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杀生的饮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04:23:45

点击下载

作者:尹邦志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杀生的饮食

不杀生的饮食试读:

引言

饮食是性命攸关的事情,没有哪一种生物能够离开饮食。不同的饮食带来不同的生活情趣,也带来不同的生命境界。古往今来的人们,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圣人贤达,无不对饮食津津乐道。他们积累下来的智慧,有的犹如江河,有的如同波浪,都不断地推动、启迪、激励着人们,使一代比一代吃得更丰富,吃得更开心。

生活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人们不仅对饮食有了新的要求,而且在谈论饮食时流露出了全然不同于以往的表情。因为我们拥有的饮食丰富得史无前例,我们从饮食中感受到的快乐与痛苦史无前例,我们对饮食关注的深度和广度同样史无前例。在大多数地方,人们不必吃了上顿愁下顿,有了衣食的自由。但自由往往让人晕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争取到了,还来不及高兴,一下子就被它弄得不知所措,一片茫然,有时候觉得连吃都不会似的。

好饮食的确不少,可是很多人却无法消受。一段时间以来,吃得越“好”,罹患饮食“文明病”的比率就越高。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不仅吞噬着城市人的健康,更把它的重拳毫不留情地打向那些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广大农村地区。营养学家警告说:文明人痛快地吞进了“文明病”。世界卫生组织(WHO)也站出来宣布:营养过剩和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我们讲“性命”,饮食不光关系着我们的“命”,还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性”。实际上二者是不能分开的。无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是高还是低,他都要求饮食不仅能够果腹,而且要吃得高兴。让人情绪抑郁、性情恶劣、心灵空虚的饮食,不仅会降低精神的享受,而且有损于生命的质量,后果不堪设想。营养学家批评风靡全球的“快餐文化”,指责它不仅蚕食着世界各地的饮食文明,而且与心理压抑、性格扭曲、暴力犯罪、酗酒、吸毒等社会问题都有关系。2003年泛滥成灾的非典型肺炎,更足以说明不顾人性地捕食野生动物要遭受报应。

中国大地广为传颂着一首《醒世歌》,深刻地道出了饮食和战争之间的关系: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有鉴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比我们先行一步,正在大力提倡素食主义。西方素食主义的本质是尊重、敬畏所有的生命,爱护动物。拥有高智商、高科技的人类的确有能力虐待动物,乃至食其肉、饮其血、寝其皮。但是,动物不仅是我们的同类、朋友,而且与我们的生活乃至生命息息相关,吃动物无论对于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是有害无益的。相反,少吃肉类食品,多吃谷物和蔬菜,不仅可以预防许多疾病、延缓衰老,而且可以培养平和健康的心灵,陶冶高尚的情操。许多有识之士都正在致力于从厨房中清除暴力,恢复生存的品质。

素食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流派,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佛教的素食主义。一提到佛教,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素食。佛教界制作的“斋菜”在历史上享有盛誉,不少高僧大德常年持斋而安享福寿康泰,使斋菜传播久远。在中国,斋菜自成体系,与四大菜系并列至今。人们将它奉为“养生菜”,视作“不味众珍”“平易恬淡”的传统养生之道的典型。

在大乘佛教流行的地区,很多人把吃素作为衡量佛教徒的基本标准。佛教在创立之初就制定了明确而严格的饮食制度,强调慈悲为怀、呵护众生。千百年来,这一饮食原则就像长鸣的警钟,始终提醒着人们去关注“吃什么”的问题,关注饮食与人类文明的深刻联系。

慈悲护生,并不是为了向某个宗教神明邀赏。相反,它严谨地体现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中。丰子恺曾记述弘一法师一件事。弘一法师坐丰家的藤椅,总要先轻轻摇动椅子,然后再慢慢坐下去。每天如此,好像很有讲究。原来,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先摇动一下,慢慢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听到这个故事,也许有人要笑。现在倒是经常看到年轻的父母教育宝宝要有爱心,要有公德,不要践踏花草,不要虐杀动物,转身却带着小孩到菜市场点杀鸡鱼,驱车到郊外垂钓打猎。这样的爱心教育,怎么能培养出诚实而富于慈爱的心灵?

或许有人会问,一个素食的佛教徒究竟是遭受了清规戒律的束缚,还是享受了素食的快乐呢?

应该说,人们更多地享受到的是素食带来的健康美味。素食仿佛能将人带入一种朴素悠远的境界,有着无穷的快乐。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谁说夫子受到了清规戒律的限制呢?他崇尚朴素清淡的生活方式,难道不是既有仙风道骨,又有生活情趣吗?李笠翁的《闲情偶寄》把素食描绘得特别优美:“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饮食中的人注重的是品味,讲究清、洁、芳馥、松脆,讲究色、香、味、形,自然要先蔬菜而后肉食。然而蔬食之美还不在此,它能够打败肉食而居于上品,还在于一个“鲜”字。“鲜”才是各种味道的源泉,不可比拟。这一点,现代城市居民的体会恐怕比古人更深。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素食都是长期的传统习惯,极其自然,无须美化,也无须丑化。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是到了近代,人们的饮食习惯变了,才觉得素食仿佛有些古怪,并用显微镜来仔细研究它。然而,从人的生理结构、营养需求、饮食习惯等方面来看,素食都更加自然。笔者所接触的佛教徒中,有一些是茹素的,时间有长有短,身体健康,心理也正常,既没有身陷戒律之苦,也没有流露出自命不凡的表情。如果不用另类的眼光去审视,谁又知道他有没有不同寻常之处呢?

就我个人而言,开始吃素乃是由于运气。在此之前,对佛教的素食既没有深入地了解,也没有格外地赞赏,更没有一点准备。出家的师父劝告吃素,出于对他的信任,就这样一路吃了下来。开始阶段也禁不住吃几回肉,但肠胃已渐渐表现出不适应,加上也没有品尝到什么特别的味道,反而少了素食的清纯,也就不再受到诱惑了。有人认为吃素会给周围的人带来麻烦。我却没有这样的遭遇,家人、朋友都很宽容,并没有多少偏见。有的朋友偶尔也善意地揶揄、劝阻一下,时间久了,渐渐也就习惯了。吃素的甜头是很明显的:身体变好了,精神更清爽了。以前成天懵懵懂懂,郁郁寡欢,杞人忧天,吃素半年以后,就逐渐心情开朗,心安理得了。这种转变,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不过,我更高兴的是素食所带来的自由。佛教追求解脱,佛教的饮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方便,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解脱的感受:习惯了不吃肉之后,就会相信,没有什么东西是非吃不可的。一个凡夫俗子,固然不可以不吃饭,但大可不必为“吃什么”操心如焚了。许多人坚持,吃素的人要注意营养调配。就我而言,除了遵从家里人的提醒,多吃点豆腐外,从来没有特别留意过饮食结构。其中的原因除了懒惰,主要是想当然地认为,既然“罗汉菜”简简单单地把几样青菜萝卜混起来一煮,就可以帮助僧人们延年益寿,也就不必迷信那些朝秦暮楚的营养学理论。后来看到国外的素食主义者所写的书中说,不必刻意搭配蔬菜品种以求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便有点窃喜了。

素食所带来的自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也是心灵的自由。现在有人把素食主义奉为城市贵族生活群体的新的营养哲学,如果能够跻身贵族行列,我自然会非常高兴。如果不能的话,以我的素食跻身贫民当中,恐怕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这样,我又一次获得了解放,其中的高兴,与当上了贵族的想法又有些不一样。

