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8:54:04

点击下载

作者:肖卫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试读:

卷上

壹、讲经缘起

诸位大德同修,今天的因缘非常殊胜,佛家一般剃度的仪式,都是在上午举行,仪式完毕之后,照例是上供。今天我们的仪式,放在此刻举行,意义不比寻常,正是与本经关系非常的密切。世尊为我们说这一部经,要以现代人的话来说,是他老人家在三千年前预知现代——也就是三千年后的今天,出家在家,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乃至于净土,皆不能成就。

这个原因究竟在那里?

弥勒菩萨非常慈悲,代我们启请,蒙世尊为我们详细开导,如果我们能够依照这一部经的教诲,细心的去体会、反省,改过自新,回头是岸;如此,所修、所行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能有成就。这是我们这一次讲经的因缘。因为时间不算是很长,所以这一次的经文,我们采取重点介绍,能够看得懂的,乃至于一些名词、术语,讲堂里面常讲的,我们统统都把它省略掉。

贰、宝积——法宝之集积

在未讲经之前,先把这一部经做个简单的介绍。这一部经是《大宝积经》里面的一会,所以先将《大宝积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蕅益大师说:“始从华严,终大涅槃。”这一句话就是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了。“一切菩萨法藏,皆称方等。”所以“方等”范围非常之广,“方”是方便。佛门中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所说的一切经法,皆是方便法,真实法说不出的。讲到真实,常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此,能说得出的,都是方便法。“等”是平等,跟《无量寿经》经题上“平等”觉的意思相同。所以方等代表全部的佛法。可是古来祖师大德,将世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方等”是属于第三时,那么这个就有特别的意思了。“今更就大乘中,别取独被大机者,名华严部。”所以《华严经》它的对象是上上乘根性的人,也是经中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华严》的当机。而“融通空有”,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说这些法就叫般若部。这是真实智慧,才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开权显实”,这叫法华。“垂灭谈常,名涅槃部。”释迦牟尼佛化缘已尽,示现入般涅槃,最后的遗教,提醒我们修学应当从那里下手,这些教诲都归在涅槃部,这是大乘法的四个阶段。“其余若显若密,或对小明大”,对小乘叫大乘。“或泛明诸佛菩萨因果、事理、行位、智断”,“行”是修行,“位”是所证的果位。譬如菩萨五十一个位次,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属于位。“智断”,智是智慧,断是断烦恼、断无明。说到断烦恼,一定要开智慧,定功只能够伏烦恼,不能断烦恼。“皆此方等部收”,由此可知,方等内容非常广泛。“非同流俗讹传,唯谓八年中所说也。”这是一般讲五时说教,这个意思非常的狭窄。此地讲“方等”,跟天台家所说的意思不相同。这个“方等”包括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因为《大宝积经》是属于方等部,所以先把方等的意思略微介绍一下。“《大宝积经》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每一会就是一部经,由此可知,这部大宝积就好像众经聚集在一起的合订本一样,它里面内容很丰富。这部经翻译的人不是一个,是许多人翻译的,所以说前后诸师有人翻译一会,也有人翻译二会、三会的。

在唐朝之前,没有把它收归在一起,所以是单部流通。我们净宗的《无量寿经》也在《宝积经》之中,这是唐朝时候翻译的,就是《宝积经》的第五会,无量寿会。菩提流志,他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到中国来,他看到《宝积经》几乎大部分都翻译出来了,但是不完整。于是他就把其他注释没有翻译的全部把它翻出来,所以他翻了三十六会,三十九卷,然后把从前这些法师们的译本(二十三会八十一卷),统统合计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的《宝积经》,总共是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现在我们在《大藏经》里面可以看到,台湾好像也有单行本流通,这是《大宝积经》的全本。

什么叫“宝积”呢?

底下有个解释:“法宝之集积也。为大乘深妙之法,故目之为宝。”这一部大经里面四十九会,就是四十九部经,每一部都深妙不可思议,所以比喻做“宝”。“无量法门摄在此中”,所以称它做“积”,聚集的意思。“宝积经论一曰”,“一”是一卷;《宝积经论》是这部经的注解,但是不完全,它只有四卷,什么人注的也不知道,失传了。但是这个论文收在《大藏经》里面,它对于经题有个简单解释。他说:“大乘法宝中一切诸法差别者,彼尽摄取,故名宝积。”从这一句,我们对于这个经题的意思,能够知道一个大概。这是简单将方等,方等部《宝积经》介绍出来了。

叁、译者·菩提流志简介

刚才讲这部经翻译的人很多,我们就不必一一介绍,我们单单介绍集大成的人——菩提流志。“菩提流志”是梵语音译,“此云觉爱”,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爱;“菩提”是觉,“流志”是爱。“南天竺人”,那时候印度称为天竺,就是南印度人。“唐武后时来”,武则天的时代到中国来。“译三藏经”,他是翻经的法师。“开元释教录九曰”,《释教录》是佛教经典的目录,目录里面有简单的介绍。说“沙门菩提流志,本名达磨流支”,他原来的名字叫达磨流支,“达磨”是法,“流支”是希(稀)有的意思,所以他的本名是法希有。“天后改为菩提流志”,“天后”是武则天,武则天大概嫌他这个名字意思不好,她心血来潮给他改了个名字,改成觉爱。“唐言觉爱,南印度人。”《宋高僧传》三曰:“释菩提流志,南天竺国人,净行婆罗门种,姓迦叶氏。”诸位如果要知道得详细一点,可以看《高僧传》。《宋高僧传》是《高僧传》的第三集,里面有他的传记。

肆、本经简介

下面是讲本经的内容,也略微做个介绍。“此经乃《大宝积经》第九十一至九十二卷”,所以这个经文有上、下两卷,在《大宝积经》里面上卷是九十一卷,下卷是九十二卷。“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这个“诏”是武则天的圣旨,奉皇帝命令来翻译的。“阅藏知津将全经内容分作十五段介绍”,《阅藏知津》是蕅益大师作的,蕅益大师将这一部经分为十五个段落,每一段落的内容介绍在下面。

第一段,“佛在鹿苑”,就是鹿野苑;“与千比丘,五百菩萨俱。”前面括弧“序分”跟“正宗分”,是《阅藏知津》里头没有的,这是我们因为讲这部经,为了便利起见,我们加上去的,就是把这部经开三分。第一段跟第二段是属于序分;第一段是通序,第二段是本经的发起序。第二段,“有诸菩萨业障深重,疑惑退转。弥勒菩萨慰问令喜。”所以这一开端就晓得,这部经为什么说的,对我们现代学佛人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的的确确是业障深重的愚痴菩萨啦!大家受了菩萨戒,都是菩萨,虽受了菩萨戒,还是很愚痴啊!这就是本经所说的。

第三段,这是本经的正宗分。“有六十人随劝诣佛”,随着弥勒菩萨的劝告,这六十个人就跟着弥勒菩萨去见释迦牟尼佛了;见到之后也很惭愧,善根发现——“投地悲泪”。佛安慰他们,叫他们起来,说他们往昔诽谤法师的恶业,多生多劫受苦,将来这个业报尽了,一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由此可知,这些人多生多劫之前都学过净土法门,都念过阿弥陀佛,只是业障太重了,不能往生,在六道里面吃尽了苦头。

第四段,“时诸菩萨随发十三弘誓,佛赞印之。”这六十位菩萨,这是稀有的,人数不多。他们听了佛的开导,真正忏悔,回头改过自新,发十三弘誓。佛听了之后,对他们也很赞叹。

第五段,“弥勒因问末世菩萨成就几法,安稳得脱。”这个问题就很重要了。末法时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现在我们应当成就几种法,才能够安安稳稳脱离六道轮回、脱离生死苦海。

第六段,“佛答以二种四法。”这个二种四法,就是第六段跟第七段。第一种四法是“不求他过失”,这是第一条。“亦不举人罪”,这是第二条。“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在末法时期,这四条最重要了,一定要遵守、要做到。佛说了这四法,又说另四法,就是第七段讲的,“当舍于懈怠”,这是第一。“远离诸愦闹”,“愦闹”是热闹,喜欢热闹这是很大的障碍。“寂静常知足”,要守住这四法,“是人当解脱”。这是告诉我们在末法时期修行,必须具备这两种四法,就是八种法,我们才能够平平安安得到修学的效果,达到修学的目标。

第八段,“次明无希望心行法施时,成二十利,又二十利。”这二十利,是两种二十利,共四十种利益,要以无希望心去修法布施才能得到。

第九段,是说明末法时期种种的过失、恶乐,完全是说明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现象,以及修行人的状况,读了之后,真的是毛骨悚然啦!世尊距离我们三千年,三千年前就把我们现在修行的状况,看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所谓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第十段,说明“慧行菩萨与初业菩萨不同之相”。这个“慧行菩萨”,我们要明了,学不得,决定不能学他。

什么是“慧行”呢?

开了智慧的,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我们大乘法里面常常讲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才是慧行菩萨。也就是常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样的人才是慧行菩萨。没有到这个地步不行。因为慧行菩萨所做、所为、所表现的很特殊,我们不能学;要学他,人家是上天堂,我们还是要堕地狱,佛在此地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

第十一段,是说明“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利养之过”。“初业”是初学的菩萨,我们现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晓得利养的过失,只要沾着利养,不但你道业不能成就,必定会被拖累到阿鼻地狱。学佛,没成佛,反而堕到阿鼻地狱之道不是佛菩萨愿意见到的。但是末法时期,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这一段经文很长,说明了利养的过失。

第十二段,是“亦当观察愦闹过有二十,世语过有二十”。到后面再跟诸位详细解释。“睡眠过有二十,众务过有二十。”这个“众务”,就是做种种与修行不相干的事情,现在很普遍哪!

大家都忘掉了,百丈大师曾经说过“佛门以无事为兴旺”啊!道场什么叫兴旺?没事叫兴旺啊!事情太多了,香火鼎盛,信徒很多,那是佛门衰相,不是盛相。为什么呢?

没有一个人成就!人虽然很多,没有一个开悟的,没有一个证果的,甚至于是没有一个能往生的。它盛在哪里?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

第十三段,佛说“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非出家者”。这个形式上出家,实在讲诸佛如来不承认他是出家弟子。

第十四段,说明戏论的过失有二十。

正宗分的最后,说明发十种心能生极乐世界。所以这一部经也是最后导归极乐,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弥陀净土,那么这一部经对我们就非常重要了。

末了第十六段是流通分,蕅益大师《阅藏知津》里面只讲到十五段,后面还有一段是本经的流通分。以上是本经大意,简单跟诸位做一个说明。

伍、简释经文

一、序分

(一)佛在鹿苑·与千比丘·五百菩萨俱【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离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

这是六种成就里面的前五种,我想我们可以省略,这个“处所”就是常讲的鹿野苑。我想我们同修当中大概也有一些人到印度去旅游过。到印度朝圣,如果是看佛教的名胜古迹,鹿野苑是一个重要的地方,释迦牟尼佛最初度五比丘,就在这个地方。以后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精舍,佛在这个地方也讲了许多经典。【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

这是六种成就的众成就,当时参加法会有一千五百人。(二)有诸菩萨业障深重·具足不善之行·疑惑退转·弥勒菩萨慰问令喜

第二段是别序,就是本经的发起。【是时众中。多有菩萨。】

这就是讲这五百菩萨里面的多数。由此可知,这些菩萨不是普通菩萨,大概都是古佛再来的,故意做这个示现,好让弥勒菩萨来请法,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教诲。他们所犯那些过失,就是我们现在人所犯的,他们来表演,这是慈悲到了极处啊!

那么有哪些过失呢?【业障深重。诸根暗钝。】

这一句是总说,总而言之一句话,业障重啊!

业是什么呢?

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活动、造作。这一些活动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叫它做业障。这个业障太深太重了,所以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啊!“诸根暗钝”,“诸根”是指六根,六根不聪明,眼虽然能见,往往把事情看错了;耳虽然能听,真正意思没听出来,这是指这根性不利。下面别说有十二句,这十二句就是本经的内容,每一条后面佛都给我们细讲。第一,【善法微少。】

什么是善根?

世法善根,无贪、无嗔、无痴;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如果我们贪、嗔、痴都具足,那我们根本没有善根啊!他们还有善根,善根少就是了。我们没善根啊!这怎么得了呢!菩萨善根是精进,而我们每一天懈怠、懒散。【好于愦闹。】

这个“愦”是昏愦,我们一般讲糊涂啊!“愦闹”就是现在讲胡闹啊!你们晓得什么叫愦闹的场所?现在这个社会许许多多娱乐的场所就是。唱歌、跳舞那是胡闹啊!他们是喜欢搞这些。【谈说世事。】

这是第三。“世事”的范围包括太广了,世事里面有邪,还有正。哪些是正呢?孔子、孟子所讲的是正,都是世事啊!世事不好吗?世事不能出三界。诸位要晓得,佛法的标准是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儒家的教育虽然是好,能帮助我们得人身,甚至于帮助我们生天,不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世事”什么呢?

