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里读诗词·雪晴松叶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10:06:20

点击下载

作者:琬如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飞花令里读诗词·雪晴松叶翠

飞花令里读诗词·雪晴松叶翠试读:

前言

2016年2月,由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档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的节目在引爆收视狂潮的同时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于古典诗词的记忆与热爱,而其中别出心裁的“飞花令”环节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谓“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人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一种酒令,“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飞花令是“行酒令”,属雅令。行飞花令时首选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一般而言,行令时,诗句不仅必须含有相对应的关键字,而且对该关键字出现在诗词中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

飞花令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诗词之美,美在情感之真纯,亦美在表达之深刻。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灿烂的一抹亮色,它以其真实的表达与动人的遐思,在历史的长河中缤纷闪耀,熠熠生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故此,我们策划编辑了《图说天下·文化中国:飞花令里读诗词》这套丛书。

本套丛书共分为4册,每册均以诗词作为载体,从诗歌的源起——《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明清佳句,精心遴选了150余位诗人的近500首经典诗词,依循古代飞花令的行令规则以及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选取诗词中经常出现的风、花、

、月、暖、柳、晴、是、鸟、遇、松、故等几十个常见字进行编排,每一首诗词后均配有相应的注释与优美的文字赏析,并辅以精心设计的花絮版块和插图,带领读者在诗香词海之间开启一场唯美动人的诗词文化之旅。

岁月浩浩,历史悠悠,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那些性灵的飞扬,生命的忧思,历史的感喟,都潜藏在一篇篇优美的诗词之中。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一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吧!雪[1]雪梅·其一南宋·卢梅坡[2][3]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注释

[1]雪梅:《雪梅》为组诗,共二首,此为其一。

[2]降:认输。

[3]骚人:泛指诗人。阁笔:即搁笔,“阁”同“搁”。赏析

南宋诗人卢梅坡的存世作品并不多,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亦不详,“梅坡”并非其名,而是他的自号。他因写下以《雪梅》为题的二首七言绝句而留名千古,此为其中一首。

古今许多诗人写雪、梅,多着墨于其高洁、雅致、与众不同的美,或以它们为君子、雅士的化身,赞叹二者的高尚品格。卢梅坡却不落窠臼,从梅雪争春的角度落笔,以朴实而隽永的人生哲理收笔,实在出人意表,新颖别致。

诗的前两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与雪都认为自己才是报春使者,互不相让,以至于素来妙笔生花的骚人墨客们(亦可理解为诗人自己)也头痛不已,不知如何分出高下。一个简单的“争”字,仿佛让我们眼前浮现出梅雪争先恐后、各显风姿的情景,紧接着的“不肯降”看似是进一步加强“争”的激烈,实际上却可幻化为大雪纷纷扬扬、梅花盛放枝头的美景,同时也刻画出梅与雪的倔强风骨。

百般思量后,诗人给出了结语:梅与雪各有千秋,梅不如雪之洁白,雪不如梅之清香。这两句中最妙的是两个量词的运用,“三分”表示略有欠缺,相差不多;“一段”则将可闻而不可见的香气具象化,仿佛那萦绕鼻端的香也可以测量比较。

整首诗语言平易,兼备情趣与理趣,借雪梅争春言人之各有长短,意在诗外,耐人寻味。[4]暗香·旧时月色南宋·姜夔[5]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6]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7]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8]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注释

[4]暗香:此亦为姜夔自度曲,双阕,九十七字。

[5]辛亥: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

[6]工妓:乐工和歌伎。

[7]《暗香》《疏影》:二词出自林逋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8]何逊:南朝梁的诗人,曾在扬州做官,极善于咏梅。赏析

这首词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咏梅绝唱。起句云“旧时月色”,本要咏现在的梅花,却偏偏要从“旧时月色”开始,可见词人的心里有着许多过去的哀怨故事。而就在这月色下,他在梅边吹笛,唤起玉人摘梅花,境界清幽。接下来,词人突然又回到了现实中来,“何逊而今渐老”,这正是词人痛心的自问:是否已然忘却了“春风词笔”了呢?这时,笔锋本已转向了词人自己,但他又再次转回到石湖的梅花上来,“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可见此处花好,也可引动诗兴。

下阕又再一次宕开笔致,“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此句写相思之情,却无可慰藉。而“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见尊酒而想到离人之泪,但更可能是因相思之愁苦方去喝酒,而红萼无言也近乎白话,因红萼本来就无言,但如此一说,反觉情致更为深厚与醇美。就在“红萼无言耿相忆”的文脉中,顺理成章地打开了另一扇记忆之门。然而,“长记曾携手处”,竟然是“千树压西湖寒碧”的景象,这种渗透了作者自己情感色彩的景色更为深刻地向我们揭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千树压西湖寒碧”,那是一个纷纭万状的美丽与黯然惊心的凄楚在心灵深处的瞬间融合,也是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沁园春·雪毛泽东[9]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10][11][12];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13]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

[14]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注释

[9]北国:通常指我国北方地区。

[10]莽莽:广阔。

[11]大河:指黄河。

[12]原:指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13]风骚:原指《诗经·国风》与《离骚》,后泛指文学。

[14]俱往矣:全成为过往了。俱,全;矣,古代文言助词,同“了”。赏析

古往今来,咏雪诗词颇多,但能将雪景描写得如此气势磅礴、意境开阔的豪放作品,可谓首推此作。

作者在词的上阕,重点着墨于“北国风光”,开篇便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总写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宏伟与壮丽。接下来的分写,则以想象中长城、黄河的虚景,进一步凸显北方雪景给人的震撼。长城与黄河是祖国广阔山河的象征,而“莽莽”“滔滔”二词的运用,不仅形象贴切,又显得气势雄壮。“山舞银蛇”三句,作者从无边的联想中转回眼前北国的实景,采用比喻手法,用“舞银蛇”和“驰蜡像”六字化静为动,将茫茫白雪覆盖下群山的绵延起伏、高原的雄伟奔放描写得淋漓尽致。上阕的末尾三句,写天晴后红日照射下的艳丽景象,这与前文的雪景形成了鲜明对比,一白一红,形成了视觉上强烈的艺术冲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承上启下,从上阕的写景自然过渡至下阕的议论和抒怀。作者遣词精妙,“竞”“折腰”写出了古今英雄相争、逐鹿天下的激烈,但一个总领全句的“引”字,又令人不由感叹:江山的多娇造就了一代代英雄的崛起。而作者对那些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的看法,一字概之为“惜”。结合下文,可见这种感情不只是惺惺相惜,也含有惋惜之情。不过,作者并没有对此详尽论述,而是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结束语,既热烈又不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超越前人、铸就伟业的雄心壮志![15]侠客行唐·李白[16][17]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18]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19]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20]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21]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22]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23]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24]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25]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注释

