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改潮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0:42:25

点击下载

作者:李英丽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教改潮流

世界教改潮流试读:

前言

学校请了一位名师,打算给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上堂示范课。校长说:“让我们这所小城的中学也学点儿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全省一流接轨。”名师叫王大鹏,省特级教师。

第二天一早,我们语文组的几个老师便整整齐齐坐在了高一班的教室后面,殷切地期盼着这位仰慕已久的名师的到来。8点整,门一开,名师准时出现在了教室里,跟在校长的欢迎词后鼓完掌,大家多多少少都有点儿失望。站在我们面前的名师三十来岁,人长得清清瘦瘦,个子也不高,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高大样子。

开课后,名师先来了段开场白:“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不是来给你们上什么示范课的,而是来学习的。等会儿我讲课的时候,大家不要记笔记,只要动用两只耳朵就够了。如果我有讲得不对的地方,只管提,我这人脸皮厚,大家不要担心我找不到地缝去钻。有什么问题想提问,可以随时举手,我的话也不是金口玉言,打断了赔不了钱。如果你觉得我讲得不够好,可以看点闲书,也可以打打瞌睡。不过我要提醒大家,尽量不要交头接耳,以免吵醒那些打瞌睡的同学。废话完了,言归正传……”

名师的开场白赢得了一片笑声,还有不少掌声。我们几位听课的老师也憋不住笑起来。笑了两声,又都绷起脸,恢复了正襟危坐的样子。我在心里给这位名师的亮相打起了分,分数不高。我总觉得,一位老师在学生面前就该树立起师威,说白了就是让学生有点儿怕你才对,怎么能这样嘻嘻哈哈呢?

不过说实话,名师的课讲得还不赖。他没有带教案,手里只捏着一支粉笔,却把课讲得言辞活泼,生动有趣,章法分明。讲课的间隙,还不时地穿插些互动游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始终没有出现看闲书和睡觉的现象。

但我还是认为,这堂示范课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除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有些特点,别的方面也实在有负“名师”的头衔。

临近下课的时候,名师又别出心裁点了几名学生,让他们谈谈这堂课的收获。被点的学生都很兴奋,先报自己的名字,再讲收益一二三。点到王旃的时候,出了一点意外。王旃没有老老实实报自己的名字,而是兀自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王旃”两个字,然后一脸坏坏地笑望着名师:“老师,这是我的名字。”

王旃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他的老爸也不知道从汉语大词典的哪个旮旯里翻出这么一个字,给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出了个大难题。据说王旃用这种方法,让不少初上讲台的老师下不了台。这道难题我也碰到过,不过我没有让王旃的阴谋得逞,因为这一损招,我让他在教室后面站了整整一堂课。

现在轮到这位倒霉的名师了。名师看着黑板上的字,又看看王旃,温和地说:“比脑筋急转弯还难呢。不过我也要行使一下我的权利,底下哪位同学愿意帮我念一下?”

没有人搭腔,大家屏息静气,等着看热闹。“好……”名师转向王旃说,“这位同学,你的名字起得不错。不过老师很惭愧,这个字我也不认识,你能告诉我吗?”

名师的回答让王旃一愣,也让底下的学生和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一愣。迟疑了一下,王旃回答:“王旃。旃的意思是红色的曲柄旗。”“嗯,寓意不错。”名师伸出了拇指,“谢谢你今天教了我一个字,也算是我的一字之师了。”说完,名师低下头向王旃鞠了一躬。

这大大出乎王旃的意料,也出乎我们大家的意料。片刻的宁静后,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紧接着,掌声潮水般淹没了我的思绪。《学习与教育》不仅仅是名师成长的经验之谈,更是他们精神光辉、思想与智慧的投射,从而帮助读者品味人生真谛,丰厚教育智慧,坚定教育理想和信念,获得前进的方向和力量。《学习与教育》也是带领读者进行的一次或四十多次人生旅行,或许从名师行走的足迹中,能够找到教师成功的路径和规律。站在名师的肩膀上,去编织自己的人生,前程将一片光明。

教师成长是教育事业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位名师,路有多远?有没有捷径?该遵循怎样的规律行进?《学习与教育》选取多位中小学名师做样本,以自述的形式,用生动的笔触,向读者讲述名师成长中带有标志性的故事,阐释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透过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人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从普通教师到名师所走过的艰辛路程;可以读到他们在“拔节生长”中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可以聆听他们成长的心路历程;还可以跟随着名师的感悟而感悟。

第一章 校长的管理创新

第一节 管理创新概述

1.学校管理创新的涵义

要了解其确切的含义,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管理创新。关于管理创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对此做了专门的论述: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就是要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例如,引进新产品、应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新原料、构建新组织。而企业家的职能就是进行这种新组合。而这种新组合就是创新,这种新组合的活动就是实现创新。

熊彼特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提出的“创新理论”,虽然主要是用于说明资本主义过程,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他对管理本身的论述,对我们理解学校管理创新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的。

依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学校实际,学校管理创新应该被理解为: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对学校管理进行创造性的变革,也就是指学校领导者在创新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措施手段,对管理要素进行扩展更新和优化组合,以形成新的管理格局,产生新的管理效果,从而更好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活动。

这种活动的中心内容。是在新的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对管理要素即办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变革,拓宽资源的来源,提升资源的品质,优化资源的组合。这种活动的理想状态,就是形成新的管理结构与格式。建立起一种新的“管理函数”,即明确新的管理措施与新的管理效果之间的关系,以为构建新的管理机制做出指导。这种活动的价值追求,就是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和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学校管理创新的评价标准。

学校管理创新,是创造性的管理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一所学校能否进行管理创新,将足以表明这所学校是否富有朝气、充满自信、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命力主要取决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知能力。

社会需求在不断地变化,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这种需求,将无法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只是一味地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将无法应对新的挑战,也无法取得管理的突出绩效,最后则可能会为内部要素所冲击或被社会无情地淘汰。

因此,学校必须改变学校管理中诸多因循守旧的现象,必须尽早终结学校管理中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一贯制”的做法。否则,我们的学校就会缺少发展的动力,我们的教育就会失去发展的可能,我们的民族也就丧失了振兴的希望。

2.学校管理创新的意义

创新作为一种科学概念和理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来的,他把创新引入经济发展理论。

在熊彼特之后,有许多研究者把这一概念引入到科学与技术领域,赋予了另外的涵义。与技术发明相比较,美国研究者曼斯菲尔德认为,创新是对“一项发明的首次使用”,而厄特巴克进一步指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受这些观点的影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88年的《科技政策概要》中,把创新看做是“发明”首次的商业化应用。

还有许多研究者把创新这一概念进一步拓展,例如西蒙·库兹涅茨把创新看做“为达到一个有用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新方法”,纳尔逊和温特把创新看做是“现在的决策规则的变化”,P.F.德鲁克认为,创新并非限于技术方面,“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在这些研究的影响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2年采取了宽泛的创新的概念,把创新扩展到了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领域。

综合各种研究,我国研究者唐五湘在其《创新论》中,总结归纳出五种关于创新的定义:(1)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2)创新是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的新事物的过程。(3)创新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的新变化的接受。(4)创新是指新事物本身,具体说来,就是指被相关使用部门认定的任何一种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制造物。(5)创新就是从产生新思想到行动。

综合上面对创新的种种论述,我们可以给出创新的科学涵义:创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社会事物进步与发展的共同因素。具体地说,创新是指全体(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这些更新与发展,可以是事物的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例如知识形态转变为技术形态,基础成果形态转变为应用成果形态,不完善形态转变为完善形态等;也可以是事物的内容与形式,由于增加了新的因素而得以丰富、充实、完善等;还可以是事物内部构成因素的重新组合,这种新的组合会使事物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齐全,效率进一步提高。总之,创新包含目的性、规律性、变革性、新颖性和发展性等因素。

在对创新内涵的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剖析一下学校管理创新的内涵。首先,学校管理活动是一种以育人为宗旨的管理活动。学校管理活动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管理活动的最大之处就是学校以培养人为宗旨,进行的是人的再生产,而不是生产物质的产品,因而学校管理创新应从学校中的人出发来进行有目的的创新。其次,学校管理过程是一个多边互动的过程。学校管理不仅包括管理者,也包括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乃至社区,学校管理的活动就是在这种多边互动的过程中展开并达到目标的,因此,学校管理创新就不能仅看做是管理者方面的行为,而应是管理者、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的整体互动的管理创新。再次,学校育人的管理具有较长周期性。学校以培养人为根本任务。培养人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而学校管理的成果又最终以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为衡量尺度。因此,学校育人的管理的较长周期性要求学校管理创新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坐视观望,要有一个总体考虑和阶段性安排,保持学校管理创新过程的连续性与培养人的过程的连续性的有机统一。

学校的管理创新与学校的常规管理正好是相对的。常规管理指在管理实践中重复出现的、例行的管理活动,它的特点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它通常是通过建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条例、守则、规范等来实施管理。而管理创新则指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常规手段、方法之外的灵活机动的、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其特点是富有弹性,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形势。

