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压疗法速成图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16:24:17

点击下载

作者:柴铁劬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耳压疗法速成图解

耳压疗法速成图解试读:

内容简介

耳压疗法是中医实用技术之一,具有简便易操作、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特点。本书用图解的形式,对耳压疗法的基本知识及在56种常见内科、骨伤科、妇儿科、皮肤五官科、泌尿科疾病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阐述,内容既科学又通俗易懂,可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学习、广大群众自学自用的参考书。

第一章 耳压疗法基本知识

耳压疗法是用质硬而光滑的植物种子或具有一定形状和质地的药物及制品贴在耳廓表面的耳穴上,并施加一定的压力以达到刺激耳穴、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方便简易,安全可靠,疗效较高,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耳穴疗法。

第一节 耳压疗法治疗机理

一、耳与经络的关系

耳穴的治疗机理要从耳与经络的关系来解释。耳与经络的关系非常密切,早在《内经》就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经脉》记载着手足六阳经在耳廓的分布:“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手阳明之别……入耳,合于宗脉”;“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据《灵枢·经脉》记载,足阳明之筋、手太阳之筋、手少阳之筋与耳也有联系。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六条阳经与耳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六条阴经虽然不像六条阳经与耳有直接的联系,但却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间接与耳联系。如《素问·缪刺论》载:“手足少阴、太阴、阳明之络,此五者皆会于耳中。”其次,耳与奇经八脉也有一定联系,《奇经八脉考》中阐述了阳跷脉、阴维脉统率左右侧的阳明经脉,并循行入耳中。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调节的作用,既然十二经脉都上行于耳,形成别络绕于耳后,所以奇经八脉与耳也有联系。奇经八脉错综行于十二经脉之间,阳跷、阳维脉还分别统率和维系全身的阳经经脉,加强了耳与十二经脉的联系。

现代许多实验研究表明,耳廓有经络的感传现象存在。即刺激耳壳上临床常用的脏腑点所诱发的感传线,它是沿着相应的经脉循行(如耳穴心区诱发心经感传、胃区诱发胃经感传),或不相应的其他经脉感传循行。广西中医院对刺激耳穴时出现的循经感传进行了观察,在104次的测试中,有90次所诱发的感传的循行路线与耳廓刺激互有特异的对应关系(占86.5%)。其余14次,感传系同名经、表一里经或其他无关经脉的路线循行。陈氏等先后在5例经络感传者身上共9次观察到:当刺激耳穴或者井穴后,在耳穴或体穴经络感传的过程中,出现左右交叉的经络感传现象,其中4次伴有肉眼明显可见的沿经肌肉颤动。这些试验初步看到了耳穴诱发经络感传的客观存在及部分感传的规律,这些都说明了耳廓与机体、内脏、五官及体穴等存在联系,耳穴贴压之所以能够治疗远部的病证,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经络的内在联系。

当经络功能失调,发生病理变化时常反应到耳部穴位点,可以通过耳穴的望诊、触诊等诊断何经的病变,通过对相应耳穴贴压刺激使经络气血通畅、阴阳平衡,全身机体功能恢复正常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二、耳与脏腑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耳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听觉器官,耳和脏腑也有着内在联系。心、肝、脾、肺、肾五脏之精气都通过经络上注于耳,所以耳才可以听声响,若它们发生病变,精气不足或精气闭塞不能上荣,则发生耳的听觉机能障碍,同时耳也反映了脏腑的机能。《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耳和则可能闻五者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脏器法时论》曰:“肝病者……虚则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黄帝内经太素》曰:“赤色入于耳,开窍于耳者,肾者水也,心者火也。水火相济,心气通耳,故以窍言之,即必以耳为窍。”《难经·四十难》:“肺主气,令人耳闻声。”后世医学著作更加详细地论述了耳与脏腑的关系。《中藏经》曰:“肝者……真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千金方》曰:“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杂病源流犀烛》进一步从生理、病理的角度分析:“盖耳属足少阴肾之寄窍也,耳所致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聪。若劳伤气血,风邪乘虚,使精脱肾惫,则耳聋……”《厘正按摩要术》将耳按五脏划分:“耳珠属肾,车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脾,耳背玉缕属肝。”以上论述充分说明了耳与五脏在生理上密切相关。清代医家张振軻汇集了许多古代医学著作的经验和论述,将耳背分为心、肝、脾、肺、肾五个部分,并绘制了耳背图。

从病理上讲,当脏腑有病时会在耳廓上反映出来,对此古代医著有大量的记载。《灵枢·卫气失常》曰:“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灵枢·论疾诊尺》曰:“耳间青脉起者,掣痛。”《针灸甲乙经·小儿杂病第十一》曰:“婴儿耳间青脉起者,、腹痛、大便青瓣……。”《黄帝内经太素》曰:“小肠者,当耳熟。”表明古代医家通过耳廓的色泽和变化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说明了耳与脏腑在病理上也是紧密联系的。

三、耳穴相关学说

1.耳的神经学说

耳廓的神经分布非常密集,有来自脊神经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有来自脑神经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分支,以及交感神经的分支等。耳廓皮肤含有各种神经感受器,如游离丛状感觉神经末梢、毛囊感觉神经末梢及环层小体等,因此,耳廓的穴位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具有高度敏感性。

当发生疾病时,病理性刺激通过神经系统传到神经元,大大提高了神经元的兴奋性。而神经元与相应的耳穴相连,其兴奋性提高,神经元的感觉阈受到影响,敏感性也提高,甚至产生病理反应点(压痛点),当运用耳穴贴压耳廓的相应部分,则产生良性刺激,也通过神经系统传导、阻滞或抑制了原有的病理冲动的恶性循环,并代之以正常的生理调节,致使病变减轻或消失。

