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22:06:51

点击下载

作者:《微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试读:

前言

FOREWORD

世界上有三类妈妈:一类妈妈不懂教育,不教育孩子;一类妈妈不懂教育,却教育孩子;还有一类妈妈既懂教育,又能教育孩子。第一类妈妈的孩子成长得一般,第二类妈妈的孩子成长得最糟,第三类妈妈的孩子成长得最好,只有这一类妈妈称得上是好妈妈。做个好妈妈并不简单,除了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扮演好多重角色,做孩子的好朋友、引路人、教练员……要做到这些,妈妈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教子智慧。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妈妈。没有人生来就知道如何当好妈妈,许多妈妈经常会陷入教育孩子的种种误区当中。有感于家庭教育的被忽视与不得法,我们融合当前中西方最科学的、最受欢迎的亲子教育理念,精心编写了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好妈妈是孩子最大的资本”。讲述妈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更为理性地爱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第二部分,“好妈妈是孩子最贴心的朋友”。帮助妈妈解决亲子沟通中的难题,让妈妈学会尊重孩子,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第三部分,“好妈妈是孩子最全面的教练员”。为妈妈介绍孩子健康、快乐、全面成长所必需的好心态、好品质和多方面的能力,需要妈妈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对孩子加以培养。第四部分,“好妈妈是孩子最优秀的家庭教师”。提醒妈妈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好,让孩子爱上学习、学会学习。

本书既有极具代表性的亲子教育案例,也有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教育方法,相信会给妈妈们带来助益。好妈妈是孩子最大的资本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养育从认真照顾孩子开始

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种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英国】罗素妈妈的工作不能由别人代替

既然做了妈妈,就要承担起对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但现在有太多的妈妈愿意为孩子花钱,却不愿意为孩子花时间和精力。她们以为只要给予孩子舒适的环境、良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会健康成长,但事实上,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妈妈付出的爱和时间。不要认为与孩子相处是件不重要的小事,对孩子,尤其是刚出生的孩子来说,错过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天都会让妈妈遗憾终生。

具体来说,妈妈将自己养育孩子的职责交给别人会带来哪些弊端呢?难以形成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

妮妮的妈妈生完妮妮3个月后就上班了,把照顾孩子的事完全交给了保姆。因为妮妮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归,还经常出差,妮妮几乎从早到晚都和保姆生活在一起,晚上也是和保姆一起睡。两个人的感情很好,保姆很疼爱妮妮,妮妮也对保姆产生了依赖。每次保姆回乡探亲,妮妮都表现得比妈妈出差还难过。

妮妮4岁时,家里和保姆因为报酬问题产生了分歧,妮妮的妈妈为妮妮找了一个新的保姆。但是妮妮和新保姆相处得很不融洽,整天哭闹惹事。妮妮的爸爸妈妈没办法,只好再换保姆。随着数次更换保姆,年纪渐长的妮妮不再为换保姆的事吵闹了,但她拒绝和任何保姆说话。妮妮的爸爸妈妈还是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妮妮交流。这样,妮妮实际上相当于每天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家里。

现在,妮妮已经10岁了,学习成绩不好,性格也很古怪,一方面非常在意爸爸妈妈对她的态度,一方面又天天和他们吵架。

妮妮妈妈的错误在于她把孩子完全交给保姆照顾,而又无视了孩子与第一个保姆间早已形成的依恋关系。出生后的第一年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妈妈的躯体抚慰和精神关注将促进孩子与妈妈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这种母子依恋的感情一般取决于孩子出生后最初的几年,如果这段时间里照顾孩子的不是母亲,而是其他人,那么孩子将依恋那个照顾他的人。而错过这段产生母子依恋的最佳时期,那么以后的3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妈妈可能都很难补回这份亲密感情。对于已经产生母子依恋的孩子来说,他们能正确理解妈妈教育自己的行为,不会因为妈妈教训自己而记恨妈妈,而对妈妈不够依恋的孩子,妈妈会发现自己教育孩子的行为很容易激发孩子内心深处对妈妈的不信任,让孩子产生抵触和反抗的情绪。

在这里多说一点,当孩子回到妈妈身边需要和妈妈重建依恋的时候,妈妈要用一种平和、坚定、温暖的方式引导孩子慢慢地投入自己的怀抱,最好不要做出以下行为:急于向孩子或让孩子表达亲密感,这很可能遭到孩子拒绝,容易引发妈妈的挫败感,也让孩子感到焦虑害怕;对孩子身上的某些行为习惯表现出强烈不满,急于纠正,这会让孩子产生很强烈的排斥感;拒绝孩子与已经产生依恋的人接触,这容易让孩子对人际关系产生混乱的感觉;扔掉孩子原来的玩具用品等,给他买新的东西,这会打破孩子内心的平静,要耐心地等待孩子自己对它们失去兴趣。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沐沐从出生起一直是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轮流照看,每隔半个月换一次班。沐沐的爷爷奶奶很宠他,什么事都顺着他。沐沐的外公在教育孩子上有一定的原则,但是外婆经常当着沐沐的面说外公的方法不对。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教育方式不同,谁也不听谁的,几位老人因此积怨很深。

沐沐从2岁起变得越来越不开朗,总是沉默着不理人。3岁时,沐沐进了幼儿园,性格变得更加内向了。他总是时时刻刻地抱着自己的书包,并且不时地拉书包的拉链。老师想要给出了很多汗的沐沐换衣服,他不肯,还大哭着抓住衣服不放。晚上回到家,沐沐从不跟爸爸妈妈讲幼儿园里的事,只是在半夜里大哭。这种情况持续了半个月,沐沐越来越恐惧上幼儿园,每天早上起来都要歇斯底里地哭着说不去。

沐沐的妈妈跟老师沟通过了,甚至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但都没能改变他的焦虑和恐惧。无论是带他出去玩还是让他和小朋友做游戏,他都很难开心起来,经常是一边玩一边发呆。晚上,他也不肯和妈妈一起睡,说妈妈会打他,但妈妈从来没有打过他。即使白天妈妈和他相处得很开心,睡觉前也讲故事给他听,但一提要关灯睡觉,他就要找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妈妈很伤心,但还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与他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对他人通常表现出不信任、傲慢甚至敌视和仇恨的态度,更容易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行为,比较难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也是导致多种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沐沐的行为是严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他排斥他人,不信任他人(包括他的父母),认为他人都对自己有潜在的威胁,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压抑。究其原因,父母陪伴太少、孩子幼年时期频繁换人照顾、受到过度保护和溺爱、成人的教育方法不一致、大人当着孩子的面起争执等,都是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其中,缺乏父母的陪伴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最主要原因。不利于孩子的教育

