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T阅读精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06:21:54

点击下载

作者:杨继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GMAT阅读精解

GMAT阅读精解试读:

前言

光阴荏苒,《GMAT阅读精解》一书已经出版近十年了。这些年来,GMAT考试,尤其是阅读部分发生了不少变化,再加上原书成书较为仓促,对很多解答阅读题的基本原则及基本技巧阐述不够细致,已不能适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承蒙新东方大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出版社的提议,这次忙里偷闲,对本书进行了一次全面修订,以飨读者。

本次修订,最主要的增补内容是加写了“GMAT阅读解题方法详述”,作为提纲挈领的部分放在全书之首,以使广大读者在阅读本书、开始漫长而艰辛的GMAT学习之旅之前,就能对GMAT阅读的基本套路、基本解题方法和基本技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外,对于书中的题目和解答、说明部分,笔者字斟句酌、一一校对,改正了一些原版中的错误和表述不清之处。

感谢新东方大愚文化的编辑以及天一扬文化公司的刘丽静小姐对本书再版付出的劳动!感谢本书出版以来,所有支持、关心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们!这些年来,无数GMAT考生凭借优异的成绩、坚实的背景和刻苦的精神,顺利地申请到全球各地顶尖MBA的入学资格,并在学成之后继续着自己的职业生涯,取得了无数令世人赞叹、令同龄人钦羡、令笔者这个从教授GMAT阅读开始自己的新东方工作生涯的老教师无比欣慰的骄人成绩。新东方学校、所有新东方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以及笔者本人,都在这些年来经历了各种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但最初的梦想离我们越发接近,我们的步伐永远是不断地战胜自我、昂扬向上、追求辉煌!杨继前言

长期以来,GRE、GMAT的阅读部分的教与学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状态之中。

一方面,人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阅读过关等于GMAT的考试轻松了大半,GRE的verbal部分也不会再把一两个生词的猜对与否看成是决定命运的大事。但另一方面,在实际复习中,学员们经过一年半载倾尽全力地广读文章,大量背诵、查阅背景、分类总结、猜题押题,却总是事倍功半,迷惑茫然;再加上对其重要性的渲染,还没上考场,就先把自己的估分截去大半。

出现这种尴尬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种误解而引起的不切实际的预期,从而导致复习观念上的偏差。

笔者曾把各种GRE、GMAT的阅读文章拿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做,当然,大部分人是来自ETS的所在地——美国。结果,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公司职员,其理解这些文章的能力比广大中国考生好不到哪里。GRE的长短两篇文章如果限时18分钟,有一半以上的文章不能被说出准确的含意。GMAT的老式考题(30分钟3篇长文章),更是鲜有能按时做完者,更不用说能复述出其中的精确内容。所以,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都无法胜任,又怎么能指望我们苦难的中国学生在紧张而短暂的十几分钟内,把一篇文章如学术研究般地字斟句酌,领会深意,甚至做一番英译汉的工作呢?假如一开始就定位于这么一个终极目标而去解决阅读问题,就像走进了一个永远无法看到尽头的隧道,一篇文章弄通了,一个背景知识记熟了,再遇到一篇新文章,一切又都归于枉然。

这两种考试中的阅读,一向被说成是逻辑推理、语法、填空等题的基础。此话当然不谬,想做对英语题,当然得读懂英文句子,这是无可争辩的大废话!除了文盲,我们日常的生活就是在阅读中度过的。可在实践中,对阅读题的处理原则,是和以一两句精确理解分析为基础的其他题型有本质区别的。在上述调查中,笔者也曾注意到,有经验的学生(美国也有考GMAT的老油条)尽管和字字推敲的老实人一样,对文章的细节不知所云,但后面的题目很少做错。这不奇怪,大家可以设想如果我们去参加汉语考试,同样的文章,同样的题目内容,我们绝不会这么茫然。实际上,正是对外语的一种惧怕感,阻碍了我们认识以下这些凭每个人的才能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的原则:

首先,GMAT文章的题材广泛,学术高深,尤其是自然科学题材。由于美国采用的是放任教育的机制,一般青年对DNA、基因、厄尔尼诺、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开采能源这些对每个中国文科考生都能挂在嘴边的热点问题知之甚少,ETS的出题人也一样。所以,出题人看不懂,也根本不想看懂那些深奥的学术内容是什么个意思。他所明白的无非是:诸如有一个自然现象,有一派人(叫什么无所谓)试图解释它,提出了一个观点,后来被一伙新生力量否掉了;新生力量否定传统观点时,做了两个实验,都用到了A动物、B仪器、C原理、D规则;文章本来的作者最后又评论了一下,态度是基本赞成,但也有点儿保留……他所能向我们发问的也就是这些。

正因为如此,GRE、GMAT文章的阅读从一开始就注定和一般阅读有着天壤之别:典范的论证文章,我们最想读的是作者独到的论证过程和精彩的论据,这样才会信服作者的观点。而在这些考试文章中,一切人物、地点、器具、物质都已经虚化为监狱犯人一样的字母和数字。一切细微的感觉都概括为或正或负的评价(顶多是有保留的或正或负的态度),至于我们高深的作者如何推出自己的精辟论点,对不起,我们时间不够,学术水平也低,暂时不能多想了,让它们大段留在原文中吓唬人吧。不过,ETS的出题者也不是等闲之辈,总会有其很拿手的题材,像文学、艺术以及GMAT中的经济之类。可90年代以来,不知是他们良心发现,不想再为难非西方文化背景的考生,还是一时兴趣转移,文学艺术题材的难度在GRE中大为下降,GMAT中此类题材更是早就飞到爪哇国去了。GMAT中的经济类文章也不再谈刻板的国家经济制度、政府决策,而多喜欢写一些很多考生每日都从事的营销、管理、市场、贸易等实际问题。所以很明了,为自己没有相关背景而遗憾是不必要的,背诵百科全书以应付考试更是浪费精力。真要对文学流派有兴趣,考完试后尽情地阅读原著吧,不感兴趣也不要为考试而受此折磨。

