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钧《微观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03:32:2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黄亚钧《微观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黄亚钧《微观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1章 导 论

1.1 复习笔记

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稀缺性(1)经济学的含义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选择行为的理论。更明确地说,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人们进行选择的原因在于资源的稀缺性。(2)稀缺性的含义

稀缺并不是指资源在绝对数量上的多寡,而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要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有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的。同时,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有限的。(3)稀缺性与选择

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生产,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消费,稀缺性就要求人们做出选择。对社会来说,稀缺性体现在生产资源的相对不足。社会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不仅要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中进行选择,还要在消费和投资中做出选择。对个人来讲,稀缺性体现在消费资源(收入)的相对不足。个人在一定的收入条件下,不仅要在不同商品的消费中进行选择,还要在消费和储蓄间做出选择。(4)稀缺性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资源的稀缺性是一切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人们不可能拥有无穷无尽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拥有无限的时间来享受和利用这些资源,稀缺性始终要求人们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而选择意味着“取舍”,这正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2.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生产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择用总量既定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哪些产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任何形式的资源配置都会产生成本,这种成本就是人们选择所产生的成本。如果某人选择了某一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这就意味着他同时放弃了这一资源的其他用途,而其他用途所产生的价值就构成了使用这一资源的成本,经济学上称之为“机会成本”。如果某一种资源有两种以上的其他用途,那么,机会成本就是指其中最有价值的用途所创造的收益。因此,机会成本是指所放弃的“次佳”选择产生的收益。(2)如何生产

由于选择生产什么需要成本,由此产生了“如何生产”的问题。“如何生产”要解决的是在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许多种不同方法(如多用资本和少用劳动的方法或少用资本多用劳动的方法)中选择一种成本最低或者最有效率的方法,这既要从技术角度考虑,也要从经济角度考虑。一种生产方法是有效的,是指不可能增加一种产品的生产而不从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中抽取资源,从而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3)为谁生产“为谁生产”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风俗习惯、不同道德规范会有不同的看法。

3.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微观或“小型”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如消费者、投资者、工人、厂商以及单个行业和市场等。微观经济学提供了认识各种层次的经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因为,所有的经济决策最终是由个体经济单位(消费者、工人、厂商等)做出的,微观经济学包含了对影响这些决策的各种因素的研究。这些个体决策的加总就构成了一个总体经济的运行。

4.市场经济(1)市场与市场经济“市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商品买卖的场所,而是涵盖了在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购买等活动中的所有潜在的买方、卖方之间的相互作用。市场经济是指经济的运行靠的是市场的自发作用,政府没有在人们的选择中起到明显的作用。(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个人所有

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要素都归个人所有,即个人可拥有劳动、知识和技能(又称人力资本),也可拥有机器、建筑(又称物质资本),还可以拥有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货币资本。不同的人在各种要素的拥有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

②私人利益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被假定为“理性”的,其含义是,其做出决策的出发点是私人利益,每个人都在寻求私人利益极大化。此处私人利益是广义的,既包括物质上的享受,也包括精神上的满足。在市场经济下,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尽可能使自己的利益极大化。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只要保证政府行使基本的维持法律和秩序的功能,许多不相干的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事实上也是在为社会的利益服务。一群“自私”的个人却组成了一个稳定有序、不断发展的社会。

③小型经济

为了处理上的方便,“市场经济”还要进一步被抽象、简化为一个“小型经济”,通常假设市场上只有两个消费者、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等。

二、经济学的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1)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方法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提出的命题是可以测试真伪的,如果这个命题是正确的,那么,它必须在逻辑上站得住,并且还要与经验证据相符。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中,采用的主要是实证分析方法,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理论分析方法。(2)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方法回答“应该怎么样”的问题。从本质上说,规范分析不如实证分析那么精确、科学,因为它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牵涉到个人道德准则和好恶的价值判断,是无法证明其正误、真伪的。

2.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1)均衡与均衡分析方法

①均衡

在经济学分析中,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各个经济决策者(消费者、生产者等)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会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