有些妈妈嫌照顾孩子麻烦,就将孩子托付给家中的老人来照顾。殊不知,这种做法弊多利少:老人通常对孩子宠爱有加,言听计从,这种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老人通常把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下来,连穿衣服、系鞋带之类的小事都不愿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这容易助长孩子的依赖性,不利于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一部分老人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观念相对陈旧,教育观念往往与时代要求脱节,比如制止孩子拆卸玩具、阻止孩子玩水以免弄湿衣服等,不利于孩子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培养;老人通常喜静不喜动,更喜欢“乖”孩子、“听话”的孩子,并以此来要求孩子,容易让孩子变得内向、不爱活动;老人用方言土语等与孩子交流会给孩子学习语言造成不利影响。

相对而言,年轻妈妈照顾孩子有很多优势:妈妈思想开放、知识面广,可以通过书刊、网络等渠道弥补自身育儿经验的不足,对长辈的育儿方法加以取舍和改进;妈妈接受和理解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孩子在妈妈的引导下能够接触到许多在老人身边接触不到的东西,有利于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妈妈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可以经常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如果妈妈实在很忙,在一定时间内请老人抚育孩子也未尝不可,但一定不要做抚养孩子的局外人,在分别的日子里要定期去看孩子,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时刻关心他,尽量减少孩子的失落感。

总之,孩子不是可以随时寄放、随时取回的物品,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成长中的每一种境遇都会在他们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妈妈要保证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和相处质量,把和孩子相处作为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来认真对待。别让孩子觉得他是你的负担

小慧的同学兰兰请她去家里过夜。第二天,小慧回到家,问了妈妈一个问题:“妈妈,你说是做妈妈好,还是做律师好?”“这两者有冲突吗?”妈妈很奇怪地问。“有冲突。兰兰的妈妈说,她为了兰兰连最喜欢的律师事业都放弃了。我长大以后不要做妈妈,要做律师。”

妈妈不想让小慧过早感受到成人的压力,于是把话题转移了。

兰兰的妈妈既然已经选择了为女儿放弃自己的事业,那何苦还要在女儿面前抱怨呢?有很多妈妈像兰兰妈妈一样,喜欢把自己塑造成为孩子奉献了一切的牺牲者的角色,以此来博得孩子的同情与合作。“我儿子今年读高一,再有两年他上了大学,我就完成任务,可以解放了!”“我就没你那么好了,我儿子才上初二,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身边的一些妈妈说这样的话。她们把教养孩子说成是一种煎熬,有时候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也毫不顾忌地这样说。

无数事实证明,这些妈妈的做法并不可取。她们的话会在无形中让孩子形成这样一种意识:自己是妈妈沉重的负担,妈妈要时时刻刻为这个负担操心。这种想法在孩子心中不断强化,最终会根植在孩子意识深处,让孩子充满负罪感。与此同时,妈妈的这种说法也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这样一种误解:妈妈并不爱我,教养我长大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她正迫不及待地等着我赶快长大,好完成任务呢!

没有不爱孩子的妈妈,也没有妈妈真心把孩子当做负担,但妈妈无意间说出的“熬出头”“完成任务”“为了你,我付出了很多”“我牺牲了我的事业”等这样的话,只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和愧疚感,让孩子无法分辨出妈妈是否爱他,因而心生不安,郁郁寡欢。另一方面,妈妈对孩子来说是有权威的,孩子非常相信妈妈说的话,他们容易因为妈妈的话将自己当成家庭的负担,产生迫切想要逃离的想法。“爸爸妈妈一点都不爱我,我想离家出走,走得远远的,省得他们总是嫌我是个累赘。”“我偷偷把高考志愿改成了坐火车要将近两天才能到的一所学校,虽然那个学校没什么特别吸引我的,但至少它离家远。他们不是想甩掉包袱、想熬出头吗?那我就索性走得远远的,正好称了他们的心意。”很多妈妈听到孩子这样的心声,感到吃惊、伤心、愤怒,不理解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地把孩子拉扯大,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在责问孩子之前,这些妈妈要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是自己的言行向孩子传递了错误的观念。

比起上班族妈妈,全职妈妈几乎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家庭和孩子身上,也因此更容易产生自己为家庭、为孩子“牺牲”了一切的抱怨。

她原本是一位成功的职业女性,孩子出生后,她毅然放弃自己的事业,安心在家相夫教子。但是全职主妇的生活并没有她想象得那样轻松,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孩子体质不好,经常因为孩子生病把她折腾得人仰马翻;孩子成绩不好,又喜欢调皮捣蛋,她经常被老师“请”去学校……在她的公公婆婆看来,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教子无方导致的。而老公对她的抱怨也渐渐多了起来。另一方面,她觉得自己离过去的生活圈越来越远了,与那些好姐妹也日益疏远。她已经很久没去购物、没去做过美容,好像认真照镜子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她觉得自己整个人的情绪坏到了极点,无奈之下,去向心理医生咨询。心理医生告诉她:“你需要一份工作,或是一个爱好。”

很多全职妈妈将自己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放在家庭和孩子上,很容易因家庭事务的不如意而将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进而增加自己的挫败感。做好全职妈妈,心态非常重要,千万不要有“牺牲”的想法,因为这种想法很容易让人心态失衡,生出怨气。教育孩子需要平和的心态,带着怨气是教育不好孩子的,而这种失衡的心态甚至会引发夫妻间的矛盾,影响婚姻的稳定。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了家庭幸福美满,全职妈妈也要学会适度从家庭、孩子中抽身出来,养花种草、缝纫编织等爱好或是一份兼职工作,都能帮全职妈妈将自己的精力和情感分散开来,达到内心的平衡状态,兼顾好孩子、家庭和自己。

