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2:唯一安全的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08:56:07

点击下载

作者:邱庆剑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避税2:唯一安全的方法

避税2:唯一安全的方法试读:

序言 33分钟,节税33亿

某年初冬的一个早晨,税务专家郑仪正在办公室里处理文件,某集团公司老板在郑仪一位朋友带领下,急匆匆地走了进来。“不得了!税务局估算了一下,我可能要缴几十亿的税!郑老师,快给我想想办法!”老板开门见山地说。“逃税?”郑仪说,“我可从来不帮人逃税的!”“不是逃税,我是来请您想办法的啊!”老板说。“你们做房地产,赚那么多钱,缴点税有啥嘛!”这可是郑仪的心里话。“缴得心痛!”老板说。

真是贪得无厌!道德的血液哪去了?

事情是这样的,这个老板与另一个老板合资成立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在市区最繁华的商业地段建了一座大型商务中心,商务中心1/3面积出售,1/3面积划归这个老板(将来出租,不再出售),另1/3划归另一个老板(将来出租,不再出售)。

为了便于讲述,我们称“这个老板”的公司为A公司,“另一个老板”的公司为B公司,称房地产公司为C公司。商务中心共46层(含可出售的地下及附属设施),每层1.5万平方米,共69万平方米。土地是前期取得的,较为便宜,显著拉低了房屋成本。计算土地增值额的各类可扣除项目金额总计32.43亿元(含加计扣除),平均每平方米4700元。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1.62万元,总售价111.78亿元。无论是对外销售,还是从C公司“划归”A公司和B公司,都属于销售行为,郑仪粗略估算了一下,几项主要的税款就高达50.14亿元:(1)营业税:

111.78亿元×5%=5.59亿元(2)城建税、教育附加费:

5.59亿元×(7%+3%)=0.56亿元(3)土地增值税:

土地增值额为111.78亿元-32.43亿元=79.35亿元

土地增值率为79.35亿元÷32.43亿元×100%=244.68%

土地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则

土地增值税税额=增值额×60%-扣除项目金额×35%=79.35亿元×60%-32.43亿元×35%=36.26亿元。(4)所得税:

C公司还有超出商业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融资费用、非正常赔付和非正常损失等计算土地增值额时不能扣除的费用,郑仪计算了一下,如果房屋全部转让或过户到A、B公司,那么税前利润高达30.93亿元,所得税为

30.93亿元×25%=7.73亿元。

上述几项合计50.14亿元(未考虑契税、印花税等)。“房子已经卖多少了?”郑仪问老板。“对外的1/3,都已经卖完了,该划给我和合作方的还没有划,不敢划啊,一过户就得缴税!”老板说。“已经卖了的,我就帮不了你了,帮你就是逃税了。”郑仪说。“那还没卖的呢?还没卖的是大头啊!”老板说。

的确是大头,50.14亿元÷3×2=33.43亿元!“我可以帮你,但有一个条件。”郑仪说。“什么条件?您只管说,能够当面向您这样的大师请教,是我的荣幸!”老板说。“你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帮了你,你不能对别人说是我帮的你,因为这个案子太没技术含量了!”郑仪说。“简单?”老板瞪大了眼睛。“内江外江,化整为零……遇湾裁角,逢正抽心……这个,我马上给你省33亿元税款!”郑仪说。

从老板进郑仪办公室,到郑仪把办法详细地写出来,不到33分钟。

那天晚上,朋友打来电话说:“你太神了,怎么一下子省了33亿啊?我听你念叨‘遇湾裁角,逢正抽心’,这不是都江堰治水原理吗?你到底使的什么高招啊?”

郑仪呵呵一笑:“我使用的‘节税工程’,就是根据都江堰治水原理创造来的!”“节税工程?复杂不?”朋友问。“很简单。”郑仪说,“我先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很久以前,一个乞丐讨饭的时候遭到一条狗的攻击,这令他惊惧不已,再次去讨饭的时候,他便捡了一个石块放在身上。然而不幸的是,这次他遭到了两条狗的攻击。他虽有一个石块防身,还是被狗咬了。下次讨饭的时候,他便揣了两个石块放在身上。可这次他遭到了三条狗的攻击。再次讨饭的时候,他索性揣了四个石块在身上,这次他恰恰遭到了群狗的攻击,因而仍然是被狗咬了。最后为了有效地对付狗的攻击,他不得不背着一篓子石块去讨饭。后来,有一次乞丐大着胆子放下石块,拿起棍子还击狗,结果令他大吃一惊,三下两下就能将狗打散,既可以打单狗,也可以打群狗。一根棍子胜过无数的石块啊!”“这个故事和节税有什么关系呢?”朋友不解地问。“在这之前,税务专家们创造了很多节税方法,相当于故事中打狗的‘石头’,而节税工程呢,则相当于故事中打狗的‘棍子’。我不过是借用了一根‘棍子’罢了!一根小小的棍子!节税工程很简单,也很好掌握,只要你看得懂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就能够学会节税工程!今天这个案例,的确是太简单了,节税工程还可以用于更为复杂的案例中。”

读者看到这里,一定想知道33亿元税款是如何节省下来的吧?

这个答案,需要在了解了本书的节税方法之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为此,我们把答案放在后面来讲(如果急于知道答案,请在本书第1~9章寻找)。

本书以通俗的形式,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四川古时候水灾情况和李冰修建都江堰的过程。

第二,节税专家郑仪受都江堰启发创造“节税工程”的过程。

第三,节税工程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包括“内江外江,化整为零”、“大江小江,形式并存”、“鱼嘴劈江,四六分水”、“深淘低作,飞沙扬金”等。

节税工程理论体系和节税方法的确非常简单。都江堰一看就懂,节税工程一用就会。而且,这一方法非常有效,略施技巧,就可以让企业实现大幅度节税,甚至创造“一句话节税上千万”的奇迹。

当然,作为一种新的节税方法,需要节税行业的专家们共同来呵护、完善、发展和提高,使之更能为广大企业服务。本书的出版,除了希望能够帮助广大企业外,还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恳请各位专家指正和交流,我的邮箱是qiuqingjian@163.com,新浪微博“邱庆剑”,微信“邱庆剑”,助理人员QQ:10406093。邱庆剑2012年12月12日

第1章 你的工作:避税

1. 老板要求:避税超亿元!

某年初春,经过猎头公司的推荐,郑仪到了CF公司工作,担任财务总监,年薪80万元。该公司是一家大型食品生产销售企业。

在食品行业做财务总监,这个薪水已经很可观了,郑仪心里美滋滋的。但是,不出三天,这种感觉就被恐惧替代了。CF公司做了内外两套账,上年实际销售收入36亿元,这个数字反映在内账上,但报给税务部门的外账上只反映了6亿元收入,隐瞒收入高达30亿元,逃税超过1亿元。如此巨额逃税,作为财务负责人,郑仪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弄不好要蹲监狱的!

郑仪了解了一下前几任财务总监的情况,在他之前,CF公司先后聘任过5位财务总监,但没有哪一位任期超过1年时间。

也许,这些前任们都是看到风险太高,不敢长久待下去吧,郑仪心里想。80万年薪,他舍不得,他决定找老板谈谈,让老板多缴点税。“多缴点税?!”听了郑仪的建议,老板眼睛都瞪大了,“我现在每年缴税近2千万元了,我已经是我们县上缴税最多的企业了!不能再多缴了!”

