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印刷工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03:38:55

点击下载

作者:朱伟斌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艺术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印刷工艺

艺术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印刷工艺试读:

前言

在不同人的眼里,“印刷”这个词意味着不同的事物。企业家看印刷是产业,商人看印刷是生意,广告人看印刷是媒介,艺术家看印刷是版画,工人看印刷是技术。设计师呢?是以上的全部。

印刷作动词,是指名为“印刷术”的一种活动,具有明显的程序性和技术性。作名词,作“印刷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很少有课程像印刷这样,兼容技术与艺术,并包商业与文化,跨越传统与当代,涵盖个人创作和社会生产。印刷课程,无论是就某门生产技术作深入讲解,还是作版画艺术来挖掘探究,都曾经作为艺术设计的核心课程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印刷的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人们迷恋于电脑带来的极大便利;另一方面,又难免为数字化的虚拟心生不踏实感。艺术设计教育同样面临着这种时代变革的关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印刷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课程教学的方向是什么?课程结构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其重点又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编者为此做过长久的思考,结合自己的印刷实践和艺术设计教学的一些经验,编写了此教材。

本教材依照大学单元制课程教学来编写,设计课时为5周80课时。从印刷的历史演变,区分不同类别,把握印刷的基本特征,论述印刷的价值和意义。以实验实训为手段,指导学生进行多样的印刷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创作能力、复杂事务管理能力、市场调查分析能力等。

教材既有总括性的论述又有关键技术问题点的讲解。按照基本实验和拓展实验两部分来组织实验实训教学的内容,这种有层次的教学设计既保证了基本技能的掌握,又留有启发性的拓展空间。

第一章是概论部分。本章首先以技术发展为主线,介绍印刷从手作木刻到金属活字,从工业革命机械自动化,到电子化、数字化发展历程。其次,本章讲述了印刷与艺术设计的关系,重点介绍了印刷与平面设计的渊源。然后,介绍了四种印刷种类。本章最后介绍了数码时代的印刷状况,展望了未来印刷的前景。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总体了解印刷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章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总述印刷工艺流程。提出五个关键问题,引出几个重要技术知识点,整个印刷工艺围绕这几个知识点展开。按照工艺流程的线索解决印刷工艺问题,是学习印刷工艺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至第六章是本教材的主干部分,分述三种不同的印刷实验操作和一项企业考察。实验部分讲解了基本的实验步骤和技术要点。企业考察部分则重点考察在工业化生产下,几个标准化技术的要点。教材还加入了印刷成本核算的内容,增加了学生对印刷市场的了解,既体现了印刷生产的技术性又体现了其商业特性。

三项实验针对性各不相同。木版印刷实验主要是针对学生手工劳作能力较强的特点,引导学生“由画入技”;丝网印刷实验是针对学生事务管理经历较少的情况,对复杂实验程序进行管理的训练;数码印刷实训则是借助电脑软件工具而进行的印前操作训练。实验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从创作到制作,从个体到协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材还注重实用性,随教材附录了部分印刷设计工具,供学生使用。

应该说,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这种“求全”课程内容设计,各章只能作简要的概括性介绍。这种概要式结构,往往能抓住课程核心内容,但难于做到对某项技术的精致追求。虽然很多具体的问题可以在教学辅导中细解,但即使这样,课程结束后学习者仍会留有无数的难题。这些难题将伴随着他们进入今后的艺术设计实践中。课程的结束似乎才是学习的开始。按此来看,此次课程充当的角色更像是问题的提出者。如果说此课程能够将学习者带入印刷的世界,启发学习者积极探寻问题,并能学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就达到了本课程教学的初衷。

高校开设印刷工艺课程是有用的。课程使学生掌握印刷技术知识,指导符合技术要求的艺术设计实践。通过学习和交流,拉近学校和企业的距离,学生了解社会化生产的方式,以便今后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印刷还是有趣的。无论是通过手作还是通过机器,人们在实践中借助工具和材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会到技术劳动创造中的乐趣。希望印刷工艺课程学习能带给大家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本人才疏学浅,书中尚存很多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编者2014年7月第一章印刷理论概述一、印刷技术流变

在印刷术出现以前,文本复制全靠人工抄写。我们可以想象古人用毛笔逐行逐句抄写经文时劳苦的样子。文本抄写速度缓慢,普通人靠书本接受教育何其难啊?印刷术改变了人类手抄的文本复制方式,加速了知识流通的速度,扩大了知识传播的疆域。印刷术加大了书本的生产量,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减少手写本因有限留存而遭受绝灭的可能性。印版的批量复制还使得书本形式固定,版本统一,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可以说,几乎现代文明的每一次进展,都或多或少地与印刷术的应用与传播发生关联。为此,英国学者李约瑟就评价道:“我以为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没有比纸和印刷的发展更重要的了。”

世界已经公认印刷术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300年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印章,印章按捺印泥于纸或帛上,是一种印刷的雏形。中国古人还盛行将铭文刻在青铜器皿或石碑上以纪念、颂功或永久保存儒、道、释等经典著作,后人用纸在碑上拓印进行复制,这种拓印已经具备了印刷的属性。东汉年间佛教兴盛,经文用量大增,现实需求促使人们寻找复制经文的新方法。受印章的启发,人们发明了在木板上雕刻图文,再进行印制的雕版印刷术。公元593年隋文帝时期,中国出现木刻版书籍。人们在敦煌发现了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完整印本书卷,这表明唐代雕版与印制技术已有了高度的发展(图1-1)。印刷术至宋代成为完美而精湛的艺术,自此,中国进入一个木雕版印刷全盛时代。图1-1 中国古代木刻制版

