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十大定律与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23:48:15

点击下载

作者:崔政斌、刘炳安、周礼庆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安全生产十大定律与方法

安全生产十大定律与方法试读:

《安全生产十大定律与方法》从安全生产规律入手,提炼和总结了企业安全生产领域内诸多安全生产定律。并以“十”这个数字将这些规律集锦起来,供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者在工作中参考。《安全生产十大定律与方法》共分八章:绪论,安全生产十大安全定律,作业过程十大安全规定,安全文化建设十大定律、安全工作十到位定律,安全教育与管理十法,班组安全工作十大定律,安全要素、火场自救、夏季安全十大定律等。因为“十”是个吉祥的数字,中国人都说“十全十美”,所以,每一章所要阐述的内容均是十个问题。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技能、加快安全发展的目的。

本书可供企业领导和安全管理者及广大员工在工作中阅读和参考,也可供有关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师生在教学中阅读与参考。书名:安全生产十大定律与方法作者:崔政斌,刘炳安,周礼庆编著CIP号:第020352号ISBN:978-7-122-28988-9责任编辑:杜进祥 高震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购书咨询:010-64518888售后服务:010-64518899网址:http://www.cip.com.cn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前 言

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安全生产就没有安全发展。安全生产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安全生产规律对于安全生产具有促进、稳定、发展之功效。每一个企业的安全管理者必须掌握和应用安全生产规律,以此来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

企业安全管理者要不断探索事故规律,掌握安全发展主动权。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一线职工,只有思想状态安全,才会有行为安全。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很多种,归纳起来无非有三点:一是安全意识不浓;二是安全知识不够;三是安全技能不强。其中意识是核心,知识是基础,技能是保障,三者之间互为联系,缺一不可。这三点归结起来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即安全教育与培训。

安全生产问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其发生和演变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必然联系。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安全生产规律特点,按规律办事,是一道必答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安全生产工作要看得远、抓得准、有效果,行稳致远,必须积极探索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深入研究事故发生和事故处置的规律特点,以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进入新常态,新旧力量此消彼长,为我们把握规律、锐意创新提供了机遇和土壤。我们应牢牢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规律出发,从实际出发,推进工作方式创新。掌握安全生产工作规律,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技术设备设施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得好,安全生产水平就高,处理得不好,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和物体条件很多,尤其是化工生产牵涉到诸多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达不到一定的安全技术要求,就是一种潜在的隐患;参与生产过程的各类设备、设施存在某种缺陷也是一种隐患;生产环境不良,处于高温、粉尘、噪声等状态下更是一种无声的隐患。各类隐患是无数事故教训的总结,由此我们也能探索到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进而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本书作者正是基于对现阶段安全生产的认识,并在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安全生产理论和规律,通过本书总结出来,为广大企业读者提供一本实用性、实践性、知识性、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图书。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安全生产十大安全定律;第三章作业过程十大安全规定;第四章安全文化建设十大定律;第五章安全工作十到位定律;第六章安全教育与管理十法;第七章班组安全工作十大定律;第八章安全生产要素、火场自救、夏季安全十大定律。基本上囊括了现阶段企业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

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有关领导和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书在编著过程中也得到了崔敏、张堃、戴国冕、陈鹏等同志提供的相关资料。在此,表示感谢。在本书出版之际,感谢石跃武同志对本书的文字输入,感谢范栓红同志对本书文字的校对。是他们的辛勤工作才有了本书的出版,编著者表示再次感谢。编著者2016年10月于山西朔州第一章 绪论

规律是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本质关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同其他事物一样,安全生产工作也有其规律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典型事故不要处理完了就过去了,要深入研究其规律和特点。安全生产问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其发生和演变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必然联系。把握安全生产规律特点,按规律办事,是一道必答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安全生产工作要看得远、抓得准、有效果,行稳致远,必须积极探索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深入研究事故发生和事故处置的规律特点,以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一、安全生产有规律可循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是一个客观存在。如在对企业发生的各类事故的分析中,可以找到其事故发生过程、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监管以及查处事故的规律。(1)事故频发的四个原因

①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形同虚设;

② 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够完善,执法不严,监督不力;

③ 公众的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④ 对事故责任人的惩罚力度过轻。(2)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四个环节

① 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即“抓住头,扎好根”;

② 切实加大抓早、抓紧小事故的查处力度;

③ 要落实“人家亡羊,咱们补牢”的防范措施;

④ 舍得投入精力、人力、财力,要花钱买笑声,不要赔钱听哭声。(3)加强监管的四个“不”

① 事故苗子不轻视;

② 事故隐患不遗漏;

③ 事故报告不轻信;

④ 事故原因不回避。(4)查处问题的四个“不放过”

① 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

② 事故责任没有得到追究不放过;

③ 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④ 干部和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以上这些“四”,就是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规律。经济发展务必切实抓好“安全发展”,带“血”的GDP坚决不能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安全监管体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法规建设。特别要强调的是,日常工作不能被简报、汇报所忽悠。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纠正那些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大而化之的不良工作作风。少点空话,多办实事,少点会议文件,多做检查落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二、安全生产定律是安全管理之灵魂