郑仪进一步说公司税收风险很高,现在公司已经上规模了,已经完成原始积累了,犯不着再去冒这么大的风险。“风险?”老板轻轻地哼了一声,显然对这位新来的财务总监颇为不满,“全中国这么多企业偷税漏税,怎么没看到几家企业被处罚呢?放心,我和税务局的领导是铁哥们儿,出不了事,就是出了,我也摆得平!”

郑仪心里清楚,企业真的出了大税案,就不可能摆平了,那些平日里称兄道弟的“铁哥们儿”,到时也会和你划清界线。

费了老半天工夫,老板坚持认为不能多缴税了,他说他辛辛苦苦赚的钱,怎么能平白无故地交给政府呢。他这种意识,在老板群中很普遍,很多老板压根儿就认为做生意不该缴税。“郑总啊,我请你来,是让你帮我节约开支,包括节约税款开支,可不是让你来劝我多缴税的啊,你应该想方设法让我少缴税才对!”

话已至此,郑仪不好再坚持,人家是老板啊!

2. 退却,还是前进?

面临巨大的税务风险,郑仪想到过辞职,但80万年薪的确是不小的诱惑。

有没有一种两全之策呢?既能合法节税,又能安安稳稳地拿到80万年薪?

郑仪对纳税筹划相当熟悉,和一流专家相差无几。他把自己掌握的纳税筹划知识在脑子里过滤了一遍又一遍,然而,把所有的筹划手段都用上,也远远无法节税上亿元。也许是自己知识有限吧,他到书店里,把能够买到的纳税筹划图书都买了回来,一一钻研,然而,依然大失所望。

纵观专家们的筹划手段,有两大问题:要么节税额微乎其微,要么节税需要很多前提条件。

郑仪把自己的苦恼和老婆说了,老婆也是一名会计人员。“看你那熊样,老板都不怕,你怕什么?要坐牢,他是第一个!”老婆说。看来,80万年薪对老婆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第一个,可我也不愿意是第二个啊。”“拿人工资,替人做事,老板叫你偷税,你就得偷,这是你的工作啊!”“可这是犯法的工作啊!”“你想想办法,看有没有合法的节税手段啊,你向来都那么厉害的。”老婆一边说,一边还悠闲地涂着指甲油哩。“我都琢磨遍了,现有的办法,没有一个帮得了我。”“哦——”老婆转过头来,“现有办法不成,你就没想过创造一个办法来?改变历史的人,都是善于创造历史的。老公,你行的!”

创造一个办法?改变历史?郑仪眼前一亮:我郑仪就试着来改变一下节税历史!

3. 一段石碑

一连很多天,郑仪都想着创造节税方法的问题,连做梦都在想,但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春天来了,成都平原上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看到万物复苏,而自己脑子里的创造却不见生根发芽,郑仪十分着急。“看你一天到晚没精没神的,出去走走吧。”星期天上午,老婆跑到书房来,催郑仪出去走动一下。看他周末都埋在书堆里,老婆有些担心。

去哪里呢?

郑仪看看窗外,呀,阳光明媚,真该出去走走了。不管去哪里,出去就行。

他打算走得远一点,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晒晒太阳,继续思考他的创造问题。于是,他开上车,出了城,朝着西南方向漫无目的地慢慢行驶。

行至一个小村边时,他被路边一块断碑吸引住了。自从打算以创造来改变节税历史以来,他特别留意象征着历史的碑啊古迹什么的。

他停下车,走过去。

那块碑上,字迹已不太清楚。但旁边有一块水泥做的矮一些的碑,上面清晰地刻着“成都平原史前遗址(宝墩)”。

宝墩遗址!郑仪激动不已。他似乎感觉到冥冥中有某种力量在帮助他。他对古蜀文明有较多的研究——那是他除税收研究之外的又一个兴趣领域,成都平原上一幕幕古老的场景浮现在他的脑海……

第2章 鱼凫:古蜀梦想

1. 国王有个奇怪的名字

在成都温江区,有多处遗址表明,那里曾经有一个古蜀王国,国王叫鱼凫。

鱼凫?多么奇怪的名字!一个帝王啊,怎么叫一个鸟名?鱼凫,又称鱼鹰,学名“鸬鹚”。这种鸟可以在水中快速游泳,快到能够抓住水里的鱼;它又有双翅,可以在天空中飞翔。多么幸运的一种鸟啊!一直以来,郑仪都怀疑古蜀国那个国王本名并不叫鱼凫。鱼凫,只是古蜀人的一种梦想。因为成都平原多水患,有“泽国”、“赤盆”之称,人们梦想像鸟一样在天上飞,像鱼一样在水里游,从而得以生存。

看着石碑,郑仪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夹杂着树枝、枯草和泥石的浑浊的洪水汹涌着扑向成都平原。随着巨大洪浪而来的,有冲散的茅屋,有淹死的动物,也有淹死的人……洪水是掠夺者,杂物和尸体是被掠夺者,被掠夺者被掠夺后,也成了帮凶,扑向新的被掠夺者。它们所向披靡,树木被连根拔起,野草被泥沙掩埋,动物和人被浪涛吞没,绿色的平原转瞬间失去了生命的迹象。

这样的掠夺,每年可能会有好几次。在春夏之交,高山积雪融化,雪水汇成山洪,汇入岷江,冲刷而下;在每年多雨的夏天,每一次暴雨,都吹响洪水冲锋的号角;而细雨绵绵的秋天,洪水也时时发威。美丽的成都平原啊,她湿润的气候滋养万物,但她却无力保护这些生命,每两轮掠夺之间,就是一次生命的轮回,没有谁能够长久地休养生息。

如果能够像鱼一样游泳,如果能够像鸟一样飞翔,就不怕这洪水了。鱼凫,这并不算美丽的鸟儿,却受到每一个古蜀人羡慕,每一个古蜀人,都渴望自己变成一只鱼凫。

最强大的国王诞生后,因为他战无不胜,人们相信,他就是鱼凫转世,于是,叫他鱼凫王。久而久之,连国王都忘记了自己的真实名字。那时,还没有姓氏,更不会有家谱。但是,他们一定有来历……

2. 从山上下来

大约5600年前,当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灿烂辉煌时,今四川茂县境内,也生活着一群拥有灿烂文化的先祖,他们的文化被后人称为营盘山文化。

他们在高寒的山区坚守着、繁衍着,但他们也渴望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展现在郑仪脑海的又一幅古老场景是:

一个美丽的春天,古蜀人的一个分支,扛着石斧、石锛、石矛、骨箭等工具和武器,顺着后来被称作岷江的河流向下游走,打算寻找一个更适合生活的地方。

他们的先祖是蚕丛。商朝时期,蚕丛不屈服商朝人的迫害,起兵反抗,但因弱不胜强,蚕丛战死岷山。蚕丛死后,他的臣民分成了两个派别:一派以老年人居多,他们主张继续在原来的地方生活下去,因为祖先们都埋在地下,那是他们的土地他们的根,生不离死不弃;另一派则以年轻人居多,他们认为人挪活树挪死,他们相信世界上还有比家乡更美丽更温暖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在太阳升起的方向。两派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年轻人一派开始了他们的迁徒之旅。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叫柏灌(都江堰原叫灌县,得名应该和他有关),是蚕丛之后的又一位蜀王。

旅途是艰难的,他们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只知道向东走。没有道路,到处都是密布的树木、藤蔓和杂草,是随时可能跳出来吃掉他们的凶猛野兽。他们只有顺着河流前进,才稍微能够通行。

他们一路上披荆斩棘,捕鱼打猎,一次次遭遇猛兽,有人被猛兽吃掉,有人掉进了湍急的江中,有人摔下了悬崖。但他们没有退却,美好的生活环境激励着他们。

队伍行进非常缓慢,有时一天也走不了几里路,有时更是好几天也寸步难行。由春而夏,再由夏而秋,他们几乎绝望了。在一个黑夜,他们在江边驻扎下来,几个头人商量着下一步该怎么办。商量的结论是:再往前走三天,如果还是这样的山林,则就地扎根,不再迁徒。

在江涛声、山风和野兽的怪啸中度过一个恐怖的夜晚后,天刚蒙蒙亮,人们就起来了。“山口!山口!”