教育孩子的确很辛苦,需要妈妈投入全部精力,但只要用心体会,你会发现这也是一件快乐的、值得享受的事情。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妈妈从中收获到的欣慰是他人无法体会的。当孩子到了振翅高飞的那天,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不像儿时那样依偎在自己的身边,“熬出头”的妈妈会倍感失落。所以,明智的妈妈即使有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也会甘之如饴地享受孩子带给自己的“甜蜜负担”,经常告诉孩子他们带给自己的快乐是他人无法替代的。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爱是健全人格的基础。生活中,有的人充满了爱心,知道如何去爱人,与身边人有着良好的关系,他们自己也得到了他人的爱,收获了幸福和快乐;而有的人却缺乏爱的能力,自私、冷漠,对周围人表现出怀疑、敌对的情绪,很难关心、理解他人,却又苛求他人的关爱。后者的性格、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在儿童时期缺乏关爱造成的。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在幼年与父母、抚养人之间缺乏很好的情感交流,他们的情感就很难健康地发展起来。这些孩子在幼年时期常常会感到焦虑,容易发怒,容易发生攻击行为、多动行为等。而这种影响很可能持续孩子一生,导致他们长大以后都很难用良好的方式与其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

聪聪和明明是一个家庭中的兄弟俩,哥哥聪聪3岁,弟弟明明1岁。最近,有一个问题让他们的爸爸妈妈苦恼不已,那就是他们发现聪聪特别嫉妒明明。聪聪喜欢和明明抢东西,凡是明明有的,他也一定要有,哪怕是他根本不需要的;聪聪总是和明明抢妈妈,妈妈在照顾明明的时候,他也闹着要妈妈照顾;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聪聪会时不时地攻击明明,有时下手还比较狠。爸爸妈妈并不理解聪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只能更加严厉地管教他,结果却导致聪聪的攻击行为更加频繁。无奈的爸爸妈妈向儿童心理专家寻求帮助后知道了原因。

聪聪之所以会有这些行为是因为在明明出生前,聪聪一直是家人关爱的焦点,但在明明出生后,因为明明更加弱小,家人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明明身上,或多或少地忽略了聪聪。这导致聪聪对父母对他的爱产生了不确信,感觉“爸爸妈妈不爱我了”。这种巨大的不安让他对明明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理,认为是明明抢走了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导致聪聪用攻击和破坏等方式来验证爸爸妈妈是不是爱自己。遗憾的是,爸爸妈妈并没能理解聪聪的举动,在他哭闹,尤其是攻击明明的时候对他严厉地斥责,这些都让聪聪更加失望,对爸爸妈妈更加不信任,攻击行为也更加频繁。

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对聪聪的嫉妒行为加以接纳和理解,反复告诉他“爸爸妈妈和过去一样爱你,只是因为弟弟年龄小,不能照顾自己,所以需要爸爸妈妈多照顾他一点”,并且经常拥抱、亲吻聪聪,当聪聪验证了爸爸妈妈还是像以前一样爱自己,他内心的恐慌就会解除,攻击等行为自然就不会再出现了。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妈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他们产生影响。如果妈妈经常对孩子说“你不乖的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孩子就会误以为妈妈真的不再爱自己了。有时候孩子莫名其妙地哭闹或发脾气,并不是他不懂事,在无理取闹,而是在验证妈妈是不是还在乎自己。妈妈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无论孩子有没有犯错,有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妈妈对孩子的爱都不应该减少一分,这样孩子才会安心。妈妈要理解孩子这种没有安全感的心理,给予孩子坚定的保证:无论怎样,妈妈都永远爱你。

在表达对孩子的爱上,重要的不是妈妈觉得自己有多么爱孩子,而是要让孩子能够更多地体验到来自妈妈的爱。有些妈妈对孩子的照顾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她们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把全部的财力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孩子,结果却发现孩子与自己的隔阂反而越来越大。

事实上,妈妈对孩子的爱仅仅局限在物质奉献上是远远不够的,亲子之间平等、亲密的交流能够让孩子更多地体验到来自妈妈的爱。一个小学生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我真希望妈妈能经常对我笑笑,能在睡觉前和我说声‘晚安’。”没有孩子不渴望与妈妈的感情交流,妈妈不要因为忽视了这一点而让爱的质量大打折扣。

奥巴马夫妇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们的爱。玛利亚参加球队比赛,或是萨沙排练舞蹈的时候,她们的妈妈经常在一旁关注着她们。晚上,米歇尔经常和女儿一起躺在床上聊天。她的记事本里记录了很多有关孩子的事情,而且她总是和老师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即使日程排得再满,她也要找出时间在家里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

在竞选美国总统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奥巴马没有错过任何一次家长会,这是让他感到很自豪的一件事。与家人不得不分离的时候,奥巴马也会在每天晚上给孩子们打电话。孩子们一直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

比起中国的父母,西方的父母似乎更擅长用言语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我爱你”是他们对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话,温暖的拥抱也是他们传递爱意的渠道。很多妈妈可能从来没有对孩子说过“我爱你”,但是想让孩子感受到他对你有多重要,有什么比直接告诉孩子你有多爱他更好呢?

孩子需要妈妈的关爱,一声“宝贝”、一句“我爱你”、一个充满温情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热情的拥抱……都是妈妈爱的信号。从中,孩子能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感觉到自己是“受宠”的,这会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快乐,让他们的成长充满了正能量,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所以,妈妈不要吝啬对孩子言爱,不要疏于对孩子爱的表达。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美国】德莱赛温馨的草房胜过冷冰冰的别墅

每个妈妈都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但是很多妈妈忽视了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的重要性。

事实上,后者对孩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前者。哪怕家庭再贫穷,只要家人间充满温情,孩子就能在欢笑中幸福快乐地成长;而即使一个冷漠严肃的家庭富可敌国,缺乏了家人间关切的爱,孩子也很难开心快乐起来。温馨幸福的家庭是妈妈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妈妈一定不要忽略孩子的这点心理需求。

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同一个班级的两个孩子的不同生活:

元麒的父母在市里开了一家汽车4S店,他们经营有道、利润丰厚,就是没有时间照顾元麒。元麒穿的用的无一不是各大名牌的当季新品。但是,老师和同学很难在他的脸上看到笑容。放学后,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急着收拾书包赶回家,而是慢吞吞地走出校园,然后在大街上闲晃,时不时地去游戏厅和网吧消磨一下时间。临近期末,学生们都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从其他学生那里了解到元麒情况的班主任老师找元麒谈心。“为什么放学后不直接回家呢?”老师问。元麒回答说:“回到家里也没人,睡觉了还见不着个人影,太没劲了,还不如出去玩一会儿。”“你父母知道这种情况吗?”“偶尔我在外面玩个通宵的时候他们才会知道。小时候他们不管我,我就故意不回家,这样他们就能早回来几天。现在我大了,他们知道我不会出什么事,就更不早回来了。有时候他们就是把我从游戏厅拽出来,爸爸想教训我的时候也总是被妈妈拦住了。我又怎么会怕呢?”老师又问:“下学期就要上高三了,你不觉得时间很紧张,很宝贵吗?”元麒无奈地说:“知道。妈妈总是跟我说,只要我好好学习,他们就有能力供我读书,想出国也完全不是问题。我也知道他们挣钱都是为了我,让我专心读书也是为了我好。我也想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但就是管不住自己。”

与成绩垫底的元麒不同,武嘉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小时候,他家住在郊县,父母没有稳定的职业。但是不管做什么,他们总是把武嘉带在身边。后来,他们在市里开了一家小小的粮油店。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武嘉在一起,店铺后边一个简陋的房间就成了全家人的生活空间。武嘉从小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妈妈做什么,他就跟着做什么。一次,长大的他第一次从妈妈手中接过一袋面粉,这时他才意识到,原来妈妈瘦弱的身躯一直承载着这样的重量!从那以后,心疼父母的他只要回到家里就要尽可能地帮父母干活。父母并不拒绝武嘉帮忙,但是只要武嘉在学习,他们从不打扰他。家里的生意不管多忙,父母总是能让放学回家的武嘉吃上热乎乎的饭菜。饭桌上,全家人你一言我一语,聊聊武嘉的学习,也聊聊店里的生意,气氛温馨极了。

武嘉很感激父母,学习之余,总是想方设法挤时间干活,也因此养成了高效做事、高效学习的习惯。武嘉的日记本里有这样一段话:“为了供我读书,一天天老去的爸爸妈妈还要为生计忙碌,实在太辛苦了。我一定要尽我所能地努力读书,争取早日用优异的成绩和成功的事业来回报他们!”

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孩子的身心成长注入生机与活力,让孩子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勇气。“工作忙”“加班挣钱”“为了以后能更好地生活”……这些都不能作为妈妈疏远孩子的借口。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台“赚钱机器”,而是妈妈的陪伴。虽然经济条件对一个家庭来说比较重要,但是只要妈妈与孩子之间其乐融融,即使经济条件较差,全家人也可以共同努力克服。元麒和武嘉的区别就是最好的例子。

事实上,妈妈努力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宽裕的生活环境,但很多妈妈忽视给予孩子陪伴和关怀的做法恰恰是在舍本逐末。妈妈要明白,孩子最渴求的不是金钱,而是亲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吃穿等物质需求固然重要,但心灵的饥饿才最可怕。孩子在学校承受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回到家里,他们急需来自妈妈的关怀和支持。为了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妈妈要把给予孩子一个温馨稳定的家园当做一种责任去完成。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即便是再和睦的家庭,夫妻之间也难免会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偶尔争吵几句也很平常,有时反而能增进夫妻双方的感情。不过,当夫妻升级为父母之后,吵架就不再是两个人的事了,因为身边多了一个孩子。

有些妈妈以为孩子还小,听不懂大人说话,所以在他们面前可以不用避讳地争吵,但事实上,研究发现,婴儿能“听懂”声音中蕴含的情绪,即使在熟睡中也是如此。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心理学家通过对20名6~12个月大的婴儿大脑进行扫描发现:同样在熟睡时收听研究人员播放的明显带有愤怒情绪的话,来自矛盾冲突较多的家庭中的婴儿,其大脑中负责压力和情绪调节的部位作出的反应更为强烈。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婴儿经常处于吵架等冲突环境中,会影响到婴儿大脑处理情绪和压力的方式。

一家儿童医院的医生也曾谈及这样一个病例:

一对夫妻带着7岁的儿子到医院就诊,他们告诉医生,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出现了嘴角以及全身抽动的症状。

被问及何时发现孩子出现这种症状的,夫妻俩回忆了一下说,两人结婚8年了。最近两三年经常为一些生活琐事而吵架,吵架时也没想过要避开孩子。两个人刚开始吵架的那段时间,孩子总是害怕、流泪。后来,夫妻俩再吵架,孩子竟然渐渐不哭了,而是躲起来。就在前不久,夫妻俩再次吵架,妻子一气之下想要带着孩子回娘家。就在那个时候,夫妻俩发现孩子嘴角、眼角甚至全身都开始抽动。两个人连夜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了一下,但是医生说孩子的身体没什么问题。但最近几天,孩子再次出现了这种情况,而且表现得越来越严重。经过检查,医生确诊孩子患上了抽动症。

对此,医生解释说,夫妻俩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给孩子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绪发泄不出去,一直压抑在孩子心里,时间长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无法承受这种痛苦,于是动用了心理防御机制,将其转化成躯体方式体现出来,导致孩子出现了抽动的症状。

根据调查显示,有85%的孩子最害怕的就是父母吵架。父母或许觉得激烈的争吵不过是漫长的婚姻道路上的一个小波折,孩子却会因此而产生不必要的担忧:这是不是我引起的?爸爸妈妈还能和好吗?我们的家要散了,爸爸妈妈不要我了……这对孩子性格、心理和身体发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将难以弥补。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在充满冲突的家庭中生活,会变得缺乏安全感,与人交往时往往不自信、不主动,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