由于汉字结构复杂,所以雕版工作非常缓慢。据资料记载,一块版按400字一面来计算,熟练刻工需两天时间才能刻完,中间刻错的话就得整版报废重刻。公元1041年宋仁宗庆历年间,杭州冶金锻工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版印刷术”,改善雕版缓慢、改版不易的情况,对此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或许中国古人对木版雕刻更具有信心的缘故,活字印刷术并未流行开来。在毕升发明活字之后400年,德国金匠约翰•古登堡于1445年用铅锑锡合金在铜模上铸出世界上第一套铅铸活字。古登堡还仿照榨葡萄机制造出第一部木制手动印刷机,以及用亚麻仁油调制出来的油脂性墨。古登堡于1455年用它的铅铸活字和机器印制出第一本42行《圣经》。古登堡使用成套的金属活字、油性墨和机械化操作更具有现代生产的特征,西方称其为“现代印刷之父”(图1-2)。铅活字印刷引发欧洲图书生产的大革命,新技术使书籍产量大增,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教育,文盲率也大为降低。铅活字印刷对当时欧洲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将书籍印刷的发明、书籍应用的社会文化作用和古登堡的铅活字印刷一起列入上一个千年的最重要事件。图1-2 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和他印制的42行《圣经》

古登堡之后的三四百年内,西方的印刷技术并未出现太大的变化。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实现了以能源革新为中心的技术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这一时期,印刷机械和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英国出现全金属的印刷机、蒸汽印刷机,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后来欧美国家掀起了一股创新印刷机器的热潮。1845年后的100年间,欧美先后生产出转轮机、滚筒转轮机、多色转轮机等先进的印刷设备,实现了印刷工业机械化。手工印刷技术被放弃,人们纷纷转向新发明的蒸汽印刷机,实现印刷自动化技术。

我们可以从制版技术的发展来看近5、6个世纪以来印刷技术的发展情况。

从15世纪到19世纪末,古登堡的手工铸造活字技术一直主导着西方印刷制版技术。直到1885年奥特玛(Ottmar)发明了整行铸排机,手工铸字这一状况才得以改变。整行铸排机采用键盘编辑整行字模,再用熔化铅整行浇铸,人们终于从手工刻字中解放出来(图1-3)。1871年纽约发明家约翰•莫斯开始尝试将摄影用于印刷制版,为现代摄影制版奠定了重要基础。1940年照相制版开始发展,通过字模将文字逐字曝光到感光胶片上。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数字照排系统的出现,照相制版实现突破,铅字排版开始萎缩。、[5]图1-3 手工排字和整行铸排机

20世纪的最后20年,电子设备、电子信息处理系统成为新技术的核心,印刷业迎来了一次全新的数码化革命。印刷数码化革命从编辑、排版、图形处理、插图创作,到制版印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次革命中,苹果公司(Apple)的Macintosh电脑、阿多比公司(Adobe)的PostScript激光打印机还有阿尔度斯(Aldus)的PageMaker排版软件,三个公司被人们称为“3A”(图1-4),在它们的合力推进下,印前制版从“铅与火”的时代进入“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时代。桌面出版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印刷发展步入快车道。

桌面出版系统(DTP)意味着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完成文字的录入与编辑、图像的扫描与处理、图形元素的设计和页面编辑与组版。与输出设备(照排机)相连接后,个人计算机就能够实现页面图文的分色与加网,并最终将整个版面曝光在胶片上(整页胶片)。20世纪90年代,DTP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替代了传统印前工艺,几乎完全取代传统的排版、图像编辑系统和照相制版的复制工艺。图1-4 “3A”合力推动桌面出版时代的到来

从最初的电子分色制版发展成为以黑白图文处理为主的桌面出版系统,进而发展为彩色桌面系统,再发展到今天以CTP(Computer to Plate)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巨大的变化仅用了短短的30年。如今,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意味着可直接生成印版,废除原来胶片的步骤。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应用在凹版,可以直接采用数字信号雕刻印版,应用在平版印刷中,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可以对印版直接曝光,直接成像。先进的技术不但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还大大提高了印刷产品的质量。

纵观印刷千百年历史,我们发现,印刷技术从木雕版全手工印制,发展到金属印版机械化,从电子化成像全自动操作,发展到数字化智能程控管理,印刷技术与世界的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相伴相随。印刷术使得人类的语言得以延伸和扩展,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得以大范围的传播,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反过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促进印刷技术的革新,印刷技术在一次又一次的革新中发展进化,成为人类文明画卷中最亮丽的一笔。二、印刷与艺术设计

印刷与艺术设计同为技术劳动,对高品质的追求是一致的。印刷与艺术设计同为视觉艺术,对美的追求是一致的。艺术设计门类众多,印刷对其影响不尽相同。

印刷与平面设计最为密切。机械化、大批量的现代印刷生产,成为区分传统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分水岭。传统的平面设计大都是通过手工绘制,无论是古非洲的墓室壁画,还是中世纪僧侣的手写圣经,平面设计借助的是手艺。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带动了现代印刷技术的产生,而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则催生了现代的平面设计。如果从实现手段来看,平面设计是以印刷品的方式来实现的。从载体形式来看,平面设计中的项目,包括书籍、报刊、杂志、包装、广告海报等,无不与印刷密切相关。为此,有人干脆直接把平面设计定义为印刷品的设计。同时,现代印刷特有的大量复制功能,使得平面设计作品成为大众的消费品,现代印刷加速了人们对平面设计的消费,促进了平面设计的快速发展。

今天在平面设计中还有很多词汇来自于印刷术语,例如“编排”(Typography)就是一例。旧式印刷是把插图和文字全部刻在一块木板上,以此为印刷底版。金属活字的应用,则可以利用不同的版,包括若干块插图版和文字版拼合而成,这就是“排版”或“版面设计”。现今的“编排”引申为对版面内图文各元素组合关系的研究,成为平面设计专业的必修功课。另外,“Logotype”也是一个旧式印刷术语,原指连合活字,连铸铅字条,是为方便排版将固定组合词组连铸在一起的字块。后来人们才用“Logo”指代具有固定组合搭配的词组,作为“标志”广泛用于企业商业推广。

印刷字体,特别是正文字体,还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字体样貌的认知。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接触到的手写字体风格多样。印刷术不仅推动典籍的广泛传播,同时也使字体的样貌得到很大程度的统一。在欧洲,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后,当时的印刷技师用少数几种字模印制大量的书册在欧洲各地传播,传播典籍在实际上也起到了统一字体样式的作用。字体铸造技术更新后,产生了很多新字体。这些新字体继承了原来字体的典雅特征,被刻作字模一直沿用至今。 包括 Claude Garamond(1480—1561),Nicolas Jenson(1420—1480)和Aldus Manutius(1459—1515)等人,以及后来的Anton Janson(1620—1687),William Caslon(1692—1766),John Baskerville(1708—1775),Giambattista Bodoni(1740—1830)等人,他们在印刷字体上做出不懈努力,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字体现已成为西方印刷字体的典范。

