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856经济学综合基础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04:56:4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复旦大学856经济学综合基础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复旦大学856经济学综合基础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2005年复旦大学856经济学综合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产品生命周期

答: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又称“商品生命周期”,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是产品或商品在市场运动中的经济寿命,主要是由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心理的变化所决定。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回答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2提供曲线

答:提供曲线又称为相互需求曲线,表示一国想交换的进口商品数量与所愿意出口的本国商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它表明一国进出口的贸易意向随着商品的相对价格(交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提供曲线由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簇以及可发生贸易的各种不同相对价格推导出来。

二、选择题

1轮胎的需求弹性等于-1.3,而且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如果对轮胎生产征收每个轮胎1美元的税收,那么均衡价格将(  )。

A.不变,因为税收是在生产环节征收,而不是在消费环节

B.上升1美元

C.上升不足1美元

D.下降不足1美元【答案】C【解析】对轮胎生产征收每个轮胎1美元的税收,意味着生产成本上升,供给曲线上移一个单位,均衡价格必然上升。设需求弹性为E,E=-1.3,供给弹性为E,E>0,则每个轮胎1美元的税收中ddss消费者承担的税负为E/(E-E),即均衡价格上升1×E/(E-E)ssdssd<1。

2蛛网模型以(  )为假定前提。

A.需求量变动存在时滞

B.生产者按照本期的价格决定下一期的供给量

C.需求量对价格缺乏弹性

D.供给量对价格缺乏弹性【答案】B【解析】由蛛网模型的假设可知,商品供给是上期价格的函数,即生产者按照本期的价格决定下一期的供给量。

三、简答题

1用弹性分析法来分析贬值的时滞效应和J曲线。

答:(1)弹性方法是通过放松贸易乘数理论中关于价格不变这一前提假定,导入了出口需求弹性这一非常重要的概念,从而发现了利用出口扩张方法来消除贸易逆差的条件,从而改善国际收支。(2)弹性方法来调整国际收支会遇到与时间有关的时滞效应。时滞效应即调整时滞是指,当一国的货币当局采取使本币贬值的调整政策以后,实际部门的贸易量的调整需要有一个过程。这样,就会从本国汇率变动的瞬间到实际部门进出口数量的调整与随之而来的国际收支均衡的恢复之间产生一个时间上的差滞。这种时间差滞的存在使得国际收支的调节过程与汇率的变动在时间上并不是同步的,于是就产生了国际收支调整的J曲线。(3)J曲线的产生是由于一国的货币贬值或升值时,该国的贸易收支状况往往并不能立即改善或恶化,即当本币贬值时,经常项目收支状况的变动往往先恶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逐步得到改善。这种变动的轨迹呈J字形状,故称J曲线。因此,J曲线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在短期内进出口需求弹性|η+η|<1,本币贬值恶化贸易收XM支,而在中长期,|η+η|>1,本币贬值能使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得XM到改善。

2简述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的IS-LM-BP模型。

答:(1)IS曲线描述的是产品市场均衡时产出与利率的关系;LM曲线描述的是货币市场均衡时产出与利率的关系,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表示了经济处于内部均衡;BP曲线描述的是国际收支平衡下的产出与利率的关系,在BP曲线上经济处于外部均衡。如果IS、LM和BP曲线交于同一点,那么经济同时处于内部和外部均衡,如图1所示。

图1 IS-LM-BP模型(2)在资本完全流动的假定下,如果国外利率是既定的,则当国内利率高于国外水平时,资本就会无限地流入本国,就会出现大量的资本流入以及国际收支的盈余。反之,若本国的利率低于国外水平时,资本就会大量外流,就会出现国际收支赤字。分析表明,BP=0一定是一条位于国外利率水平上的水平线。在水平线以上的点对应国际收支盈余,以下的点对应国际收支赤字。(3)在资本完全流动的假定下,如果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那么此时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如果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那么此时货币政策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

3为什么说当代金融危机是一种系统性危机?