一位朋友给自己的生活划了一条线: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希望佛教的素食主义能够帮助人们在这一水平上飞翔。一个人如果不再坚持吃肉,当他看到牛被杀时潸然泪下的样子,看到一幕幕的悲剧在身边上演,他去爱护动物、去放生就极其自然。当然,一个坚持放生的人,也可以做到不吃肉,二者并不矛盾。自由与慈悲,二者相互照亮,相互为对方贡献了巨大的空间。许多佛教徒从茹素、放生开始,最终感召了极乐世界的光芒。谁不愿意享受极乐呢?极乐世界在哪里,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另外一个地方?我现在还不知道,但我也向往这样的快乐。或者,至少希望将来,将来的将来,能够过得更加幸福。

也愿意越来越多的人享有这种幸福。

慈悲清净观

食因爱生,作不净观

有一位沙弥酷爱吃奶酪。每当师父把居士们供养的奶酪分给大家,这位沙弥也得到一点时,心中都会喜不自胜。他把奶酪放在手心把玩,片刻不离。命终之后,他投生为一只虫子,住进了师父装残酪的瓶子中。师父已得阿罗汉道,分酪时总不忘提醒大家不要伤到虫子。他说:“这只小虫就是我的小沙弥,只因贪爱残酪,投生在此。”每次分酪,小虫都蠢蠢欲动,师父一边问候他,一边分给他一些残酪。——《大智度论》四食

这个故事说明,饮食与爱欲密不可分。佛陀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众生由四种“食”而得生存:

1.段食,又称抟食,即固体、液体食物。它能引起香、味、触的感受,有体积大小、口感粗细及餐次的不同,需要分段而食,因而名为段食。

2.触食,又叫乐食,指各种生理快感及能够引发快感的东西,如肌肤相亲、轻衣薄纱、阳光沐浴等。美景当前,秀色可餐,所以有触食。

3.意思食。如望梅止渴,心中生起的希望、爱恋等念头,能缓解生理的紧张,让人安乐、舒泰,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食粮”。

4.识食,佛教认为心识能支持有情的身体、寿命,故名食。执著身心为我的潜意识活动,即为识食。

在佛教的饮食地图上,色界无段食,以触食为主。欲界有四食。人间以须弥山为中心,东、南、西三方的人以米饭、干粮、麦粥、肉、鱼为段食,以衣服、被子、沐浴等为触食。北方人吃的是洁净的自然粳米,味道天然,不像我们的谷物需要去皮筛糠。人间之外,鬼趣以思食为主。湿生众生以触食为主。卵种众生吃触食。地狱中及无想天众生吃识食。翱翔高空的大鹏金翅鸟吃龙,龙吃鱼鳖等。阿修罗道的众生吃清净段食。欲界六天以自然食为段食,以轻衣华被、浣浴戏水为触食。天的层级越高,食物越精细。

一切诸法也非食不存。如眼以色和睡眠为食,耳以声音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细滑为食,意以法为食。大海食大河,大河食小河,小河食大川,大川食小川,小川食山岩溪涧、平地水泽,溪涧、平泽食雨……涅槃也有食——以无放逸为食。“四食”范围广博,深入到了精神领域。日光、树影、火热、风凉……一切能满足人的需求、滋润现前的生命、关系未来再造的东西都是“食”。佛教讲万法唯心,食物也不例外,归于一心。其他三食自不待言,段食也属于感知的范畴,不仅仅是所谓“物质”。只有那些能够正常消化、引起食欲、让人在吞咽时心情舒畅、身体受用的东西才叫食物。一旦吸收之后,变成粪便,这样的“物质”不能叫食物。总之,段物并不等于段食,一切食物都不能离开身心来谈。

身心对饮食的作用就是“爱”。《中阿含经》201经中说:

彼四食者,因爱,习爱,从爱而生,由爱有也。

爱名贪染,是一切“物”转化为“食”的条件。按十二缘起支的顺序,“食”排在“爱”的后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地、水、火、风四大种,它们与各种境界相触,生起苦、乐、不苦不乐等“受”,由“受”而有“爱”。众生由深爱自己而求“取”四食,用来滋养身心。由此而造作身、口、意三方面的“业”,摄受后“有”,经历“生老病死”,轮回不已。所以经中说“爱集是食集”。

爱本身也需要饮食,否则它就会枯萎。《中阿含经·习相应品食经》中说,爱以“无明”为食。无明又以贪欲、嗔恚、惛眠、掉举恶作、疑惑犹豫等五盖为食。五盖以身、口、意三恶行为食……这个链条中,没有一个起点,没有一个基点,没有什么实体,所以,爱仅仅就是污染,离开了它的食物,爱本身什么都不是。正因为爱什么都不是,所以爱结一松开,就有了从轮回中解脱的可能。凡夫与圣哲,就从这一条线上分开。

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在于不能舍弃染污。《大智度论》中说,一个修净洁法的婆罗门到了不净国,为了免遭不测,决心只吃干净食物。他发现一位老太太卖白髓饼,看起来还干净,味道也不错,也不细问,就要她天天送来。然而,开始时送来的饼还白白净净的,渐渐却变得无色无味了。原来,老太太的东家夫人隐处生痈,要用面、酥、甘草等敷在上面治疗,等待痈熟脓出之后取下,和成面团,做成酥饼,所以有滋有味。随着病情好转,脓血减少,饼的滋味也就越来越淡。要继续吃这种味道,还只好到别处想办法了。婆罗门一听,不可遏止,顿足捶胸,哇哇呕吐:“我怎么会破了净法呢!我完了啊!”不顾一切,奔回本国。不净饮食

佛经的语言常用隐语。营养学对食物污染及其致病后果解释得更直接一些。

一、现代饮食中的致病因子

1.动物性脂肪、蛋白质摄取过量→心血管病变(如心脏病、脑中风)、癌症、胆结石

2.高动物性油脂、滥用荷尔蒙(性激素)→乳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前列腺癌(肿大)

3.高钠、重口味→高血压、肾病变

4.甜食、高热量→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关节炎

5.缺乏纤维素→便秘、痔疮、憩室症、直肠癌

6.食用油过度加热、劣变→癌

7.动物蛋白质摄取过量→血液偏酸→骨质疏松症

8.烟、熏腊制品→胃癌、鼻咽癌

9.经辐射线处理之物→致癌、破坏酵素

10.滥用抗生素→破坏免疫力及体内正常菌群

11.化学添加物→a)增加肝、肾负担

b)致癌

12.农药→致癌,破坏肝、肾功能

13.戴奥辛→致癌、初生婴儿残障、流产

14.黄曲霉素→致肝癌

15.餐饮卫生不良→A型肝炎、肝硬化、肝癌

二、荤食的弊害

1.畜肉

猪吃人的剩食,也容易得肝炎、肝癌。且猪得病不会有黄疸现象,因此不易觉察。而人吃病猪的猪肝、猪肉,最多100℃煮沸,如此是否就能彻底杀死病毒,令人怀疑。吃饲料的猪受到的污染程度更高。此外,水、草污染严重,导致畜肉中积存许多毒素。有些病症很可怕。例如绦虫病——一种有毒的微生物导致的疾病,十分之九来自猪牛肉。肺病,吃牛肉传染最多。虎列拉疫症中的豚虎列拉症,主要来自猪肉。尿酸,因肉食而增加,使血流迟滞,易生痛风等症。肉食能灭却人体抗癌的力量。食肉后饮茶过多,容易引起肾脏炎。牛病多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其肉可能致癌。

