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概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9:36:52

点击下载

作者:李红艳,刘丽珍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信用管理概论

信用管理概论试读:

前言

信用是企业的生命,信用是一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信用交易正逐步成为我国经济交易的主要方式,各类信用工具被广泛使用,“信用”也已成为经济生活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但与此相伴而来的是消费者信用、企业信用以及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诸如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不断增加、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上市公司公布虚假信息、消费者恶意欠债行为、政府侵犯个人产权、个人侵吞公共财产的行为等现象屡屡发生,信用缺失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加强信用管理,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就成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再次明确提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这既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在当前条件下,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防范信用风险、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已经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事实上,自1999年以来,我国政府就开始重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到2001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有学者将2001年称为中国的信用年。因为在这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朱镕基总理在“十五”计划中专门提到了要加快我国信用体制的建设;2001年9月19日至20日,“中国信用经济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对这些活动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全国工商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贸部计算机中心等九家单位倡议将9月19日定为“诚信日”并征集百万企业签名;与此同时,在我国的上海、沈阳、重庆、汕头、深圳等城市也进行试点工作。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省份、城市和企业参与到信用体系和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行列中,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正在我国逐步形成。

此外,我国对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也已经纳入了教育部的议事日程。自2001年11月起,教育部先后批准了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吉林大学为我国开展信用管理常规教育的试点学校,于2002年秋季开始招收我国首批信用管理专业的大学本科学生。近几年,在其他高校中也陆续增设了信用管理专业或者在相应的专业中增加信用管理的相关课程,以培养更多的信用管理专业人才或相关人才。

本书的编写正是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展开的。本书在广泛吸收该领域已出版的专著、教材和其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较为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以及消费者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首先,用两章的篇幅介绍了信用与信用管理、社会信用体系等信用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其次,用两章的篇幅介绍了信用分析方法、征信服务和征信技术等用于进行信用管理、制定信用政策的技术层面的操作知识;再次,用四章的篇幅介绍了信用管理工作的职能、应收账款管理与催收等企业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后,用两章的篇幅介绍了消费者信用和消费者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本书是信用管理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教材、各项信用管理培训的基础教材,还可以作为社会各界人士学习和了解信用管理知识的参考资料。本书共分十章,编写分工如下:刘丽珍编写第一、二章;徐涛编写第三章;周利方编写第四、五章;田一淋编写第六章;李红艳编写第七、八章;于玲编写第九、十章。本书由李红艳、刘丽珍担任主编,于玲、周利方担任副主编,全书由李红艳、刘丽珍、于玲通读并定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上海商学院院长方名山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对方院长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吸收了大量的该领域已有的各类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都在书末的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对这些成果的编著者和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资料的不足和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定有不当或错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恳切希望专家学者不吝赐教。编者2007年5月第一章 信用与信用管理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了解或掌握以下内容:

1.信用的基本概念与信用的发展历史;

2.信用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3.信用活动及信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4.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背景下,个人和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引例中国移动切实推进“诚信服务满意100”

2007年初,随着信息产业部正式启动“诚信服务,放心消费”行动,中国移动立即响应,并于1月15日正式启动了“诚信服务满意100”主题活动,郑重提出“八项服务承诺”。

据记者了解,中国移动“八项服务承诺”的各项升级服务,目前都在紧锣密鼓地贯彻落实当中。

心贴心的“新版入网协议”

消费者权益日前的一天,在中国移动甘肃公司的一处营业厅,记者来到业务办理窗口,一位正准备签下新协议的李先生对记者说:“从报纸上看到中国移动将启用新版入网协议的消息后,我特意来申请入网。你看,新版入网协议中,甲乙双方的位置调换了,很多细节都体现了消费者的自主权。”

那么,“新版入网协议”究竟新在哪里?——记者拿到新协议进行详细研究发现,这份新协议共包括“友好提示,服务内容和资费标准,乙方的义务,甲方的义务,特殊情况的责任承担,协议的变更、转让与终止,其他约定”等七部分内容。其中协议将客户承担的义务简化到4项,移动公司的义务增加到13项,移动公司向客户做出了18项基本服务承诺。协议取消了单方面条款规定,明确了移动公司在进行网络扩容、调整,软件升级,服务内容、方式、资费变更时,有义务提前进行公告或通知。而且还发现,协议还增加了“友好提示”等内容,显然,这一做法更多地体现了中国移动作为运营商对客户表现出更多的尊重。

放心消费“第一步”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协议是以《合同法》、《电信条例》、《电信服务规范》为依据的,它不仅取消了不对等格式条款,而且还更为注重消费者权益保护。同时,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全新入网协议”还仅仅是“八项服务承诺”的一项,也是所有客户放心消费的第一条。

作为新的一年来中国移动向广大客户及社会郑重提出的服务承诺,“八项服务承诺”除了“全新入网协议”之外,还包括全面实施“收费误差,双倍返还”、“先使用,后付费”开通的“先提醒,后停机”服务;以及对于客户的投诉,中国移动承诺100%予以回复,首次回复时间不超过48小时;客户还可以通过网站、营业厅自助服务终端查询最近5个月的话费清单,并对于各种订制类包月短信等服务,进行“二次确认”等八项。这些承诺从“公正、透明、便捷、责任”四个层面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移动的服务体系。

现在,电信运营市场更强调客户服务水平的竞争。随着2007年春天的到来,中国移动的“满意100”活动也跨入第二个年头。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指引下,中国移动的“八项服务承诺”也实现了全新程度的升级。应该说,这次“升级”不仅是宏观监管环境促进的结果,也是中国移动从自身发展做出的积极提升,还体现出了更多“人性化”、“从客户需求出发”,强调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自主权与便利性。记者相信,在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下,在运营商与相关产业链共同努力下,广大消费者必定能够享受到更“诚信、放心”的服务环境。

案例启示:企业信用问题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正常进行的前提。人们对信用问题的关注,实际上是由我国社会信用缺失的大背景所决定的。(资料来源:www.zjecredit.org2007-O3-16)第一节 信用概述

信用危机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信用是人类文明的果实。它体现的是最根本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体现的是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与法律意识,反映的是整个社会交往赖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础。信用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对诚实守信日积月累就能够形成良好信誉,而拥有良好信誉就会在社会交往和商品交换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市场经济必然是信用经济,信用体系的建立不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生命线,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形象。

一、信用的内涵与作用

广义而言,信用(Credit)是二元主体或多元主体之间,以某种经济生活需要为目的,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与约期实践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它形成于古代而广泛流行于近代商务和金融领域之中,是从属于商品和货币关系的产物。最初的商品交换盛行的是实物交易,货币的介入使交易较之物物交换容易达成。但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要求也常常造成不便。为了克服这种不便,卖主往往同意买主在未来约定的时间再行付款,即进行赊账。这样,便出现了最早的信用关系。赊账意味着授信人给予受信人的未来付款承诺以信任。物流和货币流在同一时点发生的无信用中介的交易方式就被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所取代。后来,信用超出了商品买卖的范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信用货币)本身也加入了交易的过程,出现了借贷活动。贷款意味着债权人给予债务人未来还款付息的承诺以信任。现在通行的纸币(信用货币)本身,也是在这种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说,信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信用经济的发展虽然有阶段性的特征,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早期的信用形式也依然存在,各种信用形式并存,构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

我们今天所说的信用是与市场经济和货币流通紧密联系的经济范畴,这是信用比较狭义的概念,可以称之为现代信用。从本质上看,现代信用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建立信任关系,把信任作为一种商品,并以此为约束,提供和获得相应的资金、物资、服务,追求效益的手段和能力。简单地说,信用是一种建立在信任(Trust)基础上的能力,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服务的能力。不同于货币,信用是一种有条件限制的交易,它是未来付款的一种承诺和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受到一个条件的约束,即受益方在其应允的时间期限内为所获得的资金、物资、服务而付款或还款,而上述时间期限必须得到提供资金、物资、服务的一方的认可。在这种交易过程中永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即客户信用风险。《中国大百科全书》将信用解释为:借贷活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存在的条件下,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日期偿还借贷或偿还货款,并支付利息。

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概念是指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交易一方以将来偿还的方式获得另一方的财物或服务的能力。该定义包含了如下含义:(1)信用是一种交换关系:信用关系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和商品交换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现代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2)信用是一种支付方式:信用方式是相对于现金支付方式而言的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支付方式,如信用结算(票据、担保等)、信用卡、信用证等;(3)信用是一种能力:即获得交易对方信贷、信用销售或给予对方信贷、信用销售的数量、金额和期限。

现代信用从本质意义来看,其性质有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价值作用,另一个是调整经济关系的作用。现代信用的价值作用表现在: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中,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一种无形资产,有条件让渡,使货币的借贷或商品的赊销成为可能,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信用的调整作用表现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对从事信用活动的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信任关系的指导和规范,从而发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维护信用关系双方经济利益的作用。

一般来说,信用的分类有以下几种:企业信用(也称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政府信用、消费信用(也称个人信用)。

企业信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企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具体表现形式很多,如赊销商品、委托代销、分期付款、预付定金、按工程进度预付工程款、延期付款等。广义的企业信用还包括企业是否遵守税务、海关、工商、劳动等部门的法律法规,履行商业合同,偿还或有负债等方面的情况。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产生的。它的产生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标志着信用制度更加完善。

政府信用是指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借助于债券等信用工具向社会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方式,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发行公债。

消费信用是指经营者或金融机构以生活资料为对象,向社会消费者提供的信用。一般表现为赊销、赊购、分期付款、延期付款、消费贷款等。

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信用是随着分工的深化和市场的扩大而产生的。信用的发展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它形成于古代,广泛流行于近代,完善于现代。信用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以某种经济活动需要为目的,直接或间接地受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历史上考察,信用最早是一个社会伦理学的范畴,是对行为的一种规范要求,是指人与人在合作交往中对他人的诚实守信。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信用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经济意义,信用概念由此不断放大,进而从一种简单的对经济行为规范的要求中演化出来,成为一种特定的经济行为方式。现代意义上的信用,伴随着市场经济活动而产生,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新的动力和调控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信用随着经济形态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形式。(一)原始社会的信用形式

信用规范的前期发展以血缘为特征,信用行为与血缘关系相连接。信用最初产生于原始群体内部和原始群体之间的生活、生产需要。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是人的最初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人类群居而生,共同狩猎采集,个体完全依赖群体,从群体那里获取生活资料和生命得以延续的安全保障。由于群体内部的生产生活和交往的需要,逐步产生了必需的、为群体成员共同约定的行为规范,对这些规则的信守成为一种戒律。于是信用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作为一种传习存在并且发挥着作用。信用传习是信用主体对社会信用传统的了解、扬弃和继承。传习是信用稳定性的要求。信用传统的潜移默化对人类信用良知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社会群体的信用意识经过长期的积淀,表现为社会群体的一些传统、风尚、习俗、禁忌等形式。社会群体内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在社会生活中遵循它们,并运用它们作为评价人和事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信用就呈现为社会潜意识形态,通过传统、风尚、习俗、禁忌等非理性形式表现出来。从历史的角度看,潜意识形态的信用规范是较低级的社会评价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信用规范形式。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禁忌和习俗作为社会群体内的信用评价标准,同时辅之以社会舆论。换言之,习俗、禁忌与社会舆论相结合构成了原始社会最基本的信用调节工具。

当然,原始社会的信用道德观念是模糊的、抽象的,原始人类没有文字,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伦理道德学说,但他们那种在经验之中产生的信用观念,仍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历史影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始社会那种个体完全融于群体的人类生存格局逐渐被打破。社会分工的出现,使社会生活日益复杂,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大量增加,人的思维能力也不断提高,对事物、对世界认识的能力也不断深化,个体有了独立的生存意识,信用规范开始发展成为较完整的形态。(二)农业社会的信用

农本经济时期,信用以身份为特征,信用行为与社会身份相关联。不同的信用规范和评价体系,适用于不同的身份等级。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随着社会交往行为的增加和逐渐扩展,社会关系的原始血缘性质逐渐淡化,地域观念逐渐代替了部落观念,身份等级依附关系取代了原始血缘依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取决于他(她)在社会中的身份等级,以及在社会交往行为中获取利益的权利和为此支付成本的义务的平衡,也是受相应的等级信用的规范。身份等级不同的人,在社会交往中获取权益和所要承担的义务也就不同,信用调节的内容、方式和强度也不一样。此外,身份等级决定着信用对社会交往中的利益置换行为调节和规范的边界;不同身份的人受不同信用规范的约束。同样是违反约定,违约所受到的惩戒就会因身份等级的不同而有轻重的不同;人们交往中的信任程度和范围,主要取决于亲缘关系、家族身份和社会等级的相同或相似。可见,身份等级意识深深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并被习惯所接受。身份等级意识的强化,意味着个人意识的薄弱,而缺乏个人意识和个人责任的社会,契约关系也必然不发达。

商品经济是一种古老的经济,最初是作为农本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其本质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在其发展的后期成为冲击和瓦解农本经济的强大力量。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原有的身份等级信用开始失去调节人与人关系的效力,不再对人们的利益置换行为起规范作用。商品经济全面冲击和抛弃了原有的道德传统,破坏了人和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应有的关系,打乱了原有的社会秩序。信用观念的缺乏导致了商品交易秩序的混乱和信用危机的频繁出现。商品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需要有一种规范对象广泛一致,在内容上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在形式上带有某种强制性的信用规范,并且通过政府干预实行,而这也正是信用理论获得系统化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三)近现代契约社会及其信用

市场经济时期,信用以契约为表现形式,信用行为获得外在的、形式上的平等。“契约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求把人彼此当作外人来看。而商业就是在血缘之外发展起来的。人们生产物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出卖、交换、互通有无。商品经济是一种开放的外向型经济,商品经济打破了狭隘的时空界限。在市场中,每个人都不能自给自足,都只能以自己的劳动产品与他人的劳动产品相交换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他人的生存与发展。普遍的需求和供给使得作为等价物的所有者在交换中证明是价值相等的人,是地位平等的人,进而使得自由平等成为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商品经济是一种平等经济,是一种自由经济,是一种等价经济,其发展的内在要求形成相应的信用规范,并要求以法律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这就是契约。因此,一个商品经济社会必然是一个“契约社会”。

契约这种最简单、最可靠、最具实际操作意义的交换形式越来越为日益增多的经济交往所采用,其适用范围之广,与社会交往活动联系之密切,几乎达到了极致。随着契约社会的进步,信用规范从潜意识形态发展到显意识形态。它是较高级的社会评价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信用规范形式,一般通过规范、契约、条约、政策和法律等理性形式表现出来。

总之,信用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行为规范之一,与交往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并随着市场交易的不断发展而相应变化着自己的形态,从原始时期血缘社会信用形态、中古时期农本社会信用形态、近现代契约社会信用形态,到今天的现代社会信用形态。随着市场交易的发展与成熟,信用在人类社会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益重要。信用产生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经历了原始社会、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不同的发展形态,并且由道德信用层面扩展到经济、政治、精神文化以及个人等信用层面而最终形成了总体的社会信用。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分别包含了信用意识、信用规范和信用制度等要素,以及信用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信用工具和相应的信用环境。

三、信用的作用

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信用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关系得到充分的发展。整个经济活动被信用所连接,信用经济和货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货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基础,而信用经济则是货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更能反映现代商品经济的特征。在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信用具有流通的职能。这种职能产生的基础是商品生产相交换以及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由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扩大,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货币,同时也产生了信用。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货币职能在信用领域得到了发挥,信用由此具备了货币的流通职能。各种信用工具,从一定程度上讲可以代替货币进行流通。

2.信用具有分配的职能。信用可以对社会现有资本进行再分配,可以把收入转化为资本。通过信用可以使一切暂时闲置的资本转化为现实的资本,投入生产或流通领域。这种分配不仅包括了对社会产品的再分配,而且包括了对生产要素的再分配。在所有权不改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和流通得到了重新组织与安排,社会经济秩序在一个新的基础上重新开始了。