就汉字而言,宋体字无疑是一种因刻版而产生的印刷新字体。雕版出现初始,字体多学手书字体样貌,如宋代刻书多学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等,随后刻工为追求雕刻效率而创造出一种瘦硬字体,这种字体观感上直接体现刀锋效果,给人以刚健有力的视觉感受,这种程式化的工艺字体就是宋体字的起源。这种“横平竖直、横轻竖重”的印刷专用字体在明代初期有了较大改进,发展到明正德年间(1506—1521)基本定型。宋体字流行于明万历年间,官方和民间印书广泛使用,字体结构更为成熟,此时宋体字已成为印刷刻版的主流字体。宋体字因印刷而产生,其字体特征既有中国传统书法的转折顿挫,又有明显的工艺雕刻痕迹。可以说,宋体字是中国真正意义的“设计”字体。

国内首先出现的铅活字汉字就是宋体字。19世纪后半叶,西方凸版印刷机开始传入中国。据史料记载,当时美华书馆的传教士姜别利用电镀法制作出7套中文字模,依大小不同依次按1~7号排序 ,时称“美华字”。“美华字”是依据明代中叶后的宋体字形而制,为此“美华字”也俗称宋字。美华书馆大量制造并出售这种铅字,“美华字”成为此后几十年间中国出版机构最通用的宋体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也对宋体字做了标准化设计。1964年,北京新华字模厂按照中文报纸印刷特点设计出铅字“报宋”字体,制作成铜模推广全国,成为我国报纸印刷的当家字体。90年代,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推出“新报宋”并最终由北大方正制作成电脑字库,在中文报纸上广泛使用。从模仿手书的版刻字到数字化的电脑字体,宋体字经过了千年的演变,现已成为中文排版的标准正文字体(图1-5)。图1-5 宋体字是在刻版中创造的新字体

印刷和产品设计密切相关。现今的大多数印刷品本身就是工业产品,涉及材料、结构和功能的设计。例如书本的印刷设计,除了版式设计以外,设计师还必须考虑纸张如何成为一本便于携带易于翻阅的书册。包装盒的印刷设计,设计师不但考虑图文的识读,还必须考虑包装的材料和印刷工艺是否符合保护产品的功能。印刷中包含了诸多的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和工艺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任何产品要成为市场流通的商品,必然少不了印刷的标签、说明书和包装等。现今在任何一个超市中任何一件商品,印刷的技术支持必不可少。可以说,印刷品与产品存在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人们从信息传达的角度对图像文字进行解读,将平面设计理解为视觉传达设计。印刷经历了“从纸面到屏幕”的转变。借此,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印刷设计,都大大扩展了自身的内涵。由于印刷的复制功能,其应用很快地从文化教育延及到商业推广、信息传播等领域。对于艺术设计工作者,了解印刷工艺有助于掌握艺术设计实现的技术途径,有助于结合材料有效地传达视觉信息,有助于更完美地实现视觉创意。对于在校学生,众多技能中,绘画、书写、电脑、摄影必不可少,印刷技术综合以上所有技能成果。既有对原稿(图形、图像、文字等)的处理,又有电脑专业软件的运用,在印刷操作实践中更涉及对油墨的调配、机器的操控等。印刷工艺是一项综合的技能,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能增加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还对培养事务管理习惯、印刷工艺的训练具有很大的价值。三、印刷的种类

我们这里定义的印刷是指具有五要素的图文复制技术。

五要素包括:图稿、印版、印刷机、承印物和墨料。印版是印刷复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印刷工艺基本上是围绕印版展开。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无版无压印刷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本书在此不将其列入讨论范围。

大印刷涵义很广,不同环节有不同内容。学习和了解印刷的种类,不但有助于区分各种印刷技术的不同特点,分辨印刷品画面的各种技术表现特征,还有助于我们对印刷市场的全面而整体的认识。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印刷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印刷品用途分为:包装印刷、书刊印刷、报纸印刷、商标印刷等;按照承印物不同分为:纸张印刷、塑料印刷、金属印刷、不干胶印刷、纸箱印刷等;按照印版版材可分为:树脂版印刷、木版印刷、丝网版印刷、铅印、胶印等;按印制机器可分为:手工印刷、机器印刷和数码印刷。

在印刷工艺学中按印版特点来区分,印刷种类共有四种,分别是: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平版印刷和网版印刷。它们主要依据在印版上图文部分与非图文部分版基的相对位置来区分不同的版种。1.凸版印刷图1-6 凸版印刷原理

凸版印刷就是使用凸版进行印刷的技术,简称凸印。因图文部分高出版面,故称凸版(图1-6)。雕版印刷是历史最久远的凸版印刷之一,唐代初年就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凸版印刷是一种直接加压的印刷方法。印版的图文为反像,印刷时凸起部分覆上油墨经加压直接印在承印物的表面。木版是使用最早的凸版,之后金属替代木版成为主流材料,最新的凸版材料为感光树脂塑料,称为柔版,是一种改良型的凸版。铅字是使用最多的凸版,应用范围有:教科书、事务表格、名片、信纸、信笺、信封等。

凸版印刷技术我们在第三章中将作更为详细的介绍。2.凹版印刷

凹版印刷是用凹版进行印刷的技术,简称凹印。凹版通常采用铜或锌板作为版材,通过腐蚀、雕刻等手段进行图文刻画。印刷时,整个凹版表面均匀地覆上油墨,然后用布或报纸从表面擦去油墨,因图文部分凹陷故仍留有油墨,最后将纸覆在印版上面,加压,油墨便印在纸张上面(图1-7)。凹版刻划的凹槽具有一定深度,容易造成油墨堆积,印出的油墨也有一定厚度。纸钞是我们最常见的凹版印刷品,还多见于股票、礼券、邮票以及商业性信誉凭证等。图1-7 凹版印刷原理