2.禽肉

现代养殖业大量使用荷尔蒙,可使养殖周期从传统的一年缩减到两个月。但荷尔蒙过量造成女性易患乳癌、子宫内膜癌、月经不调、不孕;男性精子变少。水池中的鸭,吃、喝、拉、撒都在水池中,饲料不仅发臭,而且在水池中发酵,污染非常严重。鸭吃的鱼、虾,是鸭肉造成过敏的因素之一。

3.鱼类

池中鱼和鸭有相同的污染。深海鱼因海洋污染,也有重金属含量过高的情形。

4.奶蛋类

母体的污染毒素含量高,使奶、蛋也不得幸免。此外,蛋白质含量高的奶蛋会造成黏膜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导致分泌物更黏稠,鼻纤毛不易摆动,扫除入侵细菌的能力减弱,因而打喷嚏、鼻子过敏,也易造成皮肤痒,或异位性皮肤炎等。

三、杀生的过程

美国营养学家奥云柏列博士撰文说,动物活着时,一定要将体内废物排去,但一经宰割,废物便积存下来。食肉,就等于把畜类的废物吸入自己体内。尿素与尿酸是最显明的肉类废物。法国化学家健德发现,禽兽痛苦剧烈时,“疲毒”顷刻间布遍全身,它对人体有大害。美国心理学家蒙爱尔·马凯的实验显示,心理剧烈变化时,会分泌相应的化合物,甚至口中呼出的气体,颜色也明显不同。其中,忿恨时分泌的化合物最复杂,最毒。

看来,佛经中所说的肉是“脓虫住处”并非向壁虚构。依食修行

众生之所以贪恋饮食,是因为“我爱”。打个比方,一个人看见别人吃果子,口中涌出唾液,就认定有一个“我”在想果子的事,从而执著一个“我相”,非满足“我”不可。事实上,催生唾液的力量是“念力”,而不是“我”。如果真有这样一个“我”,那么,在众目睽睽之下垂涎三尺时,应该可以轻而易举地咽回去,但往往事与愿违,抑制不住,可见无我。

众生不承认“无我”,所以“我爱”是比不净饮食更复杂、更毒的贪染。它的毒性可使人丧尽天良。《受十善戒经》说,巴连弗邑大城中有一位仕女提婆跋提。她的儿子俊俏如红莲花天女,无与伦比。她告诉佛,即使自己被大火烧成灰烬,也决不放弃母爱!佛以神通力化作四个夜叉,各擎火山,从四面而来。火在远处时,母亲还以身体、衣服遮蔽、保护儿子。火焰越来越近时,她却把儿子举在前面,用他来遮蔽自己的脸蛋。佛批评这位母亲,她却说:“世尊!只求您救救我,儿子我顾不上了!”可见,母爱诚然是伟大的,然而没有经过升华的母爱终究敌不过“我爱”,难免被无明愚痴所吞噬。

众生由“我爱”而贪食。“我爱”是无明的核心,轮回的根本,一旦我爱断除,就斩断了无明的头颅,可以获得解脱。最基本的方法,是从“不净观”做起,先割断对身体的执著,渐渐获得清凉。“不净观”的内容和方法都有很多,为了避免繁琐,以《清净道论》所观“十相”,列举一个大概:

1.膨胀相:命终后尸体渐渐膨大,如吹满气的皮囊。

2.青瘀相:尸体变色,肌肉隆起处呈暗红色,脓所积聚处呈白色,其余呈青紫色,如被青衣所缠。

3.脓烂相:血肉破坏之处流出脓来,令人心生嫌恶。

4.断坏相:尸体从中央剖开,或肢解而尚未离开。

5.食残相:尸体暴露荒郊野外,为野狗、野狼、鹰鸟食啖。

6.散乱相:尸体肢解,一处是手,一处是腿,另一处是头,四处散乱横置。

7.斩斫离散相:尸体为刀所砍而肢节散乱横置。

8.血涂相:尸体为血所涂污,或流出的血四处沾污。

9.虫聚相:尸体腐烂为蛆虫所附。

10.骸骨相:尸体已枯,只剩白骨。

不净观是治贪病的,佛教中饮食也是当“药”来用的。这是佛教饮食观的一个特征。饮食用来治疗饥渴和四大增损的病,当然是药。除了治病,药还是少碰为妙。如害病生疮的人用酥油涂身,不会觉得这是按摩、装饰,不会觉得快乐、骄傲,对于饮食,也不应贪恋。“药”的说法,既不是极端的禁食主义,也不会陷于纵欲,是一种中道。《杂阿含经》中,佛要求弟子观察段食,无所贪恋。譬如有夫妇二人,唯有一子,无限疼爱,尽心养育,无微不至。然而在度旷野险道时,粮食耗尽,饥饿困极。无计可施时杀死儿子,含悲垂泪,强食其肉,以免三人同归于尽。一个佛教徒的食物仅仅是用来维持肉身的,进食时应抱着如食其子的心态。

观察触食。譬如有牛,生剥其皮,沙土磨擦,草木针刺。若在地上,地虫吸食。若在水中,水虫吸附。若依空中,飞虫蚁聚。行住坐卧,苦毒逼身,没有片刻消停。应如此观察触食。

意思食无形无相,应当更加警惕。譬如城市、村庄边起火,虽然有所障碍而不见火焰,聪明人却可以通过种种迹象作出判断,及早回避。应当这样观察意思食。

观察识食。譬如国王设有巡逻队,抓捕盗贼。时常观察自心,如有喜、贪等妄念分别,立刻擒住,不使其酿成恶果。

爱食杀生,作慈悲观

杀生

今天,大多数人都知道要尊重生命,要培养爱心,然而一旦美食当前,爱心却可以抛到九霄云外。饕餮之流无论怎样纵欲都振振有词。荒谬的是,贪欲总是蒙着“爱”和“高雅”的轻纱。媒体报道,昆明某商家将食品放在美女的裸体上,在大庭广众之下供人舔食。真不知道,人是在吃进爱欲,还是要被爱欲吃掉。

人因为爱而进食,结果却往往是为欲爱所食,只剩下欲乐、娱乐,不计后果。说到娱乐,人们总是不以为然。但是,当生命被作为玩具的时候,我们还能这么超然吗?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孩子们也在杀生上面大显身手。把蚯蚓挖出来,穿在鱼钩上钓鱼。拣一些柴,把鱼烤熟了吃。捉住青蛙,用一节麦秆从肛门插进去,向青蛙的肚子里吹气,青蛙的肚子渐渐膨胀起来,四肢不停地挣扎,最后痛苦地死去。到草丛中抓蚂蚱,用火烧来吃,甚至生吃,以示勇敢。杜甫从中看见的不是儿戏,而是人性的恶化、战场上的厮杀:

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

吾徒胡为纵此兵,暴殄天物圣所哀!

