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文物精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20:28:38

点击下载

作者:刘涛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淳化文物精粹

淳化文物精粹试读:

前言

刘涛

淳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众多,文物荟萃。远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远古时期,黄帝曾在淳化甘泉山筑明廷,在荆山铸鼎,祭天神,治天下。周秦汉唐为“京畿之地”,素有“三辅名邑”之美誉。秦考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云阳县。公元993年,云阳因北宋太宗皇帝赵炅赐年号而更名淳化,沿用至今。淳化即“淳德教化”或“淳德化于民”之意。据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淳化境内共发现文物点197处,含子目324处,已公布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处,馆藏文物3000余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新发现古遗址24处、古墓葬6处、古城堡24处、古树(树园)23处、近现代革命旧址及其他8处。其中西周时期的兽面纹五耳鼎(即西周淳化大鼎)、蟾蜍玉兔瓦当、禽兽纹壹和秦直道遗址、汉甘泉宫遗址、唐三阶教刻经石窟等文物古迹,堪称中国之最、世界之最。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文物古迹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生存环境及生产、生活状况。作为一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道产,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所以,保护好并利用好文物古迹资源,传承文明、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尤为重要。县第十六次党代会做出了以文化为魂、以文化为引领、以文化为旗帜,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决策部署。此举利于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淳化历史文化和文物资源,提升淳化历史品位,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推进旅游强县建设。《淳化文物精粹》作为陕西淳化大文化建设丛书之一,重点收录了淳化境内发现的260件文物精品图文资料,其中包括陶器88件、铜器88件、石刻40件和金、玉器及其他文物44件。这些文物历经风雨沧桑,均为各历史时期的精品,每件都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记忆,传承着神秘的历史文脉。总而言之,《淳化文物精粹》是一本集历史、考古、社会、文化等学科资料和信息于一体的文化精品。2015年10月(作者为中共淳化县委书记)陶器(八十八件)一、尖底瓶(三级)|[新石器时代前期]

1979年秋城关镇城关村龙屋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红褐色陶。杯口,腹上部外鼓,下部斜内收,尖底。腹部有斜绳纹,腹下部有对称小环耳。高36.8厘米,口径4.7厘米。仰韶文化典型器之一。

尖底瓶为汲水器,上部重于下部,小耳系绳提起,瓶偏斜,入水后水自动入瓶口;盛水至大半,提系,瓶与水的重心下移,瓶口向上。若瓶内水满,与不盛水重心在上相同。其力学原理是:支点不变,重心移动,器物随之移动。原始社会的先民,在艰苦困难的实践中创造的汲水器一一尖底瓶,实为一大奇迹。以朴素的力学原理,显示出原始先民的智慧。二、陶钵|[新石器时代前期]

1979年11月城关镇城关村龙屋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红褐色陶。直口圆唇,上腹微鼓,圜底近平。口径16米,高7.9厘米,底径6 厘米。

陶钵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典型器之一。造型大气、简约。胎薄,质致密,通体光素,陶衣光滑,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三、刻符陶钵(三级)|[新石器时代前期]

1979年十里塬乡马家山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红褐色陶。直口圆唇,上腹微鼓,圜底近平。口外黑色宽带上刻“×”形符号。口内径13.2厘米,高8厘米。“×”,其内涵不详。四、指甲纹罐(三级)|[新石器时代前期]

1979年城关镇城关村龙屋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泥质红陶。敛口圆唇,垂腹,小平底。罐表以指甲纹组成三角形等纹饰。 口内径10厘米,最大腹径1 6厘米,高12厘米,底径7.3厘米。

造型敦实,厚重。原始先民在与制作对象的默然对话中,毫无雕饰地创作出质朴的指甲纹图案。是件实用器,更是件艺术品。五、束腰罐(三级)|[新石器时代前期]

1980年12月卜家乡南辛庄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细泥红陶。侈口斜唇,平沿束腰,下腹直外斜,底有折棱,平底有席纹,余为素面。口内径11.5厘米,束腰径9.3厘米,高10.5厘米,平底径9厘米。六、陶埙(三级)|[新石器时代前期]

1983年方里镇夕阳村黑豆嘴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红褐色,形如杏核,扁平中空。边棱一吹孔,一面左右两音孔。高3.5厘米,宽3.3厘米,厚1.4厘米。

埙为古代吹奏乐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般有1个~5个不等的音孔,音调较准,为我国早期乐器。此器捏制粗糙,造型诡异。有学者提出为倒置的人面形象,为原始先民精神世界的具化。七、陶埙|[新石器时代晚期]

1998年12月铁王乡塔尔寺村寇家出土。两端微上翘,一端有残缺,缺端圆孔径为0.4厘米。泥质灰褐色,表有剔刺纹。孔内吹气发音升A。长9厘米,中部径4.2厘米,底径2.7厘米~2.9厘米。为龙山文化遗物。八、陶锉|[新石器时代早期]

1989年卜家乡南辛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夹砂褐阳。扁圆柱形,表面有米粒状小坑,质坚。此器为制陶工具。先在夹砂锉坯上人为做出无数小窝,再以1100℃以上高温焙烧使之坚硬,类石、似铁,用来对器物微加工、打磨。残长12.5厘米,宽3.6厘米,厚1.2厘米。九、抵手|[新石器时代早期]

1983年方里镇夕阳村黑豆嘴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夹砂褐陶。整体略呈锥形,使用面光滑,微凸,背面和较粗的一端有纳指孔。使用面长8.5厘米,高4.5厘米。十、陶拍|[新石器时代早期]

