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新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00:45:47

点击下载

作者:王昆来,杜国海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企业伦理新论

企业伦理新论试读:

前言

在古典经济管理理论时代,企业就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满足社会需要。“经济活动与伦理道德无关”、“讲求伦理与追求利益是对立的”、“企业只要遵守法律就够了”、“讲伦理道德只是企业为了装饰门面的举措”等思想在大多数经济管理者的眼里是实实在在的“真理”。然而,这些“真理”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们看到,企业对于社会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产品和劳务的经济组织,它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我们所有人发生联系。传统企业的利益关系特别简单,主要是所有者和雇工之间的关系。而在现代社会中,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群体发生着联系,除了企业所有者与雇工的关系外,还有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企业与供应商、政府、竞争对手、工会、环境等的关系。企业已经成为了社会中的“一员”,而并非独立于社会之外。

既然企业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那么正如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企业的经营活动必然脱离不了伦理因素。或者说,在现代社会中,企业要生存发展,必然要涉及到而且必须处理好企业伦理道德问题。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各个国家和经济组织遵守共同交易规则的要求越来越高,伦理因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方对企业伦理问题的关注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消费者反欺骗、反污染、反不正当竞争的呼声的高涨,越来越多的企业注意将伦理道德因素纳入企业活动的范围。我国对企业伦理问题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我国对企业伦理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广泛。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但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同时,却引发了许多经营道德问题,如制假售假、恶性竞争、企业失信、环境污染等一些列损害社会利益的企业行为。因而,企业伦理问题摆在了许多学者的眼前。

企业伦理是指企业在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同时,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这种规范不仅约束企业的所有者和企业员工,而且还要求企业作为“社会人”,必须正确处理好其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我们认为,在现代社会,企业是一个具有生命的“人”。也就是说,企业是有其人格存在的,而企业伦理正是其人格化的需要。一个长寿的企业往往表现为其人格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人类进化与社会文化进化两个过程之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保持与社会的良好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low),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上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是根据人的需求层次而提出的。我们认为,企业作为大写的“社会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其同样贴切。具体而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伦理的需要是不同的:在企业建立初期,第一要务是“活下来”。这时企业所关注的伦理因素主要是为其生存服务,如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尽可能争取一定的现金流、想办法在激烈竞争的夹缝中寻求生机等;在企业求得暂时生存后,另一个问题便会出现,即怎样才能“活得好”。这便是企业安全的需要。在这一阶段,企业伦理侧重点应是密切关注顾客的需求与员工的利益,确保长久安全;在企业的安全保障确保之后,企业归属与爱的需求随之产生。企业希望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为此必须更注重企业的社会影响,重视企业伦理建设,以求“活得爽”;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企业这个“社会人”也不例外。这便是企业尊重的需要。企业要想在这一阶段“活得美”,在“合理利己”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企业伦理建设,尽可能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便是“活得大气”。这源自企业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一层次上,企业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最大化,企业伦理建设完善、实施有力,企业经营活动得到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高度赞同,企业声誉享誉全球,企业生命长久不衰。

1984年,弗里曼(Edward Freeman)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他指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管理活动。利益相关者理论把企业看作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约,在对股东利益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必须考虑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确保实现企业价值长期的最大化。我们把企业的经营活动看作是一种社会各方合作活动。对企业而言,拥有并善待高素质的员工、向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或服务、稳定和供应商的长期合作、争取社会公众的理解与合作、赢得政府的支持、培育良好的社会声誉等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良性发展。而企业的所有者、员工、顾客、供应商、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他们也离不开企业,尤其是“善待”他们的企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伦理是利益相关者竞争双赢的选择。

针对以上观点,本书共分为八章进行阐述。

第一章:CEO的人文及伦理素养。重点探讨CEO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及在现代企业中,CEO应具备怎样的伦理素养和人文素质。

第二章:企业伦理的建设与投资。深刻解析企业伦理的含义,分析企业伦理建设与投资的意义,并指出企业伦理建设与投资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企业伦理的观念与模式。重点阐述企业伦理的核心观念,分析企业伦理的主要模式,并对企业伦理模式建设的关联因素进行分析。

第四章:企业伦理决策与困境。分析企业伦理决策的重要性,探讨企业伦理决策模型与过程,提出企业在面临伦理决策困境时的对策。

第五章:企业经营管理的伦理问题。从企业与员工的伦理关系入手,分析企业道德与员工道德,并对企业员工的基本权利与幸福管理进行解析和阐述。

第六章:企业的社会责任。分析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并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路径。

第七章:企业专业伦理探讨一。探讨内容包括:公司治理中的企业伦理、全球经营中的企业伦理、信息管理中的企业伦理、非营利性组织的企业伦理以及商务环境与企业伦理。

第八章:企业专业伦理探讨二。探讨内容包括:服务伦理、电子商务伦理、以及会计伦理。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文献、专著和网络资料,借鉴了许多业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难以全部注明,恳请学术前辈们见谅。由于我们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也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CEO的人文及伦理素养

【知识目标】

了解CEO及其职能;

了解CEO伦理道德素养的基本内涵;理解CEO进行企业伦理决策的依据;分析形成和提升CEO人文素质的方法;【技能目标】

掌握CEO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具备的素质。【本章内容】

第一节 CEO与企业的关系

知识经济的兴起,一方面要求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并在经营决策上注重掌握和运用决策支持系统,减少管理层次,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转变思维方式,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企业人员的学习能力。CEO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出现的。CEO职位的设立或制订,为企业更有效率的经营管理开辟了新途径。

一、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初探

(一)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含义“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是指在企业内,为使生产、采购、物流、营业、劳动力、财务等各种业务,能按经营目的顺利地执行、有效地调整而所进行的管理、运营活动,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企业成员进行激励,以实现其任务和[1]目标一系列工作的总和。”具体地说,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包括:合理确定企业的经营形式和管理体制,设置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搞好市场调查,掌握经济信息,确定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和生产结构;编制经营计划,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加强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搞好设备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合理组织产品销售,做好销售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处理好收益和利润的分配;全面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开展企业经营诊断等。(二)企业进行有效经营管理的一般特性

任何企业主或者管理者要想把企业做好做强,都需要理解企业的本质要素及管理的一般特性,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要使企业发展[2]好,在经营管理中应注意以下一些共同特性”:

1.企业主或管理者应重视企业的整体价值,而不仅仅只关注企业的具体业务或产品销售

企业主和管理者在企业经营或管理中应重视企业的整体价值,包括企业的形象、企业的品牌、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其他无形资产等,而不是仅重视企业利润最大化,也不是仅重视某个具体的业务项目。重视整体价值经营的企业往往追求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而不只是追求经济方面的形象。重视整体价值的企业能使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很好地发挥效益,同时对于企业主和管理者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当企业进入一定的规模和盈利后,企业主和管理者就会发现,光有盈利的价值是不能刺激企业继续稳定发展的,企业还需要得到行业和社会的认可,从而提高社会地位才会获得发展动力。所以,一个优秀的企业总是朝着整体价值这个方向前进的。

2.企业主和管理要想企业壮大,就必须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并处于可持续增长的态势

所谓稳定就是跳跃或者波动不大,不是任何时候都保持了一个超常规发展的模式或状态。企业在创业阶段需要跳跃式的超常规的发展,这样可使得企业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并获得一席之地。但是在商业模式获得一定社会资源和地位以后,企业就需要比较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企业要保持稳定的增长不是容易的事情,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发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存在各种障碍,包括产业升级与变动、市场需求改变等带来的不适应问题,从而导致企业因为不能充分适应市场而退步。例如,国内电器的行业发展,在刚开始制造和经营的时候发现利润很大,企业发展很顺利。但随着市场竞争和行业规范的越来越激烈和规范,整个行业卷入降价竞争的漩涡,使得许多缺乏足够竞争力的企业难以保障稳定的增长。因此,企业要做到稳定的可持续增长,需要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企业在思考管理模式时一定要把企业战略作为企业的重要部分,不能就业务谈业务,没有规划和战略渠道。

3.企业主和管理者在对企业的治理中应保证企业治理结构稳定、决策科学

一个发展良好的企业中,企业的治理是团队治理,而不是一个人的一言堂,并且整个团队有培养接班人和职位晋升的合理程序。当企业发展遇到问题时,团队的高层在处理问题时具有能力的互补特质,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存在或者缺失使得企业承受巨大的风险。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团队合作和科学决策是一个好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要求。

4.企业主和管理者要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鼓励和激励员工追求卓越

好的企业必定因为它具有强烈的上进心才能使其成为好的企业,没有哪个企业完全是靠运气就能成为好企业的。只有企业追求卓越,如在技术、影响力、竞争力等方面追求在行业的领先地位,才能不断地完善企业的运营及管理模式,才会带领企业往更高的层次发展。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就会对企业主和管理者提出更高层次的管理能力和要求。如企业主和管理者不能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往往会阻碍或抑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在追求企业卓越的同时,对员工进行适当的激励和鼓励,从而提高其执行力、综合素质、服务能力、业务素养等,也是企业发展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总之,只有当企业内所有员工都把追求卓越当成一种信念,企业才能向着卓越的道路快速前进。

5.企业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产业的发展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如果企业不具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就不能很好的适应产业链中的竞争要求。商业模式的选择和改进对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以“家乐福”等超市的商业模式为例,首先它以规模化和价格优势作为商业模式的基础,这可能很多连锁超市企业都具备这个特点。但是,在很多类似连锁超市中,在其他可以促进商业模式完善的要素比如选址、货品的选择和陈列、顾客调查、人员管理、采购等各方面意识淡薄或能力不足,因而就显得“家乐福”的商业模式更具竞争力,发展更为迅猛。

6.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员工和企业主、管理者的共同奋斗,员工的个体发展总是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当企业的发展能给予员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信心的时候,员工也将把自己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当然,员工对企业要有信心还需要一些其他因素,不光是企业领导负责、企业表现好,它也还需要比如企业治理和管理的透明化,企业重视竞争的公平化,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企业是否在朝着理想的未来前进,企业领导是否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员工是否真正参与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规划中来等。也就是说,企业管理只有在它的各个层面始终以人为本、注重双赢,才能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源动力。[1]蒋运通编著.企业经营战略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4).[2]陈少峰.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7).

二、CEO概述

(一)什么是CEO

CEO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的英文缩写,是在一个企业中负责日常经营管理的最高级管理人员,通称为首席执行官,又称作行政总裁或最高执行长。严格来说,首席执行官是一个不恰当的称呼,行政总裁才是CEO最恰当的翻译。“但由于“首席执行官”这个名词在中[1]国内地已经广泛传开,人们已经慢慢习惯了这个不恰当的称谓”。

CEO向公司的董事会负责,而且往往是董事会的成员之一,在公司或组织内部拥有最终的执行、经营、管理、决策的权力。在较小的企业中首席执行官可能同时又是董事会主席和总裁,但在大企业中这些职务往往是由不同的人担任的,避免一个人在企业中扮演过大的角色、拥有过多的权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公司本身与公司的拥有人(即股东)之间发生利益冲突。因此,CEO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企业领导人与职业经理人两种身份的合一。CEO制度实质上是将董事会的一些决策权过渡到经理手中。(二)CEO的职能

在现代企业中,CEO是企业主或董事会与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CEO主管企业的全面工作,包括企业的定位、发展、规划、经营、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等,向董事会或企业主负责。CEO与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主管、人事部主管、营运主管、各部门经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等组成一个执行机构,为实现企业的目标努力。由于各个企业的经营范围、规模大小、环境条件等都不一样,各企业CEO的具体工作和职能也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所有的CEO都会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权衡企业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并做好决策。概括起来,CEO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首脑人物职能。作为企业的首脑人物,CEO必须对公司的一切重大经营运作事项进行决策,包括财务、经营方向、业务范围等。另外,CEO除了主持公司的日常业务活动外,还有任免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对外签订合同或处理业务的职能。

2.监督职能。CEO参与董事会的决策,执行董事会的决议,督促下属执行企业决策。同时CEO还要关注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收集企业内外的各种有关资料,分析企业可利用的各种机会与可能遇到的威胁,从全局出发来处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信息传递职能。即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CEO要把企业外部的有关信息传递给自己的企业,同时也要把企业的信息传递给企业外部。

4.资源分配职能。CEO要对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流向进行决策,使得企业的资源能合理的最大化利用,这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

5.谈判者职能。

CEO代表企业参加各种对外谈判,并在谈判中就涉及到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地作出决策。(三)中外企业中的CEO

CEO最早起源于美国公司结构治理。近年来,中国一些企业纷纷实行首席执行官制度,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批企业首席执行官(CEO)。CEO制度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权交给最有能力去管理公司的人,这个人就是CEO,也就是首席执行官。有时候,担任企业CEO的,可以是董事长或副董事长,也可以是总经理。

在国外,CEO是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已建立并运转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随着跨国公司全球业务的拓展,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日渐繁忙。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阻滞和沟通障碍,影响了经理层对企业重大决策的快速反应和执行能力,为改变这种信息传递阻滞和沟通障碍给企业面对市场经营带来的时效性的缺陷,就必须要有一个衔接决策层和执行层的角色出现,为此,CEO在国外跨国公司和企业产生。“CEO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原来董事会手[2]中的一些决策权过渡到原有经营层手中。”对CEO的约束主要不是董事会,而是企业中一个称为战略决策委员会的机构。这种战略决策委员会才是支持或否定CEO经营决策的主要权力机构。在许多国家,组成战略决策委员会的人员大部分不是企业中的人,更不是企业的出资人,而是社会上从事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等方面专业的知名人士。所以说,CEO的设立,体现了能者为之,以人为本和为人力资本合理定价的思想。

近年来,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在国际化经营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经营业绩总体上还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的盲目性、短视性,缺乏战略规划能力。因此,在我国很多的企业CEO并非是真正拥有名副其实的决策权的CEO,某些时候,董事长和总经理才是真正的CEO。有些研究指出,在中国:(1)在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情况下,这个人就是CEO。这种情况与美国的董事长兼CEO相似,有20.9%的中国上市公司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该类公司的决策和执行权高度合一;(2)在董事长不任总经理并且不是每天在公司上班的情况下,总经理可以看作是CEO。这种情况与美国的董事长和CEO分任情况类似,该类公司的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对分离,有34.3%的中国上市公司是这种情况;(3)在上述两者之间,董事长不任总经理但每天在公司上班,这种情况下,董事长和总经理都具有CEO的职能,类似于国外往往在两个公司合并后的磨合期产生的双CEO现象。至于实际运作中董事长和总经理谁的权力更大就要看实际情况了,一般而论可能董事长强一些而总经理弱一些,有44.8%的中国上市公司是这种情况。产生这种结果,也有我国法律的原因,《公司法》规定董事长是法定代表人,并且董事长在董事会闭会期间有代行董事会部分职责的权力——而不是董事执行委员会在董事会闭会期间代行董事会。如果天天在公司上班,董事长必然要介入到执行活动中。因此,在中国,在CEO体制下,董事长与CEO是否由同一人兼任要根据各公司具体情况而定,建立起适合CEO体制的董事会治理机制和结构是当前更为关键的问题。[1]裴明宪.董事长、总裁和CEO——浅谈公司高管的称谓与实质[J].明宪商业评论,2005,(11).[2]裴明宪.董事长、总裁和CEO——浅谈公司高管的称谓与实质[J].明宪商业评论,2005,(11)

