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宠边吼育英才:爱与管教的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0:50:27

点击下载

作者:李群峰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边宠边吼育英才:爱与管教的艺术

边宠边吼育英才:爱与管教的艺术试读:

前言

近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我们越来越多地会听到这样一个词——零吼叫,就是用不吼不叫的方式把孩子教养好。这种教育方式强调的是教育者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安抚自己的情绪上,而不是以吼叫的方式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孩子天生就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物,他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这就意味着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而成长。

我们都记得,在一个年龄段,孩子特别喜欢玩水玩沙子,无论给他多么有吸引力的玩具都不能“诱惑”他,如果大人阻止,孩子更是会顽强抗争。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事实上,尽管孩子看起来非常弱小,但其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就可以了。

本书作者李群峰与郭艳正是在此基础上,谦卑地向广大读者和家长朋友讲述了他们的教养理念:边宠边吼育英才。在作者看来,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而边宠边吼育英才更是种智慧。这里的“宠”其实就是换一种方式爱孩子,而这里的“吼”就是换一种方式管教孩子,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需要爱,更需要管教。

爱与管教,相信是绝大多数家长都关心的一个话题。天下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也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可是人人都知道,爱有很多种,疼爱、宠爱、溺爱。然而,很多中国家长常常爱孩子无度,这样的爱很容易变成宠爱和溺爱,这就好比给花施肥过度,反而会把花给害了一样,孩子未必会获得终身的幸福。其实,“爱”这个字眼包含着很深的智慧,换句话说,仅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父母的管教,有管教才能让孩子有规矩可循,也才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发展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与不吼不叫不同的是,本书作者倡导的这种边宠边吼育英才的教养方式就倾注了更多的爱与管教的艺术,尤其是当现代父母对自己的管教方式产生了困惑与冲击,出现有种逐渐管不住孩子的乏力感,失去为父为母的信心与能力时,边宠边吼这种教养方式更能帮您从中寻找到爱与管教的平衡点。

教育孩子,从来没有一套固定的公式,因为每个孩子受先天及后天因素的影响,其智能、个性及领悟力都会有所不同,管教方式自然也要因人而异。但是,“法无定法,但有常法”,父母若能在“爱”与“管教”中寻得平衡,总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行为。

总而言之,如果为父为母愿意倾注时间,愿意用心感受和学习,以“尊重”为管教的基础,以“爱”为管教的活水源头的话,那么,在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您的爱心、耐心与信心,将会源源不断地如泉水般涌出,您也会拥有别的家长无法体会到的乐趣和成就,加油吧,爸爸妈妈们!上篇先学做父母,再学教孩子:成为孩子真正需要的智慧父母当今社会,大多数家长都真心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可是,没有一所学校,教过我们如何为人父母,几乎每位家长都是仓促上阵。但是,很快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这个曾经给我们带来无尽快乐的孩子不像以前那样乖了。其实,孩子的问题百分百是父母的问题,做孩子真正需要的智慧父母,就要先学做父母,再学教孩子。Chapter 1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换个角度做父母

没有命定的天才,只有教出来的天才。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做父母更是一项人生的修炼。从这个意义上讲,换个角度做父母,完成身、心、灵全方位的自我塑造,才能帮助孩子走向成功与幸福的生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一个寻常的星期六早晨,由于我和笑笑爸前一晚熬夜到很晚,因而早早上床睡觉的孩子比我们还早起床。可想而知,那个周末一开始就满是嘀咕、哭闹和抱怨,笑笑显然很不开心。

凭着我儿童专家的专业才智,我决定带笑笑到外面去吃早餐。当我们走进第一家早餐店时,发现里面实在太多人了。然后,我们一家三口又全部挤回车上,再次帮笑笑系好安全带。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我只能向他保证他可以吃到最爱吃的甜品。就这样开了几百米,我们又来到了第二家早餐店,但这家排队等候的队伍跟第一家一样长。可是这时,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再把笑笑塞回车上去找第三家早餐店了,只能在这里排队。

谢天谢地,等了一会儿,我们终于入座了。到目前为止,虽说我觉得一切都还算美好,但是笑笑却一点东西都没有吃到。我知道,已经饥肠辘辘的孩子,下一秒钟,很可能就会变得极其不安分。笑笑当时才三岁,他的表现当然也只是三岁孩子的水平。当他被迫上车然后被迫下车,得到的只是一再的保证,却没有看到任何可以吃的东西时,他是听不进“说话要小声”或是“要像个大孩子”这种话的。总之,这个时候要是让他合作一点,他很可能不会买你的账。不过,职业经验还是提醒我,要控制自己,不要让自己大发雷霆。跟家人一起享用温馨的早餐,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满足的了。

看起来,一切就如我预料的一样,进展得很顺利,我没有对孩子大吼大叫。然而,就在我享受这份镇定的时候,笑笑竟然故意把他的勺子丢到了地上,而且还发出了很大的响声,周围人一下子都朝我们这边看来,甚至还有人指指点点、交头接耳(至少我感觉他们是这样)。

当时,始终不做声的笑笑爸一脸不悦,看样子,他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就在这时,幸好专门为笑笑点的蛋糕送来了,我想这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吧。于是,我给笑笑爸使了一个眼色,他开始帮笑笑掰开甜品,可是他并不想把他的蛋糕弄得不完美,或许他更想自己用手拿着整块吃。

那时,从笑笑爸爸的面部表情中,我看得出他简直要失控了,大概心想:“为什么我做什么都无法让他开心,我做什么都不能阻止他乱发脾气?”后来,我最不希望的事情发生了,笑笑把蛋糕、盘子和所有的东西都统统丢到地上,不知道,这个“小家伙”是不是想试试如果把这些东西都丢掉的话,会引起怎样的反应。

总之,就在这个时候,笑笑爸的忍耐力到了极限,失去了往日的冷静,而我更是手忙脚乱地向那些被食物溅到的客人道歉,笑笑爸则一把将笑笑从高脚椅里拎出来,然而,就在这时,笑笑的脚又不小心踢到了坐在我们身后一位男子的后脑勺,接着我又立即向那位男子一一道歉,那一刻,情况简直是糟透了,笑笑爸抱着儿子冲出餐厅,所有人的眼睛都齐刷刷地盯着我们,笑笑更是不停地尖叫,对爸爸拳打脚踢。估计笑笑爸整个人都快气炸了,用力地推开门,连玻璃都被震得嘎嘎作响,门重重地弹了回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当这丢脸的一幕总算结束后,坐在我旁边的笑笑爸一脸歉意,“我怎么可能被一个三岁的孩子惹火呢?”本来想说些安慰他的话,可是想想自己当时的情绪,说心里话,不也有些气急败坏吗?

