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问题应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1:37:20

点击下载

作者:杨明,竭宝峰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校管理问题应对

学校管理问题应对试读:

第一章 校长的管理创新

第一节 管理创新概述

1.学校管理创新的涵义

要了解其确切的含义,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管理创新。关于管理创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对此做了专门的论述: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就是要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例如,引进新产品、应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新原料、构建新组织。而企业家的职能就是进行这种新组合。而这种新组合就是创新,这种新组合的活动就是实现创新。

熊彼特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提出的“创新理论”,虽然主要是用于说明资本主义过程,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他对管理本身的论述,对我们理解学校管理创新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的。

依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学校实际,学校管理创新应该被理解为: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对学校管理进行创造性的变革,也就是指学校领导者在创新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措施手段,对管理要素进行扩展更新和优化组合,以形成新的管理格局,产生新的管理效果,从而更好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活动。

这种活动的中心内容。是在新的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对管理要素即办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变革,拓宽资源的来源,提升资源的品质,优化资源的组合。这种活动的理想状态,就是形成新的管理结构与格式。建立起一种新的“管理函数”,即明确新的管理措施与新的管理效果之间的关系,以为构建新的管理机制做出指导。这种活动的价值追求,就是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和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学校管理创新的评价标准。

学校管理创新,是创造性的管理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一所学校能否进行管理创新,将足以表明这所学校是否富有朝气、充满自信、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命力主要取决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知能力。

社会需求在不断地变化,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这种需求,将无法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只是一味地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将无法应对新的挑战,也无法取得管理的突出绩效,最后则可能会为内部要素所冲击或被社会无情地淘汰。

因此,学校必须改变学校管理中诸多因循守旧的现象,必须尽早终结学校管理中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一贯制”的做法。否则,我们的学校就会缺少发展的动力,我们的教育就会失去发展的可能,我们的民族也就丧失了振兴的希望。

2.学校管理创新的意义

创新作为一种科学概念和理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来的,他把创新引入经济发展理论。

在熊彼特之后,有许多研究者把这一概念引入到科学与技术领域,赋予了另外的涵义。与技术发明相比较,美国研究者曼斯菲尔德认为,创新是对“一项发明的首次使用”,而厄特巴克进一步指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受这些观点的影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88年的《科技政策概要》中,把创新看做是“发明”首次的商业化应用。

还有许多研究者把创新这一概念进一步拓展,例如西蒙·库兹涅茨把创新看做“为达到一个有用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新方法”,纳尔逊和温特把创新看做是“现在的决策规则的变化”,P.F.德鲁克认为,创新并非限于技术方面,“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在这些研究的影响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2年采取了宽泛的创新的概念,把创新扩展到了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领域。

综合各种研究,我国研究者唐五湘在其《创新论》中,总结归纳出五种关于创新的定义:(1)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2)创新是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的新事物的过程。(3)创新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的新变化的接受。(4)创新是指新事物本身,具体说来,就是指被相关使用部门认定的任何一种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制造物。(5)创新就是从产生新思想到行动。

综合上面对创新的种种论述,我们可以给出创新的科学涵义:创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社会事物进步与发展的共同因素。具体地说,创新是指全体(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这些更新与发展,可以是事物的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例如知识形态转变为技术形态,基础成果形态转变为应用成果形态,不完善形态转变为完善形态等;也可以是事物的内容与形式,由于增加了新的因素而得以丰富、充实、完善等;还可以是事物内部构成因素的重新组合,这种新的组合会使事物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齐全,效率进一步提高。总之,创新包含目的性、规律性、变革性、新颖性和发展性等因素。

在对创新内涵的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剖析一下学校管理创新的内涵。首先,学校管理活动是一种以育人为宗旨的管理活动。学校管理活动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管理活动的最大之处就是学校以培养人为宗旨,进行的是人的再生产,而不是生产物质的产品,因而学校管理创新应从学校中的人出发来进行有目的的创新。其次,学校管理过程是一个多边互动的过程。学校管理不仅包括管理者,也包括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乃至社区,学校管理的活动就是在这种多边互动的过程中展开并达到目标的,因此,学校管理创新就不能仅看做是管理者方面的行为,而应是管理者、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的整体互动的管理创新。再次,学校育人的管理具有较长周期性。学校以培养人为根本任务。培养人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而学校管理的成果又最终以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为衡量尺度。因此,学校育人的管理的较长周期性要求学校管理创新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坐视观望,要有一个总体考虑和阶段性安排,保持学校管理创新过程的连续性与培养人的过程的连续性的有机统一。

学校的管理创新与学校的常规管理正好是相对的。常规管理指在管理实践中重复出现的、例行的管理活动,它的特点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它通常是通过建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条例、守则、规范等来实施管理。而管理创新则指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常规手段、方法之外的灵活机动的、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其特点是富有弹性,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形势。