②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方法是假定外界诸因素(自变量)是已知的和固定不变的,然后再研究因变量达到均衡时应具备的条件。在均衡状态下,当事人的决策对个人来说,已使私人利益极大化,或已达到最优。(2)边际与边际分析方法

①边际

边际指一个微小的增量带来的变化,即数学中的微分的含义。有关边际的概念概括起来分为两大类:边际收益(MR)和边际成本(MC)。前者指稍微增加某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增加的利益(如货币收入、满意程度等);后者指稍微增加某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增加的成本或减少的利益。

②边际分析

寻求利益极大化的个人总是遵循这样的边际原则:当某项经济活动(如生产、消费)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人们会扩大这种活动;反之,则减少这种活动,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此时的这种经济活动处于最优状态,也就是达到了均衡。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1)静态分析

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外在因素是已知的和既定的,来考察内在因素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和在均衡状态下的情况,这种分析被称为静态分析。如果自变量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发生了变化,先对变化之后的自变量再作一次静态分析,分析自变量变化后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的情况,然后对变化前后两套不同外界因素条件下的因变量值进行比较,但不考察从原均衡状态到新均衡状态的变化过程,这种分析方法被称为比较静态分析。(2)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是指考察两个均衡状态之间的变化过程的方法。通过动态分析,可以了解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后,经济活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所需的时间、经过的路径等。动态分析方法的主要运用是蛛网模型。

4.经济模型

要对某一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通常要将这一现象高度简化抽象为一个模型,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或解决最本质的问题。经济模型中涉及许多变量,这些变量可以分为两大类:①外生变量:可以直接测定出来,或假定为既定的和已知的;②内生变量:必须通过模型的求解过程才能计算出来。

三、需求与供给

1.需求、需求量与需求曲线(1)需求

经济学中的需求包含两层含义:①需求来自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是一种纯粹主观上的需要;②需求也受到消费者收入预算的客观条件的约束,需求必须是有支付或购买能力的需求。因此,需求是主观爱好和客观能力的统一。(2)需求量

在经济学中,需求量和需求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需求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商品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商品的需求量。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取决于许多因素: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年龄、教育水平、预期等,而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是该商品的价格。(3)需求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而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则越小。(4)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表示了在不同价格下消费者所愿意购买的商品的数量,也可以用另一种等价的说法,即需求曲线代表了对某一商品的市场投放量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需求曲线由左上方往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反映了“价高量减、价低量增”的需求规律。(5)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

除了价格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对市场需求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有:

①偏好。偏好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喜爱程度。人们只有喜欢某件商品才有购买的欲望,因此,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对商品偏好的上升会增加该商品的需求量。偏好既与消费者的个人爱好和个性有关,也与整个社会风俗、时尚有关。

②收入。一般来说,收入与需求是正相关的,即别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越多,这是因为较高的收入代表了较高的购买能力和支付能力,而需求是受支付能力约束的。

③相关商品的价格。需求不仅取决于商品自身的价格,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其他商品价格的影响。在其他商品中,有两类商品的价格影响最大:

a.替代品,即在消费中相当程度上可互相代替的商品。一般来说,某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越高,就显得这种商品相对便宜,因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会增加;反之则相反。

b.互补品,即经常放在一起消费的商品。当某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涨时,这种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减少。

④人口。人口对需求的作用与收入大致相同,人口的上升会使市场消费者的数量增加,从而增加市场的需求。

⑤预期。对商品需求产生影响的是社会的群体预期,而无论这种预期正确与否。如果人们普遍预期某一商品未来价格会显著上涨,则会增加现时的消费,或多购买一些贮存起来。预期效应有时会带来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的反常现象,这是因为人们普遍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

综合上述因素,需求函数可表达为:

其中,Q代表需求量,P代表价格,F代表偏好,I代表收入,PDS代表替代品价格,P代表互补品价格,N代表人口,P代表预期价格。Ce(6)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和需求曲线的移动

