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安卢铸之医学讲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4:49:28

点击下载

作者:李石良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郑钦安卢铸之医学讲授

郑钦安卢铸之医学讲授试读:

前言

借出书之机,坦言我从医之历程。我从戎二十年,曾抗美援朝作战卫国,积劳成疾,从部队回蓉治病,同时跟卢永定师(我亲舅祖父卢铸之长子)学习郑钦安、卢铸之所传下的正纯医道。15年来,随师临床,日日未辍。在师父熏沐之下,逐步领悟郑-卢医学精要及真谛。

师仙逝,孤立无依,深感继承发扬之任重。师父所传授的正纯理法应承传下去,以宏其道。

师在世时叮嘱:“要认真总结,多传些人,不要失传。”

师之遗志,铭记于心,并奋力学习实践。

为深入研究和总结所学医道,在极艰辛条件下,先后进入三个大学进修学习。并对《易经》《内经》《伤寒论》以及多种文、史、哲、医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深知中医的真正承继发扬发展需有广博学识。并不避闲言,不畏困难,不慕名利,传讲郑-卢医学之道,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从上世纪7O年代至21世纪义务带徒数批,还多次奔走异地讲学传道。

师在世时,我曾承诺“以家养艺”。为此,我至今已义诊4O余年。用永定师所传授的郑-卢医学护正护阳的附、桂、姜理法,治病数万人次,治愈无数疑难重症。在数十年实践中我深感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正、纯、精、高医道的渴望和需求。

郑-卢医学确辨阴阳,准确立法遣药,不套时方成方,疗效确切。使许许多多对中医的振兴和发展戚戚关心的志士同仁,有着迫切的承继、发扬之大志宏愿。

历史的重任,人民的需求,树立了我坚定的承传之志。

虽已耋耄之年,我仍坚持“养道”“传道”“义诊”“义授”,为人民健康益寿,为中医事业振兴发展,从不敢懈怠,仍尽心尽力。

永定师在世时,将他抄写的珍藏医学承传本全部传给了我,并嘱“全抄无误”,共3本。第一本是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讲阴阳之道、讲中医纠偏正航之理的重要论文共129篇,卢铸之理法论文25篇;再一本是卢铸之医案,即《卢氏临证实验录》;另一本是卢铸之《药物配伍演述》。抄录后反复阅读,实践领悟。

我以永定师所传授的郑-卢医学手抄本为文字依据,以15年来跟师临床所授的诊断、辨证、立法、遣药的医理医法为承传之源,加之自己临床4O余年及学习的实践领悟,深思归纳、系统总结、撰写“郑-卢医学传讲”书稿,其稿从上世纪9O年代起曾反复讲授,不断充实修正,直到2OO8年、2OO9年两次正式给弟子讲授并定稿,计划出书。

此书文字来源于师父卢永定所传抄本,未采用市面上所出版的其他文本。故我所撰写和传讲之内容亦“专一”,无错引杂用之弊。至于所用《易经》《内经》之摘文,则以《四库全书》经部子部及《黄帝内经》的正规出版物为蓝本,原文录引,撰写时适加释意。尽力避免失误。

讲授撰写之文,已整理两部,另一部待机再付印。

本文的录制和音译文,均由弟子刘谷友、刘晓蓉、詹秀铭等完成,保持了原文讲授的原汁原味。对他们艰辛的付出,在此表示感谢。

我的老伴伊甸和孩子彭进、伊敏、彭童为我承传发展郑-卢医学给予了全心全力的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支持和鼓励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推动力。3个孩子均已承继了郑-卢医学,为人民治病,我甚感欣慰。

最后,我深深感谢许多友人同仁,对郑-卢医学的关心爱护,对郑-卢医学承传的热诚支持。对本书出版过程中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单位和同仁友人,亦致以衷心的谢意!

此书献给我们所敬仰的前辈——刘止唐、颜龙臣、郑钦安、卢铸之、卢永定。同时献给我们全心全意为其忠诚服务的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书中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斧正。彭重善2O15年12月24日84岁第一讲弟子守则和脉诀(一、二)

时间:2O11年1月9日上午

地点:成都蜀澜大酒店一、学习《弟子守则》

每个人都拿到《弟子守则》了,原来叫《学习提示》,今天你们正式入门了,即成为了《弟子守则》。

弟子守则:三个必须统一

1.切脉必须统一。

2.理论思想必须统一。

3.辨证、立法必须统一。

若不统一,则无法跟师学习。解决三个重点难点

在学习的全过程中,甚至在终生的治病中,都要认真对待这三个问题。即:

1.诊断中的“切脉”。切脉准确、细致、无误,将切脉作为“辨证、立法、遣药”可靠、可信的凭证。所以,“切脉”为第一个重点难点。

2.辨证中的“阴阳”。不误辨阴阳,不凭猜测辨阴阳。在脉象病证迷混不清时,要准确无误地辨出“阴虚”“阳虚”,并道出辨证的依据。辨证错,则伤人、杀人。所以,辨清“阴阳”是第二个重点难点。

3.医疗中的“立法”。卢铸之(卢永定)医学在医疗中不是“以病定方”,而是“辨证——立法——遣药——出方”。“法无死法,方无死方”。方是“辨证——立法——遣药”的结果。所以,第三个重点难点是“立法”(也包括遣药)。三条自律

1.准确辨证。温病、真热、阴虚之证,绝不能用姜桂附。真热用姜桂附,重则下咽则死,轻则伤人、害人。

2.医责自负。若辨证不准,认证不清,以致误人、害人,谁处方,谁负责,医责自负。一定要有“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思想。对待每一个病人都要认真负责。诊断、辨证、立法、用药均要准确、有据、出方稳妥。对无把握之病,要向病人或亲属讲清楚,讲明白,不要顾面子、顾虚荣,宁可暂不出方。一定要实事求是,认真负责。

3.严守秘密。老师所给的文字资料,未经同意,绝不能翻印、传送、外传;老师所讲、所传的内容,未经同意,不能外传、外讲,更不能在网上传播,避免误传误导,误人误己,出现伤人、害人之事,造成混乱,是非难分。做到五心

卢永定恩师提出了“五心”要求,现在传达给你们,这是老老师的要求,也是我对你们的要求。“五心”即:忠心、决心、信心、恒心、耐心。

1.忠心。忠于郑卢医学(医德、医理、医法),不玷污郑卢医学;忠心于传授的老师,关心老师,爱护老师,不损伤老师的心身;忠诚于求医的病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诚信对待学友,互学互帮互助。

2.决心。自觉自愿参加与投入郑卢医学的学习,不动摇,不犹豫,不半途而废,坚定跟师学习,决心学有所成。

3.信心。相信老师所传是代代积累的“真迹”,相信自己能够逐步领悟真谛;树立学好、学深、实践好、运用好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为郑卢医学的继承者和发扬、发展者。

4.恒心。忠心、信心、决心的实践落实,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持之以恒,终身去努力实践。恒者事竟成,恒心是一切事情的成功之母。