常规管理和管理创新是管理活动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常规管理是实施管理的手段,是管理活动的基础。若管理上没有章法可循,必然导致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然而,常规管理也并非完美无缺,无懈可击。因为章法是固定的,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而人是活的,客观形势是多变的,以不变应万变,就没有不发生问题的,并且它忽视了恰恰是管理活动中最有活力的内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说,管理创新是常规管理的必要补充,它可使常规管理更有实效性。

由此,我们给出学校管理创新的概念,学校管理创新是以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为改进学校管理工作而创设的新的、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

学校管理创新既可以是学校有特色的、新的发展战略,也可以是新的策略运用;既可以是新目标的制定,也可以是新的资源整合和操作程序的运用。它在管理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且富有弹性,可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形势,还可以弥补常规管理的不足,使常规管理更富有实效性,这就是学校管理创新的意义所在。

3.学校管理创新的需要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国家要想在强手如林的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拥有大批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新人才。这些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然而,包括中小学教育在内的我国教育,现时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相对滞后”。要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进行教育创新。应该看到学校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管理条件下和管理过程中进行的,教育的目标要求也只有依托学校管理的职能,发挥学校管理的作用才能实现。许多事实说明,现时中小学的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影响了学校教育创新,甚至成为开展教育创新活动的“瓶颈”。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学校管理创新。

学校管理创新,也只是对社会经济转型要求的回应。学校虽然与企业不同,但其办学资源的投入与运作同样也要受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通过市场来配置和调节社会生产资源。这是多元主体的经济活动,体现出自主、开放等特点。这种运作方式对学校办学资源的筹措与运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工作的那种迷信集权、强调权威、习惯于集中统一的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要使学校管理产生根本性的转变,就不能只拘泥于一些具体的改革,而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创新。

学校管理创新是学校管理深刻变革的需要。创新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方式有机协调运用的过程,它是根据学校实际,提出具有独创见解的思路、方法来变革学校管理,对现实进行改革的具体实践。这种变革既可以是对学校原有措施的改变、改进,也可以是对原有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的变革。

4.学校管理创新的难点

目前我国学校管理创新不足的局面,直接导致了教育创新不足的状况。管理创新不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认为主要是学校系统的不完善、管理人员的低层次、管理思想及方法的落后等造成的。

创新是组织活动的源泉,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因素。美国管理学家戴尔在《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一书中指出:如果管理人员只限于继续做那些过去已经做过的事情,那么,即使外部条件和各种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它的组织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墨守成规的组织。在竞争的环境里,尤其会造成衰退。现代成功的管理无一不是以创新为突破口。美国学者平肖第三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断言:不能创新就意味着死亡。管理需要创新,这是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理念。但学校管理创新在我国却成为一个被冷落的话题。管理的研究早于教育管理,20世纪初是教育管理研究的初始阶段。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影响下,教育管理的研究也逐渐发展。从上个世纪50年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构建阶段到70年代的教育管理理论运用阶段,直至80年代教育管理理论运用的反思阶段,教育管理始终在运用着、嫁接着管理的最新成果。那么,我国学校管理创新为什么呈现出迟钝的状况呢?我认为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管理系统不完善

从系统论来看,学校作为一个系统存在尚不完善教育领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最后一个堡垒。

学校虽然作为一个系统存在,但从管理体系来看,它是依附型、封闭型和静止型的,难以应付不断变革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环境要求。系统应该是整体的、自主的,适应环境具有目的性等。但我国学校管理的内涵已经压缩在执行指令层面,学校只是上层路线的忠实执行者。

学校管理缺乏自主性,没有独立的地位。学校的封闭管理使学校难以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环境实行信息与能量的交换。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高度统一集中,学校依附于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学校的人、财、物一切都由上级部门控制,学校成为一种附属物。

虽然,随着办学体制的改革各私立学校的兴起多少改变了这一状况,但总体状况仍旧如此。因此要强化教育管理创新,首先要完善学校系统,让学校自主权大大加强,成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的独立实体。学校具有法人资格,在办学上、经济上相对独立,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独立地完成社会所赋予的培养人的任务,改变以往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缺乏活力的状况,强化学校管理自主权.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将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改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其次,要让学校系统成为开放的系统,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参与学校决策,或由社会办学,建立稳定的与社区联系的网络和基地,建立一定信息反馈系统,实现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信息沟通畅通。这一点,兴起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校本管理模式应该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

校本管理模式立足于学校自身,改变了由上级控制的外控式管理,成为内控式的自我管理。它能较充分地实现系统的所有功能和价值。

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从管理素质看,学校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学校管理难以创新很重要的原因是管理者缺乏管理理论的素养。经验型的管理大行其道,管理理论常常被用来粉饰管理者的经验行为。现代管理的实践表明,成功的管理者大多接受过正规的管理教育。1977年美国最大的1000家公司经理中,88%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已成为现代管理的必要基础。反观我国的学校管理人员,外行、闲人比比皆是,管理岗位成了某种级别人员的待遇。这些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而且一味相信自己的直觉和能力,对“摸着石头过河”表现出少有的自信,不仅如此,很多人对于管理理论常常有着令人难以理解的抵触情绪。他们的管理仅仅满足于经验层面的滚动、固有经验的承传。因此,学校管理创新必须培养创新的学校管理人才。通过完善管理人员的资格审定制度,改变学校管理人员设置的随意性及“教而优则仕”的选拔制度。

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

从管理思想看,缺少以人为本的管理精神。

20世纪30年代以前,人被视作同工具、机器一样,只具有使用价值。后来的人际关系理论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很高的位置,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非理性主义管理思潮的出现,“一切着眼于人”的人本管理思想得到宣扬。人应当在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信任的气氛中工作。一切管理工作都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人应成为管理的中心。但是,对管理的维持因素的过分看重,学校管理的实际中,人是没有得到充分尊重的。将人看作是隋性的而以“严”字来当头,轻信精确常规管理的作用,将人管成机械的僵化的物,从而实现学校的“正常”运转,这些现象在我国的学校管理中比比皆是。学校目前管理“成就”往往是:尽可能地将学校人员的行为进行全面的精确的刻度,并以经济手段来描绘人的行为表现。在学校管理创新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教育创新的目标又如何能实现呢?

所以,目前我国学校管理创新不足的局面,直接导致了教育创新不足的状况。管理创新不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认为主要是学校系统的不完善、管理人员的低层次、管理思想及方法的落后等造成的。而这正是违背了整个世界管理发展的潮流,最终造成教育的低效乃至失败。

5.影响学校管理创新的因素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指出: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已成为主流,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已成必然。人的智慧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因此教育这一培养人才的伟大事业在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中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办好教育,首先要办好每所学校,而每所学校的质量所在必当依赖科学,高效的管理。管理学上有句名言:现实的挑战总是超越现存的理论的。过去以及现在的学校管理理论虽然都是教育的宝贵财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曾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它们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它们在许多方面不能适应变化的未来。

有一种观点认为:“未来并非过去的继续,而是一系列的连续事件的撞击而形成的。未来的竞争实质是创新思想的竞争。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及个人的未来都取决于对教育把握的程度。可见,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在今天更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学校管理创新活动中的主体(管理者)和管理的客体(客观资源)两个方面来阐述管理创新活动中所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浅陈如下:

创新源于管理者的创新思维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若不具备创造思维能力,那么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将似镜中花,水中月,无从谈起。众所周知,管理活动的实施往往取决于决策者的观念思想和认知思维水平。所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加强“自我培养”和“自我管理”,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只有具备了创造思维能力的管理者才可能引发并开展学校管理的创新活动。(1)对创造性思维的解读。

创造性思维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特点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深入思考,以获得问题的全部可能。在学校出现的某个问题、某项工作面前,按照发散思维,自然不是固守传统的模式和套套,而是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多种实验,多征求师生意见,考虑多种关系,多进行科学论证,以使之人性化、权衡化、最佳化。逆向思维,也叫反常思维。当看到学校某项管理问题、某项教改问题、某项思维作风问题,管理者从这一现象要想到它的反面:“如果倒过来……会怎样?”克服线形因果律的简单化,从相反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推测问题,以递进求得解决问题的办法。(2)管理者培养创造思维的若干途径。

作为管理者,要着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就管理活动而言,大致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自我培养”。一是要根据自己的理论修养,知识储存和实践经验独立思考,独具卓识地萌动开拓性的设想,标新立异地构想整体性教育方案,善于在思维领域里追求“独到”和“最佳”境界。二是敢于与人不同,不拒绝先进的教育信息和别人的教改经验,但决不照抄、照搬机械模仿,而是巧用“智慧杂交”,对别人成功的经验有分析、有比较、有取舍,将其与本校实践融为一体,并进而做出新的实践。

创新要以整合集体智慧为保障

二十一世纪,教育正以无比快捷的速度迈向信息化、网络化。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作为管理的主体,它必须具有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和机制,所以要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组建“智慧群体”,才能有效整合集体智慧,保障学校管理创新活动的高质高效。(1)构建学习型组织,形成智慧群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系统力学教授彼德·圣吉对许多社会组织和大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他提出了对组织进行“全面体验”新概念。他认为许多组织都存在着“智力障碍”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和成长,影响了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显然,一个不具备学习型基本要求的组织也必将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组织,是无法领导学校管理工作创新的,甚至是无法胜任学校正常管理工作的。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倡导终身学习,厚积薄发的学习观,它其实也正是为学校组建智慧群体,提供“智力资源”。就本人以为,学习型组织要建立学习一贯化、长期化、系统化的具体制度,并要以下列内容为学习参考内容:

教育下策法规和教育科研理论;

对学校工作的经常性反思与分析;

收集治校建议或方案,针对相关情况论证学习,形成决议。(2)构建民主治校网络,整合集体智慧,实现教育管理之创新。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清楚地认识到校长负责制和党组织的保证监督,学校群团组织的民主管理是一致的,是一个协调的整体,是不可缺,不可有偏颇轻重之别的。这就要求校长要自觉增强民主意识,构建民主治校网络,这样方能整合集体智慧,积极推进学校管理工作乃至创新。

要在组织上予以保证各个团体民主议政的权利。管理者要建立学校行政与学校群团组织负责人或代表的定期联络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有关会议,这样既可弥补单纯学校群团组织会议的不足,又可及时互通情报,解决问题,顺利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团体成员民主治校的积极性。

校长要自觉增强民主意识。教师既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一所学校的许多工作都发生在最基层,而教职工工作在第一线,最有发言权的是他们。所以校长应该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扩大群众的决策参与。这样不仅可以补充决策者认识上的局限性,纠正决策者认识上的片面性,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活动,决策学校重大事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学校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清除他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消极心理,并把学校中个体单力整合成集体智慧的合力,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智力保障。

创新要以分析客观因素为前提

法国企业家法约尔提出:“管理就是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对象是一个静态的,可以控制封闭的系统。在系统内部,管理者依靠自己的职务、权力和责任对管理对象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管理。学校管理也大体如此。但是,它忽视了环境的复杂性和可变性,任务的特殊性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正如马卡连轲深刻指出的那样:任何教育方法,甚至象暗示、解释、谈话和公众影响等我们通常认为最通行的方法,也不可能说是永远绝对有益,最好的方法,在若干情况下,必然会成为最坏的方法。

实践证明,一所学校管理绩效的显著与否,创新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看管理者能否有意识地整合,教育资源及信息的内在联系,是将其灵活适度运用,还是将之教条化,形式化过度使用。

上海市南市区在高标准实施教育新建工程中,正是全面分析客观因素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们利用全区地域小范围,交通相对便利的条件,变不利为有利;面对学校占地小,地段金子般宝贵的实际,不搞大而全,也不搞小而全,而是要“资源共享,人人有份”。这样做法既改造了先进的教学条件,又因不搞重复建设而节约了大量资金。例如:设施一流的敬业游泳馆,可为区中小学、幼儿园上游泳课提供优质服务,每天约接待2500名学生在该馆上游泳课及开展游泳活动。

俗话说:“成功的经验不能移植”。这句话也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管理在于创新。其实这也源于我们管理客体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充分关注管理工作中的客观因素,对其进行正确、全面的分析,因时因地制宜,方可实现学校管理创新。

6.学校管理创新的机制

什么是管理创新?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创新。江泽民说:创新是民族的灵魂。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给“创新”下的定义:所谓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创新并非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主要是将已有的“事物”引入新的领域,重新组合,带来新效益。

学校管理创新可借鉴以上创新定义的意义。即:在学校管理领域中,引入新的管理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管理效益和办学效益。

通常意义上,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人、财、物、事、技术、信息;也可以是:思想(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手段、结构和策略。

学校管理思想与理念创新

创新首先就是要有新思想、新观念。创新的就是要与旧的或现有的不同、有点标新立异。

管理思想的来源多种多样。一是理论学习、内化与借鉴。二总结、提炼成功管理经验,上升为富有特色的管理思想。三集思广益、走群众路线,形成学校管理思想,乃至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管理思想创新应具有现代性(好的、先进的、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本性(以人为本、体现人性、有人情味)、校本性。

学校办学理念应充分遵循以下原则:(1)它要具有特定的精神内涵;(2)它要有科学性|理论性和鲜明的个性;;(3)要考虑学校的地域、学校特色、学校的层次、培养对象等;(4)不能太迫近现实,也不能脱离实际,要有一定的超越时空性和稳定性,保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不变;(5)要由学校校长在教师共同意愿的基础上形成;(6)要有一个稳定的语言结构形式,以标示自己学校的个性。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和提出,能否遵循上述这些原则,决定了它能否为全体学校成员所认可和支持,能否成为学校的主流理念,乃至成为全体学校成员共同持有的理念。

学校管理内容创新(1)德育与实施(整体德育、全员德育、渗透德育、活动德育、科研德育);(2)课程与教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3)课堂教学(教学方式、手段与策略、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态度与情感);(4)特色教育;(5)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团队、教学创新团队);(6)教育科研;等。

学校管理技术创新

这里的“技术”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管理技术体现学校的“软实力”。

现阶段需要学习和运用的管理技术主要有:(1)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与实施;(2)学校发展预测与规划;(3)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4)教育市场调查;等

除此之外,还有学校管理方法与手段创新(行政方法与手段、经济方法与手段、制度手段、情感方法与手段、信息方法手段等)的创新。

7.学校管理创新的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管理采用的是垂直式的外控管理模式,即从校长到中层到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的管理层次。这一管理模式的特点是:注重集权、统一和标准程序。这一管理模式的弊端是:权力过于集中,学校工作缺少活力机制,效能差,且忽略了学校管理的多元影响和需求,教学需求和目标相对一元化,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外控管理的模式已不适合新的形势要求,已不适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管理的改革或创新势在必行,已不可避免。

学校管理的中心是使教育、教学秩序稳定、正常,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学校管理创新是关系到个人、集体和民族的大事。创新的策略包括管理观念的创新,管理组织的创新,管理方法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等几个方面。

管理观念的创新

观念包括思维和理念。管理观念的创新主要是指管理思维和管理理念的创新。俗话说: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指导实践。因此,管理观念创新对管理决策、管理执行、管理监督、管理实践、管理方式等一系列管理问题起着指导作用。目前,我国的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观念上要有以下几个转变:(1)是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观念转变。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强调的是把“物”作为管理目标,忽略“人本”的管理,把人看成是物的附属物。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强调人是第一位的,人力资源是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和发展的首要资源。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占有主体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学校管理者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人的管理放在首位。(2)是从“封闭管理”向“开放管理”的观念转变。传统的学校管理是一种封闭守旧、意识落后、手段单一的管理,它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制约着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多,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光靠强硬的“堵”的方式已全然不合时代潮流。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开放的管理理念,变“堵”为“疏”,变“封闭管理”为“开放管理”,唯有如此,才能放飞心灵,焕发热情,激起学术创新的锐气。(3)是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观念转变。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强,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学校管理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果学校管理者观念落后,一成不变,顽固不化,死守阵地,那必将把学校带向死亡之谷。实际上,学校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学校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关注随时出现的问题,抓住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及时地解决问题,做管理的“有心人”,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实施“权变”的科学管理原则。(4)是从“命令管理”向“服务管理”的观念转变。传统的学校管理是命令式的强制管理。这一管理方式严重压抑着师生个性的发展,妨碍了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调动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变“命令管理”为“服务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指出“教育就是一种服务”。“服务管理”,不仅要求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提供良好的政策措施,提供舒心的工作和学习的环境,创设和谐的氛围,更要求学校管理者为师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养份,为地方建设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量多质优的“公共教育产品”。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认真研究师生的个性差异,营造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为具有不同个性、禀赋、潜能、文化背景的教师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观念的创新就是意识的创新。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具体形式。(1)责任意识:学校管理者对于一定对象的情感或情绪性表达。(2)机会意识:对创新的可能的认识和把握。它包括创新的趋势预测、主题发现和机会把握三个环节。(3)创新能力意识:学校管理者关于创新的基本自我意识,表现为能力怀疑、能力自信和能力追求。

管理组织的创新

管理组织是管理实践活动的载体。学校管理组织和其他单位的管理组织相比,也存在着职权和职责划分、管理幅度选择、管理部门设计等问题,所有这些,都影响着管理者管理能力的发挥和管理效率的高低。

传统的学校管理组织结构以垂直控制的金字塔型为主,这一旧式管理组织容易造成组织结构分工过细,管理幅度过小,组织结构层次重叠,工作效率低下的不良局面,导致部门和人员之间产生隔膜,不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随着国际、国内教育形势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一旧式的管理组织与之已不相适应,它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着人的个性发挥,到了非创新改革不可的地步。

学校管理组织创新的目的在于优化教育教学的资源配置、整合机构、精简人员、提高效率,重点是重新界定学校管理系统内部各种机构的职责和权限,以平面式、网络型组织模式替代垂直式金字塔型的等级管理模式。在这点上,上海北郊中学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取得丰富的经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学校管理组织创新的一个方向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21世纪组织设计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激发人们不断学习、超越自我、崇尚创新。具体说,它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组织结构扁平化和网络化;(2)把协调和服务作为组织的核心工作;(3)组织成员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形成学习、创新、共享、互动、共赢的组织氛围;(4)具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理念、机制和动力;(5)力求“整体效应”,不断改善“心智模式”,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和配合,为实现“共同愿望”而共同努力。采用学习型组织结构,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能得到充分调动,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会更加默契,基层管理人员的发展和创造的空间会更大,管理层次会大大减少,信息传递会更加快速,机构的活力会增强,工作效率会大幅度提高。