3.信用通过创造信用工具和信用交易方式刺激、调节并加速了消费,扩大了需求,有力带动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以信用卡和消费借贷为代表的新型信用工具和信用交易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牵动和影响着投资的发展,并最终影响着经济的增长。

4.信用创造了信用流通工具和转账结算制度。这广泛代替并减少了货币的使用,从而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信用改变了资本的存在形式,促进了社会产业资本再分配和社会利润率的平均化,使社会生产平衡稳步地发展。信用改变了资本的存在形式,使原本不流动的资本流动起来,并且集中了一切分散、零星的闲置资本和货币收入。在社会资本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了资本的分配关系,使个别资本转变为社会资本。

5.扩大市场规模。当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一国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仅使用现金支付手段进行交易,所能够周转的交易数额有限,市场规模必然相对较小。在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下,一国的市场规模会因信用交易的采用而扩大数倍。扩大信用交易会扩大市场规模,扩大了的市场规模会带动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间接扩大就业水平。另外,增加信用交易可以减少现金流通,使支付手段更加先进,帮助政府堵截偷漏税,同时还能打击腐败和洗钱犯罪。

6.为企业拓展市场。对企业而言,使用信用交易可以增加企业的购买力,为企业拓展市场。如果企业愿意向客户提供赊销,就可以使更多的客户愿意立即购买本企业的产品或劳务,由此实现扩大市场和吸引客户的目的。对于资金一时周转有困难的企业,可以依靠信用工具缓解资金紧张的状况。

7.增强消费者消费能力。对消费者而言,信用具有提高生活水平、处理紧急事件和提供方便性的作用。同时信用可以增强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扩大市场规模。

8.促进企业优胜劣汰。建立商业信用体系可以为优良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同时有助于将有着不良行为的企业逐渐逐出市场,使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集中到管理水平高并且信誉良好的企业。

9.规范市场秩序。经过商品化的信用有规范市场秩序的作用。但在现代社会,应把信用作为一种商品,用法律规范来调整、约束人们的信用意识和行为。信用只有成为商品或服务时,才具有使用价值,才能使人对其产生质量上的要求,这种要求会促使信用被综合利用、专业管理,并不断完善。信用好的企业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回报;反之,则市场机会少,甚至被淘汰出局。在此状况下,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为了获得最大的收益,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注重自身形象,不断提高声誉和信用等级。由此可见,市场的价值规律在左右着信用,信用约束了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从而规范了市场经济的秩序。

10.提高社会管理部门的效率。现代商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可以减少社会各部门管理社会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各个部门如工商、公安、法院等掌握了大量的企业信息,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能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并经一些专业信息公司进行分析加工,综合利用,就可以极大地提高这些信息的使用价值,同时社会各管理机构也可以使用这些经过处理的信息,使各自的工作更加迅速、方便、效率更高。第二节 信用与市场经济

信用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是现代经济金融运行的平台。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作为买卖双方交易完成的根本保障之一,构成了契约关系的最重要的基础。随着信用关系的成熟和发展,现代企业间的交易方式已经从以现金支付方式为主,向以信用支付方式为主过渡。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信用关系或信用方式已构成了企业间交易的主要形式。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贸易体系,以信用方式完成交易活动已成为必然。据统计,目前国际商业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经占主要地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也是信用经济。

一、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与基础。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机器化大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上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其核心内容仍然是商品交换。商品交换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劳动产品交换,其基本原则为等价交换,交换双方都必须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构成互相信任的经济关系。假如有一方不守信用,等价交换关系就会遭到破坏。随着交换关系的复杂化,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超级化的信用关系链条,从而维系着错综复杂的市场交换关系和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可见,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扩大了的市场关系,都是以信用为基本准则的。没有信用,就没有经济秩序,就没有交换,没有市场,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由此可以说,信用是商品交换的前提与基础,而商品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前提与基础,因此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与基础,是市场关系的基本准则。

信用是市场经济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讲信用,社会就无法正常维系。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用交易范围的扩大,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方面。不管是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还是国外有关部门都概莫能外。如果说,在历史上一个较小社区范围内的信用交易,由于人们“抬头不见低头见”,还可以用宗教关系、邻里关系、社会舆论来支持和维护信用,那么,发生在整个民族、国家范围内,乃至全球化的市场上的现代信用交易,就必须以有切实保证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作为中介。一个社会失去了信用,商品交易的链条就会断裂,市场经济就根本无法运转。因此,全社会成员普遍的守信行为,是交易能够进行、经济能够运转的前提,也是每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当今社会还发展出了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电子结算等高级交易方式,它们的交易活动更需要信用。没有信用便会造成恶性的商业欺诈行为,使人们对谁都不敢相信,而使电子商务的交易本身陷入衰亡。就连投机性很强的期货交易,也同样强调信用,要求诚实履行契约,最后货真价实地实现交割。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强化信用的基础。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本质规定。

信用更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运作特点。首先,现代市场经济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有扩张性的经济,这种经济(特别是其中的各类行业)需要通过负债(借贷)去扩大生产规模、更新设备、改进工艺、推销产品等。这些活动,离开信用是难以实现的。其次,现代市场经济中债权关系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经济关系。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在有绝佳投资机会的情况下,不会因为缺少资金而坐等机会丧失;相反,有资金盈余的企业和个人,也不会因为没有上好的投资机会便认可资金损失。经济合理地寻找投资与筹资渠道,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观念。经济越发展,债权债务关系就越紧密,就越成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从而使信用成为现代资本运作的灵魂。再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货币是整个货币群体中最基本的形式。它通过资产与负债将银行同各个经济部门、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信用成了无所不在的经济关系。

可以说,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经济,良好的信誉体系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演进是一个市场制度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诚信培植的过程。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刚起步,我们缺少的并非是规则和制度,而是遵循规则和执行制度的诚信意识。

市场经济离不开信用,这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存在,除了价值规律的自我调节以外,还要靠建立完善的法制、良好的社会道德和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任何一种市场经济都必须以相应的政治、文化、法律和道德为基础,同时也必须以相应的社会信用为基础。信用的本质是一种物质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商品之间和商品与货币之间,也体现在信用活动中的各个主体之间,体现在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之间。信用要通过法律与道德来构筑和维护,但信用与法律、道德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是运用法律形式调整社会关系和矛盾,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和手段,是对市场经济规范运行的“硬约束”;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伦理”保证,这种保证是“软约束”;而信用则是以法律形式反映道德的内在要求,调整信用活动主客体之间物质关系的一种新形式。信用从其功能上来说除了具有法律和道德共有的保障与规范市场行为功能外,还具有增加市场需求、刺激消费、扩大交易额、降低交易成本的特殊作用。信用告诉人们在经济交往中活动,得到经济利益和回报;同时,也告诉人们在失信违约后,将受到一致的谴责和必要的惩罚,需要承担失信的责任与后果。道德和法律主要反映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信用则反映市场经济的利益和要求。信用不受任何国界、地界的限制。信用虽然反映道德和法律的某些内容,但不能替代道德和法律。道德品质不好的人,不一定是不守信用的人,违法犯罪的人不一定是不守信用的人;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肯定是道德品质不好的人,并且必将触犯法律。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信用与法律、道德这些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补充的关系,构成了整个市场经济的基础。

二、信用对市场经济有独特贡献

信用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市场经济有独特的、其他经济活动所不能替代的贡献。随着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用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新经济和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市场对信用的需求越来越大,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越来越突出。信用的现代内涵,正在突破传统内涵的意义,不断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张;信用在市场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正渗透在整个经济生活领域,对市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研究表明,信用活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经济进步与经济增长带动信用活动发展,同时,信用活动的扩大与发展又会促进经济进步与经济增长。从长期看,大多数国家的信用活动与信用交易总规模均是同方向变化,且相关性极强。在信用水平低时,信用总规模和各种信用交易活动规模通常也都比较低;当信用水平高时,后者也比较高。从征信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看,在一定范围内,信用规模的增长可以拉动一定比例的经济增长,但超出这个范围,信用增长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到当前或未来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信用的效率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信用增长超出正常增长的范围,会产生信用负效率,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信用总规模超常增长,比增长不足带来的负效率更严重。信用活动使经济活动与交易日益信用化。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活动与信用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且快于增长速度,这表明经济的信用化程度越来越高,说明信用活动在经济活动中迅速普及,对经济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扩大。

信用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信用制度与信用管理体系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经济发展新的追求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以物质增长为基础的整个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秩序、文化等复杂的多元化因素。合理的社会制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信用管理体系、信用秩序与信用制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构成内容之一。良好的信用制度与健全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用信息可以保障市场发挥效率,使经济主体在不确定性中减少成本,保证或增加收益,使市场经济活动与交易不断延续。市场经济活动中广泛存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自然也就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使经济主体行为扭曲,市场异化,大大降低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这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信用信息的价值就在于可以通过降低不确定性而减少经济成本,增加收益。

2.信用制度与信用管理体系能够延长博弈过程与时间,减少潜在的欺诈行为,保障市场健康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追求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在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信用制度与信用管理体系的约束,那么,在一次性或偶然的交易中存在欺骗的可能性就会很大。事实上,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各种经济活动与交易是不断博弈的过程。博弈不会是无限的。在有限的博弈次数中,如果经济主体都担心本次交易是最后一次交易,都不敢给予对方信任,那么社会信用关系就不会存在。因此必须建立自动履约的信用制度与信用管理体系来约束。最后,信用管理行业及其机构的社会化信用服务活动,保障了各种经济活动与交易的健康有序进行,保障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信用管理行业及信用服务机构通过为市场经济主体提供专业化的风险防范与信息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问题,降低信用交易成本,延长博弈过程,扩大市场规模,保障和提高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总之,市场经济需要交易,交易的基础是信用,但是信用关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在交易过程中就没有违约和欺骗,因为这其中还有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以及博弈心理与博弈过程。因此,市场经济以及各种交易活动需要信用制度与信用管理体系,需要信用管理行业与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当然,这一切对各种经济活动与交易行为的约束也是有局限性的。正因为如此,市场经济还需要法律,需要建立在市场规则基础之上的法律的约束与强制执行。

3.信用提高了经济活动的质量与效率。信用是市场经济微观经济主体经济活动的启动器。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往往是从信用开始的,是从筹资活动开始的。首先,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企业利用信用方式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同时又要借助各种信用活动开展信用销售,在这两方面的信用活动中,企业超常规地发挥了自己的生产、经营与销售能力,提高了企业运作效率。其次,信用活动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各种各样的信用工具和信用交易方式便捷了消费者的交易活动和消费行为,并在极大地挖掘其消费潜能,满足其消费欲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这实际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下,以最好的经济制度与经济规则,尽可能地实现人类经济活动的目标,这可以说是信用制度与信用活动对社会的贡献。最后,信用成为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工具与手段。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中,信用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市场规模。

4.信用是金融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般地说,发达的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而金融市场正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它的初始是由日渐发达的市场关系派生出的借贷关系,而借贷必须以交易双方恪守信用为前提。失去信用,也就毁坏了金融市场的道义基础,从而也就葬送了借贷关系自身。信用正是金融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信用使金融活动中最古老的机构——银行产生,信用促进银行的信贷活动大大发展,使银行成为经济的核心。信用使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资产广泛交易、金融市场日益壮大,并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5.信用为市场经济活动和交易创造了工具与基本条件。信用创造了信用流通工具和转账结算制度,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信用改变了资本的存在形式,促进了社会产业资本再分配和社会利润率的平均化,使社会生产平衡稳步发展;信用广泛集中了社会各种资本和收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扩大和发展;信用为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创造了条件。第三节 信用管理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信用已经存在于诸多经济关系中,这种经济关系主要有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银行、银行与银行、消费者与银行等等。现代商品信用销售和信用管理发源于英国和美国,其标志是征信公司的出现。有信用就必然存在信用风险,因此信用管理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信用管理的概念

信用管理是指对信用交易中的风险进行管理,即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以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回收的管理,有效地控制风险和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综合处理风险,使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信用管理注重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和评估、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的保障、应收账款的回收等各交易环节的全面监督。

信用管理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事前防范:指在正式交易(签约或发货)之前,对客户资信状况进行的审查及对信用限额和信用条件进行的分析和决策。

事中管理:指发货之后直到货款到期日之前,对客户及应收账款的监督、管理。

事后处理:指发生拖欠之后,对案件的有效处理。

信用管理最主要的目标是规避因赊销而引起的风险,减少坏账的损失,它是一种对赊销进行管理的技术。赊销是现代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它是扩大销售的一种方式。在赊销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具有某种弊端,那就是存在很大的信用风险。实施了信用管理的企业,坏账额大大低于未实施信用管理的企业,在获取利润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信用管理是采用赊销方式的企业应当具备的管理。只要存在赊销,就需要具有相应的信用管理。

信用管理的基础是企业能够方便而合法地取得对其客户、合作伙伴、公关对象、供应商、代理商的以国际通用方式表述的真实的资信调查报告。在相应的法律约束之下,帮助企业确定客户的资信,又能合法保护被调查对象的隐私权。

二、我国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信用管理的严重不足,存在的问题有待解决。

1.信用管理不受重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信用管理不甚重视。多数企业的经营者,信用管理意识淡薄,未能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并错误地认为,企业实行信用管理,一方面会限制信用交易,影响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另一方面会增加管理成本,因此,实行信用管理的企业少之又少。

2.多数企业没有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在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下,67%的企业没有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其信用管理职能由财务部门或销售部门承担。应收账款管理等权力集中在一个部门,或不能胜任,效果不甚理想;或产生失职和腐败等问题。如果是由两个职能部门共同管理,则会出现职责不清,相互扯皮的现象。

3.企业内部缺乏科学的信用风险制约机制。有些企业过分注重销售业绩,而对客户缺乏信用预测、分析和评估,盲目决策、授信;对应收账款缺少严密的监督和控制;对拖欠货款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追讨措施。结果,虽然账面销售额扩大了,而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导致应收账款上升,呆坏账增加,利润下降。

4.信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信用管理是一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只有具备一定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胜任。但目前企业中的绝大多数信用管理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认证,整体素质状况尚难以适应全面信用管理工作的要求。

5.缺乏客户资信信息资源。客户信息是信用分析和评价的基础,只有全面搜集客户信息,才能对客户进行全面、细致、准确的信用分析,以便做出科学的信用决策。但目前企业缺乏客户的全面信息,主要由于客户无法或不愿提供真实信息。信息来源渠道窄,法律上尚未界定公开信息和商业秘密的界限等,影响了企业评估客户信用风险的准确性。

6.信用咨询业有待发展。企业在全面信用管理中,除了依靠自身的力量外,也可以委托信用咨询机构代理开展客户信息搜集、资信调查、应收账款追收等工作。但目前我国信用咨询业尚处初创期,仅有华夏国际企业信用咨询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且国家也未规定该行业的主管部门,这些均不利于信用咨询业的发展。

7.企业信用法律制度存在缺陷。我国企业信用法律制度体系由《民法》、《经济法》、《刑法》构成,其中,《民法》、《经济法》规定企业信用行为,防止和约束企业失信行为,《刑法》规定诈骗等严重失信行为的特征和惩罚办法。总体上说,现实中的法律面临着信用缺失问题:一方面对债权人的保护弱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对企业失信行为制裁不力,轻罚薄惩,导致逃废债现象严重。

