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世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3:54:02

点击下载

作者:宋涛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网络世界

网络世界试读:

前 言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在新的世纪,随着高科技领域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科普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纵观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点、现代化的战争、通讯传媒事业的日益发达,处处都体现出高科技的威力,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对于科学知识充满了强烈渴求。

对迅猛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不仅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而且可以使之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学好科学知识,长大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青少年科谱知识丛书”,主要包括《战机大观》、《舰艇博览》、《导弹百科》、《火炮之库》、《战车王国》、《军事先锋》、《武器前沿》、《太空世纪》、《登月传真》、《空间站之窗》、《航空档案》、《宇航时代》、《时间奥秘》、《气象缩影》、《激光聚焦》、《通信展望》、《纳米研究》、《材料世家》、《核能前景》、《能源宝库》、《建筑奇观》、《仿生试验》、《农业新空》、《环保结锦》、《医疗革命》、《民航之窗》、《交通纵横》、《电脑新秀》、《网络世界》、《微生物迷码》、《生活新探》、《人类未来》。这些内容主要精选现代前沿科技的各个项目或领域,介绍其研究过程、科学原理、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等,使青少年站在当今科技的新起点寻找未来科学技术的契入点和突破口,不断追求新兴的未来科学技术。

本套青少年科普知识读物综合了中外最新科技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前沿性、可读性和系统性,是青少年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谱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计算机创造的“电影奇观”

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创造了20世纪摄人心魄的电影奇观。

1977年,当人们第一次看到电影《星球大战》惊心动魄的场面时,真是激动不已,难以忘怀。

其实,产生这一强烈的艺术效果,除首次应用了道尔贝立体声响效果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归功于成功地运用了计算机进行特技创作。为此,该片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电影技术成就奖。

从此,在电影制作上,拉开了运用计算机来帮忙的帷幕。

几经努力,计算机在电影制作上大显身手,其运用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例如,1993年拍摄的《侏罗纪公园》影片中,用计算机制作的恐龙的特技画面就足有6分钟;1995年拍摄的《鬼马小精灵》影片中,用计算机制作的画面就有40分钟。

在《侏罗纪公园》影片开始时,人们看到许多恐龙正悠闲自得地徜徉在清澈的湖水中。

这些镜头里的恐龙,都是由计算机制作出来的电脑图像,而背景却是一张静止不动的照片,为了使湖水有波动效果,制作人员用电影摄影机拍了湖水波动的活动画面合成在照片上。

影片中,在返回参观中心的途中,人们又遇到了恐龙,他们赶快逃到大树后面躲避起来,清楚地看到大大小小的恐龙在如茵的草地上奔跑着。

这里,也是采用了在外景地拍摄,用计算机制作出恐龙模型,再用计算机合成的方法。《侏罗纪公园》影片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加工的片段是影片中最令人激动的场面,采用传统的特技是很难取得如此效果的。

是啊,人们正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使1亿4千万年以前的恐龙复活了,构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童话般的电影奇观。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有这样一个场面:剧中人物阿甘与肯尼迪总统握手。为了拍好这个场面,绘画师用计算机的变形软件程序来进行特别处理,从而使人们看到其实不存在但画面确实令人信服的握手镜头。

再如,1998年在我国各大中城市放映的进口影片《泰坦尼克号》,它以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首航途中与冰山相撞沉没为线索,展示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影片中许多豪华、宏大的场面也是计算机大显身手的妙作,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震慑力。

因此,人们这样赞誉计算机:它是影视界冉冉升起的一颗“超级巨星”!

电脑CT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给精细诊断带来了福音。CT是医疗仪器家族中的一员新秀,医学上称为断层扫描装置。CT扫描可以把身体的某一部分分割成若干张深度不同的图像,然后用电子计算机把这些图像分割制成1毫米见方的单个立方体,从而组成了立方体数据。电子计算机根据这些数据在屏幕上清晰地显出这一部分的主体图,任何一点的病变也逃脱不掉,人称CT是医生的“神眼”。

CT不仅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在现代考古学中也显示了神奇的功效。古埃及的木乃伊是古代奇迹之一,是古埃及人采用特殊工艺制成的干枯而不腐烂的尸体。制作方法非常精细,先从死者的左侧开刀,除心脏外取出全部内脏,然后用香料清洗,在腹腔内填满棕榈油、洋葱、雪松木片、沙子、木屑等,用碳酸钠将腹水吸干,用松香类树脂涂全身,以麻布将四肢和整个躯体层层包扎牢后浸入松香中,取出干燥,最后放入特制的人形棺木中。

要想研究木乃伊,就要把麻布打开,对木乃伊解剖,这样做必然破坏木乃伊。有没有别的办法不去破坏木乃伊呢?美国伊利诺思大学世界遗产博物馆改变解剖木乃伊的做法,给木乃伊做CT。一次,一位芝加哥的古董商送来一具木乃伊,要求进行研究,但不许破坏木乃伊。威斯曼教授接受了这个困难的研究课题。从外形看,木乃伊长140厘米,扁平的脸上有一双大眼睛,隐隐约约能看到额头上有金色的月桂环冠。对这具木乃伊的年龄、年代、性别、死因等一无所知。

威斯曼先用X光拍片检查,片子显示了骨头的生长情况,但是没找到护身符,由此可断定他必然是个穷人家孩子。接着对木乃伊进行CT扫描,扫描的图像不仅清楚地把骨架、裹尸物、松香等显现出来,腹腔内的组织也一目了然。经分析,死者年龄为八九岁,从麻布包扎的方法及彩绘的装饰可知,距今大约2000年。从扫描图像中还发现尸体的背部,有一块从头到脚与体型弯曲一致的木板,说明这具尸体是开始腐烂时才制作,木板用来支撑尸体。通过CT扫描还恢复了死者的头像。

美国波士顿市美术馆一次考古更加精彩。考古学家米隆·马克斯选用高清晰度CT扫描机,对一具木乃伊进行研究。从与木乃伊一起发掘出的石板上,马克斯知道这具木乃伊是3000年前古埃及著名女歌星泰伯丝。她家住在尼罗河谷一个叫泽贝斯的小镇上,丈夫是个理发师。她死于公元前930年,年仅30岁。泰伯丝怎么死的?她当时长得什么样?这两个问题很吸引人。马克斯用CT对木乃伊拍摄了271张照片,经电子计算机对这些照片反复比较,组成了立体图像,使泰伯丝的骨骼、肌肉、眼窝、头发、内脏等全部再现出来。

埃及的考古学家看了计算机描绘的图像十分惊讶。他称赞说:“其清晰度之高,宛如泰伯丝再生。”看过描绘图像的科学家对歌星泰伯丝进行了一番描述:“她生前长得如花似玉,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窝深沉;她有满口如玉般的牙齿,没有一个龋洞;她秀发披肩,肌肤白皙,富有弹性;她身材适中,犹如天仙。”从CT所显示的图像看,她颅顶骨内有一处陷窝,可判定泰伯丝死于脑瘤。