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管理引进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于探索和落实学校管理组织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管理方法的创新

管理方法直接联系着管理实践,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学校管理方法主要包括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社会心理方法等几个方面。学校管理方法是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使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

管理方法的创新方式主要有:(1)“迁移”或“移植”,即引用其他管理领域的现成方法;(2)“嫁接”或“杂交”,即用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本系统的老办法进行融合,创造出适合学校管理的新方法;(3)“原创”或“首创”,即用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直接产生新的管理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方法。ISO9000认准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而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其目的在于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这段话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即质量管理的核心是:第一以消费者为中心;第二质量的持续提高。借用这段话的理念,学校管理应该视学生、学生家长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消费者”,“尊重消费者的利益和要求,并置消费者于整个管理体系的重要位置”,应该让学生及学生家长这样的顾客“满意”并“受益”。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学校管理领域,有利于形成师生及生生之间良好的相互合作关系,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强化目标管理,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下放管理权力,降低管理的重心,逐步建立科学的合乎教育规律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这有利于调动内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焕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项目管理是一种可操作较强的管理方法。此管理方法运用系统理论和通过项目负责人的努力,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实施,以实现项目的目标。实施项目管理,需要确立专业的项目组织和具体的项目负责人、责任人。学校管理引进项目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校本管理是一种切合教育实际高效的管理方法,校本管理是指学校决策权威的分散化,它提供了从区域中心到个别学校,通过分权控制改善学校管理的一种方法。由于学校目标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校办学实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而且学校目标是多元的,因此,校本管理提倡分权,提倡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决策不仅给教师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而且是鼓励教师、家长和学生投入学校的过程。校本管理不仅能够凝集人心,激起师生爱校的主人翁意识,体现师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价值、信念、期望,指引校内成员的教育活动和工作方向。而且能改善学校效能,优化权力、信息、知识与技能,基于表现的奖励这些校本管理资源,能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为师生的共同发展创设一个能施展才华的平台,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管理制度的创新

管理制度创新指的是管理者根据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出新的管理制度,以保障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管理制度创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推陈出新,对过去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修订;二是根据新情况、新要求和新的需要制定出新的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主要涉及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科研管理制度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创新、财务制度创新、后勤管理制度创新、内保安全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是要完善学校管理的机构的设置制度。要综合考虑教育事业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对包括教育行政制度、人事制度、招生制度、福利制度、社保制度、财务监督制度、后勤制度、内保制度、预警制度等的整个管理制度系统作出新的安排,使机构的设置更加科学化、专业化和高效化。(2)是要完善管理行为的监督制约制度。因为学校管理创新的日益深化对建立一个体系完备、监管有力的监督制约制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完善监督制约制度对搞好学校管理,防止教育的腐败,提高社会效益,具有重大意义,其本身又是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范畴。(3)是要完善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度。这种管理资源可以是学校内部的,也可以是学校外部的。整合各种管理资源,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是挖潜增效的重要一环。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之所以重要,原因有:(1)教育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有的一套管理机制已不适应或滞后于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更高要求已向教育的行政管理者提高了新的挑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由原来的单一趋向于多样,办学的模式日趋丰富,教育经费的获得渠道多种,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复杂,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已变得层次各不相同,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学校管理制度要创新;否则,不利于激发学校管理系统自身的活力,不利于调动学校人员的教与学的积极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2)制度的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基础。管理制度是一个学校的管理法则,有“法”才可“依”。只有抓好了管理制度的创新,方法创新才有了依托,目标创新才有了方向,观念创新才有了准则。因此,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管理法制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强管理制度的创新,对于学校迎接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的挑战,构建全新的学校管理体系,意义重大。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应该紧随形势,根据学校目标多元化的特点,创新管理策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学校管理职能的转变,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为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也为学校成员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平台。

加强对创新的领导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对创新的定义:“创造一种衡量绩效新维度的变革。”他认为,领导者就是那些造就环境,赋予人们创新工具、乃至于创新能量的人,他们是那种善于引导人们设立期望目标、并使创新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是处于创新前沿的时代领袖,是那种具有化腐朽为神奇力量的人。

领导力不仅是一种技术革新或能力,还是一种个人风格、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行为模式。杰出的领导能力能够让全体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成为一个强大的整体,充分合作,不断从经验中学习。领导者的创新品质: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面对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和创新系统。

创设新文化环境

创新文化包括环境制度建设、领导行为、价值导向、创新氛围等方面的内容。(1)学校应制订明确的鼓励创新的政策,建立管理创新决策、推进、评价、奖励的机制,并且坚决地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材、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把支持和鼓励创新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也体现了全党全民的共同意志。

案例:英国籍奥地利学者维特根斯坦是英国著名学者罗素的学生,后来与罗素在学术观点上有很大分歧。一次,由罗素负责对他的研究项目开题报告进行评审,给出了如下意见:“维特根斯坦的这部新作所包含的一些理论是新颖的、极有创见的,而且无疑是重要的。它们是不是正确,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喜爱简单性的逻辑学家,我本来愿意认为它们是不正确的,但从我已读过的东西来看,我深信他应当有一个机会来把它们完成,因为当其完成时,将不难判明它们是否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从这段意见可以看出罗素并未把正确与否看得很重,而是对其创新的性给予了积极评价。是否与自己观点一致也未作为判断依据,而是要在完成后再下结论。(2)克服传统文化的制约和阻碍。《破除创新的障碍》提出首先要克服思想观念上的障碍。该文指出:墨守成规、屈从权威、怕担责任、不敢冒尖等思维观念和思想方法是扼杀创造愿望与热情的无形杀手。在一些人看来,现有的知识和权威的结论就是“圣经”,就是金科玉律,是不容怀疑的。囿于这样的认识,哪里还能有什么创新可谈呢?其次,避免对创新求全责备、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第三,既要肯定成功、也能容忍失败。

8.学校管理创新的内容

学校管理创新的内容,应当是一切不合时宜,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东西”,观念、目标、风格、模式、方法等皆在创新之列。

管理观念创新

现代学校管理是由目标、组织、经费、物资、技术、信息、时间、人员、土气及其行为等基本因素所构成的。在这些因素中始终存在着相互矛盾与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其相互关系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最佳办法,以形成系统整体的、最大的育人合力,就必须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学校管理观念支配和指导着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不同的管理观念,必然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必须实现管理观念的创新,用现代化管理观念指导现代学校管理实践。

管理目标创新

学校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从事教育教学和经营管理活动的,特定的社会环境要求学校采用特定的方式培养和提供特定的人才产品。一旦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学校办学方向、管理目标以及学校同社会的关系等都必须进行调整,即管理目标必须创新。现代学校管理创新必须具有双重内容:(1)是预期结果要有新的导向和挑战性;(2)是达到这个预期结果所采取的管理措施要有新的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

管理组织创新

学校管理组织创新可分为学校组织机构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两部分。现代社会认为学校组织机构和结构已由过去的刚性的等级结构体系,向柔性的网络系统、一个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转变。

现代学校管理组织创新的内容主要有:(1)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并行关系、参与管理等学习型组织。(2)新的平面结构、矩阵结构、网络结构和沟通学校系统的横向联系。(3)学校内部结构职责与权限的重新界定。(4)学校管理资源与要素排列组合的新思想、新方式、新结果。(5)新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管理风格创新

现代学校管理风格直接涉及人的士气与积极性的有效发挥,以及资源和要素的有效融合。现代学校管理风格创新,实际上就是现代学校管理创新主体在办学管理活动中以不凡的气魄、度量和作风对待人与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全体成员的士气与积极性,更为有效地整合学校资源与管理要素,使之产生最佳经济效益、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学校管理风格创新主要表现为:(1)以不凡的气度抓住学校的问题,以敢做敢为的气魄做出新的决策。(2)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哲学,学校人员管理有新的发展。(3)情感管理的新突破。(4)参与管理制度、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新阶段。(5)作风民主,为师生员工服务有创意。(6)处理教育教学和经营管理事宜有新的特点。

管理模式创新

管理模式是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方法的有机动态的组合样式,是搭建在管理和管理实践之间的桥梁。管理模式的创新既可以是学校综合管理模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管理模式创新,如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课堂管理模式创新、德育管理模式创新等。

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创新就是从自己学校的实际出发创造出全新的、有自己特色的综合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获得巨大成功。

因而,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是要在综合性上下功夫,即:(1)学校管理体系上的综合性创新。(2)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上的综合性创新。(3)学校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上的综合性创新。(4)学校评价上的综合性创新。(5)学校某个方面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创新。