答:(1)金融危机不仅表现为汇率波动,还包括股票市场和银行体系等国内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和金融机构的经营困难与破产等。货币危机可以诱发金融危机,而由国内因素引起的一国金融危机也会导致货币危机的发生。(2)金融危机发生时,一般是由投机性资金流动带来的冲击引起的。投机冲击就其性质来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基本经济条件恶化时发生的,由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预期导致的;另一种则与经济基础无关,纯粹是由于心理预期的变化所带来的。此题中的当代金融危机更多的是指第一种。(3)之所以说当代金融危机是一种系统性危机,是因为现代金融危机的发生涉及到的环节之多和过去是不一样的。当代金融危机一般都会涉及到各个部门,首当其冲的是一个国家的外汇体制。其次涉及到了一个国家国内的各个经济部门,再次深入影响到各个生产性的部门。而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仍是因为这些部门的内部结构有些问题,否则国际游资亦不易轻易攻击。

4试述宏观政策目标及它们相互间的制约关系。

答:(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①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畴为4%。

②物价稳定,即把通胀率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总物价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通货膨胀率为零的状态,而是维持一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经济状态,一般指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十以下。

③经济增长,保持合意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是指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的。

④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对外经济目标,必须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使用;正确处理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矛盾。(2)货币政策目标的相互制约性

货币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既有相同也有相冲突的地方的。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这两者是正相关的: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经济下滑,导致失业增加。但除此之外,各个目标相互之间都有矛盾。

①目标之间的冲突首先表现在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的矛盾上。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所以按照菲利普斯曲线,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只有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某一适当的组合点,而不可能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②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是四大目标之间的另一有待协调之处。就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而言,经济的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原因也就是上面分析物价上涨与充分就业关系所说明的道理。

③经济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冲突还表现在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上。经济增长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要,同时由于国民收入增加带来支付能力的增强,一部分本来用于出口的商品被用来国内消费支出。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使出口的增长慢于进口的增长,这就可能导致贸易差额的恶化。就资本项目而言,要促进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在国内资金源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外资的流入,外资流入可能使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出现顺差,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贸易逆差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能使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共存。

④经济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冲突也体现在物价稳定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上。在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时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利率。但利率的降低,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有可能导致资本外流并使资本项目恶化。如果经常项目不能保持顺差或者这种顺差不足以抵补资本项目逆差的话,就可能使国际收支失衡。然而,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如果采取的是降低货币供应量而非降低利率的办法,那么外资可能继续流入,而且由于国内物价的下降和总需求的减少,经常项目可能因出口增加和进口而出现顺差。由此可见,物价稳定又并不总是与平衡国际收支相矛盾。

处理上述目标之间的冲突,无非是:第一,侧重于统筹兼顾,力求协调。第二,侧重于权衡或选择,视经济环境的需要而突出重点。由于对目标间冲突协调的难度看法不同,各国中央银行也就有着不同的政策选择目标。

四、论述题

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与市场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答:生产要素也称生产资源,它包括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各种因素或条件,既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也包括技术、知识、信息、专利和品牌等等。(1)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①价值的创造必须将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财富的生产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结合产物。使用价值的生产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②技术与管理不仅在具体产品生产中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也影响着价值量的大小。技术、管理等要素决定生产的效率,从而影响价值创造过程,乃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个别企业采用某种新的要素如新的工艺或技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它可以使其生产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降低,从而获取超额利润。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越来越大的决定于资本、技术、管理,甚至制度等因素。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力资本。现代经济学越来越重视管理和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或者说是管理、制度等生产要素对价值创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市场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的分配要采取要素分配的方式,这是由三个方面决定的:

①要素在社会财富创造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不意味着由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要素创造的使用价值只能分配给劳动,其他要素也应当参与分配。

②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特定的经济运行方式决定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共有的分配形式。只要市场经济存在,只要生产要素采取市场配置方式,则收入分配就必然采取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

③生产要素的重要性、稀缺性与属于不同所有者所有,决定按要素分配的普遍性。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必要性决定了它的重要性,而生产要素的普遍稀缺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无限的随意地得到。二者的结合,导致了人们对它的占有。这样,当生产要素再投入生产过程中时,必须经过其所有者的同意,并分给所有者相应的生产成果,即形成按生产要素的分配。只要存在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则一定存在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必然性。

五、计算题

1考虑一个具有如下行为方程的开放经济:C=c+cY-cr+01d2sdsdcW;I=b+bY-br;W=M+B;M=m+mY-mr;M=M;3012012_I=v﹢vY;X=X。这里,Y是产出;C是消费;G是政府支出;Ym01dd是可支配收入;r是利率;W是净出口,I是投资;B是债券;M是货s币需求;M是货币供给;X是出口;I是进口。假定税收=tY+T。m(1)请解释上述方程中的参数的经济含义。(2)在上述方程中,哪些是外生变量,哪些是内生变量。(3)推导IS曲线和LM曲线。(4)求解均衡产出。