常规管理和管理创新是管理活动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常规管理是实施管理的手段,是管理活动的基础。若管理上没有章法可循,必然导致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然而,常规管理也并非完美无缺,无懈可击。因为章法是固定的,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而人是活的,客观形势是多变的,以不变应万变,就没有不发生问题的,并且它忽视了恰恰是管理活动中最有活力的内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说,管理创新是常规管理的必要补充,它可使常规管理更有实效性。

由此,我们给出学校管理创新的概念,学校管理创新是以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为改进学校管理工作而创设的新的、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

学校管理创新既可以是学校有特色的、新的发展战略,也可以是新的策略运用;既可以是新目标的制定,也可以是新的资源整合和操作程序的运用。它在管理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且富有弹性,可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形势,还可以弥补常规管理的不足,使常规管理更富有实效性,这就是学校管理创新的意义所在。

3.学校管理创新的需要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国家要想在强手如林的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拥有大批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新人才。这些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然而,包括中小学教育在内的我国教育,现时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相对滞后”。要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进行教育创新。应该看到学校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管理条件下和管理过程中进行的,教育的目标要求也只有依托学校管理的职能,发挥学校管理的作用才能实现。许多事实说明,现时中小学的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影响了学校教育创新,甚至成为开展教育创新活动的“瓶颈”。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学校管理创新。

学校管理创新,也只是对社会经济转型要求的回应。学校虽然与企业不同,但其办学资源的投入与运作同样也要受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通过市场来配置和调节社会生产资源。这是多元主体的经济活动,体现出自主、开放等特点。这种运作方式对学校办学资源的筹措与运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工作的那种迷信集权、强调权威、习惯于集中统一的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要使学校管理产生根本性的转变,就不能只拘泥于一些具体的改革,而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创新。

学校管理创新是学校管理深刻变革的需要。创新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方式有机协调运用的过程,它是根据学校实际,提出具有独创见解的思路、方法来变革学校管理,对现实进行改革的具体实践。这种变革既可以是对学校原有措施的改变、改进,也可以是对原有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的变革。

4.学校管理创新的难点

目前我国学校管理创新不足的局面,直接导致了教育创新不足的状况。管理创新不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认为主要是学校系统的不完善、管理人员的低层次、管理思想及方法的落后等造成的。

创新是组织活动的源泉,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因素。美国管理学家戴尔在《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一书中指出:如果管理人员只限于继续做那些过去已经做过的事情,那么,即使外部条件和各种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它的组织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墨守成规的组织。在竞争的环境里,尤其会造成衰退。现代成功的管理无一不是以创新为突破口。美国学者平肖第三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断言:不能创新就意味着死亡。管理需要创新,这是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理念。但学校管理创新在我国却成为一个被冷落的话题。管理的研究早于教育管理,20世纪初是教育管理研究的初始阶段。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影响下,教育管理的研究也逐渐发展。从上个世纪50年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构建阶段到70年代的教育管理理论运用阶段,直至80年代教育管理理论运用的反思阶段,教育管理始终在运用着、嫁接着管理的最新成果。那么,我国学校管理创新为什么呈现出迟钝的状况呢?我认为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管理系统不完善

从系统论来看,学校作为一个系统存在尚不完善教育领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最后一个堡垒。

学校虽然作为一个系统存在,但从管理体系来看,它是依附型、封闭型和静止型的,难以应付不断变革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环境要求。系统应该是整体的、自主的,适应环境具有目的性等。但我国学校管理的内涵已经压缩在执行指令层面,学校只是上层路线的忠实执行者。

学校管理缺乏自主性,没有独立的地位。学校的封闭管理使学校难以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环境实行信息与能量的交换。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高度统一集中,学校依附于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学校的人、财、物一切都由上级部门控制,学校成为一种附属物。

虽然,随着办学体制的改革各私立学校的兴起多少改变了这一状况,但总体状况仍旧如此。因此要强化教育管理创新,首先要完善学校系统,让学校自主权大大加强,成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的独立实体。学校具有法人资格,在办学上、经济上相对独立,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独立地完成社会所赋予的培养人的任务,改变以往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缺乏活力的状况,强化学校管理自主权.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将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改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其次,要让学校系统成为开放的系统,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参与学校决策,或由社会办学,建立稳定的与社区联系的网络和基地,建立一定信息反馈系统,实现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信息沟通畅通。这一点,兴起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校本管理模式应该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