2.耳的生物全息学说

张颖清提出了“生物全息律”。她在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现,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和细胞的有丝分裂,使多细胞生物体的任何体细胞都具有与原受精卵或起始细胞相同的一整套基因。所以任何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相对完整性并与周围部分有相对明确边界的相对独立部分都是全息胚,镶嵌着整体各器官的图谱。生物全息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穴区分布的全息律,即任何机体相对独立部分(例如耳、头、面、鼻等)的每一部位区都与特定的整体部位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而且这些部位和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特定整体部位的变化。

耳穴与整体之间也是有信息传递的,对于其原理,有人提出了全息反射机制。全息反射机制是指由于脑内全息联系的神经元,作为反射中枢而形成的全息反射路。脑内神经元的全息联系,是指机体的任一相对独立部分的每一个区,在中枢内投射都与其所对应的整体部位在中枢内的投射,存在着双向突触联系。耳廓属于相对独立的部分,其耳穴在中枢内投射与相应的整体部位在中枢内的投射也存在双向突触联系,耳穴与整体的信息传递就是通过这种联系传递的。

全息反射机制论述了人体病变与耳穴反应区之间的直接联系,也说明一个病灶在耳穴应只有一个反应点。但临床常见一种疾病在耳穴反应区上有多个反应点。这是因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孤立地进行活动,而是密切联系、彼此协调的。当某一器官发生疾病时,常影响到与其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器官的功能,这些影响也通过全息反射反应到相应的耳穴区域。当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受到影响的器官相应的耳穴区域就会出现阳性反应点,所以一种疾病在多处耳穴区有阳性反应点。当应用耳压在这些阳性反应点上进行刺激时,就会起到治疗相应病变器官的作用。

第二节 耳压疗法的功能和特点

一、耳穴贴压疗法的功能

耳压疗法具有调节神经平衡、镇静止痛、脱敏止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肾健脾等诸多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病证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而且对许多疾病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耳穴贴压法的特点

1.治病广泛、疗效高、见效快

耳压治疗的疾病非常广泛,有文献报道,它可以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多种疾病,高达200余种。耳压疗效非常显著,尤其是对一些疼痛性疾病,如坐骨神经痛、偏头痛、胆绞痛、痛经等,在相应的耳穴上进行刺激,可以缓解甚至消除疼痛。耳压疗法还可以预防、保健和美容,例如可以预防晕车、晕船、晕机,可以治疗痤疮和面部黄褐疮等。

2.经济安全、无副作用、便于推广

耳压相对于耳针、耳穴放血等疗法来说,简便安全,疼痛轻,易于被大众推广和接受。目前报道,耳压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耳穴贴压不损伤皮肤,所用的药品和物件多为一次性用品,不会产生感染。可以在方便的时候反复按压以达到刺激作用。

3.操作简单、易学易用

耳穴贴压疗法使用工具简单,一把镊子,一块胶布,压丸(例如王不留行籽、白芥子),适量75%的酒精,棉球。这些东西可以随身携带,在室内、野外、飞机、火车等处可以随时随地备急使用。贴压过后,患者可以随意活动不受影响。

耳穴的分布是非常有规律的,穴位在耳部的分布如倒置的胎儿,这方便于记忆。耳穴大多用解剖部位来命名,易学易记。即使非医学工作者,学习起来也不困难,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后,也可以应用耳压治疗一些病证。

第三节 耳压疗法的材料、方法及特点

一、材料

1.中药、粮食种子类

王不留行籽:活血通络、下乳。多用于心血管疾病、消化疾病、泌尿疾病、妇科疾病或其他疾病,孕妇慎用。

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多用于呼吸疾病及其他疾病。白芥子对皮肤有刺激,外用有时起发泡作用,皮肤过敏者忌用。

菟丝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多用于泌尿疾病、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

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多用于消化不良及其他疾病。

油菜子:活血通气、消肿散结。

绿豆:清热解毒、清暑利水。

冰片:通气开窍、清热止痛。

2.中成药类

咽喉丸:丸药的主要成分有犀角、珍珠、熊胆、牛黄、麝香、蟾酥、雄黄、冰片等。可以在药店买到。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六神丸:丸药内含珍珠、牛黄、麝香等。可在药店买到。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3.磁铁类

磁珠:是1mm、1.5mm、3mm等大小不同的钢珠进行冲磁而成,可以直接到药店买。磁疗对创伤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炎性疼痛甚至癌性疼痛都有一定疗效。还可以促进睡眠、延长睡眠时间、缓解肌肉痉挛,还有降压作用。

二、材料的准备和压丸的一般制作

除了上述材料外,还需要准备胶布、压丸板、镊子等。

1.胶布

将医用胶布剪成约0.5cm×0.5cm的小方块,将中药丸或中成药丸、磁珠等放在胶布中央,排列在玻璃器皿或纱布中备用。

2.压丸板

如果有条件,可以到医疗器件店买个压丸板,把药籽或磁珠放在长方形的压丸板的凹窝中,每个凹窝放一颗或两颗压丸。然后用与压丸板同样宽的胶布,贴在压丸板的上面,铺平压紧,可用刀片沿着已经有的画线割开,即做成每个小方块胶布上都有药丸的备用品。

3.镊子

需备一把医用镊子,以镊取上述备好的贴籽胶布并贴在耳穴上。

第四节 常用耳穴疗法

一、耳压法

耳压法是指用胶布固定药籽或中成药、磁珠贴压在相应的耳穴上,在适当的时间予以按压,达到刺激耳穴防病治病作用的一种方法。此法较其他方法更为简便易行,花费少,安全无副作用,效率高,可以广泛推广。

1.耳穴压丸法

耳穴压丸法是指把上面提到的压丸,例如王不留行籽、白芥子、绿豆、冰片、六神丸等,用胶布贴在相应的耳穴上,每天按压数次,达到刺激耳穴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目前耳穴压丸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用于治疗各个系统的疾病,还可用于减肥、美容、戒烟等。此法可以持续地起到治疗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和疼痛。贴上耳压丸后患者可以自行按压,不用每天更换压丸,受到很多工作学习紧张、无法每天就诊的人群的欢迎。