三、信用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在我国,虽然许多企业都使用信用销售的交易方式扩大自己的销售规模,但对于信用销售的管理,或者更直接地说,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还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就拿我国的上市公司来说,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进行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是决定整个市场信用程度的最主要因素,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实践证明,强化信用管理是我国企业走出拖欠与亏损困境的出路之一。当前,我国企业急需弥补信用管理上的缺陷,建立科学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这对规范企业行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企业信用管理是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体系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客观上对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信用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信用秩序相当混乱,信用缺失大量存在,如大量银行贷款逾期不还;企业间的“三角债”大量存在;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坑蒙拐骗、合同欺诈事件屡有发生等。据统计,2001年全国企业“三角债”逾15万亿元,因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因恶意违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5亿元,金融犯罪案件达7000多起,涉案金额逾52亿元,消费者对虚假失信行为的投诉达10万多件。有着数千年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中国,今天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严重信用危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法制是有序的市场环境的保证,信用是公平市场交易的支撑,而强有力的信用管理是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的有力杠杆。如果市场无序,交易失信,加上监管失控,就会大大提高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直接影响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导致整个社会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不信任,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紊乱。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是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信用体系的重要保证。

2.信用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备要素,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大量事实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一个企业失去了信用和忠诚,也就失去了消费者,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古往今来,纵观商海的兴衰成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是否恪守诚信。因此,信用建设和管理是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形象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信用公示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来说,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对于信用不良的企业来说,可使之名声扫地,市场丧失,甚至破产。事实证明,加强信用建设和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开拓市场、提升企业知名度的必然选择。

3.企业信用管理是应对加入WTO新形势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必须遵守国际贸易的交易规则,履行承诺,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树立信用意识。外国企业进入中国,除了拥有雄厚的货币资本外,还有其重视信用的突出优势。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已达50%—70%,有的甚至达到了3—5倍,如耐克、戴尔等公司,它们几乎没有自己的生产企业,只有一个优秀的品牌。未来企业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品牌的竞争,其本质是信誉的竞争,是商业道德的竞争。产品总是有生命周期的,而品牌的生命力和道德的感召力是无限的。我们欲与其同台竞争,除了比经济实力,还要比诚信。因此,我们只有强化企业的信用意识,挖掘企业的信用资源,塑造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营造一个守信用、重实效的经济环境,才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赢得信誉,提高国际竞争力。

4.企业信用管理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客观要求。

在今天的社会道德结构中,明礼诚信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推进社会道德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必须率先加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建设,自觉地加强自身的信用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信用管理,为全社会保持良好的信用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道德基础。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会以更加开放的态势融入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之中。中国的市场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市场,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面临全球企业和企业家的激烈竞争。未来的竞争将是一场科技实力、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的较量,风险和机遇共存。强化信用管理,重塑以信用经济为特征的先进经营管理机制,是每个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新的增长契机。

本章小结

信用是伴随着市场经济活动而产生,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新的动力和调控手段。现代信用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交易一方以将来偿还的方式获得另一方的财物或服务的能力。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与基础。信用管理是指对信用交易中的风险进行管理,即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以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回收的管理。应有效地控制风险和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综合处理风险,使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是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信用体系的重要保证。

基本概念

信用、信用管理

练习与思考

1.简述信用的发展历史。

2.信用的作用有哪些?

3.信用跟市场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

4.简述信用管理的基本含义和分类。

5.我国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6.信用管理对我国企业具有什么意义?

7.全球化背景下,个人和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第二章 社会信用体系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了解或掌握以下内容:

1.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分类;

2.社会信用体系的功能;

3.国外典型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模式,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4.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选择。

引例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联想的企业管理实践

企业信用管理的目的就是在协助企业实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和成本降至最低。联想多年的实践证明,科学的信用管理需要有完善的信用管理模型、准确的信用评估方式、最优的应收账款持有规模,以及积极规避风险的措施,以便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达到最佳的平衡。

联想的企业信用管理职能定位

企业信用管理最主要的职能就是赊销管理。如果把信用管理职能放在财务体系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到底能不能“赊”,最基本的评价手段都是基于财务数据的,财务数据的分析是个基本功。但这种模式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会过于强调财务数据的作用,而忽视了对市场环境、业务特点等诸多因素的把握。反之,如果信用管理职能在市场体系下,对业务特点、市场环境等把握好了,但对应收账款周转、成本、风险等财务领域的重视可能不够。联想采用的是第三种模式,有独立于财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的专业部门的商务部。这个部门对风险的评价,涵盖了财务和市场双重要素。从实践来看,这一模式得到了联想市场体系、财务体系和公司上下的认可。当然企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在运动中不断创新自己的信用管理模式,才能把握企业信用管理的真谛,迎接市场的挑战。

联想的企业信用管理实践

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企业信用管理分为事前(交货前)的防范、事中(交货后到合同货款到期前)的监管和事后(拖欠发生后)的处理。其职责包括搜集客户信息、整理和分析客户信息、客户信用变化情况的监控、进行信用评级、信用额度监控和审核、控制发货、应收账款监控、逾期账款催收、委托第三方追款、进行法律诉讼、客户破产清理等等。

联想的经验是:把控制赊销拖欠风险的工作重点放在事前控制上,注意强化信用调查和评估队伍建设,完善信用调查和评估制度。联想信用管理采用的是业界通行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包括事前环节的信用调查、信用评估和客户分类管理;事中环节的信用政策制定、信用审批和信用控制;事后环节的应收账款监控和催收。

联想全程信用管理模型

联想根据业务发展阶段和业务发展需求,增加了一些特定内容。如联想现阶段的信用管理,已经不仅仅停留在风险管理的阶段,而根据联想业务特点和合作伙伴的现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客户和合作伙伴资金投放量的管理上。

在联想全程信用管理体系中增加了“商务融资”环节,即通过“商务融资”,一方面在控制联想资金成本和信用风险的同时,解决渠道伙伴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则表现于诉求更丰富、更成熟的金融产品,绕过厂商赊销的局限,努力促进销售达成和业务良性发展。

联想信用调查信息来源以信用人员和销售人员调查为主,重视历史交易记录,同时,辅以第三方调查公司的帮助。从调查的深度看,共分四级:针对全部赊销客户和潜在赊销客户的日常信息收集、针对重要客户的季度深度调查报告、针对潜在高风险客户的信用审计和针对战略合作客户的信用咨询。

在信用评估方面,联想建立了自己的评估模型,不仅通过对客户进行评估来确定是否放账和放多少等,而且还对联想的一线销售组织进行评估,以此来加强一线销售组织信用环境的建设,及早了解信息、发现风险,并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

在客户评级分类方面,联想首先根据业务特点进行大的分类,如对渠道客户来讲,分为分销型渠道、客户型渠道和零售型渠道等。其次是按照信用评估模型,把某一类客户进行评级,分成了AAA级、AA级、A级、B级、C级和S级。其中S级渠道是特殊代理,这些渠道信用评估情况可能不太好,但由于业务发展需要更大的支持,因此对这些客户会给予信用支持,但同时也会对其关注更多。

联想的企业信用政策和应收账管理

信用政策分为开放型、温和型和保守型三大类。联想的经验是:在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工作的评价标准和监控方法基础上,赋予其一定程度的灵活的政策空间,让专业而经验丰富的企业信用管理人员能够在收益与风险之间取得最佳的动态平衡。

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降低应收账款的成本,使企业使用信用销售手段所增加的销售收益大于持有应收账款产生的所有费用。企业不可能持有总额超出自己实力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应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推进信用销售有利于扩大企业的销售规模,但持有较高的应收账款一般也意味着会发生较高的成本,包括坏账成本、机会成本等。

企业的信用销售总额和应收账款持有量除了受制于市场环境和本行业的总体情况之外,更主要地取决于企业的信用政策。它是指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权衡应收账款的收益和成本,为指导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处理应收账款的发生与收账措施所制定的政策,包括信用期限、现金折扣、信用额度、信用标准、收款政策等。

经过近7年的积累,联想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信用制度,这些制度涉及信用管理的各个环节。比如,在信用审批环节,联想有信用申请审批权限管理制度等;在信用控制方面,联想采用的是基于SAP/R3系统的自动控制,重点检查是否逾期和是否超信用额度;在账款催收方面,联想一直坚持三项主要措施,即账龄监控、对账和三级催收体制。所谓对账,是指每月都和客户对上个月的账,发对账确认单,把问题解决在一个月内。所谓三级催收,是指按照天数划分催收职责,分别由销售人员、信用人员和法务人员催收。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联想的信用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批合作良好、非常重视在联想的信誉状况的客户,公司内部形成一套运行良好、适合联想业务特点的信用管理机制,应收账款周转和坏账等信用管理指标非常良性,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

总之,科学、全面的信用管理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动力,有助于企业更多地获得优质客户,促进业务良性开拓和增长。(资料来源:摘自www.zjecredit.org2007-O3-16)

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信用,不仅是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自律约束,同时更是一种市场规则,是交易的方式,包含着他律的内容,是一种经济关系。信用既非单纯的道德规范,也非法律规范,它是道德和法律规范的有机结合体。第一节 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分类

信用是道德和法律的结合体,它并不是抽象的制度和规范,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广泛系统。普遍认为,所谓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为了保证社会信用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相关内容的总和。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在于保证市场经济适应信用经济的发展要求。

一、社会信用体系的含义

社会信用体系也称为国家信用体系或者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就是关于社会信用信息传输、使用、维护的制度体系,是对企业与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必须普遍守信所做的制度安排,以及与之相应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实际上社会信用体系是一套社会管理机制,是通过把各种与信用建设相关的社会力量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鼓励守信行为,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使信用主体行为的价值取向逐步完善,使失信者自觉自愿地由失信走向守信,共同促进整体社会信用水平的完善与发展,从而保障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社会信用体系几乎涵盖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所有重要方面,包括企业和个人强烈的信用意识,以及全民以讲信誉、守信用为荣的道德品质,这是建立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既涉及对交易过程的规范,也涉及对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的规范,构成了一个复杂和庞大的系统。但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又不能单纯地建立在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之上,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对市场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管理的一整套法律、法规、准则、制度和有效的信用市场形式。

尽管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围绕信用管理行业的建设和发展这个“核心”进行的。从国际经验来看,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开放与服务体系是改善社会信用状况最重要的途径。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信用信息开放与服务体系是最缺失的,也是最需加强的环节。

二、社会信用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建立企业与个人信用数据库,发展信用征信中介机构组织、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加强行业信用管理、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实施信用立法、加强信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信用交易媒介为载体的信用工具体系、以道德和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信用规范体系、以保障信用行为为内容的信用中介体系、以宣传和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信用教育体系等四大方面。在这四大信用体系中,信用工具体系是信用商品化以后进行交易的一种书面凭证(如各种票证、凭据等),它能规范和扩大信用交易的方式和范围;信用规范体系主要是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信用中介体系主要是中介组织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收集和分析个人、企业的信用资料,为客户提供当事人信用状况等证明材料,帮助客户判断和控制信用风险的社会化信用保障系统;信用教育体系主要是通过传授信用知识来提高企业和个人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这四大体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承担塑造社会信用的功能。四大体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指导、规范、保障、拓展信用行为,使社会具有诚实守信的交易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不理想,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导致了失信现象比比皆是,造成信用关系紊乱,经济秩序混乱,从而影响了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三、社会信用体系的分类

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信用模式从其发生关系的领域来分,一般可分为政治信用、经济信用和伦理信用等层面;按信用的主体分,可分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消费者个人信用。具体如图2-1所示。图2-1 社会信用体系分类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机制。它通过把各种与信用建设有关的社会力量有机地整合起来,以有关的信用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信用中介机构为载体,以合法有效的信用信息为媒介,以打破信息不对称为手段,通过鼓励和弘扬守信行为,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使信用主体(个人、企业、政府等)行为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自觉地从失信向守信转变,进而促进整个社会信用水平的完善与发展,保障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包括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公共信用(主要指政府信用和司法公信力)等内容,不同信用主体所体现的信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其中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关键。

在这一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主导地位,起着支柱作用。政府是国家信用的代表,政府信用在社会中具有示范效应。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包括制订规划,总体协调;推动信用管理的相关立法;负责国家信用数据库建设,依法披露政府部门所掌握的信用信息;加强失信惩罚机制的建设;加强征信行业管理。

企业是信用的最大需求者和供应者。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企业是市场价格关系、供求关系、竞争关系的主角,企业的行为对市场机制与市场秩序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企业信用是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道德水平的综合反映。企业信用也称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时,以契约(合同)作为预期的货币资金支付保证的经济行为,故其物质内容可以是商品的赊销,而其核心却是资本运作,是企业间的直接信用。企业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润滑生产和流通的作用。企业信用的信用工具形式主要是商业票据。企业信用不仅在金融市场被投资人或贷款人所关注,而且在一般交易市场上也被多方重视。随着经济契约化的发展,企业信用将成为合作与交易的先决条件。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

个人信用是指个人通过信用方式,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自己当前所不具备的预期资本或消费支付能力的经济行为,它使得个人不再是仅仅依靠个人资本积累才能进行生产投资或消费支出,而是可以通过信用方式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预期资金或消费支付能力。个人信用是构成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规范个人信用评估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体制模式,界定个人信用数据的开放范围,保护个人隐私权,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及失信的法律责任,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标准,是个人信用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二节 社会信用体系的功能

建设信用及社会信用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如何发挥其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功能问题。社会信用体系的功能通过具体的信用来展示。

一、社会信用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功能

交易的普遍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在市场经济中,人们普遍的交易行为有赖于交易秩序和规则的约束和引导,否则,会出现无序与混乱的状态,从而破坏交易的正常进行和交易预期目标的实现,最终影响市场经济的信任度以及人们参与市场的信心。一切商品(包括服务在内)只有经过交换才能趋于最大价值的利用,因而,良好的经济秩序是实现商品交易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切社会资源实现其最大限度增值的必由之路,是社会整体利益实现和增长的基本条件。经济的有序发展既需要正式制度(如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的约束和规范,也需要非正式制度(如习惯、道德调节等)的调节和引导。“习惯与道德调节是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以外的第三种调节。……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起作用的场合,在法律产生并被执行的场合,习惯与道德调节不仅存在着,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替代不了的,也是法律所替代不了的。”

在经济发展中,信用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调节,其功能隐含和渗透在制约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间接地影响和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不论个人还是企业,在经济生活中都越发感到信用获得的艰难,且弥足珍贵。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伦理道德在其中所发挥的无法替代的功能。

二、社会信用体系在政府权力运行中的功能(一)社会信用体系节约公共事务管理的运行成本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为社会成员提供优良的公共物品和优质的公共服务,维护安定、有序的公共秩序。目前,在公共管理中,比较严重的是公共物品领域的“搭便车”现象。所谓“搭便车”问题,是指某些人或某些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成本的情况下从别人或社会方面获得收益的行为。公共物品领域的“搭便车”表现为个人不愿主动为公共物品付费,总想让别人生产后自己免费享用,这种动机的直接结果,就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供给,而政府又很难了解个人的真实意图,难以确切地了解个别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效用函数,从而使资源配置失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并不好。在公共物品的消费领域,还是要靠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靠人们自觉意识的增强。信用伦理道德精神中所包含的诚信意识,有助于人们正确对待和爱护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诚实使用、自觉归还,消除“搭便车”思想,从而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和范围,减少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费用,降低公共事务的运行成本。

此外,对于公共设施的使用和维护,也有赖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自律行为,政府对公共事务管理的支出与社会整体道德素质水平是成正比发展的,社会整体诚信度越高,文明行为越普遍,公共性服务和物品也就越全面越丰富。(二)社会信用体系节约法律实施中的执法成本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刚性手段,其不但在制定过程中存在立法成本,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执法成本。一方面,任何部门法的制定、修改都存在一定成本。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这是一种公共成本,在摩擦严重时,这种公共成本可能会升高。另一方面,法律在执行程序上也存在一定成本。目前由于债权债务关系引发的经济纠纷,坑蒙拐骗、制假贩假的不法行为,证券期货市场的财务虚报等等法律案件的增多,客观上增加了案件查处和法律实施的难度,特别是判决后的法律执行,更是耗费检察机关和各类执法机关大量人员和财力去监督执行,以保证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和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正常运转所需的法律保障大大超出了社会应有的承受能力,透支着社会成本。而信用伦理道德则是通过信用伦理道德精神对人们内在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塑造以及信用伦理道德规范对人们外在行为的约束,在社会中建立人际信任关系,促进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使不法分子失去生存空间,减少法律实施中的费用消耗如法律诉讼费用、庭审判决费用以及监狱管理费用等,从而节约社会运行成本。(三)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政府的形象塑造功能

