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跟孩子说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2:36:16

点击下载

作者:孟丹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会跟孩子说话

学会跟孩子说话试读:

前言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和最信任的人,所说的话可能会在孩子纯真的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而父母却往往对此浑然不觉,甚至错误地运用了这种力量,对孩子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现实生活中,父母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但却从未好好思考过孩子为什么不听话。细想一下,作为父母,你认为孩子有哪些优点?你对孩子最不满意的事情是什么?你认为家长应该对孩子都做些什么?如果孩子犯错了你该如何批评?你认为自己的孩子听话吗?为什么不听话?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时,习惯以表面现象作为对孩子批评、指导和教育的依据,这是造成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需要注意表达方式。否则,孩子只会越来越叛逆。

研究表明:在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5岁和12~15岁分别有两次“反抗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让别人干涉他们的事。

第一反抗期的孩子主要表现出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勺子还用不好,也要自己吃饭,否则就会哭闹。历来温顺听话的孩子到了此时期也会变得急躁、不听话、调皮。尽管这种反抗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程度不同,却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二反抗期的孩子已进入青春发育期,突出表现是具有逐渐增长的成熟意识,而社会经验又不足,表现为不愿再跟着父母;不听话,情绪急躁,向父母发脾气;做什么事都我行我素,不愿与父母商量,而且富于冲动和冒险性。如处理不当极易导致其他问题。

所以,当我们父母无视孩子心理规律,简单地以责怪、训斥等方式来限制孩子、批评孩子,结果当然是适得其反的。孩子的成功需要家长的成长和成熟,即父母进步是孩子提高的前提。

针对父母在教育上面临的种种烦恼和困惑,本书从和孩子说话这一沟通细节入手,帮父母分析了孩子不听话的独特原因,介绍了父母应怎样针对不同年龄时期的孩子,更好地和孩子说话,并提出了与孩子多元化沟通的方法,比如微笑、拥抱、写博客等。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子女盲目和痛苦的泥潭,成为“教子不难、育子有方”的快乐父母。

父母每天说一遍“我相信你能行”,就会成就一个孩子。每天说一遍“你真笨,你不行”,就会毁掉一个孩子。家长只有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以更多的理解与关爱,放下家长的权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并提出循循善诱的引导,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通过科学的教育理念、健康的教育心理、温馨的家庭环境、和谐的亲子关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加油。第一章学会跟孩子说话——用爱架起一座与孩子沟通的桥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苏霍姆林斯基一、读懂孩子——和孩子沟通是一门艺术

初一女孩明明的妈妈周女士说:“升入初中后,女儿迷上了漫画书,自己的零花钱几乎都用来买各种漫画书,有时做作业时,也会突然笑出声来。女儿写着写着作业,有时会突然想起书里某个有意思的画面。”看着女儿对漫画越来越痴迷,周女士开始强行制止女儿看漫画和买漫画书,女儿对此很生气。

上周三,周女士在整理女儿的房间时,发现女儿将一本新的漫画书藏在了床垫子下。一想到女儿日渐下滑的成绩,看着一本本漫画书,周女士气极了,找来一个大箱子将各种漫画书统统装了进去,并把箱子藏在了阳台上。女儿放学回家后,发现漫画书不见了,便生气地质问妈妈。当女儿得知书被“当废品卖了”后,伤心得又哭又闹。“我也试着给女儿讲道理,和她沟通,可是女儿就是听不进去。”周女士说。她做的这一切,都是为女儿,可是女儿咋就不理解呢?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老是埋怨,自己的孩子总是很少主动与自己沟通和交流。当家长问到一些情况时,有些孩子也是遮遮掩掩,不愿将自己心中的所想告知自己的父母,家长也不知道孩子究竞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有些什么需要。觉得自己三天两头和孩子谈话,怎么孩子对自己总是敬而远之,永远像个陌生人?

家庭教育专家说,真正有效的沟通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必须是心与心的沟通。不少家长和孩子沟通时,语气上大多是命令或是训斥的语气,行为上表现得像个“遥控器”,因而再多的“都是为你好”也很难为孩子所接受,达不到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如果家长的苦心不能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孩子,有时就会激起孩子更大的逆反。所以,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关键要优化亲子关系。家长要主动把那种居高临下的、专制的、紧张的亲子关系,变成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亲子关系。

现在来看看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怎样才能达到有效沟通。

1.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

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你讲的话,孩子无法理解,那么沟通就不是有效的。有些父母经常会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根本不考虑孩子有没有兴趣听、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讲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这就是因为父母没有注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

2.要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

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孩子能够理解,而且最好采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一味地用说教、命令、强迫等方式让孩子听你的话,孩子必然产生反感。

孩子喜欢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过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进去;可以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领悟道理,这比简单说教要好得多;可以是在游戏过程中沟通,因为孩子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3.要用孩子愿意接受的语言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注意用语,比如,当你要求孩子放学后不要在外面玩耍,要按时回家时,你可以说:“放学后你不按时回家,妈妈会担心的!”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如果你说:“放学后不准在外面玩,给我立即回家!”孩子则会感觉到你在限制他,必然产生逆反心理。

4.要注意孩子的感受

当然,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应该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注意孩子的信息反馈。你可以从孩子的语言中得到这种信息反馈。

比如,当你交代孩子一件事情,孩子爽快地回答:“行!”大部分的父母还是会追加一句:“千万别忘记了!”于是,孩子不是吐吐舌头就是皱皱眉头来表示自己的厌烦。

再比如,当孩子说:“唔,我知道了,妈妈你别再说了。”这说明孩子已经有点反感了,如果父母再继续这个话题,孩子也听不进去了,明智的父母就应该停止教育,把话题转到其他方面去。

5.要注意孩子的非语言反应

与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不要自顾自地说,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反应,尤其是孩子的非语言反应。比如孩子开始出现左顾右盼,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就应该停止沟通或者转换话题了。