企业员工是安全生产规律的发现者、总结者、应用者;企业员工是安全生产规律的实践者、发扬者、推进者。掌握安全生产工作规律,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技术设备设施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得好,安全生产水平就高,处理得不好,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1.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短缺,资源利用率始终不高。多年来的经济高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和积累来换取。粗放的发展方式,拉动了社会的不合理需求,也造成了超强度开采、超能力生产、超负荷运输,导致事故易发多发。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加强规划、设计,从源头入手把控风险,实现协调发展。2015年天津港“8·12”事故之后,宁波、大连等一些化工企业集聚的城市纷纷行动,开展城市或区域整体风险评估,探查风险源点,并依据评估结果,重新审视并修改城市发展规划,以期在风险可容许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建设。

同时,还需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在坚持绿色发展的同时,严格安全生产准入标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中央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安全生产带来机遇。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在全国很多地方,安全生产成为调结构、去产能、补短板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开展化工、矿山行业整治时,把安全和环保、节能、质效等放在一个大盘子内统筹考虑,共同划定准入标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这既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又极大发挥了各部门之间的合力。2.人与技术设备设施—为我所用

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投入使用,人与技术设备设施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准确掌握装备、技术、工艺的操作方法、危险特性,将其有效驾驭,为我所用。与此同时,秉持开放发展理念,积极借鉴国内外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管理方法,进一步探寻先进科学技术服务安全生产的路径、方法。

应建立合格产业工人培训机制,使其尽快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各地应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建立配套培训机制,把安全操作作为一项必备技能,纳入产业工人专业培训内容、上岗必备条件、绩效考核内容。

应加强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寻找潜藏规律。由于我们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加之现有技术水平有限,导致一些事故、隐患总是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近年来,很多国家都通过应用大数据分析来研究事故原因和规律。我们应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加大对管理薄弱行业、领域、企业的普查“会诊”和监测监控力度,确定风险清单,对症下药,分类施策。3.人与人—生命至上

安全生产问题的产生,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生产力不够先进、价值观念不够正确、生产关系不够合理等密切相关,同样也受到人与人关系的作用和影响。

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经营者与国家、政府、行业、社会和员工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工制度改革使得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一方面,企业雇用的工人多数来自劳动力市场,经济利益成为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主要联系,劳动者在安全问题上的要求和呼声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反映;另一方面,劳动者文化素质依然较低,加之受社会功利思想影响,劳动者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相对弱化,野蛮生产、违章作业等现象突出,企业安全管理难度加大。而同时,生产经营者与行业、政府、社会的关系,就如同被放大的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个别企业的正向需求和呼声往往难以对整个行业、社会产生影响,但其单纯追求利润而忽视安全的行为,则易形成羊群效应。

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需要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始终坚持把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切实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三、安全生产定律是安全生产之依据1.事故预想控制

根据以往的事故教训,结合当班作业现场条件、存在的问题,在班前会上,预测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主动、超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处理方案,对可能出的事故进行“预想”控制。

在事故预想控制方面,针对性地出台《班组班前会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各生产科室以及安全员都必须参加班前会,副总以上的企业领导进行巡回检查。车间主任、书记保证有一人参加班前会,班前会的时间不少于40min。班前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 介绍上一班生产情况、存在问题,明确当班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指出作业现场中的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各项工作、各道工序责任到个人;

② 业务科室对班前会内容进行监督,严格按要求组织安排班前会;

③ 安全员按照班前会安排要求,搞好重点工作、薄弱环节的现场监督和检查、监护工作。这样,业务科室通过参加班前会,清楚班组作业现场存在问题,能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安全员通过参加班前会,对当班现场监督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班组和管理科室之间真正做到管理与服务的统一,能有效地对事故进行预防性控制。2.作业过程控制

坚持“一会二检三查四标准”的工作步骤。

① 组织召开好班前会,严格对事故进行预防性控制,从而提高班中安全意识;

② 开工前检查作业现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先排查隐患后进行生产;

③ 当班生产中,班组长、安全员、质量验收员要进行动态检查和监督;

④ 班组职工要严格按岗位作业标准化作业标准进行作业。

为了加大现场监护力度,强化安全责任,切实搞好现场管理,使“四位一体”、现场评估、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有针对性地制订车间“作业地点‘四位一体’、现场管理评估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全车间所有作业地点作业前必须由跟班干部、班组长、质量验收员、安全员共同进行现场检查,确定作业地点是否具备开工条件,不具备开工条件的,对存在的隐患要及时整改;“四位一体”不到位,不准开工;“四位一体”牌板由他人代签名视为违章。对当班存在的隐患要现场详细交接,危及安全生产的必须及时停产整改。明确提出“跟班车间干部就是本班安全员”:跟班车间技术员不承担任何生产任务,代表主任履行现场安全员的安全监督和安全管理职能,各班组不得安排跟班车间技术员行使生产管理职能,跟班车间技术员在现场必须与班组安全员积极配合,互相支持,共同抓好现场管理。同时班组安全员对跟班车间技术员进行监督考核,跟班车间技术员安全效益奖由企业安监部门考核发放。3.重点环节控制