重复一遍,必须看懂的有:作者在说什么内容(理论——解释,两对立观点,还是疑问——回答)。这些内容有什么中心事物和人的代表?(A、B、C还是X、Y、Z)作者对他们态度如何?(正或负)

最好看出来的有:作者在论证出自己的正或负态度过程中曾举过什么重点例子(仍是人A,物B,实验C之类);作者在评价中有没有一些极端性评介,如最好,唯一之类。其他内容则在做题回来定位时再看也不迟,或者干脆就是为难你的废话。

其次,GMAT阅读部分多年以来形成了几种固定的题型、问法,这种现象最终会占所有题目的四分之三左右。反复识别并练习之,就会有不小的收获。

现将几种题型分述如下:一、具体题,或称细节题

原文提到的人、事、现象,在题中被问到,正确选项一般应是对原文的说法做paraphrase(改写),改写程度越高,难度越大。如要遇到特殊情况,即不做任何改写,直接把原文说法照抄到选项上,那是出题人送分给你,切莫辜负他这番美意。

总的来说,具体题是GMAT各阅读题型中最难的一种,也是最终影响你到达阅读最高境界的障碍。但是,具体题有一些固定类型。如:问原文中提到的某个事例的目的的in order to题型;有逻辑推理意味的infer, suggest, indicate题型,以及干脆就是纯逻辑题的询问原文推理的前提假设(assumption),找一个选项支持(support, strengthen)或反对(weaken, call into question)原文推理。这些固定题型在多做练习之后,就会较好掌握。二、主题题型

即询问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目的;或者询问文章作者在文中的关注点,主要内容是什么。(注意:这两类有所区别。)

做好此类题的关键是跳出原文细节内容的窠臼,从一开始就练习对文章全局的把握。GMAT、GRE文章千奇百怪,其时只有三种演进情况。

1.结论→解释

2.旧观点→新观点

3.现象或疑难问题解→决方案和解释(有时唯一,有时不唯一)

把握好每篇文章的结构,对于经过培训的GMAT考生来说并不困难。在这个基础上,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出一个总结全文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实际上,很多主题题型的正确选项就是topic sentence的改写。三、作者态度题

我们只需在阅读时把准作者对他所叙述的事物或人是正面还是负面态度,至于具体是揶揄讽刺、极力鞭挞、惋惜伤感、双手赞成,还是略加保留,都不用太加留意。只是有时作者态度复杂,正负都有(多是一种为主,另一种以让步的形式在文中出现),这时的选项应注意与此相对应。四、类比题

这种题型不是很常见。通常说来,它出现的方式是:以下哪个选项的描述与原文的叙述相似(成类比)。碰到这种题的时候,不要贸然看选项,而要先注意题干的提炼。也就是原文的事例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请注意阅读中的类比和GRE词汇中的类比的区别在于:它只是一种大致含义的相似,而不是精细的词义对仗。所以,它比后者要容易。

最后,今年初,GMAT考试全部改为CAT化考试。但是,无论是题型分布、出题原则,还是解题技巧,新试题都没有多大变化。变化的是评分标准和题目总量。前者不是我们需要琢磨的,后者恰恰有利于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做完题(过去GMAT笔考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题极为常见)。

所以,同学们只需认真复习现有资料,辅之以上机练习(尤其是键盘与鼠标的熟练使用),就会应付自如,游刃有余。现在,该说说本书了:

读者看到此处,就会发现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尴尬。笔者大肆渲染了多年来上课时强调的一点:文章的主题与结构本身的重要性远甚于文章内容的重要性。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学员们在上课过程中渴望理解每句话的要求!“读文章,就该弄清楚”,离开GMAT考场,这是最浅显的道理。毕竟,还有相当多的人不是抱着纯功利的目的,不是除了分数什么也不想的。所以,课上就需要用大量时间来说明文中的词汇和语法,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而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周或十二周,于是,就有大量文章不能做如此详尽的讲解。这样就有了本书的出版。

所以,这本书最好是能作为GMAT上课的辅助读物来用。它弥补了我们上课时的不足,又可以使学员们漏记的笔记得以补充。由于笔者在课上讲的知识点、方法原则和习惯套路与在GMAT课上的有颇多相似之处,对于GRE考生来说,GMAT文章,尤其是最新题,是比GRE No题更好的复习材料。此外,考虑到刚刚接触此类考试或者将它作为英语练习辅助材料使用的读者,本书的结构力求完整、独立,可以脱离考试复习使用。

既然要翻译,就马虎不得。在回顾了同类书籍优缺点之后,本书力求使学员在阅读汉语时能做到领会译文的真正含义,而不是看比英语更不知所云的译文。个别之处需要解释的,在原文用括号标出,不再另出注释分散精力。Frankly speaking,翻译文章比准备讲课要累得多,后者以帮助同学做对题为最终目的,而前者则需字斟句酌。本书不敢妄称权威经典,但求无负一番苦心。

对文章的背景介绍的处理仍遵循笔者一贯的原则——点到为止。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才讲,无关紧要的便略去不提。避免同类书籍中常见的弊端——大量照抄一些作者自己也不甚了解的百科全书中的整段内容,浪费篇幅。