凹版印刷还大量应用在包装工业生产中,特别是透明薄膜、铝箔、塑料薄膜等包装材料的印刷(图1-8)。包装印刷凹印与印刷图文的凹印不同,主要是承印材料和油墨的差异。卷筒凹印生产流水线,可以在圆周方向重复印制,油墨无毒、无味,印刷成本低,而且可以将小幅图像精致、细微层次,高质量地印制在又薄又柔的印刷材料上,为此在薄膜包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市场上可见大量的糖果、方便面、蛋糕、糕点、馅饼、汤料、咖啡等产品的包装都采用凹印方式印刷。[3]图1-8 凹版印刷在包装印刷中的应用3.平版印刷

印版上图文(着墨部分)和空白(非着墨)部分几乎处在同一平面,利用“油水分离”的原理来进行印刷(图1-9)。印版先用水湿润,非印刷部分吸收适当的水分,而印版上印刷图文部分实际上是一层富有油脂的油膜,排斥水分保持干燥。随后在印版上再均匀地施于油墨,湿润的非图文部分印版不着油墨,而干燥的图文印刷部分印版则附着上了油墨。印刷图文部分和非印刷部分得以区分。现代平版印刷往往不是纸张直接接触印版印刷,采用一种叫“间接印刷”的方法,通过一个橡胶滚筒转移印刷到纸张上面,故平版印刷也习惯地称为“胶印”。图1-9 平版与胶印原理

早期的平版印刷是由石版印刷发展而来,版材使用石块,之后改良为金属锌版或铝版为版材。平版胶印广泛应用在海报、样本、说明书、书籍、画册、月历等印刷中。

我们将在第五章中介绍平版胶印的企业化生产。4.孔版印刷

孔版印刷源自我国古代手工艺人的一种印制花布的印染技术,称滤过版或网版印刷。其中丝网印刷也称为丝印、网印。丝网主要采用蚕丝,或者尼龙、涤纶、不锈钢等材料制成。丝印的制作成本低,印制程序灵活变化适应特殊环境要求,适合小批量生产。现代丝印技巧已经相当先进,应用于大型海报印刷,塑料、玻璃、金属等铭牌印刷。图1-10 丝网印刷原理

孔版同样是平版,不过孔版的图文印刷部分是透空的,油墨可以在刮板作用下漏印至印版下面承印物上(图1-10)。丝网布是使用最多的孔版材料,丝网印刷也成为孔版印刷的代名词。

丝网印刷油墨浓厚,色调鲜丽,工艺简单,操作方便,适用范围极为广泛。丝网印刷既用于版画艺术作品创作,也用于工业包装印刷生产。我们将在第四章中通过丝网印刷实验掌握其工艺。

每一种印刷技术都有其特点,图文表现时各有长处和短处,有些印刷品同时使用多种方法印刷,达到完美表现。

根据印刷品表面油墨的不同性状,我们可以判断其印制的方法。从印刷色彩表现来看,凹印以强大压力将凹陷处油膜拉出,油膜具有一定厚度,色调最为浓厚;其次是网版印刷,同样具有较明显的油膜厚度,色调较为浓厚;在凸版印刷中,图文印刷部分着墨直接作用于承印物上,油墨受到明显挤压,色调表现力受到一定影响;平版印刷因水胶着墨以及间接印刷的缘故,色调表现最为柔和。

不同的印刷方法造成不同的画面效果,形成不同的平面设计风格。凸版印刷的图文轮廓边界清晰明确,印刷图文简洁利索;平版胶印最适宜表现层次过渡丰富细腻的图像影调,优良的平版胶印画面色彩柔和自然,细节丰富而动人;凹版印刷的特点决定其画面多为细密线条组成,形成特有的致密画面风格。

实际应用中,很多印刷品往往并非由一种印刷技术完成。尤其像产品的包装印刷,为了达到特殊的视觉效果,人们往往在包装印制过程中使用多种印刷技术。市面使用较多的有平版胶印印制图文,凸版烫印金箔,丝网印制UV等,某些特殊用品也习惯使用多种印刷手段,例如证卡、邮票、证券等。像邮票这样的有价票券只有国家印刷企业才能印刷,常用到的印刷技术就包括胶印、间接凸印、凹印、雕刻凹版印刷,以及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为了防止伪造,这些印刷品采取了很多的安全措施。许多国家还将邮票和银行钞券视为一种质量标准。四、数字化时代的印刷

电脑技术的发展给印刷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目前,数字化已成为整个印刷行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总的来看,数字化技术在印前、印刷、印后以及印刷流程数据管理上都有体现,尤其在印前环节体现得更为完整与彻底。直接制版(CTP)、数码打样、数码印刷以及数字化流程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领域。

无版无压印刷(NIP系统)将大大改变人们以往对印刷的认识,它无须制作印版,只需通过静电成像和喷墨两项技术便完成印刷,这种类似复印和打印的印刷方式是完全基于数字化的基础。在生产和管理方面,数字化管理的JDF工作流程依靠数字和网络技术,将印前、印刷和印后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将印前、印刷和印后生产数据进行联网,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质量控制。这个系统甚至可以载运印刷环节的工作说明,填补生产和管理的沟通差距,对印刷品进行预测和评估,追踪实时进度,客户可以通过它远程确认打样,定义流程并跟踪进度。无论多么复杂的印刷、装订、分包、传送工作流程都能利用这个数字化系统进行管理。伴随着数字化技术日益发展成熟,印刷业正在发生一场革命性的转变,我们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印刷时代。

我们还同时进入一个数字化阅读时代,电子媒体、互联网等新媒体功能的增强对印刷媒体产生强大的竞争压力,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为此,有不少人发出数字化阅读是印刷终结者的悲观论调。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印刷工艺一直在积极吸纳数字化技术,对新技术表现出极强的适应力。未来的印刷工艺能整合纸质媒介和数字媒介,定点、定时、定量地组织个性化生产,体现出极强的媒介变通性。在市场方面,根据“世界信息资源”调查显示,1995—2010年15年间,电子媒体市场与印刷媒体市场份额比由原来的3:7变为5:5,即使这样,印刷媒体每年的产量却依然保持每年3%的增长率。虽然新媒体的兴起给传统印刷市场带来巨大挑战,市场份额有所萎缩。但是,我们还看到不管数码产品如何强劲增长,印刷媒体的市场依然很大。大多数人希望使用更多的印刷媒体,如此看来,新旧媒体的互动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正如历史上人们曾经预言广播取代印刷,电视取代印刷,网络取代印刷一样,今天的现代印刷依然是主流传播媒体之一。