[15]侠客行:乐府古题,“行”是古代诗歌的体裁之一。

[16]赵客:燕赵的侠客。缦胡缨:指侠客的冠带是少数民族的没有花纹的带子。缦,指没有花纹;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缨,冠帽上的带子。

[17]吴钩:利剑的泛称。钩,兵器,似剑而曲,相传吴王阖闾命国中作金钩,有人杀掉自己的两个儿子,以血涂钩,铸成二钩,献给吴王。后因泛称利剑为吴钩。

[18]飒沓:骏马疾驰的样子。

[19]“十步”两句:语出《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20]信陵:即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

[21]“将炙”二句:朱亥、侯嬴都是战国侠士,朱原为屠夫,侯原为魏都大梁东门的门官,后来两人成为信陵君的门客。炙,烤,这里指烤肉。啖,吃,诗中作动词用,意为让朱亥吃。

[22]素霓:白色霓虹。古时,人们认为,如果有不寻常的大事要发生,就会出现不寻常的天象,比如“白虹贯日”。此句的意思是,侠客做出承诺,天下也就要发生大事了。

[23]“救赵”二句:引信陵君救赵的故事。当时,秦军围攻赵都邯郸,赵国的平原君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于是采用侯嬴的计策,盗取了魏王的兵符,并假传军令令晋鄙领军。晋鄙生疑,朱亥锤杀晋鄙。于是,信陵君率魏军进击秦军以救赵,解了邯郸之围。

[24]烜(xuǎn)赫:声名盛大。大梁城:战国时魏国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25]太玄经:又称《扬子太玄经》,为汉代扬雄著,后收入《四库全书》时,为避讳康熙皇帝玄烨之名,改为《太元经》。赏析

这首诗约为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四十三岁的李白游齐州时所作。在唐代游侠之风盛行的社会背景之下,诗人借乐府古题《侠客行》表达了自己对侠客的赞赏与倾慕,而其内心的豪情也跃然于字里行间。

诗的前四句,诗人从描写侠客的装束、兵器和坐骑来刻画其形象:无花纹的胡缨、锋利的吴钩、配着银鞍的如同飒飒流星般迅疾的白马。短短二十个字,明为写物,实则写人,将侠客粗犷英武的形象和飒爽奔放的气势都勾勒了出来。

紧接着的四句,则着重渲染侠客的精神:他们具有高超的剑术、利落的身手,但锄强扶弱、斩杀不义之人后,却是拂衣而去,不求回报地“深藏身与名”。“闲过”四句,在全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诗人引入战国时侯嬴、朱亥和信陵君的典故,自然而然地将侠客与明主联系在一起,同时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志向。

接下来的八句诗则顺应上文,详写信陵君借用两位侠客救赵的故事,一来从抽象到具象,进一步刻画了侠客慷慨豪纵、尚义气、重承诺的形象;二来表明了侠客与明主之间的关系:明主须借助侠客的勇武来成就事业,侠客也须得遇明主才能功成名就。最后四句,诗人点明,虽然侠客的目的没有达到,但依然是“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比起那些在书阁中书写《太玄经》到白头的儒生们,更应为人称颂,流芳后世!

这首诗其实可算是诗人李白的自我写照。李白在少年时便颇受关陇一带“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的风气影响,以至“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少任侠,手刃数人”(魏颢《李翰林集序》),一生不曾离剑。因此,此诗实为借赞誉侠客以抒发己志。梅花北宋·王安石[26]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27]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释

[26]凌寒:冒着严寒。

[27]为:因为。赏析

诗人以诗作画,开篇便点出此梅非彼梅,不是供在案上花瓶里邀宠的那一朵,也不是盛放在梅林中的一树繁花,而是开在“墙角”——这个显得有些冷清、有些寂寥的特殊地点。但就是在这一狭小的空间里“凌寒独自开”的“数枝梅”,给人以无限遐想,似乎每个读者的脑海中都能描绘出一幅独属于自己的由诗句衍生的画面。也许,那是几枝清丽淡雅的梅花,悄然绽放在江南园林的一角,斜斜掠过了墙上的小轩窗,静待佳人的轻嗅;也许,那寥寥几枝梅,清瘦而疏落,却坚持着一种遗世独立的倔强与孤傲,怒放出一种野性的自由……结合此诗的写作背景,可见这也是作者的自况,是当时年过半百、变法之路一再受阻的作者的心境写照。

第三句用雪衬梅,既在画面上为单调的梅增添了一抹情趣,也是对上句中“凌寒”的巧妙诠释。而雪与梅,两者好像已交融为一体,但即使是远远望去,也能清晰分辨——“为有暗香来”。这一句从视觉转为嗅觉,作为诗人的最后一笔,完美收结全篇。似有若无间,那隐约朦胧的“暗香”,飘落于纸上与雪花相缠绕,渐飘至墙外,愈来愈远……

好画有留白之美,好诗亦有白描之妙,这首小诗以毫无雕琢、浅白朴素的语言写梅花的高洁素雅,借梅咏志,适于吟诵又意境深远,千百年来,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心。[28]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南宋·辛弃疾[29]

别茂嘉十二弟。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30]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31][32]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33][34][35]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36]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37]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注释