是六道以内的这些事,喜欢谈论这些东西。今天外国人讲科学、技术也是世事。讲到外太空,外太空还是在六道轮回之中,也没有超越六道轮回。这个世事里头有正、有邪,邪的就是堕三恶道了,正是三善道啊!第四,喜欢睡眠,贪睡啊!第五,【多诸戏论。】“戏论”的范围也非常广泛,通常我们讲开玩笑这一类的,都叫戏论。【广营众务。】

这个现象在现代的社会里太多太多。“营”是经营,“务”是事务,“广”是多啊!刚才说过了,百丈禅师讲“佛门以无事为兴旺”啊!那怎么可以多事。

哪些是多事呢?

我们举一个普通的例子来说,法会就是多事,何况其余啊!这些地方,向下世尊广说,诸位一定要深深体会佛的意思。

佛法修学的是什么?《无量寿经》经题上告诉我们“清净、平等、觉”。这个事情搞得太多了,心怎么能得清净呢?应酬太多了,不能“清净”啊!事务太多了,哪里能“平等”呢!一天到晚迷惑颠倒,怎么可能有“觉悟”呢!这一些都是广营众务的过失。第七句是——【种种贪著。】

这个范围太大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不下啦!第八,【为所不应。】

他所做的都是不应该做的,都是佛不许可的,他偏偏去造作。第九,【妄失正念。】

妄是虚妄,成天干虚妄的,把正念失掉了。第十,【修习邪慧。】“邪慧”就是佛法当中常讲的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啊!第十一,【下劣精勤。】

他也很努力,一天到晚不休息,忙得不亦乐乎!忙的什么呢?忙的是三途事业。这个“下”就是三恶道,不是三善道啊!“下劣”是什么呢?搞贪、嗔、痴的,争名夺利。搞这些事情,他勇猛精进,在那里干。末后一句:【行迷惑行。】

这是末法现前佛门的现象啊!包括在家、出家。如果我们仔细反省,要有这些毛病,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往生的条件要心清净——心净则土净。西方世界是净土,不是秽土啊!所以心不清净怎么能往生呢?迷惑,不清净啊!与净土不相应。诵经再多、念佛再多,古人所谓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只能跟净土结一个善缘,这一生不能往生。

这样的事情不足为奇,我们过去生中不晓得干了多少次啊!我们跟西方净土的缘很深很深,为什么没去得了呢?大概都是犯了这些错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犯这些错误,所以念佛不能往生。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一部经,这个因缘稀有。想一想看,如果还犯这些过失,那这一生势必要空过了。如果能够认真反省,改过自新,回头是岸,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功。

再看下面经文:【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于会中。见诸菩萨。具足如是不善诸行。】“具足”,前面所讲的十二条他统统都犯了,全都有。弥勒看这些菩萨,他有这么多的过失啊!【作是念言。】

他心里面这样想着:【此诸菩萨。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皆已退转。】

古人常说:初发心成佛有余。“初发心”都是发的善心、好心啊!由于业障深重,诸根暗钝,所以很容易退转、很容易迷惑,特别是名闻、利养。这个初发心出家的人,没有人供养他,生活很清苦,道心很坚定。修行几年了,稍稍有一点成就了,名闻、利养来了,这一来就堕落了。内有烦恼,外有诱惑,他怎么不堕落呢!所以于无上菩提退了。弥勒菩萨看了起慈悲心:【我今当令。是诸菩萨。觉悟开晓。生欢喜心。】

弥勒菩萨来帮忙啊!帮忙这一些愚痴菩萨。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到的,什么叫做大慈大悲?什么叫做救济贫苦?修行人没有道,那是贫啊!修行人依旧还犯过失,那是真苦啊!弥勒菩萨在此地行慈悲救济啊!你看看他是怎样救济这一些迷惑颠倒的菩萨们——叫他“觉悟开晓”,就是破迷开悟啊!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就是大慈悲,这是真正的救济。【作是念已。】

弥勒菩萨动了这个念头。【即于晡时。从禅定起。】“晡时”是午后;中午用过斋之后,他从禅定起来。【往到其所。共相慰问。复以种种。柔软言词。为说法要。令其欢喜。】

弥勒菩萨的确很有智慧。我们今天讲,高度的智慧啊!他并不责备他们,他去安慰他们——和言善语的安慰他们啊!让他们生欢喜心,对菩萨有好感,这样才能够接受他的诱导。【因告之曰。诸仁者。】“诸仁者”是对他们的尊称。【云何汝等。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而得增长。不退转耶。】

这个问得好啊!不责备他犯过失、不责备他退转,反过来问:你们对无上菩提圆满道有没有什么方法叫它增长,而不要退呢?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学习——平常对人、对事、对物怎样说话。真正帮助人觉悟,帮助人改过自新,不用责备的口吻,用关怀、爱护的口吻,用诱导、启发的方法,这是我们在此地看到弥勒菩萨高明之处,所以这些人听到的时候都很欢喜,喜欢跟他谈话。

你看!【是诸菩萨。同声白言。尊者。我等今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无复增长。唯有退转。】

这些人都说老实话:我们对无上道没有增长,天天在倒退啊!【何以故。】

为什么我们天天在退转呢?【我心常为疑惑所覆。】

贪、嗔、痴、慢、疑,“疑”是菩萨重大的烦恼,是修学严重的障碍啊!他们有疑、有惑,惑是迷惑。【于无上菩提。不能解了。】

这是讲到他业障重,虽然常常听世尊讲经说法,听了不能够了解,不但不能了解,往往把佛所讲的话听谬了,错解了意思。我们开经偈上念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他们是错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了,这都是业障深重的相。底下他说得好。【云何我等。当作佛耶。不作佛耶。】

这是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他们常常怀疑:我们学佛好,还是不学佛好呢?作佛好,还是不作佛好呢?常常有这个问题在,这是对于善法的怀疑。【于堕落法。亦不能了。】

三途六道,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一定要受恶报。佛也讲得很清楚啊!他对这个也疑惑。【云何我等。当堕落耶。不堕落耶。】

我们会不会堕落呢?

真的堕落,还是假的堕落呢?

这些疑问常常现前。【以是因缘。善法欲生。常为疑惑之所缠覆。】

当然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众生,不可能没有一个善念,一切众生都是善、恶混杂的,看看是善多恶少,还是恶多善少就是了,这才形成了六道跟十法界。他们善念生,但是有怀疑;怀疑的时候,善就不能成就了,于是很容易退转。这一些菩萨都很老实、很难得,我们今天所谓他还有自知之明,还算不错啊!虽然犯了过失,还有救,所以弥勒菩萨来救他们。【尔时。弥勒菩萨。而告之曰。诸仁者。可共往诣。如来。应供。正遍知所。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以方便力。善知一切众生所行。当为汝等。随其根性。种种说法。】

这也是弥勒菩萨高明之处。

弥勒菩萨能不能跟他讲经说法呢?

当然能。

弥勒菩萨为什么不说呢?

因为他是菩萨的地位,这些人对他讲经说法未必能相信啊!所以弥勒菩萨介绍:“我们去见佛。”大家听到佛,当然就没有话说了。我们一同到佛那个地方去。“如来、应供、正遍知。”这是如来十号里面的三种,我们在这里也不详细解释了。“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这是赞叹佛的智慧德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谓佛果地上是具足成就,就是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佛的自在是圆满的,而且佛的方法非常巧妙,“以方便力、教诲众生契机、契理。前面讲“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这是理,佛说法“契理”啊!又说“善知一切众生所行”,一切众生,生生世世所造的因、所受的果报,佛都知道,所以说法就“契机”啊!他们去见佛,佛一定随其根性种种说法,这是契机、契理。

经文的三分,发起序应当到此,这是个大段落。下面是本经正宗分的开始,应当要单起一行,这部经当时我是叫悟广师从频伽藏里面抄出来,再依大正藏去分段落。大正藏里面分的段落跟标点问题很多,但是这个经文诸位一看就晓得,你仔细看它,四个字一句,所以不难读诵。

二、正宗分

(一)有六十人随劝诣佛·投地悲泪·佛慰令起·并说其往昔诽谤法师恶业·多受众苦·后亦当生极乐世界【是时。五百众中。有六十菩萨。与弥勒菩萨。往诣佛所。五体投地。顶礼佛足。悲感流泪。不能自起。弥勒菩萨。修敬已毕。退坐一面。】

当时在会菩萨有五百人,五百人当中只有六十个人,听了弥勒菩萨的话,跟弥勒菩萨一起去见释迦牟尼佛。这些菩萨刚才说过了,大权示现。那么弥勒菩萨把这些人带到世尊面前,行礼完毕之后就坐下了。【尔时。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等应起。勿复悲号。生大热恼。】

弥勒菩萨致敬之后是坐在一边,这六十个菩萨跪在地上没起来,这忏悔,很难过啊!所以佛看到这个样子,也安慰他们,叫他们不必悲伤、也不必烦恼。

在这个地方,有一点常识,顺便跟诸位说说。如果正宗分要从“尔时,佛告诸菩萨言……”,这个地方开始,这个经题可以加上“佛说”,就是《佛说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也就是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佛讲的,通常经题上加“佛说”。如果正宗分第一句话不是佛说的,就不加“佛说”,所以如果正宗分从“是时,五百众中有六十菩萨”这个地方开始,就不加“佛说”了。这是一点常识,以后诸位看经典,有些经是佛说,有些经不加佛说。那不加“佛说”,难道就不是佛说的吗?还是佛说的。加佛说,不加佛说,关系在这个地方--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不是佛说的。

我们看下面佛这一段开示就非常重要了,这是我们应当警惕的。【汝于往昔。造作恶业。】

这一句是总说:你过去生中造作很重的恶业。

哪些恶业呢?【于诸众生。以畅悦心。】

这“畅悦心”是很痛快、很舒服啊!干些什么事情呢?【瞋骂毁辱。障恼损害。】

八桩事情。对待这一些众生,他骂人,骂得自己好痛快。造这个恶业啊!【随自分别。】

随着自己的知见分别,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感情用事、刚愎自用,不讲理啊!【不能了知。业报差别。】

造作这些业的时候,这个业因有果报,他不知道啊!【是故汝等。今为业障之所缠覆。】

你们今天虽然听佛讲经说法,不解如来真实义啊!这是业障缠覆。【于诸善法。不能修行。】

而于恶法很容易去造作,善法很难修行,这个都是业障深重的状况啊!【时诸菩萨。闻是语已。从地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为我等。说此业障。我等知罪。当自调伏。我从今日。更不敢作。】

这一段所说的,非常难得而稀有啊!肯改过、肯自新,这样的人就有救了。有惭、有愧,求佛详细说明,自己过去生中所造的恶业,和今天所遇到的这些障难,知道这些罪,他就能够改过自新,像《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洒心易行”,从今以后不敢再造了。【尔时。佛告诸菩萨言。】

这就是给这六十个菩萨讲。【善男子。汝曾往昔。于俱留孙。如来法中。出家为道。】

这个时间太久了。“俱留孙佛”是贤劫第一尊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这个时间很久了。俱留孙佛那个时代,他们出家、修行。“俱留孙”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所应断,烦恼是所应断的,无明是所应断的,所应断的他统统都断尽了,这个名号的意思在此地。【自恃多闻。修持净戒。】

可见这一些人很聪明、也很有智慧,听的经很多;他们仗着自己闻经多,又自己以为戒律很清净。这个倒也不错,修得也蛮好,那业障在那里呢?底下讲:【常怀骄慢。傲逸之心。】

这毛病出来了,对人表现得骄傲;现在的时髦话——值得骄傲啊!这些菩萨的毛病就在此地。你看,他多闻,多闻本来是很好啊,值得骄傲!戒律清净,也很好啊!值得骄傲!这一“值得骄傲”就完了。

你们今天自己有一点长处,别人不如你的,你还值不值得骄傲呢?

如果你也值得骄傲了,那你好好念念这一段经,看你再骄傲不骄傲。“慢”是傲慢,“逸”是放逸,就是很随便。【又行头陀。少欲知足。】

这个更难得了!“头陀”是苦行,这些人修行的时候,曾经修苦行。“少欲知足”,非常难得啦!【于是功德。复生执著。】

他毛病出来了,著相啊!这个著相也是值得骄傲——别人的修行都不如他,他得到这些在家信徒们恭敬供养。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诸位要很冷静、很仔细的去体会,这些文字不能够含糊笼统放过。下面佛把造作罪业的具体事相说出来了。【尔时。有二说法比丘。】

有两个出家人,大概是常常在外面讲经说法的,讲经说法当然听众多,供养也多。【多诸亲友。名闻利养。】

这是说法的法师一定会得到,一定会有这个现象啊!【汝于是人。以悭嫉心。】

你们这些菩萨看到这个法师讲经说法了,你嫉妒他。【妄言诽谤。】

你要破坏、嫉妒他。破坏他,怎么诽谤呢?造谣生事,说这些比丘。【行淫欲事。】 【是时法师。亲友眷属。由汝离间。说其重过。皆令疑惑。不生信受。】

这是把听众对法师讲经说法的信心破坏了,使大众对这个法师不能够相信了。【彼诸众生。于是法师。无随顺心。断诸善根。】

要晓得,在一切法里面,闻法的功德是没有一样能够跟它相比的。闻法能生智慧啊!特别是恭敬心。佛在经上说,古大德也常说,印光大师说得更好,“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啦!

