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未解之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15:55:26

点击下载

作者:《大自然末解之谜》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自然未解之谜

大自然未解之谜试读:

前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地球上,它是由大自然组成的充满神秘且未知的世界。它有趣而复杂,它奇异且多姿,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展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传奇世界,且提供给我们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领域。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在不断的思索、探索、揭示和解释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完善、提高认识、增长智慧,从而不断得以启示和进步,从而推动这个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运行。

我们可爱的祖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了解和认知大自然,走进大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为满足人们此种不断进取、求索的需要,不断迎合人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思想的需要,引导人们从现在尚未探明的或尚未认识的事物中寻求点点线索、思路和灵感,由成此书。本书在大量的资料中为读者提供了部分关于宇宙、关于动植物、关于自然现象的精华叙述,融科学、有趣、知识、新奇为一体,从而奉献给读者大自然无处不在且令人叹为观止的谜题。

这里你会了解到茫茫宇宙的神奇,例如月亮的潮汐;

你会接触到千奇百怪的植物,例如“会说话”的树,霸王花,植物有情绪么等等谜题;

你会了解到花样繁多且各怀绝技的动物,也许它们所具备的技能连人类自身都自愧不如;

你还会知晓光怪陆离的自然现象,关于恐怖的雪崩、关于火山爆发、关于海上的流浪汉——冰山;

……

所有的这些,等你阅读完毕,在饱受知识的滋养之外,不禁会感慨人类的渺小,感慨自然界的博大与神奇。

种种引人入胜且回味无穷的奇观奇事牵连着无数个已解或未解的谜题,引来无穷尽的思考和幻想之后,将驱使读者不停地追寻与探索。

而需要强调的是,在此之外,一种人文的精神也应该获取——那就是自然是有意识的,自然给予我们的已经很多,我们人类应该同等众生,尊重一树一花一个生灵,平等地对待地球上的一切生灵,这才是之为人类最本真的作为所在。

让我们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在共同发展中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无生命篇

江河湖海,风雨雷电,泥石流火山爆发,所有这些自然现象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千世界。在多姿多彩的自然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我们未知的谜团?走进叙述,探索未知,揭示谜题。

圣泉救人

在法国比利牛斯山脉中有一个名叫劳狄斯小集镇。集镇附近遍布岩洞,其中一个岩洞后有一道泉水,飞珠溅玉,终年不息,这就是闻名全球的神秘的“圣泉”。

圣泉是怎样为世人所知的呢?这里还有一段以假当真的民间传说。1858年,有个名叫玛莉·伯纳·索毕拉斯的女孩进入劳狄斯一个岩洞里玩耍,忽然圣母玛利亚在她面前显圣,告诉她洞后有一眼清泉,并指引她前往洗一下手和脸。最后,圣母叫她转比利牛斯山告牧师们在那里盖一座教堂,言罢倏然不见。就这样,泉水被涂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而那个女孩呢?据说在她以75岁的高龄去世时即以圣伯纳娣的名字跻身于圣徒之列了。

这一传说自然是无稽之谈,然而100多年来,前来圣泉求医祈福的人却络绎不绝。它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穆斯林圣地麦加、天主教中心罗马和伊斯兰教、犹太教及基督教的发祥地耶路撒冷。据统计,每年约有430万人去劳狄斯,其中不少人是身患沉疴,甚至是病入膏肓已被现代医学宣判“死刑”的病人。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这儿,仅在圣泉的水池内洗个澡,便能病情减轻,有的竟是不药而愈!

有个意大利青年,名叫维托利奥·密查利,21岁应征入伍不久,发现左腿持续疼痛,于是进凡罗纳医院治疗。活组织检查诊断为一种罕见的癌症,癌细胞已破坏左髋骨部位的骨头和肌肉。该医院便将他转到特兰德军队医院,军医院也无能为力,又将他转至博哥肿瘤中心医院。肿瘤医院对他作了进一步检查,不得不宣告他已无药可救,而且预言他至多只能再活1年。这样就又被送回到特兰德军医院。

在那里,他住了9个半月的院,左半侧从腰部至脚趾打上石膏。X光透视发现其髋骨部继续在恶化,左腿仅由一些软组织束同骨盆相连,看不到一点骨头成分。

1936年5月26日,他在其母亲的陪伴下,经过16小时的艰难旅程到达劳狄斯。第二天便去圣泉沐浴。

圣泉的接待人员很多,他们大都是圣泉使之恢复健康的人们。病愈后自愿一年一度来此充当义务护理员。密查利由几名这样的护理员脱去衣服,光着身子被浸入冰冷的泉水中,但打着石膏的部位却未浸着,只是用泉水进行冲淋。奇迹出现了,打这以后,密查利开始有了饥饿感,而且胃口之好是数月来所未有过的。从圣泉归家后仅数星期,他突然产生了从病塌上起身行走的强烈欲望,而且果真拖着那条打着石膏的左腿从屋子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此后几个星期内,他继续在屋子里来回走动,体重也增加了。到了年底,疼痛感竟全部消失。

1964年2月18日,医生们为他除去左腿上的石膏,并再次进行X光透视。当放射科医生将片子送来后,医生们还以为片子拿错了,因为片子上明白显示出那已完全损坏的骨盆组织和骨头竟然出人意外地再生!4月,密查利已能行动自如,参加半日制工作,不久便在一家羊毛加工厂就业。这一病例,现代医学尚无法解释。1971年6月,法国《矫形术外科杂志》对此作了报道。而今,密查利已结婚,并当上了一名建筑工人。

像这样的病例并非个别。据报道,在124年中,为医学界所承认的这样的医疗奇迹就达64例。这64例均经过设在劳狄斯的国际医学委员会严格审定。该机构由来自世界10个国家的30名医学专家组成,各个专家均是某个专科的权威。

科学家们当然不会相信“圣母降恩赐福”这一荒诞之说,法国著名生物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艾列克赛·卡罗尔博士认为,这是心理过程和器官过程间的联结,使一些原属不治之症得以痊愈,因为去劳狄斯的病人大都是虔诚的宗教徒。有的医学家则认为,很可能有些病症并非是不治之症,纯粹是误诊罢了,故而在圣泉沐浴后便不药而愈了。不过这一怀疑似乎论据不足,因为病人的先前病史和诊断均曾经过严格的核实,涉及数百名医生、医学研究人员,往往历时数年之久呢。

那么,圣泉这种“起死回生”的奥秘究竟何在呢?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人们一定能剥去圣泉的扑朔迷离的宗教外衣,揭示它的本质,从而解开这个谜。

死亡迷雾

1986年8月21日下午9点半钟,非洲西部的喀麦隆,在静止的莱俄斯湖水下屏息了约1000年之久的死亡气体突然喷入大气,这种有毒的气体在湖上连连发生爆响,毒气借助于风散播到周围的村庄。

毒气弥漫着约3英里(1英里合1.6093千米)范围内的许多村庄,人们拼命地奔跑,试图从毒气中解脱出来。难以忍受的酷热使得许多人脱掉了自己的衣服,还有一些人在静静的睡眠中或在餐桌上窒息而死。

惨不忍睹的打击发生后的6天里,数百名烧伤的幸存者在等待着援救,1700多人死于这场灾难。一个有1300多人的村子里,仅有4人幸存下来。

这是一宗罕见的地质事件,但是与湖有关的神秘的窒息症,过去曾有过报道。

与莱俄斯湖位于同一个大山脉,而距离该湖60英里的莫莱恩湖,也发生过一次类似的奇怪事件。在对莱俄斯湖事件进行了研究之后,一组美国科学家认为,这场灾难可能是由于滑坡或者地球的轻微震动而引起的。他们还认为,释放出来的主要气体喀麦隆风光可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本身是无毒的,它使人窒息而死的原因是它降低了空气中氧的含量。

喀麦隆的湖泊看起来与世界上其他熄灭火山顶陷穴里形成的湖并无两样。火山口形成的湖通常很深,大约300英尺(1英尺合0.3048米)以上,由于年长日久,湖底逐渐聚集了厚厚的沉积物,使有机物质逐渐腐烂。“当水藻和微生物体死了以后,”纽约州立大学的地质学家托马斯·多诺尼解释道,“它们的残余物最终掉到了湖底或者海洋底部,并且在那里开始腐烂,在腐烂分解的过程中,它们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恐怖气体

在二氧化碳气体逐渐生成的过程中,它暂时地溶解在水中,或者寄居在岩石空隙里,受限于水的压力之下,这与一瓶苏打水中的气体很相像。当压力减少时(可能是因为热迫使气体上升),气体就立即释放出来。

二氧化碳与泉水、苏打汽水、香槟酒和其他碳化液体里起泡的气体是同一物质。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因而它紧紧地依附在地面上,慢慢地扩散开来。这就是它为什么只对莱俄斯湖周围的山谷里的人造成危害。

1984年莫莱恩毒气事件发生后,科学家们从湖底取出了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样,所受压力很大,以致呈现浑浊状,类似于苏打汽水那样起泡。虽然二氧化碳可能是莱俄斯湖事件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别的气体也造成了危害。

但科学家们认为,可能在莱俄斯湖灾难中含有另一种更加危险的气体:硫化氢。

所有的火山岩浆里都含有二氧化碳和硫化氢。这种气体闻起来像臭鸡蛋味。平常,从岩石断层中,裂缝中和地球的温泉中溢出的化合物是无害的;但是,随着岩浆上升到地球的表面,溶解在岩浆中的气体形成了气泡向上喷发。科学家们认为,在莱俄斯湖底的淤泥中含有硫化氢以及二氧化碳气体。

但是,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这些气体从湖底突然喷发呢?

按照多诺尼的解释,火山的热量可能已使得湖底的水温逐渐上升,引起了湖水的突然激荡。他认为,湖水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保持平静是因为有密度层理。“在一些湖中,因为温度较高的水较之温度较低的水密度小,因而形成了层次,”他解释道,“在世界的温度范围内,寒冷的天气和风暴帮助湖水和池水每天至少激荡一次,对水的各温度层起到搅拌作用,使水温趋于一致,并频繁地释放出集聚在湖底的气体。”

但是深湖由于其特殊的形状,使湖水保持平静或者激荡进行得不彻底。莱俄斯湖位于赤道附近,其表面温度在一年四季里变化很小,湖底的气体不能释放出来,年复一年,越来越多的气体就驻留在湖底的沉积物中,湖水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直至其极限,只要受到某些激荡震动,就引发了气体的喷发。

火山放出的二氧化碳在历史上曾多次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公元62年,罗马哲学家西尼卡记述了维苏维尤斯火山上羊群的神秘死亡事件。

二氧化碳云雾有时使得成群的羊窒息而死,但奇怪的是却不伤害牧羊人,这是什么缘故呢?可能是由于比重不同。比重较大的毒雾局限在地面上数英尺的地方,牧羊人的头部相对位置较高,足以保持在使人窒息的气体之上。在冰岛,农场工人被告诫不要让羊过多地在山谷里停留,因为当有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喷发时,地势低矮的山谷里将充满气体。

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着手计算火山湖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和找出监测的方法来,以防止再次发出类似的灾难。另一个解决办法是告诫人们远离那葱翠碧绿的火山口。

奇异的地震云

有人认为,天空中奇异的云影,往往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早在320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这样的看法,例如《隆德县志》就明确记载:“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宛如长蛇,横亘天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

1948年6月27日,日本奈良市的天空,突然出现了一条异常的带状云,好似把天空分成两半。此怪云被当时奈良市的市长健田忠三郎看见了。第三天,日本的福井地区真的发生了7.3级大地震。健田忠三郎把这种“带状”、“草绳状”或“宛如长蛇”的怪云,称为“地震云”,认为“地震云”在天空突然出现后,几天内就会发生地震。

健田忠三郎的论断,得到了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专门从事高空气象学研究的真锅大觉副教授的支持,并试图从理论上给予解释。

1977年,真锅大觉副教授在日本气象学会上发表演说认为,临震前,地球内部集聚起巨大的能量,地热会增高,从而促使近地层气流上升,升到一定高度后,其中水汽冷凝,可以形成一条细长的稻草绳状的“地震云”。

1978年1月,健田忠三郎在奈良市商工会议所五楼礼堂讲话时,突然看到窗外天空中飘动着一条细长的由西南伸向东北方向的红云,他立即停止讲演,向参加会议的大约300多人宣布,那就是“地震云”!云的上浮力量很大,正要突破其他云层。“地震云”有时呈白色,有时呈黑色,这次因为发生在黄昏,所以呈红色,他估计在2~3天内,将发生相当大的地震。

结果第三天在日本东京以南,伊豆群岛的大岛近海发生了7级地震,与健田忠三郎的预测基本相符。

据《地震云》一文介绍,近几年来,我国曾多次发现“地震云”,并得到了印证。例如1978年2月20日6时10分左右,我国地震云秦皇岛港务局一位同志看到秦皇岛市与燕山之间上空,有一条十分明显的细长状云,颜色洁白,像一条索带横跨长空,自北东朝南西方向飘移,他立即拍下此云的照片,从云的形状来看,与日本学者拍摄的“地震云”照片一样。观测到此云的次日,我国果然发生了一次5.4级地震。

自1979年以来,我国的科学工作者曾定时、定点、定方向地连续观测云空,宣称多次拍摄到“地震云”照片,并说已经证明,“地震云”在天空中出现后的几天内,真的发生了地震。

有些科学家对“地震云”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许多假设和论述,有的从震源电磁场理论来进行探讨。他们肯定“地震云”是地震发生的前兆。

但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对“地震云”的论断持怀疑甚至完全否认的态度。他们认为,天空的云彩与地震的发生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所谓“地震云”在天空出现后几天内会发生地震的说法,是牵强附会的解释,只是偶然的巧合,没有必然的规律。所谓“带状”、“草绳状”或“宛如长蛇”的云,都属于正常的气象成因,是大气中变幻无穷的现象,与地震没有对应关系。他们肯定任何云影都不是地震发生的前兆。

真的有“地震云”吗?它是怎样形成的?它是地震发生的前兆吗?这些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无法弄清楚的谜。