CT机的问世,使医疗和考古都有了长足进步。电子计算机给医生安了一双“神眼”,给考古学家装了一双能复古的神手。

“两脑”对奕

1991年8月,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举行了第12届人工智能学术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较量:由美国IBM公司研制的电脑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深思”,对澳大利亚的国际象棋大师,全国冠军达里尔·约翰逊。这是一场电脑和人脑的较量。

约翰逊和“深思”是老对手了。在1989年12月,约翰逊在悉尼理工大学首次迎战“深思”,约翰逊以一套不按常规的“模糊战术”击败了对手,维护了人类的尊严。

电脑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深思”不甘心失败,它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悉心钻研约翰逊的棋术,它的棋术大有长进。在1991年的决赛前,IBM公司的人工智能专家兰迪·莫里克博士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他在会上介绍:经过一年半的研究和改进,“深思”分析棋局的能力,也就是数据处理能力,比1年前增强了10倍,它已具有1秒钟作出800万个选择的能力。1年半以来,“深思”已分别战胜了多名世界著名的国际象棋大师,其中有英国的托尼·迈尔斯,美国的罗伯特·伯恩斯和丹麦的本特·拉森等。

1991年8月28日下午4点,在悉尼的达令港会议中心的主会场,“深思”与约翰逊再一次较量。巨型的电视荧光屏上显示着变幻的棋局,在场的科学家屏息凝视着“人的智能”大战“人工智能”。突然,执子先行的“深思”抓住约翰逊的一步败着,迫使约翰逊俯首称臣,“深思”胜了第一盘。

第二盘一开局,约翰逊故伎重演,又采取了类似于1989年首战“深思”时所采用的那种“模糊战术”,这使“深思”抓不住主攻目标而乱了方寸,交手不到20个回合就连连出现了漏洞。约翰逊抓住了战机,全面出击,只下了35步“深思”就败下阵来。结果双方战成1:1。我国也进行过人和电脑围棋比赛。在比赛中有不少三段围棋选手败在电脑手下,但是电脑却常常败在水平不高的业余棋手手下。比如,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却战胜了电脑,因为姜昆使用的是类似约翰逊的“模糊战术”,电脑非常不适应。

卡斯帕罗夫于1963年出生在前苏联阿塞拜疆共和国境内的波多利斯克。赛前,卡斯帕罗夫踌躇满志,发誓要为捍卫人类之优于机器的尊严而战。他之所以如此信誓旦旦,不仅在于他在一年前曾战胜了“深蓝”,更重要的在于他在国际象棋界有着辉煌的历史、骄人的战绩。这个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小孩子自童年起就表现出一种与常人不同的才华,那就是对国际象棋的痴迷和天赋。他的成长应该感谢前苏联政府的政策,这位有特殊才华的神童立即被当地政府保护起来,并且开始接受特别的培养。

1976年,在全苏少年国际象棋大赛上,年方13岁的卡斯帕罗夫在众多的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全苏少年国际象棋大赛的冠军。卡斯帕罗夫的名字从此开始在国际象棋界中叫响。在颁奖仪式上,前苏联世界象棋冠军米哈伊尔·波特维尼克摸着卡斯帕罗夫的小脑袋向在场所有象棋界的高手和记者们说:“我敢以我的人格和荣誉担保,国际象棋的命运就在这个孩子的身上了。在座的各位高手和我再过五年就不是他的对手了!”波特维尼克的话被记者如实地报导后,许多国际象棋高手对此半信半疑,而更多的国际象棋大师们对他的话嗤之以鼻。其中一位前苏联世界象棋冠军说:“波特维尼克凌晨是在讲疯话,一个毛孩子怎么会有通天能耐!”

1979年,好像是为了印证波特维尼克的话似的,16岁的卡斯帕罗夫一举击败了10多位参赛的特级国际象棋大师,获得了南斯拉夫国际象棋邀请赛的冠军。被击败的大师中就有那位当年出言不逊的前苏联国际象棋冠军。从那以后,卡斯帕罗夫在国际象棋界的地位如日中天。1980年,他成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当时年仅17岁;1984年,与夺得了第一个国际象棋界的传奇人物卡尔波夫进行了四次冠军争夺战,除了第一次没有结束就被意外地中止外,其余三次均大获全胜。连卡尔波夫也不得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1993年,卡斯帕罗夫击败了英国的特级大师肖特;1995年他又击败了向他发起挑战的印度特级大师阿南德,第二次卫冕成功。卡斯帕罗夫被世人公认为是当代也是国际象棋史上最伟大的棋手。“深蓝”是美国IBM公司生产的世界第一台超级国际象棋电脑。每秒可计算两亿步棋。此次比赛,每走一步平均计算时间为3分钟,也就是说,每走一步棋,它要思考360亿个棋位。这即使不能穷尽全部的逻辑可能性,用来对付人也已显得绰绰有余了。相比之下,超一流的大师每秒可考虑3步棋,那么以他每步棋思考10分钟计,也不过是计算了180个棋位。如此数量悬殊,人的失败是注定的。从外观上看“深蓝”是个庞然大物,它的体重大得惊人,为1270公斤,从IBM中心搬到比赛地点装箱就用了4个2.13米的板条箱。

卡斯帕罗夫和“深蓝”相比,可以说是各有优劣。卡斯帕罗夫每秒思考三步棋,“深蓝”思考两亿步棋;卡斯帕罗夫象棋知识渊博,计算能力有限,“深蓝”运算能力惊人,象棋知识有限;卡斯帕罗夫拥有丰富的情感、经验和直觉,“深蓝”毫无情感、经验和真觉;卡斯帕罗夫由Dokhoian担任教练,凭借自己的激情在国际棋坛搏杀,“深蓝”由五位IBM科学家和一位国际象棋大师设计而成;卡斯帕罗夫能够在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中积累经验、时刻调整战术,“深蓝”目前还不具备“学习系统”,不具备从对手处学习的智能;卡斯帕罗夫自认为人性的脆弱难以克服:疲倦、厌烦、失神等等都可能影响比赛成绩,“深蓝”永不遗忘,无知无觉,不受任何干扰;卡斯帕罗夫智力非凡“写过三本书,能操多种语言,经常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深蓝”解决象棋问题迅捷,但仍然缺乏“智能”;卡斯帕罗夫随时调整战术,“深蓝”对弈方式的任何调整都必须由人来操纵;卡斯由罗夫能够评估对手的强项和弱项,并从对手的弱点得利,“深蓝”不知对手的强弱,永远以同样的方式应对;卡斯帕罗夫通过有限的思考决定步骤,“深蓝”每秒想两亿步棋,绝不偷懒。