信用伦理道德对于政府自身建设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政府形象的塑造,尤其值得研究。支撑政府所反映的一种权力委托与利益互动关系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信任,即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另一个是诚信,即政府必须讲信用,把对人民的承诺——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要求,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准则和目标。只有政府讲信用,才能保持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政府形象塑造的核心内容就是政府以实际的诚信行动获得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从而保障政府职能的发挥、政府行政目标和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

信用伦理道德中的诚信思想及其意识,体现在诚实和守信两个层面。诚实主要是强调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一种真实不欺的行为准则,即以尊重事实的态度反映事物,向他人传递真实信息,讲真话,不说假话。尊重事物本来的面目,是诚实核心的规定性。但是,要做到真实地反映事物,前提是必须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去认识事物。而从另一层次上讲,尊重事实这样一种规定性,又必须要求人们在认识了事物的本真和客观规律以后,以事实为依据来解决问题,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性来处理问题。所以,从扩展意义上讲,诚实实际上就是求真、求实,即实事求是。以真诚的心境去认识事物,以真实的语言去反映事物,以诚挚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和处理事件。而目前有些地区的政府领导在决策中缺少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他们往往无视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决策中带有官僚主义作风,违背客观实际的需要,盲目地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其结果是造成豆腐渣工程和烂尾楼工程的存在。信用伦理道德精神和伦理规范,通过道德的教化和引导,有助于各级领导及公务员从思想上树立尊重事实、以事实为依据的道德观念;有助于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操。只有在认识问题真实准确、分析问题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制定出的决策才能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当前的客观实际,才能保证政策实施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杜绝政策的反复性和不稳定性,从而真正树立政府执政为公、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现实生活中,政令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执行不畅,故意曲解,甚至“阳奉阴违”的现象,使得科学正确的决策得不到贯彻执行,无法发挥其实际效用,未能在各地区收到预期效果。通过信用伦理道德的调节和规范,增强公务员的诚信道德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以保障政令贯彻和实施的准确到位。政府的承诺与践诺得到统一,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使人民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切身感受到政策的好处和实惠。人民真正满意了,对政府信任度自然就会提高,政府的权威也随之提升,廉政为民的政府形象也会随之树立。

三、社会信用体系对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的功能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反映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上,而且也反映在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和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驱使其在经济活动中不择手段,无视市场规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以骗取或牺牲他人利益而求得自身发展,致使失信现象逐年增多,社会风气日益污浊,人际关系渐趋冷漠。信用的缺失,不但给人们的经济交往附加了条件,增加了难度,而且动摇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任以及对和谐生活的憧憬。(一)社会信用体系净化社会风气、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功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中也弥漫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人们在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采用不正当或非法手段获取利益,使社会上渐成损人利己风气,人们之间失去了应有的彼此信任。

由于信用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信用制度还未完全建立,致使守信者得不到应有的利益回报,失信者却堂而皇之地大赚不义之财,这样一来,失信的人越来越多,普遍的不诚信则成为一种社会环境。人们会感到身边存在着这样的信任危机,种种现象说明当前人们对于他人的行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自身也会在日常交往或交易中出现失信行为,推而广之地认为他人会有和自己同样的态度和行为,由此会对整个社会的普遍信任产生怀疑和迷茫,进而造成整个社会中缺乏诚信的环境和风气,这一点在不少问卷调查中就充分体现出来。因此,信用伦理道德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诚信品质,规范人们的信用行为。只有社会个体的诚信度提高,整个社会的普遍诚信度才会随之提升,社会风气才会逐步得到净化和改善。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生存状态不是个体的、分散的,而是群体的、聚居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人们之间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的交往和交易日益紧密,交往的广泛性、普遍性以及高度的频繁性,使个人不再是单独和孤立的个体,其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与社会沟通、与他人交往成为人的一种社会需求和社会性行为。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日益成为人们生活是否满意、工作是否顺心的重要标志。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的失信行为已经波及到人际交往中,严重破坏着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现在所谓的“杀熟”就是破坏和谐人际关系的典型例子。人们之间由于彼此的不信任,容易产生冷漠、孤僻、自负、多疑的不良心理,这种心理对人们的道德品质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信用伦理道德是通过伦理道德的软性约束和教化,内化为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普遍心理,从而增强人们彼此间的信任,使人们交往更加和谐与融洽,减少主观猜疑和摩擦,提高社会整体的诚信度。(二)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诚信企业文化的功能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它“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中,对内表现为企业精神,包括企业信念、价值观念、企业士气、企业氛围、人文精神,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习惯等;外在表现为企业形象,包括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员工形象、企业家形象、企业整体形象等;而企业行为,包括企业活动行为、企业制度行为,企业道德行为则是将企业精神转化为企业形象的必要途径。”

企业文化以企业精神文化为核心,企业精神文化又以企业基本伦理价值观为核心,这成为企业个性的发源地。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发展的外在形象。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推行企业文化就是要向社会、向消费者展示统一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以便让社会、消费者认同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在这种认同中提高产品的无形价值,进而形成企业的信誉度和美誉度等无形资本,从而获得更大、更持久的利润。其中企业文化中是否具有以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为目标且合乎社会道义的伦理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市场经济是以自由交易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交易双方均希望获得持久的利益,其前提就是交易双方的诚信道德。

因此,众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诚信企业精神和诚信企业形象对获得交易机会、达成交易契约以及最终履行交易契约至关重要。因此,营造诚信企业文化成为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内容。

诚信企业文化,指企业内在自觉遵守诚信原则,完全以诚信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诚信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所具有的诚信理念,这种理念并不是指企业为了自身的私利而迫于无奈地执行诚信理念,而是指企业把诚信理念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信条。任何一个企业虽然可能在一事一时上使自己的欺诈手段得逞,但其欺诈、骗人的手法不可能永远得逞,其骗术最终会被识破和揭穿,那么短期行为的收益,将远远不能弥补长期交易的最终毁灭。信用伦理道德能够培养企业与员工的互信意识,从而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企业的发展主要靠企业内部团队间的互相支持和配合,团结协作才能产生高效率,创造经济效益,团队建设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尊重每一个人,并尽力给每个人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和空间,充分信任员工的工作能力及工作的自主性、自律性。相对地,员工在进入企业前,客观诚实地填写简历,面试时真实反映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潜在能力,给企业一个全面客观、真实准确的介绍,以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需要,给聘用者一定的空间。员工在进入企业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按照事前约定的各项待遇满足员工的要求,员工同时也诚实地按照自己面试时所介绍的自身特点展开工作。企业与员工双方互信意识的建立,有助于贯彻其经营理念,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能够在企业中自觉形成诚信的文化氛围。第三节 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模式及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有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同特性。由于各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一,社会信用体系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由于各国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现实国情等方面的差异,处于同一发展阶段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模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只有选择适合本国实际的模式才能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一、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模式概述(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模式

市场主导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美国注重维护一个公正、有效的由市场主导的信用征集系统,依靠市场经济的法则和信用管理行业的自我管理来运作。政府仅负责提供立法支持和监管信用管理体系的运转。美国的商业性信用服务企业、追账公司等主要由私人和法人投资组成,专业征信企业完全私有,征信数据库由私有公司组织经营,征信服务全部商业化,它们都以盈利为目的,按市场化方式运作。以邓白氏等著名公司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美国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有偿商业征信服务,包括资信调查、资信评级、资信咨询、商业信用研讨与教育、出版刊物等,这些公司的分支机构遍及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在市场主导的模式中,政府是信用数据开放政策的保证者,它保护信用服务企业获取征信数据的权利和其他利益。同时,政府的一些相关部门(例如央行)又是信用管理相关法案的提案人及法案的权威解释者和法律执行的监督者。政府促进信用管理相关立法的出台和强制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将征信数据以有偿或无偿的形式向社会开放。征信企业可依法自由经营信用调查和信用管理业务。政府通过立法进行间接管理。其优点在于从业者可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建设数据库和提供服务。竞争机制促进了服务范围的扩大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效率较高。(二)以西欧为代表的中央信贷登记模式

这一模式以西欧为代表。西欧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美国有所不同,西欧的大多数国家采用以中央银行发起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同时兼有民营信用机构的社会信用体系模式。政府出资,央行组织管理,建立全国数据库,组成全国性的调查网络,征信信息主要供银行内部使用,信息不对外开放。这同美国的以商业征信公司为基础的市场化模式明显不同。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一般由金融监管机构设立,更多地体现了监管者的意志和需要;而民营信用服务机构由私人和法人组成,采取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主要为金融监管部门的信用监管服务,一般不考虑社会的商业化需求;民营信用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更广泛的信用需求服务,服务范围更宽、更广、更全面。中央信贷登记系统的数据一般强制性地来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民营征信机构的数据来源更全面,除银行数据之外,还包括商业、贸易等方面的信用信息。中央信贷登记系统的数据使用更多的是金融机构内部为防范风险互通信息,而民营征信机构的信用报告则是商品,强调为需求者提供商业化、个性化服务。此外,欧盟各国的信用法规多侧重于为个人权利、商业秘密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这与美国注重维护公正、有效的信用征集系统,而将对个人的隐私、商业秘密的保护放在第二位的立法倾向形成鲜明的对比。

西欧国家和美国所采用模式的不同是有其自身特定原因的。在信用制度飞速发展的近代,美国由于远离世界中心而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局面,这就给了市场竞争一个长期而稳定的环境,并且美国属于新兴的国家,历史包袱相对较轻,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得以顺利进行。而欧洲则长时间是世界的焦点所在,国与国之间竞争激烈,多变、紧张的外部环境迫使欧洲国家往往要借助国家力量来干预本国的经济生活,同时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使得欧洲国家在模式选择上受既定制度的影响较大。(三)以日本为代表的行业会员制模式

这种模式以日本为代表。日本的社会信用体系模式不同于美国和欧洲,有其独特之处,是一种行业会员制和商业征信制并存的社会信用体系模式。日本银行业协会牵头建立了一个以银行会员为主的会员制机构,机构的设立主要由会员银行共同出资建设,产权归全体会员共有。这个会员制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收集银行的信用信息并在会员之间进行交换、共享,这是一个社会性的信息组织,它因此被命名为“日本信用信息中心”,其征信的范围包括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

这个会员制信用信息中心是一个非盈利机构,并非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实体。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提供的信用信息是无偿的。为了维持机构正常的运营,它必须在提供信息时收取一定的费用。信用信息原则上只对会员开放,也就是说只有会员单位才能享受到信用信息中心提供的信息。会员取得信息是有偿的,同时各会员单位有义务向信用信息机构提供其掌握的信用信息。

与银行业会员制信用信息机构并存的还有一些商业征信公司,它们是市场化运营的市场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而向市场提供企业信用产品和服务。它们是银行业协会会员制信用信息中心的必要而有益的补充,其中最著名的商业征信公司是帝国数据银行。

会员制的非盈利信用信息中心和商业征信公司共存(以前者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模式是日本社会信用体系的最突出特色。日本的这种模式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经济条件背景。日本是通过改良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它的社会经济运行带有很多封建社会的色彩:一方面它自身的传统文化强调合作共享;另一方面,本国弱小的经济个体也必须联合起来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发展。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现状(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历程和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企业破产法》、《票据法》、《合同法》、《担保法》等,成立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检查、消费者协会等管理、执法、监督部门,为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在1987年前,全国没有一家可以提供企业信用资料的机构。当时国内有数百家被授予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当国外许多商家需要了解这些公司背景和资信情况时,却找不到可提供咨询的机构。直到1987年7月,外经贸部计算中心与美国邓白氏商业资料有限公司合作,才产生了我国第一家资信调查机构。此后,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有了一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市场信用整顿阶段。政府部门为了提高各类企业信用观念,组织开展了“重合同守信用”、“国家质量奖”等活动,还组织了集中打假和清理“三角债”工作。企业为了获得融资支持和开拓市场,开始注意改变过去无序竞争、不讲信用的行为,逐渐提高了信用意识,加强企业信用管理。银行业从控制信贷风险出发,对贷款企业开展资信评估工作,加强银行信用风险防范。之后,专门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市场上。自1999年以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国家经贸委组织各地进行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试点工作,并下发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等通知。截至2000年底,全国已有13个省建立了省级信用担保机构,30个省(市、区)组建了203个城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在300个支行组建了银行贷款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并开始逐步实现省级区域内系统联网。工商管理部门结合工商登记年检工作,开始探索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如浙江富阳工商管理局建立的企业合同信用公示制便是典型一例。2000年7月1日,上海组建以银行为基础的上海资信公司,有关信用资料及信用报告、查询分系统正式启动。2001年,广州决定为企业建立“户籍”,开展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和进行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形成企业的“经济户口”。同年7月,北京市启动企业“不良行为记录管理系统”,开通“红盾315”网站,年底有381家企业和自然人因经营违规而被锁入“黑名单”1—10年。2001年,国家经贸委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健全会计制度,严格质量管理。同时,要求完善企业信用制度,制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相关执业规范制度,创造有利于中介机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中介机构在提升中小企业信用中的作用,制定企业和中介机构信用评级系统,开展对企业和中介机构的信用评价,实施信用工程,在现有的信用体系上,探索建立部门间联合的信用信息征集。这些标志着我国以中小企业为重点,包括个人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在内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建立已经开始启动。同年9月19日,在北京首次推出了“中国信用经济论坛”,与会者倡议将这一日定为我国“诚信日”。这些都反映了我国日益关注企业信用问题,各方正着手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市场化的成就

1.市场化运作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我国的企业信用服务行业是在政府驱动下起步的。在目前的企业信用服务市场上,各征信企业仍然受到政府部门的种种规制,不过大都采取了商业化运作方式。不同类型的征信企业均是按照商业化原则在市场上展开竞争,向社会提供客观、独立的资信调查报告。一些行政机关下属的征信机构,在业务运作上也初步采取了市场化的方式。

2.市场集中程度逐步提高。

虽然目前国内企业征信市场上有数十家各类征信企业并存,但是从业务数量和征信规模来看,经过几年来的激烈竞争,企业征信市场的集中度相对较高。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公司、华夏国际企业信用咨询有限公司、美国邓白氏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台湾中华征信所大陆分公司——中领公司等几家公司已占据了全部市场份额的80%左右,其他各种类型的公司占市场份额不足20%。另外,部分商业银行自身开展了对贷款企业的征信,并相应成立了自己的征信部门,也占有企业征信市场的部分份额。

3.企业征信市场的开放度比较高。

在对企业征信服务行业机构准入管理方面,政府按照信息咨询企业的标准进行工商注册管理,而在从业人员执业资格、执业技术准则、行业标准等方面迄今为止没有出台任何管理规定,仅在业务归口管理方面指定由国家统计局的民间和社会调查管理处负责。政府对该行业实行了比较宽的开放政策;并且,政府在企业征信行业的外资机构准入方面没有任何特别的控制。(三)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企业逐步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企业信用问题逐渐引起重视。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由政府推动,以市场化为目标逐渐发展起来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1.政府职能错位。

这里所指的政府是“大政府”的概念,包括立法机构、执法机构和司法机构。政府作为企业间交易的第三方权威,其行为不仅可以改变企业间交易的结果,而且可以影响企业的预期,进而对企业交易信用的建立和维护产生重要影响。