说实话,当时气急败坏的情绪真是让我们出尽洋相,我们两个人就像小丑一样,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了一幕滑稽的闹剧。事实上,当我们面对重要的人际关系时,这种情绪化的反应难道不正是我们的头号敌人吗?然而,生活中,我们的不少父母总是处心积虑地把焦点放在如何控制孩子的事情上,其实,我们最该专注的应该是那些真正可以控制的事情,这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们不妨想想看,当我们自己都失控了,还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力吗?想想我们在早餐店里的过激反应吧,为了控制我那三岁儿子的幼稚行为,就连我们成人自己也变得幼稚了。虽说有些时候,嗓门提高八度把孩子斥责一顿,最后的确可以驯服他们,但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呢?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早已不是小概率事件,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早已不足为奇。

那么,既然这种情绪化反应是我们的头号敌人,它又是从何而来?我们又该怎么对付它呢?很多时候,为人父母常常会感觉自己手足无措,尽管我们可以筋疲力尽、担心,或是生气,但是没有什么会像压力过大那样,就算我们已经付出了,也总是无力应对,甚至连一点点感激也得不到,这种时候,身上太大的压力让我们无法敞开心扉、大步向前、继续努力。结果,多数父母都会觉得自己是差劲和失败的父母。

然而,父母的角色是输不起的。我们接受的信息一再强调,要参与孩子的生活,要花时间跟孩子相处,要把家庭摆在第一位。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只会让我们感觉更害怕、更无助。另外,在家长的心里,还有这样一股强大的压力就是,对孩子的教育就如一场考试一样,如果我们不能将上一代的成功与进步延续下去,就会一败涂地。

我知道,此时的你肯定已经对身为父母肩负的重担感同身受了,养儿育女要付出的代价简直是难以想象,而失败的惩罚也令人难以承受。也许,偏激而又情绪低落的你甚至会想:“养个孩子,真的注定会这么艰难吗?”答案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教养子女的确是件严肃又艰难的事情;说“不对”,是因为我们没有必要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其实,还是那句话,如果我们想要对孩子发挥积极的影响力,那就必须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孩子表现如何,我们都能正确回应。平衡好其中的艺术,总能教养出百分百的好孩子。变“为”孩子负责为“对”孩子负责“为”孩子负责与“对”孩子负责,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现实中,很多家长之所以感觉压力大,是因为他们大多相信这样一个理念——我们要为孩子负责。也许,你会反驳我,“我当然要为我的孩子负责了,不然谁为他负责呢?”而且在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家长不也都这么定义为人父母的职责吗?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领悟,尤其是要让他们走上正途。或许,你会说,“难道这还用质疑吗?”

然而,事实只能无情地告诉你,是的!多年的职业生涯,让我看到了许多错误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毁灭性影响。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子,父母绝对负有很大的责任。但是,我们做家长的往往高估了自己对下一代的影响力。在我看来,与其说我们要“为”孩子负责,倒不如说我们要“对”孩子负责。事实上,作为父母,我们并非像我们自己想象的那样,要“为”孩子负那么多的责任,然而,我们要“对”孩子负的责任远比我们所了解的要多得多。

也许,你还在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做家长的就该“为”孩子负责,当然,对于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当他们还在我们怀里吃奶的时候,一切似乎都那么简单,我们几乎可以替他做出所有的选择和决定。什么玩具该玩,什么时候该洗澡,什么季节该穿什么衣服,甚至带他去什么地方,我们都可以替他决定。然而,当孩子学会走路、学会说话之后,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他们一定要穿红上衣、配绿裙子,俨然不顾你所谓的穿衣逻辑呢?大热的天,还非要穿长靴子,说她也不听。“要是都由着她自己选择,每天不穿得像个花瓢虫才怪呢。”哎呀,是不是光想一想,就觉得难看得要命呢?可是,即便你这样发牢骚,也挡不住孩子自己的喜好。

如果现在你依然为这种教养方式带给你的种种挫败感而感到愤愤不已,那真是遗憾之极,要知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完全是因为你没有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在其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做决定了,这是成长的一部分,甚至这本身就是成长。即使是在襁褓之中,孩子也已经开始利用与生俱来的能力来决定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早就有了自己的感觉、想法以及行为表现。他们选择在商场里又哭又闹,他们选择不做作业,他们选择超过规定时间才回家,他们选择违抗你的命令,他们甚至还选择在餐厅里、在众目睽睽之下把食物丢到地上,这一切,只是为了告诉你,“我所做的选择就是跟大人的不一样!”

当然,如果你坚持要“为”孩子负责的话,就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学会有用的技巧,确保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尽管这种方式会让父母觉得自己大权在握,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渺小又无用。要知道,作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人类,我们的孩子同样拥有与生俱来的选择能力。所以,当孩子面对“为”他们完全负责的父母时,要么为了缓解父母的焦虑,牺牲自己做决定的精神;要么反抗父母的威权。而父母呢,要么一板一眼地为孩子制定规矩强迫他们服从,要么就是被孩子打败。很显然,这些结果终究是“为孩子负责”这种教养模式无法克服的障碍。

不过,肯定会有另外一种方法——无须为孩子的生活承担所有责任,不需要制定规范也不需要强迫孩子,就可以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正面而深远的影响,这就是边宠边吼教养孩子,这才是“对”孩子负责的做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不可避免地要跟冲动“奋战”,我们也许会吼叫、使用强制手段,甚至使用暴力,我们也许会疏于照顾他们、躲闪他们,甚至不想管他们。其实这些都是情绪化反应的各种表现,只是吼叫形式不同而已。我们常说带孩子是门学问,而本书提出的观点——边宠边吼教养孩子,更是一种智慧。这里的“宠”其实是换一种方式爱孩子,而“吼”则是换一种方式管教孩子。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需要爱,更需要管教。

也许你会抗议,但是当你真正了解了边宠边吼带孩子的意义,就会发现这种方法是为了让你更成熟、更无私、更具备为人父母的能力,具备那种你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来自于你的影响力。