本书中的文章,每三篇为一组,共21组。其中1~15各套题要求在30分钟内做完,但这个要求超过现在GMAT实践中的难度,各位可以量力而行。16以后的各套题,要求25分钟之内做完,这些是笔试最后几年的实战题。笔者认为,最好能模拟考试环境练习。为模拟机考后的实际屏幕显示状况,英文打印时特意减少了每行字数,相应增加了每篇文章的行数,以便于同学们能及早适应上机读题的感觉。

本书编写过程中,北大高教所靳军小姐多次帮助誊抄、校正稿件;北大生命学院仇鹏、贺鹏两位同学审订了相关专业的译文;新东方学校张红岩老师提供了有关软件。笔者不胜感激,在此一并致谢。

笔者向来不认为GRE、GMAT的考试技巧有什么神秘之处。每一个正常智力的、正常英语水平的同学略加思索,就会得出更好途径。然而,多年来,真正的大师们不屑此类琐事,遂使此领域少有著述问世。窃以愚者千虑之一得,拼凑章句以成文,若有不妥之处,还望海涵。杨继一九九八年夏第一部分GMAT阅读解题方法详述第一节总论

GMAT考试是全球各大学商学院MBA专业招收学生和给学生提供财政资助的参照考试。它不是学校决定是否录取和提供资助的唯一依据,但其分数对中国考生(尤其是工作经历、推荐材料等其他条件不够优秀的学生)具有独特的重要性。

GMAT考试分为语文和数学两部分,以及不计入总分的写作部分。语文部分包括阅读、语法改错和逻辑分析,数学部分包括解答题目和数据充分性分析,其中,阅读理解是大家公认最难的一部分。一、GMAT阅读文章的分类

GMAT阅读理解可以按照两种方式来分类:(一)按照文章的题材分类

GMAT文章有三种类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

此种题材分类的方式对我们做题的帮助不大。我们也不能指望把某种题材的背景特意加以复习就可以上场不惧,一劳永逸。这是永无可能的事情,因为,题材的细节几乎不会重考。对于题材的讨论,本书到此为止。以后我们强调的是——(二)按照写作方式分类

形形色色的GMAT文章,绝大多数可分为两种基本写作类型:

1.Presentation,即立论型的文章。在此类文章中,作者阐明一个自己提出的观点、理论、解释,没有对立面;或者文章后半段稍有不同意见,但都被作者反驳掉,不足为据。

参见本书第二部分第1单元文章1。

此文中,作者始终在说当前美国少数族群所有的企业存在着空前的机遇和风险。通篇都在论证此结论,没有其他意见。

2.Argumentation,即评论型的文章。此类文章中,作者针对一个业已存在的主张提出自己的评价,不同意或不完全同意该主张,或者对已存在的主张做较大的补充,还要给出替代方案。评论的态度以反驳或攻击性的负评价较为多见;但是,正评价或正负评价都有的复杂态度也并不罕见。

参见本书第二部分第14单元文章2。

本文第一段是叙述旧观点:所有生物都可以被分为两类基本而又完整的类别。第二段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并代之以作者的新观点——生物界别三分法。

按写作方式来为GMAT文章分类的方法,在后文中有重大应用。主题题型的把握和它有密切的联系。二、文章的主要结构类型和主题句的基本找法

GMAT的文章虽然千奇百怪、题材繁多,但绝大多数都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结构类型。而且,不管属于哪种结构类型,作者都会通过文中的一句话表达出对文章主题的态度,这句话说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可以将其称为主题句(topic sentence),以下一律简称TS。

下面分别就四种结构类型及其文章主题句的找法,做一简单叙述:(一)结论说明型

文章开始时(往往就是首句)给出明确结论,后面全是对它所做的解释说明。TS:文章开端的结论处。这种类型在GMAT文章中占有很大分量。

参见本书第二部分第1单元文章1。

本文首句讲“最近几年,美国少数民族所有的企业可以说是空前的机遇和重大风险并存”,后面没有任何转折,都是对首句的解释。所以TS就是首句。(二)新老观点型

开始为老观点,后面作者给出与之对立的新观点。老的是错的,新的是对的。TS:新观点给出之处。

参见本书第二部分第14单元文章2。

本文开始讲“人们曾经设想所有生物都可以被分为两大类”,但第二段给出新观点“生命树应该有三个分支”(第二段第二句)。这里就是TS所在。(三)现象解释型

开始是一个现象,并且往往很古怪,作者在后面一定会给出解释。TS出现在解释之处。

参见本书第二部分第19单元文章1。

本文开始就指出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临时工增加的现象。后面给出解释:雇主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临时工的增加。此句为TS。(四)问题回答型

开始给出一个问题,可以是明确的设问,也可以是给出一个困难(difficulty)或者任务(task),后面会对此做出解答。

参见本书第二部分第21单元文章1。

本文在一开始提出问题:清洁而缺乏营养的水为何能支撑如此众多的珊瑚群落?后面给出了回答。在首段末句指出:共生作用使珊瑚礁群落的生物体有效地利用稀少的资源。此句即为TS。

注意:3、4两种结构类型没有本质的区别,有的文章不能做截然划分。此外,对现象的解释或对问题的回答有时不止一个,这时,一般先给出的是错误的,最后给出的是正确的。

以上讲了四种结构类型及相应的主题句确定方法。实践中,要确定一篇文章的主题句,光凭这些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我们还要提供一些思路:以下这些语言现象经常是(但并非总是)提示主题句即将出现的重要标志。

1.一段叙述后(尤其是在第二段开始),出现了转折词。这种词类型很多。第二节中有详细总结。参见本书第二部分第13单元文章2。第二句的however显然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主题句就在其后。用这种方式引出主题句的情况特别多见。

2.设问及其回答。这种语言现象与主题内容有关的比率极高。看下面这篇文章:

例文1-1:(This passage is excerpted from an article that was published in1982.)