解:(1)c是自发性消费部分,c是边际消费倾向,c是利率012对消费的影响参数,c是净出口对消费的影响参数。b是自发性投资30部分,b是投资对国民收入的敏感程度,b是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12m是自发性货币需求,m和m分别表示货币需求对国民收入和利率012的敏感程度。v表示自发性进口,v表示进口对国民收入的敏感程度。01t表示税收对国民收入的系数,T表示自发性税收。_(2)根据变量的经济学意义可知,c、b、m、v、X、c、c、000012sc、b、b、m、m、v、M、B和W都是外生变量;C、Y、r、312121ddI、M、I和Y都是内生变量。M(3)①推导IS曲线方程s

因为税收=tY+T,可支配收入Y=(1-t)Y-T,且W=M+dB代入消费方程可得:s

C=c+cY-cr+cW=c-cT+c(1-t)Y-cr+c(M01d2301123+B)

根据净出口的定义可得:_

NX=X-I=X-v-vYm01

由四部门均衡等式Y=C+I+G+NX可得IS曲线方程:

②推导LM曲线方程sds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M可得LM曲线方程:r=(m-M)/0m+mY/m。212_(4)根据(2)c、b、m、v、X、c、c、c、b、b、m、m、v、000012312121sM、B和W都是外生变量,设

则IS曲线方程可简化为:r=A+BY。00s

令C=(m-M)/m,D=m/m,则LM曲线方程可简化002012为:r=C+DY。00

联立求解IS-LM方程,可得:Y=(A-C)/(D-B)。0000

2假设一个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P=10-3Q,成本函数TC2=Q+2Q。(1)求利润极大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2)如果政府企图对该垄断厂商采取限价措施使其达到完全竞争行业所能达到产量水平,则限价应为多少?(3)如果政府打算对该垄断厂商征收一笔固定的调节税,以便把该厂商所获得的超额利润都拿去,试问该笔固定税的总额是多少?(4)如果政府对该垄断厂商生产的每单位产品征收产品税1单位,新均衡点如何?(5)试比较以上三种作法对消费者的影响。

解:(1)垄断厂商的利润函数为:π=TR-TC=(10-3Q)×22Q-Q-2Q=-4Q+8Q。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Q=8-8Q=0,解得:Q=1。

将Q=1代入P=10-3Q,得P=7;2

将Q=1代入π=-4Q+8Q,得π=4。(2)根据成本函数可得边际成本为:MC=dTC/dQ=2Q+2。

完全竞争条件下利润极大化的条件是P=MC,因此有:10-3Q=2Q+2;

解得:Q=1.6,P=5.2;2

将Q=1.6,P=5.2代入π=PQ-Q-2Q,得:π=2.56。(3)由(1)可知:垄断厂商的超额利润是4,当政府征收固定税拿走垄断厂商的超额利润时,政府应当使固定税等于4,此时垄断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4)如果政府对垄断厂商的每单位产品征收1单位的产品税,相应的使得MC曲线向上移动一个单位。因此,征税后均衡条件为MC+1=MR。

由需求曲线可得边际收益MR=10-6Q。代入征税后均衡条件,可得:(2Q+2)+1=10-6Q;

解得:Q=0.875。

将Q=0.875代入P=10-3Q,得P=7.375。2

将Q=0.875,P=7.375代入π=PQ-Q-3Q,得π=3.0625。(5)消费者能从第一种方法即政府迫使垄断厂商采取限价措施扩大产量中得到好处,因为他们能以较低价格买到较多商品。第二种方法即政府对劳动者征收一笔固定调节税,对消费者来说没有直接得到好处,因为价格和产量没有任何变化。第三种方法即政府对垄断厂商征收1单位的单位产品税,对消费者来说没有好处,反而受损。因为征收单位产品税后,产量下降了0.125单位,价格却上涨了0.375单位。这意味着垄断者把部分单位产品税通过提高价格转嫁给了消费者。以上三种方法都使厂商利润下降,尤其第二种方法使利润下降最多。

2006年复旦大学856经济学综合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虚拟资本

答:虚拟资本是以各种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够给其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则是由股票、外汇交易衍生出的,可以说是虚拟资本的进一步衍生。

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任何价值,而是对未来收入的一种索取权凭证。它是独立于实际资本之外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实际资本的纸质复制品,是虚拟的一种资本形式。虚拟资本的买卖价格不是依据其票面值,而是根据其预期收入来确定的。计算公式为:虚拟资本价格=预期收益/平均利率。虚拟资本的价格与其预期收益成正比,与平均利率成反比,而与实际资本的价值变动无直接关系。