弄清楚这一点,我们的重点就转移到了,你该如何专注于安抚自己的焦虑,在你可以控制的事情上做好掌控,也就是说,你必须从控制好你自身开始,进而做到正确看待、感受和对待孩子。我们希望你能够大声地说出:“我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对我的孩子负责,无论他的表现如何,我都能正确回应!”因为当你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了,当你摆脱了“为孩子负责”的模式,当你自己行为恰当了,就算你的孩子不规矩,你也完全可以让局势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边宠边吼教养孩子的奥秘所在。所以我们认为,要使家长自己能够积极地影响孩子,理想的方法就是变“为”孩子负责为“对”孩子负责。

事实上,一旦你把焦点转向你自己,你对自己的了解就会不断加深,甚至还会远远超出你原本所了解的。当然,这里的把注意力转向自己,并非意味着自私,而是让你敞开心胸,到那时,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还有好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而这正是边宠边吼教养孩子的价值所在。比如,你一直努力想教给孩子的人生课题,其实连自己都还没学会。可以说,家长自己走向成熟的同时,孩子也会变得成熟起来。别让自己成为“遥控目标”

不久前,在互联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国外拍的广告,剧情是一个男人在沙发上看电视,旁边放着一个遥控器,这时,他的妻子下班回家。当这位丈夫问他的妻子晚餐吃什么时,妻子便开始自顾自地说起她一直想买的那件貂皮大衣,话题一开,就没完没了。

突然,镜头一个特写,这位丈夫一脸不悦的表情,只见他愤怒地拿起遥控器,对准他的妻子就按下按钮,然后妻子的速度突然加快。就这样,这位男子一直按着遥控器的按钮,直到终于听到“火鸡派”这几个字时才松手。

在广告结尾处,这位男子拿着高尔夫球袋正要从后门溜出去,这时他的妻子拿着遥控器对着他按下按钮,变换了她的“频道”,一瞬间,这位男子被控制住了,竟然放下高尔夫球袋,跑去厨房煮饭去了。

想必很多人看过这个广告后会哈哈大笑,幽默的画面与有趣的情节的确让人开怀一笑,但是故事背后所反映出的人类内心深处的幻想却很值得我们思考:让别人完全遵从我们。现实中,我们无不经常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这样一个遥控器,可以指挥我们的同事、伴侣,尤其是孩子,按下一个按钮,就能遵从我们的命令。“做功课去。”“乖乖上床。”“不要抢别人的玩具。”“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不可以打你的妹妹。”“长大后,你要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命令五花八门,幻想也是各不相同。可是,问题是,我们每一次只能拿一个遥控器,当你拿了别人的遥控器,就会自动把控制你自己的那个遥控器交给对方。比如说,当你要玩得正开心的女儿赶紧上床睡觉,但她却说不睡时,会怎么样?她只要不服从你的命令,形势就会发生180度的大转变,也许你会提高嗓门怒斥她,但她会更挑衅,更没有礼貌。很显然,她已经开始控制你的“遥控器”了,于是你被拉进了一场按遥控器的大赛中。

看看吧,如果你想控制别人,结局一定是反被别人控制。他们只需要对你说“不”,就会注定令你感到沮丧或悲哀,而你之所以会失控,只是因为你试图要控制你没有权利控制的东西。

事实上,在管教孩子时,如果你能意识到不应该靠施压或威权来教养,而是试图激励孩子自主成长的话,那么,你将在边宠边吼教养孩子这条路上迈出关键的一步,而能够做到这一步的家长才是真正的“当家作主”。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的行为就会发生重要转变,从控制孩子的行为转变为影响他们的决定。在你心中,你很明确你的“任务”不是“为孩子负责”,你应该做的是不断放手,尊重孩子自己做选择的能力,哪怕你并不赞同他们的选择。因为你很清楚,只有孩子有为自己做决定的自由了,他们才可能真正懂得选择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请你一定要改变你的思维模式,无论如何,你都不能强迫孩子顺从你。也许,强迫会在短期内有效,但是终究还是会给未来播下灾难的种子。

所以说,不让自己成为“遥控目标”,只有不断激励孩子的自主成长,才能拥有驱动孩子成长的力量,做到真正的“当家作主”。我们为什么要吼叫

生活中,提到和孩子相处,很多父母对这些状况一定司空见惯。孩子不好好吃饭,匙子一挥,饭菜洋洋洒洒地掉到地上;到了超市,小小人固执地坚持要推手推车;过马路时,孩子不让你牵手,非要自己过马路……

每当遇到这些情况,父母无奈之下,总会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你给我滚出去!”“看我不收拾你!”“你是找打啊!”……结果,父母气得抓狂,孩子哭得声嘶力竭,摩擦、争执不断上演,父母和孩子之间依然僵持不下。

为何原本好端端的美好画面却变成这样一幅糟糕的场面呢?想当初,这些“大吼大叫”的家长,无不希望在气势上“压倒”孩子,但是,孩子真的会“听话”吗?未必。正所谓:“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换句话说,只有在“理”上让人信服,对方才会心悦诚服。

我们都知道,沟通不只是靠嘴巴,话语只占实际达成沟通的一小部分,任何话语的内容都比不上事情的原委来得重要。

当家长对孩子大吼大叫、情绪反应变得激动时,透露的只有一个信息,那就是让我平静下来!“我简直不敢相信,你竟然这么做!”“我在跟你说话,请你看着我!”“你竟然敢顶嘴了,看我怎么收拾你!”

