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00:37:5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章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一)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的概念

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指教育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学科性质的认定,是研究和探讨教育经济学问题的前提,对学科性质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到对教育经济学中其他问题的认识。(二)学科性质的历史发展

1.国外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1)20世纪50~60年代

由于“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国家独占鳌头,对其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20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状况与教育的不断扩张发生矛盾,而人力资本理论又不能适当地解说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开始逐渐注重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这不仅促进了学科本身的发展,而且不同文化、教育传统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经济学研究新的特色。

2.国内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就国内而言,对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看法不同。(1)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

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认为,其属于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在1998年前,曾将教育经济学列入教育科学。(2)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

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认为其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学科。(3)两者共同的观点

两者都接受的观点是其属于教育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三)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分类

1.从属学科

从属学科可分为经济学科和教育学科从属说。(1)经济学科从属说

①美国学者

美国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具有经济学性质。教育经济学是研究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合理将资源在个人和团体中进行分配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学科。教育经济学隶属于经济学科,属于非生产领域的经济学。

②英国学者

英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M.布劳格曾明确指出,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他同时也认为,教育经济学只涉及教育的一部分,至于其他部分则要利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甚至教育史也至关重要。

③苏联学者

教育经济学家科斯塔扬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是一种非生产领域的部门经济学。教育经济科学分为:

a.普通经济学;

b.专业经济学;

c.部门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分为:

第一,生产领域的部门经济学;

第二,非生产领域的部门经济学。

④国内学者

国内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经济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可称之为部门经济学。侧重于从经济角度出发,用各种经济理论来解释、预测、寻找解决教育问题的办法。

a.厉以宁教授

北京大学的厉以宁教授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与教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也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的一门科学。”

b.王善迈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善迈教授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理由如下:

第一,教育经济学发端于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他从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出发,指出:“无论是增长经济学还是发展经济学,在其发展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都遇到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问题,都强调了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贡献、教育的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这也说明教育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主要是从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第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现象是教育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所用的基本工具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2)教育学科从属说

教育学科从属说在我国有很大影响。

①教育经济学研究现状

a.从学术团体隶属关系来看

教育经济学分会是中国教育学会下设的一个分会。

b.从国家学位管理看

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合并产生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可申请的学位是教育学或管理学。

c.从研究成果看

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见于教育类杂志而不是经济类杂志。

②主要观点

a.《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就将其列为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之一,解释为是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投资及其经济效益的一门学科。

b.著名教育学家瞿葆奎先生明确地将教育经济学纳入到他所提出的教育学科总体系之中。

2.独立学科说

独立学科说是将学科性质问题与专业划分问题区分看待的。教育经济学产生于教育学科与经济学科的交叉,是一门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交叉学科,既不属于教育学科,也不属于经济学科。

3.边缘学科说

边缘学科说强调的是学科间和学科前沿的研究区域。(1)曾满超教授

教育经济学是介于教育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着重分析教育的经济价值,特别是教育与经济增长及收入分配的关系。(2)靳希斌教授观点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四)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的内容

将教育经济学定位为教育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

1.从教育经济学发展历史来看

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与经济学两门科学相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新兴学科。教育经济学并不是在产生,而是在发展中成为名副其实的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学向着经济学与教育学日益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使教育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既不从属于经济学科,也不从属于教育学科的独立学科,是21世纪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必然走向。

2.从教育经济学的含义来看

涉及教育学和经济学两大领域,是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科。

3.从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来看

教育经济学既要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有关问题,又要运用教育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的智力开发等问题。

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特殊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

学者在谈到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时,会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放在首位,这是一种最普遍、最常见的观点。

1.苏联教育经济学家(1)教育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的教育部门中所反映的生产关系特点,及其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其部门所起的特殊作用。(2)教育经济学研究劳动和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性。

2.日本教育经济学家

教育经济学家金子元久认为,在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中,教育与经济的发展的关联一直是主要的关注点。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与所得分配逐渐成为另一个重要的研究侧面。

3.我国经济学家

我国经济学家强调的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1)厉以宁教授

厉以宁教授认为,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在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2)杨葆焜教授