人们正忙碌着准备早餐时,在江边汲水的一个男人忽然大叫起来,指着江水的下游。

人们顺着他的手指向前望去,哇,果然到了山口!河道在那里变宽,江水在那里变缓,盈盈绿波铺展在平地上——不,是平原,一望无际的平坝子!

人们欢呼起来,跳跃起来!他们可从来没见过如此宽阔如此平坦的坝子啊!

他们看到的,就是川西平原。他们习惯于称平坦的地方为坝子,川西坝子从那时起便得名了,直到今天。

走出山口的蜀人并没有远离岷山,因为他们时刻没有忘记复国的梦。然而,在柏灌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征战,他们始终不能摆脱商朝人的迫害,于是,他们放弃了复国梦,深入四川盆地,去寻找更美好的家园。

3. 宝墩,奔走求生的先民

从山上下来的先民,拉开了被后人称为“宝墩文化”的序幕。这时,时间大约是4500年前。

成都平原物产丰富,气候温润,按理说,应该很适合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宝墩文化800年,人们却始终扛着石锄、石锛、石铲劳动,没有明显的进步。而在同纬度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古埃及,国家和青铜已经出现,在我国中原地区代表着后人称为“龙山文化”的先民们,也用上了锋利的铜器。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水灾拖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后腿。年年泛滥若干次的水灾,每次都给人们带来灭顶之灾,文明被一次又一次毁灭,幸存的人们不得不四处迁徒,寻找可以躲避水灾的地方,或者逃到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高山上去。

宝墩,奔走的文明。

宝墩,奔走求生的先民。

宝墩,一段无法传承的历史。

800年里,先民们在很多地方住过,考古学家发现的较大的古城就有6个:宝墩古城,城墙内60万平方米;鱼凫古城,城墙内40万平方米;郫县古城,城墙内31万平方米;紫竹古城,城墙内20万平方米;芒城和下芒城,城墙内各10万平方米。

鱼凫王国就诞生于这一时期。深受水灾之害的先民们,渴望自己能够像鱼一样游泳,像鸟儿一样飞翔。成都平原先民的政治文化中心,由今天成都新津县的宝墩,转移到了今天成都温江区的万春镇鱼凫村。

好在成都平原够大,先民们总有可以迁徒的地方。

4. 杜鹃啼血

事实上,鱼凫王并不是最强大的,他虽有鱼凫之名,却并没有实现水里游天上飞的梦想。

此时,杜宇部落迅速崛起。

那时的四川,还不是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也还称不上物产丰富。相反,一次次洪水的掠夺,反倒让这里生活资源极其贫乏。

人与自然存在矛盾,人与人之间因为生活资源问题也存在尖锐的矛盾。杜宇部落向鱼凫王部落发起了进攻,看起来强大的鱼凫王国土崩瓦解。那一场天昏地暗的战争持续了不到一个月时间,鱼凫王身边最后只剩下了极少一部分誓死保卫他的人。当他带领这些人来到一个叫“湔山”的地方(今都江堰玉垒山),他突然悟道成仙,驾彩云而去。后人因此有了“鱼凫化神”的传说。

杜宇的胜利,致使宝墩文化的政治文化中心又一次转移到了今天成都西边的郫县。杜宇被称为望帝,在郫县,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望帝的遗迹。

杜宇最大的功绩,是教育民众务农。在他统治期间,发生了一件奇异的事情:一具尸体从长江下游逆流而上,到成都平原上复活,他就是鳖灵。因为他后来建立了开明的王朝,于是后人用“开明复活”来概括这段历史。当然,复活只是传说,事实上应该是这个人潜入成都平原,一直没被发现,人们知道他时,感觉很突然,于是认为他是复活来的。

鳖灵因为治水有功,被杜宇任命为高官,相当于宰相。

鳖灵的老婆很漂亮。鳖灵外出治水期间,杜宇把他的老婆给抢了。夺人之妻,这还了得?鳖灵因此发动了反杜宇的战争。杜宇被杀了,但他死后仍然记挂着农务,于是化作一只杜鹃,以啼叫来提醒人们耕种,因为天天不停地啼叫,嘴巴都出血了。

5. 三星堆,安身立命的黄土堆

当成都平原进入青铜器时代时,政治文化中心已经转移到现在的广汉南兴镇。那里有三座突兀而起的黄土堆,后人称之为三星堆。

从出土的文物看,三星堆有可能是鱼凫王国的诸多都城之一。先民们为什么选择这里作为都城?恐怕还是看中了那三个黄土堆。周边是肥沃的土地,可种粮食,可养鱼虾,洪水来时,黄土堆被淹的几率小。

靠三个黄土堆安身立命,足见当时强大的王国其实是多么脆弱。

6. 金沙遗梦

斗转星移,时间很快到了3000多年前,三星堆文化接近尾声时,政治文化中心再一次发生转移,三星古城衰落,金沙古城兴起。金沙古城在今天成都西边的金沙村,离三星堆约50公里。

成都共有两个古遗址:金沙和十二桥,两地相距不过几公里。两地应该是差不多同时兴起的。

成都平原多水患,而平原周边多地震。相比之下,水比地震似乎要温柔些:洪水来了,水性好的还有逃生的可能,而地震天崩地裂,再强大的人也无能为力。在两大灾面前,先民们选择了远离地震。

这一选择是对的。数千年来,成都平原周边一直处于震动状态,而平原上却安然无恙。美丽的成都平原,就像一个放在水中的盆子,只要不侧翻,摇摇没问题。

然而,水怎么办呢?

洪水汹涌而来,哪怕挟带而来的每一粒泥沙都是金子,又有什么意义呢?金沙古城,最终被金沙淹没。

7. 巴人引火烧身

相比于蜀人的东奔西跑躲水患,文明一次又一次被淹没,巴人就要幸运得多。巴人住在川东和重庆一带,从商周时期一路走来,他们的历史是连续的,文明发展不曾被斩断。他们的历史,在大约4000年前至秦惠王时期的公元前316年,他们的都城在江州,是今天的重庆渝中区。

川东和重庆,以山为主,水淹不着,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巴文化辉煌灿烂。巴国的字面意思是“大蛇国”,这个“巴”字是象形字,形状就是一条大蛇。但巴国并不像蛇一样冷血和残酷,相反,这个民族充满着浪漫情调,“比翼齐飞”这个成语就来自这个民族。《韩诗外传》卷五载:“南方有鸟,名曰初,比翼而飞,不相得不能举。”

浪漫的基础来自安居乐业,当一个民族生存都成问题时,何来浪漫呢?成都平原在古蜀时期,几乎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浪漫事件。

强大的民族,总充溢着扩张的欲望。巴国一直想占有蜀国的土地,但自己能力又有限。于是,他们请求秦惠王出兵攻打蜀国。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了蜀国。公元前311年,张仪建成都、郫城、临邛三城,成都作为一个城市的历史得以开启。

秦惠王可不是省油的灯,他凭什么听你巴国的。他不仅要灭蜀,还要灭巴。张仪大军灭了蜀国后,顺便就把巴国也消灭了。

巴人真是引火烧身啊!

