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迷醉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7:27:18

点击下载

作者:(澳)克里斯托弗.劳伦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音乐迷醉指南

音乐迷醉指南试读:

热场鼓点

你应该看过小说改编的电影,戏剧改编的音乐剧,但这本书有些不太一样:这本书说的是古典音乐——基于它们所唤起的情感。大部分人都认为本书主题是无法以言语描述的,如果你严格遵照前一页的单词解释,真的一晕了之的话,就没法领会古典乐所蕴含的美感与享受了——毕竟昏迷时无法欣赏音乐。“迷醉”这个词里蕴藏着一个品牌所有的矛盾。这个名字一开始只是上世纪末的一个小小的电台节目,现在却已成为了一个品牌。这节目多妙啊!在这个时代,人们自我表达甚至自我思考的方式,都被压缩成了社交媒体页面上平庸的陈词滥调。这个节目却提供了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一些想法,它让听众们能够乘着一段歌声、一段乐曲,飞翔到意识中从未探索过的远方。这是你一天中所能做的最美好的事,有可能还是充满最纯粹创造力的事。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问我,给一段音乐起这样一个绰号,为何竟能如此强烈地拨动许多人的心弦?而我能给出的最好的答案就是,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是诗人。没错,正在阅读的你也是。

此次平装版的重印,实在让我受宠若惊,也有些出乎意料。无疑,任何一本带“自助”性质的书,如果真有效果的话,是绝不会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毕竟任务已经完成了。可是换个角度想,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静静回旋的音乐早已存在多年,其保质期以现代零售业标准来看,实在长得令人惊叹。莫扎特的音乐不会在月底过期。柴可夫斯基1.0不需要软件升级。古典乐与其他事物不同,对它们而言,我们才是过眼云烟。自从本书首次发行以来,有更多的人在生活中偶然碰见了一小段他们颇为喜爱的古典乐。他们不介意听点建议,好到古典乐的宝藏中找到更多宝贵的金币。

于此,我得做些解释。这本小书并不想教你古典乐的条条框框——那是大部头专业书的任务。何况,即使是专业著作,也不一定[1]能把古典乐的门道说清楚。就连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这样曾写出芭蕾舞曲《春之祭》这样的巨作,令现场观众们激动得挥舞椅子的大师,也曾有一句名言:“我这辈子从没弄懂过哪怕是一行乐句,但我感受到了它。”

真谢谢了,伊戈尔。如果连史上最聪明的作曲家之一也弄不懂音乐,那我们这些凡人还有什么希望呢?即使对于伊戈尔而言,音乐也关乎情感而非思考——这也是本书将为你呈现的。我们将涉及的内容如此不可捉摸,为它列出目录真有些困难。但既然你受邀出席生命的音乐会,我们至少能给你献上一张节目单。

[1]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本书注释若无特别说明均为编者注。)

创作序曲

在其发明之初,音乐是用来哄骗和误导人类的。[1]——埃福罗斯,公元前四世纪

无法否认,音乐能深入我们的头颅,搅乱思绪与情感。几千年间,它魅惑的力量曾令许多人惊叹不已或嗤之以鼻。自人类首次有节奏地敲打石块、吹抚竹管、拨弄卡在木框上的羊毛线以来,聆听音乐就不仅仅意味着对理性的挑战。

相反,音乐统御大众感情的能力从未受到质疑——只要问问任何一群球赛观众,就能得到例证。如果宗教真的是人民的鸦片,那么音乐就是鸦片枪上的烟嘴。即使对个人而言,音乐的催眠能力也丝毫没有减弱。在心灵脆弱的孤独时刻,只需听到一段令人难忘的副歌的开头,人们便会满眶热泪。音乐能使遥远的记忆重回脑海,久已遗忘的往事浮现眼前。能使我们回到当初,能使我们未曾亲身体验过的情绪——纯粹的惊叹,无所不包的快乐,或足以令人沉沦的存在主义式忧郁突然涌起,几乎席卷全身。

