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种男性病的中医治疗与保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07:24:33

点击下载

作者:谢焕荣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58种男性病的中医治疗与保健

58种男性病的中医治疗与保健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迄今男性病收症最多的专书之一,系统介绍了男性病的基本知识。对男性病之阳痿、早泄、阴汗、阴冷;青年男性常见病如遗精、白浊、相火妄动症;中年男性常见病如精少、腰痛、精瘀,前列腺炎;老年性男性常见病如尿后余沥、男性更年期综合征、前列腺增生症和目前流行较严重的尖锐湿疣、淋病等58种病症的治疗与预防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除理论分析和方药外,还介绍了针灸、气功、偏方、验方等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每病之后附有医案,可供参考。本书既适用于临床医师,也有助于患者自我检查和判断,为广大成年男性白我进行性功能保健及性疾病预防提供了指南,是男性病治疗、预防及保健的一本好书。

姜序

窃按男性病最早文献见于《内经》,虽《五十二病方》亦有部分记载,然长眠地下,传世未广。厥后《巢源》、《千金》、《外台》男性病俱见收载。明·陈司成著《霉疮秘录》,为专论性病专病之书。盖学术发展途径往往由粗而精,由茂而深,未足怪也。今陕西谢医师于诊余之暇,广搜古今文献,参以现代说理,意在以今通古,古为今用,有功于中医事业,良非浅鲜。谢医师崇尚实际,不事空谈,愿学者得此付诸实践,不负谢医师苦心,是所原望。上海姜春华写于此事难知室时年八十一岁建国四十周年之国庆。

自序

余自幼随父习医,耳濡目染,与中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侍诊诵读既久,言传身教,深感中医学之博大精深,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及长,置身于斯,临床诊治内科杂病之余,接触不少男科病人,难言之隐,溢于言表,始叹玄晏先生所云:“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岂独不知医者不知,知医而不知者,亦以数计。古人有“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之说,夫难病之难,何分男妇?男子病亦事出隐曲,辨治惟艰。且女科专书汗牛充栋,而男科专书则仅见麟爪而已,虽明·兰陵岳甫嘉始撰《男科全编》在先,惜已散佚殆尽,而清·傅青主著《傅青主男科》踵后,终因内容甚简,流传不广,且多论内科杂病,男科病不及十之一二。当前,男性学研究方兴未艾,窃感整理研究祖国医学中有关男科文献势所必然,迫在眉睫,乃不揣愚钝,奋起编摩,卑承先贤,启后泽,诚有索隐探赜之心,实无标新立异之意,愿殚愚诚,以竟绵力,是所初衷。

本书合论男科病五十有八,列证二百二十有二。每胪列一病,首论源流精义,以明古人之训;次述病因病机,以阐肇病之端;而后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以资临证之用;另列针灸、按摩、气功、偏方验方,以广临床取检;后附医案治验,以为借鉴印证。诸说均斟别古人之论,择善而撷,结合临床实践,参酌己见,凡引述古人及医苑先进之说,皆一一注明出处;凡所用方及医案未注出处者,均为自己临床拙见所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一孔之得,倘能见择于医林贤达,则为幸中之幸。假不知医者,亦可人手一册,问津寻径,按图索骥,检方用药,自我保健,益寿延年,使无夭枉,岂非拳拳仁人之心所冀哉!

本书初成于1986年,其间几经芟辑,数易其稿,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付梓。书成后承蒙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全国著名老中医姜春华教授不顾八十高龄欣然为之作序,中华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学院干祖望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男性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中医学院金之刚教授分别为之题词,家父谢立业老中医于百忙中予以审阅,在此一并致谢。乙亥癸未既望谢焕荣书于家中第一章概 论第一节绪 言一、中医男科学研究范围

中医男科学是用中医理论研究探讨男子的生理病理,防治男子疾病的专门学科。广义地说,所谓男子疾病是指男子特有的疾病以及较之女子多发的疾病,狭义地说,是指男性特有的疾病。

医之分科,肇自《周礼》。《周礼》分医为四:曰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其时男妇小儿共治,内外人兽分疗,实为后世医学分科之滥觞。厥后妇女、小儿脱颖而出另立科目,专书亦随之问世,表明医学随代革之进步,为势所必然。古人云:“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或问,男子病果其易疗乎?征之临床,男子病之难疗者亦复不少。由于男子在生理上与妇女不同,加之千百年来“男耕女织”的观念,男子从事社会活动较多,大多负担较重,所生疾病亦趋繁杂,如男性不育、慢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遗精等病,治疗时亦觉棘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学作为传统医学,更是青春焕发,越来越引起世界的瞩目,中医学要取得进展,男子病分科而立,当是历史之然。

中医男科,亘古与内科、外科同治,虽然没有专书祖述,但从中医学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可以见其麟爪、窥其端倪,鉴于此,研讨中医男科,必须充分运用内、外等科的有关理论和经验,集腋成裘,撷其精华,理其系统,以窥其蕴奥,造福人类。二、中医男科发展沿革

中医男科古人虽未专辟一科,每多附于内科中论述。早在春秋时代,名医医和就对男性中房室不节所造成的严重疾病进行了论述,如《左传·昭公元年》云:“晋侯有疾,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公曰: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出告赵孟。……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名医医和毫无顾忌地揭露了晋侯荒淫无度的腐化生活及导致最终毙命的结果,说明当时对房室不节导致劳损的男科致病因素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我国古代典籍《山海经》就有关于某些物品食之使宜子或无子的记载,如《西山经》云:“嶓众之山……有草焉,其叶如穗,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中山经》云:“青要之山……其中有鸟焉,名曰,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

在祖国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中已经对男性生理、病理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坠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坠,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由是观之,古人很早就对男子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论述了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发展规律,并且强调指出,维持这一生理过程的主轴是肾气,人的一生,就是肾气由实而盛到平均而衰的生理过程。又如同篇在分析男科病因时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痿论》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此外,还对男科其它疾病进行了分析,如遗精、阳痿、疝气、阴纵不收、白浊、白淫等,如《灵枢·经脉》篇云:“足厥阴之脉,其别者,循经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