如果恭敬心全部破坏了,那什么功德都得不到了。这个叫什么?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

他造的是这个罪业——造谣生事,破坏道场。【是故汝等。由斯恶业。】

就由于造这种恶业,你们已经【于六十百千岁中。生阿鼻地狱。】“六十百千岁”就是六百万;造这个罪业,你们已经在阿鼻地狱里面度过六百万年了。这个六百万年是指人间的岁月,是用我们人间的时间来计算的。你看造罪太容易啊!已经在阿鼻地狱过了六百万年了。这个阿鼻地狱,诸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有详细解释,《楞严经》里面也说得很详细。【余业未尽。】

还有余罪。重罪报掉了、报完了,还有罪啊!于是就转到比较轻一点的地狱。【复于四十百千岁中。生等活地狱。】“四十百千”就是四百万,等活地狱里头再过四百万年。“等活”是八大地狱之一,就是八热地狱,八热地狱第一个就是等活。【余业未尽。】

这个余业还没有完了。【复于二十百千岁中。生黑绳地狱。】

等活下面就是“黑绳”,这个受罪比上面稍微轻一点点,还是属于八大地狱。【复于六十百千岁中。生烧热地狱。】“烧热地狱”就是八大地狱的第六、第七,这些我都不详细讲,《佛学大辞典》、《地藏经》、《楞严经》、《法苑珠林》里头都有,参考的东西很多。以上在大大小小的地狱里面受报,以人间的时间来算,总共是一千八百万年。

这个造作罪业太容易了,受苦这么长,几个人知道?【从彼殁已。还得为人。】

从地狱里出来,就恢复人身了。

得人身怎么样呢?【五百世中。生盲无目。】

就是生下来就瞎眼,五百世啊!这是余报啊!【以残业故。】

当然这样的人,他的生活一定很困苦。【在在所生。常多蒙钝。】“钝”是根性不利;“蒙”就是懵懵懂懂,没有智慧。【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见。诽谤轻贱。戏弄欺嫌。常生边地。】

这是他受的果报。过去生他这样作弄别人,现在得人身处在下贱这种地位,也遭到别人诽谤、轻贱、戏弄、欺负。“常生边地”,“边地”就是文化非常落后的地区,用现在的话说,这里面没有教育,生在这个地方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贫穷下劣。丧失财宝。资生艰难。不为众人。尊重敬爱。】

这是讲五百世虽得人身,要过这样艰苦的岁月。【从此殁已。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还于边地。下劣家生。】

这是说他再得人身的时候,就像我们现在这种末法时期。“末世五百年”就是末法时期最初的五百年,也是经中常说的五百年的这个年代,还是在边地没有佛法的地方出生。因为过去谤法,所以没有机会闻佛法。【匮乏饥冻。为人诽谤。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设于修行。多诸留难。虽暂发起。智慧光明。以业障故。寻复还没。】

这是讲业障深重,虽然智慧稍稍现前,立刻就又迷失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障碍,障缘很多啊!【汝等从彼五百岁后。是诸业障。尔乃消灭。】

这个现象,他真正这个觉悟能保持了,所以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他的业障就消除了;消除之后再依教修行,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才能够脱离三界啊!才能够了生死永脱轮回。【于后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时彼佛。当为汝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这是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就。(二)时诸菩萨随发十三弘誓·佛赞印之【尔时。诸菩萨等。闻佛所说。举身毛竖。深生忧悔。便自抆泪。前白佛言。世尊。我今发露。悔其过咎。我等常于。菩萨乘人。轻慢嫉恚。及余业障。今于佛前。如罪忏悔。我等今日。于世尊前。发弘誓愿。】

前面说过,这一些业障深重、愚痴的菩萨,有意无意之间造作种种的恶业,他造作恶业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果报实在是太恐怖!经典里面,类似这一些开导处处可以见到,何以学佛之人依旧不知道警惕,还是毁犯!这一桩事,佛在这部经上有详细地为我们说明,此地我们要细心去观察——造作罪业似乎并不很严重,为什么果报会有这么重?这个地方的事、理要不能透彻明了,就不能叫我们断疑生信。我们看这一段经文上,这一些菩萨听佛说了之后“举身毛竖”。我们常讲听了以后“寒毛直竖”,我们今天听了有没有这个情形呢?没有感觉到。没感觉到那叫麻木不仁,这个罪业我们还照干不误。由此可知,这六十位菩萨他们的业障虽然说重,那比我们轻得太多了,他听了有这样的感触,我们听了没有感触;他们有救,我们没有救了。“结罪”,前面佛说得很清楚,不是对一个人结罪。因为造作罪业的人,由于嫉妒、嗔恚,所以才恶意地诽谤,造谣生事,破坏道场、破坏大众的信心。佛门常说:“杀人生命这个罪轻。”你杀人,杀一个人,杀一百人,乃至于杀一万人,一千万人,那个罪业都不重。

断一个人的法身慧命,这个罪就重了。

为什么?

这一个人如果遇到机会,今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个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就作佛作菩萨了。他作佛作菩萨,你要晓得他在虚空法界里头,要度多少众生,不只千万、亿万啊!所以你障碍一个人的法身慧命,比你杀一千人、一万人那个罪不晓得重多少。这是我们一般人很难体会的,细细去观察思惟,也许能够体会到一些。古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法师纵然有过失,他是凡夫不是圣人;何况法师的过失是真的过失,还是他有意示现的,我们也不晓得,我们凡夫看不出来。

过去天台智者大师说得很好,他曾经讲:“做法师的人、讲经说法的人,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

他能说,说了怎么样?

他自己做不到。

叫大家断贪、嗔、痴,他贪、嗔、痴没断,这个人我们要不要尊敬他呢?

要尊敬他。“国之师也”,他是国师,我们一国人的老师,因为他教的是正法,教的没错,不是邪法。所教的我们如果能够肯学,决定得利益。所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的成就往往超过老师之上的。只要他说的不是邪法,这是“国之师”也。“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国宝少,国师多,所以都要尊重,不能看到他有一点瑕疵,就把他所说的法整个否定掉了。这是断众生的法身慧命,所以才遭这样残酷的果报。经上说他堕地狱,从阿鼻地狱、等活地狱到烧热地狱,以我们人间的时间来算是一千八百万年。而实际上他在地狱里头受苦所感受的,那真的叫无量劫,这就是我们谚语常说的“度日如年”。所以他在地狱里感受的时间,比这个时间不晓得要长多少倍。“时”法不是定法,每一个人感受不一样,有的人感觉一年好像没几天,很快就过去了;有一些人在苦难当中,这一年好长好长。佛告诉我们“时”不是一个定法,全凭个人的业感。这一些菩萨善根还算是深厚的,听了佛说过去这个因果报应,举身毛竖。“深生忧悔”,这就是生惭愧之心。“便自抆泪,前白佛言,世尊,我今发露,悔其过咎。”“抆泪”,从前多半是衣袖擦眼泪。他们在佛前发露忏悔。“露”是过去、现在所造的罪业毫无隐瞒都能够说出来。忏悔最要紧的是从今之后,再不做同样的错事了,真正彻底改过自新,这种忏悔才有用处。决定不是做错事情,在佛面前祷告忏悔,明天照做,做了再忏悔,那个一点用都没有,那个罪就更重。等于是天天欺骗佛菩萨,在佛菩萨面前打妄语,所以忏悔最要紧的是“后不再造”。他们是真干了,我们听他所说的。“我等常于菩萨乘人”,“菩萨乘人”就是弘法利生的,这里面有出家菩萨,有在家菩萨。无论是出家、在家,弘扬正法的就叫菩萨乘人,我们也讲是大乘菩萨。“轻慢嫉恚,及余业障。”“轻”是瞧不起他,轻视他;“慢”是怠慢他;“嫉”是嫉妒;“恚”是嗔恚。嫉跟恚是心里面,轻慢是表现在外面;内有嫉恚,外表示轻慢,以及其他的业障。“今于佛前,如罪忏悔。”过去所造的罪业今天在佛前发露忏悔。

怎么忏悔法呢?

改过自新。

下面他们发的十三条大愿,就是具体的改过。请看经文,这些地方是我们要认真去学习的。【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至未来际”,这一句话很要紧,因为经是大乘经,是菩萨法;小乘法里面是“尽形寿”——我这一生尽形寿,大乘法里不能讲尽形寿,尽形寿范围太小了。“尽未来际”,也就是生生世世我都要遵守,不是这一生。这才是真实的忏悔,彻底的悔改。【若于菩萨乘人。见有违犯。举露其过。】

这是从前干的事情,看见这些弘法利生的菩萨,不管是在家、出家,他犯了戒,他做错事情了,“举露其过”,就是把他的过失揭露出来,向大众宣布,让大家远离这个大乘菩萨,不要去听受他说法,不要去跟他学习。从前是有这种嫉妒障碍,现在从今之后再不做这个错事了。如果还有这个,那【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再干这个事情,我们就是欺骗世尊。这一条摆在第一,正是前面世尊所说的举例——造业举的例子,这一条是最重了。再看第二句:【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

十三大愿,每一条前面都是“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戏弄。讥嫌。恐惧。轻贱。】

这个句子好懂的我们就少说几句。“恐惧”,就是我们所讲的威胁、吓唬他。【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都是过去常常犯的毛病,或是有意,或是无意。

无意怎么会犯呢?

无意是无始劫以来的恶习气,自己不能控制,常常犯这些过失。第三句:【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见在家。出家。菩萨乘人。以五欲乐。游戏。欢娱。见受用时。终不于彼。伺求其过。】

这一条也很难得,“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世间人所讲的娱乐。他见到在家、出家的大乘菩萨,也去享受世间五欲、六尘之乐;在过去他看到这个情形,在里面找麻烦,找他的毛病,找他的过失,就是找他的把柄来诽谤他、糟蹋他;从今而后悔改了,不但不再像往昔这样造罪业,反过头来【常生信敬。起教师想。】

即使他享受五欲、六尘之乐,我们还是相信他,还是尊敬他,还是以他为师跟他学习。这就是具体改过的样子。【若不尔者。】

若不如是。【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在这一条里面特别提出在家、出家,这里面在家菩萨示现享受五欲游戏的娱乐多,出家比较少。在一般世间这种欢乐场所,出家人少去,但是在家的菩萨会去,所以特别提出在家、出家。我们学佛,常常在经论上看到,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诸佛菩萨度众生,就是接引众生,手段、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肉眼凡夫没有智慧,看不出来,往往我们看到好像他不遵守戒律,破坏清规,实际上他是度某一类的众生。

在中国历史上,古代的,大家知道中国出现“济公活佛”;近代,民国初年,江苏金山寺人家称“金山活佛”的妙善法师。妙善法师的行持跟济公差不多,也是示现疯疯癫癫的。他们的境界不可思议,绝不是我们平常人能够想像得到,能够测度的。像这些人我们一定要尊敬、一定要深信不疑。仔细去观察他的言行都是正法,都是教导人了生死、出三界,于佛经教没有违背,但是他的手段不相同。第四条,【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悭亲友家。及诸利养。恼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段的意思要说一下,这是弘法的这些大德(菩萨乘人都是包括在家、出家的),一定有很多人尊敬他、供养他。“亲友家”,也许这些亲近的、供养的,有你的亲戚、朋友,有很多你认识的人,你看到这些人对他供养、对他尊敬,心里就很难过了。这个事情真有,不是假的,我们也见到,最明显的就是父母亲。往往法师到信徒家里,他的儿女是法师的信徒,见到法师都跪拜、恭敬、供养,父母在旁边看到,好难过!儿子对我都不拜,也不供养,天天还给我气受,那个外人,他为什么天天去跪他、拜他,好不容易赚到的钱还要去供养他——心里头不服。这是指这一条,那么就想方法障碍了。“恼彼身心”,教他生烦恼、逼迫他。这个事情常见啊!这部经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讲的,那个时候就有,何况今天。实在说,法师教导信徒,首先要教他孝养父母。你对父母不孝敬,对师父孝敬,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哪有亲人不孝敬,去孝敬和自己关系疏远的呢?