Warm-blooded animals have elaborate physiological controls to maintain constant body temperature (in humans, 37℃).Why then during sickness should temperature rise, apparently increasing stress on the infected organism?It has long been known that the level of serum iron in animals falls during infection.Garibaldi first suggest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fever and iron.He found that microbial synthesis of siderophores—substances that bind iron—in bacteria of the genus Salmonella declined at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s above37℃and stopped at40.3℃.Thus, fever would make it more difficult for an infecting bacterium to acquire iron and thus to multiply.Cold-blooded animals were used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because their body temperature can be controlled in the laboratory.Kluger reported that of iguanas infected with the potentially lethal bacterium A.hydrophilia, more survived at temperatures of42℃than at37℃,even though healthy animals prefer the lower temperature.When animals at42℃were injected with an iron solution, however, mortality rat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Research to determine whether similar phenomena occur in warm-blooded animals is sorely needed.

参考译文:温血动物有精确的生理调控机制来维持恒定的体温(人类是37℃)。但是,为什么生病时体温要升高,给本已受感染的机体再增加负担呢?人们早就知道,动物血中铁含量在感染时下降,Garibaldi第一个指出了发烧和铁含量之间的关系。他发现,一种细菌沙门氏菌(Salmonella)中含铁细胞的合成在环境温度超过37℃会下降,在40.3℃就完全停止。因此,发烧使细菌难以得到铁,也就难以繁殖。为了验证该假说,我们使用了冷血动物,因为它们的体温可在实验室中控制。Kluger报道被感染了致命细菌A.hydrophilia的美洲大蜥蜴在42℃下比在37℃下存活数量要多,尽管健康的此种动物更喜欢较低温度。但是在42℃情况下给该动物注射含铁溶剂,死亡率迅速升高。现在非常需要检验温血动物是否会发生类似现象。

本文的第2句设问,第5句回答。第5句即为TS。

3.大段举例之前的观点或大段举例之后的总结往往就是TS,以前者更为多见。

实践中,如果某结论之后有长达数十行的例子,特别是当短文章的第一句即为结论、第二句开始是唯一的一个例子时,该结论就是主题句。

看下面的文章:

例文1-2:

Researchers are finding that in many ways an individual bacterium is more analogous to a component cell of a multicellular organism than it is to a free-living, autonomous organism.Anabaena, a freshwater bacteria, is a case in point.Among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Anabaena is unusual:it is capable of both photosynthesis and nitrogen fixation.Within a single cell, these two biochemical processes are incompatible:oxygen, produced during photosynthesis, inactivates the nitrogenase required for nitrogen fixation.In Anabaena communities, however, these processes can coexist.When fixed nitrogen compounds are abundant, Anabaena is strictly photosynthetic and its cells are all alike.When nitrogen levels are low, however, specialized cells called heterocysts are produced which lack chlorophyll (necessary for photosynthesis)but which can fix nitrogen by converting nitrogen gas into a usable form.Submicroscopic channels develop which connect the heterocyst cells with the photosynthetic ones and which are used for transferring cellular products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Anabaena cells.

参考译文:研究者发现在许多情况下,个体细菌与其说是自由生活的独立生物体,不如说更像多细胞生物的组成部分。如鱼腥藻,一种淡水藻类,就是这样。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中,鱼腥藻是独特的:它能进行光合和固氮两种作用。而在一般细胞中,这两种生化过程是不相容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会使固氮作用必需的nitrogenese不活泼。而在鱼腥藻种群中,两过程却可同时存在。当氮化合物充足时,该藻类进行严格的光合作用,所有细胞都是一样的。但当氮含量低时,特定的细胞——异形细胞(heterocysts)就产生,该细胞不含叶绿素(光合作用所必需),但却可以将氮合成,将氮气转化为可用的形式。细小的亚显微通道联结异形细胞和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并互相传送鱼腥藻这两种细胞的不同产物。

本文首句是结论,第二句到末尾都是一个例子,结论即是TS。

必须说明的是,笔者从不严格要求考生从每篇文章中所找出的主题句都和笔者的分析完全一样。由于个体差异,这是不可能的。只要文章结构把握成功,对于文章主体态度和观点心里有数,可以不要求特意去找出某一句话。三、考试现场阅读部分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在下面的叙述中,我们也附带讲出GMAT阅读之所以难读难做的几个原因。(一)处理文章和阅读题目的顺序原则

在TOEFL中,考生可以跟从题干的顺序,从文章一开始即进行查找式阅读,而应对GMAT考试时不该这么做,其理由是:

1.GMAT文章后题目所问事物的顺序和该事物在原文中出现的顺序是不一致的。有可能第一题对原文第40行发问,第二题对末句发问,第三题却又问主题。所以,如果未通读原文,看到题目再回去找答案,也许到第50几行也找不到这个内容,那么就耽搁了大量宝贵时间。

2.GMAT文章学术性强。充满了专业内容,题干也往往既冗长又充满了专业名词。扫一遍题干是根本记不住的。看过原文后,才能大致理解题干所问内容的概念和范畴。

3.计算机化考试后,题目一道道给出。根本无法先通读题干。

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要养成先通读原文、再看题目的习惯。希望考生早日养成好习惯,因为这和我们以前考试时做阅读题的习惯不符。不提早习惯它,上场后便会觉得别扭并且白白浪费时间。(二)三要素原则

第一遍通读原文时应注意读哪些要点呢?尽管考生不可能看懂每句话,但是有三点是必须看出的:

1.文章属于上述哪种套路结构类型?