作业过程中的重点环节、重点工序必须有针对性的措施,有班组长现场指挥,并由有经验的老工人进行监护。如重大危险作业工序,从作业前的准备情况,到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控制都得到位,确保不能有任何问题存在。4.思想动态控制

职工的思想动态是安全生产的晴雨表,要加强月初、月底、农忙季节、节假日前后,婚丧喜庆日子里职工思想波动幅度的控制。危险性作业由于时间长、环境压抑,职工常常处于紧张状态。每到月底、月初这几天,上够班或将上够班的存在一种周期性的“歇歇脚,喘口气”思想,就会放松安全弦。家居农村的职工,每逢农忙季节,部分职工就会身在企业而心在田里。节假日前后或婚丧喜庆的日子里,职工精力涣散,思想波动大,自我约束就会松弛,安全最易出差错。因此,必须加强职工思想动态控制,采取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提醒教育,对安全上不放心的人实施重点帮教,考核后重新上岗。5.全员联保控制

个体的安全主要依靠“自控”,即通过提高职工安全意识,推行岗位标准化作业,提高自主保安能力来实现。同时实行“他控”和“联控”,即互保、联保制度,实行连带责任安全处罚。班组对个人要实行以安全行为工作质量、岗位系数的综合效果来评价职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动态情况的考核,从而在每个人的周围形成立体交叉安全网络,人人时时处在“生产必须安全”的包围中。

总之,安全生产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安全生产规律的源头是控制好人的行为。因为,任何企业都是一个“人造系统”,都是通过人的双手和人的聪明才智建造起来的,也完全可以由人来掌控,这样,人的行为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第二章 安全生产十大安全定律第一节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非决定性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一、概论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他发现大部分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同时,他还发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即某一个族群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和他们所享有的总收入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都见过这种现象。不论是早期的英国,还是其他国家,甚至从早期的资料中,他都发现这种微妙关系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二、定律模式

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同时,人们还发现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平衡的现象。因此,二八定律成了这种不平等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为80%和20%(从统计学上来说,精确的80%和20%不太可能出现)。习惯上,二八定律讨论的是顶端的20%,而非底部的80%。三、法则定论

有人说:“美国人的金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因为犹太人认为,存在一条78∶22宇宙法则,世界上许多事物,都是按78∶22这样的比率存在的。比如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及其他气体占22%;人体中的水分占78%,其他为22%;等等。他们把这个法则也用在生存和发展之道上,始终坚持二八法则,把精力用在最见成效的地方。美国企业家威廉·穆尔在为格利登公司销售油漆时,头一个月仅赚了160美元。此后,他仔细研究了犹太人经商的“二八法则”,分析了自己的销售图表,发现他80%的收益却来自20%的客户,但是他过去却对所有的客户花费了同样多的时间—这就是他过去失败的主要原因。于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销售人员,而自己则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户上。不久,他一个月就赚到了1000美元。穆尔学会了犹太人经商的二八法则,连续九年从不放弃这一法则,这使他最终成为凯利-穆尔油漆公司的董事长。

不仅犹太人是这样,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公司也非常注重二八法则。比如,通用电气公司永远把奖励放在第一,它的薪金和奖励制度使员工们工作得更快、也更出色,但只奖励那些完成了高难度工作指标的员工。摩托罗拉公司认为,在100名员工中,前面25名是好的,后面25名差一些,应该做好两头人的工作。对于后25人,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对于表现好的,要设法保持他们的激情。诺基亚公司也信奉二八法则,为最优秀的20%的员工设计出一条梯形的奖励曲线。四、具体步骤

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二八定律是建立以风险为导向内部控制框架。其具体步骤如下。1.明确目标

一般企业都会有一个中长期的总体战略目标,在安全生产中,可以运用树状分析法,细化分解企业总体安全生产战略目标:首先在各个运营单位的层面上分解形成相应的运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目标,然后按照部门设置将每个运营单位目标分解为部门安全生产目标,再按照业务流程将部门安全生产目标分解为流程目标。通过层层分解,最终把企业总体安全生产战略目标分解为金字塔形的安全生产目标体系。2.确立主要风险

建立安全生产目标体系后,运用二八法则识别和确立主要风险。① 按安全生产目标体系识别各层级目标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并广泛、系统地收集与风险因素相关的内、外部信息,并对可能导致的各种潜在风险事件及影响后果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② 采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逐个或逐类评估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程度,并按照优先原则划分和确立必须进行管理和控制的20%的主要风险。这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尤为重要。3.建立内部控制框架(1)确定风险管理范围和控制力度 企业根据安全生产风险承受力计算将20%主要风险降至可接受程度的成本,并结合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人力、财力等综合因素,确定风险管理范围和控制力度等。(2)确定应采取的安全生产应对策略 企业依据风险管理范围和控制力度,通过对政策规定、业务流程、人员岗位、信息系统等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建立预防性、检查性和纠正性的风险控制机制,在特定的范围内控制主要风险;同时,对控制措施尽可能采取程序化的控制工具或手段,对不能采取程序化控制:工具或手段的控制措施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此外,控制措施要以不同的方式,灵活地嵌入到整个安全管理业务流程,并且使具体的安全管理人员拥有一定的实施运用控制的空间,有效地实现控制安全生产目标。(3)实现成本和效益平衡 内部控制的安全生产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安全发展战略。可见,建立内部控制框架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只要能合理保证安全生产控制目标实现即可,不需要加大投入以期绝对避免各种风险的发生。所以要把握好成本效益的“度”,实现成本和效益的平衡。五、安全管理启示