还有些时候,我们会听从一段肃穆乐章的指引,将情感抛在一边,转而沉思并不那么接地气的事物;至少,我们会将手头俗事暂时搁置。我可以作证,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当时我在主持一档澳大利亚的全国性电台节目,每天早上播放一段古典音乐。我邀请听众们“迷醉”在音乐之中,而不久后,这也成了节目的名字。

对成千上万的人来说,每日清晨这暂停劳作的片刻很快成了一个仪式。音乐沉郁时,敬之以酒;古老悠长的亚美尼亚歌谣响起时,伴[2]之以维吉麦酱;列车乘客们在聆听女高音深情的咏叹调时,从耳机中泄露的乐声为整个车厢都带来了平和与共鸣。在水泄不通的马路上,司机们神情恍惚地打量着身边的汽车,在车程结束时还在停车场流连不已,将车窗关牢,沉浸在威尼斯风情的巴洛克音乐中。我们还听说有些人在每日清晨的古典乐中离世,还有些人在这段令人向往的时光中怀上身孕。

我们曾开玩笑说自己就像是定期提供派送“狂喜包裹”服务的,但玩笑成真了。看来,我们确实造福了大众,或至少是满足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向往。这向往之情如此深刻,以至于很多人不再满足于每个工作日的浅酌。发行《迷醉》系列录音的时机到了,“最热门的古典音乐选集”发行了第一辑CD。

我们对《迷醉》系列的第一辑CD的销量盲目乐观,初次发行便制作了五千份,在全澳大利亚销售。即使是现在,古典音乐光碟的销量也都比不上这数字的一个零头。然而我们寄希望于每日的电台曝光能为CD销量添一些额外的动力。显然,电台曝光有很大好处:四年内,初版售完后又重新发行了两版,系列CD的销量飙升到了五十万份,分别被授予金奖与白金奖,还成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地区古典乐选集历史上的销量冠军。除去电台的宣传作用,系列CD能如此大卖必定还有其他原因。

毫无疑问,《迷醉》系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的名字——暗示了人们要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它。按娱乐业的行话来说,这就是它的“噱头”。但光有噱头是不够的。我们中的大多数在内心深处都藏有未曾被触动过的情感,因此,古典音乐能像奏响小提琴一样弹奏我们的心曲,自然也毫不令人称奇。但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相信伟大的音乐能让我们对人类的普遍经验感同身受,它提醒我们,当作曲家们带着含有千言万语的音乐驰骋之时,他们所谈论的毕竟是“我们”:我们的欲求、我们对浪漫的渴望、我们追求极致的能力,以及我们对永恒之物的向往。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在面对这些由贝多芬、巴赫、莫扎特与一众头顶假发的音乐家们所写就的音乐时,却觉得它们深奥难懂呢——作曲家们的生平故事明明如此广为人知,如此令人熟悉呀!诚然,音乐创作这门技艺本身需要极强的控制力,但一旦把作曲家们从沾满墨水的纸张前拉开,他们那些让人耳熟能详的笨拙行为就显现出来了。创作伟大音乐的能力似乎与生活的能力并不相称。古典音乐都是美好的吗?少有这样的情况。它最为直接地表达了极端的精神与情感,(就像埃福罗斯说的那样)半带哄骗,有时颇为危险,还总是太过坦白,令人坐立不安。

就像轻率的听众将古典音乐与特定精神状态联系在一起一样,本书也将事实、沉思与鸡毛蒜皮的小事分成几块,粗略地按照

情的几个情感阶段分类排布。我们对爱情的不同阶段都很熟悉——它们能让我们展露出自己最好和最糟的一面。古典音乐也从这些情感中汲取灵感,将我们带回它们的掌控之下。

就如在花丛中漫步时,今日所见之花与明日所见之花并非同一朵,本书所描述之物也并非永恒不变。我在广袤的音乐史大陆上、堆积成山的信息中漫游(真的,有些传记长得简直一辈子也读不完),所选择的道路无可避免地受到了自身特质的影响,不同章节所用的材料也是东拼西凑、四处摘抄而来。每个章节还包括一位代表性的作曲家,其生平故事是对本章节的绝好体现。书中的一切内容,尤其作曲家的生平,都不是所谓的权威版本,最多也就是将真相所衍生出的道听途说的轶事重述一回。本书也无意于选出十位“最好”的作曲家。本书中入选的作曲家都不过展现了我个人的任性偏好,其中每一位于我而言都有重要意义,其作品也无一不对我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通过解释他们对我的吸引力,我希望能激起读者们对其他作曲家的兴趣,去聆听他们的音乐,了解他们的生平,或是重听那些曾经听过却并不在意的乐曲。下一次,你会遇见许许多多的人,碰见许许多多的故事。请将这本书看作一个系列中的第一本。