2.政府政策不确定。

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二是政府。中国企业受到的不确定性影响则主要来自政府的政策法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的行政干预力量仍然在调控经济运行、配置经济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甚至朝令夕改。在缺少监督制约机制的情况下,政府的权力越大、行政干预越多,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越强,坑蒙拐骗就会越盛行,企业信用水平就越低。微观的市场主体难以对交易的未来结果形成稳定的预期,对未来的收益缺乏稳定的预期,从而使交易者追求短期利益,直接导致了企业信用的恶化。

3.政企不分。

中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与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着大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特殊利益关系,最典型的就是政企不分。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要解决政企不分问题,时至今日,却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政企不分对企业信用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企业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从而企业也不会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原则参与市场竞争。

4.地方保护主义。

很多对造假现象的庇护源于地方对经济发展指标的盲目追求,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往往要看其在任期间的财政税收、经济景气等指标,这就可能造成一部分地方官员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地方保护主义体现在打假中就是法律惩罚的软弱和执法不力。所以,造假、售假虽然发生在经济领域,反映的却是行政体制和法律执行的政府体制问题。

5.法律支持不足。

我国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但在某些方面仍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对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契约关系的维护、债权人的保护、信用信息的区分、处理和披露等与企业信用密切相关方面的法律不够完善。由于政府和企业之间复杂而特殊的利益关系,一些地方和基层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受到当地政府的影响,司法审判中存在着普遍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

6.企业产权制度欠缺。

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实现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明确清晰的产权关系是企业信用的基础。企业作为信用载体的前提条件是:企业的决策者有投入企业的“赌注”或者说有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利益。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决策者的利益无关,决策者就不会重视企业的信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把企业追求长远利益的积极性归结为产权问题。

7.信用服务机构弱小。

目前我国企业征信类公司的总体规模普遍较小,从业人员较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几家规模比较大的征信公司,其年营业收入也仅有1000万元左右,这和国际上大型征信公司年营业收入1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相比相差甚远。另外,我国企业征信机构从业人员较少,最多的也仅有上百人,通常为几十人,有的征信公司仅有几个人,而且这些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征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信用产品的供给来看,国内有实力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的机构还很少,信用服务机构向市场提供的信用产品质量普遍不高,企业信用报告往往漏洞很多,真实性、可靠性比较低。(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选择:“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共同作用”

我国的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大背景下,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选择实质上就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变迁,这必将涉及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必须要全面地考虑目前我国的市场现实和各种力量的对比,实事求是地选择可行性较高的模式。

我国企业信用体系的模式选择涉及全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各方必须要团结一致,注意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信用理论、思想以及方法,借助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更要借鉴发展中国家的得失,结合我国国情不断进行创新和实践。唯有如此,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发达国家,企业信用通常属于金融范畴。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形成的信用关系尤其是企业信用关系是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基石。而我国市场信用关系的主流则是政府和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间、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行为,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是影响整个社会信用的主导因素。在我国现阶段的现实国情下,政府是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企业信用体系的模式选择必须要考虑政府因素。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在积极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要用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培育和发挥市场的作用,将政府的作用限制在最大的积极效应的范围之内,尽量消减政府过度干预的消极一面。

因此,我国企业信用体系的模式选择,应该从明确政府在企业信用体系中的职能入手,按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的制度及职能:通过政府规划设计、制定法规、规范监管,来为企业信用体系的模式选择创造良好的宏观制度环境和微观市场环境。

我国选择“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共同作用”的企业信用体系的模式比较恰当。在这种模式中,政府、行业组织、金融机构等各种社会力量都适当发挥作用。此方案和其他各种社会经济改革方案相比较,具有理论上相对成熟、实际操作简单及改革成本相对较低、改革预期成效显著的明显优势。该模式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对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取决于政府实施的决心,取决于各项配套制度和措施的实行。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最终完成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来营造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的良好宏观氛围。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选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模式选择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制度变迁、各种利益关系协调的过程。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作为基础,一方面难以正确地进行模式选择,另一方面匆忙而择的社会信用体系必然是不成熟而缺乏长久发展潜力的。由政府主导、各方配合从制度上创造对企业信用信息的需求,进而示范性地引导市场对企业信用标志的认可,是促进中国企业信用体系发展,缩短中西方信用环境差距的有效路径选择,也是在对国际形势、我国现有国情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最有可行性的方案选择。第四节 信用管理行业概述

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信用管理行业,在完善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进展的“硬指标”,除了建立信用管理相关法律以外,就是信用管理行业得到健康发展,为企业赊销和金融机构提供所需要的门类齐全的信用管理服务。没有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和征信服务的普及,金融机构授信和企业赊销等授信活动的成功率就得不到提高,就缺乏建立失信惩罚机制的“物质”基础。因此,信用管理行业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

一、发展信用管理行业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

在当前我国信用缺失严重、信用意识淡漠的情况下,以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信用管理行业,是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一)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对于培育我国企业和个人信用意识,促进信用市场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主体的交往范围也全球化,而这时如果没有专业的信用中介机构为当事人双方提供专业的征信调查和评估,单靠交易双方自己的力量去收集对方的信用信息,这完全超出了其能力范围。而依靠专业的信用中介机构,则可以及时了解对方的资信状况,及时判断是否与对方建立商业关系。当有专业的信用管理机构能为经济主体提供信用咨询和调查服务时,具有良好的信誉会给经济主体带来更多的商机,而不良的信用记录将使其遭受经济损失。所以,专业的信用管理机构的专业服务,使经济主体提高了信用意识,这种信用意识既表现在更加注重商业伙伴的信用等级,也表现在更关注自身的信用等级。可以这样说,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不仅降低了信用风险,也提高了信用主体的信用意识,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注重信用的良好氛围,促进信用需求市场的形成,这正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二)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和成熟,从客观上促进了信用立法的进程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历程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问题都涉及法律问题,而法律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信用立法的进程是随着信用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比如在信用管理行业发展的初期,许多有关信用的法律问题也处于萌芽状态,但随着信用意识的加强和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一些旧的法律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时,就必须修正旧的法律法规。西方发达国家大多都经历了这么一个必然阶段才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例如,美国在二战后,伴随着信用交易的增长和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征信数据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公平授信、正确报告消费者信用状况、诚实放贷等,其中特别敏感的是涉及消费者的隐私权问题。作为回应,政府在此期间制定了大量的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信用管理立法框架体系。这些法律主要有:《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平等信用机会法》等16部法律,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正处于发展期,各方面都不完善,特别是信用法律环境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信用管理行业发展也不充分,所以很多潜在的问题尚未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将依赖于信用管理行业的充分发展。(三)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征信数据库的建设水平

征信数据库建设是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西方信用体系建设比较完善的国家,其征信数据库在信用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大。信用管理行业经营的是信用产品,征信数据库是信用产品的原始数据,征信数据库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信用产品的质量,而信用管理行业的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决定了征信数据库的完善与否。例如,美国信用管理行业发展最成熟,涌现出了邓白氏、穆迪、标准—普尔公司等信用管理行业的超级大鳄。其中邓白氏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历史最久且规模最大的企业征信调查类信用管理公司,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企业信用数据库,有3000多名员工从事“世界数据库”的数据收集和加工。而我国由于信用管理行业起步晚,实力弱,还不具备建立功能强大、数据完善的征信数据库,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客观上阻碍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四)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将促进其行业协会的发展

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要依赖于其自身的管理水平,比如信用中介机构能否遵守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否独立客观地开展征信、评估等业务——而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到信用市场的形成,从而客观上决定了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其信用管理行业的规范和发展,除了受法律和政府监督管理机构的宏观管理外,往往更多的是依靠其行业协会的自律。只有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其行业协会才能发展壮大。行业协会在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和自我发展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反过来又影响到信用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这一复杂工程中,要抓住中心,抓住主要矛盾。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是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所以加快信用管理行业的规范发展,是当前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重心。

二、信用管理行业的服务范围

信用管理行业按工作性质,可分为征信服务业和信用咨询服务业两大类,从这点上来说,征信服务业可以被细分为信息服务业的一个分支。从国内外征信公司的操作来看,征信服务业应包括:企业资信调查、消费者个人资信调查、资产调查、市场调查、资信评级;咨询服务业包括:保理、信用保险、商账管理与追收、信用管理咨询和信用管理培训。从市场和服务对象来看,信用管理市场又可分为金融市场、企业市场和消费者市场。信用管理行业的服务分支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业资信调查业(Business Credit Investigation),其主要从事企业信用调查业务,内容包括:注册情况、企业背景、历史记录、负责人情况、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付缴记录、银行往来记录、财产抵押及诉讼记录、综合评估等。这些内容通常都有固定的收费标准。

2.消费者个人资信调查,主要从事消费者个人信用的调查业务。消费者信用分三个领域,即零售信用、现金信用和服务信用,为在技术上支持各类授信人的科学授信管理提供前期支持。

3.资产调查业(Assets Research),主要指对债务人或担保人名下的企业或个人资产进行秘密调查,出具资产调查报告,所以又称财产征信。内容通常包括对有形资产的特征和产权调查有无抵押等,对无形资产通常低估或忽略其价值。其收费形式是按债权实现后的比例收取,或按调查时间周期的长短收取。

4.账款管理与追收业(Receivable Management and Debt Collection),指从事代理客户合法收账和应收账款管理业务,并根据收回金额收取一定比例佣金。其主要运用信用压力、国家化收账网络、专业人才和法律压力迫使债务人归还债务。

5.市场调查业(Marketing Research),主要对某个产品或行业的市场状况、趋势、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专业分析,供客户进行商业决策参考。其通常按照调查内容的难易程度收费。

6.资信评级业(Credit Rating and Evaluation),一类是对金融机构、债券、行业和国家主权信用进行评级,目的是给投资者的投资对象做出客观和量化描述。另一类是对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主要是还款能力进行评级,供交易时参考。收费标准通常根据评估对象的难易程度而定。

7.保理服务业(Factoring),用于180天内付款的信用交易,保理商通过立即付款的形式购买应收账款,为卖方提供买方信用调查与评估、100%买方信用风险担保、应收账款管理与追收等综合性服务。收费标准通常是发票金额的1%—1.5%的佣金。

8.信用保险业(Credit Insurance),信用保险是保险商为企业提供的买方信用风险服务,通常只承担80%以上买方无力付款的风险。与保理业的区别在于,它不介入贸易过程,只在买方不能到期还款后一定期限内向买方提供赔偿。通常收取1%左右的保险费。

9.信用管理咨询业(Credit Management Consulting),主要为客户提供信用管理诊断、信用管理机制建立、信用政策制定、组织机构整合、信用分析与决策咨询等顾问服务。通常按项目的难易议价收取咨询费。

10.信用管理培训业(Credit Management Training),是专业信用管理机构为客户提供的信用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由于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企业必将需要大量的信用管理人才。

我国的信用管理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秩序规范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体来说,我国的信用服务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距离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可以说,这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企业失信行为大量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促进我国信用管理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已成为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维护市场秩序的当务之急。

三、我国信用管理行业发展现状及运行特点(一)信用管理行业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的信用管理服务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外商利用中国吸引外资的迫切性,损害中国外贸企业的利益。其突出表现为中国外贸企业出现大量逾期应收账款不能收回的问题。为了规避外贸中的信用风险,外经贸部决定将国外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服务引入中国,首先由外经贸部计算中心与国外著名企业征信调查公司合作,为中国的外贸企业提供其海外贸易伙伴的征信调查服务,这对我国外贸企业更好地了解海外企业的资信状况,减少外贸交易中的各种信用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经贸部计算中心在与国外著名征信调查公司合作的基础上,开始向海外客户提供我国企业的资信调查报告等业务,中国的企业信用管理开始起步。1992年底,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企业征信调查服务的公司——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的企业信用管理服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商业信用管理领域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即企业征信调查服务开始由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此后,国内又陆续成立了一些提供企业信用管理服务的专业性公司,形成了信用管理行业新的竞争格局。

目前,我国国内信用管理专业服务公司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中资的信用管理公司,目前有40多家,以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公司、华夏国际企业资信咨询公司和上海中商征信有限公司等公司为代表;第二类是外经贸系统、国家统计系统和国家工商管理系统以及各商业银行系统所属的专门提供企业信用管理服务的有关机构;第三类是已进入中国大陆的境外信用管理公司,如邓白氏公司、台湾中华征信所、香港城市顾问有限公司等,均已在中国大陆设有分支机构,并提供信用管理服务。一些国外信用管理机构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占有中国国内企业信用管理市场的较大份额,具有相当强的竞争能力。(二)我国信用管理业发展的特点

1.市场化运作模式已经基本形成。我国的信用管理行业是在政府驱动下起步的,但在目前的信用管理市场上,各信用管理公司均采取商业化运作方式,不同类型的信用管理公司均是按照商业化原则在市场上展开竞争,向社会提供客观、独立的信用管理服务和咨询。一些行政机关下属的征信机构,在业务运作上也基本采取了市场化的方式。我国企业征信行业市场化运作模式已经基本形成。

2.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虽然目前国内信用管理市场上有数十家各类信用管理公司并存,但是从业务数量和征信规模来看,经过几年来的激烈竞争,征信市场的集中度相对较高。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华夏国际企业信用咨询有限公司、美国邓白氏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台湾的中华征信所在中国的分公司——中领公司等几家公司,已占据了我国全部市场份额的80%左右。其他各种类型的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不足20%。另外,部分商业银行自身开展了对贷款企业的征信,并相应成立了自己的征信部门,也占有信用管理咨询市场的部分份额。

3.信用管理市场的开放度已比较高。在对企业信用管理机构准入管理方面,政府按照信息咨询企业的标准进行工商注册管理,在从业人员执业资格、执业技术准则、行业标准方面迄今为止没有出台任何管理规定,仅在业务归口管理方面指定由国家统计局下属的“民间和社会调查管理处”负责。而且政府对该行业实行了比较宽的开放政策,即政府在企业征信行业的外资机构准入方面没有任何特别的控制,只是在业务管理上,国家统计局对外资信用管理公司进行规范,规定只有国家统计局授予涉外企业调查许可证的公司才可以开展企业资信调查等信用管理工作。

4.机构规模普遍较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目前我国信用管理类公司的总体规模普遍较小,从业人员较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几家规模比较大的信用管理公司,其年营业收入也仅有1000万元左右,这和国际大型信用管理咨询公司年营业收入1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相比相差甚远。如邓白氏公司1998年实现产值20亿美元。另一方面我国信用管理机构从业人员较少。人数最多的公司也仅有上百人,通常为几十人,有的信用管理公司仅有几个人,而且这些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重不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信用管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我国信用管理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缺乏相关的法律环境。

虽然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工作,但各项工作并不是完全分立的,它们是互相有交叉和影响的。例如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就不可能保证征信数据的开放。虽然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针对企业征信方面的相关立法仍然严重滞后。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规范信用管理行业行为方面的法律或法规。在政府开放必要的企业资信信息和数据等方面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和规定,从而制约了社会信用数据开放的进程,使得政府在开放信用数据方面无法可依。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6条“商业银行应当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侵犯”的规定,制约了商业银行向征信公司开放企业信用数据。另外,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有关侵犯商业秘密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征信公司信用数据的收集与利用,妨碍了信用管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信用数据的诸侯割据成为信用管理行业发展的瓶颈。

从西方国家信用管理行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信用管理行业能否健康迅速发展,取决于该国市场主体有关资信方面的信息和大多数数据能否共享,能否通过合法的、公开而有效的渠道被合法的信用管理公司所取得。这些信息和数据的来源包括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法律机构以及个人等。在一国范围内,信用管理公司和服务机构能够快速、真实、完整、连续、合法、公开地获得用于完成企业资信调查报告和个人资信调查报告的数据,是保障该国征信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遵守WTO贸易规则的需要,中国过去的封闭式企业资信信息环境已经逐步有所改善。由于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我国企业的资信数据,主要分散在工商、海关、法院、技术监督、财政、税务、外经贸、银行等政府和业务部门。目前只有工商部门对公众实现了部分数据的开放,而且开放的数据也仅限于企业注册数据,企业年检数据还没有开放。另外,一些部门的数据是有偿开放的,且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总体上来说,我国企业资信数据是基本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对我国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造成信用管理公司赢利微薄,步履维艰,制约了信用管理行业市场的发展。

