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县级医院系列实用手册——儿科医生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23:50:56

点击下载

作者:祝益民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国县级医院系列实用手册——儿科医生手册

全国县级医院系列实用手册——儿科医生手册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儿科医生手册/祝益民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全国县级医院系列实用手册)

ISBN 978-7-117-22396-6

Ⅰ.①儿… Ⅱ.①祝… Ⅲ.①小儿疾病-诊疗-手册 Ⅳ.①R72-6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74395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全国县级医院系列实用手册儿科医生手册

主  编:祝益民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3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2396-6

策划编辑:闫宇航

责任编辑:闫宇航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编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母得志(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刘绍基(广东省东莞市儿童医院)

孙 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孙金龙(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

肖政辉(南华大学儿科学院)

宋红梅(北京协和医院)

张 兵(湖南省人民医院)

罗小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赵正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钟 燕(湖南省儿童医院)

姜玉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祝益民(湖南省人民医院)

徐 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龚四堂(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董文斌(泸州医学院)《全国县级医院系列实用手册》编委会

顾  问:张宗久 周 军 赵明钢 秦怀金

饶克勤 张雁灵 李洪山 陈贤义

郝 阳 杜 贤

主任委员:王 辰

副主任委员:李为民 王建安 张英泽 王国斌

周学东 肖海鹏 易利华 宣世英

编委会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辰 王宏刚 王国斌 王建安 王昆华 孔维佳

石小毛 叶伟书 付 强 白玉兴 白志明 任国胜

刘 冬 刘 健 刘延青 刘兴会 刘喜荣 吕 帆

多 吉 孙自镛 朱 福 严 敏 苏 飞 李 昆

李 涛 李为民 李计东 李桂心 杨 雯 杨 鼎

肖传实 肖海鹏 时 军 何成奇 余 勤 余永强

张 彤 张 勇 张建顺 张英泽 张美芬 陈燕燕

周 晋 周学东 孟兴凯 易利华 林建华 罗开开

姚尚龙 宣世英 施秉银 祝春燕 祝益民 赵佛容

郜 勇 袁 军 徐鑫芬 郭启勇 龚洪翰 梁志清

彭心宇 温 浩 蔡继峰 熊永芳 樊 嘉 樊碧发出版说明

县级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是实现我国医疗服务总体目标的主要承载体。目前,我国县级医院服务覆盖全国人口9亿多,占全国居民总数70%以上,但其承担的医疗服务与其功能定位仍不匹配。据《2014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提要》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有县级医院1.16万个,占医院总数的47%;诊疗人次9.24亿人次,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34%;入院人数0.65亿人,占医院总入院人数的46%。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指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推动全国县级医院改革发展与全国分级诊疗制度顺利实施,通过抓住县级医院这一关键环节,实现“郡县治,天下安”的目标,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院协会的支持下,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了本套《全国县级医院系列实用手册》。

本套图书编写有如下特点:

1.编写工作是在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00多家县级医院的充分调研基础上开展的,充分反映了全国县级医院医务工作者迫切需求。

2.图书品种是严格按照县级医院专业构成和业务能力发展要求设置的,涉及临床、护理、医院管理等27个专业。

3.为了保证图书内容的学术水平,全部主编均来自全国知名大型综合三甲医院;为了增加图书的实用性,还选择部分县级优秀医生代表参与编写工作。

4.为了保证本套图书内容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大部分参考文献来源于国家制定的指南、规范、路径和国家级教材。

5.整套图书囊括了县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治规范、检查技术、医院管理、健康促进等县级医院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和技术。

6.本套图书内容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更侧重于知识点的成熟性和稳定性。

7.本套图书写作上字斟句酌,字词凝练。内容表达尽量条理化、纲要化、图表化。

8.本书装帧精良,为方便阅读,参照国际标准制作成易于携带的口袋用书。

本套图书共27种,除适合于县级医院临床工作者阅读之外,还兼顾综合性医院年轻的住院医师和临床研究生使用。本套图书将根据临床发展需要,每3~5年修订一次。整套图书出版后,将积极进行数字化配套产品的出版。希望本套图书的出版为提升我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着力解决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做出应有贡献。

希望广大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不足,并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逐步完善本套图书的内容,提高质量。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县级医院系列实用手册》编委会2016年1月18日前言

关爱儿童是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关注儿童健康是爱心奉献和创造幸福的具体体现,更是社会的共同责任。2009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全球仍然有10亿儿童缺乏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仍然有儿童死于可以预防的疾病,如肺炎、疟疾、麻疹和营养不良,数以百万的儿童在暴力、虐待、剥削、歧视和忽视面前缺乏保护。然而,这些疾病与贫困、与基层儿科体系不健全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反映儿童生存状况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物质生活条件、医疗服务、卫生保健、人口生命质量水平的综合反映,是联合国和WHO衡量国家和地区间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度量工具之一。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精准扶贫和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尤其是儿科体系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医改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千名儿童仅有0.23名儿科医师,美国有1.36名;儿科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仅占3.74%,而儿童比例占总人口的21%。儿科医师大量缺乏,儿科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县级和县以下基层医疗机构更为突出。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儿童在家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社会也竞争激烈,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关键就是儿童的健康成长,故对儿科医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国家公立医院改革已将重心也放在县级医疗机构,因为县级医院既是省市县三级医疗体系的基础,也是县乡村基层卫生网络的核心。为此,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全国知名儿科专家出版《全国县级医院系列实用手册——儿科医生手册》,目的是将规范、成熟的儿科技术和相关疾病的诊疗知识精炼、系统地介绍给基层儿科医师,全面提升儿科医师的临床能力。同时,由于医学模式的改变,儿童疾病谱和死亡谱正在变化,儿科医师正在面临巨大挑战,需要不断更新理念和知识,不断开展新技术项目。愿这本手册能够帮助广大基层儿科医师解决各种临床问题,成为儿科日常工作翻阅的参考书,也成为巩固儿科相关知识的重要工具,可以提升解决儿科问题的能力,改善儿科医师的临床思维,为儿童健康事业做出贡献。主 编2016年3月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儿科学的特征和任务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遗传背景及从受精到青少年期的生长发育并促使其达到成人所有潜能的一门学科。小儿从受精卵开始到生长发育停止可分为胚胎期、胎儿期、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7个时期,故儿科的年龄范围是从出生开始到生后18岁。重点对小儿从出生至青春期的身体、精神或情感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及治疗。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儿科学不断细分三级专科,分化不同专业。如针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开创了围产期儿科学及青春期医学;针对儿童疾患的不同系统和器官,分化为心血管、血液肿瘤、神经、肾脏、内分泌和遗传代谢、呼吸、消化、感染、急救、新生儿及儿童保健等学科。同时,儿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又派生出许多亚专业,如儿童心理学、儿童环境医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康复学及预防儿科学等学科。(一)儿科学发展史

