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艺术产业化问题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07:38:09

点击下载

作者:李秀云,张丽红,宁国利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二人转艺术产业化问题研究

二人转艺术产业化问题研究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二人转艺术产业化问题研究作者:李秀云,张丽红,宁国利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10-01ISBN:9787205074784本书由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文化资源与符号经济

当代的物质消费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符号行为。人在物质消费的时候,会充分注意到它的品牌价值。比如“李宁牌”运动鞋和运动服,它就是因为“李宁”这个运动明星而大大增值。正是这样一种符号性消费的行为,促使商家特别注重打造商品的品牌价值。而商品的品牌价值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成为商品的资本甚至资源。商品因为品牌而被人们所认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就成为符号经济。

符号经济同样体现在文化产品上。文化产品同样体现着文化符号的价值,文化符号同样创造着符号经济。这是因为,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消费行为。人们进入电影院或剧场就进入了文化消费过程。而人们之所以要进入电影院或剧场,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选择的,他们选择的唯一标准就是电影或剧目的文化符号。文化在商品社会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它的符号性就必然会起到巨大作用。以影片和戏剧而论,“上座率”就是其文化符号的鲜明体现。那种创造巨大文化符号而成为“梦幻工场”;青春版《牡丹亭》同样创造了可观的票房收入。

符号,其原因在于它们是以神话原型的打造,而产生了吸引人的强大艺术魅力。据叶舒宪介绍,2003年出版的一本译著,书名是“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话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两位作者是研究神话原型的美国学者,他们在书里披露了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和神话原型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熟知的“耐克”品牌,英文名字Nike是希腊神话里的胜利女神,常常站在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的手上。再比如好莱坞电影十有八九都借助神话的力量。以《星球大战》为例,导演卢卡斯在创作之前曾仔细研读了神话学家坎贝尔的名著 《千面英雄》,并且上门请教。这部电影表面上讲的是外星人的战斗,实际上是用古老的神话模式重新演绎人类的命运。

文化产品因为与神话原型“沾亲带故”,或者就是神话原型的象征而成为文化品牌,从而产生强大的甚至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力。在我国文化消费中,最典型的应是东北二人转。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有两个最明显的文化现象,一是赵本山文化现象,二是二人转文化现象。这两种文化现象持续了几十年,赵本山小品和二人转已经成为东北文化的品牌,赵本山小品连带着广告在诸多电视台播放了几十年;二人转在东北长演不衰,并且在北京等大城市搭起了“刘老根大舞台”,各地纷纷成立二人转艺校,创造了难以计数的经济效益。究其原因,就是二人转和神话原型有关,而赵本山的小品又和二人转的戏拟化表演形式有关。

赵本山和二人转这两种最重要的文化现象已经成为符号经济。这种符号经济现象是其他任何(文化)符号经济现象所不可比拟的。这种符号经济现象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揭示二人转文化符号中神话原型的运用,对认识文化符号创造和文化产业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文化原型的象征:一丑一旦的二人转是远古“二神转”原型的置换变形。远古“二神转”是创世神话的展演:先民以两个祭司模仿女神和她的配偶跳交媾舞或者模仿交媾,用这种宗教性的戏剧仪式行为来进行重新创世表演。原型批评理论认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都留有远古祖先的原始意象,那是一种原型的形式遗存。后世的艺术形式只有“激活”了这种原始意象,才能最有力地拨动观众或读者的心弦,获得观众或读者强烈的共鸣。二人转这种形式之所以在东北获得最广大群众无比热烈的欢迎,并也获得了其他地域人们的热烈欢迎,就在于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和东北甚至人类神话原型有一种隐秘的联系,神话原型是二人转具有最重要的文化市场和符号经济的秘密;二人转文化产业的巨大成功,揭示了一个文化产业的秘密: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文化经济,其秘密就是文化原型的运用。

二人转文化符号与二人转文化产业关系的揭示,对认识文化产业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二人转的文化符号创造了二人转巨大的文化产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多年以来,对二人转文化符号创造的巨大文化产业缺少必要的理论研究。二人转之所以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因为它的形式是来源于表现东北农民情感欲望的东北文化传统。二人转的一丑一旦是东北大秧歌上、下装的变形。东北大秧歌的上、下装就是一种隐性的“二人转”角色、构型和舞蹈。由于大秧歌只在春节等重大节日中展演,而平时不能欣赏,不能满足人们的情感欲望,民间艺人就把上、下装劈出来,加上唱词故事单独演出,这就形成了“蹦蹦戏”,即早期的原生态二人转。原生态的二人转是根据人们情感需要创造的象征形式,因为这种象征性,就使二人转自然成为东北文化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因而占有广泛的演出市场。而21世纪走向市场的二人转,更是因为一丑一旦二人转文化符号性的强化,使二人转成为东北的文化品牌,更为广泛地获得人们的普遍热烈欢迎,因而,二人转的展演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产业。二人转文化产业的形成,揭示了一个规律:文化要形成文化产业,就要创造文化符号;文化只有蕴藏了符号性的因素,才会创造文化品牌,而文化品牌一进入市场就必然会形成文化产业。