1983年方里镇夕阳村黑豆嘴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夹砂褐陶。使用面微凸,背有捉手,可纳指,饰绳纹。长11厘米,宽3厘米~4.5厘米,高4厘米。

抵手和拍同为修理陶器工具,抵手用于器内,陶拍用于器外,两者一内一外,使陶器器壁坚实。十一、四系罐|[新石器时代早期]

1974  胡家庙乡井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泥质褐陶。敛口圆唇,球形腹,平底。腹部有四个对称捏制环耳。口内径12厘米,最大腹径22厘米,高17厘米,底径10厘米。十二、陶罐|[新石器时代早期]

1983年8月石桥乡高家河村后坪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细泥褐陶。敛口,内斜沿,鼓腹,下腹内收,小平底。高6.7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6.5厘米。十三、细颈壶|[新石器时代早期]

1982年4月卜家乡南辛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泥质褐陶。蘑菇状头顶一孔,细长颈,鼓腹折肩,下腹内收,平底。高18.9厘米,小口径1.3厘米,底径4.5厘米。十四、陶杯|[新石器时代早期]

1985年润镇五一村枣树沟垴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泥质褐陶。椭圆侈口,厚腹壁下部内收,平底。腹下部有对应四孔,底一孔。口径9.5厘米×5.5厘米,高8.4厘米,底径5.5厘米。疑为滤器。十五、陶罐|[新石器时代早期]

1983年4月马家乡德义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夹砂褐陶。撇口圆唇,腹微鼓,下腹内收,平底。腹外有弦纹。高12.2厘米,

口径11厘米,底径6.5厘米。十六、斝(jiǎ)(二级)|[商代]

1995年8月从胡家庙乡文家征集。夹砂灰陶。方唇直口,下腹外鼓,腹底分裆连三只袋状足。扁体单鋬(pà n)连接口外壁与上腹,底有烟炱,通体饰篮纹。口外径23.7厘米,高45.4厘米,腹径28厘米。

斝起初可能用作烹饪具,后来也用作祭祀时盛酒灌地降神的灌器,也可能作为宗庙中陈列祭祀用品,同青铜斝一样为礼器。十七、陶鬲|[先周]

1984年润镇西梁家先周遗址出土。夹砂灰陶。炊器。胎质坚硬,器壁较厚,口微外侈,上腹略呈筒状,分裆袋足,饰绳纹。口径11.5厘米,高11厘米。

陶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商周时期流行。《尔雅》云“款足者谓之鬲”。袋状的空足利于汁液下注,容易加热。十八、陶甗 (yǎ n)(三级)|[先周]

1983年7月润镇西梁家先周遗址出土。灰陶。炊器。敛口束腰,分裆三足, 口沿下有一对捉手。甗为古代炊器,商至战国流行,青铜质或陶质。上部为甑,底有箅,放所蒸食物;下部为鬲,内盛水。鬲下燃火,

即可蒸熟食物,作用同今蒸笼。制作精细、端庄,细竖绳纹规律性强。口径与高均为12厘米。二十、三足盘|[先周]

2008年润镇五一村枣树沟垴先周遗址出土。泥质黑灰陶。浅腹,平沿,三只扁方足。口内径14厘米,高6.8厘米。二十一、甗式鬲|[先周]

2008年润镇五一村枣树沟垴先周遗址出土。泥质黑灰陶。直口,凸沿,短颈,三只袋状足,通体饰绳纹。口内径14米,高21厘米。

这是一种新型炊器,口沿内有一圈隔,相当甗腰部分,与甑配套使用,作用同甗。对研究陶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二十二、蛇纹罐|[先周]

2008年润镇西梁家先周遗址出土。灰陶。直口,短直颈,斜肩,下腹内收,平底。素面腹外堆塑一左向曲形蛇纹。口内径10厘米,腹径23.5厘米,高27厘米,底径13厘米。

蛇的塑形最初应不是出于审美目的,而是图腾仪式的需要,多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对蛇的神灵加以祭祀、祟拜,反映出先民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及胜败得失的种种臆测和奇特想象。二十三、蛇纹鬲|[先周]

2008年润镇西梁家先周遗址出土。灰陶。撇口,斜沿,束颈,三袋足。腹部堆塑一左向曲形蛇纹。口内径12.5厘米,高15.5厘米。

堆塑蛇纹,在西梁家遗址出土的陶盆、陶甗、三足瓮上也有,这在关中地区先周文化遗存中为首见。蛇纹是氏族的图腾、族徽,还是陶工的专属标记?这有待发现与研究。志丹县顺宁乡发现的灰陶杯,鋬上有附加蛇纹,为夏文化遗物。大约在先周时期,现今的淳化与陕西北部曾有着文化交流。二十四、三足瓮 |[先周]

2008年润镇五一村枣树沟垴先周遗址出土。灰陶。直口,平沿,方唇。垂腹,圜底三足,饰细绳纹。口内径24.4厘米,最大腹径34厘米,高48.2厘米。

瓮用于盛水或盛酒。二十五、陶鬲(三级)|[西周初期]

1980年石桥乡史家塬村西周遗址出土。灰陶。侈口,宽沿外撇如盘,束颈,三足,裆部近平,腹外饰绳纹。高11.3厘米,口径17厘米。二十六、陶豆(三级)|[西周初期]

1980年石桥乡史家塬村西周遗址出土。黑灰泥质陶。直口平沿,浅腹,粗柄,座如覆盘。柄上有弦纹,其余为素面。柄上对应的地方各刻画有“︿”符号。口内径11.7厘米,高10.8厘米,座径11厘米。

豆为古代盛放食物的有柄盘,新石器时代出现,西汉仍有。二十七、涡纹罐(三级)|[西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