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09:25:23

点击下载

作者:王应麟,周兴嗣

出版社:岳麓书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试读:

出版说明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天人们要学习传统文化,如果说有所谓捷径可寻,那恐怕就是直接阅读古典名著了。长期以来,为大众读者出版古典名著的普及读物一直是本社的重要使命。约三十年前,我们便出版了“古典名著普及文库”,收书五十余种,七十余册,蔚为大观。这套书命名为“普及”,首先是因为采用了简体字横排的排版方式。当时的古典名著图书,以未经整理的影印本和繁体竖排本居多,大众读者阅读有障碍,故本文库的推出,确有普及之效。其次,我们提出要让读者“以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书”,定价远低于当时同类型品种。基于此,这套“普及文库”迅速流向读者的书架,销量极大,功在普及不浅。

当年这套书,所收各书都是文言文全本,无注释,不翻译,对于今天的大众读者来说,已经很难起到普及作用了。而且,读者如果仅仅出于品鉴、入门的需要,也无须通读大部头的全本古籍。因而,我们推出这套全新的“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在选目上广泛听取国内名校学者们的建议,收录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第一流的名著一百余种,邀请学有专攻的学者精心注释、翻译,并加以导读。篇幅大的经典,精选菁华,篇幅适中的出版全本,个别篇幅小的,则将主题相近的品种合刊为一册。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买得起、读得懂中国的古典名著,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这一套轻松好读又严谨可靠的普及文库,便是我们努力实践这一理念的结果。

三字经

通行的《三字经》相传是宋代学者王应麟编撰,后来一般都沿用此说。王应麟是南宋庆元(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人,字伯厚,淳祐进士。他奉诏考士,见文天祥卷,认为“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极力向皇帝推荐,得置首选。度宗即位,累迁礼部尚书,著有《深宁集》《玉堂类稿》《困学纪闻》《玉海》等书二十余种,是一位忧时爱国、学问赅博、治学谨严的学者。因为《三字经》里叙述史实有不当之处,有的语言不够严密,似与王氏一贯治学谨严的态度不合,同时书中“魏蜀吴,争汉鼎”的话,也与王氏尊蜀抑魏的观点不符,所以有人认为《三字经》非王应麟所作,注释者王相则不同意这种看法。王相是明末清初人,字晋升,他选注的五言《千家诗》流传至今,还编撰有《尺牍嘤鸣集》《女四书》等书。

历来推崇《三字经》的人,称它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确实,自宋以后,《三字经》成为一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启蒙教材。以王相注本为例,全书正文总共一千一百多字,包含的内容却非常广博丰富。首先讲教和学的重要性,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些话成了人们多年传诵的格言,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其次讲礼教规范,其中不少话宣扬“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伦理道德,是不足取的,但“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这些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故事,却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教育儿童也还有其积极意义,在今天也还应该提倡。再次是介绍数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这些基本名物,介绍“小学”“四书”“六经”和“五子”这些当时年轻学子所必须具备的常识,然后用较长的篇幅讲述历史。《三字经》为宋代人所作,其谈历史的部分,原来写到宋朝就完了,自辽金以下,都是后人续写的。王相注本则讲到明末:“迨崇祯,煤山逝。”记住这些整齐押韵的句子,对中国自传说时期的伏羲、神农、黄帝至宋元明清的历朝名号就记清了。书的最后讲了很多我国历史上发愤求学成才的人物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而且明确指出:“有为者,亦若是。”“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些话对勉励儿童奋发向上,做有作为的人,无疑是有启发作用的。《三字经》在编写上确有其高明和独特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它采用三言韵语,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诵,又通俗易懂,无艰深古奥或勉强拼凑的毛病。全书或三字成句,或六字成句,或十二字成句,变化多样,生动活泼。自《三字经》问世以来,相继出现了不少三言韵语的蒙书,直到现当代,很多普及读物还往往采用这种形式,如《中国地理三字经》《中国历史三字经》等,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喻岳衡

导读

关于人的本性,中国和西方古代均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见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多持“性善论”,西方先哲则多持“性恶论”。《三字经》的作者显然是持前一种观点,同时也强调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于人的本性的重要性。

原文12345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678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虽说本性相近,但因后天环境和习染的不同,便造成性情和气质的差异。假如不对孩子施行良好的教育,人的善良本性就会改变。而教育的方法,则在于专心致志,始终如一。

注释

1 性:天性,本性。

2 习:习染,学习。

3 苟:假如,如果。

4 教:教育,教化。

5 迁:变迁,变化。

6 道:规律,方法。

7 以:在于,凭借。

8 专:专一。

链接

铁杵磨成针:传说李白小时候在山中读书,因厌恶学习,便私自逃离。在山下一条小溪旁,他看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又粗又长的铁棒。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磨铁棒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说:“我想将它磨成绣花针。”李白由此领悟到,要想成大器,就得专心致志,下足功夫。于是他返回山中继续学习,后来成为一代大诗人。

