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20:25:4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试读:

201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第一部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题

1教育目的

2电化教学

3课外活动

4课程

5学制

二、简答题

1德育的途径。

2教育的基本要素。

3问题-发现教学。

三、论述题

影响人发展的诸要素及作用。第二部分 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题

1《三字经》

2《教育漫话》

3有教无类

4《民主主义与教育》

二、简答题

1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孔子的教育思想。

三、论述题

唐朝的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创造力

2程序性知识

3迁移

4上位学习

二、简答题

1如何加强学习策略。

2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3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观。

三、论述题

联系实际论述科学心理观。

2015年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第一部分 教育学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教育制度

2教学策略

3课程设计

4《学记》

5《大教学论》

6《爱弥儿》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学的任务。

2老师劳动的特点。

3孔子关于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4杜威的教育本质观。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如何正确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分析书院产生的原因及宋朝书院的特点。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主要内容。

2阐述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主要内容。

3阐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4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5请阐述柯尔伯格(L. Kohlberg)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第一部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题

1教育目的

2学制

3教育原则

4美育

5道尔顿制

6《新教育大纲》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

2简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教育的作用。

3简析孟子的德育原则。

4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三、论述题

1如何把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的关系?

2评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第二部分 心理学

一、简答题

1简述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3简述有意义学习内容以及条件。

4简述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论述题

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第一部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题

1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教育目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实施具有定向、调控和评价的功能。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学制

答: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学制的类型是由学制的结构决定的,由于划分的标准与方向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主要包括:①单轨制,例如:美国的学制;②双轨制,例如:原来的西欧学制;③分支型学制,例如:苏联的学制。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这几个层次的教育。今后,我国现行学制还需要继续改革,并以单轨制为努力方向,适度发展学前教育;切实普及义务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3教育原则

答:教育原则是反映教育规律的,在教育系统内部制约和指导教育进程的基本法则和标准,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它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教育史上,很多人对教育原则进行了论述,不同的人对教育原则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总之,一般认为,教育原则就是以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为指导,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形成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权威性规范。

4美育

答: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美育一般通过审美活动进行,即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鉴赏,发展审美能力,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即以具体、鲜明的形象感染、教育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育活动过程中具有愉悦性,可寓教于乐,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实施美育要遵循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美育以科学的审美观为指导,继承历史上有审美价值的财富并加以创造,可以丰富人类文化艺术宝库;能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道尔顿制

答: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实验家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又称“契约式教育”,全称是“道尔顿实验室计划”。其具体做法是:①将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按学科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②废除课堂讲授,把各科学习内容制成分月的作业大纲,规定应完成的各项作业;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后,即按自己的兴趣,自由支配时间,在各作业室自学;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1人作为顾问,学生学习的进程分别由教师和学生记入学习进度表内,进度快的可提早更换公约。③废除年级制,修业年限、毕业期限都是自由的。④重视学生身体及社会意识的发展。道尔顿制克服了班级授课制整齐划一的缺点,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对改变机械、被动的学和呆板、划一的教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也有自身局限性,如: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由于尚不具备独立学习与作业的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的系统讲解,他们往往在摸索中白白浪费了时间而无太大收获,学不到系统的知识;它要求有较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如较多的作业室、实验室和图书、仪器,这都是一般学校不具备的。

6《新教育大纲》

答:《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原理、密切联系中国实际的著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育理论家、青年运动领导人杨贤江关于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也奠定了他作为新兴教育理论先驱者的光辉历史地位。全书共三章十二节,约13万字,主要论述了教育的起源及教育的变质、教育的归属及特性、教育的职能及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对当时各种错误得教育思潮作了分析与批判。它成书于20世纪20年代的大动荡的时期。在瓦釜齐鸣的混乱局面中,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联系当时的中国实际,全面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正确地说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纠正对教育问题的种种误解,教育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和在校学生。杨贤江接受党的委托,在《新教育大纲》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理论武器,运用中外教育史的丰富资料,得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实际生活需要的科学论断,对当时种种错误的教育思潮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表现出鲜明的针对性和战斗性,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奠下了第一块基石。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的成分和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1)教育者

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广义的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来源。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自身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了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受教育者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并能够根据自己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

②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这主要体现在:

a.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

b.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

c.教育者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

d.教育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2)受教育者

①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②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

a.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

b.受教育者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

c.受教育者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

d.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受教育者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创造性和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主体性特征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科书;从形式上讲,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此外,教育目的、教育环境也属于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互相规定、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2简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教育的作用。

答: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教育的作用如下:(1)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才能起作用

教育是使学生掌握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他自己的财富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不像用镜子来反映事物那样,它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如果学生不仅没有学习的要求,而且厌恶学习,懒于思考,心不在焉,缺乏学习的动力,那么教师所讲的东西就不会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不同,每个学生的发展就会不同,有时候甚至会形成很大的差异。(2)知识能否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关键取决于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

在教育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学生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汲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创造,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能够活化并创造新的教育资源。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建构能力相匹配,教育要求处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内时,引起受教育者的建构活动。教育的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灌输式教育则把受教育者当成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可以随意雕琢的物品,认为只要坚持不断地灌输,即使受教育者主观不愿意,最终也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教育事业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的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尽快转变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克服灌输式、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出学生的潜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从而适应21世纪新时代的要求。(3)主观能动性对学习活动有调节作用

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筛选、过滤和改造的机制作用。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需要、兴趣、目的等倾向性来选择教育对他的影响。当教育符合人的需要、兴趣和目的时,人会积极接受这种外来影响,并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同化”或者“顺应”,从而导致原有心理结构的变化,实现教育影响预期的结果。否则,他会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抵制这种教育影响。

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有选择地接受教育影响,对学习活动能做出有选择的反应,是勤奋刻苦或是荒废学业,是积极行动或是懒于学习,能自觉地做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这表现在能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自身本领。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在接受教育影响的高度体现。

总之,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务必通过青少年的内部因素,即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实现。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

3简析孟子的德育原则。

答:孟子,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省邹县)。孟子的教育思想散见在《孟子》各篇之中。在德育方面,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对这种理想人格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高尚的气节,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孟子认为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来实现“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并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下列原则:(1)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注意“尚志”“持志”。与“持志”紧密相联的是“养气”。立志属理智活动,养气主要是培养意念和情感。孟子认为“志”应统率“气”,但“气”也影响“志”。所以既要“持志”,又要“养气”。(2)反求诸己

孟子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他从性善论出发,提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反求诸己”。孟子还特别提出“慎独”的修养方法,就是要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这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道德修养贵在自觉,能自觉为善,自觉拒恶,才算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理想效果。(3)动心忍性

动心忍性即意志锻炼。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和才智都是在艰苦条件下锻炼出来的,要经过多次严峻的考验,才能获得进步与提高,担负重任。他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著名思想。他认为,大丈夫应能做到在各种考验面前毫不动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使在生死面前也要坚持“舍生取义”。这些思想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