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的怪杰:辜鸿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05:41:52

点击下载

作者:王钰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傲世的怪杰:辜鸿铭

傲世的怪杰:辜鸿铭试读:

前言

民国时,有三条特立独行的辫子,分别留在一武二脑后。

其中的武夫,辫帅张勋于1923年病逝,一文人王国年自沉,另一文人的辫子,便成了精神层面上,已亡清后一根。

辫子的主人,便是本书的主角——不世出的人中铭,清末民初学术界最具喜剧色彩、最受争议的大师级

当时的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北京可以不看不可不看辜鸿铭。”他是学遍西洋、精通9国语言、获赠13个博士学位美的国学大师,能将《论语》《中庸》译为英文和德文文讲儒学、穿古服教洋诗的北大怪教授;亦是坚定不移者、冥顽不化的前清遗老、至死不渝的保皇派。

印度圣雄甘地称他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李大钊曾言:“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林语堂称:“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文化巨擘吴宓亦赞曰:“辜氏乃中国在世界唯一之宣然而,陈独秀却斥他为“顽固”“老古董”,受新之人无不认为他是冥顽不化的老怪物。辜鸿铭一生东西漂泊,走南闯北: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身历列强入侵,王朝颠覆,民国动荡,军阀混战,几番浮沉起落,却不减豁达从容。入张之洞幕,受皇恩为官,参与张勋复辟,后为北大教授。他生平不惧权贵,不畏列强,最爱骂人。上至当权者下至西洋人,无一不遭他唇枪舌剑的戳刺,一言一句直指人心,在百年后的当世,仍有振聋发聩之感。

慈禧做寿时他狂言“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正当权,他敢称其为“贱种”;袁世凯病逝,全国举哀三日,他却请来戏班大唱堂会。

他风流狂狷,怪癖甚多,酷爱女人小脚,鼓吹纳妾制度,自己“以身作则”,妻妾相伴,不亦乐乎。

要说辜鸿铭生平之最爱,还数中华文化。他东南西北辗转一生,无时不忘自己是个“文化斗士”。晚年漂洋东渡日本,纵然步履虚浮、满头霜发,仍为“中国梦”奔走呼喊,自命为“老大中华末了一个代表”,终生“忠于中国之文明”。

他一生痛骂洋人却见重于洋人,名满西洋,与泰戈尔齐名;一生维护中华文化却见怪于国人,被视为怪物,如今知其名者寥寥无几。反观当下,文化缺失,国民几乎“精神破产”,一腔赤诚热衷于数千载灿烂文明的怪杰如辜氏,倒让人颇为怀念。

生于离乱之世,面带喜剧脸谱,头拖三尺长辫,奔呼中华文明。顽固也好,守旧也罢,是耶?非耶?辜鸿铭是也。第一章天南地北漂泊客1.南洋有骄子

百年烟雨化一梦,百年沧桑造一人,英雄固有出处,名家自有背景。

明清时期,中国以己为世界之中心,对于其他地域便按照方位起个代称,如“东洋”,“南洋”,“西洋”,用于不必细说时的泛泛一指。如此说者方便,听者了然,只求明白大致方位,不去深究具体国别。

东洋与西洋先不细说,只说南洋。东南亚大小诸国都可称为南洋,马来半岛自在其中,它的西北侧是盛产橡胶的槟榔屿。此地有处牛汝莪橡胶园,与其他橡胶园并无半分差别,同马来半岛的其他角落一样,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难耐的酷热中煎熬。

此时是清咸丰七年闰五月廿七日,公元1857年7月18日。热带的酷夏,哪怕是一动不动,都会汗如雨下。若有妇人在此时分娩,实在是件痛苦不堪的事。而牛汝莪橡胶园内,一名金发碧眼的洋孕妇就在经历着这种双重痛苦。女人的丈夫是这个橡胶园的总管家,名叫辜紫云。

辜家原本并不姓辜,而是姓陈,世代靠打鱼为生,居住在福建厦门同安。由于祖辈中一个叫陈敦源的人酒后重伤他人惹祸上身,为逃官府通缉而急中生智,携带家眷漂洋过海,落户于马来西亚的槟榔屿。

当时的槟榔屿人烟稀少,倒是藏身的绝佳地点,只是荒凉到连耕地都要自行开垦。好在地广人稀,没有竞争,又无人管束,勤劳的辜家祖辈自助开荒,意外地成了开辟这里的华人先驱,而后备受敬仰。但是,事隔多年后,陈敦源仍对当年自己的过错记忆犹新,痛悔万分,为示悔意,便改姓为“辜”,以此警示后人这背井离乡之苦。

及至这位洋孕妇在分娩的剧痛中煎熬时,这个曾经需要自行垦荒的小岛早已成为繁华闹市,被英国人占据为自己的殖民地了。因此,即使贵为开荒先驱,辜家祖辈也不得不常年与那些后来居上的殖民者打交道。值得庆幸的是,辜紫云的祖父颇受殖民者的信赖,甚至还得了个“行政首脑”的称号。

也许是槟榔屿风水甚好,或是祖辈开荒有道,轮到辜紫云的父辈一代时,辜家更是人才辈出,其中最为优秀的当属辜安平、辜国材和辜龙池——辜紫云的父辈三人。辜安平儿时便被送回祖国学习传统文化,后因学识渊博而获取功名,在林则徐手下为官,后来尊朝廷派遣定居台湾。

辜国材和辜龙池子承父业,继续在政治领域与殖民者保持着往来,因辜国材外交能力卓越,后随从英国人登陆新加坡,成为先登新加坡的中国引领者,辜家再次做了先驱。辜龙池则仍在政府任职,由于佳绩显著而被提升为拿督勋衔。与父辈相比,辜紫云不喜政治,与世无争,但为人正直,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因为不曾从政,所以找了一个安逸平稳的工作谋求发展。

彼时,他在英商布朗的橡胶园工作,由于精通英语、马来语和闽南语,与客户交流得心应手,再加上勤恳负责,态度认真,深得布朗的信任,也与布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辜紫云正在分娩的妻子则是正宗的西洋人,会说葡萄牙语和英语。当婴儿的啼哭声响起,妻子夹杂着西洋话的呻吟声渐渐消退下去时,辜紫云悬着的心才放下来。继而拿出家谱,按照传统的谱序,小心翼翼地在自己的名下、长子辜鸿德的后面,添上了一个此时还未闻于世的名字——辜鸿铭。

无子女的布朗夫妇非常喜爱辜鸿铭,便收他为义子,辜紫云欣然应允了。年幼的辜鸿铭并不清楚,自己将通过“这副西洋镜”,看到何等模样的世界。

年少时,辜鸿铭与哥哥常被爱国情怀深厚的父亲带到祖先牌位前,毕恭毕敬跪地接受灌输:“虽然我们身处他乡,但无论何时都不要忘了,遥远的地方有我们的祖国。”

由于年龄问题,辜鸿铭自然无法将国与家理解得如父亲般透彻,但他也有自己的心灵世界。他发现同样的问题,不同人种的唇齿和舌头会制造出千差万别的答案。从父亲嘴里冒出来的,是东方的思维与逻辑,而从母亲和布朗先生嘴里冒出来的则是西洋那一套。