导读

孟子发奋学习,终成一代宗师,既说明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积极作用,也进一步说明了学习对于成长的重要性。教育孩子,必须有一套好的方法,好的方法,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教,二是师教。教育孩子,家长与教师均有责任,家教与师教相结合,是培养孩子成才的有效途径。中国古代道德体系中,有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孝悌”。孝即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这两条,应该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我们很难设想,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如何能够尊重和善待他人。那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命题,即如何处理做人与求知的关系。作者认为首先是做人,其次才是求知。一个道德高尚、品行完美的人,可以用掌握的知识报效国家,造福人民;而道德败坏、品行低下的人,即便拥有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是为谋取一己之私所用,而无益于社会。

原文12345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教678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方,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91011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12义。

译文

以前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逃学,孟母割断正在纺的纱线以诫勉他。窦燕山教子有方,五个儿子,均扬名天下。养育了孩子而不教育他,这是做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而不严格要求他,这是做老师的懒惰。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年轻时不学习,到老时能有什么作为呢?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精美适用的器物,而人不读书学习,也不能懂得做人的道理。

注释

1 孟母: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母亲。孟子少年丧父,传说他的母亲为了能使他安心学习,曾三次搬家。有一次,孟子偷偷地跑出去玩耍,孟母生气地割断正在纺织的纱线,以此告诫孟子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

2 邻:邻居。

3 处:居处。

4 机杼:织布机的梭子。

5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蓟州渔阳人,因家处燕山一带,又称窦燕山。五代后

时为户部郎中,五子仪、俨、侃、偁、僖相继登进士第,学问优博,并有时誉,人称“窦氏五龙”。

6 义方:合乎道义的教育方法。

7 过:过失,错误。

8 惰:懒惰。

9 宜:适宜,恰当。

10 琢:雕琢。

11 器:器物,器皿。

12 义:道理。

原文123456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78910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11121314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

做儿女的,从小就应该懂得尊敬师长和善待朋友,学习待人接物的道理和礼节。黄香年仅九岁,就知道为父母温暖枕席,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每一个做儿女的都应当遵行。孔融才四岁,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这种弟弟尊重兄长的道理,从小就应该知道。为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学习知识,丰富见闻,知道一些算术常识,了解基本的文理知识。数字是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

注释

1 为:作为。

2 方:正当。

3 亲:亲近,亲善。

4 礼仪:礼节和仪式。

5 香:黄香,东汉人,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子之一。据说黄香十分孝敬父母,夏天入睡前先把父母的枕席扇凉,冬天则用自己的身体暖热父母的被褥。

6 龄:年岁。

7 亲:父母双亲。

8 执:遵守,施行。

9 融:孔融,字文举,东汉著名文学家,孔子第二十世

10 弟:同“悌”,顺从和敬爱兄长。长:年长者,这里指兄长。

11 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12 某:一些,基本。

13 文:文理知识。

14 而:连词,有“到”的意思。

链接

程门立雪: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著名理学家程颐,正值程颐午睡。游、杨二人便在门外恭恭敬敬地等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天上飘起鹅毛大雪,不一会儿,地上积雪已有尺余。程颐醒来后,听说有两个青年一直在外面守候,既惊讶又感动,赶忙将二人请进屋中,并热情解答了他们的问题。

导读

天、地、人,日、月、星,都是自然界不可移易的存在,作者由此导出封建道德规范“三纲”的合理性。“三纲”集中反映了封建宗法伦理中的思想糟粕,它所鼓吹的愚忠、愚孝和妇德,在封建社会中一直是愚弄和欺骗人民的道德教条。时间具有一维性,不可重复,不可再现。由此,作者引申出四时、四方、五行等内容,时间遵循着一定规律运行,方位对应着一个中心确立,元素依照着一定秩序构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者再由此导出封建道德的信条“五常”,告诫人们它像四时、四方、五行一样,都是不可改变、不容紊乱的,以此说明封建秩序的合理性。与“三纲”不一样的是,“五常”的内容颇具积极因素。

原文12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4567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8910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11121314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译文

宇宙中有三样基本的事物,就是天、地、人,天空中有三种发光的物体,就是日、月、星。人世间有三条纲领,就是君臣之间要有义,父子之间要有爱,夫妇之间要和顺。春夏秋冬,四季运行没有穷尽。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对应中央。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本原在于天数。仁义礼智信五条准则,关系不容紊乱。

注释

1 三才:中国古代以天、地、人为三才。

2 光:发光的物体。

3 三纲:中国古代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本义是提网的总绳;为纲,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

4 顺:和顺。

5 时:季节。

6 运:运行,运转。

7 穷:尽头。

8 方:方向,方位。

9 应:对应,照应。

10 中:中间,中央。

11 本:本原,根本。

12 数:天数。

13 常:不变的。这里讲的“五常”与前文中“三纲”相呼应,合称“三纲五常”。“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仁,指仁爱之心;义,指合乎正义或道德规范;礼,指礼节礼仪;智,指知识和智慧;信,指信用。

14 紊:乱。

链接

南辕北辙:战国时期,有一个居住在北方的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他驾着马车从太行山下动身,向北方奔驰而去。一路上对别人说:“我要去楚国。”有人说:“到楚国去,应该往南走,你为什么往北去呢?”那人回答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听者问道:“马虽跑得快,但朝北走,到不了楚国吧?”那人说:“没关系,我带了充足的旅费呢。”听者说:“旅费再充足也不济事,这毕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那人说:“没关系,我还有一个很好的马夫,他赶马驾车的本事很好呢。”这种人的车马越好,马夫驾车技术越高,只能是越走离楚国越远。