从历史上看来,印刷品曾经是信息承载的主要媒介,担负着数量繁重的信息承载任务。在现如今这个数字化阅读时代印刷品不再是媒介的独立主角,其得以从所担负的承载任务中解放出来,回复到它在“物质”向度的本来面目。物质向度的印刷品不但从平面角度考量传递信息的功能性,还从产品本身出发,从材质、结构、功能上着眼,以人为尺度满足人们阅读的多种体验,印刷品越来越充满着人性化魅力。

数字化时代,对印刷设计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技术要求。印刷工艺流程中无论从图像摄入、图文处理、印前排版,还是印版输出甚至无版无压印刷,再到印后,生产步骤和生产方法对数字化日益认可。数字化工作流程趋于网络化,具有节省时间、节省材料、提高质量的优势,但同时也对员工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技术条件下的印刷设计师不再仅仅局限在对模拟样稿的管理,还拓展为对信息与数据的控制与管理。新技术给印刷设计师带来更新更广的空间。课后练习

1.试列举你所知道的印刷品类型。

2.试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论述印刷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试从商品传播的角度,分析印刷的作用。

4.试调查某地区的印刷市场情况。第二章印刷工艺流程一、印刷流程中的主要问题

首先我们来思考,你手中这本书是怎样印刷生产出来的?

实际上为了你能读到这本书,作者在几年前就开始准备素材了,这些素材中有记在笔记本上的读书笔记,有存在电脑里的Word文档,另外作者还在纸上勾画了很多的插图和示意图,收集了一些印刷图片,拍了许多资料照片,作者把这些素材备齐,按顺序编排好,统一交到电脑印刷设计师的手中,等待印前排版。

我们知道书本最后是在印刷机上印出来的,印出来后装订成册做成成品。但是从原稿素材到印刷机印刷中间发生了什么?印刷机是怎样把书稿印出来的?印刷品又是怎样被装订成册的呢?如果你就是那位印刷设计师,你收到我的这一大堆原稿后该怎么做呢?(图2-1)图2-1 印刷工艺流程:从原稿到成品

一个印刷设计师必须熟知整个印刷工艺流程。了解印刷工艺流程不但能使设计师按工艺要求完成工艺设计,还能够掌控任务的生产工序、时间和成本。

按照事务项目,整个印刷工艺流程如图2-2所示。图2-2 印刷工艺流程:设计制版

我们把印刷工艺流程分为“印前—印刷—印后”三个环节。印前环节完成图文排版并负责把原稿制作成可供印刷机印刷的印版;印刷环节涉及对印刷机械的操控,印刷技师按照印前设计的质量要求把印版上的图文转印到承印物上;印后则是对完成图文印刷后的承印物做特定工艺处理,例如覆膜、裁切、烫金、装订、模切等。三个环节紧密相关,印前环节制作印版,必须考虑到整个工艺流程的设计,是整个印刷品生产线的启动端;印刷环节是复制的实现阶段,印刷的生产特征得到充分体现;印后则是整个流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目前,数字化印前技术已经普及,印前设计师把各类原稿转化成电子文件,在电脑软件中进行图文排版,最后通过激光照排机输出形成透明胶片(菲林),或者直接输出PS版,完成印前制版工作。我们以平版胶印生产流程为例,按照材料来划分,将图2-2印刷工艺流程可以转化为图2-3所示内容。图2-3 印刷工艺流程:技术点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判定,整个印刷工艺流程从技术层面来看实际上就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原稿怎么变为电子文件?

电子文件怎么输出成菲林(或印版)?

菲林如何转印到印版上?

印版如何印在纸张上?

纸张如何做成印刷成品?

……

以上是印刷流程的主要问题,也是印刷设计师必须掌握的主要技术内容。二、印前环节1.原稿

模拟原稿:照片、底片、画稿、手写原稿、打印稿、印刷稿等。

数字原稿:数字文本、数字图像、数字图形等。

高质量的原稿是决定印刷品品质的首要条件,只有高品质的原稿才有可能成就好的印刷品,素质差的原稿肯定做不出好的印刷品来。这里说的高质量,一方面指原稿的艺术质量高,具有动人的形象、色彩等;另一方面还指原稿的技术质量高,例如原稿的大小、整洁度、清晰度等。对于电脑绘制出的矢量图形来说,任意放大缩小不损图形的质量,而像照片之类的位图则不同,这些图像在不同媒介的使用时,在质量方面有不同的考量。在商业设计中特别注重图像的质量,往往花费专门的时间和金钱以获得高品质的图像。

不少人喜欢在网页下载图片,这种图片用于商业印刷一定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版权,网上图片必须得到作者授权方可使用。二是图片质量,网上的图片往往是经过压缩,图像质量受到损坏,不能得到完美品质的印刷品。得到授权使用的图片需授权方传送高像素的大图。2.电子文件

文字稿可以直接通过键盘输入,创意图形也可以在专业软件中创建生成。现在数码照相机得到普及,人们能很轻松地拍摄出数码照片。当然,不同的数码相机拍出的相片质量各不相同,一些要求较高的图像往往是委托给专业的商业摄影公司拍摄的,数码图像处理已经发展成专业化的工作。

模拟原稿则必须通过“扫描”才能生成电子文件。常见的办公用平板扫描仪可以用来扫描普通的图文,高质量的图像扫描必须借助高端的滚筒扫描仪或电子分色机来完成。不同的原稿有不同的扫描操作要求,例如,底片扫描需有专门的透扫装置,印刷稿扫描还要做“去网纹”处理。高质量的图像扫描还必须由专业的人员作针对性的色彩调控。3.排版

所有的原稿素材都准备好了以后,就可以在电脑中完成排版工作了。电脑软件能够很方便地按照操作者的意图进行图文组合。

目前有Mac和Windows两种操作系统平台,每种操作系统内都有相应版本的专业应用软件,它们包括:

矢量软件:CoralDraw,Illustrator,FreeHand等;位图软件:PhotoShop,Painter等;组页软件:QuarkXpress,PageMaker,InDesign等(图2-4)。不同的软件具有不同的功能,操作者需经专业的学习才能完全掌握。图2-4 各种印刷制版软件

电子排版完成后,在输出菲林前还必须做输出前的检查,包括:检查文件格式是否正确,链接文件是否缺失,图像模式是否为CMYK油墨模式,分辨率是否达到印刷要求,字符是否需要转成路径以防字符缺失,专色设定、叠印设定是否正确等。检查工作有利于确保菲林正确输出。(电脑印前操作在第六章专门介绍)4.输出菲林

排版好的电子文件通过专门的设备可以“打印”得到高精确度的黑白胶片,这种胶片被用来晒版。人们习惯上称这种胶片为“菲林”,输出菲林其实是电子文件经过照排机的RIP解释计算,完成“挂网”,再经过感光和显影处理输出成黑白胶片的过程。(平版通过网点来表现图像影调,网点的秘密在第五章专门介绍)

菲林中黑的部分遮光,透明部分透光。透光度是菲林考量的重要指标。菲林中的黑色实际上是银氧化成的卤化银,跟照片显影是一个原理。卤化银具有很好的遮光性。

电脑中编辑排版的图文信息此时变成可触摸的实实在在的胶片。菲林上的图文信息,比例大小和最终印刷稿是完全一样的,只是没有色彩而已。

在印刷中,一张菲林代表一个色版,有多少套色就有多少张菲林。人们常在菲林的四周标记印版的记号,如咬口、套准十字线、色标、颜色监测控制条等(图2-5)。图2-5 菲林输出

人们可以在菲林上进行操作达到修改图文的目的,例如用刀刮掉黑色的部分使胶片透光,贴上遮光材料(红膜)使胶片遮光。一些艺术家创作版画时手法更为灵活,在胶片上进行绘制、涂抹、刮擦等技法期望得到特殊的艺术效果。

菲林输出后需要做菲林检查工作,包括表面是否有脏点、划痕,尺寸是否有误,图片文字是否缺失或错误等内容。5.晒版

菲林的使命在于使印版感光晒版,图文信息转印到印版上才可以上机印刷。将菲林上的图文信息通过曝光转移到涂有感光材料的印版上,这个从软片到硬质印版的过程称为晒版。丝网版的感光胶层通常是现场调制,现调现用。而工厂平版胶印中使用的PS版因为预先就涂布了感光层,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印版经感光后,胶片透明部分受光,受光的感光胶发生化学反应。胶片黑色的图文部分不透光,起到遮挡作用,印版这部分感光胶不发生变化(图2-6)。晒版后的印版经过冲洗、显影,便制成可以上机印刷的印版了。[3]图2-6 平版晒版6.打样

在大批量印刷之前,利用印版印制少量的样稿,以备检查校对用,这个工作叫做打样。打样是印刷工艺流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打样稿既是印前校对、审核、确认的重要文件,又是批量印刷时色彩参考的重要依据。在平版胶印实践中,目前主要使用平版打样机进行打样。平版打样机对胶印进行模拟印刷,油墨、纸张和印版都和胶印机一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接近实际印刷成品样。和胶印机不同的是,平版打样机印版是平铺在印台上,而胶印机是把印版卷在滚筒上。数码打样是通过软件对色彩进行管理,用墨水或墨粉模拟油墨的色彩,尽可能地接近印刷品的印刷色彩。数码打样稿色彩与实际油墨印刷的色彩会有一些差距,但数码彩色打样有着许多优势:

速度快 可以直接输出计算机制作好的版面,免去传统打样的出片、晒版等中间环节,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样张,提高生产效率。

成本低 由于免去了胶片和印版的消耗,即使改版也不会造成材料的太大浪费。

投资小 与传统打样设备相比,数码打样设备的投资要低得多。

操作简单、一致性强 数码打样的过程完全由计算机控制,人为干预因素少,能够保证样张的一致性。传统打样受晒版、显影等人为因素影响,很难保证样张的完全一致性。数码打样也特别适合像直接制版、凹印等不易打样的工艺配合使用。数码打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三、印刷环节1.纸张

纸张是由植物纤维加入填料、胶料和色料等成分加工而成。构成纸张的原材料主要有稻草、竹木、棉麻等,原料不同,构成纸张的性质也会不同。纸张可分为涂布纸和非涂布纸。涂布纸一般指铜版纸(光铜)和哑粉纸(无光铜)两种。多用于彩色印刷。非涂布纸通常指胶版纸、新闻纸等,多用于信纸、信封和报纸的印刷。

铜版纸英文原名为Art Paper,是19世纪中叶,由英国人首先研制出来的一种涂布加工纸。Art Paper是把含有瓷土的涂料,均匀地涂布在原纸的表面而制成的纸张。Art Paper在国内20世纪30年代曾直译为“美术纸”,当时流行用铜版腐蚀制版技术印制名画,大多使用这种“美术纸”,人们便习惯称这种纸为“铜版纸”。铜版纸分单(面)铜、双(面)铜、光(面)铜、无光铜等。由于Art Paper造纸原理像妇女脸上涂粉类似,香港称之为“粉纸”。

铜版纸因为表面光滑,具有良好的油墨附着性,在网点印刷上有良好表现。铜版纸大量应用于书刊画册印刷,目前市面上图片类杂志90%以上采用铜版纸,是印刷业使用最多的纸张之一。在实际使用中,光面铜版纸的反光会影响阅读,因此不适于大量文字的文本印刷。铜版纸表面光滑,也不便于书写。另外铜版纸密度较大,书本到一定厚度,手感显得沉重。以上特点,在铜版纸选用时应予考虑。铜版纸克重通常在70~350克不等,300克以上的人们称之为“铜版卡”。

胶版纸是在木浆原纸表面施胶而成。纸张表面光滑度、密度比铜版纸略差些,但油墨吸收均匀度、平滑度都较好,而且纸张表面不反光,特别是着墨性好,适合书写,广泛应用于书刊、信笺、信封印刷等方面。市面上的胶版纸克重通常在50~180克不等。