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属于内生变量对需求量的影响,需求曲线本身不会发生变化;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属于外生变量对需求的作用,因此,需求曲线会发生变化。价格的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如果其他因素,如收入、替代品价格、人口等发生了变化,在图中就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1-1所示。

图1-1  需求曲线的移动

2.供给、供给量与供给曲线(1)供给

供给包含两层含义:①供给取决于厂商(生产者)的生产能力,与厂商的技术水平相关;②供给也受到厂商成本等经济因素的约束,供给总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的供给。因此,厂商的供给是技术状况和经济条件的统一。(2)供给量

供给量和供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供给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厂商愿意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供给是指商品供给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商品的供给量。厂商愿意生产和出售多少商品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技术发展水平、原材料的价格、工资水平、厂商对今后市场走向的预期等。(3)供给曲线

①含义

供给曲线表示各种价格与该价格对应下的生产者愿提供的商品的供给量的所有组合情况。供给代表了整个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整个供给曲线,而供给量仅指曲线上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某个量,是供给曲线上的一个点。

②供给规律

供给规律是指: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供给量越大;而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的供给量则越小。也就是说,供给曲线斜率为正。(4)供给变动(供给曲线的移动)的影响因素

①技术状况。技术进步通常会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的提高,因此与任一供应量相对应,生产者的要价降低了,这等价于在每一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给更多的数量,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右或向外移动。

②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包括工资、原材料的价格、租金、利息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会使生产成本相应上升,与任一产量相对应,生产者的要价会提高,也就是说,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所愿意提供的产量会减少,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左或向内移动。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则相反。

③其他商品价格。如果其他商品价格上升了,那么,生产者很可能被吸引到其他商品的生产中去,在一定的价格下,会减少原商品的产量。

④厂商的数目。在同一行业中,由于市场的供给是单个厂商供给的加总,因此,厂商的数目增加,市场的供给就会上升;反之则相反。

⑤政府税收。政府税收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如果税收增加,则事实上使商品成本提高,在相同的价格下供给量会较之前减少,也就是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政府补贴可以看做是“负税收”,作用正好相反。

⑥预期。与消费者一样,生产者也对未来的市场价格有预期。如果预期未来价格上涨,则生产者会尽量减少现时供给;预期价格下跌则相反。

综合上述各因素,供给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Q代表供给量,T代表技术进步,P代表生产要素价格,SfP代表其他商品价格,M代表厂商数目,X代表政府税收,P代表预0e期价格。(5)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与供给曲线的移动

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属于内生变量对供给量的影响,供给曲线本身不会发生变化;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属于外生变量对供给的作用,这样,供给曲线就会发生变动。如图1-2所示。

图1-2  供给曲线的移动

3.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

弹性描述的是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具体地说,也就是要计算自变量变化一个百分点,因变量要变化几个百分点,或者说,弹性是指自变量的相对变化所带来的因变量的相对变化。(1)需求的价格弹性

①含义

需求价格弹性又称自身价格弹性,即商品需求量对本身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需求曲线的斜率通常为负,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完全不同,这种区别我们可用需求的价格弹性(E)来衡量(以下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需求弹性均指需求的价格弹D性),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即:

需求的价格弹性一般都是负数,所以通常只取绝对值。一般来讲,需求曲线越陡峭,需求弹性就越小;需求曲线越平坦,需求弹性则越大。

②对于弹性值的计算的几点说明

a.弹性是数量变化与价格变化百分比之比,而不只是数量变化与价格变化之比。也就是说是相对数的变动而不是绝对数的变动,这样是为了去除计算单位的影响。

b.即使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值是不同的。

c.弧弹性是根据需求曲线上两点的相应价格、数量而得到的,代表的是两点之间这一段曲线的弹性。弧弹性存在一个缺点,即两点中起点、终点的不同选择计算出来的弹性值会不同。解决弧弹性的缺点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在计算公式中P和Q均用两点的平均值,即:

第二种方法是计算“点弹性”,这是弧弹性中两端点无限接近的极限值,用微分来表示就是:

③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

按照需求弹性值的大小,需求价格弹性可分为五类:

a.|E|>1,称为需求富于弹性;D

b.|E|=1,称为单元弹性;D

c.0<|E|<1,称为需求缺乏弹性;D

d.|E|=0,称为需求完全缺乏弹性;D

e.|E|→∞,称为需求完全富于弹性。D

④需求弹性值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a.商品的必需程度。如果某种商品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那么需求弹性比较小。通常将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称为必需品,将富于弹性的商品称为奢侈品。

b.商品的可替代性。某种商品的替代品越多,替代性越强,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就越大。

c.在总开支中的比重。如果一种商品在消费者总开支中只占很小的份额,那么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变化不会很敏感,因此需求弹性较小。如果该商品是一项大开支,则弹性较大。

d.商品类别的大小。需求弹性的大小与考察对象类别的大小很有关。如果考察的是某一大类商品,那么,它们的替代品很少,需求弹性很小。如果考察的是大类商品中的某一种,那么它们的需求弹性会很大。

e.时间的长短。需求弹性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大。因为时间越长,消费者越容易找到替代品或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

⑤需求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

需求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理方法予以证明。证明如下:

由于TP=P•Q,所以

a.对于|E|>1的富于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D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反方向的变动。

b.对于0<|E|<1的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D售收入减少,相反,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即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同方向的变动。

c.对于|E|=1的单位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D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2)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用E表示商品价格(P)XYY变化引起商品需求量(Q)变化的弹性,则有:X

替代品的交叉价格弹性为正,互补品的交叉价格弹性为负。如果两种商品几乎毫不相关,那么它们的交叉价格弹性近乎为零。(3)需求收入弹性

①含义

从弹性的一般定义出发,在商品价格和其他有关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收入弹性(E)可表示为:I

②需求的收入弹性的类型

a.E>1,即收入增加1%而需求量增加超过1%的商品,称之为I奢侈品,如名牌时装、旅游等。

b.0<E<1,即需求量增加幅度不超过收入增加幅度的商品,I称之为必需品,如粮食、盐等。

c.E<0,即收入上升需求量反而下降的商品,这类商品比较特I殊,称之为劣质商品。

劣质商品不一定是质量低劣的商品,主要是指一些消费层次很低的商品。人们收入增加后,转向对中高档商品的消费,对这类商品的需求量反而下降了,如杂粮、粗布等。(4)供给价格弹性

①含义

供给的价格弹性(E)与需求的价格弹性是完全对称的,其定S义为:

根据供给规律,供给曲线斜率一般为正,故供给的价格弹性应为正数。

②分类

a.若E>1,称供给富于弹性;S

b.若E=∞,称供给完全富于弹性,在图像上表现为一条水平S的供给曲线,表示在某一特定价格下厂商愿意提供任意数量的商品,而价格只要降低一点点(哪怕变化幅度无穷小),供给量就会骤然降至零;

c.若E=1,称供给是单位弹性;S

d.若E<1,称供给缺乏弹性;S

e.若E=0,称供给完全缺乏弹性,在图像上表现为一条垂直S的供给曲线,表示不管价格情况如何,供给量始终固定不变。

③供给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a.进入和退出的难易程度。如果某一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很少,厂商可灵活根据价格和需求情况进入或退出该行业,则该商品的供给弹性较大,反之则相反。

b.供给者类别的大小。如果考察的是单个生产者的供给弹性,那么一个人扩大产量的能力是有限的,供给弹性较小。如果考察的是一个行业的供给弹性,则要大得多。

c.时间的长短。这是影响供给弹性大小的最主要因素。在极短时期内,供给量限于已有库存,无法随价格变化而变化,弹性近乎为零;在短期内,厂商能够在固定资产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流动投入来扩大产量,因而弹性增大;在长期内,现有厂商可彻底调整生产规模,新厂商也可以进入该行业,故供给弹性变得非常大。

d.产量的大小。从某一行业来说,在产量很小的时候,要扩大产量是很容易的,供给接近完全富于弹性;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生产该商品的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开始显露出来,要进一步增加要素的投入难度加大,成本上升,从而供给弹性变小;当产量达到一定极限,所有相关要素都已耗竭,要进一步增加产量几乎不可能了,而不管价格如何上扬,此后,供给弹性近乎为零。