对于年幼的孩子,这种非语言反应更加重要,许多孩子还不会用语言来拒绝父母,只会下意识地用行动来表示。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点,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父母说父母的,我做我的”的习惯,于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也就失去了。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地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一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来一只老鼠,吓你一大跳。”孩子的心里总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尽管家长也有小时候的经历,但是,不同的时代以及年龄的悬殊,使家长们很难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心理,要想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就需要家长努力与孩子沟通。

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往往从自己的想法主观推断,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亲子之间的误会,从而破坏亲子关系。作家、教育家李霁野说过:“母亲们只知道孩子在一天中的有些时候不乖,脾气好点儿的拼命伺候他,想尽种种的方法仍然无效,有时候不免伤心流泪,以为孩子天生不好;脾气坏点儿的口头唠唠叨叨,讲些孩子全不理会的道理;脾气更坏的就动手打,因此毁掉了孩子的自尊心。亲密的关系被破坏了,母亲能够教育子女的力量便这样断送了。”

因此,与孩子沟通之前,父母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和孩子沟通,沟通的目的究竞是什么。许多父母就是因为不知道沟通的目的才认为沟通是无用的行为。

实际上,和孩子们沟通,目的是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去教育孩子,激励孩子,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沟通就是一种教育方式。

沟通还是一种艺术,有关的时间、地点、环境和方式都要考虑到。父母只有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交流,放下父母的架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二、追根溯源——弄清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现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父母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那么,做父母的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呢?父母是否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大人如此,小孩也一样。当父母对孩子发出指令时,如果孩子认为大人的指令不正确或不明确时,便有可能不执行。所以,当父母毫不考虑孩子的要求就随便甚至是粗暴地命令他做他不喜欢的事情时,孩子就会反对,就会不听话;或者说,虽然听了,但是不服气。总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孩子又不听话了。

每个孩子其实都是非常聪明的,你看他们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己经很会观察父母的态度了,父母的嬉笑怒骂他们都能觉察到。有的孩子到了六七个月大的时候,就能从父母行动的粗重、言语的轻缓上分辨出父母心情的好坏,知道如何讨爸爸妈妈的欢心,如何不再去惹他们发更大的火了。随着孩子的长大,明白的道理多了,大人的话该不该听,自己的主意如何拿,他们心里怎么能不明白呢。

我们家长通常只关心自己说了什么,很少关心孩子听了什么,以及孩子听了以后的想法。这样,怎么能期望孩子很好地接受大人的想法,按照父母的思路去做,父母只有真正明白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才能让孩子听话。

1.备受“恩宠”,滋长任性

平时,独生子女在家多由祖辈看着,唯一的小孙孙,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摔,这宠爱自是不用说的了。由于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很少,总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因此对于孩子的任何要求总尽量给予满足。即便孩子犯了错也只要一哭一闹,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寻到了“最佳”不听话的“法宝”——哭。

2.责之过严,常受压抑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处处过严,尤其是有些白领阶层的父母,以对自己的要求来衡量孩子,孩子干什么都要受到责怪,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连孩子的走路也要骂。而孩子的天性喜欢听赞扬,如果经常被批评和责骂,孩子会失去自信心,听多了也“皮”了,慢慢地充耳不闻,我行我素。

3.责之片面,孩子不服

有时父母没有全面了解情况就乱发话,导致误解了孩子,此时孩子会觉得自己委屈,本来自己没有错或错不完全是自己造成的,而父母不理解自己,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责骂,就会不愿意或不想听父母的话。

4.形象不佳,孩子不敬

有位家长一次随地吐痰,孩子指出这不讲卫生,不文明。家长却说:“走走走,小孩子懂什么!”后来,这孩子在日记中写:“我觉得爸爸在我的心目中的位置一下子下降了,他不听我正确劝告,我为什么要听他的话呢?”

长期这样做还往往容易导致两种后果:一是造成孩子在性格上的依赖,对任何事情都不去思考,没有判断能力,这对孩子的成长贻害匪浅;二是如果事事要孩子逆来顺受,会限制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使孩子不愿与大人交流,自我封闭,变得孤僻不合群。

但孩子毕竟只是孩子,还需要父母的教育,因此怎样才能让孩子听话?

1.要树立起父母的尊严

要使孩子听话,父母必须树立高大的形象,要有较高的威信。当然我们所说的威信,不是家长式的作风,不是靠打骂或恐吓手段来获得,主要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以身作则建立起来的。要注意言传身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形象,这样孩子才会听话。

2.自我检查,自我反省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应该从孩子的立场出发,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不听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孩子是否非要听?我们不能简单要求孩子事事听话。如果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大人的话本身就没有道理,这时,大人不能为维护自己的“家长权威”而迫使孩子听自己的话。孩子毕竞是孩子,他的精神承受能力还很低,一味用高压手段,就会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并不能对孩子有任何帮助。

3.保持冷静,耐心引导

当孩子不听话时,大人应冷静,不要马上发火,要耐心引导,使孩子认识到不尊重长辈,不听父母之言的害处。如果孩子一不听话父母就大吵大嚷,甚至大打出手,会给孩子带来更重的心理负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4.要求明确,语气肯定

对孩子提出要求时,要使孩子感到目标明确,没有商量的余地,而且家长应该使用要求的语气而不是请求。请求和要求对孩子心理上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请求是可以选择的,可以办,也可以不照办;而要求则是必须照办的。这样使孩子感到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必须照办。

5.多用鼓励语言,避免负面语气

用鼓励性话语表达要求,首先讲清楚要做什么事,接着说明这事会带来什么好的效果,如:“你要抓紧时间,做功课要精神集中,这样就可以早睡,保证明天精神饱满地去上学”。孩子就会高兴接受。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词语和语气。

6.让孩子有主动权

比如:“孩子,前天爸爸洗碗,昨天妈妈洗碗,今天呢?”孩子觉得受到尊重,会愉快地主动提出:“今天该我洗碗了。”其效果比单纯的命令式口气好得多。当然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将产生的不利于完成任务的思想或行为,坚持正确的人生导向,那样的人生发展就是最完美的了,这样的孩子难道还会不听话?