卡斯帕罗夫和“深蓝”的比赛共进行六盘。前两盘双方各胜一盘,接下来三盘均是和棋,“深蓝”最终获得了最后一盘的胜利,从而3.5∶2.5的总比分获胜。尤其是最后一盘比赛,卡斯帕罗夫在这盘比赛中仅仅走了19步就放弃了抵抗,比赛用时只有一个小时多一点。

可见,能够战胜如此伟大棋手的计算机肯定也不寻常。

世纪末引起全世界不小震动的人机大战降下了帷幕。有人说作为人类最伟大的棋手的卡斯帕罗夫在国际棋坛独步天下,无人能出其右,却被一台没有生命的电脑击败,以至于预测人类总有一天被自己的工具战胜。但这一切只是表面现象,我们应当看到在“深蓝”背后有几位计算机科学家,还有国际象棋大师,是他们与计算机一道打败了卡斯帕罗夫。如果只是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也不会做到。最终人机大战的赢家是人类自己。

会画图的电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绘图技术不断进步,使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几乎拓展到各行各业。

或许有人不明白,什么是电子计算机绘图呢?

简单说来,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图像。

科学家们利用电子计算机制图技术,不仅能把受大量变数影响的复杂现象“加工”成相对简单的数学模型,而且,能把数学模型或方程式转化成图像画面。从而,使千百年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形象化的新境界。

传统的绘画艺术也正在受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制图技术的挑战,微分几何学和自然写意作品已经“联姻”。

建筑工程师在建房前,利用电子计算机制图技术,可在计算机屏幕上绘制各种线条草图和房屋的光线投影图,从而检验和完善建筑设计方案。

电子计算机制图技术在医院也能大显身手。电子计算机制图模拟的不含皮肤和颅骨的病人头部模型,能使外科医生从不同角度确认大脑肿瘤的形状和部位。

电子计算机制图已被广泛应用于动画片的制作,它能产生各种生动复杂、变幻离奇的动画图像,大大出乎观看者的意料之外。

1979年11月9日,北美空军防御系统的电子计算机突然发出警报,说苏联要向美国发动进攻!气氛骤然紧张起来,美国国防部立刻进入战备状态。10架美军战斗机从美国本土和加拿大空军基地紧急起飞,进入战斗状态。可是等了半天,一点动静也没有,怎么回事?经检查,原来是操纵电子计算机的工作人员,将一盘美苏战争演习模拟磁带错误地装进了计算机。

1980年7月6日凌晨,北美空军防御系统的电子计算机又突然发出警报,计算机的显示器上显示出苏联的导弹正向美国飞来。过了一会儿,事态变得更加严重,计算机显示苏联的洲际导弹对准美国,正准备发射,紧急万分。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司令官要求对电子计算机进行检查,是不是出了毛病?3分钟后,技术人员报告是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出了问题。原来是电子计算机发出了假情报!

“黑客”之迷

1988年,美国芝加哥银行的网络系统就曾受到一名“黑客”的袭击,这名“黑客”通过电脑网络,涂改了银行账目,把7000万美元的巨款转往国外,从而给该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无独有偶,1995年8月,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花旗银行遭受了同样的厄运,一名“黑客”使用同样的手法从该银行偷走了40万美元。前不久,英国也发生了一起轰动整个大不列颠岛的重大泄密事件。一位电信公司的电脑操作员,通过公司内部的数据库,窃走了英国情报机构、核地下掩体、军事指挥部及控制中心的电话号码。据说,连梅杰首相的私人电话号码也未能幸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位21岁的阿根廷男青年,利用家里的电脑,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线路,进入到美军及其部署在其他国家机构的电脑系统中漫游了长达9个月的时间。这名青年说:“我可以进入美国军方电脑网……,可以到任何一个地方去漫游,也可以删除任何属性的信息。”直到1996年3月,这位“黑客”才被有关部门查获。在众多引起轰动的网络“黑客”案中,还有一起令美国人至今心有余悸的事件。那是在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之前,前联邦德国的几名学生利用电脑网络,破解了美军密码,并将窃取的美国军事机密卖给了前苏联的克格勃,此事曾令美国军方震惊不已。上面这些事件说明,随着全球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一个国家的指挥系统、金融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贸易系统和医疗系统等都将会变得更易受敌对国和可能的“黑客”——比如说,精于计算机操作的十几岁的年轻人的袭击,特别是有关国家安全的国防系统更是如此。据统计,仅1995年一年,美国空军的计算机网络就曾受到至少500次以上的袭击,平均每天达1.4次以上;而作为拥有1.2万个计算机系统的美国军事中心五角大楼,则在目前以至未来所面临的威胁将会更大。

1998年2月26日,有人突入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的计算机网络,浏览了里面的一些非绝密信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出使巴格达斡旋成功使美国的“沙漠惊雷”没能炸响,而一场对付“黑客”的战争已经在美国打响。

同年,2月25日,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哈姆雷向新闻界公布,在过去的两星期里,五角大楼的军事情报网络连续遭到计算机“黑客”系统入侵。这次“黑客”入侵正值敏感时期,这条消息立即成为第二天美国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

哈姆雷说,“黑客”光顾了11个非保密军事网络,其中包括4个海军计算机网络和7个空军计算机网络,网上有后勤、行政和财务方面的信息。“黑客”们浏览了这些信息后,在网络里安插了一个名为“陷井盖儿”的程序。安插了这个程序,他们以后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自由进出这些网络。五角大楼的计算机系统遭到“黑客”的袭击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但这次不同于往常。“黑客”们似乎在打擂台,通过入侵这些系统比试高低。哈姆雷说,这是五角大楼迄今发现最有组织和有系统的网络入侵事件,它“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美国国防部和联邦调查局发誓,不挖出“黑客”誓不罢休。

美国加州有一叫圣罗莎的小镇,镇上有一个名叫Netdex的因特网接入服务公司。它规模不大,只有3000用户。“黑客”们就是在这儿露出了狐狸尾巴。

1998年1月中旬,Netdex公司所有人兼总经理比尔·赞恩发现服务操作系统被“黑客”更改了,立即报告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匹茨堡卡内基一梅隆大学计算机紧急反应小组(CERT)。

联邦调查局特工和CERT网络人员经过几星期跟踪调查,找到了“黑客”的下落。他们本来可以堵上操作系统中的漏洞,但为了放长线钓大鱼,他们没有这么做,而是决定冒一次险,把门继续敞开“一会儿”。这一敞就是6个星期。

在这6个星期里,来自美国东海岸和旧金山本地的20多名联邦调查局特工一天24小时密切监视着入侵者在网上留下的“脚印”。这些脚印清晰地指向美国政府、军队、国家图书馆、实验室和大学的网址。起初联邦调查局认为,这些入侵者可能是潜在的恐怖分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联邦调查局摸清了“黑客”的行踪。2月25日,联邦调查局计算机犯罪侦查小组带着两张搜查证,分乘6辆小汽车,向旧金山以北120公里、仅有5500人的小镇——克洛弗代尔进发。

晚上8时30分左右,一干人马抵达这个青山环抱的小镇。在当地警察的支援下,他们立即包围了一座平房住宅。他们冲进屋内,发现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正忙着入侵五角大楼的非保密计算机网络!