管理技术创新

现代学校管理技术创新就是把现代网络技术、预测技术、决策技术、可行性分析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目标管理技术等管理技术成果引入学校管理活动中,并加以高速改装,建立最佳通向学校整体工作目标的、有现代学校特点的新桥梁。由此,现代学校管理技术创新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教育计划编制技术、人才需求预测技术、培养目标设计的调查技术、教学计划评价与优化技术创新。(2)学校机构设置和制衡机制、人员选聘和使用以及继续教育、学校队伍建设和评价以及显课程与潜课程的组织创新。(3)激励技术和冲突解决技术以及管理者影响力提高技术创新。(4)学校教育教学和经营管理行为控制技术以及学校财务控制技术创新。(5)学校教育教学与经营评价技术创新。

管理制度创新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创新是要从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方面分析学校系统中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主要有:(1)学校产权制度的创新。(2)学校各类常规管理制度创新。(3)学校管理制度效用评价的创新。(4)学校管理制度方式的创新。(5)系统化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

管理环境创新

学校管理环境创新就是优化学校校园、办公、教学、住宿等外部环境,使之有利于学校教书育人任务高质高效完成。

学校管理创新是一种目标指向明确,但随机性较大,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活动,其活动的进行,必须有相关政策的支持条件。这种政策的支持,包括管理创新中的人事分配政策、经费政策、奖励政策、评价政策等。学校管理创新要想有效进行,必须有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条件,否则,管理创新就难以启动,即便启动也难以保证进行到底。

学校管理创新并非是管理者单方面的行为,它是在学校管理者的倡导和设计下,由学校全体成员积极参与的有目的的行为。学校管理者的各种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学校创新氛围的基础,如果学校中人们的思想僵化,思路不清,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欲望,对创新举动百般阻挠,就不可能形成强烈的创新氛围,学校管理者的任何创新活动也就无法推行下去。因此,学校领导者要注重领导方式、方法的有效性,努力唤起学校全体成员创新热情,营造一个全体成员创新意识高涨的新氛围。

9.学校创新教育的认识

如何认识创新教育(1)要弄清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一个新词。“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的,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但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引用国际上经济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英文是“In? novations”,其含义,它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2)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比尔·盖茨是公认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人物,但是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几乎没有一个是他自己的发明创造,都是别人发明创造的东西他拿过来加以变化、重新组合,进行开发,最终使他成为全球首富。由此可见,“创新”的含义比创造发明含义宽。创造发明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创新则还包括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引入产生新的效益。这样理解就比较容易与本世纪初经济领域里的创新理论相吻合了。

江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思考教育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重大的课题,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必须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如果少年发明家能出现也是非常好的事,更包括已有的,但对中小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

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的关系

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很多的不同。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来的。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尽管我们研究的定位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实际上将来带来的是教育全方位的创新。

我们强调,创新教育的重点不仅是在操作层面在上搞小发明、小制作,或在学科教学中仅仅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就可以了。这些在创新教育中仍然要搞,但除了考虑这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外,更要考虑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这比什么都重要。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特别巨大的,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是巨大。

所以,我们能否接过创造教育的旗帜搞创新教育呢?不行,时代不同了。创新教育与过去的创造教育固然有继承关系,但决不是沿袭过去的东西。当然两者也并不矛盾,它们在很多方面,尤其在基础方面是相通的。我认为,创新教育是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我们不能割裂传统,不过,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不搞争论、论战,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名词术语的争论上没有意义。

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这个问题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不是创新教育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有人说,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这几年搞素质教育总感到有点像老虎吃天,不知从哪着手。先是多搞活动,多搞点音、体、美,但又感到光停留在这个层次上也不行。现在感到创新教育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可以成为“抓手”,况且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便于细化,可以操作,用它可以带动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

1999年10月20日的《中国教育报》在头版的位置报道创新教育课题会时提出: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过去从来没有这样提过,但细细琢磨确实是有道理的。这首先是江总书记的指示,创新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二是素质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它同创新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三,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一系列问题上创新,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创新。如果不创新,还是沿袭旧的那一套,素质教育就很难实施。

所以,不管是从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来看,还是从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来看,创新教育是为了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得到贯彻实施。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所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使之得到深化。

10.学校创新教育的步骤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多类、多种、多层次的教育已形成一个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的看到:这个世界正在用越来越花哨的形式装扮着越来越贫弱的内容,急功近利的喧嚣、浮躁的世态人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旧的僵化的教育观念在一些人身上已形成定势,许多人还将师从的一套模式不分环境,不分时代,不分对象地师从下去。语文教育多样化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花哨的形式得以体现,虽模式满天飞,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主体地位、个性审美、独立性等长期被漠视、冷落甚至遗忘。就等于在孩子智能发展的最佳时期套上了紧箍咒!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现代教育是以鲜明的个性发展去体现教育的智慧,单一的教育模式是绝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教育若要立于世界教育之林,必应在研究人和社会多样性的基础上,结合民族的特点,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可以预见,未来教育将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发展社会智力和发展人的智慧,教育的目的将更多地指向人的素质教育。当前,我国教育界正积极探索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教育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天地。面对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怎样革除我们教育教学中的弊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开创创新教育的新局面呢?

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转变教学指导思想,鼓励艺术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主体性。(1)应从过去强迫、灌输式教学指导思想向启发、引导式教学指导思想转变。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而非单向的灌输。现代青少年无论是道德观、价值观,还是艺术思维方式和方法,都与五六十年代的学生有很大差别。它们思维敏捷,具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寻求心灵自由的思想已远远超过他们的长者,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已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泛泛说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曾经十分稳固,但从历史长河中看,绝没有永恒不变的格式或标记。特别是艺术多样化的今天,如果一味灌输某种观念,强迫接受某种思想,不仅不能形成“知识对流”,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确定启发、引导的教学观念,形成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教学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2)旗帜鲜明的鼓励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创新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动力与灵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行为符合社会需要,从而激发起大胆创造求异探索的勇气豪情。语文教师要毫不含糊的表明自己鼓励学生创新,支持学生大力创新的态度。让学生真正彻底的抛弃思想顾虑,树立以创新为荣为美的意识,勇敢地开创广阔的思维空间,增强创新动力。现代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精神创造。”很显然,创造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被看作现代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追求。然而,我们的教育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过去一直被模仿能力的训练所替代。教师模仿原师从之师和教学参考书等,甘愿当“二道贩子”,模仿成了一些人顶礼膜拜的尚方宝剑。模仿越像,似乎越意味着教育教学的成熟,完全不顾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并且许多教师还据此而沾沾自喜。

总之,把学生的头脑限制得死死的,学生没有一点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满脑子只有模仿而缺乏创造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当然,我并不认为教育不应有一点模仿能力的训练,模仿能力的训练作为基础训练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模仿一旦成了最终目的,灌输便出现了。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用这种形式去创造。”其结果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自由的空间被限制以及主体性的逐渐丧失。尽管目前对于创造力怎样被传授以及如何施教自由还有待探索,然而,这决不应成为我们坚持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借口。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我们的思维,而不是将他人的思维硬塞进我们的思维。”(迪隆·爱德华兹语)事实上,著名心理学家马克斯·威恩曼以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关于“提出丰富问题本身即是一种巨大创造”的观点,对教育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适用的。(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大胆想象,呵护学生的“异端斜说”。现代教学论认为,人的主体性生来具有,而尊重意味着对人人都是创造个性价值的欣赏。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而学生越是觉得他们是自主的,越能激发其个人成功感。因此,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提出丰富问题”所寻的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而我们的许多教师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往往只体现在口头上,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一次又一次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甚至变相的摧残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在一次次的否定当中,我们的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得越来越苍白。做文章回答问题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不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被痛斥为“错误”或“不好!”。学习变得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甚至一点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能死记硬背生套,以求万无一失。青少年充满活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然而,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权力。他们的潜能遭到压抑、热情遭到打击、身心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摧残……他们在极其沉重的压力下艰难度日。他们人生中的这段本应是丰富多彩的意趣盎然的洋溢着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的日子,现在却是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愁云密布、凄风苦雨……面对这些被我们锻造出来的“考试机器”,语文老师还能一相情愿地要求学生作文时不要无病呻吟而要真情实感吗?为中考高考计,很多语文教师“审时度势”地要求学生学会无病呻吟:谁“呻吟”得像,谁“呻吟”得好,谁就能在中考高考作文中多拿点分。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教育后,变得呆头呆脑、循规蹈矩,完全成了一台复印机,那里还有半点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言?而西方一些学校的教育方式给了我们不少启迪。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每一个“异端斜说”都备加呵护。例如包豪斯学院的教师有一次给学生布置如下作业:要求用相同尺寸的纸折叠飞机,从顶楼抛下,最后落地者为最佳。第二天,各式各样的飞机做出来了,一位学生获胜并受到特别鼓励,该学生的设计方案与众不同,就是一张白纸。从以上中外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太缺乏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土壤了。我们的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鼓励大胆想象,不亦步亦趋,呵护学生的“异端斜说”,我们的教育才会大有希望。