二人转迎合观众需要、与时俱进的研究,对认识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二人转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获得了根据观众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文化属性。二人转的长短、荤素、文雅、说唱、绝活、曲调、内容和形式等等,都是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演出场所、不同观众随时变化的,而且还要创造出新文化符号。二人转之所以要这样变化,就是因为,一进入市场,二人转的文化属性就同时具有了商品的属性,就被商品的属性所支配与制约了,受到民众欢迎的二人转才具有了最大的经济效益。二人转的演出揭示了文化产业的一个规则:文化获得了大众的欢迎形式和内容,并且创造出了一种文化符号,才会成为文化产业。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最近两年又修编《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东北二人转文化产业研究,是落实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文化产业最典型、最成功的范例。对作为东北文化产业的二人转的研究,对重新探讨东北文化的产业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东北二人转比其他任何曲艺、戏曲和戏剧都更典型地成为“符号经济”,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产业”,因而是亟须总结、探讨与研究的。然而,这些新的文化现象和符号经济现象都缺少及时的、必要的理论研究。与这些现象相比,理论研究显得极为滞后。《二人转艺术产业化问题研究》正是这样一个课题的成果。该书对二人转文化产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尽管还不是很完善,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但可以说是填补空白之作。

认真总结二人转文化产业及其产生的符号经济,对整个东北文化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性的启示意义。二人转文化产业做得最好的是赵本山。赵本山形成了一条二人转文化产业链,它是由刘老根大舞台、本山传媒、二人转艺术学校、小品演出、影视剧创作等构成的系列“生产线”。这个系列性的“生产线”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是我国目前最成功、经济效益最大、最有影响的文化产业。这个巨大的文化产业为东北文化产业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文化走向市场;文化走向市场要利用文化资源;二人转文化资源是赵本山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总结赵本山的二人转文化产业,不仅对二人转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具有实际的启示意义,即使对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东北文化产业资源的揭示,对东北文化的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赵本山的具有二人转形式的小品和影视剧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昭示了一个道理:文化产品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才能获得广大的受众,也才能获得文化产业的成功。文化产业的创造要运用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文化符号和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因为文化资源是文化原型的表现。表现了原型就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就会获得欢迎。东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资源丰厚。比如,东北远古文化遗迹(女神庙、女神像和中华第一龙的造型、红山文化、玉器艺术等)、东北远古戏剧、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流传在口头中的“说部”、萨满表演和萨满神话、人文地理景观、高句丽古墓和壁画、东北各民族的各式各样的婚丧嫁娶文化风俗、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东北“瞎话”、东北移民“闯关东”文化现象、伪满洲国皇宫遗址及其历史文化、日本侵华时期的遗迹和战争遗址、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等等。东北有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文化资源没有完全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资源更没有完全转化为文化产业。二人转是东北文化产业成功的范例,东北其他文化资源同样可以转化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或“符号经济”等是把文化与经济相联系的研究。这个新的研究课题对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挑战之一是要求研究者要突破文化研究自说自话、与经济不挂钩、不沾边的封闭性。以往的观念,特别是学院派的研究者的观念,认为文化研究一沾经济的边好像就被玷污了。而实际上,现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是互动的,文化可以成为“符号经济”,可以成为产业,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而文化一旦成为符号经济,成为文化产业,参与到经济生活当中去,文化也就极大地发挥了它的巨大功能。在这个问题上,这个课题的研究者们,显然是突破了保守的观念。

这个课题的挑战之二,是要求研究者深入到文化成为“符号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内部运作过程中去,做充分的“田野调查”,从而总结、揭示文化变成“符号经济”和“文化产业”的成因,探讨成功的经验,也探讨不成功的教训。这个内部运作过程是极其复杂与隐蔽的,要深入到这种内部具体运作过程的“田野调查”是极其艰辛与细致的。该课题的研究者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这是需要长期扎实、深入调研对象,并且还需要一些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因而显然还需要继续努力。《二人转艺术产业化问题研究》是我所看到的第一本具体研究二人转文化产业方面的著作,它是对二人转变成文化产业的具体总结,对我们探讨文化产业等相关问题一定会产生重要启示。杨朴2012年6月26日第一章二人转的文化品格

大凡一种艺术样式,总须有一种独立的审美品格才有其存在的价值。民族化与地域化是形成艺术独立审美品格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艺术样式的不断民族化、地域化的过程,就是这种艺术自身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独异性与整个东北文化的大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任何一种艺术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类心灵的创造物,可以诉诸人的感觉,是有形之物,在这“有形”的背后,有一个承载“创造”的力,这就是创作主体内在的文化心理积淀。所以每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的出现,都有广泛、深远的文化根基。第一节二人转发展现状

二人转是在东北特定的土壤滋养下,吸收了东北大秧歌等艺术成分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因兼有歌舞、说唱和戏剧的特点,更因拥有单纯的娱乐性、大众的通俗性和鲜明的地域性等诸多优势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近30年来更获得了飞速发展,由原来文化底蕴羸弱的东北民间艺术,发展为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平台、各省级媒体为支撑、网络媒体有专栏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受全国观众喜爱的大众艺术形式。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以刘老根大舞台为标志的二人转演出剧场,观众争相观赏。在传播二人转艺术的同时,二人转艺术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价值。同时,二人转在“转”动大江南北的同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二人转呈现出繁荣与萎缩共存的“生态异化”现状。二人转如何摆脱自身的痼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展现东北黑土地独特的文化魅力,发挥其活跃群众精神生活并推动经济发展的效能呢?这是我们亟待探讨的课题。