对于少年辜鸿铭而言,东西方两种文化就像是两个神秘的洞穴,不去一探究竟就太遗憾了。虽然他的父亲是根正苗红的中国人,但他最先探索到的,却是西洋文化的瑰丽洞穴。

1867年,布朗夫妇考虑返回苏格兰,并与辜紫云商量是否可以带辜鸿铭一起走:“我们夫妻俩决定回英国去,对我们而言这里的生活已经有些乏味了,何况又已多年未回去了。希望你们能答应两件事,一是帮忙照料橡胶园,二是让鸿铭跟我们走。”

闻言,辜紫云十分欣喜。他虽然深爱自己的祖国,但同时也知道英国是文明、发达的象征,便欣然同意了这样的安排。

一切谈妥,年方十岁的辜鸿铭便准备随义父布朗先生远赴英国,开始漂泊四方的一生。

按照清朝纪年,此时正当清同治六年。曾经的天朝上国早已满目疮痍,“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也付之一炬,从北京城上空飘向了锦绣河山各处。种种苦难,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追溯,都要究到英国人头上。而辜鸿铭要去的地方,正是英国。值得一提的是,此后十年间,伊藤博文和严复也陆续来到了英国。彼时,强盛的英国就像《西游记》中的西天,吸引着无数的有识之士不辞艰辛前去取经。临行前,辜紫云让辜鸿铭拜倒在祖先牌位前,虔诚焚香礼敬,并告诫他:“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还指着他脑后的辫子,说:“有两件事我要叮嘱你:第一,你不可信耶稣教。第二,你不可剪辫子。”辜鸿铭似懂非懂,却牢记于心。一路巨轮滚滚,浪花飞溅。漫漫旅途的终点,是与那个沉闷燥热、带着原始气息的南洋小岛迥然不同的发达国度,日不落帝国——英国。这里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头牌帝国,几乎浓缩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和理念。

当时,全球人口的1/4,即4亿~5亿人,都是隶属于大英帝国的子民。英国的本土和它的殖民地,占到了全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约有3000万平方公里。从英伦三岛到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香港、新加坡、缅甸、印度、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马耳他及无数岛屿,地球上每个时区均有英帝国的殖民地。当时的国际秩序,被称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英国出版大英帝国全球地图时,还用红色将帝国的殖民地标出,庞大帝国的势力几乎破纸而出。

1867年,辜鸿铭随布朗夫妇来到布朗先生的故乡,苏格兰故都爱丁堡这座古老的都市。

爱丁堡位于英伦三岛的苏格兰,曾是苏格兰王国的首都。这里人才辈出,曾有哲学家休谟,小说家司各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小说家柯南道尔等著名人士。不同于一般的英国城市建在河川流域,爱丁堡坐落在几座小山丘环绕的丘陵上。中心是一座有城堡的山岩,有陡峭的断崖,有万丈深谷,周围的山冈分布着点点或碧或蓝的湖沼,各式古老建筑物配合着山冈的起伏,创造了自然与人工合成的绝妙胜景。

人们常喜欢称爱丁堡为“北方的雅典”,因为它与希腊的雅典城外观很相似。从城里眺望苍翠的卡尔顿山,可看到帕特农神庙式的多柱式石头建筑物,这原是为纪念在拿破仑战争中死难的苏格兰人而建,后因金钱不足,而只建了廊柱,更易使人联想到雅典的帕特农神庙。

年少的辜鸿铭在惊叹于西洋城市瑰丽莫测的同时,迈上了他的求学之路。

古人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爱丁堡之于辜鸿铭,便是人生的第一层楼,在漫长的求学之路中,不断地向上攀登,是他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使命。2.少年逢名师

古语云:九言劝醒迷途仕,一语惊醒梦中人。生逢名师,抵便会有如此澎湃的效果吧。可幸得指点迷津之人,又能在历的尘埃中留下足迹的,能有几人呢?名师难寻,不世出的人才加珍稀。

年迈的布朗先生,对辜鸿铭的天赋毫不怀疑。在布朗先生规划中,学习务必要从文学开始,若想学好文学,就必须熟记尔顿、莎士比亚、歌德笔下的巨著。

辜鸿铭接触的第一本巨著,是弥尔顿的《失乐园》。这部篇,辜鸿铭一生总共背了五十余遍,每次稍有忘记,他就反复读,直到完全能背诵为止。

弥尔顿遭遇双目失明的厄运,依然以惊人的毅力完成《失园》、《复乐园》等伟大诗篇。不屈不挠,辩才犀利,穷困倒……弥尔顿的人生化为数个符号,深深烙在辜鸿铭的记忆中晚年潦倒的他就时常吟诵弥尔顿的句子:“人类最初违反天神令而偷尝禁果,把死亡和其他各种各样的灾难带到人间,于是去了伊甸乐园……为什么我们的始祖,在那样的乐土,那样得独厚,除了那唯一的禁令以外,他们俩本是世界的主宰,他们背叛而自绝于他们的创造主……”

在义父设计好的墙堡中,辜鸿铭坐拥书城,醉心汲知,熟了弥尔顿、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文学著作,文学功底由单薄步渐变到厚重,心底的知识空缺也由此得以填补。在义父考核的时候,他总结性地归纳出了这些名著的点睛之处。他说:士比亚的作品中,憎恨分明,清晰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现状,现了作者思想性及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语言形象生动,言辞恳切,引人入胜,色彩鲜明,是非清楚,一目了然。而歌德的作品中讽刺意味居多,以辛辣的文笔抒发着自身的情感,以大自然的壮丽辽阔作为背景,展开人物故事的叙述,堪称浪漫主义喜剧的绝笔。但莎士比亚的作品容易理解,而歌德的作品却意味深长。”

他又与布朗谈到科学知识与文学的关联,说:“科学知识是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越研究,越细密;越细密,越清楚。文学的知识是精神世界的变化动态,越研究,越渺茫;越渺茫,越糊涂。我看浮士德算不上好人,上帝不该派天使来救他。至于文学词句的深奥、难解,与科学词句的简明、易懂,差别就更大了。”

布朗听着义子辜鸿铭的解读,很是欣喜,于是拿出了一本纸张略微泛黄、珍藏已久的《法国革命史》递给了辜鸿铭。他说:“这本书一定要好好阅读,因为他的作者是爱丁堡大学的著名学者卡莱尔,读完了它你会有更多新的体会,也许等你考上了大学的时候还会用到。”

辜鸿铭认真地接过这本书,专心地读了起来。那时的他,宛若一只饥渴难耐的雄鹰,栖息于一个池塘边,贪婪地吮吸着所需的水分。

不久之后,辜鸿铭凭靠优异的成绩被爱丁堡大学文学院录取。

爱丁堡大学创立于1583年,在苏格兰的众多大学中,历史不算悠久,然而却以它的传统而自豪。校址在旧市区的张伯斯街,主要校舍是乔治王朝式建筑物,建于爱丁堡的黄金时代。春夏之际,校内的空地绿意融融,似被青纱笼罩,飞鸟啁啾不绝于耳。