……

看看吧,无论我们说了什么,无论这样的激烈争吵持续了多久,无论孩子有多大,当我们歇斯底里地大吼大叫时,传达的信息只有一个,“我需要你服从我,否则我就无法控制自己;当我不能控制自己时,我需要你服从我,这样我才能恢复平静。我所有的情绪反应都取决于你。”但是,作为家长的你,可曾想过,这样做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我们依然没有办法应付孩子不顺从、不听话、不安静的行为,因为不能应付这种种状况,所以我们抓狂了。实际上,只要我们以大吼大叫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行为,就是在乞求他们帮助我们平息焦虑。

可是,再让我们看看我们的孩子们吧,他们只是一个个年幼的孩子,这样的小人儿又怎么能应付这么大的压力呢?然而,当我们把情绪的控制权交给孩子时,我们就会把所有焦点都转移到他们身上:他们今天做了什么事,在学校的表现如何?有没有守规矩?这些全都会引起我们情绪化的反应。于是,孩子不成熟的念头,自制力不足的问题,以及他们成长路上的种种困惑,完全操控了整个家庭的情绪。

然而事实上,此时此刻,把精力用在掌控家长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上才是重点。也许你会说:“你说的很有道理,可是在气头上,又怎么能做到呢?”这点我能理解。确实,当一个人处于混乱、焦虑的状态中时,势必会着急、惊慌,然后把焦点放在别人身上。不过,如果你尝试过这种处理方式,失态反而会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只要你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做到用爱和管教的方式滋润孩子的心灵,这样,孩子在大人那里感受到的就是温暖,就是积极正面的期许,他也会变得有自信,有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而你心中的那团怒火也会渐渐得到平息,而且最后的结局甚至比你预期的还要好。Chapter 2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好父母——特别管教特别爱

孩子的问题从来都“不简单”,孩子要成长,父母必须先成长,一个善于了解孩子、懂得尊重孩子的智慧型父母,总能找到一切家庭教育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那就是给予孩子特别的爱,特别的管教。先管好自己,再管好孩子

许多家长常常把家庭教育单纯理解成“塑造孩子”,他们往往不承认孩子的问题根源其实是在家长身上,结果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还会滋生更严重的问题,因为那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比如,在孩子刚去幼儿园那会儿,很多家长都会反映,送孩子简直是趟“艰难之旅”。孩子哭哭啼啼,磨磨蹭蹭,家长连拉带拽,软哄硬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可是,刚进教室又哭声不止,家长趴在窗外掉泪,一步三回头,那情景真如生离死别,凄凄惨惨。然而,这责任又在谁呢?许多家长往往把“矛头向外”,有怪孩子的:“孩子太娇气”,“孩子脾气太坏”,“孩子比别人认生”;也有怪幼儿园的:“我们孩子看见那个老师就害怕”……怨来怨去,就是不想想自己有没有问题。

有一位母亲甚至还这么跟我讲:“我发现只要是我送孩子去幼儿园,她的事儿就特多。慢慢腾腾不说,要求还不少,跟我讨价还价了,还委屈地哭鼻子。可是,要是换做她爸爸送她去幼儿园,什么事儿都没了,乖乖地说去就去,不闹也不哭。您说怪不怪?”

要我说,一点都不怪。孩子天生都是外交家,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和总结经验。当她经过多次试探,发现妈妈比爸爸心软,好说话,在妈妈面前只要一哭,凡事都能如自己心意,当然就专门来“欺负”她了。这位妈妈觉得怪,是因为她没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还有一个故事更有意思。这件事发生在我们单位,当时,我在一楼办事,突然看到一个小女孩在楼梯处摔了一下,凭经验我判断问题不严重,就没有过去帮她,径直朝二楼的方向走去。果然如我所料,小女孩自己一声不响地站起来了。奇怪的是,她“噔噔噔”地往楼上跑,刚上二楼,远远地就朝迎面走来的我的一位女同事喊“妈妈,妈妈”,边喊边“哇哇”地哭着。后来,我问这个女孩:“为什么你在一楼不哭,跑到二楼才哭?”孩子的回答令我颇感惊讶:“一楼没有妈妈,我哭给谁看!”原来,这位同事对自己的女儿一直非常娇惯,简直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百般地宠着。

有句话说,父母是原文件,时间是复印机,而孩子则是复印件,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之前,一定要先审视自己是怎样的原件,而你又想看到怎样的复本。换句话说,作为父母,管教孩子首先要管教好自己,以身作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别总是一提教育就和孩子较劲,就把责任往老师身上推。有空多反省一下自己的方法对不对,只有先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孩子,这才是学习型家长必须具备的学习态度。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后,交给老师,扭头就走,不要迟疑,更不要千叮咛万嘱咐,要不然,就会“启发”孩子流出眼泪来。听见背后的哭声,也别动不动就回头,因为你一回头,孩子就会哭得更厉害。哭就让他哭,哭够了他自然就不哭了。那些孩子一哭,家长就说“自己受不了”的话是最没出息的表现,这说明家长意志不坚强,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总之,责任还是在家长。

送孩子入园是这样,其他方面也同理。然而,现如今,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上班时十分繁忙,十分辛苦。一回到家,只想着自己的休闲娱乐。所以,当父母指着孩子的鼻子大声呵斥“你给我念书去,不许看电视”时,不妨反省一下,自己躺在沙发上悠哉游哉地看着电视时,能让孩子安心读书吗?当父母扯高嗓门告诫孩子,“不珍惜时间学习就是慢性自杀”时,不妨反省一下,自己一宿一宿地玩麻将,难道父母的时间不宝贵,不是在慢性自杀吗?当父母指责孩子贪玩、懒惰、不刻苦时,不妨反省一下,自己在孩子心中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不过,这里的管好自己也并不是自我攻击。有些家长由于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常常不能自拔,往往会说出这样的话:“我是个失败的家长。”“我觉得自己是个非常无能的人。”“我真后悔,不该要孩子。”其实,这些自责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破坏家长的信心,磨灭家长的斗志。相比这种破坏情绪的自我否定,倒不如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的失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自身素质,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要知道,家长不是神仙,家长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这些都不可怕,关键是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能力,这样的话,家长才会给孩子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所以说,若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自己就先做那样的人。“替孩子”等于“害孩子”

如果问你,在这个世界上,最长的路是什么?恐怕答案非人生之路莫属。然而,在这条漫长的人生路上,每个人又都有着各自的使命。作为父母,我们的使命又是什么呢?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陪孩子一起长大,而一味地“替孩子”只会“害孩子”,或许留给你的仅剩下顾虑与苦恼。

也许,有的父母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当他们请求家长的帮助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体验、去锻炼,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在一次次的尝试与体验中,学会生存的本领,当他们远走高飞的那一天来到时,你的心中也会满是欣喜与祝福。

跟很多孩子一样,笑笑念小学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自己解不开的难题。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难题把他给搞糊涂了。“妈妈,这道题怎么解呀,我怎么总算不对?”笑笑放下作业,跑进厨房来问我。“哦,这道题是挺难的,妈妈算术不好,你解不出来,我就更解不出来了。你好好研究研究,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解出来!”我在旁边假装“为难”地说。因为我知道大人替孩子答题的过程中,就代替了孩子的思维,这样他的大脑就不会运转。当孩子轻而易举获得答案时,就会产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失去自己思考、钻研获得的成就感。

笑笑看问我没用,就又回到写字桌前,不一会儿,笑笑竟兴奋地跑进厨房,说:“妈妈,我解出来了!”那一刻,我笑了,笑笑也笑了,当然,我也没有忘记夸奖他几句,当即说道:“我就说儿子比我强嘛!”

