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高效学习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12:11:20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的高效学习法

孩子的高效学习法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简明易懂的文字,介绍巧妙的方法,合理的分析,为你打造一把培养记忆力的钥匙,希望你打开记忆力的大门奔向成功的明天。

第1招 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古谚云“有定法中无定法,无定法中有定法”。“定法”。那是前人的经验总结,但同学们具体运用时,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给以变通,“定法”就成了“不定法”。这就是“定法”与“不定法”间的辩证关系。结合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况,借鉴前人的经验,寻找自己读书的方法,这就是应该得到的结论,也是孩子们在自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走进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1.“先利其器”法

秋风乍起,充满希望和魅力的新学年正款款走来。在跨入教室上课之前,同学们应该作些什么准备呢?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是,工匠要想干好活,就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我们要学习好,先要准备好学习用品。

准备好铅笔、钢笔、直尺、圆规……在准备这些学习用品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培养自己井然有序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自己对学习的信心。

准备好《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英汉简明小辞典》等一类工具书,让自己养成刨根问底的学习作风。

准备好包书纸,给领到的新书穿上漂亮的外衣。望着包装得整整齐齐的新书,你的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上学读书,这是父辈的希望、祖国的重托。

准备好几条自己喜爱的座右铭,端端正正地抄写好,置放在文具盒里,贴在书的封皮上。每天读到,以此鞭策、激励自己。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鲁迅少年时,特地制作过一种小巧玲珑、秀丽美观的书签。书签的两端剪贴着红色花纹图案,中间用正楷端端正正地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的座右铭。他把制好的书签夹在书中,每当翻书看到书签,便督促、提醒自己,努力学习,认真读书。

2.知己知彼法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准备好学习用品之后,还应该做好“知己知彼”的摸底工作。(1)知己

通过整理、分析、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弱点和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以纠正、改进。

具体的做法是:找来自己上学期的试卷和作业本,静心回顾,仔细检查,尽可能把各种差错一一列举出来,抄录在笔记本上。然后,细细琢磨,找出造成差错的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上海建设中学的学生车晓东,在一次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中,曾以114分的好成绩获得上海赛区的第一名,但比满分还少了6分。他检查了自己答卷的全过程,发现4分失在粗枝大叶上,2分失在书写上。为了克服粗心、疏忽的毛病,他制定了改进的措施。后来,他参加两次国际数学竞赛,都得了满分。在每个学习阶段,能像车晓东那样,回过头来分析一下自己的学习状况,认真地查一查自己学习上的弱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是大有裨益的。(2)知彼

在摸清了自己学习的“底”之后,进而要对新学期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番了解。可以拿出刚领到的新教科书,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

采取的步骤是:

①阅读目录和序言,了解基本要求

目录是全书的纲要,序言常常介绍有关全书的重要情况,因此,阅读目录和序言,就能明确新教科书的基本要求。对全册教材有了全貌的了解,学习便能居高临下,主动出击。

②挑有兴趣的部分,先睹为快

第一次接触新课本,都是没学过的内容,不必从头一章读起。可以先挑自己有兴趣的部分阅读,这样读起来可以轻松、愉快些,从而激发起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

③熟悉全册教材,制定读书计划

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制定读书计划,能使课外阅读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避免盲目性。

例如,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有这样一些篇目:《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狼》、《清贫》、《皇帝的新装》等。这些课文分别选自施耐庵的《水浒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和《安徒生童话》等。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就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在这一学期里,课外重点阅读《水浒传》、《聊斋志异》、《可爱的中国》、《安徒生童话》等书。读到课文中选到的片断时,联系上下文多想想。假如原文和教材不同,还可作些比较,想一想,教材为什么要这样修改。通过这样的阅读,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你听课时更为主动。

3.预习法

古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工作,事先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学习当然也不例外。预习,就是听课前的准备,是学习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

预习,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扫除障碍,提高你的听课水平,增强自学能力。正如一位尝到预习甜头的学生所说:“要做到上课深刻理解,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抓好预习。这就好像练内功,你预习过了就好比体内已有一股真气奔来走去,这时只需老师稍加引导,真气就会顺着气脉运行。但是。你没有预习过,你体内一点真气没有,老帅有再强的动力也很难奏效。”

既然经常预习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应该怎样预习呢?(1)疏通

将教材内容先看一遍,疏通文字,大体了解教材的意思。(2)摘录

将教材的重点和要点抄录在预习笔记本上,或者在书上有关的地方划上红线。(3)质疑

对教材上不理解或含糊不清的地方可以在书边打上,也可以记在预习笔记本上,以便上课时向老师提出或注意听老师讲解。(4)求解

查找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对提出的问题试着解决。(5)回想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把课本合上,将独立看过并初步理解的内容回想一遍:课义共讲了哪几个问题,主要思路是什么,还有哪几个问题不清楚,等等。这样既可以加强理解和记忆,又能起到检查预习效果的作用。

预习的结果,应该写成笔记,以便上课时有所依据。做预习笔记的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下面介绍一位学生对一篇语文课文的预习笔记:《荔枝蜜》预习笔记(一)生字、生词:

蜇:课本上注shì,查《现代汉语词典》,为什么注shì旁边又写上(书)螫(zhē)。再查《辞海》,注zhē,又读shì,究竟什么时候读shì,什么时候读zhē?

啖:dàn;黝:yōu;酿:niàng;渺:miǎo;掐:qiā;倚:yǐ;褐:hè。(二)佳句摘录: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他们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三)文章的层次:

1.“我”以前总不大喜欢蜜蜂。(第1节)

2.“我”在从化看到茂密的荔枝树,吃香甜的荔枝蜜。(第2、3、4节)

3.“我”参观养蜂场,蜜蜂舍己为人的精神使“我”感动。(5-17节)

4.看到农民的劳动,想到了自己,梦见自己变成了蜜蜂。(第18、19节)(四)几点感受和疑问:

1.本文的开头和结尾好像很特别。标题是《荔枝蜜》,按照写文章要开门见山的要求,应该一开头就写到荔枝蜜,但本文开头却写自己对蜜蜂的感情不好。这是为什么?这是不是为了衬托以后感情的变化呢?

2.练习一问:“为什么要先描述荔枝树的茂盛和荔枝蜜的甜香?”后半个问题好理解,这是写蜜蜂劳动成果之美,但前半个问题不大好理解,为什么要用五行多文字写荔枝树的茂密?

3.课文第三自然段难懂。引苏东坡的诗,还写到自己来得不是时候,这对赞美小蜜蜂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以上问题,听课时要特别注意。(五)课外阅读时读到杜牧写的关于荔枝的一首诗,录以备用:过华清宫杜牧(唐)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4.资料卡片法

做资料卡片是积累知识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卡片采用单页形式,分门别类,每张记下某类学科的某一问题或某一知识要点。它携带和记录比较方便,因为体积小,平时放在口袋里,你走到哪里可以记到哪里。同时,卡片便于分类,便于整理,检索起来比较容易。由于卡片具有这些优点,许多爱读书的人都喜欢用卡片的方式来积累资料。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读书治学中曾做了一万多张卡片。他认为做卡片不但能巩固记忆,而且“能把很多的史料,不同的记载,提纲挚领地串起来,就可以发现问题,经过认真研究,解决一些问题”。著名的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一生写的小说就有104部。当时,人们传说有一个“写作公司”在为凡尔纳写作,不然,一个人怎能知识渊博到写出那么多作品?有个记者执意要揭开这个“写作公司”的秘密,于是登门拜访。凡尔纳把记者领进自己的房子,微笑地指着好多柜子说:“喏!这就是你要找的‘写作公司’。”记者好奇地打开一个柜子:嗬!里面分门别类地放满了卡片,卡片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各种资料,仅这一个柜里就有卡片两万张。可见,卡片虽小作用大。

卡片可以自己制作。简易的办法是,将16开的白纸对裁两次,就制成了白卡片。在卡片的上方分门别类,左上角为类别,右上角为编号,题目写在中间。每张卡片的字数一般在200字左右,字数较多时,可记在二三张卡片上。卡片要分类装入卡片盒或纸袋里,便于使用。

对于学生来说,资料卡片一般分为三种:

生字新词卡——这种卡片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外语的好帮手

文摘卡——摘录名言佳句、谚语格言、精彩片断、公式定理等

随感卡——记录平时读书和生活中的感想和体会。

使用卡片积累资料,必须注意以下儿点:

每张卡片根据内容确立一个题目,无论是摘录还是摘要,都要力求简洁明了。

卡片的大小要统一,以便于存放。

卡片做好后,要及时分类归档。为了便于检索和保存资料卡片,最好把卡片集中存放在卡片目录盒内,卡片目录盒可以自制,也可以到商店去购买。卡片的排列通常按照内容的体系分类排列。在每一类卡片前插上一个指引卡,标明这类卡片的性质和内容,这样检索起来就方便了。

二、书中自有黄金屋

我国传统的读书法源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是对传统读书法的精辟的概括。

还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许多读书的原则和方法。如孟子的“广中求精,博中求专”;董遇“三余”、欧阳修的“三上”之法;韩愈的“提要钩玄”法;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的重视实践思想;明末哲学家王夫大之“自勉”、“乐为”和“自得”相结合的原则——即读书要自己勉励自己,有读书的要求和迫切愿望,才能自得而有所收获;苏东坡的“主题读书法”——经典书要读数百遍,每遍围绕一个中心,解决一个问题,与此无关的则不涉及,这样目的明确,精力集中,范围小,易有收效;清代陆世仪的“分类读书法”——把要读的书分为“终身诵读”、“一一寻究,得其要领”和“观其大意”三类,第一类要反复钻研,第二类要精读,第二类泛读;还有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等等。

1.背诵法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曾形象地描绘了这种读书法的一个侧面——朗读和背诵。老先生摇头晃脑地在前边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学生们在下亦步亦趋,直到倒背如流为止。我国古代的所有学者都是以朗诵和背读为读书之始的。

荀子说“诵读以贯之”,即读书要记数遍。清代大学者顾炎武在《顾亭林先生读书诀》中说自己“十三经皆背诵,每年有三个月温理,余月用以知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读书成诵的好处。对这种方法,当代学者程千帆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脑海里,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

2.朱子读书法

集传统读书法之大成者,当推南宋朱熹。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原则,后来他的弟子曾把他的读书法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1)循序渐进

读书要依次序读一本书,篇、章、文、句、首、尾要依次读懂,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好高骛远,求近效,读了犹如不读。(2)熟读精思