爱丁堡大学是个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地方,也是很多名人学者的母校,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小说家司各特都毕业于这里。而卡莱尔——即《法国革命史》的作者,当时便是这所大学的校长。

这座著名的学府,保持着浓厚的思索之风,始终以它杰出的精神奉献杰出的思想。辜鸿铭带着对真理世界的思索和迷惑,来到了爱丁堡大学,布朗先生领着他拜见了卡莱尔。卡莱尔一生著作等身,尤其热衷批判资本主义世界,以一个刻薄的批评现代化的学者姿态知名于世。懵懂的辜鸿铭,惊喜地注视着眼前这位耳闻已久的老人。他在心里背诵着《法国革命史》中的句子,这部书一直是他最爱读的。

卡莱尔吩咐自己的女儿为两位客人端上了咖啡,上下打量了留着辫子的辜鸿铭一番后,便开始了他的侃侃而谈。“年轻人,从你的穿着中不难看出,你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但你可知道,你们的国家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地步吗?我想,不仅源于落后,更主要的是你们的国人需要一个正确的指引方向的思想,而这个思想就是民主思想。可惜据我所知,这种思想在你们的国家暂时是行不通的。就像这种思想传到法国后掀起了法国的革命热潮,可那转瞬即逝的热情燃烧过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有的人都缺乏革命的精神。“如今的资本主义时代,似乎还是有药可救的,如同林肯解放了黑奴,一切都在稳中求发展,看起来都在往好的方向靠近。人类的进步在填补着过去偏见思想的缺口,有一天,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终将会占据主导地位,也许它们会成为取替民主思想的胜利者。可惜,我只是一个年迈的文人,空有思想,却无力去改变什么,想去革命,却力不从心。虽然我的文章中总是会体现出疾恶如仇的情绪,却想不出这样的世界现状到底该用什么方式来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也许是一场战争,也许是其他,我也在纠结。所以才选择写了那本《法国革命史》,以供后人借鉴,若遇到了有能力去革命的人,还可以多走些捷径。”

卡莱尔说得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一股脑地向辜鸿铭倒出了心中深藏的感触。片刻,他才把目光完全注视在辜鸿铭身上,又对他说:“年轻人,我希望你不要被眼前的世俗所迷惑,更不要被这嘈杂的混乱所左右,你要在这样的时刻更加用心去体会、去感受那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与美好。美好的东西总会突显出肮脏的本质,没有鲜明的对比,就没有天堂地狱之分。我的意思你会懂的,对吗?”

说到激烈之处,卡莱尔蓝色的眼眸炯炯地注视着辜鸿铭,似要迸溅出烈焰一般。这一番肺腑之言,听得辜鸿铭如醍醐灌顶,他充满感激地点着头。

应该说,能遇到卡莱尔,是辜鸿铭人生得以改变的一大诱因,在漫长的岁月流逝中,卡莱尔的思想精神带给了辜鸿铭以触动灵魂般的震撼。

转眼间,辜鸿铭便开始了在爱丁堡大学的正规学习。卡莱尔因为年事已高不便讲课,一切本该他讲的课程都由他的女儿代授。课余期间,辜鸿铭经常会到卡莱尔家中拜访,听他的批判及理念,受益匪浅。而卡莱尔也对这个特别的中国学子非常的赏识。也许,就在那个时候,卡莱尔的思想、批判、刻薄、锋芒彻底灌注到了辜鸿铭的骨髓里、灵魂里,使得日后的辜鸿铭有着凌驾于时代的大思想、大视野、大格局。

在爱丁堡大学,辜鸿铭就像一株扎根于知识旷野的劲草,潜心钻研,接受真理的磨砺。后来,辜鸿铭谈到这一段求学经历时曾大发感慨:“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我不知哭了多少次。开始教多少,背多少,不觉得困难。可后来,自己开始读希腊文、拉丁文文史哲名著,就不行了。我坚持背下去,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器线,一拉开就拉到头。后来,不但希腊文、拉丁文,就是其他各国语言、文字,一学就会,会就能记得住。人人都以为我聪明,其实呢,主要还是坚持困而学之的办法。久而久之,就掌握了学习技巧,达到不亦乐乎的境地。旁人只看到我学得多,学得快,却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有些人认为记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人的记忆力确有优劣之分,但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人心愈用愈灵,困而学之,民斯为下矣!”3.心中常念国

漂泊在异乡之人,常感心若蓬草,无处归依。而夜阑人静时,念起故国来,便会觉得这身心还是有根可寻的,此时便会觉得,心怀故国,遥远地思念,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异国求学,幸逢名师,让辜鸿铭得到了精神、思想的巨大满足,然而,他身负的重任却时刻鞭策着他“勿忘国耻”,救国的澎湃热情,让他更加坚定了知识改变国貌的决心。

加之卡莱尔多次向辜鸿铭表示,他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化,因此,彼时的辜鸿铭,似乎可以找到一个“救国良机”了,那就是祖国的文化。越想越觉得不会错,延续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到如今的精髓,必是使国家富强的关键所在。

在卡莱尔眼中,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群体,甚至连中国的科举选拔人才制度,都让他觉得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比卡莱尔更加欣赏中国文化的爱默生,则对儒家的文化情有独钟,他崇拜孔子的全部理论,并称孔子为“美国的孔子”。在他心里,孔子是名副其实的圣人。

而爱默生和卡莱尔只要谈到西方的政治,或者是物质的文明,就会吹胡子瞪眼睛,刻薄地狠批一通,这些与他们酷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欧洲人,可以直抒胸臆,无所顾忌地批判自己熟悉的生活和所处的一切,勇气令人钦佩。而他们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及文化的赏识,又让辜鸿铭感到了万分的惊讶与安慰,故而更为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

曾有人说,辜鸿铭就是“极热烈之爱国主义者”,这话总结得一点儿不错。身在异乡,他却是豪门的义子,虽然过着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又有一张混血的面孔,但长辫子的外表特征,掩饰不了他的东方习俗,自然也免不了成为欧洲人鄙视的对象。久居国外,荣辱记于心间,可他始终谨记父亲教诲,不忘自己的“中国人身份”。

只是,从小在国外长大的辜鸿铭,对自己祖国博大精深的悠久文化了解得还是略显匮乏。中国,这个熟悉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而他却总是谦虚地觉得,当下的自己只是徒有一副中国人的皮囊和辫子,而距离一个优秀的正牌中国人还差得很远。

有必要说说这条伴随了辜鸿铭一生的、他最宝贝的辫子。在英国这个白种人主宰一切的地方,留着中国式的传统长辫真的为辜鸿铭带来了不少麻烦。据说,有一次他在上厕所的时候,被人生拉硬拽地推出了男厕所——人家让他上女厕所,认为他的辫子是女人的象征。其实这一切都是那些傲慢的白种人戏弄人的恶作剧,他们不过是想当众羞辱一下中国人罢了。