2.耳穴压磁珠法

耳穴压磁珠法是指用胶布把磁珠贴压在相应的耳穴上,在适当的时间予以按压,达到刺激耳穴防病治病的作用。耳穴压磁珠法类似于耳穴压丸法,但此法有其独特的功效,应用磁珠可以产生一定的磁场,从而达到磁疗的作用。有关资料报道,磁疗可以促进睡眠及炎性物的吸收,还有止痛作用,对创伤性、神经性、炎症性的疼痛都有作用。另外磁疗还有降压的作用。

二、耳穴指压法

指压法是指不用任何物品仅用手指在耳穴上按压所取的耳穴或阳性反应点,以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可在没有压丸、胶布等材料的情况下应急时使用。例如牙疼时指压牙穴,胃痛时指压胃穴可以暂时缓解疼痛,轻度呃逆时指压耳中穴可以止呃逆。

1.操作方法

首先选择好耳穴和阳性反应点,将拇指指腹置于耳廓的前面,食指指腹置于耳廓的后面,亦可交换拇指和食指的位置。两指的指腹一起用力,紧贴耳穴或阳性反应点,旋转30°~60°,揉按数次,再于阳性反应点或耳穴上用力按压数次,压力应尽量集中在一点上。

2.注意事项

指压要有一定的刺激量,如果太小疗效不明显。在不伤害皮肤的前提下重按。两耳交替,轮换按压,每穴2~3分钟,直到症状缓解;当耳穴区皮肤破损时不使用此法;注意修剪指甲,以免损伤皮肤。

三、耳穴药敷法

耳穴药敷法是指用一些有药效的材料贴敷在相应的耳穴上治疗疾病的方法,它广泛流传于民间。主要治疗面瘫、风疹、缠腰火丹、痤疮等。

1.材料

五白膏:白僵蚕、白芥子、白附子、白胡椒、白花蛇研成末,用水和蜂蜜调成膏状,放在胶布上备用。

胡蒜泥:去皮的蒜弄成浆,再加上胡椒粉末调入蒜泥中,放在胶布上备用。

2.操作方法

把上述药膏放在0.8cm×1cm的胶布中央,贴压在相应耳穴上即可。例如,面瘫把药膏贴在面颊区、外鼻、耳根处;风疹把药膏贴在肺、内分泌、神门等穴区;缠腰火丹把药膏贴在肝、胆、肺、内分泌等穴区。为了提高疗效,可与割治法配合,耳穴消毒后,用三棱针在穴位皮肤上浅刺,使皮肤破损约2~3mm,再把药膏贴在破损皮肤上。一般直接贴药膏在耳穴上即可达到一定疗效,不必要时最好不与割治法结合。

3.注意事项

蒜、白芥子贴敷后如使皮肤瘙痒起泡,应该立即取下药膏。夏季贴敷的时间应短;耳廓有冻疮、破溃、炎症时禁用本法。

四、耳穴灸法

耳穴灸法是指通过温热刺激耳穴疏通经络,调整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耳灸法适用于寒证、虚证及痹痛证,例如寒性腰痛、月经腰痛。另外耳灸还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外耳道灸还可以急救,有开窍复苏的作用。

1.材料

线香、艾条、灯心草。

2.操作方法

采用线香灸,患者取坐位,点燃卫生香对准相应穴位,卫生香与耳穴之间的距离以温热为宜,不宜过热。每穴灸2~3分钟。适用于以虚、寒、痛、痹、肿、痒等为主的急、慢性疾患。

艾条灸一般多用于耳廓,灸至整个耳廓显著充血并有烧热感为度。常用于治疗寒湿腰背酸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灯草灸是把灯心草剪成1cm长的小段,放在装有菜油的器皿中,用镊子夹住一根灯心草把油滴干,并竖立在耳穴上,点燃、烧尽。本法主要用于治疗腮腺炎、急性咽喉肿痛、急性结膜炎、角膜炎、急性腰腿痛等急性病证。

3.注意事项

耳灸时注意把头发分开用夹子夹好,以免烧到头发。一般耳灸待皮肤充血发红有烧热感即可,避免因过度烧热而起泡,当皮肤呈灰黑色时,可用绿药膏轻抹。精神过度紧张、严重心脏病和孕妇慎用。

五、耳夹法

耳夹法是用耳夹压迫耳穴的一种方法。用于扁桃体炎、咽炎、结膜炎、牙痛、头痛、肩胛痛等疗效好。对不适于针刺的老弱病残较为适宜,还可以作为耳针治疗后的巩固疗法。耳夹的制作如下:(1)用回形针制作 将回形针的一头弯折成90°,与原回形针垂直,治疗时将弯曲的一头作“针尖”夹在耳穴上。(2)用木衣夹制作 削去衣夹头部的斜面,留存两面夹点,将木夹夹在耳穴上即可。

耳夹法适用的部位及治疗时间:只适用于耳垂、耳舟、对耳脚及耳腔外周部位之耳穴,每次夹30~40分钟。穴位皮损处禁用此法。

六、耳穴放血法

耳穴放血法是指用三棱针、注射针头在耳穴上进行点刺放出一定量血液的治疗方法。本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开窍泻热、安神止痛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因血瘀、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荨麻疹、带状疱疹、偏头痛、高血压等。

1.材料

三棱针、注射针头、酒精棉球。

2.操作方法

首先用手在要放血的耳穴部轻柔,直到充血发红为度。再用酒精棉球消毒放血部位。用三棱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耳穴点刺数下,点刺深度约2mm,轻轻捏压针孔周围的皮肤,使出血约3~10滴,并用干消毒棉球擦拭。

3.注意事项

针具和穴位一定要严格消毒;放血之前轻揉耳廓直到充血发红为止,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顺利地放出血;虚弱的病人放血不宜多,患出血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疾病者禁用本法。