读书必须牢记、精熟“学者读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3)虚心涵咏

读书要虚心,要用平常心去称量它、考虑它。不可先成个人意见,再“穿凿使合。”(4)切己体察

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看自己能否身体力行。(5)着紧用力

读书必须“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6)居敬持志

要专静纯一地去读书,“使道理从里面流出来方好”。

这六条提出了读书的程序——要依次序;提出了读书的态度——虚心、居敬;提出了读书的要领——熟读精思;提出了读书的目的——切己体察。当然,这是封建书院读圣贤经典的方法,但仍不失为我们读书时的一种借鉴。

3.“牛嚼”“鲸吞”结合法

我国著名作家秦牧非常善读,他曾向人们介绍过自己的读书方法,即“牛嚼”与“鲸吞”相结合的方法。

牛吃草时细嚼慢咽,还要反刍,以利消化。鲸鱼吃东西则大吞大咽。秦牧用牛嚼和鲸吞,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需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道理。“牛嚼”就是精读。首先要确定精读的内容,这又是和读书的目的或目标有直接关系的。也许你需要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而读,或为创作而读,为欣赏而读,为兴奋而读,为消遣而读……不同的目的确定不同的方法。

我们中学生,正处在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学习实际,去专门研究某部著作、某一名家,所以精读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

为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来读书。比如感到提高作文水平有困难,就该选择一些对写作有帮助的书籍;如感到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有困难,就该选择这些科目的课外读物,细心研究,寻找规律,开阔思路。

从自己的爱好、志向来考虑。比如酷爱文学的同学,可以多读文学作品、诗歌、名著甚至写作理论,这对提高鉴赏力、丰富思维、语言很有帮助。喜欢计算机、无线电等科技知识的同学,就可以在学好功课的基础上深入钻研一些专业书籍。很多人才,像数学家杨乐、张广厚,文学家刘绍棠、刘原明等都是从青年时期的爱好起步的。

应该精读一些有关探索人生真谛、加强思想修养的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红岩》、《青春之歌》等等。还有一些名人传记,它会给你启发、勇气与力量。

精读有许多方法,如“五步阅读法”、写札记与心得、建立资料库、摘抄、背诵等等。一旦确定精读内容,就该下功夫,求甚解,讲收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读书兴趣,坚定意志,持之以恒,不懈追求,有所收获。“鲸吞”就范围来讲,应比“牛嚼”宽广得多。它是开阔视野,增强知识广度的有效手段。同时,在“鲸吞”中,可以更快、更准地发现自己应该精读的书籍。“鲸吞”也可以称作“浏览”,是一种快速读书法。鲁迅先生的“随便翻翻”,晋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清代文人阮元的“一目十行”都属于此种读书法。“鲸吞”也有多种方法,比如“目录法”,一本书拿来,先把大、小标题扫视一遍,以决定是否可读,避免“阅读的浪费”。“扫视法”,像夜间的探照灯,看不清的目标暴露在光亮下时,只在重点目标上稍做停留,这样既可对全书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又可以起到“火力侦察”的作用。又如“词、句阅读法”,以词组、分句为单位,而不是以字为单位进行阅读,这样既可提高阅读速度,又可积累自己的词汇量。还有“删节法”、“头尾法”、“片断法”等等。

但“鲸吞”决不是漫无边际,无的放矢,读后不知所云。精读和泛读都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精读宜在时间较充足的课余进行,同时建立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泛读则适于利用零星的时间,最好应养成动手的习惯,随手把撞在眼里的有价值的东西勾出来,在正式阅读时起到“勾起往事”的作用,使它成为增长知识,寻找资料的有效手段。

4.五步阅读法

近年来,国外流行一种SQ3R读书法,或称“五步阅读法”。这种读书法在美国一所大学创用后,受到各界重视,一时间广为流行。我国的报刊、书籍也有不少推荐、介绍这种读书方法的文章。(1)浏览(Survey)

在读一本书时,先从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目录、大小标题、图表、注释、参考文献等概括地审阅一遍,以对全书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总的直观印象,对阅读的重点、难点心中有数。(2)发问(Question)

再一次浏览阅读,着重读大小标题及用黑体字等形式标出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使阅读成为一个有准备的主动的过程,对集中精力、加深理解、增强记忆都有好处。(3)阅读(Read)

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调动各种感官积极活动,弄清专门术语的准确含义。可做圈、点、划着重号,写提示性批语,还可做笔记以加深理解。(4)复述(Recite)

重新阅读,试答所提问题,回忆复述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对阅读、记忆效果自我检查,从而对未掌握的内容、难点再重点突破,同时可提高记忆效率。(5)复习(Review)

根据解答问题的满意程度和记忆的巩固程度,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复习。“五步阅读法”是一种比较具体的读书方法,适用于精读的过程,对于学习教科书及阅读重要书籍,很有帮助。

如果回忆一下我们所读过的几本重要的书籍是怎样读完的,也许会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书匆匆翻了一遍就搁下了;有的书读完就没事了,没有再做点巩固性的工作;有的书常翻常新,总是对前几章印象深,读得进去;有的书当时看懂了,合上书后,就说不出个一二,好像一些体会和感触似有似无,大有若即若离的感觉……别觉得“五步阅读法”麻烦,只想“一步”读完是不会有“五步”的效果的。

读书要讲方法,有效果的读书则更需要讲方法。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的成才公式:W(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确)+Z(不说空话)。可见,读书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方法的正确是十分重要的。

读书首先应该有个计划,根据计划选定内容,根据内容选定方法。培根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郑板桥的体会是:“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材。”读书既要克服完全随意性,又不能急于求成,一步三丈,贪多求快。有个外国教育家说过一段话:“我们有许多人憧憬于这些光芒万丈的科学高峰,渴望攀援上去,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能够到达,而我们在到达的最初几级后,就要喘气,心跳,头昏呢?这是否是说,这些主峰并非任何人的毅力都可以到达的呢?不,这是说,阶梯被破坏了,我们不能按级走上去,而迫不得已,一下子要跨很多级。”要克服读书的盲目性,就要有个既严格又可行的计划。

当根据计划确定了重点书目后,不妨应用试一试。“浏览”就是要预先熟悉书。我们看一张画时,总是首先看它的总体轮廓,然后再看细节。读书也是如此,认真读一本书之前先熟悉这本书,往往能节省大量时间和劳动,收到较好效果。浏览中要特别注意书的“头”、“尾”,即序言和结束语。序言决不是“多余的话”,一篇写得好的序言能阐明该书的全部内容,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明著者的目的。结束语往往包含着一些重要提示:总结本书的纲络,补充本书的主要思想,概括本书所完成的工作等等。如果预先熟悉书的时候,忽视了书的“两头儿”,将是很大的失策。“发问”就是对书的内容进行思考。能不能提出问题,是能不能读进去的前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数学大师希尔伯特在一次国际数学会议上,一连提出了23个数学问题,虽然他本人没有解决,却吸引了许多后人去研究,推动了数学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爱国诗人屈原,在《天问》中一口气提出172个问题,天文地理、人间天上、古往今来无所不及。我们读书时,也要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既要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又要争取发现和自己认识不一致的地方,这样才能深入进去。“阅读”、“复述”是对书的内容理解、消化过程书的内容。在我们头脑中决不能像油浮在水上一样,而是应该经过头脑的加工,使它发生变化,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就是理解和消化。对书的理解大致分四个层次:(1)字面上的理解。即懂得其表面和直接的意义。(2)解释的水平。能找出知识上的联系,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表达书的思想实质和基本内容。(3)批判性地阅读。能对书籍的性质、价值、精确性、真实性作出判断。(4)创造性地阅读。能产生超越书籍内容的新思想,探求对问题的新答案。精读,应该跨入第三或第四个层次。“复习”是读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许多书籍,尤其是经典著作,决非可以一蹴而就,读一遍就能理解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了复习的必要性和作用。列宁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对学生作《论国家》的讲演时,强调指出:“你们听了这个问题的第一次讲演以后,应该把自己不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反复研究,将来在看书、听讲和谈话中继续把它们弄清楚。”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列宁自己就是这样,他在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时,总是一遍遍重复阅读。在他读过的书里,经常可以看到“回头再看”的字样。

复习决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复习能加强理解,增加记忆,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也许在复习中,你还会有新的发现呢!

三、创造性的涂鸦

很少有学生在如何记笔记方面较早地就接受过系统指导。有些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培养起了一种正确有效的方法;而大多数人并不那么幸运。结果他们记笔记的情况就陷入下面两种都不能令人满意的可能性中:“不情愿”或是“迷信”。看看你是否属于下面这两种情况。

1.不仍愿记笔记的学生

这类学生视记笔记为痛苦。除了认为约翰逊博士将记笔记视为“需要”还太过宽容以外,他们十分赞同博士的话。虽然如此,最终他们还是努力地去记笔记。但他们既不感兴趣也不觉得这种总是也只能是机械重复的事有什么价值或能带来什么刺激。他们记笔记的方法和格式与老师听写的“课堂笔记”没什么两样:中间仔细、清楚地空开,书写规范,费时但是毫无乐趣。

2.迷信记笔记的学生

对这类学生而言,记笔记是灵丹妙药。他们确信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所有东西都写下来,这样用简单的笔记法就能将知识固定下来。他们的迷信还表现在对书本与教师所说每一个字的盲目信奉态度上,觉得这些话是学校里的圣餐,只要拥有它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种盲目的热情常常会自动消失。一名“正常”学生在阅读时看到一则笑话就会大笑;而一个迷信记笔记的学生就会在书的空白处写上“幽默”二字。事实上,下面这个真实事例可以证明这种严肃的狂热会达到何等疯狂的地步:“今天早上我走进六年级的教室说‘你们好’时,有三个学生对我嗤之以鼻,四个学生回答我说‘你好’,其他五个学生则把我的话记下来以防漏掉了什么。”

这么说无疑有点夸张,但大多数学生以及几乎所有教师都会认识到其中所包含的基本真实性。

这两种类型的学生都几乎浪费了所有记笔记的时间。一种是被迫去记,因而几乎毫无用处;另一种不加鉴别,记得太多,最终充其量不过是有关书本或课文知识的未经消化、杂乱无章的一份记录而已。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奏效是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为什么要记笔记这样一个重大问题。

关于记笔记首先要弄清楚一点:所有未经理解的笔记都是垃圾。除非你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恰如其分的理解,否则你怎么可能记下明白、有用的笔记呢(这里说的“明白”指的是当你在一段时间后回过头去看时仍能看懂)?但学生们常常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讲座、上课或电视节目刚开始时——远在讲到正题之前——就将笔记记得一团糟了。