有一种欲乐,叫作“杀生欲乐”。心中常怀惨毒,出于贪、嗔、痴、慢、疑,咒杀生灵,破决湖池,焚烧山野,畋猎渔捕,顺风放火,飞鹰放犬,恼害一切生灵。或者挖掘陷阱,埋设机关,刺杀珍禽异兽;或者弹射飞鸟,网络鱼鳖,使水陆空行藏窜无地;或者畜养鸡、鹅、鸭、猪、牛、羊,请人宰杀,自恣贪欲。或者兴师动众,穷兵黩武,两阵相向,相互掠杀。或者自己动手,或者怂恿别人,以种种手段残害众生,浇除心中块垒,图一时之快,都是杀生。

中国北方某饭店,秋雨淅淅沥沥,空气中一片肃杀。屠夫把驴圈在铁栅栏里,用滚烫的开水一次又一次地往它身上泼去。驴浑身发抖,上蹿下跳,团团乱转,两眼圆瞪,声嘶力竭,让人汗毛直竖。渐渐地,驴身上的毛全部脱落下来,赤红的身子上,血管清晰可见。剧痛使它体力不支,濒临昏厥,悲鸣声断断续续。这时,更可怕的一幕出现了。屠夫们搭起一个铁架,把驴悬空吊起,干柴烈火,活烧驴身!一边烧火,一边还恬不知耻地说:“烧烤的驴肉最好吃!人间第一美味!”熊熊的烈火燃起来了,围观的人们麻木地张望。驴的惨叫声与烤肉的“嘶嘶”声交织在一起,浓黑的油烟笼罩着四周。当干柴化为灰烬,烧焦的驴粘在铁架上,散发出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历史上的“炮烙之刑”臭名昭著,暴君也由此而被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人的痛苦莫过于被判死刑,动物被宰杀的过程中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所受的折磨都比死刑更甚。藏地的牛羊运到成都,路上需要两三天,市场上要等两三天,屠宰场还要消耗七八天。十几天里,为了保证牛不消瘦,让它反刍,有人用钉子钉住牛的上下颌,有人把牛舌头拉出来和下颌钉在一起,总之让它吃不到一根草,喝不到一滴水。牛不习惯站在车上,一路颠簸中,总是胆战心惊,全身力气都用在四个蹄子上,几天下来,牛蹄都折断、脱落了。有时候,牛渴得疯狂,会亡命地跳下疾驰的汽车,奔向路边的小河,结果是伤筋断骨,惨不忍睹。到了屠宰场,他们被关进黑暗肮脏的棚子里,又急又渴又痛。挨过十几天后,被赶进一条又窄又深的通道,一听到里面的机器声和同伴的惨叫声,就吓得魂不附体,泪流满面。尽管使出了牛劲,结果还是被机器拖走。有一个记者前去采访,半路就被惊得落荒而逃。为了避免牛的挣扎,工人先用钢钎把牛的眼睛刺瞎,再往里面赶。牛刚刚进去,大铁钳就夹住它的后腿,把它倒吊起来,随着传送带运进去,用刀切开喉咙、血管,要命的是它不会当场死去,胃里的东西倾泻而出,垂死挣扎也无济于事。随着传送带再往里送,牛被活生生地剥皮、开膛破肚……人的死刑恐怕也没有这么残忍。

商业宣传上说,屠杀动物的方式已经变得非常人道了。这的确迷惑了许多天真的人,让他们吃肉时沾沾自喜。不幸的是,人道的杀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食用动物的一生都是扭曲的——人工繁殖、残酷阉割、荷尔蒙刺激、饲料喂养、长途贩运……“人道的屠杀”这个词本身就让人觉得别扭。“人道的屠杀”只是透露出人们不仅已经习惯了杀生,而且已经习惯了以自己的“德行”来美化杀生。“人道的杀生”是什么德行?不过是从物种的优越性来找借口,以“权利”来支撑自己的行为,以“权利”来设定自己的德行。这是多么严谨的逻辑!于是,在现代运牛的车船上,出现臭名昭著的贩卖奴隶的轮船上的那些罪行,而且更加恶劣。奴隶制取消了,杀食动物的制度仍然四海横行。但是,如果“权利”这个东西确实存在——无论是感觉上的,还是习惯上的——就不能只给人而不给动物。因为公正和慈悲对二者都是同样适用的。痛就是痛,不论人还是动物,遭受痛苦的时候就是在忍受恶。动物没有招惹人,没有得罪人,借口权利而满足恶愿,施恶于他,这是残忍的,不公道的。慈悲

不知道佛陀是否预见到了今天的情况,他坚持有食物就有诤斗、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和邪恶,有食就有生死。佛教的各种大戒中,杀生都列在首位,罪大恶极。很多宗教都有不杀生这一条戒律,不过一般专指不杀人。佛教的不杀生,包括了一切有情有识的生命。

为了众生,佛陀宣扬“慈悲”。给予快乐为慈,拯救痛苦为悲。慈悲有三种:

1.生缘慈悲,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与乐拔苦。这是凡夫的慈悲、最初的慈悲,又叫小悲。

2.法缘慈悲,开悟诸法无我的真理,怜愍有情迷恋于贪、嗔、无明,终日奔忙,起惑、造业、受苦,菩萨以智慧随顺众生,与乐拔苦。这是阿罗汉及初地以上菩萨的慈悲,又叫中悲。

3.无缘慈悲,佛所特有的平等的、绝对的慈悲,特称为大慈大悲。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慈悲到极点就成佛。但吃肉杀生却会使这一切付诸东流。《梵网经》说:“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杀生自肥是残忍的,这种人身上有一股躁气,畜生都会避而远之。屠夫入村,狗见了会惊吠。素食之人宅心仁厚,一切众生都喜欢亲近。佛经中说,惊恐的鸽子无意间扑腾到佛的怀中,居然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慈悲揭示了生命的奥秘,所以是佛道的根本。

慈悲心是无量无边的。常听人说“仁至义尽”,却没有人说“慈悲已尽”。《大智度论》中说,一只仙鸽在雪山中生活得优游自在。它看见一个人在漫天大雪中迷失了方向,饥寒交迫,命在旦夕。仙鸽便飞上飞下,找来火种,又辛辛苦苦衔来一堆柴,点燃,给他烤火取暖。那人缓过来了,仙鸽又投火自焚,以自己的肉布施给这个饥饿的人,让他果腹。这是慈悲无尽的一个事例。

无尽慈悲与真理一致,超越了一时的良心发现、善良冲动。它能带领我们进入诗意的栖居:

青山不识我姓氏,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似乎已经消失在地平线之外了。我们到处寻找乌托邦,难道不正是我们自己破坏了原本就是乌托邦一样的生活吗?

慈悲从戒杀护生做起,戒杀从饮食开始。佛禁止一切弟子为饮食而听任别人为自己杀生。戒律中还禁止比丘求索美味:除生病者外,若比丘到诸白衣家,求乳、酪、酥、油、鱼、肉,吃了就犯波逸提。波逸提,堕罪,由此罪堕落于地狱,故名。

不杀生,关键是不要有杀心。佛在世时有一位妇人,趁丈夫在外而与人私通有孕,一位比丘应请帮忙找药堕掉。事后,比丘心中忐忑,向佛咨询。佛问当时的动机,回答是“杀心”。佛说,犯了“波罗夷”罪。这是戒律中最严重的罪之一,犯者退没道果,犹如断头不能复生,不得再入僧数,死后堕阿鼻地狱。

只有时刻警惕,头脑清醒,如履薄冰,才能真正避免杀生。有一位阐陀比丘饮水时,居士告诉他水中有虫,他说只饮水,不饮虫,被讥为缺乏慈悲心。佛以此事为缘结戒:若比丘知水有虫,若取来浇泥、食用,波逸提。除了动物,杀死草木也犯波逸提。有一位胖比丘命终,大家把他抬出来放在草地上,脂液漫流,杀死了一些生草。外道看见,讥讽说:“沙门释子自诩慈悲,怎么又伤杀生命呢?”佛知道后说:“不应放在生物上,应埋地下,或用火烧,或放在石头上。”可见,慈悲之心理应无微不至。

