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史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07:06:4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9年中国史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019年中国史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说明:本书凡批注“回忆版”的真题为考生根据记忆书录,部分题目的表述与原题可能稍有出入,但大体能够体现原题之意,极少数题目甚至可能因考生遗忘而佚失;另外,尽管查阅了大量专业资料文献,限于编者水平,所做答案仅为一家之言,望学员酌情参考并给予指正。以上事项敬请学员知悉。最后,本书答案详解参考并援引了大量相关的经典教材及期刊文献的学术成果,在此深表感谢!

2014年厦门大学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中国史部分)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

1八王之乱

答:八王之乱是指西晋皇族内部因争夺政权而引发的动乱。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贾皇后为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进来,历时16年之久。306年东海王另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得五胡乘虚而入。

2元祐更化

答:“元祐更化”是指北宋元祐年间反变法派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年)春,宋哲宗即位,其祖母宣仁太后执政,起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等人,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学校停止使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教材,篡改熙宁、元丰时的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因这一事件发生在元祐年间,故史称“元祐更化”。

3更名田

答:更名田是指清初政府将明代宗室藩王所遗田产改归原耕种佃农所有的土地。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下令,将明藩王庄田免价给予原来佃农耕种。佃农改为民户,田地永为世业,号为更名田。更名田散布在许多省份,数目约为十六万顷,对于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及开荒是有积极作用的。

4京师同文馆

答:京师同文馆是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1862年,恭亲王奕䜣等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是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的学校;在外国语言文字方面,先后分设了英、法、俄、德、日五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5《学衡》

答:《学衡》是1922年1月创刊于南京的学术刊物。主要撰稿人为学衡杂志社主要成员吴宓、梅光迪、胡先辅、肖纯锦、缪风林等,他们当时大多为南京大学教员,且大都留学欧美,曾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故以“学贯中西”自诩。该刊的宗旨和态度是“研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该刊从创刊至终刊,坚持用文言文,曾掀起一股复古之风。他们反对以白话代替文言,反对语文合一,尤其反对用白话作新诗。发表在刊物上的部分文章,如王国维、陈寅恪、汤用彤等人的译著,颇有学术见地和史料价值。

二、论述题

1汉武帝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汉武帝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1)政治上

①内朝制度:设置新的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中朝(内朝),由左右亲信在内任职,与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相对,九卿可越过丞相直接上报中朝,本来集决策、司法、行政的丞相相权被大大削弱。

②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作为监察区,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推恩令: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为列侯,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中央直接辖区扩大,中央集权加强。

④酎金夺爵:即以缴纳祭祀金成色分量不足为名,削侯百余人的事件。

⑤附益之法:即限制诸侯王与士人交往,不得招结宾客的规定,也削弱了王国力量。(2)经济上

①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为全国法定币制,加强了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②实行盐铁官营,稳定物价,充盈国库,增强中央经济实力。

③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加强地方向中央的物资运输。(3)思想上

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尚法(内儒外法),新儒学体系强调皇权的至高地位,虽然限制了人民思想发展但有利于国家安定,中央集权加强。

②推举贤良,启用寒门,大量选拔人才,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和任用,防止官员结党营私。(4)民族关系上

①卫青、霍去病出兵匈奴,经过十年的军事反攻,从此漠南无王庭,消除匈奴对边境的威胁。

②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与西域国家开展贸易往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③开发管理西南地区,设郡、对侯封王赐印,扩大了中央政权的影响范围。

④进军南越,设立南海等九郡,扩大中央领土,加强中央集权。

2论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资本。

答:(1)概念

国家资本,是原先的官僚资本的主体。官僚资本是个通俗名称,原义并不明确,它的实质,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在这些不同政权(清朝、北洋、国民党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其内涵界定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掌权大官僚的各种企业投资。官僚资本是利用政治特权、主要通过在商品流通和金融领域的掠夺,进行财产再分配的资本原始积累形式。(2)发展历史

①19世纪后期清政府洋务派大官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政治、经济、生活、思想、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内部也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洋务派”在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占据了政治主导地位,其首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因学习利用外国先进技术而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为了巩固其在政治上的主导地位,“洋务派”以政府的名义兴办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等。这些企业一般以“官办”或“官督商办”的形式出现,采取大机器生产,但其经营管理却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这就是最初的官僚资本。