比及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诸书,著成《伤寒杂病论》,其中对男性病亦有不少论述。如《伤寒论》第176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指出阴缩是一种危急重症。391条提出了“阴阳易”病的证治《;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痠削不能行。”“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对男子虚劳、无子、精气清冷、阴冷、梦遗、腰痛、小便不利以及淋证诸疾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并提出方治,如八味肾气丸作为补肾阳方剂至今沿用不衰,为医家所熟谙,另一古书《神农本草经》更收载了许多治疗男科病行之有效的药物,如谓:“肉苁蓉主五劳七伤,补中,阴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

晋代王叔和《脉经·卷一·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顺逆法第五》云:“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则吉,反之则为逆也。”指出男女之脉不同。《脉经·卷六·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云:“肾水者,其人腹大脐肿,腰重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头汗。”指出阴湿的病证。皇甫谧《甲乙经·卷之一·五色第十五》云:“男子色在面王,为少腹痛,下为卵痛,其圆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阴病之属也。”从五色诊断男子疾病,同时还对多种男科病证采用针刺疗法,如阴疝、阴纵、阴痿、茎中痛、两丸骞痛、阴暴痛等。葛洪在其所著《肘后方》中亦收录了不少有关男科的资料,书中的许多治疗方法至今仍有其临床价值,如灸太冲治男子阴卒肿痛,它如治阴丸卒缩入腹急痛欲死、阴茎中痛不可忍,男子阴疮损烂,阴蚀欲尽、阴痒汁出、阴囊湿痒、皮剥等单方验方,皆具实用效果,且简便易行,经济实惠。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不少地方对男科多种病证的病因、证候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如小便难、白浊、无子、少精、尿精、遗精、血精、阴冷、阴痿、阴痛、阴疝、阴下湿痒、强中、阴肿等,论证宏富,说理务精,实集男性病病因、证候之大成,如论尿精、血精云:“此劳伤肾气故也,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虚则七伤六极,气血俱损,肾家偏虚,不能藏精,故精血俱出。”至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提出养性的观点,列举不少治疗男科疾病的方剂,如治遗精方即有14首,灸法12种:如对强中的证治云:“茎长兴盛,不交精液自出”而谓之“强中”,宜猪肾荠苨汤。同时代王焘的《外台秘要》收集了许多亡佚的方书,其中不少方剂在男科有实用价值,如治淋方即胪列35首之多。孟诜之《食疗本草》载“(犬肉)益阳事,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丰富了男科治疗药物。

延及宋代,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得以安定,经济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三大发明的出现标志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为传播文化、著述发掘整理医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家成立了校正医书局,临床分科也较唐代为细,由唐代的四科分为九科,朝廷主持编写医书,如《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等,其中记载了许多男科常用方剂。如《圣惠方·卷三十》云:“虚劳阳痿,宜天雄散、肉苁蓉散及鹿茸散。”《圣济总录·卷十八》云:“房室不举,心腹胀满,尿有余沥,大便不利,五补丸方。”“补诸虚,益精血,壮阴充饥,鹿角丸方。”值得指出的是,这一时期颇有影响的著作《济生方》中,将疝与阴囊、睾丸疾病分而论治,称为“阴”,并分为四证,而在此之前,疝是一个广义的病名,包括多种病证,病名的内涵外延,伸缩性很大,经严氏匡定,疝的概念出现了广义、狭义的区分,而现在人们所言及的疝气,大多是狭义的,即专指阴囊、睾丸部病证。

金元时期,战争频繁,温疫流行,疾病丛生,赤子涂地,临床医家得以从各个不同侧面总结经验,各抒己见,形成著名的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其中刘完素发挥《内经》火热论,对火热致病见解独特,如对小便混浊的认识,云“天气热则水混浊,寒则清洁,水体清而火体浊故也”,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论淋时说:“淋,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泻故也。”并独辟蹊径创用温热药治淋,如谓“患淋而服茴香、益智、滑石、醇酒温药而愈者,然则非冷欤?殊不知此皆利小便之要药也,盖醇酒益智之性虽热,而茴香之性温,滑石之性寒,所以能开发郁结,使气液宣通,热散而愈也。”张从正论七疝,形象透彻,说理确切。他据《素问·骨空论》所载“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的论述,把疝证的范围扩大,指出“遗溺、癃闭、阴痿、脬痹、滑精、白淫,皆男子之疝也。”可见张氏将生殖系统疾病总归之于疝,并提出“可调则调,可补则补”的治疝大法,可谓要言不繁。李东垣据经发挥,自成一家,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说明饮食不节、过嗜肥甘,可致湿热蕴结,诸证杂生;对肾虚的病机,提出脾胃积寒,下迫于肾,引致肾阳衰困而致病。他所制订的许多有效方剂至今仍在男科临床沿用,如龙胆泻肝汤、补中益气汤等。在金元时期对男科论述最多的首推朱震亨。朱氏力倡阳有余阴不足论,在《格致余论》中说“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他认为阴精难成而易亏,“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阴精就更易亏耗了,又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惑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夫以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由是观之,阴精难成而易亏是他的“阴不足”观点,情欲由于外界因素的刺激,易妄动而龙雷奔腾为“阳有余”。因此,他主张避免相火妄动,节制色欲、食欲,以保养“阴分”,在临床治疗上主张用滋阴降火之剂。他所创用的越鞠丸、大补阴丸、琼玉膏、知柏地黄汤等至今仍为男科常用。