菩萨常行十善道,为众生发菩提心:“严谨持戒,刻苦修行,如果成佛,让我的净土中众生不遭受这些厄运!”菩萨修行,宁愿千百次舍弃自己生命,绝不轻易杀害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位,一定慈悲护念。本生故事中说,释迦牟尼佛前生曾做王,名尸毘,有大慈悲心。由于当世无佛,天帝释提桓因成天忧心忡忡。巧变化师毘首羯磨天对他说,尸毘不久当作佛!帝释于是与他一起前往试探。毘首羯磨化作一只赤眼赤足鸽,释提桓因变作鹰,在后面猛追。鸽飞入尸毘王腋下,战战兢兢,寻求保护。鹰飞到一棵树上,威胁说:“尸毘王,还我鸽,此鸽归我!”王不答应。鹰说:“大王要度一切众生,我难道不是众生之一?为何既不慈愍,反而还要夺我今日口中食?”尸毘王问它要吃什么,鹰说:“我要吃新杀热肉!”尸毘王便让人持刀来,把大腿上的肉割下来喂鹰。鹰又要求肉的轻重与鸽相等。拿秤来称,鸽子重,尸毘割的肉轻。全身的肉都割下来了,还是不够。尸毘以鲜血淋漓的手攀在秤上,想把剩下的骨头脑髓都拿出来,称够鸽的重量。鹰劝告说:“不如把鸽还给我算了!”尸毘王坚持不肯,然而肉尽筋断,不能自制。自责道:“一切众生堕忧苦大海,你一人立誓欲度一切,怎么怠闷了!此苦相比于地狱,不及十六分之一。我尚且如此迷乱,何况地狱中众生!”于是一心攀秤,心定无悔。这时大地六种振动,大海扬波,枯树生花,天降香雨,天花乱坠,天女歌赞:“必定成佛!”鹰也不再为难。这时,菩萨立誓:“我如果确实是不嗔不恼、一心不闷而求佛道,就让我立即平复如故!”话音一落,身体果然平复如本。

因爱轮回,作因果观

轮回思想

杀生犯下的罪恶,会堕入轮回。

轮回说是印度各宗教、哲学派别共通的思想。佛教借以宣扬善恶由心作,一切因果因心而招感的哲理。今生所作的业为“业有”,它为烦恼所随逐,与心识结合,三者共为因缘,引生的将来的生命,称“生有”。如此循环往复,如车轮一样旋转,展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但业、烦恼、识三者都不是实体,因此可以通过改造它们来改变命运,获得解脱。“业”不是宿命的制造者,而是人面向未来努力奋斗的根据。升华还是沉沦,完全系于一心。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禁不住会问:轮回是真的吗?《长阿含经》卷七通过童女迦叶与婆罗门弊宿的问答,对这种观念作了详细辩证。

问:我主张没有其他世界,没有再生,没有罪福报,意下如何?

答:我们都同意,日月在其他世界,不在我们这个世界,是天,非人,由此可知,必有他世、更生、善恶报。

问:我有一个亲戚,十恶不赦,死后必入大地狱中。他临终前,我告诉他,如果真的堕了地狱,一定来告诉我。然而他至今未来,可知必无后世。

答:譬如盗贼临刑,哀求刽子手暂时释放一小段时间,等回家辞别了亲人,再来就刑。刽子手肯答应吗?地狱之中,狱鬼无情,死生异世,岂能回来传信?

问:我的另一个亲戚,十善圆满,命终必生天上。我让他回来告诉我天上的事。命终之后,至今仍然杳无音信,可见必无他世。

答:譬如有人掉进粪坑,碰巧被帝王救出,再三清洁,以香汤沐浴,甘露洒身,名衣上服,打扮装饰,百味珍馐,恣其口欲。领进华丽的厅堂,以丝竹管弦、种种娱乐陶冶情操,他肯回到粪坑吗?天上人间如此悬殊,谁想回来呢?

问:我还有一个亲戚,五戒具足。身坏命终,必生忉利天上。我让他回来讲述天福,却是音讯全无,可见没有另外的世界。

答:人间百岁,相当于忉利天上一日一夜。那人初生天上,娱乐游戏二三日再来,能够见到吗?

问:我曾用大锅煮贼,锅内锅外都不见神识有往来之处,可见没有他世。

答:当你做梦时,眷属、侍卫看见你的识神有出入不?生者识神出入尚不可见,何况死者!但用天眼可见众生寿命长短,受报所生善恶之处,必有他世。

问:我曾敕人生剥贼皮、脔割其肉,挑破筋、脉、骨髓,求其识神,都不可见。以此因缘,知无他世。

答:小儿吹灰求火、劈薪求火、臼中捣柴求火,都不能得。若以钻钻木,则可出火。因此,若无方便,皮剥死人而求识神,不能成功。以天眼力,则可彻见。

问:我曾以秤称贼,死后识神已灭,反而更重,因此知道没有他世。

答:如人称铁。熟铁有色,柔软而轻。冷铁无色,刚强而重。人也如此,可知必有他世。

问:病人反复翻转,仍然可以屈伸视听,言语如常,命终之后再也不能如此。从这点就可以知道必无他世。

答:贝壳本身不能发出声音,有手、有口、有气吹它,才能发出哀和清澈的乐音。人也一样,无寿、无识、无息出入,就不能摇头摆手,视听言说。

问:既然行善可以生天,死了比生前还好,您为什么还贪生不肯自杀呢?

答:从前有一位梵志,娶了两个妻子。当他年满一百二十岁,行将逝世时,一个妻子的儿子已经长大,一个妻子刚刚怀孕。大儿子对孕妇说:“所有财宝归我!”她回答:“等我分娩,生男平分家产,生女分文不取。”儿子再三逼迫,她只好剖腹验明男女,连害两命。婆罗门教就是这样,不仅自杀,还要杀人。佛教则认为,如果一个人戒德具足,长久住世,普度众生,天人安定,为什么非要自杀呢?你应该明白邪恶知见祸害无穷,应及早抛弃。

经过辩论,婆罗门皈依了佛教,尽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欺诳,不饮酒。饮食与业报

佛教认为,饮食是造业而轮回的重要原因。因爱而贪食,投生人间,便注定以金银、珍宝、谷物、牛羊、布匹、奴仆等的生产、贩卖而谋生,受婚姻的煎熬。人、龙、金翅鸟男女交会,身体相触,以成阴阳之事。阿修罗、四天王、忉利天只需身体接近,以气味就可完成阴阳交媾。焰摩天相互接近即可,不必气味。兜率天的异性相吸引时,以牵手完成交会。化自在天以深深的凝视达成,他化自在天只需一瞥,刹那之间实现阴阳交流。自此以上的诸天不再有情欲。

