特尼U检验法;④中位数检验法。

优点:

①可以对自然条件下出现的事件或各种学习现象进行时间上的追溯,以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信息,即由于什么原因、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出现这种结果;

②特别适用于研究简单的因果关系的问题;

③可为提出研究假设提供充足的证据;

④在某种环境或特殊条件下,事后设计比其他实验设计更为有用,这是因为其他实验设计所建立的研究需要人为的作用来引起;

⑤在条件限制、不可能采用严格的实验设计研究时,可采用该设计方法。

缺点:

①在实验研究中缺乏控制,研究者不能操纵自变量或随机分配被试;

②研究中所追溯的原因可能有多个,在不同的情况下,一个特定的结果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

③两个有关系的因素可能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它们可能都是第三个因素的原因或结果。(二)准实验设计

1.单组准实验设计(1)时间序列设计

优点:

①可较好地控制“成熟”对内部效度的影响;

②可控制测量因素的影响;

③有可能控制统计回归的因素,但也有例外。

缺点:

①无控制组,因此很难对与自变量同时出现的其他额外变量加以控制;

②测量与处理X的交互作用难以控制;

③多次前测可能降低或增加被试对测试的敏感性。(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优点:

有效控制了历史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缺点:

①测验的反作用效果会影响该实验设计的外部效度;

②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会影响该实验设计的外部效度;

③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重复实验处理等因素会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

2.多组准实验设计(1)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统计方法:①t检验;②非参数检验中的曼—惠特尼U检验法;③非参数检验中的中位数检验法。

优点:

①有控制组,基本上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②两组都有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因素有了初步的控制。

缺点:

①没有随机分配被试或实验处理,所以两组不对等,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该设计的效度;

②两组都有前测,因而实验结果不能被直接推广到无前测的情境中去。(2)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统计方法:①类似于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②类似于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优点: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基本都得到有效控制,即该设计基本上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缺点:

①测验的反作用效果会影响该实验设计的外部效度;

②选择偏差与实验处理X产生的交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度。(三)真实验设计

在随机化原则上选择和分配被试,对实验条件控制较高,可有效操纵实验变量、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

1.完全随机化设计

完全随机化设计又叫独立样本设计、组间设计。(1)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

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试随机实施不同处理。

①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图4-2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统计方法:A.t检验;B.非参数的检验中的曼—惠特尼U检验法;C.非参数检验中的中位数检验法;D.协方差分析。

优点:

A.可以控制选择、被试的中途退出及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的干扰B.有控制组,能控制历史、成熟、测验、仪器等因素的影响。

缺点:前测会影响外部效度。

②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统计方法:A. t检验;B.非参数检验中的曼—惠特尼U检验;C.非参数检验中的中位数检验。

优点:

A.有对照组,可以控制历史和成熟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

B.由于实验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它控制了选择和被试中途退出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C.由于没有前测,从而控制了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对外部效度的影响,是理想的实验设计。

③随机多组后测设计

统计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

评价:

相比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仅在实验处理的个数以及相应的被试组数增加了,所以也是理想的实验设计。

④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

所罗门实验设计也叫“重叠实验设计”,是把上面的后测设计和前测后测设计结合起来的一种实验设计,分别有两个实验组和两个控制组。其基本模式为:图4-3 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

评价:

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除了具有前两种实验设计的优点外,对实验处理的效果进行了两次检验,既可以确认实验处理的效果,还可以检验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2)完全随机多因素实验设计

又称完全随机析因设计,是指在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自变量),并且每个因素至少有两个水平,各因素的各个水平实验者互相结合,构成多种组合处理的实验设计。

如典型的3×2完全随机化双因素实验设计

交互作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效应:同时考察各自变量对同一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

简单效应:考察一个因素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效应。

Tip

心理统计中都是怎么计算这些效应的?最起码自由度会分解吧?如果能把统计的知识和这结合一起,那恭喜你:心理学的任督二脉打通了!

2.随机化区组设计

区组是指,在同一实验组中或控制组中被试(通过“匹配”)按不同特质水平分成的小组,随机区组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区组内的被试差异尽量缩小,而区组之间的差异依据设计要求而定。设计原则是同一区组内的被试尽量“同质”。每一区组内被试的人数分配有三种情况:(1)一名被试作为一个区组(所有被试均接受全部处理,即被试内设计,在接受处理的顺序上采用随机化法或拉丁方法);(2)每个区组内的被试人数是实验处理的整数倍;(3)区组内以一个团体为单元。

总之,每一区组应该接受全部实验处理,每一种实验处理在不同的区组中重复的次数也都应该完全相同。

评价:

优点:考虑到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在统计分析时将这种影响从组内误差中分离出来,节省了大量的实验被试,省时省力。

缺点:主要是划分区组有一定困难。

根据在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还可以把实验设计分为: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一)被试间设计

被试间设计(between-subjects design)是要求每位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也称为一种实验处理或一个实验条件)。

通常,被试间设计采用两类分组技术来解决等组问题:

1.匹配法

匹配法旨在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在某些特征上同质。(1)具体操作

先对所有被试进行前测,然后根据前测作业的成绩进行匹配。前测的内容必须和实验作业高度相关,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和实验作业有高度相关的其他作业,另一种则是被试在实验作业初期的表现(通常,同一作业在两个阶段的行为表现是相关的)。(2)局限性

在理想情况下,如果不同组的被试真正能够在各个方面得到完全的匹配,那么采用匹配法进行分组的被试间设计就能获得良好的实验控制效果。

但实际上,匹配法的实施总会遇到一些问题:

①匹配往往是不完全的。

②匹配法往往费时耗力。

③匹配变量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④匹配法需要谨防回归假象。

2.随机化法

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随机化法不同于随便和随意,其统计学前提是: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受不同处理之前是相等的,即使有差异也是在统计允许的限度以内的随机误差。(1)具体操作

①同时分配法

当被试同时等候,实验者可随意调派其中任何一个被试时,可以采用同时分配法。该分配技术主要有三种:A.抽签法;B.笔画法;C.报数法。

②次第分配法

当实验持续时间较长或由于其他原因,被试到达实验室的时间不一致时,就可以次第分配法。该分配法有两种技术:A.简便法;B.区内随机法。(2)局限性

采用随机方式进行分组,无法精确地控制不同组间的被试差异,很多时候研究者无法清楚地意识到哪些变量得到了控制,因而也就无法确定这种控制的效果到底如何。(二)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是指每个被试必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1.被试内设计中的混淆因素

在被试内设计中,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因此不同的实验处理之间可能会相互影响,造成混淆。这些混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效应:(1)位置效应

如果实验中某个处理只在特定位置出现,那么这种序列位置产生的效应就会与处理本身的效应混淆。实验处理所处的序列位置会影响被试的反应,这就是位置效应。(2)延续效应

延续效应是指在实验的进展过程中,前一阶段的处理会对后一阶段的处理产生影响。(3)差异延续效应

差异延续效应也是指前一阶段的处理影响后一阶段的处理效果的情形,不过与延续效应不同的是,这种影响还取决于先出现的是何种处理。也就是说,被试会根据先前处理的不同来区别对待后继处理。

2.平衡设计

平衡是指对实验处理顺序的平衡,平衡设计是为了消除或减少位置和延续效应而采用的一些系统地改变实验处理呈现顺序的技术。

平衡设计的逻辑是:既然实验处理的位置(顺序)所产生的效应会与实验处理本身的效应相混淆,那么只要在实验中安排被试在所有顺序下接受处理,就可以将各处理下结果的差异归因于自变量而非处理顺序了。(1)ABBA设计

ABBA设计多用于自变量水平为两个的情况(分别用A和B表示)。实验中,所有被试都按照ABBA的顺序接受四次实验处理。其中A在B之前和之后各一次,B也如此。这样被试接受A、B两种处理的平均顺序就一样(A处理的总顺序是1+4,而B处理则是2+3)。因此ABBA法在理论上能有效平衡呈线性系统变化的位置和延续误差。(2)拉丁方设计

当自变量的水平超过两个时,拉丁方设计是较为常见的设计。一个拉丁方是一个两维矩阵,在这个矩阵中,列通常表示实验处理,行通常表示被试。需要注意的是,当实验处理数目为偶数时,可以使用一个方阵;而当实验处理数目为奇数时,必须使用两个方阵。

拉丁方设计是一个完全符合平衡设计要求的系统,因为每一种实验处理都会在序列的所有阶段出现(即在表中每一列都出现),而且每一种实验处理在其他实验处理之前和之后出现的频率都相同。可见,拉丁方设计做到了完全平衡,是多个实验处理条件下的理想平衡方法。

Tip

拉丁方设计的考试内容比较简单,但本身内容较多。可参考郭秀艳、杨治良主编的《基础实验心理学》(第2版)。(三)混合设计

混合设计是一个实验中同时采用两种基本设计的实验设计。它要求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使用被试内设计,且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使用被试间设计。

混合设计综合了被试内和被试间设计的优点,能更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进而更有利于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因此被广泛使用。【关键词】

实验设计 非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 完全随机化设计 随机化区组设计 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 混合设计【想一想】

1.如何进行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如何进行统计分析?

2.请你尝试着设计一个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研究心理学某一问题,并详细说明实验设计过程及采取的统计分析方法?第四章反应时法本章导读

我们经常说,“你看XXX的反应好快呀!”“哇,他反应真快!”那么这个反应的快慢是怎么衡量的呢?