5.耐心。无论是自己钻研医学,还是跟师实践学习,要做真正的学问,都将是长期艰苦的历程。有耐心者,学得扎实深入,其学定能实在有真知;无耐心者,学习急躁虚浮,其学必定华而不实。自觉本着“五心”学习郑卢医学,不杂乱无章,外华而内虚;达到实学在握、纯正无瑕、炉火纯青的境地。二、师父讲解弟子守则的重点

1.三个统一。师父讲,跟师学,传带。在跟学中,要抓住三个统一去理解。这里的师父还包括师兄。

2.三个重点。切脉是一个练的过程。实践了三年,才知道切脉里的奥妙很多,很难,要真正下苦功夫,一定要突破这个难点。

3.三条自律。从现在开始,一直到以后行医,一直都要遵守。

医责自负,是医德的表现。我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几十年如一日。举个例子,我不考虑个人名利,在知道病人危重不可救的情况下,仍然出方三次,后来患者在医院去世的时候,没有什么痛苦。在人救不了的情况下,减少他的痛苦是我的宗旨,每次出方都能够延长病人几个月的生命。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你们,不害人,医不好人,也不要顾面子和名利,如果医技没有到那个程度,不要出没把握的方,要实事求是,总之要对病人负责,这就是把医德医风集中到这一点来说的。自律、正当地走郑卢医学的路,此学的特点为:正、纯、深、高。辨对阴阳,不用克伐药,再往深、精去学。

4.五心。不玷污郑卢医学,我们的医学界限很明显,阳虚的必须用姜、桂、附,却有人说地黄可以用在阳虚;甚至,把地黄丸作养生的介绍,什么人都可以吃地黄丸,我们和他们的差别好大!如果你们不相信这个医学,就不能学好,我今天把这个问题给大家提出来。

学郑卢医学,首先要辨阴阳,阳虚就用姜、桂、附,真正的阴虚才能用生熟地。学这个,就要忠于这个医学思想,为人民负责!现状就是大部分的人都是阳虚,所以我到了8O岁了仍然在不断地阐述这个道理。

卢铸之说:医必先明理法,然后言方药。

当初卢永定老师就给我传了两样东西:一样是脉诀,就是你们今天手上的;另一个就是五心,当时是口述给我的,我当场就表白一辈子做到五心。师父说,医不能贪财,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以艺养家,一条是以家养艺。我们当时有工资,我就说我有工资,就以家养艺,就是现在说得好听的义诊。这就是我4O年来坚持义诊的原因,很多人不理解,原因就是上面讲的这样的。如果不养这个艺,我们今天就坐不到一起了,今后还要继续养,就是为了第一能解决人的疾苦,第二有资格给大家传授。今后要求大家掌握不为名利的原则,为家人养生保健,或者为解决生活问题等,亦不过分,千万不要以学这门医赚大钱、谋大利为目的,这样不好,普通老百姓就看不起病了。三、脉诀(一、二)原文

脉诀(卢铸之老老师所传文字部分):

其一:

肺和膈间右寸知,

胃脾大肠命关尺。

膻中与心左寸辨,

肝胆之脉左关明。

小肠膀胱肾左尺,

女子宫胞亦此寻。

轻取六腑重为脏,

举寻按取浮中沉。

注:轻取六腑脉,重取五脏脉,肾脉重取要至骨。

其二:

脉速需用息度衡,

每分十七应永恒。

常脉一息四五至,

三至为迟六七急。

注:诊脉者以自己的呼吸每分钟十七息,衡量被诊者脉速。故“平脉”为诊脉之要。四、脉诀讲解各部脉的解释:(1)膈间:横膈膜上叫膈间;膻中:心包,即心的包膜。要把部位弄清,记熟,熟到不想,一搭手就知道哪个脏腑。(2)举:搭上为举;寻:切脉时不准,可移动手指,举起另外手指,直到找到,为寻;按:重取。(3)此脉诀与老本的《内经知要》上是一致的,其他的都不要看。(4)现在亚健康的我们看有9O%以上,官方的统计数字是6O%~7O%,这些人都需要姜、桂、附,不然我也不用那样辛苦。需要大家认认真真学习郑卢医学,解决真正阳虚的问题。(5)一息:一呼一吸。每分钟十七次要永恒,要准确,多半次或者少半次都不行。(6)四五至是常脉,也就是说每分钟68次到85次之间是常脉。要不看手表就能够知道患者的脉数,看手表就是西医的做法了。(7)三至和六七至都是病脉。五、要求

1.一个月练好每分钟十七次呼吸。

2.先学四个脉象(自己去体会)(1)浮脉:如水中浮木(小块木头),去按,搭指即得,浮脉主风。沉取时浮起为脏脉浮,就是洪大。(2)沉脉:与浮脉相对,轻取无,沉取有,叫沉脉。轻取时稍重一点就是腑脉沉;沉取时再重一点就是脏脉沉。沉脉主气虚。(3)紧脉:①如绞绳索。体会粗线绞起来的味道,一松一退的,就是紧。我当时在成都的黄瓦街看绞麻绳,一看就是半天,就是去体会这个紧的感觉。②来去匆匆。似人走得很匆忙。这个比较常用,外感,太阳伤风、伤寒,都要查紧脉等。(4)滑脉:如珠滚盘(上覆绸子)那种感觉。这种脉常遇到,特别是女子,女子月经、怀孕、白带等都有滑脉,月经的滑脉如果不明显的话,月经就不正常。男子有风湿的,也有滑脉。

脉先讲这些,要告诉大家的是,请不要停,一步一步踏稳,这样才能上路。

切脉定要在实践中学,在临证中跟师学。脱离实践,脱离实际,脱离刻苦修炼,是无法将“切脉”真正学到位的。第二讲脉诀(三)和郑卢医学传承简介

时间:2O11年2月2O日上午

地点:西御街一、启思语:赠送大家一个字和一句话一个字———善。

我们能够坐在一起,是因为有着善因、善缘和善果。

善因是大家都想学好郑卢医学,为别人服务。而我愿意把我早学几十年的东西传授给大家。

善缘:大家都是通过推荐人而坐在一起的,因为有了推荐人,让我们结成传与受的关系。传,是把老一辈的东西传给大家;受,是学习。

善果:我们一起学习、研究郑卢医学,把郑卢医学纯正精高的东西学到手,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善果,我相信每一个在座的同学都能达到这样的善果。这种善果,就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是一种真善美的善果。真,大家容易体会到,我们要学真本事,真正的医学;善,我们要用良善之心对待医学,完善地学好郑卢医学;美,讲医学技术怎么就讲到美了呢?你们翻开郑钦安《医理真传》,序中两句话:“余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法垂方之美。”他就用美来概括对张仲景医学的体会,希望我们今后也能达到真善美这样的境界,学了郑卢医学之后,还感觉到是美的,不仅是真的善的,心里还很舒畅,从各方面看,都是完善的。

大家看《弟子守则》后面盖的章———重善堂,我们的医德、医风和医艺都是要集中体现在善字上的,在思想上要正确认识,这个善也是卢铸之太老师提出来的。一句话———医必先明理法,而后可言方药。

卢铸之太老师遗训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要赠送给大家的———医必先明理法,而后可言方药。我们整个学习,包括我自己传授,就当本着这句话,这句话就是你们今后学习的整体思路和指导思想。这是太老师在接近八十岁的时候的总结。