其实孩子不听话未必是坏事,这说明他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是长大了的表现。当孩子不听话时,我们家长要做的首先是要稳住自己的脾气,不要粗暴“教育”,还要掌握说教的正确方法,多理解孩子,多和孩子沟通,那么孩子怎么还会不听话。三、对症下药——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说是父母和孩子的主要沟通形式,每天父母都要和孩子说话,表扬孩子的,批评孩子的,教导孩子的,鼓励孩子的……但你有没有仔细想过,他是不是明白你在说什么?你和孩子说的他都听了吗?你们的沟通有效吗?

法国古代有位叫德·蒙吕克的元帅,他的儿子是位正直的人,但严肃的元帅与儿子之间却缺乏沟通。

直到儿子不幸死于马德拉岛后,德·蒙吕克元帅才痛心地说:“我有许多遗憾,其中最令我痛心的,是我觉得从未与儿子有过内心的交流。我摆出父亲的威严,使我水远失去体会和了解儿子心意的机会,向他表示自己对他深沉的爱和对他品德的钦佩之情。这个可怜的孩子在我脸上看到的只是皱紧的眉头,充满轻蔑的表情,始终认为我既不知道爱他也不知道正确评估他的才能。我心里对他怀着的这种异常的感情,还要留着让谁去发现呢?知道了又是欢喜又是感激的还不是他吗?而我压抑和限制自己却摆出这张假装尊严的脸。我失去了跟他交谈、对他表示爱的乐趣,他也是非常冷淡,他从我这里得到的只是严峻的态度,感到我的态度犹如一个暴君。”

父母们总是习惯把自己的“教训”、“命令”、“责骂”、“呵斥”等都归于沟通。实际上,这些沟通都是消极的,长期生活在这种消极沟通模式下的孩子往往会封锁自己的心灵,对父母产生敌意,破坏亲子之间的关系。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看看您有没有用以下的方式和孩子说过话:

1.指责的口气“为什么你总是整天让我操心,难道你不会自立一些吗?”“看看你的屋子,脏得跟猪窝一样,难道你就不会收拾一下吗?”“你看你那样,整天只知道玩,不知道学习,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呀?”“如果你昨天晚上不看电视,怎么会起不了床呢?你总是贪玩,不知道学习!”

……

这些话听起来非常耳熟,而这正是许多父母指责、埋怨孩子时经常用到的。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种责骂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损害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也许是孩子在生活中做错了事,也许是学习中粗心大意做错了题,但正是因为不断的错误才让孩子成长。许多责骂孩子的家长就是不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上来就是一顿责骂,导致孩子犯了错也不愿多和父母沟通。

其实,每一位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犯盲目责骂孩子的错误,就算知道是自己太着急错怪了孩子也不愿认错,实际上孩子的心是善良的,他们并不记仇,只要父母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及时和孩子说声对不起,以后改正,孩子还是很愿意和家长交流的。

2.百依百顺的口气“只要你听话,妈妈什么都给你买。”“不就一个铅笔盒嘛,爸爸明天就给你买来。”“赶紧吃饭吧,吃完饭玩什么都行。”

……

在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都是心肝宝贝,特别是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自觉不自觉地就对孩子过分溺爱了。殊不知,却造成了孩子任性、霸道、不懂礼貌、以自我为中心。长此以往,孩子的独立性就受到影响,成为长不大的孩子。

从前,有位富翁老年得子,他对儿子非常宠爱,对儿子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不管儿子要什么东西,他都尽量满足。儿子在吃饭的时候喜欢骑在父亲的背上,于是,父亲就每天在吃饭的时候趴在地上供儿子骑,母亲则在一边给儿子喂饭。

终于,儿子长大了。他喜欢上了隔壁的一位女孩,要求女孩嫁给他。这位女孩的家境比较贫穷,但是,她非常勤快。在她眼里,富翁的儿子根本就是一个任性无礼的人,自己是不可能跟他在起生活的。

于是,她讥笑着对富翁的儿子说:“像你这样每天吃饭要骑在父亲背上的人怎么可能独立生活呢?我是不愿意嫁给你的。”

为了表示自己的心迹,富翁儿子竟然说:“那我以后不再骑在父亲的背上了,如果你不相信,我就把父亲杀了。”

女孩以为他说说而已,笑了笑就走开了。

结果,当天晚上,富翁的儿子对父亲说:“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但是,你每天让我骑在背上吃饭,所以人家不喜欢我。因此,我要杀了你。”

父亲一听,老泪纵横,但是,谁叫自己这么迁就、纵容儿子呢,于是,他把眼睛闭上了。儿子真的拿起莱刀砍向了父亲……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你知道怎样使得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

如果孩子习惯于一味地被迁就,那么,父母在孩子的眼里,仅仅是供他们差遣的“仆人”,甚至是满足他们欲望的“钱包”。连接亲子关系的纽带只有物质和欲望,一旦父母的经济状态出现了危机,或者给孩子造成了妨碍,在孩子眼里,父母就一无是处了。

3.面面俱到的口气

孩子:“爸爸,下周我们学校组织去春游,你说我带些什么东西好呢?”

父亲:“行了,爸爸知道了,明天就会给你准备好的。”

孩子:“妈妈,我今天认识了个新朋友,我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

母亲:“什么新朋友老朋友,你就知道玩,你看你,满脸泥土,还不赶快去洗洗!”

……

管家型父母只知道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包括孩子衣食住行,生怕孩子饿着、冻着,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他们不知道孩子有交往的需要、自我体验的需要,等等。

处于管家型亲子关系下的孩子,往往觉得父母是不了解自己的,尽管父母为孩子付出了许多。而且,这种父母往往喜欢整天唠叨。“早点睡觉,明天早点起床,要不然会迟到的!”“作业本都拿上,红领巾不要忘记了,盒饭带了吗?”“今天天气不好,要多穿件衣服。要是感冒了,你会很难受的。”“晚上早点回来,不要到同学家玩,要不然回来的时候没车,你就得走回来了!”