这件事过后,辜鸿铭并没有像其他的留洋学子一样减掉一头长辫,而是在心里狠狠地记下一笔欧洲人欠他的账。后来,每当辜鸿铭提及欧洲人便跺着脚言辞恶毒地批判他们,与他脑后的宝贝辫子不无关系。

有趣的是,这样一个固执地捍卫祖国特有形象的爱国主义者,最终还是没能过得美人关,弄丢了宝贝辫子。辜鸿铭晚年时,胡适就曾揪住这一点批判他的保守主义。

那时,他的隔壁搬来了一位貌美如花的英国姑娘,经过多次接触,二人总是聊得很开心。一天,这位品味独特的姑娘向辜鸿铭提出喜欢他的长辫,希望能送给自己。佳人开口,辜鸿铭这个风流倜傥的才子怎忍拒绝,于是毫不犹豫地举起剪刀,“咔嚓”一声剪掉了过于腰际的长辫,当作玫瑰花般慷慨献出,将父亲的嘱托全然抛在了脑后。古有才子为佳人一掷千金,辜鸿铭则一辫博佳人一笑。对女人没有抵抗力,在日后的生活中,辜鸿铭将这一点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

没了黑亮的辫子,脑袋既轻松又空落。不过辜鸿铭并无丝毫悔意,他觉得脑后的辫子没了可以再留,精神上的辫子永存才是关键。只要那根逝去的辫子存在于自己的思想中,就可以坦荡地继续生活。

身在异乡为异客,潜心学业的辜鸿铭,时常觉得思乡情愁涌心田。身陷英国的繁华盛世,他越发感到自己是个东方人,这里不属于他,那片遥远神圣的东方大地,才是他一生的归宿。每逢祖国传统佳节,他总是要设下供案,备置酒菜,遥祭祖先,跪倒于案前,三跪九叩,恭敬如仪。有一次,辜鸿铭正为先祖行礼叩拜寄托相思时,被经过他门前的房东太太瞧个正着,她竟讽刺地问辜鸿铭:“喂,小子,难道你这样认认真真地叩拜,你的祖先就会到这里来享用这些酒菜吗?真是太天真了。”听到了这样大不敬的话,辜鸿铭顿时怒火中烧,唯有回击一番才能解心头之恨。于是他讥讽而不失幽默地答道:“想来,你们到处给你们的祖先奉上鲜花,他们该嗅到了鲜花的芳香,而笑容四溢地来找你们了吧!”辜鸿铭的反问让房东太太瞠目结舌,只好无言知趣地离开了。

辜鸿铭总是以一个局外人的姿态冷眼旁观着白种人的世界。他暗暗发誓,要用西洋人的东西来回敬他们、驳倒他们,让他们哑口无言。所以,他要狠狠地研究他们的文化。他要用唇枪舌剑,用精神去战胜西洋人。他一直在期待着,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一泓清澈的心泉,让那些愚蠢的洋人洗净自己的骄傲,展露出人性的丑陋本质。

另一次,辜鸿铭要去市立图书馆,在等车时随手买了份报纸。坐上车后,他便展开报纸阅览,感到周围的几个英国佬正对他指指点点、暗自嘲讽。看着看着,他瞥了那些人一眼,竟优哉地将报纸颠倒过来,继续看得津津有味。

几个英国佬交头接耳,乐不可支:“快看这个土冒,根本不懂英文,倒着看居然还能装出一副煞有其事的样子。”辜鸿铭毫不在意地任对方放肆嘲弄,等这些人尽兴了,才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说:“英文这玩意儿太索然无趣,翻来覆去26个字母,不倒过来看,简直没有意思。”

英国人没想到这个中国人居然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个个面色发窘,灰溜溜地走开了。

由此可见,辜鸿铭非凡的舌辩天赋早在学生时代便已初露锋芒。此般犀利的嘴上功夫,日后更如雨季的大河决了堤,一发不可收拾。只要关乎明嘲暗讽这等趣事,他总是最兴致勃勃地冲在最前面。

此时的欧洲早已不容小觑,让东方人不得不在意起这些“西洋鬼子”来,日本的上层人物也开始前往西方,其中最为世人所知的便是伊藤博文。

早在19世纪70年代,伊藤博文就来到英国学习海军建设。不久,1877年,严复也来到英国,同样是学习海军建设。两人曾在伦敦相遇,眼界非凡的伊藤博文十分佩服严复的学问,可以说是五体投地。二人学有所成后,各自归国报效祖国,命运轨迹的戏剧般之不同,早已为世人熟知。伊藤博文带领日本走上扩张、强盛之路,而严复则郁郁不得志,只做学者。相传,他们二人曾与辜鸿铭同班,辜鸿铭的学习情况要比他们好,他是全校第一名。

1877年,辜鸿铭远在槟榔屿的父亲辜紫云因病逝世,不过辜鸿铭却是最后一个得知此事,全因家人的一片苦心。当时,辜鸿铭毕业在即,他的家人致信布朗先生,百般叮嘱此事务必要保密,不要告诉辜鸿铭,让他圆满完成学业,免得他得知父丧而辍学回去。

最终,辜鸿铭圆满完成学业,获得了爱丁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随后,他马不停蹄,顺从义父布朗的安排,开始向另一段求学生涯迈进。身在异乡,心系故国,灿烂而饱受折磨的祖国,是辜鸿铭的灵魂之火,是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4.旅学遍西洋

在布朗先生为辜鸿铭所做的规划中,成大才需先学文学,拥有哲思;后学理学,把握工具。而此时的辜鸿铭,早已精通西洋文史,有了文化底蕴和思想。

带着多年所学之积淀,在义父布朗先生的安排下,辜鸿铭开始了全面的发展。他已有了改变世界之思想,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工具——科学。

辜鸿铭的第一站,是当时科技水平最为发达的德国。

二十出头的他满怀兴奋地来到了德国腹地城市——莱比锡,攻读莱比锡大学的土木工程。由于在英国时期的学习为辜鸿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之他能够说一口地道的德语,故此听课就成了简单的事情。此外辜鸿铭的理科成绩原本就很突出,学习起土木工程,可谓举重若轻,不在话下。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轻松地拿到了土木工程师的文凭。

辜鸿铭对于管理课余时间很是在行,他留意观察社会状况,精研德国文学、哲学典籍,这为他日后在德国人中获得极高的崇敬奠定了基础。辜鸿铭在德国的地位略作举例便可知一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学界不知道辜鸿铭的寥寥无几,无数学者、学生将辜鸿铭的著作视若珍宝,通篇诵读直至滚瓜烂熟,不然与他人讨论起东方文化时,张不开嘴,说不上话。

完成了莱比锡大学的学业后,布朗先生又让辜鸿铭前往巴黎,学习法语和生活中的人情世故,旨在提升他的交际能力。

巴黎,是辜鸿铭盼望已久的城市,他一直梦想着来到这里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见识上流社会的优雅,体会名人背后的沧桑。

19世纪的巴黎,如一个浓艳的交际花,是众多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它的外观恢宏、雄伟、高大,角落里却潜藏着冷漠和荒诞。将巴黎看得最透彻的,便是雨果,所以他能写出《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旷世名著。

辜鸿铭迫不及待地动身,前往巴黎与布朗先生碰面。布朗先生带他坐上马车,向巴黎大学附近的一幢公寓而去。

这是一所高档优雅的公寓,布朗先生早已在此为辜鸿铭租好了房间。到了门口,房子的主人出门迎接,极其热情。只见眼前的女人仪表端庄,风韵犹存,步履轻盈,体态优雅,任何一个角度都渗透高贵。那女人看见辜鸿铭后,对布朗先生莞尔一笑:“我愿意和他做邻居。”说完飘身而去,幽香暗袭。

布朗先生告诉辜鸿铭,这个女人是巴黎有名的妓女,而她风情万种的外表就是生活的资本。辜鸿铭惊讶地反问道:“为什么要让我和她住隔壁呢?这样恐怕不好吧?”