这在理上讲不通的,违背伦理。所以佛教我们第一个是“孝养父母”,第二句才是“奉事师长”。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个是法师一定要教导的。如果他在家里能够孝顺父母,你这个法师到他家里,他的父母就欢喜了。这些事,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深思,都要认真去反省,不要叫众生造罪业。第五条,【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以一粗言。令其不悦。我等则为。欺诳如来。】“粗言”,粗鲁的言语,说话不好听,让人听到心里难过。这个口业也是很容易犯的,三业清净里面,《无量寿经》在修行纲领上把口业摆在第一条,“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身、语、意这三条应当是身业摆在第一,为什么把语业摆在第一,就说明最容易犯的是口业,所以把这个摆在第一条。第六条,【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昼夜六时。不勤礼事。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前面五条是过去、今生常常犯的过失。对于大乘菩萨不知道恭敬、不知道承事,而且常常以嫉妒、傲慢这种心态来对待这些菩萨乘人。从第六条以下,从今而后不但过去这些恶劣的心态要改过来,要认真地勤修恭敬、承事。所以他发愿“昼夜六时”,就是不间断,这种恭敬心不会退失。勤于礼事,“事”是侍奉。第七条,【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为欲护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此地讲的“护持弘誓”,广义的是讲这十三条,狭义的来讲就是前面这六条,发誓我一定要做到。不但现前要做到,生生世世永远去做到。“不惜身命”,这是遇到有障难,即使舍身命也在所不惜,绝不违背自己的誓愿。下面一条,【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声闻。及辟支佛。以轻慢心。谓于彼等。不胜于我。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前面是对大乘菩萨,这一条是对小乘。修学大乘的人往往轻慢小乘,看到修小乘的法师总是把他贬低一级,瞧不起他、轻视他,这也是错误的。大乘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诸佛”范围非常广大,除自己之外都是诸佛。诸佛里面包括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哪有不恭敬的道理!声闻、缘觉也是未来佛,现在虽然修的是小乘,将来必定回小向大。佛在经上有说:小乘人证得阿罗汉果之后,经二万劫回小向大,而辟支佛在一万劫的时候他就回小向大了;所以那都是未来佛,怎么可以以轻慢心说他不如我呢?“彼等”就是说这些小乘人。“不胜于我”意思就是他不如我——我修的是大乘,他修的是小乘。不可以生这种贡高、我慢之心,生这个心就是生烦恼,心不清净、不平等,对于自己修学已经造成严重的障碍了。再看底下一条,【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罗。及于狗犬。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条很重要,也很难得。佛法讲根本烦恼,除贪、嗔、痴就是傲慢。傲慢是大烦恼,根本烦恼,世出世间圣人都承认这个烦恼与生俱来。哪一个众生不骄傲,你们去调查一下,看看你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找到一个没有骄傲这个念头的。儒家教学(儒家是世间法不是讲出世间法),知道傲慢的坏处,所以儒家教人“傲不可长”,就是傲慢不要再增长,没有叫你断。佛法是叫你超越世间,所以一定要断烦恼,烦恼不断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因此,你要想超越轮回,这个傲慢心一定要断,这一条就是断烦恼的方法。儒家教人卑谦——谦虚卑下。佛在此地教这些人忏悔,也是教导我们。“善能摧伏其身”,就是摧伏自身傲慢的这个烦恼。要“生下劣想”,“下劣”是我不如人。对诸佛菩萨我们当然不如,对声闻、缘觉我们也不如。小乘里面地位最低的须陀洹果(初果),已经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我们怎么能比得上——我们的烦恼一品都没有断。即使是世间一般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都有超过我自己的地方,怎么可以轻慢别人。所以常常要生下劣想,这是降伏自己的贡高我慢。下面举了两个比喻:“旃陀罗”,印度古时候社会阶级不平等,旃陀罗是四种人当中地位最卑下的,乃至于“及于狗犬”,用这种方法来降伏自己贡高、我慢的烦恼习气。第十条,【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自赞叹。于他毁呰。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也是我们常常犯的毛病——自赞毁他,学佛也不例外。我们今天学的是净土法门,觉得净土法门第一殊胜,其他法门都比不上,这些话就是犯了自赞毁他。可是这些话我们在经典上也看到佛有时候也说,祖师大德也常常讲,那是他有特别的用意——勉励修学这个法门的同修,但是在外面决定不说,特别是对于不同宗派、法门的道场更不可以说。因为众生的根性不相同,他是学禅根性的,他参禅,他有成就,他念佛不能成就。就像病人一样,他得的病不一样,因此他服的药不相同,但是药服下去之后他病就好了,这药到病除,就是真实的利益、真实的效果。这是我们学佛人应当要懂得的常识。我们遇到学禅的人,我们一定赞叹参禅;遇到学教的人,一定赞叹学教,勉励他、帮助他,这个才对。绝不能诽谤,那就错了。你说禅不好,禅是释迦牟尼佛传的,那你不是谤佛!既谤佛必定谤法,也诽谤参禅的这些人,你是谤佛、谤法、谤僧。你诽谤三宝,你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这是我们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的,绝不犯自赞毁他。第十一条,【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怖畏。斗诤之处。去百由旬。如疾风吹。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是叫我们一定要知道避免有斗诤的场所,凡是有争执的我们应当要远离。“百由旬”是比喻,不一定真的要跑这么远,反正避开这个场所就对了。“如疾风吹”叫快速——赶快离开。学佛最要紧的是修清净心,这样的场所对修清净心决定有妨碍。所以佛教我们要离开、避开。佛法修行的总纲领就是觉、正、净。宗门(禅宗)是从觉门入,觉而不迷;教下从正门入,正知正见;净土是从清净心入,净而不染。虽然说觉、正、净,实在讲是一而三,三而一。哪有觉悟的人是邪知邪见,哪有觉悟的人心不清净,所以一个得到三个都得到,这就是所谓“法门无量,殊途同归”。《金刚经》上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意思就在此地。你一个得到了,一切都得到了,所以我们对于不同法门应当赞叹,这才是正确的,这一条我们要记住。在现前这个社会,有争执的地方很多,凡是遇到这种场所要知道回避。人家是尽未来际,我们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真正做到“与人无争,于事无求”,你的心就清净了,道业才能成就——道业就是清净心。第十二条,【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持戒。多闻头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条就是说自己成就,或是持戒(戒律持得很严),或是多闻(广学多闻),或是修苦行,“头陀”是苦行。“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这是说你修学有成绩、有成就,虽有成就绝不傲慢。“身自炫曜”,现在的话说“值得骄傲”。这一值得骄傲就坏了,修得再好也不值得骄傲。为什么不值得呢?你跟菩萨比比,你跟诸佛如来比比,差远了!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人家成佛都不值得骄傲,你自己有一点点成就,就觉得了不起,就觉得值得骄傲,所以你就不能再进一步了。不但不能进步,反而天天在退步,“不进则退”嘛!所以世间流行的“值得骄傲”是很糟糕的一句话,这个观念把许多修行人都拉下去了。本来你还有成就,骄傲把你拉回三恶道去了。第十三条,【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业。惭愧发露。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段是总结,也是概说。

所修的一切善要能够保持,要能够持久,不能自己把它毁坏了。

如何能保持呢?

忍辱。忍辱能保持一切善。

所造的罪业要懂得惭愧,要知道发露忏悔。

这一条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早、晚课诵。早课,目的是提醒自己:我今天这一天依照佛的教诲去生活,佛教我们要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说不可以做的,我们今天决定不去做。晚课,是反省、是检点,我今天这一天对人、对事、对物有没有依教奉行,如果是对的,明天还要继续保持;如果有做错的,要赶快改过来,这叫做晚课。这样做早、晚课就有功德了,你是真的在学佛,真正在修行。早、晚课不是拿着经本念给佛菩萨听,佛菩萨不喜欢听这些东西。经是他讲的,还要你念给他听啊!许许多多人把早、晚课的意思搞错了,认为早晨念一遍给他听,晚上再念,天天都不缺,我这是佛的好学生,佛一定保祐我。其实你是造了罪业,自己不晓得。什么罪业呢?早晨骗佛菩萨一次,晚上又骗一次,一年到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不缺,你这个罪过大啦!佛菩萨不是真在那里,泥塑木雕的这个像你都忍心去欺骗,你想想,你的罪过多重!你不学佛,不做早、晚课没这个罪过,一学佛,做早、晚课最后到阿鼻地狱去了,还不晓得怎么去的。学佛不能不明理,不能糊里糊涂的学,糊里糊涂的修。这是十三弘愿。

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佛对他们的赞叹。佛看到这些人真正能够改过自新,回头是岸,这值得奖励他的。【尔时。世尊赞诸菩萨。善哉善哉。】

赞叹上面讲的六十位菩萨。【善男子。善说如是。觉悟之法。】

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觉悟,我们佛门里面常讲开悟了。大家听到开悟都感觉得很玄。

什么叫开悟呢?知道自己的毛病过失,这个人叫开悟了。把这些毛病过失(错误的行为)改正过来,这个人叫修行。

所以诸位要知道,你每天读经、念佛、拜佛是不是修行呢?不一定。如果你在生活行为上毫无改变,还是老样子,你每天念经、念佛、拜佛都不是修行,与修行不相干。你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言行没有改正过来,你没有修行。千万不要以为每天念几部经就是修行了,还觉得修得不错。不念经还没有傲慢心,念了经觉得自己了不起——我《无量寿经》都会背了!你还差得远了!所以你不念经没有这个烦恼,不造罪业,你把经背熟了之后,是天天生烦恼,到处造罪业。这都是错解如来真实义!佛是叫你读熟了常常记在心里,起心动念要想到佛的教诲——

我该不该动这个念头?该不该说这个话?该不该做这些事情?目的在此地。

所以知道自己的过失,这真正觉悟了。“善说如是,觉悟之法”。觉悟之后能回头。【善发如是。广大誓愿。】

这就是指前面这十三愿。十三愿是真正看到他们回头了,改过自新了。【能以如是。决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业障。皆悉消灭。无量善根。亦当增长。】

末后这两句话我们很爱听。我们自己知道业障很重,怎么样消业障?你现在会不会消业障?你要学这六十位菩萨,不要去找别人的毛病,要找自己的毛病,找到之后就把毛病改正过来,你的业障就消灭了,你的善根就增长了,这叫功夫。【佛复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为欲清净。诸业障者。当发如是。广大誓愿。】

佛对弥勒菩萨说,意思就是对我们大家说。弥勒菩萨在这个法会里面是我们大众的代表,代表我们请法,也代表如来对我们宣示的一些教诲。我们要想身心清净、消除业障,就要像这些菩萨一样,要发广大的誓愿。由此可知,我们读了这十三大愿,不要以为这十三大愿是他们六十位菩萨的,与我不相干,那你念了算是白念。他们这十三大愿我们要细心体会,用他这个愿把自己的愿望引发出来,我们就得受用了。看到他们所犯的过失,想想我们自己犯的跟他同样的过失,他觉悟,我为什么不觉悟?他能改过,我为什么不能改过?这样读经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颇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护持此愿。当得圆满。不退转耶。】

弥勒实在讲是代我们问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指我们现前的大众。如果我们也发这个愿,也依照这个方法去做,我们是不是能够得到圆满?是不是能够得到不退转?这是我们很关心的。【佛告弥勒菩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行菩萨道。护持此愿。宁舍身命。终不缺减。令其退转。】

这是佛很肯定的说明行菩萨道自行化他。我们自己依照佛的教诲去做,这个“做”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依照佛的教诲去生活,依照佛的教诲去过日子,这叫行菩萨道。佛法与生活是一片的,绝对不是佛法是佛法,生活是生活,是两桩不相关的事情,那我们学它干什么?那就错了。所以菩萨道就是日常生活。离开生活到哪里去修行?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我们归纳起来不外乎对人、对事、对物这三方面。凡夫在这三方面因为自己迷惑,没有智慧,知见不正,所以想法、看法、说法、做法都错了。佛的教诲是把我们这些错误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行。所以你懂得修正自己对人、对事、对物的错误观念、想法、看法,你的生活就能得到幸福美满。

学佛非常现实,工夫得力,佛法殊胜的利益立刻就得到。

有许多学佛的同修,我看到很难过:一见面,看到这个人,相貌一年比一年衰,有些人一年没见了,见了面比去年瘦了。这个都是学佛工夫不得力;如果你学佛工夫得力,就是你真正得到受用的话,你应当一年比一年好。你的相貌好,容光焕发,身体好,这一定道理啊!这些理论实在讲并不难懂。佛在经上常讲“相随心转”,相貌不好就是你用心不善,你心地要是真诚、清净、慈悲,你的相貌必定越来越像佛,和佛差不多(你看佛菩萨相貌多圆满!);你的体质也一定一天比一天健康,一天比一天正常,这是你学佛工夫得力,你得到真正的受用了。清净心能转业,转业的具体表现就是这个身体。我们身体是不是转过来了,就是现在常讲的改变体质,体质真的会改变,这个体质是随心所转的。(三)弥勒菩萨因问末世菩萨成就几法·安稳得脱

再看下面第五大段,经文不长,只有一行半。【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几法。安隐(稳)无恼。而得解脱。】

我想这个问题也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于后末世,五百岁中”,这在佛法里面,是讲末法时期最初的五百年叫“五百岁中”。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末法一万年最初的五百年,要是整个说起来,就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二千五百年,所以这一句正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法欲灭时”,这个灭不是真的灭,是佛法逐渐往下衰退。我们看看现前社会上的佛法,确确实实如佛所说“法欲灭”了。不要看台湾的佛法好像非常兴盛,那个兴盛是假的,不是真的。台湾的佛法可以说热闹而已。过去黄念祖老居士(没来过台湾),在北京讲经说法公开跟大家说:台湾的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的佛法在中国大陆。我到北京,那些听众把这个话拿来问我:台湾的佛法是不是假的?