这种狂乱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仅凭听觉器官的刺激记忆力往往十分有限,尤其是在听像讲座这样经过压缩的东西时。我们常常十分渴望能在一个看法、事实或论题消失之前“捕捉”到它。但即便如此,边听课边记笔记仍是明智得多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你就能“进入”主题,并在真正开始记笔记时感觉会好得多。讲座、讲课、节目,十分蹩脚的除外,都会以一种互相补充的方式“滑入”正题,也就是说开篇时谈一下要点,以后具体谈到时再重申一遍。因此你一开始只要先领会一下要点,后来碰到时再记也不迟。

接下来的一点尤为重要,那就是:笔记是替你而不是他人服务的。它是供你个人使用的记录提示与助手,而不是任何一种公开性文件。在这里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很多学生在记笔记时总是认为他们的笔记要记得像要给老师去打分一样。这样的想法是十分荒唐的。你自己的笔记无论如何也不能和老师听写的课堂笔记混为一谈。你的笔记是你思考过程的一部分,它是写文章的材料准备或是你阅读研究的一份记录提示。笔记仅仅是你个人而不是他人的事。当你记笔记时,不应顾虑任何其他人。课堂笔记当然十分有用,但它与你自己的笔记应是截然不同的。经年累月的学习与教学,结果使得课堂笔记变得像你所学的课本一样正式,并成为课程材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记属于你自己的笔记时,你的创造性应当受到充分鼓励。

在学校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每到考试临头总有一些学生忙着借笔记、抄笔记或复印笔记。这些学生往往平时没有好好听讲,但又担心考得太差。我们知道这样的学生即使他将笔记全背下来也是不一定能考出很好成绩的,因为他不可能完全理解笔记内容,况且有时因为各人记笔的方式有所不同,要真正看懂别人的笔记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像其他任何学习方法一样,记笔记是件个人的事情,唯一的标准就是这种方法对你来说是否有助于成功。记笔记没有什么“标准化”方法可言。

因此就以任何你喜欢的方式记笔记吧。如果你觉得用圆珠笔一行红一行蓝地记笔记有用的话,那就这样做吧;如果你喜欢把笔记记成交织状或是其他有趣的样式,这样做吧;如果用一种你能轻而易举辨认的密码来记笔记能使你开心并有所帮助的话,那也行呀。你越是把记笔记当作一种自然愉快的活动,笔记就越能帮助你的学习。如果你能像接电话或听课时涂鸦那样把记笔记看作一项不需思索、“不像工作”的事情,你很快就会发现在轻松、没有“工作”负担的情况下你也能不知不觉增长知识与技能。

为了帮助那些除正式的“公共”笔记外,仍不清楚该用什么可行方法记笔记的人,特别是为帮助“不情愿”或“迷信”类的学生,下面提供一些具体的技巧以供参考。

1.找关键词法(1)关键词的作用

把一本书或一个章节视为一个生物体是十分有用的类比。一本书或一个章节的基本结构就像骨架一样,而它的主要部分就相当于生物体最重要的器官。其他的使一本书或一个章节具有特色的细节就像是使每个人得以区分的个体特征和独特的“小部件”。

用这个比喻可以最好地解释“记关键词”的意思。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词或词组上,从而把一个内容或片断的骨架与其他部分分离开来。只要稍加练习,你就能十分容易地得到一篇文章的要领,并弄清楚哪些词或概念是重要的。用这种方法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速度快——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能使你早一步接触到重点材料,从而增强你的自信心。(2)练习与提高

找“关键词”有些小小的诀窍。比如对于一篇脉络清楚的文章,尤其是说明文和议论文来说,“关键词”往往出现在主题句中,而主题句又往往出现在每段的开头和结尾(当然也有出现在段落中间的时候)。“关键词”之所以经常这样分布有两个原因:

①正如我们已经观察到的那样,大脑分析或记忆这类文章时常常就是这样的。

②这类文章中作者的论证往往是这样构思设计的。在一个醒目的开场白之后,中间部分进行阐叙、例证与考察,在有的文章中最后还有可能通过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定义进行总结或进一步肯定。

下面是两篇中文读物,请你找出“关键词”,然后把它写下来,或就在文章中把它们圈出来。阅读次数不能超过两次,做练习时间至多不能超过3分钟。

第一篇:

很久以来,机器人就一直充斥于通俗文化,因此我们大多觉得它们很有趣。在今后十年中,机器人将变成很实用的东西,用处不仅限于工厂的装配线。当然,它们不会像科幻电影里那样身怀神乎其神的绝技。第一代“真正的”机器人可能看上去还会显得有一点粗糙。但是几十年以后,我们很可能就会见到微型机器人在快餐店里做汉堡包,在购物中心擦地,甚至还在医院里送饭哩。

有两方面的因素推动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技术和经济。人工智能是保证机器人功能优良的关键,但是有些对人脑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任务,放到机器人身上却成了难事。举一个例子:要能够一看房间里墙壁和天花板相接的角落就知道这角落是向里凹而不是向外突的。这对活人说来很容易,而对现实世界的机器人来说却是十分棘手的事情。但是,更近似人脑的新型神经网络电脑看来特别有希望能教会机器人如何适应环境。有朝一日,神经网络可能赋予机器人足够的人工理智,使它可以,比方说,在一个简朴的办公室里用吸尘器清扫地毯而不把东西打翻,至少不会打翻一次以上。

经济因素是促使人们接受机器人的关键。由于出生率不断下降,导致工业化的许多地方缺少初级工人,研究人员正在设计一种机器人,至少能够分担烤汉堡包的工人或医院勤杂工干的一部分活计。以机器人勤杂工为例,它能够送饭和送药,但是还不会铺床。快餐机器人大概将会烹煮和包装食物;但是还得有活人在柜台上招呼顾客,也还得有活人才会算帐、找钱。

下面列的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串“关键词”,请你看看与你列的是否相符:

机器人

实用

技术(因素)

经济(因素)

这里只列了四个概念,省略了文中全部的例证。但将上述这些词划线、画圈或写下来,就已经能够组成这篇文章一个比较完整的骨架。换言之,这些词提供了四个促进对整篇文章理解与记忆的“触发器”。

2.创造自己的密码与速记法

依照上文所说,个人的笔记是为个人服务的,因此采用适合自己的任何缩写方法都是合情合理而又振奋人心的。

当然我们已经有了几种正式的速记法——皮特曼速记法可能是最著名的一种。如果你在这方面受过正规训练,很好。但如果没有的话,你也可以凭着一点点小聪明创造你自己的方法。因为我们没有理由假设适合其他人的方法就会适合你,所以这里为你提供的只是一些提示:

尽量用缩略词和单个字母的缩写。如果在一篇论文中你将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Henry IV”)写成H4,就会既难看又显得你很懒;而在你个人的笔记中,这种又简明又快捷的方法是值得推崇的。这一方法的优越性尤其体现在当你必须记一些较长的词或词组,而这些词或词组在你的笔记中出现频率偏偏又很高的时候。比方在记马列主义原理课的课堂笔记时,你可能会不时地需要记“马克思”、“马列主义原理”这些词或词组,这时你如果用M和MY来代替的话,那么你记笔记的速度便会大大提高。

就像助记法一样,你的速记游戏做得越是节省时间越好,但前提是你必须能看懂自己记的笔记。

前面刚强调过“涂鸦”的潜在作用。如果你经常自然无意识地涂鸦(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常常这样做),你就可能发觉注意力集中以后涂鸦的好处。无论这样的方式对他人来说多么不可理解,你自己才是唯一的裁判。

3.做记号法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谈到学习的三大作用:愉悦心灵、作为点缀和培养能力。而学习多半是通过阅读来进行的。但是,关于阅读的艺术你到底知道多少呢?也许你已经熟悉了快速阅读、略读这样的阅读技巧,也许你已经了解了“深入字里行间”阅读的重要性,但你是否知道“在字里行间写字”也能提高你的阅读效率呢?美国著名教育家阿德勒告诉我们,在书上划线和在书中空自处作简要笔记有助于进行积极有效的阅读。当然你不应该在不是你自己的书上做记号。借给你书的图书管理员或你的朋友希望你保持书的整洁。事实上你也应该这样做。如果你认为艾德勒说的在书上做记号颇有益处这番话是对的话,你就得买书。

一个人拥有书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花钱取得财产所有权,就像花钱买衣服和家具一样。而第二种花钱买书则属于另一种情形,买书者不仅拥有对书的所有权,而且尽可能地将书籍内容消化吸收,而要做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书上写字。打个比方或许可以把这两种人的区别说清楚。你买下一块牛排,把它从肉铺的冰箱里转移到你的冰箱里。但从最重要的意义上来说,你还没有占有它,除非你吃下它并将它吸收到你的血液中。

书籍拥有者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人藏有成套书和畅销书——既没有读过,也没有碰过。这种人占有的只是纸浆和油墨,而不是书。第二种人藏书甚丰——有些从头到尾读过,但大部分都是浅尝辄止,光洁如初。这种人很可能内心很想使书真的为其所有,但因错误地过分注重书的外观而受到限制。第三种人藏书有多有少——因不断使用,每本书都书角卷起,破旧不堪,装订破损,书页松脱,全书从扉页到末页画满了记号涂满了字句,这种人才是书籍的真正拥有者。

你或许会问,将一本印刷精美、装帧精致的书保存完好难道不应该吗?当然不是。艾德勒是决不会在一本初版的《失乐园》上乱涂乱写的,就像他不会把一幅伦勃朗的原作连同一盒蜡笔交给他的婴孩任意涂抹一样!他决不会在一幅油画或一尊塑像上作记号,因为油画或塑像的灵魂与躯体是不可分的。一部珍本或一本装帧华美的书的美,同一幅油画或一尊塑像的美是一样的。如果你觉得华美的装帧会妨碍你读书,那就买一种便宜的版本吧。

那么,为什么说在书上记笔记对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呢?首先,它会使你保持清醒(这里清醒不仅指神志清醒,还包括全神贯注之意)。其次,阅读行为其实是一种能动的行为,它需要积极的思考,而思考常须借助口头的或书面的语言来表达。作了笔记的书,通常是读者认真思考过的书。最后,写可以帮助你记住你阅读时的思想,或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下面让我们就这三点来进一步谈一谈。