……

实际上,这些事情孩子只要经历过,自然会明白的。而父母出于“关心”孩子的角度,整天唠叨个不停,孩子就会产生逆反与抵触心理,亲子关系就这样破裂了。正如快乐教育创始人、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孩子有意见得不到及时交流,主要责任在于父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或掌握不好沟通的火候,甚至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唠叨一顿就是沟通,结果自然是适得其反。”

4.过分管束的口气

孩子:“妈妈,我想去小军家玩。”

母亲:“昨天不是刚去玩过吗?今天不能去!”

孩子:“昨天我们是自己组织玩的,今天老师布置了个实验,我想与小军起做。”

母亲:“不行,你不能老是去人家家里,人家父母会嫌麻烦的。”

孩子:“不会的,他父母不在家。”

母亲:“难道你就不会自己做吗?小孩子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老是麻烦人家!”

孩子:……

父母管束孩子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但管束孩子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管束的过分,就会变成唠叨,让孩子厌烦。过分管束的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本性,一味的要求孩子这不能做,那不能做,结果让孩子觉得很累。一旦孩子缺乏了童年的乐趣,他就再也不愿和父母沟通了。

总的说来,父母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以上情形。但上面的方式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切身感受。结果是孩子并不听家长的话,不接受父母的命令,没有达到有效沟通,还可能造成亲子沟通障碍。

那作为家长,你了解孩子都有哪些需要吗?有的家长会说:“吃好、喝好、身体好、学习好就行了。”但这些都是父母自己的想法,你有没有蹲下身来好好和孩子谈谈,问问他们需要什么?

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有个“精神胚胎”,儿童的成长是顺应这个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的。如果父母给孩子需要的养分,孩子将通过自我选择建立完好的心智。所以,父母首先要先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再对症下药地给他们什么。

1.情感需要

在情感方面,孩子有爱与被爱的需要,孩子需要在爱的沐浴下成长。教育孩子,这是第一位的,爱是基础。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冷漠、逆反的情绪。

刚出生的孩子就有情感的需要,他喜欢父母的抚摸和拥抱,他喜欢看父母温柔的微笑和眼神,他喜欢父母对他说:“宝宝,我爱你!”“宝宝,你是妈妈的心肝宝贝!”这种情感需要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种需求。

许多父母认为,在这方面,自己做得相当好,实际上,父母们只关注了给孩子爱,而且这种爱往往是溺爱,而忽视了也应该向孩子索取爱。于是,孩子们学会了“理直气壮”地接受父母们的爱,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也需要付出爱,反映在孩子行动上,就是自私、狂妄自大、以自我为中心。

2.独立需要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希望永远活在父母的保护当中,他们渴望能够独立地做一些事情,独立地决定自己的事情。

这种独立性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和青春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两个时期被称为孩子的“断乳期”,前者为生理断乳期,后者为心理断乳期。

年幼的孩子们总是喜欢什么东西都碰一下,尤其是一些新奇的东西;大点儿的孩子则喜欢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情。事实上,这正是孩子顺从“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他们不自觉地被引导着去“配合自己的行动”,从而获得对各种事物的印象。

但是,许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种需要,他们喜欢禁止孩子的各种探索行为,经常过多地替孩子做事情,干涉孩子的事情和决定。当孩子的自由被禁止时,孩子就会产生受挫感,产生沮丧的情绪,他自然而然会变得“不顺从”,出现对抗的行为,自然而然会变得“叛逆”。

其实,这些都表明他在向父母暗示:我不需要你们的过多保护,我不需要你们的过多干涉,我要自由!我要独立!只要父母把自由给了孩子,“不顺从”和“叛逆”就没有理由存在,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3.自尊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尊的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对于孩子来说,这种需要也存在。

孩子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父母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隐私,等等。许多父母恰恰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自尊需要,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父母们经常随意呵斥孩子、打骂孩子,有些甚至在公众场合打骂孩子,揭露孩子的缺点,等等,完全不顾孩子的自尊。

当孩子的自尊没有得到尊重时,他们或者产生逆反、对抗的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这些都增加了亲子沟通的障碍。

4.平等需要

孩子虽小,但是他们总希望父母能够把他们当成大人一样来看待,希望和父母是平等的。而许多父母总是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往往是对孩子要求这样,对自己要求那样。比如,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天天看电视、打麻将。这样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与自己是不平等的。

现在,有许多孩子会在背后这样议论父母:“我的父母总是要求我做这做那,其实这些事情他们自己都做不到。”“父母总是说话不算话,明明答应我星期天去郊游的,因为他们自己想睡懒觉就不去了。”这些都表明,在大多数的孩子心里,父母们没有做到平等这一点,于是,他们也就不相信父母的话了,沟通的障碍也就形成了。

5.成就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成就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孩子同样有这种需要。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认可。这种认可和表扬,往往能够让孩子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让他们获得极大的快乐。因此,从主观上来说,孩子们总是希望自己在家里做个优秀的孩子,处处获得父母的夸奖;在学校,他们又希望自己是个学习好、行为好、品行好的学生,能够当班干部,希望在班级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人羡慕的优秀生。

当孩子的这种成就欲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产生失落、沮丧的情绪。

父母可以对照以上孩子的需要,想想以往和孩子沟通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希望家长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孩子做到良好的沟通。第二章学会倾听——如果孩子生活在信任中,他们将自由成长如果有人问我,教育孩子需要哪一种资格,我会说那需要异乎寻常的耐心和适量的爱心。——伊罗丝一、蹲下来的意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在父母眼里,孩子之所以“小”,是因为父母站着看他们。父母是大人,个儿高,站起来看,孩子当然就显得渺小,看他们做什么事都幼稚可笑,甚至于看不顺眼。

而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不一样,你就能学会理解孩子,就会知道,孩子们犯的错误,常常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