早在2400年前,中国古代将儿科称为哑科,大医家扁鹊即为“小儿医”。19世纪西方医学进入我国,至20世纪40年代儿科临床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以后,儿科医疗机构及儿童保健机构对于保障儿童的健康和提高儿童的生命质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近9万多名儿科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领先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巨大改变。主要健康问题虽然总体上还集中在感染性和营养性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方面,但发达地区严重的营养不良和急性传染病已经少见,已着眼于保证儿童体格生长、心理健康、智能发育和社会应对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由于社会环境等各种原因,少数曾经绝迹的传染病仍然有死灰复燃的迹象,新发传染病严重威胁儿童生命。5岁以下儿童死亡90%以上发生在农村,80%以上死于婴儿期,且60%以上死于新生儿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有肺炎、窒息、早产、腹泻和先天性畸形,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做好农村地区儿童的医疗保健工作,提高基层儿科医师队伍的质量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18岁以下儿童约有4亿,新的世纪儿童健康策略在于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三个目标及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两大任务,儿科医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或工作的重点是控制感染性疾病、关注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对意外伤害进行有效控制、防治先天性畸形及儿童成人疾病等。儿童急救体系建立、遗传代谢性疾病的防治将产生重大突破。医学的模式向生物、社会、医学的模式转变过程中,儿科循证医学将会得到更加重视,转化医学将成为儿科诊治必然的创新动力。(二)儿科学的基本特征

1.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与成人的差异不仅仅是体格上,最大特点是具有成长性。从出生到发育成熟的过程,是一种连续具有明显阶段性的成长过程。全身各系统、器官及组织不仅在体积、重量上不断增大,更重要的是功能不断发育成熟。

2.儿童各个发育阶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①各种器官的功能;②对各种疾病的免疫能力;③对疾病的反应;④药物剂量及对药物的耐受程度;⑤心智发育及运动能力;⑥情绪反应的方式和类型。

3.儿童在各个发育阶段中,不但在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等方面具有其特点,而且在疾病的发病、病因及表现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身心保健方面的重点各个时期均有所不同。年龄越小,与成人的差别越大。

4.儿童多见先天性畸形,易感染,易发生肝脾大,气道容易梗阻,易患支气管肺炎而成人多罹患大叶性肺炎,心血管疾病以先天性心脏病多见,新生儿期心率最快,心胸比例较大,新生儿期脑膜刺激征中克氏征常呈阳性。因此,要求儿科专业医师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更应充分重视小儿的特点。

5.儿童是社会最为弱势的群体,而儿童的健康对一个家庭乃至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生长发育过程中,来自社会、家庭、环境的不利因素时刻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儿科医师在儿童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必须具备三种品质:①能够用最新的有事实根据的知识和信息开展对儿童疾病的个体化诊治;②要有较强的沟通和动手能力;③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予患儿同情和关爱。(三)儿童营养与饮食

足够的营养对保证疾病痊愈十分重要。小儿代谢旺盛,每天需要的营养素和水分较多,足够的营养摄入和补充水分是必要的。因此,合理的饮食是疾病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如果饮食不当,可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1.一般治疗膳食(1)流质饮食为液体,适于高热、极度衰弱、吞咽困难、胃肠疾病及肠道手术后的患儿。2~3小时一次,每天6~8次。供给的热能及其营养素不足,只适用于短期应用。(2)半流质饮食水分较多,故选用的食物以营养价值较高者为宜。(3)软食要烹调成细、软、烂的食物,对疾病恢复期易于咀嚼、消化,一日进食三餐,其所含热能及各种营养素均可满足机体的需要。(4)普通饮食含丰富营养、充足热能。

2.特殊治疗膳食(1)高热能膳食适于营养不良、消耗性疾病(如肿瘤、结核)、术前术后,选用含热能较高的鸡蛋、牛奶、黄油、蛋糕等食物。(2)低热能膳食适于单纯性肥胖症,选用瘦肉、鱼、蛋、豆类和含糖量少的蔬菜。(3)少渣膳食适于肠炎、伤寒、痢疾、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手术后,选用鱼、蛋、牛奶、豆腐、瘦肉末、瓜类及马铃薯等。(4)多渣膳食适于习惯性便秘,选用含纤维素较多的韭菜、芹菜、荠菜等蔬菜。(5)高蛋白质膳食适于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6)低蛋白质膳食适于急性肾炎少尿期、尿毒症及肝性脑病等,选用马铃薯、甘薯、淀粉及含糖量较多的水果等。(7)少盐或无盐膳食用于心、肝、肾疾病引起的水肿及高血压,每天膳食中含钠量<0.5g时为无盐,<1.5g时为少盐。(四)儿科发展展望