[28]茂嘉十二弟:辛弃疾的族弟。

[29]鹈鴂:也名博劳、伯赵,也有人认为即是子规(杜鹃)。

[30]马上琵琶:用王昭君事,后人认为昭君在出塞时在马上弹琵琶以自遣。

[31]长门:汉时的长门宫,陈阿娇是汉武帝的皇后,“金屋藏娇”的故事即是为她所发,但后来她失了宠,黜居于长门宫。

[32]看燕燕,送归妾:《燕燕》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据说是卫庄公的夫人送庄公之妾陈女戴妫归陈国时所作。戴妫的儿子在卫被杀,她迫不得已而归陈。

[33]将军百战身名裂:此指汉将李陵,他虽身经百战,但最后投降匈奴身败名裂。

[34]河梁:相传李陵在匈奴送别苏武时有诗送之,其中有“携手上河梁”之句。

[35]故人长绝:即指李陵与苏武永远分别。

[36]易水萧萧西风冷:指战国时的刺客荆轲刺秦事,荆轲走时在易水与燕太子丹告别,送他的人都穿着白衣,荆轲临别时高唱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7]还知:如果知道。赏析

这是作者为送别族弟茂嘉而写的一首送别词。词一开始先描写了三种鸟的悲啼声,同时使用了诗歌中赋和兴的手法。说赋,是因为它铺叙三种鸟的叫声,这三种鸟在现实中都是可闻的,相当于写实;而说兴,是因为鸟的悲啼在中国古代的文化符号里都是象征着凄切与悲哀的,此处则不仅表达了作者的伤春惜时之情(如“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也映衬了作者和族弟的离别之悲,引出下文这句“算未抵、人间离别”。至此处,作者没有具体写自己和族弟的离情,而是立刻引出下边五个人间的痛苦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写昭君别汉元帝;“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写陈阿娇别汉武帝;“看燕燕,送归妾”语出《诗经·邶风·燕燕》,诗有“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的句子,相传是庄姜别戴妫时所咏;“将军百战身名裂”和“易水萧萧西风冷”句,则分别写李陵别苏武、荆轲别燕子丹。下笔的出人意料,体现出作者的别有寄托。前三种离别写于上阕,透露出女子幽怨愁闷的情怀;而后两种离别则渗透着苍凉悲壮之情,侧重于写男子功败垂成的痛苦。

这两种典故类型影射的情感各不相同,似乎各有指涉。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靖康之变后,金国占据北方,南宋偏安一隅的境况。北宋的许多皇子皇妃被幽禁在北方,被迫别离皇家,不正同于昭君、戴妫的离国别家,以及阿娇的被幽禁冷宫吗?而许多像辛弃疾这样的壮士,无法回到北方的家乡,欲报国杀敌也难以实现,这不正和苏武流滞匈奴、荆轲惨死秦国的处境极其相似吗?可见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情感,会变得更容易一些。此外,从结构上看,五种离别分布在上、下阕中,使上、下阕在结构上显得没有分别,而是连贯下来的,这在词史上比较少见。结合辛弃疾本人的性格,他豪放洒脱,不拘一格,作词当也是如此,即兴而写,铺陈自然,因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创新词的体制,当是可以理解的。

从词作的风格特点上看,这首词与宋代其他词人的送别词,如周紫芝《踏莎行》、田为《江神子慢》,在艺术面貌上均有极大的不同,虽然感情基调还是颇为悲伤的,但其词中却自有一股郁勃清刚之气。“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颇显豪迈飘逸的英雄气息,这也是因为辛弃疾是一位曾经驰骋疆场的马上英雄,其英雄豪气体现在词作中,自然会与一般的送别词有所不同。“正壮士悲歌未彻”便是作者这种英雄气概的自我写照。由上阕啼鸟之声引出人间五场离别的悲剧,到下文中作者又以一句“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来为这几场悲剧作结,呼应上文,不仅使艺术结构显得十分圆润而和谐,而且进一步点染上文所叙写的离情之苦、之深,极富艺术感染力。结尾一句“谁共我,醉明月”,从语气上像是在对其送别的人抒怀,这就使小序中“别茂嘉十二弟”的交代落到实处,使文章的艺术结构完整。像辛弃疾这样豪迈不羁的马上英雄,在写文章时也能有这样缜密的文思,细腻的笔触,体现作者立功立言皆兢兢业业的精神,足见英雄自有柔肠百转。词人之冠

辛弃疾一生词作颇丰,现存其作六百余首,堪称南宋词人中著作最丰富之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辛词艺术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既有秉承苏轼遗风的豪迈雄奇、沉郁苍凉的豪放之作,比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也有婉约深情、哀怨动人的婉约名篇,比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脍炙人口,千古绝唱。正如清代四库馆臣所评价的那样——“其(辛弃疾)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38][39]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注释

[38]西岭:指西岭雪山。

[39]东吴:古时吴国的领地,包括今江苏、湖北、浙江、福建、湖南等省份部分地区。赏析

杜甫的《绝句》组诗共有四首,此诗是其中的第三首。当时,“安史之乱”得以平定,于前一年避往梓州的杜甫回到了成都的浣花溪草堂。因此,这首即景小诗充盈着作者因重返故地,面对草堂周围明丽春景时的愉悦心情。

本诗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作者眼前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上联两句写草堂周围柳树新绿,成双成对的黄鹂在刚抽出嫩芽的柳枝间欢快鸣唱、跳跃,而澄澈如洗的蓝天上,白鹭自然成行,以优美的姿态振翅高飞。这两句诗有声有色,一个“鸣”字传神地刻画出黄鹂啼声的清脆动听,一个“上”字写出了白鹭越飞越高的奋发姿态,且“黄”与“翠”相衬,“白”与“青”相映,颜色对照极其鲜明。

一、二句里作者的视线由近及远,三、四句则是由远及近。窗前远眺的诗人的目光,随白鹭的飞翔向上延伸,继而转下,望向西岭雪山。眼前景象的自然转折,不仅使得整个画面的空间感更为广远,也是以雪之白衬托早春的绿、以雪之冷衬早春的暖。末句则与开头呼应,再写近景,并用意味深长的“东吴万里船”婉转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思绪:因叛乱平定,江边才能停泊来自东吴地区的船只,这怎能不令人欣喜?而在欣喜之余,多年在外的作者又怎会不期盼着乘船远行,早日归返故乡呢?晴落日忆山中唐·李白