诸位仔细观察一下,台湾佛法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真正的佛法是教人了生死、出三界,假的佛法是教你继续再搞六道轮回。

台湾修福的人很多,修道的人很少。

修福的人多,福报修到哪里去享呢?

问题可大了!

来生能不能再得人身是大有问题。来生要是不得人身,福报还是有的。畜生道里面很多有福报啊!我们不要自己认为自己福报很大,实在想一想,我们不如畜生啊!你看外国人养的宠物,多少人侍候它、照顾它。我们到那里去,谁来照顾我们!想想看,福报不如啊!你看那小猫、小狗,照顾周到,它的福报从哪里来的?前生修的。多看看就明白了,应当要警觉。

这个地方讲在这个末法时代,我们要成就几种法才能够得到“安隐(稳)无恼,而得解脱”,这个解脱就是超越六道轮回,这是第一次的解脱。第二呢?再往上去要超越十法界,那是究竟解脱。所以超越六道轮回并不究竟,一定还要超越十法界。我们这个净土法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超越十法界了。西方净土不在十法界之内。(四)佛答以二种四法而得解脱

1.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这是佛给我们说了非常重要的原则,必须要遵守。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如果是违背、犯了这四个原则,你所修学的都不能成就。【何等为四。】第一条,【所谓于诸众生。不求其过。】

不但是对这些大乘菩萨们,对一切众生都不要去找他的麻烦,都不要去看他的过失。这一句话正是六祖在《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人,他念念当中,他顾自己的正念,哪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看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过失现前。你自己心里头要清净没有烦恼,你怎么会看到别人过失。外面境界这一接触到,我们里面烦恼起现行,这就是见人家的过失。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我们业障深重的人,看诸佛菩萨也是业障深重。这就是佛所讲的“相随心转”。所以你看外面境界是什么相,你就明白自己是什么心。你看到一切人都有过失,自己的过失是无量无边。什么时候看到一切众生都没有过失,那恭喜你,你成佛了。这很要紧啊!所以说“于诸众生,不求其过”,这是修行人第一条要遵守的。第二,【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

这个“菩萨”是指弘扬正法的人,无论是在家菩萨,或是出家菩萨,也不管他是真菩萨,是假菩萨,只要他讲的是正法,不是邪法,纵然他有过失,也不闻不问,对他还是要生清净的信心、恭敬心。这个很重要。第三,【于诸亲友。及施主家。不生执著。】

自己的亲友施主供养法师,不要生执著,不要去障碍。第四,【永断一切。粗犷之言。】“粗”是粗鲁的言语,“犷”是凶恶的言语,不可以有这个态度。佛说这四条。【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只要守住这四法就行,你的道业就会有成就。【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说经的体例跟我们一般人作文章不一样。佛经里面有长行(散文),有偈颂,有时候还有咒语,他用意很深。偈颂像中国的诗歌一样,它也押韵,但是于平仄并不讲求,目的是便于记诵。因为佛这个开示太重要了,怕我们忘掉,经文有的时候不熟记不住,你把偈颂背熟,常常记在心里,一切时、一切处要依教奉行,所以佛说以下四句。【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2.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弥勒。复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这后面四句是佛的补充说明,也非常重要。佛前面说了四法,现在又说四法,换句话说,总共是八法,我们才保得住在现前这个时代,学佛能够有所成就而不退失。【何等为四。】第一条,【所谓不应亲近。懈怠之人。】

我们常常接近的这些人,对于我们修学会有影响,我们是初学的凡夫,没有定力,没有智慧,所以交往要选择。往往有许多同修对于这一桩事情没有保持警觉心,被环境所转,非常可惜!这就是一般所讲的“人情佛事”,这个对于初学的凡夫影响很大。学佛必须要有理性,要把人情放下,我们才能成就,这一条就是说的这个。“不应亲近懈怠之人”,“懈怠”的范围非常广泛,你能够看得出来吗?

懈怠、懒惰是不是每天去睡大觉的这些人?

这些人当然你不会亲近他,他要睡觉,他也不会找你。

哪些是懈怠的人呢?

从前印光大师所讲的,喜欢跑道场的。很勤快,天天跑道场,天天去赶热闹。

他怎么懈怠呢?

对于修道懈怠了,修定懈怠了;修定、修慧他不造,他天天去赶热闹,这才叫做懈怠之人。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决定不能错会。你看印光法师,我们在《文钞》,在《永思录》里面看到,他的这些归依弟子去看他的时候,老和尚一见面就呵斥,就骂人——

你来干什么?

我来看看师父。

师父你过去看过了,你还要看什么?(骂回去。)

到处跑,把心都跑乱了,叫你在家里老实念佛,你不肯念,你还要到庙里看看师父,有什么好看的!这叫懈怠。

所以印光大师说起来,每个人都很尊敬,但是他的那些法没有人提。现在道场就希望信徒多,信徒都不来了,那这个道场怎么能维持。因此,现在大家都搞热闹,“热闹”就是懈怠——对修定、修慧、修清净心懈怠了。佛在此地教我们,这样的人不要去亲近他,不要跟他天天去跑,把心都跑散乱了。第二,【舍离一切。愦闹之众。】

喜欢热闹。不但是世法里面喜欢玩乐的,在佛门里面喜欢热闹的也不许可。总而言之,与戒、定、慧相违背,与觉、正、净相违背,就是懈怠、愦闹,所以这里头含义很深、很广。我们的目的是求解脱,要懂得这两个字。“解”是解开。什么东西解开?烦恼解除。“脱”是脱离六道轮回,学佛的目的在此地。你要是不想解脱,那就没有问题了,你天天凑热闹去吧。真正想了生死、脱轮回,念佛的人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那佛这些话你一定要遵守。过去倓虚法师,在佛七里面跟我们讲的那些故事,都是事实。他讲谛闲老法师一个念佛的徒弟,锅漏匠出身的,念佛三年站着往生。这个人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但是人很老实;出家之后,老和尚只教他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其他的什么都没教。就告诉他:你就念这一句佛号,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他果然住在一个破庙里头,大门都不出,就这一句佛号念了三年;不生病,预知时至,站着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谛闲老和尚替他办后事。

他凭什么能成就?

就是他不亲近懈怠之人,舍离一切愦闹之众。

所以讲解脱不难。为什么我们今天学佛这么难?就是你犯了这个过失——天天在凑热闹,把凑热闹当作佛事。你说糟糕不糟糕!观念上错误了。【独处闲静。常勤精进。】

这是真正想了生死、出三界,真正想在这一生要解决问题的。你要懂得寂静之乐!清净环境里头,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里头有真乐。

什么叫精进呢?“精”是精纯、专一,“进”是不退。现在我们学佛人,你看他也很勤进,但他不是精进,他是杂进、乱进,所以他没有成就。要想成就,要一门深入。第四,【以善方便。调伏其身。】

善巧方便调伏其身,这一句我们再看底下偈颂意思就明了了。偈颂里面“寂静常知足”,调伏其身。知足常乐,生活很好过。有衣服穿,三餐饭吃得饱,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够了,不必再求了。再求的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见阿弥陀佛,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求了。你的心定了,你才真正享受到安乐。用这个方法调伏其身。世间人所争的都是假的,一样都带不去,一样也争不到,那都是愚痴造作罪业。真正明白人、觉悟的人,不再争了,统统放下了,一心向道。向道就是向清净心,向自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这是佛在此地又给我们说出四种法。【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佛以偈颂把前面的法义再说一遍。【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是故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时。欲自无恼。而解脱者。除灭一切。诸业障者。】

这一段经文,是前一段的总结。弥勒菩萨为我们向世尊请教:在末法时期(现代的社会),我们学佛应当要修几种法,才能够保持安稳得度?世尊告诉我们四种法,说完之后又说了四种,总共八法。说完之后又嘱咐弥勒菩萨,其实嘱咐弥勒菩萨就是嘱咐我们大家,弥勒菩萨是我们的代表人。这一段话非常重要,说“于后末世,五百岁时”,就是指现前的社会,我们要想自己没有烦恼,而能够得到“解脱”。这“解脱”两个字很重要,我们读“谢”音,当作动词讲,如果读“姐”音是当作名词;把烦恼解除,这叫解(四声)除。“脱”是了脱六道生死轮回,这才算是成就。如果不断烦恼,不能够了脱生死轮回,就不算有成就,无论修什么法门,修得再好,也没成就,你依旧还要搞生死轮回。所以“解脱”这两个字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我们现前修学的目标。

第二,“除灭一切诸业障”。我相信前面第一个目标“了生死”,有这个意愿的人不多,但是底下这个目标“消业障”,好像一般听起来很多。了生死,很少人有这个观念,但是消业障很普遍。第二首:如果你希望消除一切业障,一样是这八种法,可见这八种法非常重要。底下说:【应当舍离。愦闹之处。】

要离开热闹的场所。我们是凡夫,不是再来人啊!再来的佛菩萨,他们修行跟我们不一样,所谓“大乘法中在热闹里面离热闹”。这不是普通人,如果我们学他,在热闹里面去离热闹,一定堕阿鼻地狱,所以这决定学不得的。这部经到后面告诉我们:初业菩萨跟慧行菩萨不一样。慧行菩萨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

他们行,他们真的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我们初学的菩萨,生死就是生死,烦恼就是烦恼,绝对不是烦恼即菩提。我们做不到啊!我们一定要明了,自己是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程度,应当怎样去修学。环境对于我们的心情一定有影响,凡是不好的环境,叫我们身心不能得清净的环境,一定要远离。所以佛叫我们离开热闹、胡闹的场所。【住阿兰若。寂静林中。】

虽然这一句话,似乎是对出家人说的,在家人要想成就,也不能避免。这一句经文,现在怎么讲呢?就是你要选择你住家的地方。

我们住在什么地方好呢?

住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好。

我们中国人,特别是现代在台湾生活的人,热闹变成习惯了,突然清净了,好像受不了的样子。我们在外国见到台湾住惯的人,到美国他住不习惯;美国太清净了,居住的环境很宁静。它的区域划分得很清楚,商业区里面决定不能住人,住宅区里面决定没有做生意的。他们讲求环境的宁静,虽然邻居相距不远,但是邻居的音声,你决定听不到。这是美国现在的住家环境,他们的要求,很符合我们经上所说的。有一些退休的中国老人到美国去了,住在那个环境觉得太寂寞、太无聊了,所以他住不住。这就是热闹场合习惯了,突然安静下来,反而受不了。但是佛告诉我们,修行人一定要居住在清净的地方。“阿兰若”是梵语,意思就是寂静之处。古时候,安静的标准是牛叫的声音听不到。因为修行人多半住在山野,农村里面有农夫养的牲口,牛叫的声音最响,牛叫的声音听不到,这个地方就称之为阿兰若。我们要体会这个意思、这个境界。“寂静林中”,这是选择修学的场所,选择我们住家的处所。下面三句是:【于不应修。而修行者。及诸懒惰。懈怠之属。皆当远离。】

这一句教我们远离恶知识啊!这一些人、事对我们修行有妨碍的,我们要远离他。“于不应修,而修行者”。

诸位想一想,什么是不应修的呢?

这些人天天在修什么?

修贪、嗔、痴啊!

修贪、嗔、痴果报就在三恶道啊!我们修行想成佛,他修行想变饿鬼、畜生、地狱,这不应修的。但是这个世间修三恶道的人太多太多了,也许就是我们自己啊!

所以我们自己要反省、要检点有没有贪、嗔、痴?

我们这个贪、嗔、痴的习气严重不严重?

如果有,而且严重,要用方法来对治。

用什么方法呢?

佛教我们用戒、定、慧来破贪、嗔、痴,“及诸懒惰,懈怠之属”。

就是这一类的,那要说,说之不尽!这都是与佛教诫相违背的,我们都要远离。【但自观身。不求他过。】

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洒心易行”。真正修道之人,常常要反省、检点自己的过失,不要专看别人过失;看别人过失,这是最大的障碍。你修学佛法工夫不得力、不能成就。念佛不但“事一心”得不到,工夫成片也得不到,原因在哪里呢?天天看别人的过失,天天说别人的过失,在造业啊!虽然是口里念佛,心行都在造业,你怎么能成就!所以要记住,“但自观身,不求他过”!【乐于恬默。】

这一句是教我们要安于静修,要知道身心寂静那是真乐。【勤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行。】

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有高度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就是现在人讲高度的智慧啊!诸佛菩萨的生活就是表现这高度智慧。凡夫的生活没有智慧,只有烦恼。佛在此地教我们要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般若波罗蜜是什么?

