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0:41:29

点击下载

作者:滕晶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桂枝汤

桂枝汤试读:

内容简介

桂枝汤是著名的经方之一,临床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本书汇集了国内外研究桂枝汤证治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的资料,尤其突出其临床应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按病证分类介绍,并综合了国内外探索桂枝汤作用机理等实验研究的新发现,内容丰富、翔实,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当代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从事中医药学习与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和大中专院校学生以及其他对中医药感兴趣者参考。上篇 理论研究第一章 桂枝汤方

桂枝汤是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第一方,以治疗太阳中风证为专功,由于后世历代医家以本方加减治疗的病证很多,使得桂枝汤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它不仅可用以治疗多种外感病,而且可用以治疗内科杂病及妇、儿、外、皮肤、五官等科疾病,只要识证真切,病机相宜,用之无有不效。因此,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评价本方时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唯以脉弱自汗为主耳。愚常以此方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第一节 桂枝汤的组成一、药物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片) 大枣十二枚(擘)二、组成分析

君药:桂枝性温,味辛甘,解肌发表,温经散寒,能入营透卫。

臣药: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益阴敛营,以防桂枝发散太过。

佐药:生姜性温,味辛,助桂枝发汗和卫,又能开胃;大枣性微温,味甘,助芍药益血养营,又可安中。

使药:炙甘草性微温,味甘,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三、配伍特点

1.桂枝配芍药:二者的作用,恰居相反地位,因二者性味不同,一阴一阳,一动一静,彼此对立,互相拮抗,但桂枝与芍药相配,汗多者服之能止汗,汗少者服之能发汗,肌表发热服之能退热,肌表恶寒服之能退寒,二药同用,产生一种新的作用,它含有二药之个性而中和之,具调营卫、通经络、利气血、除血痹、破阴结、止疼痛的作用。因此药虽“相反”而实“相成”。

2.桂枝配甘草:能缓和药力而持久,不致消失过速;能协助桂枝利血气,以生阳强心(桂枝甘草汤)。桂枝入心以助阳,炙甘草补虚以益气,辛甘相合,阳气乃生。

3.桂枝配生姜:协助桂枝辛散外邪以解肌,又能温胃以止呕。

4.芍药配甘草:芍药、甘草同用,养血除痹,敛阴和营,柔肝舒挛止痛,酸甘相合,阴血乃生长,对腹挛痛、腿脚挛痛尤为有效(芍药甘草汤)。相配之后,既能柔肝舒筋,又能泻肝之急。

5.芍药配大枣:和中养营,能增强缓急之效。

6.大枣配甘草:益其缓和之功。

7.生姜配大枣:调脾胃,和营卫。

总之,本方以辛甘酸苦四味相伍,药性有升有降,有散有收,有动有静,刚柔相济,发汗祛邪药力缓而不至于过汗伤正,虽敛营止汗而不留邪,具有甘温益气扶正之功又不碍邪外解。作用于肌体使表邪可解,营卫和;无表邪者,可内调阴阳,理气血,健脾胃,故为解肌和里之剂。正如徐忠可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调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第二节 桂枝汤的功效及应用

桂枝汤具有多种功效,它不仅是太阳中风证的主方,还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杂病。一、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治外感风邪所致的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杂病、病后、妊娠、产后等见时发热,自汗出,微恶风,属营卫不和者。二、健脾和胃,复建中气

治疗脾虚胃弱所致腹泻、腹胀、(经常)感冒、纳呆、小儿疳积等病证。桂枝汤治疗的经常感冒,乃属脾胃虚弱所致。脾乃营之本,胃乃卫之源,故桂枝汤外能调和营卫,内则健脾和胃。方中桂枝,《本经》云其“补中益气”;芍药,《本草纲目》谓其“安脾肺,收胃气,理中气,治脾虚中满”;生姜、大枣、炙甘草是调补脾胃的圣药,五药合用,健理中气之力甚强。三、温补肝阳,缓肝平木

治疗阳痿、阴囊冷、双手抖动、巅顶冷痛、胆怯、四肢不温、少腹冷痛等由肝阳虚导致的病证及脚挛急、腹中急痛等筋脉拘急之病。四、扶助心阳

治疗心动过缓属心阳虚者,可用本方酌加参芪,取效常捷。五、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治疗冻疮、顽固性荨麻疹、痹证、痛经等病者,因寒邪外袭,营卫不和,血脉阻滞而致,用桂枝汤温经活血。《本草思辨录》说:“桂枝所优,在温经通脉,内外证咸宜。”芍药,《本经》云其“除血痹,破坚积”;《别录》则载其“通顺血脉”。第三节 桂枝汤的煎服法

临床诊治疾病,辨证准确,组方精当,是获得疗效的先决条件,但煎服方法是否得当,亦能明显影响疗效。如徐灵胎说:“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为之害。”桂枝汤方后所论药物煎服方法甚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伤寒论》载本方用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现一般用法:水煎两遍,分两次温服,服后可喝少量开水或热稀粥,冬季并盖被保温,以助药力,使患者遍身微微汗出,不可使大汗淋漓。服后汗出病差即止,不必尽剂;若未出汗,可再继服,如果汗始终不出,可服至二三剂,并缩短给药时间。第四节 桂枝汤的禁忌证

1.外感风寒表实证禁用。

2.太阳病下之后,邪已入里,没有表证者,亦应忌用。

3.温病初起,但发热不恶寒,有汗而渴,舌红苔黄,脉数者禁用。

4.外感而有吐脓血者慎用。

5.阳热内盛者禁用。

6.内有湿热,尤平素食酒者,应禁用或加减使用。

7.服药期间,注意休息,忌生冷、五辛、油腻等具有刺激性和不易消化的食物。第五节 桂枝汤的加减方及应用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方,根据《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所载,由本方为基础加减变化的方子甚多,足见其制方之妙和应用之广,故有“群方之冠”之称。这里,我们综合一些后世医家常用及行之有效的桂枝汤加减方,以作参考。一、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

桂枝汤方减量加葛根。主治表虚证兼项背强痛,挛急不舒。多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日久不愈、顽固性荨麻疹、毛囊炎、落枕、虚寒胃痛、神经性头痛、颜面神经麻痹、面肌抽搐、原发性眶上神经痛、高血压、动脉硬化伴有头痛、项强等,此方对痢疾初起或急性腹泻兼见桂枝汤证者,亦可加减应用。二、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