七、耳穴针刺法

耳穴针刺法是指用针刺等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针疗法适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外伤性疼痛、手术后疼痛、炎症性疼痛、神经性疼痛、肿瘤性疼痛;各种炎症性疼痛,如急慢性眼结膜炎、角膜炎、中耳炎、牙周炎、胆囊炎等。还可以治疗内分泌性疾病、功能系统紊乱性疾病、各种慢性疾病。

常用方法:毫针法、埋针法。

1.毫针法

应用毫针针刺耳穴,是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现代用的耳穴毫针是由古代毫针改变而成,为耳针常用之针具,耳针常用的毫针,针长五分,针的粗细有26号、30号、31号等。(1)操作方法 首先根据疾病选定穴位,可选耳穴的压痛点。一般患者取坐位,初次扎针者如果精神紧张惧痛、怕针或病重体弱者,可选卧位。耳穴皮肤用75%酒精消毒。进针时,术者左手拇、食两指固定耳廓,中指托着针刺部的耳背,然后用右手拇、食、中3指持针,对准敏感点快速捻转进针,其深度以不穿破耳背皮肤为度。刺激强度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缓急而定,一般强刺激适用于急证、热证、实证、瘀证及痛证。轻刺激用于慢性疾病及年老体弱者。针刺的手法一般有3种。单刺法:刺入耳穴后,不需运用手法,仅给留针,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患者及儿童。捻转法:刺入耳穴后,用拇、食两指小幅度来回捻转,持续刺激1~2分钟。常用于慢性疾病。提插法:刺入耳穴后,用力将针垂直上下提插20~30秒,此法用于急性病、痛证等。针刺完可以留针,一般20~30分钟。急性病每5分钟捻转一次,慢性病可留针1~2小时。每天或隔天治疗一次,直到病情稳定或痊愈为止。治疗完毕出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2)注意事项 严格消毒,如遇针后耳穴轻度瘙痒、发红者可用2%的碘酒消毒或服用消毒药;对孕妇禁针,年老体弱、高血压患者针刺后应卧床休息,待无特殊不适后方可活动;若发生晕针,有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者,让患者平卧并去针头休息。耳廓有炎症、冻疮及破损时禁针。

2.埋针法

此法是指将皮内针埋于耳穴内,适用于慢性病,痛证或不能每天扎针,而又要持续刺激者。(1)操作方法 首先选耳穴,大多根据阳性反应点来选,如视诊耳廓有红点或异样处、压痛处等都为阳性反应点,用指甲在这些反应点上用力压出记号。耳廓局部皮肤用75%酒精消毒,术者左手固定耳廓,绷紧埋针处皮肤,右手用镊子夹住消毒过的皮内针针柄,轻轻刺入所选的穴位,针柄包以些许酒精棉球,再用胶布固定。一般单侧埋针,也可两耳交替埋针。每日用手按压3~4次,使耳廓充血为度,留针3~4天,一般2~3周为一疗程。(2)注意事项 如埋针处疼痛过度而影响正常生活或睡眠时,则应适当调整针尖方向或深浅度,一般就能缓解疼痛。如不能,疼痛难忍可以取针;埋针处避免淋湿、浸泡,以免发炎;如遇耳廓皮肤红肿、冻疮及破损应禁针。

第五节 耳廓解剖及耳穴分布

一、耳廓的解剖

耳廓为外耳的一部分,以形态复杂的弹性软骨为支架,并附以韧带、脂肪、结缔组织及退化的肌肉构成。外覆盖皮肤和极薄的皮下组织,皮下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管。耳垂部分没有软骨,只有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

1.耳廓正面解剖名称(图1-1)

耳轮:耳廓边缘向前卷曲的部分。图1-1 耳廓正面解剖名称

耳轮脚:耳轮前上端伸入耳腔内的横行隆起。

耳轮结节:又称达尔文结节。耳轮外上方稍肥厚的结节状突起。

耳轮尾:耳轮下缘与耳垂相接的无软骨部分。

对耳轮:耳廓边缘内侧与耳轮相对的,上有分叉的平行隆起部分。

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上端分叉之上支。

对耳轮下脚:对耳轮上端分叉之下支。

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屏:又称耳珠。为耳廓外面前缘的瓣状突起,同外耳道平齐,因犹如其屏障而得名。

对耳屏:耳垂上部,对耳轮下部弯曲向前方的隆起处,前与耳屏相对。

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槽状凹陷。

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耳甲:是由对耳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部及对耳轮下脚下缘围成的凹窝。

耳甲艇:又称耳甲窝,为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耳垂:耳廓最下边的皮垂,内无软骨。

外耳道口:亦称外耳门,在耳甲腔内,被耳屏遮盖着的孔窍。

2.耳廓背面解剖名称(图1-2)