转变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模式,鼓励大胆表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应从封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开放式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不同于简单的物质接受过程,而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活动。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真诚的同学生交心,交朋友,交流思想,交流意见,变封闭为开放。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观表现为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在时间上的拓展表现为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就是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而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在空间上的拓展表现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的广泛结合,引生活活水进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激发课堂教学的生机活力,加强课堂教学的应用性,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实践、关心社会的道德品质;在内容上的拓展表现为通才教育,就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综合性。毫无疑问,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将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注入催化剂,装上助跑器,插上腾飞的翅膀。(2)树立民主平等观念,鼓励大胆表现。民主平等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在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唯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不是固执已见,敢于说他人没说过的话但不是目空一切,敢于对书本中的“定论”挑战但不是无知妄语,敢于对教师在课堂上不合适宜的说教说“不”但不是蔑视师长,敢于坚持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但不是离群索居。在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已经没有了满堂灌和注入式的陋习,呈现在课堂上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教师给了学生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表现的可能,机会是均等的,参与也是公平的。(3)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如果缺乏肯定和激励,习惯于责难、讽刺,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失败的自我意象”和消极心理。这种现象在教师中尤为突出。当教师不经意地对学生说:“你回答得不行!”或“你听听别人是怎么回答的!”时,并没有意识到对他们的积极性的挫伤,这也往往会使大多数学生在不敢回答问题的阴影中越陷越深。

11.学校创新教育的实践

创新教育是非保守的不断革故纳新的教育,它的教育理念应该是超前性和符合教育规律的。它旨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康人格的养成,并且使每位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精神,以及先进的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论,以便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创新教育应该与终身学习的观念相统一。但是目前却有许多教育现象与创新教育相悖,使创新教育流于形式和口号。如何让学生真正在创新教育的沐浴中健康成长,是我们思考的一个课题。

让学生真正在创新教育的沐浴中成长,首先要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进行课程改革、教材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等等一系列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协调,使创新教育真正在实践中落到实处,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真正转到创新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基础和保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学者、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学一线的教师产生一个教育世界观的根本转变。

其次,让学生真正在创新教育的沐浴中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搞创新教育要有求实、求新、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它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搞好的,也不是追时髦,搞形式主义的。我们认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观念的转变

国际教育交流委员会主任库拉基1998年访问中国后曾指出:“中国仍然采用以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学术环境仍以授课和背书为主,没有多少讨论。这方面变化不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要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以民主的态度让学生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给学生以充分表达的自由,而不是让学生“唯书、唯上、唯师”,所以教师的知识灌输和讲解应当减少,要相信学生。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就要求班级必须小班化,一个班有四五十人以上,就不易行得通,因为每位学生想表达自己的观念也没有时间。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允许学生敢于怀疑一切,善于求异,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不要让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听,做笔记和模仿教师。

在知识经济时代,博闻强记,记忆知识,已不是人类大脑的主要任务。一个学生重要的已不是他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当他需要知识时,他知道用什么手段,到哪里去获得这些知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日本学者川上正光认为:“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可是考虑出的新思想、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习惯,转变为让学生的大脑自己去体验用知识去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即教师应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传递方式。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好奇心或者始终抱有童真,才能使学生容易打破常规去创新。

如果教师一味严格要求和限制,使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做法去做,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慢慢扼杀了。看起来学生象是成熟了,沉默了,却失去了极其宝贵的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应该不断表扬或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并常常告诫学生不要失去好奇心和童真,使学生在好奇心和童真的牵引中自由发展,创新则可能会自然而然地伴随学生的一生。

对事物怀有浓烈的兴趣,并且具有持久的专注性。这样学生可以激发自己的创新热情,可以追根究底地探究,从而使学生养成对某事物有多向思维的习惯和异想天开的习惯,更有利于创新精神和思维的养成,并且学生自己也会感到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享受。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亲自实践,动手自己去做,自己动脑筋去想,日久生情,他就可能对他感兴趣的东西更加感兴趣,从而成为了学生自己的特长。

不要怕失败和挫折,因为做任何事情很少一蹴而就的,尤其在创新方面,应该敢于多次尝试,从失败或错误中汲取教训,这也是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过程,创造力就是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逐渐养成的。

亚里士多德说:“闲暇出智慧。”这就是说无论干什么要注意一张一弛,劳逸结合,自己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灵感的火花可能在你不经意的放松中浩浩荡荡赶来,令你措手不及而大喜所望。很多发明家都有过这种体会。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诸如坚忍不拔的毅力,正直、诚实的人格,开放拓展的气魄,自省能力等等都会对创造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思维。“创新决定未来”是创新教育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应该是传统教育的名言。创新教育是以能力的培养和养成为中心的。

张志勇先生认为能力的培养基本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认知教育领域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二是情感教育领域要以情感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三是动作技能教育领域要以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所以作为教师和学生应该注意研究和学习以上几个能力所包括的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及统一性,更好的认识自己,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创新教育成为每个人身体力行的事情。

清创新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让学生真正在创新教育的沐浴中成长,必须认清创新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应试教育往往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分数就代表了学生的水平,它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能全面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被动学习,教师被动教学,天天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从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应试教育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现在却阻碍了教育健康、向上发展。如何协调好考试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问题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目前教育界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不能处理好这一问题,创新教育的真正实行只会流于空谈。在目前,有良知和真知灼见的教师只能一方面应付考试,一方面进行创新教育的教学,是不能不令人深思的。虽然应试教育与创新教育也有相交点,但与创新教育相比而言,应试教育总是弊大于利,应试教育的改革应该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在创新教育的沐浴中健康成长。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无法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

学生家长和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理解

让学生在创新教育的沐浴中健康成长,还需要学生家长和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创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对人口素质的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依靠创新教育。对学生的减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而有相当多的家长和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却仍一直在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去劳碌奔波,让我们的学校和学生基本上还停留在考试至上,死记硬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之中,学生还浸泡在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很多人还认为上学就要苦读,让学生走出教室就是放纵,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所以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难度之高,时间之长,书包和课业负担之重,活动和娱乐时间之少,人格发展之片面和缺陷等等方面,都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这些都极大的阻碍了创新教育良好、有序的进行。

很明显,创新教学的科学运用和发展是我国教育在新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使命。让学生真正在创新教育的沐浴中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的历史责任。

12.管理创新与创建特色学校

一个学校办得如何,人们对它的评价是高是低,往往取决于它有没有特色,特色是一个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特色是特别出色之所在,含有独出于众者之意,是才能杰出、事物迥异于众者之称。作为一个严格定义的科学概念,特色已经超越原先日常生活意义上的狭窄范围,它是事物达到真、善、美的一种发展境界,是优质事物的规定性,是区分优质和非优质事物的规定性,是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倾向性,代表着事物发展和进化的方向。特色的外延则是具有规定性的一切系统中的优质事物。特色是转化和质优化的统一,是优质规定和非优质规定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优质规定性的统一,是事物质的优化与环境优化的统一。特色具有优质性、价值性、历史性等本质属性。

学校特色是指管理者和教育者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本校独到的办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挖掘,继承发扬并积极创造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优势,所形成的有鲜明个性、独树一帜、成效显著的运行机制、办学风格和教育教学模式。

从上面对学校特色的论述中,我们发现学校管理创新与创建特色学校有如下关系:

创建特色学校要求不断进行学校管理创新

当今时代是纷争的时代,人才纷争,知识纷争,改革纷争,企业纷争,市场纷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学校发展面临着开放教育市场的挑战,国外办学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中国办学,使办学主体更加多样化,教育体制结构异质化。这一方面为我国学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现有学校生存发展空间面临威胁,迫使我们学校教育要重新审视自己生存、发展的策略和走向。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必须创建学校特色。

创建特色学校是进行学校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

现代教育竞争是现代教育结构本身所固有的,它不是外加的。教育竞争机制包括教育运行机制、教育激励机制、教育自身调节机制、约束机制等。不能把教育竞争都看做是消极的东西。积极的教育竞争是人们前进的内在动力之一,是学校蓬勃兴旺、充满生机活力的有力杠杆。教育竞争总是为学校创设了一个兴奋环境,为学校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正是在竞争过程中,创特色,展优势,通过竞争学校互动发展,共同向更高层次、更新目标迈进。这种竞争与互争生源、互挖墙脚、互相保密、互相封锁,甚至弄虚作假等消极的竞争完全不同。我们倡导创特色、求质量的积极教育竞争,反对的是违背规律、损人利己、消极的教育竞争。因而,在激烈的教育竞争条件下,大力进行学校管理创新,努力创建特色学校是保证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举措。

创建特色学校是学校管理创新的必然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发展滞后,学校沦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物,一切行动听指挥,办学自主权极其有限,学校特色、教师特色被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忽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被桎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为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也为了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每一所学校都必须要走特色之路,必须努力实施学校管理创新举措,做到教育有特点,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

创建特色学校与学校管理创新,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学生将在这里被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优质的学校教育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创建学校特色,学校管理创新,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建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13.管理创新对校长的要求