杨葆焜教授的观点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主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3)王善迈教授

王善迈教授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中经济运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经济投入和产出规律的科学。”(4)靳希斌教授

靳希斌教授则明确指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尽管有各种说法,但万变归一,教育经济学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是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一门科学。”(二)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的学科

西方教育经济学家认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育投资收益(包括社会和个人),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等。

1.M.布劳格

M.布劳格在《教育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教育经济学是关于社会,或就这整体以及个人在正规教育上的投资与收益的研究,它研究教育上的经济投入和产出的一般特征,教育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以及对教育进行经济计划时的各种着手方法。

3.科恩

科恩在其所著《教育经济学》中提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不管使用货币与否的条件下,人和社会是如何选择使用紧缺的生产性资源在各种社会成员和集团中进行各类训练,发展知识、技能、智力和品德等等。”

4.我国台湾学者

高希均先生在其主编的《教育经济学论文集》中提出:“教育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与原则到教育部门,特别侧重教育部门资源分配的效率、人力供需的配合、教育计划的制定,以及教育对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与公平原则所产生的短期与长期影响。”(三)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其他提法

1.厉以宁教授

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智力投资的社会经济功能和经济效果的科学。

2.邱渊教授

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的经济性能,即教育的经济功效与经济条件。教育的经济性能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教育的节约要求;(2)教育的经济性能的存在方式。

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问题(一)西方国家学者

教育经济学学科体系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是把教育作为可以带来价值增值的过程为出发点的。其整个学科体系结构是以“投资—生产—利润”过程为系统的,是把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完全等同起来,当作一个过程考虑的。其学科体系由四个部分构成:

1.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2.教育投资;

3.教育经济效力;

4.教育经济收益。(二)苏联和东欧学者

苏联和东欧的教育经济学学科体系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从教育与劳动力、与干部专家培养的关系上来确定的。体系结构主要有:

1.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2.社会再生产体系中的教育;

3.国民教育计划的制订和预测;

4.培养专家和使用专家的问题;

5.教育干部和教育工作人员劳动和报酬问题;

6.教育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教育经费问题;

7.教育的经济效率问题;

8.对西方教育经济理论的评析等等。(三)英国学者

根据蔡增正对英语国家教育经济学的历史沿革的研究,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可包括:

1.狭义的人力资本概念;

2.广义的人力资本概念;

3.人力资本指标;

4.教育成本与利益(回报);

5.教育的内部效率;

6.人力资源预测;

7.教育经费来源;

8.教育的外溢作用;

9.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四)我国台湾学者

1.林文达先生观点(1)教育生产成本的理论及实际;(2)教育生产利益的理论及实际;(3)教育生产收益的理论及实际;(4)教育生产规模的理论及实际;(5)教育生产的其他理论及实际;(6)教育公平分配的理论及实际;(7)教育市场的理论及实际;(8)公共政策与教育财政生产及分配的理论及实际——教育财政的理论及实际;(9)教育与人力供需的理论及实际;(10)教育投资及教育发展的理论及实际。

2.盖浙生先观点(1)有关教育与人力方面的问题;(2)有关教育与经济方面的问题;(3)有关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方面的问题;(4)有关教育供需方面的问题;(5)有关教育成本方面的问题;(6)有关教育投资方面的问题;(7)有关教育收益方面的问题;(8)有关教育投入与产出方面的问题;(9)有关教育财政方面的问题;(10)有关教育计划方面的问题。(五)我国大陆学者

1.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特殊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教育经济学研究首先必须明确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2.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渐的系统化,其研究必须了解和熟悉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情况。

3.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探讨教育经济学其他问题的理论基础。要把揭示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作为本门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

4.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

在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人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如何解决好人力资本的形成、积累和发展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是教育经济学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

5.教育的供给与需求

教育的供求关系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现实问题,影响到个体、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国家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供求问题是进一步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重要理论课题。

6.教育与就业

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经济功能的大小有赖于教育培养的熟练劳动力或专门人才能否顺利就业,以及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大小。