校本管理模式立足于学校自身,改变了由上级控制的外控式管理,成为内控式的自我管理。它能较充分地实现系统的所有功能和价值。

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从管理素质看,学校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学校管理难以创新很重要的原因是管理者缺乏管理理论的素养。经验型的管理大行其道,管理理论常常被用来粉饰管理者的经验行为。现代管理的实践表明,成功的管理者大多接受过正规的管理教育。1977年美国最大的1000家公司经理中,88%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已成为现代管理的必要基础。反观我国的学校管理人员,外行、闲人比比皆是,管理岗位成了某种级别人员的待遇。这些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而且一味相信自己的直觉和能力,对“摸着石头过河”表现出少有的自信,不仅如此,很多人对于管理理论常常有着令人难以理解的抵触情绪。他们的管理仅仅满足于经验层面的滚动、固有经验的承传。因此,学校管理创新必须培养创新的学校管理人才。通过完善管理人员的资格审定制度,改变学校管理人员设置的随意性及“教而优则仕”的选拔制度。

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

从管理思想看,缺少以人为本的管理精神。

20世纪30年代以前,人被视作同工具、机器一样,只具有使用价值。后来的人际关系理论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很高的位置,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非理性主义管理思潮的出现,“一切着眼于人”的人本管理思想得到宣扬。人应当在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信任的气氛中工作。一切管理工作都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人应成为管理的中心。但是,对管理的维持因素的过分看重,学校管理的实际中,人是没有得到充分尊重的。将人看作是隋性的而以“严”字来当头,轻信精确常规管理的作用,将人管成机械的僵化的物,从而实现学校的“正常”运转,这些现象在我国的学校管理中比比皆是。学校目前管理“成就”往往是:尽可能地将学校人员的行为进行全面的精确的刻度,并以经济手段来描绘人的行为表现。在学校管理创新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教育创新的目标又如何能实现呢?

所以,目前我国学校管理创新不足的局面,直接导致了教育创新不足的状况。管理创新不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认为主要是学校系统的不完善、管理人员的低层次、管理思想及方法的落后等造成的。而这正是违背了整个世界管理发展的潮流,最终造成教育的低效乃至失败。

5.影响学校管理创新的因素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指出: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已成为主流,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已成必然。人的智慧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因此教育这一培养人才的伟大事业在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中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办好教育,首先要办好每所学校,而每所学校的质量所在必当依赖科学,高效的管理。管理学上有句名言:现实的挑战总是超越现存的理论的。过去以及现在的学校管理理论虽然都是教育的宝贵财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曾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它们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它们在许多方面不能适应变化的未来。

有一种观点认为:“未来并非过去的继续,而是一系列的连续事件的撞击而形成的。未来的竞争实质是创新思想的竞争。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及个人的未来都取决于对教育把握的程度。可见,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在今天更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学校管理创新活动中的主体(管理者)和管理的客体(客观资源)两个方面来阐述管理创新活动中所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浅陈如下:

创新源于管理者的创新思维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若不具备创造思维能力,那么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将似镜中花,水中月,无从谈起。众所周知,管理活动的实施往往取决于决策者的观念思想和认知思维水平。所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加强“自我培养”和“自我管理”,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只有具备了创造思维能力的管理者才可能引发并开展学校管理的创新活动。(1)对创造性思维的解读。

创造性思维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特点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深入思考,以获得问题的全部可能。在学校出现的某个问题、某项工作面前,按照发散思维,自然不是固守传统的模式和套套,而是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多种实验,多征求师生意见,考虑多种关系,多进行科学论证,以使之人性化、权衡化、最佳化。逆向思维,也叫反常思维。当看到学校某项管理问题、某项教改问题、某项思维作风问题,管理者从这一现象要想到它的反面:“如果倒过来……会怎样?”克服线形因果律的简单化,从相反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推测问题,以递进求得解决问题的办法。(2)管理者培养创造思维的若干途径。

作为管理者,要着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就管理活动而言,大致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自我培养”。一是要根据自己的理论修养,知识储存和实践经验独立思考,独具卓识地萌动开拓性的设想,标新立异地构想整体性教育方案,善于在思维领域里追求“独到”和“最佳”境界。二是敢于与人不同,不拒绝先进的教育信息和别人的教改经验,但决不照抄、照搬机械模仿,而是巧用“智慧杂交”,对别人成功的经验有分析、有比较、有取舍,将其与本校实践融为一体,并进而做出新的实践。

创新要以整合集体智慧为保障

二十一世纪,教育正以无比快捷的速度迈向信息化、网络化。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作为管理的主体,它必须具有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和机制,所以要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组建“智慧群体”,才能有效整合集体智慧,保障学校管理创新活动的高质高效。(1)构建学习型组织,形成智慧群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系统力学教授彼德·圣吉对许多社会组织和大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他提出了对组织进行“全面体验”新概念。他认为许多组织都存在着“智力障碍”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和成长,影响了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显然,一个不具备学习型基本要求的组织也必将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组织,是无法领导学校管理工作创新的,甚至是无法胜任学校正常管理工作的。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倡导终身学习,厚积薄发的学习观,它其实也正是为学校组建智慧群体,提供“智力资源”。就本人以为,学习型组织要建立学习一贯化、长期化、系统化的具体制度,并要以下列内容为学习参考内容:

教育下策法规和教育科研理论;

对学校工作的经常性反思与分析;

收集治校建议或方案,针对相关情况论证学习,形成决议。(2)构建民主治校网络,整合集体智慧,实现教育管理之创新。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清楚地认识到校长负责制和党组织的保证监督,学校群团组织的民主管理是一致的,是一个协调的整体,是不可缺,不可有偏颇轻重之别的。这就要求校长要自觉增强民主意识,构建民主治校网络,这样方能整合集体智慧,积极推进学校管理工作乃至创新。

要在组织上予以保证各个团体民主议政的权利。管理者要建立学校行政与学校群团组织负责人或代表的定期联络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有关会议,这样既可弥补单纯学校群团组织会议的不足,又可及时互通情报,解决问题,顺利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团体成员民主治校的积极性。

校长要自觉增强民主意识。教师既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一所学校的许多工作都发生在最基层,而教职工工作在第一线,最有发言权的是他们。所以校长应该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扩大群众的决策参与。这样不仅可以补充决策者认识上的局限性,纠正决策者认识上的片面性,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活动,决策学校重大事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学校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清除他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消极心理,并把学校中个体单力整合成集体智慧的合力,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智力保障。

创新要以分析客观因素为前提

法国企业家法约尔提出:“管理就是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对象是一个静态的,可以控制封闭的系统。在系统内部,管理者依靠自己的职务、权力和责任对管理对象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管理。学校管理也大体如此。但是,它忽视了环境的复杂性和可变性,任务的特殊性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正如马卡连轲深刻指出的那样:任何教育方法,甚至象暗示、解释、谈话和公众影响等我们通常认为最通行的方法,也不可能说是永远绝对有益,最好的方法,在若干情况下,必然会成为最坏的方法。

实践证明,一所学校管理绩效的显著与否,创新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看管理者能否有意识地整合,教育资源及信息的内在联系,是将其灵活适度运用,还是将之教条化,形式化过度使用。

上海市南市区在高标准实施教育新建工程中,正是全面分析客观因素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们利用全区地域小范围,交通相对便利的条件,变不利为有利;面对学校占地小,地段金子般宝贵的实际,不搞大而全,也不搞小而全,而是要“资源共享,人人有份”。这样做法既改造了先进的教学条件,又因不搞重复建设而节约了大量资金。例如:设施一流的敬业游泳馆,可为区中小学、幼儿园上游泳课提供优质服务,每天约接待2500名学生在该馆上游泳课及开展游泳活动。

俗话说:“成功的经验不能移植”。这句话也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管理在于创新。其实这也源于我们管理客体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充分关注管理工作中的客观因素,对其进行正确、全面的分析,因时因地制宜,方可实现学校管理创新。

6.学校管理创新的机制

什么是管理创新?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创新。江泽民说:创新是民族的灵魂。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给“创新”下的定义:所谓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创新并非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主要是将已有的“事物”引入新的领域,重新组合,带来新效益。

学校管理创新可借鉴以上创新定义的意义。即:在学校管理领域中,引入新的管理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管理效益和办学效益。

通常意义上,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人、财、物、事、技术、信息;也可以是:思想(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手段、结构和策略。

学校管理思想与理念创新

创新首先就是要有新思想、新观念。创新的就是要与旧的或现有的不同、有点标新立异。

管理思想的来源多种多样。一是理论学习、内化与借鉴。二总结、提炼成功管理经验,上升为富有特色的管理思想。三集思广益、走群众路线,形成学校管理思想,乃至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管理思想创新应具有现代性(好的、先进的、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本性(以人为本、体现人性、有人情味)、校本性。

学校办学理念应充分遵循以下原则:(1)它要具有特定的精神内涵;(2)它要有科学性、理论性和鲜明的个性;(3)要考虑学校的地域、学校特色、学校的层次、培养对象等;(4)不能太迫近现实,也不能脱离实际,要有一定的超越时空性和稳定性,保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不变;(5)要由学校校长在教师共同意愿的基础上形成;(6)要有一个稳定的语言结构形式,以标示自己学校的个性。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和提出,能否遵循上述这些原则,决定了它能否为全体学校成员所认可和支持,能否成为学校的主流理念,乃至成为全体学校成员共同持有的理念。