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安全管理者只有不断加深自身的理论素养,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才能认清和把握安全工作的本质规律,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与是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更好地从事安全生产实践。为了更好地做到安全生产,创造无事故、零伤害的工作目标,需要更加严格地执行所制订的安全管理程序,并且根据相关方的要求而更新。安全工作需要所有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100%的支持,要在安全、环境、质量等诸多方面工作中积极努力、不断完善,实现持续改进。1.安全宣传(1)加强安全宣传工作,积极主动与员工和监管部门联系,尽力根据自身特点并兼顾其他方要求去展开安全生产工作。(2)搭建宣传平台,营造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达到实施安全生产工作上的人人争优,处处争先。(3)安全宣传不仅让企业员工受到教育,而且给企业领导和其他监管领导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够增加他们对安全生产的信心和认同感。安全宣传给企业带来的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2.隐患控制(1)消除潜在危险 即在本质上消除事故隐患,这是理想的、积极的、进步的事故预防措施。其根本做法是以新的系统、新的技术和新的工艺代替旧的不安全的工艺,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例如:用不可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以导爆管技术代替导火索起爆方法;改进机器设备,消除操作对象和作业环境的危险因素,排除噪声、尘毒对的影响等,从本质上实现职业安全卫生。(2)降低潜在危险因素 在系统危险不能根除的情况下,尽量降低系统的危险程度。一旦系统发生事故,将使其所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降到最小。例如:手电钻工具采用双层绝缘措施;利用变压器降低回路电压;在高压容器中安装安全阀、泄压阀抑制危险发生。(3)冗余性原则 通过多重保险、后援系统等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系数,增加安全余量。例如:在工业生产中降低额定功率;增加钢丝绳强度;飞机系统的双引擎;系统中增加备用装置或设备等措施,都是冗余性原则的具体体现。(4)闭锁原则 在系统中通过一些元器件的机器联锁或电气互锁,作为保证安全的条件。例如冲压机的安全互锁器等。(5)薄弱环节 在生产系统中设置薄弱环节,以最小的、局部的损失换取系统的总体安全。如我们经常见到的电路中的保险丝、煤气发生器的防爆膜、压力容器的泄压阀等。它们在危险情况刚出现时就发生破坏,从而释放和阻断能量,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6)坚固性原则 通过系统强度来保证其安全性,这是加大安全系数、提高结构强度等安全措施、保证其系统安全的最直接措施。(7)个体防护 根据不同作业性质和条件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和安全用具,采取被动的措施,减轻事故及危害,以减轻灾害造成的伤害或损失。(8)代替作业人员 在不可能消除和控制危险及有害因素的条件下,以机器、机械手、自动控制器和机器人等代替人的某些操作,防止危险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代替作业人员的原则是今后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9)警告和禁止 在生产现场或生产系统中采用光、声、色或其他标识作为传递组织和技术信息的目标,以保证现场或系统的安全。如宣传画、安全标志、安全标识、重大危险源标志牌、毒物周知卡、安全板报警告等。第二节 酒与污水定律一、概论

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在任何一个企业组织里,其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几乎都存在这么几个难应付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刺头),他们总是和领导唱“对台戏”,总是和领导“顶着干”,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打个比喻: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一样,如果不及时处理掉,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刺头”的可怕之处也在于其对组织的破坏力。

在企业安全工作中,往往存在极少数的“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人员,这部分人员会起到连锁性的示范效应,进而直接影响到其他人员的作业行为,弱化了安全管理方案和措施的有效落实,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对这部分人员实行亮牌警告制(亮黄牌或亮红牌),若效果仍然不明显便应及时将其解雇,以提高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在各层面的执行能力。同时,企业各层级管理者应注重自身的素质培养,为员工做正面的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二、从酒和污水定律到人才战略

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把事情搞糟。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将其毁坏掉。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在一个企业组织里,往往破坏力最大的并不是公然唱反调的“刺头”,而是那些两面三刀的“小人”。在现实生活中小人的能量是极大的,他并不亚于领导者的能力。在一个很好的企业班组里,有一两个“小人”随便一搅,他们或是到上级部门告状,或是在下面煽风点火,其结果:轻者能使功变为过,使好人灰溜溜变得心灰意冷,使一个好企业变成差企业,重者能把一个好端端的人或企业彻底毁掉。好人怕惹事,而软弱又助长邪恶,这些都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地纵容“小人”这些破坏者。在企业中不仅一般员工怕惹事,就是管理者也怕惹事。出了事,有些管理者不先怀疑告状的,领导者不先责怪闹事的,而是先责怪受害者:如:“你惹他干什么?无风不起浪,一个巴掌拍不响”等等。中国有句古话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因此导致先告状就先沾光,所以常常是恶人先告状。久而久之,小人得势,歪风当道,好人躲,能人走,组织就这样衰败了。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而“小人”捣乱的真正高明之处就是在于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中,谁都有义务、谁也都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负责。因此,在企业安全生产中,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有巨大破坏力的东西都应该毫不犹豫地摒弃,哪怕它再微小、看上去再美丽也是一定要摒弃的。三、酒与污水定律的意义