耳舟后隆起:耳舟背面的隆起部分。

对耳轮后沟:同对耳轮相对应的背面凹沟处。

耳垂背面:耳垂背面的平坦部分。

耳轮尾背面:耳舟后隆起与耳垂背面之间的平坦部分。

三角窝后隆起:三角窝的背面隆起处。

耳甲艇后隆起:耳甲艇的背面隆起处。

耳后上沟:对耳轮下脚之背面,三角窝后隆起与耳甲艇后隆起之间的凹沟。

耳甲腔后隆起:耳甲腔的背面隆起处。

耳轮脚后沟:耳甲腔后隆起与耳甲艇后隆起之间的凹沟,在耳轮脚的背面。

屏间切迹后窝:耳垂背面上方、耳甲腔后隆起下方的凹窝,恰同屏间切迹背面相对。图1-2 耳廓背面解剖名称

对耳屏后沟:对耳轮后沟与屏间切迹后窝之间的凹沟处,位于对耳屏背面。

耳轮脚后沟上支:耳轮脚后沟分叉的上支。

耳轮脚后沟下支:耳轮脚后沟分叉的下支。

珠形突起:耳轮脚后沟上下支之间的小隆起。

耳轮背面:耳轮外缘是由后向前卷曲的,故此面多向前方。

3.耳廓神经、血液、淋巴管的分布

耳廓的神经分布非常丰富,有些区域受双重神经支配。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为耳廓的主要感觉神经,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入皮下浅层,沿颈侧部上行,于耳垂高度发出耳前支和耳后支。耳前支行走于耳廓前外侧面,分布于耳舟、耳轮中部、对耳轮、三角窝尖部、耳甲艇、耳轮脚的一部分和耳屏切迹下方的耳垂皮肤。耳后支则分布于耳廓后内侧面中部的皮肤。耳颞神经来自三叉神经的下颌支,它发出3~4个分支分布于耳廓前外侧面上部分皮肤。耳廓后内侧面上部分的皮肤则有枕小神经的分支分布。面神经的耳支和迷走神经的耳支亦分布于耳甲和三角窝等处。

耳廓的血液供应十分丰富,有来自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枕动脉。颞浅动脉分出3~4个耳前支,供给耳廓前面、耳垂和外耳道的一部分血液。耳后动脉沿耳廓根部上行,发出数个耳后支分布于耳廓后内侧面。另外还发出数条分支,分别穿过耳轮、三角窝、耳甲艇等处的软骨至耳廓前外侧面。枕动脉也常发出分支分布于耳廓后内侧面。

耳廓的静脉由耳廓周缘向耳廓根部汇集。耳廓前外侧面的静脉较细小,位于动脉浅面,在三角窝等处形成静脉网,最后汇集成数条耳前静脉,注入颞浅静脉。耳廓后内侧面的静脉,汇成3~5条耳后支,注入耳后静脉。

耳廓的淋巴管丰富,多呈网状,主要汇集于其周围的淋巴结。耳廓前外侧面的淋巴汇入耳前淋巴结,少数汇入腮腺淋巴结。耳廓后内侧面的淋巴大部分汇集于耳后淋巴结。

二、耳穴的分布

1.耳穴的分布规律

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泡、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反应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又称耳穴。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耳廓好像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图1-3)。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关的穴位分布在耳垂和对耳屏;鼻咽部的穴位分布在耳屏;胸腔的穴位分布在耳甲腔;图1-3 耳廓胚胎倒置示意图

腹腔的穴位分布在耳甲艇;消化道的穴位分布在三角窝;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部的穴位分布在对耳轮,下肢及臀部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内分泌分布在屏间切迹。

2.耳穴的命名(1)以人体解剖名称命名 根据人体的解剖部位在耳廓上的投影而命名,这些穴位分布于耳廓正面。例如:耳舟上肢投影区,用解剖名词命名的耳穴有肩、肘、腕、指等;耳轮脚周围为消化道的投影区,用解剖名词命名的穴位有口、贲门、胃、十二指肠、小肠、阑尾、大肠;耳甲腔、耳甲艇内的心、肺、肝、胆、脾、肾、膀胱,以及其他部位的眼、舌、面颊、内耳、皮质下、坐骨神经、胸、腹、腰等命名。(2)以耳廓的部位和形象命名 例如在耳廓上部顶端的穴位被命名为耳尖。正处在耳廓几何图形中心的耳轮脚处的命名为耳中;在对耳轮后沟中,命名为耳背沟;其他如垂前、角窝中、艇中、艇角、缘中、上耳根、下耳根等均属于此类。(3)以功能命名 耳轮结节可治肝阳上亢所引起的头晕、头痛、高血压等,有平肝熄风之功效,故命名为肝阳。耳舟部指、腕,两穴之间可治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等病证,有祛风止痒之功,故命名为风溪。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的神门,因可以治疗失眠、多梦、痛证等,有调神安眠止痛之功而得名。另外还有很多结合功能的命名,有饥点、渴点、兴奋点、肾炎点、高血压点、阑尾点等。

3.耳穴的标志点、线(图1-4)

耳垂上线:指过屏间切迹下缘与轮垂切迹所做的直线,是耳垂与耳廓其他部分的分界线。

耳舟凹沟线:指耳舟最凹陷处的连线。

对耳轮脊线:指在对耳轮体部及对耳轮上下脚最隆起处的连线。

对耳轮耳舟缘线:指在对耳轮脊线与耳舟凹沟线之间的弧线,是对耳轮与耳舟的分界线。

对耳轮上脚下缘线:指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向对耳轮耳舟缘线做的垂直线,是对耳轮上脚与对耳轮体部的分界线。

对耳轮下脚后缘线:指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向对耳轮耳甲缘线所做的垂直线,是对耳轮下脚与对耳轮体部的分界线。

耳甲折线:指耳甲内平坦部与隆起部之间的连线。

对耳轮耳甲缘线:指对耳轮脊线与耳甲折线之间的弧线,是对耳轮与耳甲的分界线。图1-4 耳穴的标志点、线

为定好耳甲的穴位而设定A、B、C、D点和AB、BC、BD线。

A点:指从耳轮脚切迹至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的耳轮上、中1/3交界点。

B点:指耳轮脚消失处至D点连线的中、后(或称中、外)1/3交点。

C点:指外耳道口后半边缘上1/4与下3/4的交点。

D点:从耳轮脚消失处向后外做一条水平线,与对耳轮耳甲缘线的交点。

AB线:由A点向B点做一条与对耳轮耳甲艇缘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可从横向划分耳甲艇的穴区。

BC线:由B点向C点做一条与耳轮脚下缘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该线从横向划分耳甲腔中的穴区。