要有创新观念

作为校长,在学校管理创新中,必须首先彻底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创新观念。(1)在质量观上,作为校长必须认识到,中小学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现在负责,而且还应对学生将来负责。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只要开发得当,就可以成为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的苗子。因此,校长要树立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念。学校不仅要在智力上发展他们,更要在情感、态度、习惯、人格等方面去影响他们,使他们永远保持旺盛的求知欲。(2)在知识观上,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更新引发了一场接一场的知识革命,知识结构体系正在改变、扩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周期缩短,所有这些,都要求校长正确认识并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把学校教育的重点从传授知识转变为着重培养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3)在人才观上,要彻底摈弃那种以学习成绩定人才的落后理论,要把培养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作为自己的重任。人才观的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顺应时代要求,为学生应对未来不断发生的变化做好准备。因为在科技和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真正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才,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能迅速做出反应,具有应变能力的人。(4)在教育观上,教育不再是知识灌输的机器,而应成为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的发动机。教育要从主要作为传授知识的活动转变为学习和交流活动,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从规范的统一性转变为选择的多样性,从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

要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

学校管理创新是一项以新思想、新目标、新风格、新形式代替旧的管理思想、目标、风格、形式等的大变革,在最终的成果取得之前一般都要经历无数次的反复,甚至失败。从这个层面上看,现代学校管理创新将是一个杂乱无章的过程,或者说要有效地开展现代学校管理创新,是有一定的步骤、程序和规律的,这就是寻找机遇、提出构想、快速行动、持之以恒、全员参与,这是一切学校管理创新通向成功大道的共同规律。而在这一过程中,校长就应成为创新的主体。(1)校长要创新领导方法。所谓学校管理创新的领导方法,是指学校管理者确立学校管理创新目标、处理具体工作任务时,要采用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一些管理艺术与领导方法,比如,了解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参与民主管理、保护有独立见解的少数派、奖励创新思维成果等。

学校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新人才培养需要新体制,因此一切束缚教学和研究活力的因素,都是学校管理创新所要首先克服的障碍。有效的学校管理创新的领导方法,能够不断地、迅速而准确地发现这些消极有害的东西,并在合理地诊断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实施管理创新的策略,以保证教育工作者心情愉快地从事创造性劳动。(2)校长要注意寻找学校管理创新的机遇。现代学校管理创新首先是抛弃陈旧的学校管理思想、机构、模式、制度、秩序,因为它们内部存在和显露出了某些不协调现象。这些不协调既对学校管理事业带来了阻力和不利的威胁,又为学校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有利的条件。现代学校一切管理创新都是从发现和利用传统管理内部的这种“不协调现象”开始的,不协调为现代学校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利契机。即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动有可能成为现代学校管理创新的关键。学校内部教育教学与经营管理中的“瓶颈”始终困扰着高层管理者,由此可以引发出现代学校管理创新,出乎预料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可以将学校高层管理者从旧的思想模式中驱赶出来,成为现代学校管理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现代学校管理创新首先必须从全面分析学校教育教学、经营管理活动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开始。(3)校长要重视提出学校管理创新的构想。在发现或察觉到学校管理中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与人才培养有不协调的地方时,要查明其深层原因,然后选用定性和定量预测方法推测其不协调的未来走向,估计其可能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经营管理发生的正面或负面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利用机会将“威胁”及“瓶颈”转化为机遇,采用便于发表独创性意见和集思广益的民主法,如召开教职员工代表大会、网上畅谈会、校职工代表大会等,收集、提出和解决问题,消除不协调现象,使学校教育教学与经营管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平衡的创造性设想和方案。(4)校长要注意采取快速行动。现代学校管理创新成功的秘密武器就是快速行动。这是因为任何新的学校管理设想或创造性学校管理方案,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只有快速付诸行动,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受到检验,才能在做中补充,在做中逐渐完善,才能有效地利用“不协调”带来的机遇,没有行动的学校管理创新构想和方案,是没有存在的价值的;快速将学校管理创新构想方案付诸行动可以赢得时间,赢得机会,增大成功概率,否则,惧讥讽,怕攻击,畏首畏尾,追求完美,就会延误良机,甚至造成严重失误。

积极支持下属员工创新活动

学校管理创新要顺利并持续进行,必须要注重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具体来讲,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要积极支持下属员工的创新活动,特别要积极发现和支持中层干部和教职员工的创新。(1)积极支持中层干部的创新。学校管理创新是一项非常繁杂的活动,牵涉的人多、事多、环节多,单凭校长们的一己之动,是无法把管理创新活动进行下去的。学校的中层干部是学校管理活动的直接执行者,熟悉学校的教学过程、教学特点以及人际关系等等。他们往往热衷于学校管理,经验丰富的他们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有决策权的校长要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支持他们的创新活动。(2)支持教职员工的创新。现代学校管理创新必须是全员的,现代学校高层管理者要特别注重组织全校教职工从自身所肩负的教育教学和经营管理任务出发,积极进行创新活动,并竭尽全力为其创新提供环境和条件。为此,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解沟通,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要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在工作上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在生活上关心教师、照顾教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激发他们参事、议事、管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使各项制度、措施的制定都有利于教师创造力的开发。做到定量与定责相结合,定责与考核相结合,考核与奖惩相结合。改革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陈规旧制,根除不利于开发教师创造力的种种规章制度。另外,还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开发教师创造力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一个利于开发教师创造力管理运行机制,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教师愿意为学校的发展献言献策,从而使教职工的创新活动达到新的高度。

14.校长在管理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在学校管理中以创新去实现学校管理的现代化,主动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保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成为校长面临的函须解决的新课题。

以先进科学的办学思想去引领学校的管理创新

学校管理创新是当前中小学共同发展的方向,在发展过程中因人、因地又有各自不同的模式和途径。而这些不同正是校长风格的不同和校长在管理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的着力点不同。可以说,学校管理创新的过程,就是实现学校管理现代化的过程。改革学校传统管理中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不相适应的东西,并进一步创造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这整个过程都是在校长的引领之下进行的。

在实现学校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校长要在充分分析学校特点的情况下制定出既切实可行又有本校特色的策略。切不可不顾自己的实际,盲目与其他学校攀比。学习借鉴是必要的,关键还在于适合本校的实际。既要实现学校管理现代化,也要“效率化”。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的管理创新实践就是采取了先易后难和分层次分进度推进的方法。所谓先易后难的“易”是指:政策明确、有保障、并且不容易造成教师恐慌的事,如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内部组织形式的创新。这里的“难”是指虽然有政策依据,但现阶段还难以实现的事,如办学的自主权。分层次分进度推进,就是使一些容易受外界干扰的事,分层次、分阶段推进,如新课程的推进。根据以上原则,他们在学校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重点抓了办学理念的现代化、内部管理体制的科学化和育人社会化三个方面。(1)办学理念直接影响着办学行为和管理行为。某校由于是一所以招收回族学生为主,兼收其他民族学生的自治区、市两级重点中学,因其民族及地理位置等原因,生源较复杂,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在过去,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造成了学校只重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成了“陪读”,无人为他们的发展着想。结果几年下来,升学率没提高多少,而学生整体素质却明显滑坡,校风也处于低迷状态。学生、家长、社会都抱怨学校,抱怨老师。痛定思痛,该校反思了自己的办学思想,分析了学校的特点,最终明确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他们认识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学生的素质决定着明天国家的发展,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和帮助。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该校开始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了能面对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又明确了“让每一个学生成功,让每一位家长放心”的成功教育理念和“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教育成才”的期望教育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之下,全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一视同仁。

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该校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变埋怨责怪学生为相信每一个学生;变教师对学生的外在强压式教育为学生内调试的自我教育;变注重学习成绩为注重提高和发展。学校还把学生成绩的提高率作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主要数据,推行了学生成长档案袋和教师成长档案袋管理。通过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激励管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学工作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无论成绩高的还是成绩低的,只要有提高就会受到表扬。这样一来,首先为教师松了“绑”,其次鼓励了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热情并改善、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该校学生素质普遍提高,校风建设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学科内部管理体制科学化

我国现在大部分学校的管理体制是科层制管理。科层理论是由古典组织理论代表马克斯?弗伯在《社会组织论》一书中提出来的。科层式组织的特点主要有:

机构特点是以组织的权力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机构体系,每个成员既要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对上级负责,又要对上级的决定和行为负责。职能分工的特点是对组织的全部活动进行专业化的职能分工,并依据这种职能分工确定管理职位,详细规定各种职责和责任范围它的运作特点是以规章制度来控制,组织中的各项业务的运行都纳入规章制度中,且每个成员都必须按照规定制度从事工作。用人特点是以专长为基础,升迁以年资或功绩为依据,工资与科层组织的各级职位挂钩。组织中的成绩受人感情的干扰,从而保证组织中的人与人之间都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关系。

这种体制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其消极作用在于,职能分工带来多头管理,人为地制造工作。职能分工造成各科室之间的利益冲突。科层制注重的是上、下的关系,很少有科室之间的平行沟通。由于科室之间的利益冲突的阻碍,便会造成学校管理的不协调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下面的教师应接不暇,苦不堪言。规章制度导致目标置换,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学校众多的规章制度许多教师未必清楚其中的目的,但在严格的规章制度控制下,教师会将规章制度这个达成教育目标的手段当作最终目的,造成许多失误和笑话。实践证明,严格的科层管理,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在学校科层组织中,全部职位被划分为若干等级,所有有职务者对下属都有合法控制的权力,对于不称职的教师可以免职甚至解聘。但是,在学校中即使是最普通的教师在工作范围内也具有比行政人员更多的能力、知识。科层制中“命令服从”为主的管理对教师的教学很少有有效的指导作用。结果就使一些人把精力放在如何处理好领导的关系,如何迎合学校的检查等上面。原本的教学常规的检查、教学反思的撰写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反而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科层制由于强调非个人取向,导致人际关系恶化。非个人取向要求学校组织内的一切行为都必须要排除同情、感激等个人感情因素,教师个性受到了压抑,最终会影响士气和学校的心理氛围。