一个人的品质是多年养成的,企业就是在用人,不需要背负育人的义务。不合适的,不能融入企业文化的,尽快使之离开,这对企业是一个好处,对当事者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常言道,长痛不如短痛。也有言道,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的处置,也许企业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然而作者认为这种代价也是值得的。

在我们的可视范围里,要把60%的眼光放在10%的人才身上,把15%的眼光留给70%的庸才,把剩下的25%的眼光坚定不移地盯住20%的小人。要趁那匙污水还没发臭之前,像变魔术一样将其悄悄地净化,即使倒进了甘醇的美酒里也不会坏了口味,反而增添了雅兴,这就是最好的效率!四、安全管理启示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就是个人的集合体,企业的整体效率取决于其内部每个人的行为,这就要求这个集合体内的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效能,以保持团队的整体步调一致,动作协调。尽管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只要找到合适的途径,就能顺利扬起企业的奋进之帆。酒和污水定律借鉴了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把一个最朴素的道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围绕着组织一个高效安全管理团队的核心,进行浅显的解释和深入的探讨,为企业安全管理者提供安全生产中极有价值的建议。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对安全管理团体中的人加以指引和筛选,剔除具有破坏力的“污水”,使合格者的力量指向同一安全生产目标,这就是对安全管理人才的运作。

实际上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总难免会有污水(各种隐患和各种违章违纪行为),而污水又总会给企业的安全工作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企业安全管理者要掌握酒与污水的冲突与协调的技巧。酒和污水在一个安全管理组织中也存在着相互博弈的过程。发现问题、善解矛盾,在安全生产的战役中占得先机,是精明的企业安全管理者引领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砝码,而有效运用酒和污水定律,则是组织一个高效安全管理团队的最佳途径。第三节 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同理,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尽早补足它。

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木板一、木桶理论的内容

盛水的木桶是由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限制,该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其加长才行。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

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木板高度不够,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二、木桶理论的启发

由此演绎出弱项管理的概念,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也应实施弱项管理,识别影响安全工作的主要原因或薄弱环节,集中优势资源加以改进,对企业发生的事故案例进行剖析,举一反三,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应对间接事故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与整改;当然,在改进的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短板或弱项,对此应本着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良好态势。三、木桶的演变1.形态因素(1)一个木桶的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直径大小 每个企业都是不同的木桶,所以木桶的大小也不完全一致。直径大的木桶,储水量自然要大于其他木桶。各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初,起步是不完全一样的,有的基础扎实,有的基础薄弱,有的资源面广,有的资源面窄,这都对企业最初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2)在每块木板都相同的情况下,木桶的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形状 在周长相同的条件下,圆形的面积大于方形的面积。因此,圆形木桶是所有形状的木桶中储水量最大的,它强调组织结构的运作协调性和向心力,围绕一个圆心,形成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圆。因此,从做企业来说,企业的每一块资源都要围绕一个核心,每一个部门都要围绕这个核心目标而用力,作为总经理来说,偏颇任何一个部门都会对木桶的最后储水量带来影响。有一句话说得好,结构决定力量,结构也决定着木桶储水量。2.相互作用(1)木桶的最终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使用状态和相互配合 虽然木桶的储水量取决于最短板的高度,不过,在特定的使用状态下,通过相互配合可增加一定的储水量,如有意识地把木桶向长板方向倾斜,其储水量就比正立时的木桶多得多;或为了暂时提升储水量,可以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储水量。

木桶的长久储水量,还取决于各木板的配合紧密性,配合要有衔接,没有空隙,每一块木板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顺序,不能出错。如果每块木板间的配合不好,出现缝隙,就会导致漏水。

一个团队,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合意识,不能做好互相的补位和衔接,最终储水量也不能提高。单个的木板再长也没用,这样的木板组合只能说是一堆木板,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木桶、一个团队。同理,一个企业的安全管理组织,如果没有良好的安全生产配合意识,最终安全生产水平不能提高,安全经理的水平再高也没用。

如果把木桶比作企业竞争力的支持元素,那么储多少水就是企业的真正竞争力,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以一种静止的并且是理想的假设为前提的:即所有木桶都是在同等的取水状态下,比如是在下雨的天气,所有木桶都在接收落下来的雨水,并且不管接住的雨水用于何处、如何使用等等。

其实,储水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做企业、做品牌,也并不仅仅是一个储水的过程,不是储水越多越好。其实最重要的还在于如何更有效率地储水和如何使用所储之水。(2)木桶理论的动态演变