2.作者主要叙述对象(focus),如A人、B动物、C元素。

3.作者对其所叙述的对象持或正、或负的大致评价。

考生要铭记以上三点,否则没有一道题能保证自己做对。(三)做题时找原文语言重现的原则

尤其是解具体细节题时,必须做到此点。因为GMAT阅读的一个大难点就是:选项间的混淆程度很深。所以,必须要把原文中相应的叙述找出来,看哪个选项是对原文的精确改写,是则为正确,否则为错误。

不能凭印象做题,因为选项间的差异有时候可能就微小到一个介词、连词、冠词或语气词。更不能完全信任自己的知识背景,因为美国的学术观点(尤其文科)和我国有很大差异。说得夸张些,有时,考生的社会科学常识、背景太多,反而会有害。

当然,我们承认,有时找原文语言重现是困难而艰巨的,这正是我们后面要谈的内容。(四)必读原文的原则

该原则的意思是:要想把GMAT阅读题做好,必须要阅读原文,而且要读出前面所说的三要素,而不要指望能够不看原文就猜出后面选项的答案,永远不可能有这样的灵丹妙药。所以,阅读本无取巧可言,如果说到技巧,那也是指在对原文学术含义没有精解的情况下,通过对套路结构的把握和题型的熟练,争取把题目做好一些的技巧,而且这也是要经过艰苦训练才能达到的。所以,一开始就请考生端正思想,走上正路。第二节阅读文章中重要的起承转合词和语言现象

GMAT阅读考试的题目半数以上为具体细节题,这也是所有题目的难点所在,后面我们会对此类题型做精细讲解。这里先提一下与之有关的逆向思维问题。文中要出题之处,大部分有一定的规律性标志。在阅读GMAT文章时,每次都要训练自己对这些标志的警觉性,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种直觉式的套路感。看到题目时,你就会有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一、文章的起承转合现象

文章中的起承转合点很多,但不是每一个都有重大意义,也不是一定会被考到。像顺接连词further, furthermore, moreover, in addition等词虽然也在文中引出新事物,但很少被考到,所以不必过于关注。

需要我们警觉的是以下三种:(一)转折连词1.简单转折连词

nevertheless, nonetheless:这两个词在GMAT阅读中屡有出现。

in fact, indeed, virtually, actually, practically:这些词有时会被忽略,实际上它们表达的是标准的转折语气。2.几个重要的转折连词

1)however:该词是GMAT阅读中引起转折的最常用词,几乎每出现一次,就有一次大作用,值得我们高度警觉。

2)but, yet:两个初中就学过的简单词汇,在GMAT中并不是出现在哪里都很重要,只有在以下两处需要警觉:

a.出现在一段之首,说明这一段有历史性大转折,和前段所讲的完全不是一个范畴,比如一个全新观点。

b.出现在一个理论和现象刚刚说完之后,这样刚才所讲内容全部作废,它们之后的话才是作者的真实落脚点。

除此之外,but和yet往往是英美人说话的口头禅,如同我们中国人说话总带着“不过”、“然而”、“可是”,没有必要总去关注它。

3)although:我们都知道这个词引导让步状语从句,不带although的另一个分句是全句的主句。但这在GMAT中,只能算说对了一半。

although如果出现在前半个分句之首,则重心在后半句,前半句是让步状语。如:Although it is very hot and it rains heavily, the GMAT students always arrive at the classroom on time.这句话强调的是大家刻苦求学的精神。如果although出现在两个分句的后半句话,重心仍然是在后半句,这时although相当于一个转折连词。如:I really want to come, although I have no time.(我真的想来,但是我没有时间。)该句强调“我最后来不了”。although的这种用法经常出现在英语的委婉语气中,请警觉。3.转折连词的特殊用法

转折连词出现在一连串列举的原因之后,并非标准的转折语气,而是要引出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甚至往往是作者此处最为强调的原因。

参见本书第二部分第6单元文章2的第3段。在该段开始,作者列举了工会女会员增多的两个原因,最后指出多行业工会本身结构的变化才是最根本的原因。(二)原因、结论

像therefore, hence, thus, conclude这些词汇所引起的明确结论,请大家注意。这部分比较简单,不再赘述。because引起的原因一般属于细节,较少考到,可以不过多关注。(三)强对比关系

强对比关系层次比较多,请大家多加注意。1.真实强对比

1)普通强对比:如文中说“A, unlike B”、“C, in contrast to D, is...”等,这些都是明示强对比。

2)时间状语强对比:在一篇文章开始,或者一个理论刚刚提出的时候,如果出现了时间状语,则是出题率很高的一处语言点。如:now, new, nowadays, current ideas...和过去成强对比;once, until recently, past...和现在成强对比。如果给了一个不早不晚的明确时间,如in1950’s,那么和它之前、之后比较都有可能。2.强对比的变体

1)最高级:most...,带-est词尾的。

特别要注意那些有最高级意义的词。如:负面最高级least,排序最高级first,频率最高级always、never,程度最高级uttermost、foremost,范围最高级all、none、any等等。

2)唯一性词汇:如only、sole、unique等。

为什么对最高级和唯一性词汇要高度注意呢?因为在具体细节题的选项中,出题人常用这些词汇来迷惑我们,这时要看原文相应位置有没有最高级或唯一性词汇出现。如果有,选项有可能正确;如果没有,则必然是错误的。二、其他重要语言点(一)人名