根据艾德勒的观点,如果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消磨时间,那就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仅仅让你的眼睛在书上扫视一遍,你是不可能对所读内容有所理解的。当然,一部普通的消遣小说,譬如说《飘》,并不需要那种积极思维式的阅读。作为消遣的书,可以轻松地读而不会有所失。但一本思想丰富、文字优美、试图提出并解答重大根本性问题的伟大著作,则要求你尽可能地进行最积极的阅读。你不可能像哼校园民谣那样,学到哲学家们的思想,你得花费力气方可获得。若处于消极状态,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当你读完一本书时,如果书页上写满了你的批注,你就知道你的阅读是积极的了。但你也许会问,写有何必要呢?要知道,亲手书写这一动作本身就会使词语和句子更加鲜明地呈现在你的脑海里,更好地储存在你的记忆中。将你对所读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感受写下来,将它们在你脑子里引起的问题记下来,就可以将这些感受长久地保存下来,并可以使那些问题更加明确。下一周或第二年当你重新拿起这本书时,你的各种观点,同意的、反对的、怀疑的、质询的,统统都会呈现在眼前。这如同谈话虽一度被打断,但现在又可在上次停下的地方接着谈下去了。

读书就该这样读:你应同书的作者进行对话。很可能书的作者在有关问题上比你懂得多,你接近他的时候表示适度谦恭是很自然的;但也不要盲从,以为作为读者只有全盘接受的份儿是不对的。理解是一种双向活动,学习并不只是往空容器中装东西。学生在书上作笔记,实际上就是表达赞同或不赞同作者观点的一种表现。

在书上做记号,有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将艾德勒的做法叙述如下以供参考:(1)在文字下面划线,划出主要论点及重要的论述。(2)在页边空白处划竖线,强调已划线的论述部分。(3)在页边空白处画五星或六星记号,或其他小符号,这种记号不宜滥用,应留作强调书中10处或20处最重要论述时用。(4)在页边空白处写数字,标明作者展开一个论述的各点顺序。(5)在页边空白处写上其他页的页码,标明作者在本书其他地方所写的与本论点有关的论点,也可以通过这一方法将书中虽分散各处,但密切相关的观点联系起来。(6)在关键词或短语上画圈。(7)在页边空白处或上下两端加注(其目的是记下你对某段文章的疑问);简要概述探讨中的复杂问题;记录贯穿全书的一系列的重要论点等。

当然你不必完全照着艾德勒的方法去做,但试着在书上作记号的确大有裨益。因为通过不断质询、重新评估与讨论作者的观点,你能更好。更有效地进行阅读。

四、复习是学习的母亲

复习,是自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一靠理解二靠复习。因此,有一句名言这样说:“复习是学习的母亲。”

同运动选手在起跑之前总要先甩甩手脚一样,我们在复习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事先我们要准备好复习时需要的书本、作业、参考书和复习笔记等有关材料。这样,一旦开始复习,就可以立即投入,专心致志。复习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我们看到:有的学生想法虽不错,计划在某一天复习算术或某一门功课,可是到了那一天,为了找复习的有关资料,就花去了好多时间。当坐到书桌上开始复习时,早已被找材料搞得情绪不佳了。这样的复习,效果自然会因之大打折扣,也无法让自己满意。

有选择地找几本与教科书有关的参考书,用以开阔思路,帮助复习,这是必要的。正如美国教育家沃尔特·波克指出的:“通过阅读同一题目的两种不同的叙述,会使你更深刻地理解课本内容,记得也就更牢。”

还有一种准备是,整理好平时的复习笔记。这样,就不必从“原始”材料看起,能使自己迅速地回到曾到达过的最高认识水平,从而节省不少时间。

此外,找来记录着平时劳动汗水的作业本、测验卷,对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的薄弱环节是有帮助的。这样可保证复习时有的放矢。

1.“猜题”法“猜题”这种做法,似乎有点赌徒碰运气的味道,被认为是准备考试的下策。但是,“猜题”的方法运用得当,对学习也是有益处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猜题”,不是把复习全押在“猜题”上,而是在按照教学大纲充分复习的基础上,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毕竟,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中真正重要的地方到底了解多少的办法。

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围绕教学的要求,认真去读教科书、课堂笔记、平时做过的作业和试卷。这样才能从中理出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点和学习重点,并且根据作业和试卷中自己的问题找出学习中的难点。

其次,可按照以前作业和试卷中的题目类型,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编制一套适宜于自己的题目。然后,安排一段时间,以核查的形式独立完成答题,作为考试的热身。这种“猜题”,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通过热身练习,可以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可以发现新问题从而促进复习的深入。

为了保证“猜题”的质量,还有一些事情你可以在考前去做:

向老师具体了解一下考试的题型,考试将进行多长时间,以及每一类题所占的比例,等等。

当你复习时,碰到关键的地方,你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如果我是老师的话,有关这部分内容我会出什么题”。然后,在一张纸上写下你要提出的问题。“猜题”还可以在小组里进行,运用集体的智慧,为自己提供更充分的考前准备。

2.及时回顾复习法

你听过“狗熊掰苞米”的故事吗?那狗熊很笨,晚上到苞米地去掰苞米,伸出右手掰一个夹在左胳肢窝里,又伸出左手掰一个夹在右胳肢窝里,此后,不断重复上面的过程……就这样,掰一个丢一个,掰到天亮,它只拿到了一个苞米。我们在学习上假如不注意复习巩固,也会一边学一边丢,就像狗熊掰苞米一样劳而无功的。

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淡薄或遗忘的。为了让学过的知识长久地留在脑海里,就必须及时回顾。最恰当的做法是,在刚刚学过某项知识的头几天,就凭着鲜明的痕迹进行复习,这时候复习的效率将是很高的。与此相反,如果等到印象淡薄了再复习,将会花费成倍的时间。怎样进行及时回顾的复习呢?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在课内间隙时间里,对某一项知识内容及时回顾。课堂上,老师讲解某项知识后会有“停顿”,同学们要抓住这种“停顿”赶紧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回顾;如果有不够明白的地方,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释疑解难。例如老师讲解课文《给颜黎民的信》中关于“读书方法”的内容后,略有一定的“停顿”,有位同学就抓住了这个“停顿”,对老师讲解的内容马上进行回顾。突然,他在“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句话前”卡壳“了。他想不起老师刚才对这句话是如何讲解的了。于是,他立即求教于老师,弄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作者把名家著作比作”许多花“把得到多方面的优点比作”蜜。整个比喻的意思是说读书要博采众长,不然,收获就少。如果没有这样的及时回顾,恐怕不理解的地方就悄悄地过去了。

下课后花两至三分钟,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及时回顾。课堂上,老师讲解知识的节奏有时较快,知识容量也较大,同学们单凭课内有限的间隙时间回顾老师讲解的知识是不够的。在下课后花上两三分钟对没有重温的教学内容及时回顾,可以避免遗忘。仍以《给颜黎民的信》为例。对这篇课文,老师在一堂课内不仅讲解了“读书方法”的内容,也讲解了“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内容;不仅讲解了“同意把信发表”的内容,也讲解了“所署是假名”的内容。假如我们对其中“读书方法”的内容在课内间隙的时间里作过回顾,下课后花两三分钟对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这样就可以堵住学习上的漏洞,使自己的学习有一个良性循环。

做作业前先用一段时间对当天学习的内容进行一次回顾和复习。这种回顾性复习,一般只要重新阅读一下当天所学的教材。翻翻学习笔记,作些初步回忆和思考就可以了。比如同学们在学校里学习了有理数知识,回家做作业之前,就要把与此有关的知识要点消化一下并且记住。从人的生理角度来看,人们初次认识一个事物,会在大脑里留下印迹,与大脑形成一种暂时联系;经过及时复习,这种联系就可以得到强化,而多次反复,便能巩固下来了。

在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后,进行一次较完整的回顾性复习。这种复习除了进行必要的记忆、阅读和理解之外,应着重将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内容梳理一下,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中心环节,并整理好学习笔记。有了这样的复习做基础,到了测验或考试时就会心中有底,从容不迫。上海有位学生,他养成一种习惯:在每堂课的间隙时间里,对老师已讲过的内容及时回顾;在每节课结束,总要闭目沉思一两分钟;在每天回家做作业之前,又要花上近半个小时进行默想;逢到周末,则是要花较多时间,回顾一周所学——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学习内容。这样,对他而言,每一种新学过的内容,往往要经过三至四次及时有效的复习,使他对新知识的掌握十分牢固。每逢测验、考试,他便不慌不忙,不必开“夜车”,但成绩始终遥遥领先。

3.系统梳理复习法

据科学家计算,一只蜜蜂要酿出1公斤蜂蜜,需要来回飞行30多万公里,采集1200多万朵花的液汁。每次回来,还要把液汁从胃里吐出,由另一只蜜蜂吸到自己的胃里,如此吞吞吐吐120~340次,液汁才能成为蜜汁。但即使如此,这时候的蜂蜜,还含有不少水份,蜜蜂还要不断地鼓翅扇风,使水分蒸发掉,最后变成浓稠的蜂蜜。由此可见,蜜蜂所以能酿出蜜来,除了它的勤快和博采以外,还有它对采集到的东西进行的不断加工和提炼。我们在复习中,也应该像蜜蜂那样,把平时“采集”到的知识,不断进行加工、分类和整理。当然,这种整理绝不应是简单地把已经学过的知识抄一遍,求得形式上的整洁。而是要通过分类、归纳等步骤,把这些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以便能使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

例如,在复习小学语文第十册(京、津、沪、浙四省市教材)《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等课文的写作方法时,我们可以做如下梳理——三篇课文共同的写作方法:写景抒情。桂林山水:写山水,抒发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双龙洞:写双龙洞,抒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写鸟的天堂,抒发热爱南国风光的思想感情。从以上三篇课文中可以归纳出写景抒情方法的基本特征:(1)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的特征。(2)按照顺序,描写景物。(3)把感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4)把景物描写充分以后,直接或间接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写景的目的明确化。

经过上述归纳、梳理,找出了三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的共同性和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只要一提起其中的某一篇,也就很容易想起其他篇了。这不仅可以使记忆变得轻松,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对课文中的知识还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比如复习《钓鱼能手》这一课,就可以把它浓缩为下列提纲:

通过这样的浓缩梳理,课文内容被简单化了,课文的精粹部分或本质问题被提炼出来了。把握了它,就能比较全面地掌握课文的内容。在系统梳理复习时,如能采取图表的形式,也往往能取得很好的复习效果。例如学习《生物学》脊椎动物一章之后,可以列出这样的表。

通过列表比较,我们看到,知识在脑子里变得清晰了,不需要专门去背,也能记得很牢。

4.重点复习法

复习要在兼顾全面的同时,分清主次,抓住重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以语文学科为例,一般说,一个单元的内容,所收课文少则为三四篇,多的就有五六篇。如果是一学期下来,那么全册书课文三十篇左右,即使是通读一遍,也得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而言,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下子把什么都重新学习一遍。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撇开次要的东西,抓住课本中最重要的内容,弄清它的意义,并集中精力将它们留在记忆里。