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儿科学不断向更深入专业的三级学科细化发展。新生儿医学和儿童保健学是儿科学中最具特色的学科,近年来围产期医学、发育行为儿科等新型亚专科得到发展。在儿科学实践中,日益重视多学科的协作及增加跨学科的知识,如电脑因特网、分子遗传学、流行病学、心理学等。实践证明儿童的许多健康问题还需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护理学、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等学科密切合作才能得以解决。要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普及科学知识和开展健康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

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卫生事业的进步,儿科学的实践范围已有很大变化,儿科疾病谱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传统的传染病已明显减少,多发病的发病率也在降低,儿童体质普遍增强,但儿童健康已从单纯的躯体保健发展到包括智能发育及气质、行为、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在内的全面提高。各种高新技术不断渗入医疗和儿科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儿科疾病的诊疗水平,虽然婴儿和儿童死亡率已经明显降低,但与先进国家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儿科医疗保健工作者还需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为提高下一代的健康水平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赵正言 祝益民)第二节 儿科疾病的特点(一)儿科疾病的诊断特点

儿科疾病的诊断要考虑:①儿童(尤其婴儿)不能正确地诉述病情,只有通过家长向医师表达所观察到的现象;②体格检查时不合作,不能如成人那样按顺序地进行,常常遗漏检查内容;③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许多疾病的表现与成人不同;④儿童的生理正常值与体格检查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

1.病史询问及记录

询问病史时要重点记录内容,要不时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呼吸、面色、走路姿势及哭声的响度。医师良好的仪表及和蔼可亲的态度将有助于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和病史的采集。(1)年龄:

根据出生日期正确计算。1个月以内要写明天数,1岁以内要记录几个月几天,1岁以上要记录几岁几个月。(2)儿科疾病症状常可泛化:

涉及多个系统,如高热引起惊厥、呼吸道感染时出现消化道症状等。对于婴幼儿,要注意询问家长是否观察到某些特殊行为,如头痛时打头、腹痛时捧腹弯腰或阵发性哭闹不安等。(3)既往状况参考价值大:

3岁以内小儿应详细询问出生史、喂养史和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过敏史及生活史很重要,家族史、父母年龄与职业、有无家族遗传病、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状况应仔细询问。

2.体格检查

医师与患儿直接接触,可能大哭大吵影响检查,尽量减少不良的刺激,手要温暖,用手抚摸,不要过多地暴露身体。当不能一次满意地完成检查项目时,可以让儿童休息或入睡后再查。(1)一般测量:

除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外,还应测量身高(长)、体重、头围、前囟大小、坐高、胸围等。(2)一般状况:

主要通过望诊而知,如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对周围环境的反应、神志状态(清醒、嗜睡、昏睡、昏迷)、面色、有无脱水、特殊面容、体位等。(3)系统检查:

皮肤应在自然光下检查,婴幼儿注意前后囟及颅缝的大小,经常用口呼吸可能有鼻塞或腺样体增殖,口腔黏膜是否光滑,咽部检查放在最后。小儿胸壁薄,呼吸音较成人响,心前区有无隆起和杂音。腹部检查时手要温暖,动作轻柔,若哭闹不合作,可利用哭声后的吸气间隙进行腹部的触诊。注意四肢、肛门及生殖器有无畸形。正常婴儿的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可能阴性,肌腱反射略为亢进。2岁以内Babinski征阳性属正常,但一侧为阳性、另一侧为阴性则有临床价值;2岁以后阳性具有病理意义。(二)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特点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药物有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小儿用药时要考虑到年龄的生理解剖特点,孕母用药可影响胎儿的发育。因此,选择药物治疗时必须全面衡量药物的利弊。能用一种药物治愈就无需选用两种或更多,能口服有效者就不必采用注射,乳母用药后药物可以进入乳汁影响乳儿。

1.药物剂量计算(1)根据年龄计算:

比较简单。剂量幅度大、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药物,如止咳药、营养药等。(2)根据体重计算:

常用且简单。每天剂量=患儿体重(kg)×每天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计算出的每天总量不能超过成人药量。(3)根据体表面积计算:

体表面积与基础代谢、肾小球滤过率等生理功能关系更为密切,2适合于小儿及成人。小儿药物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药物剂量/22(m)。体表面积可由体重来推算:<30kg(m)=体重(kg)×0.035+20.1;>30kg(m)=[体重(kg)-30]×0.02+1.05。(4)按成人剂量折算:

不常用,适合于幼儿期以后。有些药物只有成人剂量而无小儿剂量,可以推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50;或=成人剂2量×小儿体表面积(m)/1.73。

2.药物动力学的特点(1)药物与蛋白质结合能力低者其药理效果差,如氨苄西林、苯巴比妥、阿托品等药物在新生儿期与血清蛋白结合力较差。(2)生后2周内肝脏酶系统的发育未成熟,故新生儿及早产儿解毒作用缓慢而易出现毒性作用。(3)新生儿尤其未成熟儿肾功能未完全发育成熟,肾小管分泌功能仅为成人的5%,肾小球滤过率到3个月~1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药物排出少易在体内蓄积。(4)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随年龄而异,对药物的反应也不相同,如婴幼儿脑内巴比妥类、吗啡、四环素的浓度较年长儿为高,如新生儿呼吸中枢对吗啡敏感易出现呼吸抑制。(5)遗传因素可对药物产生影响,药物影响生长发育。如G-6-PD缺乏时应用某些药物可导致溶血,如性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影响生长。(6)有些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甚至较乳母血浓度还高,水杨酸盐、苯巴比妥、地西泮、口服避孕药、利福平及部分抗生素可经乳汁排出。