本书所提到的这些与我们一样在尘世沉浮中受苦的人,主要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也就是十九世纪的欧洲。他们希望把音乐中的情感升华为艺术。其中只有一位作曲家仍在世,之所以将他囊括在内,也只是因为我与他十分相熟,因此自觉能够对他进行大胆的揣测。没什么比谈论音乐更难。[3]——卡米尔·圣-桑(一八三五至一九二一)

有人嫌这样的叙述太轻描淡写。还有人觉得谈论音乐是白费精力[4][5]——从塞隆尼斯·蒙克到埃尔维斯·科斯特洛都有过类似言论,其中的顶峰莫过于“用文字描述音乐就像用舞蹈描述建筑”。由于本书并不打算解决这个问题,我并不忌讳承认用文字“解释”音乐有些徒然——毕竟音乐所表达的事物是文字所不能描述的。有许多格言都强调,文字穷尽之处便是音乐开始之处。许多人(包括我们的新朋友斯特拉文斯基)都坚持认为音乐没有任何含义。或许我并没真的端过盘子,但多年来我一直为人送上音乐大餐。我从这份经验得知,音乐的意义在于它对我们的意义,在于在我们心中激起的回响。乍一入耳,我们便直觉般地将其与自己的感情联系起来。如果情感上无法共鸣,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听不懂也好,隔壁人鼾声如雷也好,播放器不停卡住也好——我们都会失去耐心,将它扔在一边。我们无法像铸模一样塑造具体的情感反应,但却可以塑造提升自己的耐性和聆听的技巧。在这上面,听一两条建议的确有好处。

有些面向初学者提供音乐入门建议的课程,被起名叫《音乐欣赏》。这名字实在太糟了。学习如何“欣赏”好音乐就像是学习如何耐心地分析包办婚姻的伴侣,想从对方的性格里找出些让人能接受的亮点。当然,很多包办婚姻结果也不错,但那都是双方磨合后的结果。现在,我们可不愿意花二十年和贝多芬的交响乐磨合。

我们所真正追求的是充实感,顺便再带点浪漫和刺激。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交响乐、奏鸣曲和歌剧,道理都是一样的。我们不只是与贝多芬相遇,我们是在和他相亲。因此,第一印象极为重要。我们最终要学会拨开表象,去观看或者聆听他内心的美好。然而,如果第一次约会他就能抓住我们的心,那就更好了。

因此我给自己定下的任务就是向你介绍几个朋友,比如柴可夫斯基,指出你们俩之间可能有的共通点,然后让你们俩好好熟悉熟悉。我不会教你怎么去听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我也不会教你《第五交响曲》的内涵究竟为何(如果它真有具体意义的话),或是柴可夫斯基究竟是怎么写的这部作品。如果涉及这些,那这就是一本严肃的书了,而且有趣的是,它所讲述的就再也不会是音乐。本书将提出许多建议,但没有一条用到深奥的哲学语言。哲学是解决问题的学说,但我们只想了解问题本身。

不,这是一本关乎生活的书,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一本关乎内在生活的情感、口味、厌恶与渴望的书。当我们聆听伟大音乐时,我们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作曲家的进行比较。这让我们发现自己与那些伟大的作曲家之间原来也有着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又奇迹般地将这些用音乐造福人类的作曲家们鲜活地带到我们面前。

欢迎来到一位严肃的、毕生热爱音乐的人眼中那广袤、狂野、充满智慧的古典音乐世界。乐队已经调好了音,音乐厅里的灯光已经调暗,指挥家的指挥棒已经打起了拍子,开始奏响浪漫的乐曲。坐好,开始聆听吧——它有话要对你说。