桂枝汤加附子。主治表阳不固,外感风寒。症见恶风,漏汗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及寒疝,腹痛,手足厥冷,身痛不仁。多用于治疗产后漏汗、阳虚漏汗、大汗亡阳、腹痛、寒疝、风寒湿诸痹。三、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主治风湿痹证。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多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乙型肝炎、小儿心肌炎、心肌梗死等具有阳虚津伤证者。四、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主治宿有喘疾,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多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小儿肺炎后期、迁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病证。五、桂枝新加汤(《伤寒论》)

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加人参三两。主治气阴两虚兼寒凝之恶寒发热,汗出,身疼痛,脉沉迟。多用于治疗年老体弱之流感及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而属于体虚感受风寒湿邪者及病后、产后、身体虚弱,虽然没有外感,但时有微寒,时而微热,气短多汗,饮食少,睡眠差等证。六、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桂枝汤原方加重桂枝用量。主治阴寒内盛,心阳素虚;或汗后感寒;或过汗伤阳,心气不足,引动下焦肾间水寒之气乘阳虚上冲而发的奔豚证。多用于治疗气上冲胸之奔豚气、呃逆,预防和治疗冻疮。七、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

桂枝汤倍用芍药。主治太阳中风证误下,阳邪转属太阴,中焦气血失和,发热恶寒,自汗,腹满时痛,喜按,下利。多用于痢疾、慢性泄泻、拘挛、历节痛风、坐骨神经痛、胃痉挛、肠痉挛、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溃疡病等属于脾胃不和者,有一定作用,也可用于治疗产后乳腺炎。八、桂枝去芍药汤(《伤寒论》)

桂枝汤去芍药。主治胸阳虚损不振之胸满,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脉促。对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属于胸阳不振者,可酌情加减应用。九、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伤寒论》)

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主治胸阳虚甚之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胸满,脉促或微,微恶寒。多用于治疗风寒偏重的痹证。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伤寒论》)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主治心阳虚之心悸,惊狂,卧起不安,胸脘满闷,气冲脐下悸。多用于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属于心阳虚者。十一、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

桂枝汤加龙骨、牡蛎。主治阴阳两虚,男子遗精,女子梦交;小腹弦急,外阴部寒冷,目眩,发落,脉芤迟。多用于治疗失眠、阳痿、遗精、多汗、盗汗、心律不齐、遗尿、低热。十二、桂枝加大黄汤(《伤寒论》)

桂枝汤重用芍药加大黄。主治太阳中风证误下,表证未罢,兼腹满实痛,拒按,大便秘结。多用于痢疾、荨麻疹及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而见腹满痛,大便秘结等。十三、桂枝加黄芪汤(《金匮要略》)

桂枝汤加黄芪。主治阳气虚弱,水湿潴留肌肉之黄汗病及黄疸虚证。多用于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汗出症。十四、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桂枝汤去生姜,倍用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主治血虚受寒,手足厥冷,麻木,甚至青紫,恶寒,腹中冷痛,或腹中拘痛,或寒入经络,肩、腰、腿、足及其他部位冷痛,脉细欲绝。多用于治疗寒疝,睾丸掣痛,牵引少腹冷痛,妇女血虚寒凝之经期腹痛,冻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十五、瓜蒌桂枝汤(《金匮要略》)

桂枝汤加瓜蒌根。主治身体颈项强急,俯仰不能自如,头痛,发热恶风,汗出。多用于治疗落枕、颈椎病、面肌抽搐等属于风寒外束,筋脉失养所致者。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桂枝汤倍生姜,去甘草,加黄芪。主治血痹证,肌肤麻木不仁,脉微而紧涩。多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末梢神经炎、雷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周期性麻痹、颈椎病、面神经麻痹、肩关节周围炎、原发性脑萎缩等。十七、小建中汤(《伤寒论》)

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主治虚劳里急,腹中时痛,喜得温按,按之痛减;或虚劳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虚劳阳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多用于病后、产后及久病虚热、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十八、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桂枝汤重用芍药加饴糖、黄芪。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病情较小建中汤为甚。多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冠心病、慢性肾炎、长期低热、再生障碍性贫血、经前便血等。十九、乌头桂枝汤(《金匮要略》)

桂枝汤加乌头。主治表里俱寒,营卫不和,腹痛,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遇寒则急,手足不温或麻木不仁。多用于治疗寒疝、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及溃疡、慢性胆囊炎、慢性盆腔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二十、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桂枝汤去大枣,桂枝、生姜增量,更加附子、白术、防风、麻黄、知母,可治湿热痹。多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支气管炎、麻疹肺炎、肩关节周围炎、深部组织炎等。二十一、葛根汤(《伤寒论》)

桂枝汤加葛根、麻黄。主治外感风寒重证或兼下利。多用于治疗乙脑、流感等病毒感染初期兼表证,对急性结膜炎、中耳炎、颈椎病、神经性头痛、肩周炎、慢性胃肠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等有较好的疗效。二十二、葛根加半夏汤(《伤寒论》)

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半夏。主治外感风寒重证兼呕吐。多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二十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

桂枝汤加当归、细辛、通草、吴茱萸。主治气血虚弱、寒邪凝涩之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多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胆石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二十四、炙甘草汤(《伤寒论》)

桂枝汤去芍药加人参、麦冬、生地、阿胶、麻子仁。主治心阴阳两虚之脉结代、心动悸。多用于治疗室性早搏、心房纤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绞痛、病毒性心肌炎、大动脉炎、更年期综合征等。二十五、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

桂枝汤去白芍加厚朴、大黄、枳实组成。本方主治太阳表邪未解兼见阳明腑实证。多用于治疗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单纯型肠梗阻等见有发热脉浮、腹满等表里同病者,每多用之。二十六、柴胡桂枝汤(《伤寒论》)

本方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用半量合剂而成。主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轻者。多用于治疗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麻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癫痫发作等见有太阳少阳证候者。二十七、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本方为桂枝汤与麻黄汤两方的合剂,更小其剂,只有麻桂两汤总剂量的1/3组成。主治太阳表证,日久不解,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面赤,无汗,身痒。多用于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疟疾热多寒少、肢体疼痛、体虚或老年人罹患感冒、过敏性鼻炎。二十八、桂枝二麻黄一汤(《伤寒论》)