3.给药方式(1)口服为首选方法,神志不清、昏迷者可采用鼻饲法给药,片剂可研碎加小量水后用小匙沿口角慢慢灌入口中。注意选择好适合儿童的剂型,增加患儿的依从性。(2)静脉注射和滴注是儿童期的主要给药途径,有时建立静脉通道较困难,有时出现输液反应,还有增加感染的机会,应当严格适应证。(3)婴幼儿因臀部肌肉较少,故肌注少用。新生儿鼻部和支气管黏膜薄嫩、血管丰富,部分药物稀释后可滴鼻和气管内给药。小儿皮肤薄、体表面积相对大,外用药容易被吸收,不能涂抹过多。儿童急救在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困难时可采取骨髓腔内穿刺给药。(三)儿科疾病的护理特点

小儿的病情较急、进展快,婴儿不会用语言来表达不适或要求,从来没有离开过家长及家庭环境,因此儿科护理有其独特之处。护士除了按时实施医嘱、进行基础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外,还要针对儿童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细致观察

婴儿啼哭可以是正常的生理要求或为病态的一种表现,需要辨别出两者哭声的差异。

2.心理护理

陌生的医院环境容易产生恐惧,必须动作轻柔、和蔼耐心,消除对新环境的顾虑。

3.预防医源性疾病

包括:①医院内交叉感染:规范洗手最为重要;②有创操作:留置导尿管引起尿路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③药源性损害:药物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及革兰阴性菌等二重感染,药物在取得疗效的同时对肾、耳及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④医源性失血:如新生儿多次抽血;⑤血制品输入:导致肝炎、疟疾、艾滋病等。

4.关注意外伤害

利用门警系统防止患儿走失,加设安全栓加固床栏防止跌落,备有温水壶防止烫伤,长期卧床患儿避免压疮,病房地面应采取防滑等。(祝益民 赵正言)第二章 儿童保健第一节 儿童各年龄期保健重点

儿童处于连续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系统器官组织逐渐长大,功能亦渐趋成熟。从受精卵到生长发育结束,划分为七个阶段或年龄期。根据其解剖、生理和发育等特点,每一个时期有其保健重点。一、胎儿期

从精子和卵子结合开始,直到出生称为胎儿期。胎儿期贯穿整个妊娠过程,临床上将胎儿宫内发育过程分为3个时期:①胚胎期:自形成受精卵至未满13周;②胎儿中期:自满13周至未满28周;③胎儿晚期:自满28周至胎儿娩出。胎儿完全依靠母体而生存。由于胎盘和脐带异常或其他原因,引起胎儿缺氧和各种感染。不良理化因素及孕妇营养不良、吸烟酗酒、精神和心理创伤等不利因素均可导致胎儿生长发育障碍,严重者可致死胎、流产、早产或先天畸形等后果。此期主要是加强孕期保健。二、新生儿期

指出生后自脐带结扎到未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是婴儿期的特殊阶段,出生不满7天称新生儿早期,胎龄满28周至生后7天为围产期,是生命周期中最为脆弱的时期。国际上常以围产期死亡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水平。新生儿期是婴儿出生后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开始独立生活,由于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还不够成熟,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新生儿期保健重点是护理、保暖、喂养、避免感染、新生儿早期教育和新生儿访视。

1.保暖

环境温度对新生儿体温影响很大,温度低可导致新生儿体温下降或体温不升,严重时可导致硬肿症。在适中温度下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肛温保持在36.5℃左右,要求室温保持在20~26℃,湿度保持在50%左右。居室内保暖方法如暖气、空调、室内生炉子等,局部保暖如睡袋、热水袋、母亲怀抱等。

2.喂养

提倡早开奶。断脐后即可吮吸母亲双侧乳房,吮吸刺激可使母乳提早分泌。喂养可按需随时哺乳,不必定时,母乳充足时不必另加其他食物及饮料,乳汁不足时可添加其他代乳品。

3.护理

脐带未脱落前要保持脐部清洁,避免污染脐带包布;脐带脱落后无菌包扎3~4天;脐蒂有渗液、脐周发红是脐部感染的征象,要及时处理。选择柔软吸水性好的棉尿布,定时更换,每次喂奶前先换尿布,预防尿布疹的发生。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洗澡的水温以略高于体温为宜,用中性婴儿肥皂,洗后迅速擦干,尤其是皮肤皱褶处,扑爽身粉预防皮肤糜烂。衣服宜选用柔软棉布制作,包裹宽松,使手足能活动。

4.预防感染

居室空气要清新,冬季定时开窗换气,避免过多探视和亲吻。体温升高时应视为严重感染征象,立即送医院诊治。生后3天应接种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对于非消毒接生者,如孕母孕期内未接种2次破伤风类毒素者,应给新生儿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5.早期教育

新生儿有视、听、触觉,可通过反复的视觉和听觉训练,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培养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和反应能力,促进手眼协调动作。亲子教育是早期教育的开始。

6.访视

新生儿期内家庭访视3~4次,包括初访、周访、半月访和满月访,给予针对性指导。注意脐带是否脱落、有无黄疸,足月儿在生后2周应开始投服维生素D,测量体重,足月儿满月体重应增加800~1000g,如增重不足600g,应分析原因。三、婴儿期