GMAT文章中只要出现了人名,后面几乎是必考的,人名必须关注,这是我们提出的一个硬性要求。即使备战机考也必须如此。如果长文章人名很多,你最好在草稿纸上标出:如L1K, L10Q, L15J……这样,如果题目中涉及这些人,就定位到“此人”第一次出现处即可。(二)引号和一些小词

1.引号有两个作用:1)所引事物很重要,有时就是文章的主体叙述内容focus。2)引号表示作者负评价,即“所谓的……”,世界各国语言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这两种作用都很容易被考及。

2.一些小词,如seem, appear, probably, perhaps等,它们都弱化了作者的行文结论,特别是最高级、唯一性词汇和判断句。如:Faced with this situation, many historians based their investigations on the only records that seemed to exist.这里的records就不太值得出题了。又如:Dwarf galaxies and globular clusters, into which most of the stars of the Milky Way's corona are probably bound, consist mainly of old stars.这句话成为主题句的可能性也大大打了折扣。(三)作者态度

详见第六节的讲解。第三节现场及时做完题目的唯一突破口 ——快速阅读和进行取舍一、题材、句式的繁难和出题点的非繁难

GMAT阅读的重大难点之一在于考生很少能在考场上的十几分钟里把一篇高深且抽象的文章理清头绪,所以往往出现尴尬的场面:把别的类型的语文题目(如语法、逻辑等)做得飞快,特意把时间留给阅读,但还是被一些复杂句式和深奥细节所困,解题正确率很低;但若语文部分也很难,做得很慢,没什么充足时间留给阅读,只是大略扫了一眼,模糊知道是个什么感觉,也能做出后面几道题,而且不见得比前一种情况的结局更惨,这可真是件不公平的事。

这种尴尬的局面正好可以给我们一个提示:

GMAT阅读文章题材的一次次随机变换使得我们防不胜防。笔者做过统计,十几年来,完全相同的题材从来没有出现过,有时貌似在讲同一现象,但具体侧重点和出题点毫无共同之处。所以,狂背文学资料和作者生平是毫无意义的,几乎不可能在现场撞到好运。

但是,我们知道,美国GMAC机构出GMAT考题的也不是各个学科的学者专家,而只不过是研究教育学和英语教学的人。所以,你怎么能指望那些出题人既能明白什么叫糖酵解,什么叫无氧代谢,什么叫基因,又熟谙什么叫表现主义,什么叫现代派艺术,什么叫布鲁斯音乐呢?显然,他们和我们一样,对这些题材很隔膜。

试想一下,有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中国老古董,对当前科研新知一无所知,对理工科类全然不了解,他看到了下面这篇汉语阅读小文,会害怕自己把题目做得一塌糊涂吗?

例文3-1:

科学家现已发现帕金森氏症可能是由于脑中缺乏多巴胺这种物质引起的。帕氏症是一种可怕的顽症,患者表现出手脚震颤和不能自持等症状;而且病程呈进行性加重,不可逆转。到了晚期,肢体已无法自主控制,最后智力也出现变化,患者往往因衰竭而死,非常痛苦。很多名人深受此病痛之害,如美国拳王阿里、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等。虽然很早人们就猜想该症与大脑病变有关,但因为没有确定病变的具体原因,所以始终没有理想的根治疗法。现在人们既已发现多巴胺和这些症状的联系,就可以采用补给的方式来控制症状,或者采用基因疗法来彻底改变多巴胺不足的情况。当然这还都只是远景,现在为减轻病人痛苦,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姑息疗法,如理疗、电击等,也有一定效果。

题目:

1.多巴胺有什么变化会引起帕氏症?

A.增多

B.减少

C.不变

D.无关

E.未提

2.帕氏症在初期有哪些病理表现?

A.手脚麻痹

B.手脚僵硬

C.手脚抽搐

D.全身瘫痪

E.高烧不退

3.帕氏症有哪个名人得过?

A.阿里

B.里根

C.乔丹

D.布什

E.克林顿

4.帕氏症目前治疗前景怎样?

A.可完全治好

B.没有希望,只能等死

C.只能采用姑息疗法,减轻痛苦

D.虽然现在还没有特效疗法,但将来很有可能实现

E.有些新疗法,但还没有确定价值

5.姑息疗法使用下面什么手段能减轻痛苦?

A.截肢

B.服药片

C.冬眠

D.水疗

E.电击

该老古董知识贫乏,看完文章,不知道多巴胺是液体、固体、晶体或非晶体,是黑是白,但看见文中说过一种物质叫“多……”也就足够了。帕金森氏症,该同学没听说过,也没在古书中见过,但看见文中说了几种症状,记住了它们是哪几个汉字。至于几个名人,此人不关心国际国内大事,这几个人全不认识,但是记住一个叫“阿……”,一个叫“陈……”,还有一个叫“霍……”,就可以应付题了。至于治疗方法和治疗前景,依此类推。

试想,如果你是这个老古董,做这篇汉语阅读理解应是大获全胜的吧?把它全翻译为英语,情况怎样呢?