若积累善行,命终之后可生于四天王天。初出之时,状如人间一二岁婴儿。天男在天子膝边生,天女在天玉女股内生。生下来便自知生死果报,想吃东西。一想就马上有众多宝器盛满天味出现。根据福德的上、中、下,食物相应为白色、红色、黑色。食物入口就化,像酥在火中消融无形。若口渴,面前就有天宝器,盛满天酒。酒足饭饱,身体自然长大,如其他天子天女。这时可以自由游走,或到池中游泳,享受清净欢喜。出池之后,到香树边,香树枝叶自然低垂,出种种妙香,流入手中,用来涂身。到衣树下,树也低垂,出种种微妙好衣,即取即著。又有璎珞树、花鬘树,流出种种上好的妆饰品,用来打扮。又到器树荫,众宝杂器,随意入手,携入果林,盛种种果,或噉食,或饮汁。又有音乐树,低垂而出各种乐器,音声微妙。如果步入天苑中,可见无数天女鼓乐弦歌,笑语相向。心生念想,便有婇女前来侍从……欲界六天,享用饮食的情形大体相同。

反之,若累积三恶业,则堕入恶鬼、畜生、地狱中,遭受极大苦楚。饿鬼有无食、少食、大食等几种情形。无食饿鬼长的是炬焰口、针口、臭口。炬焰口中,焰气冲天,自烧脸面,无法得食。悭贪、嫉妒者受此苦果。针口饿鬼腹大如山,口如针孔,面前饮食再多也不得吃。臭口饿鬼遭受剧臭熏烧,置于死地,臭气覆盖口鼻,内熏五藏,在小得若有若无的腹中汹涌澎湃,渴望多少种饮食,就受多少痛苦。这是无食饿鬼。

少食饿鬼,一种是身体肢节长满臭毛针,牢固、坚韧、利长,反刺自身,如鹿被利箭所射,逢物便啮。毛针极臭,被风一吹,气起熏鼻,恚忿难抑,自然吹掉身上的毛。另一种更苦的叫臭毛咽,颈上或咽喉长瘤,自己弄破瘤子,舔食里面流出的腥臭脓血。

大食饿鬼又有弃吐、残食、大飞三种。弃吐、残食饿鬼吃祭祀亡者所剩下的残食,或者街巷四处所遗落的东西。一听到吐声,就像被请去赴宴一样高兴。大飞饿鬼,形象如天子,但有好衣不得穿,好食不得食。无量饿鬼跟从,嗷嗷索食,见了就烦,愁苦得想吐。

饿鬼有三种饮食障碍:外障碍、内障碍、无障碍。外障碍饿鬼是最悭贪的有情投生,常受饥渴,皮肉血脉全部枯槁,犹如火炭,头发蓬乱,脸面黯黑,唇口干焦,常以其舌舐口面,饥渴张皇,处处驰走。所到泉池,为其余有情手执刀杖及罥索排队守护,不能接近。即使接近,见到的泉水即变成脓血,不堪饮用。内障碍饿鬼,即上面所说无食饿鬼,纵然获得饮食,没有其他障碍,也不能噉饮。有饿鬼名猛焰鬘,是饮食无障碍饿鬼,所吃食物都被燃烧,饥渴大苦,未尝暂息。

地狱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孤地狱三种。各有十六个别处(小地狱),罪业分上、中、下三品,凡犯上品罪业者,堕生大地狱。犯中、下品罪业者,堕生小地狱。杀生最恶,必定堕落极剧苦处,直至阿鼻地狱。杀生报有十个恶业:

1.恒生刀山焰炽地狱。刀轮割截,节节肢解,作八万四千段,一日一夜生六十亿次,死六十亿次,百千万劫偿还他人的债,无穷无尽。

2.必定生剑林地狱。有八万四千株剑树,各高八万四千由旬,每株树生八万四千条剑枝,每条枝生八万四千朵剑花,每朵花生八万四千个剑果。杀生人的心遍布一切剑树顶,其余肢节遍布剑林,削骨彻髓,粉身碎骨,一日一夜生八万四千次,死八万四千次。

3.生镬汤地狱。上千万度的高温的沸水,把罪人煮得肉尽骨出,捞出来摊在铜柱上,又自然复活。无数的棘刺化为铁刀,自动割肉而食,又抛落汤中。一日一夜,生八万四千次,死八万四千次。

4.生铁床地狱。有一张铁床,为边长五十由旬的正方形,四方铁铓,一齐发射,万箭穿心。上面又有大铁网车,从头顶轧压,劈断双足,抛撒而出。一日一夜生八万四千次,死八万四千次。

5.生铁山地狱。四方铁山,状如铁窟。窟中出火,从四面来。五个夜叉斫罪人身,分为四段,掷于火中。四山便合拢,把骨肉压成齑粉,四处飞散,如尘如烟。有时候,火鸟突然从高空飞来,铁嘴乌和铁蛇从肢节钻入,破骨出髓。一日一夜生八万四千次,死八万四千次。

6.生铁网地狱。有大铁山,高百千由旬,山中装满铁汤,空中张布铁网,每一个网眼里,都有无数的铁嘴虫,从罪人的头顶上啄入,贯骨彻髓,劈足而出。一日一夜生八万四千次,死八万四千次。

7.生赤莲花地狱。一朵莲花有八万四千叶,叶子形状如刀山,高五由旬,形成上亿的剑林,同时爆发火焰。罪人坐在其中,花叶开时,火山剑林,烧肉破骨,苦痛百端。相合时,刀山同时切割,一日一夜生八万四千次,死八万四千次。

8.生五死五活地狱。有五大山,五百亿刀轮在山顶,有大水轮在刀轮上,罪人在中间。身体如华,卧在寒冰上。五山刀轮从五方来,唱道:活活分为五段!罪人五死五活,身子粉碎,犹如尘土。一日一夜生八万四千次,死八万四千次。

9.生毒蛇林地狱。有恒河沙数的热铁毒蛇,各长数千由旬,口中吐毒,如热铁丸,从罪人头顶散布全身。每一肢节都有无数条蛇,吐毒吐火,焚烧罪人。一日一夜生八万四千次,死八万四千次。

10.生铁械枷锁地狱。十二由旬铁山为械,六十由旬铁柱火网为锁,八十由旬铁狗口中吐火为杻,虚空铁箭,自落射心,杻械枷锁,化生铜丸,从眼而入遍体肢节,从足而出。一日一夜生八万四千次,死八万四千次。

杀生的人在地狱中反反复复受了无数的痛苦,才能投生到人中,然而命运并没有立即好起来。他们多病、短命,还要受尽各种苦恼,再次堕入地狱中,经过数千万岁之后,罪业才慢慢消尽。

杀生的业为什么这么重呢?动物有神识、有感情、有心灵,所以杀生业重。杀生出于邪见,动机恶浊染污,不是善性,有“自性过失”;杀生由猛烈的贪欲、嗔恚、愚痴、束缚引起,有“因缘过失”;杀生者我执严重,如着魔后不思悔改,反而自认为魔,变本加厉,无恶不作,名为“涂染过失”。他们以种种残忍手段,令恐怖者走投无路,孤苦贫穷,哀戚悲泣,肝肠寸断,因此业重。行杀者不学无术,既不能受持斋戒,惠施造福,又没有惭愧心,不可救药,所以业重。杀生者将邪见执著为正法,所以业重。杀人,杀害父母尊长,杀害菩萨、阿罗汉、独觉,如来性命不可杀而恶心出佛身血,这些都是重罪。

杀生导致轮回无穷无尽。莫逆之交尚且可能一言不合而终生结仇,甚至以死相拼,何况为了大快朵颐而对血肉之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这样的深仇大恨,岂有不报之理!媒体上不时会报道,一个接一个的少年如何冷漠而从容地杀死自己的父母、亲人。还有什么比至亲之间的自相残杀还惨痛的呢?