指出生至未满1周岁为婴儿期。是生后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对营养素和能量的需要量相对较大,但其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后6个月因从母体所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失,易患感染性疾病。此期保健重点为喂养,需有计划地接受预防接种。

1.倡导母乳喂养,及时合理添加辅食。6个月内尽量纯母乳喂养,6个月以后开始添加辅食,避免过度喂养。

2.加强生长监测,有效预防常见疾病。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和监测,高危儿应增加次数,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腹泻、贫血、佝偻病等。

3.按时预防接种,完成基础计划免疫。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的免疫程序,在1岁内及时接种,注意疫苗反应。

4.培养感知觉,促进早期发展。婴儿期是感知觉发展的快速时期,提供丰富的视、听、触觉环境刺激,促进感知觉发展,有利于心理发展。同时注意护理,保持身体清洁,选择安全舒适的睡眠姿势,衣服应宽松、简单,呼吸新鲜空气和晒太阳。四、幼儿期

指1周岁以后到未满3周岁前称为幼儿期。活动范围增大,接触周围事物增多,神经心理发育较快,语言、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逐步增强,但对各种危险的识别能力不足,应注意防止意外伤害。此期保健应以健康教育、早期发展、生长发育监测为重点。

1.健康教育

几乎所有措施都需要通过家长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到儿童身上,故父母是儿童保健的中心,家庭是儿童保健的主要场所,要通过各种方式,将保健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家长。

2.早期教育

主要语言、运动、认知能力的培养。

3.生长发育监测

通过生长发育监测图进行监测,适合于家庭和基层儿童保健人员使用。定期测量体重,生后6个月内每个月1次,6个月后每2个月1次,1岁后每3个月1次。监测图的主要部分是0~2岁正常儿童的体重参考曲线,以按年龄别体重值的第3百分位两条体重曲线表示。

4.定期健康检查

早期发现发育缺陷和疾病,早期进行矫正和治疗。生后3、6、9、12个月时各检查1次,1~2岁每6个月检查1次,3~6岁每年检查1次,称“四二一”体检。内容包括:①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及疾病史等健康情况的询问;②测量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坐高、上臂围、腹部皮脂厚度等体格发育监测指标;③各系统体格检查;④每年进行1次智力测验,如丹佛智力筛查试验、绘人试验等;⑤血红蛋白等项目测定。对发现的体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包括中~重度营养不良、中~重度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和生长发育监测中体重不增儿童,有条件可纳入精神发育迟滞、反复感染等。

5.预防意外事故

是1~4岁儿童的第1位死亡原因,应加强防范。常见车祸、溺水、烧伤、烫伤、触电、煤气中毒、误服药物、农药中毒和食物中毒等。五、学龄前期

3周岁至6~7岁入小学为学龄前期。生长速度变慢,但智能发育更趋完善,好奇多问,模仿性强。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此期易患急性肾炎、风湿热等免疫性疾病,其保健重点应当在放幼儿园时把握营养、注意锻炼及定期体检。

1.营养指导

因为活动量大,需要的营养量也大,要保证热能和蛋白质的摄入。做到每天“三餐一点心”4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平衡膳食,不挑食、不偏食、少吃零食。

2.定期体检

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每年“六一”可进行1次全面体格检查,包括贫血、肠道寄生虫病、沙眼、假性近视等。托幼机构每年2次体格发育测量,发现异常要专案登记,进行体弱儿管理和治疗。流行季节防范甲肝、痢疾、腮腺炎、水痘、麻疹等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中毒、溺水等意外事故,及时预防接种。

3.体格锻炼

可结合游戏、户外活动和日常生活进行,充分利用日光、空气和水等自然因素,如冷水洗脸、户外运动、体操、体育训练等。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培养良好思维和行为方式,注重心理健康,不娇纵,不溺爱,摒弃打骂等粗暴教育方法。六、学龄期

入小学开始,女到12岁,男到13岁青春期前称为学龄期。除生殖系统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疾病发病率降低,学习困难等突出。此期保健重点要注意防止近视眼和端正坐、立、行的姿势,要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炼,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睡眠,防治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1.学习卫生

包括作息制度卫生、教学卫生、生产劳动和体育卫生。防止学习负担过重和忽视体育锻炼的倾向,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改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加强对学校场地、教室通风、取暖、采光、照明、课桌椅、教学用具的卫生监督,以适合儿童学习和生长发育的需要。

2.卫生习惯

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儿童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宣传吸烟、玩电子游戏的危害等。适当进行性卫生知识教育,注意补充活动和生活、学习过程中的消耗,保证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的重要营养物质,保证早餐的质与量,增加上午的课间餐,不能过食以免发生肥胖症。有计划地开展视、听保健和口腔保健工作,注意预防书包和坐姿形成的脊柱弯曲,做好儿童时期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成年病的早期预防。七、青春期

是指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女孩为11~12岁至17~18岁,男孩为13~14岁到18~20岁,但个体差异较大。由于性激素的作用使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够稳定,常引起心理与行为的不稳定。此期保健重点除了保证供给足够的营养满足生长发育外,应根据其心理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

1.月经病及经期卫生

频发月经和功能性子宫出血、稀发月经和闭经、痛经等。与卵巢分泌功能不全有关,环境改变、情绪波动、运动、劳动负荷过重也可导致月经紊乱。多数在1~2年自然过渡为正常月经。避免受凉和剧烈运动,注意会阴部卫生,避免坐浴。

2.遗精

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大多由性梦刺激引起,包皮刺激、内裤过紧、仰卧入睡被子过重等也可引起,少数频繁遗精与前列腺炎或色情意念过重有关。