学校管理内容创新(1)德育与实施(整体德育、全员德育、渗透德育、活动德育、科研德育);(2)课程与教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3)课堂教学(教学方式、手段与策略、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态度与情感);(4)特色教育;(5)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团队、教学创新团队);(6)教育科研;等。

学校管理技术创新

这里的“技术”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管理技术体现学校的“软实力”。

现阶段需要学习和运用的管理技术主要有:(1)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与实施;(2)学校发展预测与规划;(3)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4)教育市场调查;等。

除此之外,还有学校管理方法与手段创新(行政方法与手段、经济方法与手段、制度手段、情感方法与手段、信息方法手段等)的创新。

7.学校管理创新的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管理采用的是垂直式的外控管理模式,即从校长到中层到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的管理层次。这一管理模式的特点是:注重集权、统一和标准程序。这一管理模式的弊端是:权力过于集中,学校工作缺少活力机制,效能差,且忽略了学校管理的多元影响和需求,教学需求和目标相对一元化,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外控管理的模式已不适合新的形势要求,已不适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管理的改革或创新势在必行,已不可避免。

学校管理的中心是使教育、教学秩序稳定、正常,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学校管理创新是关系到个人、集体和民族的大事。创新的策略包括管理观念的创新,管理组织的创新,管理方法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等几个方面。

管理观念的创新

观念包括思维和理念。管理观念的创新主要是指管理思维和管理理念的创新。俗话说: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指导实践。因此,管理观念创新对管理决策、管理执行、管理监督、管理实践、管理方式等一系列管理问题起着指导作用。目前,我国的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观念上要有以下几个转变:(1)是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观念转变。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强调的是把“物”作为管理目标,忽略“人本”的管理,把人看成是物的附属物。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强调人是第一位的,人力资源是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和发展的首要资源。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占有主体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学校管理者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人的管理放在首位。(2)是从“封闭管理”向“开放管理”的观念转变。传统的学校管理是一种封闭守旧、意识落后、手段单一的管理,它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制约着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多,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光靠强硬的“堵”的方式已全然不合时代潮流。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开放的管理理念,变“堵”为“疏”,变“封闭管理”为“开放管理”,唯有如此,才能放飞心灵,焕发热情,激起学术创新的锐气。(3)是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观念转变。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强,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学校管理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果学校管理者观念落后,一成不变,顽固不化,死守阵地,那必将把学校带向死亡之谷。实际上,学校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学校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关注随时出现的问题,抓住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及时地解决问题,做管理的“有心人”,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实施“权变”的科学管理原则。(4)是从“命令管理”向“服务管理”的观念转变。传统的学校管理是命令式的强制管理。这一管理方式严重压抑着师生个性的发展,妨碍了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调动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变“命令管理”为“服务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指出“教育就是一种服务”。“服务管理”,不仅要求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提供良好的政策措施,提供舒心的工作和学习的环境,创设和谐的氛围,更要求学校管理者为师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养份,为地方建设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量多质优的“公共教育产品”。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认真研究师生的个性差异,营造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为具有不同个性、禀赋、潜能、文化背景的教师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观念的创新就是意识的创新。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具体形式。(1)责任意识:学校管理者对于一定对象的情感或情绪性表达。(2)机会意识:对创新的可能的认识和把握。它包括创新的趋势预测、主题发现和机会把握三个环节。(3)创新能力意识:学校管理者关于创新的基本自我意识,表现为能力怀疑、能力自信和能力追求。

管理组织的创新

管理组织是管理实践活动的载体。学校管理组织和其他单位的管理组织相比,也存在着职权和职责划分、管理幅度选择、管理部门设计等问题,所有这些,都影响着管理者管理能力的发挥和管理效率的高低。

传统的学校管理组织结构以垂直控制的金字塔型为主,这一旧式管理组织容易造成组织结构分工过细,管理幅度过小,组织结构层次重叠,工作效率低下的不良局面,导致部门和人员之间产生隔膜,不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随着国际、国内教育形势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一旧式的管理组织与之已不相适应,它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着人的个性发挥,到了非创新改革不可的地步。

学校管理组织创新的目的在于优化教育教学的资源配置、整合机构、精简人员、提高效率,重点是重新界定学校管理系统内部各种机构的职责和权限,以平面式、网络型组织模式替代垂直式金字塔型的等级管理模式。在这点上,上海北郊中学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取得丰富的经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学校管理组织创新的一个方向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21世纪组织设计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激发人们不断学习、超越自我、崇尚创新。具体说,它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组织结构扁平化和网络化;(2)把协调和服务作为组织的核心工作;(3)组织成员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形成学习、创新、共享、互动、共赢的组织氛围;(4)具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理念、机制和动力;(5)力求“整体效应”,不断改善“心智模式”,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和配合,为实现“共同愿望”而共同努力。采用学习型组织结构,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能得到充分调动,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会更加默契,基层管理人员的发展和创造的空间会更大,管理层次会大大减少,信息传递会更加快速,机构的活力会增强,工作效率会大幅度提高。