理,包括两方面,一是基础的、根本的理论,这就包括了我们要逐步学习的《易经》《内经》和《伤寒论》;二是郑钦安、卢铸之的医理。

我们学医理,不是去背,而是通过两个方面完成,一是跟师实践中,在每一个诊病中讲到的医理。二是就像今天这样集中学习,重点、系统地结合郑卢医学实践来讲《易经》《内经》《伤寒论》,同时也讲郑卢医学不同于教科书上的理论,讲郑卢医学最突出的理论特点。必须把郑钦安、卢铸之的理论弄通了,才能学得到下一步———法。

法,不是我们听到的吐、下、泄等法,而是从诊病到辨证、立法、出方的法,法是中心环节,是重点。以后讲法,就要分类,比如有桂枝法、附片法、非桂枝法等几个部分,结合实际,把卢铸之医学的理法给大家讲。理学通了,法掌握了,才算是掌握了郑卢医学的根本。所以,必须先明理法,而后才可言方药。我们讲方药,都是在讲法的时候,结合着就介绍了,不专门讲。

太老师的遗训中最后一段,又重复了这个意思:“学医不应专究方药,尤贵穷理得法,方能见病知源,不致误人。诸子勉之。”最后的诸子勉之,就是要我们在一开始学时就要弄清这个规律,做了特别的强调,不要急。二、脉诀(三)

前面讲过脉诀一、二,让大家去练习部位和手法,还有几个简单的脉象,有紧脉、浮脉,还有要练习呼吸,一分钟十七至,还讲了每息至数的差别含义,你们也应该练习过了,休息的时候你们互相检查。

今天讲脉诀三,讲健康人脉的标准。

脉诀三:

脉贵有神且有根,

胃气常在人永康;

暗悉脏脉作准绳:

肺脉毛而有力佳,

胃脉缓而有力神,

心脉洪勾有力喜,

肝脉弦而有力畅,

肾脉沉而有力强。

注一:有力中不失柔和,微弱中尚还有力,此即为有胃气,有缓象之脉。

注二:有胃气有肾气即是有根,有神,不论脉速快慢,只要是常脉有缓象,则是缓象之脉。

脉诀三讲了两个标准:“脉贵有神且有根,胃气常在人永康。”讲的健康脉的总标准,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概括起来说:一是胃气。胃气是什么呢?胃气就是缓,有神,还要有根。有根就在左手的肾脉上。健康人脉的标准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缓、神、力。这三个字一定要记到,首先,一个人的脉要有缓象,就如人走路,从从容容,不急不忙,每步步伐稳定实在,很有神,这是比喻,要自己去体会。从脉象说就是:不快不慢,不浮不沉,缓和从容。你们学过数学的,回忆一下三角里的SⅠN曲线,运动得很舒畅,圆圆的一直下去,不是三角形,三角形就是紧脉了。脉除了缓,还要有神,如果脉疲疲沓沓的,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力度也不够,就是神也不够。所以,缓、力、神三个字,是左右整体脉象的健康标准。

二是分部脉象各有准绳。这里用了准绳两个字,就是作为相对应脏是否有病的标准,特别强调的是,每一部的脉象都要加一个缓字。

肺脉毛而有力有神、缓。力和神是分不开的。毛:像鸡毛掸子的毛,摸上去轻飘飘的,浮的,这样的感觉就是毛。如果肺脉沉下去了,就有病了,紧了有病,只有毛了,加上缓而有力,就是肺脉的正常脉象。

胃脉缓而有力有神。胃主四季,以后学天干地支八卦的时候,要牵涉胃主四季,整个人身、各个部位,都要遵循这个缓,胃本身要缓。胃脾互为表里,这里的胃脉主要指脾脉。摸到脾脉缓和的,有神有力,就是健康。现在很多人多食生冷,多用凉寒药,都会体现在脾脉上,脾脉紧,说明伤了脾。我摸了这么久的脉,遇到脾胃脉有缓象的寥寥无几,这就是不当饮食和药物造成的不良后果。以后你们就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是否乱吃药了,是否吃错药了,是否乱吃饮食了。整个脉象要缓而有力有神,胃脉更应当缓、力、神。《内经》上说:缓则生,不缓则死。可见缓字的重要,特别是病重的时候,希望你们认真体会。

心脉洪勾有力有神、缓。也是首先要有缓象。洪勾:像如意的回勾,圆圆的,心脉不同于其他脉一直往下走,而要有回过来的感觉,这叫洪勾,自己去观察如意,自己去体会。有洪勾,但没有力、神,很弱,也是不正常的。有的人说自己心力不佳,你就摸摸他的心脉,看是否是真的心脉问题,有的吃多了不舒服会误认为是心不舒适,你不要跟着跑了,要以脉来衡量,如果心脉是洪勾有力,他心力不够的表达是说的胃,吃多了,胃胀到了,考察一下胃脉。所以,有了标准脉象,我们就可以正确地判定这部脉是否有病。

肝脉弦而有力有神、缓。弦:琴弦压住拨动一下的感觉,简单说,肝脉要比其他脉窄一些,而且是畅达能通下去的。如果肝脉在中间受了阻滞,就横宽了,或者是横向跑了,这就不弦了。肝脉除了本脉弦,还要有缓象,如果是弦的,触指有绷的感觉,有点硬,还要有缓象,才是正常脉,如果没有缓象就是病脉了,到时候在危脉部分讲。

肾脉沉而有力有神、缓。肾气强不强,就看有没有缓象、沉下去没有,所以切尺脉要至骨。沉:是沉下去的,至骨才能摸到,肾脉本身要沉,不至骨就摸不到肾脉。缓、沉、神、力就是肾脉的正常脉,没有力、神,肾脉就弱了。

这就有两个尺度,一个是整体的尺度,十三部脉都要缓、力、神,是整体来考虑的,达到了缓、力、神,人身的太和之气、正气就充满全身,诊病考察人是否健康,就是正气、肾气是否旺盛,一个人肾气旺,脉就必然是缓而有力有神,六脉都是这样的,这样就百病不生,要达到这样,就能尽天年,尽天年就是能够活到百岁以上吧。从我现在观察,能达到这样脉象的人还不多,你们通过服用姜、桂、附,都可以达到尽天年。

这不是一句空话,这是一个标准。首先是整体脉的标准,然后就是五脏分部脉本脉加上缓而有力有神。

为什么要以五脏脉为标准?因为五脏统帅全身,各有所主。肺主皮毛,全身无处无皮毛,肺还主气;胃(脾)主肌腠(肌腠,就是表皮以下连着骨头的,即肉),全身无处无肌腠,你把胃脉掌握了,肌腠上的病也就掌握了;心主血,全身无处无血(管),毛细血管全身都布满了,血液的病就在心,心也主脑,脑神经的病在心;肝主筋,全身无处无筋,包括指甲,指甲是肝之余,经络大家都知道;肾主骨,全身无处无骨,人无骨不能立,人的骨有病,就疼痛。抓住五脏脉的标准,用五脏脉的标准衡量全身的疾病。