达摩面壁石

在闻名中外的河南嵩山少林寺,有块神秘的“达摩面壁石”。它吸引了古今中外许多游客,令人崇敬和遐思。

面壁石的后面有一块石碑,上刻着道光戊申年间萧元吉撰写的碑文《面壁石赞》。这块面壁石、相传是我国佛教禅宗祖师、南天竺僧人达摩,在公元520年来中国后,在崇山五乳峰石室(即后人称为达摩洞)中,面壁修炼9年,以至精灵入石,在石壁上留下了整个人影像。禅宗能达到“精魂入石形影在”的境界,是很难令人相信的。但这块达摩面壁石的存在确是真实的,被视为少林寺面壁石的传世珍宝,岁岁供奉,成为耐人寻思之谜。

据有关资料和实地考察,达摩洞属寒武系石灰岩,白灰色的石灰岩被碳质浸染,形成各种墨色花纹。在这样的石洞中出现一块似人形花纹的天然图像石块,是有可能的。

据《登封县志》记载:“石长3尺有余,白质墨纹,如淡墨画,隐隐一僧背坐石上。”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道:“石白地墨纹酷似应真(罗汉)像。”以上描述与达摩洞的石质颇为一致。

清代姚元之所著《竹叶亭杂记》中说:看面壁石上的影像“远近高低各不同”,“向之后退至五六尺外渐著人形;至丈余俨然一活达摩坐镜中矣。”

古代也有人认为“达摩面壁石”中的影像,是用“螺烟渗石”而成的“石画”。宝石的改色、大理石的彩绘是近代发展起来的新工艺。1000多年前,人们是否已掌握了岩石绘画工艺,让彩墨渗入石内混为一体的技巧,就难说了。

遗憾的是,那块“照石瞻遗像”的达摩面壁石,早在1928年被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时,被焚毁。原石已失,面壁石上的达摩影像究竟如何也就成了千古之谜了。

如今我们在少林寺所看到的,是1980年由人工复制的“面壁石”,这才是用现代大理石彩绘工艺绘制的“石画”。不论是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它们上边的花纹图案,均是由各种元素、矿物、生物遗体浸染而成的。由各种物质汇聚的物体,才能形成鲜艳的、花花绿绿的、欣欣向荣的境界。

“鬼魂战争”

时而在落日的黄昏,时而在浓雾消散,时而在混浊的天际,不少人都曾经见过鬼魂的战争:有时有一个步兵团向他们走过来;有时一个炮兵团走过去;有时出现两军酣战厮杀的场面……这是人们的幻视,还是云层中的折射?这是一个至今尚未揭开的自然之谜。

这位躺在留守医院病床上的兰开夏的士兵,举止上没有任何异常情况,眼神里也没有半点迷糊的迹象。他是刚刚从法国维特里勒弗朗索瓦那儿收下的伤号,伤势并不严重。“大姐,”他对给他包扎的护士说,“您有圣乔治画像或纪念章吗?”“不,我是美以美会教徒。不过……”

他以一种非常平静的口气说,在盟军撤退的时候,他看见圣乔治骑着白马,在维特里勒弗朗索瓦指挥英国人。这次战役发生在1914年8月底。那时候正好是法军与英军第二团撤退的时候。自那以后,菲利斯·坎贝尔小姐亲眼看到大批英国、法国、比利时的伤兵拥至医院,其中还夹杂一些德国兵。但是这样的幻视的故事,她还是第一次听说。莫非是那个士兵胡言乱语?不,因为另一个伤病员证明他的话完全是真的。“他就坐在地上,”菲利斯·坎贝尔小姐追忆说,“坐在他身边的是一个腿部受伤的德国兵。他激动地拉着我,急忙对我说:真的,我们都看见。起先是幕布般的黄雾横在德国人面前。那时候德国人已经到了山顶……当幕雾消失后,我们看见了一个身材高大、一头金发的男子,穿着金质的盔甲,骑着一匹白马,手持长剑,张着嘴,仿佛在喊:‘来吧,孩子们,你们即将看到我将如何来处理这批魔鬼。’这个伤兵又补充道,那时候德国骑兵停止了追击,恐惧地扭转缰绳跑了。”

这两个伤兵确信这是他们亲眼看见的,于是这位21岁的菲利斯·坎贝尔小姐立即向院长达某夫人报告了这件事。

这位夫人没有轻视这件事。她请6个由她管辖的红十字会的护士听取病人们的叙述。据一位亲眼看见他们——1位高级军官、1个神甫、几个比利时兵、法国兵和3个爱尔兰警卫兵说,他们都看见过这位古代的武士。

他们在战场上看到过他的各个侧面。在德国人败退时,他们都看到过那阵黄雾。对法国人来说,这不是圣乔治,而是圣女贞德,她前来拯救他们,她喊道:“前进!”可是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便是大天使圣米赛尔,他在高呼:“胜利了!”

这一则发表在英国报纸上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种种议论。奇怪的是菲利斯·坎贝尔小姐在战后认识了一个德国护士。1914年,这个护士正在波茨坦一家医院内工作,也听到过类似的叙述:那时他们团正要攻打英国人占领后的一个山头,这时一个神奇的巨人跃马扬剑威胁他们,迫使他们折回。

就在这位传奇式的武士出现后的一二天,在法国同一地区的混浊不清的天际,人们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现象。8月28日夜里,一个英国准将和他的战友看到天上出现一道亮光,接着又出现了一些装束奇特的、像要展翅飞翔的人们,身上仿佛裹着下垂的帷幔一般。

在这件事的头一天夜里,亦即在使英军死亡1600人的可怕的卡托战役之后,有一个军官和他的士兵向圣康坦走去,发现途中有一队鬼魂骑兵与他们间隔不远平行地护送着他们。这位不知所措的军官立即派人前去探明此事。待他们走近时,整个护送士兵顿时不见了。

战争弄昏了这些士兵的头脑。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这类神奇的人物出现在空中在各时代的世界史上都有过记载。

塔西特曾经这样写过:“人们看见天边有人喊马叫,刀光剑影……”老普力纳和铁特·利夫也记述过类似的怪事。当法国人还在佩潘勒布雷夫统治的时候,人们也看到过鬼魂之战。18世纪在诺让勒罗特鲁也有过此事。

这样的事例多不胜举……这儿我们来说一件更怪的怪事。这件事在安贝尔·德比利普的《可怕的瞬息即逝的怪事及奇妙的幻视概述》一书中有过记载。这个幻视出现在1577年6月28日汝拉山区的一个名叫圣阿姆的村子里。“大约在太阳落山后一个半小时光景,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看见了,……天边出现了一群人手持剑及匕首,像蜗牛一般迂回走向北方……”

过了片刻,一阵迷雾包围了这些罕见的兵士。当浓雾散去之后,“天边出现了三个武装的勇敢强壮的战士”。他们在酣战,但是没有受伤的样子。停息片刻之后,他们用手往肚子前一贴,表示敬意,于是另一阵浓雾把他们卷走了。

现在再来讲一讲有先兆的幻视。这也是真有其事。这个幻视发生在真事的前十几二十天。情况是这样的:

1574年2月1日到2日夜里。5个乌得勒支警卫兵看见头顶上发生着一场奇怪的战斗。那时两军正在交锋。一军从西北方向开来,另一军从东南方向冲来。一场厮杀开始了,但是突然在一次新的交锋下不见了。这个幻视也消失了,天空留下了一个长绵绵的血迹。

第二天这几个震惊的士兵向上级报告了这件事。乌得勒支地方司法官询问了他们,记下了他们发誓说完全属实的口述。虽然人们查阅了一些占卜书籍,但是谁也不明白这场鬼魂之战的真正含义。

但是在2月23日爆发了流血的莫克之战。由达阿维拉公爵指挥的西班牙军从东北方开来,被纳索的亨利与路易的大军击退。不久,前者又投入战斗,最后取胜。这一切完全与上述的幻视一样,只是偏南100多千米。

与此恰恰相反的是,在英国沃里克发生的埃奇·希尔之战的场面在天空中出现过多次。这次战役阵亡的战士都埋葬在这儿。1642年12月23日半夜12点到1点之间,有些牧羊人、农民和旅行者目睹皇家军被议员党人击败时的情景。皇家军的战旗及对方的战旗都历历在目。这次战斗延续了3小时之久。

后来目睹者们一齐去找凯东地区的审判官伍德先生。后者被说服了,决定在他的邻居牧羊人马夏尔陪同前去上述搏斗地点。出于好奇心,当地的贵人们也跟着去看热闹了。

真是奇怪!第二天夜里,亦即星期天的圣诞夜,两军又在天边出现了,展开了一场搏斗,还伴随着地狱般的响声。

这个夜间的怪事顷刻传到四乡。第二天晚上这儿人山人海,可是什么也没有出现。翌日还是如此。以后是每逢星期六、日就出现酣战的场面,此后又是一片荒凉、寂静的苍穹。

紧接着的那个周末,两军又一次交战。当时在牛津的查理一世得知此消息时十分惊奇,大家都在猜疑。查理一世于是派刘易斯·柯克上校、达德利上尉、温曼上尉与他的3个随从长官前去该地调查。

这些代表不仅亲眼看见了这场格斗,而且还认出了一些将领。在他们中间有2个月前在埃奇·希尔战役中阵亡的爱德蒙·瓦内陛下。

国王的6个代表又回到牛津,叙述了他们所见到的一切。这件事就从此结束。后来在凯东的上空再也没有出现任何战斗的场面。

大约在150年之后,德文杂志《可憎的朋友》发表了一个惊人的报道:“在1785年年初,在乌耶斯特(属于上西西里亚的奥佩伦县的格罗斯特里兹专区)附近,发生了一些使普鲁士和整个法国议论纷纷的怪事。这一年的1月27日下午3点多钟,50来人在田里干活,突然发现1个步兵团排成3行向他们走来,前边2个是戴着红帽子的军官。走到某一点,他们停了下来。第一排士兵举枪向农民们射击,但是没有一点枪声,只有一股浓浓的黑烟从行列中升起。浓烟消失后,人们在步兵们的位置上看到了骑着马的轻骑兵,片刻后,他们也跟着不见了。2月3日早晨8点左右,400个农民在老地方又看见了这些士兵。其中有一个‘英俊的鬼魂’骑马向他们冲来,农民们往后退,看见他停步在穿着各色制服的兵士中间,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看见。同月15日,这一场面又出现在30个人面前。听到这个消息的冯·萨斯将军立即派遣一个支队前去闹事地点。他们刚到那儿,鬼魂战士也出现了。这个支队的指挥官猛刺马向他们冲去,这时一个骑马的军官也立即离开鬼魂的行列,迎支队指挥官走来。双方相互敬礼。但是当普鲁士指挥官询问对方是何人,有何贵干的时候,对方没有回答。当他正要举枪射击时,对方突然不见了。”

应该指出的是这些与“第三种人相遇”的怪事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

1815年6月,在滑铁卢战役后不久,离这个著名的平原东侧100多千米的韦尔维埃的居民们曾看见天边有一个炮兵团列队走过,其中还有一辆炮车破烂不堪,甚至连车轮都快要掉出来了。

这一次是在20年之后,在英国的曼迪斯田野的上空,傍晚5点钟光景,一个团的士兵打这儿经过,骑兵们手持战刀,一会儿是6列行进,—会儿又列成2行出现在宁静的天边。

沃尔特·司各特在他的《魔鬼研究》一书中曾叙述过这样一件事:“一大批士兵在空中行军,他们沿着河边互相碰撞,接着他们消失了,让位于另一队空中士兵。下午我接连去了3次,我发现有2/3人看到过这现象,而另外1/3的人什么也没有看见。那些看到过的人还能描述出这些士兵用枪搏斗场地的长度与宽度以及剑柄与帽子的飘带等东西的模样。”

1871年2月初,一些持枪骑兵在搏斗,马蹄掀起了一场雪暴。这个场面延续了2个小时左右。有两个目睹者向骑兵走去,抄到他们的背后了,但是他们什么也没看见。接着他们又回到其他人身边,这样又重新看了这些战士。此事发生在德法战争期间,地点是波兹南的戈拉兹。可是它与任何人们所知道的战役都对不上号,不过神甫格里莱夫斯基以他的名誉起誓,这次幻视完全属实。

热罗姆·卡丹的叙述又使人们掉进了诗感般的境界。大约在1550年,他正在米兰。城里人在传说着一件怪事:有个天使在空中飞翔,大家都看见了。

这完全属实。这位穿着长裙在天际遨游的人物的形象十分清晰。有一位比较精心的目击者说,它就是圣戈达教堂钟楼上的石刻天使。这种云彩折射现象的确不多见。

过了1个世纪,在维兹莱,居民们也看到了一个奇迹:天上有个巨人挥舞着他的长剑。德斯卡尔长老说,这是教堂钟楼上的圣米赛尔塑像的翻版。

但是人们总不能作如此简单的解释。对于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显得无能为力的人最后只好去求救于教廷。在18世纪,教皇贝诺瓦十四面对着这么多的见证人也不禁兴奋起来。虽然他是更加相信奇迹,但是从自然科学与历史学的发展观点来看,他不能不担忧奇迹的可靠性。为此他规劝他们不要听从那些荒谬的解释。“不过,云层中常常会发生折射现象……”他是这样在他的主教札记里写道。

但是有时候云彩既不折射又不掩饰。又是一件怪事!一个兵团的人马在云彩后边蒸发了……!这绝不是胡言!1915年8月21日早晨,诺福克第五兵团在土耳其北部的西米塔山地不远处行军。这个兵团是属于英国远征兵团,负责夹攻达达尼尔海峡。此时,这个不到400人的兵团正要去和刚刚登陆的澳大利亚的一营人会师。

守卫在附近山头上的新西兰士兵们注视着英国人的举动。那天天气热得不能忍受。除了60高地上空,全是一片蓝色。新西兰士兵从一清早就发现有一片奇雾纹丝不动地悬在空中。此雾是那样浓密,以致于可以反射太阳光。它大约长250米,厚50米。这片浓雾上空约有6~8片大云彩,它们也是从一清早起就挂在天边。

一个名叫赖克哈德的新西兰士兵在附近的另一个山头上也目睹着这一自然景象。那天微风拂拂,可是云彩与浓雾寸步不移,更没有散开。这怎能叫人不奇怪呢?这时英国人列成8行走了过来。“看他们是否敢走进去?”工兵赖克哈德对战友说。“为什么不敢?这又不是使人窒息的气体。”

这时22个新西兰士兵在观察所里密切地注视着诺克福第五兵团的举动。这时英国人毫不迟疑地钻进了浓雾,之后不见了。按理说他们在几分钟后便能走出迷雾层,可是过了10分钟,仍不见他们的踪影。表针不断地在向前走着,可是他们……

此刻我们可以想象那些窥视英国人的新西兰士兵们的神情。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当然英国人在迷雾里休息片刻,躲开别人也未尝不可能,但是他们不能一直呆在那儿呵!第五兵团到哪儿去了?