②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窃取政权,他们以“总统”“总理”“总督”等身份,恃仗军力,独霸一方,为了增加实力,不仅以官办形式投资经营企业,而且还有官僚私自兴办企业,其对外国资本的依附性和买办性日益明显。

③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逐渐形成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利益集团,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他们一方面依靠美英帝国主义垄断财团为靠山,另一方面利用其国家权力发展官办及私办的资本企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到1941年底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解放战争时期更是变本加厉地压制民族资本,对人民进行大肆的搜刮与掠夺,据统计,在四大家族当权的二十多年中,他们集中了价值达一百万万至二百万万美元的巨大财产,牢牢把持着全国的经济命脉。

④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成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保证。后又通过《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企业中公股公产清理办法》及关于没收私营企业中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及反革命分子股份及财产的指示,将原国民政府及其国家经济机关、金融机关、前敌国政府及其侨民在企业中的股份及财产和依法没收归公的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等在企业中的股份及财产,均收归人民政府所有,彻底清查处理隐藏在民族资本企业中的官僚资本。至此,没收官僚资本的任务彻底完成。(3)影响

官僚资本是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产物,有其产生的合理性,其以“开明”的面目接纳外来资本和工业技术,特别是在其产生的初期尤其如此。

①积极影响

官僚资本是一种近代的经济形态,提倡利用西方的技术,发展大机器工业和商业,冲击着自然经济的解体,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近代化。“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打着“自强”的旗号,并且在反侵略的道路上也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他们提倡西学,无论是官僚资本出现的初期,还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他们都在不断把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生活方式等带到国内,可以讲在特定情境下他们也扮演着西方文明使者的角色。

②消极影响

官僚资本的建立目的是维护集权官僚制,谋取个人及其家族的私利,并未考虑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发展,阻抑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反动、最腐朽的阶级。他们往往拥有政治特权,而为了维护其特权,反对政治改革,进而阻碍社会发展。他们损害公平,危害社会稳定。因为官僚资本家通过权力获得大量的社会资源,这样社会财富就被少数官僚资本家占有了,必然导致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损害社会整体上的公平性,容易带来社会不满情绪累积,不安定因素增加,进而危害社会稳定。此外,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相勾结,出卖国家利益,充当列强在华的利益代言人,对人民进行残暴的专制独裁统治,具有强烈的卖国性与反动性。官僚资本主义追求暴利的天性,它的非市场竞争性、垄断性,使得官僚资本能够以低成本获取社会资源,或者垄断资源,进而获得暴利,而这种暴利既不是通过竞争来获得,也不是因为官僚资本创造了足够多的社会财富,本质上是对其他社会团体创造财富的掠夺,官僚资本主义的暴利,绝大部分是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实现的,而不是自己创造的。另外,官僚资本占有了超过自己创造财富的其他团体的财富,而这种财富并非通过技术进步获得的有效财富,所以官僚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社会整体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削弱其他资本的发展能力,必然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官僚资本的高获利能力,致使资源向其集中,进一步加速了垄断。在思想文化上,他们保守、专制、独裁,反对民主进步,一方面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另一方面又有崇洋媚外的色彩。官僚资本通过权力实现对社会财富的占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2014年四川大学650中国通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部分答案

一、请对下段文字断句,并翻译成白话文

昔者夫子闵王道之缺傷斯文之墜靜居以歎鳳臨衢而泣麟于是就大師以正雅頌因魯史以修春秋舉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揉勸戒褒見一字貴踰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钺然睿旨存亡幽隱經文婉約丘明同時實得微言乃原始要終創爲傳體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于後實聖文之羽翮記籍之冠冕也

1断句。

答:昔者夫子闵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静居以叹凤,临衢而泣麟;于是就大师以正雅颂,因鲁史以修春秋,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揉劝戒;褒见一字,贵踰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然睿旨存亡幽隐,经文婉约;丘明同时,实得微言,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

2翻译。

答:从前孔子忧虑王道的衰微,伤感周代礼乐文明的败坏,在平时想到凤凰不来而感叹,看到麒麟出现而悲泣不已。于是他从卫国回到鲁国后,就请教乐官订正《雅》《颂》的音乐,借用鲁国的历史撰修《春秋》,举出事实的得失来加以指斥和赞美,引证国家的存亡来作为劝告或箴戒。在《春秋》里,一个字的褒扬,比坐官车戴官帽还要难以见到;哪怕是片言只语的贬抑,就比受刀斧的诛戮还要耻辱。但《春秋》的旨意精深,经文委婉简练。左丘明与孔子同处一个时代,确实领会到孔子的微言大义,全面系统地探讨事件的始末,创作了《春秋左氏传》。传,就是转的意思。转述《春秋》的用意,转授给后代,它实在是《春秋》的辅助读物,历史记事文章中的佼佼者。