明代医家在继承宋元医家的学术成就的基础上,有关内科方面的著作亦日益增多,而附于内科之男科疾病的论述亦发微阐幽,内容臻于系统。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李时珍,在其鸿著《本草纲目》中收集了许多男科病治疗方法及单方验方。它如薛己、赵献可、王肯堂、万密斋、王纶、孙一奎、张景岳、特别是张氏《景岳全书》收证广博,引论宏富,如在《真阴论》中论述真阴之象,真阴之藏,真阴之用,真阴之病,真阴之治,立论精辟,说理透彻,如“所谓真阴之用者,凡水火之动,缺一不可,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以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火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此虽云肾藏之技巧,而实皆真阴之用。”基于上述认识,从而在补肾方面创用左、右归丸,左、右归饮,赞育丹等著名方剂,在《妇人规·药食》中论男子种子之方时谓:“男子脏气平和而惟精血不足者,宜还少丹、全鹿丸、无比山药丸。若右肾阳气不足者,宜右归丸或毓麟珠俱妙。若阳痿精衰虚寒,年迈艰嗣者必宜赞育丹,若阳盛阴虚,左肾精气不足者,宜左归丸,或延年益嗣丹.若火盛水亏,多内热者,宜大补阴丸。”并分列男病专章,指出男性不育则在精。如精滑、精清、精冷、临事不坚、流而不射、梦遗频数、便浊淋涩等。所创补肾方剂为后世广泛效法。罗田万密斋在其《养生四要》中对男子摄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在论述房劳过度的害处时说:“交接多则伤筋,施泄多则伤精,肝主筋,阴之阳也,筋伤则阳虚而易痿,肾主精,阴中之阴也,精伤则阴虚而易举,阴阳俱虚,则时举时痿,精液自出,念虑虽萌,隐曲不得矣。”在《广嗣纪要》中云:“求子之道,男子贵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贵平心定意以养其血。”指出治疗不育症须要注意的两个方面。此外还论述了造成男性不育的五种生理缺陷,即天、漏、犍、怯、变。天即男子生殖器短小若无;漏指男子精关不固,常自遗泄而不能育种;犍指阴茎被割而不能生育;怯即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变即形类阴阳两性畸形。同时创立了男科方剂如斯丸、壮阳丹、固精丸、妙应丸等。明季兰陵(江苏武进)岳甫螽嘉(字仲仁,号心翼)著有《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二卷,其中一卷专论男科,为专篇论男子病之先河,其中对男性不育症之治疗,独具匠心,书中首列先天灵气、交合至理、交合有时、养精有道、炼精有诀、胎始从乾、父精母血、服药节宜、服药要领等,在治疗上,先去病源,后议种子,对于阴阳两亏者,先理中洲,以资化源;治重心肾,清心为先,提出“因种子者,贵乎肾水充足,尤贵乎心火安宁“”肾精之妄泄,由乎心火所逼而然。盖心为君火,肾为相火,而相火奉行君火之命令焉,是以无子者,其病虽在肾,而其本在于心”的学术观点,主张男子宜葆合先天之精,寡欲、节劳、惩怒、戒醉、慎味为求嗣之道,反对以小产、不育专责诸女子,并分列聚精丸、滋阴种子丸、生精种子丸、心肾种子丸等方剂和医案,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至清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各科专书应运而生,男科第一本专书《傅青主男科》诞生了。虽曰男科,实系内科杂证,凡二十门,述病一百九十有一,其属男科病证者仅十之一二,且较之女科流传不广。另一医家沈金鳌在其《杂病源流犀烛》中载治遗泄方23首,唐桐园《大生要旨·种子论》更详尽地论述了男子不育症的诊治,温病大家叶天士亦有不少男科论述,如《临证指南》首论精瘀。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反动政府卖国求荣,千方百计地排斥和摧残祖国医学,制订了歧视限制中医的种种措施,致使中医男科分立这一初绽之花面临厄运,无人问津。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祖国医学的整理、发掘和提高,使中医学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四化建设事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医学也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中医分科将越来越细,男科作为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报刊、电台建议及早建立男科的呼声越来越大,许多干部群众迫切需要这方面的防治知识。所以重视中医男科,发展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健全中医男科建设,逐步推动中医男科的发展,既是中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中医、振兴中医的重大决策之一,是摆在广大医务人员面前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中医男科,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医学史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方面,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也将同样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倍珍惜祖国医学中有关男科的遗产,把它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和提高,结合现代科学为创立祖国医学中的新兴学科——中医男科而努力奋斗!第二节男子的生理特点

男子在生理解剖上与女子之主要区别在于生殖系统的不同功能及形态。睾丸是产生精子的器官,而产生精液的物质基础是气血,脏腑是化生气血的源泉,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脾为后天之本,足厥阴肝经绕毛际,过小腹,阴茎为宗筋之所聚,阳明所濡润。故讨论男子生理要特别注重肾、气血、经络,特别是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阴脾经。一、睾丸

睾丸,一名“卵,”又简称“睾”,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灵枢·邪客》又称“垂”,张景岳谓“垂者,睾丸也”是男子特有器官之一,其状若卵丸,左右各一,为人体外生殖器之一。古人论述生理时虽未将其划归何部,但据《素问·五脏别论》“黄帝问曰: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歧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的经义以及睾丸的功能,睾丸当属奇恒之腑。奇者,异也,恒者,常也,其形态异类于六府,功能恒常,贮精汁而不泄于外,是其所同于五脏也。

睾丸虽属奇恒之腑,但在生理功能上与肝肾关系密切。肾主藏精,睾丸贮生殖之精,所藏需肾之资化,肾封藏失职,睾丸亦失所贮,肾气不足,睾丸发育不全,肾气亏损病及睾丸,可出现睾丸萎缩的病变。《灵枢·经脉》篇云足厥阴肝经“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所以睾丸在经脉循行上与足厥阴肝经关系密切,寒邪侵及,留滞于肝脉,可见少腹坠胀,阴囊收缩、睾丸硬冷上缩。《笔花医镜》说:“肝热之证……为偏坠,为舌卷囊缩。”《素问·缪刺篇》说:“邪客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肝经湿热下注,留于阴股,可致阴汗、子痈、阴冷、小便黄赤、睾丸肿痛等证。二、阴茎