突然发生了一件难以解释的事:这片浓雾慢慢地向天上升去,它的轮廓十分清晰。60高地上空也顿时清澈起来。什么人也没有!什么东西也没有!四周是一片荒凉。400个英国人全部蒸发了,好像他们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一样!地上是光秃秃的,连一件武器的影子也不见。

这时浓雾钻进了60高地上空的云堆里,向北方飘去。

后来再没有人见到过诺福克第五兵团。这400个于1915年8月攀登土耳其高地的英国人竟然没有一个幸存者!土耳其投降之后,英国调查了很久,毫无结果:连土耳其军方档案中也从未有过1915年8月21日关于任何英国俘虏的记载。

月亮的种种未解之谜

人类很早就发现月亮对地球潮汐能够产生影响,认识到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都与月亮有关,但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这些都是人类无法解开的科学之谜。

今天,人们科学地解释了潮汐现象,也科学地解释了曾经引起古代人惊恐不安的日月食现象。科学的进步甚至使人们能够精密地计算出地球潮汐与浅海海底摩擦引起的地月系统变化地球潮汐示意图——每100年地球自转周期约增加0.00164秒,50亿~100亿年之后地球上的1天将和1月相等。然而,近些年来人们所观察和调查到的一些月球的运行规律与地球上某些现象的神秘联系,虽然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希图进行科学的解释,却至今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根据天文测定,科学家发现每隔18.6年,绕地球运行的月亮将发生周期性的倾斜。非常凑巧的是,科学家通过对树木年轮和历史记录的研究后发现: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以西的大平原每隔18.6年也出现周期性的干旱。研究者追根溯源,断定这种现象不是某种偶然的巧合,而是月球在周期性地影响着大平原的降雨量。人们自然会想到,也许月亮月球18.6年的周期性倾斜引起了类似起潮力的作用。但是通过计算表明,倾斜引起力的变化相当微弱,即使有类似引潮力的作用,也不只会对大平原这样的局部地区产生影响。科学家们从各个角度出发,试图对此作出科学的解释,但至今还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

月亮对地球气候不可思议的影响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某空军基地的科学家在对印度夏天雨季的观测中发现,月亮的运行可以加快或延迟雨季到达印度次大陆的时间。纽约州立大学的几位专家研究了中国北部周期性发生的洪水和干旱,得出的结论是,洪水和干旱的发生与月亮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并指出这个周期是500年。在南美中纬度地区的干旱记录中以及日本上空大气压的观测中,研究人员也证实变化的现象所形成的周期与月相的循环不谋而合。

很早以前,一些科学家曾声称他们测到了包括树木和微生物在内的生物有大约与月相的循环周期相似的电节奏。他们将2个相距5米的电极插入树木的生长层。在温度、湿度、气压及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两电极之间在某段时间里测到了一个奇怪的微弱电压变化。有趣的是,电压的变化在其他时间并不发生,仅仅发生在新月或满月的时间里,也就是说,生物的电节奏遵循月相的变化。

民间传说中,把月亮对植物产生的影响笼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加州大学一位教授对此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一种鸢尾属的植物开花时间与月相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它只在每月中的两段时间内开花,一个时期是从上弦开始到满月前;另一个是从下弦开始到新月前,它在满月和新月时不开花。

科学家对动物的表现受到月相变化的影响也有所发现。在南非,一种海生动物有着不可思议的繁殖后代的表现。这种动物的产卵时间不在白天,也不在任意的夜晚,而是在满月的时间里。当月光透过水面时,它才从洞空里外出产卵,仿佛只有满月的光辉才能赋予它们以新的生命。

月相的变化与地球生物之间的这些奇妙关系是大自然在造物中偶然形成的巧合,还是孕育于某种暂为人们所不知的科学道理,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些科学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不断发出平稳的直流电脉冲,或者说生物自身存在着一个电场。月相的变化会引起大气中电场的变化,因而也会影响到生物自身的电场。而这种解释遭到了各种各样的反驳,但合理的解释月相变化也没有伴随着反驳而出现。

月球留给人们的谜还可举出许多:加拿大渥太华的一家天文台曾经声称,其观测到横过天空的月亮引起了时钟计时的误差;麻省技术研究所的研究揭示,月球的运行引起了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地震爆发。其中有关月相的变化对人们的病理现象和行为的影响,引起了学术界很大的争议。

美伊利诺斯大学一位科学家从研究中发现,人们的某些病理现象伴随着月相的变化而变化。在满月和新月期间,心脏病人的疼痛加剧,发作的次数也明显增加;在满月期间,心脏病发作更易引起出血。另一位科学家则发现,脑病、癫痫患者在新月与满月期间的发作次数也比平时增多,精神病患者在此期间所出现的问题也较平时频繁。

在对一组大学生的行为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在新月和满月期间,一些学生表现得比平时急躁,思想过敏和带有偏见,另一些学生显得比平时行动迟缓,郁郁寡欢;还有一些学生则趋于寝卧不宁,精神紧张。在对美国佛罗里达州某地区50年间发生的大约2000例凶杀案进行调查后,研究者指出:满月周内的凶杀案较其他时间为多。

回转的气旋

气旋是如何产生的呢?在热带海洋洋面的上空,发生桀骜不驯的大风——这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太阳能。许多学者就是这祥认为的。他们认为,这一景象是这样形成的:在飓风的故乡——热带,大量的空气被晒热,洋面上温度可达27~28℃,同时空气中充满了水汽,由此便产生了强大的上升气流。气流强烈上升,水汽凝结,并且释放出潜热。随着这一过程不断发展和加强,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巨大“唧筒”,产生这一“唧筒”的地方形成“漏斗”,大量的湿热空气被吸进这个“漏斗”。这一过程就照此方式扩大,愈来愈扩散开去,在洋面上占据愈来愈大的面积。

我们都看见过,当澡盆里的水从排承孔中排泄时,就会形成水的漩涡。在产生气旋的地方,上升气流也大致与此相类似——空气开始旋转。

巨大的空气“唧筒”继续不断地在工作,愈来愈多的水汽在它那漏斗状的顶端凝结,愈来愈多的潜热也同时被释放出来(美国天文学家们计算过,在一天的过程中,向上升起的水分可能达到百万吨以上——以水汽的形式,靠近地面的空气层不断以这种水汽来充实;凝结时,在10天左右所释放的能量,足够像美国这样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利用600年)。在气旋中心及其附近地区,气压变得不一样了:气旋内气压分布愈向内愈低。而这种急剧的气压变化,也就是不断加强的大风很快变成飓风的原因。在直径300~500千米的空间,最强烈的的大风开始疯狂地旋转起来。在北半球,它们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天文学家们还把热带气旋发展区分为若干个阶段,随着不同阶段的替代,其危险性也不断增长。但这种划分当然也是相对的,因为在现实中,这一过程是连续不断的。

当风速达至17米/秒时,这时的气旋就叫做热带低压。而当气流的速度超过这一界限时,我们面前就会出现热带风暴,而且风力仍然不断增强。最后,飓风就发挥出了它的全部威力。狂风像挣断锁链的恶魔,摧毁着所经道路上的一切东西——这时,它的速度超过30米/秒。如果它不能达及人口密集的区域,如果它只在辽阔的洋面上恣意横行,那就是不幸中之大幸了。

产生巨大热带气旋“机制”的十分普遍的形式就是这样的,在这种自然现象还未完全被认识以前,它仍然是气象科学中一个最复杂的难解之谜。

比如,还未弄清楚,从温带纬度地区撞入热带的冷气团,是以什么方式在这里加入进去的,加入的程度如何。它们被卷进这一过程中,这一点并未引起许多研究者的怀疑。比如,大家都知道,中国和日本的台风,最常发生在东亚季风交替的时候(春季和秋季),在各种不同气团相遇的锋面上。完全有根据这样认为,热带气旋发生在冷热程度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区。

极光和地光

极光,是地球北极和南极特有的自然现象,多出现于高纬度地区。纬度高的国家,如俄罗斯、挪威、加拿大北部平均每年上百次看到极光。

在我国东北地区,有时也可以一睹极光的魅力,20世纪50年代,我国东北边境的漠河和呼玛城一带,就看到几十年少见的极光。这天晚上,只见一团红灿灿的霞光突然腾空而起,眨眼间变成一条瑰丽的弧形光带,从黑龙江上空一直向南延伸,在夜空停留时间达45分钟,把我国东北地区映得一片通红。1959年7月15日,在我国北纬40度以上地区也出现过一次瑰丽的极光,从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2点34分,极光一直在天空。

极光,古时人们就已经注意到。在古代,爱斯基摩人就猜想极光是鬼神引导死者灵魂升入天堂特地点燃的火炬,这当然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对极光的研究,是比较晚的事。因为它主要发生在北极、南极以及周围地区,加上光只能观测,不能收集,所以,在古代是难以进行研究的。极光是怎样形成的呢?极光之源在哪里?一般认为,极光的形成与太阳活动、地球磁场以及高空天气都有关极光系。太阳,是一个庞大的炽热的星球,并不平静,太阳里面不断发生热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太阳活动的结果是向宇宙空间喷射出大量的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像来自太阳的一阵巨风(太阳风),冲进地球外围的大气层。由于地磁场的作用,使它们集中到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上空。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受到这些带电粒子的激发,便产生发光现象,这就是极光。但是,把极光说成是太阳风造成的,并不那么确切。因为太阳风总是在不断地刮,按理说极光也应该不断发生,事实上极光又不是经常发生。这又是为什么?这样说来,极光的形成仍是一个没有研究清楚的问题。

地光,是在地震前的一段时间里发生的闪光现象。例如1975年2月4日,在我国辽宁海域发生7.3级地震。就在这天晚上,海城地区上空弥漫着大雾,能见度很低,公路上的汽车只有打开灯才能勉强行驶。当发生地震时,出现了强烈的地光,使整个天空都变亮了。地光,是地震前的征兆。因此,可以根据地光预报地震。

在我国古代就有地光的记载,但是,没有揭示地光的成因。也是到近代和现代,才对地光进行比较仔细的研究,并提出了多种解释。一种认为地光的产生与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都有关系。地震过程是地球释放能量的过程。由于地球不停地转动,促使地壳中的岩石发生变形。与此同时,岩层也产生出一种反抗变形的力,叫做地应力。随着岩层变形,地应力不断增加,当这些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岩石突然破裂和错动,释放出大量能量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高频波和低频波之分。这些波很可能是形成地光的一个原因。也有学者认为,地壳中的岩石在具有较高电阻率的情况下,地震波会使岩石产生高压电场,从而使空气受激发光。也有人认为,深层地下水的流动,也可能使大地产生电流而引起地光的发生。

黑色闪电

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拉·杰班纳吉从印度河下游(今巴基斯坦拉尔卡那县)的一群土丘中发现这座摩亨约—达罗古城(最大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的遗址。经过发掘后发现,古城确是由于一次大火和特大爆炸而毁灭的。巨大的爆炸力将半径约闪电1千米内的所有建筑物全部摧毁了。从发掘出来的人骨骼的姿势可以看出,在灾难到来前,许多人还安闲地走在街道上。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座城市毁灭呢?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后说是由黑色闪电所引起的。原来,在大气中,由于阳光、宇宙射线和电场的作用,会形成一种化学性能十分活泼的微粒。这种微粒凝成一个又一个核,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球。这种物理化学构成物有“冷”球与“亮”球的区分。所谓“冷”球,它没有光亮,也不放射能量,可以存在较长时间。“冷”球形状像只橄榄球,发暗,不透明,白天才能看到。科学家叫它为“黑色闪电”。所谓“亮”球,呈白色或柠檬色,是一种化学发光构造。它出现时,并不伴随某种雷电,能在空中自由移动,在地面停留,或者沿着奇异的轨迹快速移动,一会儿变暗,一会儿再发光。

远在古代的文献里,就有过黑色闪电的记载。古埃及法老吐特摩斯三世的编年史中记载着:22年冬季的第三个月,早晨6时,空中出现一明亮的火球,缓缓向南移动而去。看到的人都为这惊骇万分。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也不止一次地描写过出现在夜空中的“灿烂辉煌的战车”,印第安人把它叫做“空中的圆筐”,而日本人却称它为“带火的幻影之船”。

1910年9月21日,纽约居民看到一个壮丽的奇景:数以百计的亮球飞越城市上空,历时3小时之久。

1974年6月23日17时45分,苏联天文学家巧尔诺夫在查波罗什城曾看到过黑色闪电。那时候,雷电交加,正下着雨,最先看到的是那种耀眼的线性闪电,紧接着,在茫茫灰色云的背景上舞动着黑色闪电。

在莫斯科地区,前苏联的一位上校,名叫波格丹诺夫,有一天白昼看到过一种深棕色的闪电。这种闪电中间是红色,周围是深棕色光环,像一条蛇在舞动似的,接着变为火红色,刹那间爆炸了。此外,还有一种瘤状或块状黑色闪电附着在树梢、屋顶、金属物表面。如果有什么东西触动了它,会很快变红,“嘭”的一声爆炸。

1984年9月的一个夜晚,在苏联乌德穆尔特国营农场上空,满天星斗的夜空突然明亮起来,一个亮圆球升在空中,不停地翻着筋斗,旋转着慢慢落下。一时间,大地照耀得如同白昼。这个亮球不仅发光,同时还使得半径20千米范围内的所有变压器和输电线路都损坏了。

摩亨约—达罗古城的毁灭之谜终于揭开了。科学家认为,形成黑色闪电的大气条件同时也能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毒化空气。显然,古城的居民先是被这种有毒空气折磨了一阵,接着发生了猛烈的爆炸。同时,大量的黑色闪电也存在着。只要其中有一个发生爆炸,便会产生连锁反应,其他的黑色闪电紧跟着发生爆炸,温度高达15000℃,足足能把石块熔化,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到达地面时,把城市毁灭了。科学家经过计算,摩亨约—达罗发生灾难的前夕,空中大约出现了3000团半径约30厘米的黑色闪电和1000多个化学发光构造。科学家通过模拟试验还表明,黑色闪电发生爆炸遗留下来的彩色小石块和炉渣样的东西,同摩亨约—达罗大火后遗留下来的残迹一样。