本方为桂枝汤与麻黄汤二比一用量的合方。主治虚人之风寒郁表轻证。多用于治疗雷诺症、哮喘、顽固性荨麻疹、上呼吸道感染等。二十九、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

桂枝汤与越婢汤二比一用量的合方。主治风寒郁表兼内热之轻证。多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肌肉及关节疼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三十、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金匮要略》)

桂枝汤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主治阳虚阴凝,水饮内停之“心下坚、大如盘”的气分病。多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肾下垂、急性肾炎、腹胀、风湿性关节炎、心悸等。三十一、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伤寒论》)

桂枝汤去芍药、生姜,加茯苓。主治脐下悸动或心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多用于治疗奔豚、癔症等。三十二、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论》)

桂枝汤去生姜、大枣、芍药加茯苓、白术。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身振振摇,短气心悸,咳喘,呕吐清水痰涎。多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急性心包积液、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第二章 桂枝汤证第一节 太阳病与太阳中风证的讨论

桂枝汤是太阳中风证的主方,所以我们在讨论桂枝汤证以前,首先认识太阳病与太阳中风证。一、太阳的生理

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而言。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体现主人体一身之表。表是人体防卫病邪侵袭的第一道屏障,其卫外功能的强弱,决定于卫气的盛衰和营卫的协调,故后世有“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抗御病邪侵袭,故为六经之藩篱”之说。二、太阳病的病理

太阳病,是人体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人体浅表出现的病证,为外感病的初期。故《伤寒论》把太阳病列为六经证治的第一阶段。由于肺合皮毛,所以太阳病与手太阴肺的病变也有密切的关系。仲景把太阳病的基本特点概括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病理机制是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同时为风寒外邪郁遏,并太阳经气不利。三、太阳病与太阳中风证的关系

太阳病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两大类型。太阳表证,又因病人体质不同,虽然同是感受风寒之邪,却有中风与伤寒两种不同证型。中风的主要脉证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汗出、鼻鸣、干呕、脉浮缓等。其病机为营卫不和,卫强营弱。由于具有自汗、脉缓等特征,故又称为表虚证。第二节 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讨论】阳浮(脉浮)、翕翕发热:阳指切脉的指力,轻按浮取为阳;翕翕发热形容如羽毛覆盖之温和发热。此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

阴弱(脉缓)、汗自出:阴指切脉的指力,重按沉取为阴。此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啬啬恶寒,形容严重的恶寒;淅淅恶风,形容阵阵恶风之深切;翕翕发热,形容如羽毛覆盖之温和发热。三者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

鼻鸣干呕: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诸症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讨论】本条中头痛、发热、恶风与太阳伤寒同,唯汗出是一特点,提示有汗、无汗是中风、伤寒的鉴别要点之一。条文中不言脉象,似示人太阳中风证的确诊,在于重要临床表现的组合,而不拘于一个症状或脉象。【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讨论】本条文以太阳病具有发热、汗出的特点及宜用桂枝汤治疗,提示证属太阳中风证。荣弱卫强是其基本病理。卫强,指风寒束表,卫气浮盛以抗邪引起的病理改变。非生理性卫气充盈强旺之意,是卫气的病理性亢奋现象。【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讨论】太阳病,表邪未解,治当发汗解表。现患者脉象浮弱,不宜发汗过多,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为宜。【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5)【讨论】太阳病服桂枝汤后致大汗出,病人虽脉象洪大,但不见大热、烦渴等里热征象,表明虽汗不如法,但未发生变证,病证仍在太阳之表,故仍以桂枝汤治之。【原文】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讨论】本条指出汗下后,脉浮未变,病证仍在表,知病证未因误下而生变,故仍须解外,桂枝汤为宜选之方。【原文】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讨论】太阳伤寒证汗解后半日,病人出现烦闷不适、脉浮数,为余邪在表未尽,故治疗可再用发汗之法。此次发汗不宜峻剂,用桂枝汤轻度发汗,使邪去而不伤正。提示桂枝汤可作为发汗轻剂使用。【原文】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8条)【讨论】产后中风持续数十日不愈,仍见头微痛、恶寒、时发热、胸脘闷、干呕、汗出等症,说明病虽迁延日久,太阳中风表证仍在,仍当以桂枝汤解表祛邪,调和营卫。【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讨论】对营卫不和的自汗证,用发汗的方法来调和营卫,使病证得愈,桂枝汤是优选之方。本条提示营卫不和既可见于外感表证,也可见于杂病的自汗证,且病理性的自汗与发汗不同。【原文】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讨论】病人脏腑无病,有时出现发热、自汗出的原因是卫气发生病理改变,以致营卫不调,宜用桂枝汤发汗祛邪,调和营卫,因证时发时无,用先其时的服药方法,有截断疗法的特点。【原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讨论】服桂枝汤后,病人出现反烦不解,乃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服桂枝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欲驱邪外出,但力尚不足,正邪相争,邪郁不解,故证属太阳中风的较重型。治疗之法,先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络以泄邪,然后再服桂枝汤以解肌表。针药并用,祛邪之力倍增,病可得愈。【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讨论】太阳病误下后,病人自觉胸中气逆,是虽然误下而正气未衰,表邪尚未内陷,且正气能与邪争,表证有外解之机,与桂枝汤解外,提示桂枝汤适宜太阳病误下后,表证仍在,不宜峻汗之证。若误下后气不上冲,反映邪已内陷,发生变证,则不宜用桂枝汤解表。【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与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讨论】本条表明太阳病宜汗忌下的治疗原则,表证未解,宜用桂枝汤解表。若误用攻下法,每因邪气内陷而引起变证。【原文】伤寒,不大便五六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讨论】外感病,已有六七日不大便,并见头痛、发热的表现,属里热结实,浊热上扰之证,用承气汤攻下实热,病证可愈。里实热证,应小便赤浊,若病人小便清长,虽多日不大便,是邪仍在太阳之表,治以辛温发汗为法,用桂枝汤适宜。【原文】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讨论】伤寒为病在表,若先大下而后复发汗,为治疗失序,使胃气受伤,邪热内陷,滞塞中焦,而成心下热痞。若仍见恶寒者,是表邪未解,此时为表里同病,治当先解表,后治里,表解乃可攻痞,因汗下后,虽有表证不解,但不可再用峻汗之法,故以桂枝汤治之。【原文】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讨论】阳明病若兼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则属外未解,其治则宜用桂枝汤发汗,以先解其表,而攻下之治则当从缓。【原文】病人烦热,汗出而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讨论】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为阳明燥屎内结,可下证具之象,但进一步细审脉症,以察表邪尽解与否,据脉浮,断其病仍偏表,故先用桂枝汤发汗解表。由于阳明病本自多汗,肌腠已疏,虽兼表证未解,但已不堪峻汗之剂,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达邪最为适合。【原文】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讨论】太阳病误下后,病人出现下利清谷不止,为病证由太阳之表内传少阴之里。对阳衰微,阴寒内盛之证,虽有身疼痛等表证不除,但虚寒里证急重,急当救里,宜用四逆汤以回阳救逆,温里获效。阳回利止,二便恢复正常,仍有身体疼痛者,为里和表未解,则当治表,用桂枝汤合适。【原文】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讨论】本证下利清谷,腹胀满,是脾肾阳气虚衰,寒凝气滞,浊阴不化所致。此时虽有身疼痛的表证,但以里虚为急,治当温其里,宜用四逆汤,待里阳恢复,清便自调。若表证未罢,再治其表,宜用桂枝汤。【原文】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讨论】霍乱吐利止,说明里已和,升降复,大病已去,唯身痛不休者,是小邪不尽,营卫不和,表证未解。表不解,应解表,但吐利后,脾胃气弱,不耐麻黄汤峻汗,故用桂枝汤微发汗,调营卫以和其表。【原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讨论】本条是太阴病兼太阳表证,因脉不沉而浮,为病机向外,里虚不甚,故可用汗法以解其表。【原文】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下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讨论】育龄妇女停经后,出现平和之脉,而尺脉较关脉稍见小弱,同时并有呕吐、不能食等症,身无外感寒热之象的,称为妊娠恶阻。出现阴脉小弱,为胎元初结,经血归胞养胎,胎气未盛,阴血显得相对不足,故阴脉比阳脉稍弱。妇人初妊,脉无病而身有病,且无寒热邪气,宜用桂枝汤化气调阴阳,以使脾胃调和,则恶阻可愈。妇人恶阻,一般可发生在怀孕后两个月左右。若经一段时间药物治疗后,恶阻未愈,反增吐、泻的症状,势必损胎气,导致流产。第三节 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证的关系