有些妈妈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才不离婚,家里却终日“硝烟”不断。殊不知这种行为带给孩子的伤害更难消除。哲学家弗洛姆就曾经说过:“当一个不幸的婚姻面临解体时,父母之间陈腐的论据是,他们不能分离,以免剥夺一个完整的家庭给孩子所带来的幸福。然而,任何深入的研究都表明,对孩子来说,家庭中紧张和不愉快的气氛,比公开的决裂更有害,因为后者至少教育孩子,人能够靠勇敢的决断,结束一种不可容忍的生活状况。”长久的家庭战争会让孩子误认为吵架是正常现象,妨碍了孩子正常的情感发展,还会导致孩子模仿父母的这种不正常行为,使得他们以后在家庭生活中受挫或社会适应不良。有些孩子甚至明确表示:“不想重复父母的悲剧,长大坚决不结婚。”

从另一方面来说,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气势汹汹的样子、充满仇恨的语言和尖厉的叫骂声毫不遮掩地呈现在孩子面前,会破坏孩子心中父母的形象。当孩子不愿意听从其中一方的要求时,便会利用这一点来反抗。

鉴于以上种种,有关专家告诫家长,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者的责任,如果确实有矛盾需要解决,夫妻双方必须要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应尽量控制情绪,不要随意发泄;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避免的,而冷战同样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如果孩子在场,最明智的方式莫过于心平气和地各抒己见。但人非圣贤,相信没有哪对夫妻能真正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地相敬如宾。如果妈妈真在孩子的面前与丈夫吵起来了,事后该怎样来弥补呢?(1)要安抚受惊的孩子。

妈妈吵架后应该告诉孩子,大人吵架的事情和他无关,不要让孩子认为是自己不好导致父母吵架,避免孩子产生自责心理;要鼓励孩子把当时的感受说出来,弄清楚孩子害怕的是什么,是父母吵架时的表情和声调,还是怕父母分开之后不要自己了;可以使用拥抱或亲吻等肢体语言来传达对孩子的关爱,同时向孩子保证父母无论争吵与否,都是非常爱他的,不会不要他,让孩子安心。(2)千万不要对着孩子诉苦。

个别妈妈会在吵架后边流泪边对孩子诉说自己的委屈和难处。这种做法让孩子过早地面对成人世界的烦恼,不但对妈妈毫无益处,还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许有的妈妈会说:“我受到伤害了,难道就一直忍气吞声吗?说说都不行?”找人诉说当然可以,但是倾诉对象一定不能是孩子。不管受到怎样的伤害,那都是大人之间的恩怨,应该在大人之间解决。(3)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另一方。

在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妈妈可以对孩子说说吵架的事,把争吵的起因简单告诉孩子,尽可能不加入自己的意见。切记,只说事,而不针对人。比如“爸爸妈妈因为某事的意见不同而有些争论”。如果妈妈在孩子面前说批评丈夫的话,有很多负面影响:一种情况是,孩子不想得罪任何一方,为了讨好父母而养成心口不一的习惯;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偏爱其中的一方,而孤立另外一方,导致夫妻关系更加恶化。(4)最好当着孩子的面和好。

妈妈可以向孩子说明,吵架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爸爸妈妈以后不会再吵了;同时要向孩子解释清楚,当时是因为一时冲动,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才吵架的。尽管这些解释孩子可能并不完全懂,但是当他看到爸爸妈妈和往常一样心平气和地讲话、相处,自然就会平静很多。时间久了,只要家长不再争吵,孩子就会渐渐淡忘掉。(5)要勇于承认错误。

小宝的爸爸妈妈吵架时,怒极之下,小宝的妈妈大声地斥责小宝的爸爸是“精神病”。小宝听到慌了神,连忙打电话向奶奶求助:“快来救爸爸,他生病了!”奶奶问清原委后对小宝作了解释,大人们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从那以后,小宝竟将“精神病”当成了自己的口头禅。为此,小宝的妈妈专门郑重地向小宝承认了错误:“是妈妈说错了话,妈妈以后一定注意。”至此,小宝的“吵架后遗症”才算彻底痊愈。

妈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妈妈一定注意吵架时不能“口不择言”,更不要用一句“这种话大人能说小孩不能说”,就把自己的不良言行敷衍过去,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总之,为了让孩子拥有自信、乐观的心态,对生活充满热情,妈妈一定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不要让孩子终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中。教育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共同任务

一个小女孩看见自己的爸爸花很多时间和心思为他的汽车打蜡,便问:“爸爸,你的车子一定很名贵,是吗?”爸爸回答:“是啊!这部车很名贵,所以要经常保养。如果保养得好,将来卖车时也会多值些钱。”

女孩沉默了一会儿,接着对爸爸说:“爸爸!我想我并不是那么值钱,是吗?”

这位爸爸的做法竟让女儿产生了自己还不如一部车有价值的念头,这有多么可怕!而事实上,有很多爸爸和这位小女孩的爸爸一样,因为工作等原因忽略了自己的孩子,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将养育他们的任务更多地放在了妻子身上,认为孩子由一个大人负责教育就足够了。但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的一次研究结果显示:平均每天与爸爸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

那么,具体来说,爸爸们“亲临”教育第一线,会对孩子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呢?爸爸对男孩的影响

幼儿园里,老师洗好了孩子们的餐具。这时,一个小男孩正好经过她身边,于是老师请小男孩帮忙一起整理餐具。没想到却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一本正经地对老师说:“不,我不能帮你做这些事情。因为这是女人做的,我爸爸就从来都不做这些事情。”

这就是爸爸的作用,一个刚刚有了性别意识的小男孩,就已经不自觉地把爸爸当成了自己的榜样,主动模仿爸爸的行为。

有人说:母亲生育了男孩,父亲则造就了男孩。爸爸的行为举止对男孩性格的形成极为重要。爸爸可以更好地帮助男孩识别出自己这一性别的特征、使命,理解做男人意味着什么,将男孩从模糊的男性意识里“拯救”出来。在培养“男子汉气概”的过程中,爸爸的影响力要比妈妈大得多。