地球上,这种黑色闪电并不罕见,据说有文字可查的超过15000起。1983年8月12日,墨西哥萨卡特卡斯天文台第一次拍下了黑色闪电的照片,到目前为止,这类照片已有100多幅。

现在,科学家们已研制出一种化学制剂以及使用这种制剂的装置,可以防止黑色闪电进入人类聚居的地区,以免发生爆炸。

出声岩石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沙漠地带,有一块足足有好几间房子那么大的岩石。在此居住着许多印第安人。每当月夜宁静之际,印第安人就纷纷来到这块巨石周围,点起一堆堆篝火,冲着那块巨石顶礼膜拜。

一堆堆篝火熊熊地燃烧着,卷起一团团滚滚烟雾,不一会儿,就把巨石紧紧地笼罩住了。

这时候,那块巨石慢慢地发出了一阵阵迷人的乐声,忽而委婉动听,就好像一首优美抒情的小夜曲;忽而哀怨低沉,就好像一首低沉的悲歌。巨石周围的印第安人一边顶礼膜拜着,一边如醉如痴地欣赏着这美妙的乐声。

滚滚的浓烟带着这神奇的乐声,飘向了空旷的沙漠,飘向了深邃的夜空。

那么,当地的印第安人为什么要对这块巨石那样顶礼膜拜呢?这块岩石为什么会发出那样动听的乐声呢?这块巨石为什么只有在寂静的月夜,并且只有在滚滚的浓烟笼罩的时候才会发出这优美神奇的乐声呢?这块巨石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在美国的佐治亚洲,也有这样一种会发出声音的岩石,人们管它叫“出声岩石”异常地带。这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岩石,它们不仅能够发出声音,而且发出来的声音就好像一首首美妙的乐曲。

如果人们在这个“出声岩石”异常地带散步,就会发现,磁场在这里失常了,人们甚至连方向也辨认不清。更有意思的是,当人们用小锤轻轻敲打这里的岩石的时候,无论是大岩石,还是小岩石,或者那些小小的碎石片,都会发出一种特别悦耳动听的声音。这奇妙的声音不但音乐纯美,而且音响十分清脆,就好像是从高山流下来的“叮叮咚咚”的清泉一样,令人听起来如痴如醉,妙不可言。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话,人们根本不会想到这声音是靠敲打岩石发出来的。可是,更让人感到纳闷的是,这里的岩石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被敲击出如此悦耳动听的音乐。有人曾经做过一种试验,把这里的岩石搬到别的地方,不管怎么敲打也发不出那种美妙的声音。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地带产生这种奇异的现象呢?这里的岩石为什么在别的地方就发不出那种美妙的音乐呢?科学家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研究和考察,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进行了种种推测和解释。有人说,这是个地磁异常带,存在着某种干扰源,岩石在辐射波的作用下,敲击的时候就会受到谐振,于是就发出了声音。可是,这只是一种推测。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有一个叫做“狄阿尼西亚士的耳朵”的山洞。关于这个山洞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名字叫狄阿尼西亚士的国王,谁要反对他就把谁关在这个山洞里面。看守山洞的狱卒们趴在山洞的顶上,用耳朵就能够监视犯人们的一举一动。因为,犯人之间说什么话,都可以传到狱卒的耳朵里。就这样,狱卒们把偷听到的话告诉那个国王,国王处死了不少犯人。到了后来,犯人们才知道,原来这山洞里到处都有耳朵呀!

这个山洞从洞顶到洞底有40米深,为什么狱卒趴在洞顶就能听见洞里犯人们的说话呢?一直到现在,人们也弄不明白。

看起来,这个“狄阿尼西亚士的耳朵”的山洞和那个奇特的“出声岩石”异常地带之谜一样,只能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团了。

巨大雪块

1968年的春,联邦德国肯普腾城的一位木匠正在一间房屋顶上干活。此时正值阳光明媚,晴空万里的春季。他干了一会儿活后,有些疲倦,于是便伸了个懒腰,在房顶上歇了一会儿。他正准备下房去喝点汽水,万里无云的天空突然落下一大雪块,大雪块长1.8米,直径15厘米,砸在他的头上。这位木匠未叫一声便倒在房顶上死去了。

此外,一天,联邦德国汉堡居杜里斯·库拉特家的房顶也遭到从天上落下的一块雪块的袭击,这块雪块呈椭圆形,长约30厘米。

1974年3月,在英国伦敦郊区贝纳尔,天上落下一块正方形雪块,砸在维尔德·史密斯先生的汽车上。

在雪块现象中,美国一个城市发生的事例更吸引人。这是佐治亚州的一座小城市,名叫“提姆巴尔菲尔”。维拉伯尔特·卡尔兹先生的家坐落在这个小城中的一个角上,平日十分清静。1976年3月7日,卡尔兹先生儿子的女朋友来到未来的公公家中作客,小小的家庭立即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卡尔兹先生乐呵呵地为未来的儿媳妇做了晚餐。三人又说又笑,吃完了晚餐后,便坐在彩色电视机前,观看电视连续剧《600万富翁》。此时,突然发生了一件意料不到的事情。佐治亚州地方报纸事后也详细报道了他们三人的回忆。他们说:“我们正在看电视,突然听到一声巨大的轰鸣,犹似一颗巨型炸弹落在地面上,此后,一团黑糊糊的东西从房顶上落了下来,在屋子中间四下迸开。我们惊得跳了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些暗灰色的雪块,雪块在地上四散开来,溅到旁边两个房间内,我们本能地向上望去,只见房顶出了一个大洞,透过洞口,可以看到,夜空晴朗,风清月高,满天星斗。”

除他们三人的叙述外,佐治亚州地方报纸还找到了另一个证人,即卡尔兹先生的邻居朱尼·布朗先生。雪块落下来的时候,他正站在他家的院子里,因此直接目击了雪块坠落时的情景。他说:“一块很大的雪块突然从空中落下来,撞到卡尔兹先生的屋顶上,发出大炮般的轰鸣。我当时吃了一惊,赶忙四下观看,过了几秒钟,天上又落下一块雪块,掉在公路中央。几分钟后,警察卡尔·胡坦吉尔上士和一群警察赶到了出事现场。大家忙碌着。卡尔兹先生从地上扫起雪块、雪沫,并不时观看着房顶上那直径约有1.5米的窟窿,考虑着怎样修补。警察们则忙着收集雪块样品,他们将雪块放到小桶里,准备带到试验室去化验。卡尔兹先生估计,落下的雪块约有篮球大小。当时在场的人都证实,雪块的颜色为白色,十分松软,用手可以将它压成一团。”

部分雪块样品很快被送到附近的梅肯学院化验室。该院自然科学系主任罗伯尔特·利曼教授带着两个化学系学生,立即对雪块样品进行了化验。与此同时,另一些雪块样品则被送到警察局化验室去化验。不久,科学鉴定公布了,证实这块雪块中没有任何放射性物质。利曼教授补充说:“雪块只不过是一些普通的水凝聚而成的。”

这些雪块是从何处来的?为什么会突然落到地面上?佐治亚州地方报社事后向很多专业研究人员提出上述疑问。经过反复研究,弗吉尼亚大学一位天文学家和国家航空服务机构一位官员一致认为,雪块可能来自飞过此地区上空的一架飞机。利曼教授进一步说:这架飞机的淡水管可能漏了,水从飞机上流下,在天空中冷空气的作用下形成了这个约有4.5~7千克的雪块。

但是,其他科学家却不同意此种解释。气象学家们认为,这个地区上空的气温不会使飞机上流下的水变成这样巨大的雪块。当时该地区夜空晴朗,风清月高,此地居民中不少人当时都在街上,他们中间谁也未看到天空中有任何飞机。加之,在雪块中还发现了一个小石子,对此,气象学家们又提出疑问,倘若是飞机上流出的水形成了雪块,那么,雪块中为什么会有小石子呢?

尽管利曼教授等人对雪块现象的分析难以使人信服,但他们的观点却有几分科学性。因为,确有一些从飞机上流下的水形成雪块落到地面上的事例。譬如,1978年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一架飞机在田纳西州的里伯莱城上空飞行时,淡水管突然坏了,流出了一些水。水在冷空气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个重达11千克的绿色雪球,落到里伯莱城内,引起这个小城市内的居民惶恐不安。该城警察分局的迪比卡尔维尔女士事后说:“绿色雪球落到城市内,成为一个最大的事件,使我们这个宁静的小城市几乎难以承受。雪球落地后迸开,还发出一阵淡淡的清香气味……”

从雪球中发出的这些清香气味是解释雪球的有力根据。于是,美国联邦航空公司的地方官员立即对雪块进行了化验。此后,他们宣布,这个雪球是从这架飞机厕所水管中流出的水形成的。由于将水从水池抽到厕所的抽水机中的绿偏蓝色物质也渗透出来,同水管中漏出的水融合在一起,流到飞机外面。

利曼教授等人的论断在这次雪球现象中虽证明是对的,但他们的观点却不能够解释所有雪球或雪块现象。这不仅由于他们的论断过于简单,而且主要是许多雪块现象发生在世界第一架飞机诞生之前。譬如,航海家卡布坦在一次航海中曾碰到一次雪块从天空中落到海里的事例。他在书中写道:“1860年1月的一天,我们经过了好望角,2天后,我们的船正在海上航行,上午10时,突然下起了暴风雨,风雨交加,为时约1个小时,此后,风向突然变了,东风变成了北风。在这场暴风雨中,我们看到了3道非常亮的闪电,其中1道闪电距我们的船很近。电闪之时,一阵雪块雨噼噼啪啪地向我们的船砸来,持续了约3分钟。雪块不冻手,但却很硬,呈不规则状,且又大小不一,部分雪块约有半块砖头那样大。”

除此之外,1970年库菲菲尔城还遭到一块巨大的雪块的袭击,雪块直径为44厘米,重达7.6千克,引起了科学家们很大的兴趣。

自古至今,雪块或雪球现象一直使科学家们感到迷惑不解。他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科学家甚至怀疑有关雪块细节的报告或记述。但与此同时,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这些雪块是从地球大气层之外的空间落下来的,同彗星和陨石有着某种联系。科学家们回顾了有关雪块方面的记载,认为,在世界第一架飞机诞生之前,雪块现象虽为数不少,且大部分十分奇特,但记述却十分含糊。而最详细最准确的记载则是1973年4月2日,在英国曼彻斯特郊区一条宁静的林阴大道上发生过这种情况。事情是这样的:

一天傍晚,正在曼彻斯特大学进行高等研究工作的理查德·杰里菲斯教授到贝尔东大街,准备买些日用品。大街上静悄悄的,理查德先生正走着,突然看见街道上空出现一道明亮的闪电,很快便消失了。应当指出的是,理查德教授此时还担任一家科研机构的气象观测员。因此,他经常记述一些天文现象。当时,他立即看了一下手表,时间为傍晚7时45分。他仔细回忆了一下闪电时的情况,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道闪电事先无任何预兆,事后也无任何雷声反应。他想了一会儿,琢磨不出来其中的奥秘,于是,只好来到旁边一个小商店内,买了些需要的东西,随后向回家的方向走去。此时,正值8时零3分。刚离开小商店不远,他突然听见一件东西落地的巨大响声,立即发现在前面街道上落下一块东西。

他走上前定神一看,原来是一块雪块,估计有2千克重。理查德教授是科学研究人员,又兼气象观测员,很清楚此时应做些什么。于是,他赶忙上前,将雪块从地上拾起,用自己的外套将它包住,便飞快地跑回家中,把雪块放在厨房内的冰箱里。次日清晨,他取出雪块,用布包好,放入密封的高压锅内,随后搬到汽车上,径直来到他在曼彻斯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内的实验室,开始分析和化验这块雪块,希望能在雪块来源方面得到突破。

在确定一些冰冻物的历史时期中,科学家拥有多种众所周知的测试方法,其中一种便是将冰或雪块切成很薄很薄的冰片,然后用普通反射光和聚光板进行观察,以揭示冰片内的水晶结构。采用上述方法,理查德教授发现,这块雪块由51层雪组成,每层雪之间都有一层薄薄的空气气泡。这表明,这个雪块的结构不是冰块结构,其水晶体又比冰块中的水晶体小,其内部各层又不如冰块中的各层那样有规则。

此外,理查德教授还做了另一种试验。试验表明,这块雪块是云雾水形成的。但是,云中的水为什么和怎样形成雪块的呢?理查德教授考虑许久,最后估计,这块雪块之所以成为这种形状和成为雪块,可能是当时置放于一个密封的容器内,即在容器内形成的。为了证实这个推断和获得一块类似的雪块,理查德教授取来一个气球,把它灌满水,然后将气球吊在冰箱的冰室内。但是,这次试验得到的雪决却与天上落下的雪块根本不同。

于是,理查德教授又重新考虑,雪块是否是从正在天空中飞行的一架飞机上落下来的?他说:“我询问了机场管理人员,他们告诉我,在雪块落下的空域中,曾有2架飞机穿过。但是,在雪块落下来的时候,其中一架飞机已在机场上着落,另一架飞机则在雪块落地后好久才通过此空域的。此后,我又问专业人员,其中一架飞机是否在飞行中遇到了雪块,他们回答说,这是不可能的。”

此时,理查德教授确实无能为力了,他在书中写道:“我们唯一可以告诉人们的是,这种雪块现象既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所有的可能均被排除。倘若您询问这种现象发生的真正原因,那么,我们只好说,现在我们对它只能是一无所知。”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落在理查德教授眼前的雪块同他在此之前9分钟看到的闪电之间是否有一种联系呢?对此问题,英国自然科学家艾里克·卡罗认为它们之间不仅有联系,而且有密切的联系。他从理论上谈到部分闪电的特性。但是,卡罗的理论却未能具体应用于实践,因为依照这种理论,确实可以随便将一些雪块现象解释成同电和空气现象有联系,而其他一些雪块现象却同它们毫无关系。因此,作家罗纳德·维利兹便侧重了解其他教授的意见。他收集了美国很多大学教授们对雪块现象的看法,他说:“一些学院科学家们认为,这种从天空中落下的大块雪块不可能有流星之嫌,这是因为在外空间的条件不可能产生雪块。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认为,尽管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存在着流星同雪的混合物,但是,其中一位天文学家曾提出这样的问题:当这块雪球进入大气层时,一定会产生很高的热,那么,雪块落地后怎能会保持现在这种状况呢?至于弗吉尼亚大学科学家们,他们则认为,雪球现象是一种极其神秘的现象,可以将这种现象和其他类型的现象从有关飞碟的现象中分出来,另归一类。“此前,我们曾谈到利曼教授的估计,他曾认为所有雪块现象全是由于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储水罐或水箱漏水而造成的。这种观点曾作为一种被人接受的观点而广泛用于对雪块的解释。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完全排除这种解释,因为,这种解释若能成立,那么飞机机翼上能产生雪块或冰块的观点也会油然而生。但是,专业人员认为,飞机在几千米以上的高空飞行时,若机翼上产生雪或冰,那么自然会对飞机飞行重量产生危险的影响,因此,现代化飞机现在全装有自动电化雪系统。可以说,目前现代化飞机机翼和机身上完全不可能产生雪块。此外,还有很多雪块现象发生在飞机诞生之前,也可说明雪块同飞机没有什么联系。譬如,19世纪格拉马尔尤曾提出一篇论文,名叫《大气层》。他在文中称,早在古代就发生过从天空中落下雪块的事例,当时那块雪块的规格为5米×2米×2.3米。另在1894年苏格兰的奥尔德也发生了一次雪块事件,那块雪块直径则为6米之多。”

火山爆发

在大量可怕的和不寻常的自然灾害中,火山爆发则是少见的。但它以自己势不可挡的威力、令人望而生畏的场面和惊人的杀伤力,使人类一直大为震惊!