六道轮回苦,孙儿娶祖母,

牛羊席上坐,六亲锅内煮。

这是唐时寒山大师作的偈语。他看到一个俗家人娶媳妇,新娘是他前世的老祖母转世;筵席上高谈阔论、猜拳行令的来宾,是过去他家的牛马;而锅里的猪羊鱼肉,都是他们家的六亲眷属转生。大师看了,可怜六道凡夫众生,不明因果,颠倒妄为,不禁悲从心起,号啕大哭,唱出了上面这个偈子。

佛性清净,作平等观

因如来藏故不食肉“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所以最终陷入轮回之中。然而四食并不是最根本的住处。《央掘摩罗经》说:

一切众生皆以如来藏毕竟安住。

佛法要以解脱的光芒照亮众生的心灵,解脱之路就在如来藏中。如来藏,又叫自性清净心,指众生的烦恼中所隐藏的自性清净如来法身。如来藏赋予了众生成佛的可能,一切众生都可以称为“未来佛”。

即使“蛇蝎心肠”也闪着佛性的光芒。唐朝贞观年间,有一位慧瑜法师逢难入玉泉山,依山傍水搭了一座草庵,宴坐其中,长达23年。草庵附近,有一条黑头蛇,身长二丈有余,时隐时现,被人们视为慧瑜法师的贴身护法。贼寇入山,都不敢临近草庵,善男信女却高高兴兴地来来去去。老贼张赫伽听说有这种事,立即带了十多个贼徒,各带两柄利刃,要除掉它。当他们气势汹汹地来到草庵外两百来步的地方时,黑蛇游蜒而出,举头张目,开口吐气,毒焰如火一般射出,贼徒一时倒下六人,其余的落荒而逃。次日,慧瑜法师知道了此事,感到不快,他虔诚念诵大明咒,使六贼复活,叩头忏悔而去。

众生的解脱,动物也可以立下汗马功劳。佛经中有许多这样的故事。从道理上说,知道那些凶猛的动物含有如来慈心种子,我们的心也可以在动物那里找到寄托,得到安顿,对他们不怀疑,不恐怖,当作亲人、朋友、老师,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从他们那里感受到超越界限的慈爱,这样,不仅对自己、对动物怀有信心,而且整个世界也会立即充满温馨。如果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不吃动物的肉,这种信心就可以向四周传递,就会感受到心灵的升华。反之,如果到处都在滥杀无辜,我们的信心便会很快断灭,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实在是了无趣味。

让所有的生命都沐浴到慈悲的光辉,众生才会普遍相信佛法在世间,它那双慈爱宽厚的手随时都在抚慰着跃动的心灵。心灵充实了,想象力解放了,才可能真正清晰地勾勒出我们的理想,描绘出一幅幅完美的生活画卷,缔造那向往已久的太平盛世。毋庸置疑,太平盛世既是人类的乐园,就决不能成为动物的地狱。如弘一大师的诗中所描绘:

盛世乐太平,民康而物阜,

万类咸喁喁,同浴仁恩厚。《央掘摩罗经》中说:“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既然一切众生都是佛,佛与众生也不能分开。众生的世界就是佛的世界,一切众生界与佛界同是一界。所以,诸佛都不食肉。

有人曾经引经据典,询问释迦牟尼佛是否吃过猪脚。其实,这个“猪脚”只是一种蘑菇的名字。就像我们把一种水果称为“龙眼”,它却不是龙的眼睛。这种叫“猪脚”的蘑菇味道很鲜美,在印度非常难得,人们把它奉献给佛,表达由衷的崇敬之情。这种蘑菇长在地底下,不易发现。找它的人往往带上一头有经验的猪,靠它的嗅觉帮助搜寻,因为猪也喜欢吃这种蘑菇。猪发现蘑菇的时候,就会用脚把它挖出来,所以把它叫作“猪脚”,或“猪乐”。

佛不仅反对食肉,他还公开反对用动物来祭祀。他提倡的“非暴力”不仅惠及人类,而且普被六道众生。他的这种思想成了印度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印度的农民至今仍然坚持保护所有的牛,甚至连那些年老多病的也不例外。西方人觉得这样做非常荒唐,他们觉得这些牛完全可以杀掉、吃掉或卖掉,政府或虔诚的人却出钱建立专门的动物医院或护理之家。以印度的经济状况,这种做法太过奢侈。然而事实上,印度人花在这些无用的牛身上的钱要比美国人花在宠物上的钱少得多。

保护圣牛与养宠物完全不同。与其豢养动物,不如爱护生命内在的神圣性。如果根本不认同这种内在的神圣性,再多的宠物又能唤起什么?如果把这个神圣的本性保留了下来,是否豢养宠物,又有什么区别呢?既然杀生就等于杀佛,哪一个有信仰的还会杀生?人类对于非人类所施的暴行引起的巨大痛苦是无法比拟的,如果对此毫无知觉,心灵岂不是麻木了?岂不是杀掉自己的如来藏?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怎么会如此自杀杀佛呢?

经中还说:“如来远离一切世间,如来不食。”这是说,佛身清净,不受四食贪爱的染污。如来之身,不吃杂食,不贪恋杂食,所以又称为法身。佛陀在修行的过程中需要饮食来支撑的身体是色身,是食身,是烦恼身,是无常身。证道之后,是后边身。这几个身都不是法身。法身已经获得了解脱,自性清净,不增不减,不需要饮食。诸佛证得空性,能现法身。法身即是中道,圆妙无比,不是一身,也不是无量身,不可计数。一中有无量,无量中有一,非一非无量,不一不异,具足无缺,名大法身、大涅槃。法身光明、智慧、常住。常住之身,则非食身,非无常身。智慧之光破烦恼暗,法身非烦恼身。非断非常,非后边身。

如来不断生死,不住涅槃。不受贪嗔痴,无差别法,摄受得自在,住持得自在,弃舍得自在,无二相,唯似光影,如同幻化,住无住处,成大因缘,所以不生不灭。虽无功用,而能成事。如来巧妙地断离了三界虚妄,无所依傍,无功用,无差别,一切法中得自在。所以《涅槃经》中,纯陀献食时,佛陀默然不受,并由此因缘,阐明法身不食的道理。法身无量阿僧祇劫以来久具智慧,已断一切欲求,无食无受。若是食身,可默然受食。默然不受是佛的境界,是清净解脱的境界。从轮回中解脱

如来藏的思想并不是把一切的美好都推向遥远的将来,它恰恰意味着当下即是。现实的生命虽然染污,实质却是清净的,否则它不能化除无明。要从轮回中脱身,就应该回归清净的如来藏,如来藏是解脱之道、成佛之因。染污与清净的现象,都缘如来藏而起,称如来藏缘起。

如来藏所以能缘起清净、染污诸法,是因为“无我”,所以众生心中的如来藏,被解说为“无我如来之藏”。“无我”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是对“生命中不变的灵魂”及“万法的实体”的否定。佛法中的无我有两种:人无我、法无我,指人、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实体,没有主宰者。佛教与世界上其他宗教的不同,就在于“无我”的教义。佛陀宣称,他要告诉人一个从轮回中解脱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无我”。依据这个教义,整个宇宙及其中所包含的,是无穷数的、个别各异的、刹那即逝的各种因素,它们存在于永无止息的活动和变动的状态之中,然而并没有一种“实质”。真实地证明这一点就是觉悟、解脱。