一般来说,与爸爸接触比较多的男孩往往有头脑灵活、性格开朗、身体强壮、充满活力等优势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正是爸爸的影响力和教育方式造成的。在家庭里,妈妈往往扮演老师的角色,告诉男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求男孩听话、不淘气,做乖孩子;在游戏和外出活动的时候,也要定下各种规矩。受妈妈思维方式和教养方式的影响,那些不离妈妈左右的男孩乖巧、顺从、循规蹈矩,却容易缺乏独立性和探索的精神。但如果爸爸也能参与到男孩的教育中来,他们男子汉的硬派作风会在教养方式中注入阳刚之气。他们对男孩的坏毛病不迁就、不妥协;会鼓励男孩遇事自己动手、大胆尝试;能以朋友的姿态,与男孩一起无拘无束地玩耍。在与爸爸游戏的过程中,男孩懂得了什么是骨气、什么是胆量、什么是坚强、什么是男子汉气概……

小凯的爸爸工作特别忙,常常是一回到家就疲惫不堪地想要休息。为了能让小凯和爸爸多一些相处的时间,妈妈总是把家务和家庭琐事都处理好,不让爸爸费心。这样,每天吃完晚饭,爸爸都会陪小凯玩半个小时。有时候父子俩做游戏,有时候则是单纯地聊天。小凯会把学校里发生的事和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都告诉爸爸,爸爸也会给他一些建议。虽然相处的时间不多,但小凯非常信赖爸爸,遇到大事都会想到先去和爸爸商量。

男孩身上的男性气质必须由爸爸亲自教育,才能让男孩有深刻体会,进而成为他们自身的品质。为此,家庭教育中,爸爸不能因为没有时间,就让妻子揽下全部的任务,有很多事还是要留给爸爸做的。爸爸对女孩的影响

在女孩小的时候,会觉得爸爸是无所不能的,摆弄两下就能让坏了的玩具恢复原样,家里的水管和灯泡坏了也能修好……在女孩心目中,爸爸是权威的象征。我们知道,女孩渴望得到关注,别人的关注能让她获得自我认同的感觉。而来自于很有权威的爸爸的关注,对女孩来说,更是意义不同。但如果爸爸对女孩一直漠不关心,会让女孩渐渐产生困惑、生气,甚至是内疚的心理,会自觉不自觉地为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不够聪明、不够可爱、不够讨人喜欢……如果从小缺乏爸爸给自己带来的安全感,女孩在将来的人际关系中就会不断地去寻找“父亲”,甚至容易造成轻信他人、早恋等弊端。

心理学家指出,尽管妈妈在生活层面上更多地影响了女孩,但爸爸却对女孩的性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女孩的气质塑造也在很大程度上深受爸爸的影响。女孩对于美的认识,对于气质的表达方式,是在爸爸的赞赏或否定中一点点培养起来的。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服装打扮,还表现在女孩的艺术领悟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与此同时,作为女孩遇到的第一位男性,爸爸还为女孩树立起了一种男性的标准。在同爸爸的相处中,女孩懂得了男性的深沉与广博、正义与荣誉、价值与意义。这对女孩学习如何与异性相处,制定自己挑选伴侣的标准,有着重要意义。

也许有的父亲会说:“女儿和儿子不一样。我不能跟她一起踢足球、玩飞机模型,总不能让我跟着她玩过家家、跳皮筋吧。”其实,女孩希望父亲能陪在自己身边,并不是一定要在一起做游戏,只要父亲能关注自己,她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而聪明的父亲总能找到与女孩进行情感交流的机会:女儿考试前,写个纸条鼓励她;女儿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出现……

总之,对孩子而言,爸爸是一座山,父爱是母爱无法替代的一种爱。有爸爸参与教育的孩子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爱,还能够形成在妈妈那里难以获得的性格和品质。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爸爸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都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所以,妈妈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让孩子的爸爸自觉参与到教育孩子的行列中来,只有夫妻双方共同合作,互相取长补短,才能保证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弄错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英国】洛克不要对学龄前孩子进行超前教育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打定主意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无数商家和幼儿园也迎合了家长的这种心态,胎教、智力开发、才艺培训、学前教育……形形色色的课程应运而生。于是,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无数学龄前儿童过早地背起过大的书包,奔忙于各个培训班和幼儿园之间。对此,一位妈妈的话反映出了大多数家长的看法:“没有爸爸妈妈不希望孩子的童年过得快乐、无忧无虑,但是身边别的孩子都在学,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学就会落后,所以只好狠下心来把孩子送进学习班。”

培训班中设立的各种课程暂且不论,仅在幼儿园中,小学化教育的现象就非常普遍。很多幼儿园开设了识字、算数、外语等课程,并定期对孩子进行测评。这直接导致孩子在幼儿园里活动、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大部分都用来上课。对此,幼儿园老师表现得也很无奈:“很多家长带孩子来考察幼儿园,第一句话问的就是‘你这里教孩子什么’。如今,家长越来越看重一些比较容易显示幼儿园教学成果的课程。很多孩子在上小学时就已经认识几百个汉字,会背几十首古诗了。”

教育专家表示,学龄前儿童正处于成长期,身心极为脆弱,学前教育首先注重的应该是促进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他们的社会适应力;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虽然可以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剥夺了他们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他们的天性,使孩子的感情和心理受到挫折,实在得不偿失。具体来说,对学龄前孩子进行超前教育会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呢?(1)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

让年幼的孩子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看书、写字对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很不利。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大脑皮层的控制能力也比较差,所以手往往不能服从大脑指挥。如果妈妈让孩子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字,会让孩子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影响孩子运动中枢的发育,对孩子手指肌肉的发育,尤其是对孩子的手腕危害也很大。同时,当幼儿的专注力放在看书、写字上,他们往往很难保证正确的坐姿,长时间低头看书很容易让他们视力减弱,甚至成为近视眼。(2)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渴望游戏,想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如果总是被强制学习,失去了自由,对孩子活泼开朗的个性是一种摧残。心理学家认为,超前教育培养出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表现得性格急躁、害怕失败、不敢冒险,还可能造成孩子感觉经验的缺失,从而导致孩子变得冷漠、缺少同情心等。(3)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形成。

孩子对身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会尽可能地去探索和发现周围的事物。他们需要通过大量的游戏和运动,来促进自身大脑和感觉器官的发育,实现运动系统的协调。但过早地让他们学习各种枯燥的抽象知识,会将孩子的注意力转向对抽象符号的关注,从而让他们丧失很多在真实世界中体验和思考的机会。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过于强调某方面的能力,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很难得到良好的发展。当孩子将有限的精力用在学习抽象知识上,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运动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4)影响孩子对学习的认识。