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让各种因素都处在最佳状态。一个阶段学下来,难免会出现一些漏洞和欠缺。因此,在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的同时,应当整理出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包括还未真正搞懂或已经遗忘了的内容,平时对容易出差错的地方,要划上醒目的线条,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来加深印象。以便在复习时多花些功夫,将它们实实在在地弄懂。

进行有重点的复习,还必须学会抓典型。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个老和尚,收了两个徒弟。一天,他叫两个徒弟各摘一篮杏,对他们讲:“你们各自回房将杏剥开,看看是不是都有仁儿,谁先弄清楚了谁先来找我。”大徒弟回房后用最快的速度把各一个个全都剥开,然后赶紧回到师父那儿说:“我弄清楚了,这些杏全有仁儿。”老和尚见他那篮全都剥开了的杏,笑了起来,指着一旁的小徒弟说:“你师弟早就来了。”大徒弟不解地问:“怎么这样快?”小徒弟回答:“我没有全部把杏剥开,只挑了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一个深黄的,一个浅黄的;一个圆的,一个椭圆的。我发现它们都有仁儿,就知道这一篮杏都是有仁儿的。”大徒弟一听,这才恍然大悟。故事中小徒弟用的方法,就是一个抓典型的方法。它对于我们复习中既要抓重点,又要顾及全面这一点很有借鉴意义。

在期末或毕业升学考试复习时,同学们面临的学科多,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如果像上述剥杏的大徒弟那样,将各科知识的内容逐一仔仔细细地重复学习的话,肯定是不切实际的。以语文为例,这时候应该采用小徒弟那种“抓典型”的方法,在同一单元、同一册课本或不同册课本中找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课文来。通过“举一反三”,将典型单元。典型课文、典型段落复习深复习透,这样,其余同类型的知识也就可以触类旁通了。采用这种抓典型的方法,长文可以变短,厚书可以变薄,重点非但不难把握,复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5.“过电影”复习法“过电影”复习法,就是在复习的基础上,合上书本或笔记本,静思默想,把所学习的内容,像过电影那样,从头至尾在脑海中再现一遍。例如,复习《金色的鱼钩》中“课文描写的老班长外貌有什么变化”这一内容时,可以采用“像看电影那样历历在目”的方法,让脑海中一幕幕回忆课文中的有关描写:——炊事班长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一望着他十分严峻的布满红丝的眼睛,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使用这种形式进行复习,能培养自己借助想象来思考的能力,同时能比较牢固地在脑海中印上需要储存的信息。到需要运用时,便可随手摘取,应付自如。这种方法特别适宜于对记叙文的阅读分析以及作文材料的准备。比如,读完一篇叙事性很强的文章后,你可以利用闲暇,沉思片刻,让文章中的人物、情节、场景等等,在脑中一一浮现。这样,不仅重温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借助想象引发的思考,还能进一步加深你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一旦形成,对提高作文水平也就大有好处。著名作家巴金在病床上不能阅读时,他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让所读过的作品在脑中一一“过电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由于各人的习惯不同,有的同学不善于静思默想,这也没什么关系,可以改用口头复述的办法来再现,效果一样。欧洲有位名叫修利曼的人,他有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即每读一篇文章,便一次又一次地大声复述文章的内容,有时甚至会读到深夜。他用这种方法精通了好几国文字。而他这种通过口头复述进行学习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过电影”复习法的一种个性化发挥。

口述式地再现学习内容,在学习中不容忽视。比如有的同学常常记不住文章中外国人的名字,像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凡卡·茹科夫,《爱因斯坦小时候》中的爱因斯坦等。在学习时,只要采用一下“像看电影那样历历在目”的口头复述方式,多讲几遍凡卡·茹科夫怎么怎么样,爱因斯坦怎么怎么样,让人物的名字通过口述再现多次,自然就会记住了。这种复习方法其应用范围是很广的,复习英语单词、数学公式等都能使用。同学们可以寻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按照学习的题目自己大声回答;也可以在公共场合向同学、父母讲述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在不断地复述中,结合教学要求,你就可以有效地查出自己到底有多少知识已经掌握,又有多少内容是有待于进一步努力去复习巩固的。

运用好“过电影”复习法,可以帮助你在学习中逐渐接近学习的目标,使学习逐步达到完美的境地。

第2招 写作能力培养方法

写作能使你感知清晰、记忆鲜明、想像活跃。文学和其他的艺术门类是相通的。能过它你可了解和感受其他艺术门类,触发、丰富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做生活的有心人吧。

一、引人入胜的开头

1.开门见山法

就是落笔入题,紧扣题目,确定文章的主旨,不绕弯子的文章的开头方法。

开门见山法是质朴平直的开头方法,易为初学者掌握,适用于记叙文(例1)、散文(例2、例3)议论文(例4)等文体,是最基本的开头方法。

例1:《记一次劳动》“今天下午,学校分配我们明天劳动……”或“一大早我们便来到劳动工地上……”

例2:《我爱美丽校园》“我一踏进校园,便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红红的房子、绿绿的树丛……”

例3:《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例4:《再谈纪律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学习中没有良好的纪律保证是不行的,它是良好学习环境的保障手段。所谓纪律就是要人们遵守确定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规则……”

2.景物描写开头法

用描写景物、环境以引出人物事件的开头方法叫景物描写开头方法。

景物描写开头是创造一种气氛,引出人物和事件,这种气氛有的是文章情绪的基调,它能引导读者的情绪(如例l、例2)。景物描写开头易简炼、形象,一般不要求大段描写,否则使人有头重脚轻之感。

例1:《晨练》“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柳树摇着欢欣的绿叶,向人轻拂。公园里人们随着悦耳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在长廊下一位老人的太极剑吸引住了我……”

例2:《旅途之歌》“阳光灿烂、春风和煦、瓦蓝的天空上飘着白絮般的云朵。一大早,我和伙伴们戴着旅游帽、背着水壶,踏上了前往海棠山的旅途……”

3.引用开头法

引用开头法是引用民间俗语、名人警句、成语、诗词和故事做为文章的开头的方法。

引用开头法主要适用于议论文、记叙文。在议论文中运用引用开头法使提出的观点顺理成章,论点未经论证就有了根基。但要求对引用故事或名言俗语等叙述要简炼,表意清楚即可(如例2、例3)。记叙文用引用法开头可增加文章的色彩,使文章开头就引人入胜。

例1:《光棍娶妻》“俗语说:芝麻开花节节高。我屯的老光棍李大叔的日子过得火爆火爆的,前年把要倒的五间房翻盖一新;今年又买了电视机、电冰箱,过了‘十一’就要娶媳妇了,……”

例2:《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齐国相国晏子有句话‘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就是说只有不断地去做、去实践的人才能获得成功;只有不断前进的人,才能到达目的地……”

例3:《欲速则不达》“有个‘拔苗助长’的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个农民嫌田里的苗长得慢,就一棵棵拔高一点,结果苗不但没长高,反而枯死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事不按规律办事则欲速反而不达。”

4.对话开头法

对话开头法以事件中的人物对话为开头,它常常用倒插叙的方法去写事件或人物。

例:《我的同桌》“小燕,你的作业借我抄一下!’‘唉!你老抄作业,考试怎么办呀!’‘哼!不借拉倒,没良心!’我生气了,不再理他……”

对话开头法常用于记叙文。开头部分的对话往往是情节的一部分,但后文中要对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做出交待,否则就会不完整。

5.第一人称开头法

是用第一人称做为开头,这种方法是经常使用的开头方法。

这种开头方法便于准确扣题,迅速展开情节,扣人心弦,有真实感。较适用于记叙文、散文等文体。

例1:《旱冰场上》“我第一次穿上旱冰鞋,两腿抖得厉害,不小心跌个仰巴叉……”

例2:《慈父》“我看着父亲千里外的来信,心潮澎湃,不能平静,往事历历涌上心头……”

6.设问法

设问法是指在文章开头用设问句式对要写的人或事,或对要讨论的问题提出疑问,然后在文章中写人记事,或在回答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它可用于记叙、说明、散文、议论等文体,使读者一开头就明了文章的中心要写什么,吸引力强,引人深思。

例1:《伙伴》“拓夫搬家已近一年了,不知他可好!他是我最好的伙伴,我非常想念他,连梦中也时常在一起,陶醉在儿时的欢乐之中……”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3:《创业与守业》是创业难,还是守业难?很多革命前辈尝到了创业的艰难。

其实,创业不易,守业更难。“例1”是记叙文,一开头用悬念引出人物拓夫是儿时伙伴,借以叙述事件,写作者与拓夫间的伙伴关系,引起读者注意,明白文中的人物及其关系。“例2”是散文,文章用设问开头“谁是最可爱的人呢?”以全文三个故事阐述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样开头比较简捷地接触中心,较清楚地交待文章的主要内容,脉络清晰。“例3”是议论文,这种开头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清楚地提出论点,“创业不易,而守业更难。”吸引力强,引人深思。

7.反切法

此法常用于议论文,在议论文中先反向肯定传统的公认的观点,再掘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从相反的方向切题。这种方法常用来写独特的感受,具有新颖独到之处,使文章开场圆满,滴水不漏,独辟蹊径,颇具新意,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例:《成功与失败》“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话有道理,但反过来说:‘成功乃失败之母’,在某种情况下却也不错。”

一般人的观点是“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此文却运用逆向思维确定了“成功是失败之母”的论点,恰与前句观点相反,但为消除误解先肯定一般公认的观点后论证“成功后骄傲也会导致失败”这样一个观点,行文新在意巧,值得一用。

8.类比法

就是在作文开头,摆出几个属性相类同的观点或事物,通过类比,提出自己的观点。此法适用于议论文。

例1:《不要因噎废食》“因噎废食的人是呆子,跌跤止步的人是傻子;因改革开放飞进几只苍蝇而反对开放的人无疑是政治上的呆子、傻子。”

例2:《路在脚下》“路是人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需一步一步坚实走下去才能形成平坦的路,改革开放并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有决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才能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的道路。”“例1”通过两则笑话类比提出自己的观点,说明反对改革开放的人与前两则笑话型的人具有同样可笑的属性。“例2”通过自然路形成过程与改革开放之路相类比,提出改革开放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地搞下去的观点。

这种方法使抽象论点变为形象化,观点提出顺理成章,未经论证论点就有了根基。

9.复述法

在作文开头先复述所给材料的内容,然后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开头叫复述法。此法仅限于给材料作文、读后感和书评。

这种方法开头所给材料也可以是文章又可以是图,从文中或图中提炼观点或题目,“例1”提炼出“熟能生巧”这个道理,“例2”通过“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题目,引出论点“要想做事成功非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可”。复述时尽量简炼概括,用议论语言去复述。此法优点是使读者便于根据材料内容产生丰富联想,给论证留有充分余地。