这就是人健康的两把尺子,一个总的,一个分的,这个非常重要,不掌握好这两把尺子,就没有办法辨证。三、人病时的脉象

郑钦安谈切脉很简单,其中一句话:二十八脉堪为学者绳。他的书,有些版本是有注解的,把二十八脉都列出来了,这二十八脉是《内经知要》的作者李中梓(字士材)归纳的,郑钦安推荐大家去看一看。我这里按照郑钦安所讲的意思,一对对脉来介绍几个,二十八脉基本都谈的是人生病时的脉象变化。我们要了解人生了什么样的病,就要了解这二十八脉。为了便于比较和记忆,我一对对地归纳介绍。浮脉和沉脉:

浮脉:如按水中木。轻搭即得,轻按有,重按沉了。浮脉主风,即伤了风。

沉脉:轻取没有,重按有。凡脉不浮只沉的,是气虚、气弱,该用附片补气。这里要注意我说的,它没有浮脉,只有沉脉。若有浮脉就是伤了风,就要先祛风邪,然后再用附片。大脉与小脉(小脉是郑钦安的提法,二十八脉里是说细脉):

大脉:脉横宽为大。一般是里虚内虚了,脉大。还有在诊病的过程中,突然脉大了,表示病趋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小脉:窄一些,或叫细。细脉一般是体质虚弱或者有里寒。实脉与虚脉:

实脉:三指都感力大,脉亦大。有实脉表示:①可能有包块,包块的部位靠问诊或者各部脉象判断;②有腹痛。若实脉有缓象,这是好现象,表示先天生得好;若无缓象就如以上两种情况所述,不是好现象。所以,实脉要一分为二来看。

虚脉:三部无力,与实脉恰恰相反。这是气虚或者先天禀赋弱了。此脉亦需要大剂量姜、桂、附。市医一般大剂量用参,我们完全不同,而是用四逆汤、白通汤。长脉与短脉:

长脉:通过三指腹中心。二十八脉中唯独此脉是好的。长脉表示气旺,达到心肾相交,至关至心。若此脉无缓象也不好,表示是阴阳偏离的某一方面的病。始终要把缓象记住,缓是衡量整个的。

短脉:脉只在指腹中间跳,短脉有长短,有的只有针尖大小,有的稍长一点,但都是断开的没有超过指腹。此脉表示气不畅,或伤了气。这里的气包括:肾气、正气、太和之气。具体哪部脉短,就是哪部气伤了。几个特殊脉象:

1.紧脉。如绞绳索,来去匆匆。主寒,主痛。哪部紧,哪部有寒。寒有里寒和外寒之分:轻取整体紧,有外邪,伤了寒;整个沉取脉紧为里寒,里寒一般是伤了饮食或者是久病,不是一概用桂枝法的。紧脉经常碰到,要会区分是外寒还是里寒,外寒只能用桂枝法,如果其他部位的寒,或者肺寒,或者胃寒,或者脾寒,可以用桂枝法。

2.滑脉。如珠滚盘。珠滚盘时,上覆绸布,观察滚的感觉。滑脉手感圆润。男女都有滑脉,滑脉主湿。妇女滑脉主孕、主经、主白带。孕脉最圆,月经滑脉次之,或者滑脉带滞,白带是滞微滑,都有滑脉现象,但有区别。

3.弦脉。除了肝的本脉弦脉,这里的弦脉是指病脉弦,如按弓弦,拨动的感觉。若沉取弦,主痰饮,痰很重,有些老年人一年四季都咳,就是痰,脉弦。

4.芤脉。如刮空竹,空洞样的,或者如按葱叶,感觉是空的。主失血。按各部看,哪部芤哪部出血;若整体脉芤,表示曾大出血过。

5.结脉。脉不规则地停顿,停顿时间有长有短。表示心脏跳动不规则。还反映了伤了饮食,另外外感也会出现结脉,饮食和外感问题解决了,还有结脉现象,就是心律不齐。

6.代脉。有规律停,有二代、三代、四代、五代。再多一般是结脉了。代脉比结脉的病重一些。三代、四代,心脏疾病就较重一些,二代、三代的脉象,如果体质不好,这就是危脉了。我们遇到的结脉较多,代脉较少。

另外有两种脉象是二十八脉里没有的,这是卢铸之医学中特有的脉象。

1.滞脉。二十八脉里只有一个涩脉。

我们讲的滞脉有四种情况:(1)气滞:指上的感觉如打气筒打气,打一下跑一下,停的那一下不是很畅。此为气滞,表示气不充沛。(2)湿滞:指上感觉如流水,慢慢流、不畅的细流感。这是湿造成的。(3)滑滞:有点像滑脉,但又不很畅通。表示湿重或者妇女有白带。(4)一强一滞:一下有力,一下力度滞一点,亦不代亦不结,中间无停顿。表示心律不齐,气虚。

各部脉都有滞脉,特别在肝脉上的滞象,表示肝气不畅。肝气不畅原因有:①生气、怄气,情绪不好。②肝脏本身有病,如:肝肿大,脂肪肝。总之,肝非本脉(即弦,缓而有力有神)即为滞。有的宽一点,有的横起跑我们称之为逆。这部脉很重要,可知其情绪畅否,心肾交否。

2.劲脉。二十八脉有革脉和劳脉。革脉:浮脉有力;劳脉:沉脉有力。我们不分沉浮,通通称劲脉。

劲脉:有弹指的感觉,力大。脉管硬化、血液浓度大、高血压等都会出现这种脉象。左尺带劲,必然有高血压;外邪带劲,脉很有力,表示除了外感还有燥气,有时会感觉胃上发热。此时,治外感同时要化燥。化燥或者加香白芷或者油厚朴,加了油厚朴就是化燥的法了;如果外邪去了脉还有劲象,就表示血压或血脂高。四、学习摸脉的方法

要在实践中学,不要去背,去空洞地学。一是跟师临床中学,老师怎么说,立即去感受;二是自己去练,去摸。

自己怎么练?

练凭息,每分钟十七下呼吸来衡量是常脉(四五至),还是迟(三至)是急(六至)。

部位、手法要统一、准确。比如:肾脉要至骨,如果不至骨,摸到的就是膀胱脉了。各部位要记清楚。轻取和沉取怎么掌握,各人也不一样,胖人瘦人不一样,手指的轻沉就不一样,肉多的人轻取也要稍重一点,而瘦人搭指即得。高人手指稀一点,矮人手指要密一点。肥人手密,瘦人手稀,不管其高矮。

切脉是为了辨证,为了立法,不是为了切脉而切脉的。

以脉为主,把望闻问结合起来,给辨证打下基础。

以脉为主的原则:脉症相合,以脉为主;脉症不合,或舍病从脉,或舍脉从病。

坏脉以后再介绍。五、郑卢医学发展和对前辈的简介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序里说:“余蜀南临邛人也,迁居于成都省城,学医于止唐刘老夫子,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立法之旨。”郑钦安的老师刘止唐。卢铸之太老师学医于郑钦安、颜龙臣二师,在卢铸之太老师的遗训中有:“予生孱弱,先后不足,幼小多病。得颜师龙臣治之而愈。复蒙授以养生之术,轩岐之学,俾从燮理阴阳,变化五行之中,取药物之偏性,治人之苛疾,以为寿世寿民只用。倏忽十年,学渐有进,又承师命赴蓉从郑师钦安学用法用方之诀,三载亲炙,有闻必录。”