当下二人转经过300多年的发展演变,由原来的“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到当下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由内容到形式再到演出场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概括起来在以下几方面凸显出来。一、转出乡村,走向城市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二人转在发展传承中带着浓郁的山野气息从乡间地头迅速地走向了大城市,把黑土地文化带到了北京、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湾等地,进而“转”出国境。随着接受群体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致使一些市(县)的传统二人转团队同民间艺人会合,组成新的演出团体向城市拓展,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推动了民间二人转的发展。东北地区某戏院同200多位二人转演员签订了演出合同,全年只有除夕之夜停演,剧场与演员的收入都非常可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二人转事业红火起来,不只局限在糊口的底线,更被看成是一种发家致富的项目,开创了二人转大普及的生动局面。这使得二人转从业人数剧增,谁也无法确切地统计出从事二人转事业及二人转相关的演艺人员数量。大量具有丰富演出经验的二人转民间艺人走进剧场,走进大中城市,他们懂得运用朴素的智慧研究市场,研究受众,并迅速占领市场。现在到二人转剧场观看演出,不只是东北地区民众娱乐休闲的方式了,也是一种款待宾朋的方式,更有南方客人和国外朋友直接提出到剧场观看二人转演出的要求,这为二人转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土壤。可以说没有城市的平台,就没有当下二人转繁荣局面的出现。过去,“万人围着二人转”的现象,那是在农村,是在东北黑土地上,那里是二人转的生存之“根”;而现在,二人转通过城市和媒体等多种渠道走向全国,形成当下中国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二、转离田头,走进剧场

二人转一直活跃于东北的田间地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这种民间文艺逐渐转移阵地,由乡村到城镇,逐渐拓展演出空间,并且由乡野的田间地头走进剧场。在北京、长春、沈阳、哈尔滨等现代化大都市逐渐站稳了脚跟,形成了具有品牌效应的演出阵地,如“刘老根大舞台”、“和平大戏院”等。同时,二人转在被许多主流媒体热捧后,纷纷推出以二人转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如辽宁卫视的“明星转起来”,黑龙江电视台的“本山快乐营”、“二人转大观园”,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的“二人转总动员”等。二人转由“江湖”走进“庙堂”,由农村走到城市,过去被人鄙视诟病的乡野艺术走向了主流媒体,二人转逐渐被全国广大群众所接受。“万人围着二人转,二人转给万人看”是当下中国戏剧和戏曲其他种类难以企及的一种文化现象。三、适应市场,变异转型

城镇剧场的二人转已经不再是乡野木棚中的二人转了,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二人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时髦的词来形容,就是二人转“转型”了。这种转型是进城的二人转民间艺人自身艺术创造力的一种体现。二人转艺人大多没受过专业艺术理论教育,因而也没有过多的艺术规范与束缚,表演起来十分自由。城镇观众独特的审美品位、审美需求给了演员表演特殊的制约。有人指责赵本山“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变了,不是纯正的原汁原味的东北二人转了。赵本山无奈地回答:“演二人转的正戏长段子,观众就坐不住,纷纷离座抽烟或是上厕所,我们不得不改。”这说明,二人转艺人并非没有能力唱老剧目、老段子,而是城里观众的需求制约了二人转的演出,迫使二人转演出由长变短。今天的观众有很多娱乐方式可以选择,不再像过去那样被迫不情愿地进入剧场里面观看“样板戏”接受再教育,他们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他们喜欢看的节目。你可以指责他们审美情趣不高,却没有权利限制他们看或者不看。城里人用不愿意看或愿意看的方式决定着二人转形态的变化。没有观众观看,二人转艺人就无法生存;而要获得生存,就要尽量迎合观众。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二人转的变化,就会懂得二人转的新型转变,其实是城市人思想情趣的情感表现方式,是城市人的思想情趣、审美需要决定了二人转的巨大变化。四、“绿色二人转”的倡导

赵本山提出了“绿色二人转”概念,在二人转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成为引领格局的风向标。其实我们对“绿色”这一概念并不陌生,诸如,“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等提法,其意义就是指无污染、无公害,不会对人体本身和人的精神造成伤害。二人转艺术的“绿色”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健康。早期的二人转,出口成“荤”,信口流“黄”,与“文明”相疏离,也难以在大都市立足,因此,赵本山提出“绿色二人转”。二人转可以俗,但要“俗”得让人接受,让人喜爱,不能“低俗”。赵本山就是凭借着让人欢喜的“俗”,从小山村走向了大城市,从地方台走向央视,并走出了国门。伴随成功的脚步,赵本山也深刻地认识到,“绿色”是二人转发展的航标,也是他的成功经验和智慧结晶,所以他严令弟子们“演出时一句黄话也不许说!每人都要有绝活,它们是最吸引观众的,不能靠低俗的东西出名”。但完全摆脱“俗”那就不是二人转了,因为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发展起来的民俗文化,它再现的是东北农民的情感,是释放狂野心灵的舞台。东北特有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东北人粗犷豪放、敢爱敢恨的性格,因此也赋予了二人转自然纯朴、野性的美学特征。它“欢闹”的乐曲、“放浪”的舞姿和“诙谐”的语言,正是热情火暴、幽默俏皮的东北老百姓生活的真实表现。“唠的是百姓的磕,说的是百姓的事”,世俗是二人转文化的基础,它比“雅”更能贴近东北人的生存环境,也更能深入到老百姓的心中,所以,二人转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决定了它“俗”的本质,无法也不能变成“雅”的艺术。如果单纯为迎合“雅”的需要而把它的本质改变,将会是二人转艺术死亡的开始。但是,传统二人转里面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我们必须剔除和改进。所以,“绿色二人转”的倡导,为二人转的生存扩展了空间,也为二人转被理解提供了理由,甚至为行政部门扶持二人转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绿色二人转”是对传统二人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良,保证了二人转能健康地发展下去。五、赵本山文化现象