阴茎又叫“玉茎”,《灵枢·邪客》称作“茎”,又叫“宗筋”,如《素问·痿论》曰:“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张景岳谓:“茎者,宗筋也。”为人体外生殖器之一,兼为尿窍。

阴茎在生理上与肝、肾、脾、阳明关系密切。茎为肾之外窍,而肾司二阴,其生长发育需肾气、肾精、肾阴、肾阳之滋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肾亏则阴茎不用,肾竭则阴茎短缩。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则阴茎发育不全。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素问·痿论》云“阳明虚则宗筋纵”,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胃气盛则气血充,五脏能藏精,阴茎得濡润,故阳明衰可出现宗筋弛纵不收、萎而不用的病证。《灵枢·经筋》篇云:“足太阴之筋,病阴器,纽痛下引脐……足厥阴之经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灵枢·经脉》篇云:“足厥阴结于茎,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难经·二十四难》云:“足厥阴气厥即筋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舌卷囊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可见阴茎由筋、经相聚成体,气血津液精微以濡养之,太阴、厥阴经脉发病,邪气留客,或气血不足,精亏血少,都可造成阴茎不用,或萎或挺,或痛或痒,或茎缩不长的病证。三、肾

肾为五脏之一,位于腰部,左右各一。《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也。”《难经·四十二难》云:“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主藏志。”《难经·三十九难》云:“谓肾有两脏,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赵献可《医贯》云:“肾有二,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膜包裹,里白外黑。”这些都说明古代医家借助于粗浅的解剖知识,对肾的形态、部位、功能有比较详尽的认识。肾之经脉属肾而络于膀胱,二者互为表里,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主藏精,内寓真阴真阳、命门相火。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医家称为先天之本。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云:“肾何以为先天之本?盖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原,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正如《灵枢·经脉》篇所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强,皮肤坚硬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先天肾气,是人之肇始,故为先天之本。《医述》云:“肾者,住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强弱系之。”《甲乙经》云:“肾者,引也,能引气,通于骨髓。”《巵言》曰“肾者,神也,妙万物而言也。”肾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水液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兹分述于下。(一)肾的生理功能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有精粹、精微、精华之意,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赖以资助的物质基础。精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别,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如《灵枢·经脉》所云:“人始生,先成精。”是肾脏通过肾气和天癸的作用而产生的,是人体赖以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这部分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由肾所司;后天之精即五脏六腑之精,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这种精气来源于饮食物的精华部分,由脾胃所化生,营养人体各组织器官。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人在出生之前由先天之精男女媾形结成胚胎,《灵枢·本神》云“故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说明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形成人体原始的物质基础。当男女两性之精相结合后,就在母体中孕育,由母体气血滋养,构成身形,发育成人,一旦降生,即由后天水谷之精营养,如《灵枢·经脉》云:“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先天之精在形成胚胎、发育成形,以至降生以后的成长过程,均需后天水谷之精为之充养,人体才能脉道通畅,气血运行,正常地成长发育。纵观人之生长过程,是先后天之精的充养过程,二者互相依赖,“先天生后天,后天济先天”。人之始生,依靠先天之精,而为后天之精生化的物质基础;人之既生,又必赖后天之精为之滋养,但水谷精微的化生,仍需先天精气的气化,才能化源不绝。故五脏之精,统藏于肾,当脏腑机能发育成熟时,一部分脏腑之精转化成生殖之精,出现了“五脏盛,乃能泻”的现象,赖以繁衍后代,可见先天之精是生身之本,后天之精是养身之源,两者均藏肾中,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精化为气”,说明精能化气,称为“肾气”,肾精为物质基础。肾气是功能表现,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滋生,互相为用,肾精充足,肾气旺盛;肾精不足,肾气疲惫。反之肾藏精与肾气的缴纳作用是分不开的,精贮藏于肾,气化生于精,肾所以能藏精,基于肾气作用,肾气不充,则封藏失职,肾精亏损;肾气盛旺,则摄纳固密,精不外泄,肾精满盈。

人的生殖能力和生长发育过程,主要是由肾的精气所决定的,肾气的盛衰对生殖和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从降生起,后天以济先天,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发生了齿更发长的生理现象,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产生了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即天癸,于是男子产生精子,性机能渐趋成熟,人也发育到青春期,具备了生殖能力,以后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而逐渐衰退,天癸的功能亦随之减弱,性机能和生殖机能亦随之减退而消失。人亦从中年转入老年。由此观之,人之生长壮老已过程,就是肾气由盛到衰的过程,人的一生成长发育都贯穿了肾气的主要作用,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并指出齿、骨、发的生长情况能作为观察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这充分反映了肾之精气是支配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物质。肾精不足,必然影响生长发育和生殖,出现五迟、五软、发育迟缓、形惫瘦小、面色不华、精少不育、头晕眼花、脑中空鸣、视力减退、耳鸣耳聋、精神疲倦、骨酸形惫、齿摇欲坠、发落枯萎、遗精滑泄、阳痿不举、色泽淡白、脉大虚软、舌体虚胖色淡等一系列病证。