如果我们总是站着面对孩子,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不能沟通的距离。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父亲,他很爱自己的孩子,只要是休息时间,去任何地方都要把孩子带上,令他感到奇怪的是,每次带他到步行街上,孩子总哇哇大哭,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有一次他有点儿恼火,俯下身子骂孩子:“你哭什么?”但孩子还是一个劲儿地哭,他终于忍无可忍,蹲下想出手打孩子,但就在他蹲下的那刻,他惊呆了,当他的高度和孩子一样的时候,他所看到的不再是满街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双双腿……

人在长大后,无法再理解孩子的思维,总会说:在家里不听话、固执、不讲道理、野蛮……也许,孩子们想要你理解的时候,就是你所说他不听话、不讲道理、固执的时候。

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父母只有和子女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是增强孩子平等意识的有效方式。

童话大王郑渊洁,凡是读过他的书的人定会为他的幽默和睿智所倾倒。而他对教育孩子的非凡见解和独特方式,同样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儿子郑亚旗很小的时候,郑渊洁就向他灌输这样的思想:人活着要有尊严,要懂得爱和自由;在儿子比自己矮的时候,他一直蹲着跟其“平等”地对话;儿子从小到大对他一直直呼其名,不叫“爸爸”,直到“父亲节”央视邀他做客《艺术人生》,儿子才将一声“爸爸”作为礼物送给他。正是这样特别的家庭和特别的教育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特别的郑渊洁和郑亚旗。

父亲天天蹲下身子跟孩子说话,这在一般家庭是不可想象的。自古以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做长辈的在孩子面前总要表现出几分威严,老是那副“一本正经”的样子,生怕在孩子面前丢了面子、跌了架子,不成体统。

孩子做了错事就训斥,多问几个问题就嫌啰唆,提什么要求都是非分的,只能是“我说你听、我训你忍、我打你挨”,使孩子完全处于不平等的“弱势”的地位。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往往考虑的是需要什么样的孩子,如乖孩子、进取心强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忽略了对孩子自尊心的培养。殊不知,孩子树立正确的自尊观对其以后的性格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如果孩子总是在一种自卑、压抑甚至恐慌的环境中生活,必然会造成心理失衡、性格怪异、心灵扭曲,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父母能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这是孩子的幸运。在这样的家庭,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我们知道,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

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父母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是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将是一生的。

父母应实现从教育者到共同学习者的转变,建立平等的人格,形成互学互助的关系,而不是以教育者自居;实现从居高临下向平等民主的转变,构建民主型亲子关系,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理解、倾听和鼓励孩子,和孩子在互动中一起成长。

蹲下来看孩子,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觉得不幼稚、不可笑,甚至会觉得了不起;蹲下来倾听孩子,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是孩子能够接受的一种爱护;蹲下来理解孩子,孩子离我们的距离就会缩短;蹲下来感受孩子,是我们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营造出来的是一种和谐的、相互尊重的成人与孩子的关系,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父母不妨蹲下来跟孩子说话,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家园,真正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让他始终和你有话说。父母应敞开心胸对孩子,同时也要给孩子表达感情的机会。父母给孩子埋下一粒爱的种子,便会开出热爱父母的花,还会结种子,传递给下一代。二、“听话”的父母——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

无论大人小孩,每个人都希望有机会谈心,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分享快乐、分担烦恼;积极和消极的都表现出来,并只有察觉到对方这个聆听者,能真正了解他的想法时,才听得进对方的话。所以,父母作为倾听者,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空间与时间,是给孩子最有效的帮助,让孩子透过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我妈从来不愿意听我说话,也不允许我插嘴,她总是说,小孩子懂什么,一边看书做作业去!”“我家里人都是各顾各的,很少在一起说话聊天什么的,很闷哦!”“话说不到一块,还不如上网聊天痛快。反正大人不喜欢和我们孩子聊天。”

几个孩子在一起唧唧喳喳的,都在说自己父母的不是,语气里流露出对父母的不满。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都没有与孩子交流的习惯,有的说自己忙,没有那闲工夫;有的说与孩子没有共同话题,很难说得起来。难怪,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越来越深。

其实,孩子是很喜欢与自己父母说话的,因为他们认为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一起应该是最无拘无束的。孩子有高兴的事,首先想到的是告诉父母,与父母分享快乐;如果有烦恼的事,也很想得到父母的开导和为自己分忧。

如果父母能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情绪,耐心地倾听孩子说话,特别是情感上的倾诉,就会与孩子贴得更近。不但能及时分享孩子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能帮助孩子排忧解难,消除孩子精神方面的“包袱”和情绪上的“垃圾”,让孩子变得轻松快乐起来;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及时获得心理上的调整与生理方面的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美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牌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一个与孩子对话的节目。有一次,她测试孩子说:“假如你驾驶飞机载着乘客在空中飞行,突然发现飞机有问题,出现故障,没油了,你怎么办?”

这小孩直截了当地说:“我就赶快跳伞,让他们在飞机上等着我,我要第一个跳伞!”

坐在台下的许多观众就哈哈哈大笑起来,有的观众还笑得东倒西歪的,就觉得孩子真鬼头,一发生故障他第一个跳伞,先想到自己跳伞自己逃生。

这位主持人接着问道:“然后呢?”