谈起二人转当下的境况,就无法回避赵本山,一个没有受过正规艺术教育的农村小子,带着一身土气登堂入室,征服了东北,也征服了全国亿万观众,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赵本山的小品二十余年来一直是“春晚”的招牌菜,很多人都说“看春晚就是等着看赵本山”。赵本山的贡献还不只是把欢乐带给了观众,更在于他把二人转“转”到了北京并推向全国,并把二人转和富有二人转特点的小品及电视剧发展到主流媒体,争取到了农民文化的地位和尊严,为民间文化争取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给“俗”文化一个展示自己、征服观众的机会,这同徽班进京的文化意义一样重大。“夸大一点说,赵本山悄悄地进行了一点点农民文化革命,使得我们主流文艺更加自然开放亲民”。同时,赵本山还是一个成功的文化产业经营者、一个戏剧文化商人,他使小品、影视和各地的“刘老根大舞台”等各种文化产品相互影响,相互借力,把文艺作品转化为文化商品,创造了经济产值,创造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戏剧文化产业。无论是个人的艺术成就,还是对二人转文化及其相关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赵本山文化现象”、“赵本山的文化革命”,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从艺术发展史上看,人才培养是艺术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为二人转培养出几代优秀表演艺术家的原吉林省戏曲学校,二人转科已经停止招生,目前遍布吉林省各地的30多所二人转学校皆为民营性质,采取短、平、快等速成方式,培养了大批的演员填补了后续力量。但令人忧虑的是,这些教育机构大多以速成为目标,缺乏对演员理论素养的培养,尤其是目前各高校,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大学,很少开设二人转相关专业,戏剧理论研究者们更是大多戴有色眼镜看待二人转,不屑对其深入研究。这样的理论断层,很可能会成为二人转艺术生长的一大隐患,应引起文化、宣传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第二节二人转作为大众文化的品格

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二人转文化品格的探究是将二人转这样一种民间艺术理论化、系统化的一个开始。如果说二人转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那么探究二人转的文化品格就是探究二人转这种形式的“意味”。意味总是潜于形式背后却与形式难舍难分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绝不是无源之水。探讨一种艺术形式的文化品格,需要从源头开始考查。

关于二人转的源头,目前学界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二人转起源于东北大秧歌。第二种观点认为二人转起源于山西莲花落。莲花落亦称“落子”,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它边说边唱,且歌且舞。在这一点上与二人转有着密切关系。第三种观点采取兼容折中态度,认为二人转并非一个源头,而是“大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或者“莲花落打底,大秧歌镶边”。二人转的舞步和表演上的逗、活、巧来自大秧歌,剧目、唱腔等则承继于莲花落。

据考证,二人转已有300年的历史,300年前的东北正处于清代雍正王朝统治之下,而在清朝初年,统治者就已经对东北采取“禁封”政策,限制外地区人员进入东北,据历史记载:“从康熙七年(1668)开始,对进入东北的汉人,实行事先起票,过关记档,只身放行的限制政策。”到乾隆时更加变本加厉,“乾隆五年谕令: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拨兵役稽查,不许内地人民私自出口。”对东北的禁封时间长达150余年。

三种观点中,更符合实际,更有可信性的是第一种,二人转与东北大秧歌有着不解之缘。东北秧歌形式活泼,风格独特,黑土地凝塑了它醇厚豪迈的灵性和风情,融野性滑稽、深沉幽默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亦刚亦柔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判断二人转来源于大秧歌,其理由是二人转的“走三场”(头场看手,二场看扭,三场看走)中“情场”和“逗场”的转换,“二人转”与“大秧歌”都以“俗”见长、以“喜”为主,“粗”中有“真”、“拙”中见“美”,充分展现了东北文化的独特个性。

与其他戏剧艺术相比,二人转的“意味”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一、地域性

二人转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是东北人民在艰苦生活中创造的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素以“东北人、东北事、东北风、东北味儿、东北情”的地域性美学特征著称。东北人用东北方言演绎东北故事,表现东北风情,传递东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首先,二人转的语言有着特殊的东北韵味。如《西厢观花》中“你先别拍,这歌是糊弄人的玩意儿,鸟语。”“前面唱的都挺好,轮到我的班,整的不咋的。”“首先我深施礼呀,给大家猫个腰。”“让你下岗,别得瑟。”这些方言形象生动,加之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在这一点上为二人转的大众化审美效应提供了可能。有着浓浓乡土味的东北话自然率真,直通人心,充满了趣味和张力,它能神奇般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体会心灵的放松和人间真诚。作为东北土生土长的东北戏,二人转将东北语言的地方特色发挥到了极致,无论它“转”到哪,运用的都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话,这就给它的文本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其次,二人转带着泼辣而野性的东北风范。这个意味源自东北人的个性特点,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东北人独有的群体性格——诙谐放达、苦中求乐,与南方其他区域相比,东北人性格直率、热情、泼辣、大方。这些性格特质决定了二人转的表演从不扭扭捏捏,经常是大悲大喜、大哭大笑、大雅大俗、大起大落、大耍大闹。体现在语言上就是炽烈、放肆、疯狂、真实、妖冶、游戏、狂欢,表现出整体上的喜剧、幽默、滑稽的风格。二、民间性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土野、通俗、浅显等特点,皆以民间性为根,这些民间性特点,在赵本山、小沈阳等的二人转表演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首先,二人转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起源于民间,是在东北底层百姓生活中自然生成的。其次,二人转唱的是东北调,说的是庄稼话,跳的是秧歌舞,演的是大家愿意听、乐意看的故事,不仅表现了民风、民俗、民情、民心,还把地方性、通俗性、娱乐性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乡情感人,乡音悦耳。尤其是其中的民歌、民谣以及唱词、说口、道白都是按照东北人的意愿和理想来抒发一种情怀,创造一种情境。用自然朴实的语言诉说东北人的酸甜苦辣。再者,二人转演出中的即兴表演也是民间性的表现。二人转的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就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作戏,即兴现编现说的口语,而“小帽”正是取自民间小调。三、综艺性“转”了近300年的二人转为何会越“转”越火,赢得全国观众的喜爱?其奥妙就在于它与时俱进,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二人转融合了歌曲、舞蹈、杂技、小品、相声等艺术样式于一身,既有相声的说学逗唱,又有秧歌的亦歌亦舞,并且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因素,多方面地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四、朴拙性