佛说般若经二十二年,中文译本的《大般若经》有六百卷,我们要跟般若波罗蜜相应,谈何容易!但是不相应就不行,一定要相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抓到般若的纲要、般若的总纲领。这一桩事情,古大德已经替我们找到了,那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就方便了。那么更简单、更扼要的,也许每一位同修天天都念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我们以这个做标准来修行,修正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

般若的标准用在行门上。古大德告诉我们,《金刚经》末后两句一偈,你只要把这个抓到了,你与般若波罗蜜多就相应了。两句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我们再说浅显一点,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无论是什么时候、什么环境,对人、对事、对物,世间法跟佛法都没有例外;对世间法我们用这个态度,对佛法还是用这个态度——不能著相,不能起心动念。真的做到“外不取于相,内如如不动”,你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这两句就是我们常讲的放下,放得下,教下修行的总纲领——止观。天台讲的摩诃止观,这两句是止,也就是讲放下。《金刚经》末后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是看得破!用这四句看破一切世出世间法。一切有为法,出世间法也是有为法。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乃至于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讲经说法,统统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梦、幻、泡、影啊!所以佛才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也不能执著;那不是佛法更应当舍弃了。这教你看破。

一切法是怎么回事情?

梦、幻、泡、影,不是真的!是假的!这个我们在《金刚经》上说得很详细、很透彻。“如露亦如电”,是讲这些幻相、假相存在时间很短。“露”是露水,比喻这些现象的相续相,它会存在一段时间,但是这段时间并不长。“如电”是讲它刹那生灭,换句话说,根本不存在啊!这是佛法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讲生灭同时,生的时候就是灭的时候,这是讲一切现象的真相,很不好懂。可是现代科学家为我们证明了,确确实实所有的现象存在的时间非常非常之短暂,我们几乎没有法子想像,没有法子能够体会得出来。这一首偈说明世出世间的真相,你要能够体会得了,你就看破了。所以这个二句一偈就是看破、放下。

能看破,能放下,那无论修学那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你都有入处啊!

入处是什么呢?

就是你都能证果。这个“入”就是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门。能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门,你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了,这才算是究竟圆满的成就,所以这一句话就非常重要了。

我们在生活当中修什么?

就是修这个。

既然这样说,那何必求生净土呢?

如果不求生净土的话,你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行。你能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超越之后,你要想证到圆满菩提,你还得修三大阿僧祇劫。这个时间长啊!这个数字叫天文数字!平常我们一般人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不是从现在算的;你没有进入一真法界以前不算,你在六道里面修行不算,你在十法界,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也不算;要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那一天起算,三大阿僧祇劫,你才能够圆满菩提。这是大乘经上所讲,诸位要稍稍留意一下,你就明了了。

三大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证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祇劫证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是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修满,你到什么位子呢?法云地的菩萨,还没到等觉;往上再等觉,再成佛,我看还得加一个阿僧祇劫才能成功啊!这是讲你不求生西方净土。

如果求生西方净土呢?

唉呀!那你的便宜可占大了!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种身份,这是业障的凡夫啊!下下品往生,一品烦恼也没断;到极乐世界要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需要多少时间呢?我们过去讲经的时候说过多少次了,我们依照《无量寿经》、《弥陀经》仔细算算,大概三劫、四劫就成功了。三劫、四劫啊!你要不求生西方净土,要三大阿僧祇劫。不能比啊!这个意思,我们缩短了来给诸位说: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修行证果,譬如说你需要三万年才能成功;到西方极乐世界需要多少时间呢?三天就成功。你们去算这个帐去。这是说明为什么依照般若波罗蜜修行,还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道理在此地。你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那你才死心塌地的念佛求生,再也不会怀疑、再也不会犹豫了。这一句是讲自行。【若欲于彼。诸众生等。深生怜愍。多所饶益。应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这一句是利他。菩萨都有慈悲心,看到众生很苦、很可怜,总是想帮助他,很可惜的,因为自己没有智慧,结果帮的什么呢?帮了倒忙。我们看到太多太多了。

这个倒忙怎么帮法呢?

帮他堕三途,送他下地狱!还说自己做了好大的功德啊!冤枉不冤枉。

像这一些地方,诸位必须仔细的读这一部经,才能了解我们平常讲度众生,救济这些苦难的人,我们究竟干了些什么事情?我们背些什么样的因果?应当要怎样做,才如理如法,才能够成就自己帮助别人?这部经讲的“深生怜愍,多所饶益”,“饶”是丰富、丰饶;也就是说最高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帮助他觉悟,不是指别的。帮助他认识大乘佛法,帮助他认识净土,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的。

应该用什么态度呢?“无希望心”把佛法介绍给他。如果说是跟他讲经说法,对他还有期望,就错了。(五)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成二十利·又二十利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蕅益大师判本经,总共分十五段,这是第八段。【复次弥勒。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广宣正法。】

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无希望”具体说来,哪些事情我们不希望呢?

第一是“名”,不是为名,也不是为“闻”。“闻”就是今天所讲的知名度,我们不为这个。现在有些同修印一些小册子,我这一次在飞机场的时候,偶而看到一个同修拿一本小册子在那里念,大概是《无量寿经》吧!那小册子前面印我一张照片,我一看是佛陀教育基金会印的,这简直叫胡闹啊!不可以啊!诸位,这好像是对我尊重,其实是什么呢?这叫提倡名闻利养、提倡不净说法。在经本前面印佛、菩萨的像可以,决定不要印人像,绝对不可以的!世法里面有些地方可以学,有些地方不能学啊!电影明星作秀,他们的广告上像很多啊!我们说法的时候,决定不可以。外面贴海报的时候,要法师的照片印在上面,那简直跟电影明星作秀没有两样啊!真正有德学的人看到,他不耻你,也不来啊!海报上印莲花、佛像可以,千万不要印人像,这个诸位要记住的,绝不可以搞名闻。“利”是利益,“养”是供养,不为这些。

不为这些,还有人为什么?

为果报啊!我这样,将来我会成佛、成菩萨啦!“成佛”、“成菩萨”这念头也丢掉,什么都不求,你才有真的成就。你想:我要证阿罗汉、成辟支佛、成菩萨。这叫打妄想,那是标准的凡夫;他所期望的,他决定不能得到。为什么呢?诸佛菩萨心地清净,一念不生,怎么还有妄念呢!成佛、成菩萨是我们凡夫说他的,他自己并没有说他成佛、成菩萨。经上说他成佛、成菩萨,是随顺众生说的,是众生觉得是这样的,所以佛是随顺凡夫说的,自己心里头决定没有这个念头。不但诸佛菩萨没有这个念头,我们在《金刚经》上读到了,须陀洹都没有这个念头。我们才真正认清楚,小乘初果没有这个念头,他才证得初果啊!如果有这个念头,他初果也不能证得。为什么呢?他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是六道凡夫,不是圣人啊!所以佛在此地这些教诲,叫真实教诲,我们不应该有这种念头。

对众生一定以“饶益”事而为上首,饶益用现在的话说,是最大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是帮助一切众生,以这个为第一。最殊胜、无比的殊胜,就是教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怎样叫他相信,这个很重要啊!所以自己要认真修行啊!你自己不修行,怎么能叫别人相信。必须是自己给众生做一个最好的样子,让他看了,他不能不相信啊!

我自己学佛,遇到李炳南老师那一年,李老师大概是七十一岁,跟我的年龄差不多啊!可是我看李老师的样子,顶多不过四十岁,怎么也看不出他七十岁啊!精神饱满,音声洪亮啊!眼睛不花啦!我们常常在一块读书查字典,老师教我们查,查出来的时候说:拿来我念给你们听,你看看我的眼睛怎么样?念得一个字不错啊!字典上的字,比报纸字还小,他不须要戴眼镜,这是什么?表演给我们看,我们不能不相信。如果说一个修行人,又干巴、又瘦、又没有精神,这样的人,我们一看信心就没有了。你们学佛要拿出个好样子给人看,人家才会相信啊。看到你学佛学了几年,干巴巴的、瘦瘦的,你怎么说,说什么好听的,人家也不容易接受,也不相信。所以你要把相展开来给他看,他看了之后,如果他很羡慕,然后你才告诉他,你这样做,你就跟我一样,你比我还好啊!相随心转,境随心转,境是我们生活环境。你明白这个意思,你就晓得,现代许多人常常说的改变体质。

改变体质这一个口号多少人上了当!

上了哪些人当呢?

因为你有这个欲望,他造种种药物。哦!这个药物对什么有帮助,那个药物对什么有帮助,其实都是毒药。

你们用了他这些药物,几个人体质改变了呢?

我没有看到几个有效果的,可见得都是被骗了、上当了。

佛告诉我们,最有效的方法——心地清净、真诚、慈悲,你的体质就改变了。

清净心能把你身体里面所有肮脏的东西化除掉,你的心、你的身体(生理)就干净,没有污染了。

现在吃的东西,饮食都是有毒啊!

用什么东西来消毒呢?

慈悲心消毒。

所以你的心地果然清净、慈悲,那有不健康的道理呢?你说你身上有病痛,换句话说,你没有慈悲心,你心不清净。你说你慈悲、清净,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佛不骗人,佛没有药物给我们,佛教我们自己调整自己的身心,不为名、闻、利、养、果、报,这些东西要把它舍得干干净净的,这样【常为众生。广宣正法。当得成就。二十种利。】

这二十种利是自然的,不是求的。

不求就得到啊!求,反而得不到。

为什么呢?因为你求的这个念头是染污的、是不清净的,所以你得不到。你不求呢,不求都得到了。【云何名为。二十种利。】

下面都给我们说出来了。【所谓正念成就。】

这是第一个。正念是无念啊!又怕你什么念头都没有了,那就变成无想定,又坏了,那果报在四禅天的无想天,那学佛就学成外道了。所以告诉我们无念是无邪念,这称之为正念。正念就是佛菩萨之念,与佛法相应。第二,【智慧具足。】

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染污的心起作用就是烦恼;他身心清净,智慧就增长了。第三,【有坚持力。】

坚持力从哪里生的?

从智慧生的。他对于一切事理通达明了,毫不迷惑,所以他做事情能够贯彻始终。第四,【住清净行。】

心清净、口清净、意清净,他的行为清净。第五,【生觉悟心。】

念念觉而不迷。第六,【得出世智。】

怎样能够超越六道轮回?怎样修能够超越十法界?他很清楚、很明白。【不为众魔之所得便。】

用现在的话说,决定不给这些妖魔鬼怪把柄。“所得便”就是把柄被人家抓住啊!那个妖魔鬼怪就控制你了,你能够了解这个道理,你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妖魔鬼怪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哪些是妖魔鬼怪的把柄呢?

就是名、闻、利、养、果、报,你要有这个念头,就被他抓住了,他就能控制你了。

我们同修当中有没有看过《西游记》的?《西游记》里有个孙悟空,神通广大,但是他有把柄被观音菩萨抓到了,一生被他控制,出不了他的掌心。他什么把柄呢?喜欢戴高帽子啊!孙悟空喜欢人奉承、喜欢人夸奖他,那就是他的把柄,所以观世音菩萨就给他高帽子戴,戴上去之后,就念金箍咒啊!就被控制了。所以你好名、好利、好供养、好果报,就有把柄落在人家手上,就容易被人控制。如果你一无所好,他对你没办法了,对你就无可奈何了。只要你有这些妄想、有这些念头、有这些欲望,你就被魔控制住了。细细的去想,这个里头的意思无限的深广。第八、九、十,【少于贪欲。无有瞋恚。亦不愚痴。】

这三句就是成就三善根。三善根是无贪、无嗔、无痴。可见得如果要贪著名、闻、利、养、果、报,三善根就没有了。那你天天增长的是贪、嗔、痴啊!上面是指三善根现前啊!第十一,【诸佛世尊之所忆念。】

这是得诸佛护念。

为什么呢?

与诸佛心心相应,所以感得诸佛的护念。【非人守护。】

非人是指鬼神,鬼神也保佑你。【无量诸天。加其威德。】

这一句是指天龙八部护法神,护法神保佑你啊!第十四是【眷属亲友。无能沮坏。】

你一个人修得好,你一家人也都沾光,你的家人眷属都得到你的利益、都享你的福报啊!【有所言说。人必信受。不为冤家。伺求其便。】

无始劫来跟一切众生结的怨很多,所以菩提道中有许许多多的障碍,是魔障啊!这些冤家债主不会饶过你的,但是你已经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了,这冤家债主对你也无可奈何,也没有办法阻挠你了。第十七,【得无所畏。】第十八,【多诸快乐。】

这是我们常讲,法喜充满!第十九,【为诸智人之所称叹。】

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到你,对你赞叹。第二十,【善能说法。众人敬仰。】

你说的话,虽然是诸佛菩萨或者祖师大德所说的,但是你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借着别人的经本,这个自性往外流露,这叫“善说法”。叫听的人能够感动,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所谓“照本宣科”,那一种说法不能令人得利益。

佛给我们说出二十条,这是自自然然得到的利益,绝不是有所希求的。【弥勒。是为菩萨。当得成就。二十种利。不著名闻。利养。果报。行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这一句是一再嘱咐、一再叮咛。佛说了二十种利,后面又给我们说二十种,可见得无希望心为众生说法,功德利益是无量无边啊!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复次弥勒。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广宣正法。又能成就。二十种利。】

这二十种利,多半是一些说法之人念念所希求的。求要懂得理论、方法,所谓“如理如法”。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啊!怎样如理如法呢?不求名闻、利养、果报,这就如理,就如法了。以清净心为众生说法,就是无希望心清净说法。【云何名为。二十种利。所谓未生辩才。而能得生。】

这是第一个利益。许许多多人都希望得到辩才无碍。

辩才无碍从哪里来的?