二、简答题

1简述唐代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答:(1)安史之乱是影响南北经济地位消长的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黄河流域成为藩镇割据混战的角逐场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缓慢。(2)江南地区相对比较安定,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乱,大量南迁,使南方不仅增加了劳动人手,还获得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所以唐朝后期,南方的经济发展迅速,逐渐超过了北方。(3)唐代中后期南方人口的增长、南方土地的充分利用(轮作制、江南地区水田的开发、优化土质)、水田耕作、栽培技术的提高等也是唐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表现。

2清前期在边疆地区施行的不同于内地行省的统治措施。

答:(1)东北地区

在东北地区,清廷实施军府制,设奉天将军驻盛京(沈阳),吉林将军驻吉林,黑龙江将军驻齐齐哈尔。又分设总管、副都统等机构,加强管理。对于边远地区黑龙江下游、库页岛等地未入旗籍的少数民族,则沿用当地旧制设乡长(喀喇达)和姓长(噶珊达)。清政府还在黑龙江两岸和额尔古纳河设卡伦,建立常规巡边制度,加强对俄国的防范。(2)蒙古地区

在内外蒙古地区,均实行札萨克制,即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划分为旗,旗是基本行政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旗有札萨克(即旗长),盟有盟长。札萨克为世袭之职,盟长则由中央任命。此外,中央又派大员驻在各要地,以加强控制。此外,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设察哈尔、热河都统、绥远将军,在外蒙古地区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库伦办事大臣等,以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理。(3)新疆地区

在新疆地区,乾隆征服准噶尔及回部后,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设伊犁将军,驻惠远城(今霍城东南);又设参赞大臣为辅,总理天山南北路之军事、政治、边防诸务。在天山南路地区,也就是在回部(维吾尔族)地区,于喀什噶尔(今喀什市)设参赞大臣,节制天山南路各城。伯克,由维吾尔贵族充任,以管理各城事务,但废除原有的伯克世袭制,伯克可随时升调,其制与内地的官制基本相同。(4)西藏地区

乾隆年间,清廷提高了驻藏大臣的职权,明确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地位平等。西藏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长官及各大寺庙的管事喇嘛,都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简选。西藏的对外联系,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办理。达赖、班禅的财政机构的一切收支,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达赖、班禅的继承人问题,也必须由驻藏大臣监临决定。乾隆帝特创金本巴瓶制度,在大昭寺内设一金本巴瓶,规定达赖、班禅及大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须由诸喇嘛当众于金瓶内抽签,并由驻藏大臣或理藩院尚书亲临监督确定,以避免地方上层贵族操纵,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控制。(5)西南地区

清初对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是沿袭元、明的土司制度,即以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当地的土官,文职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武职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等。自明朝以来,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消弭土司之患,即开始改土归流,就是废除世袭的土官,改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清朝一直不断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但集中地、较大规模地改土归流,是在雍正一朝。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清政府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通过招抚和镇压相结合的办法,在少数民族众多的广大西南地区进一步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将很多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司改为流官。清廷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纳粮当差等,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西南边防及巩固国家统一。

3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

答:(1)创办军事工业

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是从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和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所洋炮局开始的。但这些军事工业均属草创,规模很小,几乎没有使用机器。真正的近代军事工业是从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丁日昌的积极倡议下,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开始的。从1865年到1890年,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1个军工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2)发展民用工业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其中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邮电等交通运输事业。自70年到90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除少数采取官办方式,个别的(如湖北织布局)一度采取官商合办方式外,其余企业都采取了官督商办的方式。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是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官督商办民用企业。(3)编练海军

1874年,日本派兵侵略台湾,在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引起了极大震动。经过半年多的讨论,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终于达成共识,确立了加强海防的方针,任命沈葆桢和李鸿章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宜,每年从海关税、厘金项下拨解经费。清政府一开始即以创建北洋海军为重点,筹建海军主要由李鸿章负责。海军舰只除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制造外,主要购自英、德两国。至1894年,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船舰六七十艘,已具有相当规模。