第二节 CEO的伦理素养及应具备的人文素质

在企业发展中,为了促进讲道德、负责任的CEO的个人决策,企业必须提高CEO的个人道德素养,加强合乎道德的组织文化建设。虽然CEO个人的道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为个体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所定型,而且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大,但是,在构建企业伦理体系中,还必须利用组织文化的因素如信念、榜样、机会和激励等影响CEO个人的决策,塑造其个人的道德品质。

一、CEO与企业伦理决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讲求伦理道德的企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只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不讲伦理道德的企业终将被淘汰。作为CEO就应该清楚地知道: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讲道德、负责任的企业管理决策,并努力在企业内部确立这些因素,以便促成讲道德、负责任的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一)伦理决策

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就是决策。长期以来,人们对企业决策的判断与评价,主要关注的是决策的经济后果,是经济效益能否最大化。然而在今天,在社会要求企业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而企业也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声誉的现时代,企业决策的伦理后果也需要引起管理者更多的关注。我们把关注伦理后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力争使企业的行为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企业决策,称之为伦理决策。

企业的伦理性决策包括:以人为本、用户至上、不断创新、竞争进取、质量兴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它们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引导和激励着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乃至整个企业的行为,形成企业文化的力量,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二)CEO的伦理决策

CEO作为企业的重要决策者,为了企业的长久发展,必须保证其决策能够关注伦理后果,即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企业的行为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关于CEO如何进行伦理性的科学决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索:“一是CEO面临哪些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需要他们在决策时正确对待;二是CEO在决策过程中应遵循何种伦理[1]思想作为指导原则。”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CEO会碰到与伦理有关的诸多问题。比如,美国在90年代初对许多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了解美国工商界人士对伦理政策与规程的看法,包括工商企业所面临的伦理问题以及相关的决策原则等。这一调查材料是根据对711家企业的研究而总结出来的,通过调查,把他们搜集到的各企业所面对的主要伦理问题进行排队,按其重要性而排出26项问题,见下列各项:吸毒与酗酒;职工在企业内部有盗窃行为;企业与职工之间有利益冲突;对质量控制的掌握;工资福利等分配是否公平;有关资产信息的误用、不实;支出会计的不实;工厂关闭与停产;对公司的评估不当;生产造成环境污染;对其他公司、单位信息的误用;对竞争对手信息获取方法不当;账目与各种文档的不准确;收受过多的赠品与消闲享受;进行不实的广告与误导;给对方过多的赠品与消闲享受;收取佣金与回扣;企业内部员工私下交易;与地方社区拉关系;没有信用;行贿、受贿;政治上捐款等非法活动;与地方政府的不正当关系;与联邦政府的不正当关系;对政府的工时收费不准确;与外国政府及其代表机构的不正当关系等。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决策,给企业CEO提出了挑战。从我国的情况看,上述许多问题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存在问题不足为奇,重要的是企业CEO如何对待。核心问题不在于是否认识这类问题的是非,而在于明知不对但为了本单位或某些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其危害于社会与人民大众。突出的问题如污染环境、损公肥己、贪污受贿等可以说禁而不止,流毒甚广,危害深远,值得政府、管理机构、企业领导共同深入研究。

CEO在企业伦理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思想大致有以下三种:

1.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

功利主义起源于18世纪到19世纪的社会和政治哲学。功利主义与部分产生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运动类似。很多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以及企业和管理的模型都根植于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以行动的结果来对是否去实施来进行决策,它选择对整体结果“更好”或者“最好”的方式来做事。

功利主义强调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好的商品,支持民主机构和民主政治,反对职位小群体和政治少数派提供利益。功利主义者的决策都基于结果而进行,但这些结果都可能有每个情况的特殊方面,功利主义者都有很实际的倾向。也就是说在某个情况下所有的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它只重视结果的影响。例如某企业对童工的使用。童工的使用肯定存在某种程度上与伦理相悖的问题:童工遭受身体和心理的伤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所获得的低工资并不能使童工及其家庭脱离贫困等。但是,换一种结果进行比较,如果拒绝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当童工的机会,这些孩子们可能仍然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他们的生活会更加贫困;没有去工作的机会,这些孩子得到钱的途径可能是通过其他非法途径获得。所以,在功利主义看来,允许童工在工厂里做工并赚取一定的收入,对这些孩子来说是最好的结果。

功利主义认为,最有效的经济是自由市场下的资本主义经济。这就要求企业应该以寻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个观念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来说至关重要,通过追求利益,企业保证稀缺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并保证这些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因此,竞争性的市场是实现功利主义的目标,即幸福最大化的最有效手段。

2.道义主义伦理思想

功利主义以结果进行决策就伦理而言只是负责任的决策的一部分,一些决策应该以原则为中心。当原则比结果更重要时,社会和组织就需要遵循某些原则来体现伦理道德,也就是这里需要论述的道义伦理。道义伦理原则可以被看做是某种规则,这种伦理的方法告诉我们应该和必须遵守哪些规则,即使这些规则最后并没有带来好的结果或者甚至会带来更坏的结果。规则或原则创造了能够约束行为的义务。商业环境中的决策包括了很多需要遵守的规则,即使结果并不受人欢迎,还有很多规则来自我们进入的机构以及我们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例如,每个企业都规定了一系列希望员工遵守的规则,有些是明确规定的行为规范,有些是员工手册里的规则,而有些则是仅仅是领导简单的规定。如果组织当中的所有成员始终处于非常自由的状态,那么这个组织的运作就是无效的,任何合作性的活动都需要成员间彼此的合作,它需要每个成员都遵守其中的规则。

道义伦理的基本原则就是尊重每个人的尊严,不能把他人作为达到我们目的的工具。我们基本的义务是视他人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因此不能仅仅成为他人达到目的的工具。每个人都对其他人有相同的义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基本的道德权利——有权利被他人尊敬,他人不能只拿我们当成工具,每个人都有权利被视为自主的个体。因此,道德权利是道义伦理的核心。每个人内在的尊严意味着我们不能随意对待他人,道德权利保证每个个体尊严免受损害,不能随意把他人当成手段和工具,在道德权利的要求下,一些行为和决策是禁止的。

3.公平正义原则伦理思想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一书,自1971年问世后,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广泛重视,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政治哲学、法学和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正义论认为,基本的伦理制度作为保证社会合作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其理论包括两个主要成分:一种决定正义原则的方法,这种方法用来管理社会;以及这个方法发展出的特殊原则。为了确保原则的公平公正,假设每个人都不了解他们生活的具体细节或特点;他们都不了解自身的能力和缺陷以及优势和劣势;他们也并不了解自己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如何。按罗尔斯的观点:他们在“无知之幕”之后。当他们从幕后走出来时,必须遵从在“无知之幕”掩盖时制定的规则。为了确保每个人被当成目的而非手段,这些人必须全体对原则达成一致。这些最初的条件,罗尔斯称其为“原始位置”,它保证所制定的原则是公平的,这是罗尔斯公平概念的最基本价值。“原始位置”的概念,意味着要在“无知之幕”的遮盖下做出决策,这是罗尔斯公平正义原则伦理思想的核心,它认为公平是一个公正决策和一个公正组织的最核心元素。我们应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决策,我们的社会结构应该用这种方式组织,无论我们是谁,这种方式对于我们来说都可以接受。

在这种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公平的特殊原则,对于经济和企业机构的决策来说都是具有价值的工具,其原则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来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社会的利益和负担应该被平等分配。[1][美]劳拉P.哈特曼,乔.德斯贾丁斯,[中]苏勇,郑琴琴,顾倩妮.企业伦理学(中国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

二、CEO的伦理道德素养

企业决策是由CEO或董事会作出,他们的道德素养直接反映了企业决策者的伦理道德素养。CEO的伦理道德素养包括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一)CEO的个人价值观念

个体的决策和行动都是有目的和手段的,而目的和手段都是建立在某种信念或价值观之上的。价值观就是一个人选择行动所根据的信念,它指导着个人的行动和行为,是个体进行决策的依据。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会作出什么样的决策和行动。因此,CEO所具有的道德价值观念是做出合乎道德决策的关键因素。

CEO所具有价值观念可以分为两种:终极价值与工具价值。终极价值是指CEO对人生的终极目标或最终生存状态的信念,比如身心健康、友爱情谊、创造,乃至功成名就等等。工具价值观是指人们认为是正确的达到终极价值的手段和行为方式,如勤奋、诚信等。经调查表明,大多CEO最看重的终极价值是“自我实现”、“家庭安全”和“自由”,最看重的工具性价值则是“负责”、“诚实”和“能力”。工具价值虽然是达到终极价值的工具,但它们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因为不同的终极价值会引起相同的工具价值,比如“自我实现”这种终极价值不同于“功成名就”这种终极价值,但它们可能都会产生“勤奋”的工具价值;“利他主义”不同于“利己主义”,但他们可能都会引起“诚信”。不道德的终极价值往往会引起不道德的工具价值。

CEO的价值观在企业决策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其他因素。就CEO而言,主要有两种因素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一是CEO的自信程度。自信心强的CEO不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这样的CEO在为人处事中更加依赖于自己的信念或价值观;二是CEO的自控感。自控感差的CEO相信人生是被命运或运气决定的,因此责任感较差,易受组织内的其他力量影响;而自控感强的CEO则相信人生是由自己和自己的行为决定的,因策责任感较强,易依赖自己的价值观来指导行为。(二)CEO的伦理道德发展水平

CEO的伦理道德水平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指导着CEO行为的外在规则会逐渐内化,变为内在的理想、信念和良心等,于是外在的规则和标准就为自我的内部控制所取代。总的来说,CEO的道德发展可分为以下一些阶段:

阶段一,道德的标准是有形的后果,正确的行为是为避免惩罚。

阶段二,道德的标准是个人需要的满足,正确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前两个阶段的道德水平发展中,CEO的道德发展需要都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发展。

阶段三,道德的标准是得到他人的赞许,正确的行为是为了他人把自己视为好人。

阶段四,道德的标准是合法,正确的行为是为了遵循法律与权威。

在这两个阶段的道德发展水平中,CEO的道德发展是以团队为中心的发展,其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为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同。

阶段五,道德的标准是尊重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一致,正确的行为是为了遵循社会契约。

阶段六,道德的标准是普遍的原则,正确的行为是由于认识到了正义和公平的原则以及普遍的人权。

并不是所有的CEO的道德发展都能达到上述的六个阶段的水平,CEO在道德发展的道路上达到的阶段越高,其决策和行为也会越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CEO成为职业化管理者的本质要素。所谓德才兼备的人,在企业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企业CEO,其特点就是职业道德比较完满。CEO在从事并承担自己的工作职责中,与企业主之间建立了契约化的承诺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CEO必须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组织的目标,必须审慎地寻找实现目标的手段并追求岗位职责的最优效果,同时必须全力以赴执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忠诚、审慎、公正和勤勉是CEO职业道德中内在性的四个具有原则意义的准则。

三、CEO的“胜任素质”研究

胜任素质的应用起源于21世纪50年代初。当时,美国国务院感到以智力因素为基础选拔外交官的效果不理想。许多表面上很优秀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却令人非常失望。在这种情况下,麦克里兰博士应邀帮助美国国务院设计一种能够有效地预测实际工作业绩的人员选拔方法。在项目过程中,麦克里兰博士应用了奠定胜任素质方法基础的一些关键性的理论和技术。例如:抛弃对人才条件的预设前提,从第一手材料出发,通过对工作表现优秀与一般的外交官的具体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识别能够真正区分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胜任素质方法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许多著名企业的使用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显著的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强化组织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一)“胜任素质”概述

20世纪70年代初期,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教授在其文章中正式提出了胜任素质的概念。他认为:决定一个人在工作上能否取得好的成就,除了拥有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取决于其深藏在大脑中的人格特质、动机及价值观等,这些潜在的因素能较好的预测个人在特定岗位上的工作绩效。麦克利兰把这些能区分组织环境中特定工作岗位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定义为胜任素质,也叫胜任力。

关于胜任素质的定义,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胜任素质说明的是潜在的、持久的个人特征;另一种观点认为,胜任素质应是个体的相关行为的类别。尽管胜任素质的定义各不不同,但各种定义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了胜任素质概念的精髓:知识、技能、态度和特质。同时,各种不同的定义揭示了胜任素质与工作绩效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即胜任素质在工作中得以体现,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另外,由于人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特质等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胜任素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训练与发展等途径来逐步增强。(二)CEO在企业经营中应具备的素质

1.个人素质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CEO的个体素质决定了他是否能胜任企业的要求,并带领企业员工通过各项决策和经营管理来提升企业的价值。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CEO应该具备以下个人素质:

前瞻性:CEO要纵观全局,并把整体观点通告给企业员工。这样,企业内所有人员就可以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从而达到发动群众、将大家的努力协调一致,创建一个单一的、有凝聚力的、生机勃勃的组织。

信任:没有信任,前瞻性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信任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为创建一个坚强有力、使人心情愉快的团体群策群力。要树立起信任之风,CEO要能与别人交流信息,分享权力。其目的是营造诚实的文化氛围。

参与意识:一个机构的能力大小在于其员工的参与意识和奉献精神。CEO要调动员工积极性,使他们劲往一处使,激发起全部门所有员工全身心的参与奉献。

求知欲:CEO对自己要有深人的了解,对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必须有清楚的认识。这要求CEO终身不渝的探索发现。CEO还必须能够适应新的条件。CEO所领导的机构也要有这样的能力,必须不断的改善和创新。CEO还必须鼓励员工更新思想观念,学习掌握新技能。

多样性:高超的CEO懂得多样性的重要作用,也了解偏颇的害处。他们明白,自己也有某些偏好,于是就以赞赏的态度鼓励人们各有侧重的积极方面。在其所在部门,他们一心一意地创造一种相互尊重的文化氛围。

创造性:在聪明的方法比高强度劳动更能发挥作用的社会,创造性是至关重要的。CEO对员工的聪明才智也特别留意,取其长,弃其短,要鼓励员工大胆地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技术方面作出投人,以使员工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笃实精神:CEO必须有信仰。作为社会公民,以个人身份,他应懂得,根据奉行多年的原则标准,生活中什么东西为重为大。所有明智的领导者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都有自己的是非观。好的CEO知道,遵守道德规范是很划算的事。集体意识:社会需要公民共同承担义务,社会鼓励最佳的行为表现。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乃人之天性。成熟的CEO都很重视其所在部门对周围社会所承担的责任。CEO还应该视自己为自然环境的管理人。

以上八种个人素质是个体作为企业CEO必备的要素,是领导一个企业迈向成功的核心内容。

2.能力要素

一个好的CEO在带领企业奋勇前进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具备个体素质以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包括:

技术技能或业务技能。它对于组织中实际创造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基层或一线管理人员来说最为重要,这些能力包括方法、程序和技术等方面。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设计工程师、市场研究人员、会计师和计算机程序编制员的业务能力,业务能力在这三类能力中是最具体的,而且在学校和职业培训计划中强调得最多。随着管理人员在组织层次中逐步上升,业务知识的重要性逐步下降,对其他种类的能力的需求则开始增加,这时CEO越来越多地依赖下属的业务能力。但是,如果企业CEO不了解技术技能和业务技能,在进行决策中,是不能科学的进行决策的。

人文技能或交际技能。这些技能和激励、处理冲突、配置协作精神等能力有关。它们涉及CEO与接触的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于任何层次的领导者来说,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是一样的。CEO必须对人们的态度、感情和需要作出灵敏的反应,估计人们对自己的言行将作出怎样的评价。

观念技能或概念形成技能。观念技能对组织中的高层领导者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它要求领导者要具有长远规划、广泛思考和培植精神关怀的能力。这些能力通常包括分析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预见能力。在一个组织中,并不是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具有概念形成能力。例如,如果一名颇有成效的推销员无法把其姻熟的业务能力转化为概念形成能力,那么他就只能一辈子与推销为伍,而不能成为推销部的领导者。(三)“胜任素质”与企业CEO

胜任素质是一个人潜在的素质,隐含着表现力或思考力,这种力量可以类推到个人工作或生活上各种不同的情况,它包括如下几个层面:

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

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

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

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

特质:指个性身体素质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

动机: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持续渴望进而付诸行动的内驱力。

从上述对企业员工胜任素质的具体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企业要选择一名合格的CEO就需要对可能的个体从以上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考察;作为个体,要符合一个企业对CEO的要求,必须在知识、技能、社会角色扮演、自我认识、特质、动机等诸多方面进行升华,力求适应企业要求。

四、如何形成和提升CEO的人文素质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在成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源,能够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经成为了个人获取成功的主要标志。”如何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呢?卓有成效的基础在于管理者善于自我管理。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每一个CEO的职业梦想,也是每一个CEO核心竞争力所在。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人文素质在CEO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那么CEO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呢?“概括而言,主要包含了以下[1]九个方面的内容”:(一)学会准确的自我定位

CEO在职业生涯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就是学会定位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在什么位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企业和自己创造价值。角色定位不准或不清晰,就容易造成角色错位,角色越位,角色不到位和角色迷失等现象。轻者产生人际关系不融洽,工作摩擦多,绩效下降,重者则频繁跳槽或者被淘汰出局。(二)清晰自己的目标,让目标引导自我

目标决定成功,CEO要将自己的职业目标与人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清晰的认知,并在个人发展(包括健康与能力拓展)、事业经济(包括理财与事业发展)、兴趣爱好(包括休闲与心灵感悟)、和谐关系(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实现协调与平衡,让目标引导自我,提升自我价值观,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做好自己的人生决策。(三)提升自己对时间的管理能力

人生管理实质上就是时间管理,时间的稀缺性体现了生命的有限性。卓有成效的CEO要最终表现在对时间的管理上,表现在能否科学地分析时间、利用时间、管理时间、节约时间,进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自身职业的最大化价值。(四)锻炼自我沟通能力,用语言提升自我价值和工作效率

研究表明,70%以上的管理工作是在沟通中完成的,70%以上的管理问题是因为沟通不畅造成的。所以,CEO应该了解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沟通的含义,不断提升自我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掌握信息发送、接收的技巧,善于倾听和反馈,才能在与客户、企业主、下属、同事等人际交往中争取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五)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

不少能力出众、业绩不俗的经理人,一直得不到提拔和重用,在调查中发现,不是因为他们的品质有问题,而是他们情商欠缺的缘故。有些人简单地将情商等同于人际关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CEO只有在认识自己、控制情绪、自我激励的同时,了解他人、接纳他人并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才能达到自身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共赢。(六)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管理是人生目标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CEO的成败。CEO必须在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评估职业环境的基础上,科学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未来,才能将自己的目标通过持续的行动变成现实。(七)经营自己的人脉,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

人际关系是第二生产力。对于企业CEO来说,个体素质与专业能力是利刃,人脉是秘密武器。所以,CEO要想在企业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成功,就需要对人脉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整合、经营和管理。(八)学习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经理人的职业竞争力最终将体现在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上,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将是每一个职业CEO的基本生存方式。如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与选择将决定不同的职业成就和人生前程。(九)保持身心健康和愉悦

CEO的身心健康是企业健康的基础,因为CEO是企业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CEO的生命健康不能不牵扯到企业组织的战略发展和经营管理。所以在充满巨大压力的职场中,CEO必须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健康,愉悦自己的身心,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在职场中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去迎接职业挑战,创造企业辉煌。【本章小结】

本章第一节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入手,分析CEO产生的背景,并对CEO的概念、职能详细论述;第二节通过对企业伦理价值体系的分析,强调CEO的伦理素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对CEO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具体途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初步了解企业CEO的概念以及其在企业中的职责和作用,掌握CEO伦理决策的依据和方法,能够认识到CEO的伦理道德素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分析CEO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方式方法。【思考与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CEO

2.企业的伦理决策

3.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二、简答题

1.CEO的职能有哪些?

2.如何形成和提升CEO的人文素质?

三、论述题

CEO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具备哪些素质?

四、思考题

如何才能做一个出色的伦理型CEO?【本章参考文献】:

[1]陈少峰.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7).

[2]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曹凤月编著.企业伦理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赵德志.现代西方企业伦理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6][美]劳拉P.哈特曼,乔.德斯贾丁斯,[中]苏勇,郑琴琴,顾倩妮.企业伦理学(中国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

[7]宋振杰.自我管理:经理人九大能力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8]徐大建.企业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张应杭.企业伦理: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0]张秀玉.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1]蒋运通编著.企业经营战略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4).

[12]徐仁明编著.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5).

[13]刘红叶.企业伦理概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14]冯子酉.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5]谭云清,朱荣林,韩忠雪.产品市场竞争、经理报酬与公司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管理评论,2008,(2).

[16]李新春,苏晓华.总经理继任:西方的理论和我国的实践[J].管理世界,2001,(4).

[17]刘星,蒋荣.中国上市公司CEO继任特征与公司业绩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6,(6).

[18]薛毓.西方CEO继任者来源理论及成本收益分析[J].江苏商论,2003,(8).

[19]李新春,苏晓华.总经理继任:西方的理论和我国的实践[J].管理世界,2001,(4).

[20]黎冲森.CEO的困境与出路[J].企业文化,2010,(12).

[21]裴明宪.董事长、总裁和CEO——浅谈公司高管的称谓与实质[J].明宪商业评论,2005,(11).[1]宋振杰.自我管理:经理人九大能力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第二章 企业伦理建设与投资

【知识目标】

理解企业伦理的含义;

理解企业伦理建设的概念;

理解企业伦理投资的概念;

了解企业伦理建设与投资的意义。【技能目标】

学会分析企业伦理建设与投资的方法与途径。【本章内容】

第一节 企业伦理建设

一、企业伦理

“伦理”一词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证明音乐对于陶冶品性、疏通人伦的作用。“伦”,从人从仑,即人的辈分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的本义是治玉,即雕[1]琢玉石,“玉之未理者璞,剖而治之,乃得其鳃理。”所以,“理”即道理、规则、原则。“伦”与“理”合起来就是人们在处理相互关系时的规范、准则。孟子将基本的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父子、君臣、夫妇、长幼和朋友;而处理、协调这五种关系的行为准则便是“父子[2]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成为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道德的“伦常之理”和核心内容,关注人伦也始终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在西方,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世纪创立。亚里士多德创造了“伦理学”(Ethica)这一名词来表述他关于人生完美和幸福的学问。在他看来,人生的目的即是幸福,幸福即是至善。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的本性和人所特有的功能就是能根据理性原则而过有理性的生活,即道德生活,因此,幸福和实现幸福的根本条件就在于具有德性或美德。

企业伦理是企业与其所有利益相关者建立关系及互动时应遵守的规则或行为规范。因此,企业伦理是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的。“企业伦理就是要求企业在处理与组织内外部的‘人’的关系时,包括员工、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政府和其他公众的关系中,不断改善自己,更有效地满足人们和社会的需要,做一个追求平等互[3]利、诚信经营、尊重他人、关心公益的优秀‘社会公民’”。企业伦理是关于善恶的规范。它告诉企业哪些经营活动是善的、应该的,哪些经营活动是恶的、不应该的。究竟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正是企业伦理学要研究讨论的核心问题。

企业伦理学的英文名称是“Business Ethics”(有时也译作“经济伦理学”、“商业伦理”“商业道德”),是企业近二十年才兴起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工商企业活动的丑闻,包括行贿受贿、规定垄断价格、胁迫或欺诈交易、不平等对待或歧视员工等,丑闻的曝光唤起了社会对企业伦理的关注。80年代以来,企业伦理的研究和实践在许多国家展开,管理与伦理结合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企业伦理学既是一门应用性的规范伦理学学科,又是在工商管理领域内发展起来的、在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开设课程的一门管理学学科。[1]《战国策》.[2]《孟子·滕文公》(上).[3]成刚.利益相关人与企业伦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第66页.

二、企业伦理建设的含义

企业伦理建设是指在明晰企业伦理道德规则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把企业经营中必须恪守的伦理道德规则转化为企业成员内在的自觉要求,并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企业进行伦理建设,一方面是由企业的特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市场经济的要求所决定的。过去,人们往往只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企业,能否带来经济效益成为衡量企业的唯一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既具有经济性又具有伦理性的双重实体。企业以利益为中心形成的各种关系,既是经济关系也是伦理关系。企业的这种特性,表明伦理道德活动与经营活动具有内在相容性,正是这种双重性,要求企业在注重利润增长的同时,关注道德成长,重视企业伦理建设。

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希望在交易地位平等的情况下,交换到自己认为价值相当即“等价”的商品。市场主体为保护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规、守则、公约等形式在内的市场规则。企业要实现自身利益,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和内在的道德律令,这就需要通过伦理建设,把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企业烙守的伦理准则,在自觉遵守市场规则要求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利益目标。

亚当·斯密认为,“良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将能够给那些既有利于个人完善又有助于他人幸福的品质提供培养和发挥作用的环[1]境,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控制那些损人利己的恶劣品质和行径。”企业伦理建设发展与完善,将会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来自于制度安排的伦理环境,使企业道德行为的践行得到制度力量的有力支持和调整,督促并保证着企业诚信的实现。[1]吴丽兵,张宪平.信用建设与企业伦理环境优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12).

三、企业伦理建设的意义

企业伦理建设的滞后及企业伦理的缺失将会导致企业经营短视,丧失远大目标,从而损害产业利益,降低忠诚度,发生品牌转移或消费替代,进而威胁到行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伦理建设的缺失,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社会秩序,对自然环境造成短期或长期的破坏,使经济处于低层次竞争,阻碍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另外,企业的不道德行为在社会互动中,会发生辐射、传递、碰撞,干扰人们的价值判断,甚至扭曲人们的经济伦理观念,从而造成人们对真善美追求的漠然,严重损害人际间的真诚关系,破坏社会和谐。

企业伦理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制止不道德的生产经营活动,倡导合乎道德的经济活动,从而提供一种高效率的经济管理。“从经济管理[1]的目的或效率的角度去看,我们可以把企业伦理的功能归纳如下”:(一)宏观的经济效率需要以企业伦理为基础的经济秩序

从宏观上看,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乃至低效运行都要以某种经济秩序为前提。所谓经济秩序,是指经济活动必须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不难设想,如果经济领域中不存在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人们的经济活动可以任意妄为,或者虽然存在着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但人们都不予遵守,形同虚设,那经济活动是无法搞下去的。

然而经济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最终依据是什么呢?我们最终根据什么东西来制订出这些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呢?按照上述分析,是伦理道德。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一样,都必须在一定的合乎道德的制度中进行,都要受到其制约,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如果经济活动可以不讲道德,不受到合乎道德的经济制度或行为规范的制约,任意侵犯他人的权利和利益,那么经济活动最终必然会陷于利益冲突,轻者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合作关系而降低效率,重者则会使经济管理活动陷于无政府状态而元法进行。

所以,伦理道德是经济秩序的基础,是经济管理活动的必要前提,不讲伦理道德,就会破坏经济秩序,破坏有效的经济管理活动,反之,要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活动,就必须要讲伦理道德,遵守经济秩序。(二)有效的企业管理需要以企业伦理为基础的经济秩序

为了维护经济秩序,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使经济管理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就必须对侵犯他人权益、危害经济制度的不道德经济管理行为进行制裁。这样,不道德的经济管理行为就会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

80年代雀巢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Beech-Nut公司陷入了刑事诉讼,被指控销售掺假冒牌苹果汁。事件起因于供应商以25%的价格优惠向Beech-Nut公司提供假苹果汁原料,公司有关人员虽然也怀疑过苹果汁的纯度,但因为价格优惠能使公司在不景气的情况下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而销毁存货则会使原来答应给母公司仅有的70万美元的利润毫无希望,而且当时还不存在决定性的苹果汁实验测试,于是公司虽然并非有意想欺骗顾客,但还是把这种怀疑和顾客的利益放到一边去了。结果,公司的全部损失,包括罚款、诉讼费用和损失的生意,估计达2500万美元。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在成熟的具有较高经济效率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不道德的工商活动必将受到社会的严厉制裁。(三)高效的企业管理需要以企业伦理为基础的企业信誉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建立在复杂的信用关系之上的信用经济,交换双方都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构成相互信任的经济关系,信用经济的有序运行,需要一套严格的信用制度作为保障。信用制度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和企业资信活动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它包括个人信用制度和企业信用制度两个方面。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大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用制度,有专门的机构对经济行为的诚信程度进行监督、评估,确立资信等级,并通过独立的信用中介机构真实地公布各类信用资料,以具有社会舆论压力作用的发达的信用网络,对违规失信行为做出强有力的制约。我国目前缺少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系,尚未出台关于信用的专门法律、法规、政策,信用资料数据库的建立相对滞后,而且征信数据的共享与开放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有效监管问题尚待解决。

为了更好地进行经济管理,我们也需要伦理道德,因为合适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可以说是最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高效率的经济管理固然包括许多方面,如科学的生产和财务管理、明智的市场营销战略、产品和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等等,这些方面元非都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物的资源配置与人的激励约束。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物的资源配置最终还是要由人去做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管理,高效率的管理从根本上说需要找到有效的激励人和约束人的手段,而从长远来看,伦理道德是最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手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远见的管理大师越来越重视伦理道德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普遍地把企业的经营之道建立在伦理道德之上,而世界上成功的大企业,几乎无一不是把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经营之道的。我国著名家电企业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海尔的经营之道“体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在内部,公司尽量给员工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发挥最大的能量,我们称之为‘赛马不相马’。在外部,我们有一句口号,叫‘真诚到永远’。我们认为,用户的心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用多少钱都买不到的。这几年,海尔相继兼并了18个亏损企业,现在这些企业都开始盈利。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把海尔的‘道’移植到这些企业中去”。

这些例子说明,在很大的程度上,企业伦理是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根本,尤其是在以公平交易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中,以平等互利为基础的企业伦理的确是成功的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根本。许多管理的名言,如“信誉是一个企业的最大资产”,“顾客是上帝”,“员工是企业的生命”,等等,不仅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而且揭示了经济管理与企业伦理的内在关系。

综上所述,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说,至少有两个理由需要企业伦理。低层次的理由是,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使得经济活动能够正常运行,企业管理活动能够正常开展,我们需要一些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高层次的理由则是,为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而建立起工商行为主体的信誉,更好地进行管理,我们需要一定的价值观念来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1]徐大建.企业伦理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2,第5页.