颜龙臣和郑钦安的老师都是刘止唐。卢铸之太老师从学于郑钦安和颜龙臣,在我给你们的材料上就有介绍,卢铸之太老师先在颜龙臣那里学了十年,后受命到郑钦安那里学习用法用方,学了三年,回到颜龙臣那里闭门研究古籍三年,据卢永定老师说,以后继续体味药性、采药炮制五年,共学习了二十一年。从十五岁开始学,经过二十一年,到三十六岁的时候学成。然后开始行医,看病时必请老师斟酌得宜,始医法立法,即在颜龙臣老师指导下开始看病。可见卢铸之太老师治学严谨刻苦,不像我们现在轻飘飘的。

传承关系:

刘止唐:清朝人,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即公元176O年,四川双流人。从《易经》到孔孟老庄,都有全面深入地研究,是清朝有名的经学大家,各方面都很精通,所以社会上称之为“通天教主”。他的学生中有学历史的,有学经典的,有学医的,医学的学生中颜龙臣和郑钦安最有名,让他们学的是《易经》《内经》《伤寒论》。在郑钦安《医理真传》的序里也有写到,如前述。

颜龙臣:关于他的资料不多,只是从卢铸之太老师的书上看到介绍,他是卢铸之太老师的长辈,卢铸之的表叔,德阳人。所以卢铸之从小就能够得到颜龙臣的教导,跟学了十年。颜龙臣治学很严谨,带学生很严格,从上文可见,卢铸之在他这里学习十年后,其又命到郑钦安处学习三年,然后又命闭门研读三年、研究药性五年。

郑钦安:他有三部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记载了他学医、研究而得到的理论,他的理论以后具体讲。他生于道光四年,即1824年,1911年辛亥革命的前夕去世。

刘止唐比郑钦安大57岁,在郑钦安开始学医的时候,刘止唐已经77岁了。而卢铸之综合了郑钦安和颜龙臣的医学。卢铸之,即卢禹臣,他是禹字辈的,在他的晚年,号称为“金寿老人”。郑钦安比卢铸之大52岁,卢铸之学医的时候,郑钦安也有7O多岁了。从年龄上看,中医的传承是非常艰难的,同时能得到传承的机会也是非常难得的。

卢铸之是德阳人,我也是德阳人,卢家和彭家联姻,卢铸之的亲二姐就是我的祖母。卢铸之在1963年去世,享年8O多岁。卢铸之为清朝的秀才,文化底子很深厚,在遗训中就很多地方引经据典,比如“朝露溘至”来源于南朝文人梁江淹的《恨赋》,“朝露溘至,握手何言”。本谓人生苦短,如朝露般易逝,后以“溘至”指死期来临。所以,你们对卢铸之的文章要仔细读。

卢铸之太老师在学了13年的时候开始行医,在颜龙臣老师去世后,于1923年在德阳开了同德医药社,同德医药社在德阳非常有名,因军阀混战,白拿白吃的人太多,同时又要施舍穷人,就开不下去了,两三年就垮了。当时南街三间铺面都是医药社的,铺面上画着很大的一个太极图。这是后来我去访问的时候一些老街坊说的,在当时影响很大。医药社垮了以后卢铸之太老师就到了成都,大概1933年,那时病人中达官贵人、老百姓都很多,住处就在现在省委后面的黄瓦街,房子在抗战的时候被炸毁了,幸好人跑出去了,以后就搬到兴隆巷。1963年去世,去世之前都是在省委党校,国家聘请他给高干看病,那是五几年的事儿。

卢铸之在学医和行医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他的医学特点,包括医学道德、医学作风、医学医术,整套东西我们以后再讲。

卢铸之的思想是非常进步的,他在孙中山革命时是同盟会的参与者;在民国时,开始对政府非常有信心,把自己的著作寄到南京国民党卫生部,打算出版,但后来丢失了,未能出版;此后,他家又成了地下联络点,把很多人送到延安,当时参与的还有我的幺叔父彭光伟,那是1937、1938年的事情了。他的思想在三个时代潮流中都是最进步的。

卢铸之太老师总是笑容满面,从不发脾气,重话都不说一句,平时也不多言不多语。我在新中国成立前曾经住在卢家,卢铸之的思想和为人对我以后学医都是很有影响和鼓励的。在我休假的时候还去看望过他老人家,可惜那时照相机不普及,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在我学医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卢铸之医学的名称,或者叫卢氏医学,那是7O年代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后,卢铸之太老师教过很多学生,都学得可以,但前后都去世了,只有他的长子卢永定一直到1985年才去世,也因为卢永定,郑卢医学才得以传承。后来,卢永定也带过很多学生,其中也就包括我。

卢铸之太老师的学生中,我知道的有四个人,一个是卢尔庄,是卢铸之的侄儿,也是卢永定的堂弟;一个是我父亲,我父亲在1961年困难时期去世了,只留下一些笔记;一个是陈翔鼎,是卢铸之的最后一个学生;还有一个就是卢永定,也是我的直接老师。还有一个尼姑,住在成都原来和平电影院附近的尼姑庵,我很想去见见她,很遗憾没有见到,后来也去世了。

我跟卢永定老师学了15年,每天早上的6点到8点跟师,学完了再去上班。

郑卢医学2OO多年的经验,一直到卢永定老师,再传授给我,我就经历了4O年,也积累了一点经验要告诉大家。

我是原原本本地按照上辈(前三代)他们的思想来讲、来传授的。

经过跟师和看郑钦安、卢铸之留下来的著作,我领悟了这个医学与历代医学不同,这是中医学的一个突破、变革和开拓。它突破了上千年来不辨阴阳、错辨阴阳,背成方、时方的状态。我们非常重视辨别阴阳,阳虚不用阴药,绝不背死方,现在中医学院的学生还在背汤头。我们以后要讲的法,就能说明以上的突破。我们现在是要继承这种思想,是要享受前人的结果,而不是要去变革。我们如果学到了郑卢医学,那么在中医学界就是少有的。有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这里有个弟子把方子拿给一个老道士看,这个道教的大师也是用姜、桂、附的,他对这个方子给予了肯定,并说这在全国也没有几人能做到的。

中医必须在实践中学,我在我的有生之年,尽力给大家在实践中传授。第三讲脉学及脉理概述

时间:2O11年3月13日

地点:西御街(我提示下一讲前要看的文章:下讲有关郑钦安《医理真传》的内容,可先预习,重点是:原序、《乾坤大旨》、《坎卦诗》和《坎卦解》,重点看《坎卦解》,还有《离卦诗》和《离卦解》、《气血两字作一卦解》、《君相二火解》、《真龙约言》、《五行总括图》。前四篇是要学《易经》的基础知识;《五行总括图》,在讲《易经》的时候要讲到脏腑、整体观;《气血两字作一卦解》、《君相二火解》、《真龙约言》就是讲应用了)一、启思语:赠送大家一个字和一句话