反应时间研究的历史比实验心理学还要早,任何心理活动都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可以应用反应时的原理和方法。

知识结构简图一、反应时概述(一)反应时的含义

反应时不是指执行反应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有机体作出明显反应之间所需要的时间。(二)反应时的简史

反应时最早起源于天文学的研究。马斯基林→贝塞尔,人差方程式:B—A=1.233s。

随后,生理学家们从生理的角度对反应时的研究作出了贡献。赫尔姆霍兹实施了第一个反应时实验并且成功测定蛙的神经传导速度(26m/s),其后,他又测定了人的神经传导速度(60m/s);

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后人将它们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

唐德斯提出反应时ABC之后,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即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冯特早期的学生中,卡特尔和屈尔佩后来都建立了专门的反应时实验室。

反应时研究的第一阶段:自1850年赫尔姆霍茨的研究至1969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

反应时研究的第二阶段:1969年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aul Sternberg,1934—)提出了加因素法之后,反应时研究便进入第二阶段,开始了新的研究时期。(三)速度—准确性权衡

反应时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反应时的快慢常被作为衡量加工的自动化程度、概念的激活水平以及注意需求量等的指标。

然而,在具体采用反应时指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反应时实验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

Tip

给美美、大兵、阿不童鞋同一套习题(100道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题),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准确!其中大兵用了1分40秒,阿不用了7小时33分,美美用了1年3小时25分。这个时候,我们能说大兵最厉害嘛?(四)反应时的种类

1. A反应时(简单反应时):一个刺激一个反应(运动员听发令枪起跑)。

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并要求它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简单反应时。图4-4 A反应时

一般而言:触觉反应时<听觉反应时<视觉反应时;联合刺激比单一刺激的反应时更短。

2. B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多个刺激,多个反应(右手红光,左手绿光),B反应时包括选择时间和辨别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3. C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多个刺激,一个反应(出现多种光,但红光你才按),C反应时包括辨别时间和简单反应时。

所以C—A得到辨别时间,B—C得到选择时间。

Tip“嘭,嘭……”这是小白追击大M哥哥的枪声,因为他发现大M偷了自己一粒瓜子!那么,从第一声枪响到大M刚刚要抬起脚的这段时间,这是什么反应时呢?图4-5 B反应时和C反应时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反应时会受到刺激变量和被试的机体变量的影响。(一)刺激变量的影响(外部因素)

1.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不同感觉通道的刺激反应速度也可能有所差异。

2.刺激的物理特征:如刺激的大小、形状、颜色、强度、呈现时间等物理属性。

3.复杂程度:如刺激是平面的还是三维立体的,是简单图形还是复杂图形,是单一刺激还是复合刺激等。

4.刺激呈现方式:即刺激是在屏幕中间呈现,还是在屏幕的其他位置,或是在视野中心还是在视野的边缘等。

5.是否有线索提示,以及线索与刺激的相容性:当有线索存在时,可能会加快对刺激的反应速度,线索与刺激特征的相似程度也会影响刺激的反应速度,相似程度越高,促进作用就越明显。(二)机体变量的影响(内部因素)

1.机体的适应水平。

2.准备状态:预备时间太短太长都不利于反应时,最佳预备时间是1.5s。

3.练习次数:练习次数越多反应越快,最后趋近于一个稳定值。

4.动机和态度:惩罚反应时最短,其次是激励,常态反应时最长;不同的态度也会影响被试的反应时间。

5.年龄因素和个体差异因素:25岁前反应时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学前期儿童反应时很不稳定,且不易得到较快的反应;7—8岁儿童反应时明显减少;25岁后反应时逐渐增长;60岁以后开始有较大增长。

6.被试的身心状态:如疾病、兴奋类药物、麻醉与镇静类药物等的作用,练习和疲劳等因素。

7.速度—准确性权衡。三、反应时技术(一)减法反应时技术

1.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例:辨别时间=C反应时—A反应时,选择时间=B反应时—C反应时。

2.应用:表象心理旋转实验(库伯,谢帕德);句子—图画匹配实验(科拉克,蔡斯);证明短时记忆

包括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的实验(波斯纳)。(二)加法反应时技术

1.含义:完成一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2.前提条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3.实验目的: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4.实验逻辑: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的;若两个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5.应用:“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斯腾伯格,根据反应时的变化,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1)测试项目的质量(刺激编码阶段)(2)识记项目的数量(顺序比较阶段)(3)反应类型(决策阶段,二择一决策:肯定(否定)(4)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反应组织阶段)(三)开窗技术

1.含义: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所以称为开窗实验,一些教科书把它作为加因素反应时的一种变式加以分类,从属于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

2.应用:汉米尔顿(Hamilton)和霍克基(Hockey)的字母转换实验,证明字母转换作业分为三个阶段:(1)编码阶段:从被试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2)转换阶段:被试按规定进行转换所用的时间;(3)储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出声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

3.评价:开窗实验可以把每种认知加工成分所经历的时间比较直接地估计出来,这比反应时的相减法和相加因素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不同认知加工阶段的区分是有一定困难的,比如字母转换实验中,存储阶段可能包含对前面字母转换结果的提取和加工。(四)内隐联想测量

格林沃尔德(Greenwald),以反应时为指标,测量概念词与属性词间的联系的自动化程度,成功实现了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内隐态度、刻板印象、内隐自尊等)的研究。

1.基本原理:实验中包含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1)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2)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