[1]埃福罗斯(Ephoros,约前400-前330年),古希腊历史学家。

[2]澳洲特色食品,蔬菜和谷物的发酵酱。

[3]夏尔·卡米尔·圣-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1835-1921),法国作曲家,钢琴、管风琴演奏家,代表作有《动物狂欢节》等。

[4]塞隆尼斯·蒙克(Thelonious Monk,1917-1982),美国爵士钢琴家、作曲家。

[5]埃尔维斯·科斯特洛(Elvis Costello,1954-),英国创作歌手,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摇滚先驱,被称作流行音乐的百科全书。爱

爱无法让我们知晓音乐,音乐却能让我们知晓爱情。——埃克托尔·柏辽兹,一八六五年

柏辽兹这句话为我带来了写这本书的灵感。那么,就让我们把本书开头献给那充满魔力的一瞬间——在拥挤的房间里,你们四目相对,你耳边突然响起一千把小提琴齐奏的乐音。多么浪漫——在法国作曲家埃克托尔·柏辽兹的一生中,这也是他毕生经验所凝就的箴言。

第一次听到柏辽兹的音乐时,我十二岁,刚把家里的收藏都听了[1]个遍:百老汇音乐剧、朱迪·嘉兰的演唱会、赫伯·阿尔贝特与塞尔吉奥·门德斯,还有早期的披头士。我在钢琴上敲出过巴赫的《二部创意曲》和奇怪的简化版《小步舞曲》。其后,我便一头扎进古典音乐里,软磨硬泡地向身为音乐家的父亲要钱,去买廉价的十英寸黑胶系列唱片。这个系列名为《伟大作曲家》,每周发行一张,随碟附赠一个小册子,简述作曲家的生平,封面偶尔会印上他的画像。

吸引我的是柏辽兹的脸。大部分作曲家脸上的表情都带着平静的满足,或是由内而外地发光。他们知道自己是好人,世界也很清楚这点。我由此推论天才总会得到全世界的赞许(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并不是这么回事)。当然,贝多芬晚年看上去有点儿疯疯癫癫的,但我以为那都是酒精的错。

翻开柏辽兹那期的小册子。“哇噢,”我想,“这家伙有点怪,名[2]字末尾怎么是个z?”在标题下,印着居斯塔夫·库尔贝一八五〇年的作品。那明明是幅画,却比照片还真切——在黑色背景上,画着一张紧绷的脸。他眼窝深陷,谨慎地看着观者,眼神简直满怀疑心。直觉告诉我,他并不快乐。“等等,这家伙没准是个天才呢。”我推测道,“脑子这么好使,柏辽兹本应该高兴得没边才对。”那时的我还是个孩子,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六十年代,从未想过有人会为自己的艺术受苦。我所见的一切都告诉我,如果在音乐或艺术方面有才能,你就能穿奇装异服,行为古怪,而且享尽荣华富贵。这法国人脑子有什么毛病?

答案藏在唱片里。唱片里录着一部交响曲,但没有编号,不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莫扎特的《第四十一交响曲》或海顿的《第一百〇四号交响曲》。但是,它有个名字:《幻想交响曲》,五个乐章也各有自己的名字,第一章《幻想-激情》描述的是某种思绪。这对满身都是荷尔蒙的我来说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我等不及想听听柏辽兹在这点上有什么看法。

留声机唱针滑进弧槽内,乐声随即响起。我真希望所有人都能有一次机会,像我一样经历与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的共鸣。这共鸣并不仅仅是在审美上互相理解,也不仅仅是智识上的和谐。它更加深刻:那是一种直觉上的共通感,就像歌手在唱自己的歌时,同时也在唱着你的心事。这部交响曲的起始旋律充满了强烈的渴望,如此孤独,甚至将所有支撑性的副旋律都甩在了一边,连伴奏也显得束手束脚。

柏辽兹曾说,这个开头描述的是“第一次受到无望爱情的折磨时,一颗年轻的心灵所面临的灭顶悲伤”。我当时还没有感受过这种痛苦,但如果这种感情如此美丽的话,我不介意试试。这部交响曲是一个爱情故事的配乐,柏辽兹还编造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大纲。在今天的八卦小报上,这故事会带上这样的标题:无头音乐家过量吸毒后在宴会上遇到身为女巫的女友!