2托宾q比率

答:托宾q比率是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率。这里的资本重置成本是在现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重新创办该企业的成本。股票的市场价值反映的是股票持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的价格预期。因此,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

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小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时,即q<1,说明买旧的企业比建设新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相反,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即q>1时,说明新建造企业比买旧企业要便宜,因此会有新投资。就是说,当q较高时,投资需求会较大。可以看出,投资是q值的增函数。托宾通过q值把金融市场和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推进了传统投资理论的发展。

3里昂惕夫之谜

答:按照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这样的观点下,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足,但劳动力相对不足(高工资率)的国家,因此,美国在生产、出口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具有相对优势,进口的则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进行经验检验,得出资本资源充裕的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多于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又大于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论严重违背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8分)

1某消费者对商品1和商品2的效用函数为min(3x,x),则在12该消费者看来,两种商品属于(  )。

A.不完全替代品

B.完全互补品

C.替代比例为1∶3

D.替代比例为3∶1【答案】B【解析】效用函数min(3x,x)表明商品1和商品2为完全互补品,12商品1和商品2只能以1∶3的比例组合消费。

2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下面哪些因素最可能使自然失业率永久下降?(  )(1)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削减(2)货币供给的增加(3)政府对劳动力重新培训的支出的增加

A.(1)、(2)、(3)

B.(1)、(2)

C.(2)、(3)

D.(3)【答案】D【解析】自然失业率是经济中存在的长期均衡的失业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不能降低自然失业率,但可以通过收入政策和人力资源政策来降低自然失业率。因此,政府对劳动力重新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活动会永久降低自然失业率。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资本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1)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两方面来考察。

①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有一定比例,一般说来,这个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的技术水平越高,每个工人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就越多;相反,技术水平越低,每个工人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就越少。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②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③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也就是说,资本有机构成是以价值构成来表示的,但是,这里的价值构成是必须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不是由技术构成变化所引起的价值构成变化就不属于有机构成的范畴。(2)资本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划分建立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概念的基础上。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理,活劳动是创造包括利润在内的新价值的源泉。马克思把用于劳动力的资本(即能够使价值量发生变化、使资本增值的资本)定义为可变资本,用v表示,以生产资料形式表现的资本(在生产中仅仅转移原有价值而不能创造新价值)定义为不变资本,用c表示。(3)资本价值构成与资本技术构成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一般来说,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却不一定是由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以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来表示的,它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2什么是生产价格?简要说明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意义。

答:(1)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2)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因此,价值规律就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就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作为价值规律的转化形式的生产价格规律。生产价格规律取代了价值规律发挥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

①生产价格规律调节资本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商品的供求经常是不一致的,资本在各个部门的分配也是极其不平衡的。当一个部门的商品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就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就有一部分不能实现;而在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就要高于社会生产价格,不仅能实现平均利润,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样,生产价格规律就通过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来支配着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不断流入和流出,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起着调节社会生产、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②生产价格规律调节着剩余价值在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各部门的生产价格经常同价值发生背离,因此,各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也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发生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就会多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反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就会少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样,生产价格规律就通过部门间的竞争、资本的转移,自发地调节着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使他们都能以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③生产价格规律自发地刺激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在一个生产部门里,生产价格是由该部门的平均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但是,在同一部门内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不同,个别成本价格不同,因此由个别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所形成的个别生产价格也就不同。而在市场上都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商品,生产条件好的企业,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因而能获得超额利润。这样,就加剧了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刺激它们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自发地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试用内部化理论分析吸引外商投资政策的效用。

答:(1)内部化理论是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一种应用。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取代市场的内部化行为来降低其市场交易费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这种国际性的内部化行为来降低其国际市场的交易费用。(2)跨国公司若能与发展中国家的本地企业合资或合作开展其跨国经营活动,不仅可以降低其市场交易费用,而且还可以实现租金的内部化。这些内部化租金包括:东道国合资或合作企业所提供的市场信息、销售网络、人力资本以及与东道国政府的关系等方面。所有这些,在跨国公司经营时都需支付高昂的成本才能得到,现在由于与东道国企业合作而被内部化了。(3)从上面分析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降低国际市场的交易费用。如果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能够使得跨国公司降低在本国市场的交易费用,那么该政策就是有效的;如果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不能使得跨国公司降低在本国市场的交易费用,那么该政策就是失败的。因此,吸引外商投资政策的主要效应在于降低跨国公司的市场交易费用,比如提供国内法律、法规咨询等等。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吸引外商投资也并非一定要给予许多政策优惠,更重要的是完善国内市场,降低跨国公司的市场交易费用。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论述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