这是印度尼西亚火山(那儿有几百座活火山呢)所带来的灾难:帕潘达扬火山夺去了2000人的生命,加农格—贡奇火山——4000人,克卢德火山——5000人,马拉伊火山——1万人,克拉卡陶火山——3.6万人,塔姆鲍拉火山——9.2万人。这些数字仅仅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所统计的。

为了使您能想象出火山爆发时的巨大威力,有必要看看下列事实:1815年,当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张口”时,整个爪哇马上都能听见它的声音,甚至在加里曼丹、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也都听见了。离该火山有460千米远的苏门答腊海岸,还火山爆发遭受到火山喷射物的“炮击”呢!

1883年,当印度尼西亚的克拉卡陶火山爆发时,地下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气浪,竟环绕地球转了3圈!

克拉卡陶火山爆发的吼声,传到了周围数千千米远的地方;海水先是打着漩儿迅速退离海岸,然后又以排山倒海之势猛冲上岸来!因海底爆炸而掀起的滚滚巨浪,冲过太平洋,一直抵达美洲和非洲海岸,并绕过好望角冲到了英国和法国海岸!高达30~40米的海浪撞击在英吉利海峡两岸,吞没了这一带的村庄和森林,冲倒了阻挡它前进的山丘!因这次水灾而死亡的人数多达3.6万余人。

事后,目睹这次灾难的一些海员们说,当时,他们的轮船正停泊在苏门答腊岛的海湾里。突然间,只见可怕的乌云遮住了太阳,火山灰铺天盖地地从天而降,后来竟变成了油乎乎的黏东西。海员们感到呼吸困难,透不过气来。天色越来越黑,海面像开了锅似的沸腾不止。当时,许多海员都认为世界要完蛋了!

这次火山爆发以后,大气层里集聚了大量尘埃;它开始向西方运动。1个月之后,火山灰形成的乌云绕地球上空一圈;又过了2个月以后,整个地球的大气层里都充满了火山灰微粒,使全世界一时曾变得天昏地暗。甚至在好几年内,在欧洲仍可以观察到火山灰云呢!

据统计,在最近9000年以内,地球上一共发生过大约5500次火山爆发事件。其中某些火山的大爆发,甚至改变了地球上一些地区的历史进程呢!例如,公元前1470年,地中海的圣托林岛上发生过一次强大的火山爆发,竟毁灭了这个古代文明社会。有些人认为,关于大西溯的神话传说就是因这次灾难而产生的。

在古代,火山周围就产生过许多耸人听闻的神话故事,这是毫不奇怪的。就在不久以前,印度尼西亚人还相信,火山神和类似的凶神一样,也是乐意接受用人来做祭品的!

苏联的堪察加库里尔斯克边区,是一个活火山特别多的地方——大约要有几十座啊!1955年秋天和1956年春天,这里的剐兹米扬纳亚火山曾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怪物。爆发威力最大的要算是第二次:3月30日,该火山口内突然成扇形喷射出了炽热的火山灰,在距此30千米远的树木竟被折断或推倒。这次喷出的火山灰特别多——足足能填平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它形成的冲击波环绕地球一圈,火山灰直喷射到将近45千米的高空!风将它们带到了整个地球上,在远隔几万千米的伦敦也发现了从这儿飘来的火山灰呢。

苏联火山学家经常活动在堪察加火山区,他们对这些火山的爆发类型、特点及其规律,一直进行着认真的观察与研究。科学家们在这里获得的有关火山爆发方面的一系列知识是极其宝贵的,这对科学研究如此,对实践也是如此。当然,首先应该是对实践而言,因为其最终的任务就在于准确地预报火山爆发的地点、时间和威力。而且,将来还有可能把火山爆发的能量变成建设力量呢!

来自苏联的旅游者们来到维苏威火山脚下,一踏进古老的庞培城时,立刻就强烈地感受到:这儿似乎既没有载运我们的公共汽车,也没有热乎乎的柏油马路,热情洋溢、侃侃而淡的导游,在我们眼里似乎也成了一个古怪的和不必要的陪伴了——这里所谈论的、听到的和知道的有关庞培城的一切,突然都活生生的出现在了眼前。现在,我们似乎已不再是来这里观光的旅游者,而好像是19个世纪以前在维苏威火山脚下发生的可怕事件的目睹者和直接受害者了。

那时,谁也不认为维苏威竟是一座火山,人们都在想,它不过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罢了。不错,这座山是有点儿奇怪——山顶并不尖,好像有谁用巨型大刀切削过似的,这是从远处看时的景象。当你走近它附近时,看到的却是另一副模样——山顶一点儿也没有被“切掉”,而是似乎有谁用强有力的巨手将其顶部压进去了一些,形成了一个圆圆的小盆地。盆地的四壁陡直,但底部却是平坦的。现在,盆地底部生长着树木杂草。

今天,没有人再怀疑它不是老火山口了。

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那是8月里的一天,只见该山上空出现了不同寻常的云彩——呈现出高大的柱状,并且不断地向高空伸展着;后来,圆柱形的云彩向四周扩散,变成了像该地区生长的伞形松那样的形状。

当大地开始轰鸣、战抖和房屋开始倒塌时,人们慌乱一团,不知所措。顿时,白天变成了“黑夜”——乌云遮住了太阳,伸手不见五指,天上下着密集而炽热的火山灰,不断掉下来黑乎乎的、滚烫的和布满裂纹的石块。这里的海水突然不知去向,附近的海底裸露出来!维苏威火山喷出的火舌舔着黑洞洞的天空,山坡上流淌着火红的“河流”,在漆黑的“夜间”,它映红了附近的山山水水。

下面是这场灾难的目睹者——小普里尼(古罗马著名的历史学家老普里尼的侄儿,在火山爆发的那天,老普里尼不幸遇难)的一段描述。“我们看见大海在塌陷,”小普里尼写道,“大地在抖动,好像天要塌下来似的。海岸向前扩展着,许多海洋动物被留在裸露的沙滩上。可怕的乌云中火光闪闪,巨大的火光间忽分成数条长长的火带,就像闪电一般,只是光带要比闪电宽大得多。“开始落火山灰了,起初是稀疏的。我回头一望,只见一股像水流似的黑东西从后边涌过来。‘咱们赶快回避一下吧!’我喊道,‘趁现在还能看得见,可别让这个不速之客把咱们踩死在这条路上。’我们刚刚出这个决定,眼前立刻就变成一片黑暗了,这种黑暗不像是没有月亮的夜晚,也不像是乌云遮天的夜晚,而是像房屋里突然熄灯后的那种黑暗!到处是妇女们的号啕声、孩子们的尖叫声和男人们的呼喊声。有的在叫自己的亲人,有的在呼儿唤女,有的夫妻互相呼答,一个个都竭力想在嘈杂的呼喊声中辨认出自己的亲人在哪儿。有人为死亡临头而悲号,有人因亲人死亡而哀啕,一些人在死亡面前惊恐而虔诚地祈求上帝保佑,但大多数人确信,再不会有上帝了,世界从此将出现一个永远的黑夜。“天色稍有些亮起来,但我们觉得这不像是黎明的曙光,而是有大火逼近了!火流在远远的地方停下来,于是黑幕又降临了;火山灰好像下雨似地纷纷落下来,我们不得不随时抖掉落在身上的灰尘,要不准得被它掩埋掉。“终于,黑幕开始消散,变得有点儿像烟或雾,不一会儿就恢复了白天的景象,甚至可说是阳光灿烂呢,不过,阳光呈现出淡黄色,而且不透明,就像发生了日食似的。幸存者们心有余悸,甚至认不出昔日的家园来了——一切都被火山灰深深地掩埋了,就像天上突然下了一场奇怪的雪。”

当火山爆发停止以后,展现在幸存者面前的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场面。位于维苏威火山脚下的庞培城受成了一片废墟,庞培、赫鸠娄尼恩、斯达比亚和奥普龙蒂等4座城池通统被火山灰掩埋,到处流着肮脏的污水。大量火恢和尘埃一直飘至到罗马,飘到了埃及和叙利亚等地。

过了17个世纪以后,科学家们从火山灰底下将庞培城挖掘出来,这座古城又出现在世界上。火山毁灭了这里的居民,但有许多房屋、日用品和艺术品却保存下来。科学家们在这里找到了一些石化了的食物,它使人们可以了解古罗马人的饮食状况。

还有另外一则关于火山的故事:“乌勒坎”一词,在拉丁语中是“火”和“火焰”的意尽。在古罗马神话中有一位“火神”,它是分管火与打铁业的神仙(不过,应该在古希腊神话中寻找它的“家谱”——就和罗马万神殿里的诸神一样;在古希腊神话里,火神与“赫菲斯特”是等同的)。古人相信,火神在地底下有一个打铁坊;他们甚至还能知道它的准确位置——在蒂勒尼安海里的一个不大的岛上,位于意大利海岸附近。

这个岛上有一座山,山顶上有一个深深的陷坑。每当火神在自己的打铁坊里开始工作的时候,山口里就吐烟喷火!于是,罗马人就把这个岛连同岛上的那座山,通统都叫做“乌勒坎诺”——火神。

后来。人们就将凡是吐烟喷火的山都叫做“乌勒坎”——火山了。从这个词又引伸出了“火山学”——专门研究有关吐烟喷火诸山情况的一门新学科。

历史文献上说,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人们就对研究火山发生了兴趣,研究火山的第一位“冠军”,是来自阿格里琴托(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一个城市)的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恩培多克勒。

思培多克勒关于万物皆由4个“根源”(即土、水、空气和火)所组成的学说,在以后好几个世纪里得到了几代哲学家们的不断发展。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恩培多克勒最早阐述了大自然中诸矛盾的辩证思想。他认为,诸元素的结合与分离都是“爱”和“僧”这两种不可调和的力量相互斗争的结果。有人还说,恩培多克勒天才地悟出了动物进化的规律性——达尔文将其总结出了生物进化论的这个无可辩驳的自然选择规律。

为了认清火山的本来面目,这位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的晚年,一直是在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旁度过的。据有关人士推测,恩培多克勒本人就是在公元前430年的埃特纳火山爆发中不幸身亡的。那次火山爆发时所形成的火山口,现在就叫做“哲学家之塔”。

因此,火山学的确可以认为是一门有“工龄”的学科。

当然,火山学的真正繁荣期是在当代了。目前,这门学科在地球科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各类专业学者都被一个共同的目的结合在一起——更充分地认识火山爆发的本质、多种多样的爆发形式与特征,研究出预报火山爆发的可靠方法与仪器,使人们不再因无知和疏忽造成无辜的伤亡。

全世界已经有一支阵容庞大的火山考察队伍,俄罗斯设有这方面的专业性机构;这个专业性机构是完完全全从事火山研究工作的。它就是俄罗斯科学院火山学研究所,设在火山活动频繁的堪察加地区。

几年前,俄罗斯曾翻译出版了闻名于世的比利时火山学家加龙·塔齐耶夫盼《爆发中的火山口》一书,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极大兴趣。读者们如此喜爱这本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作者在该书中将火山学家的工作描写得有声有色,他本人就曾多次在火山爆发中出生入死地冒过险。

当然,从写成这本书到今天,情况已经起了许多变化——当代火山学家已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了,他们依靠非常精密的仪器和现代的工具,已可以较为安全地接近火山爆发点了。不过,火山学家的气质仍然未变,其危险性也不曾减少。对火山学家来说,冒险是常常不可避免的。为此,我们摘录了塔齐耶夫书中的一个片断:“我差不多已来到了这个无底洞的洞口,向下一看,里边好像是被深渊正在吞食着的一块巨石似的。它毕竟是一个直径达10~15米的垂直山洞啊!它的四壁是那样炽热,就像面团似的伸缩着,软乎乎的洞壁上,不时脱落下大块大块的火团,金光闪闪地掉下去,消失了——被耀眼的深渊吞没了。“尽管洞内喷着浓烈的褐色烟团,但也无法遮掩那蔚为壮观的、沸腾不止的喷火口。这儿可不是好玩的地方,要知道,它是可以熔化任何坚硬物质的炽热岩浆啊!“火山喷射口真是太迷人啦,它使我忘记了自己随时有可能完蛋的危险,忘记了自己的鞋底已被烤焦,我只是机械地一会儿抬抬右腿,一会儿抬抬左腿。我全神贯注地凝视着这口熊熊燃烧着的火井,里边不断传来隐隐约约的隆隆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打闷雷似的吼声。“我下意识地猛一闪身——火山口里喷射出一根火柱,嗖的一声擦着我的脸飞过去!“会完蛋吗?最后再向无底洞里看上一眼吧——它是多么可怕而神奇啊!继续朝前走去,准备绕喷火口走一圈;突然间,我背上重重地挨了一击。是天上扔下来的炸弹么?我屏息发愣,摸不着头脑。几秒钟以后,我转过头来一看——脚旁边有一个像大面包似的东西正在慢腾腾地熄灭。”