通常认为《伤寒论》中言太阳中风证是指其卫强营弱证;言桂枝汤,即是指其为太阳中风证特设。但纵览仲景论太阳中风证及桂枝汤证,发现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太阳中风证是一个具体的病证,是在太阳病表证的基础上突出汗出和脉浮缓。它的病机特点是营弱卫强。典型的太阳中风证的常规治法是发汗解肌,调和营卫。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代表方剂,但不是唯一方剂。太阳中风证作为一个复杂的病证,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可出现多个不同的阶段性表现,从而形成若干个证,如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证、太阳中风兼水停三焦证、太阳中风表不解而见里证等。桂枝汤证仅是其中之一,其他还有五苓散证、小柴胡汤证等,因而又可以用五苓散、小柴胡汤等方剂加以治疗。

桂枝汤在整个《伤寒论》中,应用极为广泛,其适应证绝非仅限于治疗太阳中风证,如属太阳伤寒证,经过汗下后,表邪不解,或虽经汗解,但又复感风寒病在表者,此时不宜用麻黄汤之发汗峻剂,可用桂枝汤以解表。此外,多种因脾胃不和或营卫不和的病证,都可用桂枝汤加以治疗,如患者内脏无异常,只是因营卫不和,而不时自汗出,或伴以发热,非太阳中风证,亦可用桂枝汤在发病前服药取汗,使营卫和而愈。另桂枝汤的功效,殊非解表一端,又可助阳益阴,在表调和营卫、解肌散邪,在里调理脾胃、温里散邪。因此,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证二者不能等同论之。第三章 古代医家对桂枝汤的认识

张仲景《注解伤寒论》:“《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者也。”

吴谦《医宗金鉴》:“名曰桂枝汤者,主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营阴。桂枝主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辅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是以调和诸药。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藉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于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啜热粥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

吴谦《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桂枝汤:“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表里阴阳,气卫营血,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

王邈达《汉方简义》:“方用桂枝之辛温,疏卫而通阳;芍药之酸寒,和营而破阴。因桂为血分阳药,主走表;芍为血分阴药,主走里。今以二物平配,则桂得芍,而不任性走表;芍得桂,而不任性走里;适于不表不里,而行于营卫,然后用生姜之辛温以散之,甘草之甘平以和之,更用大枣之甘平以滋之,即头头是道矣。”

吴昆《医方考》:“桂枝味辛甘,辛则能解肌,甘则能实表,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故用之以治风;然恐其走泄阴气,故用芍药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生姜、大枣,此发表而兼和里之意。”

柯琴《伤寒附翼》:“此为仲景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以解肌,大枣之甘,佐芍以和里。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各了。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功,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而精义尤在啜稀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外邪而复入,热粥以继药之后,则余邪而勿留,复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发汗,自不至于亡阴,且这止汗,自不于贻患。”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此方用桂枝发散邪气,即以芍药摄养津气,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药之酸足以安内,生姜、大枣、甘草相合补益营卫,亦助正气祛邪气之用也,盖以其汗出而邪不出,故不用麻黄之发表,而以桂枝助阳以为表,以其表病而里无热,故不用石膏之清里,而用芍药敛阴以为里,此桂枝汤之所以异于麻黄、大青龙也。”

邹树《本经疏证》:“桂枝汤中芍药、桂枝一破阴,一通阳,得微似有汗诸证遂止,此实和营布阳之功,断断非酸收止汗之谓;桂枝其用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之、曰行痰、曰和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首功也。”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桂枝解”中提到:“桂枝非发汗之品,亦非止汗之品,桂枝汤所主之证,皆因大气虚衰。”他主张用桂枝汤时,加黄芪大补阳气,加知母滋阴液,加防风助辛透邪,不须啜热粥即可达药后遍体微汗之目的。黄芪补气固卫,常为虚汗而设;知母生津增液,与黄芪苦甘化合,实能大补人身之阴阳;再加引使之防风,所以能代热粥实胃气,充阴液,汇津气,输布周身,以成和营护卫之功。

孙思邈《千金要方》:“桂枝汤,古称汤液之祖,太阳经风伤卫之首方……至于随证加减,信手成方,但看太阳经诸例,便得长沙之妙用无穷,何惮心手不灵活乎!”