导读

六种谷物为人类所食用,六种畜类为人类所饲养,这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必须被重视、珍惜和善待。食色,性也。人有七情六欲,但一定要有所节制。音乐能愉悦我们的感官,陶冶我们的情操,应该学会欣赏和享受。这段文字体现了从物质生活层面向精神生活层面的递进。

原文1234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56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译文

稻子、高粱和豆子,麦子、黄米和小米,这六种谷物是人的主要食物。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牲畜是人所饲养的家畜。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人的七种基本情感。匏、土、革、木、石、金、丝、竹,是乐器的八种类别。

注释

1 菽:豆类的总称。

2 黍:一年生草本植物,籽实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籽实可以酿酒、做糕等。

3 稷:一种粮食作物,一说是黍一类的作物,一说是小米。

4 豕:猪。

5 七情:古有“七情六欲”之说,七情指高兴、愤怒、哀伤、恐惧、喜爱、憎恶、欲望七种情感;六欲指生、死及眼、耳、鼻、口所产生的欲念。

6 八音:古代对八种用不同材质为主体制成的乐器的统称,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其中,匏,是指笙簧类乐器;土,是指缶埙类乐器;革,是指鼓类乐器;木,是指木制类乐器;石,指石磬类乐器;金,指铜制类敲击乐器;丝,是指弦乐器,如琴、瑟、筝、琵琶等;竹,是指箫笛类乐器。

链接

高山流水: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弹琴,内心向往着登临高山。钟子期便赞叹:“好啊,巍巍峨峨就像高山一样啊!”伯牙又向往着畅游流水。钟子期又喝彩说:“妙啊,浩浩荡荡就像江河一样啊!”凡是伯牙心中所想所念,钟子期都能知道。后来,钟子期因病死去,伯牙痛失知音,遂摔碎古琴,终身不再弹奏。

导读

这一段,介绍了“九族”和“十义”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中,对于那些犯有重罪的人,往往是株连九族。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学说曾是维系社会秩序、构建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传统道德讲究礼仪,讲究尊卑秩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晚辈要尊敬长辈,朋友要以诚相待等。但封建社会倡导这些道德规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统治者将这种秩序演变成一种人身依附关系,以至将其夸张到荒谬的程度,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类,则是我们要坚决摒弃的。

原文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12345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67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译文

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到我辈,再到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就是九族,是老幼尊卑的基本秩序。父亲要爱护儿子,儿子要孝敬父亲,丈夫要亲和妻子,妻子要顺从丈夫,兄长要爱护弟弟,弟弟要尊敬兄长。长幼之间要讲求尊卑次序,朋友之间要讲求信用,君王要尊重臣子,臣子要忠于君王。这就是做人的十义,大家都要遵守。

注释

1 九族:由自身算起,上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下指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2 伦:秩序,顺序。

3 恩:恩爱,仁爱。

4 从:顺从。

5 恭:恭敬。

6 友与朋:朋友之间要讲信用。

7 十义:指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

链接

举案齐眉:东汉人梁鸿年轻时给人做雇工,每次回到家里,妻子孟光给他做好饭,上饭时都把端饭的托盘举得齐眉,以示对丈夫的恭敬,梁鸿对孟光也以礼相待,二人相敬如宾,传为佳话。

导读

读书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切忌一知半解。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作者在这里为读书学习的人开列了一份必读书单,告诫孩子们首先掌握待人接物的一些基本道理和常识,然后进一步学习和研修经典著作,诸如“四书”“六经”“五子”等。“四书”是为官做人的基本义理,“六经”则进一步夯实学问功底。从“六经”的内容看,它实际上包括了古代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作者以较大的篇幅介绍“四书”“六经”,其用意不言自明。书海无涯,每一个读书人必须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作者深谙此中道理,所以提出,读诸子的书,主要掌握其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也就是泛读。因为《三字经》的读者主要是孩子,所以作者的意见很有针对性。

原文12345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67小学终,至四书。

译文

教育刚刚发蒙的小孩,必须讲究学习方法,重在弄明白字句的意思,搞清楚应该在哪里停顿断句。读书学习,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始,读完“小学”,便可以开始学习“四书”。

注释

1 训:训诫,教诲。

2 蒙:刚刚读书识字的孩子。

3 训诂:对古书字句作解释。

4 句读: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指文章的停顿、断句。

5 初:开始。

6 小学:即文字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

7 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原文12《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345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678910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11熟,如六经,始可读。

译文“四书”中的《论语》,一共有二十篇,它是孔子的弟子对先生言论的记载。《孟子》一共有七篇,这本书专门阐述仁义道德。子思作《中庸》,“中”指的是不偏不倚,“庸”指的是不变不易。曾子作《大学》,讲述了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如果读通《孝经》,而且读熟“四书”,就可以进一步学习“六经”了。

注释

1 《论语》:孔子的弟子编纂的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

2 《孟子》:孟子的弟子编纂的记载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七篇。

3 《中庸》:传说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共三十三篇。

4 子思:(前483-前402),名伋,字子思,战国初期思想家,孔子之孙,相传受业于孔子的弟子曾子。

5 庸:庸常,平常。这里指不变不易。

6 《大学》:传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学习要求,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整套学以致用的理论。