讲启思录的目的就是给你们传达医学思想和医学实践方法。集中讲不好消化,现在每次以一个字和一句话的形式逐步渗悟。一个字:慎。

慎,本意是小心谨慎,延伸开有慎言、慎行、警戒之义。在杜甫的《潼关吏》中有这样的句子:“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这里就是警告之义,警告大家不要效仿哥舒整夜带人巡防,这样太劳累了。我这里说的慎有下列三层意思。

慎比。比:比较、认识,任何事物只有通过比较才有孰正孰误的认识。

从学医的角度说,我们学医要具有慎比的思想,要真正比较、了解了众多中医流派,认定哪个好,认为好的才能认真去学,才能真正做到“五心”。可以说,你们现在都可以认真去比一下,郑卢医学正确辨阴阳,认为真正阴虚的很少。卢永定太老师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吕洞宾才是真正阳旺,不需要姜、桂、附,可世界上有几个吕洞宾呢?这是传说。所以,大多数人都是正气虚、阳虚,都要用阳药、温性药,都要慎用药,当然不是完全简单地用附片、桂枝、姜,还可以用温性药,这个以后再讲。也就是在我们慎比之后,才能得出姜、桂、附不仅治病,还能延年益寿这样的结论。这个也是要求每个学这派医的人先吃药的原因,吃药也是个慎比的过程。

从行医的角度说,将来你们临床实践中也要慎比,慎比才能拥有正确辨证这种思想方法。我们前面讲过正常脉象:缓而有力有神,这就是给你们比较的尺子,用这把尺子去比较,达不到这个程度就是有病。

总之,你们还可以将慎比这种思想用到其他的工作方面。

慎终。指在一件事情的开始就要考虑其最终后果和结果。

从学的角度讲,你们既然来学医了,就要学得更好,学到优良的结果,真正学到郑卢医学的正、纯、精、高,这就是学习上要具备的慎终思想。以往来学的人中有些人偏离了正和纯的思想,所以我们这里要特别强调。

所谓正,就是路子正,一定要把理、法掌握。理是什么?就是正确判断阴阳。否则将来错辨阴阳,这就不正,路子偏了。我们一旦辨定病人是阳虚,必然会用姜、桂、附和温性药。现在不辨阴阳和错辨阴阳、乱辨阴阳的现象在医学界很普遍,跟我们差距很远,我们要引以为戒。纯,就是不能乱用药。现实是,虽然初步认定是阳虚同时还在加滋阴药,夹杂着生地、熟地,并且一些名家也在这样做,这就是不纯。去看看卢铸之的处方,里面有没有夹杂生熟地?没有!阳药和滋阴药绝对严格分开!阳虚才用姜、桂、附,阳药,温性药;阴虚才用滋阴药。你们在开始学的时候就要慎终,开始就要这样考虑,如果学乱了,最后结果就是混乱的。这就叫慎终。

从实践角度讲,只有学的时候有着最终达到正、纯的思想,将来实践中用药才能用得正、用得纯。

慎微。本意是重视细微之处和初发生的事。

你们开始学就不要学个大而化之,特别要多注意细节以及随时提出的新的概念。我随时提出来的新概念,就是初发生的细节。比如我在看病的时候说的,滞的脉象有若干种,有气滞、有湿滞、寒中有滞、洪大中有滞等等,这多种滞象中,细微之处要体会、辨别清楚。在医学上类似这样细微的东西很多,若不注意细微的东西,就掌握不了很多医学上所谓的“真谛”,只掌握个概念而已。

今后你们行医实践中,更要注意脉象的比较,了知细微的差别!脉是什么,是什么证,证中还夹杂着什么等,比如说有寒,寒中有没有燥?今天是什么病证,下一次脉象有变化,病情有变化等等,这些细微的变化,即初发生的萌芽状态,这个时候能够诊断出来,用药才不会错。

今天讲一个“慎”字,主旨在讲我们的思想方法,这也是我们说的医德、医风。一句话——“养性必先自慎,慎以畏为本。”

凡欲身之无病,必先正其心,不使求迷惑,则内辅外宠(窍)无由受病矣。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修养。前一句说养性,后一句说养生。摘自卢铸之太老师的文章:“其养性者,曰天有盈虚,人有此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自慎,慎以畏为本。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稻;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值(殖)。”“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自爱于身而不循于人。凡欲身之无病,必先正其心,不使求迷惑,则内辅外窍无由受病矣。”“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稻;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值(殖)。”这里讲了士农工商,过去就用这四类概括了社会上所有的人。士的范围很广,包括做官的人、读书人、有知识的人、和尚道士、教师、医生等。如果士农工商社会各界都无畏,社会就乱了。“士无畏,则简仁义”,作为医生来说,这个仁义就是仁爱之心,医生没有仁爱之心,就没有责任心,医德医风就不正。卢铸之太老师认为社会各行各业都应该有这个畏字。“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自爱于身而不循于人。”这里讲了五个方面的畏。这里的畏并非害怕,而是指敬畏,对一件事情很尊重、很谨慎。

畏道,我们古代就讲究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畏天,敬畏尊重自然环境。现在提出来保护自然环境,实际上古代就有畏天、对自然环境尊重和保护的意思。

畏物,对于所有的物,都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特别在医学上的畏物,指畏药,药是动物和植物,这些物都是吸收了大自然的正气,用这些物来补身体的正气,所以对动植物都要敬畏、慎畏,敬畏是要爱护和保护它们,慎畏是谨慎选择它们。卢铸之太老师在几千种药物中选择了一百多种,这就是慎畏。用这些药物的天然之气、正气来补充人的气,比如姜、桂、附,就能补充人的阳气、正气。这就是畏物、慎畏态度的具体表现。

畏人,周围的患者、亲人,广义讲就是人民,我们对人民要有敬畏之心、慎畏之心,慎重对待病人,不能马虎,这是个医德问题。“畏自爱于身而不循于人”,有两层含义,首先要爱护自己,因为自己也是自然、是道的一部分,要自爱;如何自爱?即不循于人,不跟着错误的走。这是卢铸之太老师的最佳写照,如果当年跟着世俗走,跟着背时方、成方,就没有今天的卢铸之医学,就没有他那套运用姜、桂、附及辨证立法的理论。不循于人是自爱中最核心的一条。我们要做到不循于人!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往往听到别人说中医好,就跟着说中医好,而现在中医很乱,乱辨、错辨、不辨阴阳的很多,都是好的吗?要不循于人,就要大家思考一下:中医究竟好在哪里?什么才是真正好的?我们应当怎样去学?今天能提出这些问题,敢于不回避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按照卢铸之太老师不循于人的路子在走!