肾精所化之肾气,是由肾阳蒸化肾阴而产生的,肾阴肾阳又都以肾所藏之精为物质基础,张景岳说“故五脏之液归乎精,而五精皆统于肾”。所以肾的精气包含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肾阴又叫“元阴”、“真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濡润、滋养作用,五腑之阴液非此不能滋,是推动人体生殖、生长发育、构成人体精血津液、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阳又叫“元阳”、“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温煦、生化、推动作用;前人有“肾为水火之宅”的说法,所以肾阴、肾阳概括了肾脏生理功能和病理机转的两个方面,肾阴和肾阳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维持着生理上的动态平衡。若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这种平衡失调而又不能自行恢复时,即可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如肾阴亏损即可出现眩晕、耳鸣、健忘、少寐、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咽干舌燥、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梦遗滑精、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病理变化;肾阳虚衰可出现形寒肢冷、阳痿早泄、精神疲惫、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长、频数不禁、或窿闭水肿、五更肾泻、少腹胀满、舌淡胖嫩、舌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细等病理变化;因肾阴肾阳都基于肾精,所以肾阴虚与肾阳虚的本质都是肾的精气不足,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阳生于阴,阴根于阳,如张景岳所说:“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故肾阴虚损可致阴损及阳,肾阳不足可致阳损及阴,最后导致阴阳两虚。肾阳和肾气有别,肾气虚到一定程度可导致肾阳虚,肾阳虚为肾气虚之最;肾阴和肾精殊异,肾阴虚必然阳亢,有虚热证候,而肾精亏损不会出现虚热证,只出现精气两亏的虚衰证,即只能导致肾气的虚衰;纵观肾之病证,突出的特点是虚证,虚证中又多阴虚和精亏,但多兼阴损及阳。故在治疗上以补为主,《景岳全书》云:“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补阳之中多兼以补阴,即甘温补肾阳的药物往往与甘润补肾阴的药物同用,才能阴阳相互为用,协调共济;滋肾阴的药剂中多益肾精的药物,补肾精的药剂中也多有滋肾阴的药物。在具体治法中,王太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针对的是“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此理人人皆知,但在补肾之阴阳中,“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阳”的治法,不易被人发现,前者用于肾阳不足,单纯补阳不效者,即于阴中求阳,后者用于虚阳上越,清之无功而引火归源取效者。2.肾主纳气,摄肺之吸入《灵枢·经脉》载肾之经脉“入肺中,循喉咙”,《灵枢·本枢》篇云:“肾上连肺。”《难经·八难》云“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源,即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难经·四难》也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滑伯仁云:“肺之呼吸,乃气之呼吸,指谷气而言也;肾司开合,乃是真息,指原气而言也。”(《医旨余绪》转引)均说明肺肾通过经脉互相联系,肾有摄纳肺所吸入清气的作用,以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故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摄纳作用,如《慎斋遗书》云:“人之生死关乎气,气纳则为宝,气纳则归肾,气不纳则不归肾,气不归肾者,谓脾胃之气不到肾也。”所以呼吸出入之气,其主在肺,其根则在肾,如林佩琴《类证治裁·喘症》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东医宝鉴》也说:“夫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源,故气逆而上……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凡咳嗽暴重,动引百骸,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此肾虚不能收气也。”从病理上阐述了肾主纳气的作用。只有肾气充足,摄纳正常,才能使肺的气道通畅,快慢适合,浅深相宜,呼吸均匀。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则呼吸浅表,动辄气喘,呼多吸少,呼气延长,吸气缩短,口唇青紫,张口抬肩,腰膝酸软,四肢不温,颜面虚浮,自汗神疲,痰液清稀而排出不畅,舌淡,脉虚浮,或脉细迟弱等症。从实质上讲是肺肾气虚的一种综合表现,常见于咳嗽喘促历时已久之患者,其临床特点是上实下虚,动则气喘加剧,气不得续,且或多或少地伴有肾阳虚衰或肾气不足的某些表现,如腰膝酸软,怯寒肢冷,尿液难禁,或随咳溲出,阳痿早泄等,如张景岳说“声低息短皇皇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3.肾主水液,司水液代谢气化《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津液是人体液体的总称,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和废物杂质,张景岳《质疑录》云:“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溺,皆属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人体水液具有湿润、分泌、流通、排泄的全过程,皆赖肾为之枢纽。肾主水,主要是指肾对体内津液的吸收、输布、排泄及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水液代谢虽由脾、胃、肺、肾、膀胱、三焦等脏腑协调完成,但整个过程需肾阳之气化为之主宰,从胃的纳入、脾的转输、肺的宣降、三焦之决渎、膀胱之气化,无不基于肾的蒸腾气化。这种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饮食物中具有濡养作用的津液输布到全身,二是将利用过的废液排出体外,贯穿于水液升清、降浊的全过程,通过肾之气化,清者升,浊者降,最后将浊中之清升而归肺,浊中之浊下流于膀胱通过气化排出体外。一旦肾阳不足,气化失司,主水受碍,就可引起水液代谢失常。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素问·脏器法时论》也说:“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从而见小便不利、水肿、喘咳等症,罗东逸《名医汇粹》亦云:“肾气温则客气亦摄而归真水,肾气寒则真水亦从而为客水。”说明肾在调节水液代谢上占有重要的地位。4.肾能生血,其华在发

血是运行在血管中的赤色液体,《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饮食物经过脾胃之消化,化生营气和津液等营养成分,上输心肺,化而为血。而另一方面,骨髓亦是化生血液的重要处所。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故精能生血,精盛则血充。《张氏医通》云:“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景岳全书》也说:“人之初生,必从精始,精之与血,若乎非类……而血即精之属也。”精血同源,互相资生,同盛同衰,充分说明肾能生血。肾精衰少,可导致血少,如《血证论》云“男子精薄,则为血虚”,临床出现毛发枯槁花白,容易脱落。头发的荣枯,反映着肾精的盛衰,精足则血旺,血旺则发荣,故从头发的荣枯可以测知精之盈虚。“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旨在说明发源于血,而实根于肾。临床实践证实,填精益肾之品,多具补血作用,现代药理实验也证明,填精益肾药能促进血细胞增生。5.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出技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主骨髓”、《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均说明肾与骨、髓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缘由肾藏精,精能生髓,髓赖骨居,骨依髓养,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充盈不衰,骨骼得以充分滋养而生长,始能坚固有力,而齿为骨之余,肾脏精气的盛衰,也决定着牙齿的健壮坚固与否,如《灵枢·五味》云:“齿者,骨之所络也。”所以从齿、骨、发的生长、变化和荣枯可以反映出肾之精气的盛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从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均以发、齿、骨的生长、变化、荣华、枯萎为重要标志。《素问·痿论》云:“骨空而髓减,发为骨痿。”如果肾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生化障碍,不能营养骨骼,在小儿可见软弱无力,甚则枯槁;在老人可见骨质疏松、易折的病变;牙齿亦发生相应的变化,小儿牙齿生长迟缓,老人牙齿松落,临床上举凡骨与牙的病变大多从肾论治,“治肾即治骨。”