学龄前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应以游戏为主,同时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一些粗浅的知识。如果让他们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提早接触小学课本,孩子的智力、能力很难接受得了,学习效果不理想会让他们感到扫兴和受挫,有的孩子即使勉强地接受了,进入小学后也未必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因为到了小学,重复学习已经接触过的知识,孩子毫无新鲜感,很难保证一直认真听讲,于是就会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做些小动作,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而原本似懂非懂的知识也失去了加深理解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会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对“以学习知识为主导”和“以社会交往为主导”的两类学前班进行比较,研究发现,5岁时,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够认识更多单词和数字,但是到了6岁,这一优势就消失了,而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上,后者培养出来的孩子具有明显优势。那么,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妈妈是不是什么也不做,放任孩子发展就可以了呢?并非如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敏敏妈妈是怎样教育敏敏的:

敏敏的妈妈从来没有刻意教敏敏认字,也没给她做过一张识字卡。每次拿起书给敏敏讲故事时,妈妈也从来没有将故事的内容转化成孩子更容易理解的口语,而是完全按照书上的文字,一字一字地读给敏敏听,然后再向她解释书中的内容。渐渐地,从妈妈指着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给敏敏听发展到敏敏指着书上的内容,妈妈读给她听。敏敏指到哪,妈妈就读到哪。这样,理解了文字的作用的敏敏已经能把故事和文字联系到一起了。平时在外面看到路牌、在商场看到商品包装、在餐厅看到菜单,妈妈总是不失时机地指给敏敏一些文字看,遇到感兴趣的字,敏敏也会问妈妈。有一天,妈妈突然发现5岁的敏敏正在连猜带蒙地读一本简单的童话书,还像模像样地读得津津有味,妈妈这才意识到,原来敏敏已经认识了那么多字。

总之,妈妈必须认识到对学龄前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带来的危害,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年龄、发育程度自由发展,让他们在顺应天性的寓教于乐教育中得到成长。孩子太听话未必好

几乎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听从自己的吩咐,少让自己操心,培养一个听话乖巧、从不调皮捣乱的“好孩子”也是大多数妈妈的目标,所以“乖,听话”就成了很多妈妈不约而同的口头禅,而“你家孩子真听话”也成了会让很多妈妈感到自豪的称赞。然而,孩子听话真的就好吗?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两个孩子:

乐乐是个特别懂事听话的孩子,很有礼貌,规规矩矩的,从来不淘气惹事。每天放学回家,他都会把幼儿园里发生的事一件件地告诉爸爸妈妈。乐乐的爸爸妈妈本来很欣慰孩子让自己这么省心,但是随着乐乐一天天长大,他们发现乐乐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活泼好动,好像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大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没提出过自己的想法。而且乐乐很胆小,遇到没有接触过的人和事总是躲躲闪闪的。幼儿园里有的小朋友把他的玩具抢走了,他也只是站在那里眼睁睁地看着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乐乐的爸爸妈妈很担心这样的他长大以后没有办法适应社会。

小楠的父母对他要求非常严格,每次他不听话都要受到惩罚,所以,只要父母说的话,他从来都认真执行,不敢不听。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小楠的成绩一直不错,是老师和父母眼中的好学生、乖孩子。但是,小楠上了初中以后,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对父母的话百依百顺了,随时会顶嘴,有时还吵得很凶。他学会了抽烟、打架,还经常逃课和同学一起去游戏厅、去网吧。父母一要对他讲道理,他就关上门不理睬,甚至夜不归宿。

为什么乐乐这样乖巧听话的孩子会让妈妈觉得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小楠这样循规蹈矩的孩子会突然变得让妈妈都感到陌生?环顾我们四周,这样的孩子恐怕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两个孩子看似截然不同,但造成他们性格缺陷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在家长的严格管束下,他们小时候太乖、太听话了。

太听话的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做妈妈心目中的乖孩子,在家要听妈妈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生活中听到的多是“听话,不许……”“你应该这样……”“我让你怎么做,你就该怎么做”“看某某多听话,你怎么就这么淘气……”在妈妈长期强加的意志和权威的压服下,孩子学会了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学会了揣测大人的心理。为了得到妈妈的疼爱,老师的称赞,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想法,就算是违背自己的意愿也在所不惜。在强势的妈妈或其他不讲理的孩子侵犯自己利益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往往也是忍气吞声,不敢打破自己乖孩子的形象。

孩子“听话”久了,习惯了按照妈妈的指示办事,一旦失去妈妈的指点,他们就会无所适从,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敢坚持自己的立场,失去了自我。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是墨守成规、唯唯诺诺、缺乏创新意识。因为习惯性地依赖妈妈,这样的孩子也很难有责任感、不懂得开动自己的脑筋,长大后也很难有所作为。同时,他们难免会将与妈妈相处的方式迁移到与其他人的人际交往中,让自己处在一个人强我弱的位置上,显得比较懦弱。

德国心理学家曾对2~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和没有这种倾向的各100名儿童进行跟踪观察。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成长到青年期后,前者有84%的人有主见,意志坚强,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后者仅有26%的人具有前者身上的这些优点,而其余的人遇事很难做出决断,不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相较于前者,后者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领军人物的少之又少,他们多在普通劳动岗位上工作。

另一方面来说,过于顺从听话的孩子在妈妈面前不能放松,甚至要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他们能不能快乐尚且不提,长期的压抑甚至会导致他们人格产生缺陷,或是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变成一个坏孩子。据统计,在被认可的“乖孩子”中,超过10%的人存在“强迫症”症状。妈妈及社会对他们的高期望值下,他们面临的压力过大,一旦有一天他们从相对封闭的家庭、学校环境进入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后,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们很容易心理失衡,产生失落、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其他身心疾病。

有些妈妈可能会感到疑惑,不让孩子听话,那孩子岂不是会无法无天?须知,孩子能听进妈妈的建议当然是好事,但他们适度的“不听话”也是天性使然。如果孩子的“听话”是建立在他们有话不敢讲、有想法不敢付诸行动,要看妈妈脸色行事的话,那对他们来说“听话”就意味着一种“压抑”了。所以,这里讲的不是要求妈妈完全放任孩子不加以管教,而是指妈妈不要用自身的权威压制孩子,过分强迫孩子“听话”,不要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对孩子造成伤害。