例1:读《卖油翁》有感(原文略)欧阳修的《卖油翁》叙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个叫陈尧咨的人,擅长射箭,十中八九,而卖油翁对他的技艺只略表赞许,他把一个油葫芦放在地上,用铜钱放在葫芦口上,将油从小孔中注入,而孔边却不沾一点油。这个故事向人们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例2:《画蛋》(所给材料)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意大利著名画家。他从小酷爱绘画,父亲送他到佛罗伦萨拜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只是画蛋。画十几天后,老师见他不耐烦,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个个蛋中没有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形态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型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工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练习画蛋,就是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现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名师。《万丈高楼平地起》达芬奇小时候学画是从画蛋开始的,他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严格地训练,终于做到了手眼一致,下笔得心应手,成为一代绘画宗师。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万丈高楼平地起,创作出不朽的名画是因为经过了长期画蛋的基础训练。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在将来有所作为。

10.解义法

作文开头把有关的标题或概念的含义解释一下,在解释中提出或暗示自己的观点。

例1:《谈“狂”》“所谓‘狂’,通常是指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许多青年在‘狂’的指责下隐迹了。但有些人并没消沉,反而更‘狂’了。他们靠自己的‘狂’为四化大业实实在在干了一番,看来在新的形势下,又有了新的含义,那就是:雄心、争强好胜。”

例2:《谈韧》汉语中标志‘坚实’性质的字实属不少,标志‘柔软’的也很多,可是既标志‘坚实’,又标志‘柔软’,恐怕非‘韧’莫属。字典上注释‘韧’又柔软又结实,不易折断,是一个耐人深思的字。

这种开头方法的优点是,概念分析明确,便于展开议论,作者的观点在解义中能清楚呈现出来,易于掌握。

二、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1.揭示主题法

在文章结尾时用简明的语言扼要概括全篇文章内容,点出主题或归纳出论点,这种方法叫揭示主题法。

作者用简明的语言,扼要概括全篇内容,揭示文章主旨,使读者对全文有个清晰完整印象,清楚地掌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论点。

例:《实践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现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2.重复语句法

结尾重复开头的语句,这种结尾方法叫重复语句法。

重复语句法使首尾呼应,文章从结构上看浑然一体。语句的重复,并不是无谓反复,而是像诗歌语句重复一样反复咏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起着一种特殊的强调作用。此方法可用来写记叙文、散文,也可用来写议论文。

例:《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叶!……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感叹法

以抒发个人的感觉想象做结尾,常在结尾时表达自己的情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厌恶什么,表明自己看法。

例1:《掌声的一半属于她》“…唱完一首歌,暴风雨般的掌声便响起来。我在台上急切地向下扫视着。啊,是她,李彤。她正使劲地鼓掌,脸上由于兴奋而变得绯红。我的心里在呼喊:同学们请把掌声的一半献给她吧!她才是真正的‘金嗓子’!”

例2:《忆韦素园君》“…文人的遭殃,不是生前被攻击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行,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百衍,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了他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现在我以这几千字纪念我所熟悉的素园,但愿还没有营私肥己的处理,此外也别无话说了。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纪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永别了!”

三、再筑一座“金字塔”

1.层次法

文章结构中重要问题是层次,层次法就是安排文章思想内容表现的次序的方法。层次安排好了,文章才能有条不紊地写下去,读者才会有条理清晰的感觉。如层次不清,别人就没法读了。不同文章体裁有不同的层次安排方法。

议论文,主要是剖析事理,一般是以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为依据。它的基本模式是三段式即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引论多是提出问题,本论是分析问题,结论则是解决问题。这是议论文的基本模式,但其变式很多,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等。

并列式,各层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如《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全文八节,是八大层次,分别批判了八种错误思想,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递进式,各层之间层层深入,层与层之间逻辑性强,不能换掉。如《一个极其重要政策》是论述“精兵简政”的重要意义。全文分四层,第一层讨论“精兵简政”的重要性。第二层论述是克服物资困难的重要方法。第三层阐述“精兵简政”为什么是克服当前及以后物资困难的有效方法。第四层指出不克服“现状与习惯”对人们头脑的束缚,就不能实行“精兵简政”。从文章总体看前层是后层论述的基础,后层是前层的进一步论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问题谈得非常清楚。

总分式,即层与层之间是总和分的关系,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先提出为了争取新的胜利,必须提倡“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然后分别论述如何放下包袱,如何开动机器,最后结论,即放下包袱,又开动机器,我们就会胜利。呈现的层次关系为总一分一总的关系。条理清晰,眉目清楚。

记叙文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形式:

按时间顺序安排层次先发生事先写,后发生事后写,如《拳打镇关西》层次安排比较典型,这种方法适用于叙事为主的文章。

按观察顺序和空间变化安排层次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空间变化安排层次。说明一种东西构造,写一个场景也多用此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按材料性质分类安排层次是把相同性质的材料归在一起,组成一个部分,构成一个层次。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按材料性质安排层次:“她的好事俺数不清”、“做医生就要学习白求恩”、“是革命的本钱就要舍得花在革命上”等,每节一个标题,层次极其清晰。

2.线索法

安排贯穿文章全部材料中脉络的方法。就是把纷纭复杂的材料连缀起来,形成完整的有机统一体。不同体裁线索作用也不同,议论文线索是把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析与议论贯穿起来,把问题讲深讲透;记叙文线索是把相关的生活事件、人物、场面、细节连结起来,构成完整的故事。

写作的线索事物很多,有的以时间为线索,如《长江三峡》、《老山界》;有的以空间为线索,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一件小事》以“我”为线索;有的以物为线索,如《井岗翠竹》,以毛竹为线索;也有的以情感为线索,如《小米的回忆》,是以作者对小米的深厚感情为线索。一篇好文章一定要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否则文不成文,上下脱节,前后不合,松散破碎,影响表达效果。

3.过渡法

就是在文章的段落、层次间架设桥梁的方法,过渡在文章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把不同含义的各个段落、层次、句子自然衔接起来,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那么什么时候需要过渡呢?

记叙内容转换时需要过渡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从快乐的百草园生活转换到枯燥的三味书屋生活需要过渡。鲁迅先生是这样过渡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种用段落过渡的方法叫段落过渡法。

记叙方式变动时需要过渡记叙文有时采取倒叙开头,先果后因。为使文章内容充实,还可插入另外的情节。如果过渡巧妙,不仅层次清楚,而且联系自然,引人入胜。

例如《小米的回忆》的作者在第二段最后一句用句子过渡:“一想到小米的事,我便会感到分外的亲切和温暖”,与下文回忆相衔接,这种用句子过渡的方法叫做句子过渡法。

表达方式不同时需要过渡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交替使用时,要有恰当的过渡。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开头段用议论抒情表达方法,但转入具体叙述时则用了“让我还是来说段故事吧”来过渡,下文详尽具体地记叙志愿军战士三件英雄事迹。这样使文章融合一气,顺畅自然。

词语过渡法词语过渡法是在层次之间用关联词语进行过渡,如“于是”、“虽然”、“原来”、“因为”等。例如《反对自由主义》从第一段的“应该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转到第二段“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中间用了关联词语“但是”,起到自然过渡的作用。

4.顺叙法

按照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文章结构,叫顺叙法。这最常见的、最简单的。最自然的一种方法。这种写法使文章的层次与事件发展过程相一致,并且有头有尾地叙述,脉络清楚,明白易懂。

下面例子是典型顺叙法的范例,时间顺序极其分明,来龙去脉分明。但此法易写成流水帐,没有波澜。应注意材料剪裁,才能使文章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例:《老山界》

下午爬山→夜行军→山坡宿营→到达山顶→下午下山。

5.倒叙法

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然后再按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说先叙述交待结局、结果,然后再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此法可造成悬念,使读者首先知道结局后,急于知道事件起因、经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样能形成波澜,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增强文章的效果。

倒叙方法不适用于情节简单的叙述内容。另外采用倒叙方法时必须把倒叙部分和顺序部分的起讫点交待清楚,二者之间要界线分明,做好过渡,衔接自然。

例1:《一件小事》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是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

例2:《祝福》这篇文章就是用倒叙方法写的。它是把事件的结局——祥林嫂的死提到开头进行叙述的:“我”在人们准备“祝福”的气氛中回到故乡鲁镇,环境的描写使我们感到既紧张、繁忙、欢乐,又寂冷、凄凉。“我”遇到了祥林嫂,又“极秘密似的切切的”向“我”询问魂灵和地狱的有无。第二天“我”又得知了祥林嫂的死讯。开头倒叙方法深深地造成了许多悬念,即:祥林嫂是怎样一个人呢?她为什么沦为乞丐的?她究竟是怎样死的呢?一连串的疑问深深抓住读者的心,在作品中去寻求答案形成文章的波澜,引人入胜。之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6.插叙法

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中断原事件叙述,插入有关另一件事,叙述完成再回到原中心事件的叙述。插人的事件是对中心事件的说明、衬托,有助于人物刻画、中心展开。

插叙法对事件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有时是对上文加以注释,有时对下文做必要交待。但在运用插叙这种方法时不应节外生枝,需据文章需要而定,不需要插叙的不要硬插,不要喧宾夺主。插叙是对中心事件叙述的补充说明或交待,是为中心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

例1:《王大伯》“王大伯最后把那两个40多斤的提包放好之后,又敏捷地帮助旁边的一位大娘整理好行李,又倒了两杯开水,才坐到座位上。‘大伯,您的身体可真好!’我说,‘哪像60岁的人!’‘嘿,你可不知道,小时候我可是有名的病秧子,二十好几体重才82斤。’王大伯笑着说。‘真的?’‘可不是吗?’于是,王大伯说起了他的以前。原来,小时候他兄弟姐妹共8人,穷得吃上顿没下顿,饿得8个最后只剩他这一根独苗……。‘后来您怎变得这样壮呢?’听完王大伯的回忆后我好奇地问。‘锻炼呗!’……”

例2:《故乡》“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这少年便是闰土。’……他后来还托他父亲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再没有见面。”“例1”:从王大伯说起他的以前到“一根独苗”,即是插入部分。这部分通过回忆以前贫穷的生活起着对比衬托作用,更鲜明地赞美了今天生活的幸福。“例2”:插入的是“我”与闰土的童年时期的生活,着重刻画了闰土的童年形象,对以后事件的发展,尤其对成年闰土形象刻画起着重要作用。

7.补叙法

在文章叙述过程中,对人物、事物或情况作某些解释或说明。是中心事件的补充成分。它对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也起着积极作用,是锦上添花。