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管理引进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于探索和落实学校管理组织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管理方法的创新

管理方法直接联系着管理实践,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学校管理方法主要包括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社会心理方法等几个方面。学校管理方法是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使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

管理方法的创新方式主要有:(1)“迁移”或“移植”,即引用其他管理领域的现成方法;(2)“嫁接”或“杂交”,即用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本系统的老办法进行融合,创造出适合学校管理的新方法;(3)“原创”或“首创”,即用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直接产生新的管理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方法。ISO9000认准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而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其目的在于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这段话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即质量管理的核心是:第一以消费者为中心;第二质量的持续提高。借用这段话的理念,学校管理应该视学生、学生家长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消费者”,“尊重消费者的利益和要求,并置消费者于整个管理体系的重要位置”,应该让学生及学生家长这样的顾客“满意”并“受益”。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学校管理领域,有利于形成师生及生生之间良好的相互合作关系,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强化目标管理,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下放管理权力,降低管理的重心,逐步建立科学的合乎教育规律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这有利于调动内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焕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项目管理是一种可操作较强的管理方法。此管理方法运用系统理论和通过项目负责人的努力,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实施,以实现项目的目标。实施项目管理,需要确立专业的项目组织和具体的项目负责人、责任人。学校管理引进项目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校本管理是一种切合教育实际高效的管理方法,校本管理是指学校决策权威的分散化,它提供了从区域中心到个别学校,通过分权控制改善学校管理的一种方法。由于学校目标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校办学实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而且学校目标是多元的,因此,校本管理提倡分权,提倡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决策不仅给教师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而且是鼓励教师、家长和学生投入学校的过程。校本管理不仅能够凝集人心,激起师生爱校的主人翁意识,体现师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价值、信念、期望,指引校内成员的教育活动和工作方向。而且能改善学校效能,优化权力、信息、知识与技能,基于表现的奖励这些校本管理资源,能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为师生的共同发展创设一个能施展才华的平台,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管理制度的创新

管理制度创新指的是管理者根据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出新的管理制度,以保障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管理制度创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推陈出新,对过去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修订;二是根据新情况、新要求和新的需要制定出新的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主要涉及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科研管理制度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创新、财务制度创新、后勤管理制度创新、内保安全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是要完善学校管理的机构的设置制度。要综合考虑教育事业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对包括教育行政制度、人事制度、招生制度、福利制度、社保制度、财务监督制度、后勤制度、内保制度、预警制度等的整个管理制度系统作出新的安排,使机构的设置更加科学化、专业化和高效化。(2)是要完善管理行为的监督制约制度。因为学校管理创新的日益深化对建立一个体系完备、监管有力的监督制约制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完善监督制约制度对搞好学校管理,防止教育的腐败,提高社会效益,具有重大意义,其本身又是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范畴。(3)是要完善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度。这种管理资源可以是学校内部的,也可以是学校外部的。整合各种管理资源,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是挖潜增效的重要一环。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之所以重要,原因有:(1)教育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有的一套管理机制已不适应或滞后于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更高要求已向教育的行政管理者提高了新的挑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由原来的单一趋向于多样,办学的模式日趋丰富,教育经费的获得渠道多种,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复杂,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已变得层次各不相同,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学校管理制度要创新;否则,不利于激发学校管理系统自身的活力,不利于调动学校人员的教与学的积极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2)制度的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基础。管理制度是一个学校的管理法则,有“法”才可“依”。只有抓好了管理制度的创新,方法创新才有了依托,目标创新才有了方向,观念创新才有了准则。因此,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管理法制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强管理制度的创新,对于学校迎接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的挑战,构建全新的学校管理体系,意义重大。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应该紧随形势,根据学校目标多元化的特点,创新管理策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学校管理职能的转变,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为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也为学校成员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平台。

加强对创新的领导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对创新的定义:“创造一种衡量绩效新维度的变革。”他认为,领导者就是那些造就环境,赋予人们创新工具、乃至于创新能量的人,他们是那种善于引导人们设立期望目标、并使创新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是处于创新前沿的时代领袖,是那种具有化腐朽为神奇力量的人。

领导力不仅是一种技术革新或能力,还是一种个人风格、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行为模式。杰出的领导能力能够让全体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成为一个强大的整体,充分合作,不断从经验中学习。领导者的创新品质: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面对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和创新系统。

创设新文化环境

创新文化包括环境制度建设、领导行为、价值导向、创新氛围等方面的内容。(1)学校应制订明确的鼓励创新的政策,建立管理创新决策、推进、评价、奖励的机制,并且坚决地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材、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把支持和鼓励创新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也体现了全党全民的共同意志。