这还只是最后两节的情节,难怪一八三〇年的巴黎人极爱这部交响乐。这夸张的故事正是标题中所指的“幻想”,将魔幻背景与一个出了问题的爱情故事结合在一起。这正是十九世纪早期的新一代作曲家、艺术家与作家们所追求的故事。对他们来说,“浪漫”意味着狂野、奇异和诡谲。早在年轻人们为猫王而尖叫前,柏辽兹和其他形形色色聚集在巴黎的,满怀激情的人们(比如维克多·雨果与大仲马)就在为莎士比亚而痛哭流涕了——在这吟游诗人的诗作里,涌动着现实生活的岩浆,连对英语一知半解的人也能被他震撼。

人一生中的某些经历有可能正符合艺术界的这股新浪潮。而柏辽兹的爱情生活,正如他第一部交响乐所讲述的故事一样,证明了一位浪漫主义的信奉者不一定能够得到幸福。在他的故事中,五段首尾重叠的爱情在他五十年的人生中激荡回响,将他引向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柏辽兹——亲爱的,我又弄错了

一八一六年 柏辽兹爱上了芳龄十八,同为邻居和家族朋友的艾斯特尔小姐。在他少年时期燃起的这束爱火绝非短暂的激情:她成了横贯他一生的主题。在那年,他的爱情还没有什么实现的可能性。他当年只有十二岁,她只觉得他可爱。

一八二七年 当时,柏辽兹只是一个穷苦的音乐学生。一个巡演途中的英国剧团在巴黎表演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柏辽兹在观看表演后,将这两部戏剧称作“我生命中最无法超越的戏剧”。莎士比亚在令人耳目一新的戏剧冲突中展露出了艺术的真正含义,而一人分饰奥菲利娅与朱丽叶两角的爱尔兰女演员哈里特·史密森使柏辽兹立刻坠入爱河。在看完《罗密欧与朱丽叶》后,据说柏辽兹离场时说:“我会和那个女人结婚,并根据这部戏剧写出我最好的交响曲。”编得不错,可惜他没说过这话。不过,柏辽兹最后确实也都办到了。

一八二七至一八三〇年 柏辽兹对哈里特的迷恋愈演愈烈,他因此行为古怪,连朋友们都觉得无趣。他在后台小门蹲守这位爱尔兰女人,把她吓得不轻,以致她警告身边的人都要“小心那个眼神奇怪的男人”。

一八三〇年 流言称哈里特和剧团经理有苟且之事,柏辽兹听说流言后,大发雷霆。在几次远足散心后,他花了六周写出了《幻想交响曲》。他随即又迷上十八岁的钢琴家卡米尔·默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方也对他芳心暗许。他们订了婚。柏辽兹在赢了一项颇具声望的作曲奖项后,不情不愿地动身前往意大利。这对情侣交换了戒指,宣誓将对彼此永世不渝。

一八三一年 柏辽兹得知卡米尔将和一位富有的钢琴制造商结婚。他前往巴黎,打算乔装一番后去枪杀这对不忠的男女和卡米尔的母亲,然后自杀。但是他弄丢了行李,他的连衣裙和决心也随即消失了。计划有变:他跳下悬崖,掉进海里。在扑腾落水处附近,有一艘渔船,于是他轻松获救。他心境一清,便为《幻想交响曲》撰写续集,以庆祝死里逃生。他为它起名《莱利奥》,又名《起死回生》。

一八三二年 柏辽兹从意大利回到巴黎,发现哈里特也在当地。他租下了这位女演员曾住的房间。激情重燃。《幻想交响曲》与《莱利奥》在十二月的音乐会上公演。交响曲的纸质节目单中对音乐的描述部分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故事:他爱而不得,因此过量服药,可是误判了剂量,反而做了一连串噩梦,每个梦里都有她的身影:热闹的舞会,人迹罕至的乡村,他被押赴刑场,她在女巫的安息日集会变成一个老巫婆。“被爱者”有一个专属的、不断重现的主题——也就是[3]一个“固定乐思”,观众席上所有人都知道它意指哈里特本人。她出席了音乐会,受到莫大关注。表演后,她和柏辽兹终于被正式介绍认识。一周后,他们表白了对彼此的爱。