雨后烟景绿,晴天散余霞。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1]

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2]

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注释

[1]嗟:表示感叹、忧伤。

[2]丹砂:又名朱砂、辰砂,古时道家为追求长生炼丹的产物。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是李白在某个春日的黄昏时分,登山望远,一时心生感触而作。

诗歌的前四句正面写景:原野山色在雨后愈显葱绿,晴空里晚霞绚烂,正与枝头绽放的鲜花相映衬,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春景图。首句里“烟”字用得极妙,形象传神地向读者传递出雨后初晴时那种湿漉漉、雾蒙蒙、若隐若现的情境。次句中的“散”字,则写出了晚霞漫布天空时聚时散、时浓时淡的动感。“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两句更是动感十足,让人仿佛可见枝头花朵层层绽放的过程,成为描写春景的名句。

然而,这一片春光明媚、鲜花盛放的繁华,却是为了衬托诗人心中对于时光迟暮、花瓣凋落、人生苦短的嗟叹,也令他产生了“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的念头。可以说,此诗相对于“诗仙”的诸多瑰丽诗篇而言并不算十分出色,但因着李白遣词炼句的高超功力,平凡的景色亦显现出了不平凡的光彩。[3]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北宋·晏几道[4][5]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6]流莺取次飞。[7]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8]归期未可期。注释

[3]鹧鸪天:词牌名,又名《醉梅花》《剪朝霞》《思越人》等。

[4]翠微:形容山色青翠,这里指山林幽深处。

[5]行人:离家远行的人。

[6]流莺:黄莺。取次:随意。

[7]弄晴时:指杜鹃在天晴时卖弄自己的声音。

[8]争奈:无奈。赏析

杜鹃,又被称为杜宇、子规,因传说中其叫声犹如“不如归去”,因而成为诗词中代表愁闷、思乡的典型代表。

作者在词中通过杜鹃写思归之情、羁旅之愁,以直接的言辞表达曲折的心意,感情真挚热切而不流于伤感消沉,颇具个人特色。

上阕写行人于赶赴旅店的路途中初闻杜鹃啼声。彼时正是春光明媚,山色青翠,行人从山林幽深处行来,但见庭阁楼台连绵,百花盛开,未想正自心情愉悦时,竟听到了杜鹃声声,勾起心中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作者用随意飞动的黄莺来反衬杜鹃声的紧紧跟随,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心中愁意随着杜鹃一声接一声的鸣叫而越来越加深的变化感。

然而,作者并没有顺势在下阕正面渲染这份离愁和思乡情,而是以反跌之笔,从恼怒杜鹃聒噪的角度来感叹人生境遇不由己的无奈。“惊梦觉”三字,初看似乎旨在引出行人梦醒仍然听到杜鹃鸣叫不停时的烦躁,细一琢磨,便令人不由猜想,是什么样的梦使得行人惊觉?可与之前闻杜鹃有关?最后,作者用一句“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的叹息结束词作,留下袅袅余音。[9]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南宋·李清照[10]

暖雨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11]泪融残粉花钿重。[12][13][14]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15]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注释

[9]蝶恋花:唐教坊曲,后为词牌名,又称为《卷珠帘》《凤栖梧》等。

[10]雨:一作“日”。晴:一作“和”。

[11]花钿:古代妇女贴在脸上的一种花饰。

[12]乍:起初。

[13]山枕:古代的一种枕头,中间凹陷,两边凸起,形状如山。欹(qī):歪向一边。

[14]钗头凤:古代妇女的一种凤形头钗。

[15]夜阑:指夜将尽时。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别离后的相思与愁闷,题材虽无新意,但李清照以其细腻的笔触、巧妙的构思和用词,酿出了格外醇厚的滋味。

起处三句绘初春美景,笔调轻快,貌似与主旨无关,其实是以之为背景,反衬后文的离愁别思。“柳眼梅腮”曾被评为“易安奇句”之一(沈际飞评《草堂诗余正集》卷四),盖因其意蕴丰富,既是对于起句写景的补充,将柳树细长的嫩叶比喻为含情脉脉的眼睛,将梅花初绽的粉红花瓣喻为女子的香腮,同时又结合下句,勾勒出了一个闺中思妇的形象。接下来,一句如同呢喃的设问“酒意诗情谁与共”点明题旨,道破了思妇心中的入骨相思。这相思不仅因离别而起,更因精神生活的空白而显得尤为难耐。

词的下阕以试夹衫、欹山枕、剪灯花等思妇生活中的细节,来详解“酒意诗情谁与共”的寂寞。其中,“抱”字用得最为绝妙,使得无形的浓愁似乎化为了有形的可以拥抱的实质存在,且突出了思妇曾经与丈夫好梦共枕,如今却只能独抱浓愁的今昔对比。词的结句“夜阑犹剪灯花弄”亦颇为耐人寻味,思妇夜深难眠、闲剪灯花的情景跃然纸上,而这一消磨时间又饱含期望(传说中灯花是喜事的预兆)的动作比直诉相思更富有感染力。[16]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五代·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17]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注释

[16]子夜歌:原乐府曲名,这里是词牌《菩萨蛮》的别称。

[17]谁与:即与谁。赏析

南唐后主李煜入宋后被囚于汴梁(今河南开封),这一时期他的作品皆以怀念故国、抒写亡国哀思为主题,其中写梦回故国的有四篇,此为其一。

词人开篇直抒胸臆,言人生在世,愁恨难免,无论是词人自己或众生皆如此。可是,因愁恨而“销魂”者,竟是“独我”,且此情此恨无限!