这个小孩说:“我去取汽油,我还得回来救他们。”

听到这句话,这些大笑的观众们止住了笑声。他们没想到在孩子单纯的、幼稚的举动当中,包含着一颗博爱的心。

这位主持人有一个十分可贵的地方,就是她继续倾听孩子的讲话,最终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

家长有的时候会因为对孩子的偏见,认为孩子没有多少想法,或者认为孩子自私,或者认为孩子空想而误解甚至冤屈了孩子。其实孩子也是人,孩子也有丰富的心灵,需要特别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

1.聆听的机会

父母需认同、接纳孩子的个人感受,并且随时抽出时间,准备好聆听孩子的心声。在孩子年纪小时就开始,最好每天有一段与父母谈心的时间,时间不在于长短,而是固定的。例如:放学后、吃晚饭时、散步、上床前等,尽量安排亲子的活动。

孩子年纪越小,记忆力越有限,最好养成当天的事情,当天有机会与父母谈。告诉孩子,每天什么时候是他的专用时间,可以单独与爸爸妈妈谈心。孩子对这样的安排,通常是很兴奋的。

2.听话要听音

倾听是一种爱。有的时候,对孩子要听话听音。其实成年人的偏见是很多的,他们觉得孩子没有什么思维,孩子很简单,孩子很幼稚,孩子不懂事,其实未必。没有倾听就难以发现。有的时候,孩子表达的只言片语都是真实的、可贵的信息。

我们要学会翻译,学会继续追问。比方这个时候你可以温柔地拥抱着孩子,问他:是吗?怎么回事啊?让孩子用平静的心情把事实断断续续地说出来,这个时候你才能得到重要的信息,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所以倾听是一种爱,倾听的艺术就是教育的艺术。

3.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往往是主动的角色。因而父母有的时候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一见到孩子,特别是碰到孩子发生什么问题的时候,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不停地教育。在父母看来,孩子要多说,多批评,孩子才会有进步。

其实,这样的看法与做法未必明智,为什么呢?因为你可能太急于表达,却忽略了孩子的反应。孩子可能根本没有听懂你的话,或者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你的教训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反而还可能恶化了你们的亲子关系。

4.倾听从幼儿时期开始

孩子越小越愿意倾诉,父母应充满耐心与兴趣地倾听,因为这是沟通的黄金时期。为什么会有许多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他们交流?

其实部分原因是源于孩子在小的时候倾诉的意愿没有得到父母完全的重视,因而渐渐地孩子也就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了。其实,孩子年纪越小,越是沟通的黄金时期。如果坚持下去,孩子即便大了,也会习惯于与父母交流。

5.给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

当孩子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时,才会向其信任的成年人诉说心灵的秘密。因此,父母应无条件地爱孩子,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这样,才有可能经常倾听到孩子的心灵之音,而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6.孩子描述烦恼时,要鼓励他建立充分信心

当孩子遇到困难、烦恼时,是孩子最脆弱的时候,此时他非常需要家长的帮助,这是倾听孩子,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时机,所以要耐心倾听,积极引导,这样会达到沟通的最佳状态。

家长如果长期与孩子沟通不够,会使孩子慢慢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性格也会变得内向,与父母产生距离感,从此有话也不愿意对父母说。听孩子说话,其实能获取很多乐趣的。童言无忌,他们说的话很多都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倾听他们说话,就能使自己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更加了解孩子的思想。

要珍惜孩子向你倾诉的机会,抽出时间来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同时及时为孩子排忧解难,鼓励他们,支持他们,与孩子建立起朋友关系,做孩子最信任的人。三、交谈的快乐——关注孩子的秘密心事

有这样一则时事报道:马来西亚一个11岁男童多尼,不堪学校老师出言揶揄“吞了铅笔”以及难以忍受被同学讥笑他的便当如同狗呕吐出来的渣滓,向母亲哭诉。之后,虽然母亲安慰他,并劝他别理会别人怎么说,但心灵受伤的多尼最终还是选择上吊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往往会认为孩子不懂得什么叫“感觉”,更不晓得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实,每一个孩子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清楚自己的“感觉”,并会以行动来表现内心感受。

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是和语言密切联系的,思维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现,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把存在于自己头脑中的经验、思想比较准确地传达给别人,也可以通过语言接受对方的经验和思想,从而达到交流思想、相互了解的目的。

就如多尼,对于他人的讥笑,非常伤心,回家向母亲哭诉。多尼的事件,也提醒父母及师长们,倾听孩子的心声,经常和孩子聊天谈心是非常重要的。聊天谈心能让孩子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父母的经验,体会到和父母交流的乐趣。

正如美国小说家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所说:“交谈是最容易获得快乐的办法。它不花费任何金钱,却受益匪浅。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提升我们的教育,建立并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友谊。无论在何种年龄阶段,也不管你的身体状况如何,都能享受到这种交谈的乐趣。”

不论孩子现在几岁,和你的关系亲密与否,以及你们是否有谈心的习惯,请从现在开始学习与孩子谈心吧。

和孩子谈心不一定是谈学习或烦恼。谈心可以是无所不谈,没有话题的限制;谈彼此的心情,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感想和想法等,特别是孩子对自己、他人以及对一般事件的感受和想法;可以是愉快兴奋的话题,或愁苦哀伤的事件,也可以是理想与将来的憧憬,或童年往事的追忆。

如何和孩子聊天谈心呢?俗话说:一娘养九子,九子九个样。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应有不同的方法。总体上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1.融洽关系,制造谈话的气氛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良好的亲情关系,是进行思想交流的良好基础。有些父母平时和孩子思想交流很少,发生了问题之后就严厉训斥孩子,久而久之,感情距离渐渐拉大,或者在孩子不顺自己的心意时,大发脾气,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感情关系陷于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交谈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为此,与孩子交谈,首先要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说句笑话,讲点令人高兴的事情,拉近了感情距离,效果就会好得多。

2.利用典型,善抓谈话的机会

孩子自身和周围环境里随时都可能发生一些事情,如果抓住典型事件,及时交流思想,其效果要比平时好。一位初一的女学生,在校外受到同校男生的非礼,这位女学生回家向她父母谈起这件事,她的父母不是轻描淡写地说不要理那些非礼的男生,而是启发她应如何对付这类事情,使她增强了是非能力,悟出了保护自己的方法。之后,她向老师反映了这件事情,使问题得到了及时的处理。

一般来说,家长会之后是孩子们最急于和父母谈话的时候,抓住这个机会,可以了解孩子的很多情况。一位高一年级的男学生,平时对自己的学习不够重视,期中考试成绩“甩尾”。

家长会后,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急切地想知道家长会的情况。这位学生的母亲没有大声训斥孩子,她抓住这个敏感的时机,对孩子亲切地说:“家长会上我感到很难为情,也证明我平时对你关心太少了。只希望你找出失败的原因,期末考试为我争一口气。”