然而,从历史进步来说,这却是一件大好事。无论是蜀国还是巴国,这之前,都没有能够融入汉文化这一大文化圈中。秦惠王灭蜀国和巴国后,设巴、蜀、汉中三郡,统一管理,巴蜀文化得以融入到汉文化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幸运的是,因为秦的统一,李冰才得以以太守身份,入主四川,修建都江堰。

当修建都江堰的盛大场面展现在郑仪脑海时,他激动得跳了起来:“改变历史!李冰就是改变四川历史的人啊!”

是的,李冰改变了四川的历史。都江堰的修建,治服了成都平原的水患,让成都平原有两千多年不间断的文明史,让成都平原上的人们不再东奔西走逃避水患,让四川成为了天府之国,成为了最浪漫的温柔乡,成为了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第3章 都江堰

1. 拜水都江堰

在李冰之前,成都平原不乏人才,他们战天斗地斗洪水,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并且不断在治理水患,也在多个局部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彻底消除水患的,却只有李冰的都江堰。

都江堰是创造性的,前所未有的。

想到这里,郑仪激动不已。

在郑仪生活的当今社会,已经有许许多多的纳税筹划专家,他们通过各种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然而,能解决类似于郑仪老板要求的那种隐瞒数十亿元销售收入、节税上亿元的筹划方法,却没有诞生。

郑仪相信两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够帮助他。都江堰改变了四川文明发展史,他郑仪能不能改变企业节税史呢?“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余秋雨的文章,郑仪读过一点点,感觉不错,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这两句话,对仗工整,也点到了关键。

第二天一早,郑仪就驱车前往都江堰拜水去了。

2. “太”不能“守”

“少不入川”是四川建好都江堰之后的说法了,因为天府之国山清水秀人也秀,年轻人来了容易沉溺于温柔乡,不务正业。

但在李冰来四川之际,人们的告诫是:“终生不入川”。四川连年水灾,如果你不能水里游天上飞,入川就面临着丢掉小命的风险。

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消息一出,同僚们都为之惋惜。“那鸟都找不到窝的地方,你能‘太’却不能‘守’啊!”有人嘲笑他。“李大人,你是得罪了陛下吧?不然怎么叫你去那么一个鬼比人多的地方?”有人不解地问。“老李,到那边了,多造大船啊,有备无患。”有哥们儿为他出点子。

打架离不开亲兄弟,上阵离不了父子兵。这是四川的一句俗语,大概就是从李冰那时出现的吧。李冰没顾虑那么多,再说皇命难违,他卷起铺盖,带上儿子二郎,走马上任去了。

一路上,李冰还在回味秦昭王的一句话:“四川最大的问题是水灾,把水灾了了,就一了百了了。”李冰已经查阅过大量文献,证实了秦昭王的观点。

这水灾,如何去了呢?

3. 灵感来自哪里

从成都到都江堰,走高速路就半个小时的车程。郑仪到达都江堰时,赶早市的菜贩们都还没有下班。

郑仪已经来过这里多次了,但每次都是走马观花。他不是一个乐山乐水的人,不爱旅游,也从来不喜欢仔细地观赏风景。但这次,目的和以往不同,他要仔仔细细看看清楚。郑仪把车停在停车场,然后步行上山,直奔他认为观看都江堰工程的最佳地点——玉垒山。

当他爬上玉垒山时,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尽收眼底。

两千多年前,岷江从海拔数千米的地方冲下来,冲过宝墩文化第一批先民当时看到的“山口”后,来到海拔不足750米的地方,失去了山峰的束缚,立即撒起野来,像一条狂暴的巨龙,肆无忌惮地吞噬着平原上的生命,也像一个巨人的大巴掌,在平原上轻轻一抹,绿色的平原就满目疮痍。

是李冰,缚住了巨龙;是李冰,驯服了巨人。

看着静卧两千多年的分水堤,看着岷江水在鱼嘴处乖乖地分流,郑仪感叹之余,不禁自问:“李冰的灵感来自哪里呢?他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位置建水利工程呢?他如何想到把岷江一分为二的呢?”

大禹的父亲鲧的治水策略是“堵”,走的是“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路线,修堤坝把水拦住。无奈水太狂野,怎么拦也拦不住,鲧治水失败了。但他不甘心,他从天上偷来一种叫“息壤”的泥土,这种泥土可以自行生长,你水越多,它就长得越高,但息壤还没派上用场,天帝就发怒了,把鲧给处死了。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治理好洪水。

大禹的治水策略是“导”,治水顺水性,四两拨千斤。你这条狂野的水龙不是想向前冲吗?我让你冲得更快一些。大禹带领人们拓宽河道,改造弯道,把水龙更快速地送入大海。

李冰的治水策略,既不是“堵”,也不是“导”,而是“分”,把一条巨大的水龙一刀劈为两半。“李冰啊,快告诉我吧,我该如何为老板节税啊?”郑仪蹲在山顶,任晨风吹乱自己的头发,一遍一遍念叨着李冰的名字。

4. 都江堰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左右,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都江堰水利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神奇的是,枯水期,鱼嘴自动将岷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期,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

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后段修建的泄洪道。都江堰建于岷江弯道处,江水流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在凸岸顶托下,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少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旁的溢洪道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

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除了引水,还控制进水流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

世界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中,古巴比伦王国建于幼发拉底河上的纳尔—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都早已荒废,只有都江堰独步千古,永续利用,长盛不衰。截至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同时,为四川50多个大、中城市和数百家工矿企业提供了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世界上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伟大的都江堰啊,我如何才能从你身上获取灵感呢?玉垒山上,郑仪长长地叹息……

郑仪的母亲是一个喜欢讲民间故事的人。郑仪很小的时候,就天天听着母亲讲述望娘滩的凄婉故事:穷家孩子聂龙割草时,拾得一颗宝珠,这颗宝珠放进米缸米满,放进钱袋钱满,他和母亲用这些米和钱接济乡民。地主恶霸知道了,带人来抢夺宝珠,聂龙不给,一口把宝珠吞进了肚里。吞下宝珠后,聂龙变得干渴难当,只好趴在岷江边上不停地喝水。母亲把他的脚抓住,不让他掉下去。在喝水过程中,聂龙变成了一条龙,只有母亲抓着的一只脚没有变成龙爪。龙必须生活在水里,聂龙不得不泣别母亲。在狂风暴雨中,聂龙一呼一声雷,一望一个滩,留下二十四个望娘滩。

郑仪出生在四川中江县山区,那里有一条宽大的被称作“人民渠”的水渠绕山而过。小时候,枯水季节,郑仪和伙伴们打着赤脚,在渠里飞奔;丰水季节,他和伙伴们光着屁股在渠里游泳,他们被湍急的渠水冲得飞速前进,不时被巨浪淹没。