四、我国企业伦理建设的现状

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当面对众多陌生的国际商业伦理道德标准时,我国企业逐渐意识到构建企业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性。安然、世通等事件让我们看到,企业的不道德行为对企业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危害性。“当伦理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节奏和步伐时,社会的进步必定要付出昂贵的代价”[1]。目前,中国正面临各种信用危机、产品危机、品牌危机,在经济活动中也出现了种种不道德的现象,如欺诈、侵犯消费者权益、侵犯员工的权益、环境污染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假冒伪劣产品盛行,贿赂或变相贿赂成风。

一部分企业丧失伦理道德、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这不仅在微观层面上损坏了企业自身的商誉,而且在宏观层面上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我国企业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企业的伦理建设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一)企业制假售假,品牌侵权严重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效应日趋明显。于是制假、贩假等各种侵权方式也开始层出不穷,侵权行为的泛滥,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侵害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二)浪费、低效现象严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资源消费失衡,甚至无端消耗,导致低效。一些上市公司包装做伪,公然“圈钱”,会计做假事件司空见惯。(三)企业间合同欺诈和违约层出不穷

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我国每年订立合同40亿份,但履行率仅50%多一点,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5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四)企业员工诚信素质较低

主要表现为:一是典型的“双违”行为,不是违反国家法律,就是违反企业的规章制度,因而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二是员工整体的职业化程度较低,职业伦理判能力不高。(五)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利益相关者权益难以保障

社会结构重组中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阶层的出现以及富有者和贫困者的两极分化,导致利益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与卫生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劳资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加剧。(六)违反安全、环保法规的生产经营现象较多

如:违规排放工业“三废”造成环境污染;违规操作导致安全事故发生;违规使用工业添加剂、辅料等危及人民生命健康等。

综合分析我国企业的现状,造成当前企业伦理建设问题与偏差的具体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领导因素

随着经济制度的转变,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中,企业的经济功能被突出和强化,而企业应当发挥的道德教育功能则在有意无意中被弱化,结果是企业家伦理决策意识淡漠,伦理判断力不高。

2.企业文化因素

实施人本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共识,但许多企业缺乏明晰的企业伦理管理意识,使我国企业内部普遍缺少一个科学的伦理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3.企业员工因素

企业员工由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碰撞和矛盾而缺乏伦理意识也是导致企业产生不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4.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这个社会的企业伦理或企业经营管理的道德价值观,确定什么样的文化作为现阶段的主流文化,将会成为影响整个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法律法规的滞后与不完善对企业伦理建设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5.市场因素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较短,市场体系不健全,以至于某些企业为了获取利润而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如果消费者整体素质高,善于通过法律等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势必使企业将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注重社会的利益、注重整个社会生态的平衡。

现代市场经济正越来越成为一种规范经济、信誉经济、文明经济、法制经济,现代市场上的企业家已不是市场初生阶段时那种融强盗、骗子与一体的形象,而是讲法制、讲规矩、讲道德、讲文明的现代企业家形象。前者在那时曾经是人们崇拜的英雄形象,但在今天却成为人们鞭挞和谴责的对象,今天人们推崇的企业家典范则是后一种形象。因此,在现代社会和市场中,在一个讲道德、伦理、文明的社会和市场中,企业的信用、声誉是一种无形的资本、潜在的市场。这种无形的资本、潜在的市场是企业发展中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一个企业越是具有伦理道德水平,就越有可能在市场上和社会上赢得消费者和同行的信任和声誉。从这个角度看,企业伦理建设虽然直接提高的是企业的伦理素质、伦理水平、伦理价值、伦理形象,但这种伦理素质、水平、价值、形象的提高却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转化为企业在经济上的利润和收入。[1]徐树.试论我国企业伦理建设的策略与实施路径[J].商业时代,2008,(29).

五、企业伦理建设的途径

在前面的讲述中,我们分析了企业伦理建设对企业、消费者、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本节我们将来讨论企业伦理建设实现途径。要构建完备的企业伦理建设体系,就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外部建设

所谓外部建设,实质上是以社会环境的道德氛围及公众舆论压力为主要制约力量促使企业符合伦理经营的形式,它是一种低层次但最基本的形态。这种方式与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的强[1]化理论”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只要控制了行为的后果(奖励和处罚),便可按控制者的意图引导和制约人的行为。但斯金纳的理论过于机械化和简单化,没有充分考虑人的行为是多种因素合力导致的结果,控制过程中同样的强化手段未必都能达到同样的控制效果。

1.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

一国法制的完善程度和社会道德状况往往是成正相关关系的,法律制度强制规定人们的行为活动领域,人的活动如果超出了这一领域就会受到处罚,因此法律制度具有伦理教育作用,外在的制度约束会转化为个人的自我约束,伦理水平由此得以提升。通过健全与完善法律体系会对企业行为形成强约束,促使企业尽快形成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完备的法律体系也成为促进企业伦理建设的基础。

2.正确行使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运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同时,由于市场本身所固有的缺陷,政府必须介入,这在西方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亚当·斯密也早就提出,“要确保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中追求个人私利的同时达到利他的效果,就必须要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2]的介入”。西方政府在企业伦理建设方面,一方面政府尽可能地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通过税收、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政府不把行政的伦理规则强加给企业,让企业在市场上享有自主的权利;另一方面,政府引导开展道德改革运动,转变企业的经营道德观念。在中国,政府由于转变职能尚不到位,仍在过度干预市场,权钱交易和腐败行为常使市场在功能上发生异变。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成为当务之急。政府的经济职能在于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必要的调节措施避免经济运行的周期性震荡,使得企业能在自利和竞争的压力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社会伦理规范为准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政府还需要与银行、中介部门、税务、海关、工商及驻外机构等部门彼此协调,建立全国性的公开的综合社会信用信息网络,以提供各类企业的各种信息。

政府要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相应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信用中介机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企业伦理建设,需要全社会加强信用教育和宣传,政府在此是一个关键的主体,政府应切实保障公民的义务教育,并将对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的宣传和教育贯穿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从而提升全社会,包括企业的伦理水平。

3.强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能力

在现代媒体十分发达的今天,企业在某一地区的不道德行为,通过媒体的曝光一夜之间就可传遍世界各地,从而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据市场研究表明:蒙骗而开罪一个消费者,其现身说法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会影响25-30个人的购买决心。同时,现在消费者又是潜在的投资者,他们可能会购买企业的股票成为股东,他们更愿意把钱放在具有社会责任的公司里。由此可见消费者对企业的存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企业成功的真正的标准是看这个企业能不能够长期生存下去,真正长命的企业通常都有一个简单的目标,就是让他的客户群满意,因此,谁能够赢得消费者谁就能够赢得市场,谁就能够长期生存并获得成功。在我国,消费者应该强化其维权意识,从而对重大的公共决策发生影响和进行民主的干预,发挥对企业的制约和监督作用。(二)内部建设

内部建设指的是企业以内在的道德信念促使企业伦理经营,是一种高层次形态,是在长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加强内部伦理教育及设定伦理规范等方式,企业把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而成的。

1.内部管理制度化

提高伦理水平不能单纯依靠道德说教,如果能把某些企业伦理的准则规范化,形成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则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制度可以把道德规范转化为工作范围、工作态度、责任的具体要求,便于把握和执行,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外,制度也可涉及到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等各个领域,与企业成员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具有现实性。最后,制度形成之后具有稳定性,可以为道德养成提供途径,道德在此过程中逐渐内化于个体和群体的内心,企业的伦理水平因此而得以提升。

2.企业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及培训(l)提高企业管理层的伦理素养。管理者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转的核心,也是企业伦理建设的最大的推动者。管理层自身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员工乃至企业的伦理观念。管理人员对内进行道德管理,这样才能在企业员工心目中树立自己的领导权威,并影响员工的行为表现。企业要成功,管理层要有较高的伦理道德水准和追求,企业家必须增强道德意识,自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企业家本人应自重、自爱、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约束自己,只有自我完善和自我约束才会带领企业不断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并取得成功。(2)提高企业员工伦理素养。华盛顿伦理资源中心曾对10万名美国各行业的员工进行调查,发现每三位员工中就有一位曾目睹破坏公司章程或违反法律的行为。其中,56%的人曾经目击同事对主管说[3]谎;41%的人看到资料造假;35%的人看到偷窃案件发生。企业伦理建设的一方面有赖于企业员工不去从事各种反伦理行为,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企业员工积极配合对企业反伦理行为的揭发和监督,因此对员工进行道德伦理培训极为必要。

3.设置伦理机构、配备专门负责人

企业在其经营运作过程中的各项决策及活动都涉及伦理问题,因此企业有必要设置伦理机构,配备专门的负责人。伦理主管是企业进行日常道德管理、预防和控制危机事件的责任人,它可以直接与员工、领导进行面谈,参与企业道德问题的讲座,并提出一些建议。训练各层次的员工遵守正确的伦理准则,对企业道德行为规范提出修改意见,对企业实施的各种道德项目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向媒体、投资者、消费者、市民等说明企业的行为等。同时为保证伦理主管执行其职责,必须赋予他与最高管理者和其他干部直接接触的权利、具有较高的行政级别和地位。而且为了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还应设置专门的伦理机构,例如美国约有3/5,欧洲约有1/2的大企业设有专门的企业伦理机构,负责企业有关伦理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内部建设和外部建设对于企业伦理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外部建设是一种外因,迫使企业去从事合法伦理活动,内部建设是一种内因,使企业自身伦理素质不断提高,在活动中自觉主动地以伦理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外部的奖惩手段实施后,对企业的效果最终要受企业内在道德素质的影响。在中国目前的现实社会中,整个社会的道德环境发生变化,道德观念己呈多元化共生状态,企业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企业伦理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必须加强外部建设,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内部建设,两方面应该相辅相成。我国当前的企业伦理建设必须通过外部建设的加强迫使企业主动加强内部建设,提升其伦理观念,并且将其固化为企业稳固的一种道德信念,由一种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最终形成有效、快捷的企业伦理规范体系。[1]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因素控制的,当人们因采取某种理想行为而受到了奖励时,他们最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奖励越及时,则奖励越有效:当某种行为没有受到奖励或者是受到处罚时,其重复的可能性则非常小。[2]夏绪梅.企业伦理建设的途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3,(6).[3]孙明贵.美国企业伦理管理的新措施[J].工厂管理,2001,(5).

第二节 企业伦理投资

一、企业伦理投资的概念

企业伦理在当今社会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术语,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注重伦理观念也已经广为人们所接受。现代企业要获得社会的认可,获得市场的肯定和顾客的青睐,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营观念,重视伦理建设和伦理投资。

企业伦理投资,是指企业将货币转化为伦理资本的过程。伦理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文化投资、道德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伦理效应。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从而获得一定的伦理收益。

企业伦理投资的基本动机在于促进企业社会效益的增进,力图把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企业运作产生正面的外部性。伦理投资对公司的社会行为形成市场激励。伦理与道德约束使公司认识到社会责任行为是构成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诱导公司在投资决定中考虑雇员、顾客、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降低公司在环境质量、产品责任和社会方面可能招致的罚款和诉讼成本,并进一步形[1]成顾客忠诚和员工忠诚,从而保证公司获得长期的、更高的收益。[1]丁瑞莲.国外伦理投资的实践与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6,(11).159.

二、企业伦理投资的环境分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欧美等国在经济迅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商业欺骗、侵犯消费者权益、歧视员工等。企业的这种单纯谋利而损害社会利益的经营管理行为,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促使欧美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提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七十年代初,企业组织的不道德行为暴露得更加突出,各种社会矛盾愈发激化,而接连不断的经济丑闻,如贿赂、胁迫、欺骗、偷窃、不公平待遇等,成为造成企业信任危机和伦理危机的直接原因。1974年11月,美国堪萨斯大学召开第一届企业伦理学讨论会,此次会议被认为是企业伦理学诞生的标志,也意味着企业的伦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稳步发展。(一)国外企业屡现伦理危机

企业伦理在国外起步较早,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和规范。但即使是伦理与法制并行的美国,仍然陷入一次次伦理危机之中。美国能源业巨擘恩隆公司2001年因严重亏损而倒闭一案震撼全球,在诚信危机的同时面临财务舞弊的伦理危机。制度管理只是浅层次的管理,更深层次的是诚信的管理。企业无论多大多强,一旦触及伦理道德的底线,将成为“危楼”,变得不堪一击。(二)在华跨国公司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中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频频爆发的企业非伦理问题令人担忧。雀巢奶粉的碘含量超标事件,沃尔玛阻挠工会建立损害劳工权益事件,以及近日关于意大利奢侈品牌GUCCI的深圳旗舰店以苛刻规定虐待员工的报道,使得跨国公司在华的非伦理行为也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跨国公司在华行贿、非法避税、涉嫌垄断、劳工标准偏低、企业产品安全不达标等事件时有发生。国际知名品牌耐克运动系列的篮球鞋不仅在华售价高出国外售价500多元,且在国外销售的双气垫到国内变成了单气垫。在华跨国公司的种种非伦理行为促使我们反思:为什么世界著名的跨国企业在走出国门到华发展后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国外经常发生的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度在中国难以推进?是中国缺乏伦理束缚还是市场经济与伦理经济格格不入?中国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充分重视伦理建设,进行必要的伦理投资,从源头上杜绝非伦理行为的一再肆虐。(三)中国企业海外面临伦理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与中国加入WTO,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已实现了“走出去”的战略。但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仍在起步和适应期,会面临很多问题,包括伦理问题。中国企业最大的失误在于迷信廉价劳动力优势,寄希望于后期补救措施和灵活处理,因此容易造成定价伦理分歧和人权伦理问题。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前要充分了解当地市场,合理评估风险,避免因伦理问题导致的争端和纠纷。(四)国内企业的诚信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日益增加,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同时也使企业的诚信问题愈发凸显。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强调诚信尤其是企业诚信,是因为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逐利思想的驱动下,人们的伦理观念逐渐被利益的概念冲淡,一些企业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换取自身发展。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问题等等,行贿受贿、产品作假、合同欺诈、偷税漏税、破坏环境、随意裁员等失企业非伦理行为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并逐渐腐蚀着当今社会的道德观念,出现了“伦理危机”。企业需要发展,需要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不能舍本逐末,损害大众利益换取企业一时的利润。

企业伦理危机唤醒社会对企业伦理的重视,也引发人们对企业伦理建设与投资的思考。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很多优秀的企业走出去,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企业走进来。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中国市场的伦理氛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牺牲中国的社会利益换取自身的效益,也会有很多的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步履维艰。