髓包括骨髓、脊髓、脑髓,三者均需肾精为之充养化生。《医经精义》云“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上通于脑,脑为髓聚而成,故云“脑为髓海”。肾精充盈,则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脑的功能主要是主持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李时珍谓“脑为元神之府”,但要靠肾精的不断化生才能发挥思维活动,肾精充足,则精神健旺,思维敏捷,耳聪目明,动作灵巧,即所谓“肾出技巧”矣;反之肾精亏损,骨髓空虚,则可出现头晕健忘,失眠脑鸣,智力低下,反应迟钝等症状,如《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对于临床出现此类症状,均可从补肾之精气入手。6.肾为作强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王冰注云:“强于作用,故曰作强,造化形容,故云技巧。在女则当其伎巧,在男则正曰作强。”关于“作强”一词,也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其一认为当作用强力解,唐容川《医经精义》云:“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作,髓在骨内,髓作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精以生神,精足神强,目多伎巧。髓不足,则力不强,精不足则智不多”;其二认为作强是“能力充实”,张隐庵云:“肾藏志,志立则强于作用。”而意之所存谓之志,有志则能力充实;其三认为作强指性功能,肾藏精,精足则阳强,精亏则阳痿,故为“作强”。纵观三说,均本于肾之精气,如果肾精充足则筋骨强劲,动作有力,反之,肾亏则精亏髓少,则腰脊无力,骨弱酸楚,阳痿不举。7.肾藏志,在志为恐《素问·调经论》云“肾藏志”,《灵枢·本神》云“肾藏精,精舍志”。肾藏志之“志”指意志,即“意之所存谓之志”。《灵枢·海论》云“脑为髓海”,《医林改错》说“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可见脑髓只有在肾精的滋养化生下才能发挥正常功能,故肾精充足,则脑髓充盈,精神健旺,志气坚定;反之肾精不足,髓海空虚,不但意志消沉,而且可出现头昏、健忘、不寐、精神恍惚、脑转耳鸣等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活动,恐则气下,恐能伤肾,张景岳云:“恐则精怯,故伤肾,凡猝然恐者多遗尿,甚则阳痿,是其征也。”一有恐惧,上焦气机闭塞不畅,气迫于下,则发生二便自遗、阳痿滑精。如《灵枢·本神》云:“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所以对于意志不定、精神恍惚、怯房症、遇事胆怯等病症,多从补肾精入手。8.肾主耳、司听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五阅五使》也说“耳者,肾之官也”,均说明耳是司听觉的器官,耳为肾之上窍,为十二经宗脉所灌注,上通于脑,下通于肾。肾藏精而主骨髓,而脑为髓海,肾精充沛,肾气调和,髓海得濡,则耳受肾精之注才能听觉灵敏,分辨率高,如《医经精义》云:“肾主脑髓,耳通于脑,其路甚捷。”反之精气亏虚,则髓海失养,出现听力减退,重听,或见耳鸣,甚则耳聋;久病精脱亦出现耳鸣、耳聋,如《灵枢·决气》篇云:“精脱者,耳聋……津脱者……耳数鸣。”现代医学也认为,肾与耳的一些细胞有相似之处,肾脏和内耳的一些细胞在生理功能、形态结构和酶的含量及分布等方面都有相似的特性,肾小管细胞和内耳血管纹细胞在形态结构上非常相似,并且都有相似的功能。可见耳为肾窍、肾主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是有生理基础的,中医耳病从肾论治有良好的临床疗效。9.肾开窍于二阴、司二便之开阖《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北方色黑,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张景岳说“北方为水王之方,肾为藏水之脏,其气相通,黑者水之色,二便者肾之窍……”,《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其藏肾,其主二阴”。前阴即生殖器、尿道及睾丸,有排尿和生殖的功能,后阴即肛门,有排泄粪便的功能,二便之启闭开阖,靠肾的气化功能始能自如,尿液的贮藏与排泄虽在膀胱,但必经肾阳气化才能行使正常的职能,所以肾阳不足的病证常导致排尿异常,肾的气化不利可以出现尿闭、尿少;肾气不固可以出现尿濒、遗尿、尿后余沥,夜间多尿;前阴又兼生殖之能,唐宗海说:“前阴有精窍,与尿窍相附,而名不同,溺窍内通于膀胱,精窍则内通于胞室。”(《医经精义》)精窍当指生殖器向外开通的管道,精窍与生殖相关,皆由肾之气精相互作用而成,肾之气化不行,可出现阳痿及精窍失调的病变如早泄、精少不育、滑精、精不射出等证,在治疗上多从调肾补肾着手;大便的排泄虽通过后阴,关系到脾与大肠的功能,但也受肾阳温煦作用的影响,如果肾阳不足,也常导致大便的异常变化,肾的失温、气化失司可见排便困难或遗矢无度;肾阴不足无以濡润可以出现便秘;命火式微、脾阳不足、清气不升,可导致久泻,或五更泻,治疗多以温肾为法。肾之封藏失职,可见久泻滑脱;总之,二阴之开而不阖或阖而不开,多归咎于肾。10.肾在液为唾,在味为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在味为咸”,《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肾为唾”。张景岳云“唾生于舌下,足少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也”,唾为口津中较稠厚者,为肾津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为人体阴液之一,若多唾或久唾,则易耗损肾中精气,所以古代导引家、气功家练功时,舌抵上腭,待津唾满口后,咽之以养肾精。但唾与脾胃亦有关,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说:“唾为肾液,而肾为胃关,故肾家之唾为病,必见于胃也。”肾在味为咸,说明咸味同肾有亲和作用,这是古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吴昆云:“咸能养肾。”咸味入肾在临床上主要体现在用药上,某些药物经盐制后能增强入肾治疗作用,如盐黄柏、盐知母等。另外,补肾药品也每以淡盐水为引,以使药归肾所。临床上见到唾而不收、口中作咸的病证,多为肾病及寒证,在临床上从肾论治。(二)肾和其它脏腑的关系1.肾和心的关系