实际上,汉语老古董,英语亦然。我们只是因为对外语有天生的恐惧感,所以看到非母语的、没有知识背景的文章,就本能地退缩了。可是,刚才已经提到,出题人对于这些文章的题材也是生疏的,他们不可能就比表层叙述更深的学术含义发问。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承认:

GMAT阅读文章的句式结构是可怕的。虽然文章经过改写,比较合乎语法规范,但同时长句和复杂结构句也大幅度增多。英语和汉语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使我们在直觉上缺乏灵性。这个困难是肯定存在的,而且笔者认为,该困难不仅对GMAT考生存在,而且对于在台上眉飞色舞讲课的我们这些GMAT老帅也一样存在。就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也难以在现场的短时间内精确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问题是艰巨的,但是文章还是要读,题目还是要做,这就使我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转而从阅读观念上做一番改变。

如果大家指望经过辅导班上十几节课的学习,或者私下里每日加码,经过一年半载,把所谓“英语阅读能力”大幅提高,从而在现场能做到每个单词和每句话都精细理解,甚至在心中能下意识地把它翻译一遍,自然而然地把后面的题目做好,那就等于是陷入了一个无底洞,永远也达不到底端!不是大家水平不够,笔者在现场也做不到,而且没有一个中国老师能够做到。

必须承认,本书第二部分的译文都是我在平时点点滴滴、字斟句酌,查阅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翻译出来的。在考试现场,笔者是做不出任何翻译的,而只能进行模糊的把握、大致套路的理解和文中一些重要语言点的记忆。

所以,出题人是不敢预期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明白文章细节的,而且由于他们对文章题材也不熟悉,所以,他们的出题过程一般都是这样的:

1.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刊物和书籍中选择各种题材的文章。

2.审查文章,尽量做到体现一定的层次和鲜明的态度。如:开始是个老观点,后有新观点来代替它;对于这种代替,作者或完全同意,或部分保留,或是另有第三方案。

3.做改写,将有些句子处理得更紧凑、严密。

4.出题。先出关于主题、套路、态度、结构以及文章的主题叙述对象(focus)的有关问题;再针对文中比较明显的具体内容出一些题,在出题方式上力求多做变换;最后找出一些谁也注意不到的细节,作为提高难度、拉开档次的题目刁难考生。

明白了这一道理,我们就理解了这样一个悖论(paradox):GMAT文章题材句式的繁难并不必然造成解题困难。实践中往往还正相反,抽象难懂、不可理解的文章的题目往往更容易一些,比较好做。二、速读和取舍的几个原则

下面,我们来谈谈现场的实践操作。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既缩短第一遍通读原文的时间,又对重大语言点有印象,为之后定位做好准备。而“时间=总路程÷平均速度”,所以,有两个渠道可以达到此目的:1.提高单位速度;2.进行取舍(即缩短总路程)。(一)提高单位速度原则

在达到了一定的英语词汇和阅读语感水平的基础上,单位阅读速度可以通过长年苦练和熟能生巧而逐步提高。但是,面对迫在眉睫的考试,指望迅速提高自己固定的“英语阅读能力”,是不现实的。权宜之计,还是从阅读观念和习惯上下手。从现在起,请做到以下两个原则:1.现场阅读时,除了已经确定下来的主题句之外。一般不要反复琢磨、精解每一句话。

这个原则听起来很容易做到。可在实践中,考生往往不由自主地去试图读懂每句话、每个细节,在较难处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阅读。这也是多年以来受中国英语教学弊病影响的结果。我国大、中学校的英语课,往往重精读精讲,轻大量阅读训练;重句子语法分析,轻全文把握训练,这就使广大考生不敢在紧张的考试中放弃一些无用的内容。其实,很多细节是再读多少遍也没有完全精解的可能的,而这时,极其珍贵的考场时间却被浪费了。2.在现场,不要沉溺于猜测一两个词汇、词组的含义,沉溺于对一两句话语法结构的分析。

此点实际上是上一点的一个具体化特例。在复杂的GMAT文章中,生词、词组比比皆是,长达数行的复杂句也屡见不鲜。若把时间放在词语猜测和句法分析上,必将因小失大,严重地拖慢现场阅读的速度。须知GMAT的阅读考试与其他题型的要求不完全一样:其他考题(如语法、逻辑)对每句话的理解要求很高,几乎必须读懂才能做题;而阅读试题的出题者不指望你在现场时间内做到精确理解,所以,出题以主题、态度、结构、主题词内容为多,当然也要加上一些细节做调料出难题,提高错误率。但这样的细节是防不胜防的,你不能因为一个不知从何处冒出的难题而彻底放慢速度,大读细节。

所以,在现场做阅读理解部分时,就应采取与解GMAT语法、逻辑不同的思路。遇到生僻单词、词组和奇难结构的句子,要敢于毅然决然地一掠而过,同时可以在心中用合理性原则推知它们的大致含义。

看下面的例文:

例文3-2:

We might think that we could avoid this limitation by using quanta with extremely long wavelengths;such quanta would be sufficiently sensitive to convey extremely delicate sense-data.And these quanta would be useful.as long as we only wanted to measure energy, but a completely accurate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will depend also on the exact measurement of the lengths and positions of what we wish to perceive.For this, quanta of extremely long wavelengths are useless.To measure a length accurately to within a millionth of an inch, we must have a measure graduated in millionths of an inch;a yardstick graduated in inches is useless.Quanta with a wavelength of one inch would be, in a sense, measures that are graduated in inches.Quanta of extremely long wavelength are useless in measuring anything except extremely large dimensions.