BD线:是B点与D点的连线,即肝区与脾区的分界线。

4.耳穴的分区(图1-5)(1)耳轮分区 将耳轮分为12区。耳轮脚为耳轮一区。耳轮脚切迹到对耳轮下脚上缘之间的耳轮分为3等份,自下而上依次为耳轮二区、三区、四区;对耳轮下脚上缘到对耳轮上脚前缘之间的耳轮为耳轮五区;对耳轮上脚前缘到耳尖之间的耳轮为耳轮六区,耳尖到耳轮结节上缘为耳轮七区;耳轮结节上缘到耳轮结节下缘为耳轮八区。耳轮结节下缘到轮垂切迹之间的耳轮分为4等份,自上而下依次为耳轮九区、十区、十一区和十二区。图1-5 耳穴的分区(2)耳舟分区 将耳舟分为6等份,自上而下依次为耳舟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区。(3)对耳轮分区 将对耳轮分为13区。对耳轮上脚分为上、中、下3等份,下1/3为对耳轮五区,中1/3为对耳轮四区;再将上1/3分为上、下2等份,下1/2为对耳轮三区,再将上1/2分为前后2等份,后1/2为对耳轮二区,前1/2为对耳轮一区。对耳轮下脚分为前、中、后3等份,中、前2/3为对耳轮六区,后1/3为对耳轮七区。将对耳轮体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至轮屏切迹分为5等份,再沿对耳轮耳甲缘将对耳轮体分为前1/4和后3/4两部分,前上2/5为对耳轮八区,后上2/5为对耳轮九区,前中2/5为对耳轮十区,后中2/5为对耳轮十一区,前下1/5为对耳轮十二区,后下1/5为对耳轮十三区。图1-5 耳穴的分区(续)(4)三角窝分区 将三角窝由耳轮内线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前、中、后3等份,中1/3为三角窝三区;再将前1/3分为上、中、下3等份,上1/3为三角窝一区,中、下2/3为3角窝二区;再将后1/3分为上、下2等份,上1/2为三角窝四区,下1/2为三角窝五区。(5)耳屏分区 将耳屏分成4区。耳屏外侧面分为上、下2等份,上部为耳屏一区,下部为耳屏二区。将耳屏内侧面分为上、下2等份,上部为耳屏三区,下部为耳屏四区。(6)对耳屏分区 将对耳屏分为4区。由对屏尖及对屏尖至轮屏切迹连线之中点,分别向耳垂上线做两条垂线,将对耳屏外侧面及其后部分成前、中、后3区,前为对耳屏一区、中为对耳屏二区、后为对耳屏三区。对耳屏内侧面为对耳屏四区。(7)耳甲分区 将耳甲用标志点、线分为18个区。在耳轮的内缘上,设耳轮脚切迹至对耳轮下脚间中、上1/3交界处为A点;在耳甲内,由耳轮脚消失处向后做一条水平线与对耳轮耳甲缘相交,设交点为D点;设耳轮脚消失处至D点连线中、后1/3交界处为B点;设外耳道口后缘上1/4与下3/4交界处为C点;从A点向B点做一条与对耳轮耳甲艇缘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从B点向C点做一条与耳轮脚下缘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将BC线前段与耳轮脚下缘间分成3等份,前1/3为耳甲一区,中1/3为耳甲二区,后1/3为耳甲三区。ABC线前方,耳轮脚消失处为耳甲四区。将AB线前段与耳轮脚上缘及部分耳轮内缘间分成3等份,后1/3为五区,中1/3为六区,前1/3为七区。将对耳轮下脚下缘前、中1/3交界处与A点连线,该线前方的耳甲艇部为耳甲八区。将AB线前段与对耳轮下脚下缘间耳甲8区以后的部分,分为前、后2等份,前1/2为耳甲九区,后1/2为耳甲十区。在AB线后段上方的耳甲艇部,将耳甲十区后缘与BD线之间分成上、下2等份,上1/2为耳甲十一区,下1/2为耳甲十二区。由轮屏切迹至B点做连线,该线后方、BD线下方的耳甲腔部为耳甲十三区。以耳甲腔中央为圆心,圆心与BC线间距离的1/2为半径做圆,该圆形区域为耳甲十五区。过十五区最高点及最低点分别向外耳门后壁做两条切线,切线间为耳甲十六区。十五、十六区周围为耳甲十四区。将外耳门的最低点与对耳屏耳甲缘中点相连,再将该线以下的耳甲腔部分为上、下2等份,上1/2为耳甲十七区,下1/2为耳甲十八区。(8)耳垂分区 将耳垂分为9区。在耳垂上线至耳垂下线最低点之间划两条等距离平行线,于上平行线上引两条垂直等份线,将耳垂分为9个区,上部由前到后依次为耳垂一区、二区、三区;中部由前到后依次为耳垂四区、五区、六区;下部由前到后依次为耳垂七区、八区、九区。(9)耳背分区 将耳背分为5区。分别过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耳背对应点和轮屏切迹耳背对应点做两条水平线,将耳背分为上、中、下3部,上部为耳背一区,下部为耳背五区。再将中部分为内、中、外3等份,内1/3为耳背二区、中1/3为耳背三区、外1/3为耳背四区。

第六节 耳压疗法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一、操作规程

首先确定耳穴,用75%的酒精棉球或棉签消毒耳穴,以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镊子将贴丸胶布(王不留行籽、白芥子、六神丸等贴在胶布中央)或贴磁珠的胶布,对准穴位贴上。按压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般可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感觉。压丸一般保留3~5天,也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一般都贴压一侧耳廓,两耳交替贴。