塔齐耶夫可算是走运的了,有许多情况却并非如此。

1980年5月18日,美国东北部的圣海伦斯火山在“睡了”一大觉(约1123年)以后,突然“苏醒”过来!两位美国青年地质学家赶来拍摄火山奇观——打算将火山爆发的实况自始至终地拍摄下来。结果,他们没能拍摄完火山奇观,而倒将自己的不幸遭遇拍摄下来了。他们的电影胶卷被烧坏了不少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还是颇为完整的——是一部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它是这两位青年科学工作者英勇行为的“见证”和报道火山爆发过程的真实记录。在此,不由地使人又想起了恩培多克勒,特别是老普里尼来,他们也是在临死之前真实地记录下了火山爆发时的情景啊!“火项链”——

地球上大约有几千座火山——正在活动着的火山,很久以前或不久以前爆发过的火山,沉睡的、说不定是什么时候就会爆发的死火山。其中的某些火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只有科学家们根据种种迹象才能判断出它们曾经是火山。

太平洋诸岛和沿岸地区的火山特别多!科学家们开玩笑地把它们统称为“火项链”。这个“火项链”包括了堪察加、千岛群岛、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和美洲西海岸等地区的所有火山;最后,这条“项链”在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一带合拢在一起了。

火山的活动期和“沉睡”期是交替进行着的。有时,它竟要“沉睡一数百年之久呢!然后,说不上那一天又会突然“醒”过来。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就是如此;1952年,千岛群岛中的一个岛上的克列尼增火山也是如此——人们都以为它是一座死火山呢,可谁知却突然爆发起来。

世界上有不少山都是死火山,如厄尔布鲁士山、卡兹别克山和阿拉阿特山,苏联的乌拉尔山脉和阿尔泰山脉也有类似的火山。仅在乌兹别克斯坦,就曾发现50座古老的火山呢!其中最古老的火山已达2.5亿年!而最年轻的火山只有160年。中亚细亚地区最后一次火山爆发于5000万年之前,爆发地点在吉尔吉斯的伊塞克库尔湖地区。

科学家正在法国、匈牙利和欧洲中部地区寻找昔日火山活动的遗迹。

地质学家们都知道,有些地方看起来根本不是火山,但实际上却不然,有时看来只是个小山丘,但昔日在这里的确曾有过惊天动地的火山爆发。

在上述地区,人们通常能发现一些丰富的金属矿床——凝固在地球表层不很深处的岩浆矿脉。因此,古火山地质学家对古老火山的研究是特别仔细的,并且竭力搞清它们在矿区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古老的火山在某些地方留下了十分明显的痕迹。丹麦作家约根·比奇在《在阿拉伯披纱的后面》一书中,是这样描写他在亚丁湾所目睹到的情景的:“两岸的悬崖峭壁奇形怪状,令人望而生畏;它们仿佛是用世界上的一切痛苦塑造出来的,充满了神秘感。这些悬崖峭壁是在好几千年以前的一次火山爆发中形成的。“当你望着耸立在大海与陆地分界处的那些巨大火山锥的时候,一定会这样想:这些东西大概不是在地球上形成的,而是月球景观的一部分吧!在许多地方,陡峭的火山底部突兀地冒出海面,火山锥则直倾大海,似乎眼看着它们就会坠入大海。“有的火山锥黑糊糊的;有的却被一层凝固了的火山熔岩所覆盖,呈现出血红色,它们使人产生一种印象——这里似乎有赤热的金属熔液在沸腾!这儿的火山虽然在很久以前就熄灭了,但它总使人们产生这样的想法——火山马上就要爆发似的!”

什么是火山?它为什么要爆发呢?

关于这些问题,火山学家们虽然已经说过不少了,但远远不是详尽无遗。看来,只有当科学发展到能详尽地研究地球的构造,并且能对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一个充分而足够的认识时,上述问题才能得到圆满的回答。目前,科学家们也只能做出一些猜测的、假设的和理论上的答复,而这些猜测、假设和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证实。可是,这些问题又是比较难解决的,需要搜集足够的间接证据,或者是做出物理、地质化学和数学模式来。不过,无论是哪一种现代化的模式,毕竟总不是那种自然现象本身——而自然现象则常常要比其模式复杂得多。

用通俗的科学理论来说的话,对火山活动可以做出以下解释——

地球内部的温度非常之高,压力非常之大。据估计,地心的温度可高达4000~5000℃!用通常的观点来看,地心的压力就更是一个奇迹了——每平方米就要承受3.7×1010千克的压力啊!据推测,在如此高压下,即使温度再高,组成地核的物质仍然是处于固体状态的;只有地核的“外部”才呈现出液体状态。在接近地面的那些地方——在地壳内或科学家们称做地幔的地层内,温度要低一些,压力也大大减小;于是,在这里就可以产生形成火山源的条件。岩浆就是在这里形成的——由组成地幔和地壳的那些物质熔化后而形成的。地壳的成分中有80%都是硅酸盐,所以岩浆主要是由熔化了的硅酸盐所形成的。

地球外壳是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安静的,大陆板块在缓慢地移动,不停地上升或下降,由此而形成了一条条深深的裂缝和通道;而这些裂缝与通道中灌满了岩浆。岩浆在其中被周围物质挤压着,只得沿着空隙奔流不止,最后就以岩脉的形式凝结了;岩浆在上层障碍比较薄弱的地方冲出地面来,于是便形成了火山爆发。

岩浆里含有大量气体,当它一旦到达地壳表层时,这些气体就首当其冲地喷出地面来!正因为如此,每当火山开始爆发时,火山口上空总是首先升起烟柱——它是水蒸气、热气和火山灰的混合物。

和“烟柱”同时冲出地面的是一些火山灰和石块之类的杂物。火山内部的压力是如此之大,以至能使其中的石块像炮弹似的弹上8~9千米的高空!然后才是岩浆喷出来。炽热的、耀眼的和沸腾着的岩浆溢出火山口,一条条火河冲下山坡来,烧毁了它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一切东西!

人们将溢出地面的、排泄了其中大部分气体的岩浆称做熔岩。

考察结果证明,火山源常常是在50~100千米深的地壳中形成的;但是,也不排除下列情况:火山源“吞食”着从更深处——地幔与地壳分界处上升起来的物质,而这些地方大约要深达3000千米!

由此可见,火山爆发的基本“起动机制”与岩浆中的气体积累情况有关,当岩浆中的气体压力高于压迫它的地层压力时,一场可怕的火山爆发就在所难免了!

一般说来,火山爆发虽然有共同的特征,但它们的爆发形式却各不相同。

在加勒比海的马提尼克岛上,有一个叫做圣皮尔的港口城市。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该城居民一直能看见蒙坦皮尔火山在不断地冒烟。在他们的记忆中,这座火山曾在1851年爆发过一次,但规模并不大,人们几乎已经将它忘记了。因此,这里的人们对蒙坦皮尔火山冒烟已经习以为常了。每逢礼拜日,人们就纷纷上山游玩,不少人还在火山口周围举行野餐呢。

可是,从1902年春天起,蒙坦皮尔火山却开始冒浓烟了,火山上空经常是浓烟笼罩,黑沉沉的。有时,还能听见地底下传来沉闷的隆隆声。后来,这种声音越来越大,火山上空的烟柱也不断扩展;附近的一些动物首先感觉到了火山即将爆发的危险性。一条条蛇从山上的缝隙里爬出来,候鸟不再飞到这儿栖息,海员们常常能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在无风的天气里,海湾深处却出现了波浪,海水突然变得暖和起来。

在火山附近的一些塔楼和居民点上,已经有稀稀落落的火山灰降落下来,不久,这座港口城市里也落满了火山灰。情况变得严重起来,随时有可能发生火山爆发。可是,城市当局正忙着筹备即将到来的选举活动,他们认为,在这次选举结束之前,不能放走任何一个选民。为了安定人心,他们四处张贴种种通告和公告,要大家不必惊慌,火山不会马上爆发。

3天之后,大祸临头了!火山怒吼着,大量熔岩、火山灰、沙子和气体蜂拥而出。熔岩形成的火河势不可挡地朝山下冲来!它所到之处,立刻燃烧起了熊熊烈火,一切都化为灰烬。

这座港口城市里的居民,除了一个正在坐牢的黑人老头幸免于难之外,其余的人通统惨死!这位黑人老头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厚实的监牢墙壁挡住了火河。在短短的几分钟以内,竟有2.8万人死亡。火河所掀起的巨大气浪,竟将那些想跑上船只避难的人们抛入了大海。

火山爆发之后,火山口内渐渐聚满了稠糊糊的、半凝固状态的熔岩。3个礼拜以后,火山口里“长”出了一根高达半千米的熔岩石柱!后来,这根石柱渐渐倒塌了。

冰天雪地

地球的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其景色蔚为壮观。按年龄来说,地球上最古老的东西要算是冰川了。人们把冰川划分为2种——山岳冰川与覆盖冰川。就其实质而论,山岳冰川也就是冰河,它们沿着山坡向下蔓延,就像河流那样有规律地向前运动着——如果遇到广阔、平坦的田野,它们就朝四处扩展;如果在狭窄的山谷里运动,它们就有点儿类似山洪了。二者不同的只是,冰川运动的速度要比水运动的速度缓慢得多而已。

像河流那样,冰川的中部运动速度较快,而两侧缓慢些,因为两岸存在摩擦阻力。冰川考察队员们曾将一排木桩横排在冰川上,以此来测定它在不同部位上的运动速度;结果,在一年里,由木桩排成的直线变成了弯度很冰川大的弧形线。试验表明,冰川的中部运动速度最大——每年为70~77米;而它的两侧每年只向前运动30米左右。这是科学家们在阿尔卑斯山区进行过的一次试验。

当前,在冰岛和格陵兰渐渐退走的冰川中,裸露出了一些古代建筑物的遗迹。它们是古斯堪的纳维亚人早期修建的。在阿尔卑斯山区的冰川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古罗马人修筑的大马路呢。

山岳冰川上的裂缝是非常危险的。强大的冰川往往会折断,而雪花却将其裂缝虚掩起来,于是,就形成了一些搭在两块巨大冰川之间的“桥梁”。这些架在冰川裂缝上空的“桥梁”是很不结实的,这对登山队员和探险家来说是十分危险的所在——它们即使碰到轻微的震动,也很可能马上崩塌下来!如果来者一旦踏上这些雪桥,就可能堕入万丈深渊。

巨大的冰舌从高峻的兴都库什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上延伸下来。西伯利亚的许多河流都发源于阿尔泰山和萨彦岭的冰川。南美洲的一些高山峻岭,也“戴着”亮晶晶的冰雪“项链”。就是在赤日炎炎的赤道上,也存在着山岳冰川呢!如墨西哥的俄利萨巴火山和波波加德伯特尔火山,还有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和卢文左利山等。

那么,覆盖冰川又分布在什么地方呢?它们的“王国”就在北极带和南极带。覆盖冰川铺满了北极和南极大陆,在某些地段上,巨大的冰川正朝着海洋“爬”去;有的地方,强大的冰盖正沿着海面蔓延,形成了陆架冰川。

陆架冰川则是海上冰山的“供应者”。

据冰川学家们在最近几十年来的调查表明,现在已经可以回答“地球上到底有多少冰?”这个问题了。据估计,地球上冰的总体积为2500万~2700万立方千米!不过,大量的冰都蕴藏在南极大陆上。

南极是一个真正的冰雪大陆。如果将南极的冰雪平摊在地球表面的话,就会出现一个名副其实的冰雪世界——地球表面的冰层平均可厚达85米!那么,如果让它们全部融化了呢?

全世界所有的河流在700~800年内能流多少水,南极冰雪被融化后就有多少水啊!我们的地球上就有这么多的冰雪,它的面积占整个陆地的11%。

人们把冰岛称为“永久的冰雪之国”,它的俄语名称可以翻译为冰地。

在大冰期的年代里,整个冰岛都被深深地埋在好几千米厚的冰盖底下。后来,当地球开始变得暖和以后,该岛上的大部分冰盖已退走了;不过,现在冰岛上大约1/8的土地仍被埋在冰雪底下呢。这里最大的一条冰川叫做南极法特那冰河,它的长度大约为150千米,在这条大冰川底部,埋藏着好几座活火山。

从冰岛的一些山上,流下来一条条水量丰富而多石滩的河流,不少河上都有风景如画的瀑布。这些由冰雪融化而形成的河水,看起来有点儿像牛奶;这些“牛奶”奔流在岩石河谷之中。

在前苏联,中亚细亚山区的永久冰雪最多了。面积达1.7万~1.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冰盖所封闭,而且,也可能已不止几个世纪了。

早在古代,塔吉克斯坦山区居民就已经知道如何加速冰雪融化的简便方法了。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得在积雪与结冰的地面上撒上一些烟灰、炉灰或煤粉之类。很久以前就发现,当火山灰落在冰川上的时候,冰川的融化速度就会大大加快。正因为如此,所以火山爆发以后常常会出现灾难性的大水灾。

中亚细亚地区河流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天山和帕米尔支脉的冰雪来维持的;被严寒冰封在这里的水,到炎热的夏天就成为中、下游地区灌溉农田的活命水了。可是,大自然远远不是经常能提供充足的水源,因此人们必须改造自然,使它能变得有求必应。

今天的科学,已经发展到了可以解决这个艰巨任务的时候了。

前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进行过的人工融化冰川的试验表明,如果在冰川表面撒上足够的煤灰,它所在地区的河水年流量就可以提高5%!而春季河水流量增加得特别明显(可达2~2.5倍);这时,恰巧正是棉田遭受旱灾袭击的时候。在进行人工融化冰川的时候,最好是在冰川表面撒上薄薄的一层煤灰,其厚以毫米为佳。如果这样做,每平方米的冰川上只需50~100克的煤灰或类似的物质就足够了。

在中亚细亚地区进行人工融化冰川的工作,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做的。这就要求所在地区的人们必须合理地使用冰川水,否则,就会使这个宝贵的水源消耗殆尽。

不过,世界上也有不少这样的地方——在那里,正如科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并没有特别需要去关心冰川的储存情况;而且相反,如果能将这些地区从冰川的枷锁下解放出来的话,必将会使当地人民充满更加美好的前景——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善,会涌现出大批的新居民点,而且还可以开发昔日冰州覆盖在地底下的矿物资源。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进行复杂的实地考察工作。而最重要的是,既不能破坏大自然的平衡,也不能造成环境污染。这在我们国家的各种保护大自然的规定中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当前,有一批勇敢的、矢志不渝的科学工作者,正同冰川王国发起新的“冲锋”,他们决心进一步解开冰川的秘密。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现在地球上的冰川在发生着什么变化——是老样子?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