一八三三年 哈里特成了柏辽兹太太。她是个穷人,信奉新教,还是个历史不清白的女演员,作曲家家人的反对全落了空。

一八三九年 柏辽兹实现传言中他曾许下的诺言,创作了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一八四二年 玛丽·雷奇奥,一位眼珠黑亮但资质平庸的女歌手,成了柏辽兹的情妇。哈里特陷入绝望,日日酗酒。

一八四四年 柏辽兹的婚姻终于破裂。他生命中“最崇高的戏剧”落幕了。玛丽现在与他日夜做伴。

一八五四年 哈里特患了一场难愈的中风,终于身故。李斯特写信给柏辽兹,安慰道:“她给了你灵感,你爱过她,你为她歌唱,她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柏辽兹与玛丽结了婚。

一八六二年 玛丽·雷奇奥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柏辽兹与一位年岁不及他一半的神秘女人坠入爱河,她名叫艾米莉。

一八六四年 柏辽兹在蒙马特墓园里意外被一个坟墓绊倒,墓主人正是艾米莉。可以想象,这个意外令人颇为不快。巴黎的翻新工程要建一条新街道,因此要搬迁哈里特的遗体。柏辽兹观看了掘墓过程。他像哈姆雷特一样,对他逝去的奥菲利娅/朱丽叶陷入了沉思。

一八六四至一八六五年 柏辽兹决定重寻初恋,与艾斯特尔恢复了联系。她已六十多岁了。但他没能重归旧爱身边,当他终于向她表白爱意时,她让他头脑放清醒点,因为她太老了,经不起这些折腾。柏辽兹退却了,远远地倾慕她,称她为他的“遥远星辰”。

这是个悲伤的故事。一个将生命献给了音乐与爱情的男人,到头来却两败俱伤。即使如此,他还是写下了本章开头的语句,并说道:“爱情与音乐是灵魂的双翼。”

致命的爱

“突然之间,我的心唱起了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一首热门歌这样唱道,我觉得这正是十六世纪意大利发明歌剧的原因。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所著的《奥菲欧》(一六〇七) 是至今为止仍会定期公演的最早的一部歌剧。名为奥菲欧的古代音乐家痛失爱妻,以悲歌排遣伤情。他的歌喉打动了多愁善感的旧神,后者同意他前往冥界,寻回妻子,令她重回人间。但有一个条件:在回程路上,他绝不能看妻子一眼。歌剧里,所有人都蠢得无法遵守契约(这也成了后来有着相似剧情的歌剧的惯例)。于是奥菲欧偷偷一瞥,他的妻子又一次倒地身亡,奥菲欧立刻又哭了起来,为她哀悼。神明们再一次被他感动,同时也很想让奥菲欧永远闭嘴,便复活了欧里狄克,终于令夫妻重聚。

在歌剧里,爱能征服一切——有时连死亡也不例外。但就连蒙特威尔第这样的大师,在职业生涯后期也让情欲支配了剧情。他的最后一部歌剧《波佩阿的加冕》(一六四二)讲述了一群出身富贵的古罗马浪荡子的故事。故事里,尼禄皇帝把皇后抛到一边,被玩弄人心的高傲情妇迷得神魂颠倒。坏人不仅成功作恶,免于罪责,还将他们胜利的欢呼唱成了音乐史上最美妙的一首关于爱情的二重唱。

歌剧是危险的国度。高亢的歌喉花了半个晚上尝尽爱情的欢愉,却在剧末落得一死。忘掉所谓高端艺术能让人变得高尚的说辞吧:在贾科莫·普契尼这样的人手里,旋律虽然美好,角色却实在堕落。

女高音死亡案

《曼侬·莱斯科》(一八九三)

女高音:曼侬,一个年轻女孩。

堕落史:在学生格里奥的心中燃起爱火。两人私奔。格里奥花光了钱。曼侬成了财政部长的情妇,为了珠宝华服接受衰老男人的求欢。继续与格里奥的私情,并告诉财政部长她喜欢这么做。