经过多年对二人转表演的跟踪探索,我们发现,在各行各业竞相追“雅”求“精”的情形下,二人转依然固守“俗”和“粗”。“俗”和“粗”如果能展现出一种美的话,那它就是不伤大雅、贴近自然的丰腴而深沉之美,不同于高雅精致之美的朴拙之美。所谓“朴”,未琢之木也。不琢之美,“天地之大美也”(庄子)。所谓“拙”,不巧也。“大巧若拙”(老子),大巧无术,这是境界,是简洁的境界,蕴藏着无限的生命智慧。正是对这种原生态的朴拙之美的有意识的追求,使得二人转与众不同,并在当下大众文化消费空间由外而内地掠占了观众的心灵。

随着社会的进步,东北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洗礼与变革,但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自然风情,白山黑土的地域特点决定,无论怎样变品格不会变,根生土长的东北人这种怀土之情不会变,土地在赋予人生命的同时,也赋予人以智慧,所以说我们的文化也是从土地中走出来的,并且势必会更加成熟、茁壮,正如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为了让二人转走出低谷,马普安等一批致力于二人转发展的文化企业家开始琢磨如何才能让二人转再火起来,经过与二人转表演艺术家、研究者们的探讨,得出这样的结论:二人转本来是农民的艺术,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与观众心贴心,在城市里演出也要与观众心贴心,想办法适应城里人的口味,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于是通过对城市观众的调查研究,民营二人转剧团率先把适合现代城里人口味的舞美、灯光、服饰、道具应用到二人转的舞台上,由此,二人转演出中又多了一个新行当——导演,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的年轻导演刘美阳慨叹:二人转也要与时俱进啊!现在就这个舞台艺术来讲,光是靠演员很有实力的表演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观众的要求了。这么说吧,演员的表演可能只占40%,因为现在我们的电影、电视已经用电脑设计得更加好看、更加离奇,所以说对舞台剧的要求,现在就更高了。当观众没有看到演员的时候,他听到的是音乐、看到的是灯光。这个效果对他很重要,这就推动着舞台的进步,也推动着二人转的进步。第二章二人转文化产业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更是国家的软实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作为具有高度战略价值的资源,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文化产业本身同时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由此具备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力量。在21世纪的今天,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建立正在形成竞争的态势,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成为人的文化素质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产业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它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复兴,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具有异常重大的意义。在这样一个人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力的启动以及运用,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历史经验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周期性。即使是在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文化产业仍然能够逆势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媒体报道,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约四分之一,成为仅次于军工行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10年,韩国文化产业总值已占到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2%左右。日本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04年日本文化产业在其经济总量中占到了约7%的比例,从业人员约215万人,约占日本就业人口的5%。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逐渐成为各个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和核心产业。

据有关部门估算,现在我国潜在文化消费能力达到5500亿元,推动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可以壮大文化产业本身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还可以使国家软实力、国家影响力得到提升。东北地区历来经济不够发达,东北二人转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和特色,将东北二人转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当中,遵循二人转的基本艺术规律的同时,让东北二人转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力量,通过发挥地方的特殊优势来振兴东北经济是一种必然选择。第一节二人转文化产业的建构一、文化产业的特性与发展状况

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将其译为“文化工业”,是指资金驱使下所进行的文化生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个定义强调了工业标准,文化的产品和文化的服务由来已久,只有按照工业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才能构成文化产业,即批量的、有规模的、持续的生产。

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属于“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带动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现代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能够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文化产业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财富创造形态。在以往,物质财富的增长几乎都要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些巨大的难以估量的副作用正在发生,而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形式和内容,对原有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结构进行了改变。

在全世界全社会共同提倡“低碳经济”的今天,文化产业一方面改变了财富的创造方式;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人们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的方式,包括精神表达和精神传播方式,改变了整个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空间结构,因而具有物质性创造所不具备的一种建构现代精神世界空间的无形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改变了国家文化和精神空间的原有格局,影响和改变了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走向与秩序建构。

文化产业具有功能的娱乐性,即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消遣型娱乐和审美型娱乐的需求;它还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在运行中可以起到意识形态工具的作用,达到宣扬某种意识形态或者抵制某种意识形态的目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依赖于其他行业特别是科技行业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文化市场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为指引,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到2007年底,全国文化系统登记注册的文艺表演团体达4512个,艺术表演场所2070个,演出经纪机构1024个,文化娱乐场所82174家,艺术品经营机构1112家,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机构87137家,网吧13万多家,其他文化经营单位11783家。文化市场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品供给新格局和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的文化产品流通新网络。