答:(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即在产品生产中所耗费的人的体力和智力。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还有量的规定。商品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是用劳动时间衡量的。但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一是同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二是不同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同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同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包含以下三点内容:①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②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③在商品经济下,生产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再生产过程。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中等水平或部门平均水平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因此,每种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3)不同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一定时期,社会总劳动时间是一定的。社会总需求具有一定的结构,即对不同商品有一定的需求量,按商品的需求比例把社会总劳动时间分配给不同的商品,各种商品分配到的社会劳动时间即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照需求比例分配到各种商品的生产中去,每种商品的价值才能够顺利实现。

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直接影响决定社会必要劳动的生产条件。如果供给超过需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需要超过供给,劣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上升,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向下移动。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生产条件的变化实现的。(4)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价值。第一种劳动时间是价值决定的基础,第二种必要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实现。

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①角度不同,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社会生产条件角度说明价值决定,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社会需求角度说明价值的决定;②对象不同,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总部门的商品的价值。(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商品生产者的成败至关重要,现举例说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何决定价值,并使得价值实现的。假设一个社会需要100匹布,商品生产者生产一匹布花费的劳动时间分别为:6小时、9小时和12小时。假定生产一匹布花费9小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全社会花费在生产布上的最理想的总时间是900小时。9小时就是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900小时是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在900小时内,社会生产了150匹布,那么每一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为6小时。如果分配给布的生产时间变为120小时,那么每一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2小时。可见,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单位商品的必要时间,而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一类商品的必要时间。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宏观角度规定了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通过本币升值来平衡经常项目的国际收支均衡?

答:当经常项目顺差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失衡时,应该通过本币升值来降低经常项目顺差,进而平衡国际收支。(1)国际收支与经常账户

国际收支账户有两个基本账户:经常项目账户和资本项目账户。国际收支差额等于经常项目差额加上资本项目差额。如果经常项目顺差等于资本项目逆差,那么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因而不需要做出政策调整来调节经常项目的失衡;如果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是顺差,这就是国际收支双顺差,比如中国目前的国际收支状况,那么国际收支就是顺差。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此时有必要调整政策来平衡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

但是,国际收支平衡应该是一个战略目标,而不是一个战术目标。换句话说,不应该追求国际收支绝对平衡,而应该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保持适度的经常项目顺差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有利的。(2)经常项目顺差对经济发展的好处

①经常项目顺差使得国家拥有一定的国际储备资产,有利于保持本国货币币值稳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②经常项目顺差使得对本国产品需求增加,从而促进国内生产,增加国民收入。生产的发展必带动国内企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

③经常项目顺差在促进本国生产的同时也解决了本国劳动就业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劳动力充裕,普遍的存在较高失业率。经常项目顺差在促进生产的同时增加了对劳动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国内失业率。

从以上分析来看,适度的经常项目顺差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实践。现在学界有一个观点是: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国。其理论基础也就在于此,一定的经常项目顺差带领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3)但是经常项目顺差并非越高越好,凡是超过一定的限度都是有害的。目前,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给中国经济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①持续的高额贸易顺差加大了贸易摩擦,美国、欧盟、日本等加大了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

②高额的贸易顺差使得基础货币中的外汇占款比例很大,使得贸易部门更容易获得信贷,从而资源向贸易部门集中。这恶化了中国经济结构,加大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

③高额的贸易顺差也降低了国民物质福利。

综上所述,当经常项目顺差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失衡时,应该通过本币升值来降低经常项目顺差,进而平衡国际收支。

五、计算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设两寡头厂商面对的市场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分别为:P=802-0.4(q+q),C=4q,C=0.4q。求竞争均衡、古诺均衡和121122串谋均衡下的各厂商产量和利润。

解:(1)在竞争均衡条件下,寡头1、寡头2的边际成本分别为MC=4,MC=0.8q。122

由竞争均衡的条件MC=MC=P可得:P=4,q=185,q=5。1212

所以,寡头1、寡头2的利润分别为:π=4×185-4×185=0;12π=4×5-0.4×5=10。2(2)在古诺均衡条件下,寡头1的利润方程为:π=Pq-111C(q)=[80-0.4(q+q)]q-4q。111211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有:(80-0.4q)-0.8q=4;21