三、企业伦理投资的重要性

(一)企业伦理投资是完全市场机制下的有效调节手段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最直接的动机和目的,企业的竞争要素之一即为成本,进行伦理投资必定会增加企业的固有成本,因此大部分企业都会选择利益而忽视成本,最终逐步形成发展的瓶颈。营造良好伦理氛围,有助于帮助企业树立伦理投资的信心,并且有效转变经营观念。通过市场中“看不见的手”调节正常的商业秩序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也有很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企业伦理氛围的营造将为市场提供环境保障。因此,进行伦理投资尤为必要,它是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二)企业伦理投资是伦理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与我国很多企业以牺牲伦理和社会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相反,西方国家始终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予以约束。伦理建设是企业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伦理投资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伦理建设必要途径。企业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企业伦理建设提供外部支撑;企业内部同样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企业成员的伦理道德水平。要实现企业的伦理经营,需要企业内、外部的共同监督。伦理投资是将有形的固有成本转变为无形的社会效益。既关注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伦理建设的方向,也是必然的选择。

四、促进企业伦理投资的有效途径

企业的伦理投资关系到社会和公众,因此促进企业伦理投资要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外部保障

1.国家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设立伦理基金

国家对于加强和促进企业的伦理投资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政府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并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经济体系和公平公正的伦理评估体系,积极拓宽企业伦理投资的渠道。企业根据行业性质和经营范围,交纳不同额度的伦理基金,国家也按照一定比例注资支持。对于在营业年限内未出现伦理问题的企业,实行分批返还;对于在营业年限内伦理建设卓有成效的企业,除返还原有资金外,酌情予以表彰并给予政策支持;对于在营业年限内出现伦理问题的企业,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扣除已交基金,同时追究法律责任。

2.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建立企业伦理投资的社会支持体系

国家通过立法进行伦理投资,社会则应以舆论监督辅之。通过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介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建立舆论导向,树立先进典型,让企业伦理观念深入人心。公众是企业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公众的态度决定企业的发展和走向。一方面要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企业伦理氛围,让积极推进伦理投资的企业有市场、有出路;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公开企业的相关信息,让公众了解企业,了解企业伦理道德,学会运用法律和道德武器维护合法权益,以弥补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监管漏洞。(二)内部建设

1.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设定伦理目标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果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只有当企业内绝大部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趋同时,整个企业的价值观才可能形成。正如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选择怎样的道德准则,企业的价值观也决定了企业的伦理道德。企业伦理目标强调企业行为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必须具有伦理价值。企业在追求经济目标的时候,往往不由自主地将获利作为衡量行为价值的唯一尺度,于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这说明企业的经济目标需要伦理目标的调节和制约。企业在伦理目标的制约下,其经营活动不仅不能违背以法规形式体现出来的经济活动规则,而且要进一步以伦理准则来约束自己,主动实现道德自律。

2.企业要主动培育伦理投资意识

企业在设定伦理目标之后,还必须在企业和投资者中倡导和宣传伦理投资理念,认识到伦理投资所产生的长期效益和社会价值。为此,企业要加大对管理者的培训力度,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道德素养。另外,员工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企业伦理建设与投资的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对员工的各方面投入。要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倾听员工心声,增加员工福利投入,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企业还要积极地投入人力、财力对员工进行企业伦理教育、培训。美国公司每年花在企业伦理投资的经费,有时高达百万美元,其中企业伦理教育训练是重要的一环,通过开展企业伦理教育、培训,可以有效地推动企业的伦理计划,提高企业的伦理投资意识。

3.企业要积极开发伦理投资产品

由于金融市场的积极倡导,伦理投资基金作为一支全球性的投资力量,在加拿大、美国、英国已发展成具有重要作用的产业;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都在积极进行伦理投资的宣传、研究和实践。对国内金融市场来说,要把投资利益和个人、社会、环境及伦理方面选择结合起来,需要开发伦理投资产品,并促进基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国内对伦理投资产品有强大的需求:一是在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背景下,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使得环保基金、生态基金等伦理投资基金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金融改革,正从社会公众的需要出发,致力于关注包括合作金融、社区金融、住房金融等互助性金融和扶贫性金融的发展,使得社区性伦理基金品种有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三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保资金、医保资金以及农村互助基金将成为社会保障型伦[1]理基金的主要资产来源。”【本章小结】

本章从企业伦理的概念入手,分别详细论述了企业伦理建设与投资的意义及途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企业伦理的含义,了解企业伦理建设的内涵及意义,认识到企业伦理建设与投资的背景,并掌握企业伦理建设与投资的方法和途径。【案例分析】

事故介绍:2010年7月3日15:50,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岗位人员发现污水池的污水水位异常下降,且有废水自废水池下方的排洪涵洞流入汀江。据初步判断,是由于废水池防渗膜垫层异常扰动,导致防渗膜局部破损,废水渗透到废水池下方的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初步统计,本次废水渗漏量为9100立方米。事故导致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网箱养鱼死亡。

企业背景:紫金矿业是国内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有中国第一大金矿之称,位列全球500强。2003年12月成功登陆香港股票市场,2008年4月回归A股,成为A股市场首家以0.1元面值发行股票的企业。紫金矿业是个“传奇”。上世纪90年代,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冒险用氰化钠溶液提炼黄金,使原本没有开采价值的低品位矿有了开采价值,紫金矿业帝国就此崛起。2007年,紫金矿业每克矿产金的成本为57.64元,仅为平均水平的45%。然而,这一低成本奇迹却使企业陷入污染的泥潭,难以自拔。

事故原因:

1.企业防渗膜破损直接造成污水渗漏。

经查,企业各堆浸场、富液池、贫液池、萃取池、防洪池、污水池均采用HDPE衬垫防渗膜作为防渗漏措施,但由于各堆场及各池底未进行硬化处理,防渗膜承受压力不均,导致各堆场及各溶液池底垫防渗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撕裂,污水渗漏问题严重,加之近期紫金山矿区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水量大量聚集,污水池底部压力发生变化,致使2010年7月3日污水池防渗膜发生突然破裂,污水大量渗入地下并外溢至汀江。

2.人为非法打通6号集渗观察井与排洪洞,致使渗漏污水直接进入汀江。

调查发现,6号集渗观察井与排洪洞被人为非法打通,井内渗滤液涌水量超过回抽量时可直接通过排洪洞排入汀江。2009年9月福建省有关环保部门检查时发现排洪洞有超标污水排入汀江,要求企业立即进行整改,但直至本次事件发生企业仍未整改到位。

3.监测设备损坏致使事件未被及时发现。

经调查,因设在企业下游的汀江水质自动在线监测设备损坏且未及时修复,致使事件发生后污染情况未能被及时发现。

深刻剖析:

1.减少环保投入,污染事故早有前科

2007年,紫金矿业收购湖北鑫丰矿业,一个主要利用氰化工艺和提纯工艺进行金矿冶炼的企业。紫金矿业介入后,很快停掉了上述工艺,将其工艺改为浮选。这一做法是为了减少环保投入。但是,含有大量残余水分的尾矿渣,却成为新的污染隐患。2008年2月,紫金矿业因不良环境记录成为首批“绿色证券”政策中10家“未能通过或暂缓通过”的企业之一。2009年4月底,紫金矿业下属的河北省崇礼县东坪旧矿尾矿库回水系统发生泄漏事故,引起当地居民呼吁坚决取缔。

2.排污系统因何失效?

事故发生后,紫金矿业试图将污水池发生渗漏的直接原因归咎于6月份以来的持续强降雨。然而近年来的世界气候剧烈变化,“百年一遇”的暴雨洪涝几乎年年都能遇到。特别是紫金山铜矿所在的福建省,年代并不久远的紫金矿区排污系统建造时理应考虑到这一点——这不得不让人担忧,企业在设计和施工时是否为了遵循“减少环保成本”而造成某些隐藏的漏洞。

其实,除紫金矿业外,国内矿业的整体情况来看,环保方面的不规范可谓是扎根在企业内部的“隐形炸弹”。矿企多为粗放式、逐利式经营,环境成本很高。若要完全符合环保标准,需要下大力气,花大成本。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环保方面的支出,是能省则省,出了问题后,尽量规避整改的,也是普遍现象。企业的社会责任如今显得尤为突出,企业在环境方面的伦理投资也变得愈发重要。【思考与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企业伦理

2.企业伦理建设

3.企业伦理投资

二、简答题

1.企业伦理建设的途径有哪些?

2.企业伦理投资的重要性?

三、论述题

促进企业伦理投资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四、思考题

假如你是一个电器企业的高层主管,你将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伦理建设与投资?【本章参考文献】

[1]徐大建.企业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80-182.

[2]张应杭,黄寅.企业伦理: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19-328.

[3]张秀玉.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0-251.

[4]刘红叶.企业伦理概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306-329.

[5]冯辛酉.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36-251.[1]丁瑞莲.国外伦理投资的实践与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6,(11).165.

第三章 企业伦理观念与模式

【知识目标】

掌握企业伦理观念的含义;

掌握企业伦理模式的含义;

理解企业伦理的核心观念;【技能目标】

能够对企业伦理模式的主要类型进行区分。【本章内容】

第一节 企业伦理观念

一、企业伦理观念概述

(一)企业伦理观念的含义

企业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我们所有人发生联系。我们为自身的生存和享受购买各种产品,同时我们也为别人提供着产品与服务。计划经济时代,传统企业的利益关系特别简单,主要是所有者和雇工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中,企业以市场为主体。社会的主体是人,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群体发生着联系,除了企业所有者与雇工的关系外,还有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企业与供应商、银行、社区、工会、非盈利组织等的关系。因此企业并非独立于社会之外或是被强加到社会中,它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所谓企业伦理观念,是指企业在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建立关系及互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盈利目的,还要考虑所应遵循的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注重企业自律建设,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正如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作为自身的研究对象那样,企业伦理学以企业的伦理道德活动作为自身的研究对象。因此,“企业伦理”和“企业道德”是同质的[1]范畴,“两者所指称的是同一个对象,即企业道义方面的存在”。我们通常把“义利统一”视为企业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然而,“义利统一”是一种理想境界,要把握好“义”与“利”的火候,必须认识与处理好企业与道德的关系。我们认为,企业伦理观念的核心问题乃是企业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二)企业与道德的关系

关于企业,有这样的一句话:“the business of business is business(企业的职责就是经营)”。通常,人们的理解是,企业作为社会的存在,与政府、慈善、福利机构不同,它唯一的使命就是经营活动,与伦理道德无关。但是,这句话在今天是否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呢?

在古典经济管理理论时代,企业就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满足社会需要。然而,这样一种理想而又简单的观念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21世纪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的性质、目的、结构、模式、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对于社会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产品和劳务的经济组织。西方对企业伦理问题的关注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消费者反欺骗、反污染、反不正当竞争的呼声的高涨,越来越多的企业注意将伦理道德因素纳入企业活动的范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在伦理问题上也经历了巨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为企业伦理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许多优秀的企业脱颖而出进入世界五百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在经营中只顾追求利益最大化,出现了一些有悖于伦理道德的行为,如劣质产品、恶性竞争、造假等,严重损害了企业形象与社会公共利益。“所以,企业如何协调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企业是否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企业是否应承担社会责任,现代企业的[2]发展之路应如何走,成为企业和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

毋庸置疑,利润是企业的生命,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利润是企业应对决策风险以及自身发展壮大的基础,而且企业利润最大化也是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由于这种追求并没有涉及到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既没有涉及到这种追求是否侵害了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没有涉及到所得的利润在企业内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因而,它只是一种在生产的资源配置方面的追求,不涉及分配……企业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绝不是为企业的所有者谋求最大利益。它的根本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发展生产力,为社会提供最大的产出;二是为了使所有的企业参与者,包括其成员,[3]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公平的报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我们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活动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其经营管理活动必然对社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必然与个人或其它组织发生这样那样的相互关系。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须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因而也就必须把握其中的伦理关系,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确立一定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并以此来指导生产经营活动。(三)企业树立伦理观念的必要性

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人类行为的各种规则,用以说明人类哪些行为是正当的、合乎规范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违反规范的。所以,我们可以用道德的观点来评价人类的行为。一些行为,比如偷窃,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而一些行为,比如尊敬老人,被认为是道德的;但还有一些行为,虽然通常在理论上与道德无关,比如喝水、系鞋带等,但当这类行为与他人发生关系时,就可以用道德加以评价,如强迫他人喝水、故意系紧鞋带使他人痛苦等,我们就可以对这类行为加以道德评价。而企业的经营行为正是这样的一种人类行为,他通过各种方式与我们每个人发生关系。因而我们可以从道德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企业与道德之间事实上存在着更加深刻的关系。经营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相似,必须在行动前预先设定一个道德背景,这一点是不[4]可或缺的”。雇主希望雇员努力为公司工作,不希望发生雇员损害公司利益的事件。雇员希望雇主为自己提供优厚待遇,不希望发生雇主克扣工资事件。最后双方签订合同,都希望对方能够遵守合同的规定;消费者把产品买回家,希望自己买到的商品和广告上宣传的一致。人们在与其他人协作时,总会希望合作者能够讲真话,彼此尊重而非相互攻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期望都可以实现,如果经营活动的所有参与者——购买者、销售者、生产者、管理者、工人以及最终消费者——任何一个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或是忽视行为的道德性(也就是说,不去考虑自身行为是合乎道德还是违背道德的),企[5]业将难以为继”。从现实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看,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出现问题在本质上都属于没有处理好经营活动中的伦理问题,没有树立合理有效的企业伦理观念。例如产品质量问题、恶性竞争问题、合同违约问题、环境破坏问题等,往深层次剖析,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都是企业伦理问题。

总之,企业经营活动离不开伦理道德的约束,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道德是整个社会自然,也是经营活动的粘合剂与润滑剂。任何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企业伦理的支撑。同时,我们认为,企业伦理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前景。【资料卡】[6]

R博士的三次调查

第一次调查:

1995年底,R博士就一个问题对三十余位企业负责人(其中包括仪征化纤、扬子冰箱、上海朱立达房地产公司、河北古井贡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访谈式调查。所提出的问题是:“您认为企业的发展是否需要道德?”各位企业负责人的表述虽有差异,但基本趋同,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认为企业发展只需要经济效益,不需要道德;第二种认为企业只有在经济效益好的基础上才可能讲道德;第三种认为用道德准则和道德理想做宣传,树立形象未尝不可。与上述企业负责人的看法相应的是各种重利轻义的社会舆论基础,如“奸商”论,沿袭我国关于商业和经商者的传统判断,认为“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无商不奸”;又如“原始积累”论,断章取义地借用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资本来到人间的描述,认为要想获得第一桶金必然掠夺他人,主张不要问企业的原始积累是如何来的,只需问企业的原始积累用于何处;再如“过渡时期”论,认为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免不了出现道德滑坡,免不了付出良心的代价,只能是“先发展后规范,先污染后治理”等等;有的甚至主张市场经济就不必谈道德,谈道德只会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调查:

第一次调查的结果对R博士是一个刺激,她不相信市场经济必然导致道德滑坡,可是她说不出道理。为了找到答案,她决定研究企业伦理问题。考上博士研究生的次年,也就是1997年,她争取到湖南女企业家协会和二十余家公司(包括上次调查的湖南籍公司)的支持,进行了题为“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意识”的问卷调查。在“企业经济活动与道德关系”的问题上,96名调查者的看法呈现明显的矛盾:在道德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上,35%选择“讲道德是精神的追求,是虚无的,而企业经济活动是以效益为目标,是实实在在的。企业讲的是效益。”30%选择“有效益讲点道德是锦上添花,求个长远发展无不可,但在企业效益不好或没有效益的时候,就不能讲道德了”。28%选择“企业讲道德就不可能赚钱,就不可能有效益,要赚钱要效益就不能讲道德”。只有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企业是通过提供服务获得效益的,服务要讲道德,所以,企业要效益,必须讲道德”。而就“您如何解释所在企业的贿赂、做假帐、偷税漏税等行为”,35%选择“不这样做,企业怎么赚钱”,55%的人选择“人在江湖,身不由己”,10%没有回答。

上述结果与第一次的调查相比尽管没有多大的进步,但也从中可以窥见,被调查的企业负责人或承认或意识到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企业要受到道德制约的,义与利并不一定或必然对立。正因为如此,在就不同的义利主张进行选择时,85%的被调查者主张“义利并重”,10%主张“先利后义”,5%回答“不知道或看情况”,没有人选择“讲利就不要讲义”。显然,被调查的企业负责人在义利关系上产生了一定的困惑,非此即彼的义利对立思维模式受到了冲击。

第三次调查: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尤其是面临加入WTO后的全球化挑战,企业家们纷纷思考义利统一的可持续发展。2000—2002年,结合博士研究课题《中外企业伦理文化比较研究》和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伦理研究》的需要,R博士先后分别对北京同仁堂集团、上海宝钢集团、上海仪电集团、成都银河集团、深圳万科股份、华为通讯、中国人寿保险湖南分公司等企业的子公司经理以上人员共185人进行了以义利观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者伦理调查,其中问卷调查对象115人,问卷收回115份,重点访谈调查对象70人。在义利关系问题上,40%的被调查者不赞同义利是统一的;30%坚决反对“经济不需要道德干预”的观点;30%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人要讲道德,企业当然要讲道德;62%的被调查企业负责人赞同: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道德是最基本的规则,讲道德守规则才能获得长久的经济效益。累计93%的被调查者赞同义利统一。

结果显示,随着我国企业的发展,企业伦理水平也提高了。R博士感到非常高兴,以“中国企业发展中的伦理进步”为题举办了专题讲座。会后的提问式讨论中,有人认为这个调查局限于一些大企业、好企业,结果缺乏说服力,有人认为这是R博士出于个人理想的夸大其词。R博士必须找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2000年底,她欣喜地找到了来自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报告。

2001年8月16日,我国目前比较有权威的调查机构之一——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第九次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此次调查以“企业信用:现状、问题及对策”为题,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5000份。截至9月25日共回收问卷472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695份,有效回收率为31.3%。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企业依旧存在“拖欠货款、贷款、税款”等问题(76.2%)、“违约”(63.2%)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42.4%);其他依次是“披露虚假信息”(27.3%)、“质量欺诈”(23.5%)、“商标侵权、专利技术侵权”(13.3%)和“价格欺诈”(11.1%)等败德问题。但是企业经营者对道德信用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1.认为企业诚信是企业经营者首选的职业道德素质。围绕企业经营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居于首位的选择是“诚实守信”比重为63.6%,比第二位的“爱岗敬业”(54.4%)多近10个百分点;居第三位的选择是“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比重为49.8%;其他几个选项的比重依次为“廉洁自律”(44%)、“全力维护企业利益”(39.2%)、“爱护职工”(18.5%)、“全力维护出资者的利益”(14.6%)和“遵守行业协约”(3.9%)。这表明,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企业经营者已将“诚实守信”视为最重要的职业道德素质。

2.认为良好的信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问及目前的经营环境对哪类企业有利时,调查结果显示,近6成(59.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对信用好的企业有利,只有不到2成(19.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对信用差的企业有利,另外21.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差别,可见良好的信用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赞同诚信是企业合作的基础。当问及3年来与同一家企业有着多次成功项目合作的原因时,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双方诚信”(66%)和“利益一致”(58.5%)是主要原因;其次是“长远共识”(26.7%)和“运作规范”(25%);再次是:“合作者情趣相投”(4.4%)。可见双方能够成功合作的重要基础是“双方诚信”和“利益一致”。其中:从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选择“双方诚信”的比重分别为59.3%、66.9%、和69.9%,说明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要进行成功的合作,“双方诚信”显得更为重要。(资料选自欧阳润平:《企业伦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8—62页,本书在选编时做了部分删减)[1]张应航,黄寅.企业伦理: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2]刘红叶.企业伦理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4.[3]徐大建.企业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1.[4][美]查理德·T·德·乔治,李布译.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5][美]查理德·T·德·乔治,李布译.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2。[6]欧阳润平.企业伦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58—62.

二、企业伦理观念的基本问题

“经济人”和“道德人”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取舍和兼容并存的囚徒困境,也由此决定了企业伦理观念的基本问题:企业伦理与经济绩效的关系、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企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一)企业伦理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任何企业都必须要面对处理企业伦理与经济绩效的关系,这一问题也是企业伦理学要处理的首要问题。从企业伦理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对这一基本问题学界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绩效高于企业伦理。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经济绩效(performance)是企业最基本的、惟一目标,也是企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惟一理由。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添加伦理道德等其他因素,势必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或者会成为企业自身追求利润的“枷锁”。传统的经济理论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在一个自由的经济中,商业企业具有而且仅仅具有一种社会职责,即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并且在遵守游戏规则的条件[1]下从事各种能够增加利润的活动。”这一观点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尽管企业是由具有道德责任和义务的个人组成,但这种组成不是简单的累计相加,因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不必然具备伦理道德本质属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伦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伦理会削弱或者阻碍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说法,沃尔特.W.曼利批评道:“这些人完全忽视了伦理关注有助于企业的经济绩效。”约翰·杜勃逊同样认为,企业的两个任务——为股东谋取最大利益与行为要符合伦理,并不必然是冲突的。换而言之,在遵守伦理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商业运营,企业将能获得正常的经济绩效甚至能追求到更大的经济绩效。因为一套建立在合理的伦理准则基础上的组织价值体系也是一种资产,能带来诸如良好的组织功效、公众的信任、正面的市场的形象等多种收益。另外在商业活动中,企业遵守伦理规范也是一种长远利益,哈里特通过对美国一些知名大企业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的不道德行为的分析,他认为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尽管在短期内,忽视严格的道德准则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这种不考虑公众利益的想法和行为都是易于受到公众攻击,而长期的诚实守信的经营将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声誉,并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且符合道德标准的做法与日渐增多的利润是一致。(二)企业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是企业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企业伦理学最早讨论的话题。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激烈的争论。至70年代初,进入广泛和深入的探讨阶段,并由此引发了“利润先于伦理”与“伦理先于利润”之争。就这一争论我们可以就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分为两种观点:

1.经济责任论

这种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合理经营乃是企业和社会之间达成的一种社会契约。根据这一契约,社会赋予企业一种职权,可以将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作为回报,社会给予企业采取必要与合理行动的权利,并允许获得投资回报。据此,企业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对社会只具有经济责任,其他责任都服从于经济责任或包含在经济责任之中。这种观点也可称之为股东理论,弗里德曼为其主要代表。弗里德曼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其经营管理者的责任,他们按照股东的利益来经营业务,追求最大化的利润。

2.社会责任论

弗里德曼的理论刚一出炉便立即遭到了以弗兰奇为代表的道德学派的强力反击,道德学派主张伦理先于利润,即企业在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同时也具有独立的道德人格,就应该承担经济责任以外的其他责任。在社会责任论也有两种看法:一种是狭隘社会责任论,企业的责任是在合乎伦理规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获取利润,所谓合乎伦理规范即就是要认同三个导向:顾客导向,即把消费者当做“上帝”;员工导向,即提供有意义的的就业作为商业的首要目标;利益团体相关导向,即平衡利益相关方(这一点将在下面的章节中做专门介绍)。一种是扩展社会责任论。普拉利的“最低限度的核心道德责任”认为,在最低水平上,企业须承担三种责任,即对消费者的关心,比如能否满足使用方便、产品安全等要求;对环境的关心;对最低工作条件的关心。卡罗尔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企业社会责任意指在某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盈利)、法律(守法)、伦理(合乎伦理做事)和慈善(成为良好的企业公民,如为公众捐献资源、改善民生等)的期望。企业的所有社会责任构成一个金字塔,从底层依次往上的顺序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

80年代,美国学者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司是一种特殊的实体,它一方面是由许多人在自由协议的基础上组成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实体,具有人为的道德人格,因此,企业的责任应包括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三)企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所谓利益相关者,是由股东一词套用而来,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的一份备忘录中。股东作为企业股份的持有者对企业具有所有者权益,企业的每一项活动都与股东利益相关。玛丽·福莱特在近代管理学发展史上至今仍很少有人知道和提及,但其关于企业利益相关的理论将对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带入到了崭新的一页,这样说毫不夸张。她认为,在企业内部,管理者和雇员是互利互助的关系,管理的权威不是存在于个人和地位之中,而是存在于形势及环境之中。此外,福莱特还指出企业同其环境即债权人、股东、顾客、竞争者、供货商和当地社区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在福莱特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利益相关者”概念出现在现代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中,这表明人们对企业的性质和使命有了新的认识,社会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相关利[2]益者理论强调了管理的道德责任”,因而,有关利益相关者问题的探讨,也便成为现代西方企业伦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现代西方管理学界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大体有两种:一种强调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单向影响,认为利益相关者是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政策影响的任何有关者;另一种强调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影响,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企业或受企业决策和行为影响的个人与团体。后一种定义已成为当代西方企业管理学和伦理学的研究的主流方向和趋势,与此前的企业管理相比,其变化和进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企业伦理学家把“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扩展到能够影响企业或受企业决策和行为影响的个人与团体,使利益相关者扩展为包括政府在内的7类。值得重视的是,环境也归入利益相关者的范畴。第二,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被视为相互内在、双向互动的关系,从而扩展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范围,利益相关者从企业的经营环境或外生变量成为为企业的构成要素或内生变量。第三,研究者们认为,企业经营要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就必须正确认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各种不同的权利,具备回应和处理这些不同权利和要求的能力与技巧,承担起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

具体到利益相关者的管理问题,卡罗尔和巴克霍尔茨的研究是最为详尽和系统的。他们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一书中认为,企业与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互动和交叉影响的关系。在具体的管理中,必须处理好五个重要问题:谁是我们的利益相关者?我们的利益相关者都拥有哪些权益?我们的利益相关者给企业带来了哪些机会,提出了哪些挑战?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负有哪些责任?企业应采取什么战略或举措,以最好地应对利益相关者的挑战和机会?[1][美]詹姆斯·L.多蒂,德威特·R.李著.林季红等译.市场经济:大师们的思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5.[2][美]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5.

三、企业伦理的核心观念

(一)诚信观念

诚信是企业在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必须认真遵守的一条社会伦理规范和经营准则。“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足之本。海尔将不合格的冰箱砸掉,就是要实现对市场、对消费者的承诺——“决不让一件不合格的海尔冰箱流向市场”;IBM把诚实作为企业的座右铭;海德尔纸业公司将“持续、可靠、公开、诚实”作为企业的理念;松下公司把“赢得人们的信任”作为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没有诚信,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企业就没有竞争力。

企业缺失诚信,第一,会影响企业信用,增加交易成本;第二,会影响企业的品牌。优秀的品牌都是靠良好的信用堆积起来的,即使知名品牌一旦出现信用问题,也将被市场淘汰,作为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就是实证;第三,会影响企业的投资。信用是企业获得投资的前提,如果企业的信用度高,就会有其他企业来投资,或者也可以企业良好的信用度为保障,向银行或是其他企业进行资金周转。温州的发展就是一个事实,它曾以生产假冒伪劣产品闻名全国,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温州市认识到信用建设的重要性,从质量温州、品牌温州,走到信用温州,“质量立市、品牌兴业”的战略决策,解决了信用缺失的危机,使温州经济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

对企业来说,加强诚信的经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员工的诚信观念教育与培训,另一方面企业要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考虑,应该强化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同时制定并执行企业伦理守则,树立规范的诚信观念,恪守诚信经营。(二)合作竞争观念

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存活下来,发展壮大,必然要与其他企业竞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国家、地区和企业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趋势不断加强,表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生互补的特点。合作竞争已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战略新举措。美国企业界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仅要开展必要的正面竞争,还应从防御的角度同其他企业合作,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如,波音公司与欧洲空中客车的并购,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的战略联盟,中国首钢与宝钢的钢铁联盟等均为典型例证。

合作竞争,首先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将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加深分工,有效组合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技术、人力、信息等资源,最大限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其次有利于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已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谁能先推出新产品,谁就能先占领市场。共同研制和开发,不仅利于筹集研究经费,也可以避免重复劳动、重复投资,降低开发费用,缩短开发周期,分担风险,培养创造力。最后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只有合作竞争,建立协调发展新秩序,使整个行业的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否则只会引起整个行业之间的纷争,导致两败俱伤,使整个行业的发展陷入混乱。在这方面,中国彩电行业的教训是非常惨痛的。

在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竞争中“包打天下”。竞争需要合作,联合起来协同竞争,是企业竞争的发展趋势。只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才能改变“非赢必输”的旧观念,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双赢”选择。(三)生态观念

企业生态伦理是处理企业与生态关系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总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诉求。工业文明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也造成了各种各样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物种灭绝等。大部分环境污染往往都与企业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有关。现代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以及企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被社会所瞩目,企业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自然环境的诸种力量的平衡。企业经营理念的“利润最大化”应转变为“利益最大化”,即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从短期来看,企业履行环保社会责任,构建企业生态伦理可能要牺牲部分眼前利益,如,增加污染处理的费用,更新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等。实际上,倡导生态伦理与企业利益是互利共生的,企业履行环保社会责任是一种推进企业长远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双赢的明智之举。首先,企业的生态伦理建设有利于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相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将进一步完善,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将不会再有生存的空间。企业只有走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的集约化经营道路,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其次,绿色生产、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企业获得参与国际竞争通行证的迫切需要。只有强化企业生态伦理建设,才能使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后,建设企业生态伦理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提升社会认同与支持,获得长远利益的重要选择。一个在环保方面负责任的企业无疑会在社会公众心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会受到公众的尊重、信任与支持,这必然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上的巨大优势。

建设企业生态伦理,企业首先要主动建立起明确的生态道德标准,学会用生态整体思维的方法去进行经济运作,在企业制定决策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明确什么样的行为符合生态道德,什么样的行为属于生态不道德,以生态道德标准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四)道德责任观念

在现代社会,企业与公民一样都是社会的细胞,企业作为社会经营的市场主体,应积极表现社会组织角色作用,承担社会责任,重塑社会道德关系,使企业不仅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利益,还要对社会的未来负有更多道德责任。这种理念的扩展,便是当今全球所普遍关注的企业道德责任。