4.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1)均衡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使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的价格称之为均衡价格,在均衡价格下决定的产量称之为均衡产量。在供求曲线图形中,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产量和价格,如图1-3所示。如果需求和供给方面某些因素发生了变化,造成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移动,原来的均衡价格现在出现了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市场的自发力量能通过价格的调整而达到新的均衡。

图1-3  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的决定(2)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①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如图1-4(a)所示,在需求变动前,市场均衡点为E,形成的均1衡价格为P,均衡产量为Q。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需求曲线D向11右移动至D′,在供给状况不变的情况下,与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2由E点决定的均衡价格为P,均衡产量为Q。因此,需求增加的结222果是均衡产量增加和均衡价格上升。反之,需求减少会导致均衡产量减少和均衡价格下降。

图1-4  需求和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②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如图1-4(b)所示,初始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分别为P和Q。11如果技术进步使生产者的成本降低,供给曲线S向右移动至S′,在需求状况不变的情况下,与需求曲线D相交于E点,由E点决定的均衡33价格为P,均衡产量为Q。可见,供给增加会使均衡产量增加但均33衡价格下降。

③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同时移动对均衡的影响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同时移动会形成新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需求增加的结果是均衡产量增加,均衡价格上升;而供给增加的结果是均衡产量增加,但均衡价格下降。如果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均衡产量增加,但均衡价格变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均衡价格变动的方向取决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斜率以及需求和供给变动的相对幅度。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既定的情况下,如果需求增加的幅度大于供给增加的幅度,那么均衡价格上升;反之则相反。在图1-5中,由于需求增加的幅度等于供给增加的幅度,均衡价格不变,仍然是P。1

图1-5  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3)达到均衡的过程

①蛛网周期的类型

a.循环周期

在图1-6(a)中,假定一开始,某农产品每年供应量为Q,供1给曲线为S,需求曲线为D,当Q数量的商品投放市场后,消费者愿1意支付的价格为P,因而A点成为一个暂时的均衡点。P的价格在生11产者看来十分具有吸引力,因为只要价格不低于P,生产者就会愿2意提供Q。而在P的价格下,按照B点,生产者愿意提供Q。然而到112了第二年,当Q数量是农产品被提供到市场上时,消费者只愿意支2付P的价格。由于农产品不易贮存,当年必须“出清市场”,于是只2能按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出售,暂时均衡点在C点。在C点的价格下,生产者的积极性大受打击,再下年供给量又减少到Q(D点),1而价格会再度涨到P,重新回到A点……如此循环往复,年复一年。1从图1-6(a)中可见,在循环周期中,只要生产者继续按照滞后的供给曲线进行决策,潜在的均衡点E永远不能达到。

图1-6  蛛网周期

b.收敛周期

在图1-6(b)中,也是从Q的供给量和P的价格开始,但是虽11然价格在不同年份之间上下交替波动,但波动幅度越来越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数量周期逐渐缩小,沿着F-G-H-I……的路线,最后收敛于E。这种蛛网周期被称为收敛周期。

c.发散周期

图1-6(c)的情况与(b)正好相反,价格波动的幅度一年比一年大,价格-数量周期沿着J-M-N……的路线日趋发散,离均衡点E越来越远,这种蛛网周期被称为发散周期。