孩子是尊敬妈妈的,他向母亲坦诚地汇报了自己懒惰、贪玩的行为,表示今后一定要赶上去。后来,他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抓住孩子关心某一个问题的时机谈心,孩子容易听进去。

3.注意谈心的形式与习惯

谈心的方式最好是一对一,例如,妈妈与儿子、爸爸与女儿、妈妈与女儿、爸爸与儿子。虽然一家人一起谈心也不错,但是可能爸爸妈妈较难给孩子个别的注意与关心。谈心也应该是双方面交流的,父母听了孩子的感想,也要多谈自己的感受,这将促进亲子关系。

除此以外,一些父母与孩子之间可能己经发展出一套不愉快的对话模式,时不时在谈话里会碰撞孩子的痛点,导致双方引用语言暴力互相攻击对方,结果,对话就此中断。因此,改变你对孩子的态度,将改变你的说话习惯,以前的说话带论断的方式也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新习惯是充满了正面的话语。

4.避开沟通上的障碍

谈心是彼此交换心情与感觉。心情感觉是敏感、脆弱的,一旦受伤害就易退缩。而且,感觉本身不应有是非对错,如:愤怒是错的,快乐是对的。凡是孩子真实的内心感觉,父母要学习静静的听,尝试去接受、了解他们的感受,不是冷冷淡淡的表现,或加以批评、论断、命令、分析、急着给予解决方案等。

因此,父母应避免引用一些显示出你对孩子不信任的开头词,如:你一定要、为什么你不、你有没有试过、和你同年纪的孩子都不像你这样、我在你这年纪、你应该、你必须、我早就知道了、别烦我……

在分享心情与感觉的过程中,孩子期待父母的信任。他需要的是父母与他讨论他的想法感受,而不是要你的建议。

5.了解孩子的非语言信息

父母如果要成为一个有效的倾听者,必须对孩子沟通时的非语言行为所代表的意义有所了解。通常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来表达不同的感受。如:(1)脸部表情。

• 哭泣:孩子可能身体或心理受伤、害羞、失望、挫折、不高兴等。

• 微笑:高兴、愉快、紧张焦虑的掩饰。

• 抛东西:生气、失望、受挫折情绪的发泄表现。

• 僵直不动:恐惧、怀疑。

• 摇头:否认、不同意。

• 点头:同意、承认、认同。

• 打哈欠:无聊、没兴趣、精神不佳。

• 眼色集中:表示专注、有兴趣。

• 眼神逃避接触:焦虑不安、缺乏兴趣、害羞。(2)音调与速度。

• 说话结巴紧张、害怕、悲伤情绪的表现。

• 不说话可能意味正在思考,或忧闷、沮丧、不高兴。

• 说话速度很快可能意味开心、得意,或紧张的情绪。

• 重声强调某些字特别意义,或感受深刻、话题内容的重点。

语言的交流是增进彼此了解和亲密关系的唯一工具,多与孩子聊天,你会知道他内心在想什么,有什么感觉。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指导、纠正他。

如此一来,当孩子有心事、困难、疑惑时,就会主动与你分享,并愿意让你来协助他。第三章学会尊重——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中,他们将习惯自责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爱德华一、多商量,少命令——尊重是教育的起点

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做大人来考虑,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用完全的“家长”的谈话方式。——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李开复

 

一天晚上,齐齐的爸爸对他说:“从明天开始,我们要把你送到爷爷家里住一个月。到了那里一定要听爷爷奶奶的话,不要惹他们生气,知道吗?”

听到爸爸的话,齐齐很吃惊,接着大声地反对:“为什么要把我送到爷爷那里,我不去!”“不去不行,这个月爸爸和妈妈都要出差,没有人照顾你!”爸爸生气地对齐齐说。“为什么你们不问我愿意不愿意呢?我不想去爷爷家!”齐齐难过得快要哭了。“大人决定的事还要问你同不同意,你懂什么啊?这事你同不同意都得这样了,我和你妈妈都出差,总不能把你一个人放在家里吧!”爸爸一脸怒气地对齐齐说。

第二天,齐齐被爸爸送到了爷爷家里。他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他开始讨厌爸爸妈妈了……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是大人的事,你小孩子懂什么?以后大人的事小孩少管。”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希望父母能重视他们的感受,遇到事情尤其是和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时,希望父母征求一下自己的意见,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自己。尽量尊重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总以为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明白,根本没有思考问题的能力,即使和他们商量也没有用。

当然,生活中有些大人的事情孩子是不必要知道,但是有些事情却完全应该让孩子参与讨论,特别是一些关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尊重孩子的意愿,遇到和孩子相关的事情经常争取一下孩子的意见,问问他们想法,把他们当作大人来看待。这是孩子希望被尊重的表现。

尊重孩子,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把孩子当作家庭中人格平等的一个成员,而不是作为消极的、被动的“管束对象”,应该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支持他们有益、有趣的活动。

父母想要孩子做的事,如果和他商量,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今天是星期天,咱们先去公园玩,回来再收拾你的玩具柜呢?还是先收拾玩具柜再出去玩呢?”经过孩子同意先做什么,他们就会认真对待,积极地整理玩具和图书。

孩子通过父母对他的态度,使其情感得到了愉快和满足,因此愿意听父母的话,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如果父母总是一味地命令,对孩子大声吆喝,孩子玩得兴趣正浓,非逼着他去洗澡不可,当然会使孩子不高兴。

即使需要去洗澡,也可用缓和的口吻跟孩子商量着说:“毛毛该洗澡了,你还准备玩多久,5分钟行吗?”孩子会高兴地点点头。过一会儿,妈妈可说:“就要到5分钟了,赶快收玩具吧,不然水要凉了。”孩子情绪愉快,会很快地按妈妈的要求去做。