7.教育投资及其负担

教育要发展,最根本的物质保证是教育投资而教育投资的主体是研究教育投资的基础性理论问题,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8.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

教育过程的进行,是以投入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为条件的,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效利用,是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教育经济学要研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包括二者的评价指标、计量方法、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等。

9.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就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教育成本是政府部门、学校管理者、学生和家长以及研究人员等有关各方都非常关心的重要信息;(2)教育成本是政府制订学费标准,对学校拨款的重要依据;(3)教育成本是居民、学校和政府进行教育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4)教育成本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学校管理的有效工具;(5)教育成本是研究人员必需的基础资料。

10.教育的经济效益

教育过程的结果,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当他们投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然会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包括社会的,私人的。教育经济学要研究教育的社会效益。

11.学生资助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战略目标提出后,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旧的学生资助制度,不能满足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的需要。建立新的学生资助制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由此又构成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12.教师的劳动与报酬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现者。教师的劳动是促进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但跟教师有关的所有问题以及如何确定他们的劳动报酬,我国现行的教师劳动工资制度、福利待遇等是教育经济学需要阐明的重要问题。

13.教育预测与规划

对教育进行科学的预测,编制科学并符合实际的教育规划,对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四、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经济学同样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应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结合起来,以构成较完整的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育经济现象具有质和量的特征,认识教育经济现象需要从质和量两方面出发来揭示其本质特征。用必要的数据来说明问题,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

1.定性分析法(1)概念

定性分析是从事物的大量现象出发,大量占有材料,经过分析和综合,找出其规律的方法。(2)意义

定性分析,能更深、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要揭示教育与经济关系质的规定性,必须以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为基础,进行艰苦的理论研究。(3)要求

定性分析法要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大量现象中,抽象出其本质的关系,概括出概念、范畴,进行推理和判断,形成理论,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修正。

2.定量分析法(1)概念

定量分析是对事物和社会现象的存在、发展、变化以及构成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成分、关系、空间排列等用数量表示其规定性的研究方法。(2)意义

教育经济学利用定量分析的意义在于引进量的概念,借助数学工具和方法探讨教育与经济相关的各种现象和数量变化规律,以便对教育经济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入、准确和科学。(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实证分析方法(1)概念

实证分析方法是一种以既定的社会行为为前提,分析和预测在这种前提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再生和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的方法。(2)意义

实证分析方法可帮助解决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问题。(3)要求

运用实证分析不能事先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作理论概括,以说明应该是怎样,而是首先描述一定条件下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并从此形式的运动中去找出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中把握运动规律。

2.规范分析法(1)概念

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规范分析力求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或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作出这种选择,而不做出另一种选择。(2)意义

规范分析对教育经济学研究有很大的意义,诸如教育的管理体制、立法、师资培养等问题,均属于规范范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因而做出选择,都必须以规范分析为前提。

3.二者的区别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对同一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不同方面的分析。(1)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强调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通过实际分析来验证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不涉及对事物本身的评价。(2)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强调价值的判断,不是先去检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而是先去验证行为本身是否合乎标准,然后才对其发展变化过程作出判断。

4.要求

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应把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结合起来,既要分析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也要分析二者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完整地把握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静态分析法(1)概念

静态分析是对某一时间点上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2)特点

静态分析法承认事物或现象的相对稳定性。(3)目的

教育经济学运用静态分析法在于,对某一时期的教育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考察,对其当时状况和特点做出分析。

2.动态分析法(1)概念

动态分析是对所研究的事物或社会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及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以寻找一定规律的方法。(2)特点

随时间的变动寻找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规律,或预测某些教育经济现象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发展变化,是在事物或现象运动中进行考察分析。(3)目的

①在进行教育经济学研究时,动态分析的目的是对某一时期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教育现象与经济现象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发生的变化,编制一定的数列进行分析。

②教育经济学是通过一定时间内教育经济现象数量、质量的运动变化趋向,来寻找一定规律的方法。

3.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变化和运动中,是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研究教育经济现象,应采取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四)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宏观分析法(1)概念