可得:寡头1的反应函数:q=95-q/2①12

同理寡头2的反应函数:q=50-q/4②21

联立①、②式可得:q=80,q=30,p=36。12

所以,寡头1、寡头2的利润分别为:π=36×80-4×80=122560;π=36×30-0.4×30=720。2(3)在串谋均衡条件下,两寡头串谋均衡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函数是:2

Max π=[80-0.4(q+q)](q+q)-4q-0.4q121212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有:80-0.8(q+q)=0.8q;12280-0.8(q+q)=4。12

可得:q=90,q=5,p=42。12

所以,寡头1、寡头2的利润分别为:π=42×90-4×90=123420;π=42×5-0.4×5=200。2

2假定行为人的效用函数为:t

u′>0,u″<0,其中,C代表t期的消费,β代表行为人对消费的t一种时间偏好,0<β<1。行为人面对的生产函数为:Y=f(K),f′tt>0,f″<0,K=I+(1-δ)K,其中K、I和Y分别代表t期的资t+1ttttt本、投资和产出。行为人面对的预算约束为:Y=f(K)=C+I。tttt请问:(1)δ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它的取值一般在什么范围,为什么?(2)请描绘行为人的最优化选择问题;(3)尝试求解最优化的一阶条件并解释其经济含义;(4)结合以上问题解释什么叫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为什么宏观经济学模型应与微观经济学基础相容。

解:(1)δ表示资本折旧率,且0<δ<1。在生产过程中,资本肯定会被消耗,但是在一期内资本又肯定不会被完全消耗,所以0<δ<1。(2)将K=I+(1-δ)K整理成I=K-(1-δ)K,代入t+1tttt+1tY=f(K)=C+I可得:tttt

Y=f(K)=C+K-(1-δ)Ktttt+1t

对该差分方程求和可得:

整理可得:

所以,消费者行为最优化选择的数学形式为:(3)根据(2)中消费者行为的最优选择问题构造拉格朗日函数:t

由此可知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F/∂C=βu′(C)-λ=0;tt

两期消费之间的关系为:[u′(C)]/[u′(C)]=β。tt+1

即相邻两期的消费的边际效用之比为时间贴现率。这意味着消费者在不同时期的消费与时间偏好有关。(4)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指:宏观经济变量应该通过微观个人的最优化行为推导而出。在本题中,宏观消费是通过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得出的,而不是像凯恩斯那样,直接假设消费是国民收入的一个比例。在求解出消费后,就可以求解资本存量、投资和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宏观经济现象是对微观经济行为人行为的加总,宏观经济模型得出的结论不能和微观经济学基础相矛盾,而必须是相容的。

2007年复旦大学856经济学综合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超额利润

答:超额利润指企业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该生产部门的一般水平,其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商品,就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当新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被普遍采用时,商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就因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而下降,原来采用新技术及先进管理方法的企业就不能再获得超额利润。但另一些使用更加新的生产技术的企业,又会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刺激生产者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但又有使生产者为了保持超额利润而保守技术秘密、阻碍生产和技术发展的一面。

2国际收支的J型调整曲线

答:贬值的时滞效应是指,当一国的货币当局采取使本币贬值的调整政策以后,实际部门贸易量的调整需要有一个过程。本国汇率变动的瞬间到实际部门进出口数量的调整与随之而来的国际收支均衡的恢复之间产生一个时间上的差滞。贬值的时间差滞的存在使得国际收支的调节过程与汇率的变动在时间上并不是同步的(汇率调整在前,贸易收支调整在后),于是便有了著名的国际收支调整的“J型曲线”。

图1 J曲线

如图1所示,假定在t时期,本国存在较为严重的经常项目的逆0差,即TB为负。为了平衡本国的国际收支,货币当局决定实行货币贬值。但是,在本国货币贬值的最初时期,由于大量在贬值前就已签约的贸易合同的存在,因此,在这个时期,本国货币的贬值是不会立即对本国贸易量,从而对本国的国际收支产生影响的。如果该国所有贸易合同的期限都是相同的,那么该国的国际收支只有到t时间签署1新的贸易合同时才能得到改善,也只有在t时间才能得到平衡,并逐2步进入经常项目顺差的领域。

二、选择题0.5

1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ln(x+y),同时消费者所面临的商品空间由商品x和商品y构成。在二维的商品空间中,如果我们以y的数量为纵轴,以x的数量为横轴,那么消费者在此商品空间中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  )。0.5