例1:《穷光蛋》“邻居大伯姓李,因人口多,前些年穷得够戗,人们都管他叫穷光蛋。……这几年李大伯日子可好过了,盖起了五间大房,3个儿子上班的上班,搞副业的搞副业,小儿子还上了大学。他家里,粮食满囤,家具满屋,六畜兴旺,鸡鸭满架,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人们也不管他叫穷光蛋。……穷光蛋的故事讲完了。唉,别忙,差点忘了,听说李大伯经营有方,富了不忘国家,成了个体户纳税模范呢,过几天就到省城开会了。……”

例2;《藤野先生》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叫我了。到了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实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他问。”“例1”通过补叙使李大伯的形象更加丰满,不但在经济上好转,而且是守法楷模,补充了他富了不忘国家,遵纪守法的高尚品质。“例2”从“见他坐在头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之间”到“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中间的一段话的补叙是对藤野先生坐在头骨间的补充说明,说明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医学上造诣之深,使藤野先生的形象更为丰满。

8.平叙法

是对于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发展过程的叙述方法。有的人也把此法叫分叙法。此法常用于长篇作品中,便于叙述错综复杂的人物、事件,展开紧张斗争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平叙可先叙述一件事,再叙述另一件事。但也可以交叉使用。不论怎样平叙,都应强调时间概念,在平叙起句的时候需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且说”、“与此同时”、“这时”等词语加以说明交待。否则使读者摸不着头脑,线索凌乱。

如《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樊哙闯宴”的情节:一方面叙述项羽的谋士范增设计召项庄“拔剑起舞”而项伯“亦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另一方面叙述张良召樊哙“带剑拥盾”而入,“目视项王”,保护刘邦。这样分叙使情节达到高潮。人物对比鲜明,两个谋士,范增激烈刚直,张良大智柔韧;两个武士,项庄忠勇无谋,樊哙粗豪能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四、浓妆淡抹总相宜

1.肖像描写法

是人物描写中的一种,是对人物外形特征的描写。包括对一个人的服装、打扮、相貌、身材、体态等方面的描写。

肖像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起着辅助配合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富于立体感,更丰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1:《最后一课》“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在发奖的日子里才穿戴。”

例2:《刘大嫂》“…短头发,椭圆脸,大眼睛,中挑个儿,说话像爆豆,走路像阵风。总爱穿一身土布蓝的衣服,整洁,干净。……。”“例1”写的是服饰的变化,在后文中点明了“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这样描写,使一位炽烈地热爱祖国的老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了。

通过“例2”描写可看出刘嫂的性格是急性子,干练、整洁、心地善良而实在,泼辣能干有鲜明特色的人物形象。

2.语言描写法

是指对作品人物语言的描写,也叫对话描写。通过人物语言的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当然对话描写不应写套话和废话。

对话描写的语言要真实,符合人物性格及生活经历、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否则会闹出笑话。

通过下一段对话,杨二嫂的口气、神态、油嘴滑舌、贪小便宜的小市民性格被展示得活灵活现。

例:《故乡》‘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我愕然了。‘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我愈加愕然了。……‘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哪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我并没有问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台大轿,还说不阔?什么都瞒不过我。’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地站着。‘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3.行动描写法

是刻画人物的最基本手段。是通过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主体化的重要方法。

例1:《药》……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接了两下……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老栓还踌躇着。

例2:《范进中举》“…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例1”通过“抖”、“按了两下”、“不敢去接”》“踌躇着”等行动描写,使华老栓的善良、懦弱、谨慎、愚昧性格跃然纸上。“例2”这个小动作描写精微极了,把胡屠户这个前居后恭,趋炎附势的市侩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行动描写要提炼加工,要有选择,要考虑到它要表现的人物性格,符合生活逻辑,要符合人物地位。

4.心理描写法

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精神世界的直接揭示。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直接描写,是直接写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思想活动。

例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地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料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有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与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去。

例2:《祝福》“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得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反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不错。”“例1”的心理描写,生动刻划出鲁达勇武刚直,嫉恶如仇性格,又点出他粗中有细,机警的性格,用三拳相对比衬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例2”是人物内心独白,是心理描写中的一种,通过独白写出他的思想活动,这段独白深刻地表达了“我”对黑暗旧社会的愤慨和对祥林嫂悲苦命运的同情,另外还可以通过梦境、幻觉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一例。

心理描写注意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要写得自然,恰到好处。

5.细节描写法

就是对那些看似平常,却有深刻意义的生活细节进行细致的描绘。其对象可包括人物、事件、景物等。细节是人物个性的鲜明反应,进行细节描写,能深刻地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例1:《儒林外史》“…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家人都来忙乱着问……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知道你的心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根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了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例2:《梁生宝买稻种》“…他打着饱嗝儿,取下棉袄口袋上的别针,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一层写过字的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人民币来,拿出一张五分票,付了面汤钱。”“例1”是对地主老财严监生临死前的细节描写,这个吝啬鬼临死时呼吸艰难,已不能说话,然而为了油盏里点着两根灯草,竟伸着两个指头熬了三天不肯断气。只有他的小老婆最了解他的心理,挑掉一根灯草,他才断气死去,这种细节描写,深刻揭示了严监生的吝啬本性,一付守财奴的嘴脸,鞭挞了他们卑鄙的灵魂。

6.侧面描写法

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环境的描写间接地衬托所写的人物叫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指描写角度而言,是正面描写的对应及补充。特别是对难于正面描写的事物,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及效果。

例1:《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稍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例2:《故事大王杨详》“别人都说杨详是讲故事的能手,可是大家谁也未亲自听过。故事会开始了,是选故事大王,这时轮到杨详,只见他走上讲台,朗声讲起故事来:诸位,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武林故事,名叫‘铁沙掌怒击洋人’,接着便口似悬河,有声有色地讲起来。这时,只见张明瞪大眼睛,小亮歪着头,李红托着下巴,会场里静得出奇,连掉一根针的声音都听得出。好像用一条封条封住了嘴似的,全被杨详的故事吸引住了……”“例1”是典型的侧面描写,传说中的罗敷是非常美丽的,从正面描写很难勾画,但从侧面间接描写,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贪看罗敷的种种表现,写出她极其出众的美貌,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收到极大的艺术效果。“例2”表述杨详讲故事的生动,但没从正面去刻画,而是从听者神志和会场肃静程度去描写,收到了比正面描写还好的效果。

关于人物描写方法很多,但在实际写作中在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采取哪一种人物描写方法好呢?是要根据主题、内容、题材和体裁需要来决定。哪种效果好,就选择哪一种,不能千篇一律。

7.自然环境描写法

是对于人物活动或事件展开时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指自然景物描写有时也涉及人物住室陈设等。自然环境描写能展示生活画面,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成功的景物描写总是据文章中心需要而写,总是密切联系文章中人物思想行动来展开的,与文章的思想内容谐调一致,浑然一体。

例1:《药》“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处处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丝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例2:《苍松志》“这时候,太阳出来了。那火红的阳光把满山遍野照射成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老场长转过山角,爬上山坡。在山坡上面站直了身子,那火红的阳光,映照着他那高大的身躯。他的背后,高高地耸立着一颗粗大的苍松,这苍松的年代已经很老了,可是,它的躯干却还是那么挺拔,强劲,枝叶还是那么葱笼,茂盛。这松树,又使我想起‘不老松’这名字来。”“例1”描写的是一幅凝固阴冷的荒郊图,这样的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华大妈和夏瑜母亲悲伤凄凉的心情,使景与人的气氛溶合在一起,突出夏瑜死的冷寂这个主题。“例2”对阳光、苍松的描写,写出了阳光的灿烂,苍松的挺拔,起着烘托老场长的性格特征作用。

初学者切忌美丽词句爱不释手,以至在描写中产生画蛇添足的现象。

8.社会环境描写描写法

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描写,它包括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特定地区、场景的社会关系、人物活动及风俗习惯。有益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乡土特色。

下面这段极其成功的社会描写,富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乡镇酒店的再现,为本文主人公孔乙己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社会环境,为刻画孔乙己的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它交待特定时代——晚清,特定地区——鲁镇,特殊风俗——喝黄酒,使读者对晚清时代鲁镇的环境特点,增加了真实性的了解,为孔乙己出场做好了铺垫。并通过掌柜、佃客、小伙计三组对立关系,写出了当时等级森严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同时孔乙己的“笑料”地位预示了他悲剧命运。

例:《孔乙己》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形大柜,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倘若多花一文,便可以买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道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我从此便整天地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9.场面描写法

是指对在一定时间和环境内各类人物进行活动所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描写起来比较复杂。主要描写人物活动,场面环境。即要有全面的鸟瞰,又要有个别角落特写等,但不要泛泛描写,要抓住特点。

例1:《保卫延安》“山头上的沟里,到处都是步兵、炮兵、骑兵,步兵在山沟行进,脚步声沙沙地响,战士们低声传递命令:‘跟上不要跑,大步跟上!’炮兵部队上山的时候;驮炮骡子哼哧哼哧喘气,炮兵战士们,用手推着炮筒,给牲口使劲。一队队骑兵侦察员和三五成群的骑兵通讯员,从部队行列边的河槽里跑过去,马蹄咯咯咯地响着,马蹄下溅出的火星,吸引着步兵战士的注意力。……一股股的部队,都是按着统一的号令向自己的目的地走着。这真像一盘棋,随着棋子的走动,棋势仿佛变幻莫测,其实它是有规律的。”

例2:《包身工》旧历4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正被人吆喝着起身了,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拆铺了!起来!’接着,又下命令似的高叫:‘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7尺阔,12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的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为‘猪猡’的人,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着水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的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咳嗽。“例1”即是行军场面描写,主要描写步兵、骑兵、炮兵在大战之前的行军情形和紧张的气氛,既有全局的描写,又有步兵炮兵骑兵的分类描写,最后又站在全局进行总体刻画,行军部队是急而有序,纪律严明,号令统一的部队,是保卫延安、粉碎蒋介石美梦的战斗的有力保证。“例2”第一自然段是描写前的介绍,明确交待时间、地点以及特定场面发生的原因。“例2”第二自然段包身工起床这个镜头的整体概括,有环境描写也有人物活动,但这只是一般概述。“例2”第三自然段呈特写镜头:一是几个包身工下楼;二是水龙头旁洗脸;三是“芦柴棒”烧火。

整个场面描写,有客观场景,有人物活动,有全局概括,有特写镜头,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与国内买办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和虐待中国工人的暴行,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10.白描法

是描写方法的一种,就是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用质朴、简略的笔法勾勒出它的形象,是借用中国国画的传统技法而得名。