7 曾子:(前505-前436),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的弟子。

8 修齐:修,学问、品行方面的学习钻研。齐,整治,整理。

9 平治:平,治,同为治理之意。

10 《孝经》: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关于“孝道”的言论加以发挥而写成,共十八篇。

11 六经:中国古代六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即《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故通常称“五经”。

原文1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2345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67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891011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12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梁》。

译文《易经》有《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详细地阐明了易学。《尚书》由典、谟、训、诰、誓、命六大类组成,其含义非常深奥。周公作《周礼》,记载了当时六官的官制以及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大戴和小戴注释《礼记》,阐述圣贤的言论,完备地反映了古代礼乐制度。国风、大雅、小雅、颂,合为“四诗”,我们应当诵读吟咏。《诗经》逐渐被人冷落,这时孔子又修订《春秋》,用以寄寓褒贬,区分善恶。为《春秋》作诠释的有三部书,即《公羊传》《左传》和《穀梁传》。

注释

1 三易:《易经》有《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三部,合称“三易”,前两种今已不见存世。

2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典、谟、训、诰、誓、命,为《尚书》的六类。典指帝王受命之书;谟指大臣献策;训指臣下谏言;诰指君王诏书;誓指讨伐敌人的誓言和檄文;命指命令。

3 奥:艰涩,深奥。

4 周公:姬姓,名旦,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礼乐。

5 六官:《周礼》将当时的官职分为六种,分别为天官冢宰(吏部)、地官司徒(户部)、春官宗伯(礼部)、夏官司马(兵部)、秋官司寇(刑部)、冬官司空(工部),称六官。

6 治体:国家政治制度。

7 大小戴:指西汉戴德(大戴)和他的侄子戴圣(小戴)。叔侄二人曾分别注释《礼记》。前者编撰的《礼记》为《大戴礼记》,后者编撰的《礼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已失传。

8 四诗:《诗经》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雅有大雅和小雅,合称“四诗”。

9 讽咏:讽,抑扬顿挫地诵读;咏,吟咏。

10 亡:衰亡,衰败。这里指被人冷落。

11 《春秋》: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经过孔子修订。

12 三传:指诠释《春秋》的三部书,分别是齐国人公羊高所著《公羊传》、鲁国人左丘明所著《左传》和鲁国人穀梁赤所著《穀梁传》。

原文12345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译文“六经”读完了,才可以读诸子百家的书,要摘取其中的要点,记取其中的内容。诸子中着重学习“五子”的著作,即荀子、扬雄、文中子、老子和庄子。

注释

1 方:才。

2 子:子书,即诸子百家的著作。

3 撮:摘取。

4 要:要点。

5 五子:荀子,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有《荀子》一书,提倡“性恶论”。扬雄,西汉时成都人,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文中子,姓王名通,门人私谥文中子,隋朝绛州龙门人,作《元经》和《中说》。老子,姓

名耳,春秋时楚国人,著有《道德经》一书。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著有《南华经》一书。

链接

文王演易:商朝末年,西伯侯姬昌礼贤下士,施行改革,深得民心。商纣王对其既疑且惧,将姬昌囚禁于羑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达七年之久。在牢狱中,姬昌将伏羲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著成《周易》一书。

导读

有了一定的学问知识,还须从历史中吸取经验。这一段从三皇五帝起,至明崇祯帝,将中国历史上的朝代顺次胪列,眉目清晰,便于人们从宏观上了解历史朝代更迭,从中培养史识,开明心智。

原文1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自羲农,至黄帝,号三234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567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8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译文“六经”和诸子都通晓以后,就可以研读历史了,考证帝王世系,了解朝代兴衰更替。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这就是“三皇”,均居于上古时代。唐尧和虞舜,被称为贤明的“二帝”,他们禅让帝位,其治理的时期也都是历史上的盛世。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周武王,历史上被称为“三王”。从夏朝起,君王开始把帝位传给子嗣,从此就有了“家天下”,历经四百年,夏朝社稷就改变了。汤讨伐夏桀,建立新国号商,商朝历经六百年,到商纣王时灭亡。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其建立的周朝历经八百年,是所有王朝中历史最长久的一个朝代。

注释

1 世系: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统,这里特指帝王世系。

2 三皇:传说中上古时期的三个君王,即伏羲、神农和黄帝。

3 唐有虞:唐,即帝尧,因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称陶唐氏。有虞,即帝舜,因帝尧在虞禅位于舜,故又称舜为有虞氏。

4 揖逊:谦让。这里指尧禅位给舜的故事。

5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一说为夏禹、商汤、周武王,另一说为夏禹、商汤、周文王。这里作者是综而述之。

6 夏传子:夏禹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改变了过去尧舜禅让的做法,帝位世袭制开始形成,夏朝开了“家天下”的先河。

7 社:社稷。

8 国号:国家的称号。

原文123456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78910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1112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13终于献。

译文

周王室东迁至洛阳后,国家纲纪开始遭到破坏,到处都在炫耀武力,崇尚游说。东周起始于春秋,结束于战国,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五霸争强和七雄并出的局面。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传至秦二世,天下大乱,最终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争斗中取胜,建立了西汉,至孝平帝时,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光武帝兴起建立东汉,汉朝历经四百年,在汉献帝时灭亡。