前面说的都是养性——“养性必先自慎,慎以畏为本”——的具体展开。

后面说的是养生问题——凡欲身之无病,必先正其心,不使求迷惑,则内辅外窍无由受病矣。【注:扩展阅读:《潇湘录》之《益州老父》言,唐则天末年,益州有老父卖药城中,时自游江岸,凝眸永日,又或登高引领,不语竟日。每遇有识者,必高之曰:“夫人一身,便如一国也。人之心即帝王也。旁列腑脏,即内辅也。外张九窍,即外臣也。故心有病则内外不可救之,又何异君乱于上,臣下不可正之哉。但凡欲身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不使乱求,不使狂思,不使嗜欲,不使迷惑,则心先无病。心先无病,则内辅之脏腑,虽有病不难疗也。外之九窍,亦无由受病矣。况药亦有君臣,有佐有使。苟或攻其病,君先臣次,然后用佐用使,自然合其宜。如以佐之药用之以使,使之药用之于佐,小不当用,必自乱也。又何能攻人之病哉?此又像国家治人也。老夫用药,常以此为念,每遇人一身,君不君,臣不臣,使九窍之邪,悉纳其病,以至于良医自逃,名药不效,犹不知治身之病后时矣。悲夫,士君子记之。”(卷第二十三,益州老父,154页)】

正其心,这个好理解。所谓“不使求迷惑”,就是指世上吸引人的东西很多,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快,物质享受很多,对金钱、名利的追求,听到某某人有本事,说什么好的都要去学,这就心慌意乱,受迷惑了。怎么能不使求迷惑呢?就要正其心!正其心,即拥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正确的才坚持去做,比如我们提出学医的“五心”,就是因为郑卢医学是对的,才敢说。如果不能正其心,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五心”。就佛家和道家而言,都是讲心要纯正的。

正其心,不迷惑后,即内辅外窍无由受病矣。内辅,人身以心为主,其他器官都是臣,都是相辅的,这就是整个人身的五脏六腑关系。外窍,即全身的七窍毛孔。内外都不受病,就是养生之道。正其心,不乱追求,那就无病。往往人受病,正气亏损,阳气亏损,就是因为心不正、受迷惑而导致的,所以,我治病的时候交代三句话:“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其中的不妄作劳,就是当你受了迷惑,很多亏损正气的事情都会去做,加班熬夜、饮食无度,什么都不管了,只是为了在追求那件事情中得到享受,最后就会受病。

这就是所摘录的卢铸之太老师关于养生、养性的概括。

今后还要以这样的方式讲医学思想,用前辈的话来讲,包括医德医风、思想方法。思想正了,学习才能真正理解。二、脉学讲述

回忆一下,关于脉,我们讲了两个内容了,分别是脉诀(一)(二)(三)。脉诀一,就是部位、指法;脉诀二,就是一息十七次,请你们去练习,四到五至为常脉,三至为迟,六至为急;脉诀三,就是给了你们两把尺子,常脉缓、力、神,还有五脏的正常:肝脉弦而有力、缓;脾脉缓而有力;肾脉沉而有力、缓;肺脉毛而有力、缓;心脉洪勾而有力、缓。同时也可以参考唐步祺阐释的《郑钦安医书阐释》中的二十八脉,这是郑钦安推荐的,可作为病脉知识学习。我讲了几对,其中特别讲了在二十八脉中没有的,我们独有的脉象,一个是滞脉,一个是劲脉。

上次讲了一部分,这次要讲完。今天开始讲危脉。

讲的都是概念,学摸脉主要是在实践中练习,学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是自己刻苦锻炼,可以随时摸自己的脉,饭前饭后、走路前后、早晨傍晚各如何,也可以找人练;二是跟师学,每次临诊我都会讲。对脉的熟悉程度如何,与以后辨证立法把握程度有关。

危脉,指威胁到人生命的脉象。上次讲的二十八脉不威胁人的生命,只是病了。我们实践中遇到以下危脉,就要慎重处理,并告知其家属,请他们相应注意一些事项。

1.釜沸脉。如锅中沸水,脉很浮、很乱,毫无缓象。表示肺气绝。

2.鱼翔脉,又叫游虾脉。如鱼在水面上游动,尾巴摆一下就没有了,即脉跳一下,没有了,很久又摆一下,时间不定,没有规则,毫无缓象。表示脾气绝。

3.石脉。如石头般硬,是前面讲的劲脉最严重的时候,两者的区别是,劲脉还是一下一下在跳的,只是力大一点,而石脉很硬,又不规则(跳的次数和速度都不规则),毫无缓象。表示肾气绝或脾气绝。

4.雀啄脉。如麻雀啄食,指尖下感觉脉连续碰几下又没有了,隔一会又啄几下。表示肾气绝。

5.新弦脉。如琴、弓新绷上去的弦,力度大,硬,有劲,属于弦脉,毫无缓象,如刀般不柔和。表示肝气绝。

6.转豆脉。如锅里炒豆,脉象无序滚来滚去,圆润(勾本身有点圆润),但跳动感不明显,亦不规则。表示心气绝。以上这些危脉一般不单独出现,有时会混合出现几个,比如:石脉和雀啄脉混淆起来出现,是因为病很重,或者几个脏正气都弱了。讲了这些危脉,让大家有了这个概念,以后在实践中遇到就要注意了,并要向病人家属打招呼。

7.关于五十大动脉

这是病人病重时,判断其有无生命危险的一种方法。两手沉取摸到五脏脉,数五十下,如果这五十下都没有停顿,那么病虽重,其生命没有大的危险。

五十大动脉的意义:五十下中停一下,表示一脏绝;停两下,表示两脏绝。依此类推。一脏绝,病重;两脏绝,病很重;三脏绝,人不行了,基本没救,病危。

五十大动脉的测法:首先是对病重的人才采取这个方法断定,不是每个人都测的。取脉时,发觉其脉发生停顿,即从停顿的那下开始数,脉搏五十下期间,在逢十的整数上停过一次,即一脏绝,停过两次,即两脏绝。依此类推。期间,有结脉和代脉不规则停顿时,不在逢十的整数上停顿,就忽略它,继续往下数。

结、代脉和五十大动脉的区别:结、代脉停顿的时间比较短,约在一次脉跳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间,而五十大动脉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相当于一次脉跳动的时间。

在实践中,遇到两脏绝和三脏绝的情况,要向病人家属打招呼,遇到一脏绝的情况也要说明。至于气绝在哪一脏,五十大动脉本身反映不出来,这要根据切诊和问诊来判断。比如:肝脉相当沉滞,可能肝气绝;或者脾脉滞甚,又不能吃东西,吃不下,或不能消化,又有五十大动脉,那就是脾阳弱或脾气绝。脏气绝亦有程度的差别,要根据问诊来判断。要关照其注意饮食,治疗主要在脾气和肾气上下工夫。

前面的脉都是从具体实践上讲的,要具体地去摸,去锻炼。下面讲脉的理论。为什么先讲实践内容?因为实践是最重要的,理论是提高我们对脉的认识。四、脉的理论概述1.脉的定义