耳穴贴压过后,可以使用一定的按压手法使耳穴得到一定刺激,下面介绍几种按压手法。(1)对压法 术者用食、拇指置于患者耳廓的正面和背面,相对压迫贴于耳穴上的丸,至患者出现沉、重、胀、痛感。此时,术者的食、拇指可边压边左右移动或做圆形移动,寻找痛、胀感较明显的位置。一旦找到“敏感点”,则持续压迫20~30秒钟。也可在耳廓前面和背面相对贴压2个丸进行对压,其刺激量则更大。将全部耳穴如法对压完毕后,嘱患者照此压法,每天行按压3~5次。本法属泻法,是一种强制刺激手法。对于实证、年轻力壮者,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及急性炎症有较好的镇痛消炎作用。(2)直压法 术者以指尖垂直按压穴丸,至患者产生胀、痛感。持续按压20~30秒,间隔少许,重复按压,每穴压4~6次。施术完毕,嘱患者按照前法每天按压3~5次,此法的刺激强度弱于对压法,仍属泻法,也是一种强刺激手法。其适应证同对压法。有些耳穴难以用对压法,如下脚端(即交感)、艇角(前列腺)、大肠等穴,用泻法时,多用直压法。耳甲腔、耳甲艇的穴位也常用直压法。(3)点压法 术者用指尖一压一松,间断地按压耳穴,每次间隔0.5秒。本法不宜用力过重,以患者感到胀而略感沉重刺痛为度。视其体质、病症和术者要求,每穴每次可点压27下。本法属补法,是一种弱刺激手法,适用于各种虚证、慢性病,如神经衰弱、失眠、心悸、头昏等。(4)轻揉按摩法 用指腹轻轻将压贴的穴丸压实(贴牢,不宜损伤皮肤为原则),然后顺时针方向带动穴丸和皮肤旋转,以病人有胀、酸、痛或轻微刺痛为度。一般每穴轻擦按摩27次。此法属于补法,具有补虚的作用。适用于久病体弱,年老体衰患者。

二、注意事项(1)防止胶布潮湿,按压不能用力过度,以不损伤皮肤为度,以免引起皮肤炎症。(2)夏季汗多,宜勤换;冬季冻疮及耳廓炎症者不宜贴敷。对胶布过敏者忌用。(3)耳压后有酸、麻、胀、痛、灼热感者效果好。(4)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者按压宜轻,急性疼痛用直压手法,强刺激,一般患者宜中度刺激,孕妇可用轻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5)耳穴贴磁珠,开始不宜过多,一般开始以2~4穴为佳,之后再慢慢增加穴位。(6)耳穴贴磁珠的治疗中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心慌、头晕、恶心等,轻者数分钟消失,重者可取下磁珠。(7)对有些疾病在治疗中急性发作问题,如胆石症、泌尿系结石产生的绞痛,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等,要有应急措施。

第七节 耳压疗法常见反应、处理方法及适应证、禁忌证

一、常见反应及处理方法

个别患者可能对胶布过敏,局部出现粟粒样丘疹,伴有痒感,可将胶布取下,停几天再贴。必要时加贴肾上腺或口服扑尔敏,或改用脱敏胶布敷贴。少数患者对六神丸、咽喉丸过敏,应停止使用,换用王不留行籽等。

贴磁珠后,有些人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乏力、嗜睡、局部烧热、咽痒、起水泡或瘀斑、心悸失眠等。有的数分钟后不良反应会消除,有的需要数小时及数天才会消除。如果症状加重而不能消除,取下磁珠即可。

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开始效果较好,治疗一段时间后疗效开始不佳,此时说明耳廓已经对刺激产生适应性,或称“耳穴疲劳”。休息几天再继续治疗,疗效又会提高。

二、适应证

耳压疗法的适应范围比较广,可治疾病甚多,几乎适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胆绞痛、足跟痛、神经性疼痛等;炎性疾病及传染病,如急慢性结肠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胆囊炎、流感、百日咳、菌痢、腮腺炎、盆腔炎等;功能紊乱性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高血压、眩晕症、多汗症、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等;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肠炎、过敏性紫癜等;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其他还有催乳、催产,预防和治疗输血、输液反应作用,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三、禁忌证(1)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者按压宜轻,急性疼痛用直压手法,强刺激,一般患者宜中度刺激,孕妇可用轻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2)严重心脏病和严重贫血者慎用,禁止用强刺激的手法。(3)妊娠5个月前的妇女不宜用,5~9个月时忌刺激子宫、卵巢、内分泌、盆腔等穴位,以免引起流产、早产。

第二章 耳压疗法用于内科疾病

第一节 感冒

感冒是一种外感风邪或时行病毒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现代医学称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肿痛、脉浮。感冒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为多,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由于外感病邪不同,感冒有风寒、风热和暑湿之分。

一、风寒感冒(一)症状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流清涕,痰稀白,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肺、外鼻、肾上腺、感冒点、咽喉(见图2-1)。(2)定位 肺:在心、气管区周围处,即耳甲十四区。

外鼻:在耳屏外侧面中部,即耳屏一、二区之间。

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二区后缘处。

感冒点:在耳轮五、六区交界处。

咽喉:在耳屏内侧面上1/2处,即耳屏三区。(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2.方法二(1)选穴 肺、内鼻、肾上腺、感冒点(见图2-2、图5-28)。(2)定位 内鼻:在耳屏内侧面下1/2处,即耳屏四区。与外鼻相对。(3)耳压方法 白芥子耳压法。用白芥子粘贴在0.5cm×0.5cm的胶布中心,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将备用白芥子胶布固定在穴位处。用拇指和食指相对适度按压,每次3~5分钟,以酸、胀为度,于晨起、午休、晚睡前各按压1次,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图2-1图2-2

二、风热感冒(-)症状

恶寒轻,发热重,头痛有汗,流浊涕,痰黄稠、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肺、大肠、感冒点、扁桃体(见图2-2)。(2)定位 大肠:在耳轮脚及部分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即耳甲七区。

扁桃体:在耳垂正面下部,即耳垂七、八、九区。(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2.方法二(1)选穴 肺、内鼻、额、咽喉、肾上腺(见图2-2、图5-28)。(2)定位 同上。(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三、暑湿感冒(一)症状