4试论19世纪中后期中国思想文化变迁(学术思潮转变)。

答:(1)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认为,西方的长技主要体现在战舰、枪炮、养兵练兵的方法等军事方面,主张建立造船厂、火器局,制造各种兵舰枪炮。魏源的《海国图志》及其所表达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开辟了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新方向,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2)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70至90年代,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出现了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早期维新思想。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其代表性著作分别为《弢园文录外编》《筹洋刍议》《适可斋纪言纪行》《盛世危言》。他们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要求实行某些政治经济的改革。(3)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其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

三、论述题

1论述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

答:(1)重要城市的新增加

三国鼎立,在各种因素的促进下,一批新兴的重要城市开始出现。比如曹魏,东汉临时的都城许县(曹魏代汉后改名许昌,今河南许昌市),魏国自身最初的都城邺县(今河北临漳县),曹操家族的故乡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与洛阳和长安并称为“五都”。在蜀汉,汉中(今陕西汉中市)的重要性大为提高,成为诸葛亮北伐的大本营。(2)经济发展的新开拓

三国是竞争时代,各国在经济发展上都有新开拓。比如曹魏,广泛开展屯田;蜀汉在成都平原加强古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孙吴在南方的经济新开拓。(3)玄学

曹魏正始时期(240~249年)形成玄学之风。当时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何晏著《论语集解》和《道德论》,王弼注《周易》和《老子》。他们通过这些书的注解,继承和发挥老子的哲学,主张“有”生于“无”,“名教本于自然”。这样就把道家和儒家糅合在一起,为名教的存在找到了新的理论根据。(4)九品中正制

曹丕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接受了颍川士族陈群的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其办法是:委任“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本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作出“品”“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评定的等级,共分九品,大致二至三品为高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至五品为中品,五至九品为下品。在德才、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状”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所以,九品中正制不仅是选官制度,而且兼具考课官吏的作用,其本意“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2列举一部近十年来出版的近现代史著作并评述。

答:《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作者:王奇生。

作者以国民党的“治党史”为重点,着重考察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尝试从社会史的视角切入,将政治史与社会史结合起来,将国民党史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变迁的背景中来描述。

四、小论文(50分)

一段毛泽东1920年的《致向警予》书信和《“全自治”与“半自治”》材料,主要是毛泽东号召湖南独立自治,建立“湖南国”的内容。自拟题目。

说明:暂未作答。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633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70分)

1安西四镇

答:安西四镇是指唐代安西都护府统辖下的四座军镇。640年唐灭高昌国,置安西都护府于西洲交河城,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物。648年,唐把安西都护府迁置龟兹城,统辖龟兹、疏勒等镇,即安西四镇。安西四镇对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史通》

答:《史通》,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卷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任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学家必须具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3庆历新政

答:庆历新政是宋仁宗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主持的政治改革。宋仁宗时,政治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庆历三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向仁宗上《答手招条陈十事疏》,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主的十项改革方案。仁宗采纳了这一方案。改革仅一年,范仲淹被贬,改革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

4琦善

答:琦善,清朝大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北犯大沽,要挟谈判。同年九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谈判,自动撤防,裁减水师。英军进攻虎门时,拒不增援,致使提督关天培等将士战死。后因为擅订条约为广东巡抚告发被革职抄家。后又被启用,任驻藏大臣、四川总督等职。1853年初,授钦差大臣,在扬州建立江北大营,堵截太平军,屡战屡败,次年,病死于军中。

5丁戊奇荒

答:丁戊奇荒是指1877~1878年发生在华北地区的特大旱灾饥荒。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这场灾害涉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受灾人口1.08亿,导致900至13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对晚清历史发生了深远影响。

6《新潮》

答:《新潮》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刊物。1919年1月由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创办,月刊。傅斯年、罗家伦、周作人先后任主任编辑。该刊在启事中称:“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五四运动之前,因其效仿《新青年》,反对封建伦理和封建文学,提倡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鼓吹“文学革命”,大量刊载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作品,在进步知识分子中产生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后逐步右倾,以宣传现代西方学说为主,1922年3月停刊。

7四平战役

答:四平战役是指国共内战时期在四平发生的四次大规模作战,又称“四战四平”。从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国共双方在这座当时总人口只有10万人的城市先后投入兵力约40余万,对这一军事重镇展开反复争夺,共展开四次大战役。1948年3月第四次战役后,四平最终被解放军夺取。

二、材料题(一)(每小题15分,共30分)