有一个时期,最先考察冰川的工作人员在想,冰川大概是永恒不变的吧!现在我们都知道,如果山区的冰雪不融化的话,那么那儿的一切生命早就该被冻死了。冰川每年都在用雪来充实自己,但每年也在为山下供应水,一些冰川增加了——接受了更多的冰雪,而另一些冰川却减少了。

人们曾认为,当代的地质时代是冰川退走期;可是,近几年来所进行的广泛调查却证明,真实情况并不完全如此。

山岳冰川不但已经不退走,而且有不少冰川甚至正在“进攻”呢。例如,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南地区的一些冰川就正在扩展着;中亚细亚的一些冰川也正在增加。而且阿尔卑斯山区还新出现了“进攻型”的山岳冰川。

大自然是否向我们发出了新冰期即将来临的信号呢?目前还难以做出肯定的答复。

彩虹之谜

在古代,由于对虹的形成原因还不甚了解,便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有的说,“虹是天上的神仙架在天河上的渡桥”。有的说,“虹是老天爷的神棒、马鞭”。阿拉伯人说,“虹是光明神古沙赫休息时放在云端上的弓”。还有的说,“虹是欢乐女神的笑容”、“是月宫里的嫦娥挥舞的长袖”等等。

意大利学者多明尼斯主教在1624年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解释了虹的形成原因。但由于当时社会的落后和愚昧,竟把多明尼斯主教赶出了教会,判处了死刑,并把他的著作和尸体一起焚烧掉。后来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在水池旁边,看到了水池上面含有大量水滴的空中人造虹,他便用装有水的玻璃球进行了实验,并在1637年发表了关于虹的形成原因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虹是由于太阳光射入空中的水滴内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结果。”但他还不清楚虹的颜色是怎样形成彩虹的。直到17世纪60年代,牛顿发现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现象后,虹的秘密才被揭开了。

在盛夏和初秋季节里,下雨前后,当空气里还飘浮着许多小水滴时,在太阳光照射到这些小水滴上,由于发生折射作用,就改变了太阳光线散射开来,使之重新成为7种颜色;再经过地面的反射作用,就形成了从外向内排列顺序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美丽鲜艳的光弧,这就是虹。虹的颜色和宽度都与水滴大小有关,空中的水滴越大,虹的颜色越鲜艳,虹带越宽;水滴越小,虹的颜色越昏淡,虹带越窄。虹的出现,和当地的未来天气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东虹日头西虹雨”的天气谚语,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我们居住的温带地区,高空的气流是有规律地自西向东移动的,所以,未来的阴晴风雨的天气变化,是和西方气流的性质有着密切关系的。“东虹日头”的意思,是说傍晚东方出现虹时,预示第二天是晴天,因为东虹表明东方空气中的水滴虽多,湿度很大,但雨区将继续向东发展,不会经过本地区,所以当地不会下雨。而相对应的西方的干燥空气,将向本地移来,因此当地的第二天将是晴天。“西虹雨”的意思,是指早晨在西方出现了虹,不久将出现阴雨天气。这是因为西方空中含有大量的水滴,这些水滴将向东发展,移到本区来。再加上本地随着太阳的升高,蒸发加剧,低空的水汽不断上升到高空,与高空的水滴相遇,使高空中的水滴不断扩大增多,所以,容易造成阴雨天气。

飓风非“匆匆”

热带气旋在温暖的海洋大气中诞生之后,立刻就“踏”上了遥远的“征途”。它的速度起初不超过20千米/时。而在它到达温带纬度时,甚至还要停止若干次——好像在漫长的旅途之后稍事休息一样。

这就是说,飓风并不是像人们描绘的那样“疾驰”而过,也不是“突然袭来的”。真是这样的吗?我们的回答是,也是,也不是!

如果指大气涡旋本身的移动的话,我们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指的是在大气涡旋中刮的风,那么它就是这样的。在飓风内部,空气的圆周运动达到巨大的速度,本身就带有极大的破坏性。但是这个巨大的、疯狂回转着的大气“旋转木马”整体向前移动的速度并不是那么迅速——它一开始向西,后来改变了方向,又向东移动。

航行速度很快的远洋航轮可以毫不困难地躲避开临近的气旋。其实,也并非没有困难,因为有时候并不是那样容易确定,在哪个航向上最容易避开即将遇到的灾难。无线电和航空侦察,常常能帮助在大海中航行的人们。如果搞错了,而使船只落到飓风急剧改变后的路线上,危险性就特别大。

即使是大轮船,如果落到热带飓风地带,也是非常艰险的。巨浪汹涌地咆哮着,狂风怒号飓风着,整个苍穹都仿佛开了洞,大雨从天而泻,海员们,特别是乘客们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热带附近的海洋风暴。

在辽阔的海洋上发生气旋的时候,你看不到那种“匀称”的波浪——像我们站在湖边,它们温柔地哗啦哗啦地在我们脚边拍击着湖岸那样。飓风疯狂地撕破了平静的海面,掀起层层巨浪,巨浪杂乱地撞击着,浓云密布,低低地擦过高高冲起的浪尖疾驰着,从浓云后面流泻出红红的光芒。在这难以描绘的天昏地乱中会突然冲起高达15~16米的巨浪。每一个这样的巨浪本身就带有极为巨大的能量,正如已经说过的那样,它的撞击就是对坚固的远洋巨轮也是不无危险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海员的职业仍被认为是最艰苦的职业之一。要做一个真正的海员,必须具有勇敢、顽强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种热带气旋的狂暴、肆虐,有时可以延续2个星期之久。当热带气旋在温暖的海洋上空移动时,它可以得到充分的“给养”。被这一巨大的天然“唧筒”吸进去的湿热的空气,只能加强它的力量。可是,气旋不能在一个地方停留很久,因为它不能停止自己的转旋。当气旋移入比较冷的地区时,由于得不到一定的能量供给,慢慢失去了力量,最后逐渐衰弱而消失。

台风之“眼”

在日本的神话中,风暴之神被描写成可怕的巨龙,在黑暗和大海的狂啸中,它在天上飞舞着。它用自己唯一的“眼睛”向下注视着,搜索着“猎物”——可以被摧毁的一切。

无论多么令人惊奇,但在这一幻想的形象中总含有某些从现实中得来的东西。热带气旋的确有一只独特的“眼睛”——至今仍是神秘莫测的、尚未仔细研究过的“眼睛”,虽然古代航海家都知道它,见过它。

这是气旋的中心——这里天空晴朗,而同时飓风却在其周围怒吼和呼啸着。巨浪从四面八方向这里——向这个飓风中心飞驰而来。几年以前,美国学者曾经试图冲过飓风到风暴的“眼睛”中去,亲自看个究竟。虽然台风眼学者们乘坐的是巡洋舰,但科学探险仍以悲剧而告终。在太空传来求救信号前,观测者们从船上发来电讯:“巨浪的高度达到40米。”

法国飞行员皮埃尔·安德烈·莫兰,是1959年“维拉”台风肆虐实况的见证人。从那个时候起,他决定要成为“猎取”台风的“猎人”。这样的“猎人们”,带着科学目的在热带飓风地区飞行,已经为科学作出了许多贡献。莫兰关于他们的探险,还写成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呢。

现在,我们从这本书中摘取几个片段:“黎明来临了,在我们面前展现出神奇的景象:整齐的云带横过我们前进的道路,伸延开去,这表明,我们正在向台风‘眼’飞去。“大海汹涌澎湃,但是一种奇异观象出现在台风中:它展示着大自然的凶狠险恶——巨大长浪的方向,不以风向为转移,它可以迎着大风前进,这种海浪是在台风中心那巨大而奇怪的涌流中产生的。从这里,它们又以同心圆的形式四散开来。”“与台风相遇的情景令人激动万分。我曾经看到过许多照片,但这一次它却是‘栩栩如生’的,这一壮观愈来愈吸引住了我。我甚至觉得,自己能听到半径为300米的巨大气团旋转的轰鸣声;应当说,发动机隐约的隆隆声和汇合起来的电子‘助手们’的不断的嗡嗡声,更加深了这一幻象。”“过了片刻,台风的整个外形浮现在了雷达的荧光屏上,弓形带愈来愈密,它们好像在可怕的钟楼怪人克瓦西莫多的‘独眼’周围收缩起来,于是,荧光屏上出现一个黑洞——风暴之‘眼’。”“现在我们已经不能看到,大海在我们面前变成这种壮观之前,它是处于什么状态之中了。我们飞行在灰色的水上之夜中,仿佛这灰色的夜永无尽头,在它之后白日永远不会来临似的。水滴,确切地说,大桶大桶的水迎着我们飞来,由于速度极快,变成无形的了。它完全挡住了我们的视线。甚至可以这样怀疑:是空气动力学原理支持着我们呢,还是阿基米得的原理支持着我们?我们是在飞行呢,还是在漂浮。”“我们继续向气旋深入。在气旋和飞机之间发生某种相互作用,交换冲击着,一种紧张的斗争伴随着的不是呼叫声,好像是某种连续不断的歌声。”“也许,飞机之所以没有被折断,只是因为,当它被折到一边后,再也没有时间弯向另一边了。大家都沉默着,每个人都有足够的事情要做,根本没有时间交换思想。他们在听着,注意地听着飞机的隔框构架在如何‘行动’。他们像医生一样,真正地是在对框架进行‘听诊’。”“我明白,为什么需要飞机尾部的那两个东西——它们观察着机翼,检查外壳板是否支持得住,副翼是否完好;发动机是否能牢固坚持住,在某些地方是否出现燃料漏失——这是内部是否被破坏的可靠标志,此外,飞机在台风中抛出去的探测气球,是不是落进了螺旋桨里。”“毫无疑问,飞机上任何一种较大的损坏,都意味着它的坠毁;但是,如果能及时发现损坏,就还有可能转危为安——从台风中冲出来,发出呼救信号,跳伞或者将飞机降落在平静的海洋地区,等待援救的飞机或船只。”“现在我们正处于风力最大的地带——辐合地带,也就是气流会合的地带,在这里大风仿佛揉成了一团,倾斜地被挤压在一起了,它拼命向巨大的低气压穴冲去,但它没能战胜神奇的墙界。”“当我们觉得飞机仿佛被自然力狂行的最后一次爆发所抓住时,突然间寂静来临了。在这里平静地浮动着一些云彩。飞机好像又过渡到预计的飞行。这里就是台风之‘眼’。在白日灰色的光亮中看不太清楚它,它的形状看起来比较模糊,填满它的卷云有时可以让我们向下看到狂乱地高高扬起的、泛着白沫的发绿的大海,不是看见它,而是根据温度和压力辨认出它来。”“这里是整个台风系统中气压最低的地区,正因为这样,气团才急速向这个中心冲来,这里的温度也是最高的,因为吸引到这里来的大量湿润空气,将自己的潜热‘贡献’出来了,从而引起上升的气流,它们又反过来降低大气压力,这样又导致吸收新的湿润气团。”“这就是热带气旋魔鬼式的循环!”“在台风的中心发源地,温度上升到极高的程度,使人不禁联想起大沙漠中灼热的风——由此可见被带到这里来的热量有多么巨大啊!与周围地区相比较,这里的温度要高出1倍,因此令人觉得,好像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蒸汽机似的。在3000米的高度——永久积雪线上,飞行有时是在25~3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的。”“‘向后转,进入风暴!’机长马特钦命令到。”“为了从风暴中‘突围’出来,必须返回到风暴中去,因为台风的特殊逻辑就是这样的。”“我们已经放过探测气球,并且从气球上得到了资料。随航的天文学家结束了自己的观察:温度、干球温度表和湿球温度表、压力和无线电测量高度、海面风力测量、风速。大尉法尔姆和中尉哈亚西确定了台风‘眼’的坐标。所有这些资料都被译成电码,已经开始把它们传播到整个太平洋。现在需要再次横穿这堵‘墙’,劈越这个神奇的界限;在这个界限的另一边,你会转瞬之间从平静的边缘突然落进狂风暴雨之中。”“大家准备停当,严阵以待。转瞬间,我们已经在这堵‘风暴之墙’中了,我们正在穿过它,于是凶暴的突然撞击又开始了。”“但是在从台风中出来时,幸运的是,愈往外飞,愈感到轻松。”“我们的飞机大约每隔半小时向外传送一次消息。观察的时刻和工作人员得到资料之间的这段时间,一般不超过1刻钟,最多不超过半小时。为了在发生危险时能得到及时救援,所能做到的只有一件事——这就是及时发出警报。追逐台风的‘猎人们’所起作用的全部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关于台风所要‘追逐’的三个问题他们也是很明确的:台风在什么地方?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它向何处移动?”“我们终于从台风中闯了出来。太阳——真正的太阳,在辽阔的海洋上空照耀着我们,照耀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大约在当地时间11点钟,我们飞过两艘轮船的上空,其中一艘大概是去菲律宾或香港的,而另一艘在向太平洋中部的岛屿航行。这两艘轮船都逃过了毁灭的命运,毫无疑问,这是由于联合中心发出了台风预报。”“我们进入了台风右前方的正方形区域中,这是台风活动最危险的地带。战斗又开始了,这次的战斗比前次更加激烈。我们正处于最可怕的地带之中。从来没有过两个相同的台风,而且就是同一个台风也是时刻变化无穷的。我们接近台风的‘眼睛’愈近,震动的力量也变得愈大。震动几乎是连续不断的,飞机振动着,由于猛然一起伏,我们觉得心脏和胃好像都被从原来的地方掉下来似的,体内器官的血也在急剧涌流着。”“我们第二次来到了台风‘眼’中——正在它的中心。但这时‘眼睛’已经不像是从前那样的了,它变宽了,在它中间浮动的云彩也消失了。”“一幅最宏伟最激动人心的景象出现在我们眼前,这一景象只有大自然才能创造。到台风‘眼’中去过的所有的人,从那里返回时,总是带着半惊半喜的可笑感情,这种感情是语言所不能形容的。在螺旋桨隆隆的声音后面,我们感觉到,或者准确些说,是猜测到那种寂静——一种突然的和紧张的寂静,照一个海员的话说,我们宁可听到狂暴的大自然力量的怒吼,也不要这可怕的寂静。”“我们在直径为22千米的‘井’里飞行,高度为3000米,‘井’中浮动着卷云,平静地、像玩具似地浮动着。这口‘井’的井壁形成了毫无动静的风暴——被一种神奇的命令、一种看不见的界限所遏止的沸腾的云,被最严酷的痉挛紧抱住。这些云,就像杂技表演场中关在笼子里的野兽那样听命于驯兽者所使的催眠术。它们好像在等待着我们,在我们飞成的8字形的两端暗中守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地转动着,当飞机倾斜盘旋时,我们抬眼看着井壁的顶端——从‘井中’到出口处,在我们上面还有15000米。我们惊奇地看到,这些沸腾着的,15千米高的井壁正在展开,这是一个巨大的深渊,是一个圆洞,我们就把这整个现象称做台风‘眼’。”“在这个‘火山口’的上空(所有研究地壳的地质学家们都幻想看到这样的‘火山口’),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夏季海滨浴场的晴朗天空,它使人想起欢乐和休息,还可以看到生气勃勃的太阳,它把自己的光线几乎是垂直地抛散进这个无底深渊。”“可是,太阳扬起了惊涛骇浪,这情景永远留在从其中得救的人们的记忆中。被掀起的无比巨大的反自然力的浪头,从阴暗的云幕后冲出来,出现在这里,在阳光的照耀中它们是那样巨大,甚至从这里,从3000米高度看起来都是可怕的。这些浪头是那样巨大,简直令人难以相信它们的存在——它们高达25~30米(八层楼的高度),沿巨浪后面斜坡滚下来的浪流长度达几百米,仿佛是展示它们威力的恶魔的斗篷;无疑地,这些巨浪是台风最可怕的,最能带来毁灭和死亡的产物。”“‘向后转,进入风暴!’”“我们又一次穿进风暴之墙,再次回到白夜的世界,狂乱撞击和跳跃的世界。”“最后,我们彻底离开了‘卢夫’台风,向南飞行,终于回到平常飞行的大气层中。”