②形成蛛网周期的原因

a.时滞。生产者开始生产某种商品到最后将该商品提供上市有一定时滞,比如说一年;

b.当年的供给量取决于上一年价格。正因为存在时滞,生产者根据开始生产时的价格决定供给量,因而某一年的供给量事实上是决定于上一年的价格;

c.蛛网周期商品均为不耐贮藏商品。为了在当年出清市场,价格取决于在该供给量下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即成交价格是使既定的供给量全部卖出去的价格。

③形成不同类型蛛网周期的原因

不同类型蛛网周期的形成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对斜率有关:

a.如果供给曲线斜率大于需求曲线(绝对值),那么蛛网周期是收敛的;

b.如果供给曲线斜率小于需求曲线,那么周期是发散的;

c.如果两者相等,则形成永远循环的周期。

1.2 课后习题详解

1.请解释下列概念

稀缺性  机会成本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需求与需求量  供给与供给量  需求的价格弹性  均衡产量和价格

答:(1)稀缺性“稀缺”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要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有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的。同时,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有限的。有用的资源既包括土地、矿藏、森林、水这样的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劳动力以及体现在劳动力身上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由原始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再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物品,如机器、设备等。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生产,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消费,稀缺性要求人们做出选择。

对社会来说,稀缺性体现在生产资源的相对不足。社会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不仅要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中进行选择,还要在消费和投资中做出选择。对个人来讲,稀缺性体现在消费资源(收入)的相对不足。个人在一定的收入条件下不仅要在不同商品的消费中进行选择,还要在消费和储蓄间做出选择。

总之,资源的稀缺性是一切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人们不可能拥有无穷无尽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拥有无限的时间来享受和利用这些资源,稀缺性始终要求人们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而选择即意味着“取舍”,这正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2)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时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从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上。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说明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它不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实证分析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提出的命题是可以测试真伪的,如果这个命题是正确的,那么,它必须在逻辑上站得住,并且还要与经验证据相符。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中,采用的主要是实证分析方法,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理论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说明的则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行为的标准。从本质上说,规范分析不如实证分析那么精确、科学,因为它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牵涉到个人道德准则和好恶的价值判断,是无法证明其正误、真伪的。(4)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均衡分析方法是先假定外界诸因素(自变量)是已知的和固定不变的,然后再研究因变量达到均衡时应具备的条件。

边际分析也称为增量分析。边际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数量所带来的总量的增量,或者说是增加最后一个单位的数量所带来的增量。边际分析法是指理性的经济行为人(追求效用最大的消费者、追求利润最大的厂商等)在从事任何一种经济活动时总是要将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进行比较:当某项经济活动(如消费、生产)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人们会扩大这种活动;反之,则减少这种活动,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此时,这种经济活动处于最优状态,也就是达到了均衡。(5)需求与需求量

需求是指商品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商品的需求量;需求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6)供给与供给量

供给是指商品供给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商品的供给量;供给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厂商愿意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7)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公式为: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等。

需求价格弹性与商品销售总收益有密切的关系。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即商品富有弹性,其销售总收益与价格是反方向变动的,即销售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即商品是缺乏弹性的,该商品销售总收益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动的,即销售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即商品是单位弹性,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总收益都没有影响。(8)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恰好等于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时的市场价格。在均衡价格下成交的商品数量就是均衡产量。

2.在经济学中,稀缺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短缺有何区别?在一个不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稀缺是否存在?短缺是否存在?

答:(1)“短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当商品需求量大于商品供给量时,价格机制并不能发挥调节作用,产品供应就会相对于社会需求形成短缺。“稀缺”的产生与经济形态无关。在任何一个时代或任何一个地区,相对于人们无限的、不断上升的需求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求的资源总是稀缺的。“稀缺”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要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有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的。

因此,短缺是指供给相对于需求的不足,只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之中;而稀缺是指资源相对于需求的不足,存在于任何经济形态之中。(2)在一个不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稀缺是肯定存在的,短缺是可能存在的。“稀缺”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取决于市场属性,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和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才有必要进行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源能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得以有效配置,社会所供给的产品与社会需求的产品恰好使价格处于均衡状态下,此时不存在短缺。但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原因,使得市场失灵,资源不能实现有效配置,从而使得供给和需求往往并不相等,因此可能存在短缺。