注释

1 辙:车辙,这里指迁移。

2 王纲:国家的纲纪。

3 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4 尚:崇尚。

5 春秋: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现在一般把公元前770-前476年划为春秋时代。

6 战国:时代名,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被称为“战国”。现在一般把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划为战国时代。

7 五霸: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王阖闾、越王勾践。

8 七雄:指战国时期的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它们是当时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因争雄称霸,后世遂以为名。

9 嬴秦氏:指秦王嬴政。

10 高祖:汉高祖刘邦,汉朝开创者。

11 孝平:西汉末期汉平帝刘衎,谥号孝平皇帝。

12 光武: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开创者。

13 献: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谥号孝献皇帝。

原文1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234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56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7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译文

魏蜀吴相互争夺汉朝天下,由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一直到西晋和东晋。晋朝之后是宋齐梁陈,这就是南朝,它们的首都都在金陵。当时在北方又有元魏政权,后来分为东魏和西魏,西魏为宇文觉的北周政权取而代之,东魏则为高洋的北齐所灭。到了隋朝,天下再次统一,隋朝只传了一代,很快就失去了帝王世系。唐高祖兴起义师,结束了隋末乱世局面,创建了唐王朝。唐朝传二十代,历经三百年,后来灭于后梁,国家也改朝换代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相继更替,都各有缘由。

注释

1 鼎:比喻王位、帝业。春秋时,楚庄王北伐,陈兵于洛水,向周王室炫耀武力,并询问周王室劳师之臣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楚庄王问鼎,有取而代周之意。

2 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420-589)的合称,因其政权均建都于金陵(今南京)而得名。与此相应,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齐、北周先后在我国北方建立政权,故合称北朝(386-581)。南朝与北朝又合称为南北朝。

3 金陵:南京的古称。

4 元魏:公元386年,拓跋珪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实施汉化,将原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故称元魏。

5 一土宇:统一天下。

6 统绪:帝王世系。

7 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原文1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帝号纷,迨灭2辽,宋犹存。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莅中国,兼戎3456狄,九十载,国祚废。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789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译文

炎宋兴起,是接受了后周的禅让,传了十八代,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后来辽、金两国,纷纷称帝,金灭辽时,宋朝还存在。到元朝兴起,金统治结束,南宋也被一起消灭。蒙古军队进入中原,同时兼并了四周一些地区,元朝统治了九十年,国家就灭亡了。明太祖长期亲自率兵在外作战,他后来传位于建文帝,建文帝只坐了四年皇位。迁都北京后,永乐帝继承王位,明朝延续到崇祯帝自杀于煤山,就灭亡了。至此,二十二史全在这里,它记载了历代治乱,让人知晓兴衰道理。

注释

1 炎宋: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攫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依五德始终说,宋朝为火德,故称“炎宋”。

2 莅:到。

3 戎狄: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为夷,称西方的民族为戎,称南方的民族为蛮,称北方的民族为狄。戎狄在这里泛指外族。

4 祚:君位。

5 亲师:亲自督师。

6 祀:年。

7 嗣:接续,继承。

8 煤山:即今北京景山公园。明代兴建紫禁城时,曾在此堆放煤炭,故有“煤山”俗称。明末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走投无路,自缢于煤山。

9 兹:这里。

链接

二十四史: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的名称始于清乾隆年间,时《明史》定稿,诏刊二十二史;又诏增《旧唐书》,并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出《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其后遂成为习称。

导读

深入历史了解过去,跳出历史把握现在;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因此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此节重点讲述读书学习对于儿童的重要性。作者引用多个历史故事,其中不论圣贤高官,不论家贫家富,不论年长年幼,他们都学习不辍,说明读书学习主要靠自觉,环境不是决定性因素。只要立志读书,努力学习,不论男女老幼,不论尊卑贫富,都能有所成就。

原文1234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567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8910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11勉。

译文

研读历史,要考究君臣实录,通晓古今变化,好像亲眼目睹一般。口中朗诵,心里思考,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应如此。从前孔子曾拜七岁的项橐为师,古代的圣贤尚且如此勤学好问。赵普官至中书令,不时研读《论语》,他已经做了高官,仍然勤奋学习。路温舒用蒲编抄录《尚书》,公孙弘用竹简抄录《春秋》,他们都没有书,却知道要努力。

注释

1 考:考证,考究。

2 亲目:亲眼目睹。

3 诵:朗读。

4 惟:思维,思考。

5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6 项橐:春秋时期鲁国人。传说有一天,孔子率弟子驾车外出,路遇七岁的项橐在玩筑城墙游戏,见车过来,也不避让。孔子下车询问,项橐回答说,只有车绕城的道理,没有城避车的理由。孔子进一步与其交谈,项橐对答如流,孔子不由大为佩服。

7 赵中令:北宋大臣赵普。赵普辅佐赵匡胤取得天下,宋太宗时官至中书令。

8 仕:做官。

9 蒲编:用蒲草编织的席子。西汉人路温舒家境贫寒,但仍刻苦读书,传说他在湖边牧羊时,取蒲草编席,然后把借来的《尚书》抄在席子上阅读。

10 竹简:用来写字的薄竹片。西汉人公孙弘,传说帮人家放猪于竹林中,他将竹子削成薄片,将《春秋》抄录在竹片上阅读。

11 勉:努力。

原文1234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5678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译文