由于受社会的影响,企业对自身道德责任的认识并不一致,部分企业将社会道德责任置于次要位置。总体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只有社会经济责任,社会道德责任是政府的责任。个别企业认为,为了利润可以任意选择经营方式,只要能获取利润,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什么经营策略都可以考虑。至于企业对社会的影响,企业社会道德形象等问题与企业社会经济行为没有关联。第二,对企业道德责任持功利主义态度。不否认企业对社会有道德责任,但履行道德责任的前提是要对企业有利。第三,企业对社会有道德责任,但履行道德责任要取决于企业的社会经济实力,有经济实力的时候,就积极参与社会责任活动,在经济实力不佳的情况下,对社会责任采取躲避的态度。

企业道德责任概括地讲就是“遵法纪,重伦理,行公益”。企业发展依赖社会环境,社会资源。企业获得了什么固然重要,但企业为社会带来了什么更需要常思,如,假冒伪劣,偷税漏税,拖欠工资,污染环境等。当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要做“企业公民”,企业除了“为股东负责”,要全面考虑企业对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影响,包括员工、客户、社区和自然环境,利己利人利他利社会,此为企业应逐之“大利”。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是企业与社会构建和谐的过程,也是企业树立形象,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五)以人为本观念“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企业的“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核心,给予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及顾客以物质与精神的关心,通过调动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企业伦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要求企业必须把员工真正看作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主体,尊重员工的价值、人格尊严和权力;把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作为企业管理的价值目标;在实现物的目标时要将人的目标作为根本目标来追求。“以人为本”正是基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和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等因素给予充分的顾及,而促使人与企业的协调发展的实现。“以人为本”企业伦理观念,不可能给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作为一种无形的推动力,能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以人为本”伦理观念的指导下,首先,有利于形成更趋科学、民主和人本的企业管理和决策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有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次,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须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伦理观念已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节 企业伦理模式

一、企业伦理模式的含义及特征

(一)企业伦理模式的含义

模式其实就是事物的标准样式。一方面,它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理论的抽象和升华:人们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规律,最终形成解决某类问题的固定方法,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就是模式;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参照性的指导方略,在这种方略的指导下,人们可以迅速有效的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遇到相同或类似问题时,即可按照既定思路快速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无需再重复相同的工作。模式有不同的领域,例如建筑领域有建筑模式,设计领域有设计模式,商业领域有商业模式,管理领域有管理模式等。

企业伦理模式,就是企业依赖一定的道德理念进行经营与管理的样式。一个企业的伦理观念往往决定了它的伦理模式。王小锡教授认为:“企业伦理模式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价值共识和文化积淀的[1]产物是企业伦理个性特征的表现结构。”我们看到,现实中由于不同的企业的价值共识和文化积淀是不同的,所以不同企业往往有不同的伦理模式。尽管如此,所有的企业伦理模式都有企业的价值观、道德守则和规章制度三个核心方面构成。企业的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企业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企业内、外部的环境,企业的道德守则决定了企业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满足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企业的规章制度决定了企业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和手段。[2](二)企业伦理模式的特征

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很多模式。前面我们讲了,不同的企业可能会有不同的伦理模式。但就其共同特征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企业伦理模式具有唯一性与不可复制性。企业伦理模式,从根本上来讲,它是企业生存、维持与发展的一种存在样式,是企业个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企业伦理是企业在发展历程中所凝聚的道德共识,是由企业的性质、历史、传统、文化、制度、战略以及经营管理者的道德观念决定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不同企业的价值观、伦理精神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企业伦理模式的唯一性。企业伦理模式的不可复制性主要是指企业伦理模式中的“价值观”很难被移植,即便在企业规章制度、道德观念被完全移植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这正是很多企业频频模仿“成功企业”而屡屡失败的原因所在。例如,海尔模式的成功曾经惊天动地,引得无数企业效仿。但是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就在于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文化和规章制度,而价值观是很难模仿、移植的。

其次,企业伦理模式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不只是单纯的经济个体,它还具有政治、法律、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社会属性。著名学者王小锡和朱金瑞教授认为,企业的伦理行为和模式选择,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选择。民族的、历史的、时代的因素及社会制度等都在企业的选择中留下足迹。例如在企业伦理模式的选择上,西方企业注重个体,强调个体的存在价值和自由发展的权利,而中国企业注重整体,强调整体对个体的重要性和优先地位。另外,考察中国企业伦理建设的历程,不难发现,自从近代企业产生以来,中国企业的不同伦理模式主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对比、选择中形成。每个企业在生存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因此,企业伦理模式作为一种企业的文化形态,必然具有文化的一些特征,即继承性、民族性和时代性。[1]王小锡,朱金瑞.中国企业伦理模式论纲[J].道德与文明,2003,(4):26.[2]王小锡,朱金瑞.中国企业伦理模式论纲[J].道德与文明,2003,(4):26—27.

二、企业伦理的主要模式

企业对自身伦理模式的选择是由每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伦理观念、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社会基础等变量决定,是企业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但从根本上说企业伦理模式的选择又是一种文化选择,民族的、历史的、时代的及社会制度等背景因素给每个企业的伦理模式烙下深深的印记,充分展现出其共性的一面。这种共性为研究已有的企业伦理模式提供了可能,下面我们就选择性的对已有的五种主要的企业伦理模式做一些分析和介绍:(一)家族模式

以私营企业中的家族企业为代表。家庭以及家族经济共同体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古老的经济组织,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大多数也是从家族经济共同体转化而来。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态,已经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五百强企业中175家是家族控股企业,占到35%;在欧洲的上市公司中,法国和德国的上市公司中,家族企业的比例高达64%,其他国家也接近50%。

家族企业一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是主要的管理人员构成,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实行“家长式管理”。这种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企业伦理模式在伦理精神方面的同质性和继承性表现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迅速成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1.家长制有利于企业决策成本最小化

在实行家长制决策的企业中,相对较少的管理层次,避免了科层管理的层层申报、批准、下达、执行等繁琐的制度模式,简单的组织机构减少了决策的中间环节,节约了决策的时间,使企业能快速、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

2.家庭信任转化为企业强有力的凝聚剂

家族信任是基于血缘、亲缘、姻缘基础之上的信任,它从本质上讲应是一种私人信任。正是这种内外有别的特殊主义信任,大大增加了企业内部成员的认同效应,降低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和费用,并使部门间产生互补效应,有利于整个公司和企业整体功能的发挥。

3.家庭利益的至上性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家族企业伦理模式中,家族整体利益是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至上利益,家族的责任义务远高于个体的权利和需要,是所有家庭成员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标准和价值尺度。

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在日本、“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腾飞中,儒家以血缘为中心的家族主义伦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以家族主义为核心的血缘伦理模式所具有的优势,法国学者曼弗雷德·凯茨、德·维里尔将其描述为:“长期取向、行动的独立性、没有股市的压力、没有收购风险、家族文化是自豪的源泉、稳定性、强烈的认同、承诺与动机、领导持续性、困难时期的韧性、赚回利润的愿望、有限的官僚主义和非人格性、灵活性、财政收益、成功的可能性大、商业适应、[1]家庭成员的早期培训。”但是,家族伦理模式存在着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实现而忽略制度效应和条例管理,偏重于血缘之间的特殊信任而缺乏推之于所有人的普遍信任,偏重于“任人唯亲”而不能广用贤能等缺点。这些缺点如不能得以有效地解决,势必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正如福山在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后所言:“核心形态的家族企业的交替沉浮,这些企业在制度化或长存于二三代以上等方面的失败,对陌生人普遍存在的不信任,不愿把非亲非故之人带入家庭以及继承时平分家产的风俗,使得后工业化的中国台湾、香港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陆难以积累庞大的财富,这不啻是阻碍发展大规模企业[2]的社会障碍。”(二)制度伦理模式

企业制度伦理模式是以契约论为基础,将企业价值观及伦理精神渗透于制度安排的一种理性模式。其伦理模式有着明显的特征:一是企业不仅具有基于契约精神而制定的完备的制度系统,而且有严格的保证制度运转的规章。“一切按合同办”,“一切按制度来”是全体员工的共同理念。二是通过非正式制度提倡职业精神和个人价值实现,营造主动积极的企业氛围,降低管理成本和道德风险,以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同时,这类企业用人的重要评判标尺是业绩和能力,激励与约束机制比较健全和合理,职工成长的职业通道也较规范。

从多数学者一致认同的角度来看,制度伦理分为两个层次:制度中的伦理和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是人们从既定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本质规定和运作框架中引出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评价,即制度的合伦理性、合道德性。它既强调制度本身蕴涵的伦理追求和道德价值理想,也包括人们对一定管理制度所做的伦理评判。它讲求公平精神、强调公共精神、注重人道精神。伦理制度化这是从管理制度方面来解决企业生活的伦理道德问题,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升、规定为制度。推崇合理的价值观,倡导职业理想和个人实现,努力营造主动积极的企业氛围,降低管理成本和道德风险。

联想集团即为这类模式的典型。这种以契约正义为价值导向的模式,员工的权利和能力得到了尊重。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企业“老板”;既是利润的创造者,也是利润的分享者;既是为企业劳动,也是为自己劳动。员工在劳动和分配的过程中感受到为企业即是为自己。因此,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再如海尔公司持守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其品牌文化包括“质量意识——有缺陷的产品就等于废品;市场意识——品牌无国界;用户意识——用户永远是对的;品牌意识——先卖信誉后卖产品;服务意识——星级服务”等;华为公司以岗位品质管理和各种业余委员会进行团队创新为主线来激发员工职业精神的任职模式,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三)德性伦理模式

这种模式以志同道合为总体特征,有一种为大多数成员共同认可的企业使命,有共同的道德情感,有深厚的企业道德传统,有一套倡导主人翁精神的机制。这种模式也被另外一些学者称之为使命和责任模式,因为具备此类品质的企业往往表现出对国家、民族、社会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特征。“那些被称赞的或可贵的品质就是德性”,这些品质体现于人称之为有道德的人,具体到企业同样可称之为有道德的企业。在一个内蕴德性伦理模式的企业,其德性的表现大致有两个方面:第一,德性的内在性。它有一种为大多数成员共同认可的企业使命,这种企业使命的来源不是厚积于企业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中,就是来自于行业领先者所受到的社会尊重和较高的社会预期压力之中。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现代化、国际化标杆企业的上海宝钢集团是国家投巨资,集中了国内钢铁行业精英人才建成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准的企业,振兴民族钢铁工业是宝钢全体员工认同的使命感。“日本企业之父”、株式会的创始人涩泽荣一将国家的利益作为企业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他认为只要是对国家公众有益的事业,就应该出于“义”去做,即使有所亏损也在所不惜。第二,德性的自律性。当德性内化于企业并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然会体现于企业的整体行为,甚至具体到每个员工的言行举止。我们熟知的中国传统药业的老字号同仁堂,其品牌以及仁德传统积淀了一代又一代同仁堂人的深厚情感,因而,从企业最高领导人到刚进入的新员工,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不能让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砸在咱们手中”,“不能对不起祖宗”。出于德性的自律行为,内蕴着主体从事这种行为的自觉与自愿。同仁堂三百余年一直严格遵守“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祖训,同修仁德、共献仁术、济世养生的仁德规范一直为新老同仁堂管理者和员工所遵守。

这种模式体现出的是一种德性权威,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其形成与发展的文化基础是这些企业具有强劲的组织道德传统,企业领导人具有很高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追求,员工的素质也比较高,而它的客观的经济基础也是拥有良好的经营实力以及社会地位等等。(四)嫁接模式

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大多采用这种模式。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3]成为世界性了。”到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这些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也面临着着比国内经营更为严峻的伦理挑战。

1

当代企业伦理学家对形成这些挑战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其主要来自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价值标准导致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商业伦理准则的巨大差异。所谓伦理差距,并不是指一个国家比其他国家拥有伦理水平的高低,而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由于政治、法律及社会制度而导致的企业遵循的伦理标准制之间的差距。“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制度体系必然意味着人们不总在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上达成共识,外派经理人员可能会遇到当地商业管理违背[4]其文化敏感性及其母国法律的处境。”企业在面对诸如商务谈判的礼仪礼节、环境污染等问题时,必须要根据各个国家的商业伦理准则不同灵活处理,否则会出现轻则导致企业发展受阻,重则导致破产的后果。

管理大师杜拉克指出:“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一场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加剧,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实行本土化政策是其扩张的必然选择和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本土化不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方面,也应包括企业伦理的本土化,亦即杜拉克提出的“观念上的革命”。这里的企业伦理本土化指的是跨国公司的经营在遵循自身的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当国、当地的伦理文化传统,并做出创造性的转换。由于类似于生物学的嫁接技术,我们把这种伦理模式称之为嫁接模式。

嫁接伦理模式建设中应注意两个原则:一是本土化原则,包括与当地合法政府合作,尊重所在国的文化、道德、宗教等传统;二是开放原则,企业要以开放的胸襟,平等地吸取不同伦理文化中的精华。嫁接模式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伦理模式建设的一种主流趋势,为许多的知名跨国公司所采用,如我们熟知的沃尔玛、家乐福、肯德基等。[1][法]曼弗雷德.凯茨.德.维里尔著.金钱与权利的王国——家族企业的兴衰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2—23.[2][美]弗朗西斯.福山著.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94-9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4][美]约翰·B.库伦.多国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06.