3.下列要素如何影响对圆珠笔的需求?(1)铅笔的价格下降;(2)纸张的价格上涨;(3)廉价的计算机大量涌入市场;(4)政府增加对圆珠笔生产厂家的税收;(5)由于人口数量下降和老龄化,在校学生数大大下降。

答:(1)铅笔是圆珠笔的替代品,如果铅笔的价格下降,人们会用铅笔去替代圆珠笔,从而减少对圆珠笔的需求。(2)纸张是圆珠笔的互补品,如果纸张的价格上涨,使用圆珠笔将变得昂贵,因而对圆珠笔的需求会下降。(3)计算机亦可作为圆珠笔的替代品,因此对圆珠笔的需求会下降。(4)政府增加对圆珠笔生产厂家的税收会减少圆珠笔的供给,使圆珠笔的价格上升,从而使圆珠笔的需求减少。(5)在校学生数下降会使使用圆珠笔的人数减少,从而导致对圆珠笔的需求下降。

4.需求曲线上相应点的移动与需求曲线的移动有什么区别?

答:需求曲线上相应点的移动反映了需求量的变动,是假定在其他因素为既定的情况下,由于价格(内生变量)的变化而造成的;需求曲线的移动代表了需求的变动,是由于其他因素(外生变量),如收入、其他商品价格、偏好、人口、预期等的变化而造成的。

5.分析和比较影响需求和需求弹性的因素。

答:(1)影响需求的因素

①偏好。偏好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喜爱程度。人们只有喜欢某件商品才有购买的欲望,因此,对商品偏好的上升会增加商品的需求,偏好与需求正相关。

②收入。一般说来,较高的收入代表了较高的购买和支付能力,而需求是受支付能力约束的,因此,在别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越多,收入与需求正相关。

③其他商品的价格。其他商品可分为两类:a.替代品,即在消费中相当程度上可互相代替的商品;b.互补品,即经常放在一起消费的商品。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上涨时,就显得这种商品相对便宜,因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替代品价格与需求正相关;而当某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涨时,使用这种商品就会变得昂贵,因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少,互补品价格与需求负相关。

④人口。人口对需求的作用与收入大致相同,人口的上升会使市场消费者的数量增加,从而增加对商品的需求。

⑤预期。如果人们普遍预期某一商品未来价格会上涨,则会增加当前消费,因此,预期价格的上升会增加商品的需求。(2)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①商品的必需程度。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比较小,即使价格上涨幅度很大,需求量也不会有大的变化;而非生活必需品或奢侈品的需求弹性比较大,对价格的变化比较敏感。

②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的替代品越多,替代性越强,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就越大。

③在总开支中的比重。如果一种商品在消费者总开支中只占很小的份额,那么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变化不会很敏感,因此需求弹性较小。如果该商品是一项大开支,那么价格变化后,消费者会对其需求重新慎重考虑,因而弹性较大。

④商品类别的大小。如果商品属于某一大类,那么,它们的替代品很少,需求弹性会很小。而如果商品是大类中的某一种,那么,它们的替代品很多,需求弹性会很大。

⑤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消费者越容易找到替代品或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需求弹性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大。

总之,影响需求的因素是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是在价格变化的情况下,影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6.判断正误:“经济学书籍今年价格比2013年上升20%,但销售量却比2013年上升30%,说明经济学书籍需求弹性为+1.5,不符合需求规律。”

答:错误。原因如下:

当今年经济学书籍价格上升时,人们有可能预期明年经济学书籍会更贵,而今年的价格相对于明年来说仍然是便宜的,因此人们会增加对经济学书籍的购买量。这种需求弹性为正的现象反映了人们“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并没有违背需求规律。

7.假定一厂商对其商品采取降价促销,结果收入反而减少。请问该厂商生产的商品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