还有一次,又一道难题把笑笑给搞糊涂了。“妈妈,这个字怎么写啊?”看样子,笑笑又被难住了,我没有放下手里的事情,只是淡淡地跟他说了一句,“你查查字典吧,我也不记得了。”刚说完,就又忙我自己的事情去了。我知道,家长可以替孩子一时,却替不了他的一生。更何况,许多事情是根本替不了的,孩子的生活,最终要由他自己去面对。

只见,笑笑走到书柜前,翻出一本厚厚的字典认真地查了起来。没一会儿,他就蹦跶蹦跶地朝我跑来,边跑边说:“妈妈,我会写了!”

在以后的学习中,笑笑只要遇到难题了,就很少问我们,因为他知道问我们也是白问。奇怪的是,很多时候是我们在问他:“儿子,你说这个标题好不好?”“儿子,你说这个成语,爸爸用得对不对呢?”

在笑笑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没有为他包办一切,而是鼓励他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在这种引导下,笑笑不仅学业出色,而且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非常强,很少让我们操心。

然而,遗憾的是,生活中总有一些家长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孩子参加兴趣班,他会替孩子选;孩子去春游,他会替孩子在车上“抢”座位;孩子念小学了,他会替孩子收拾书包、背书包;孩子要考大学了,他会替孩子选学校、选专业;孩子念大学了,他会替孩子扛行李、收拾床铺。无怪乎人们常说,只要孩子有点什么事情,最忙活的就是家长。

殊不知,家人替孩子包办一切的时候,就是剥夺他们独立思考、独立生存的时候,这样的“替”无异于“害”。久而久之,当孩子习惯了这种轻而易举便能满足心愿的做法时,便会产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逐渐变得失去自我思考、刻苦钻研、独立生存的能力,恐怕这样的情形是任何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吧。

反倒是,那些来自农村的孩子,从小没人帮,一个个反而有目标、有毅力,学习成绩好,长大后也个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不久前,我在电视里看到这样一个节目:讲的是一群来自陕西某贫困县大山里的孩子们,他们每天天不亮就打着火把去上学,一走就是两个多小时。这些孩子们之所以不怕苦、不怕累,为的就是走出大山,学习知识,建设家乡。这种行为在我们很多生活在大都市的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是这些孩子无论天寒地冻,始终坚持不懈,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把上学的路走下去,遇到难题,就想办法把它解决掉。

所以说,当孩子做不出某个题目,家长千万不要一味地去心疼孩子,或是干脆替孩子解决,时间久了,这些父母就会成为孩子的“拐杖”和依赖。这样的孩子不仅学习上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就算走上工作岗位,也会缺少工作能力,处处感到很艰难。这么看来,在孩子的人生路上,与其送他一双名牌鞋,不如送他一双能走路的脚。要做聪明的父母,就应该明白“要陪孩子成长,不要替孩子成长”这个道理。和孩子一起成长

记得念书的时候,我的一位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作为老师,自己都没有什么收获的话,那么,这样的老师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多年的教子经验同样告诉我一句话,作为父母,如果自己不能和孩子一起在爱中成长的话,那么,也一定不是好父母。在我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是全方面的,需要父母为了孩子在理念、个性、知识三个方面都得到更新。

我认识这样一位妈妈,在她还没有孩子之前,对自己的父母总是有这样或那样一些不满意,尤其是对她母亲的态度一直都不好。直到有一天,她自己也做了妈妈,一次交谈中,她不无感慨地对我说,现在我终于感受到自己的父母是多么的不容易了。甚至于,一向大大咧咧的她,更说出这样的话:“当我看到妈妈背对着我时,我简直要抹眼泪了。”

对于我们来说,要对父母说出感恩的话,实在是太难了。但是,孩子的到来总会让我们很多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其中,最直接的改变莫过于对自己父母的认识。

我自己对父母也有过这样复杂的情感。由于早年我对父母一直心存芥蒂,特别是自己学了几年心理学以后,更是不知天高地厚,常想着要和父母理论。记得有一次,我用专家的身份请求父亲说:“爸,我想和你严肃地谈一下以往你对我和哥的教育。”父亲脸上露出非常为难的神情:“算了吧,我们别提这个了。”一阵沉默后,父亲又说了一句:“那个年代,我和你妈妈都没有安全感,能把你和你哥培养出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这样鲁莽的念头了。直到多年以后,当我自己做了妈妈,才更加理解那份规矩背后的父爱,同时也更加后悔当年对父亲曾经有过的挑战。

生活中,也许你不太相信婚姻能改变一个人,但是因孩子而改变自己的父母却大有人在。在一位妈妈的博客上就曾清楚地记录着自己的转变过程,只不过这一过程难免会有些曲折。当她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这位妈妈在日志中写道:亲爱的宝宝,当妈妈第一次抱起你时,妈妈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好妈妈,妈妈知道从今以后,我的一言一行会时刻影响着你的成长。所以,妈妈要不断地学习与改进,努力克服掉身上的缺点,这样才能做好你的领路人。回忆初为人父人母的那一刻,相信一定有不少妈妈像这位妈妈一样,为了孩子的未来,努力改变自己。

然而,一旦回到现实,很多父母就会渐渐淡忘自己当初的诺言。直到有一天,当孩子的行为再次“教育”了我们,才让我们想起了那个诺言。让我们还以这位妈妈为例,当她两岁的宝宝因为喜欢的玩具被压坏了就冲她大吼大叫,甚至将能抓到的东西使劲往地上砸的那一刻,她一下子醒悟了,从宝宝的身上,她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原来,这位妈妈的脾气一直很糟糕,每当什么事情惹她生气了,就不由自主地想大发雷霆。她很担心,自己的这个坏毛病会传染给孩子,就在这时,她猛然间觉醒了,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那以后,每当宝宝惹她生气了,她就会先到一边做个深呼吸,缓冲一下坏情绪。然后,尽量用柔和的语调和宝宝说说话。虽说一开始的时候,她也觉得很勉强,很难开口。但是这位妈妈知道这是正确的方法,她知道只要自己迈出这第一步,结果就会大不一样,于是,她坚决地对自己说:“为了孩子,我一定要改变!”事实证明,在这位妈妈的坚持和努力下,在孩子日后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留下过任何的遗憾。当父母自己改变了,孩子的改变就很自然。因为父母的心态决定着孩子的明天,为了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就和孩子一起成长,为他们提供一个快乐成长的园地吧。