陈元蔚《伤寒论浅注》:“桂枝辛温阳也,芍药苦平也。桂枝又得生姜之辛,可恃之以调周身之阳气;芍药而得大枣、甘草之苦甘合化,可恃之以滋周身之阴液。师取大补阴阳之品,养其汗源,为胜邪之本。又啜粥以助之,取水谷之津以为汗,汗后毫不受伤,所谓立身于不败之地,以图万全也。”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中风者,乃风邪之气伤人卫气,而成此症也。卫气受风则强,强则自汗出而恶风。卫强则荣弱,荣弱则发热,头体痛,脉浮而缓。是以自汗恶风,发热头体痛,脉浮而缓者,乃中风证也。经曰:风淫于内,以辛散之,以甘缓之。乃用桂枝为君,以散邪气而固卫气;桂枝味辛甘性热,而能散风寒,温强卫气,是辛甘发散为阳之义也。芍药味酸性寒,能行荣气,退热,理身痛,用之为臣。甘草、大枣味甘而性和,能谐荣卫之气而通脾胃之津,用之为佐。姜味辛性温,而能散邪佐气,用之为使。先圣配此五味之药以治伤寒者,乃专主中风之证,而行解肌之法也。若非自汗恶风之证,不可服也。经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者,是也。”

张景岳《景岳全书》:“桂枝性散,芍药性敛,以芍药从桂枝则桂枝不峻;以桂枝从芍药则芍药不寒。然以芍药之懦终不胜桂枝之勇,且芍药能滋调营气,适足为桂枝取汗之功,故桂枝汤亦是散剂,但麻黄汤峻而桂枝汤缓耳。”

汪昂《医方集解》:“此足太阳药也。仲景以发法为重,解肌为轻,中风不可大汗,汗过则反动营血,虽有表邪,只可解肌,故以桂枝汤少和之也。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桂枝辛甘发散为阳,臣以芍药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阴气也;姜辛温能散,散寒止呕,枣甘温能和,此不专于发散,又以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麻黄汤专于发散,故不用姜枣,而津液得通矣。”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桂枝汤,和方之祖,故列于首。太阳篇云:桂枝本为解肌,明非发汗也。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助太阳融会肌气;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启少阴奠安营血;姜通神明,佐桂枝行阳;枣泄营气,佐芍药行阴;一表一里,一阴一阳,故谓之和。加热粥,内壮卫阳助药力,行卫解腠理郁热,故曰解肌。邪未入营,而用白芍者,和阳解肌,恐动营发汗,病反不除。观此足以贯通全部方法,变化生心,非仲圣其孰能之?”

张秉成《成方便读》:“夫风为阳邪,性喜疏泄,故一伤太阳之表,即入于营,营血为其扰攘而不宁,则自汗出而邪仍不解,此风中仍有寒气,所谓三冬凛冽之风,否则焉能即伤太阳之表,而有头项强痛发热恶风等证?若春夏之风,其气和缓,即伤之亦不过头痛鼻塞、咳嗽发热,为肺之表耳。即如麻黄汤之治寒伤营,寒中亦有风邪,若无风邪,寒气何能过卫入营?故风者善行数变,寒不能独伤人,必风以冲其先,引而入之,方能为病,由同观之,亦不必拘定桂枝汤治风伤卫,麻黄汤治寒伤营,为成法也。总之,麻黄汤治寒多风少,寒气之重者也;桂枝汤治风多寒少,寒气之轻者也。故此方以桂枝入营散寒,随生姜外出于卫,微微汗出,使寒去即风亦去,营中本为风邪扰攘,恐桂枝、生姜之过于辛散,故以白芍护阴而敛营,甘草和中而缓急,大枣以养脾阴,以脾者营之源,且与生姜合用,又可以和营卫致津液也。”第四章 桂枝汤的现代理论研究进展第一节 桂枝汤与营卫不和

营卫理论源于《内经》,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等构成了中医学的形态、功能学。营卫不和是不少疾病的基础病理改变。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加以发挥,创调和营卫之主方——桂枝汤,并以此为基础治疗多种疾病,疗效卓著。对于营卫不和与桂枝汤,后世亦有众多论述,现代更有深入研究。

刘氏认为营卫不和主要取决于营卫正气本身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非桂枝汤证所独有。营卫不和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都可以出现的病理反应,表现形式有三种:其一是卫闭营郁,其特征是卫气闭而不开,正盛邪实,肌表闭塞,多见无汗;其二是卫虚营弱,卫气开而不固,营阴外泄,多表现为自汗不止;其三是卫阳不足,邪滞肌腠,卫气开而不畅,合而不密,多表现为虽有汗但汗出不畅,表证依存。桂枝汤证的病理特征正是属最后一种形式。因此,在治疗上,对于闭而不开者,重在开发皮毛,宣通闭塞,通卫以畅其营,如麻黄汤例;对于卫虚不固,营不内守,开而不闭者,治疗重在固卫敛营,以使卫气充旺,则营阴内守,如玉屏风散例;对于卫气开而不畅,合而不密者,治则重在双调开合,以使开而畅达,合而固密,此即是用桂枝汤之根本目的。