3.自慰行为

是青少年在无异性参与下进行的满足性欲活动,包括性幻想、性梦和手淫。手淫是通过自我抚弄或刺激性器官而产生性兴奋或性高潮的行为,一般手淫不会危害健康,应当减轻恐惧、苦恼和追悔的心理压力。

4.少女怀孕

由于性错误导致,对身心健康不利,应予高度重视。

5.其他

吸烟、酒、吸毒及滥用药物是青少年中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危害健康和社会治安,许多偷盗、抢劫、行凶犯罪行为都与此有关。需加强对青少年开展理想、品质教育,加强毒品及有关药品管理。第二节 儿童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生长和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生长和发育两者紧密相关。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长时量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器官、系统的成熟状况和发育水平。一、儿童生长发育规律

生长发育的速度或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都遵循一定规律。儿科医师认识其规律性,有助于对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给予正确评价与指导。

1.生长发育是连续有阶段性的过程

不同年龄阶段其生长速度不同,体重和身长在生后第一年形成第一个生长高峰,尤其是前三个月增加很快,以后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图2-1)。图2-1 男、女孩身高、体重发育曲线

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各系统发育速度不同与其在不同年龄的生理功能有关。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2年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高峰;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心、肝、肾、肌肉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相平行。

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从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足(从近到远),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从粗到细),先画直线后画圈、图形(简单到复杂),先会看、听、感觉认识事物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判断(低级到高级)。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环境的影响,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故正常值不是绝对的,评价时必须考虑个体因素,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生长发育水平是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1.遗传因素

细胞染色体所载基因是决定遗传的物质基础。父母的遗传决定儿童生长发育的“轨道”或特征、潜力、趋向。种族、家庭的遗传信息影响深远,如皮肤头发的颜色、面型特征、身材、性成熟的迟早、对营养素的需要量、对传染病的易感性等。在异常情况下,严重影响生长的遗传代谢缺陷病、内分泌障碍、染色体畸形等更直接与遗传有关。

2.环境因素(1)营养:

从宫内胎儿到出生后每个阶段,都需充足的营养素供给。营养素供给比例恰当,加之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使生长潜力得到最好的发挥。宫内营养不良的胎儿不仅体格生长落后,严重时还影响脑的发育。生后营养不良,可影响体重、身高及智能的发育,使身体免疫、内分泌、神经调节等功能低下。(2)疾病:

急性感染常使体重减轻,长期慢性疾病则影响体重和身高,内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先天性心脏病等先天性疾病使生长迟缓。(3)母亲情况:

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受孕母生活环境、营养、情绪、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母亲妊娠早期的病毒性感染可导致胎儿先天畸形,妊娠期严重营养不良可引起流产、早产、胎儿体格生长及脑发育迟缓,妊娠早期受到某些药物、X线照射、环境中毒物和精神创伤的影响可使胎儿发育受阻。(4)生活环境:

良好的居住环境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水源清洁、无噪音、居住条件舒适,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护理、良好教养、体育锻炼、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等都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因素。三、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1.体重

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代表体格生长,尤其是判断营养情况最易取得的重要指标。儿科临床中用体重计算药量、静脉输液量等。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及宫内营养状况有关。我国平均男婴为(3.3±0.4)kg,女婴为(3.2±0.4)kg;世界卫生组织参考值为男3.3kg,女3.2kg。生后1周内由于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和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或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3~4天达最低点(下降3%~9%),如体重下降超过10%或10天后未恢复到出生时体重则为病理状态。正常足月婴儿生后第1个月体重增长可达1~1.5kg,生后3个月体重约等于出生时体重的2倍,12个月龄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12kg),以后年增长约2kg。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小儿体重:(1)1~6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2)7~12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kg)+6×0.7+(月龄-6)×0.4(3)2~12岁:

体重(kg)=(年龄-2)×2+12=年龄×2+8

2.身高(长)

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增长速度并不一致,第一年头部生长最快,躯干次之,青春期则以下肢为主。出生时上部量大于下部量,中点在脐上;2岁在脐下,6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恰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此时上部量与下部量相等(图2-2)。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相差1~2cm,应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也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两个生长高峰。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一年增长约25cm,第二年增长约10cm左右,2岁后每年增长5~7cm。2~12岁身高粗略估算公式为:身高(cm)=年龄×7+70。图2-2 头与身长的比例

3.头围

与脑和颅骨的生长有关。胎儿期脑生长居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故出生时头相对大,平均32~34cm,1岁时头围约为46cm,生后第二年头围增长约2cm,2~15岁仅增加6~7cm。2岁以内测量头围最有价值,连续追踪测量比一次测量更重要。较小的头围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

4.胸围

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出生时32cm,略小于头围1~2cm,1岁时约等于头围,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5.上臂围

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生长,可用左上臂围测量筛查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1岁以内增长迅速,1~5岁增长约1~2cm。如>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四、儿童骨骼发育

1.头颅骨发育

随脑的发育而长大,其发育较面部骨骼(包括鼻骨、下颌骨)为早,可根据头围大小、骨缝闭合及前后囟关闭迟早来衡量颅骨的发育。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后囟则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图2-3)。前囟约在1~1.5岁时闭合,后囟于生后6~8周闭合,颅骨缝于生后3~4个月时闭合。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很重要,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克汀病;前囟饱满常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疾病,而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图2-3 颅骨、前囟与后囟的发育

2.脊柱

反映脊椎骨的发育,出生后第1年脊柱增长较下肢为快,1岁以后则落后于下肢。新生儿时脊柱仅轻微后凸,当3个月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为脊柱第1个弯曲;6个月会坐时出现胸椎后凸,为脊柱第2个弯曲;1岁后行走时出现胸椎前凸,为脊柱第3个弯曲,有利于身体平衡。至6~7岁时韧带发育后这些弯曲才固定下来,坐、立、行姿势不正及骨骼病变可引起脊柱发育异常或造成畸形。