读此文时,一开始我们能模糊地感到:有一些人想用某些方式消除人类观察世界的局限,后面说此方法不成功(useless),再往后几行虽然生词不多,但句法复杂、学术性强。它应该是讲该企图不成功的原由,我们猜想:可能是设计问题,也可能是材料问题、工具问题、人员问题。由于缺乏学术背景,我们是猜不出具体内容的所以然的。但是,只要后面没有再出现转折连词,作者就不会转到对此段一开始设想的正评价,而仍然对它持负态度。考场上读第一遍时只要知道此点就足够了,如果后面问到细节,再看详细。(二)取舍原则

我们知道,所有GMAT文章都是或立论、或评论的议论文。既然是议论文,那么,就一定会有论点(中心观点TS以及分观点、敌方观点)、论据(example, instance, case)以及论证过程存在。由于出题的侧重点不同,对这三个部分,也应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

论点是必须要看明白的。如果认为自己已经找出一篇文章的主观点TS,可以将此句反复读几遍,不受刚才第一个原则中所说限制的约束。而文章推出观点的大段论证过程,可以看得非常简略。

碰到带有明示词for example、for instance、analogy等的例证和类比时,如果时间紧张,可以一目几行快速略过,甚至干脆跳过不看。这也就是笔者常讲的:如果一个例子、类比的目的已知,该例子、类比本身就可以暂且不看,后面万一问到,再看不迟。

这个原则是考场上应对GMAT阅读的一个突破口。它揭示了GMAT阅读和我们的日常阅读之间的区别。平日里,我们看一篇典范议论文时,最想看懂看清的就是它精彩的论据和精妙的论证过程,学习作者的真知灼见和推理雄辩。但是,这些传统阅读中最该读懂的地方恰恰是GMAT阅读中最不需要读懂的。某事物怎么样、作者对它持什么态度是无比重要的;至于它为什么会这样,作者为什么喜爱或厌恶它,经常是相对次要的。(三)因“材”而异及因人而异的原则

现场第一遍阅读原文的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可言。我们列举两种影响因素:1.生、熟题材文章的不同

碰到熟文章时,你将比别人更快地把握全文的套路结构,尤其是作者的主态度。这样就应该利用此种顺畅的心情,加快速度,好给其他文章和题型留出更充裕的时问。切忌去理解原文细节,甚至胡思乱想,从学术上思考文章的具体意思,这会白白浪费掉熟题材文章给你带来的好处。

生题材文章再不容易看懂,前面讲过的三个要素(文章类型、叙述主题、作者态度)也必须心中有数,而这确实需要较长时间。所以,生题材文章应读得稍慢些。2.阅读习惯的不同

有人(如笔者)喜欢迅速看完一篇文章的主题结构、作者态度和几个关键词,第一遍即告结束,然后在做题中解决文章细节。还有些同学比较喜欢第一遍读得细些,后面做题就会比较快,尤其是碰到熟题材时。后一种做法也不能说就是错的,只要不过分沉溺在细节中,照顾一下自己的习惯也是可以的。

在我们讲过这些差异之后,就可以提出一个关于阅读速度和时间的参考量化值了。请注意:正像刚才所提到的,这个数值不是绝对的。

在第一遍阅读文章时,如果以正常思路去处理(读出主题、套路、文章结构、作者态度,记住一些大语言点,也捎带着兼顾一些明显细节;但是,很多例子和明示的类比都快速扫过),那么,应该在1分钟读10行左右或略多些。本书第二部分中,最初的几个单元文章较长,应该在5分钟左右读完第一遍;后面的单元,文章长度明显缩短,应该用3~4分钟左右读完。(四)速读时的限制原则

文章不可能从头到尾一概快速阅读,请注意以下两点:

1.速读时,看到起承转合词,可放慢速度。如果起承转合词后有重大内容,则需凝神静看;如果只是一般性转折或概括,继续速读。

2.不管用多快的速度处理文章,必须找出主题句TS。再解释一遍:这并不意味着每篇文章都要和笔者或其他阅读理解任课教师找的是同一句话才算正确,只要大致主题、内容心里有数即可。

讲过了以上4个原则,试看一篇例文,尝试着在4~5分钟读完,再做题目。

例文3-3:

The use of heat pumps has been held back largely by skepticism about advertisers'claims that heat pumps can provide as many as two units of thermal energy for each unit of electrical energy used, thus apparently contradicting the principl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Heat pumps circulate a fluid refrigerant that cycles alternatively from its liquid phase to its vapor phase in a cloud loop.The refrigerant, starting as a low-temperature, low-pressure vapor, enters a compressor driven by an electric motor.The refrigerant leaves the compressor as a hot, dense vapor and flows through a heat exchanger called the condenser, which transfers heat from the refrigerant to a body of air.Now the refrigerant, as a high-pressure, cooled liquid, confronts a flow restriction which causes the pressure to drop.As the pressure falls, the refrigerant expands and partially vaporizes, becoming chilled.It then passes through a second heat exchanger, the evaporator, which transfers heat from the air to the refrigerant, reduc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is second body of air.Of the two heat exchangers, one is located inside, and the other one outside the house, so each is in contact with a different body of air:room air and outside air, respectively.

The flow direction of refrigerant through a heat pump is controlled by valves.When the refrigerant flow is reversed, the heat exchangers switch function.This flow-reversal capability allows heat pumps either to heat or cool room air.

Now, if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 heat pump puts out more thermal energy than it consumes in electrical energy, has the law of energy conservation been challenged?No, not even remotely:the additional input of thermal energy into the circulating refrigerant via the evaporator accounts for the difference in the energy equation.

Unfortunately, there is one real problem.The heating capacity of a heat pump decreases as the outdoor temperature falls.The drop in capacity is caused by the lessening amount of refrigerant mass moved through the compressor at one time.The heating capacity is proportional to this mass flow rate:the less the mass of refrigerant being compressed, the less the thermal load it can transfer through the heat-pump cycle.The volume flow rate of refrigerant vapor through the single-speed rotary compressor used in heat pumps is approximately constant.But cold refrigerant vapor entering a compressor is at lower pressure than warmer vapor.Therefore, the mass of cold refrigerant—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