若是常人言此,也许有强说愁之嫌,而由词人道来,则的确是饱含血泪悲痛。词人昨为一国之君,今为敌国囚虏,如同从云端跌入最底层,如此强烈的反差带来的痛苦、屈辱和悔恨,当然是日日夜夜、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尤其是,昨夜梦回故国,梦中一切如旧时,于是梦醒时分,愈添凄凉……

词人先写梦醒后的悲叹,再写昨夜的梦,最后重归悲叹,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为作品增添了曲折之意。而无数梦境、无数记忆中,词人重点提起过去在晴秋登楼、远眺故国江山的情景,是以昔日自由反衬今日的身陷囹圄,以从前为众人簇拥的威风气派反衬如今的孤独凄苦。

词作以歌代哭,句句如脱口而出,风格平白流畅,不加雕琢,但因为融入了词人发自内心的浓厚情感,故而犹显真挚感人。[18]江楼夕望招客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19]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20]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21]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释

[18]江楼:杭州城东楼,又被称为东楼、望海楼、望潮楼。

[19]四畔:四周。

[20]平沙:广阔的沙原。

[21]就:靠近。赏析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夏季的一天,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设宴招待朋友,于江楼上望见杭州城外的景色,一时诗兴大发,创作了这首七言律诗。

诗的前三联写景,描写顺序亦随着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首联二句写诗人向远处眺望所看到的景色:彼时,暮色将尽,夜晚初临,海天相连,山川壮阔,呈现一片苍茫之感。颔联写杭州城内灯火初现,越来越多,越来越亮,如同闪烁的星河。诗人用“万家”“星河”来形容灯火的数量之多和明亮程度,明面写景,实则从侧面体现了杭州城的繁华。

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可以说是全诗中最精彩的两句。风吹古木,那树叶的沙沙声,就像是雨声一般,而明亮的月光映照在广阔的沙原上,就犹如铺洒了一层洁白的霜。然而,诗人的用意,并不止步于以雨声形容树叶沙沙的动听,以霜的洁白来衬托月光的皎洁,他出其不意地用了“晴天雨”“夏夜霜”两个矛盾的比喻,为夏天的夜晚增添了一抹清凉感。这两种不大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连接在一起,让人觉得贴切形象之余,更不由赞叹诗人用词的精巧别致。

有了颈联的铺垫,尾联脱离写景而“招客”,也就不显得突兀了。事实上,诗人和友人不正是在江楼上消暑吗?所以这两句其实也是以含蓄的笔法写景,将镜头从城外远山到城内灯火到楼外古树,一步步拉近到楼内,令自己和友人的形象自然而然地绘入整首诗的画面中。[22]雪梅香·景萧索北宋·柳永[23]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24]。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25]。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

[26]征鸿。注释

[22]雪梅香:词牌名,作者自度曲。

[23]动悲秋情绪:因宋玉《九辩》的首句为“悲哉,秋之为气也”,因此悲秋情绪常与宋玉联系在一起。

[24]溶溶:形容宽广或河水流动的样子。

[25]雨迹云踪:化用朝云暮雨的典故,代指男女情爱或欢会。

[26]分付征鸿:分付,即托付;征鸿,即鸿雁,指传递书信。赏析

柳永以词闻名于世,在当时已是“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然而究其一生,可谓十分落魄,这也令他选择了一种混迹青楼的所谓“诗酒风流”的生活。因此,他的许多诗词都是写给青楼情人的。

在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柳永第四次落第后,离开了京都,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便作于与情人道别时。此后,他由水路南下,以填词为生,渐获盛名。本词便是那一时期的作品。《雪梅香》一词旨在表达游子的秋愁与相思。上阕写词人登高远望,被眼前萧索苍凉的秋日景色触动了悲秋情绪。渔市、水村、袅袅孤烟、飞舞的残叶、辽阔的江天、坠落的夕阳……词人撷取诸多意象,描绘出一幅萧索的江边秋景,用浓艳的色彩反衬秋的灰暗与悲凉,却又以滚滚波涛将这份忧愁引向更为辽阔、悠远的地方……

下阕写别后相思,“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这里的“别后愁颜”“镇敛眉峰”恰与上阕的“愁红”“寒碧”相呼应,点明词人触景生情的契机,也可见其暗埋伏笔的写作技巧。而其后的数句相思语,词人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完成了从甜蜜回忆、突然分离到如今形单影只、只能寄托于鸿雁传情的叙写。词人用词的精巧,使得读者在这个并不曲折的过程里也感受到了浓厚的欢愉,以及欢愉后的哀愁。“雨迹云踪”借用典故喻男欢女爱,在点明甜蜜的同时又表明往昔不再、踪迹难寻,以“顿乖”修饰,突出分离的突然。接下来两句七言对句,“雅态妍姿”的“欢洽”对照“落花流水”的东西飘零,更进一步加重抒情的力度。结语“尽分付征鸿”,不仅点明了“无憀恨、相思意”的无从排遣,只能将渺茫的希望寄托于鸿雁,也是在画面上对上阕秋景的遥相呼应,达到令无形的相思之情化为有形,随鸿雁越飞越远的延伸效果。[27]南乡子·送述古北宋·苏轼[28]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29]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注释

[27]述古:苏轼好友陈襄的字,福建闽侯人。

[28]临平山:位于杭州东北,山上的塔当时是送别的标志。

[29]荧荧:形容灯光闪烁的样子,诗中一语双关表示灯光照射泪水的反光。赏析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任杭州通判,第二年陈襄替任杭州太守,两人交情甚笃。熙宁七年,陈襄调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一路送至临平(今杭州余杭)。依词意看,这首词应是写于两人分手后的当夜。

上阕前两句从作者送别友人后离开临平城时写起,短短十二个字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以及再也望不见友人身影的失落体现得淋漓尽致。“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既是作者按捺不住回首时望见的实景,同时也是其精心选取的诗歌意象,用以加强作品的抒情力度。亘古不变的山与城,恰恰突出了人生的聚散苦匆匆;沉默不语的山与城,也恰与心头那份沉甸甸的、难以言说的感觉相照应。而接下来所写的临平山上的塔,也同样起到了以无知的客观之物衬托主观情绪的作用。