在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8年间,文化市场出现,文化产业在艰难中萌生并缓慢发展。1989—1998年间,文化产业浮出水面,并逐步得到社会认可。但从总体上来说,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上,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只是经济发展的配角。自1999年起,文化产业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进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 文化蓝皮书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在当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规范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资金市场、设施市场、人才劳务市场、中介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急需建设和发展。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和流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其次,投资渠道不畅通,以致缺乏资金支持。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可分为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资的进入。政府主导体制及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民间投资成本较高,外资由于文化市场准入方面受到限制也较难进入,致使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和单一。由于只讲投入不注重产出,政府投资效益不佳,同时缺乏必要的引导和保护,民间和外国投资也存在重复和无效现象,投资回报率不高。这些都使得文化产业投资不足,进而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再次,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很少经由开发和再创作转化为经济效益。我国的《花木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传奇色彩,具有极强的民间生命力,是优质的文化资源,在国内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开发,好莱坞将其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丰厚的票房和巨大的收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与多样文化形态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最后,是目前国内有关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制度保障不够完善。我国的文化市场管理法至今尚未形成,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法规也存在操作性不强、过于笼统等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的文化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呈现出线条较粗的特点。有学者指出,必须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需要。“合理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要遵循保护与开发,传承和弘扬相统一的原则,重点是加强民族民间文化开发的科学指导与规划,建立相应的文化市场的管理机制和法律体系”。

将东北二人转真正作为资源来开发,建立形成文化产业,必须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特性,了解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与发展条件,从而进行综合的评估与分析。二、二人转文化产业与社会需求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也在逐渐上升。当前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没有与供给方形成有效的互动和链接,正因为如此,文化资源虽然丰富,却不能实现产业化,人们文化消费能力虽然有所提高,却没有足够的文化产品能满足需要。

一个国家的文化消费需求状况正是该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文化产业提高竞争优势的原动力,把准文化消费需求就抓住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学者袁联波指出:“作为戏剧的重要生存场所,城市潜藏着巨大的文化消费群体,正是这个消费群体对戏剧文化的需求,为戏剧发展提供了庞大的文化市场。”“科技手段只提供可能,社会需求才是内在动力。要将我们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的生产资料优势和文化服务的产品供给优势。人民群众作为文化产品的创造者,是指他们的社会实践构成文化产品的表现对象;而人民群众作为文化产品的享有者,是指他们的文化需求应成为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发展二人转文化产业,也要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考察与调研,对文化产品的市场进行考察,可以参照文化产品市场种类的划分,主要从地理环境、文化气候、人口环境、消费心理因素,以及与消费者本身利益相关联的方面入手。

二人转是东北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该地域的成员,在既定的时间、空间里,综合地理环境、历史、社会制度、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而创造的一种文化。丹纳曾经深刻论述过“文化气候”对文艺作品的决定作用:“不管是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环境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精神,决定艺术品的种类;环境只接受与它一致的品种;环境用重重的障碍和不断的攻击,阻止别的品种发展”。

在东北平原上,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一种具有土性与野性的俗文化,多种因素让东北民众的精神气质趋于粗犷、强悍、包容、直白,这样的精神气质也直接影响到了东北二人转的艺术品格。东北的黑土地辽阔而丰饶,只要用心劳作就可以免于饥寒,近代有大批的山东灾民“闯关东”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很少为生计所困,土地永远能够给他们带来生存的希望,即使生活遭遇艰难困苦,他们仍然能够保持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普列汉诺夫说:“每一个民族的气质中,都保留某些为自然环境的影响引起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由于适应生活环境而有几分改变,但是绝不因此完全消失。”具有东北地域性格的人们可以将一切沉重都看得轻松,以乐观的精神去面对环境的严酷和生存的艰辛。

二人转与东北地方的水土相适应还有更为现实而直接的原因。其一,东北平原广袤平坦,所以即使在以往的历史时期内,艺人或团体到各地演出在交通上没有太多阻碍。这里的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流沟通比较方便,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语言习惯都基本相似,欣赏口味也基本相同。其二,东北地区相对来讲处于高纬度,全年气温相对较低,冬季漫长寒冷,所以秋收之后农民就普遍进入“猫冬”阶段。在肃杀的季节里少有消遣,如果没有二人转,人们会更加百无聊赖。在这一时间段里,二人转有了尽情展示的舞台,尽管这舞台可能是炕头,可能是场院,甚至是马棚。其三,二人转艺人多数来自农民家庭,自己本身是农民,或者父辈是农民,他们了解农民的生活趣味,善于揣摩和把握观众的心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观众的喜好随时即兴地进行表演,而且风格往往比较浓烈大胆,这才使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流传。在当代,二人转仍在为适应观众的口味进行努力,尽量做到观众想看什么,二人转就在舞台上呈现什么。各种新鲜元素的加入,各种新鲜形式的生成,都代表着二人转的这种努力。“二人转转变的目的正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游戏规则,是为了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娱乐消遣的需要,因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形成了现代人习惯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信息量的心理态势。二人转正是以其短平快的打法契合了这种时代特征”。“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样一句话,能够道出二人转在东北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其他娱乐性活动相比,二人转更多地占据了东北民众的心灵。

大众传播的发展对于我们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在21世纪早期开始不断走向深化,信息特权的崩溃、信息技术的快捷、信息互动的建立,让受众在成为传播主体的同时,也让其审美喜好开始更加有力地驾驭大众传播的价值取向。

早在20世纪晚期,网络化就已经引发了传播技术革命,传统媒体也开始走向数字化发展。有学者指出,“网络对传统信息和文化传播方式形成冲击,使少数人垄断信息和文化的圣人时代宣告结束”,“传播权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真正的普及”,“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则可以完全成为真正意义上平等交流的伙伴——共享与参与生存”,信息传播真正走向了大众化。