在搜查过程中,镇上的警察封锁了镇中心南边的一条街道。对这座平房的搜查持续了2个小时。随后,他们又搜查了另一座房子,这家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也被怀疑参与了入侵五角大楼的网络系统。由于这两个男孩的年龄太小,联邦调查局没有逮捕他们,但收缴了他们的计算机、软件和打印机。

去年,这两个男孩一道参加了计算机学习班。他们的计算机水平连计算机专家也感到吃惊。赞恩说,“我们实际上是同他们进行在线战争。我们监视他们,他们也知道我们在监视他们。他们使劲恢复他们的软件文档,快到我们来不及消除这些文档。”

但联邦调查局追捕“黑客”的行动并没有就此结束。一切迹象表明,这些少年“黑客”的后面还有一只“黑手”。

赞恩说,他通过分析注意到几种不同的“黑客”行动方式。这一案件最有趣的方面之一是入侵技术惊人的高超,而又有大量业余者才会犯的错误。这就是说,有更高级的专家向这些孩子提供入侵计算机网络的工具。他说,“黑客”并不是在键盘上猜你口令的人。他们编写并使用别人计算机的程序。另外,赞思曾收到大量电子邮件垃圾。他说,“这些人行事有条不紊,很有次序。如果说这事(入侵五角大楼的网络)仅仅是几个毛孩子干的,我会感到非常吃惊。肯定还有人,这些孩子只是被人利用而已。”

联邦调查局特工正在积极展开调查,希望找到进一步的线索,揪出那只“黑手”。

在不到一个月之后,以色列警方于3月18日逮捕了一名入侵美国国防部及以色列议会电脑系统的超级电脑“黑客”。

这名以色列超级电脑“黑客”现年18岁,其网上用户名为“分析家”。以色列警方发言人琳达·梅纽因说,警方同时还逮捕了另两名18岁的同谋。“黑客”被捕后,美国司法部发表声明透露,“分析家”真名为埃胡德·特纳勃。美国司法部长雷诺说,“分析家”的被捕是对所有试图入侵美国电脑系统的“黑客”发出的警告。美国对此类电脑袭击事件十分重视。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美国中央情报局对这个超级电脑“黑客”展开了调查,并向以方提供情报,最终协助以方逮捕了“分析家”。

人们估计“分析家”很可能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日前逮捕的两名加利福尼亚少年的网上导师。美国五角大楼说,这批电脑“黑客”侵袭的对象是美国国防部、美国海军军事中心、美国航空航天局及一些大学电脑系统的非机密人员名单及工资表。加州索诺马镇被捕的两名少年中一个称,他已进入了200个美国学院电脑系统。

由于同一系统资源共享,侵袭非机密系统也可能调出机密资料,因此以“分析家”为首的这批“黑客”的存在令美国国防部大为不安。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约翰·汉姆莱说,这是至今五角大楼发现的“最有组织和有系统的”电脑入侵案。

美国电脑专家丹·贾斯帕与加州圣罗萨的一个网络服务商首先发现了这个网上“黑客”——“分析家”的存在。正是贾斯帕协助美国中央情报局查获了据称是“分析家”指导下的两个加州“黑客”。

被捕后,“分析家”及其同伙被拘押在特拉维夫南郊的贝特亚姆警察局。警方没收了他们的护照。“黑客”——“分析家”在被捕前接受一家网上杂志的采访时称,他入侵电脑系统并不犯法,甚至对侵袭对象“有益无害”。“分析家”说,他经常帮助他侵袭的服务器修补漏洞,他暗示“一个有恶意的‘黑客’所做的则远胜于此。”

至此,海湾战争期间对美国五角大楼的“黑客”入侵追捕告一段落。“黑客”的出现,使人们对网络系统安全的信心产生了动摇。专门开发对付病毒方法的S&S国际公司的艾伦·所罗门认为:“不论你上多少道锁,总会有人找到办法进去。”美国众院议长纽特·金里奇也曾在一次会议上指出:“网络空间是一个人人都可进入的自由流动区——我们最好做好准备,以便应付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对手在各个领域的发明创造力。”这说明,在未来信息领域的斗争中,网络“黑客”将是最可怕、最难对付的敌手之一。

有矛就有盾,难对付也要想办法对付。目前世界各国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加装密码软件。这种软件是一种由40位信息量组成的程序,可分别为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加密,使用简便,安全性强。但“道”高,“魔”更高。自1995年8月以来,这种密码软件接二连三地数次被破译,甚至是新推出的更加安全的新一代软件,也仍被两名对密码学感兴趣的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研究生发现了其中的漏洞。目前,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们已经把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关心提到了首位,迫切希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公司能够开发出更加安全可靠的“密钥”,以使人们对网络的安全性达到信赖的程度。

进入90年代,随着网络“黑客”袭击案例的增多,美军在加强电脑网络防护能力、防止外来“黑客”入侵的同时,又在积极筹建“主动式黑客”部队,即组建一支类似“黑客”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网络战士”,这些“网络战士”将以计算机为武器,用键盘来瘫痪敌人,操纵敌人的媒体,破坏敌人的财源,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目的。

除美国外,目前其他发达国家也在积极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建设。1995年夏天,北约从联合国维和部队手中接管了波黑的维和行动权,它进驻波黑后的首项任务就是安装了一个巨大的通信网络。这个网络在对波黑塞族实施空中打击行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作战计划就是通过这个网络来传送的。但是,随着联网的军用网络节点的日益增多,网络安全性问题也就变得日益突出。为此,参战的北约各国又加紧给这套网络系统加装了“防火墙”和其他数据安全措施。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战争中,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这柄锋利的双刃剑,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网

计算机问世后,先是以大型机为中心的集中计算阶段。第二阶段是以个人机、工作站为主的个人计算阶段,也就是分散处理阶段。现在进入了以网络为中心的网络时代,这是计算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微型计算机使用起来很方便,但毕竟资源少,高性能微机价格较高,普及有困难。联网技术使计算机用户可以共享资源。在一定地区内,把众多微机用户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就称为网络。提供网络服务的计算机称为服务器,各个不同的用户就是具体的工作场所,又称为网络工作站。这种局域网还可以相互之间联成更大的局域网。但由于线路关系,要想在更大范围内享有资源,就需要通过通信话线。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非同步传输模式的出现,解决了高速大容量的传输问题。从1995起,Internet热一浪高过一浪,世界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的特点是将硬件、软件资源都集中于网络由大家共享,处理也尽可能由网络上的服务器来做。而用户面前的个人机变成了连接于网络的“水龙头”。功能变得非常简单。于是出现了“空壳(指功能少)个人机”的提法。这种功能简单的网络个人机和随着多媒体技术发展,功能更强的崭新个人机,都会得到较大发展。