那时,郑仪就知道望娘滩在都江堰,知道“人民渠”里的水来自都江堰。也是从那时起,他对都江堰产生了无限的神往,但第一次目睹都江堰的风采,却在二十多岁,到成都之后。

第4章 节税工程的诞生

1. 堵不住,导不了

公元前256年初春,寒意未退,李冰父子就到了四川。

春雪融化,眼看又一轮洪灾就要来临。李冰一刻也不敢耽搁,当天晚上,就召集当地有名望的人来商议治水策略。“在山口修一道大堤,把岷江拦住,然后有计划地放水。”有一位长期参与治水的工程师说。

在场很多人附和他的观点。

他说的,是大禹父亲鲧的策略:堵。

如果拦得住,高峡出平湖,不仅实用,而且壮美。但哪里拦得住呢?那时可还没有发明钢筋水泥啊。那时修堤坝,用的是石灰浆。“我的观点是,”又一位长期参与治水的工程师站起来说,“在坝子上挖若干条河流,把水引出盆地。”

依然有很多人附和他的观点。“依我之见,水为龙王所管辖,我们应该加倍向龙王敬献童男童女!”这时,站起来的一个人,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华阳侯的特别代表。华阳侯是谁?秦王的亲戚。华阳侯根本没把李冰放在眼里,李冰召集的会议,他不可能亲自来,但他的代表也一言九鼎。

华阳侯代表话语一出,大家都沉默了。年年水患,人口本来就少,加倍牺牲童男童女,不是雪上加霜吗?

事实上,李冰清楚,这三种观点都没有可行性。岷江发源于海拔数千米的高山,倾泻于海拔700余米的平原,如此大的落差,怎么可能拦得住。疏导虽然是大禹的成功经验,但四川是一个盆地,凿再多的河道,最后还是得汇到一个出口出去,引导之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何况,开明王鳖灵开凿的引水渠已经够多了。至于孝敬龙王,那完全是无稽之谈。

但李冰没有当场否定三位的观点。初来乍到,应该低调。何况,在没有调查研究之前就否定别人,不是他一向的处事风格。

第二天,李冰父子带领众人,沿着江水而上,进行实地考察,现场论证堵与导的可行性。

两千多年后的郑仪,蹲在玉垒山上,仿佛看到了一支考察的队伍,穿着秦时的衣装,蹒跚在江边……

堵不住,导不了。

郑仪所在的企业呢?那么大的规模,生产基地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藏不住;多大的规模应该有多大的产值,也藏不住。藏不住,税就偷不了。

堵不住,导不了;藏不住,偷不了……郑仪不停地念叨着这句话。

2. 在最关键的地方下手

李冰父子,带领一群幕僚,溯流而上,一路察看着开明王时期的引水工程。

开明王时期的引水渠,有一个明显的问题:渠首都选在平原上,是哪里有水灾,就在哪里开渠引水。这种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而且时间一长,泥沙淤积,水渠就得重新淘挖。

经过多日的步行考察,某一天,一行人来到了玉垒山(当时叫“湔山”,鱼凫王成仙处),那里已经是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岷江泥沙冲积,造就了成都平原,同时,也给成都平原带来了无尽的水患。

望着从巍巍群山中奔腾而出的岷江水,众人又议论开了。“这条巨龙,哪里拦得住?”有人说,开始否定“堵”的策略。“拦得住一时,拦不了长久啊!”又有人说。因为水太多,拦不了多久,就注定决堤而下。“倾全国财力,也修不了那么高那么结实的堤坝啊!”还有人在说。“开若干条水渠,把水引到山外去。”有人说。“这都是坚硬的石头山,凿不开啊!”有人叹息,“再说,引到何处是尽头呢?”“看来,只有求助于龙王爷啦!”又有人叹息。“龙王爷?你们谁真正见过龙王爷了?千百年来,我们烧的香进的贡还少吗?龙王爷要是有能耐,早帮我们解决问题了。”这个说话的人,显然是早期无神论者。

众人议论时,李冰一直沉默着,他抬起头,凝视着江水的上游。

这里是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第一关,如果能够在这里将江水制服,岂不是一了百了了?就在这时,李冰心头一亮:天助我也!岷江在这里恰好有一个弯道,这个弯道大大减缓了水流的速度,正是制服它的着力点啊!

李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随行的人,大家讨论一番,都觉得这里是最佳的治水点。但是,怎么治,大家莫衷一是。

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李冰当时的选点是完全正确的。

……郑仪离开玉垒山,沿着水泥路,向怀古亭方向前进,一边走,一边思考着。

企业的经营流程,不也是一条河流吗?治水找最关键的地方,治税也要找最关键的地方啊。郑仪思考着何处是企业治税的关键,思来想去,应该是“税负高点”。

郑仪知道,企业的税负,不是财务人员算出来的,而是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的税负不只是在销售环节形成的,而是在多个环节形成的。在这些环节当中,有的地方形成得多,是“税负高点”;有的地方形成得少,是“税负低点”。

粗略地说,企业经营是“采购—生产—销售—再采购……”(图4-1)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流程。最常见的税负高点常常出现在采购环节,对一般纳税人企业来说,如果进项发票取得不足,采购就会成为税负高点。采购、生产、销售三大环节中,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环节,这些小环节的税务高低也不一样。图4-1 制造企业经营总流程

在税负最高点下手!郑仪兴奋地对自己说。

关于寻找税负高点的方法,在《避税:无限接近但不逾越》一书中有详细的介绍,那就是节税责任分解,层层落实。比如某个月要节税100万元,把这100万元落实下去,节税潜力最大的地方,自然就是税负高点。

3. 捕鱼的灵感:分水

李冰父子等一行人在湔山附近住了下来,他发誓,不找到治水方法,决不回府。

一连多日,李冰都闷闷不乐。

为了寻找治水灵感,他常常穿着便装,一个人漫步在岷江边上。他们驻扎的地方,离岷江有大约一公里路,要穿过一片庄稼地。因为年年水患,庄稼地里沟壑纵横,鱼虾成群。在小河沟里捕鱼,比在岷江捕鱼容易多了。虽然鱼小一些,但安全可靠。每天,李冰都能看到捕鱼的人。

捕鱼的方法,一是用网捕,二是用一种叫“虾箕”(也称“鱼罩”)的竹笼捞,三是把小河上下游拦起来,然后把中间一段的水疏干。

这一天,李冰发现几个农民在小河里捕鱼的方式很特别。他们既不用网,不用虾箕,也不把河拦起来,而是在河心垒一段石墙,让大部分水流走,让少部分水流进一个狭长的水道,在狭长水道的尽头,他们放一个竹笼,鱼儿顺流而去,乖乖地就进了笼子。图4-2所示就是李冰看到的捕鱼示意图,两条粗黑线表示河岸,河床中间不规则的多边形表示石块,箭头表示水流方向。图4-2 渔民捕鱼示意图“你们一天能捕多少鱼?”李冰问。“上百斤吧。”一个农民回答道。“很辛苦吧?”李冰又问。“不辛苦,把石块垒好,就只管不定时提起竹笼抓鱼就行了。”“为什么不把河水拦起来呢?”李冰问。“拦不住啊,水太多了,一会儿就溢出来了。”

拦不住!农民不经意的三个字,重重地敲击在李冰的脑中。岷江也是拦不住的,何不借用一下他们捕鱼的方法呢?这叫什么方法来着?叫……叫“分”——“中流作堰,分水而治”!