材料一:《左传》: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

材料二:《汉书·食货志》: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讥焉。于是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乱作。

材料三:《国语·齐语》: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犠牲不略,则牛羊遂。

问:

1解释“初税亩”“公田”和“相地而衰征”。

答:(1)“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天赋制度,这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2)“公田”是指全天子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所有的土地都是国家共同性质的。(3)“相地而衰征”就是观测土地,评定土地好坏,然后依照土地等级征收不同的赋税。

2谈谈你对这三个材料的认识。

答:(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大大提高,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走向瓦解。由于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也随之改变。各国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先后进行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封建制度。因此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鲁国和齐国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积极采取政策,促进了土地私有制,使得国家富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二)给下列材料加句读:(30分)

材料:“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损而已。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其杀人伤人及盗蚀人财物,皆侵人自由之极致也。故侵人自由,虽国君不能,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中国理道与西法自由最相似者,曰恕,曰絜矩。然谓之相似则可,谓之真同则大不可也。何则?中国恕与絜矩,专以待人及物而言。而西人自由,则于及物之中,而实寓所以存我者也。自由既异,于是群异丛然以生。粗举一二言之:则如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若斯之伦,举有与中国之理相抗,以并存于两间,而吾实未敢遽分其优绌也。”

问题:

1本段文字出自文章的题目、作者是谁。

答:出自严复的《论世变之亟》。

2解释这段文字。

答:自由二字在古代中国的圣贤眼中都是深深畏惧的,从来不敢以此来教育后者。当今西方人所说“只有上帝才是崇高的,创造了人,给人们各种各样的形态,自由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人人都得到自由,各国也都自由。侵害别人的自由就是有违天理,有违人道。其中杀人和盗窃财物的都是侵害人的自由权。因此侵害别人自由,虽然国君不能,都要用规章制度来规范。中国的道理和资方的自由最为相近的可能是方圆规矩。然而相似的是表面,为什么呢?中国的专门对人和物所说,而西方的自由则是在物之中,实际是在自我之中。自由既然不一样,所以才有差异。简单举例,中国的重要的三纲五常,而西方是讲究平等;中国情亲社会,而西方崇尚贤能;中国以孝道治理天下,而西方以公法治理天下;中国尊尚主人,而西方重视民众;中国多忌讳,西方多讥讽评论;对于财产,中国重视节流,西方重视开源;中国追求淳朴而西方求欢乐;对于物,中国谦虚尊卑,而西方务实;中国崇尚节文,而西方要求简单;中国夸奖多识,西方尊重新的知识;至于灾祸,中国委托天,西方委托人本身。如果这些伦理纲常与中国的理相抗衡,以求存活在两者之间,而我实在不敢说谁优谁劣。

3谈谈你的看法。

答:(1)当时的中国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变,即所谓“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严复对这种巨变的描述带有一定程度的唯心主义色彩。认为这是一种“莫知其所由然”的运会,但是强调一定要顺应时运的变化,如果悖逆这样的时代潮流,抑制所谓的“天地气机”,“其祸之发也愈烈”。(2)而严复所认定的时代大潮流就是要培育人才,效法西方,寻求富强。他说:“如果夫士生今日,不睹西洋富强之效者,无目者也。谓不讲富强,而中国自可以安;谓不用西洋之术,而富强自可致;谓用西洋之术,无俟于通达时务之真人才,皆非狂易失心之人不为此。”一些人固执地反对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是因为他们抱有不惜国家危亡,也要保住自己权势的私心。(3)严复认为中国和“自由”观念比较接近的是“恕”“絜矩”。西方自由的出发点首先是自我。在这种差异下,中西方文明进而也有很多不同,严复罗列了不少,也确实是言之有理的。但最后,对这些差别严复还是说“吾实未敢遽分其优绌”,体现了其认识的局限性。

三、论述题(四选三,每题40分,共120分)

1比较汉、唐宦官专政的异同。

答:(1)相同点

①都是君主专制强化下的产物;

②一般都是在皇帝年幼或者是皇帝不经常过问朝政下出现的。(2)不同点

①东汉宦官专政的特点是出现外戚、宦官交替掌握朝政的局面。东汉前期,皇帝很注意外戚干政,严格限制他们的权力,不使其权势过大。章帝死后,10岁的皇帝继位,以后的继位皇帝也多为小儿,太后临朝听政,实则依靠娘家的父兄掌权,因此往往形成庞大的外戚权力集团左右朝政。小皇帝多非太后所生,年长之后,忌惮外戚的权力,怕被废除,就以身边的宦官为心腹,趁机除掉外戚集团,宦官又掌握大权。