布朗先生严肃地回答:“你已步入社会,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学生了。我希望未来的你会是一个不失文雅的绅士名流,这样才能更好地改变世界。”。

看着辜鸿铭一头雾水的样子,布朗先生接下去说:“知道吗?出入这里的,都是上流社会的精英,都是些学者、富豪,甚至是有权有势的高等官员。那些看似可以征服世界的男人们,却会被一个有魅力的女人所降服。在无数个纸醉金迷的夜晚,那些所谓的名流,会一次次地醉倒在这个女人的裙下。那一刻才是他们人性本质的体现,那些丑恶的嘴脸才会告诉你什么是人生。以后你在这里可以和这个女人多接触些,她所知晓的,是你在学校里永远学不到的东西。”

辜鸿铭理解义父的良苦用心。从高等学府所获的知识可以填充头脑,社会则可以开阔眼界,尤其是一些看似华丽、纸醉金迷的角落。这些角落就像放大镜,可以将眼前的社会放大无数倍,让他看清世态百相。

随后的时间,辜鸿铭随着布朗先生四处游逛。巴黎,这座让人心旷神怡而又不失浪漫的城市,如同一幅瑰丽的画卷,缓缓在辜鸿铭眼前延展开来。琳琅满目的衣饰、珠宝、香水,街边的咖啡店,人们流光溢彩的外表和时髦的内容更让人好奇不已。这一切,都让人如痴如醉,不由得驻足停留。

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塞纳河,都为这座花都增添了耀眼的光芒。辜鸿铭身处其中,无时无刻地感受着它的壮丽和自身的渺小。思及心心念的故国,正遭受着几千年来前所未有之苦难,不由得心生落寞,思绪如潮。巴黎,巴黎,胜似地狱的天堂!置身其中,属于它的人欢欣喜悦,为它销魂;不属于它的人,只会更加迷惘,无所适从。

布朗先生将辜鸿铭的生活安置妥当后,便返回了英国,留下他一人去了解所谓的“人情世故”。

辜鸿铭打开了卧室的窗户,观望着这座繁华背后略带肮脏的真实浪漫之都,心中思绪翻涌。他的眼前又浮现出父亲口中的祖国,那个内敛而委婉的君子之国。

初到巴黎,辜鸿铭除感孤独以外,只觉得无处可去,只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以此来消磨闲散的时光,如此度过了一周。

这天,那个高雅的名妓敲开了辜鸿铭紧闭的房门。刚进门便告诉他:“这几天我这里来了很多政治人物,他们原本想要拜访你,但我觉得你是个不涉及政治的人,就直接回绝了。现在一个巴黎大学的教授来了,听说你是卡莱尔先生的弟子,特来看望你,希望你能见见他。”

辜鸿铭礼貌地接待了这位素未谋面的老者。

老者坐定,在简单地打听了卡莱尔的近况后,说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原本我是想过几日再来的,但是身体状况与日俱降,如若不来,真怕没有机会了。我这一生有两个未了的夙愿,一个是想写一本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著作。其次是崇拜你们中国的《易经》。而我对中文毫无研究,阅读的都是翻译的版本,只能了解皮毛,很是可惜。至于我理想中的著作,因为那只是想象中的境界,并无实际体验,因此未曾动笔,我不想像那些无知的文人一样处处露怯,又失了本质。此行很想请你抽空去我家中做客,帮我翻译一下那些我没看懂的《易经》内容,我们还可以交流一下,等你回国后也许还会派上用场。”

老者说完,便礼貌地起身告辞了。辜鸿铭回想着老者的话,期待着改日的交流。

不久后的一天,辜鸿铭受到了那位拜访过他的老者的邀请,去他家翻译文章。辜鸿铭叫上了几位频繁与他接触的诗人,一起来到了老者家中。在那里,他首次为众人翻译了《愚公移山》和《桃花源记》,这让老者大开眼界。

老者认为,当前世界的战争形式就如同愚公移山中写到的一样,要想战胜侵略者,唯一的方式就是学好科学,祖祖辈辈齐努力,终会有成功的一天。

老者的话,激增了辜鸿铭的信心。

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开始,清朝已经签下数十条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黄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诸多狼子野心的侵略性国家一齐撕咬着中国这块儿肥肉,就连日本如此芝麻小岛,对中国亦是虎视眈眈。辜鸿铭的心愈加悸动,他开始犹豫起来:是否该回到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祖国?

举棋不定之际,他再一次来到老者家中。得知了辜鸿铭的来意之后,老者语重心长地说:“欧美之文史、科学你已兼通,巴黎于你已是无用之地,中国之危难迫在眉睫,回去吧。”

辜鸿铭听从了老者意味深长的建议,准备离开巴黎,先回家乡,去填满心中陡然出现的一块空白。

巴黎的短暂生活,让辜鸿铭领略到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空虚和虚伪,看似繁华的一切,暗藏着无数慵懒的罪恶。这让辜鸿铭看透了欧洲人的“丑陋”,日后谈起西洋的人情世故,他总要恶狠狠地以唇枪舌剑抨击一番而后快。第二章斗转星移终还乡1.他乡遇知音

1878年,辜鸿铭回到了出生地南洋。此时是清光绪四年,同许多留洋的学子一样,他西装革履,留着中分头,远远望去,已找不到当年那个青涩少年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学识渊博、风度翩翩的绅士。

对他期望甚高的辜紫云早已驾鹤西归,空留坟前的墓碑矗立于荒草丛中。想到自己没能见得父亲最后一面,辜鸿铭不禁悲从中来。

是时,家中的一切早已显出一派崭新的迹象。父亲曾经经营的胶园,已经换成了哥哥在掌管。

在家悠闲了不多时日,辜鸿铭再次忙碌起来。因为才学丰富、知识广博,对欧洲的诸多事情了如指掌,他深得英国殖民地政府的青睐,被委以公职,赶赴新加坡。新加坡的工作对于辜鸿铭来讲,实在有些大材小用。那段时日他过得优游自得,每日叼着烟,用各国语言与外国人交流,日子过得真是优雅自在。如果不是遇见了马建忠,他大概会在这份美差上消耗一生,而不会成为那个令无数后来人津津乐道的怪杰辜鸿铭了。