佛经中所记述的我见,一为断见,否认死后的任何存在;一为常见,臆断有一个永恒清净的主体,决定着众生的沉沦与解脱。佛教不同意这种实体性质的因果业报的理论,它否定了任何不变的实体性的存在,认为现象的变易只是一连串的瞬间即逝的表现而已。理智通过综合,把这些连串的刹那放在一起,就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想象。但这只是心识计量的假想。

虽然没有永恒而普遍的实体把那些刹那生灭的现象联结起来,但它们之间是互有关系的,并不是盲目偶然的过程,每一因素虽只显现一刹那,但它须依缘而起。它们在时间上、空间上的显现、生起,必须依赖前一因素作为根源,受到因果律的支配。但这并不是说一件事物消灭了而产生另一事物,也不是一件事物的实质进入了另一事物,只是一个恒常不断的逐渐变易而已。它们之间并无谁生谁的因果,只有相互依赖的作用和连续的关系。这就是“无我缘起”的教义。

在“无我”的基础上,可以成立业报的理论。一切有生命者,都是五蕴的聚合,恒常在活动之中。业报就是身心行为延续的力量。先行的条件或状况,推动着漫长相续的生命向前演进的行程。现在的变易、生死总是过去行为的结果。人永远在变易中,生死不过是一个较深刻的变易而已。人自己的行为决定将来所受的身心状况,以及所处的新环境。新生命最初的一刹那称为“识”,识的前身即是“业”,业通过识在新生命中继续延持下去。再生的人既不是原来的人,也不是另外一人。但在这个因果链条中,“业”并没有主宰的力量,只是由于它和烦恼、识共同构成的影响力,许多相关的因素被纠集到了一起。无明生死的因素产生了生命现象。这些因素表面上被“业”束缚着,实际上却是自由的,无所谓缠缚,无所谓解脱。但一定要消除了“我见”之后,业力和识以及意识活动,才能全部消解,进入究竟解脱的境地,息灭所有痛苦。痛苦的止息就是涅槃,它是常住的、快乐的,也是无我的。佛教的解脱就是脱离生死证得涅槃。

佛陀的教义在各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无我教义最为出色。它宣扬的解脱之道,凡大精进者都能证得。我们凡夫之所以难以理解其中的真义,是因为早已经习惯于坚持物质常住的见解,不愿承认纯粹变易之说;习惯于用“妄识”来理解一切,不愿意“放下执著”。一旦我们破除了无明执著,获得了般若,见到了清净如来藏,就可以如实证知这个教义了。对于没有羊群的牧童,喊狼的声音吓不倒他,对于没有执著的人,无我就是至上的解脱。解脱者并不追求永恒快乐的天堂,而是向日常生活中体验。就这一点而言,佛陀是世界上最突出的一位导师。无我如来藏的教义,可以说是印度思想所开的美丽灿烂的一朵花。以道智慧常自饱足

佛菩萨以安住清净如来藏为食,以智慧为道粮,常常饱足,有关饮食的念头都不起,也不思惟饮食之事,这叫作“无杂食”。佛菩萨不为饮食而出现在世间,他们来此的目的,是为了以大慈悲喜护之心,惠施仁爱,愍念众生,使世界安宁兴盛,人民不再受轮回之苦。他们的饮食不同于三界的四食。

四食是世间食,智慧是出世间食。《增壹阿含经》说九食,在四种世间食之外增加五种出世间食:

1.禅悦食。修圣道之人,因得禅定力,道品圆明,心身喜悦,以长养慧命。

2.愿食。修圣道之人,以誓愿持身,以长养一切善根。

3.念食。修圣道之人,常持正念,长养一切善根。

4.解脱食。修圣道之人,解脱惑业系缚,于法得自在,以长养一切菩提善根。

5.法喜食。修圣道之人,爱乐妙法,资长道种,必生喜悦,以长养慧命。

此外,《摄论》依人辨食,有四食说:1.不清净。2.清净。3.净不净。4.示现依止住食。还有二食说:《佛地经》以法喜、禅悦为食。《维摩诘经》云:“既餐不死法,还饮解脱味。”解脱苦,名解脱食,真如理性名不死食。又说有为、无为二食。这些说法都可以与九食说相通。四种世间食终归是有漏法,五种出世间食能滋长法身,增益慧命,所以偏重。据说,净土中的众生,唯有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

佛陀要求弟子以法喜禅悦为食,犹如王公大臣以佳肴美馔为食。法喜禅悦食就是禅定、智慧,外从佛闻法为法喜,内如说修行为禅悦。以喜为食,便能舍恶修善。修行者身体洁净,住处洁净,享受禅悦时,天地鬼神都喜欢常来亲近,不生疾病,不做噩梦,梦中常见佛、塔、佛国、诸佛弟子,听闻般若波罗蜜,见成佛时的种种瑞象,见自然法轮。身心轻安,精神饱满,气力充沛,不思饮食。身体柔软饱满。从禅觉起,心中也不大思饮食。所谓禅法自资,不须段食。

佛教中说四食,为随顺世间言说而立的假名,本身没有实体性,也没有一个具有实体性的能吃的“我”。但为了随顺众生,佛说有一个往返于轮回中的“我”——补特伽罗能吃四食。佛弟子不应当忘记如实观察它的本性。佛住世时,弟子颇求那问:您说识是食物,那么谁来吃它呢?佛回答:我不说有食识者,你不应该这样问。我说识是食。你应当问:哪些因缘导致识食的产生。我会回答:食能招未来之“有”,使其相续不断地生长。有“有”故有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识。我不说有受者、爱者、食者,只说它们由因缘而生。因缘而生的都是无常的,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可以放之四海而恒久不变。段食只对欲界众生有用。触食、意思食虽遍三界,但要依识而转变、生灭,不能自主。我们说秀色可餐,盲人却无法享受。这三种食也不能随时维持身心需求。识食也是如此,若离果报,识食不成。而且无心定、睡眠、闷绝、无想天中,识有间断。每一种食都是因缘所生,没有一个实体,并非普遍永恒。经中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这个“众生”是依取蕴建立的,在六道中轮回不已。佛已解脱,并不同于一般众生。总之,没有一个“能食”,也没有一个“所食”。由此,没有什么不变的饮食。但是,为了解说事物生灭的现象,根据缘起法而安一个名字叫作“食”。四食的体性不真实,能食者补特伽罗的体性也绝不真实。未曾见有补特伽罗还能自食补特伽罗,一个相续的生命中定无二识同时安住的道理。因此,问“谁食识食”毫无道理。若问能食识食的因缘,则能悟入缘起法则。《维摩经》说:“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四食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坏五蕴和合,即是涅槃,应以这种心态而取抟食。这样的话,即使天天取抟食,却从不生抟食想,也就是天天都在涅槃中。又说:“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不受,即是涅槃法。《大品般若经》中说菩萨行“不受三昧”。佛教徒为了涅槃而行乞,应以无受心而受施主布施的饮食,不受生死,不受涅槃,终日受食而未尝受食。在日常生活中,佛陀时常示现乞食、受食,就是这个原理。

虽然人人都吃饭,却吃得截然不同。有人贪染而食,沉湎其中,不知有祸从口入之事。有人有选择地吃,深知饮食的利弊,知道要舍弃贪欲,但还没有真正彻底地付诸行动。有人从不乱吃,不贪吃,从容平淡,对饮食的贪爱早已断除。这三种人,分别是下士、中士和上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