②唐代宦官区别于东汉宦官的主要特点是唐代宦官掌握兵权。唐德宗设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全以宦官充任。宣宗时出现了枢密院,枢密使下设枢密承旨,再下有枢密院史,各级机构已相当完善。中尉掌握军权和枢密使掌握政权,为唐后期宦官专权提供了切实的保证。

2谈谈你对军机处的认识。

答:(1)雍正七年,清廷到西北用兵,为商议军务,防止消息泄密,于隆宗门内设军需房,后改为军机房,又改为军机处,战事结束后仍保留为常设机构。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废除,内阁也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2)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上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简,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曰“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凡入选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完全听命于皇帝。(3)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寄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各地方督抚也将重大问题经军机处交给皇帝审批,称为奏折。中间不再经过内阁,对军国大政的处理无需再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议。军机章京初无定额,之后定满汉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4)军机处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即无定品,也无俸给。军机大臣的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自由意志。

3论甲午战争的影响。

答:(1)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的《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事件,他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它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国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则甲午战败后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2)对日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日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中,日本打败了中国,一跃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他另眼相看,英国同意与他签订同盟条约,视其为平等伙伴,日本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始跃升帝国主义行列。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大量的利益。日本统治者正是利用这笔巨大的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了资本主义,为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了基础。(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彻底地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得日本进入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至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

4论近代的军阀。

答:对中国近代军阀的出现原因、性质和作用的讨论主要是在阶级分析理论、现代化理论、军绅关系理论视角下进行的。(1)阶级分析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胡绳、来新夏。他们认为,军阀在中国近代政治中承担着双重角色:军阀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中的政治代理人;同时,在国内,军阀则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对于这种军阀政治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环境决定的。胡绳认为,军阀政治所导致的混乱、战争是帝国主义矛盾在中国的反映。来新夏先生是中国北洋军阀史研究的佼佼者。他在《北洋军阀史》中认为,北洋军阀集团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的社会基础。它的某些部分在一定的时期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这就是北洋军阀集团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它与旧的封建性军阀的主要分界点。

阶级分析理论是国内研究中国军阀政治的主导框架,它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矛盾的观点来解释军阀政治的产生、冲突和终结。从中国政治的宏观层面上看,阶级分析理论具有说服力。但是,在微观层面上,阶级分析法具有一定局限性。(2)现代化理论。运用现代化理论来研究军阀的代表人物有费正清、派伊。费正清认为,军阀政治的产生是中国现代化不均衡发展的产物。派伊也是运用现代化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军阀政治。派伊认为,军阀政治在中国的发生是因为社会价值变迁与权力组织变迁之间的脱臼,以及现代化所带来的权威危机。

现代化理论从传统-现代的二元分析出发来解释军阀政治问题。这种理论的优缺点和阶级分析法大致相同。它也是一种宏观的分析模式。现代化理论所能解释的也只是军阀政治所处的历史背景,它的缺陷在于没有深入到军阀组织的内部来解释军阀政治的特征。(3)军绅关系。军绅关系分析模式是由加拿大学者陈志让提出的。军绅关系中的军是指1895年以后渐渐发展的军队,绅(缙绅、士绅)是受传统教育、有功名的人。他认为,1860年至1895年是绅军政权,1895年至1949年是军绅政权。军绅政权就是军阀政治的核心本质。陈志让认为,军绅政权有五个特征:军人领导绅士;近代民族主义觉醒时代;不保卫国家主权的完整;权力分散;财政自立。陈志让认为,新兴的军绅政权之所以不能统一中国,一方面是派系的分裂,另一方面是地区的分裂。

以现代化作为评判标准,陈志让对军绅政权的评价基本上是消极的,他指出,“它造成中国政局的不安定,破坏和阻挠交通运输,摧残中国的教育,搅乱中国的货币制度。在它统治期间,中国新式工业的进步跟军绅政权毫无正面的关系。”

四、文言文部分断句,用现代标点。(20分)