马建忠,一个中国近代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其通学西方文化,有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幼通读中国传统史经,对古诗文别有一番研究,诗词歌赋样样出色,加上自身思想糅合了中西方文化,造就了他这个谈古论今、汇通中西的新式才子。

马建忠,出生于江苏丹徒,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年轻时即开始研究西学。马氏一门三兄弟,个个出类拔萃;长兄马建勋,淮军粮台,中国第一位神学博士;三弟马相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马相伯曾任江苏都督府内务,早年任徐汇公学校长,后创办复旦大学,曾任北大校长。这三个非同凡响的兄弟,皆是天主教徒,受西学影响极深。

幼年的马建忠曾就读徐汇公学,从小学习中国传统经史,五岁就参加科举考试。1876年,马建忠奉朝廷指派赴法留学,并担任使馆译员。学成归国后,入李鸿章幕,主办洋务,曾去印度、朝鲜处理外交事务,是一名了不起的外交家。他汇通中西,著有《适可斋纪言纪行》、《马氏文通》等作。

马建忠只是从法国归来途经新加坡,在此略作停留。尔时,辜鸿铭正叼着烟,心不在焉地整理着各式文件,同事兴冲冲地找到他说:“来了个中国官员,叫马建忠,说是刚从法国留学回来的。”

辜鸿铭自文件中抬起眼皮,吞云吐雾地说:“有这事?我在法国时就知道他,只是一直未能如面,这回可得去瞧瞧。”

如果不是受好奇心的驱使和对祖国的一份憧憬,他可能就此错过了最为关键的人生片段。

马建忠给辜鸿铭的第一印象,便是传统和端正,且极其肃穆。辜鸿铭见到马建忠时,马建忠正穿着大清官服,顶戴花翎,器宇不凡,一丝不苟。放眼望去,与那些留学欧美回国的人格格不入。这种十足的“官府相”,极大地满足了辜鸿铭对祖国官员的好奇。

马建忠看到一副绅士派头的辜鸿铭时,只是两拳相抱,彬彬有礼地致以中国传统礼节,随即便打听辜鸿铭来此的目的,并命人奉茶。茶,是正宗的中国茶,清香四溢。辜鸿铭不住打量着马建忠,被他身上的“国韵”深深吸引。

辜鸿铭简单做了自我介绍,便直入主题:他是生在南洋,留学欧美,在此办公的中国人。而流着中国血的他,多年崇拜着自己祖先的文化,却苦于无人指点迷津,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他很想得到进一步的探究,得知马建忠来此,故来拜访,以求讨教。

听到辜鸿铭的肺腑之言,马建忠心中欢喜,轻啜一口香茗,悠悠道来:“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学成的,不过大抵的精髓也就是儒家派和道家派的二者融合。如果能掌握这两派的精粹,就会茅塞顿开。但是这一切都需要身临其境,身在中国、耳濡目染,胜过读书万卷。“中国的精深文化,鹤立鸡群、经久不衰、超越种族,更不会因地制宜,正因为中国人可以把文化与信仰归为一体,把文字和语言团结在一起,才可能堪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想境界。“传统的中国人因受到儒道思想的影响,凡事顺其自然,不苛求改变,而是在自然的改变中将自己与世界达成共识,无论是耕耘劳作或者是嬉戏休息,都要顺从天意,无论是交谈学术还是赏析字画,都要从闲散中体会快乐。不会妄自菲薄,只是略显含蓄,不像西方人狂妄自大,这也是很多欧洲人不能欣赏中国学术的原因。“如今的中国,因为关闭了国门,想远离喧嚣,可结果只是导致了落后和衰败,这是中国过于自保的失败与悲哀。现在中国混乱一片,失去了原本的融洽与和谐,洋人仗势欺人,肆意地伸出肮脏的拳掌分割着我们传承多年的土地及经典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留洋学习他们的强大,来弥补这个古老的国家欠缺的不足,完善它的缺失,重振国威。“听你的谈吐,得知你也是位有志之士,你又精通欧洲的文化,为何要安逸于此处呢?如果你肯在此时尽力救国,日后必成大器。如果每一个像你一样的人都能尽一己之力,那我们泱泱大国的再度兴盛岂不是指日可待了吗?”

马建忠的一席话令辜鸿铭五脏六腑为之震动,一字一句,毫不手软地敲醒了他沉睡的梦想。这宛若甘露般的点拨,使辜鸿铭敞开了心扉。他终于找到了自己该有的位置:他太了解洋人了,他要精研祖国文化,用自己引以为傲的文明,和对他们的了解,

以痛击!

辜鸿铭与马建忠一见如故,二人废寝忘食,长谈持续三天之久,直到马建忠必须离开时,辜鸿铭才意犹未尽地同他道别。面上,他还是那个洋气的“海归”才子,内心却已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马建忠离开新加坡之后,辜鸿铭做了一个英明的抉择:辞职返航。

再度回到槟榔屿后,辜鸿铭换下了一身洋装,又留起了辫子。

辜鸿铭的母亲见状极为惊讶,不禁问道:“你这是要做什么?怎么一反常态?你是个混血儿,你只是一半的中国人。”

辜鸿铭回答:“就是因为这样,我更要先把自己从里到外变为一个正宗的中国人。我要读古典的中国书,吃中国的饭菜,讲中国话。牢记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我现在才明白父亲的苦心,从此以后,我要做纯粹的中国人。”

辜鸿铭果然雷厉风行,开始用各式中国典籍喂养自己,力求做纯粹的中国人,心急得像个孩子。炎黄子孙、身负重任,学遍西洋得一身本领,必用于报效祖国。一封辞书,宣告着辜鸿铭的重生,也彻底改变了这位逆世怪杰的一生。2.非“中式”不娶

对于聪明绝顶的辜鸿铭而言,钻研典籍并非艰巨之事,而是充满了乐趣。不过,饱读诗书并不是他的当务之急,婚姻问题才是头号大事。

中国人讲究先成家,后立业,家庭可以使男人更具责

都使命感。辜鸿铭的母亲虽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可也通晓男大当婚的中国之理。作为女人,她关心儿子的婚事远胜于关心他的理想。

然而,辜鸿铭对此毫无兴趣,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态度,对踏破门槛的媒人不理不睬,只顾扎进书堆摇头晃脑。

辜鸿铭的母亲忍不住动气:“你也老大不小了,人家帮你说媒,你却眼皮都不抬一下,你到底想讨个什么样的老婆?”

辜鸿铭则不紧不慢地说出了他的择妻标准:“妈,我的妻子必须是纯正的中国传统女子,因为我要做纯粹的中国人嘛。”

辜鸿铭的母亲是洋人,虽然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却也想象不出什么样的中国女子才算是“纯正”,便问道:“附近中国血统的女孩多得是,什么样才算符合你的标准?”