3.长骨骨化中心

长骨生长主要由于干骺端软骨骨化及骨骺骨化,干骺端骨骼融合标志长骨生长结束。通过X线检查长骨骨骺端骨化中心出现时间、形态变化、数目多少和干骺端融合时间,可判断骨骼发育情况。一般摄左手X线片,了解其腕骨、掌骨、指骨的发育;婴儿早期也摄膝部及踝部,了解小腿骨骼骨化中心情况。出生时足踝部已有跟骨、距骨和股骨的骨化中心,新生儿期已出现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的骨化中心,腕部于出生时无骨化中心。出生后出现次序为:头状骨、钩骨(3个月左右),下桡骨骺(约1岁),三角骨(2~2.5岁),月骨(3岁左右),大、小多角骨(3.5~5岁),舟骨(5~6岁),下尺骨骺(6~7岁),豆状骨(9~10岁)。10岁时出全,共10个。临床常用Gruelich和Pyle图谱或TW2评分法,根据每个骨化中心出现时间、大小、形态、密度等,与标准图谱加以比较,其骨骼成熟度相当于某一年龄标准图谱时,该年龄即为骨龄。骨龄的临床意义很重要,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小管酸中毒等则明显落后,中枢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则常超前。正常骨化中心出现的差异较大,诊断骨龄延迟时要慎重。

4.牙齿

经历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两个阶段。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出牙时可有低热、唾液增多、流涎、睡眠不安、烦躁等症状,重度营养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1-三体综合征等患儿可有出牙迟缓、牙质差等。乳牙萌出顺序一般为下颌先于上颌(图2-4),自前向后,乳牙萌出时间个体差异较大,与遗传、内分泌、食物性状有关。6岁左右萌出第一颗恒牙(第一恒磨牙,在第二乳磨牙之后),6~12岁乳牙逐个被同位恒牙替换,12岁萌出第二恒磨牙,17~18岁萌出第三恒磨牙(智齿),也有终生第三恒磨牙不萌出者。图2-4 乳牙萌出顺序五、儿童生长发育偏离

正常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沿着遗传所确定的自身特定轨道进行,遵循正常的生长曲线发展。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时,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偏离正常轨道。常见有身高偏离,如身材矮小或高大;体重偏离,如消瘦或肥胖;发育偏离,如性早熟或性发育不全等。通过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可早期发现偏离,寻找原因,采取干预措施,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一)身材矮小

矮小症是指身高低于本民族、本地区、同年龄、同性别健康儿童的平均身高两个标准差,或第三百分位以下。

1.分类(1)根据体型分类:

1)匀称型矮小:身体各部分比例正常,符合其相应年龄特点,如生长激素缺乏症、家族性矮小、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低出生体重、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性早熟以及继发于某些疾病的身材矮小,均属匀称型矮小。

2)非匀称型矮小: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不正常,以短肢型多见,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等。脊柱骨骺发育不全、黏多糖病则为短躯干型矮小。(2)根据病因分类:

1)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大多数为特发性,即患儿下丘脑、垂体无明显病灶,但GH分泌功能不足。少数为器质性,即继发于下丘脑、垂体或颅内肿瘤、感染、细胞浸润、放射性损伤和头颅创伤等。诊断依靠生长激素测定,做生长激素刺激试验,若GH的峰值<10μg/L即为分泌功能不正常,GH峰值<5μg/L为GH完全缺乏,GH 5~10μg/L为部分缺乏。

2)家族性矮小:与父母的矮身材有关,家族中成员大多为矮身材,但骨龄与年龄相称,智能正常,无第二性征及性器官发育延迟。其生长激素自然分泌及药物刺激后的峰值正常。

3)其他:体质性生长延迟、胎儿生长受限、精神心理障碍性矮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天性遗传代谢病性骨病、染色体疾病。

2.治疗(1)定期健康检查:

测量身高,监测生长速度,以早期发现身材矮小,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2)病因治疗:

对各系统器质性疾病,主要是针对原发疾病进行相应治疗。(3)替代治疗:

对生长激素缺乏症主要是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替代治疗。采用0.1U/(kg•d),每天临睡前皮下注射一次,每周6~7次的方案。治疗应持续到骨骺愈合为止。治疗时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年增长可达到10cm以上,以后生长速度逐渐下降。在用rhGH治疗过程中可出现甲状腺素缺乏,故须监测甲状腺功能,若有缺乏适当加用甲状腺素同时治疗。近年来,对与家族性矮小、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胎儿生长受限以及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等导致的身材矮小,也主张使用rhGH治疗,其剂量比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要大,每天约0.15~0.2U/(kg•d),可增加生长速率,改善最终成人身高。(二)单纯性肥胖症

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能量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小儿正常标准的20%即称为肥胖。近年来发生率明显上升,约占5%~8%。肥胖不仅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伤害,大多数儿童期肥胖可延续至成人,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胆石症等众多危害健康的疾病密切相关,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1.病因(1)生活方式:

以过度营养、体力活动少、行为偏离等生活方式为特征的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堆积的慢性疾病。不伴有神经、内分泌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尤其是家庭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2)遗传因素:

家族聚集性与多基因遗传有关,父母皆肥胖的子女肥胖发生率高达70%~80%;双亲之一肥胖者,子女肥胖发生率约为40%~50%。(3)饮食因素:

摄入营养的能量超过机体能量消耗和代谢的需要,转化为脂肪储存体内引起肥胖。摄入富含高能量的动物性脂肪和蛋白质食物较多,而富含膳食纤维素和微量营养素的蔬菜、水果等食物少。喜爱富含高脂肪高热量的快餐食品、长期进食过快过多、婴儿期过早添加固体食物、断奶过早过度喂养均可造成肥胖。(4)运动量少:

活动过少和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因素。能量消耗过低,即使摄食不多也可引起肥胖。肥胖儿童动作笨拙,活动不便更不愿意运动,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肥胖。

2.临床特点

肥胖儿童食量大,喜甜食和高脂、高蛋白食物。皮下脂肪丰满,阴茎隐匿,初潮提前,影响最终成人身高,下肢负荷过度可致膝外翻和扁平足。常伴有氧能力损伤,易疲乏,活动时心慌气短。可出现睡眠性呼吸暂停,认知能力下降,心肺负担加重。带来的心理障碍,如自卑、胆怯、孤独,影响到个性、气质、性格和潜能发挥,人际交流差,自我评价低,严重者造成抑郁苦闷,心理冲突甚至自杀。远期出现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增高,常有高胰岛素血症,血生长激素水平减低。

WHO建议对体脂含量进行诊断与分度,当小儿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均值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体重指数界限值(BMI)25.0~29.9为超重,BMI≥30为肥胖。儿童BMI值在第85百分位与第95百分位之间为超重,超过第95百分位为肥胖。

3.治疗

治疗旨在不影响基本热量和营养需要的前提下,减少能量性食物摄入,增加热能的消耗,控制体重的增长。禁止采用禁食、饥饿或半饥饿疗法,不主张使用减肥药物和手术治疗。而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是最主要的措施。推荐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蛋白食谱,多吃含纤维素或非精加工的粮食,少吃和不吃含热能高而体积小的食物,多吃体积大而热能低的蔬菜类食品,其纤维可减少糖类的吸收和胰岛素的分泌,并阻止胆盐的肠肝循环,促进胆固醇排泄。进餐细嚼慢咽,不吃零食,不暴饮暴食,避免晚餐过饱,不吃夜宵等。适当的运动可增加能量消耗,促使肌肉发育,增强心、肺功能。鼓励儿童多参加运动,选择其喜欢参与又有效、又易于坚持的项目,如跑步、散步、作操、打球等。每天坚持运动至少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刺激食欲大增或疲惫不堪。第三节 儿童心理发育

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脑的形态发育和结构功能的逐渐成熟,儿童的神经心理行为和认知能力逐步发展起来。根据儿童在运动、语言、情绪和社会交往等各项发育关键期的发展情况,及时筛查出发育偏离儿童,予以早期干预和处理,以促进儿童的正常发育进程。据WHO资料显示,发达国家3~15岁儿童发生持久且影响社会适应的心理卫生问题约5%~15%,推测2020年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常以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因此,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熟悉儿童心理特点,掌握儿童心理行为,给予相应的指导或强化,对于早期发现并及时纠正儿童的心理行为异常很有必要。一、正常儿童心理健康(一)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判断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则包括心理活动与环境统一、心理活动与行为统一、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统一及个性特征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发育正常,智力商数在70以上(包括130以上的超常儿童)都属于此列。

2.有积极乐观的情绪,热爱学习和工作,对生活充满信心。

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乐于帮助别人。

4.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仅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有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5.有健全的性格,开朗、待人坦诚、勇于负责、正视困难。

6.心理活动与年龄一致。(二)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物因素

奠定儿童的气质基础。(1)遗传素质:

是生物体遗传给后代的生物特征,是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健康发育的大脑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才使儿童有接受教育的可能。人类先天遗传的解剖特征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却有个体差异,人际间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才能、个性不同。(2)机体损伤:

脑损伤、感染或肿瘤时可导致某种心理障碍,许多研究证实大脑的某些特定部位受损或畸变确与人理解语句、理解名称、理解音乐、认识数字、计算、记忆、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失常有联系。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病变及心理活动的失常可引起机体器质性或功能性的继发改变,各种疾病也可引起神经病变或心理障碍。(3)生化改变:

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对大脑功能有重要影响的中枢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的代谢异常,可能成为诱发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自身因素(1)自我意识:

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特殊的认知过程,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各种内外因素都可导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被歪曲,遇到动机冲突或挫折时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缓解内心的困扰和不安,陷入回避矛盾、自欺欺人的境地。(2)自我评价:

既受个体认识水平的限制,又常伴有个体主观的情绪性。评价过高,只注意到成功而不考虑困难,遇到挫折会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评价过低则缺乏自信心,表现出行为退缩、情绪抑郁。(3)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上,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维持心理的健康。

3.环境因素(1)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长期生活的场所和最早接触的环境,是以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杂方式来实现的。父母的文化、个性、教育方式和态度则直接影响着儿童个性的发育和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健全的家庭结构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儿童活泼、大方、诚实、合群、求知好奇,否则容易产生行为紊乱,如夜惊、梦魇和遗尿症等心理疾病。教养方式正确,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能力、积极性、友好态度和稳定的情绪;过分严厉,会形成脾气暴躁、说谎、口吃、情绪不稳和睡眠不安等症状;过分溺爱,易形成以自我中心、主观任性,不能独立生活,影响智力发展和心理成熟。(2)社会因素:

物理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包括如声、光、绿地、空气等自然环境,房屋建筑、玩具、活动场地等人工设施。铅污染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噪音会使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紊乱。人文环境包括教师的素养与水平、同伴关系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二、儿童正常心理行为发育进程

儿童正常心理行为发育进程见表2-1。表2-1 儿童正常心理行为发育进程续表续表续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