孙敬读书发悬房梁,苏秦读书锥刺大腿,他们虽然没有老师教诲,却能自觉勤奋刻苦。车胤读书用萤火虫作灯,孙康读书以雪的反光照明,他们虽然家境贫寒,却从不停止学习。朱买臣背着柴火不停读书,李密放牛不忘读书,他们虽然身体辛劳,苦读的精神却超过了常人。

注释

1 头悬梁:东汉人孙敬勤奋读书,常至深夜,因怕自己打瞌睡,便把自己的头发系于梁上。

2 锥刺股:锥,锥子。股,大腿。战国时人苏秦出外谋官未成,回家后遭亲友白眼,于是发愤读书,每当疲倦时,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自警。

3 囊萤:东晋人车胤,家贫,夜读时没有点灯的油,传说他捉来萤火虫放进一只薄纱袋中以照明。

4 映雪:东晋人孙康,家贫,夜晚读书无油灯,于是到户外借助雪的反光以照明。

5 辍:中止,停止。

6 负薪:负,背负。薪,柴火。西汉人朱买臣,年轻时靠打柴为生,即便如此,仍常背着柴火,边走边读书。

7 挂角:隋朝李密,幼时贫贱,但勤学不辍,替人放牛,曾坐在牛背上,把书挂在牛角上阅读。

8 卓:卓越。

原文1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2345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67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89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译文

苏老泉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他年老的时候,还在后悔用功太迟,你们这些小孩子,应当早早想到读书。梁灏八十二岁参加廷试,在众多士人中一举夺魁。他获得了成功,大家都称赞其特别,你们这些小孩子,应当早早立志。祖莹八岁,就能诵读《诗经》,李泌七岁,便能赋棋。他们聪明敏捷,大家都称赞其奇特,你们年幼求学,应当好好仿效他们。

注释

1 苏老泉: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苏轼、苏辙的父亲。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年轻时不读书,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发愤。

2 若:如,像。

3 梁灏:北宋人,字太素,廷试甲科,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暴疾卒,年四十二岁。所谓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事,系误传。

4 大廷:指廷试。

5 魁:为首,居第一位。

6 莹:指北魏人祖莹,传说他八岁就能诵读《诗经》。

7 泌:指唐朝李泌,传说他七岁时应唐玄宗之命赋棋云:“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唐玄宗深感惊异,当即给予赏赐,后李泌历仕四朝,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

8 颖悟:聪明敏捷。

9 效:效仿。

原文12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3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45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译文

蔡文姬能辨琴音,谢道韫能吟诗词。这些女子,尚且如此聪明,你们这些男儿,更当自警。唐朝刘晏才七岁,就考中神童科,做了正字的官员。他虽年幼,却做了官,你们年幼求学,应当勉励自己努力做到,想要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这样。

注释

1 蔡文姬:东汉末女诗人,名琰,字文姬,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传说她有很高的音乐造诣,能辨别琴音。董卓专权,蔡邕忧国忧民,操琴时,文姬听出其中忧虑之声,知道危难将至。后蔡邕果然为董卓所害。

2 谢道韫:东晋宰相谢安侄女,以文才著称,嫁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为妻。传说有一次,天降大雪,谢安问在场子侄:“何所似也?”一侄儿随口吟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道:“未若柳絮因风起。”此句为时人所称道,世称咏絮才。

3 刘晏:唐代曹州人,幼年饱学,七岁考中神童科,被唐玄宗任命为太子正字,后历仕四朝,官至吏部尚书、同平章事。

4 勉:勉力,尽力。

5 致:达到,做到。

链接

宰相读书:赵普为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以及稳固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本人读书不多,有时闹出笑话来。宋太祖改年号要找前代没用过的,后定为乾德,赵普连声说好。几年后,有人告诉太祖,说这年号前蜀用过,太祖一听,大吃一惊,派人去查,果然如此。太祖很生气,用毛笔在赵普脸上涂了几下,说:“宰相还是要用读书人啊!”赵普从此以后发愤读书。一次,宋太宗去赵普家,见他正在读《论语》,于是问他为何这般精心研读,赵普回答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在《论语》中啊!”

导读

天生万物,各司其职,名专其能。动物获得本领依靠自己的本能,人获得本领则须依靠自己后天的努力。古人要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基本路径就是:读书—科举—做官。在这条成长链中,读书是基础,是起点,是根本。儿女贤能,不留金银财宝,他们也能拥有财富;儿女不贤,留再多金银财宝也会坐吃山空。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实属不易。通篇读来,作者不厌其烦地劝导儿童读书,可谓用心良苦。不管作者主观意图如何,读书毕竟可以让人受益终生。因此,关于读书的忠告和劝勉就显得十分可贵了。

原文123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45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67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89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译文

狗可以守夜,鸡可以报晓,人如果不学习,又怎么为人呢?蚕会吐丝,蜂会酿蜜,人如果不学习,连动物都不如。小时候发愤学习,成人后成就事业,上可以辅佐国君,下可以泽被百姓。既扬名于世,又显耀父母,光宗耀祖,造福子孙。人家留给儿女的,可能是满箱满箱的金银财宝,我教导子女,仅仅是一部经书。勤勉可以成功,嬉戏毫无益处,以此为戒啊!一定要好生努力。