宏观分析是从整个社会或国家范围以及对社会事物总量的发展变化所作的考察分析方法。(2)意义

教育经济学应用宏观分析方法,是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角度对教育经济现象进行考察分析,或将一国发生的经济活动和教育活动总量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考察分析。(3)要求

教育与经济及其相互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发生的。教育经济学运用宏观分析法时,要将教育经济置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下考察。

2.微观分析法(1)概念

微观分析法是对所研究的单个事物或事物内部进行分析。(2)目的

教育经济学运用微观分析法目的在于对教育内部的经济现象,或某一教育单位、教育者、受教育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经济条件的变化进行考察分析。

3.两者之间的关系(1)教育活动都是通过微观教育单位进行的,微观教育单位的教育活动又是在宏观教育经济条件下进行,并受其制约的,二者互为前提和相互补充。(2)微观分析要以宏观研究为背景,要以宏观要求为原则。(3)宏观分析要以微观研究为基础,以微观内容为素材。

4.要求

只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才能开拓新的内容,取得好的效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好的方法。(五)社会科学研究的其他方法

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还包括国际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相关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

五、学习和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意义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于人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经济学作为教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可以丰富教育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内容,促进教育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发展。(一)为进一步确立和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供理论基础

1.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正在崛起,教育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3.教育经济学研究与教育相关的经济现象,揭示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关规律,并指导教育与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对建立教育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社会运行机制,实现社会经济的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还将促进人们对教育的价值观的转变,导致一系列教育观念的变革。(二)为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它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甚至影响到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2.教育事业在发展的同时,与经济不相适应的状况仍然存在,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机制尚未健全。完善我国教育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使两者相互匹配,仍然是现实要面对的任务。在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教育经济学者为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三)为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依据

1.教育发展的目标、规模和结构要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标、规模和结构的协调发展。只有协调发展教育才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教育自身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联系的基本途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科学合理地制定教育发展的战略和规划,更好地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为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投资效益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思路

1.当今世界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可用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则十分有限,尤其是在我国。

2.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人才,是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3.教育投资与效益的研究是教育经济学重点研究的内容,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对教育的相关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认清我国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问题的实质,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从而有助于提高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五)为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家庭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

1.管理的重心在决策,而决策的制定要做到科学化,在政府的宏观教育决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和管理中,要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充分及时的掌握信息。

2.对于家庭和受教育者个人而言,如何在就业和受教育之间做出选择,都有赖于决策者对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教育中投入和产出关系规律的认识,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从规律上给予回答。

3.教育经济学中的对策研究还可以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客观条件,给出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供决策择优。

总而言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于人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提高教育和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对于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教育经济学作为教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它可以丰富教育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内容,促进教育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发展。

1.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教育经济学的性质。

答:将教育经济学定位为教育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1)从教育经济学发展历史来看

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与经济学两门科学相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新兴学科。教育经济学并不是在产生,而是在发展中成为名副其实的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学向着经济学与教育学日益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使教育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既不从属于经济学科,也不从属于教育学科的独立学科,是21世纪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必然走向。(2)从教育经济学的含义来看

教育经济学涉及教育学和经济学两大领域,是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科。(3)从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来看

教育经济学既要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有关问题,又要运用教育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的智力开发等问题。

2.简述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1)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

①苏联教育经济学家

a.教育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的教育部门中所反映的生产关系特点,及其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其部门所起的特殊作用。

b.教育经济学研究劳动和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性。

②日本教育经济学家

教育经济学家金子元久认为,在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中,教育与经济的发展的关联一直是主要的关注点。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与所得分配逐渐成为另一个重要的研究侧面。

③我国经济学家

我国经济学家强调的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a.厉以宁教授观点

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在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科学。

b.杨葆焜教授观点

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主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c.其他学者观点

强调教育与经济关系中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2)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的学科

西方教育经济学家认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投资收益,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等。

①M.布劳格

M.布劳格在《教育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②《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教育经济学是关于社会,或就这整体以及个人在正规教育上的投资与收益的研究,它研究教育上的经济投入和产出的一般特征,教育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以及对教育进行经济计划时的各种着手方法。