除了理念和个性上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做父母的也有了很多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好机会。在我看来,这些好机会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身边常有这样一些父母,一提起孩子学琴,他们就会叫苦连天,看样子似乎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除了逼着孩子练琴就没有别的。其实,家长的痛苦,对孩子来说也未尝不是痛苦。而孩子之所以会产生厌学情绪,原因就在于练习过程中的孤独和无意义。

回忆起笑笑练琴的经历,我从来没有对他大吼大叫过,反倒使了很多“小心计”。笑笑四岁半时,我发现他在幼儿园只要一见老师弹钢琴就会非常专注地看着。于是,我收集了好多钢琴班的培训资料,几番了解后,终于选定了一家。

和别的没有音乐基础的妈妈不一样的是,我决定和笑笑一起学习,一起练琴。说起这个初衷,还颇为无奈:“我要是不懂,就没法辅导啊。”为此,我又继续选择了“一对一”的那种教学模式,尽管这么做的费用会高很多,教的频率也只有每周一次,但是事实证明,和孩子共同学习的确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笑笑毕竟年纪还小,有时候会记不住老师讲的内容,这时,我便负责做记录,时间长了,老师讲解的时候,如果笑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我也会用更简单的话再讲一遍。

和笑笑一起练琴,除了能辅导他之外,也会让他感觉动力十足。有时候,我不想练了,笑笑还主动要求练习呢,甚至还会学着大人的语气警告我说:“妈妈不练,我也不练。”“小家伙”跟我较劲,我还有理由不练吗?当然,有了妈妈这个对手之后,笑笑每次练习都非常认真。

总之,在和笑笑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这个家庭不仅因为孩子学习钢琴而提高了音乐素养,全家人也享受到了共同成长的快乐。面对孩子,教育者切忌思想不统一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教育者总是存在分歧,不能达成一致。

一天晚饭后,我和笑笑爸坐在沙发上,看着最近邻居们茶余饭后纷纷议论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因为笑笑幼儿园放暑假,跟爷爷奶奶回老家去了,所以,这是我们难得的消遣。当我们正经八百地刚刚坐下,就被剧情吸引住了。

画面中,是一个很平常的家庭晚餐,眼看饭菜都摆好了,小主人公伊伊偏嚷嚷着要出去玩(这一点倒是挺像我们笑笑)。

这时,伊伊爸从厨房里端出最后一道菜,看到孩子不懂事地在客厅中央哼哼唧唧,“咣当”一声就把碟子重重地放在了桌上,紧接着,这位“男主妇”就没好气地说了句:“没吃晚饭,不许下楼!”看着这一大桌子的饭菜,的确挺辛苦的,这一点,我和笑笑爸都是感同身受啊,如果我们费尽心思地张罗了半天饭菜,孩子又不给面子的话,难免会有点小情绪。而伊伊哪肯听,继续发他的小脾气。伊伊爸没理他,自己坐在餐桌旁,闷声吃着,吃完就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去了。

这时,伊伊妈下班回来了,孩子见到妈妈,就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又哭又发脾气。此时,从吃饭点到现在已经过去两个多钟头了。伊伊妈于心不忍,赶忙凑到孩子身旁,哄了又哄,可是,一点用都没有。后来,伊伊妈想顺着儿子,干脆带他下楼玩一会儿再上来吃饭。可是,伊伊爸就是不同意,还说,出去了又会缠着买零食,晚饭还吃不吃啦?这时,伊伊哭叫得更厉害。

从之前的剧情来看,伊伊爸最近工作有些不顺,心情比较差,看到伊伊这么不可理喻,再也忍不住了,拿起茶几上的杂志就朝孩子的屁股拽过去。

尽管站在一旁的伊伊妈知道,伊伊爸只是想吓唬一下孩子,确实没有真打。但是,看到伊伊边用手捂着屁股,边喊“爸爸”那副让人心疼的样子,伊伊妈终于忍不住了,跟伊伊爸“唇枪舌战”了一番。后来,这一家子,打也打了,吵也吵了,伊伊也老实了。

看到这里,我和笑笑爸不约而同地舒了一口气,刚好到了插播广告的时间,我们才得以转移一下注意力,排挤掉这种负面情绪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时,一向大大咧咧的笑笑爸爸突然冒出一句很有深度的话,每个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外交家啊,他们总是善于在矛盾的教育观念中钻空子。只要你一转身,他做的就是另一套,甚至与你背道而驰。

听他这么一说,我也感慨起来,是啊,孩子似乎从小就会找一种趋利避害的办法,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好像天生就有一杆秤——谁宠我,就听谁的,跟谁亲;谁管我,就不搭理谁,不跟他亲。话刚说完,我又顿了一下,不由得感叹道:唉,孩子的这种行为其实也并非天生,身边的每一位教育者,才是真正的言传身教者啊。但是,这些言传身教者的立场又是那么不一致,就像一群蜜蜂围着孩子嗡嗡直叫。孩子要去玩,爸爸不让去,妈妈又同意他去;孩子要看电视,爸妈不同意,可是爷爷奶奶却答应了。

在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孩子由老人带的话,总会把对儿女的爱加倍倾注到晚辈身上,诚然,我们常说爱的教育永远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爱里包含了溺爱,而且老人还容易把一些世故的生存哲学灌输给晚辈。也许,突然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竟然用奶奶教的一套来对付爸爸妈妈了。这种做法不免让爸妈感到措手不及,无可奈何,“嘿,翅膀硬了,管不了你了!”而另一方面,在教养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常常会出现双重标准。就如故事中的伊伊爸扮演的是板着脸,甚至是动拳头的“红脸”,而伊伊妈则扮演着时时处处安慰孩子,为了孩子甚至会跟“红脸”父亲争吵的“白脸”,其实伊伊爸妈的这一行为很容易使孩子误入歧途。