李冰心头豁然开朗!他已经顾不得太守形象了,一路飞跑穿过庄稼地,往临时驻扎地而去。

到了驻地,李冰一头扎进临时书房,挥笔画下农民捕鱼的草图,一边画,一边嘴里念叨着:强大狂放的岷江啊,我要把你一劈两半,看你还如何张狂!他把农夫垒的石墙称为“分水堤”。

分水而治的思想从此诞生。两千多年后,一位名叫余秋雨的文人,得以用华美的语句描绘李冰的成果:……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场千年的收伏战。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同样是两千多年后,身为财务总监的郑仪,望着鱼嘴沉思着。

既然可以分江而治水患,为什么不可以分企治税呢?对!把一个企业分为两个企业,甚至多个企业!历史不能重演,人的激动心情却如同复印一样重复着。两千多年前李冰挥毫画图,两千多年后,郑仪掏出包里的笔记本和笔,写了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分企治税”。

分企如何能够实现治税呢?郑仪再度陷入沉思。流转税和所得税两大主税的基数,是企业的产能,分企达到调节产能的目的,也就调节了税收。想到这里,他又加了几个字,从而有了下面一句话:“分企治税,调节产能”。

4. 一大一小两条江

李冰画好草图,召来幕僚商议。

看了草图,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他们看不出这个草图好在哪里,但又不想得罪新来的太守。

唯有华阳侯的代表,高声嘲笑:“仿效村野农夫,我看李大人真是笨到家了!”

有了一个人的声音,自然就会引出多个人的声音。“劈开岷江,违背自然规律,怕要遭天遣吧?”有人说。“这必然破坏风水,破坏龙脉!”还有人说。

李冰静静地等大家说完后,平静地说:“各位的意见都非常好,但我还是请各位回去思考一下我的建议。”

李冰不怨谁,人们之所以不理解,怪不得他们,只怪自己的方案太粗糙,不具备说服力。

众人离去,李冰再次陷入思考当中。他要完善自己的方案。

农民劈开小河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把水引进鱼笼,进而把顺水而来的鱼抓住。他注意到,在农民垒起石墙后,河流并不是均匀地被分为两条,而是一大一小两条,小的那条,一直小到鱼笼的口子那么大。

我们治水的目的,不是要把水堵死,或者全部赶跑,水是患,也是宝啊!李冰心里想着,我们应该把岷江分为一大一小两条江,不要的水从大江放走,需要的水从小江引过来。

如何让其中一条变小呢?

李冰凝视着自己画的农民捕鱼草图。

有了!那个竹编的鱼笼,不正像一只宝瓶吗?我们也安放一个宝瓶!

李冰立即铺开地形图,细细地观看着,看哪里可以安放宝瓶。岷江弯弯地过来,又弯弯地远去,哪里合适呢?当他的手指触到湔山突向江心的山头时,想到了办法,并叫出声来:“把湔山切开!江水一旦进了宝瓶口,就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宝贵水源啦!”

此时,已经是深夜,儿子二郎已经入睡,但他还是忍不住把他叫醒,一起来商量安放宝瓶的事情。“切开湔山,的确可以形成一个瓶口,但是,”二郎发表自己的看法,“江水如此湍急,天长日久,宝瓶难免被冲坏。”

李冰点点头,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父子俩对着地形图,继续仔细地研究起来。“父亲,您看,我们把您规划的分水堤建在弯道处,江水本来已经变缓了,遇到分水堤,速度会再放缓一点,到这里,您看,”二郎指着湔山前面不远处突出的像虎头的岩石,“这个岩石可以把水向相反的方向挡一下,水流继续变缓,如此经过三道变缓后,水的野性就大大降低了!”“不错!不错!”李冰赞赏地看着儿子,“这虎头般的岩石,我们就称它为虎头岩吧!我们要保留它,还要加固它!”“还有一个问题,”二郎又说,“在洪水季节,如果右边这条江里水量过多时,宝瓶口必然漫溢,形成水灾。”“漫溢……漫溢……”李冰一边点头,一边重复着儿子的话。忽然,他想到了办法:“水满则溢,这是水的本性,治水须顺水性,我们就让它溢吧!但是,我们不能让它乱溢,得让它按我们的要求溢!”

李冰说着,铺开自己最初的草图,手指按在了“分水堤”的中后腰上说:“在这里,我们给它们准备一个不高不低的堤堰,右边江中水位高时,就从这里溢出,水位低时,就进入宝瓶口!这道堤堰可以起到三大作用: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我们给他一个名字吧!”

二郎听着父亲的话,脑中出现这么一幅场景:金色的河沙,从父亲说的堤堰处飞扬出去,就像是农民扬场时,麦絮飞出去一样。“叫它飞沙堰吧!”二郎说。“好!很形象的名字!”李冰边画边说,“但我们还得有一个排沙的出口,当水位低时,飞沙堰起不到排沙的作用。”“这不是现成的吗?”二郎指着分水堤的尾巴处,“您画的分水堤和江岸之间并没有合拢,还有一条小小的河道,您看,您画得像个‘人’字,我们就叫它‘人字堤’。”

紧挨“人字堤”的“溢洪道”,就是当时二郎说的“小小的河道”。“父亲,您的分水堤可否再往上游移一点?”二郎问。“为什么?”李冰反问道。“上游不远处江中,有三个天然的河滩,不正好可以利用吗?有了它们,可能减轻施工难度。”二郎说。“我也曾经这么想,”李冰说,“但是,三个河滩排列不规则,不利于分水,要调整难度又大,千百年来它们都没被冲垮,我们又如何动得了它们?我们在下游建分水堤,正好利用它们作天然的屏障,挡一挡江水,让江水变缓,减轻对分水堤的冲击力度。”

三个河滩现称“河心滩”,如图4-3实景图和图4-4示意图所示。图4-3 都江堰实景图图4-4 都江堰示意图

二郎想了想,表示赞同。

李冰铺开宣纸,重新绘制他心中的水利工程。至此,都江堰水利工程总思路出来了。因为紧靠湔山,二郎建议把这项工程称为“湔堰”。“这里的人们以氐羌人为主,他们称‘堰’为‘堋’,我们入乡随俗吧,称为‘湔堋’!”