③科恩

科恩在其所著《教育经济学》中提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不管使用货币与否的条件下,人和社会是如何选择使用紧缺的生产性资源在各种社会成员和集团中进行各类训练,发展知识、技能、智力和品德等等。”

④我国台湾学者

高希均先生在其主编的《教育经济学论文集》中提出:“教育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与原则到教育部门,特别侧重教育部门资源分配的效率、人力供需的配合、教育计划的制定,以及教育对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与公平原则所产生的短期与长期影响。”(3)其他提法

①厉以宁教授观点

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智力投资的社会经济功能和经济效果的科学。

②邱渊教授观点

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的经济性能,即教育的经济功效与经济条件。教育的经济性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a.对教育的节约要求;

b.教育的经济性能的存在方式。

3.教育经济学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和重点是什么?

答:不同的国家在教育经济学中有不同的研究问题(1)西方国家学者

教育经济学学科体系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是把教育作为可以带来价值增值的过程为出发点的。其整个学科体系结构是以“投资—生产—利润”过程为系统的,是把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完全等同起来,当作一个过程考虑的。其学科体系由四个部分构成

①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②教育投资;

③教育经济效力;

④教育经济收益。(2)苏联和东欧学者

苏联和东欧的教育经济学学科体系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从教育与劳动力、与干部专家培养的关系上来确定的。体系结构为:

①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②社会再生产体系中的教育;

③国民教育计划的制订和预测;

④培养专家和使用专家的问题;

⑤教育干部和教育工作人员劳动和报酬问题;

⑥教育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教育经费问题;

⑦教育的经济效率问题;

⑧对西方教育经济理论的评析等等。(3)英国学者

根据蔡增正对英语国家教育经济学的历史沿革的研究,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①狭义的人力资本概念;

②广义的人力资本概念;

③人力资本指标;

④教育成本与利益(回报);

⑤教育的内部效率;

⑥人力资源预测;

⑦教育经费来源;

⑧教育的外溢作用;

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4)我国台湾学者

①林文达先生观点

a.教育生产成本的理论及实际;

b.教育生产利益的理论及实际;

c.教育生产收益的理论及实际;

d.教育生产规模的理论及实际;

e.教育生产的其他理论及实际;

f.教育公平分配的理论及实际;

g.教育市场的理论及实际;

h.公共政策与教育财政生产及分配的理论及实际——教育财政的理论及实际;

i.教育与人力供需的理论及实际;

j.教育投资及教育发展的理论及实际。

②盖浙生先观点

a.有关教育与人力方面的问题;

b.有关教育与经济方面的问题;

c.有关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方面的问题;

d.有关教育供需方面的问题;

e.有关教育成本方面的问题;

f.有关教育投资方面的问题;

g.有关教育收益方面的问题;

h.有关教育投入与产出方面的问题;

i.有关教育财政方面的问题;

j.有关教育计划方面的问题。(5)我国大陆学者

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特殊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教育经济学研究首先必须明确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②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渐的系统化,其研究必须了解和熟悉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情况。

③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探讨教育经济学其他问题的理论基础。要把揭示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作为本门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

④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

在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人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如何解决好人力资本的形成、积累和发展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是教育经济学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

⑤教育的供给与需求

教育的供求关系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现实问题,影响到个体、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国家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供求问题是进一步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重要理论课题。

⑥教育与就业

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经济功能的大小有赖于教育培养的熟练劳动力或专门人才能否顺利就业,以及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大小。

⑦教育投资及其负担

教育要发展,最根本的物质保证是教育投资而教育投资的主体是研究教育投资的基础性理论问题,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⑧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

教育过程的进行,是以投入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为条件的,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效利用,是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教育经济学要研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包括二者的评价指标、计量方法、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等。

⑨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就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a.教育成本是政府部门、学校管理者、学生和家长以及研究人员等有关各方都非常关心的重要信息;

b.教育成本是政府制订学费标准,对学校拨款的重要依据;

c.教育成本是居民、学校和政府进行教育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d.教育成本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学校管理的有效工具;

e.教育成本是研究人员必需的基础资料。

⑩教育的经济效益

教育过程的结果,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当他们投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然会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包括社会的,私人的。教育经济学要研究教育的社会效益。