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了“大众传播”这个概念,“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后来的传播学学者不断对“大众传播”这个概念进行修正和发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如: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巴赫金在他的“对话理论”中指出,在社会中存在的人,总是处于和他人的相互关系之中,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拥有者,也不存在任何垄断话语的特权者。因此,按照“对话”的传播伦理观,“受众不应是射击场中的靶,相反,受众应该是文化传播的参与者和裁判者,受众对待媒介的态度和选择,完全来自于个人的审美和需求。在这种理论的支撑下,大众传播中的叙事方式,逐渐成为信息传递的主流方式”。

信息传播模式发生改变的同时,娱乐化的浪潮也在不断冲击人们的视听,对于娱乐精神的追求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要来得热烈和张扬。各种各样的娱乐产品占据着生活中的大小屏幕和黄金时段,港台地区一些风格独特的娱乐节目也开始纷纷登陆,“恶搞”与“调侃”、“整蛊”与“搞笑”渐渐不再新鲜,追求世俗欢乐成为文化的主流。2005年末,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无极》上映,这部被宣传方称为“最具导演个人风格的史诗巨作”的电影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成为当时中国电影历史上最大的投资。陈凯歌导演就电影的主题说:“可以说它是有关命运的,也可以说它是有关自由的”,“命运”和“自由”通常被视为严肃而宏大的主题,而一个之前并不知名的音乐制作自由人胡戈仅仅用了几天时间就制作出一段恶搞《无极》的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视频中,这部电影大片的主题、结构、话语统统被颠覆。当陈凯歌怒而将这段视频的作者告上法庭,居然有国内的知名评论人撰文为胡戈辩护,文中直指陈凯歌导演“小题大做”。

为什么这样的恶搞没有遭到全社会的一致抨击和反感?究其原因,就在于审美体验中追寻娱乐化的自由和快乐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文化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视野从空头政治和抽象社会转向个人自身的精神世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习惯凡是正面出来的东西,都要对它进行解构,解构的目的就是获得快乐,其行为本身往往是超功利性的”。在复制、拼贴易如反掌的网络世界中,颠覆、戏仿之作随处可见,这也反映出人们的审美心态的转向。

大众文化是一种以现代传播手段和经营方式生产的文化,以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以娱乐为主要功能。目前的大众传播呈现出主动向受众靠拢的态势,传播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思想都从人性化的角度更多地考虑到接受的意愿与程度,将其视为传播效率的一种体现。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当代二人转的精神气质与当代大众传播存在着一定的契合。

上世纪50年代,颇具规模的二人转剧场纷纷建立,1955年吉林省长春市建立了第一座可容纳600人的二人转大剧场,“当时辽宁省沈阳市拥有许多二人转中小型剧场,如大东门、公益茶社、站前的百花曲艺厅等,都是当地非常有名的二人转剧场。二人转的市场化已成为当下东北文化产业中最红火的一个显著标志”。

当代二人转的演出虽然离开了屋地炕头,来到了城市剧场的舞台,但是二人转艺人在演出的过程当中仍然要使尽浑身解数消除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当代二人转的剧场演出沿袭了与观众“不隔语、不隔音、不隔心”的传统,消除观演双方的隔膜,充分体现了传受之间的贴近性。二人转以浅白通俗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观演双方的沟通是没有阻碍的,观众与演员、观众与观众之间也在共同发出笑声时暂且消除了文化、身份、观念等等现实的鸿沟,在这样的狂欢之中,解除了现实生活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重压和束缚。

网络媒体出现之后很快就成为了民声集散的场所,网络传播当中呈现出的互动性、即时性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在互联网上,传播主体同时也是接受主体,用户在发布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信息,而且能够极其方便快捷地对其他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反馈,这种反馈可以是即时的,也是社区内所有成员可见的,甚至对于非社区注册成员即“游客”来讲也是如此。这非常有利于交流的实现。而二人转在演出过程当中往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与情势,以观众的兴趣和情绪为转移,临时变换或穿插一些表演内容。有时候演员甚至会从舞台上走下来,从角色中走出来,和观众更加近距离地交流;还有一些时候,演员也可能邀请台下的观众走上舞台,与演员合作,完成一个表演环节,这就意味着与观众的即时交流,这同样显现出当代大众传播的特征所在。

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转变着人们的观念。电子媒介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环境,满足了人们对于新鲜信息的渴望,也让大众的感官得到了空前的宠溺。我们的审美心态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悄然发生了变化。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当中,内心的体悟和净化比满足感官的需求要重要得多,宁静超然、空灵玄妙的心灵悟道往往被视为审美带来的理想境界,这种境界又往往很难用科学的言语加以表达,因而“只可意会,不可言说”。传统美学把“审美”的东西看作是某些对象所固有的特质,由于这些特质的存在,对象就是美的。但在网络时代,内在的美已经不复存在,而是通过全方位的感觉器官感知到的。正因为如此,当代二人转本身所固有的追求世俗快感和感官愉悦的精神与当代的大众传播文化是合拍的。人们的接受心态从游离物外,达到心灵的净化,一变而为现在的感官享受、审美消遣即由超越心态转向消遣心态。

在以往,人们的审美理想往往追随着精英文化;而在近年来,逐渐兴起的草根文化让大众审美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一些娱乐节目的策划开始包含互动环节,这样的互动环节很快提升了受众对节目的关注,调动起大众的参与意识。原生态唱法、海选、PK、观众投票、选手和观众的全面互动,改变了以往由少数专家和权威进行评判的比赛模式。“超级女声”,“星光大道”等等“选秀”和“造星”节目成就了众多的“草根英雄”,被称为“草根文化的胜利”。以“超级女生”为典型代表的一系列现象颠覆了传统的、往往由体制文化和精英文化全盘主宰的审美惯性,明星模式乃至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也包含着以种种“无厘头”的方式,敏锐、辛辣地对精英文化和社会现实的热点现象中出现的弊端进行嘲弄,其中还隐含着构建同主流、精英文化相抗衡的公共话语空间的民主意识。从现阶段来看,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适应人们的审美心态以及大众传播的态势,种种现象在向社会传递这样的信号:草根文化正在赢得大众的芳心。二人转作为民间艺术,其精神气质暗合了大众的审美心态。