特种纸是相对于大纸(铜版纸、胶版纸)来说的一个俗称,我们常说的“特种纸”正式名称应为“花饰纸”(Fancy Paper)。常见特种纸品种有:滑面、蒙肯、雪花等,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命名方式,具体要向纸商咨询或以纸样为准。特种纸在印刷应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例如,有的纸会引致图文色差,有的不适合大墨底印刷,有的不适合烫金,有的油墨不易干燥。还要考虑纸张对网线的适应性,如蒙肯150线,瑞典白卡200线印刷等。

纸张种类繁多,除以上列举之外,常见的还有新闻纸、轻质纸、牛皮纸、毛边纸、字典纸以及合成纸等(图2-7)。图2-7 由纸张公司推出的各式纸张样本2.油墨

表现色彩是印刷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印刷品中的色彩主要是通过油墨来实现的,印刷中油墨需要经过调配使用。调配油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油墨的干燥度、黏稠度、流动度等。(2)调配彩色油墨。(3)调配特种油墨。调配油墨是一项细致而重要的工作,调墨的质量往往直接影响印刷的质量。

在传统的凸版印刷中,调配好的色彩涂布附着在印版上,一块版印制一种色。例如,印制绿色的图样必须事先调制好绿色油墨,涂附在版上印制便得到绿色图样,调配的绿油墨和印制的图样绿色是一样的。

人们发现色彩三原色原理后,可以用红、黄、蓝三色调配出其他的色彩,因此将青(Cyan)、品红(Magenta)和黄(Yellow)称为印刷三原色,后来加上黑色(Black)合称为印刷四色。在理论上印刷四色可以调配出任何颜色。例如要得到绿色可以用青色混合黄色调配而成。“青、红、黄、黑”四种油墨是印刷中最基本的油墨,也称印刷四原色。工业化生产的标准CMYK油墨不同产品之间虽然等级有差别,但色相并无差别。在平版印刷中,色彩的调配并不是通过油墨的事先混合得到,而是通过四原色油墨的细小网点的“空间混合”得到,四色叠印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彩色,特别是结合网点的不同排列,更可以印出各种具有丰富影调的彩色图像。

在实际应用中,除了印刷四原色,另外一些色彩必须特别调配,这些颜色的实现不是按照印刷四色混合叠印得到,属于四色以外“专门”调配的墨色。另外,像金、银等金属色,萤光色等很多色彩是印刷四色无法调配出来的,这些特殊的色彩效果必须使用特殊的油墨来实现。我们把以上这些四色以外的特殊墨色,称为“专色”。印刷中用专门的版来印制专色。

色彩调配必然出现色彩标准问题,人们对色彩的主观感受是千差万别的,一种表述为“蓝”的色彩,每个人会得到不同的色彩结果。为了在色彩上达到统一,人们制作了色谱和色卡作为色彩比照工具。色谱是印刷四原色按照不同色别、不同配比印制出来的色彩谱系。人们可以根据CMYK的百分比找到对应的位置,查到色彩的样貌。色卡则是按照人们制订的色彩标准体系制作的色样,其中最为知名的是Pantone色系统,该系统编制了常用的上千种色彩,用代码编号将其分类制作成色卡,在全球范围内发行。Pantone色卡用数字编号作为代码与色样一一对应,查找极为方便,目前Pantone色卡已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标准色色卡,应用在印刷、染织和工业设计中(图2-8)。图2-8 Pantone色卡3.印刷机器

印刷机器通过机械的手段将印版最终印在承印物上。印刷机器种类繁多,按印版版式分凸版印刷机、凹版印刷机、平版印刷机等;按印刷方式分有平版平压式、平版圆压式、圆版圆压式等类型,按一次印刷色数分有单色机、双色机、四色机、五色机等,还有按纸张形态分为平张纸印刷的张页式印刷机和卷筒纸印刷的轮转机。

平版胶印机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印刷机,它的基本结构分为供纸单元、印刷单元和收纸单元三部分。胶印机中印版滚筒、转移滚筒和压力滚筒组成其印制系统,采用圆压的方式进行连续印刷。一般的像凸版、凹版和网版印刷的机器较为简单,而平版胶印,特别是印制高质量的大型的平版胶印,机器精度要求特别高,属于高精密机器(图2-9)。平版胶印机性能除了与品牌有关外,还和机器的装配、安装、调试及维护保养等有关。图2-9 平版胶印机四、印后环节

印后加工包括纸张(或其他承印物)印刷之后的全部加工内容。印后加工具有多样性,涉及书籍、报纸、包装等。表面整饰加工在印后中最常见,包括金、银光泽加工和特殊功能加工。

金、银光泽加工 电化铝烫印、立体烫金、全息标识烫印、冷烫金、扫金等;立体效果加工:压凹凸、滴塑、压花等;光泽加工:上光、覆膜(亮光、哑光)等;特殊光泽加工:折光、结晶体闪光光泽(冰花)、镭射彩虹光泽、珠光光泽等。

特殊功能加工 涂蜡、浸渍树脂等;复合加工:即涂复合、挤出复合、预涂复合、无溶剂复合等;其他:压感复写、撕裂功能、磁加工等。

书刊装订工艺往往因为产品批量较大,较多地借助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器来完成,我们在第六章工厂考察中介绍。近几年,尽管印后加工已经逐步自动化,但还没有达到印前的自动化程度。印后加工工艺种类繁多,机械处理复杂,很多工作仍需要手工操作。这里介绍的是部分表面整饰和包装模切等工艺。1.烫电化铝

烫电化铝,俗称烫金,是一种不用油墨的印刷工艺,在包装印刷中广泛使用。烫金工艺是把金属凸版加热后,垫上电化铝纸,压印到纸面上,铝箔烙印在纸上形成印纹。烫金的图文有强烈的金属光泽,可增加印刷品的装饰效果,在商品包装中应用广泛。常见的烫金机器为立式平压烫印机,烫金版固定在烫印机底板上,底板通电加热传递到印版,受热的印版压印金箔到承印物上,图文部分受热粘贴到承印物表面,非烫印部分由于不受压,不粘贴金箔。烫金金箔材料不透明具有很强的遮盖力,可遮盖住承印物上的颜色(图2-10)。图2-10 烫金工艺2.压凹凸