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灵枢·经脉》),从而构成了心肾两脏的经脉联系,况人的营气循行,始于手太阴,至足厥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灵枢·营气》),其生理基础如斯,在功能上肾和心的关系体现在精和血及阴阳水火互济上。心为阳中之太阳,在上属火,肾为阴中之少阴,在下属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处于水火相交的动态平衡中,称为“水火既济”或谓之“心肾相交”、“坎离相济”。周慎斋云:“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夫肾属水,水性就下,如何而升?盖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亦随水降至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阳也,真阴真阳者,心肾中之真气也。”(《慎斋遗书》)临床上由于某些原因一旦使这种升降平衡失调而又不能自行恢复时,即可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称为“心肾不交”。肾阳虽为命门真火,但有赖于心阳为之触发温煦,心阳充足、血流旺盛、濡养命火,则肾阳充足,动力强健;如果心阳不振,不能下触肾阳,可出现肾阳虚,致水寒不化,上凌心肺或泛溢四旁,出现畏寒肢冷、尿少水肿、腰以下肿甚、按之没指或心悸、心慌、气短、喘咳痰鸣等症状;反之命门火衰,亦可致心阳不足,不能温运血脉,致血脉不畅,出现舌质紫暗,形寒肢冷,唇甲青紫等症。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阳,阴不制阳,或肾阳不足,不能蒸化肾阴,可致心火独亢,出现寤寐、动静、神志变化,如戴思恭《推求师意》云:“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及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定其志。”临床可见心悸、怔忡、健忘、心烦、失眠、梦遗、头晕耳鸣、口干舌红、腰膝酸软等证候。若阳亢于上,阳随火化,可出现口舌生疮,口干少津、五心烦热等症。或相火无制,出现情欲亢奋、阳强不倒、见色流淫。另一方面,心主血,主神志,肾藏精,精血互相资生,精亏则血亏,血少则精少,而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外在表现,精气充沛是神志正常活动的条件,而神机旺盛是精气再生的保证,《灵枢·平人绝谷》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诸病源候论》云“精者,血之所成也”,肾精不足可导致心血不足,心血不足亦可导致肾精亏损,而见失眠、多梦、遗精、惊悸、怔忡、精神恍惚等症。2.肾与肺的关系《灵枢·经脉》云:“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肺,入肺中。”肺肾两脏经脉相连,肾属水,肺属金,肺肾是金水相生的关系,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肺肾相互协调,才能共同完成水液的输布和排泄,以维持体内水液的正常代谢。《灵枢·本输》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为水之上源,而肾属水,司开阖,为水之下源,故而水液代谢失常,常与肺肾关系密切。肺之通调宣降失常必累及于肾,而见尿少、水肿。肾之气化不利,不能蒸水化气,关门不利,气化为水,可聚水而从其类,上犯于肺,出现喘息、咳逆倚息、不得平卧。如《素问·水热穴论》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临床当从肾论治。肺主呼气而肾主纳气,肺吸入之清气,必须肾为之摄纳,肾之精气旺盛,摄纳正常,肺才能主气自如,亦“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谓,若肾虚摄纳无权,气浮于上,呼多吸少,或肺气久虚,伤及肾气,或肺肾气虚,出现气喘,动则更甚等病症。又肺阴与肾阴有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肾阴乃人身阴液之根本,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若肾阴久亏,不能上滋肺阴,子盗母气,或虚火上炎,灼伤肺络,可出现干咳少痰、颧红、胸痛、乏力、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声嘶、咯血等症。同理,肺阴充足,亦能资助肾阴,使肾阴不亏,金水相生。3.肾与脾的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古人有“先天生后天,后天济先天”之说。说明脾肾两脏,一水一土,相互制约,相互资生;在精微的生成上,脾之运化,必赖肾阳为之温煦,肾阴为之滋润,即脾阳根于肾阳,脾阴滋于肾阴,方能腐熟水谷,化生精微,营养四未。如张景岳云:“以精气言,则肾精之化,因于脾肾,以火土而言,则土中阳气,根于命门”(《类经》)。《王九峰医案》云“脾阴赖肾水以滋润”,唐容川也说“脾……体阴而用阳,不得命门之火以生土,则土寒不化,食少虚羸”。可谓切中肯綮。所以肾之阴阳不足,常可影响于脾,致脾不运化;反之脾阴脾阳不足,亦可损及于肾,影响先天之精的生化和充养,章虚谷云:“脾胃之能生化者,实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医门棒喝》)由脾及肾,进而脾肾两虚,而见食少腹胀、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久泻不止、面色白、形寒肢冷、五更泻泄、水肿倦怠等。由肾及脾可见腰膝酸软、饮食减少、腹泻腹胀、梦遗滑精、阳痿早泄、精少不育等症。在水液代谢方面,肾主水,司水之开阖,但有赖于脾气之制约,如《圣济总录》云:“肾,水也,脾土制之,水乃下行。”若脾气虚衰,失却制约,则开阖失常,水液的吸收和排泄出现障碍,而见浮肿、尿少、或反尿多、腹胀等一系列水液代谢紊乱的病症。另一方面,脾虚失运,水湿内滞,亦可影响于肾,出现腰部沉重、酸胀、如坐水中的病症。正由于脾肾两脏在生理上互相资生、互相制约,此病及彼、彼病及此,故在治疗上除脾肾两助外,当分清脾肾虚损的程度,分别采用补肾助脾或补脾助肾的治法,前人有“补脾不如补肾”是肾先病也,“补肾不如补脾”是脾先病也,当据临床权衡之。4.肾与肝的关系《灵枢·经脉》云“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肾经贯肝膈形成了肝肾之间的经脉联系。在生理功能上,肾藏精,肝藏血,精血相生,乙癸同源,周慎斋《医家奥秘》云“木者,火之母也,木浮则火在上而肾水寒,木沉则火在下而肾水温”,这是乙癸之所以同源的动力源泉。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石寿棠《医源》云“肾中精气,因肾阳蒸运上通于各脏腑之阴,阳助阴升以养木,则木气繁荣,血充而气畅矣”,《张氏医通》也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反之肾中精气的充盛,亦靠血液的滋养,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罗东逸《名医汇辨》云“精血体润,皆属于水”,精血同于一源,在病理上,精血病变常互相影响。肾精不足常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亦可导致肾之精气亏损。肝在上,为阳中之少阳,肾在下,为阴中之少阴,肾阴滋助肝阴,肾阳温养肝阳。何梦瑶《医碥》云“肾水为命门之火所蒸,化气上升,肝气受益”。《临证指南》华岫云按云“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劲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则刚劲之性,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矣”,说明肾水滋于肝阴。罗东逸《名医方论》温胆汤条云:“若胆家真是畏而怯,属命门火衰,当以乙癸同源而治。”肝胆虚怯而温命火,从临床角度说明肾阳可以温肝,肝肾之阴阳互相制约,互相维系,息息相通,肾阴亏虚可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出现眩晕、耳鸣、健忘、失眠、咽干口燥、心烦易怒、肢体麻木,面赤胁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遗精滑泄等症,在治疗上采用滋水涵木法。反之肝阳妄动,也可下劫肾阴,致肾阴不足,相火亢旺,出现心烦失眠,遗精盗汗、情欲亢奋等症,用滋阴潜阳或清泻肝火的方法治疗。此外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两者互相制约,互相协调,只有肝之疏泄正常,肾精才能封藏固密,而肾阴、肾阳又能资助肝之疏泄,封藏与疏泄相济,则肝血得养、肾精充盈。若肝失疏泄,郁结不畅,肝血不能资助肾阴,肾阴不能涵养肝木,互济失调,则肝血失养,肾精亏损,临床可见遗精、早泄,或阳痿不举,或阳强不倒,精不射出等症。5.肾与阴茎、睾丸、胞宫之关系