我们常说,在一个家庭里,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应该保持统一,不能一个让孩子这样,一个让孩子那样,更不能爸爸认为这样对,妈妈却认为这样不对,或是家长中的一方联合孩子与另一方作对,这样的话,不仅孩子会觉得无所适从,不明白是非曲直,也容易让他们助长与大人作对的“歪风”。

那么,教育者的思想又该如何做到统一呢?简单地说,就是需要教育者事先做好沟通工作。当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家中其他成员都应表露出支持的态度,要默契配合,不让孩子发现内部有何分歧,即使某个成员教育不当,也不要当即否定,而是要背着孩子统一思想,统一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感觉到真正的爱。

同样,如果孩子由保姆带,你也必须跟保姆沟通好,让他了解孩子有哪些习惯,当然也要了解孩子的不良习气,跟保姆一起讨论教育方法。要知道,家长需要受教育,保姆也需要,做到这些,才能谈得上怎么教育孩子。望子成龙,适可而止

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龙成凤?这种人皆有之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面临这样那样的困惑,为什么我给孩子报了那么多的兴趣班,他却没一点兴趣?为什么我每天陪着孩子上学读书,他却显得非常厌倦?为什么我的孩子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脾气却越来越坏?

在我看来,当父母无私地为孩子付出时,会自然寻求一种心理补偿,那就是孩子必须努力回报,为家长争面子。于是,孩子哪怕是在休闲的兴趣与爱好中,也会被父母融入竞争意识,一定要在众人中表现得格外出类拔萃,结果,这么做只会把原本简单的娱乐放松、陶冶情操的乐趣转变成了一种求生的压力。这么看来,家长的“望子成龙”是当今社会对孩子无休止施压的心理根源,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做法反而帮了倒忙。

在我国多子女的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会被自然地分类,对于能力强的孩子,父母对他们的期待会大一些;对于能力弱的孩子,很可能就会迁就一些。另外,子女在家庭中的排行不同,父母对其心理期待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家里的老大处于一个特殊位置,从小承担的责任较多,被关注得也较多,发展比较好。老二常常期待超越老大,赢得父母的关注,所以,如果家里的老大很优秀,那么,老二的心理压力一般都会很大。老三与以后的中间子女,如果他们不是特别地优越或是捣蛋,父母给予他们的关注与期待总会少一些,他们自身也会有一种被排挤出局的感觉。而家里的老幺呢,却是家庭的宠儿,他们从小被父母过多关爱,内心幼稚,行为最易离经叛道。至于现今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特征可以说是既像老大又像老幺,在他们的身上背负着父母对后辈的所有期待与娇宠,而且父母因孩子引发的欣喜感和挫败感也会表现得更为强烈。

然而,人有不一样,花有千样红,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能力有一个恰当的认识,并给予恰如其分地引导,才是最关键的。

记得很久以前,我做过这样一场有关心理咨询与家庭教育的讲座,当时我为现场的数百名家长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测试。在多媒体屏幕上是一组图片:一堆小石头、一块大石头、一堆细沙、一桶清水以及一个空桶。我向在场的家长提问:“如果由你来决定选用上面的任意材料,可以是石头、细沙或水,也可以只用一种材料,来填满空桶,你们会怎么做呢?”

听了我的解释,家长们纷纷尝试用各种办法去填满空桶。这时一位家长首先站起来说:“先把大石头放在里面,然后是小石头、细沙,最后是清水,我觉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桶装满。”之后,又有不少家长踊跃发言,答案也是形形色色。对于这些家长的说法,我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最后,我笑着说:“其实用什么来填、怎样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做好基础工作。因为桶最薄弱的部分在底部,只要把底部基础建坚实了,怎么填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听了我的这番话,家长们显然疑惑了,我又接着解释道:“其实,这个小测试的结论和家庭教育是一个道理,孩子的成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作为家长,我们最该做的是把孩子的成材基础打好,而这个基础就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维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做好的事情。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标题是“少年博士为什么会退学?”大概情况是这样的:在南方某省有一个少年天才,小学三年级时,他就学完了全部初中课程;六年级时,读完了所有高中课程;13岁时,这位少年便进入了一所外地有名的大学,成了一名大学生。得知这一喜讯后,他的父亲更是辞掉工作,离家陪读,全力指导他的学业。然而,大二那年,就在周围人都以为这位少年天才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年轻有为的人才时,学校却通知家长,让他们把孩子接回去。校方的解释是:你们的孩子不仅行为怪异,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在与人交往方面,其行为表现也简直与七八岁的孩子没有区别。然而,当这位少年天才面对心情焦虑的家长时,却显得神情自若,因为,在他心里,学习都是为了家长,退不退学无所谓。现在他学不动了,所以伤心的只是家长。看看,这就是当今我们家庭教育的弊病,家人的全力支持以及百依百顺不仅培养了一个学业上的天才,也造就了一个长期处于溺爱与期待中的“傻”孩子。

如果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严重违背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就会出现偏差,孩子的发展方向也会出现问题和偏差。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有的自然规律,植物有植物的规律,动物有动物的规律,人类也有人类自己的规律,家庭教育和学习也离不开一定的规律,如果不遵从规律,只想着按照自己的愿望办事,那无异于拔苗助长。

总之,如果父母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强制进行某些专长训练,苛刻地要求孩子;或是将孩子置于家庭显著位置,一切围着孩子转,极易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反倒是,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让孩子任意发挥他的潜能,并通过积极的引导,才会使他们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才能的人。下篇孩子需要爱,更需要管教:边宠边吼教出100%的好孩子父母爱孩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但是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父母的爱,更离不开父母对孩子的正确管教,这就好比一棵小树,如果到了该修剪枝叶的时候,还任其自由发展的话,肯定是长不高、长不壮的。孩子也一样,需要爱,更需要管教,做到边“宠”边“吼”养孩子,“小树”才会茁壮成长。Chapter 1成长路上——爱在左,管教在右

几乎每个父母都知道爱和管教在教育中是缺一不可的。然而,“爱”和“管教”同我们掌握的其他艺术一样,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换句话说,父母懂得“爱”和“管教”,把握好度,孩子的成长之路才会是一次宽松而美好的体验。爱和管教缺一不可