⑪学生资助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战略目标提出后,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旧的学生资助制度,不能满足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的需要。建立新的学生资助制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由此又构成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⑫教师的劳动与报酬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现者。教师的劳动是促进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但跟教师有关的所有问题以及如何确定他们的劳动报酬,我国现行的教师劳动工资制度、福利待遇等是教育经济学需要阐明的重要问题。

⑬教育预测与规划

对教育进行科学的预测,编制科学并符合实际的教育规划,对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4.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答:(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育经济现象具有质和量的特征,认识教育经济现象需要从质和量两方面出发来揭示其本质特征。用必要的数据来说明问题,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

①定性分析法

a.概念

定性分析是从事物的大量现象出发,大量占有材料,经过分析和综合,找出其规律的方法。

b.意义及要求

第一,定性分析,能更深、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要揭示教育与经济关系质的规定性,必须以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为基础,进行艰苦的理论研究。

第二,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大量现象中,抽象出其本质的关系,概括出概念、范畴,进行推理和判断,形成理论,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修正。

②定量分析法

a.概念

定量分析是对事物和社会现象的存在、发展、变化以及构成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成分、关系、空间排列等用数量表示其规定性的研究方法。

b.目的

教育经济学利用定量分析的目的在于引进量的概念,借助数学工具和方法探讨教育与经济相关的各种现象和数量变化规律,以便对教育经济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入、准确和科学。(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①实证分析方法

a.概念

是一种以既定的社会行为为前提,分析和预测在这种前提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再生和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的方法。

b.意义及要求

第一,运用实证分析首先描述一定条件下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并从此形式的运动中去找出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中把握运动规律。

第二,实证分析方法可帮助解决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②规范分析法

a.概念

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规范分析力求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或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作出这种选择,而不做出另一种选择。

b.意义

规范分析对教育经济学研究有很大的意义,诸如教育的管理体制、立法、师资培养等问题,均属于规范范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因而做出选择,都必须以规范分析为前提。

③二者区别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对同一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不同方面的分析。

a.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强调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通过实际分析来验证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不涉及对事物本身的评价;

b.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强调价值的判断,不是先去检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而是先去验证行为本身是否合乎标准,然后才对其发展变化过程作出判断。

④要求

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应把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结合起来,既要分析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也要分析二者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完整地把握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3)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①静态分析法

a.概念

静态分析是对某一时点上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b.特点

静态分析法承认事物或现象的相对稳定性。

c.目的

教育经济学运用静态分析法在于,对某一时期的教育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考察,对其当时状况和特点做出分析。

②动态分析法

a.概念

动态分析是对所研究的事物或社会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及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以寻找一定规律的方法。

b.特点

随时间的变动寻找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规律,或预测某些教育经济现象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发展变化,是在事物或现象运动中进行考察分析。

c.目的

第一,在进行教育经济学研究时,动态分析的目的是对某一时期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教育现象与经济现象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发生的变化,编制一定的数列进行分析。

第二教育经济学是通过一定时间内教育经济现象数量、质量的运动变化趋向,来寻找一定规律的方法。

③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变化和运动中,是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研究教育经济现象,应采取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4)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①宏观分析法

a.概念

宏观分析是从整个社会或国家范围以及对社会事物总量的发展变化所作的考察分析方法。

b.意义及要求

第一,教育经济学应用宏观分析方法,是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角度对教育经济现象进行考察分析,或将一国发生的经济活动和教育活动总量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考察分析。

第二,教育经济学运用宏观分析法时,要将教育经济置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下考察。

②微观分析法

a.概念

微观分析法是对所研究的单个事物或事物内部进行分析。

b.目的

教育经济学运用微观分析法目的在于对教育内部的经济现象,或某一教育单位、教育者、受教育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经济条件的变化进行考察分析。