词的下阕转为描写作者于归途中难以成眠的情景,进一步抒发心中对友人的思念。凄清的晚风、寒凉的衾枕、一盏孤灯,本就已令人倍感孤独,更哪堪那荧荧闪烁的微光,好似过往的无数回忆在摇曳,又好似离人的泪眼盈盈……万千思绪,终化作一句“秋雨晴时泪不晴”!将秋雨和泪水联系在一起,在古诗词中并不少见,作者却以两个“晴”字化平凡为神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东坡肉的由来“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被贬到了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做团练副使。职务下降,工资待遇减少很多,苏轼的生活水平一下子下降不少。苏轼是个标准的“吃货”,大宋主流肉食羊肉他吃不起,就改吃猪肉,而且还因此成就了一道美食——东坡肉。东坡肉色泽红润、肉质酥烂、肥而不腻、回味无穷,当真是一道流传千载的名菜。松寻西山隐者不遇唐·丘为[1]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2]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3]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4]

差池不相见,黾俛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5][6]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7]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注释

[1]茅茨(cí):茅草屋。

[2]扣关:敲门。

[3]巾:覆盖。柴车:破旧的车子。

[4]黾俛(mǐn miǎn):踌躇的样子。

[5]契:惬意,满意。

[6]荡:舒畅,欢畅。

[7]兴尽:语出《世说新语》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故事,“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赏析

丘为这首诗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访隐居的朋友而未能见上,应该是一件很令人感到失望的事,而丘为在诗中却以“兴”字点睛。虽友人未曾谋面,但山中景色令诗人大饱眼福,失望被彻底清除掉了,乘兴而来,兴尽而归,此中别有一番滋味。

诗人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的深山绝顶“茅茨”之中,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三、四句,写到寻人不遇,扣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踟蹰的想象之辞,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作铺排描写更觉灵活有致。远路相寻,差池不见,失望之心不能没有。随后笔锋一转,荡去寻人不遇的失落感,将眼光放在了西山的风景之上,从怅惘之中推出钦羡的味道来。诗人在没有宾主之欢的情况下,仍然感到了心旷神怡。寻人不遇而遇佳景,亦是人生一大快事,兴尽下山,了无牵挂。该诗用语遣词,平实朴质,给人一种新境界和新感受,信笔书来,使读者亦如置身于西山之中。[8]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北宋·苏轼[9]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10]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8]乙卯:即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苏轼知密州(今山东诸城)。

[9]十年: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1065年,至此时正好十年。

[10]短松冈:这里指王弗之墓。赏析

苏轼十九岁时,与同郡女子王弗结婚,二人甘苦与共、恩爱情深。可惜造化弄人,王弗二十七岁便病故了。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也就是离王氏逝世十年之际,苏轼在密州时梦见了亡妻,他心潮涌动,不能自己,于是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这首词虽然以“记梦”为引子,但词人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写梦,而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写出生离死别的时间虽久,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但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看起来都是平常句,却无不出自肺腑,十分诚挚。“不思量”言平日政事繁忙,似乎无暇顾及,极似无情,“自难忘”则表明虽然看似不曾思量,在内心深处则未尝一日去怀。时光一晃就是十年,但这种早已经融入灵魂的深挚感情,却是时间割不断的。十年忌辰到来之际,往事种种都涌到心头,可这时却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感情的闸口此时已经打开,激荡在胸口。然而,就算是此时得以相逢,也可能对面不相识了,因为备受死别痛苦的折磨,词人这时虽然只有四十多岁,但是已经容颜衰老。明明她去世已经十年了,却还要说相逢;纵然能相逢,却又“应不识”,感情之悲恸深沉,就在这一扬一抑中被宣泄得淋漓尽致。

在倾诉了自己的情感之后,词人把笔触转向了梦境描写。在梦里,他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见到心爱的妻子,“小轩窗,正梳妆”,犹如新婚未久的少妇。这往日熟悉而甜蜜的一幕,却由于人鬼之道殊而令人无限伤神。在梦中,两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眷眷不已。全词用语明白如话,却饱含无限深情。名士与名僧

苏轼一生最好的朋友是位和尚——宋代名僧佛印。这两个“活宝”交往的事迹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精彩段子,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要数“一屁过江东”了。一次,苏轼写诗向佛印炫耀,其中有“八风吹不动”之句,佛印偏在下面批了“放屁”两个字。苏轼看到后勃然大怒,就赶去质问佛印。佛印回答说:“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就把你吹过来了?”这也成就了一个千古段子。[11]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南宋·岳飞[12]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13]人悄悄,帘外月胧明。[14][15]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16]。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释

[11]小重山:词牌名,又名《小重山令》《小冲山》等。

[12]寒蛩(qióng):深秋时节的蟋蟀。

[13]月胧明:月光朦胧不明。

[14]功名:这里指驱逐进兵、收复失地的功业。

[15]旧山:指故乡的山。

[16]瑶琴:装饰以美玉的琴。赏析

岳飞的词作存世的有三首,每一首都围绕着他一生的事业“抗金”展开。十九岁的岳飞自北宋末宣和四年(1122)投军,至三十九岁时背负“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平生志愿便是抗击金军、收复失地。二十年来他“白首为功名”,终于争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功绩,无奈宋高宗与秦桧一意议和,于绍兴十年(1140)岳家军大败金军的情况下,仍连发十二道金牌令岳飞班师回朝,彼时岳飞内心的苦闷和愤慨可想而知。这首《小重山》便是这一时期岳飞心境的写照。

因时间地点与心情的改变,此词不同于那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没有了壮怀激烈、气盖山河的高昂情调,而是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沉郁和凄怆。三更时分,夜凉如水,从收复中原、回到故乡的梦境中惊醒的岳飞,听着寒蛩的鸣叫,独自在阶前徘徊踱步,纠结在他心头的凌乱思绪能说给谁听呢?不可违的皇命与不可改的己愿的冲突,是难以化解的;纵使他力主抗金,终是孤掌难鸣,敌不过朝中上下的一片议和声;收复河山固然是多少人的心愿,可惜“旧山松竹老”,多年的战争,已渐渐消磨了他们的斗志,他们不愿再打仗,不愿血流成河……可又有谁愿年年争战?难道为了一时平安就该对敌人一再妥协吗?