付出代价:曼侬被当作小偷投入监狱。最后和一整船的荡妇一起被流放到路易斯安那。

死因:在新奥尔良平原上因脱水、抑郁与过劳而死。

注意:歌剧倾向于把政治家塑造成这样的刻板形象——中老年、富裕、有情感障碍,玩弄人心。作为回击,政治家也指责歌剧也有刻板形象。《波希米亚人》(一八九六)

女高音:咪咪,一位女裁缝。

堕落史:溜到穷困诗人鲁道夫的阁楼去借火。在唱了两首咏叹调和一首二重唱以后,两人就堕入了爱河。两人一起到镇上喝了杯酒后,咪咪就决定和他过夜。大概在第二幕到第三幕之间,两人便搬到了一起住。

付出代价:咪咪陷入了痛苦的感情纠葛。鲁道夫关心她的健康,反而令她更煎熬。满含泪水的分离之后,咪咪成了富人的情妇。

死因:肺结核。第一幕里那阵猛咳最后要了她的命。《托斯卡》(一九〇〇)

女高音:弗洛丽亚·托斯卡,在充满阴谋算计的政治斗争中,如一朵娇花般的歌剧女演员。

堕落史:被充满艺术范儿的卡瓦拉多希迷昏了头。他和革命党人交朋友,还怂恿别人参加革命,结果被邪恶的警察局长斯卡比亚抓了起来,当着托斯卡的面接受拷问。托斯卡答应了斯卡比亚的条件,用自己的肉体换卡瓦拉多希的自由。正当斯卡比亚准备享用战利品时,她将他一刀刺死,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这就是托斯卡的吻”。

付出代价:卡瓦拉多希的枪决仪式本来只是做做样子,结果竟成了真枪实弹。托斯卡只落得个死去的爱人。

死因:从城堡顶上跳下自杀。和歌剧里死亡场景的惯例不同,托斯卡掉下来时没唱歌。《蝴蝶夫人》(一九〇四)

女高音:巧巧桑(蝴蝶夫人),十五岁的日本契约新娘。

堕落史:没有堕落,她是一个遵守契约的女孩,纯洁高尚。驻守日本的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娶了她,在第一幕剧末的二重唱里听起来还是很真诚的。她在中场休息时怀孕生子,而平克尔顿说要出门买个面包,结果消失了整整三年,回美国娶了个合法妻子。这对美国夫妇的反应有些迟钝,他们结伴回了蝴蝶在长崎的住处。

付出代价:爱情与尊严都受到了背叛,蝴蝶意识到自己身在一个糟糕的契约里。

死因:切腹。《修女安杰丽卡》(一九一八)

女高音:安杰丽卡,修女。

堕落史:未婚生子。对十七世纪佛罗伦萨贵族而言很见不得人。

付出代价:被迫成了修女,和孩子分离。不久,一位对她不齿的姑妈带来了孩子的死讯。

死因:服下自制毒药而死。观众们开始疑惑普契尼究竟什么时候才会放过女高音。《图兰朵》(一九二四)

女高音:柳儿,年轻的中国奴婢。

堕落史:没拿到女主角,让另一个女高音抢了角色——对方的片酬也应该比较高。不管怎么说,她还是爱上了男高音。

付出代价:扮演可怜的“邻家女孩”角色。明显得不到男高音的心。

死因:写到第三幕柳儿自杀后,普契尼死了。天道好轮回,女高音复仇成功。

小夜曲

歌剧中的死亡超越了生命——或超越了现实的死亡。和台上的假情人相比,现实中的情人追求更亲密的事物。小夜曲应运而生。一提到小夜曲,人们眼前便会浮现出这样的景象:夏夜,一个穿紧身衣的蠢蛋朝着女友房间的凉台大唱情歌,而且居然不会吵醒邻居。

深夜在户外示爱在十六世纪很流行,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可见一斑;一本一七三二年的德国词典也记载了音乐剧中的相似情节。小夜曲这个词来自拉丁语“serenus”。我想,应该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