案例:英国籍奥地利学者维特根斯坦是英国著名学者罗素的学生,后来与罗素在学术观点上有很大分歧。一次,由罗素负责对他的研究项目开题报告进行评审,给出了如下意见:“维特根斯坦的这部新作所包含的一些理论是新颖的、极有创见的,而且无疑是重要的。它们是不是正确,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喜爱简单性的逻辑学家,我本来愿意认为它们是不正确的,但从我已读过的东西来看,我深信他应当有一个机会来把它们完成,因为当其完成时,将不难判明它们是否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从这段意见可以看出罗素并未把正确与否看得很重,而是对其创新的性给予了积极评价。是否与自己观点一致也未作为判断依据,而是要在完成后再下结论。(2)克服传统文化的制约和阻碍。《破除创新的障碍》提出首先要克服思想观念上的障碍。该文指出:墨守成规、屈从权威、怕担责任、不敢冒尖等思维观念和思想方法是扼杀创造愿望与热情的无形杀手。在一些人看来,现有的知识和权威的结论就是“圣经”,就是金科玉律,是不容怀疑的。囿于这样的认识,哪里还能有什么创新可谈呢?其次,避免对创新求全责备、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第三,既要肯定成功、也能容忍失败。

8.学校管理创新的内容

学校管理创新的内容,应当是一切不合时宜,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东西”,观念、目标、风格、模式、方法等皆在创新之列。

管理观念创新

现代学校管理是由目标、组织、经费、物资、技术、信息、时间、人员、土气及其行为等基本因素所构成的。在这些因素中始终存在着相互矛盾与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其相互关系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最佳办法,以形成系统整体的、最大的育人合力,就必须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学校管理观念支配和指导着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不同的管理观念,必然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必须实现管理观念的创新,用现代化管理观念指导现代学校管理实践。

管理目标创新

学校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从事教育教学和经营管理活动的,特定的社会环境要求学校采用特定的方式培养和提供特定的人才产品。一旦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学校办学方向、管理目标以及学校同社会的关系等都必须进行调整,即管理目标必须创新。现代学校管理创新必须具有双重内容:(1)是预期结果要有新的导向和挑战性;(2)是达到这个预期结果所采取的管理措施要有新的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

管理组织创新

学校管理组织创新可分为学校组织机构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两部分。现代社会认为学校组织机构和结构已由过去的刚性的等级结构体系,向柔性的网络系统、一个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转变。

现代学校管理组织创新的内容主要有:(1)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并行关系、参与管理等学习型组织。(2)新的平面结构、矩阵结构、网络结构和沟通学校系统的横向联系。(3)学校内部结构职责与权限的重新界定。(4)学校管理资源与要素排列组合的新思想、新方式、新结果。(5)新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管理风格创新

现代学校管理风格直接涉及人的士气与积极性的有效发挥,以及资源和要素的有效融合。现代学校管理风格创新,实际上就是现代学校管理创新主体在办学管理活动中以不凡的气魄、度量和作风对待人与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全体成员的士气与积极性,更为有效地整合学校资源与管理要素,使之产生最佳经济效益、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学校管理风格创新主要表现为:(1)以不凡的气度抓住学校的问题,以敢做敢为的气魄做出新的决策。(2)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哲学,学校人员管理有新的发展。(3)情感管理的新突破。(4)参与管理制度、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新阶段。(5)作风民主,为师生员工服务有创意。(6)处理教育教学和经营管理事宜有新的特点。

管理模式创新

管理模式是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方法的有机动态的组合样式,是搭建在管理和管理实践之间的桥梁。管理模式的创新既可以是学校综合管理模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管理模式创新,如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课堂管理模式创新、德育管理模式创新等。

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创新就是从自己学校的实际出发创造出全新的、有自己特色的综合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获得巨大成功。

因而,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是要在综合性上下功夫,即:(1)学校管理体系上的综合性创新。(2)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上的综合性创新。(3)学校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上的综合性创新。(4)学校评价上的综合性创新。(5)学校某个方面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创新。

管理技术创新

现代学校管理技术创新就是把现代网络技术、预测技术、决策技术、可行性分析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目标管理技术等管理技术成果引入学校管理活动中,并加以高速改装,建立最佳通向学校整体工作目标的、有现代学校特点的新桥梁。由此,现代学校管理技术创新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教育计划编制技术、人才需求预测技术、培养目标设计的调查技术、教学计划评价与优化技术创新。(2)学校机构设置和制衡机制、人员选聘和使用以及继续教育、学校队伍建设和评价以及显课程与潜课程的组织创新。(3)激励技术和冲突解决技术以及管理者影响力提高技术创新。(4)学校教育教学和经营管理行为控制技术以及学校财务控制技术创新。(5)学校教育教学与经营评价技术创新。