注释

1 司:管理,掌握。

2 苟:假如,如果。

3 曷:怎么。

4 致君:辅佐国君。

5 泽:恩泽,泽被。

6 裕:富足。

7 籝(yíng):箱笼一类的器具。

8 戏:嬉戏,玩乐。

9 戒:警戒,防备。

链接

皇甫谧发愤:皇甫谧,晋朝人,少时不愿读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但他对母亲十分孝顺。眼看二十岁了,皇甫谧还是那副样子,母亲着急了,把他叫到身边说:“你对为娘的孝顺,为娘非常清楚。但你要真正孝顺我,就不能再这样子下去了,而要发愤图强,争取有所长进,有所出息。”皇甫谧听从了母亲的话,开始认真学习,后来成为晋朝有名的学者。

百家姓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写有《秋日郊居》诗三首,其第三首道: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

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

诗人在下边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可见在宋代,《百家姓》这本小书,即已作为启蒙识字课本,在农村广泛流行。明代理学家吕坤在其《社学要略》中说,初入社会,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在当时,“三、百、千”作为幼童必读之书,读《百家姓》为便日用,大概是通过识字熟悉姓氏,便于日常乡党应酬。

民国时期,“三、百、千”仍然发行量很大,1924年1月3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给朱经农的信中说,中国现在销行最多的书是什么?就我所观察还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一类的书;我时常想这些书如何还是这样畅销,得了两个缘故:一是长久的历史,二是普遍的分销。

以“

孙李”开头的通行本《百家姓》,全书加文末“百家姓终”4字,共472字,全是姓氏的罗列,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然而它却从宋代流传到民国,经历900多年,直到现在也还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其原因大概是由于字数少,文字通俗浅近,易于接受。全书著录姓氏438个,其中单姓408个,复姓30个,虽与我国实有姓氏相比,相差很远,而且遗漏了不少常见姓氏,如我国常见的复姓有170余个,而书中只列了30个,仅占1/6强;但总的来说,书中所列,绝大部分是常见的姓氏,涵盖了姓氏的绝大多数,这就易于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此外书中虽是姓氏罗列,但上两句的最后一字与下两句的最后一字大都协韵,如“周吴

”“蒋沈韩杨”“何吕施张”等,念起来音韵和谐,容易上口,便于记忆,可以帮助儿童识字。旧时一些人主张训蒙首在识字,如清代王筠就主张“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只为识字,无须考虑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这些也许都是《百家姓》所以能广泛流传的原因。《百家姓》未署作者姓名,据宋人王明清的《玉照新志》卷三载: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考之,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一般人都认为《百家姓》为北宋初年的人所编。清初人王相加以笺注,称为《百家姓考略》,对书中大多数姓氏的来源、郡望及其代表人物,作了一些考证和简要介绍,补充了一些原书中没有的姓氏,对读者了解姓氏来源和演变有所帮助。

如同《千字文》和《三字经》一样,《百家姓》也有过不少改编本。明洪武年间有吴沉、刘仲质编的《皇明千家姓》,以“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开头,共收1968个姓,计2168字,比通行本《百家姓》的472字多1600多字,相当于旧本四本半还多44个字,严格说来,这只是借助于《百家姓》这种形式的另一种姓氏汇编。到明末又有黄周星编的《百家姓新笺》,也是472字,却成句成文,如开头几句:“尚慕隆古,胥仰盛王。万方弘赖,怀葛虞唐。”已有文义,这是颇费了一番编排功夫的。到清代又有以康熙名义编的《御制百家姓》和咸丰时丁晏编的《百家姓三编》。因“爱新觉罗”不便放在书的开头,前者以“孔师阙党,孟席齐梁”开头,继以孔门弟子之姓,如“冉季宗政,游夏文章”等;后者以“咸丰万寿”开头,“首以颂起,尊皇朝也”,接着加了大量谀颂之辞,如“国家全盛,胡越向方”之类,它还尽可能做到成句成文,如“陈平阚项,邓禹扶刘。袁晁何訾,逢羿奚仇”,尽管不无勉强之处,也颇不容易。作者的原意是想“里塾儒师,童蒙冬学,播而传之”。尽管《皇明千家姓》《御制百家姓》冠有“皇明”“御制”的头衔,曾一度用封建政权的力量推行,流行了一阵子,《百家姓三编》也有其独到之处,但平民百姓不管它们有什么头衔,仍习惯用“赵钱孙李”开头的旧本作为启蒙识字课本。旧本《百家姓》不但在汉民族中流行,甚至还有《蒙古字母百家姓》和《女真字母百家姓》,流传于兄弟民族中,其影响之大,远在各种改编本之上。《百家姓》作为儿童启蒙识字课本,仍有值得研究借鉴的地方,可供文化史、教育史和教材教法研究者参考,也可供读者了解姓氏起源及其名人。王践先生诠释的这本《百家姓》,除主要采用清初人王相笺注的《百家姓考略》的内容外,其诠释在吸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独出心裁,在各姓氏后附上了本姓名人名句或本姓名人故事,为本书别开生面,大大提升了本书的阅读欣赏价值,特在此一并说明。喻岳衡赵