文化产品是文化需求的产物,强调提供基本文化需求从而保障基本文化权益,其实就是强调实现文化需求供给与消费的公平性,进而关注人民群众动态的文化需求。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指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本身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所谓‘基本文化需求’就不是一个统一的需求。要满足存在种种差异的社会文化需求,我们的基本文化需求本身就呈现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避免总是一部分人在评头品足‘阳春白雪’而更大的一部分人却在如饥似渴‘下里巴人’。”

二人转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充分考虑消费群体的需求,这就同时要求二人转表演团体要享有充分权利,独立经营,自主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观众对二人转的喜爱和认可成就了二人转今天的繁荣,二人转在舞台上的表演是面对广大的观众群体,观众是消费者,同时也是推动二人转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之源。二人转只有摸透了观众的心思,演出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才能够继续得到他们的关注,这就要求二人转的创作者和演出者不断从现实生活当中汲取新鲜的养料,将俗常生活当中的素材精心加工,并融入表演之中。第二节二人转文化产业的态势

目前,二人转已经不仅以剧场演出的形式走进民众的生活,而且随着产业化的推进,二人转产业也正在走向系统化、品牌化、成熟化,呈现出比以往更加蓬勃的态势。“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戏剧表演团体是生产艺术产品的‘工厂’。剧院剧团的领导人、各类创作人员、辅导人员则是产品的组织、设计、生产的推销人;艺术剧目、艺术节目就是‘产品’。”所谓产品,是指企业提供给目标市场的商品和劳务的集合体,它包括产品的效用、质量、外观、式样、品牌、包装规格、服务和保证等。文化产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可触摸的商品或者服务、理念,包括演出、展览、音像、图书出版或电视节目制作,等等。可见,文化产品和一般的产品有所不同,它能够以多种形态进入市场。一、系统化态势

早期的二人转往往出现在“地头”和“炕头”,一个戏班就是一个演出团体,靠“走江湖”卖艺获得报酬;而当代的二人转则拥有更多的舞台,更多的渠道对自身进行包装和宣传,也能够推出更多的产品呈现到观众的面前,当代的二人转有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能够更加广泛地深入到民众的生活当中。

辽宁民间艺术团是本山传媒的核心企业,是本山传媒的主体,是辽宁省文化厅于2003年4月批准成立并主管的第一家省直民营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以演出东北二人转、喜剧小品、东北民间歌舞为主。此前有媒体报道,“赵本山创办并领衔的辽宁民间艺术团,2006年演出二人转1760场,演出收入达4200万元”。据《经济参考报》2009年3月20日报道,辽宁民间艺术团2008年便实现演出收入9660万元,上缴利税1752万元,列全国演出团体之首。2009年实现演出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53%。这种大幅度增长仅是演出业方面,还不包括影视制作。被列入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辽宁民间艺术团,以沈阳为基地,将触角延伸到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共开设“刘老根大舞台”连锁剧场9家。

与此同时,现代传媒手段的运用不但对二人转的包装和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喜爱二人转的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场所来领略二人转的风采。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开辟多个栏目,从多个角度对二人转的发展进行宣传展示。“乡村戏院”栏目录播当下最受欢迎的东北风、和平大戏院、刘老根大剧场等三家最火的民营艺术团的二人转演出,使小剧场的原生态二人转得以原貌展示,同时又通过电视的特殊平台,促进了民间二人转的进一步规范和净化。部分电视台还借鉴了选秀节目的经验,以周、月、季和年赛的形式对二人转演员进行层层选拔,并邀请著名的二人转专家担任评委,还有的栏目常年深入到市县乡镇,为基层民众搭台演出二人转。

赵本山在2001年组织了二人转大奖赛,他的团队主要就来自这次大赛的获奖者。在此之后,他自导自演了农村题材轻喜剧《刘老根》系列电视剧,打响了刘老根这个二人转品牌,赵本山在小品之外,向全国推广了更具发展前景和潜力的东北二人转艺术,这充分证明了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运作,同时更需要借助电视这种现代媒体的强大传播力。

2006年,本山传媒与辽宁电视台合作推出了“刘老根大舞台”栏目。该栏目自2006年10月28日播出以来,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一致好评,收视率更是稳居辽宁卫视栏目之首,成为辽宁电视台娱乐节目的龙头。

2009年2月14日,辽宁卫视与本山传媒联合打造了一档娱乐互动节目“明星转起来”,其中的一个“转”字明确了节目的特殊形式,这是一档以“二人转”为母体派生出来的大型互动节目,节目时长90分钟,通过影视当红明星和二人转演员结对的模式进行表现。每期节目邀请四位国内当红的影视、歌舞、曲艺、戏曲等明星大腕,随二人转演员进行二人转的学习,一同“打造快乐,奉献欢笑”。节目中设置了游戏、竞技、互动等多项环节,从扇子、手绢、二人转小调等基本功教起逐级提高学习难度。“明星转起来”借鉴了很多娱乐节目的经验,本身极富特色,让演艺明星自身的“知名”与二人转的感染力两相结合,生发出更大的宣传效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