国际互联网现在已连接了全世界4800个以上的网络,350万台计算机已连接在之中。通过该网互通电子邮件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56个。

互联网主要有以下用途:

1.发送电子邮件。

2.发行电子出版物,中国的用户当天便可看到美国报纸的网络版,也可以交流学术论文。

3.检索信息。互联网是个巨大的信息宝库,人们几乎可以从这里获得无所不包的信息。比如你想查一下玛雅人文化,它马上就会给你详细地列出来。

4.远地登录,用户可使用连接在互联网上的远处资源。

5.开拓多种商业用途,比如购买鲜花,订购各种物品,航空订票。

互联网还可以求医问药,我国清华大学学生朱令铊中毒,山东姑娘杨晓霞得的怪病,都得到了网友的援助。

互联网的电子邮政在美国几乎已取代了普通邮政,甚至小学生都通过电子邮政向老师交作业。美国许多公司已经把网络作为成交的场所。电子出版物可以部分取代纸的信息载体功能,电子货币可以取代纸币。英国1995年在伦敦近郊搞了一种“蒙德克斯”系统实验,用一种类似信用卡的卡取代钱币。当然电子货币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防伪技术,比纸币防伪还要困难得多,所以目前进展缓慢。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国际信息交流中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上的差异和隔阂,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但由于网上没有信息审查和核实系统,所以虚假的信息和伪造的信息也有可能在传播中,客户应对此有一定的警惕性。

互联网的公开性使它的保密性差,一些商业秘密都不宜通过它传播。虽然可以采取信息加密和保密措施,比如表面上传递的是一张美女图片,而里面却是预定新飞机的图样。但还是较容易泄密,因为它允许任何人公开访问,而这些人中难免有居心叵测的小人。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加密和解密技术将是未来电子技术的一个焦点。网络时代信息共享,给公众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计算机犯罪的数字也扶摇直上。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美国一个窃贼利用一部电脑和一部无线电话,屡次破译了美国许多大公司和政府国防部门的电脑密码,自由出入他们的电脑网络,轻而易举地获得了2万多个信用卡号码。几个学生破译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网络的密码,并向网络中输入许多临时编造的资料。结果北约组织内部一阵混乱,以为要发生新的战争。至于到电脑窃贼,更是防不胜防。美国每年都因计算机犯罪,失窃几十亿美元。在我国也发生了潜入银行电脑网络,窃取人民币几百万的案例。高技术伴随着高风险,在计算机网络时代表现得更为明显。信息战争取代了传统的战争,全世界近年来因计算机犯罪造成的损失每年已达150亿美元。

网络时代要归功于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以使用光通信技术作为前提。这里指的是利用光导纤维传导光波进行通信,又称为光纤通信或光缆通信。

光通信始于1970年,那年制出了可在高温下连续工作的半导体激光管。并以超纯石英为材料,制成了光导纤维。光通信按其水平已经走过了3代。第一代始于70年代,当时使用多模光纤,利用850纳米左右波长的光波,无中继距离约为10公里。第二代从80年代至今,利用1300~1500纳米波长的光波,无中继距离提高到100~300公里,第三代计划使用3000~3500纳米的波长,将使无中继距离提高到10000公里。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中继放大加压的供电站。

近10年来,网络通信中有两个重大的改革。

第一,实现了数字化。通信网络最初是模拟网络,电话网传输的是模拟的话音信号。后来人们发现将模拟信号变换成“0”或“1”的数字信号能够抗干扰,而且可以加快信息流量。随着人们对通信服务多样化和高级化的追求,电视会议、汽车电话、可视电话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这些网络自成体系,人们迫切希望网络的综合化,以便只要入网,就能得到丰富多彩的服务。而综合业务数字网络就成了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网络与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信号的功能不谋而合,为计算机入网提供了环境。

第二,非同步传输模式,也称异步传输模式,简称为ATM。这是通信网络传输信息的一项重大技术改革,是推动计算机进入网络时代的关键技术。以往用网络传送信息,通常用两种方式。一种像打电话一样,直接发过去信息。这样有效信息大,但由于别人不能利用这条线路,所以传输线路的利用率低。还有一种是分组交换,所有发送信息的人,把信息一组一组交给交换机。交换机再把信息割开,按顺序每次发送每组的一个字节。接收方按照同步信号时间的长短,可以知道该字节是属于谁的。这样传输信息量大,但发送信息的位速率必须是一定的。也就是说每秒发送多少比特是一定的,否则就无法确定每一字节属于谁。

非同步传输模式兼有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功能。既有分组的柔性,又有线路交换的高速性,大大提高了传输速度。使多媒体通信变为了现实,也为计算机网络化打开了入口。

网络卫士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网络空间犯罪已成为人类信息时代所要面对的最严重的恐怖行为。

是啊,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一个年轻的美国空军上尉就可以轻而易举篡夺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的指挥权。

这是1995年9月美国在某空军基地电子中心控制室进行的一次秘密实验的真实情况。

当该上尉拨号进入互联网络并与互联网提供者中心接上头时,现场顿时鸦雀无声。

随后,一段看似简单的电子邮件信息便进入了目标军舰的计算机系统内。

几秒钟之后,计算机屏幕上便显出一行字:“控制完成”。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海面上的舰长却对指挥权旁落他手浑然无知。

随着隐藏在电子邮件信息中的密码在各军舰计算机中的不断复制,整个舰队没过多久,就拱手交出指挥权。

这次名叫“联合勇士”的演习,是为了试验美国国防系统的安全性,它使美国军事领导层感到震惊。

演习后,一份来自五角大楼的军方报告说:“网络是危险的!”电子“珍珠港”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美国国防计算机系统遭受外来袭击被发现的有:1992年53次;1993年115次;1994年225次,1995年达559次,而据国防信息系统局统计,1995年国防部计算机系统实际遭受的袭击竟高达25万次之多。

可见,计算机网络的防护,将是21世纪军事对抗的焦点。

美国已认识到这一点,并认为信息战不仅要强调主动进攻,还要十分注意己方信息系统的防护,也就是说进攻性信息战需要防御性对抗措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在华盛顿的国防大学于1995年送出了第一批共16名信息战军官毕业生,他们在信息战的各个方面——从防止网络攻击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策划战役,都受到了特殊的训练,可以说是第一批网络卫士,将担负起特殊的使命。