奇异的时空隧道

1934年,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戈达德在一次飞行任务中,当飞机抵达苏格兰上空时,因为遭遇风暴而迷失方向,戈达德急需一个熟悉的陆标。于是,他就降低飞行速度穿过云层低飞,以便可以看到记忆中过去被废弃的德兰姆机场。

很快,他就看到了地面上的德兰姆机场。可是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机场竟然变成了一所完全陌生的空军学校!而且整个校区一片明亮,非常繁忙,穿着蓝色工作服的机械人员正在阳光下修理黄色的飞机。奇怪的是,尽管飞机离地面非常近,而下面的人竟没有抬头注意到他发出巨大声响的飞机。惊愕之中,戈达德又飞回云层之中。几年后的事实证明,由于战争原因,弃置的德兰姆机场再度开放,改为空军训练学校,训练飞机也由银色改为黄色。原来,戈达德竟在无意中飞入了1937年即3年后的未来!

1970年,一架波音727喷气客机在飞往美国迈阿密国际机场途中,突然无故“失踪”10分钟。10分钟后,客机同样在原来的地方出现,并安全飞抵目的地。可是客机上所有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最终令他们相信自己“失踪”的理由,是因为所有人的手表都慢了10分钟。

1971年8月,前苏联一名飞行员驾驶飞机在做例行飞行时,无意中“闯入”了古埃及,他看到了金字塔建造的场面: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一座金字塔巍然矗立,而另一座则刚刚动工。

1982年,一名北约飞行员在一次从北欧起飞的飞行训练中,视野中突然出现了数百只恐龙。这表明,飞机竟然来到了史前非洲大陆!

1986年,一名美国飞行员驾驶侦察机飞越佛罗里达州中心城区时,突破来到了中世纪的欧洲上空,看到了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因鼠疫而引发的“黑死病”所造成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场景。

1994年初,一架意大利客机在非洲海岸上空飞行时,客机从控制室的雷达突然屏幕上消失。正当地面工作人员焦急之际,客机又在原来的空域出现了,雷达又追踪到了它的讯号。最后,这架客机安全降落在意大利境内的机场。然而,客机上的机组人员和315名乘客对曾经“失踪”的事却一无所知。然而事实却不容争辩,到达机场时,每个乘客的手表都慢了20分钟。

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游轮的遇难者再现也是件十分令人震惊的事件。

1912年4月15日,世界最大的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首航北美的途中,因触撞流动冰山而不幸沉没,造成了1500多人死亡。

1993年3月8日,美国的《太阳报》突然报道了“泰坦尼“泰坦尼克”号克”号船长史密斯“再现”的“秘闻”。紧接着,英、美各报对这个奇特的超自然现象都做出了具体的报道(仅是“报道”),从而成为“时空隧道”的热门话题。

1991年8月9日,欧洲一艘科考船在冰岛西南387千米处,发现一座冰山上坐着一位60多岁的男子。他穿着20世纪初的船长制服,吸着烟斗,双目眺望着大海。但没人会想到,他就是80年前沉没在大西洋中的“泰坦尼克”号船长史密斯!

科考船救上了史密斯船长,并将他被送往奥斯陆。在医院里,经精神病心理学家检查后,确认史密斯船长生理和心理一切正常。1991年8月18日,经英国海事机构的指纹和照片验证和航海记录表明,救起的这位老人确实就是史密斯船长,他现在有140多岁了。据海洋学家称,在营救史密斯船长时,他拒绝援救,并称要与“泰坦尼克”号共存亡。史密斯船长一直认为,“泰坦尼克”沉没就发生在昨天。这该如何解释呢?欧美有关海事机构认为,史密斯船长就是属于“穿越时光再现”的失踪人。

对“时空隧道”的争论

对于众多难以解释的现象,专家们认为唯一的解释就是:在空间存在着许多一般人用眼睛看不到却客观存在的“时空隧道”。历史上,神秘失踪的人、船、飞机等,实际上就是在事件发生的一刹那进入了这个神秘的“时空隧道”;或者说出现了时空倒流。

然而时光真的可以倒流吗?有科学家认为,从理论上来说,时光倒流,回到从前,并非绝对不可能。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理论,当物体的运行速度超过光速时,便可能回溯到过去的时间。然而,这还仅仅是纯理论的论证,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能力,还难以得到确凿的证据。更何况,上述事件中的那些飞机速度和轮船速度虽然很快,但比光速还是要慢得多的,那么它们又是怎样进入“时空隧道”的呢?

也有学者认为,“时空隧道”可能与宇宙中的“黑洞”有关。“黑洞”是人眼睛看不到的吸引力世界,然而却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时空隧道”。人一旦被吸入“黑洞”中,就什么知觉都没有了。而当他回到光明世界时,只能回想起被吸入以前的事,至于进入“黑洞”遨游多长时间,他都一概不知。

也有学者反对这样的假设,认为这不能说明问题。比如“泰坦尼克”号游轮与乘客同时沉没、消失,乘客们进入了“时空隧道”,那么为什么游轮没有进入?如果游轮也同时进入,那它应该和船长史密斯同时再出现才对啊?

这一系列的问题,目前都难以解释,因此只能有待科学家们继续探索,来解开这自然之谜了。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当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就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在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而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也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是,当这股暖流出现后,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让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多出现圣诞节前后,因此渔民们就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

早期,人们对东太平洋出现的暖洋流还很兴奋,甚至欣喜地为其取名为“上帝之子”,一是由于它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更主要原因则是它与当地的丰收年景有关。

1925年,人们目睹了秘鲁附近发生的暖洋流,当年3月沙漠地区降雨量就多达400毫米,而前5年的降水总和还不足20毫米。结果沙漠变成了绿洲,几乎整个秘鲁都覆盖着茂密的牧草,羊群成倍增多,不毛之地也长出了庄稼……尽管人们也发现,许多鸟类死亡,海洋生物遭到破坏,但人们依然相信是“圣婴”给他们带来了丰收。

多年过去了,人们对厄尔尼诺现象也有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其对生态、环境、气候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都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科学家确信,厄尔尼诺,尤其是强厄尔尼诺,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美国《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提供的评估材料显示,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中,秘鲁是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事件发生前,秘鲁供应的鱼粉占世界38%,而1982~1983年秘鲁的捕鱼量从过去的1030万吨减少到了180万吨;美国作为鱼粉的代用品——黄豆的价格暴涨3倍,饲料价格上涨反过来又使鸡的零售价猛涨;菲律宾干旱严重,导致椰子价格大幅上涨,这又使制造肥皂和清洁剂的成本大大提高……1997年8月,世界气象组织指出,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造成全球13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损失和潜在影响更是难以估计。

科学家认为,1871~1997年发生的30余次厄尔尼诺事件,对世界的影响弊大于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4次厄尔尼诺,使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重大损失:澳大利亚发生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粮食持续减产,经济作物破坏严重;印尼、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损失惨重;美国东部出现少有的寒冬,造成能源、交通运输等经济损失数百亿美元;东亚许多国家经历了少有的冷夏,水稻严重减产。

我国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明显而复杂,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①厄尔尼诺年夏季主雨带偏南,北方大部少雨干旱;②长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迟;③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④全国大部冬暖夏凉;⑤登陆我国台风偏少。

在探索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原因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巧合现象:20世纪20~50年代,是火山活动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尔尼诺现象次数较少、强度较弱的时期;而5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动进入了活跃期,此时大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次数也相应增多,且表现十分强烈。根据近百年的资料统计,75%左右的厄尔尼诺现象都是在强火山爆发后1.5~2年间发生的。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特别关注,有科学家就此提出,厄尔尼诺暖流是海底火山爆发造成了。

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还有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有重大转折的年里,尤其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就会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就会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此外,还有科学家称,近些年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发生,且程度加剧,可能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也有一定关系。有科学家从厄尔尼诺发生的周期逐渐缩短这点推断,厄尔尼诺的猖獗同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有关。就是说,人类自己的双手也助长了“圣婴”的作恶。当然,要想证明全球变暖对厄尔尼诺现象是否起了推动作用,还需要大量的科学佐证。但是,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也可能会产生一个更温暖的世界。

在深入探索厄尔尼诺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过程中,科学家又发现了与其性格相反的拉尼娜现象,有人称之为圣婴的邪恶妹妹“女婴”。

拉尼娜现象虽然威力不及厄尔尼诺现象,但也给人类造成了相当伤害。拉尼娜现象也是每隔几年出现一次,是东太平洋沿着赤道酝酿出的不正常低温气流,导致气候异常。其发生频率比厄尔尼诺现象低,上次较强的情况发生在1988~1989年间。1988年夏,北美的气候干旱现象烤焦了从加里福尼亚到佐治亚的大片土地,使谷物收成减产了1/3。美国西部森林火灾不断,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一度被大火所吞。随后,飓风又从加勒比海上空呼啸而过,侵害了多数的中美洲国家,仅尼加拉瓜一国的损失就达数百万美元,致使500多人死亡,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

1998年5月,厄尔尼诺现象刚刚结束,全球气候尚未恢复正常,拉尼娜现象就又出来作祟,令不少地方分别出现严寒、冬暖、风雪、干旱和暴雨等灾害。从世界范围来看,拉尼娜现象主要在南部非洲引起暴风雨和洪灾,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引起干旱,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酿成洪灾,在南美洲的南部地区导致天气异常干燥少雨,与厄尔尼诺引起的现象正好相反。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事实上,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增暖、信风减弱密切相关;而拉尼娜则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的温度变冷、信风增强相关联。因此,拉尼娜其实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大量暖水被吹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暖水被刮走了,就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来补充,因此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而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就会增强,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却会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从而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可见,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发生了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但是,我们人类是否也应该反省一下,为什么20世纪以来会出现这么多频繁的自然灾害呢?

会发声的鸣沙

鸣沙,也叫“响沙”、“消沙”或“音乐沙”,是指沙子会发出声音,属于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在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威尔斯两岸;英国的诺森伯兰海岸;丹麦的波恩贺尔姆岛;波兰的科尔堡;还有蒙古戈壁滩、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滩和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据说,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00多种类似的沙滩和沙漠。

人们发现,鸣沙一般会在海滩或沙漠里。鸣沙发出来的声响,一般都是在风和日丽或刮大风时,要不就得有人在沙子上边滑动时。潮湿的天气、雨天和冬天,鸣沙一般不会发声。另外人们还发现,只有直径是0.3~0.5毫米的洁净的石英沙,才能发出声响,而且沙粒越干燥声响越大。

鸣沙在世界上不仅分布广,沙子发出来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美国夏威夷群岛的高阿夷岛上的沙子,会发出一阵好像狗叫的声音,所以人们称它是“犬吠沙”;苏格兰爱格岛上的沙子能发出一种尖锐响亮的声音,好像食指在拉紧的丝弦上弹了一下;在中国的鸣沙山滚下来,那沙子会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中国也有3处著名的鸣沙地,第一处是甘肃省敦煌县城南6000米的鸣沙山。《太平御览》和《大正藏》这2部书中都曾记载过它,那时候称它为“神沙山”、“沙角山”。鸣沙山东西大约有40千米长,南北大约有20千米宽,高有数十米,山峰陡峭。它的北麓就是著名的月牙泉。

如果登上鸣沙山向下看,只见沙丘一个接一个;如果从山顶顺着沙子下滑,沙子就会发出阵阵的声响。据史书记载,天气晴朗时,鸣沙山上就会有丝竹弦的声音,好像在演奏音乐一样,所以人们称它为“沙岭晴鸣”,也是敦煌的一大景观。

关于鸣沙山,还有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大将率领军队出征作战,曾在此宿营。一天夜晚,天上突然刮起狂风,黄沙漫天飞舞,遮天盖地,神鬼哭泣。风停后,大将和士兵全都被埋在漫漫黄沙下边,没有一个能够活下来。后来,人们就时常听见从山上沙子里传来阵阵鼓角之声,就仿佛那名大将正在带领军队行军作战,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了“鸣沙山”。

中国第二处鸣沙地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的沙坡头黄河岸边的鸣沙山。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在《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中描述过它:“沙高约100米,沙坡面南坐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会听到这块沙地发出的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第三处鸣沙地是位于库布尔漠罕台川两岸的响沙湾。响沙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南25千米的地方,又叫“银肯响沙”。这处沙山有60米高,100米宽。只要一走进响沙弯,就会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手风琴拉出的低沉乐声,如泣如诉;有的又像叮当作响的银铃,如醉如狂。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沙子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呢?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认为这是神鬼作怪,是地狱的魔鬼在喊叫。现在科学发达了,能否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这一现象呢?于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