A.-1/(2x)0.5

B.-(y+x)/(2x)0.5

C.-1/(2x+1)0.50.5

D.-(y+x)/(2yx)【答案】A【解析】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两种商品边际效用比值的负数。由效-0.50.50.5用函数得MU=0.5x/(x+y),MU=1/(x+y)。因此,无xy0.5差异曲线的斜率k=-MU/MU=-1/(2x)。xy

2地主A拥有一块土地的所有权,他雇用农民B和C在其土地上进行生产。地主A和农民B、C订有合约,根据合约,地主A每年支付农民B和C一个固定工资W。对此,经济学家Cheung认为,固定工资加土地产出提成的合约形式能更好地激励农民努力劳动,同时还有助于地主和农民之间进行恰当的风险分担。请问Cheung所提出的合约形式期望解决以下哪种问题?(  )

A.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B.搭便车(Free Rider)

C.信息甄别(Information Screening)

D.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答案】A【解析】农业生产的一个特征是:地主监督农民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投入非常困难,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因为地主无法监督农民生产中的行为。但是如果采用固定工资加土地产出提成的合约形式,那么农民的收入就与他的劳动付出相关了。农民投入劳动多一点,产出过一点,提成也就多一点。因此,农民会更加努力劳动。因此,固定工资加土地产出提成的合约形式解决了固定工资所导致的道德风险。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货币的出现改变了商品交换的形式,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答:(1)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亦即交换价值。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①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偶然的商品交换关系。用公式表示为:一只羊=4把斧子。其中,前一种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后一种商品处于等价形式上。前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被后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所表现。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从商品界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反映着对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交换困难的解决。

③一般价值形式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任何商品的交换,都必须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为媒介方能完成;第二,由于商品价值的表现既简单又统一,所以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一本质属性得到了完全的表现。

④货币形式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金属即黄金或白银上。货币形式同一般等价形式的区别是: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而在货币形式中,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金银来充当。(2)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就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中个人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矛盾获得解决,对商品购买者来说,他用货币购买有特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只是个人过程;而对商品出卖者来说,他要把自己的商品实现为作为价值化身的货币,是一种社会过程。由于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这一基本职能,使商品交换出现了买和卖两种行为,打破了商品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可能会引起买卖脱节,从而加深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诱发经济危机;另外,因为货币具有支付手段职能,所以会形成一系列支付关系的链条,如果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断裂就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因此,货币的出现改变了商品的交换形式,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2简述需求偏好变化时的产业内贸易模式。

答:产业内贸易是一种不同于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贸易模式。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资源禀赋的差异是贸易的基础,而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和需求多样化、垄断竞争也会引起贸易。一般而言,由这三个因素形成的贸易称为产业内贸易。(1)需求偏好变化时的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基础是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通过生产规模扩张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即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市场容量有限,厂商无法获取全部的规模经济。如果能够拓展国外市场,扩大产量,那么可以获取规模经济。因此为了获取规模经济,必须扩大市场容量,降低平均成本。(2)规模经济引起的贸易模式

假设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这里的完全相同包括生产技术、消费偏好、规模、资源禀赋等方面。规模经济使得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根据这个假设,两个国家进行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合作,则可以把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加总,得到世界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规模经济与贸易

世界无差异曲线为I,帕累托均衡点为E点(M,M),11max2max整个世界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如果两国不实行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那么单个国家的均衡解为(M,M),世界的均衡解为1020(2M,2M),由于两国都存在规模经济,所以:2M<M,1020101max2M<M。所以,新均衡解E低于专业化生产的均衡点E点。因202max1此规模经济丧失,世界福利下降。(3)需求偏好变化时的规模经济产业内贸易模式

现在假设一国(简称甲国)的需求偏好不变,另一国(简称乙国)的需求偏好发生变化,假设乙国居民更偏好于商品M,因此世1界对商品M的需求增加,对商品M的需求减少。尽管需求偏好不完12全相同,但是这不改变世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即供给结构不发生变化。因此,根据简单的供求理论可知商品M的价格上升,商品M的12价格下降。根据需求偏好相同时的逻辑可以证明,需求偏好不同的条件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仍然使得甲乙两国和世界总体的福利水平都高于封闭经济条件的福利水平。

但是,不同国家从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中获得的收益是不同的。假设由于历史因素,甲国专业化生产M,而乙国专业化生产1M。由于M的价格上升,因此,与需求偏好相同相比,甲国的福利21水平上升,即其福利水平既高于封闭经济的福利水平,也高于需求偏好相同下的福利水平;由于商品M的价格下降,所以乙国的福利水2平下降,但是仍然大于封闭经济的福利水平。*e