网上学校

如今,网上学校已成为电脑互联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有大展宏图之势。

在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

从1993年开始,澳大利亚便开始建各大学网络站,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规模,成为各大学教学与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1997年,通过澳大利亚各大学的网络站,一般用户可以了解学校的情况,搜寻学校中的某个部门和某个人;教师可以直接与行政机构进行文件传输,也可以与学生交流、答疑、布置作业等。对校外用户来说,访问学校的网络就像来到校园上课一样。

另外,在澳大利亚,有些中学职业培训课程也开始搬上网络。在美国,网上学校建设更早、更系统一些。目前,美国已有80多所大学和数百所中学允许通过网络获得学位或文凭。1997年底,海南某学校把清华大学的课堂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该校首批118名学员远隔千山万水,通过互联网络读上了日夜盼望的清华大学的教学课程。在网络教学点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收看收听教授讲课的实况;教师可通过网络交换系统解答学员们提出的问题,又可批改作业。这种曾经是发达国家专利的远程教学模式,终于在中国得以实现。继而,山东省青岛市开通了“全通达——101远程教育网”,为青岛市的中学生们打通了一条通向北京101中学的便捷之门。学生只需一台386以上的电脑、一部电话、一台调制解调器,便可以稳坐家中,从网络上领略北京重点中学的教学风格和魅力。“全通达——101远程教育网”的开通,等于把101中学的教师请到了自己家中作辅导教师,这样的效率与效果,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家教都无法比拟的,既经济又实惠,很得家长、学生们的青睐。据报道,199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有12名博士生利用因特网选修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及其他西方大学的课程,并获得结业证书。相信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完善,在网上求学的人将会越来越多,网上学校将为更多人带来更大的便利。

Internet雏形

1970年,美国第一个分组交换网创建。该网将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和位于盐湖城的犹他州州立大学连接在一起。

这就是Internet的开端——四所大学被ARPA提供的分组交换网络连接起来。如果任何一个连线失败,信息仍能由其它网络。链路传输,这满足了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最初要求,即经得住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实际上可能是自然灾害或战争的打击后,信息传输能够迅速恢复。

1972年,第一次国际电脑通信会议在华盛顿召开,来自全世界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在不同电脑和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上达成一致。会议成立了Internet工作组,负责创立一个协议,以使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电脑网络之间能够互相通信。

80年代后半期,许多一流的科学家向美国政府强烈呼吁,担忧美国人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领先地位受到外国竞争的威胁,这种担忧导致了国家科学基金会网(NSF)的建立。它链接所有美国的超级计算机中心。NSF网点由目前最先进的传输线路链接,每个网点作为本地网络中心点。数年后,重要地点的数量超过了14个链接,NSF网划分为两个地区:东部和西部。NSF网的目的是为全国研究人员提供高性能的计算服务,今天,NSF网继续提供这种服务。

在NSF网形成的同时,现存网络经历了多次演变,新的网络不断产生。

1982年,研究人员能够拨号进人CS网,读取和发送电子邮件到CS网点,或ARPA网点,因而产生了In⁃ternet的物理实现。

1983年,ARPA网的军用部分脱离母网,建立了自己的网络--Milnet。ARPA网——网络之父,逐步被NSF网所替代。到1990年,ARPA网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1989年,Bit同并入CS网,CS网在十几年前就已建立,然而,在以后的两年中CS网关闭,且并入NSF网。从这一点上讲所有的网络都并入NSF网,没有人会预料能出现新的、独立的网络。商业机构,特别是研究和开发产品的机构,能创立大量的网络,它们中的大多数能链接到Internet。

另一方面,正在开发的、独立的网络,因为没有任何规定说不能在某个时候创建你自己所喜欢的网络,并且将其并入巨大的Internet,事实上,这些小型的、局部的或国际的网络能为大多数人带来很大利益。这是因为用户的分组能快速传送,使用NSF网上高速传送线路能将数据从大陆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国际信息交流中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上的差异和隔阂,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但由于无法对这种交流进行限制,发达国家也更容易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和思想的渗透。同时它也为制造假新闻提供了方便。在这里没有新闻审查和核实系统,任何新闻都可通过它传播,而且由于传输速度和范围都超过传统传媒,所以造成的影响更大。

互联网固然是个信息宝库,在促进各国交流和发展科技、经济上起了巨大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目前,应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对付这些问题。第一,通过法律加强管理,并采取法律手段制止和惩罚利用互联网犯罪。第二,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防范,如对商业用户采取特别的信用卡核准、数据编码加密等。对保密的计算机系统采取与互联网隔开的措施,以确保其安全。第三,增强用户安全意识,如设计更精密的口令系统、经常变换口令等。

真假网上行

在五角大楼一间木板镶壁的房间里,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军事演习。

讲解员轻击电脑键盘,士兵们面前的三个5英尺(1英尺约合0.3米)长的屏幕轰然开始工作。

顿时,士兵们如同置身于一辆辆坦克之中,隆隆驶过伊拉克广阔的沙漠。它与波斯湾战争中第二装甲部队的一个分队所进行的一场实际战斗“第七十三号东部行动”完全一样。当子弹尖叫着飞向士兵们,炮弹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时,士兵们不由自主地低头躲避;随着电脑模拟战的不断展开,战士们一个个精神紧张,有些战士早就汗流浃背了……

这就是目前正在兴起,21世纪将得以广泛应用的新技术——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有着奇妙的作用,它产生的仿真世界看起来像真的、听起来像真的、动起来像真的、触起来像真的。它集视、听、触、嗅、味、思维等各种感官刺激于一体,使人们完全沉浸于一个“真实”的世界中。

虚拟现实,也称为模拟技术,有着很大的科学价值。

新型的武器系统、大型的航天飞行器,在设计、定型过程中,都要进行虚拟现实试验,进行修改和完善;空战、电子战、攻防对抗、导弹火箭的设计与研制,都需要虚拟现实技术来帮忙。

虚拟现实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我们从情报中了解了敌方大致的兵力布局、飞机航程和武器的性能等数据。

这样,便可以按照敌方可能的变化及我方的兵力布局设想,用计算机模拟出当敌方飞机起飞后,我方雷达的早期发现;模拟敌方飞机侵入我领空后,短时间内发射导弹的可能性与命中率;同时模拟出我方战鹰起飞迎敌所需要的反应时间……

从模拟中可以知道我方雷达的预报能力、作用范围、配置密度是否合理、有无漏洞等。

同时,还能预测出我方导弹的性能,能否真正有效地拦截住敌机,命中率是多少;我方战鹰布防的地点、数量是否合理,能否真正掌握制空权……

通过模拟可以发现问题,然后予以修正,防患于未然。

科学家们借助于最新的计算机图像技术进行模拟,可进行临床试验。

一位矫形外科医生能通过一具电子尸体来实验几种矫正方案,而这个电子尸体则是通过对一个受伤者的骨骼和软组织的扫描而完美地复制的。医生不仅可以方便地选择出最佳的手术方案,还可以对手术过程进行预习,以保证真正手术的顺利完成。

也许过不了几年,你坐在家里就能周游世界,足不出户便能到火星散步、下海捉鱼。

到21世纪,你可以看到许多新型的驾驶学校、医务学校、体育学校的学员在虚拟现实的房间内接受各种技能训练,他们即使闯下“大祸”也不会有什么“恶果”。这真是一种奇妙的训练啊!