① 在储水前要清楚这样一个疑问,是先有水还是先有桶?先有大木桶还是先有小木桶?按照木桶理论,必然是先有木桶,再有水,然后不断调整,从小木桶到大木桶,从短木桶到长木桶,没有哪只木桶一开始就非常大非常深的。然而在实践上,也许是先有水再有木桶,或者是先有不成形的木桶,甚至只有几块木板,而不是桶,然后通过这几块紧缺的垄断的木板资源,赚到第一桶金,最后才做出第一个木桶。

② 储水量的多少是动态的,目标设定储多少水,决定于做多少长的木板,而不是越多越好。多了是浪费投资,少了是不求进取。

储水量的多少,有时并不是企业竞争的全部,市场竞争并不是所有木板都超过对手,有时为了竞争还需要故意卖个破绽给对手,而以自己的集中优势攻别人的相对弱势取得胜利。就如田忌赛马。当敌众我寡时,就需要集中一点优势予以击破,这就是相对竞争优势。(3)木桶理论中水的使用演变 所有的储水过程,还在于都是为了让水得到最大的使用价值,是可以使用的水。

一个木桶,首先它至少要有两块最牢固的木板装成提柄,以能轻松提取。这两块长板必须能负荷起整个木桶的重量。这就是木板的明星效应:如果这木桶的板都一样长,只是说明你有这个储水潜力,如何发挥潜力及把它运出来,必须要有一定的借力,运用提或拉的动作操作起来。

从木桶本身来说,一个木桶至少要有两块木板比其他木板更长更牢固,才可以在上面装上借力的提柄,在装提柄位置的木块要特别经得起提拉,所谓提纲挈领就是此意。作为企业,必须要培养核心竞争优势,以这一两点核心优势能够统领整个公司的发展。否则只是作为一个光溜溜的木桶,实在难以将它提起。

同样,一只太深的木桶,却装着太浅的水,这必将影响木桶的使用效率。这同样也不是一个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3.形状因素(1)木桶储水多少还取决于各块木板的厚度 如果木板的厚度不够,水桶的直径越大,木板越长就越危险。我们将员工的技能看作木板的长短,员工的品德看作木板的厚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看它拥有多少有能力的员工,更要看它拥有多少品才都较优秀的员工。如果没有品德,那么这个员工对于企业的损害程度将与他的技能成正比。(2)木桶储水多少还取决于木桶底面的面积 如果一个水桶的底面面积不够大,就等于没有了一个平台,就会把员工束缚住了,难以施展手脚。当桶底足够大时员工们就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即使再短的板子也需要一定的空间。所以企业必须给员工一个大的桶底,一个大的平台,才会让员工慢慢地成长,才会有发展的机会。4.综合分析

对一个企业来说,最短的那块“板”其实也就是漏洞的同义词,必须立即想办法补上。如果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比作三长两短的一只木桶,而把企业的生产效率或者经营业绩比作桶里装的水,那影响这家企业生产效率或绩效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最短的那块板。企业的板就是各种资源,如研发、生产、市场、行销、管理、品质等等。为了做到木桶"容量"的最大化,就要合理配置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及时补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上来说,又可以将木桶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木桶的板则分别代表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与职位设计、人员的招募甄选和雇用、发展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内容。所以,木桶有大小之分,木桶原理也有整体和局部之分,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我们自己的桶,然后找到那块最短的板,并去加高它!

但是,要想完全克服最薄弱的环节是不可能的,一根链条总有最弱的环节,强弱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问题在于你能承担这个弱点到什么程度,一旦它已成为工作的瓶颈,就必须下手了。5.推广运用

除了用人,木桶效应在企业的销售能力、市场开发能力、服务能力、生产管理能力等方面同样有效。进一步说,每个企业都有它的薄弱环节。正是这些环节使企业许多资源闲置甚至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如常见的互相扯皮、决策低效、实施不力等薄弱环节,都严重地影响并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因此,企业要想做好、做强,必须从产品设计、价格政策、渠道建设、品牌培植、技术开发、财务监控、队伍培育、文化理念、战略定位等各方面一一做到位才行。任何一个环节太薄弱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最终导致失败。四、典型案例

一个企业要想成为一个结实耐用的木桶,首先要想方设法提高所有木板的长度。只有让所有的木板都维持“足够高”的高度,才能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完全发挥团队作用。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年代,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只要组织里有一个员工的能力很弱,就足以影响整个组织,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而要想提高每一个员工的竞争力,并将他们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企业培训是一项有意义而又实实在在的工作,许多著名企业都很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根据权威的IDC公司预计,在美国,到2015年企业花在职工培训的费用总额将达到114亿美元,而被誉为美国“最佳管理者”的GE公司总裁麦克尼尔宣称,GE每年的员工培训费用就达5亿美元,并且将成倍增长。惠普公司内部有一项关于管理规范的教育项目,仅仅是这一个培训项目,研究经费每年就高达数百万美元。他们不仅研究教育内容,而且还研究哪一种教育方式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员工培训实质上就是通过培训来增大这一个个“木桶”的容量,增强企业的总体实力。而要想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除了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外,更要注重对“短木板”—非明星员工的开发。