辜鸿铭解释说:“须是大家闺秀,贤良淑德,不用很有文化,但要三从四德,能容忍丈夫纳妾,最好还能帮忙打点聘金嫁妆。外表要赋有古典美,柳眉秋波一样少不得,小脚细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还要柔情似水,让人有怜香惜玉之感……其余的,暂时还没有想到。”

可见,马建忠的话当真在辜鸿铭的脑袋里生根发芽了,令其在娶妻上亦是有如此倾向。在辜鸿铭看来,娶个中国传统女人,便能从了解大家闺秀开始,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

看着固执的辜鸿铭,母亲也只好随他。辜鸿铭深信,重洋外中国的锦绣山河间,必会有一符合他条件的完美女子,正羞答答待字闺中,等着与他相逢!他只需等一个去中国的机会罢了。

1882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路过辜鸿铭的老家槟榔屿,要在这里招

个翻译,前往中国、缅甸。得知这一消息后,辜鸿铭兴奋不已,他知道自己终于有了可以前往中国的机会。简短的面试过后,他如愿以偿地留在了这支队伍中。只是,有些单纯的他,只顾着憧憬中的祖国,和那个还未相识的待字闺中的小姐,却忘记了这是一支探险队。

当探险队的队员计划着翻越丛林、山谷、险滩,为探险梦而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时,辜鸿铭感到了恐惧,他并不是来玩命的,他还要留着性命去学习中国文化,娶“中式”女子呢!

略作思考后,他毅然提出辞职,一个人回到香港,暂时留在那里。

香港,是辜鸿铭深思熟虑后暂定的归处。是时,香港早已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经常有英商往来于此,精通英语的辜鸿铭在这里不仅可以获悉中国内地的局势动态,也可以同洋人交流。

在港期间,辜鸿铭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书籍,其中的精华养分慢慢注入了他的脑海,他也曾大叹:“道在是矣!”

但更重要的是,辜鸿铭心心念念的古典女人,也在此时悄然踏入了他的生命。

这年,辜鸿铭28岁。

一次偶然,辜鸿铭结识了时任广州候补知府的杨玉书,此人非常欣赏辜鸿铭的才学,想到眼前正值朝廷用人之际,便托人先找到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赵凤昌,通过他再向张之洞推荐了辜鸿铭。张之洞得知后,立即决定将辜鸿铭聘来任职,并派赵凤昌亲自去迎接。从此以后,辜鸿铭的远大抱负得以逐渐施展。

一日,正赶上赵凤昌刚送走了回老家的家眷,路遇辜鸿铭,就邀其一起去喝酒,刚走没几步,又碰上了同在张之洞手下为官的梁鼎芬,便叫上一同奔向酒楼。

到了酒楼,三人落座,一边点菜,一边闲聊。赵凤昌都梁鼎芬作为辜鸿铭的同僚,自然关注他的婚姻问题,于是赵风昌先开口问道:“鸿铭老弟,你怎么还不成家?按说凭你的条件和才华,找个老婆轻而易举,是不是你太挑剔了?你到底想找个什么样的女子呢?”

还没等赵凤昌说完,梁鼎芬就迫不及待地抢着问:“你该不会是世面见得太多,看破红尘,打算光棍一生吧?还是另有原因?”

辜鸿铭笑着刚要回答,就听不远处传来了一个中年妇女的声音。“哎哟,辜爷,总算是叫我找到你了。您托我找的人我是跑遍了大半个城,总算是帮您物色到了,绝对合您的心意!”说罢,这妇女就走到了眼前。

她这一句话,立刻吊起了辜鸿铭等人的胃口。赵凤昌和梁鼎芬也恍然大悟,原来这妇女就是辜鸿铭为张罗自己的婚事找来的媒婆。

闻言,辜鸿铭眼睛冒光地问:“跟我说说,是怎么个符合法?放心,你要是帮我把这事说成了,决不会亏待你。”

媒婆得意地扫视一周,娓娓道来:“人家是一等一的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于闺阁中刺绣、弹琴,生得眉目如画,作态温柔娇怯,更主要的是,她可是有着您梦寐以求的裹足小脚,怎么样?辜爷,这个够符合您的标准了吧?”

辜鸿铭一听,不禁眉开眼笑,合不拢嘴。在赵凤昌和梁鼎芬二人的催促下,辜鸿铭打算先去一睹佳人真容。

两天后,正赶上这位姑娘家中为老祖母大摆寿宴,媒婆逮住机会,带着辜鸿铭混入了人头攒动的宾朋之中。等不多时,只见一位姑娘扶着老人走上了正位。这位姑娘就是被媒婆夸上天的大家闺秀,淑姑。

姑娘刚一露面,就抓住了辜鸿铭的眼球,他不自觉地对媒婆脱口而出:“就是她了,你赶快帮我上门提亲,休叫旁人抢了先,事成必有重谢。”

翌日一早,媒婆早早来到了淑姑家中登门提亲。媒婆的一张巧嘴简直长了翅膀,将辜鸿铭夸飞了。淑姑的父母听说辜鸿铭乃留洋归国的才子,又在张之洞府上当差,自然十分满意,一口答应下这门亲事。

辜鸿铭得知提亲成功,更是喜出望外,随即着手准备婚事。

大婚将近,辜鸿铭一再交代主持婚礼之人:“务必按中国传统礼节结婚,每一个环节都不要落下,千万不要因为我是留过洋的,就删减了细节。中国的婚礼,愈是烦琐愈是令人迷醉,只要是民间的习俗,百年的文化,都要一一照办。”

在辜鸿铭如此要求下,一个传统的中国式婚礼出现了。婚礼结束后,辜鸿铭拥着淑姑入了洞房,而他入洞房的第一件事,便是欣赏了一下淑姑那双始终深藏在裙裾之中的,神秘的裹足小脚。此一看,真当即入迷——他甚至把裹足都当成了中国文化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

此时的辜鸿铭,陶然自得,欢愉快乐,不曾细想将来的际遇,更不知自己将会遇到其他佳人。而这一切,似乎都在冥冥之中早有了指引,只等着他的到来。3.纳妾出高论

旧时重视香火,为了家族昌盛、人丁兴旺,此为男子纳妾初衷。不同身份、家境的男子,会配数额不同的女子,似辜鸿铭这等工作稳定、日子尚可的,往往会纳一妾,而且是由正室夫人负责张罗筹备。

旧俗的婚姻自然会为古典文化添加几分枝叶,辜鸿铭娶一个集传统习俗于一身的中国太太,确实是有助于他了解中国文化的。

既然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包括了男尊女卑、继娶纳妾,一个旧时代的极品男人,若没有三妻四妾,岂不为人所笑?辜鸿铭一直在研修中国的古书典籍,对纳妾这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美事自然不肯放过。虽然他刚刚才娶到了心仪的中式夫人,却已开始美滋滋地盘算纳妾之事了。妻妾相伴,岂不美哉?