词中没有详写这诸般思虑,只以比喻、暗示的手法曲折地表明心事,而岳飞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沉重的悲苦,无不跃然于字里行间,读之令人心生恻然,发出“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慨叹。[17]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北宋·司马光[18][19]

宝髻松松挽就 ,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20][21]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注释

[17]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名,后作为词牌名,又名《江月令》《步虚词》等。

[18]宝髻(jì):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髻,装饰有精美的头饰。

[19]铅华:古代妇女所用的妆粉。

[20]争如:意为怎么比得上。

[21]笙(shēng)歌:指合着笙唱歌,泛指奏乐唱歌。赏析

司马光以一部《资治通鉴》流芳于世,并未以词作闻名,然其著词功力,仅从这一首《西江月》便可见一斑。

上阕四句描写宴会上遇见的女子:松挽云髻,发饰精美;薄施脂粉,妆容淡雅;体态轻盈,裙裳犹如青烟翠雾笼罩;舞姿动人,就像柳絮游丝一样优美轻柔。作者在这里用了“松松”“淡淡”两个叠词,不仅在声律上使得诗词更富有节奏感,同时也令佳人之美显得十分逼真,简直跃然纸上。“松松”予人慵懒随意的印象,但“宝髻”一词表明这份随意中透着精心修饰的妩媚;“淡淡”说明不是浓妆艳抹,凸显女子的心灵手巧、清丽雅致,而随着作者的描述,读者眼前也仿佛浮现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女子形象。

下阕转为写情,一来抒发了席散酒醒后对佳人的相思,二来进一步衬托其不同寻常的魅力。正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因为那位女子是如此的色艺双绝,所以作者在夜阑人静时仍念念难忘,对月追思,甚至发出“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之叹。然而,这种难以自禁的情思又不同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强烈渴望,它恰如佳人的妆容,是淡淡的,却又无法忽视和遗忘,因此作者哪怕已是酒后清醒了,依然伫立于月下,静静地回忆她的袅娜舞姿。[22]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唐·李白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23][24]

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

鸡与鸡并食,鸾与鸾同枝。

拣珠去沙砾,但有珠相随。

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

若惜方寸心,待谁可倾倒?[25]

虞卿弃赵相,便与魏齐行。[26]

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横。

当时不好贤,岂传千古名。

愿君同心人,于我少留情。[27]

寂寂还寂寂,出门迷所适。[28][29]

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注释

[22]五松山:位于今安徽省铜陵西北。南陵:县名。常赞府:名常赞,任南陵县丞。

[23]因依:依靠的意思。

[24]萧艾:野蒿,常用来比喻小人。丰茸:丰盛细密。

[25]“虞卿”二句:《史记·范雎传》中记载,秦相范雎的仇人魏齐逃到了赵国,秦昭王逼赵王送上魏齐的头颅,不然就出兵攻赵。赵孝成王于是追捕魏齐,魏齐趁夜约见赵相虞卿,虞卿觉得说服不了赵王,便解下了相印,与魏齐一同出逃。

[26]“海上”二句:《史记·田儋传》中记载,刘邦在打败项羽称帝后,田横率领五百人逃到了海中的一个小岛,刘邦便以赦免田横之罪招安他,田横在去洛阳的路上便自杀了,其五百部下听说后,也都跳海自杀。

[27]适:到。这句是说出门后迷失方向不知道到哪里去。

[28]“长铗”句:见《战国策·齐策四》,齐人冯谖是孟尝君的食客,刚开始不受重视,于是他三次倚着柱子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一一满足了他的要求,换得了冯谖的竭力报效。铗:剑。

[29]“秋风”句:西晋文学家张翰因不愿卷入八王之乱,便以秋风起为借口,说自己思念故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辞官回乡。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铜陵五松山居住过一段时间,并与当时任南陵县丞的常赞结为好友,故以此五言古诗相赠。

诗歌的前半部分,诗人采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来言明自己的心迹。“为草”至“丰茸”六句,写做人当如兰之幽香、松之耐寒,只要世间存此二君子,则那些像萧艾般的小人再“丰茸”也是徒然。紧接着的八句,诗人继续以鸡与鸡一同进食、鸾鸟和鸾鸟同枝栖息、人们丢弃沙砾而取珍珠与自己相伴,来说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表示自己这位“远客”来投奔常赞这位名士贤人,是值得他敞开怀抱欢迎的。

诗歌的后十二句,诗人则借用古事典故以抒情,“虞卿弃赵相”“壮士死田横”两个典故,是为了更进一步承接上文,强调贤人好贤,所以才有千古流传的美谈,而“寂寂还寂寂”的自己希望常赞这个同心人能“于我少留情”,完成一场“长铗归来乎”的知己之遇。

托物言志和借典抒怀,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一系列意象的对比、反衬,诸多含义深刻的故事,被诗人巧妙安排在一起,却不显累赘重复,生动形象地将“好贤”品德推崇至极点,完成了对主人的赞美以及自我心事的倾吐。送饯从叔辞丰州幕归嵩阳旧居唐·卢纶

白须宗孙侍坐时,愿持寿酒前致词。

鄙词何所拟?请自边城始。[30]

边城贵者李将军,战鼓遥疑天上闻。[31][32]

屯田布锦周千里,牧马攒花溢万群。[33]

白云本是乔松伴,来绕青营复飞散。[34]

三声画角咽不通,万里蓬根一时断。

丰州闻说似凉州,沙塞晴明部落稠。

行客已去依独戍,主人犹自在高楼。[35]

梦亲旌旆何由见,每阻清风一回面。[36]

洞里先生那怪迟,人天无路自无期。

砂泉丹井非同味,桂树榆林不并枝。[37]

吾翁致身殊得计,地仙亦是三千岁。[38][39]