父子俩高兴得手舞足蹈。

两千多年后,也有一个人在这里手舞蹈,他就是郑仪。

分企治税,不是简单地把一个企业分为两个或多个企业,而是分为不同大小的企业。大小是什么意思呢?一是资产规模大小,二是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比如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有限责任公司和个体经营户。

不同规模、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其税负是不一样的,彼此存在落差——称之为“税负落差”吧。想到这里,郑仪渐渐觉得找到一定的思路了。

他掏出笔记本,写下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形式多样,大小并存。”

5. 遇湾裁角,逢正抽心

方案有了,施工却是难上加难。

那时还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也没有钢筋水泥,加之当时的成都平原,人力财力都十分匮乏,中央政府又几乎没有扶持政策。李冰父子望水兴叹,华阳侯更是坐等着看笑话,还四处造谣,煽动老百姓起来反对。图4-5 李冰父子水利草图

与其说李冰是政治家,倒不如说是实干家。看到成都平原连年水患,他下决心要修好“湔堋”。然而,刚一开始,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第一期工程是切开湔山。

要是放在当今,切山是很容易的事情,炸药一炸,隧道开挖设备和大型挖掘机器进入,很快就打通了。然而,在当时,哪有这些东西,连火药都还没有发明。

玉垒山千百年来承受岷江冲刷而毫发无损,足见其坚硬。这坚硬品质有利有弊,有利之处在于开凿之后,它依然可以承受江水的冲刷,弊端在于开凿难度太大。

铁锤、铁钎是当时最先进的施工工具。然而,工匠们抡起大锤砸下去,虎口震裂,石头上却只留下一点点痕迹。

那时候,人们已经掌握了热胀冷缩的科学原理,但还没有应用到工程方面。

李冰父子终日思考着“切山”之法,甚至梦想着有神仙赐予开山斧。

一个倒春寒降临的日子,李冰早早地起了床。当他走出房门时,发现门前铺地的一块大石头裂开了,很显然是冻裂的。石头传热慢,内外温度不均匀时,就可能发生破裂。凝视着石头李冰忽然想到了热胀冷缩原理,心头无比兴奋。

在和当地老百姓老工匠一道反复论证后,李冰找到了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

当地不缺木柴,李冰召集工匠在岩石上堆起木柴猛烧,待岩石烧红时,立即向上面浇水,滚烫的岩石遇到冷水,立即裂开。就这样一冷一热,慢慢地把湔山伸向江心的山头切了下来,被切开的地方因为和主体分开了,被称为“离堆”。离堆之后,开挖了一条新的河道。

第二期大工程是修筑分水堤。按照通常的做法,在河中筑堤,都是抛石头下去。但岷江水流太急,抛下去的石头大多数被冲走了,折腾许多天,也不见成效,倒是嘲笑此起彼伏,更有人向朝廷打小报告,说李冰劳民伤财胡作非为。

智慧在民间。李冰再一次寻访老百姓,寻找筑堤办法。

当地盛产竹子,老百姓用竹子盖房子,用竹子编制各类家庭用具。有一天中午,李冰来到江边时,看到有人用一个竹筐装着红苕在水中淘洗,水进入竹筐,把红苕洗干净了,却并不把竹筐冲走,因为竹筐有孔,水可以通过。

李冰找到了办法!

他召来当地数十名竹工,让他们把竹子劈开,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安排民工把它们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

这一招果然十分见效。竹笼有孔,鹅卵石有缝,对水形成的阻力较小,水可以通过。在重力作用下,大笼子安安稳稳地沉下去。当笼子圈成一道大堤,李冰再叫民工在圈中投入更多的笼子,并填入石头和黏土。大堤很快就修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大堤,其实是历史改良过的,当时的大堤要简陋得多,而且需要年年修复。

第三项大工程是飞沙堰,相比之下要容易得多。当时的飞沙堰不是现在的样子,现在是水泥浇的,当时则是用装着石头的竹笼堆码而成,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高度——想高一点,就增加竹笼;想低一点,就减少竹笼。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前进,历时8年,湔堋修建完成。李冰父子绝不会想到,根本没有专门进修过水利工程专业的他们,竟然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工程。

两千多年后,郑仪作为无数个景仰者之一,拾级而上,往二王庙而去时,他又一次看到了那精辟的对联:“遇湾裁角,逢正抽心”(图4-6)。图4-6 对联“遇湾裁角,逢正抽心”

因为游人有一种观点,闭目走过去,如果摸到那个“心”字,就能带来好运。因此,那个“心”字已经被摸退色,成为白色的了。郑仪却认为,那个“心”本来就是白色的,象征着清白、清正和廉明。“遇湾裁角”指的是河道有拐弯的地方,一定要根据需要进行修整裁剪,以便让江水流淌得更顺利一些,不会损毁堤坝。“逢正抽心”指的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顺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通俗地讲,就是把弯的地方拉直,把直的地方挖得更深。“百丈堤”就是遇湾裁角的典范。它位于岷江右岸(观者面向上游的右手边),上起观音岩,下至内江河口上游,因长百丈而得名。它用竹笼装卵石筑成,作用是使鱼嘴上游岷江右边的凹岸变成直岸,使江水顺流,以利鱼嘴分水和排沙。丰水期,使主流指向外江,减轻洪水对鱼嘴的冲力;枯水期,使主流指向内江,内江取水量可得到保证。

每次看到这副对联,郑仪都怦然心动。不过,这一次,他心动的不是这八个字中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是它们启发了他节税的道理。

企业有“税负高点”,这些高点可以视为“角”,将之裁掉,税负不是就降低了吗?企业同时有“税负低点”,这些低点可以视为“正”,要尽可能淘深,让节税潜力被发掘出来!

郑仪在笔记本上记下了:“遇湾裁角,逢正抽心。”

看着自己写下的这一行字,郑仪进一步对“裁”字进行了分析,这个“裁”不是简单的“裁掉”,而是包含着多层含义:

第一,把一个“角”裁下来,丢弃。

第二,把一个“角”裁下来,让它独立,继续发挥作用(比如离堆)。

第三,具有“裁剪”之意,像裁衣服的师傅一样,裁出花样来(比如人字堤)。

第四,假设别人已经给我们裁好了一个“角”,我们拿过来(比如虎头岩)拼在我们的企业上,使之成为我们的一个“角”——用在企业上,则相当于收购企业。

如果说都江堰用金刚堤“分水”属于战略层面考虑的话,那么“裁角”就是战术层面的考虑,战术总是无处不在的。企业节税也一样,“裁”将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战术。

6. 深淘滩,低作堰

在“遇湾裁角,逢正抽心”那副对联不远处,与正对着石级的那面墙相接的右边墙上,有六个大字:“深淘滩,低作堰”。

这六个字,郑仪已经见过多次了,之前每次看到,他脑海中闪过的,不过是“把河道挖深点,把堤堰高度垒到适当位置”。但这次,他思考着如何从这条经典治水名言,找到治税的方法。

因为是创新,所以不可能事前详细规划。修建都江堰的八年时间,是不断完善的八年时间。“遇湾裁角,逢正抽心”、“深淘滩,低作堰”等治水思想,也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一开始就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施工。

岷江来自山上,一路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分水堤修好了,岷江被一分为二。但不久后,内江就几乎被泥沙填满了,宝瓶口被堵得严严实实的。看来,仅靠飞沙堰和溢洪道,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得靠人力。

为此,李冰父子制定了人力淘沙的策略,内江河段,定期挖淘。但淘到什么程度才合适呢?太浅不行,太深就挖成深潭了。经过多次论证和数年实践,他们确定了最适当的深度,并在那个深度埋下横卧的铁柱,每年淘沙时,挖到铁柱,就不再往下挖。这个铁柱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卧铁”(图4-7)。图4-7 卧铁

飞沙堰的高度,也是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出来的。当时的飞沙堰,是用装着石头的竹笼垒的,调节高度很方便。现在弄成了水泥的,是因为高度已经确定好了。

飞沙堰能否起到排沙的作用,和水量有很大的关系。当水量小时,水都溢不出去,沙更是“飞”不起来,就淤积在河道中了。飞沙堰同时也调节着水量,让多余的水流入外江,使宝瓶口的水位始终保持在安全范围当中。这就是“低作堰”的由来。图4-8所示为飞沙堰实景图。图4-8 飞沙堰实景图

黄河为什么成为“天上河”?那是因为河床淤积后,河床变浅,河水外溢,治理者就采取“水高一尺堤高一米”的思路,加高河堤,当河床再次变浅时,再加高……结果形成了恶性循环,河越来越高。如果黄河治理借鉴“深淘低作”思路,也许就不会悬在空中了。而都江堰如果采取了黄河的治理思路,今天的四川盆地,也许就不是天府之国,而且一个大的湖泊了,四川人民也不再生生不息,而成了考古队发掘的对象了!