网上购物、网上医疗……

目前,一种新的购物方式正在悄然兴起,你不必走进嘈杂拥挤的市场就能买到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网络购物。

那么,怎样在网络上购物呢?

很简单,只要在电脑显示屏所展示的商品中,用鼠标选中你要的,再输入你的信用卡号码,签上名字,就可以等着商品送上门来了。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似乎不愿意把许多时间消磨在繁琐的购买活动上。网络购物在几分钟内便可完成,无需耐着性子排队,也无需看售货员的脸色,因为网络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也容易使购物人的心理得到平衡。

网络商场同真实的商场没什么两样,货物分门别类地陈列着,任你挑选,比较有关商品的介绍资料可为你提供参考意见。

网络购物使购物变得轻松而有趣,而且你在网络上一个小时能够浏览的物品,恐怕要比你在商业街逛一天看到的商品还要多。

据1996年统计,美国人通过互联网络在线贸易金额为5.18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可达65.79亿美元,这是一个多么广大而诱人的市场啊!

当然,网络购物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购物方式,例如买到一件称心如意的衣服,试穿之后的喜悦之情,恐怕是网络购物所不能比拟的。但网络上购物毕竟增加了一种新的购物方式,在选购书籍、磁带、日常生活用品时,还是极为方便的。

远距离医疗,也已不是什么神话,高新技术的发展己使其变为现实。

不妨,我们从远距离医疗中摘取几个镜头:

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家诊所的医生,根据电视屏幕上显示的病人肝脏图像,指导远在2080千米外的同事进行手术操作,肝脏的图像是通过人造卫星传送过来的;

一个妊娠现象不正常的农村妇女,正由她家附近的农村诊所,将她腹中胎儿的图像传送到240千米外的西雅图,让那里的医学专家为她作胎儿检查,从而免去了每星期长途跋涉请专家诊治之苦;

华盛顿州一个军医院的专家们,在仔细研究了由卫星传送来的美国派驻索马里的一个士兵患严重皮疹的彩色照片后,向战地医院的同行们提出治疗方案,这样,就节省了送往德国诊治所需花费的时间和一大笔费用。

远距离医疗可以使大城市的医生为缺医地区病人服务。

处于中心城市的专家,可以帮助偏僻地区的医生对疑难病症进行确诊。

这样,既可避免名医不足,无法外出巡回医疗的困难,又可避免把病人送到中心城市可能延误病情的危险。

人造卫星、交互式电视、数字图像压缩和高速电话线路等各项高新技术的共同运作,为远距离医疗的大规模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在,除美国外,挪威、德国等欧洲国家也在积极发展推行这一新的医疗系统,日本也正在逐步实施它的“远距离医疗”计划。

远距离医疗的发展,使人们在家门口看医生成为可能,远离家门治病不再必需。

网上IP

《圣经》上有一个故事,说人们联合起来准备建造巴比仑塔,上帝为了阻止这一活动,使参加此项工作的人们在语言上相互隔离,切断了他们之间的沟通渠道,于是,这项工程告吹。

Internet是最大的电脑网络,几乎是电脑界的“万国会”,联在其中的电脑五花八门,从大型机到便携机,并且还有数不清的电脑网络联在其上,这些电脑运行着不同的操作系统,使用着不同的软件,所以必须规定一种能够相互交流的“语言”,这就是电脑间相互通信所用的协议。

通信协议本质上是由若干规则组成的。它能够支配一台机器与另一台机器进行通信。

IP是在Internet上进行通信的协议。IP包含以下规则:(1)Internet上每台电脑都有由四个数字组成的In⁃ternet地址,每个数字不超过256,地址数码书写时用圆点分开。如“东方网景”的邮件服务器的地址是:202.96.49.1。(2)所有的报文被划分为若干分组。(3)每个报文分组被填入一个IP信封。(4)IP信封外包括一个发送地址和一个收信地址。

组成Internet的一些电脑被称作路由器,这些电脑负责在Internet中发送信息,并使这些信息按指定路由传送到目的地。并不是Internet中所有的电脑都是路由器,也没有必要使Internet中每一个电脑都知道到达目的的路由。

大多数协议是分层的,Internet协议也不例外。IP是基础,TCP建立在IP之上。今后,你见到的两个协议常指的是TCP/IP。

TCP常用于处理大量的数据,也处理在传输过程中某处损坏了的数据。TCP将大的报文划分为多个分组,然后,每个分组塞人TCP“信封”,再依次塞入到IP信封。TCP信封外包含着关于分组中字节数目的信息和在原始报文中该分组的位置信息。在信息接收结束时,TCP信封被从IP信封中取出,然后,原始数据重新组装。一旦电脑通过校验和发现有分组被破坏,发送者就重新发送出差错的分组。

“电子书”与“电子信箱”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以往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的纸张,开始显得相形见绌,逐渐让位于电子媒体。

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将电子图书与电子报刊推向市场,人类的“无纸”时代正在来临。

同纸张相比,电子媒体容量大、体积小、检索快,易于复制和保存,同时还具有声像功能。

英国的《牛津英语辞典》有20卷,重62千克,有6000万字。这一巨著查阅很不方便,现在已存入巴掌大的光盘上,这样一来查阅极为方便,几秒钟之内即可查遍全书。如果需要复制,只需按上几个电钮即可。

一张单面14英寸(1英寸约合2.5厘米)的光盘,能存储上万册图书的内容。

有人曾用一张光盘,录下了50000幅名画和著名摄影作品。

现在,不需多少光盘,就可“装下”相当于一座图书馆所有藏书的信息。

美国和许多国家的大报社,纷纷出版电子报纸,它不需要纸张,不用印刷、装订、运输、发行,只需把要出版的文本按照一定格式输入电脑,送入网络,出版任务就大功告成,瞬间世界各地的读者就可看到。

1994年,美国的电子报纸已达3150家,是1991年的7倍。报界人士认为,电子报纸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当今,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还出现了网络书籍。

1997年2月15日,作家出版社和赢海威信息通信公司合作,将颇受读者注目的长篇小说《钥匙》上网,这是我国上网的第一部小说。从此,全球互联网络用户都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读到中国的当代长篇小说了。

1997年2月下旬,深圳的海天出版社也上网了作家的小说。

上海高达的《外滩今夕》摄影集,在网络杂志《上海视窗》上发表。

同时,人们对网上读书也情有独钟。

在网上读书有许多优点:

第一,这里没有国界,全世界的图书都是你的阅读对象。

第二,省去了买书、存书、查书、搬运、邮寄等诸多麻烦。

第三,查阅使用的速度非常快,是传统的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第四,新兴起的多媒体方式,融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能提高阅读兴趣,减轻阅读负担,使抽象的概念和事物变得形象而具体。

近年来,信息时代的新事物——“电子信箱”脱颖而出。

那么,什么是电子信箱呢?