下面例子用简练的几笔,把藤野先生外貌勾勒出来,十分传神。藤野先生朴实、平易近人、严肃认真的品格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例:《藤野先生》“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扶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又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11.细描法

它是描写方法之一,是用极细腻的笔法,对描写对象精雕细刻。它类似国画中的工笔技法,要一笔笔从各方面、各个角度进行刻画,它要设喻,尽力地修饰和形容。

下面的例子对海潮的细描,写得绘声绘色。运用生动恰当的比喻从远景、近景、形状、速度、声响、色彩各个角度进行细微地刻画,使海潮的形象鲜明、生动、气势浩荡。

例:《不尽巨涛滚滚来》大海又涨潮了。……那一夜风雨,把这蕴藏着无限生命和力量的大海激怒了。现在,它正以深沉、辽阔、巨大无比的威力,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呼啸,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波浪。……那波浪,从水平交界的地方,从烟波浩渺的天际,飞速地奔腾着,追逐着,向着岩边涌来,不断地涌来。开始的时候,它似乎还很微小,像一条纤细柔软的白练,在碧蓝的海面上滚动着,但是,它越来越大,越涌越高。到接近岩边时,就突然变得像一座座山峰似的,笔直地站立起来,向着那岩边的礁石。恶狠狠地猛扑过去,接着就发出了一声沉雷般的巨响,炸开了烁然万里银花,迸出一团如烟似雾似的水珠。当这白蒙蒙的水珠还未消失的时候,那第二道,第三道山峰也似的浪涛,又一个紧跟一个汹涌地奔腾过来,于是,那沉雷般的轰鸣,又一个接着一个地响起来。

12.反衬法

就是景物描写的色彩、情调和人物心理活动恰恰相反,以求得相反相成的效果,这种写法往往比直接渲染效果更好。

思乡之情是愁苦的,正面直接描写应是雨声嘀嘀,乌云盖日等自然环境或者如元代马致远《天净沙》中场景描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而诗人李白在诗中反其道而写,“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美好月夜作为反衬,使思乡之情表现得更深刻,更含蓄。

五、春蚕到死丝方尽

1.因人抒情法

通过对特定人物的勾画,以抒发感情,也就是说抓住人物的某些具有感情特征的行动、语言、神态等细节把作者感情抒发出来,或把人物的内在感情揭示出来。

如下例通过这件事的描述,写出三个人的感情。一是老大娘救护志愿军战士的感情,当志愿军战士没烟抽时向“我”要烟给他。二是志愿军战士的感情,当他急需烟抽时,大娘送他烟,但他感情变化表现为先“眼睛亮了亮”,后又“黯淡下去”,又推手连说:“不行,不行”,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在战争中艰苦生活的同情,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三是“我”的感情,送烟给大娘,和对战士关切的心情,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

例:《平常人》“朝鲜的住屋,进门就是铺地炕,铺着席子,厨房在旁屋,特别洼,烧水做饭,热气通进地炕,烧得挺暖。我们脱了鞋进去。朝鲜老大娘也跟进来,跪着坐在那志愿军面前,掏出刚从我这要去的烟递给他。那战士的眼亮了亮,又暗淡下去,推着对方的手说:‘不行,不行,怎能让你破费钱买烟给我抽?’”

2.因事抒情法

是以事件发生、发展为材料,通过作者记叙事件经过,来抒发作者自己与事件中的人物感情,叫因事抒情法。

作者在文中写“我”和闰土见面的情景,想不到童年的朋友,竟当面喊起“老爷”来,作者就这句话及自己感情上掀起的风暴抒发出来,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农民挚爱和与人民结合的伟大感情。

例:《故乡》他站住了,脸上出现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咀看,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3.因物抒情法

状写某种物件来抒发感情叫因物抒情,或叫托物言志。

例1:《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例2:《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到死丝方尽。’这诗句是蚕的一生生动的写照。……你看这小小的蚕儿,难道不是世界上一宝吗?……而它们却只是默默无闻的辛苦一辈子,并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人类做出出色的贡献。”“例1”是于谦在《石灰吟》中借石灰烧炼过程的描述,以石灰为状写的对象,抒发了自己为国家甚至牺牲自己都甘心情愿的爱国之情。

而“例2”说明了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并以极大的热情赞美了蚕的奉献精神,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

4.借景抒情法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叫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的关键是以抒情占主导地位。

抒情要抒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要精炼形象,富于感情色彩,创造一种优美意境。要自然、含蓄,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显示文章的感情基调。

例1:《岳阳楼记》……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雾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例1”是描写洞庭湖的景色,但景色的描写依照特定的感情进行描写。如一段在“忧馋畏讥”感极而悲的情感的规定下只有写出了“霪雨”、“阴风”、“浊浪”、“薄暮”之景,才能抒发感极而悲的情感。二是在春和景明之下使人心旷神怡,可以宠辱皆忘,在喜气洋洋的情感规定下才能写出“春和景明”、“上下天光”、“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之美景。

例2:《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例2”这首词,以“桔藤”、“瘦马”、“西风”、“古道”、“夕阳”等景物勾画一幅惨淡的风景画中流露出“断肠人”的愁苦之感。

5.叙事抒情法

就是通过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叙述语言来抒发情感。

例:《为了忘却的记念》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23人,已于2月7日夜或8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10弹。原来如此!……

上面两段是运用叙事抒情法的典型例子。可分为两层。第一段第一层中“天气愈冷了”、“有被褥不”、“洋铁碗可曾收到”的事儿,渗透对狱中战友的体贴入微,丝丝挂念之情。第二层又揭露敌人的残暴、卑鄙。

第二段只用4个字,一个感叹号,一个省略号,却饱含作者对敌人卑鄙、凶残的暴行引起的极大震惊和愤怒。

这样的叙述抒情和不加具体叙述相比,具有真实性、感人性,更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6.议论抒情法

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在议论中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它与一般议论不一样,不需要交代论据,也不进行论证,只是用一个判断来作为抒情工具而已。

例1:《记念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段文字在议论的同时就抒发了强烈的感情:由极度的悲愤转向热烈的期待——期待着觉醒,烧起熊熊的革命烈火。议论抒情常说某种道理,但更多的是强烈的感情震撼读者,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当然议论抒情法也应以具体充分描述为基础,然后再议论抒情。

例2:《记念刘和珍君》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了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之列……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执政府有令,说他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他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由上例可见,一般抒情都离不开具体、充分的描述这个基础。第一层是描述“惨象”,第二层是作者对敌人的奸诈、残暴的愤怒,对遇害者的无比同情和悼念。

7.描写抒情法

就是通过描写人、事、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作者的感情色彩均在文字中流露出来,溢于言表。有的在描写中抒情,有的在具体描写后抒情,但总的说是以抒发作者情感为主旨。

例1:《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描写了一幅秋夜寒江图:远有残月、霜花、古寺;近有惊乌、枫林、渔火。一叶孤舟和不眠的游子。渲染了一个“愁”字,“愁”字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例2:《荔枝蜜》……(广东)从前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那蜜蜂忘记早晚,有时趁着月色还采花酿蜜。……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很有限。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一点点蜜,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数,自己就悄悄地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上例节选五段,其中第一、二段是具体描写,第四段是对话,第三段和第五段是抒情。以描写为基础才能使抒情抒发更充分。如果没有一、二段的具体描写,对话就不会使读者获得深刻印象:蜜蜂的生命如此短促,但终日辛劳,酿蜜很多却吃的有限。从不争,不计较,连死都死在外面,默默无闻、在这样描写的基础上,读者印象深刻,赞美之感油然升腾,对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有深刻的理解。

六、论证的技巧

1.议论法

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问题,现象总是有一些看法和想法。认为它们是真的或是假的,是善的或是恶的,是美的或是丑的。是应予褒扬、肯定或是贬斥、否定的。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概括,阐明自己的观点。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的表现方法叫议论。简言之就是分析问题、论述道理、阐述看法。完整的议论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这样三个要素。

论点必须是一个判断。典型的判断的形式是“×样××”或“×不是××”。但在实际中论点往往不以典型判断形式出现,常是灵活多样的,只要含有判断意味的,是作者的观点或看法的,一般是论点,反之,则不是。如“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努力学习,刻苦攻关”等。

论据则一是事实二是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常见有三种形式:(1)摆事实;(2)讲道理;(3)摆事实讲道理。

论证的方法很多,但主要有两种,一是归纳推理,二是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就是归纳许多有内在联系的事实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结论,也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过程。用道理做论据。但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必须正确,否则就导致错误的结论。

例1:《为人民服务》“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论你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上例用李鼎铭先生提的“精兵简政”的意见作为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论点。

例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管理制度上,当然要特别注意加强责任制。现在,各地的企业事业单位中,党和国家的各级机关中,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无人负责。名曰集体负责,实际上等于无人负责。一项工作布置之后,落实了没有,无人过问,结果好坏,谁也不管。所以急需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列宁说过:‘借口集体领导而无人负责是最危险的祸害。’这种祸害无论如何要不顾一切地尽量迅速地予以根除。

上段文字引用列宁的两句话作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当前要特别注意加强责任制”这一论点。

2.对比法

就是通过有关的论据或论点进行对比,阐明某一论点正确与否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是论证问题的传统方法。它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对比,进行对比论证,阐明论点的正确与否。

如下例用对待“思想斗争”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进而证明反对自由主义,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的论点的正确性。

例:《反对自由主义》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

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使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又如《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部分把”两种互相对立态度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进行对照论证。这样对比使正反事物在对照中明辨是非,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3.类比法

是一种类同或类似的事物之间的比较论证方法。是一种从个别到个别,用一个对象证明另一个对象的论证方法。类比法的类比事物必须类同或类似,并在本质上有相同之处。类比事物中的一种必有一方面的性质特点是人们所熟知的,理解的。

如下例中讲到的托洛茨基匪帮早为人知,他们的反革命面目,手段及目的,人们早已了解。用“四人帮”与托洛茨基匪帮的历史对比,使人们更清楚“四人帮”的反革命面目了。

例:《列宁病重期间,托洛茨基派的反党活动》“回顾苏联托洛茨基派1923年这一年反党篡权活动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王张江姚‘四人帮’1976年,在我国进行的篡党夺权的活动,在很多方面就是托洛茨基匪帮的故伎重演。在本质上,‘四人帮’和托洛茨基匪帮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是穷凶极恶的野心家,祸国殃民的害人虫,不择手段的阴谋家,彻头彻尾的反革命。这两个黑帮在共产党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伟大领袖逝世前后,走的是同样的阴谋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道路,遭到的也是同样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