及至孝宣繇仄陋而登至尊興于闾閻知民事之艱難自霍光薨後始躬萬機厲精爲治五日一聽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職而進及拜刺吏守相辄親見問觀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質其言有名實不相應必知其所以然常稱曰庶民所以安其田裏而亡歎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爲太守吏民之本也數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乃服從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書勉厲增秩賜金或爵至關內侯公卿缺則選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漢世良吏于是爲盛稱中興焉若趙廣漢韓延壽尹翁歸嚴延年張敞之屬皆稱其位然任刑罰或抵罪誅王成黃霸朱邑龔遂鄭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生有榮號死見奉祀此凜凜庶幾德讓君子之遺風矣

答:及至孝宣,繇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自霍光薨后始躬万机,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及拜刺吏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若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之属,皆称其位,然任刑罚,或抵罪诛。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凛凛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

五、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30分)

1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

答:夏、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没有超过纵横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那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的。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饥饿的人什么都吃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不挑拣。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

2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非汉,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刘知几的《史通·直书》

答:如果环境允许这么做就去做(直笔记史),如果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却做了就会凶险。比如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写史不用隐笔,赵盾为了法度而蒙受屈辱,董狐自己没有犯错,依然果断行事,然后成就了他良直的名声,名传今古。比如齐史记载崔杼弑君,司马迁写出汉武帝的过错,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犯了魏国的忌讳,他们有的被处以刑罚,被当时任所嘲笑;有的写成的书被填埋,后人无法看到。世道就是这样,却要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强直的性格,和不折腰的气节,实在很难啊。因此张俨发愤,私下保存《嘿记》;孙盛心中不平,窃自撰写了《晋阳秋》寄到辽东以存其真。以此来避祸,幸好得以保全了自己。我们足以得知世道的艰辛,也了解了实录的难能可贵了。

2015年北京大学62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日书》

答:《日书》,曾广泛流传于战国、秦汉之际,作者不详,是古人在从事婚嫁、生子、丧葬、农作、出行等活动的时候选择时日、吉凶宜忌的一种参考书,文本结构是以天文历法为经,以生活事件为纬,书中所涉及的天文学包括天象的相关知识和历法的相关知识。《日书》的内容,多系于某月某日之下,《日书》保存了不少珍贵史料,对于研究古代历法、风俗、宗教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护乌桓校尉

答:护乌桓校尉是我国古代设置的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西汉武帝时,霍去病攻占匈奴领地,迁乌桓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地区,设置护乌桓校尉,保护内附的乌桓人,之后并为匈奴中郎将。到东汉、魏、晋时期也设有护乌桓校尉。

3参军戏

答:参军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曲形式,是由优伶演变而成。五胡十六国后赵石勒时期,一个参军官员贪污,石勒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因此得名。它的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到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情节也更复杂。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4驱准保藏

答:驱准保藏是康熙末年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公元1717年,蒙古准噶尔部侵入西藏,推翻了和硕特贵族在西藏的统治,准噶尔军队在拉萨等地大肆杀掠,严重威胁到西藏人民的安全,对清政府也构成了威胁。清政府先后两次派兵征讨,最终将准噶尔部驱逐出藏。清政府的驱准保藏之战维护了国家安全,也保障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5梁方仲

答:梁方仲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和明清史学家,他毕生都致力于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对明代财政史的研究则是他的研究核心和精华,成绩十分突出,梁方仲先生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是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

6《海国图志》

答:《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魏源所编写的一部地理著作。《海国图志》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较为详尽、系统地介绍世界历史、地理、文化的著作,给封闭了近百年的国人带来全新的近代世界观念。在书中魏源不仅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还包括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之上,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对洋务派、维新派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产生了影响。

7《李秀成自述》

答:《李秀成自述》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所写的一篇自述,全文约五万余字,今仅存有33300多字,比真迹少10000余字。《自述》中叙述了太平天国起义始末,总结出“天朝十误”和“防鬼反为先”的经验教训。同时由于他对曾国藩抱有幻想,还提出所谓“招降十要”。曾国藩对《自述》有删改。原稿现存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8少年中国学会

答: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的一个著名社团。1918年7月,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人在北京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学会在1923年以后出现分化,其中的左翼多数加入中国共产党,右翼多数加入中国青年党(国家主义派)。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存在时间最长的社团。

9国民会议运动

答:国民会议运动是孙中山晚年接纳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从事和平救国而唤起民众的一次全国性的政治运动。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后,孙中山应邀北上主持大计,并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应先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统一与建设。国民会议运动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夺取解决国事权利的斗争,广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宣传,中国共产党支持孙中山北上,并于11月发表宣言,指出在全国正式政府未成立前,国民会议预备会议应该是号令全国的总机关。这个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于是国民会议运动汇合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

10四清运动

答:四清运动是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1963年到1966年5月先后在大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和学校等单位开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的运动。这次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把这些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的反映,在1964年下半年使少数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二、论述题(4选3,每个40分,120分)

1“王与马共天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分别首先出现在哪个时代,分别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变迁?