有一个华讯公司员工,由于与主管的关系不太好,工作时的一些想法不能被肯定,从而忧心忡忡、兴致不高。刚巧,摩托罗拉公司需要从华讯借调一名技术人员去协助他们搞市场服务。于是,华讯的总经理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派这位员工去。这位员工很高兴,觉得有了一个施展自己拳脚的机会。去之前,总经理只对那位员工简单交代了几句:“出去工作,既代表公司,也代表个人。怎样做,不用我教。如果觉得顶不住了,打个电话回来。”

一个月后,摩托罗拉公司打来电话:“你派出的兵还真棒!”“我们还有更好的呢!”华讯的总经理在不忘推销公司的同时,着实松了一口气。这位员工回来后,部门主管也对他另眼相看,他自己也增加了自信。后来,这位员工对华讯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华讯的例子表明,注意对"短木板"的激励,可以使“短木板”慢慢变长,从而提高企业的总体实力。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局限于个体的能力和水平,更应把所有的人融合在团队里,科学配置,好钢才能够用在刀刃上。木板的高低与否有时候不是个人问题,是组织的问题。

所以,在加强木桶盛水能力的过程中,不能够把“高木板”和“低木板”简单地对立起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高木板”,与其不分青红皂白地赶他出局,不如发挥他的长处,把他放在适合他的位置上。五、安全工作的优化1.改变木桶结构可增加储水量

从木桶原理中,我们可以发现,木桶的最终储水量,不仅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还取决于木桶的使用状态和木板间的衔接与配合。在特定的使用状态下,通过相互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木桶的储水量,比如:有意识地把木桶向长板方向倾斜,木桶的储水量就会比正立时多得多;或为了暂时地提升储水量,可以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木桶储水量。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何尝不是如此。2.通过激励让“短木板”变长

毫无疑问,在企业的安全生产中最受欢迎、最受关注的是安全明星员工,即在安全生产中能力超群的员工占少数。管理者往往器重安全明星员工,而忽视对一般员工的利用和开发。这样做很容易打击团队的士气,从而使“安全明星员工”的才能与团队合作两者间失去平衡。想要避免这个问题,管理者就需要多关注普通员工,特别是对那些“短板员工”要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赏识。3.别让“短板”葬送自己

如果把木桶比作人生,那么“短板”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些弱点。比如,很多人不注意个人习惯,导致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失误。缺点和毛病就是人的“短板”,因为它们的存在,制约了一个人才能的发挥。有时候,一些不良的习惯甚至有可能葬送一个人的事业。所以,我们不能被缺点牵着鼻子走,而要主动将“短板”加长,将缺点纠正过来。

① 只有构成木桶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

② 所有木板比最低木板高出的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的越多,浪费越大。

③ 要想增加木桶的容量,应该设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途径。

我们要想取得安全生产成功,就要设法加高我们的短板,否则无论我们的长板多高,都是毫无意义的。做个全面安全发展的人。六、新木桶定律

我们知道的木桶定律—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传统的木桶定律是把木桶放在平面上来衡量的。但是,如果把木桶放置在一个斜面上的时候,木桶装水的多少就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木板的长度。当然这要求长与长要正相对,并且长木板的周围要有相应长度的木板作为它的辅助。也就是说当我们比别人在某一块短一大截儿时,不但要选择合适的斜度,更重要的是把其他木板合理排列起来,使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木板。

平面上的木桶,处于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下,有成熟的游戏规则来管理整个市场,但是在一个不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规则下,就要发挥我们的能动性,创造性地利用现有规则的有利条件,当别人在计较平面的时候,我们利用斜面和合理排列木板来增加我们装水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把斜面理解为对于企业或公司不利的或负面的外部环境,那么这时要做的,就是如何在不利的环境中做到效能的最大化;同样也可以联系到危机管理,如何在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出现危机的时候,做到合理的应对,从而“转危为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比别人短的板子,可能不会很快地在平面上弥补,在现在的市场速度下,已经不容许有充足的时间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了,以后也不会再有像海尔、长虹那样的企业,市场给十几年的时间来发展自己,所以,我们就要利用自己的长处,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斜面,尽可能发挥我们现在拥有的条件。先比别人多蓄水,蓄水之后,在过程中改善我们的短板,实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第四节 蝴蝶效应定律一、概述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蝴蝶效应定律是指:微小的起因加之相应因素的相互作用,极易产成巨大的和复杂的现象,也就是说一个微小的事件容易连锁造成极大的事故。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企业应注重细节管理,建立健全动态跟踪与考核管理体系,在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基础上真正务实地做到防微杜渐,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将危险源控制在能量受控状态;安全工作无小事,有时一次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在进行原因分析时,往往是由于一时的疏漏而造成的,企业应树立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管理应该小题大做的管理理念,从抓细节入手进而以点带面来提升企业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整件事情的分崩离析。就像我们下棋、做生意一样,往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读读这个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会让我们更形象地了解到蝴蝶效应在生活中无形的影响力: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不要觉得这首民谣显得有些夸张,就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样,微小的事情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后果。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可见,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二、典型案例