答:这类商品属于需求缺乏弹性(|E|<1)的商品。分析如D下:由于TR=P•Q,所以(1)对于|E|>1的富于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D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反方向的变动。(2)对于0<|E|<1的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D售收入减少,相反,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即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同方向的变动。(3)对于|E|=1的单位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D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

该厂商生产的这类商品属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下降的幅度要大于因降低价格所导致的需求量上升的幅度,从而使销售收入减少。

8.“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的民航运输业遭到重创,试分析这一事件对下列行业的影响:(1)铁路运输;(2)原油生产;(3)家用电器制造。

答:(1)铁路运输是民航运输的替代品,民航运输业的重创使得对铁路运输的需求上升。(2)原油生产是民航运输业的互补品,民航运输业的重创使得对原油的需求下降,从而减少了原油的生产。(3)家用电器和民航运输业是非关联产品,两者之间没有关系,民航运输业的重创不会对家用电器的需求产生影响。

9.分析下列事件对婴儿奶粉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影响,并画出图形:(1)某一品牌奶粉中查出有毒化学物质;(2)政府鼓励母乳喂养婴儿;(3)干旱导致牧场草地产量减少。

答:(1)品牌奶粉中查出有毒化学物质,导致对婴儿奶粉的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如图1-7所示,需求减少导致需求曲线从D左移到D,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均衡价格下降,12均衡产量减少。

图1-7  婴儿奶粉市场的均衡(2)母乳是奶粉的替代品。政府鼓励母乳喂养婴儿,会降低对婴儿奶粉的需求,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如图1-7所示,需求减少导致需求曲线从D左移到D,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均衡价12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3)干旱使牧草草地产量减少,奶粉供给会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如图1-8所示,奶粉供给减少导致供给曲线从S1左移到S,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2

图1-8  婴儿奶粉市场的均衡

10.假定一种游戏机的市场供给和需求函数分别为:P=2Q和SP=426-Q。D(1)当价格为350元时,有多少游戏机将能成交?当价格降为140元时,又有多少?在这两种价格下,买卖双方谁会不满?(2)求游戏机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3)求游戏机厂商的收入。

解:供给函数P=2Q,需求函数P=426-Q。SD(1)当P=350时,Q=175,Q=76,市场过剩,只有76台游SD戏机能成交。

当P=140时,Q=70,Q=286,市场短缺,有70台游戏机可SD以成交。

当价格为350时,卖方会不满;当价格为140时,买方会不满。(2)当均衡时,P=2Q=P=426-Q,此时均衡产量Q=142,SD均衡价格P=284。(3)游戏机厂商的收入为:PQ=284×142=40328。

11.假定某市对一场足球赛座位的需求函数为,而座位的供给是固定的:Q=90000。(1)求均衡门票价和均衡座位数,并画出图形。(2)如果主办单位制定的门票价为50元,请问会有多少愿意看球的球迷买不到球票?

解:需求函数

供给函数Q=90000。(1)均衡时,P=100,Q=90000。由此所绘图形见图1-9。(2)P=50时,需求量Q=92500,会有2500个球迷买不到球票。

图1-9  足球赛门票的供求均衡

12.假定一个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函数分别为:P=4Q和P=S12-2Q。D(1)求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并画出图形;(2)如果政府对生产者每单位产量征税6元,求此时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3)如果政府对消费者征等量税,求此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并比较两种税收的结果。

解:(1)联立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得:Q=2,P=8。如图1-10所示。

图1-10  供求均衡(2)如果政府对生产者每单位产量征税6元,均衡条件下P=PDS+6,联立下述四个方程:

解得:均衡价格P=10,均衡产量Q=1。D(3)如果政府对消费者征等量税,即每单位产量征税6元,均衡条件下P-6=P。这种情况下,均衡价格P=10,均衡产量Q=DSD1。可以看出,不管是向厂商征税还是向消费者征税,征税效果都一样,都带来了产量减少,价格下降,税赋由厂商和消费者共同分摊,税收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