压凹凸又称“击凸”,是另一种不用油墨的印刷工艺,它通过金属版在纸面上施压形成印纹。印刷实践中往往通过一套金属凹凸印模合力作用,在纸张上留下具有立体感的印纹效果。压凹凸的效果取决于金属模具的质量以及纸张的性质。压凹凸一般在平压式凸版印刷机上完成,这种机器外形类似于烫金机,特点是压力大,能压较大幅面的产品,当印件较厚时,可将凸版加热再冲压(图2-11)。图2-11 压凹凸工艺3.覆膜

覆膜是将涂有黏合剂的塑料薄膜经热压复合在纸张表面的一种工艺。覆膜后的印刷品表面多了一层透明膜,外观明亮平整,同时还起到耐磨、防水、防污的作用。塑料膜有亮光和哑光两种,无论何种膜,覆膜后的产品表面以平整、无皱纹、无气泡为佳。由于覆膜过程中有胶水,不利于环保,所以很多产品包装已经开始减少使用这种工艺(图2-12)。图2-12 覆膜工艺4.模切

模切是指在模切机施压,模切刀版将印刷品压切成所需要形状的工艺,在包装盒印制中最为常见(图2-13)。模切工艺关键在刀版。刀版的制作是按照印刷品的尺寸要求,在木夹板上切割出锯缝,将钢刀、钢线等材料嵌入其中,制成可以冲切承印物的版样。钢刀和钢线有很多类型,有的带刃口,有的不带刃口,还有的是间隔刃口,分别起到切断、压痕和切虚线等作用。图2-13 模切工艺课后练习

1.寻找身边的印刷品,讲述出它们的印制工艺特点。

2.以某商品包装为例,分析其改换其他印刷方法后对其产生的影响。

3.调查某超市,对其商品包装的印刷工艺做出调查报告。

4.以某画册为例,试画出其整个印刷生产流程图,并用色笔标出每个环节涉及的人员、时间和工资费用。

5.收集不同类型的纸张样本,分析其特点和市场应用情况。

6.试说明在印刷中图像影调是如何再现的。

7.调查市场包装烫金和覆膜使用状况,作出调查报告。第三章实验一:凸版印刷工艺

凸版印刷是历史最悠久,工艺最简单的一种印刷工艺。我国古代的封泥、印章以及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技术都具有了制版和印刷意义的形式。我国用印的历史可上溯到商代,最初是捺于封泥之上呈凹凸形文字,后改为用墨色或朱色印在帛或纸上,雕刻印章,捺于泥帛,被认为是中国印刷术发明的技术先导。为了把刻在青铜器、石碑上的文字转印到纸上,以便于携带和观瞻,古人还发明了一种印刷复制技术——拓印。拓印是将轻薄的纸在湿的情况下,施加一定的压力,使纸按照金石物体的凹凸表面贴附,然后用拓包扑打纸的表面,将图文转印出来。有证据显示,在隋唐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利用雕版来印刷经文。此后至明清千百年间,用雕刻制成凸版进行印刷的技术一直是中国印刷的主流,中国的雕版印刷在世界的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古登堡的发明将金属凸版带入一个辉煌的时代,几个世纪以来,这种刚性印版印刷技术一直占据印刷市场的统治地位。即使当今胶印一统天下的时代,凸版仍不失其独特地位。柔版作为凸版的一种,正成为一种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品质优良的印刷方式。柔版是一种改良型凸版,其用感光树脂塑料为材料,柔软有弹性,适合在大多数材料上印刷。柔版印刷在包装工业发展势头尤为明显,随着直接制版等新技术的引入,预计未来柔版将会有更良好的发展。

传统的木刻凸版已淡出了社会生产领域,但在艺术创作领域,木刻版画一直是一种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因为木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同时纹理细密,质地均匀,操作轻便,易于雕刻,所以从一开始起,木刻版画就受到艺术家们青睐。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直接参与刻制,留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创作性木刻更注重采用木刻本身材料、工具的表现技巧,体现木版质感之美,并借此和图像一起传达艺术家的观念和情感。

从艺术表现来看,中国传统雕版使用的是拳刀工具为主的刀具,刻划版面着墨部分使其称为阳文线条,刻工们用精刻细作来体现线条承转起伏的精细变化。中国版画从明万历年间开始形成了风格多样、做工细腻的特色,其中徽派版画线条柔媚,富丽精工、静穆典雅,成为江南雕印版画的代表,北方北京、山东等地版画则保持固有的粗犷风格。明末清初的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等地的木版年画开始走向民间,成为大众喜爱的民俗印刷品。

西方木刻主要以三角、圆口、平口、斜口为主要的木刻工具进行镌刻,这些刀具非常适合在版面上刻出阴线和排线,在表现形式上强调通过排线技巧形成画面的体积、明暗和空间。在19世纪末,保罗•高更和爱德华•孟克的努力使得木刻版画出现全新的面貌,他们用单纯、直接的表现技法,利用版画的材料质感创作出具有鲜明画面语言的版画作品,表现了个人独特的情感。此外,像瓦西里•康定斯基、柯勒惠支、肯特等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各具特点,极具艺术感染力,对后世的木刻版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极为推崇创作型木刻版画,20世纪30年代倡导举办了“木刻讲习班”,开创我国现代木刻版画新纪元。

木版雕刻工具简单,操作方便,艺术类学生掌握了绘画技能,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木刻制版“以刀代笔”,极易上手。通过木版雕刻实验教学,学生由画入技,可以较为方便地掌握凸版的工作原理,为下一步的印刷技术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木版雕刻实验教学,学生利用木、石、金属等材料将心中的意象通过原版转印成图画,切身体会版画的魅力,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木刻练习,感受绘画与制版复制的差异,培养学生规范有序的实验流程意识,培养良好的设计工作习惯。通过实验培养正确的实验习惯有利于进入后面更为复杂的印刷实验。一、工作室条件、工具与材料

木刻制版的制作空间相对简单,刻制过程只需要最基本的桌椅和刀具,甚至在教室里就可以完成。理想的木刻工作室应配备结实厚重的工作台,容纳调墨台、印刷机、储纸架、晾画架、储物柜等的足够空间。工作室内应保证良好的光线条件。1.木刻刀

按照刀口形状不同,分为三角刀、圆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四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