脉是人体气血运行于寸关尺三部总的体现和反映。西医测脉搏只表述血的流通和心跳次数,而我们中医着重加了“气”字,在寸关尺三部还有个气的反映,用现代生物信息学解释:人身局部的生物信息可以反映全身的情况,脉也是人体生物信息反映的一个部位,是对人气血上的反映。比如:人的第二掌骨,亦是全息的,它的不同部位异象或疼痛,反映了从头、颈椎到尾椎的不同部位的病痛,这个就是局部生物信息反映全体。脉亦如此,它反映了人体五脏六腑、全身的状况。脉是特别注重气的,也正因为有气,才有各种脉象、危脉等具体反映。2.脉的总体反映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总体”两字。气血运行在寸关尺三部时,反映人的生理、病理最本质的状况。注意本质这两个字。生理说的是无病的状况,脉缓而有力有神,就是正常脉象;病理说的是生病时的具体状况。通过脉象信息反映的是最本质的,患者自己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们能提出“以脉为主”的概念。这也让我们在今后的诊断中,认真地把脉切准,若对本质的东西掌握不准,判断就错误了。3.脉的具体反映——反映了十大状况(1)反映心脉搏动的状况,如:脉律不齐,时快时慢,时强时弱,结脉,代脉等。(2)反映气血盛衰的情况:气血在全身脉管里运行,气血盛,脉为常脉,缓而有力有神,否则就是气血衰。衰包括过余和弱,比如:脉浮,也即脉衰了,伤了风寒了,或有高血压;脉弱了,或者肾脉弱了,或者哪一部弱了;脾脉滞紧,有寒,运化不好,即脾气衰了。整体脉和各部脉都有盛衰,根据以前讲过的两把尺子来衡量,总体脉象的尺子是缓、力、神,各部五脏脉的尺子是其本脉加缓、力、神来衡量。(3)反映脏腑功能的情况:我们把双手寸关尺分十三部,来测定脏腑功能,分取每一脏腑都有其相应的标准。比如:膀胱脉滞,反映膀胱气化不开,紧则反映太阳膀胱有寒;肾脉弱,反映肾气弱,肾脉紧反映肾有寒,女子还反映子脏有寒。五脏的本脉象标准就是对应的腑的标准。(4)反映肾气强弱的情况(此为重点):肾气不仅仅指肾这一个脏的情况,还包括了要考虑全身的正气情况。正气和肾气既同又不同,具体为:

肾气:一般重点考察左手,有时候也考察右手。考察肾气的重点有三:首先,肾脉的标准是沉、缓、力、神,否则就是有病。第二,肾脉弱,要考察力度弱还是短了。短反映了肾气弱;脉不短但弱,反映的是因为长期伤肾而弱下去;肾脉紧,也是弱,反映有寒,男子是寒湿入骨,女子很可能是子脏有寒。所以肾脉弱要判断各种脉象,这里只能举几个例子。第三,肾脉应沉而有力,若肾脉浮起来了,很容易摸到,且力度大,这并不好,这反映有脱阳、阳浮的危险,此时只能用回阳、挽阳的方法,用四逆汤或四逆白通汤。

把这三种情况掌握:一个标准,一个病态,一个阳脱。另外的细节在实践中去体会。

肾气与心肝脾肺四脏有密切关系:要使肾气起来,就需要调肝,因为肝在中,心肾相交通过肝;若肺气不够,有咳、有痰,要先调肺气,因为肺呼吸新鲜空气,然后供给肾,肾气起来离不开肺气;脾胃要运输营养物质到肾;心脉有问题,我们也是把肾气纳起来归到心。我们的方子经常用到西砂仁,它的作用就是把五脏之气归纳于肾,再把肾气归纳到肺、肝、脾、心。所以,肾是重点,它牵涉四脏。

肾气要结合太和之气考虑。太和之气就是正气,既跟肾气有密切关系,又有不同。所谓的太和之气就是父母的元阴元阳跟我们本身(肉体)结合不可分割的、人的生命的根本。元阴元阳是不能分的,只有人死了才能分开,那时候没有气了,只剩肉体,只有阴了,只要元阴元阳结合就是个活人。所以,肾气还反映了这个——正气的判断。正气的判断首先看肾脉,然后看五脏之脉、全身的脉与问诊结合是否正常,全身都正常,太和之气就旺,有哪一脏不正常,太和之气就弱。太和之气充满全身,就没有病,切记:“太和之气充满全身,则人安和,益寿延年”这句话,这也是我们治病的根本目的。

总之切肾脉要和全身脉结合判断,所以这是重点。(5)反映心肾相交的情况:心肾相交除了考虑肾脉,还要考察心脉弱不弱和肝脉畅不畅。肝脉不畅,心肾相交就受阻碍,心是离,心脉弱了,就降不下来,就变成离坎未济了,未济就不好;心肾相交就是坎离既济,既济卦中,心很正常,才能降下来,肾气才能升起来。这就是通过心肾肝三部脉结合考察心肾相交的情况。

心肾相交就是离要下降,坎要上升,在每天午时和半夜子时就是心肾相交的时候,所以我们经常强调要早休息,守子时,如果长期不守子时,心肾相交就弱了,身体就慢慢衰败了,这是个自然现象。若相交不够,则根据心脉、肾脉、肝脉的情况,调心脉、肝脉和肾脉,协助解决心肾相交的问题。这就是切脉的医道之一。(6)反映脾胃运行的情况:脾脉要缓、力、神,若全身脉无缓象,首先追究考察脾脉,全身脉和脾脉的缓、力、神的标准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一个是全身,一个是局部。为什么?脾主四季。五脏脉各有所司,春天是肝脉主司,宜弦;夏天是心脉主司,宜洪;秋天是肺脉主司,宜毛;冬天是肾脉主司,宜沉;而脾主四季,所以脾很重要,要考察脾脉。我们所说的胃气,就是把脾胃结合起来说的。《内经》上说“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什么叫胃气?就是缓!凡脉有缓象的,虽然不是标准的缓象,病都好治;如果脉无缓象,出现不常脉,病就难治。比如没有缓象的脉,且饮食难入,郑钦安说过:若医生用的方法对可挽救一二。可见胃气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凡是遇到脾胃脉常带紧象的,要注意饮食;用了大量的药也是解决脾胃问题,我们每一张处方几乎都有术、草、姜,都是解决脾胃问题,中医叫作奠中宫。为什么几乎每张单子都有这三味?就是因为脾胃太重要了,所以在切脉的时候,一定要把右手的脾胃脉切准。我们现在遇到很多人的脾胃脉不好,但为什么还能吃得,说句实话,是靠吃我们的药在维持脾胃的功能和正气,他自身的紧象说明胃已经很差了。十个人中几乎有七八个人胃脉紧,脾脉滞紧,为什么会这样?两个原因,一是饮食的原因,生冷不忌,饥饱不匀;二是自然界的影响,食物被化肥、农药等污染了。可见我们的处方是适合现代人的身体状况的,并且脾胃不好的要长时间吃药。若脾胃脉弱,就要注意考察命门脉,即右手尺脉。命门是火,火生土,这就是肾与脾的关系,此关系在脉象上体现就看命门脉。如果命门脉弱了,除了吃附片,还要治命门,比如补命门火用硫黄。(7)反映情志正常与否:情志,就是人的心情,即肝脉的脉象。很多人来了我就会判断他是生了气、怄了气还是发了脾气,即从脉象断定情志,看其肝脉是否畅。若肝脉不畅,必须调肝,肾气才能升起来。(8)反映了病势的发展情况:比如说原来的脉不好,现在有缓象了,就是病势往好的方向发展;肾脉弱,在慢起,亦反映病在好转;若脉开始是好的,后来突然变得洪大,甚至带劲,这反映了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脉和病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同时,这也给我们提供两方面的信息,一是病人在某些情况下受了内伤或外伤的影响,要我们注意,比如说病人劳逸结合不够伤了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