③两者之间的关系

a.教育活动都是通过微观教育单位进行的,微观教育单位的教育活动又是在宏观教育经济条件下进行,并受其制约的,二者互为前提和相互补充的。

b.微观分析要以宏观研究为背景,要以宏观要求为原则;

c.宏观分析要以微观研究为基础,以微观内容为素材。

④要求

只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才能开拓新的内容,取得好的效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好的方法。(5)社会科学研究的其他方法

常用的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有国际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相关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是教育经济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5.试述学习和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意义。

答:(1)为进一步确立和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供理论基础

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②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正在崛起,教育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③教育经济学研究与教育相关的经济现象,揭示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关规律,并指导教育与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对建立教育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社会运行机制,实现社会经济的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④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还将促进人们对教育的价值观的转变,导致一系列教育观念的变革。(2)为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它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甚至影响到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②教育事业在发展的同时,与经济不相适应的状况仍然存在,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机制尚未健全。完善我国教育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使两者相互匹配,仍然是现实要面对的任务。在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教育经济学者为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指导。(3)为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依据

①教育发展的目标、规模和结构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标、规模和结构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教育才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教育自身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②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联系的基本途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科学合理地制定教育发展的战略和规划,更好地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4)为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投资效益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思路

①当今世界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可用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则十分有限。尤其在我国。

②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人才,是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③教育投资与效益的研究是教育经济学重点研究的内容,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对教育的相关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认清我国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问题的实质,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从而有助于提高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5)为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家庭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

①管理的重心在决策,而决策的制定要做到科学化,在政府的宏观教育决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和管理中,要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充分及时的掌握信息。

②对于家庭和受教育者个人而言,如何在就业和受教育之间做出选择,都有赖于决策者对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教育中投入和产出关系规律的认识,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从规律上给予回答。

③教育经济学中的对策研究还可以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客观条件,给出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供决策择优。

第2章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2.1 复习笔记

一、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

人们关于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思想萌芽于古代。

1.在我国,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发展教育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条件之一。(1)春秋初期,管仲认为教育是富国强兵之道,主张并实施教导民众制造和改进农具,传授冶炼技术配以其它一系列变革措施,从而使齐国国力大振。(2)春秋末期,孔子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大要素。(3)春秋战国时期,墨翟认为,生产的好坏及发展如何,对社会财富的增减和人们生活的苦乐息息相关。他主张要提高生产,必须施之以教。(4)战国时期,孟轲详尽地阐述过经济和教育的关系。他主张英明的君主规定民众的生产,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如果每一个人用全力养活自己生命都来不及,就不会有闲暇时间学习礼义。只有让每个人都可以吃得饱饱的,再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教导他们,那么,天下才能归服。

2.在西欧,教育经济的朴素思想在古希腊的柏拉图那里就有过论述。柏拉图《智术之师》一书认识到知识在生产工艺中的作用。

3.在漫长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生产劳动还基本上处于简单体力劳动阶段,人们不能充分认识到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社会财富上的意义,没有形成较完整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系。(二)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1.含义

古典经济学是代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具有一定科学成分的经济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7世纪下半期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时期,完成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和法国。

2.产生背景

这一时期,正值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1)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要求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掌握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2)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通过教育把科学技术转移到生产过程中去,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使教育成为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3)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注意到人的素质对生产力的影响关系,依据劳动价值的理论,对教育的经济意义作了论述。具体是说:

①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统计学家威廉·配第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认为由于人的素质的差异,他们所提供的生产力也是不同的。

②法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魁奈则认为人本身就是自己财富的第一个创造性因素。因而人的习惯、性格等对生产力状况和经济社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③亚当·斯密对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首次进行较为系统和较为专门分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a.他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受制于人们在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是人们受到教育和培训的结果。

b.明确地把人的才能和教育投入的费用看作资本。分析了劳动者素质的低下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进一步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的教育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1)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论,科学地揭示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决定着教育及其发展。(2)其唯物史观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为人们科学地揭示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2.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1)马克思是把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放在社会再生产中加以考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的有机统一。而劳动力再生产既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又是教育与社会生产的联结点。(2)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要从事生产,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为此,必须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

①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

通过教育可以把非熟练劳动力培养训练为熟练劳动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性质,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质量。