郡望

天水郡。

起源

赵姓祖先为帝舜时的伯益,伯益九世孙造父系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军功而封于赵城。造父子孙以先祖封地名为姓。

名人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宋太祖赵匡胤,唐朝诗人赵嘏,南宋诗人赵师秀,元朝书画家赵孟,清朝史学家赵翼,学者赵藩,诗人赵执信,现代革命烈士赵博生,当代战斗英雄赵宝桐,文学家赵树理,佛学家、书法家赵朴初,语言学家赵元任,女翻译家赵萝蕤,历史学家赵纪彬,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

名句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江楼感旧》)

朝来行药向秋池,池上秋深病不知。一树木犀供夜雨,清香移在菊花枝。(赵师秀《池上》)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赵藩题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联)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钱

郡望

彭城郡。

起源

传说彭祖的裔孙孚曾任周朝的钱府上士,其后人以先祖官职名为姓。

名人

唐朝诗人钱起,五代吴越国王钱镠,宋朝医学家钱乙,画家钱仁熙,良吏钱可则,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清朝书画家钱元章,学者钱大昕,书画家、诗人钱泳,当代学者钱锺书,书画篆刻家钱君匋,画家钱松嵒,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力学家钱伟长,经济学家钱俊瑞,科学家钱学森。

名句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钱起《江行无题》)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钱福《明日歌》)孙

郡望

乐安郡。

起源

周文王第九子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生惠孙,惠孙的孙子为纪念祖父,即以祖父的字为姓。

名人

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诗人孙逖,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当代经济学家孙冶方,翻译家孙大雨、孙用,作家孙伏园、孙犁,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孙占元。

名句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孙逖《宿云门寺阁》)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李

郡望

陇西郡。

起源

传说尧帝时代皋陶后裔理徽因得罪商纣王而被杀,其妻儿在逃亡过程中一度靠食李子果腹,因不敢暴露自己的原姓“理”,又感于李子的救命之恩,遂改其姓“理”为“李”。

名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李耳(老子),西汉音乐家李延年,唐太宗李世民,唐朝诗人李白、李益、李贺、李商隐,五代南唐后主、词人李煜,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明朝思想家李贽,医药学家李时珍,清朝文学家李调元,戏曲理论家李渔,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地质学家李四光,文学家李芾甘(巴金),国画大师李苦禅、李可染。

名句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李耳)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关山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周

郡望

汝南郡。

起源

传说帝喾之子后稷的后人定居于周,形成周部落,到周文王时,族人以国为姓。

名人

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周瑜,宋朝词人周邦彦,理学家周敦颐,元朝诗人周德清,近代文学家、思想家周树人(鲁迅),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周士第,历史学家周予同,历史学家、教育家周谷城,物理学家周培源,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作家周而复、周立波,文学翻译家周煦良,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电影表演艺术家周璇。

名句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周邦彦《关河令》)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周德清《塞鸿秋》)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周树人)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吴

郡望

延陵郡。

起源

相传周太王的儿子泰伯建吴国,其后裔吴王夫差为越王勾践所败,逃亡异国他乡的吴国人为表示对故国怀念之情,以国为姓。

名人

战国军事家吴起,唐朝诗人吴融,画家吴道子,宋朝词人吴文英、吴激,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清朝诗人吴嘉纪,小说家吴敬梓,现代中国“保尔”、劳动模范吴运铎,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学者吴宓,历史学家吴晗,物理学家吴有训、吴大猷,工程热物理学家吴仲华,古人类学家吴汝康,社会学家吴文藻,作家吴强,剧作家吴祖光,画家、美术教育家吴作人,油画家吴冠中。

名句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子规》)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如秋。(吴文英《浣溪沙》)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伟业《圆圆曲》)

不参加变革社会的斗争,理想永远是一种幻影。(吴运铎)

理想必须要人们去实现它。这就不但需要决心和勇敢,而且需要知识。(吴玉章)郑

郡望

荥阳郡。

起源

周宣王封幼弟姬友于郑,姬友建立郑国,其后人以国为姓。

名人

唐朝诗人郑谷,明朝航海家郑和,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清朝书画家郑板桥,维新思想家郑观应,现代文学史家、考古学家郑振铎,著名音乐家郑律成,电影导演郑君里。

名句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郑板桥)

人必日用脑筋,以增其力,如读书运思等事,则能免病。(郑观应)

我们相信光明必定会到来,我们迎上去,我们向着它走去。(郑振铎)王

郡望

太原郡。

起源

王姓大多出自王族。传说周灵王儿子姬晋,因犯颜直谏遭贬,因其王族出身,后人称其为“王家”,子孙便以王为姓。

名人

东汉哲学家王充,晋朝书法家王羲之,唐朝文学家王勃,诗人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王翰、王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元朝戏曲家王实甫,画家王冕,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守仁,思想家王夫之,清末学者王闿运,当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语言学家王力,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应用光学家王大珩,经济学家王亚南,历史学家王仲荦,作家王蒙,作曲家王洛宾,电影表演艺术家王丹凤,革命烈士王杰,劳动模范王进喜。

名句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缕绘画也。(王安石)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王守仁)

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实践之,乃心所素知,行焉皆顺,故乐莫大焉。(王夫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