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每一个领域里成为主宰者,不能在活动和成就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头走路,那么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尊重,感觉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就会让他有一种责任感,对自己、对家庭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长大以后他才会尊重父母,尊重别人。不要埋怨孩子不尊重你,也许他只是把你对他的方式又还给你了。所以,从现在开始,学着尊重孩子。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多征求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发表意见时,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可以保留意见,但是,谁也不应该强加于谁。尊重孩子的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不能大人“常有理”,不要简单地否定,而用商量的办法解决问题,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中平等的一员。(2)重视和爱护孩子的作品,尊重孩子对其作品的态度,没有得到孩子的同意,不随意处置孩子的作品。(3)尊重孩子的隐私,不强迫孩子公开自己的小秘密,不得到孩子的允许,不翻动孩子的东西,不硬性掏孩子的衣兜,让孩子有独立感。(4)不要随意代替孩子回答问话,不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孩子,在公共场所,在客人面前,要给孩子留面子,使孩子自己看重自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他们间的争端,一般情况下,大人不要插手干预,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孩子会从解决争端中受益多多。(5)宽容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对朋友和活动的选择,大人可以向孩子提供意见,但不强迫孩子接受,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将自己的兴趣强加于孩子,可以引导,但不能主观替孩子做决定。(6)学会使用“我信息”,而非“你信息”的表达和建议方法。比如孩子把家搞得非常乱,错误表达是:“你这个孩子,把屋子搞得这么乱,快收拾起来,不然看我怎么收拾你!”正确表达是:“孩子,我非常不喜欢屋子这么乱,我想你也喜欢干净整齐的房间。当你玩完玩具以后,我希望屋子里还是整齐的,这样你下次找玩具就更容易了。现在开始把玩具都放回原处吧。”“我信息”要求首先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发孩子的同理心,然后表达正确的行动和建议。二、别揭孩子的短——孩子同样要面子

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在生活中,伤害孩子自尊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如当着同学的面数落孩子“没有人家聪明”,“脑子笨”;凭借父母的权威,强迫孩子按成人的意图行事;使自己的孩子在众人面前“丢面子”,甚至打骂孩子。

父母自认为这是对孩子严格要求,让孩子吸取教训。却不知这样的做法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难以抹去的伤痕,成为许多心理问题的诱发因子。

根据教育博士简·内尔森的观点,把孩子置于屈从位置的权力斗争只会引起报复、反抗或自闭。孩子损失的是面子,而父母损失的是影响力。说教、威胁和惩罚产生距离和敌意,而留面子的方法产生的是亲近与信任。

实际情况正如简·内尔森所述,孩子如若被父母当众揭短,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尊、自爱、自信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这是教子的大忌,绝不可掉以轻心。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在别人面前特别是不能在众人的面前揭孩子的“伤疤”。

有个男孩回忆起童年这样说:“我从小就是个爱交朋友的人,在院子里,我的朋友最多,后来上了学,我的朋友变得越来越多,他们很多人放了学之后都要来我家,一起做功课,一起玩,非常开心。可是后来不知怎么了,随着我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脾气也增长了很多,他们经常批评我,很少给我留面子,有时因为一件小事,唠叨得没完没了。更让我无法接受的,他们总是在朋友面前说我,这让我好没有面子,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

慢慢地,我就疏远了那些朋友,总觉得朋友在笑话自己。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可是父母总说我,让我很尴尬,很没面子。”

这个男孩的遭遇,很多孩子都有过。每个人都有面子,孩子也如此,不管是什么原因丢了面子,都会使人感到难过,更何况是这种原因?也许在父母看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管教是不需要分场合、讲究分寸的。孩子错了就管,有什么不可以吗?

父母管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谁都管不着”的事情。这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封建传统所致。就像一棵大树,己经扎下了根,很难从根上动摇。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并不是管不管孩子的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去管。

在管束孩子的过程中留面子并不意味着放弃管束,作为家长,你的责任依然是定出规矩,教会孩子合适的举止。不可避免地,你会面临不得不当着别人的面教导纠正你孩子的行为。下面是一些方法,使用它可能会使“我赢,你输”的战争变成“双赢”的局面。

1.给孩子以选择,指明摆脱尴尬境地的办法“我让我9岁的儿子凯西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弹钢琴,怎样弹,我们不讨论他是不是愿意弹的问题。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关于弹钢琴的争论。”

2.让孩子了解后果

你在给孩子选择以后,必须接受孩子的决定。而孩子也必须接受决定产生的后果。比如,假设三岁的孩子拒绝你提供的两种早点选择,最好的方法是随他不吃早饭,实事求是地告诉他:“那恐怕到午饭之前你得挨饿了。”接受孩子的选择,然后做你自己的事,孩子一两个小时不吃东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如果孩子抱怨说饿,可以说,“你可以吃些水果当点心,但是午饭之前我是不会专门为你再准备一餐了。”

3.给孩子讲道理

有时,孩子会在公共场合做出你不得不马上采取行动的事,不要羞辱孩子,但是必须阻止他。比如,你在邻居家做客,而你4岁的孩子开始在沙发上蹦跳,你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停止蹦跳,实事求是地解释道理:“你必须马上下来,以免沙发坏掉或者你自己受伤。”如果孩子不听,轻轻地,但是坚决地把他从沙发上抱下来,如果他大哭大闹再次跳上沙发,缩短你做客的时间,马上把孩子带回家。

4.向孩子提供动机

用留面子的方法向孩子提供动机与贿赂性质不同。孩子离开可能的对峙场面时是获得,而不是失去,动机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你可以说“等你把房间收拾干净以后,我们就吃甜点”,也可以说“你平静下来以后,还可以回到餐桌上来”。不管你用哪一种办法,你告诉了孩子他的努力不会白费,孩子需要看到他的努力得到补偿。

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面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站在孩子的立场尊重孩子,会有益于孩子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并要求受到别人尊重的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因此也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在生活中就会自信心高,责任感强,有进取精神。

美国教育学家卡耐基说:“一句或两句体谅的话,对他人宽容,这些都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保住他人的面子。”你对孩子应该本着宽大为怀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对话,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与你合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