桂枝汤证营卫不调的原因有二:一则寒邪外袭,阻滞肌腠,营阴之气运行不畅;二因卫阳功能不足,不能温煦宣通,固护无力所造成的。但尚未达到虚损难复的严重程度,仅仅是一时性的机能不协调而已,所以不属于虚证,只是功能失调。因此,不用参、芪、姜、附之类益气温阳,而以桂枝汤辛温宣通卫阳,益阴通营疏滞,从而使营卫和则愈。另从《伤寒论》原文桂枝汤后服法以及临床上用桂枝汤治表虚自汗等情况来看,提示桂枝汤对汗腺功能有调整效果,以药测证,可以看出桂枝汤证营卫不和,存在着功能调节异常。应用桂枝汤的目的,就在于调整紊乱了的功能,使之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江氏认为“卫强”指外感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卫气浮盛于外,与邪抗争而言;由于卫气奔越抗邪而不能正常的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使肌腠疏松而致表虚,卫气奔越于外,不能卫护营气,营阴不能内守,这就是所谓的“营弱”。由于营卫通脾胃,邪犯脏腑,以致脾肺失调,胃失和降。因此,卫阳不足,营卫不和才是病变的本质。但应当指出的是,桂枝汤证的卫阳不足,仅仅是相对麻黄汤证的卫气闭郁、卫气尚实而言的,这与玉屏风散证的卫虚不固、纯虚无邪的表虚证有着本质的区别。若把桂枝汤证与表虚证等同起来,又不免失之片面,易将人们的认识引入歧途。

何氏对营卫不和证进行探讨,认为:①营卫具有阴阳属性;②《伤寒论》中营卫不和有四种证型,即卫强营弱、卫弱营和、营卫俱弱、卫强营郁;③治疗营卫不和的主方是桂枝汤。营卫不和中前三种情况的治疗均以桂枝汤为主。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具有以内因为主、外因为次的特点,营气或卫气的不足是其内因,外邪的侵袭可加重营气、卫气的不相和谐,其病理变化与营卫不和证的基本性质较吻合。而麻黄汤、大青龙汤等病证以外邪侵袭为主,病变性质较为单纯。从组方配伍来看,桂枝汤阴药与阳药相配,气血兼顾,营卫双调,麻黄汤和大青龙汤等则专事发汗解表,不能兼顾气血,所以后人有称桂枝汤证为营卫不和证;④从研究分析桂枝汤方着手,提出营卫不和的本质主要是机体某些功能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产热与散热的不平衡,汗出多少的不平衡,防御功能的下降,同时伴有消化功能的减退。这些方面的异常与营卫所主的生理功能有关。从中医学角度看,脾胃运化功能减退,营气或卫气或营卫之气的不足,均可导致营卫不和,外邪的侵犯可加剧或促发此种状况。营卫不和进而可并见气血不和,乃至阴阳失调,从而加剧了机体功能的不平衡。

张氏提出营卫不和为桂枝汤证的基本病机。生理状况下,营气和卫气各行其职,如此则阴平阳秘,病无由生;反之,人失于调养,外感、内伤均可导致营卫失和。桂枝汤调和营卫之实质在于:①顺营卫之性,阴阳并调;②从阳引阴,调和脾胃;③立足中焦,开发营卫生化之源。

余氏通过分析桂枝汤及其变化应用,认为桂枝汤法为太阳中风而立,太阳因感邪轻重、病程久暂、体质强弱、阴阳偏盛偏衰、治疗得当与否,可出现各种兼证或合病,但病属太阳中风,均有营卫不和之证,故治疗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适当加减兼顾他证。郭氏探究甘温除热法的源流,发现甘温除热法并非始自李东垣,桂枝汤是一首“外证得之,可以解肌散风寒;内证得之,可以补中和阴阳”的伤寒、杂病兼治的方剂。它所治疗的“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是由于营卫不能协调所致。方中桂枝辛温走散,入气行卫;芍药甘微寒,入血和营;甘草、生姜、大枣入中焦脾胃,意在补益营卫之源。卫气流行而内入,营血充盈而敛卫,营卫调和则发热自解,可见桂枝汤通过调和营卫治疗此病也是甘温除热法的体现。

阚氏认为桂枝汤是治疗营卫不和证的主方,但是不应将营卫不和证和桂枝汤形成一对一的思维模式,况且仲景条文中用“桂枝汤主之”较少,而“宜桂枝汤”者用之较众,目的在于提示应宗桂枝汤立方组药之法,而不必苛求桂枝汤原方。再者营卫不和还有其他类型,如卫强营郁之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则必需峻药发汗,才能使营卫调和。

贺氏等认为桂枝汤既可治伤寒,又能治虚劳;它既可作解表剂,又可作补益剂,功效是多方面的,但其病机却均为营卫失调。因此,营卫失调证,表、里均可有之,然桂枝汤虽可通治百病,但万变不离“营卫失调”这一病机,故医者在应用本方时,必须明察阴阳,谨守病机,方可万举万当,有的放矢,提高桂枝汤在临床上的疗效。第二节 桂枝汤的功效主治研究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方,它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理、法、方、药的代表方,虽药仅五味,而功用颇广,实非他方所能及。因而,对桂枝汤的功效与应用,也是现代医家研究的重点。

柴氏认为解肌与解表,不仅是表证的两种不同治法,而且是桂枝汤与麻黄汤功效特点的概括。《伤寒论》谓桂枝汤发汗、救表、解表、攻表,皆是其功用的泛指,可以与麻黄汤互称,而解肌则是与麻黄汤功效相对比而言。麻黄汤不能解肌肉之邪,因而不能以解肌互称。

陈氏认为仲景谓桂枝汤可发汗,不过是言太阳病总治则的—个概词,而桂枝汤确是一张“扶阳益阴,调和表里”的方子,专为虚证而设,并无发汗作用。其原因是:①从太阳中风的因、证看,中风是平素正气不足,复受外邪损伤表阳,卫外不固,汗出津伤,以虚为主,只能桂枝汤扶阳益阴,岂可言汗;②从桂枝汤组成看以治虚为主;③从桂枝汤方后注分析药后啜粥来看,是为了补益中焦,以益气血生化之源,既助桂枝扶伤之阳气,又协芍药敛已泄之阴津;④从桂枝汤变方及临床应用来看,可以证实其扶阳益阴固表作用。

张氏提出《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禁用原因是本方偏于温补,对实证不可用。其补益“乃滋阴和阳”,即补益营卫。桂枝汤实现“调和营卫”功效的主要机制之一是“补益营卫”。张氏对桂枝汤类方剂临床运用统计分析表明,临床运用各类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汗出、神疲体倦、恶风寒、发热、纳呆少食,由此可以看出,临床治疗对象是以虚弱病证为主的。纳呆少食与神疲体倦的同时出现,直接反映了脾胃虚弱,运化功能低下。可见桂枝汤是通过调理中焦脾胃以达到补益营卫之目的。