3卢卡斯供给曲线y=y+α(p-p)表明,当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物价水平时,实际产出将高于自然律水平,即实际产出和实际物价正相关。你能想出几种可能的机制解释这种关系?请简要说明。

答:(1)卢卡斯供给曲线是在理性预期假设下推导出来的。理性预期指经济活动参与者利用所有掌握的信息来预期经济变量。参与者利用理性预期并不表示他不会犯错,而是说他不会重复犯错。(2)实际产出和实际物价正相关的一个可能机制是:厂商在观察到自己产品价格变化时,他不能确定是总价格水平发生了变化,还是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因此他会认为总价格水平发生了部分变化,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也发生了部分变化。现在假设,厂商观察到了自己产品实际价格比预期价格高,由于他不能确定是总价格变化,还是相对价格变化,所以他会认为相对价格上升了一点,总价格上升了一点,因此他会增加产量,这就是不完全信息模型。(3)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物价水平时,实际产出将高于自然律水平,这个结论的另一个可能机制是:由于工人并不能掌握关于物价ess水平P的全部信息,他总是根据W/P决定劳动供给,即L=L(W/eeeeeP),因为W/P=(W/P)(P/P),当P>P时,W/P>W/P,即工人的预期实际工资高于真实的实际工资,他们会扩大劳动供给,使产出与价格水平同向变动。

四、论述题

1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答:(1)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理,活劳动是创造包括利润在内的新价值的源泉。马克思把用于劳动力的资本(即能够使价值量发生变化、使资本增殖的资本)定义为可变资本,用v表示;以生产资料形式表现的资本(在生产中仅仅转移原有价值而不能创造新价值)定义为不变资本,用c表示。(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即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生产资料中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和新价值的创造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3)当剩余价值不被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成了利润(p)。利润本质上是剩余价值。利润率(p′)是指利润同生产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p′=p/k=m/(c+v)。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4)从上面的定义看来,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越高。即同量资本由于投资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而有不同的利润率,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部门的利润率的高低差别确实存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这就是平均利润,从而形成社会平均利润。

①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是利润平均化的前提。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应是利润率高低不同。那些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比较高,反之则较低。即同量资本由于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而有不同的利润率,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利润既然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因而利润在数量上就要同全部资本相联系,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在现实经济中,各部门的资本家,无论从事哪一种商品生产,都能够大体上获得与他们的资本量相应比例的利润,即同量资本应获得同量利润。

②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或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其利润率不同。在利润率不同的情况下,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这同资本的本性相矛盾,于是便发生了资本的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种转移必然引起各部门生产比例的变化,进而引起各部门的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最终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新的资本的涌入,生产的扩大,商品的增加,价格的降低,其利润率必然趋向于下降;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许多资本的撤出,生产的缩小,商品的减少,价格的上涨,其利润率必然趋向于上升。资本转进转出,不断分配,直到各个部门能够大体上形成平均利润率的时候才会大致地停止下来。平均利润率形成后,资本家就可以实现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

③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被各个部门的资本家重新分配的过程。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资本有机构成高或资本周转慢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率高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快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量低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但是就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量同剩余价值总量相等。因此,不同剩余价值率的产业部门获得的利润率是相同的,都获得平均利润率。

综上所述,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原因是: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形成的机制是:竞争引起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

2国际分工的发展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答: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1)国际分工的演变

国际分工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纵向分工和横向分工。

①纵向分工是国际分工的初期阶段,它是不同国家在产业间进行分工。在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内扩张的早期,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工业技术的优势,其他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工业产品生产,去换取其他国家的初期产品,比如农产品、矿产品等。

②横向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高级阶段,它是不同国家在产业内进行分工。在二战后,国际分工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前欠发达国家经过一段时间,工业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新发展起来的国家努力进行产业升级,在同一个生产领域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争。(2)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①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国际分工的发展呈现着一种正相关关系,即在国际分工发展比较快的时期,国际贸易发展得也比较快;相反,在国际分工发展缓慢时期,国际贸易发展也较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

②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各贸易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与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有关。国际分工历史表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

③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即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及其在总的商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国际分工发展的作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为:

a.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

b.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

c.中间性机械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

d.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④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国际分工可使分工参与国扬长避短,并有利于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社会劳动,提高世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