管理制度创新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创新是要从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方面分析学校系统中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主要有:(1)学校产权制度的创新。(2)学校各类常规管理制度创新。(3)学校管理制度效用评价的创新。(4)学校管理制度方式的创新。(5)系统化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

管理环境创新

学校管理环境创新就是优化学校校园、办公、教学、住宿等外部环境,使之有利于学校教书育人任务高质高效完成。

学校管理创新是一种目标指向明确,但随机性较大,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活动,其活动的进行,必须有相关政策的支持条件。这种政策的支持,包括管理创新中的人事分配政策、经费政策、奖励政策、评价政策等。学校管理创新要想有效进行,必须有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条件,否则,管理创新就难以启动,即便启动也难以保证进行到底。

学校管理创新并非是管理者单方面的行为,它是在学校管理者的倡导和设计下,由学校全体成员积极参与的有目的的行为。学校管理者的各种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学校创新氛围的基础,如果学校中人们的思想僵化,思路不清,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欲望,对创新举动百般阻挠,就不可能形成强烈的创新氛围,学校管理者的任何创新活动也就无法推行下去。因此,学校领导者要注重领导方式、方法的有效性,努力唤起学校全体成员创新热情,营造一个全体成员创新意识高涨的新氛围。

9.学校创新教育的认识

如何认识创新教育(1)要弄清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一个新词。“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的,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但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引用国际上经济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英文是“In-novations”,其含义,它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2)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比尔·盖茨是公认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人物,但是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几乎没有一个是他自己的发明创造,都是别人发明创造的东西他拿过来加以变化、重新组合,进行开发,最终使他成为全球首富。由此可见,“创新”的含义比创造发明含义宽。创造发明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创新则还包括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引入产生新的效益。这样理解就比较容易与本世纪初经济领域里的创新理论相吻合了。

江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思考教育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重大的课题,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必须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如果少年发明家能出现也是非常好的事,更包括已有的,但对中小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

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的关系

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很多的不同。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来的。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尽管我们研究的定位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实际上将来带来的是教育全方位的创新。

我们强调,创新教育的重点不仅是在操作层面在上搞小发明、小制作,或在学科教学中仅仅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就可以了。这些在创新教育中仍然要搞,但除了考虑这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外,更要考虑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这比什么都重要。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特别巨大的,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是巨大。

所以,我们能否接过创造教育的旗帜搞创新教育呢?不行,时代不同了。创新教育与过去的创造教育固然有继承关系,但决不是沿袭过去的东西。当然两者也并不矛盾,它们在很多方面,尤其在基础方面是相通的。我认为,创新教育是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我们不能割裂传统,不过,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不搞争论、论战,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名词术语的争论上没有意义。

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这个问题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不是创新教育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有人说,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这几年搞素质教育总感到有点像老虎吃天,不知从哪着手。先是多搞活动,多搞点音、体、美,但又感到光停留在这个层次上也不行。现在感到创新教育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可以成为“抓手”,况且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便于细化,可以操作,用它可以带动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

1999年10月20日的《中国教育报》在头版的位置报道创新教育课题会时提出: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过去从来没有这样提过,但细细琢磨确实是有道理的。这首先是江总书记的指示,创新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二是素质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它同创新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三,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一系列问题上创新,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创新。如果不创新,还是沿袭旧的那一套,素质教育就很难实施。

所以,不管是从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来看,还是从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来看,创新教育是为了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得到贯彻实施。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所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使之得到深化。

10.学校创新教育的步骤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多类、多种、多层次的教育已形成一个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的看到:这个世界正在用越来越花哨的形式装扮着越来越贫弱的内容,急功近利的喧嚣、浮躁的世态人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旧的僵化的教育观念在一些人身上已形成定势,许多人还将师从的一套模式不分环境,不分时代,不分对象地师从下去。语文教育多样化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花哨的形式得以体现,虽模式满天飞,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主体地位、个性审美、独立性等长期被漠视、冷落甚至遗忘。就等于在孩子智能发展的最佳时期套上了紧箍咒!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现代教育是以鲜明的个性发展去体现教育的智慧,单一的教育模式是绝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教育若要立于世界教育之林,必应在研究人和社会多样性的基础上,结合民族的特点,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可以预见,未来教育将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发展社会智力和发展人的智慧,教育的目的将更多地指向人的素质教育。当前,我国教育界正积极探索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教育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天地。面对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怎样革除我们教育教学中的弊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开创创新教育的新局面呢?

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转变教学指导思想,鼓励艺术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主体性。(1)应从过去强迫、灌输式教学指导思想向启发、引导式教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