俞氏认为桂枝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作用机理在于调和营卫。然其调和营卫,是通过调节营卫之性、健运营卫之功、培补营卫之源达到的。

严氏结合现代研究认为桂枝汤的调和营卫是调整机体的整体机能,当包括神经、血管、网状内皮等系统的功能,即动员整体的抗邪功能以驱邪,而不限于局部。

万氏指出,桂枝汤调和营卫之说,虽然来源于53条“营卫和则愈”,但嫌含混而不够确切,因为风寒邪气,侵犯太阳之表,营卫正气,尤其是卫气,首当其冲,无论表虚表实,其营卫都是不利的。即太阳病表寒虚证为风寒在表,卫阳不固,营阴失守;太阳病表寒实证为风寒在表,卫阳被遏,营阴不畅。不仅桂枝汤发散风寒,扶其卫以敛其营可以说是调和营卫,即使麻黄汤的发散风寒,泄其卫以畅其营,也可以说是调和营卫。

李氏综合分析了桂枝汤的主治与应用,认为:①桂枝汤用于解表时是解肌剂而不是发汗剂;②桂枝汤可以解肌,就是桂枝汤能调和营卫之功能的一种体现,但桂枝汤调和营卫之功不仅仅表现为解肌以治太阳中风证的营弱卫强,举凡在表的营卫不和之证,皆可以桂枝汤治之;③桂枝汤可和脾胃,调阴阳,滋壮气血,温中补虚,但这些功能却常常被人忽视,这恰恰又是该方被广泛应用的原因。

吕氏等认为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调补气血,调理脏腑等多种功效,如果概括为一个字,那就是“调”的功效。其调的功效,旨在恢复机体的调节功能,增强机体本身的化生能力,使失调之营卫、气血、脏腑趋于和平。仲景常根据复杂的病情,在桂枝汤以“调”为主的基础上加入补益之药,以补促调,调补结合。须知桂枝汤能随着不同性质补药的加入改变其调治重点,发挥不同效用。例如:加黄芪则益气,加归、地则补血,加饴糖则建中,加龙骨、牡蛎则涩精等。总之,桂枝汤的功效以“调”为主,调营卫,调气血,调脏腑。而生命在于调和,调和则生,不调则病,故桂枝汤灵活变通能调治百病。

顾氏认为桂枝汤的诸多功能是通过该方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桂枝汤具有多层面、多功能的调节治疗作用。桂枝汤既能解表,又能和里;既祛邪实,又治正虚;能升散,能和降;既可发汗,又是止汗的基本方。桂枝汤的调节功能在于它的药效释放过程只对病理状态下的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病变程度产生针对性的调节治疗作用,这种调节是针对病理状态的自我调节,而无涉于生命活动,关键在于诊治者的合理选择、精确应用。桂枝汤调节功能的演绎与派生又能通过药物的更换与药量的变化来完成,如桂枝龙牡汤的温摄心肾、五苓散之通阳利水、小建中汤之甘温和中等。

焦氏认为桂枝汤对汗腺分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发汗解表,又能调和营卫;既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又能治疗营卫不和之自汗证;另外,它还有镇静、镇咳、祛痰、平喘等作用。在此基础上增加治标药物,可增强上述作用,因此它也可用于杂病(里证)治疗。

陆氏认为桂枝汤实为治风邪阻表见烦之方剂,而非生烦之剂。其“烦”的表现形式,验之于临床,当可为肢体似痛非痛,体不舒展,或似有蚁走样感觉而心烦不宁,莫可名状,影响睡眠。究其理,乃因体表邪风阻于经络,血气失于和活之故。桂枝汤为温经和血,调和营卫之方剂,临床随证加用祛风、除湿、行气、活血之药物,即或不先予针刺泄风,治疗斯证,亦常获显效。

王氏总结出临床上大凡遇到以下几种情况,就可选用桂枝汤治疗:①外感病初起,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干呕,口中和,舌苔薄白而润,脉象浮缓者;②患者自觉有时畏寒,有时烘热,但体温并不高,神疲乏力,纳差,脉缓者;③凡不明原因的时时低热,或汗出燥热,汗收形栗,无其他症状者;④妊娠初期,身无寒热,由于胃气虚弱而见到作呕、不能食、尺脉小弱者。第三节 桂枝汤的双向调节作用

人体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调整和控制系统,祖国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保持着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若因病邪侵袭,阴阳就会失去平衡,产生病理状态。桂枝汤可通过双向调节作用,恢复阴阳平衡的功能。

蒋氏认为桂枝汤不仅解表,而且对体温调节、汗腺分泌、大肠功能有一种特殊的双重作用,即双向调节。调脾胃、和营卫是其双向调节的基本手段;合理组方,巧妙用药是双向调节的作用基础。桂枝汤以调节人体机能为其主要出发点的机能疗法,并强调方药组成的阴阳平衡配伍法及发挥单味药的双向性功能,其治病机制是借药物之作用,来协调机体之各种机能,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使之阴阳虚实之偏得以纠正,升降出入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从而恢复机体健康。因此,从机能着手,恰当地组方用药,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指导思想。

潘氏等结合实验研究、组方分析,表明了桂枝汤的双向调节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桂枝汤对体温可进行双向调节,能使营卫不和所致的体温升高或偏低的病理状态趋向正常;②桂枝汤能使营卫不和所致的汗腺失常趋向正常,既可发汗,又能止汗;③桂枝汤对血压的影响,主要是对心脾阳虚所致血压异常的调节,既能降压又能升压;④桂枝汤对肠蠕动、心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既能显著抑制亢进的肠蠕动,也能使受抑的肠蠕动活动增强;对心率过缓的可增快心率,对心率过快的可减慢心率;对免疫功能低下的可起兴奋作用,对免疫功能亢进的可起抑制作用,使之趋于正常。