莫着戎衣期上清,东方曼倩逢人轻。注释

[30]李将军:指汉代李广。

[31]屯田:古时用士兵开垦荒地以供军需。布锦:形容田园齐整。

[32]攒花:形容马群的颜色纷杂。

[33]白云:这里指送别的那个人。青营:指作者的营寨。

[34]画角: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指军乐。

[35]旌旆(jīng pèi):旗帜,这里代指送别的那人。

[36]洞里先生:代指仙人。

[37]地仙:这里指告别的人归隐修仙。

[38]戎衣:军人的衣服。上清:道家传说中,天帝的住处称上清宫。

[39]东方曼倩:即东方朔,字曼倩,传说中后来成为仙人。赏析

这首诗是卢纶在送别钱从叔辞去丰州幕返回嵩阳时所作,但与一般送别诗词不同,全诗并无依依惜别的留恋之词,只以平淡的口吻一一述来,将心中情绪隐藏在字里行间。

起头四句起过渡作用,言明诗人持酒致词,引出下文关于边城的论述。接下来四句以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为引领,描写了边塞军营的生活:兵士们开荒种田,田园整齐如同锦缎铺陈;万马奔腾,马的颜色纷杂如同攒花。“白云”四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即将远去的人曾经在军中与自己为伴,却又“复飞散”,这使得军中“画角”也凝噎不通,彼此的联系如同“蓬根一时断”。然而,诗人没有一味诉说离别的忧愁,而是笔锋一转,在诗歌的后十四句中祝愿“行客”能如同传说中的东方曼倩一样修成仙人,每日与仙人往来,长寿且乐趣无穷。[40]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南宋·辛弃疾[41][42]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43][44]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45]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46]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47]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48]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注释

[40]灵山:在江西上饶。齐庵:疑为词中之“吾庐”。

[41]惊湍(tuān):急流,这里指山上的瀑布。

[42]跳珠:瀑布飞泻时溅起的水珠。

[43]合:应该。投闲:这里指过闲散的生活。

[44]检校:巡查。长身:即高大。

[45]龙蛇影:这里指松树的影子。

[46]谢家子弟:指东晋时期的名门谢氏,以子弟衣着潇洒,风度翩翩著称。

[47]相如庭户:相如指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以文学风度著称当时。

[48]太史公:司马迁曾任太史令,自称太史公。赏析

这首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词人落职隐居于江西上饶带湖时。有别于许多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写景词作,作者直接融情入景,将灵山的景色与自己的眼光、感受糅合在一起,同时运用新奇的比喻,使得这首词通篇写景,却绝不重复、空洞,极为传神。

上阕先写远景众山,再写近景惊湍、跳珠、小桥、松树、吾庐,且每一处景都以传神的比喻写出了其特点:“万马回旋”,凸显出重峦叠嶂的雄伟气势;“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可见瀑布的湍急,以及溅起的水珠的灵动清凉;“缺月初弓”,绘出急流上小桥的形状,在雄伟景色中增添了一抹灵秀之气;“老合投闲”三句,尤为神来之笔,仿佛庐舍前的“十万松”便是千军万马,等待着词人去“检校”,这种写法不仅令松林的雄浑刚健呼之欲出,也暗示了投闲置散的词人心中,仍存有建功立业、报效家国的志向。“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作为上阕的结语,既为写景,又是承接上文,抒发己志。于此六句中,读者似乎能望见,词人二十二岁时率五十多人袭击数万人驻守的敌营、勇擒叛徒的英武形象。

下阕继续写景,却是用虚笔写灵山之精神,作者连用了三个构思别致的比喻,“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在此,人之精神与山之神魂的巧妙融合,顿时将平凡的山川美景提升到不平凡的高度,同时仍是借景言志,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叶[1]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南宋·李清照[2]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3][4]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注释

[1]添字丑奴儿:词牌名,一作《添字采桑子》。《丑奴儿》与《采桑子》同调,异名。唐代教坊有兼备歌舞的大曲《杨下采桑》,而《丑奴儿》是从大曲中截取一遍而作的双调小令。添字,则是在原调的上下阕的第四句各添两字,将原来的七字句,改组成四字、五字两句,同时改变音节与乐句,是为《添字丑奴儿》。

[2]中庭:指庭院里。

[3]霖霪:本指久雨,此处形容雨声连绵不断。

[4]北人:北方被金国占领后,来自北宋故地的人,这里指词人自己。赏析

这首词作于北宋灭亡之后,其时的李清照不仅远离故土,更兼失恩爱的丈夫赵明诚。作为一位未亡人,飘零异乡,看到满园葱茏的芭蕉叶,不禁升起一片怀乡悼人的满腹愁情。

上阕由视觉入手,“窗前谁种芭蕉树”,看似闲闲一问,便自然引出下文,移情入景。碧绿的芭蕉叶子,几乎遮满了整个庭院,叶片葱茏舒展,蕉心蜷缩有致,这么热烈的生命绽放却不能让词人有所展怀,反而悲从中来,可谓景愈盛而心境愈凄凉。一句“阴满中庭”,道出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蕉叶似巨掌,如绿扇,张张面面,层层叠叠,将庭院遮盖。而接下来,再一句“阴满中庭”,反复吟咏,使人如临其境,如立窗下,生扯出一丝无奈的苍凉,这苍凉无法排解,无法忘却。“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叠字连用,从听觉到视觉,向人展示蕉叶的舒展之态、蕉心的蜷缩之美。舒舒卷卷皆有余情,什么情?自是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对逝去挚爱的绵绵眷恋,抑或有对当下飘零身世的心灰意冷。万千情思不绝,满怀愁绪不解。

下阕由视觉转入听觉,三更雨,点滴到天明,一怀愁绪由这淅淅沥沥的雨声点缀,又怎能不愁意转浓?雨打芭蕉,声声入耳,伤心人又何能入眠?自古以来,芭蕉配雨声,便常写愁情。王维有“雨打芭蕉叶带愁”,杜牧有“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李煜有“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可见,当满怀愁绪的人听到雨打芭蕉声,便更觉凄凉。李清照在这里借芭蕉雨写故土之愁,可谓情景交融,入心入髓。“点滴霖霪”,“点滴霖霪”,同样是反复吟咏,雨声连绵不断,淅淅沥沥,凄凄惨惨戚戚。一个爱国爱家的女词人,经历国破家亡,丧夫流离,被这霖霪的雨声,灼痛了那一颗“故乡心”。一介愁人耳,哪“惯起来听”?全词卒然一结,直白轻淡,又余韵袅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