电子信箱,同我们以往见到的邮政信箱迥然不同。

简单来说,电子信箱可以看作是电脑化的邮政信箱。

电子信箱系统的主机是邮局或通信服务公司的电子计算机,它的大容量储存器用来作为用户的“信箱”,也就是在存储器内划出一个个区域,作为用户存储电子邮件的信箱,主机再分配给每位用户一个注册密码,它便是打开各个信箱的钥匙。

用户具备一部程控电话、一台个人电脑或电传机便可。

怎样使用电子信箱呢?

先在键盘上输入对方和自己的信箱号码,包括单位、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姓名,这就好比在邮件上填写好了信封,然后再输入电子邮件。

当然,这些电子邮件既可以是语言、电文、表册也可以是图像。

收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任何一部程控电话,拨通自己电子信箱的号码,也就是启动密码钥匙,从电子信箱中提取收到的信息。

如果用户同时拥有一台BP机,电子信箱系统便会自动寻呼,让被叫用户及时收到信息。

美国Sprint电子信箱系统,可提供3000个电子信箱,每个信箱具有100千位的存储空间,最大可扩容至45000个信箱。它还有传真接口、用户电报接口,以及支持多种语言(包括汉字)的软件设备等。

电子信箱,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新的通讯手段,它改变了只能以海、陆、空运输手段传递邮件的传统方式,无疑是对传统邮递方式的一种挑战。电子信箱以有线或无线的技术手段快速传递信函、文件和各种信息。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电子信箱的标准化,普及电子信箱的优点越来越突出:

第一,采用统一的标准和快速、高效、低成本的通信手段,直接或间接与世界各国的公用数据网和电子信箱相连,利于实现全球范围的电子信件存取和转发;

第二,因不受距离和时间的限制,特别适用于有时差的国际商业通信;

第三,保密性好,安全可靠。

网上“小世界”

互联动络,由于诞生在北美洲,曾经为这个洲所独享。但即使在这里,也没有人能准确地说清Interne的发展有多快。例如,到底有多少人在使用网络,各方面的说法十分混乱,从300万到6000万不等。这些说法大多数是猜测,1995年底,他们终于盼来了一个比较权威的说法。尼尔森的尼尔森测定法,为电视节目测定受观众欢迎的程度——披露了关于Internet的第一份翔实而严谨的调查报告,这一调查覆盖了美国和加拿大。

此前的调查依赖于要么发放问卷,要么清点Internet主机数,估计出每一主机所服务的用户,再将两者相乘,得出Internet的总用户数。但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一部Internet的主机可能是一个工作站,也可能是一个网关,连通某一大学的所有计算机。

与之相反,尼尔森调查使用了随机拨打用户电话的方式,这也是美国民意测验人员和市场调查公司的常见手法。尼尔森对美国和加拿大的4200个家庭进行了访谈,专家认为,这个样本大得足以保证调查的准确性。

尼尔森的主要发现有:(1)在美国和加拿大,共有3700万人上网(年龄在16岁以上)。他们或是直接入网,或是通过朋友、同事或商业与Internet连通。这比最热门的电视节目的观众人数还要多出几百万。(2)2400万人在过去的3个月里使用过Internet,占16岁以上总人口的11%。他们平均每周在网上花费5个半小时的时间。这些时间中的一部分过去毫无疑问地是用在电视上的。(3)用户之中34%是女性,66%在工作中使用In⁃ternet,25%的环球网冲浪者年薪达到8万美元。

但当尼尔森公司被问到全球有多少人在使用网络时,它却闪烁其辞。“用户众多,网络的范围非常大,”尼尔森只肯给出这么两句评价。

这一方面说明有关Internt的统计分析十分困难,一方面也说明互联网发展之快,出乎人们的意料。

美国马里兰州和意大利北部的波洛尼亚市开放In⁃ternet给所有居民使用,显然这些人不见得都使用互联网络。但在1995年,似乎全世界有相当多的人在使用它。这一年被西方报刊称为“互联网络年”。10年来,互联网络一直在以200%的年增长率扩大,近来尤其是它的子网络环球网用户发展更迅速,每53天便增加一倍。一种流行的说法是,Internet今天所连接的国家和地区达180多个,除中部非洲、蒙古和真正的西伯利亚等少数空白点外,计算机已把整个地球编织成一个小小的村落。

也许一些持怀疑态度的读者会指出,南极洲也是一个洲,尽管这个洲上最主要的居民是企鹅,众所周知,它们对计算机没有什么兴趣。Internet也扩展到那里去了吗?事实上它确实扩展到了那里。南极洲的麦克墨都海湾苏格兰基地有几台计算机就在这个网络中。它们通过无线网络与新西兰相连,南极点的基地也与美国相连,但这些计算机不公布它们的电子地址。

据市场研究公司估计,环球网的用户1995牛为830万,1996年将增加到3100万,到1999年将跃增到1.258亿。据电信业分析家估计,1995年整个联机业的营业额为10亿美元。到1997年,整个互联网络市场——包括软件、硬件和服务——将达到42亿美元。而在2000年以前,互联网络的全部用户预计将达10亿。“从长远来看,Internet的重要性怎么说也不过分,”微软公司副总裁保罗·莫里兹,“它真正为群众打开了交流的大门。”因为从没见过哪一项技术像Internet一样获得如此奇迹般的发展。

由于电脑网络是数字的而不是模拟的,由于网络从过去的主机模式转向基于互联网模式的点对点互联网,将产生出创造财富的新典范。当这样的网络带增长得足以承担完全的多媒体(包括数据、文本、音频、图像和视频媒体)时,这种新体制结构的机会将梦幻地增长。属于互联网模式的网络将推倒横亘在供应商。顾客之间的高墙。我们将看到崛起的是互联网络商务、互联网络政府、互联网络学习和互联网络看病等等。

互联网络已改变了一般人的世界观,它代表的是一场可与印刷、电话、电视等发明相比的传播革命。互联网络与其他机制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互动潜力更大,它可以让使用者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做事,并在网络上找到其他志同道合的人。

在这一场新的传播革命中,我们不必再自圆于自己所在的地理环境,也不一定要被城市的居住环境所局限。目前,我们还没有走到所有知识都已电子化,而所有商业都可以在电子媒体上进行的时代,但是,不会太久远,因为知识的价值在这个世纪末已经体现出重要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