佛在此地告诉我们,无碍的辩才是我们自己的性德——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

现在这个辩才怎么没有了呢?

这没有了就有障碍。业障啊!这个过去、今生造作口业造得太多了,所以辩才没有了。心不清净!心清净,辩才就恢复了。第二,【已生辩才。终不忘失。】

你得到的这个辩才不会失掉。第三,【常勤修习。得陀罗尼。】“陀罗尼”是梵语,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纲领。无论你修学那一个法门,你很容易把纲领、大纲抓住,你修学的时候,你就很得受用。第四,【以少功用。善能利益。无量众生。】

不必用很多的时间,也不必用很多的精神,就能够利益许许多多的众生。可见得这就是高度智慧善巧的表现啊!第五,【以少功用。令诸众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

这个“恭敬、尊重”是对三宝说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一分尊重得一分利益。如果没有恭敬、尊重,诸佛菩萨说法再善巧,听的人也得不到利益,所以这一条很重要啊!第六,【得身口意。清净律仪。】

这是三业清净。第七,【超过一切。恶道怖畏。】

这是当然之理。因为自己纵然有恶业的种子,这一生当中确确实实把恶的缘断掉了,恶的种子没有缘不会结果。不但三恶道的缘断掉了,六道的缘也断掉了;不仅是六道的缘断掉了,十法界的缘也舍弃掉了,这个人一生当中必定证一真法界。那要怎么做法呢?老实念佛就做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十法界里面,往生的人都超越十法界。第八,【于命终时。心得欢喜。】

一般人命终时是最痛苦的、最忧愁的、最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修道的人,他晓得命终到那里去了,所以他很欢喜、很快乐——真的脱离苦海了。他要到最极清净、最极殊胜的地方去生活了。第九,【显扬正法。摧伏异论。】

他说法的能力,跟诸佛菩萨几乎相仿佛了。第十,【一切豪贵。威德。尊严。犹自不能有所窥望。何况下劣少福众生。】

这一句是对他的成就的赞叹。前面是讲富贵,“下劣少福”是讲贫贱。世间富贵贫贱之人,对他莫测高深,这是说他的境界。第十一,【诸根成就。】第十二,【无能映蔽。】

他的智慧能力都很明显的表现无遗,没有人能够障碍他。第十三,【具足摄受。殊胜意乐。】

这一句说他的生活的享受,他得到的是圆满的幸福快乐。这个幸福快乐是从内心里面往外透露出来的,不是从外面得的,这才叫殊胜的意乐。凡夫生活的意乐是从外面来的刺激——五欲、六尘的享受,觉得这是快乐。诸佛菩萨不是,他是从内心,心性里面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才艺、无量的德能,从这个地方升起的快乐。这是真的。第十四、十五,【得奢摩他。毗婆舍那。】

这两句都是梵语,“奢摩他”是止、是定,“毗婆舍那”是观。我们讲通俗一点的,大家好懂。“奢摩他”是从一切放下得到定,你能够放下万缘得到定,叫奢摩他。“毗婆舍那”是从看破而得定。都是得定,从放下得定就叫奢摩他,从看破得定就叫做毗婆舍那。第十六,【难行之行。皆得圆满。】

世法有难行之法,出世法也有难行之法,你都能够很顺利、很圆满。为什么呢?因为你有智慧、你有善巧。第十七、十八,【发起精进。普护正法。】“精进”非常难得,进是进步,永无退转。进步里头要求精,精纯专一而不夹杂,这个就叫精进。“普护正法”就非常重要了,只要是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都以真诚心来拥护。绝不是我修净土,我护净土法,那个人参禅,我就要去贬他,那就错了,那你就不护持他了。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之法要用平等心、真诚心去护持,这个才是对的。正如《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自己虽然只修一个法门,但是对所有法门他们都赞叹,决定没有诽谤,这是“普护正法”。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第十九,【速疾能超不退转地。】“速疾”是快速,你能快速的超越、证得不退转地。这一句是专指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不求生净土,要想得不退转地,太难!太难了!唯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刻就得三不退。第二十句是:【一切行中。随顺而住。】

这就是得大自在。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无论是善道、是恶道,他都能随顺,也就是他都能随缘啊!都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恒顺、随喜成就无量功德。这个又二十利了。【弥勒。是为菩萨。当得成就。二十种利。不著名闻。利养。果报。行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这一句重复很多遍,重复的遍数愈多,这一句话愈重要。希望我们多听几遍,牢牢的记住,在日常生活当中依教修行。(六)末世种种过恶

1.贪求利养

再看底下一段,佛要给我们说明,现在世间种种的过失、种种的恶行。我们读了之后,要能够深深的警惕,处处小心谨慎防犯。请看经文【佛告弥勒。汝观未来。后五百岁。】

这一句就是指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有诸菩萨。甚为无智。】

这个“菩萨”都是初发心的菩萨,我们今天遇到佛法了,大家受了三归、五戒、菩萨戒,就是此地讲的菩萨。

什么菩萨呢?

愚痴菩萨,没有智慧啊!【行法施时。】

布施里面特别讲法布施。法布施里面第一就是讲经说法,无论是在家菩萨或是出家菩萨都可以。这个现象在本省非常明显。本省讲经说法的人很多啊!【若有利养。生欢喜心。】

讲经说法的供养的人很多,恭敬、赞叹的人很多,他很高兴、很欢喜!【若无利养。不生欢喜。】

如果没有人恭敬、供养,讲经的愿望就降低了,甚至于没有了。【彼诸菩萨。为人说法。作如是心。】

这是起心动念。

起什么心?动什么念呢?【云何当令。亲友檀越。归属于我。】

这一句话就是现在人讲拉信徒啊!想尽方法,用种种“方便法”,现在讲手段啊!抓住信徒,不让信徒跑掉,不让供养跑掉。你们要供养,只可以供养我,不能供养别人。你们要到道场,只可以到我道场,不可以到隔壁道场。存的是这个心,起的是这个念头。【复更念言。云何当令。在家出家。诸菩萨等。而于我所。生净信心。恭敬。供养。衣服。饭食。卧具。汤药。】

现在这些统统都折合成钞票了。

弘法利生起这个念头,怎么能相应呢?这是现代社会的现象啊!【如是菩萨。以财利故。为人说法。】

说法的目的是为“财”为“利”。【若无利养。心生疲厌。】

他就厌倦,不干了!【弥勒。譬如有人。志乐清净。或为死蛇。死狗。死人等尸。脓血烂坏。系著其颈。是人忧恼。深生厌患。以违逆故。迷闷不安。】

佛在这个地方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一个人,志乐清净的,没有丝毫污染的,遇到这些事情。死蛇、死狗、死人,这些东西比喻什么呢?比喻前面的名闻、利养、果报。这些东西缠绕在身上,就像死尸、脓血、烂坏系住其颈,没有两样啊!志乐清净的人以此为苦啊!什么人以这个为乐呢?无有智慧愚痴菩萨以此为乐。这糟糕不糟糕!

我们再看下面经文。【弥勒。当知于后末世。五百岁中。说法之人。亦复如是。于诸一切。无利养处。不顺其心。无有滋味。便生厌倦。弃舍而去。】

这些菩萨们,我们一看就晓得,他的志乐并不清净,他被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所缠缚,所以得不到名利,他就不干了;名利多的地方,他就显得勇猛精进啊!他就干得很勤快啊!全为了名利。但是要晓得,名闻、利养的果报决定在三途。所以他修什么?他修三恶道啊!他不是修菩提道。【彼诸法师。作如是念。我于此中。说法无益。何以故。是诸人等。于我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不生忧念。何缘于此。徒自疲劳。】

起这个心,动这个念头,与如来的教诲完全相违背。佛教给我们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他说法是充满了希望,而且他的希望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这个事情麻烦大了。这一部经文,给诸位同修说,不能细讲啊!只能点到为止。大家回家细心去体会,要是细讲要得罪很多人,所以说麻烦大了。

我在三十年前讲《禅林宝训》,就有人打电话、送纸条给我,要修理我。说这些东西得罪人太多了,而这一部经讲得更露骨,所以希望大家细心去体会。最重要的,我们不要看别人的过,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犯这些毛病,这样我们自己才能真正得利益;别人怎么做法,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他成佛,与我不相干;他堕地狱,与我也不相干,我们何必去管他呢!最要紧的是要把自己管好。自己不容易啊!遇到这一部经的因缘,无比殊胜。依照佛陀的真实教诲,认真反省、检点、改过自新,希望这一生当中就能够解脱,就能够往生佛国,很快就圆满菩提,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的目标。【弥勒。是诸法师。自求供养。给侍尊重。摄受同住。及于近住。】

这一句要略微说一说。“同住”就是我们本道场里面的,大多数是指出家人;“近住”是我们道场常常往来的信徒。他对于道场里面的大众和一切信徒,总要想方法来拢络,想方法来控制,一切听命于他,就是这个意思。【不为于法。及利益事。而摄受之。】

他摄受这些众生,不是真正教他佛法、教他觉悟、教他了生死、出三界,他不说这些。【是诸法师。自求饮食。衣服。卧具。诈现异相。】“诈”是欺诈。这一句话,我们佛门里头也有一句谚语:“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这个“诈现异相”就是作怪,想种种方法叫你天天来拜。这里面包含的也很多啊!现在有很多特别强调神通感应的,“神通感应”就是异相。这些东西有时候是有,决定不能够宣传。我们这个道场也曾经发现过——大家来照相的时候,照的有光、有异相,我们把那个相片都撕掉了,这个不好。如果大家贪著其事,容易着魔啊!所以不管他是佛也好、魔也好,一概不要,这个道场就能平安无事,就能够维护正法。【入于王城。国邑。聚落。】“王城”就是现在所讲的首都,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国邑”是大都市。“聚落”就是村镇,乡村、乡镇。【而实不为。利益成熟。于诸众生。而行法施。所以者何。】

他们在这些地方弘法利生,但是弘法利生的目的,完全是在名闻、利养,不是真实利益、成熟众生。“利益”跟“成熟”有一点差别,“利益”是教你接触到正法,把佛的正法介绍给你;“成熟”是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真的往生极乐世界,真的脱离轮回了。所以不能往生、不能离开六道轮回,你得的是利益,但是不算成熟;成熟是圆满的利益。这样他行法施,现在讲的他弘法利生,为的是什么?佛在此地用一句问话,叫我们自己去反省。

2.佛不言说十五种邪法

下面佛明白的告诉我们,有十五桩事情佛不言说,实在说这一段是世尊举例子来给我们讲,不只这十五桩事情啊!希望从这个例子,我们能够体会、能够明白,哪个是正法?哪个是邪法?我们看经文:【弥勒。我不说言。】“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佛不这样说。【有希求者。为法施清净。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则法无平等。】

这是第一条。因为佛法很容易被人冒用、仿冒啊!妖魔鬼怪很聪明,佛法里头好的名词,他都拿去用了,一些众生迷惑颠倒都上当了。佛法的招牌很好、很响亮啊!其实里面不是这回事情。所以清净法施,法施清净,如果他对众生有希求,那就不是真的,那是冒牌的、是假的,佛不这样说法。诸佛菩萨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绝没有丝毫求的念头。麻烦啊!

我这一次回来,还有同修来给我说他们想印经,要来问我这个能不能印,那个能不能印。我不管这些事情!你们爱印,你们自己去印。我们的东西都没有版权,你爱怎么搞就怎么搞,只要你自己想一想:我这个做是对的。对社会、对众生有好处的,你尽管去做,不要来问我,我怕麻烦啊!我都怕麻烦,那诸佛菩萨不是更麻烦了,是不是?他怎么会管这些事情呢?所以心地清净非常重要。第二,【我不说言。贪污心者。能成熟众生。】

心里面有贪、嗔、痴、慢这些烦恼啊!这一句话就是烦恼没断。自己烦恼没断,你怎么能成熟别人,怎么能帮助别人。【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无有是处。】“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啊!【弥勒。我不说言。尊重供养。安乐其身。贪著摄受。不净物者。为利益事。】

许许多多出家、在家的同修们,想修积功德,佛经上讲积功累德,大家看到很欢喜,我们要认真去做了。怎么去做呢?如果有这一些事、这一些意念,那就错了。

你有没有贪图尊重、供养?