严氏等认为:①桂枝汤双向调节作用的前提是建立在特定的病机基础上,而且与一定的病理状态相联系,如桂枝汤对体温、汗液失常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基于营卫不和的前提,其类方对心率、血压、大肠传导失常的双向调节是建立在心脾阳虚的基础上;②桂枝与芍药、桂枝与甘草、芍药与甘草这三对配伍是桂枝汤双向调节作用的基础;③调和营卫,畅通循环;调理脾胃,建复中气是桂枝汤双向调节的途径;④桂枝汤双向调节的实质是通过调营卫,建中气的途径,调动机体内因对抗疾病,从而达到内、外环境的恒定。

辽宁省中医研究院认为双向调节作用是对事物的矛盾双方都有调节作用,它的曲线是呈反抛物线的。桂枝汤调节机体功能是双向的,如水肿而小便不利者服桂枝汤加茯苓、白术可利小便而消肿,尿频和夜尿症服之也恢复正常。但随方中药物的用量或加减的不同,该方的某种调节作用亦有差别。如热多寒少者加麻黄、石膏以清透邪热;热不高而恶寒重者,加附子以温经散寒。

李氏认为双向调节是桂技汤的主要特点。调补脾胃,滋生化源而调和营卫、气血、阴阳是本方发挥双向调节的基本途径;对体温、免疫功能、汗腺分泌、肠蠕动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其调和营卫、气血、阴阳的重要科学依据,据此临床随症加减,疗效颇佳。

谢氏等认为双向调节的原理很复杂,中药的双向调节与环核苷酸对多种代谢的双向调节作用和核酸对蛋白质合成的开关式控制有本质联系。环核苷酸是中药调和阴阳的物质基础之一。桂枝汤就是通过合成蛋白(包括酶)的质和量,以及对蛋白质的生物活性,包括蛋白质的构型的调节、控制达到对机体的调整作用。第四节 桂枝汤药物及剂量问题讨论

古人云“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因此,对桂枝汤中的药物及剂量进行具体分析,对其临床疗效的更好发挥有着重要意义。一、有关桂枝汤中的具体药物

柴氏认为唐代以前本草记载的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树干或粗枝之皮,即今之中药肉桂,仲景方中所用桂枝亦为今之中药肉桂。原因是:①桂枝汤方证“营弱卫强”的病机,为外感风邪,营卫俱虚,以至二者不相谐和;②肉桂与桂枝汤的作用机理一致,因为肉桂的发汗解肌作用由来已久,其发汗解肌之功有充分的药理学依据,即中药肉桂与桂枝所含的挥发油,主要有桂皮醛、桂皮酸等,其药理作用能扩张血管、调整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有利于发汗与散热,说明桂枝汤中所用肉桂是能够发汗解肌的;再者,肉桂的发汗解肌功效符合中医对发汗机理的认识。

由于仲景时代的芍药只有一种,后世分赤、白两种,诸医家在使用仲景方时各自为说,姜氏等从植物学、功效、病机三方面论芍药,认为桂枝汤中芍药当为赤芍药。就目前临床应用来看,也不能排除白芍。如病人病证属实,体质强壮,非赤芍莫属;若病证属虚,病人体弱可考虑用白芍。临床辨证使用,不可拘泥。二、有关桂枝汤中药物的作用

王氏认为桂枝剂临床应用广泛,是由其功用和配伍决定的。掌握桂枝的功用及其不同配伍所起的作用,是桂枝剂应用于临床的关键。

柳氏分析《伤寒论》113方中,桂枝汤方的加减运用达70方,约占62%,直接运用桂枝者达42方,约占37%。桂枝的运用次数仅次于甘草,在桂枝与诸药的配伍中,表现为发汗解肌、温经通阳、化气行水、平冲降逆、平调阴阳、调和脏腑等作用。

张氏分析桂枝汤中芍药,非为止汗,盖汗之外泄,多因卫阳失固,肌表疏松所致,而芍药为阴药且走血分。从临床常用止汗药来看,均不具备酸之性味。考古今止汗方剂,均无酸味药物组成,知芍药非为敛汗。具体体现:①桂枝汤属微发汗之剂;②中风证之自汗若不及时发汗,驱邪外出,有伤害正气之弊,此之汗出是风邪干扰所致“营弱卫强”的暂时性失调,只要大胆地使用桂枝汤轻微发汗,以祛肌表之风邪,则卫强自减,营卫自调,自汗自止;③桂枝汤证自汗属邪汗,自汗是由于风邪侵袭,腠理不固,卫外失职,营阴失守,营卫不和,营弱卫强,自汗乃出,只要通过发汗祛邪,卫气自然处于正常状态,二者即当平衡协调,不用固表止汗之法而汗自止;④中风自汗出应是桂枝汤的主证,应用桂枝汤时也必然要具备“自汗出”这个主要症状,桂枝汤以桂枝为君药,必然针对主证而设,芍药为臣药,须协助桂枝解肌发汗、驱散风邪。

裴氏也认为白芍在桂枝汤中的功用不在敛汗,依据有以下几点:①桂枝非发汗之品,毋须用白芍敛汗:桂枝,味辛、甘,性温,虽为解表药,但非发汗之品,其主要功能是温经通阳、调和营卫,使营卫和,则邪无所容而自解,从而达到解肌散寒作用的。现代药理研究也认为:桂枝中含桂皮油,能使血管扩张,调整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从而有利于散热和发汗,而无直接发汗作用。至于桂枝汤中的生姜虽为解表之品,但“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不必用白芍敛汗。②药汗不宜敛:太阳中风之汗出,是贼风虚邪的自汗出,是“病汗”;服药后的汗出是阴阳和,表里元真通畅,邪去正安的汗出,是“药汗”。如若桂枝汤中的白芍是用以敛汗的,那么白芍虽可敛“病汗”使阴液不更伤,但也可敛“药汗”,使贼风不能外透,则有闭门留寇之弊,从而不利于太阳中风证的痊愈。③桂枝汤用白芍,功在和营益阴:芍药始载于《本经》,谓其“味苦、平”,陶弘景首分赤、白芍,虽提及白芍有酸味,而未提及其“酸收”作用,二者都论述了芍药有活血和营之功,桂枝汤中用白芍,也正是利用其“和营益阴”之功。三、有关桂枝汤中药物的配伍比例

顾氏强调其严谨性。桂枝汤中桂、姜、芍三者之间的药量之比为3∶3∶3。比例失调或比例虽等而不形成3∶3∶3,均不成为桂枝汤,而只能是桂枝汤的派生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