几乎每个父母都知道爱和管教在教育中是缺一不可的。人因爱而生,也因爱而活。对于孩子而言,爱的问题就是他们各方面成长的一个背景,这就好比植物需要土壤,爱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孩子的一切,所以,爱,是必须的;孩子天性自由散漫,如果不加以限制和管教,任其发展下去可不一定都会朝着好的方向,所以,管,是必须的。

但是,“爱”和“管教”同我们掌握的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换句话说,每个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和“管教”。现实例子已经证明:真正会爱和管教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出色。比如,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几乎每个父母都会认为管教要比爱孩子难得多。确实,爱孩子常常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本能,而管教孩子却往往要逆着这样的本能去限制孩子。

比如,许多父母可能会有这样一个错觉,觉得“我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我”。然而,事实上,越爱孩子的父母,孩子就越不会依恋父母。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得出,无论父母到了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反倒更快,更容易产生安全感,也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别人教给他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已经建立起了安全感,有了这个基础他也容易对别人建立安全感。

再比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所知,他们总是从自己的成长经验或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从孩子的利益出发,事实上,这样做,只会使孩子大量的自发行为被成人所制止,长期下去,很多孩子的成长权利就会被父母剥夺,心智的发展机会也越来越少。很多人常说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小皇帝”,我不赞同,皇帝是要受到极大尊重的,但是我们的孩子没有受到任何的尊重,他们的许多权利很显然被成人剥夺了。

尽管我们的父母明明知道管教的重要性,却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非但没能把孩子“管”好,却“惯”出不少问题来。只可惜,这里的惯,不是指“习惯”的惯,而是指“娇惯”的惯。表面上看,这样做全是因为爱,实质上却是在用爱的名义亵渎管教的神圣。与这种对孩子大爱无度的父母相比,还有不少父母则以管教的名义发泄自己的愤怒。这种养育方式不但伤害了孩子的身体,更伤害了孩子的心灵,长远而言,更会扭曲孩子的自我观和价值观,这同样是对管教的亵渎。

我们做父母的之所以没能把孩子“管教”好,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没能把感性的爱上升到理性,这种缺乏理性的爱终究会玷污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所以说,作为父母,如果只知道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去管教孩子;或是只知道管教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孩子,这样的父母根本谈不上是合格的父母。

现实生活中,如果父母在生活上对孩子过分照料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丝毫益处,孩子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也就是关心他的成长,这才是爱孩子的关键,这才是管教孩子的要领,这才是为父为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说,如果父母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就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管教;如果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管教,也就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只有把爱和管教统一了,才能让孩子顺应天性地健康成长。学会爱

这么多年来,我在处理父母与孩子之间因为一些情绪问题而闹得很僵的关系时,常常会听到苦恼的孩子这么说:“你可不可以告诉我的父母不要再给我施加压力了,我知道他们很爱我,可是他们的爱会让我受不了,他们的爱都快要让我窒息了!”乍听孩子的话,做爸妈的一定会很伤心,“怎么这么没良心?”尤其是妈妈更会听得忍不住掉眼泪、无所适从。

没错,天底下没有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况且,父母爱子女也是人类最美好的天性。但是,如何给予这份爱,我们依然需要学习,而且需要很认真地去学习。教育专家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独特的气质、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人格特质,以及独特的心理情绪机制。因此,面对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我们不能全盘按照书本上所传授的方式去养育,当然也不可自以为是地依照自己的想象和方法,给予你的爱和关怀。

曾经,我认识的一位事业有成的母亲带着已经大专毕业的儿子来看我时,就出现了这个场面。他的儿子从小养尊处优,在这位母亲看来,孩子考得上就上,考不上,花钱也得上,因此,从小学到中学之前,他一直念的都是市重点。而且平时,只要孩子的考试成绩退出前十名了,她就大发雷霆。可是,高考那年,男孩却只考上了一所离家几千里的专科学校。那里的学生都不太喜欢念书,学习氛围也和他在市重点的名校截然不同,因此,他变得闷闷不乐,打心眼里看不起同学们,可又没有能力和毅力复读重考大学。最后,三年极不快乐的大专生涯让他生了病,也不愿再和爸妈说话,还出现了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

在我对他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我有好几次都气得想拂袖而去,这位男孩一点也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总是把失败的责任推卸到父母身上,对妈妈的意见尤其强烈。私底下,他告诉我,现在他最忌恨的就是当初妈妈拿钱帮他进好学校,害得他都没学会自己念书,也没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面对眼前这位男孩极不负责任的狡辩,我告诉自己生气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丝毫意义,转而又从专业理智的角度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毫无节制的溺爱所产生的后遗症。从我多年的经验来看,父母的爱,既能载舟,也能覆舟,而把握好其中尺度的关键就在于给予和表达的方式是否适时和适度。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才能学会这种适时和适度呢?下面几种教导方法,希望对你能有些启发和帮助。“爱”不仅是生理上的舒适,更是精神上的温暖

我有一位女朋友,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妈妈,女儿读书的时候,她几乎包办了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务。可以说,她的生活就是以女儿的喜为喜,以女儿的忧为忧。尽管这位朋友给了女儿妈妈可以给的所有照顾,但是,她却忽略了女儿可能更需要的另外一些来自妈妈的东西——温柔体贴的话语和温暖宽广的胸怀。女儿竞选高中班干部落选时,她没有对女儿说些什么安慰的话,反倒是气势汹汹地跟女儿算起了旧账,说出“我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你身上了,你就这么回报我吗?”这样的话。这些话对因竞选失败而心灵受创的女儿来说,简直无异于火上浇油,要知道,此时此刻孩子更需要的是妈妈温暖的怀抱和激励的话语,这样,孩子才能擦干眼泪,继续努力,下次再来。

不得不承认,这个现象确实是现在许多父母的通病。为了能让孩子在严酷的竞争中胜出,做父母的满脑子装的都是如何“提升孩子竞争力”,这样就会渐渐忽略了作为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另一项责任——无条件的爱与包容。

然而,令人可叹的是,这个偏颇反而会让孩子误以为爸妈的爱是有条件的,是和他的成绩成正比的,如果他没有考上好成绩,就不再被父母疼爱了。如果他下次又没有如愿当选班干部,可能就会因孤独而先放弃自己,因为孩子会想反正爸妈已经不会再爱他了。此外,如果孩子长期在这种缺乏柔软润泽的环境中长大,也会形成缺乏温柔、过度防卫、一味讨好取悦别人和不够自信的性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