肾脏为内肾,阴茎、睾丸为外肾,又叫“阴器。”阴茎为筋经所聚,为肾之外窍,睾丸为奇恒之府,藏生殖之精,外肾和内肾通过经络互相联系,外肾受内肾之滋养而成体。《灵枢·经筋》云足太阴之筋“聚于阴器”,足少阴之筋“结于阴器”,足厥阴肝经“循阴器”,《类经》云“足三阳阳明之筋,皆聚于阴器,故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外肾和内脏通过经络相连,而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肝藏血,阳明主润宗筋,共同对各组织器官起濡养作用,其中肾受先天之精而藏之,主人体生长、生殖、发育。若先天禀赋薄弱,肾精不足,发育受限,身小力怯,外肾也相应得不到阴精濡润,而见生长迟缓,发育不全,出现阴茎短小,或隐睾不降,或阴阳畸形,或精子缺如等症。但后天不知持满,不时御神,逆于生乐,恣情纵欲,滥施手淫,均可戕伐肾精,亦可致阴茎、睾丸变小,或宗筋弛纵,萎软不用,无精不育。肝血不足,不能荣筋,可致阳痿不用;肝胆湿热循经下注亦可致阴器不灵不用;寒滞肝脉还可见疝气控睾、阴缩阴冷。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太阴之受纳运化不健,则气血乏源,宗筋失养,亦可见阴茎短小,萎而不用。

胞宫在女子指子宫,在男子当指精室,张景岳《质疑录》云“男精女血,皆聚于此”,唐宗海《医经精义》云“女子之胞,名子宫,名血海,以其行经、孕子也;男子之胞,名丹田,名气海,名精室,以其为呼吸之根,藏精之所也”。所不同的是“女子以血为主,则水从血化而为经水;男子以气为主,则血从水化而为精。”血海为藏精受胎之所,男精女血全赖肾气盛而始能生育,若肾精亏虚,精失所藏,则出现男性不育,若相火亢旺,湿热内炽,扰于精室,精室不宁,可见遗精、血精等病症。附:一、男性生殖系统

男性内生殖器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及尿道。外生殖器包括阴囊和阴茎。1.睾丸

睾丸能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男性激素可维持男性第二性征,如生胡须、声音变粗、喉结突出等。睾丸呈卵圆形,左右各一,位于阴囊内,睾丸的后方有附睾附着。睾丸表面有一层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白膜,白膜伸入睾丸内将睾丸的实质分成许多睾丸小叶,睾丸小叶内有1~3条曲细精管,曲细精管是弯曲细长的上皮管道,上皮内有生长在不同阶段的生精细胞,其间有支持细胞。在曲细精管之间的结缔组织内还有一种间质细胞,能分泌男性激素,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在胚胎时期的睾丸位于腹后壁膈肌附近,随着胚胎的不断发育而逐渐下降,最后经腹股沟管降入阴囊内,如果出生以后,睾丸仍停留在下降途中的某一部位,则形成隐睾症,而影响生育,睾丸下降的同时,还有一部分腹膜呈袋状随睾丸一起降入阴囊,仅折成双层附贴在睾丸的表面,叫睾丸为鞘膜,紧贴于睾丸表面的叫脏层,衬附于阴囊壁内面的为壁层,二层之间的腔为鞘膜腔,腔内有少量浆液,如果腔内浆液过多则成为鞘膜积液。正常情况下,睾丸鞘膜腔与腹膜之间互不相通,如果发育不正常,两腔之间仍然相通,在腹压增高的情况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