②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教育把简单的、一般性质的劳动力,加工训练为复杂、专门的劳动力,使教育成为培养和提高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基本手段和途径。

③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的能力,使工人适应于不断变换的劳动需求

大工业的本性客观地要求劳动者不能仅有简单的劳动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适应社会生产的应变能力。

3.劳动价值论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1)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马克思在揭示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说明复杂劳动之所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是由于教育和训练的结果。(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科学地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计量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指明了方向。(3)教育之所以能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其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教育可以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四)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1.产生

庸俗经济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和英国。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经济学,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占据统治地位。

2.代表人物(1)萨伊

萨伊被认为是斯密学说的继承者和在西欧大陆的传播者,有人称他为实证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是1803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他的主要观点有:

①他特别强调了人才,尤其是有特殊才能的企业家的作用。

②他认为生产也就是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大要素的配合、协作过程,而这些要素的配合、协作是由企业家组织、承担的。企业家对生产发挥着重要的特殊作用。

③他认为企业家是一种特殊的人才,必须具有的品质与技能包括良好的判断力、性格坚毅、精于计算、掌握管理技术等等。

④他把科学知识作为生产力的一个部分,作为劳动的一种来看待。认为人们在教育和职业培训上花费的费用的总和构成累积资本,这些人的报酬不仅包括劳动的一般工资,而且包括培训时所垫付的资本的利息。(2)穆勒

英国著名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代表作为《政治经济学原理》。他的主要观点有:

①他同意萨伊关于“劳动并不创造物品,而创造效用”的观点,但他不同意萨伊把生产无形产品的劳动也看作生产性的,折中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思想。

②他认为劳动产生的效用有三种:

a.固定和体现在外界物体中的效用;

b.固定和体现在人身上的效用;

c.并未固定或体现在任何物体中,而只存在于所提供的服务中,即给予一种快乐,消除不便或痛苦的效用。他认为直接而且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不是生产性的,而应从“物本”的偏狭角度回到广义生产性劳动观点上。(3)李斯特

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之一,于1841年发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李斯特在批评斯密、萨伊等人的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生产力理论:

①他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要重要得多。批评了以斯密等人为代表的所谓“流行学派”的看法。

②他把资本分为两类: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其中精神资本指的是人们对于前人在科学与艺术、智力培养、生产效能等方面的进步和一切发现、发明、改进与努力等累积结果的领会。

③他把工作划分为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这两种工作是相互依存的。

④李斯特不仅把人的才智,也把人的体力都视为“精神资本”,即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该论点对于教育经济学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五)新古典学派的教育经济思想

1.内涵

新古典学派,是指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以后,到20世纪初叶,在继承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基础上,利用边际主义经济学说和分析方法解析经济运行机制的各种学派。

2.产生

19世纪20年代,英国的斯坦利·杰文斯,法国的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几乎同时发表经济学著作。其理论体系的共同基础都是边际效用价值论,所用方法都倾向于主观心理和边际数量分析法,标志着新古典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

3.代表经济学家和思想(1)瓦尔拉斯

其著作《纯粹经济学要义》,较为完整地提出了新古典学派几乎全部的理论命题和基本分析方法,构建了新古典理论的基本框架。瓦尔拉斯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早明确正式使用“人力资本”概念术语解说资本和生产等经济运行原理的经济学家(2)阿弗里德·马歇尔

他于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折中了各家学说,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次综合。这部著作作为新古典主义理论体系的“经典”,支配了其后40余年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3)马歇尔

①在其主要经济学著作《经济学原理》中,他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张生产的要素,除土地、劳动、资本外,应该再加上教育的因素。

②他认为人是生产的主要要素和唯一目标,人类是生产问题的中心,也是消费问题的中心,而且又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③经济学要研究人的强壮、才能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实际上,他把人的问题和教育问题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④马歇尔把人的才能与其他种类的资本相并列,认为它们都是重要的生产手段,都是生产力提高的因素。

⑤他认为人的坚强、决心、精力和自制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是工业效率的基础,工业进步依赖于人们的道德、智力和才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