三、企业伦理模式建设的关联因素

企业伦理模式的选择与建设与企业的观念、制度、形象等都有重要关联。企业只有不断创新企业观念、建立健全企业制度、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才能找准自身模式,并不断发展。(一)创新企业观念

1

观念是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观念创新即观念的创造革新,就是要改变人们对某种事物错误的、背时的或不利于实践的既定看法和思维模式,换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得出一个新的认识,从而用新的观念指导行为的过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趋势下,科技日新月异,经济生活瞬息万变,每个企业,都应当放眼世界,以追求卓越的思维和观念,不断改革与创新,否则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

1.观念创新在企业创新体系中的地位(1)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创新就是打破旧的规则、秩序、平衡,是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和升华,但不是随心所欲的主观臆想或标新立异。概括起来,创新其实只有一个字,主动的“变”,而这种“变”就会与固有的文化、观念产生很大的冲突,因此,在进行各种创新之前,首先要解决观念创新问题。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说的就是“思路决定出路”。而思路的形成离不开观念创新。海尔的创新就是打破原有的成功经验,不断地打破原有的平衡,重塑自我,超越自我。(2)观念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灵魂。管理创新,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放弃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通过管理创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再创企业竞争优势。但管理创新始于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的动力来自观念创新。要进行管理创新,首先要清醒的认识企业现状和内外竞争形势,充分认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样才能激起源源不断的管理创新动力。要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管理创新能力,必须有先进的观念创新机制作保证。观念创新,不光是企业高层领导的观念创新,而是整个企业、每个员工的观念创新。(3)观念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关键。制度创新,就是用一种效率和效益更高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要改变一个人,先要改变他的观念,如果观念不变或勉强接受,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所以,要改变一个企业,必须从改变员工的观念开始。因此,如果不解决观念创新问题,就无法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正在进行公司制度的改革,如在组织企业机构建设方面,讲求精干、灵活、高效;在产品定位方面,讲求高质量、高品位、高科技、高档次。日本企业也在积极寻求制度创新,逐步打破财团网络,改革僵化的等级制度等。要从观念创新下手,构建一套完全由市场效率和效益所决定的创新机制,始终保持观念创新的超前性和紧迫性,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制度创新能够朝着健全、高效的方向进行下去,真正消除企业创新瓶颈,使企业能够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中,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4)观念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换句话说,就是从新思路的形成开始,到研发生产,再向市场推出适销产品,强调的是以新的技术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并获得最大的企业利润。它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及创造性的构思和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成熟性技术活动的综合成果。新思路的形成离不开观念创新,技术创新没有观念创新作后盾,很容易走入误区,甚至是死胡同。

2.企业观念创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观念创新要敢于自我否定。观念创新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因此,企业若能进行自我否定,居安思危,不满足于现有成就,摒弃惯有的思维定势、建立一种全新的思想,就具有了进行观念创新的思想准备,就能够迎合时代的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2)观念创新要有创新知识作坚强的后盾。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它本身就是财富,而且现在的财富主要是由知识创造的,所以,观念创新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为支柱。企业要生存,要发展,离不开学习,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调整自己的生存结构和生存方式。因此,企业应成为学习型组织,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企业才会具有一定的创新知识,在获得技术更新和提高的同时,产生超前策划观念,并实现已有观念的突破,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观念创新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是对固有知识的运用和再现,而是采用水平思考法,尽量摆脱既存观念,从新的角度对某事物重新思考,得出创造性解答的思维方式。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就善于在事关企业命运的紧要时刻,根据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现和抓住机遇,迅速地作出决断,并对企业的要素进行新的组合,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以新制胜,以奇制胜。(4)观念创新要敢于打破原有的利益机制。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实质上就是调整利益机制,必然会使现存的某些利益群体受到损失,这些群体为了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会对观念创新造成极大的阻力和障碍。因此,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必须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更高层次的新平衡。(5)观念创新要有全球意识、速度意识。进入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时代,世界成了“地球村”,如果说过去干企业是拿着全国地图,现在干企业则需要拿世界地图了。如今,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一个企业的创新速度慢于其它企业的创新速度,说明这个企业缺乏竞争力。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竞争中,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要随时觉察身边的变化,而且要知道是什么在变,知道怎样去适应变化。

1985年张瑞敏接到人民来信说海尔产品有缺陷。经调查发现库内还有76台质量有缺陷的冰箱。当时对人们来讲冰箱是非常昂贵的东西,一台冰箱的价格相当于一名职工2年的工资,很多人希望把冰箱处理给大家,但张瑞敏认为要改变大家的观念,就宣布谁干的就由谁把冰箱砸掉,同时宣布:这次是我的责任,扣我的工资,以后谁出问题就扣谁的工资。这一砸震醒了海尔人追求质量、追求卓越的思想意识,从此激起了海尔人“要么不干,要干就争第一”的雄心壮志。可以试想,如果当年海尔没有这种敢于与旧观念挑战的意识,没有观念创新精神,为一时利益所蒙蔽,根本就不会有今天海尔的成功。(二)建立健全企业制度

以人管人是原始的管理模式,以制度管人是现代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的发展与制度密切相关,企业要健康、科学发展就必须建立企业制度。制度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是办好企业的重要保证。企业制度是指企业对其内部各个相关元素如人、物、资金等的各种约束和影响,以及这些约束和影响之间的关系共同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它不仅指企业中明文规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还指以这些规章制度为基础的人人都知道并遵行的企业工作规范。在现代企业中评价制度的优劣有两个标准,一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核心利益,这种核心利益是企业长远利益、企业员工利益和股东利益的最优组合;二是否与企业特殊的经营的环境相适合,尤其是与环境中的人相适合,能否激发人的潜能。

1.企业制度建设的作用(1)有助于建立正常的生产和经营秩序。企业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系列、多结构的复杂的综合体,要把这个综合体里的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并最优化地组织起来,高质高效地完成经营生产任务,就必须要有一整套管理制度,使企业的一切工作和成员有章可循。(2)有助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当企业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符合现代管理原理,并能充分体现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管理制度时,就会使全体员工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以及明确自己的主要职责,所担负的职责对整个企业工作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这样,就能把全体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成为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3)有助于企业形成一流的企业文化。井然有序,蓬勃向上的员工队伍是办好企业的重要条件,也是一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企业制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实践性,制度一经制订,就要求所有员工按章办事。这样,在日积月累、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和优良的学习、工作习惯,进而形成一流的企业文化。

2.企业制度建设的思路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若我们能够通过制度设计将企业经营目标和个人价值实现统一起来,使企业员工在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那么这种制度设计就算成功了。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其制度建设应体现以下几个特性:(1)系统性。在具体的制度建设过程中,系统性问题是首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系统性在制度建设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制度管理的全面性,它要求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及其所包含的规范、规则和程序充分满足企业正常、有效经营的需要。第二个方面是各项管理内容的完整性,它要求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满足各专项管理的需要。企业在制度设计及其日常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坚持贯彻系统性的原则,其制度建设普遍存在制度内容和管理程序交叉、重复、冲突,以及形式不规范等问题。(2)规范性。规范性在制度建设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要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它要求企业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第二个方面是编制规范。专业性管理制度一般由一些与专业或职能方面的规范性标准、程序、控制、检查、奖惩等因素组合而成。在管理制度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诸多因素中,属于规范性的有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制度构成等;属于程序性的有制度实施环节,实施的具体程序,控制制度实现或达成期望目标的方法及程序,以及形成、完善或修订制度的过程,制度生效的时间,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等。第三个方面是实施规范。管理制度要得到规范实施,必须具备下面两个条件:首先,编制的制度是规范的,符合企业管理科学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一项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施制度的全过程是规范的,企业员工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3)动态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周期与动态时期,这种“稳定”与“动态”受企业的行业性质、产业特征、企业环境以及企业人员素质、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因素等的综合影响。企业应该依据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控制和调节制度的稳定性与动态性。一般来说,导致制度动态变化的因素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企业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范围、成员素质等是会经常变化的,这些变化相应会引发组织结构、工作岗位、员工队伍、工作技能的改变,继而会导致制度使用主体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制度上便是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被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第二种是产品结构、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生产流程、操作程序发生改变,与之相关的制度会因此而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第三种是企业发展战略及竞争策略的调整,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当原有的制度成为提高效率的阻碍因素时,就有必要重塑企业机制,改进制度。(4)创新性。企业制度的设计、编制过程,是企业结合实际,按照事物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本质规律,依据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创新的方法或原则形成规范的过程。同时,制度的动态变化需要企业进行有效的创新,也只有创新才能保证制度的相对稳定性与规范性。

遵守制度贵在自觉,只有稳固确立制度至上意识,让遵守、执行、维护制度成为每一名员工的自觉行为,才能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有效。企业各级人员要抓好制度的学习、宣传,把各项制度作为经常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教育引导,培养企业员工的自律意识,自觉用制度改造思想、规范言行,形成遵守制度、执行制度的内在动力和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制度成为刚性要求和价值认同。无论一个企业的目标多么宏伟、制度多么健全,假如没有很好地去落实,制度便只能是纸上谈兵,如果一个企业对制度的执行力很强,那么,这个企业员工的行为一定规范,企业的精神面貌一定振奋,发展就一定健康、稳定。(三)树立企业形象

今天,企业产品在功能和服务上的差距日渐缩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传统上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服务竞争等拓展到企业的整体性竞争,即企业形象的竞争。企业形象是企业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的集中体现,一般是指企业的关系者(主要是公众)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是公众对企业理性认识的结果。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扩大企业影响,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企业形象的构成要素很多,如企业的名称、标志、环境,企业的成员形象,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诚信状况、管理水平,企业理念、精神和社会责任等。评价企业形象最基本的指标有两个:知名度和美誉度。知名度是公众对企业知晓、了解的程度,美誉度是企业在公众中受到的信任和赞许程度。知名度和美誉度实际上是对同一感知对象评价和分析过程中量和质的问题,知名度主要衡量和评价量的大小,美誉度则涉及社会舆论的质的价值评判。企业形象塑造所追求和期望的是高知名度和高美誉度的统一。如,海尔公司,它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响当当,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欧美国家赢得了良好声誉。

1.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形象的作用(1)导向作用。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具有强有力的引导行为的作用,即对企业员工的心理、性格、形象、价值取向等起导向约束作用,对企业的发展起引导作用。这种导向作用引导着企业及企业员工,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护企业和个人的形象,为实现其目标而努力奋斗。(2)凝聚作用。良好的企业形象,能使企业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对企业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劲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员工都能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并在参与企业管理、维护企业形象和利益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形成巨大的整体效益。(3)激励作用。良好的企业形象,能激发企业员工的内在积极性,能有效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员工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4)宣传广告作用。良好的企业形象,能起到宣传企业、推销产品、吸纳资金、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外引力、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助于让世界认识企业,让企业走向世界;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协同力和对外环境的吸引力,特别是在企业遇到特殊困难时,能及时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帮助。(5)竞争推动作用。企业形象愈独特,就愈有交流性和竞争性,也必将带动企业人财物的交流性和竞争性,从而有助于企业引进更多的人财物,推出更多的企业特有产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速企业的发展和进步。(6)社会辐射作用。企业形象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素、目标,企业形象的塑造,必将整体提高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样,内外形象的协调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不仅对企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且能向社会辐射,直接或间接地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形象的塑造(1)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根本。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成员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营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反映了员工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代表着企业的强烈追求和努力方向,具有鲜明的企业个性特征。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形成的基础,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外在体现。因此,在企业形象塑造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第一位的。所谓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其实质就是建设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通过文化变革,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理念,塑造新的企业价值观,营造出一个追求效率、讲诚信、顾大局、责任心强、团队精神与协作精神强、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适应知识经济环境的学习文化、创新文化、速度文化、融合文化、诚信文化等。如海尔“真诚到永远”,菲利浦“从现在开始做起”等。(2)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产品是企业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人们认识企业,首先从认识产品开始。产品形象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的优劣和企业的兴衰存亡。树立产品形象,争创名牌,其前提条件必须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的优劣标志着企业的发展水平、科技含量、企业员工的素质与技能。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应强化质量意识,注重市场调研和产品的开发设计,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确保提供给用户的产品是优质的产品。如,夏普公司的液晶显示技术使其可以在笔记本电脑、袖珍计算器、大屏幕电视等领域都比较容易获得市场的青睐。(3)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企业员工的素质,主要指文化素质、生产技术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包含服务态度、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精神风貌、文化水平、业务技能等,其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对企业形象的建设、塑造和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因此,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保证。(4)加大环境建设,创造社会效益。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不但要创造经济效益,还要净化社会环境,创造社会效益。因此,企业必须将经营功能和社会功能合理有效地融为一体,主动地在为国家社会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吸引人们去了解企业,关心企业,使企业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完善起来。创造社会效益应从五大环境工程入手,即建设洁净有序的工作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团结互助的人际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遵纪守法的社区环境。(5)进行有效的形象宣传和形象推广。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以实实在在的内涵为基础的,但要扩大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社会信誉,做好企业形象的对外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为使公众对企业留下良好而又深刻的印象,可通过导入CIS战略,通过系统的设计来实现形象再造。CIS是企业给公众建立的认知系统,通过认知系统中视听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把企业文化创造所包涵的信息全方位地传播给公众,让公众认识企业,认同企业宗旨,信赖企业活动,参与企业行为,从而形成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曾经说过:如果可口可乐遍及全世界的工厂一夜之间被大火烧光,那我们不会害怕,我们将凭借可口可乐火红的标识向银行贷款,可以迅速再现一个可口可乐王国。这是因为可口可乐公司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其在红色背景前简简单单的八个英文字母标记已深深地印入消费大众的心目中,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认可。所以说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财富,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已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保值和增值的主要手段。【本章小结】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要在市场上生存和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伦理的支撑。一定程度上,一个企业的伦理观念与模式决定着其自身的形象和在市场中的地位。并且,我们发现,越是追求卓越的企业往往越是重视自身伦理“修养”。通过深入剖析企业伦理的观念与模式,可以为正在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提供重要参考。本章第一节从企业与道德的关系入手,阐述了企业树立伦理观念的必要性、企业伦理观念的基本问题及企业伦理的五大核心观念;第二节阐述了企业伦理模式的含义及特征,并介绍和分析了企业伦理的几种主要模式,最后对企业伦理模式建设进行了机制分析。【思考和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企业伦理观念

2、企业伦理模式

二、简答题

1、企业伦理的核心观念有哪些?

2、企业伦理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三、论述题

企业与道德的关系如何?

四、思考题

企业伦理观念与企业伦理模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本章参考文献】

[1]张应航,黄寅.企业伦理: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

[2]刘红叶.企业伦理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4.

[3]徐大建.企业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1.

[4][美]查理德·T·德·乔治,李布译.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

[5]欧阳润平.企业伦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58—62.

[6][美]詹姆斯·L.多蒂,德威特·R.李著.林季红等译.市场经济:大师们的思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5.

[7][美]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5.

[8][法]曼弗雷德.凯茨.德.维里尔著.金钱与权利的王国——家族企业的兴衰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2—23.

[9][美]弗朗西斯.福山著.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94—9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11][美]约翰·B.库伦.多国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06.

[12]王小锡,朱金瑞.中国企业伦理模式论纲[J].道德与文明,2003,(4):26—27.

第四章 企业伦理决策与困境

【知识目标】

了解企业伦理决策的起源和相关理论基础;

了解企业伦理决策的过程及重要性;

理解造成企业伦理决策困境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技能目标】

运用伦理决策模型分析企业的伦理决策问题;

能够根据伦理决策的过程分析企业决策遇到的实际问题。【本章内容】

第一节 企业伦理决策

现代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众多的决策问题。传统上,企业做出一项决策主要从经济、技术、政治等角度考虑和分析问题,从而做出符合企业管理目标的相应决策。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企业发生了一系列耸人听闻的商业丑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有的企业甚至不择手段。唯利是图、偷税漏税、欺诈交易、偷盗商业秘密、制假贩假、不履行合同、作虚假广告、行贿受贿、污染环境等行为充斥市场、不绝于耳。企业伦理道德出现大幅滑坡的颓势,让人担忧。企业的伦理道德、诚信等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人们对企业责任日益重视,企业伦理道德方面的考虑逐渐出现在企业的各项决策中。

一、决策与决策理论

(一)决策的定义“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1]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企业的管理人员通常要就一些问题做出抉择:要做什么,由谁来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去做。这个决择地过程就是决策。决策是企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贯穿企业的全过程。(二)决策依据

在组织或个人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决策相关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该项决策的水平。高质量的信息是做好决策的关键因素。但是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决策者不能不计成本的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也不可能不分主次,收集到所有相关的信息。因此,决策者应该在确定所需信息的数量、种类及信息来源时考虑获取信息的成本,信息量过大可能有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但必然会导致决策成本增加。而信息量过少则有可能使决策者无从决策或导致决策不当,因此,适量、关键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三)决策理论

1.古典决策理论

古典决策理论,也叫规范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以前曾一度盛行。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