有没有贪图享受?

有没有贪图摄受不净之物?

什么叫“不净之物”?

这个自己要晓得、要明了。这里面包括的范围也很广。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布施供养,如果用一个手段,叫这一切大众不是甘心情愿的供养——逼迫他来供养的,这个供养就不净。

怎么逼迫呢?

找一些比较近的人,先告诉他:你们要写供养多写一点。后面的人看到不好意思,到时不能不供养,不供养面子下不来,其实内里头不甘心、不情愿,但是又不能不做,这叫“不净之物”。

我只举这一个例子啊!这一些事情多得很,所以学佛的人学得很辛苦,压力很重啊!佛菩萨教我们学佛学的得大自在,天天学得欢欢喜喜的,我们看到多少学佛的人愁眉苦脸,这里面的因素很复杂很复杂。下面佛说了,【何以故。为求自身。安隐丰乐。摄受众会。不能令其安住正信。】

不能令一切众生安住在正信上,他那个信愿都不是真的。

下面这一段经文也是世尊所不说的,他的用意是防患末世末法时期有一些愚痴菩萨。而实际上后面经文也说到,这是魔王的子孙在这个时代,他来出家也披上袈裟破坏佛法,假借佛法之名,实际上是来破坏佛法的。这些人有的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

无意为什么也破坏佛法呢?

被魔控制了,他自己并不晓得这么做是破坏佛法,他还以为修积无量功德。这是我们应当要省思、应当要觉悟的。我们看这是第四段,【弥勒。我不说言。矫诈之人。住阿兰若。】

这一句就是现在所谓闭关、住茅篷。

闭关、住茅篷的目的何在呢?用这种方式欺骗信徒。大家一看某个人曾经闭过关,这一定很不错;所以其目的是要招徕名闻、利养,他自己不是真的修行,也不是为弘法利生。他是矫诈之人!这些事确实是有。如果诸位细心去观察,你不难发觉。虽发觉了,也不必说,自己不上当就是了,别人上当各有因缘。前面世尊教我们,在这个时代修行怎样才不生烦恼,才能够安稳的解脱。佛教我们四种方法,又说四种方法,这八种方法你们能记住吗?要牢牢记住啊!如果没有记住你就白听了,经也就白念了,这非常非常重要。佛在第一句就教给我们“不求他过”。但是他有没有过失,我们心里明了,我们并不找他麻烦,一接触就了解;“不举人罪”,他就是犯戒,造作罪业,也用不着我们去说。自有因果!自有报应啊!我们何必搅和在里面呢?八桩事情,这两桩摆在第一,这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要晓得。【薄福德者。而为少欲。】

他自己标榜少欲、标榜知足。为什么呢?

他没有福报啊!

没有福报怎么能够说少欲呢?

没有福报的时候,标榜他少欲。少欲是佛法里面很高超的行法,被他冒用啊!【贪胜味者。名易满足。】“胜”是殊胜;“味”就是五欲、六尘。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美其名为“易满足”。易满足也就是知足的意思。【多求美膳。以为乞食。】

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托钵。

他乞食到哪儿?专门到富贵人家去乞食——贪图美味。贫穷人家不去乞食。为什么呢?那供养的不好!饭菜不好吃嘛!这叫乞食。诸位从这个意思来引申,凡是贪图名闻、利养、五欲的享受,就不能成为出家人。【弥勒。我不说言。乞求种种。上妙衣服。谓如是等持粪扫衣。】“粪扫衣”是世尊教弟子们的,他的用意是教出家人,时时刻刻要警觉自己,这个世间很苦啊!轮回更可怕啊!所以生活简单,衣着都很粗。古时候科技不发达,一件衣服很难求得,不像现在很容易得到。出家人的衣服都是捡在家人穿旧的衣服,丢弃掉了,不要了,把它捡来,看这衣服还有一部分可以用的,把它剪下来,然后一块一块拼凑起来,这是袈裟啊!袈裟是这样拼凑起来的。拼凑的都是旧布,颜色、料子都不一样,佛教我们染成灰色、咖啡色,这叫“粪扫衣”啊!这是世间人不会穿的,穿这个衣服是时时刻刻警惕自己,绝不贪图享受。今天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的教训,我们制作袈裟时,整块的料子拿来,把它剪碎,再把它缝起来,这就不是佛的意思了。所以要想想世尊当年在世僧团的生活。世尊教诲的苦心,无非是教我们在在处处、时时刻刻提高警觉心,绝不能为世间五欲、六尘所迷惑啊!所以佛绝不说,这个乞求种种上的、好的衣服穿在身上,等于粪扫衣。现在出家人服装也相当考究了,料子都是选上好的。这一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增长贪心,使你对这个世间留恋,而舍不得离开。要是念佛求往生,到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想一想你还有许许多多好东西,还舍不得去,那就麻烦了。这东西带不走的啊!所以平常就要舍弃。第六,【弥勒。我不说言。在家出家。无识知者。为离愦闹。】

这是无论在家或是出家菩萨,你的知名度不高,没人认识你,没人知道你,你就标榜你是离愦闹。你看,这些好的名词都被他冒用了。【弥勒。我不说言。谄曲之人。值佛兴世。】

心里面不正直、不诚实,这样的人会不会遇到佛出世呢?

佛纵然出世,他也遇不到。

为什么遇不到?

他有障碍。“谄曲”就是障碍。

什么人能遇到佛呢?真诚。“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心地真诚与佛菩萨就感应道交了,就能遇得到。这谄曲之人是决定遇不到,不是佛不慈悲,是他本身有障碍。这些事情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国、外国我们常常听到:某人是什么菩萨再来的、是什么佛再来的。有许多人亲近之后,觉得自己非常荣耀、光荣啊!他见到佛,见到活佛了。你再仔细观察,他就“谄曲”,他怎么会见到活佛呢?见到菩萨呢?那些说是菩萨来的、佛来的,说了又不走。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个例子,说出身份他就走了,那就是真的。身份说了还不走,那就很奇怪了。所以诸位明白这些事理,你就不会上当了。【求他短者。为如理修行。】

这一条要记住。为什么佛在前面第一条教我们“不求他过”。“求他过”就是专门找人家的短处,这样的人,他以为自己是如理修行,其实错了啊!佛没有这种说法。【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

就是持戒清净。持戒清净的人,怎么会干损害别人的事情?凡是存心伤害其他众生,那个戒已经就破了,怎么能说“戒蕴清净”呢?【增上慢者。为多闻第一。】

什么叫增上慢呢?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值得骄傲啊!他广学多闻,别人比不上他,他就生起了傲慢心,就现在讲的值得骄傲了。佛菩萨决定没有这个说法。不但是出世的圣人(诸佛菩萨),世间圣人也说,学问愈深愈谦虚、愈恭敬。那有学问深的人会傲慢,没这个道理的。【弥勒。我不说言。好朋党者。名住律仪。】“朋党”就是现在讲的帮派。在僧团里面搞小组织,这是破坏律仪,绝对不是住律仪。【心贡高者。名尊敬法师。】

表面上、礼节上都很周到,心里面贡高、我慢,这不是真的尊敬法师。【绮语轻弄。为善说法。】

这些毛病诸位要是仔细观察,你都看得到。“绮语”是花言巧语;“轻弄”就是常常用开玩笑的口吻讲经说法,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哦!这个人很会说啊!佛不说他是善说法。【与俗交杂。能于僧众。离诸过失。】

这个佛也不说了。喜欢与俗家人交往的,喜欢交结世俗人的,他能在僧团里面没有过失,这个太难了。为什么呢?染著世俗的习气,妨害大众修行,怎么能说是离诸过失呢!【弥勒。我不说言。简胜福田。为施不望报。】“施不望报”,这是佛常常教导我们的。像前面所说的,以无希望心行法布施,“无希望心”就是“施不望报”。有一种“简胜福田”的人,以为他这样做法就是施不望报,这是错误的。把佛所讲的这一些名词、术语意思都错解了。

什么叫简胜福田?这个“胜”就是好胜,“简”就是简慢、疏慢、轻慢的意思,他布施修福以贡高、我慢的态度。那么可能他是很有钱,寺庙里面随便施舍一点,漫不经心的,没有一点尊重心、恭敬心,这个样子以为是施不望报。这是把施不望报的意思错解了。【求恩报者。为善摄诸事。】“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管制,类似我们今天许多道场里面讲的义工。这是“善摄诸事”。他来做这些义工的事,可是他的目的是什么?他求恩报、求果报。求果报,那就不是善摄诸事了。义工,好啊!“无希望心”那就是“善摄诸事”,有希望心就不是了。所以这一些意思,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求恭敬。利养。为志乐清净。】“志乐清净”的人,决定没有恭敬、供养这个意念。有这个念头,自己以为自己很清净,全都是错了。【多妄计者。以为出家。】“妄”是虚妄,“计”是在计较啊!这不是出家人所应为者。妄计的范围太深太广了!【弥勒。我不说言。分别彼我。名乐持戒。】“持戒”的人,决定没有彼我的分别。如果有彼我的分别的人,这种人持戒不能得定,那不是真正持戒人。诸位要晓得,这个戒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真正持戒人,是六祖所谓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啊!你还有彼此、人我这种执著、分别,就错了。【不尊敬者。名为听法。】

讲经说法的场所,来听的人很多,有一些人虽然来听,佛说他不是听法。为什么呢?他没有听懂佛法的意思。他是来干什么的?他好奇来的,来看看佛教到底讲些什么,甚至于是找麻烦来的。这许多道场里面都有啊!所以讲经说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一个生疏的道场。

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经,刚到那一天晚上,畅怀法师就告诉我,他说:“法师,你在此地要小心谨慎,这个地方有一批人专门找法师麻烦的。他们听了之后,当场发问问题,让法师下不了台,给你难堪啊!”他说:“你要小心!很多法师在香港都吃了亏了。”

这是专门找麻烦的。这就是“不尊敬者”,他不是来听法的,他是来找麻烦的。【乐著世典。咒诅。言论。以为受法。】“受法”是传法。喜欢世间的典籍,不是佛经。喜欢咒语,这一类的言论,以为他“受法”,接受如来的大法,这也是错误的,这不是佛说的。【弥勒。我不说言。于诸空性。无胜解者。能出离生死。】

了生死、出三界,凭什么?

佛在这个地方说得好啊!真的是简单明了。你对于人我空、法我空这个道理、这些事实真相,要不能深深的理解,你没有办法了生死、出三界的。所以我们修学法门,一定要知道依据什么样的理论,我对这些理论有没有搞清楚,否则的话,人家说这个法门可以了生死,那个法门可以即身成佛,你听了就相信,这叫“迷信”。假的,不是真的。出离生死的根本理论,就是这两句——于诸空性,一定要生胜解。也就是前面我们讲的,你真看破了、真放下了。行!你能出离生死。你能够放得下,彻底放下,就能超越六道轮回。能将世法、佛法都看破,你能够超越十法界。这种看破放下,就是于诸空性生甚深胜解。【多执著者。为离诸行。】“离诸行”,就是讲的放得下。多执著的人,怎么会放下!【弥勒。我不说言。于菩提分。住有所得。名为证智。】

这叫证果——修行证果了。可是你仔细观察,他于菩提分住有所得。我们念《金刚经》就晓得,这个人没证果啊!不但大乘果他没证,连小乘初果须陀洹他也没证。证得须陀洹的人,并不以为他自己证得须陀洹。那是真的证得了。

以为自己证得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啊!为什么?以为自己证得,他住啊!心里面住在这个位子上,那是打妄想啊!佛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能住呢?“住”的意思,就是心里头有。心里面有一个果位,那就不是证果了。《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句很重要的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从小乘须陀洹,一直到如来的圆满果位,我们一般笼统的说法,小乘四果四向八个阶级,大乘从“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阶位,这一些等级是从那里说的呢?是从“无为法”而说的。“无为法”就是都没有执著,没有执著里面的工夫有浅深不同,所以佛说出这么多果位。每一个果位都没有执著,一有执著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初信位”的菩萨就没有执著了,这没有执著,《金刚经》上说的标准很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能够做到,你就是入流了——入圣人之流。破四相、破四见工夫的浅深,就是菩萨位次高低的不同。“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都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啊!哪有住?心有住就坏了!“住”就是我们一般人讲,你心里头真有啦。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心是空的,心里没有东西,有世间法错了,有佛法还是错了。佛法也不可以放在心上,那才是真正的证智。【弥勒。我不说言。无势力者。忍辱成就。】

人家欺负你,你没有能力反抗,你这个人是忍辱成就了?那不是忍辱!有能力反抗,不反抗他;有能力报复,不报复他,这叫忍辱啊!你没有能力,那怎么能谈得上忍辱成就呢!【无娆触者。被忍辱甲。】“娆触”就是现在讲的诱惑。那个禁得起诱惑的人,佛才用这个比喻——他被忍辱甲,他禁经得起引诱啊!一切诱惑里面他如如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