如何把“深淘滩,低作堰”应用到企业节税上来呢?

郑仪看着自己的笔记本,看着上面写的“调节产能。分企治税”等文字,他想到了以下三点:

第一,在分企而治,存在多个经济实体的情况下,深淘滩,就是要充分挖掘旗下每一个企业的节税潜力。

第二,要让江水像“安流顺轨”一样,理顺每一家企业的税务关系。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像在内江和外江之间设置飞沙堰一样,设计一个可以转移产能、转移利润,从而转移税收的“渠道”。

上面三点,为“将一个企业分为多个大小不同的企业”找到了理由,找到了动力,更找到了回报。“分企”是手段,“转移”是目的!

老板的钱袋,就像宝瓶口,要确保安全,又要装入足够多的利润,那么,就得调节税收。郑仪越想越激动,又在笔记本上写下:“飞沙扬金,转移利润。”

7. 岁必一修

郑仪收好笔记本,继续往上走,很快就来到了二王庙门口。回望岷江,都江堰水利工程尽收眼底。

望着滚滚江水,郑仪心中涌起一股沧桑的感觉。伟大啊,历时两千多年,仍然无人可超越!而且,这里是川西地震带所在地,2008年“5·12”大地震也未能让它受到太大损坏。

郑仪知道,这项伟大的工程,之所以两千多年来,一直璀璨夺目,在于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坚持着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那就是——“岁必一修”。

据文献记载,在三国时期,诸葛亮设置了专门的“堰官”,并征调一支1200人的队伍,常年负责疏通河道,修筑堤坝,形成定制。在诸葛亮之前,虽然没有设置专门的官员和队伍,但每年的修缮却一直坚持着,包括加固堤坝、淘挖河床等工作。

岁必一修,并不是简单地把泥沙挖出来,找一个方便的地方堆起来。有专家考证,这种“岁必一修”有着很科学的要求,泥沙堆放有指定的地方,还通过种植树木等防止沙土流失;在取材方面,也就地取卵石和竹木。在今天看来,这种修缮,非常符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原则。

从事多年财务工作的郑仪知道,每年企业都有一个“税关”要过:5、6月份。这两个月,地税来做汇算,国税也可能来“指导工作”。主动缴税比被查补缴税要好得多:主动缴,是多少缴多少;查补缴,不仅有滞纳金——每天按滞纳金额的万分之五收取——还可能有罚款。

要避免被查补,就需要“岁必一修”,提前完善账目,查找可能遗漏的税款。“修”的时间应该在年度报表上交税务局之前完成,因为报表一旦上交了,想修改调整都不可能了。地税方面,重点关注各项税款是否计算够,各种费用是否超标,各种成本结转是否合理,有没有少确认的收入;国税方面,重点关注收入确认,尤其是挂的预收账款,是否挂得太久了,如果挂得太久,要么确认收入,要么“以新换旧”,滚动挂账。当然,国地税都涉及各类会计凭证是否真实合法。

除了账目、报表、凭证的“修缮”,还需要对税务“生态环境”进行“修缮”。要多和税务部门交流沟通,要及时掌握税收政策的变化,并不妨加强私底下的交流。有很多企业,对税务征管人员避而远之,税务征管人员也懒得帮助他们,结果常常吃不透政策,多缴税或无意中陷入逃税局面。

郑仪脑中浮现着先民岁岁修缮堤坝的景象,心中无比激动。他拿起笔记本,又写下一行字:“岁必一修,维护环境。”

8. 节税工程

郑仪看了一遍自己在笔记本上写的字,已然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原来治水和治税,有着这么多相通的地方啊!根据都江堰治水原理,可以创造一套治税方法出来嘛!

这套治税方法,应该叫什么名字呢?

叫避税?显然不合适。避税是利用法律的空白,走“非违法”的路子降低纳税额。而他这套方法,从“分企治税”来看,就是大手笔的动作,是从企业经营调整角度来降低纳税额的。

叫逃税?当然更不合适。逃税是违法的,而他这套方法,显然是合法的。

叫什么好呢?忽然,郑仪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都江堰是一项水利工程,我何不叫我的方法为节税工程呢?

对,就叫节税工程!

我这个工程,该有哪些主要内容呢?郑仪一边思考,一边重新整理自己刚才写下的文字。

首先,必须有全局意识,要像李冰面对岷江一样面对企业,眼光不要受限于细枝末节,这样才能有大手笔的节税成绩产生。但大手笔,也不能离开细节的完善和精益求精,否则会存在漏洞,让税务人员误以为企业在逃税。

想到这里,郑仪又写下了一行字:“大处着手,小处完善——大小并进,节税为本。”

其次,要在企业数目和组织形式上做文章,将一个企业分为两个甚至更多的企业,并且多种企业组织形式并存,从而达到转移产能,以及在不同企业之间形成税务落差。这些意思,郑仪总结成几句话,即“内江外江,化整为零——企业越多,简单易行。”“大江小江,形式并存——制造落差,高低分明。”“鱼嘴劈江,四六分水——左右倒手,调节产能。”

第三,在多个企业之间,要制造调节利润和税款的机制,比如科学地制定关联企业之间的转让价格,从而让税款由股东们乐意的企业去缴纳,从而达到税额最小化的目的。即“深淘低作,飞沙扬金——价格调节,转移利润。”

第四,要对企业经营流程加以完善,该调整的地方,在不影响综合利益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在这里,要把握关键,从最能节税的地方下手,就像李冰选择最容易驯服岷江的地方下手治水一样。关于这一点,郑仪前面就已经想到了。即“遇湾裁角,逢正抽心——流程再造,管理提升。”

第五,要每年对纳税情况进行梳理,并保持和税务征管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良好“环境”。即“岁必一修,维护环境——关系融洽,一路绿灯。”

上面这些要点,归纳起来,就是下面这七行字,郑仪自己称之为“节税工程基本思想”:

大处着手,小处完善——大小并进,节税为本。

内江外江,化整为零——企业越多,简单易行。

大江小江,形式并存——制造落差,高低分明。

鱼嘴劈江,四六分水——左右倒手,调节产能。

深淘低作,飞沙扬金——价格调节,转移利润。

遇湾裁角,逢正抽心——流程再造,管理提升。

岁必一修,维护环境——关系融洽,一路绿灯。

看着自己总结的七行字,郑仪有点得意,心中感叹道:“穿越时空,膜拜李冰——治水治税,一脉相承。”得意之际,他又把这句话加在了那七行的后面。

在这个时候,郑仪的“节税工程”还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在他实践这一“工程”之后,才详细总结出来的,因此我们放在后面的章节中说。在下一章中,我们将介绍他如何实践,为老板节省巨额税款的过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