3.尚未形成规范的行业自律机制,执业技术规范不统一。

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行业方面的突出特点是,成立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如美国就有信用管理协会等。行业协会在促进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业内交流、行业技术标准制定、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信用管理行业起步较晚,行业发展不充分,目前我国征信行业尚没有行业协会,因此,行业内缺乏自律机制、行业内的交流、人员的教育培训以及制定行业执业技术标准(如征信报告格式标准、数据库建立标准等)和执业规范。保障整个行业的利益等尚不能提上日程,严重制约了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

4.政府在促进我国信用管理行业发展中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规范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发展信用管理业,强化企业的征信意识,促进企业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无疑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信用管理和服务行业还比较落后,企业在交易中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对方的信用状况,企业自身的信用行为也没有受到应有的监控和约束。(四)政府在推进我国信用管理行业中的作用

1.加快有关信用行业方面的立法工作。

一般而言,完善的信用管理与相关的法律体系是信用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参照其他国家有关信用立法的经验,结合中国信用立法的现实情况,中国在信用管理方面的相关立法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修改或完善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提供不真实数据者进行惩罚;二是尽快出台征信数据库的开放和使用规范的新法案。立法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息的环境。从长远考虑,它可以起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净化经营环境、预防并惩处违法犯罪的作用。内容应包括规范授信、平等授信、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因此,法律应将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房产、消费者资信调查、商账追收行业纳入法律规范的范围。应特别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隐私。新的立法应该明确规定消费者个人对信用调查报告的权利,规范消费者信用调查或报告机构对于报告的制作、传播,对违约记录的处理等事项,明确消费者信用调查机构的经营方式。

2.政府在促进信用管理行业发展中的正确定位。

政府在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应是协助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并监督行业规范发展,而不应直接经营信用管理行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以确保信用管理行业的中立、公正、客观的性质。政府对信用行业的最大作用应是信用管理相关法律的监督和执法。例如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主要负责与非银行有关的信用法律监督、解释和执法,而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财政部货币监管局(OCC)则负责与银行有关的信用法律监督、解释和执法,银行系统监督机构的主要任务在于商业银行授信的相关业务,而非银行系统监督机构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征信和商账追收业者的规范。具体来说,政府在促进信用管理行业发展中应发挥以下职能:(1)政府虽然不直接管理信用行业,但应重视对信用产品特别是评级结果的运用,为信用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特别是金融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应利用评级结果作为确保银行、保险公司及各种基金能使其所持固定收入或证券组合维持在足够信用水平上的一种保障。政府应利用多种手段引导更多的交易者参加信用评级或利用信用结果,使企业和个人加强信用意识。(2)对信用管理行业进行行业管理。行业管理的内容包括市场准入管理、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认定、执业规则的制定等内容。根据信用管理服务业的特点及国际的实践经验,信用管理服务业是一个相对充分竞争的市场。从其性质上来说,该行业属于信息咨询行业,服务对象仅限于委托企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其提供的信用调查分析报告、市场调查业、资信评级业等业务,仅供委托企业参考,不构成公众投资决策的依据,不应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信用管理行业在市场准入(包括机构准入和人员准入)方面应该是开放式的,可以按照国家对信息咨询行业的管理和规范方式进行工商注册及年检。而在行业技术标准及执业规则等方面,政府主管部门(目前为国家统计局民间和社会调查管理处)可以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

3.加强信息披露系统——联合征信系统的建设。

征信系统最主要的是征信数据的提供和获得,征信数据包括企业资信数据和消费者个人信用数据。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运转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信用信息的开放和商品化,所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初始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开放征信数据。资信数据库的建设为信用信息的开放和商品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平台。只有把失信事件记录在公开可查的数据系统中,并予以广泛地传播,才能发挥失信惩罚机制。征信数据必须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连续性。只有数据种类齐全准确,才能反映一个企业或个人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和信用情况,征信机构依此才能进行科学评价。然而,我国企业与个人的信用及其他相关信息分别掌握在政府有关机构、企业和个人手中,信用信息的分散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所以,我国政府必须牵头,建立起以银行系统、公安、工商、人事部门等机构为代表的政府部门为主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的联合征信系统。同时,数据还必须是连续的,而不是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事”的。另外,对信用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也必须是“跟踪”式的,否则不能反映出问题的全貌。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信用管理行业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信用管理与应用研究,加强从业人员的交流、举办会议、在权力机关和政府方面为行业争取权益、协助立法;提供专业教育和培训、颁发从业执照、出版专业书籍和杂志、筹集资金和扶持研究项目、促进建立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则、倡导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促进行业自律等。

我国目前没有设置类似信用管理局这样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成立中国企业信用管理行业协会就显得特别迫切。2002年5月15日在柳州,16家从事社会信用服务业的知名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向全国同行发出倡议,提出共同制定社会信用中介机构行业自律公约,并且签订了全国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同业公约——《信用公约》,迈出了我国信用管理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规范的第一步。《信用公约》包括:诚信为本、依法经营、独立公正、平等竞争、同业自律、从业宣誓、阳光措施、社会监督等八个方面。它们在签约的同时发出倡议,欢迎全国各类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社会信用中介机构自愿参加《信用公约》的签约,希望大家把《信用公约》作为社会信用行业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自律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信用管理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章小结

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在于保证市场经济适应信用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信用体系也称为国家信用体系或者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就是关于社会信用信息传输、使用、维护的制度体系,是对企业与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必须普遍守信所做的制度安排,以及与之相应的一系列保障措施。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建立企业与个人信用数据库,发展信用征信中介机构组织、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加强行业信用管理、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实施信用立法、加强信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信用模式从其发生关系的领域来分,一般可分为政治信用、经济信用和伦理信用等层面;按信用的主体分,可分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消费者个人信用。我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共同作用”社会信用体系模式的最终完成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信用管理行业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

基本概念

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模式

练习与思考

1.简述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内涵。

2.社会信用体系的分类有哪几种?

3.社会信用体系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4.国外典型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模式有哪几种?

5.我国信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6.信用管理行业的服务范围包括哪些方面?

7.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特点?

8.政府在推进我国信用管理行业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9.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应如何选择?第三章 信用分析方法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了解或掌握以下内容:

1.信用分析的意义;

2.信用分析的方法;

3.财务报表的概念;

4.财务报表的比率分析法;

5.信用分析的几种常用模型。

引例老客户也会发生信用风险

浙江某服装进出口公司和澳洲一家著名的女装进口批发商7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该澳洲公司在澳洲纺织行业中具有较高的声誉,几年来与中国的贸易一直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在最近几年中,由于澳洲公司信誉良好、付款及时,浙江公司对于金额大的订单仍旧坚持即期信用证方式付款,对于小额订单则采用20%货前预付、80%为货后90天付款的方式。由于该浙江公司长期对小金额订单放松监督,截至2005年3月份,澳洲公司累计有60万美元没有按时支付,有些欠款虽然金额只有几千美元,但拖欠时间却达3年之久。

对于这些逾期账款,该浙江公司的领导很为难,一方面还想保持与客户的贸易关系,另一方面公司又面临资金周转困难。为此,该浙江公司马上委托资信调查机构对其展开深入的资信调查。通过国际资信调查和深入了解,该浙江公司信用调查人员发现澳洲公司正在全力变卖固定资产,近期有被收购的趋向,公司已经处于破产的边缘。

该公司领导得到报告后,立即决定委托律师对澳洲公司进行追讨,并协同澳洲追账代理制定了严密的追讨策略。由于该公司追讨及时,同时掌握了澳洲公司存货的所在地,因此挽回了6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该公司事后了解到,如果此案晚追讨一个月,追回欠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案例启示:如何处理老客户拖欠?该浙江公司的做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通过债务专项资信调查,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客户的真实拖欠原因。如果不是故意拖欠,根据客户经营发展趋势,可以给予合理的延迟期限;如果发现客户经营状况恶化,正在转移资产,必须立即追讨,挽回极有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资料来源:湖州进出口贸易网,http://www.hzbiz.gov.cn/)第一节 信用分析概述

一、信用分析及其意义

所谓信用分析,是指企业对交易对象(客户)的资信状况及交易价值进行的诊断。它是企业选择交易(或合作)对象,确定交易方式和条件,进行客户管理的最重要依据,是信用管理的核心内容。收集、整理客户信息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信用分析。

大量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应收账款拖欠案件中,60%以上是由于客户选择不当引起的。尤其是对于一些管理落后的企业,在客户选择上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企业对客户选择不当大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新客户的选择上出现失误。由于企业是和新客户第一次打交道,对于客户的资信状况缺乏了解,所能获得的客户信息也很有限,往往会出现判断上的失误。

第二,在与老客户打交道时出现失误。一般来说,企业对于老客户较为熟悉,掌握的信息也较多,因此较为放心,然而恰恰因为如此,才可能粗心大意,放松警惕,对于这些客户在资信方面的某些变化视而不见,等到客户出现财务危机不能如期偿付货款时损失已经不能避免。

第三,在与看起来有可能带来丰厚利润的客户打交道时出现失误。利润和风险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能够获利大的客户,往往也是风险较大的客户。然而正是由于较大利益的诱惑,使销售人员放松警惕,一心想做成买卖,结果是货、款两空。

案例分析警惕赊销条件下的信用风险

华远公司(以下简称华远公司)2004年11月接到广东惠达公司(以下简称惠达公司)的认购货物通知,随即惠达公司马上派专人前往华远公司所在地江苏省南京市商洽购买货物的具体事宜。由于贸易涉及的总金额高达200万元,华远公司的管理者以及整个决策层对此事十分重视,先后与惠达公司的代表多次洽谈,商讨合同的具体细则和以后合作的意向。在双方洽谈中,惠达公司的代表告之,由于惠达公司的决策层认为距离货物销售的旺季尚早,提出前期购买小批量的货物来试探市场走向,一旦该货品市场反映良好,惠达公司将按上述金额大批量购买。

惠达公司的代表向华远公司提出先期购买价值为30万元的货物,要求华远公司能够给予30天的赊销期,华远公司的决策层经过商谈,认为双方的合作前景良好,同时又能够给公司带来相当大的利润,同意了惠达公司的要求,签署了售货合同。

经过了1个月的放账后,华远公司开始向惠达公司催款,但惠达公司称华远公司的货物在市场上反馈不佳,购买华远公司的货物积压十分严重,并向华远公司提出该货物的质量与合同规定不符等理由,以此为借口要求降低还款金额。华远公司先后派人前往惠达公司商谈还款事宜,发现惠达公司以往的货物积压十分严重,员工士气低落,情况不佳。通过专业机构得出的分析结果来看,该公司财务十分混乱,其供货商早在3个月前已取消了授予的信用限额,并正在追讨欠款。该公司根本没有能力偿还30万元的货款,其主要负责人更以破产相威胁。经过近几个月的追讨努力,最后只收回了40%的货款,但是惠达公司也随即破产。

案例启示:华远公司受惑于惠达公司即将带来的高额利润和美好的合作前景,同意了惠达公司提出的赊销条件,同时又忽略了赊销条件下的信用分析,在根本不了解对方信用限额的前提下,贸然发出大金额的货物,因此产生拖欠并非偶然。固然本案中惠达公司的贸易动机涉嫌欺诈成分,但华远公司忽视赊销条件下对贸易伙伴的信用分析却是导致自身损失最直接的原因。(资料来源:湖州进出口贸易网http:/www.hzbiz.gov.cn/)

第四,当企业内部意见不统一时,出现错误的选择。当客户的信用风险较大时,往往会出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或业务人员之间意见的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判定方法,其结果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1)是销售部门或业务人员自己说了算,忽视其他部门的意见;(2)是凭借自己的权力做出武断的决定;(3)是个别人员被客户收买,出卖公司利益。这几种情况都源于企业缺少一套规范的、科学的客户选择方法和标准。

信用分析,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科学的客户选择和管理的方法。

二、信用分析方法

信用分析的目的是对客户的偿债能力做出判断。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偿付能力和流动性分析,可以对客户的资信有一个定量化的评价。

企业信用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对企业信用要素进行分析,二是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一)企业信用要素分析

长期以长,西方经济学家就信用要素发表了许多学说,主要有“5C”要素学说、“3F”要素学说、“6A”学说、“5P”学说等。其中“5C”学说是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5C”即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环境(Condition)。

1.品质。指客户的信誉度,即企业履约或赖账的可能性,可以通过客户在以往交易中的付款记录进行了解。一般来说,一个在以往交易历史中有过拖欠行为的客户,要比从来没有发生过拖欠行为的客户风险大得多。

2.能力。主要是指企业清偿到期债务的能力,可以通过了解企业资产总额中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比例、资产变现能力及资产与负债的比例关系进行判断。

3.资本。资本反映了企业的经济实力及财务状况的优劣,是客户偿付债务的最终保证。

4.担保品。主要是指企业在接受信用融资时,可以提供的足以偿还授予信用价值的担保品情况,包含如下因素:(1)授信状态;(2)担保品状况。

5.环境。主要是指不利经济环境对客户偿债能力的影响。

这些方面的信息可以由行业间的交流和信息沟通、专业信用记录、银行记录、诉讼记录等各种渠道获得。(二)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企业信用要素的分析方法,为企业(授信者)从客观角度判断客户的资信状况和信用能力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方向。然而,对于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来说,还需要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即通过对客户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来判断客户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第二节 财务报表及财务分析

一、财务报表的概念及其构成项目

财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某一时间财务状况和某一时期经营成果的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主要报表和一些附表构成。(一)资产负债表及其构成项目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报表。根据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必须按照月、季、半年、全年编制资产负债表,及时为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提供企业会计信息,作为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国家管理部门和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投资、信贷及经营决策的依据。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依据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等式的右边反映企业的资金来源,左边反映企业资金的运用,其中资产总额构成中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即为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分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类,各类项目分别列示。其中:

资产类项目按照流动性强弱顺序排列,依次分为流动资产类项目、长期投资类项目、固定资产类项目和无形资产及长期待摊费用类项目。

负债项目按照偿还期限的长短顺序排列,依次分为流动负债类项目和长期负债类项目。

所有者权益项目以其永久性程度高低排列,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这样就可以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变现能力,用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二)利润表

利润表主要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其编制的理论依据是根据“利润=收入-费用”会计等式,每个会计期间企业获得的利润即为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表的格式分为单步式和多步式两种。单步式是将当期收入总额相加,然后将所有费用总额相加,一次计算出当期收益的方式,其特点是所提供的信息都是原始信息,便于理解;多步式是将各种利润分多步计算求得净利润的方式,便于使用人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根据会计制度规定,我国企业利润表应当采用多步式的编制方法,在其具体内容上主要反映了以下利润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投资净收益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三)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信息的报表,现金流量表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的桥梁。这里所讲的“现金”是指广义的现金概念,不仅包括企业以货币形态存在的现金(如: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还包括企业持有的在短期内(一般指3个月)能迅速变现的短期债券。

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已经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的基础上,现金流量表进一步提供了财务状况的变动信息,以便于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如何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评价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分析企业收益质量和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我国企业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二、财务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是指利用财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比较和评价,以利于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掌握企业财务活动情况和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一项管理活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有多种,如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等。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面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分析方法的出发点在于:当有若干因素对分析指标发生影响作用时,假定其他各个因素都无变化,确定每一个因素单独变化而产生的影响。

趋势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比两期或者连续数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分析引起变动的主要原因、变动的性质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比率分析法是对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比率进行对比分析,涉及的主要指标包括偿债能力分析指标、营运能力分析指标、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等。