刚刚完成婚姻大事的辜鸿铭,彻底迷恋上了夫人的裹足小脚。他认为,无论是中西哪一方的女人,都会把最引以为傲的地方隐藏起来,这样才会给人以朦胧神秘之美。

而中国女人的三寸金莲还有一个美妙之处,那便是气味。她们会用一条长长的包布将脚包起,且每晚必须用一种特殊药物洗脚,否则裹了一天的脚,加之日间活动,汗泥味儿的混搭令人根本无法入眠。因此,洗脚也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可有时不管怎么洗,气味儿也一样难以彻底洗去。令人惊诧的是,辜鸿铭这位留洋才子却异于常人,十分迷恋这种味道。

据说,辜鸿铭在成婚的第二天,带着按捺不住的满面春色赶到了总督府上班,很多人都围过来询问他洞房花烛夜的感想。可他却反问大家:“你们知道我对中国传统女人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吗?”大家一齐摇头,等着他那张铁嘴吐出高论。辜鸿铭说:“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她的一双小脚,简直是美不胜收!”

众人听后一惊,不想一个留洋多年的绅士,见过了西洋国家无数开放的袒胸露背的美女,竟会痴迷于一双裹得略微残疾的中国女人的小脚!诧异非常!诧异非常!

在辜鸿铭的思想意识中,这样的一双小脚,完全是祖宗留给后人以供欣赏的宝贝,一双小脚略微点地,走路轻盈,婀娜多姿如风摆柳,似乎随着走路的起伏,女性身上一切美的特征都得到了极好的发挥。

围观的同人虽然不解,但反驳的话,辜鸿铭自然是一句都听不进去,其独自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此后,辜鸿铭只要一得空闲,就会叫上淑姑过来陪伴,随即便玩弄她的小脚,乐此不疲。后来,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每遇到问题,文笔枯干,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只要淑姑把小脚递给他,任由他揉捏把玩,他内心自会涌出无穷力量。手握小脚,旋而挥毫泼墨,思绪千种,一切问题自迎刃而解。

辜鸿铭对小脚的热衷,实令当世后世之人惊叹万千,而其“恋足”趣闻,也非一二可表,实在是层出不穷。

辜鸿铭后来于北大任教时,有一次打算到一个学生家中品读宋版书籍。刚一进门,正逢这家侍女迎接,由于侍女平日家务繁忙,忘记了洗脚,巧临夏日,烈日炎炎,浓重的臭脚气息由脚底弥漫至整个房间。

辜鸿铭眼睛放光,连连抽动鼻子,随着这特别的气味,闻之而来,找到了三寸金莲的出处。侍女以为自己的脚太脏惹他嫌弃,不由得脸颊绯红。辜鸿铭低着头,瞧着人家的脚丫子,丧魂失魄一般,心飞别处。学生见老先生这副神情,还以为他是丢了东西。辜鸿铭回过神来,怅然若失地随着学生去看宋版书。

然而此时,他的心全系在人家姑娘的脚丫子上,哪有心思看书呢,敷衍之后,便匆匆离去,一路上对那一双奇妙绝伦的脚感叹不已。

次日,辜鸿铭托人再次前往这个学生家中,替他传达了心意:想要那个侍女。学生随口答应,但不解万分,不明白先生看上了侍女哪一点。侍女外表奇丑,鼻掀眼斜,这样的姑娘居然能神不知鬼不觉地俘获辜老先生的心。在征求了侍女的同意之后,学生就成全了这一桩美事。

待侍女梳洗打扮之后,特派了一顶轿子将其送至辜鸿铭的府上,可意想不到的是,上午刚送出去的侍女,下午又被完整地送了回来,还附上了“完璧归赵”四个醒目大字。

原来,这姑娘出门前精心打扮了一番,还用热水将自己的“千年臭脚”洗了又泡,泡了又洗,险些洗破皮。等辜鸿铭见到她后,急忙去赏那双妙味十足的小脚,一闻之下不禁大失所望:“哎呀,哎呀,不一样了。”

此刻的小脚,已是飘香万里,早失了本色的气味儿,辜鸿铭失落极了,连呼糟糕,顿时觉得这双小脚不复古典韵味,只好差人又将侍女送回。就是这样一个另类到让人啼笑皆非的西洋博士,聚敛了所有古怪的特质。

小脚的太太已然满足了辜鸿铭多年的缺憾与好奇,剩下的人生又怎能如此平淡度过呢?纳妾,再一次提上了辜鸿铭的人生日程。

次年,桃花的春风吹进了辜鸿铭的心扉,一个来自东洋的女子——吉田蓉子,踏人了辜鸿铭的生命之中。

吉田蓉子的父母来中国做生意,从此音信全无。蓉子孤身来寻父母,却被拐到一家青楼,因不肯接客,常遭到鸨母的殴打。风流成性的辜鸿铭逛青楼时偶遇受欺负的蓉子,心生爱怜,加之他向来同情流落花街柳巷的柔弱女子,便将蓉子赎回,令她在家中暂住。淑姑见蓉子温婉大方,知书达理,虽是东洋人,却也与中国人无甚差异。便主动撮合,帮忙张罗,让她作了辜鸿铭的小妾。

这个美貌的日本女子,弥补了淑姑稍有的不足,不仅性格温顺,长相也是一等的水嫩,黑色的水眸漾着几分纯真,配上小扇子似的睫毛,谈笑间都流露着风情,真可谓桃花鱼面、端丽冠绝。与标准的传统中国女人淑姑不同,蓉子活泼可爱,带着异域的天然气息。

自此之后,这位日本美女就成了辜鸿铭疲惫之时的安眠药,不管工作压力多大,用脑多么疲劳,只要躺在吉田蓉子的身边,就若无忧无虑的神仙一般,片刻便能悠然入眠。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蓉子有一双天然的大脚。所以每遇到难题之时,淑姑的小脚依然是他视如珍宝的兴奋剂。这样的一夫二妻,当真让辜鸿铭饱尝了人间趣味。

辜鸿铭日后曾说:“我的一生有如此之建树,原因只有一条,就是我有兴奋剂和安眠药日夜陪伴着我。”每到睡觉之前,辜鸿铭会先捉着淑姑的小脚把玩一番,感受过“兴奋剂”后,再去寻“安眠药”。据说,康有为还写过一语双关“知足常乐”的条幅赠予辜鸿铭。辜鸿铭曾吟诗赞美淑姑的小脚:

春云重裹避金灯,自缚如蚕感不胜。

只为琼钩郎喜瘦,几番缣约小于菱。这种神仙般的日子,着实让很多人投来了由衷羡慕的目光。有人问过辜鸿铭:“如此左拥右抱,就不怕两个女人妒火中烧?”

辜鸿铭却振振有词:“三妻四妾乃是男人的骄傲,能力的象征,东方的女人冰雪聪明,她们只会将自己的丈夫奉为天子,用自己的魅力征服丈夫是她们所热衷的。故此,多女同侍一夫才是人生的真谛。“那些洋女人,只知道榨取丈夫,怎有中国的妻妾快意风光?这世界上,冒险要命之事往往由男子担当,男子死得多,女多男少。如果实行一夫一妻制,必将会有许多的怨女。要解决这种社会矛盾,增加人口,除了纳妾之外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听着辜鸿铭的一番口若悬河的“高论”,质疑之人无言以对,只好听之任之。辜鸿铭就是有这样的辩才,将人说得心不服,口却服。4.风流在人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