亨利·福特,是美国福特(Ford)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他大学毕业去汽车公司应聘,一同应聘的其他几个人学历都比他高,但是唯独他被录用了。因为他在走进董事长办公室时,把地上的一张废纸扔进了垃圾篓。

福特的这个不经意的动作,使他迅速开始了自己的辉煌之路,也使得福特汽车闻名全世界。其实这些看似偶然的事情,实则必然。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总而言之,被科学家用来形象地说明混沌理论的“蝴蝶效应”,的确存在于我们人生历程中的各个角落:一次大胆的尝试,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真诚的服务,都可以触发生命中意想不到的起点,它能带来的远远不止于一点点喜悦和表面上的报酬。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防微杜渐,不能忽视小的漏洞和差错,以免造成大祸。三、安全启示

看似荒谬和极端的理论,却说明事物发展对初始条件具有极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因此,安全生产要从防微杜渐开始,“防”在细微之处,“杜”在行动之中。我们应该从注重细节做起,从源头消除偏差,防止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把不安全因素消除于萌芽之中。

这就是蝴蝶效应给安全生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细节的重要性。四、制度、管理和安全1.企业要做到安全生产,主要靠制度和管理(1)安全制度是最重要的 有了制度才有参照,才有执行的依据,否则,一切无从谈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根据工作中较易出现的违规行为,制订出相应的制约制度十分必要,而且越细越好。(2)现场安全管理是重要一环 制度形成了,关键在执行。有道是“赢在执行”,有了好的制度,执行不好,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要把制度执行下去,就要靠现场安全管理。这两点,毋庸质疑。然而,有了完善的安全制度和执行到位的现场安全管理,就能使员工不违规操作了吗?

让我们先来聆听一下一位现场安全管理者的声音:处罚从轻从宽,起不到应有的警示作用;从重从严,将会激起人的逆反心理,还可能因此生发出其他问题。

再来看看一位网友的感言:“一次在甲板上干活,天气很闷很热,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真想把头发都剃光了,别说戴着安全帽了。干了一会,心想:把安全帽脱了吧,总不会那么巧就碰着头了吧,总不会那么巧被安全管理员抓到了吧。一边为自己找脱安全帽的理由,一边就把安全帽给脱了。不一会工夫我就把没戴安全帽这事给忘了,当我猛一抬头,后脑勺重重地碰在了舱口围上,疼得我在甲板上直打滚,碰处立马就起了个大血包。当时我就是想不通,怎么就那么巧呢?这样的小概率事件真的就发生在我身上了啊!”

上述两种情况,其实十分普遍。即使在安全制度与安全管理工作都很到位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两段感言,让我们看到,光靠制度和管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蝴蝶效应的另一种启示

完善的安全制度,是约束和指导员工行为的准则;现场安全管理,是使安全制度贯彻执行的保障。而蝴蝶效应则告诉了我们,每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引发极大的不良后果。启发了每一位员工,要自觉遵守制度,自觉地注意每一个细节,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自觉和认同,才能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所以,除了完善的安全制度和到位的现场安全管理,还需要去营造一种员工认同的氛围。只有营造了这种氛围,才能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各种平台、各种方式,不断开展各类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和其他活动,丰富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容。这些看似边缘性的各种安全文化工作,很可能会像亚马逊蝴蝶扇动的翅膀一样,产生良性连锁反应,使员工逐渐培养出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和安全意识,营造出一种认同与自觉的良好氛围;反之,也许因为我们忽略了这些工作,蝴蝶扇动的翅膀可能会造成员工认识上的偏颇,形成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制度和安全管理有抵触心理、对安全行为心存侥幸等不良氛围。

这也许是“蝴蝶效应”对安全管理的另一种启示:制度、管理、文化三者应该齐头并进。第五节 热炉定律一、概述

管理定律中有个著名的热炉定律:是指当人要用手去碰烧热的火炉时,就会受到“烫”的惩罚。每个企业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时都有相应的规程和规章制度,任何人触犯了这些条款都应受到相应的惩戒和处罚。企业首先应完善安全管理方面的有关文件;其次本着做所写的原则严格予以实施;再次应对实施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热炉定律告诉我们:在安全工作中应先警告后立即处罚,安全制度条款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搞特殊化,用这些原则来保证员工现场作业规范化和标准化,进而减少事故的发生。二、处罚原则

热炉定律形象地阐述了以下惩处原则。

① 警告性原则 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烫伤人的。

② 确定性原则 每当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烫伤。

③ 即时性原则 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会被烫伤。

④ 公平性原则 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烫伤。三、贯彻安全制度

热炉定律能指导管理者有效地贯彻制度,这是因为触摸热炉与安全制度执行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① 当你触摸热炉时,你得到即时的反应。你在瞬间感受到灼痛,使大脑毫无疑问地在原因与结果之间形成联系。

② 你得到了充分的警告,使你知道一旦接触热炉会发生什么问题。

③ 其结果具有一致性。每一次接触热炉,都会得到同样的结果—你被烫伤。最后,其结果不针对某个具体的人。无论你是谁,只要接触热炉,都会被烫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