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个性有所不同。听不听话不应该成为区分“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标准。因为他们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获得身体和意志上的自由的权利。孩子小时,以听妈妈的话为主,是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当孩子大了,妈妈不该还是要求孩子言听计从,应该允许孩子“适度不听话”,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个性、独立的思考。事实上,如果妈妈能够尽量理解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那么当妈妈的要求和孩子的内心需求一致的时候,孩子是乐于顺从的。因为这时孩子不是在听妈妈的话,而是在听自己的话。教育不能照本宣科,别人的育儿经验未必有效

伶伶和俐俐虽然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姐姐伶伶做事比较优柔寡断,而妹妹俐俐做起事来却很容易冲动。平时,妈妈总是叮嘱伶伶做事要果断一些,不要犹豫不决;而对俐俐则说遇事要多想想,三思而后行。在妈妈有意识地引导下,姐妹俩平时玩的游戏也有所区别。伶伶多玩一些需要迅速决断的决策类游戏,俐俐多玩一些需要谨慎思考的棋牌类游戏。渐渐地,姐妹俩的性格发展得越来越完善。

曾有一些孩子被视作成功家庭教育的范本,他们父母的教育经验被写成书也受到诸多妈妈的青睐,但这些妈妈将书中的种种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却发现处处碰壁,并不成功;还有这样一些妈妈,她们看了不少育儿书,了解了很多教育理论,但是难以消化为己所用,反而被各种理论弄得晕头转向,不知该听谁的;也有一些妈妈经常在网上咨询专家“儿子太调皮怎么办”“女儿5岁了,该学哪种才艺好”之类的问题,得到解答后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就盲目应用,等到发现行不通又再次提问。

原因在哪里?答案就是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当然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即使是双胞胎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甚至同一个孩子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同一行为其背后的原因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教育孩子,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而上面提到的那些妈妈有个通病,就是自己懒于思考,容易盲从于某本书或某位专家,喜欢生搬硬套书上或别人的经验。

对处于成长期的孩子而言,合适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良好习惯的培养、各种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妈妈在学习教育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懂得不能盲从,也不能死守教条。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多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他们的性格,根据他们的自身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月月的妈妈是个性格外向的人,精力充沛而富有活力,但月月却是个特别安静的孩子,十分内向。她不爱和同龄人交往,还总是尽可能地避免与外界接触,这让妈妈很担忧。

为了改变月月,妈妈每次出门见朋友都要带上她,可是每次到了朋友家,无论妈妈在旁边怎么威逼利诱,月月总是打了招呼就再也不愿开口。

无奈的妈妈为月月报了舞蹈班,想用舞蹈感染月月,让月月变得热情开朗起来。但是月月去了一次以后,就再也不去了。于是,妈妈更加严厉地教育月月,却发现月月不但变得更加不爱说话,而且还处处躲着她。苦恼不已的妈妈决定缓一缓再说,先别把孩子逼得太紧。

后来,妈妈无意中发现,月月对年龄比她小的孩子总是很热情,而且充满了爱心。于是,妈妈帮月月找到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辅导邻居家的小妹妹学习。

虽然月月的成绩不是十分出众,但辅导小妹妹还是绰绰有余的,而且她很有耐心,讲课方式也很容易让小孩子接受。这个工作恰好可以发挥她的特长。没过多久,又有几个邻居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请月月帮忙辅导功课。

总是被小孩子们崇拜的目光包围着,“事业”有成的月月自信心大增,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月月的妈妈最初就是想用当下流行的鼓励教育的方式让月月变得开朗起来,但种种办法在月月那里都成了强迫和压力,结果自然适得其反。庆幸的是,月月妈妈最终找到了适合月月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要知道,没有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专家的方法可以适合所有孩子的不同情况,能够解决妈妈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所有难题。培养孩子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工作,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唯一且独特的,所以一切他人的经验都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如果硬要用一个固定的模子来塑造孩子,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要教育好孩子,妈妈必须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为他创造出一套“量身定做”的教育方法。

认识孩子是一个没有穷尽的过程,孩子在不断成长,他们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无视孩子发展的现实情况而强制执行事先拟定好的“教育大纲”是行不通的,要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不断进行改变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在那之前,妈妈先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教育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引导孩子,而是要和孩子一同成长。好妈妈是孩子最贴心的朋友不打不骂,蹲下来和孩子沟通爱孩子从尊重孩子开始

小孩子的自尊心可不小。所以,你不能以为你是大人,他是孩子,要平等。——【中国】冰心抛弃自己的成见

很多妈妈没有意识到,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是不同的。如果妈妈硬要用大人世界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势必会发生许多亲子关系上的问题和不愉快。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一小片天地,有自己的想法。妈妈想要理解孩子、引导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弃自己的成见。

读职高的小蕊总是喜欢穿些花花绿绿的T恤和看起来破破烂烂的牛仔裤,这让妈妈很不理解,为什么好好的衣服不穿,新衣服不穿,却要穿成这样。

一天,妈妈又看到小蕊在房间里用砂轮打磨新牛仔裤的裤脚。她生气地对小蕊说:“我小时候一件衣服哥哥穿完姐姐穿,姐姐穿小了才轮到我,一年到头也难得有件新衣服穿,拿到手里爱惜得不得了。没想到你现在有了这么好的衣服却这样不知道珍惜。真是让人烦心!”小蕊听了妈妈的话,依旧头也不抬地打磨她的牛仔裤。

见小蕊一点都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妈妈气极了,忍不住大声问她:“你说你为什么要把好好的新牛仔裤弄成这副鬼样子?”没想到,小蕊竟然理直气壮地对妈妈说:“您懂什么,现在就流行这种特意做旧的牛仔裤,这才够时尚。”

妈妈理解不了小蕊,也没能说服小蕊。第二天,小蕊依旧穿着她所谓的时尚装扮——上身是染着不知是什么颜色花纹的爸爸的旧T恤,下身是条膝盖上漏着两个大洞、裤脚磨飞了边的牛仔裤。看着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