答:(1)“王与马共天下”首先出现在东晋元帝司马睿时期,意思是以王家为代表的门阀势力能够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首先出现在北宋太祖时期,说明北宋的士大夫阶层能够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2)“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门阀政治的时代特征,东晋门阀势力强大,而皇权十分脆弱;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则反映了北宋重文抑武的时代特征。(3)衣冠南渡后,司马氏在南方的势力十分弱小,导致了皇权的脆弱,而南方的士族势力却十分强大,皇权只能依附在门阀势力之下才能得以生存;北宋在经历了五代十国之后,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上升为国策,培养士大夫势力以抑制武将,防止武将专权。

2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答:(1)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背景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正常统治秩序被打乱,财政收支上矛盾重重,国家财政也基本上陷入崩溃境地,只能通过增辟农业税收之外的其他财源来弥补财政开支。从第五琦的榷盐法开始,包括了刘晏的财政整顿、杨炎的两税法,都增加了财政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工商业税的兴起。(2)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内容

①榷盐法

第五琦将食盐的产销环节全部控制在政府手里,对食盐实行辜榷制度,提高盐价,使得政府能从中牟利。但由于广置机构管理导致机构臃肿,管理费用增多,影响榷利的纯收入。

②刘晏整顿财政

刘晏首先对第五琦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精简盐政机构,同时把政府统购统销食盐,改为政府在产地统购食盐,使得政府收入大增;其次整顿漕运,推行常平法,通过疏浚河道,训练漕卒,并在扬州造运粮船,分段运粮的办法,运粮数量大为增加;同时利用常平法获得粮食差价,也保持了各地物价的大体稳定。

③杨炎的两税法

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量出以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对不定居的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税(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大致均等;无论户税和地税,均按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3)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意义

唐政府的改革措施旨在缓解政府不堪的财政压力,通过改革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到唐朝后期,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日渐松弛,工商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工商业税兴起,成为后期唐政府财政开支的重要来源。

3清末地方自治起源、演变和影响?

答:(1)起源与演变

①清政府将地方自治作为筹备立宪的重要事项,1908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随即发布上谕,在全国推行地方自治。清末的地方自治分为两级,城镇乡级自治为下级自治,限五年内初具规模;府厅州县级自治为上级自治,限七年内一律成立。规定先行在城区进行自治实验,之后再推至乡镇,但因各地情形不一,也有变通办理者。

②为了推动地方自治运动的开展,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自治研究所章程》,责令于各省省城及各府厅州县设立自治研究所,以“讲习自治章程,造就自治职员”。次年,颁布《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使得自治政策更趋于完善。(2)影响

晚清的地方自治运动是在民主宪政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的。它是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结果,体现了近代民主的特点,又反映了后发外生型国家现代化的特征。但是在举办地方自治的过程中,由于舞弊、铺张浪费等现象,民众对其误解、无知和冷淡,加之财政的困难,许多地方自治事项的举办流于形式或大打折扣,从而限制了地方自治的发展。尽管如此,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一些商业发达的地区,地方自治事业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4土地问题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

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辽阔的大国,土地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现代的中国社会。(1)近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主要土地政策演变和影响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在土地方面,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它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正是由于对土地问题的重视,颁布的法令吸引了一大批农民投身起义中来,后期恰恰由于对土地问题的实际解决与农民的理想存在巨大差异促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生主义,主要内容是节约资本,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但孙中山的这一主张流于形式,因此,辛亥革命在广大的农村影响甚小。

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路线规定,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路线在当时调动了农民等一切反封建因素,促进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④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这一政策在当时减轻了封建剥削,同时也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既保障了地主利益,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⑤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土地改革按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田,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方案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关键因素。

⑥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建国初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⑦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政策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⑧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2)整个历史时期来看土地问题的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土地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好坏,农民阶级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经检验不能解决中国土地问题;而资产阶级所提出的“平均地权”也无法在近代中国得以实施,因而也是失败的;无产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各个时期以现实状况为依据所提出的改革方案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因而是成功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