下面主要介绍财务报表的比率分析法。(一)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分析企业偿债能力主要通过计算企业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占资产的比例,其衡量指标包括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1.分析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比率是反映企业用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说明企业每1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为其做担保。一般而言,该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障。但资产的流动性与其盈利能力成反比,流动性越强,盈利能力相对越差,因此流动比率也不是越大越好。此外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的特点,在使用该比率进行财务比较分析时不能生搬硬套。

企业流动资产中不同构成项目的流动性强弱不等,有些流动资产流动性强,如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和应收款项等,很容易转换为现金去偿债。有些流动资产流动性较差,如存货。存货是指企业存放在仓库中以待将来出售或者自己耗用的货物。企业存放在仓库中的货物,如果因为品质较差而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造成滞销,或者因为季节性差异导致销售困难,那么存货就比较难以及时、转换成足额现金。特别是如果存货占企业流动资产比例较大,而且积压时间很长,则这些存货能够转换的现金金额要大打折扣。至于其他流动资产如待摊费用和待处理的流动资产损失则根本没有偿债能力。因此,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我们可以把流动比率计算中不能迅速变现的存货等部分剔除后再去计算分析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即用速动比率去进一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预付账款等。

一般认为速动比率为1比较适当,它说明企业每1元的流动负债有1元的速动资产做担保。速动比率过大说明企业有大量的资金沉淀在获利能力较弱的现金和应收款项上,而且现金和应收款项金额越大,企业因为持有大量现金和应收账款而发生的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也会增大。如果速动比率过小,则说明企业流动负债偿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但是如果企业存货周转比较顺畅,变现能力较强,或者企业融资能力较强,还有尚未动用的借款额度,即使速动比率较低,只要流动比率高,流动负债偿还能力还是比较强的。(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指企业可以立即动用的现金同流动负债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100%

其中:年经营现金净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进行考察。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含现金等价物)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计算的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用该指标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更加谨慎。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是也不是越大越好,该指标过大则表明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盈利能力不强。

一般来说,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在20%以上时较好。采用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应当和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2.分析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已获利息倍数三项。(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和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其中: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资产总额=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

资产负债率表明企业全部资产中负债所占的比重,它还表明企业负债受到资产的保障程度。由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因此,资产负债率应当小于1。如果资产负债率大于1,则说明企业资不抵债,已经陷于破产的境地。

一般说来,资产负债率越小,说明企业资产总额中负债占的比重越小,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但是也并非说该指标对谁都是越小越好。

从债权人的角度来说,该指标是越小越好,这样企业的偿债能力有保障。但是从企业所有者来说,如果该指标增大,说明利用较少的自有资本投资形成较多的生产经营用资产,不仅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而且在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还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获得较多的投资利润,对于提高股东财富是有利的。(2)产权比率。

这是指企业负债总额和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是企业财务结构是否稳健的标志,反映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对负债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一般情况下,产权比率越低,说明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障,企业债务偿还的能力越强,风险越小。但是过低的产权比率又反映企业管理者害怕风险,不敢追求高回报项目,因为高风险一般会带来高回报。因此企业应当在保障偿债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产权比率,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产权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对评价偿债能力的作用基本相同,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资产负债率侧重于分析债务偿付安全性的物质保障程度,产权比率侧重于揭示财务结构的稳健程度以及自有资金应对偿债风险的承受能力。(3)利息保障倍数。

这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这里的息税前利润是指企业在扣除财务费用中利息费用之前的税前利润,利息费用主要包括实际支付的长短期银行借款利息和发行债券的利息等。其计算公式为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其中:息税前利润=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该项指标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还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因为企业获取的利润首先要归还长短期借款和债券的利息,然后才归还本金。如果该指标很小,说明企业连长期负债的利息都还不起,对于长期负债本金更加没有能力归还。一般而言,国际上通常认为利息保障倍数为3的时候比较适当。从企业长期角度来看,如果要维持正常的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当大于1;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小,企业将面临亏损以及偿债安全性和稳定性下降的风险。(二)营运能力分析指标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常用的评价资金营运能力的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1.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率,是反映企业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主营业务收入-销售折扣和折让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年初应收账款余额+年末应收账款余额)/2

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表明占用在应收账款上的资金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和管理效率的高低。如果周转率高,则表明:(1)应收账款收账迅速,拖欠的时间短;(2)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较小,收账费用相对较少,企业获利能力较强;(3)资产流动性强,偿债能力强。另外,应收账款周转率高,则等量的资金能够在相同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些新增加的利润又能够投入到再周转中去,从而节约了企业的资金。当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还可以用于评价购货单位的信用程度,分析给予购货单位的信用条件是否恰当。但是也不能盲目地追求高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有些行业如小型的零售企业主要采取现销的方式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应收账款很小甚至没有,其应收账款周转率当然较小;还有些企业的销售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其应收账款周转率具有较大的起伏。而且盲目追求高的周转率意味着企业势必要采取更为苛刻的销售信用政策,这样不利于企业扩大销路,占领市场,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指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与存货年平均余额的比率,是反映企业流动资产流动性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企业资产管理中存货营运效率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年平均余额

其中:存货年平均余额=(存货年初余额+存货年末余额)/2

存货周转率还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存货周转天数。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该指标的高低不仅反映企业在存货供、产、销、存等方面管理水平的高低,还对企业偿债能力及获利能力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一般而言,存货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占用在存货上的资金越少,存货流动性越强,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就越高,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相应越高。但是存货年平均余额过小则可能会影响生产和销售的连续性,可能导致企业停产待料或者丧失潜在的客户,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企业年存货需用量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每次存货采购数量少,则采购次数大大增加,会造成花费在订货上的总成本增加,因此不能盲目追求很高的存货周转率。

在计算存货周转率时,我们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存货计价方法对存货周转率有较大影响,因此在对存货周转率进行横向或者纵向比较时,应当注意存货计价方法的口径是否一致;(2)分子、分母的数据应注意时间上的对应性。

3.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是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主营业务收入-销售折扣与折让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0/流动资产周转率

在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越多,表明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越多,流动资产利用效果越好,在企业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利润也就越多。从流动资产周转天数上来看,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越少,表明流动资产在经历生产和销售各阶段时所占用的时间越短。生产经营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会反映到周转天数的缩短上来。(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等。

1.主营业务利润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其中: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因为在企业的收入总额中,主营业务收入一般占的比重最大,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主营业务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高。另外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变化还说明了企业经营状况是否稳定、是否面临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2.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利润总额和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了企业每花费1元的费用所获得的利润,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费用控制越有成效,盈利能力越强。

3.净资产报酬率。

净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净资产平均余额)×100%

其中:净资产平均余额=(期初净资产+期末净资产)/2

净资产报酬率反映了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的水平,是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核心,能够反映企业资本营运的综合效益。

4.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企业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其中:资产平均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该指标全面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水平。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整个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就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四)非财务比率对信用分析决策的影响

财务比率分析从19世纪末产生到现在经过不断完善,这种分析方法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中的一种最为重要和最为常见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企业会计报表外部使用者准确把握企业财务状况的一种简单、快速的科学分析方法。但是由于会计报表编制方法本身存在的固有限制,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仅仅通过财务指标分析,并不能够揭示企业最真实和最公允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在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分析时,必须考虑一些非财务因素作为适当的补充,这些非财务因素除了前文中介绍的“5C”因素外,还可以包括:

1.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当企业已经与某一客户建立了长期的可持续的业务关系时,在某些适当的情况下,该客户可能会被允许突破被授予的信用额度。

2.企业主要产品的盈利空间。一般来说,在竞争激烈或者企业抢占市场的时候,利润空间较大的产品在销售时,企业可能会给予客户较大的信用额度。

3.存货的品质。如果出售的商品已经过时并造成大量积压或者存在较大贬值风险时,为了尽早清空库存,降低货物的储存成本,尽早收回资金,避免更大的损失,企业也可能放宽对客户获得信用销售的限制。第三节 信用管理分析模型

为了确定客户的信用风险,收集客户的相关信息之后,必须对企业进行信用分析,对客户企业的信用信息和信用价值进行量化分析,从而让企业做出比较正确的授信决策。因此,要做出正确的授信决策,建立企业信用销售决策支持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运用模型对企业进行信用分析是该系统的核心。

信用管理分析模型可以分为预测模型和管理模型。预测模型用于预测客户前景,衡量客户破产的可能性,最为有名的是美国Altman的Z指数破产预测模型和Chesser的信用预测模型,其次还有我国高培业博士的Z评分模型、Bathory模型。管理模型不具有预测性,它偏重于均衡地解释客户信息,从而衡量客户的实力,主要有营运资产分析模型和特征分析模型。营运资产分析模型旨在通过资产负债表衡量客户的实力与规模。特征分析模型则偏重于利用各类财务、非财务信息评价客户风险。管理模型不像预测模型那样目标专一,同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通过适当的调整可以用于各种场合。

一、Z评分模型

Z评分模型最初源于对生产性企业的采样,这一算法在预测非生产型企业的倒闭时有95%的准确率。Z评分模型通过关键的财务比率来预测公司破产的可能性。

Z评分模型的基本思路是,财务指标反映了企业的信用状况,通过对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的分析和模拟,可以预测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从而预测企业的信用风险。最初的Z评分模型的指标由英国著名学者Jaffer创建。其模型是:

Z=C+C×税前利润/流动负债+C×流动资产/负债总额+C×流动O123负债/资产总额+C×速动资产/每月付现营业费用4

其中,C、C、C、C、C为常数。O1234

Jaffer认为,如果Z值为正数,意味着在一般情况下,公司的财务状况是稳健的。如果Z值为负数,则意味着公司面临较高的陷于危机的风险。Z值越高,企业所具有的潜在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大。1968年Altman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计算公式,即著名的阿尔特曼公式(Altman Formula)。

在阿尔特曼的Z评分模型中,影响企业的财务实力的变量有:CA=流动资产;TA=总资产;SL=销售净额;IN=利息;TL=负债总额;CL=流动负债;VE=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ET=税前利润;RE=未分配利润。

阿尔特曼选择了5种财务比率作为模型的变量,通过对选择样本的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的回归方程

Z=1.2×X+1.4×X+3.3×X+0.6×X+0.999×X12345

其中:X=(CA-CL)/TA(X=营运资本/总资产)——重要性最11低。X用来衡量企业净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CA-CL通常称为营1运资产。

X=RE/TA(X=留存收益/总资产)——重要性略高。X衡量企222业的获利情况。由于未分配利润容易被修饰,因此可能带来误解。

X=(ET+IN)/TA(X=息税前收益/总资产)——最重要的指33标。利润是企业运营的主要目的,也是最终决定企业活力的力量。将利息加入到收入中,是因为这一成本并未从企业的获利能力中去掉。

X=VE/TL(X=权益市场价值/账面债务总额)——重要性更44高。衡量企业承受资产贬值能力的指标。对于私营企业,VE可以用TA-TL代替。但应该注意,这一替换未得到统计上的证明。

X=SL/TA(X=销售收入/资产总额)——次重要。衡量企业总55资产的周转能力。

将上述指标结合在一起,得到可以表示企业经营状况的指标。

Z值的说明:

3.0及以上——从财务数据来判断,该企业的运营是安全的。当然,管理失误、欺骗、经济下滑以及其他因素都可能会造成难以预见的问题。

2.7—3.0——从预测破产的角度上讲,可能是安全的。但该企业处于灰色区域之中。

1.8—2.7——可能在两年内破产。企业处于灰色区域。企业要幸存,必须采取较大变革。

1.8以下——很可能正在走向破产。很难指望一个Z值在1.8以下的企业可能恢复过来。

因为总资产是X的分母。与销售收入相比,总资产较小,会使X55很大。但应该注意,X大于3时,会使这一指数无法提供一个准确的5预测。当然,这也表明,在支撑其销售收入方面,企业资产不足。

由于Z指数模型是基于生产型企业的,这一结果用于非生产型企业时,更经常用于对趋势的预测。但当分值小于3.0时,就有必要对企业进行严重关注。

目前这个公式已经成为广泛运用的指标,主要用于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以及用于预测企业经营可能产生财务危机和破产的可能性。虽然也有很多其他的破产预测指数被研究并发表出来,但还没有哪一个指数像阿尔特曼的Z评分模型这样,得到如此多的测试和广泛的接受。

二、巴萨利模型(BathOry模型)

巴萨利模型是后人在Z评分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此模型以其发明者亚历山大·巴萨利(Alexander Bathory)的名字命名,此模型适用于所有行业,且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其各项比率如下

Z=X+X+X+X+X12345

其中:X=(利润总额+折旧+摊销+利息支出)/流动负债1

X=利润总额(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X=所有者权益/流动负债3

X=有形资产净值/负债总额

X=(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5

对各项比率考察重点如下:

1是衡量公司业绩的工具,能精确计算出公司当前利润和短期优先债务的比值,也用于表示公司业绩。

X是衡量公司营运资本的回报率。

X是资本结构比率,表示自有资本与短期负债的对比关系,衡量3股东权益对短期负债的保障程度。

X是衡量扣除无形资产后的净资产对债务的保障度。

X是衡量流动性的指标,表示营运资本占总资产的比重。

巴萨利模型指标值高,说明公司实力强,反之则弱。巴萨利模型是Z评分模型更普遍的应用,可在预测公司破产可能性的同时,衡量公司实力大小。据统计,巴萨利模型的准确率可达95%。

三、营运资产分析模型

营运资产分析模型是企业进行信用分析的又一个重要模型,这个模型从1981年开始在国外广为应用,在计算客户信用额度方面具有很强的作用。营运资产分析模型的计算过程主要分为三步:营运资产计算、资产负债表比率计算以及计算信用额度。(一)营运资产计算

营运资产是衡量公司规模大小的尺度,可以作为确定信用额度的基础标准。计算公式为

营运资产=(营运资本+净资产)/2

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该模型在营运资产的计算上,不仅考虑了客户当前的偿债能力,而且还考虑了客户的净资产能力。用这两个方面的综合平均值来衡量客户风险具有很大的功效。因为从信用管理的角度来看,仅考虑客户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情况,还不足以反映客户的真正资本实力。净资产是保障客户信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二)资产负债表比率计算

营运资产模型考虑如下比率:

A: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B: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C:短期债务净资产比率=流动负债/净资产

D:债务净资产比率=负债总额/净资产

评估值=A+B-C-D

A和B衡量公司的流动性;C和D衡量公司的资本结构。可以看到,评估值综合考虑了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水平这两个最能反映公司偿债能力的因素。评估值越大,说明公司的财务状况越好,风险越小。(三)计算信用额度

营运资产分析模型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计算信用额度的思路:对于不同风险下的评估值,给予一个比例,按照营运资产数额和该比例确定赊销额度。下表给出了不同评估之下对应的营运资产的不同比例,如表3-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评估值越小,信用风险越大,所依据的赊销额度占营运资产的比例越小,客户可以享受的赊销额度就越小。

与Z评分模型和巴萨利模型相比,营运资产比较简单,易于操作,但它不能用来预测客户的破产可能性。在采用营运资产分析模型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营运资产模型得出的赊销额度只能作为信用管理人员决策的参考,而不能也不应严格按照模型的给出确定额度,因为一些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在模型中并没有得到体现。

2.营运资产百分比等级应该根据公司的销售政策和公司当前整体赊销水平不断进行调整。

四、特征分析模型

特征分析技术是一种对客户各方面的特征进行区分和描述的方法,它是从企业多年信用分析经验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从客户的种种特征中选择出对信用分析意义最大、直接与客户信用状况相联系的若干特征,把它们编为几组,分别对这些因素评分并综合分析,最后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一)特征分析技术将客户信用信息分为三大类特征,18个项目

1.客户特征。

这一类因素主要反映那些有关客户表面的、外在的、客观的特点。包括六项指标:(1)表面印象:主要指业务人员与客户接触过程中,获得的一些初步了解和表面印象。这些信息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是否规范?业务人员的素质如何?经营环境如何?厂房、办公楼及办公室的状况?生产、销售、库存及产品市场状况等。(2)组织管理:是决定其经营管理、资信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需要认真加以了解和分析。考虑这方面的情况可以从如下几个部分入手:

①客户的股东结构及股东的背景,以及客户的经济组织形式及法律性质。

②客户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及附属机构。

③主要负责人背景,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工作经历等。(3)产品与行业:首先应考虑客户的产品特点,如类型、质量、款式、设计等等,同时还应考虑客户产品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和水平。(4)市场竞争性:主要指客户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需求程度以及在市场上的地位。(5)经营状况: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以下几方面必须关注:①生产状况及经营范围;②购销区域、结算方式和特点;③主要供应商、经销商或代理商的状况;④经营业绩,包括销售额、业绩增长情况,尤其应注意客户主营业务的增长情况。(6)发展前景:包括该客户的发展历史、股东的支持、当前的经营状况、市场状况以及对客户所处行业及产品市场的分析预测。

2.优先特征。

这类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在挑选客户时需要优先考虑的因素,体现与该客户交易的价值。这类因素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共包括六项指标:(1)交易利润率:企业可以对自己的产品销售确定一个最低利润率,只有满足了这一最低利润率要求,才有可能与其进行交易。这一利润率往往取决于交易合同金额或数量的大小,交易金额越大,可接受的最低利润率就越低。(2)交易条件:这是指本企业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而需要付出的各种努力的程度。换句话说,本企业是否容易满足客户提出的交易条件,如产品质量、款式、包装、运输条件、结算方式等等。(3)对市场吸引力的影响:指与一个客户进行交易可能会对企业在市场上的吸引力产生怎样的作用。在交易盈利率差不多的情况下,企业应优先选择对自己的市场吸引力有促进作用的客户。(4)对市场竞争力的影响:这是指企业为了取得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而进行的考虑。例如,销售部门为了击败自己的某一个竞争对手,要努力争取一个客户,为了这一目的,有时会放弃暂时的利益而放低其他方面的条件而与其交易。此时在考虑信用风险时,也必须将销售部门的这一要求作为因素之一予以综合分析。(5)担保条件:在交易条件中,如果一个客户在信用条件之上还能提供部分额外的付款担保,如固定资产担保、交付定金、第三方担保、银行担保等等,那么可以大大降低信用风险。(6)可替代性:这是指本企业对客户的依赖程度。对于与本企业有长期往来的大客户,可以放低一些交易条件,而尽量维持与其稳固的合作关系。而对那些关系比较疏远的客户,企业可以不必过分考虑由于信用条件中断交易的情况,因为在同样的信用条件下,还可以选择其他的客户。

3.信用及财务特征。

这类因素主要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客户信用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因素。共包括六项指标:(1)付款记录:付款记录是指一个客户以往对本企业或在同行业中对其他企业的货款支付情况。它是该客户信用状况的一个直接反映。(2)银行信用:客户在银行的信用状况是很好地反映其资信状况的因素,如果可能,企业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了解客户在银行的信用状况:①银行对该客户的信用评级;②该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情况、信用额度是否有拖欠;③是否能获得银行的资信证明书或保函。(3)获利能力:客户的获利能力直接影响到它的资信状况,一个亏损的企业往往最有可能产生信用风险。企业应详细了解、考察客户的成本和盈利状况及利润增长状况。(4)资产负债表评估:从客户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反映客户财务状况的指标,应当详细进行分析。(5)偿债能力:客户的偿债能力对于其信用风险具有很大的影响,需要加以单独考虑。除了对从上述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外,企业还应尽可能考虑从其他渠道获得客户当前的真实资产、负债状况和结构等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在报表当中无法了解到的信息,应当给予特别注意。比如一个客户面临某些债权人的追债,甚至处于诉讼追讨之中,或者面临破产清盘,仅仅从财务报表中是无法获得这些信息的。(6)资本总额:企业的资本越大,股本越多,企业的筹资能力也就越强,表明企业改善经营、扩大规模的前景越好。当然,企业也应分析客户的资本构成,分析其资本化程度,并将其资本与盈利程度进行比较,做出一个真实的判断。

由上面三组指标可以看出,特征分析模型涵盖了反映客户经营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一切重要指标。特别是“优先性特征”的设置使分析工作更接近实际情况,有助于企业的销售工作。(二)特征分析模型的计算过程

该模型的分析计算共分为三个步骤:

1.根据预先制定的评分标准,在1—10范围内,对上述各项指标评分。客户公司的某项指标情况越好,分数就应打得越高。在没有资料信息的情况下,则给O分,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先对每一个项目,公司制定一个衡量标准,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对应不同的分值。例如,对应“产品质量”一项,衡量标准层次如下表3-2所示。

2.根据预先给每项指标设定的权数,用权数乘以10,计算出每一项指标的最大评分值。

3.用每一项权数乘以实得分数并加总得出加权平均分,并以此与加总的最大可能评分值相比,得出百分率。鉴于特征分析技术的要求,对于特征分析模型的最终百分率的代表意义可以归纳如表3-3所示。(三)特征评分的用途

1.调整赊销额度:与营运资产模型相比,特征分析模型更全面。可以将特征分析模型与营运资产分析模型结合起来确定赊销额度。方法为:根据特征分析模型得出的最终百分率对在营运资产分析模型基础上得出的赊销额度进行调整。见表3-4。

比如:A公司的最终百分比为46%,根据营运资产分析模型得出对其赊销额度为10000元,则根据特征分析模型调整后的赊销额度为10000×(46%+0.5)+10000=19600。

2.与其他分析模型的结果相互印证。

3.对客户进行分级。可以按照表3-5所示对客户分级。

在采用特征分析模型时涉及权数的选择问题。权数的重心倾向实质上反映了公司的政策取向。不管权数是偏重于销售还是偏重于财务,有一些项目因为其重要性总是具有较高的权数,包括:付款担保、付款历史记录、资本结构比率、管理能力、产品概要等。一笔交易的信用风险不仅取决于客户的付款能力,还取决于它的付款意愿。Z评分模型、巴萨利模型和营运资产分析模型主要以财务分析为主,而特征分析模型既考虑了财务因素,又考虑了非财务因素;既考虑了付款能力,又考虑了付款意愿。另外,企业从多渠道获得客户信息(如销售人员获得客户信息)也可以在特征分析模型中加以利用。因此,特征分析模型是值得企业广泛采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信用分析模型可以使信用决策过程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但是由于信用分析模型的适用前提是企业能收集到比较完整的客户信用信息,并且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和汇总。而有些时候客户信息中的财务报告不容易获得,这时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经验和主观判断,因此各级信用管理人员不能过分夸大信用分析模型的作用。另外,由于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其所处的行业背景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信用管理人员要根据所在行业和企业的特点来确定最适合本企业的模型,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完善信用分析模型。

本章小结

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企业在销售中大量采用赊销的方式,如果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在对外销售中不注意分析客户的资信状况,为了达到销售目标和利润目标而盲目采用赊销方式,就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在交易发生之前分析目标客户的信用状况,然后决定给予目标客户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在对目标客户进行信用分析时,常见的方法主要有:(1)“5C”因素分析法,即通过评价客户的信用品质、偿付能力、担保品、资本和经营环境等方面的情况来判断是否给予客户授信和到底应当授予客户多少信用额度;(2)财务指标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客户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的关于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等方面的指标来判断对方的财务状况;(3)建立客户信用分析模型,尽量减少在对目标客户信用分析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科学、客观地分析,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最大化和信用风险最小化之间的合理平衡。

基本概念

赊销、信用风险、Z评分模型、巴萨利模型、营运资产模型、特征分析模型

练习与思考

1.在“5C因素分析法”中,所谓的“5C”的含义是什么?

2.财务报表的概念是什么?财务报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财务报表常见的分析指标包括哪几种?如何运用财务比率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4.Z评分模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5.营运资产分析模型的计算分为哪几个步骤?应用该模型进行分析时应当注意哪些因素?

6.ABC公司本年度的有关报表资料如下:

要求:根据上述报表资料计算ABC公司连续两年的如下财务比率:(1)净资产报酬率(2)主营业务利润率(3)存货周转率(4)应收账款周转率(5)流动比率(6)速动比率(7)已获利息倍数(8)权益比率第四章 征信服务与征信技术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了解或掌握以下内容:

1.征信的概念与征信服务的性质和特点;

2.征信数据的界定以及采集数据和处理过程;

3.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的特点;

4.企业征信与个人征信的工作程序;

5.企业征信产品和个人信用调查报告。

引例信用管理之经销商的选择

德国××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较具国际知名度的从事油漆、涂料、颜料等化工产品的跨国公司。自2000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该公司一直以2位数的速度发展。由于化工产品一直通过经销商方式销售,随着行业内竞争状况的加剧,公司对于经销商的选择更加慎重。2006年,上海××化工贸易有限公司向该德国公司申请成为经销商,同时也提交了该贸易公司的营业执照及相关证明。

该德国化工公司委托自己的调研合作伙伴博尔企业征信公司,对收到的经销商申请名单中对该公司希望发展的经销商进行第三方认证。于是,博尔通过对该经销商的运营实力、运营规模、信用状况等情况进行调研,发现该公司同时代理数家公司的品牌,对其中的一个品牌该贸易公司的销售负责人建议最终客户将销售费用汇入该负责人的私人账号,并且该贸易公司将销售给最终用户的信用期从业内平均标准的1个月延长到3个月,同时和化工产品供应方的结算周期也延长到3个月。博尔通过综合分析认为,虽然该经销商在业内较具实力,但是该经销商通过减少账面收入的方法逃税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且存在结算期相对较长等因素,于是博尔给予了低分值的信用评价。

最后,该德国化工公司将收到的经销商申请资料和博尔提供的第三方调研进行对比,发现即使该经销商提供的相关资料证明了自己的经营实力和规模,但是通过综合评价,该德国化工公司给予此经销商较短期限的信用额度和先行试用1个月经销权的经销政策。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企业在选择经销商时,应当通过征信机构第三方展开征信,将经销商的资质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同时,在合作初期应当给予经销商较少的信用额度,以降低风险。(资料来源:http://trust.alibaba.com.cn/credit/bd/case1.htm)第一节 征信服务与征信技术概述

一、征信概述

征信是信用管理技术名词。征信一词对应于英文的Credit Investigation或Credit Checking。就词义本身看,“征信”的“征”可理解为“征集”,“信”可理解为“信用”。“征信”一词指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活动。对它的解释,取自《左传》:“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征信又被称为信用调查或资信调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征信泛指调查、了解、验证他人信用,包括求取他人对自己的信用的含义,如求取公众的信任,提供自身道德上的评价等。狭义的征信是指征信机构对市场交易行为主体的信用资料进行收集、利用、提供、维护和管理的活动。

征信活动的产生源于信用交易的产生和发展。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作为特定的经济交易行为,是商品货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即授信者或债权人,相信受信者或债务人具有偿还能力,而同意受信者所作的未来偿还的承诺。信用含义中关键性的因素是时间和信任。当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时,信用交易范围很小,债权人较为容易了解对方的未来偿还能力。但当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信用交易的范围日益广泛时,特别是当信用交易扩散至全国、全球时,信用交易的一方想要了解对方的资信状况就会极为困难。此时,市场交易主体的资信就成为一种需要,征信活动也应运而生。可见,征信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经济越发达,对征信活动的需求就越大。

征信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征信的目的是对他人的信用进行调查、评估;第二,征信的对象是参与市场交易的企业或个人;第三,征信的方式是对市场交易行为主体的信用资料进行收集、利用、提供、维护和管理,形成信用报告并提供给信用需求者或其他交易主体。实现在一定范围内依法共享信用信息,防范信用风险。

按照“信息不对称”理论,导致经济主体(尤其是企业)失信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信息没有被充分公开和共享。征信工作正是要通过科学、公正的方式、方法来客观反映经济主体的信用状况,并以信用报告的形式向全社会公开,降低甚或打破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以信息公开来督促经济主体自觉提高信用水平,进而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征信技术是指信用调查操作过程中有关信用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处理和报告生产等技术方法。

征信的真实性体现了社会的公正,真实性是征信工作的本质性要求,缺乏真实性的征信及其结果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征信的真实性不仅反映着征信过程的科学性和征信技术的有效性,更体现着社会的公正性。征信活动只有全面、真实地反映每一个调查对象的信用状况,才能做到对这些调查对象的公平和对全社会的公正。

征信工作涉及多方面内容,以反映出事件的全貌。企业征信对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财务及经济环境这三个要素进行重点考察,同时还要调查企业的经营者、资产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情况。虽然这些要素性质互异,但都具有密切的关联,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进而决定企业的信用水平。

因此,征信实际上是对企业各方面能力、素质和水平的全方位考察,能够发现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各种问题。征信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将客观地反映这些问题,从而使企业深刻认识自身信用状况和管理水平上的问题和不足,并促进企业改善内部经营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和信用水平的提高最终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征信的功能

当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逐渐走向成熟,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时,信用交易必将成为市场交易的主流。作为信用交易支撑的征信制度的重要性也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交易关系的日益错综复杂和涉及范围的日趋扩大而不断增强。具体而言,征信制度将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以下功能:

其一,促进信用的发展,有力地支持我国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的实现。由于征信制度的存在,使交易主体能迅速获得对方的资信状况,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从而促进消费信用和商业信用的发展。对于消费者来说,信用的发展,可以产生增强其购买能力,提高其生活水平,处理紧急事件和提供方便性的作用;对于企业,则可以缓解其资金紧张,扩大交易规模和市场规模;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讲,则可扩张其授信业务,增加资金流通数量和速度,并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所得。

其二,减少或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在信用交易中,为避免授信人因受信人即债务人由于经营不善破产或故意赖账等因素的影响,而蒙受无法收回贷款的损失,授信人就必须设法在提供信用之前了解对方的信用,并凭此了解来决定信用的授予及额度大小。这样,就可以达到减少风险、损失及纠纷的发生。

其三,征信制度还具有解决一些特殊的社会问题的作用。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住房、医疗、社会保险、教育等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国家目前已经取消了实物分房制度,但是由于大部分城镇居民不可能有足够资金买到房产,因此必须求助于信贷,而征信制度由于解决了居民的信用状况的评估,进而促进了金融机构的信贷发放。

另外,征信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我国法院执行难的根本解决,同时还可以起到净化市场经济环境,减少违法犯罪的功效。

案例分析欧洲公共征信体系

欧洲公共征信体系是中央银行管理的“向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以及其他银行监管当局提供有关公司及个人对整个银行体系的负债情况的信息系统”。欧洲征信制度的特点是以强制的公共征信制度为主。近年来,随着美国三大私营征信局的扩张,欧洲也出现了与公共征信体系互补的私营征信局。

欧洲公共征信体系特点:一是强制性,中央银行监管的所有金融机构必须参加该系统;二是局限性,该系统只收集企业和个人在银行等受中央银行监管的金融机构里的信贷信息;三是各公共系统采集的信贷信息类型不同,例如德国和奥地利只收集正面信息,葡萄牙只收集负面信息,比利时和法国的个人征信系统只收集负面信息,意大利的公共征信系统既收集正面信息,也收集负面信息;四是进入该系统有一定的门槛,即只有当单笔贷款达到一定金额时才进入该系统,因此大部分个人贷款甚至部分小额企业贷款也被排除在外;五是数据的双向对流性,即数据报送机构每月定期向该系统报送数据,同时该系统每月定期向商业银行提供其客户对银行系统的整体负债情况,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也可随时查询新客户的情况;六是严格的保密制度,该系统只供监管者(中央银行等)和被监管者(商业银行等)使用,且只提供汇总数据,不向其他机构开放;七是高度依赖计算机技术、复杂的软件和电子直联方式,所需劳动力很少。(资料来源:http://www.vanful.com.cn/app/news/view.jsp?Information_Id=IOOOO2619)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