相对科层制的学校管理而言是学习型学校的扁平化结构。所谓的扁平结构是指:学习型组织是网络结构的,它与等级性的塔型结构不同。它具有以下特点:(1)自主性比较大,每个组织在网络上只是一个节点,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彼此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大家都按照“协议”办事,这就避免了组织中内耗现象的发生。(2)互动性比较强,各个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合作。(3)信息传递比较快,在网络上信息是最宝贵的资源。(4)网络像一个开放系统,不受地区、行业、部门的限制,它具有更加广泛的活动空间。”

学习型学校的本质就是通过“学习”淡化学校“官本位”和“目中无人”呆板的管理色彩,从而建立起一种重人文关怀,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高柔性的、能持续发展的、扁平的管理体系。这里的“学习”不单是指一般的掌握知识,它的本质是指通过人本管理,进一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在所有成员中形成一种追求发展,并积极承担责任的群体意识。通过“学习”强化组织成员彼此理解支持,协调合作,团体学习,激发集体智慧,使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与之相适应的扁平结构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管理,强调由上而下的自主管理,让基层单位(年级组)和成员(教师)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从而形成以“基层为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只有这样,学校的管理者与教职员工才能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学校才能成为组织成员不断成长、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地方。通过对传统的科层管理和学习型学校的扁平管理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哪种管理模式更符合时代的要求。认识到了孰优孰劣,就应该择优而从之,以推动学校的发展。这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校长在学校管理创新中发挥其引领作用的具体表现。例如有一所学校从2004年开始,在校长的倡导下大胆引入了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他们在全面分析两种管理模式优劣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和酝酿,制定了改革方案,采取了以“扁平式”为主,兼顾“宝塔式”的管理模式。以“扁平式”为主是指学校的管理理念,从过去的“重事不重人”转变到重视人的价值追求上来。重视体现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扁平式的学习型组织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变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形成共同愿景,从而更好地推进学校整体工作。所谓的“兼顾宝塔式”,是指在推进学校既定的常规工作中采用“宝塔式”的管理方法,以保证提高效率。在组织结构上我们将学校最基层的组织——年级组升格为与各处室相同的地位,减少了中间层次,加强了处室与教师的沟通和协作。由于年级组是教师集中办公的最基层组织,它的地位的提高不但减少了中间层次,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教师参与管理和与领导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平等、民主和主体意识的体现。此外,年级组承担了教师的管理职责,由于年级组负责人比校长和处室主任更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深知教师的辛苦,又能理解学校管理的意图和目的,这样在管理中就能注意到制度与人性的协调,在完成工作的同时给教师更多的宽松,使学校管理真正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助力器”。年级组地位的提高,也使各处室从纷繁的事务中获得了解脱,可以从各自职能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教学、科研的难点,积极开展一些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科研活动,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

以教学管理创新促进新课程的推进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近4年,但在推进中遇到了许多难题。这些难题首先是校长的引领作用发挥得不够。许多校长缺乏创新意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虽然手捧新课本,但却还是唱着老调子,对课改抱着观望的态度。还有一些校长也想推进新课程,但是对新课程的观念和实施的途径不十分清楚,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如此等等,使新课程的推进出现了说的与做的不统一,甚至出现了“轰轰烈烈搞课改,扎扎实实搞应试”的不正常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学校校长的引领作用发挥得不够,没有真正地组织实施新课程,既不认真学习,又不培训教师,以致管理人员与教师对新课程了解甚少。学校管理还是以应试教育为基点,缺乏与新课程相配套的管理方法。

校长要真正发挥其引领作用,首先要了解掌握新课程的实质,转变观念,以新的管理模式去实施新课程,用新课程提倡的新观念、新方法引领教职员工扎扎实实搞好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学生主动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新课程推行之初,教师包括笔者本人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程的教学模式缺乏理解。教师们捧着新教材,用的却是老方法。其结果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一切照旧。怎样才能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和行为定式呢?只有在全校师生员工中认真开展新课程理念和方法的学习、讨论及培训,并请有关专家来校进行指导,才能收到成效。在此基础上,把新课程的主要观念方法进行总结,让每位师生员工记住并应用到教育教学的管理之中。(1)以生为本,以师为导。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教师自觉退居次席,从指导者的角度去帮助学生。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2)以学定教,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去制定怎么教?教什么?要彻底从过去的“以教定学”中解脱出来。改变过去我教什么你学什么,我怎么教你怎么学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多元互动增长知识,提高教学水平。(3)多元互动,相互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实现“三维目标”。实现“三维目标”是指教学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通过多元广泛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4)实行“六自四导”。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表述、自己去解决、自己去验证”。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指导的作用。要“导思、导学、导做、导向”。这“六自四导”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权利。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验证,学生始终参与其中。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自己的发现被解决、被验证唤起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反复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我们的实践使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设想成为了现实——“我所致力的目标,是要找到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不是把知识‘填入’儿童的脑袋,而是让他们自己设法向我‘夺取’知识,经过与我的智力‘搏斗’去掌握知识,通过孜孜不倦的探索去获得知识。”(5)“学、思、谈、讲、练”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以学为主、多元互动的原则出发,来设计一节课的流程。“学”是指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根据教师为其设计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思”是指学生在学的同时根据目标思考有什么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谈”是指学生在学和思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谈”是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多元互动。可以是在学习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在全体学生面前的表述和争论,还可以是师生间的交流。“讲”是指教师在学生学、思、谈的基础上对典型的问题给予精彩的讲解,是起“点睛”作用。“练”是指在大家经过前四步的学习,基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后,在教师指导下做精选的练习以巩固学过的知识。“练”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以是问答式,也可以是笔头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谈解题的思路,以启发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掌握解题的技巧。这是该模式最基本的程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的难易和学习的进度来调整前后顺序和时间的分配。引领学校走向社会,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推动学校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使得学校在个人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加凸显,而且也更加要求学校打破传统的封闭办学、封闭管理,拆掉形式上和观念上的“藩篱”,加强同社会、同生活的联系。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处于特定社区,在某种意义上说,不了解社区就不了解学校。学校如果不与社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也就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样,文明社区的建设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实践平台。因此,学校走向社会进行开放性的管理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学校与所在社区“双向互动”、相互支援正成为学校的一项新的工作。怎样做到“互动”、 “支援”呢?就目前的条件来看:(1)资源上的相互支援。学校有宽敞的操场和各种现代化设施,可在节假日向社区开放,为社区成员的锻炼、娱乐和学习提供服务,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社区也有着学校没有的设施,可向学校开放,如少年宫、图书馆、敬老院、工厂等。在放学后、节假日,可指导学生从事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才资源方面,学校有各学科的教师可为社区的文化教育和市民学校提供服务。而社区则有各种专门人才可为学校提供革命传统教育和各种专业的常识教育。(2)在组织功能方面,学校可通过对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教育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道德素质。并通过学术辐射带动学习型社区的构建。社区可通过对社区的管理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来指导、监督学生在社区的行为规范。并以文明社区的精神风貌对学生施以无形的影响,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3)在相互参与管理方面,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和社校共建小组等组织形式鼓励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学校的管理。社区则可以邀请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代表参与社区的管理。如果以上三点得到实现就会呈现出学校、社区都发展的双赢局面。

学校管理创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生、教师是带动学校发展的翅膀,而校长则是“学校航船”的领航员。把这艘航船领入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航道,不但需要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劈波斩浪的勇气,还需要校长有聪明的才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但需要校长有宽广的胸怀,更需要有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带领广大师生员工走出一条有本校特色的办学之路。

第二节 优化发展战略

1.学校管理优化的意义

学校管理过程可分解为许多个基本环节,对这些基本环节分别进行研究,无疑对各个阶段的管理活动大为有益,但是,各个阶段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还不等于学校管理周期全过程以及各周期管理工作过程的高效性。

学校管理过程常出现弊端,最主要的就是管理过程不完整。其表现为:(1)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2)执行与计划脱节。(3)有计划,无检查。(4)有检查、无总结,或总结不及时,不深入。从以上弊端可以看出,学校管理过程,不只是简单的几个基本环节的问题,还涉及工作作风问题。学校领导人,即使懂得了学校管理过程的几个基本环节,如果没有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还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因而,要探索优化的管理过程。

学校管理过程的优化,主要是在一定条件下,学校管理过程的活动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有效性要趋向最佳状态,使学校的管理活动达到新的高度,这也是学校管理优化的意义所在。因此,学校管理者争取实现管理过程优化之时,必须设法使学校目标和管理程序趋向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