多见于夏季,感受当令暑邪,暑多夹湿,暑湿并重,症见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头痛、头胀,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二)治法(1)选穴 肺、感冒点、脾、胃(见图2-3)。(2)定位 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三区。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4区。(3)耳压方法 采用六神丸法。用六神丸粘贴在0.5cm×0.5cm的胶布中心,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将中央有六神丸的胶布固定在穴位处。用拇指和食指相对适度按压,每次3~5分钟,以酸、胀为度,于晨起、午休、晚睡前各按压1次,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四、对症治疗

感冒常伴有头痛、咽喉痛、鼻塞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一)头痛

1.配穴

神门、额、枕(见图2-4)。

2.定位

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四区。

额: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部,即对耳屏一区。

枕: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即对耳屏三区。

3.耳压方法

采用贴磁珠法。用75%的酒精棉球或棉签消毒耳穴,待干后以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镊子将贴磁珠的胶布,对准穴位贴上;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穴按压3~5分钟。按压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般可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感觉。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交换一次,5天为一疗程。(二)咽喉痛

1.配穴

扁桃体、口(见图2-4)。图2-3图2-4

2.定位

口: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即耳甲一区。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三)鼻塞

1.配穴

外鼻、内鼻(见图5-28)。

2.定位

同前。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五、注意事项(1)白芥子敷贴过久会有发泡作用,如有不适,如发红、疼痛,应取掉贴压的药丸。(2)贴磁珠法会有些不良反应,如头晕、眼花、恶心呕吐,一般会在数分钟、数天消失,如果数天后不消失,应该取掉磁珠。

六、病例

高某,女,8岁。主诉头痛及周身不适,伴有鼻塞流清涕,咽部痒稍咳,舌淡,舌苔白,脉浮紧。诊为风寒型感冒。取耳穴感冒点、肺、内鼻、咽喉、扁桃体等穴,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术者以指尖垂直按压穴丸,至患者产生胀、痛感。持续按压3~5分钟,当刚刚完成压耳动作,患者鼻塞情况就有所改善,嘱患者家属不定时按压,每天3~4次。第二天其母告知孩子病愈,已上学。

第二节 哮喘

哮喘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引发哮喘的原因有多种,主要病因为过敏原刺激和肺部病毒感染。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灰尘、霉菌、吸烟、化学气体及动物皮屑等。本病有季节性发病或加重的特点,常先有喷嚏、咽喉发痒、胸闷等先兆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出现哮喘。根据发作时特点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寒哮、热哮及脾肺气虚3型。

一、寒哮(一)症状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伴有咳嗽,痰少咳吐不爽,或清稀呈泡沫状,口不渴,或渴喜热饮,面色晦黯带青色,形寒怕冷,或小便清,天冷或受寒易发,或怕冷,无汗、身体疼痛,舌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浮紧。(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气管、肺、肾、平喘、神门、肾上腺(见图2-5)。(2)定位 气管:在心区与外耳门之间,即耳甲十五区。

肺:在心区和气管区周围处,即耳甲十四区。

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十区。

平喘:对耳屏尖部下0.2cm处。

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四区。

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二区后缘处。(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10天为一疗程。

2.方法二(1)选穴 肾、皮质下、脑干、交感、风溪、内分泌(见图2-5)。(2)定位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即对耳屏四区。

脑干:在轮屏切迹处,即对耳屏三、四区之间。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六区前端。

风溪: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一、二区交界处。

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十八区。(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10天为一疗程。

二、热哮(一)症状

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胁胀闷;伴有咳嗽频作,咳痰色黄,黏浊稠厚,咳吐不利,烦闷不安,不恶寒,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二)治法(1)选穴 肺、大肠、平喘、枕、神门、内分泌(见图2-6)。(2)定位 大肠:在耳轮脚及部分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即耳甲七区。

枕: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即对耳屏三区。(3)耳压方法 冰片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用约绿豆大小的冰片贴压在0.8cm×0.8cm的胶布中心,贴于双耳选穴上,压紧并按揉约3分钟。嘱患者早、中、晚饭后及睡前30分钟各按揉1次,每次约3分钟,双耳交替换贴,每隔2日换一次药块,10天为一疗程。图2-5图2-6

三、脾肺气虚(一)症状

咳喘气短,稍运动则加剧,咳声较低,痰多清稀,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肺、脾、胃、肾、内分泌、膈(见图2-7)。(2)定位 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三区。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四区。

膈:在耳轮脚部。(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轻揉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10天为一疗程。

2.方法二(1)选穴 肺、脾、胃、肾、皮质下、交感、肾上腺(见图2-7)。图2-7(2)定位 见上。(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轻柔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10天为一疗程。

四、对症治疗

哮喘常伴有呼吸气促、打喷嚏、咳嗽咳痰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一)呼吸气促

1.配穴

气管、口、咽喉、平喘(见图2-8)。

2.定位

口: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即耳甲一区。

咽喉:在耳屏内侧面上1/2处,即耳屏三区。

平喘:对耳屏尖部下0.2cm处。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 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10天为一疗程。图2-8(二)打喷嚏

1.配穴

内鼻、外鼻(见图2-8、图5-28)。

2.定位

内鼻:在耳屏内侧面下1/2处,即耳屏四区。

外鼻:在耳屏外侧面中部,即耳屏一、二区之间。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10天为一疗程。(三)咳嗽咳痰

1.配穴

肺、气管、脾(见图2-3、图2-8)。

2.定位

见上。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10天为一疗程。

五、注意事项

冰片贴压时胶布周围要严密封闭,否则冰片易挥发,影响疗效。冰片以小块状疗效最佳,大于0.4cm的容易分开。

六、病例

李某,男,45岁,老师。哮喘10年,每逢受凉后易于发作。近来哮喘发作次数增多,现因感冒哮喘再次复发。经西医治疗,症状缓解,但哮喘始终未完全消失。检查患者精神差,形体消瘦,面容痛苦,呼吸困难,喉中痰鸣,胸部桶状,两肺布满哮鸣音。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选穴:支气管、肺、肾、平喘、神门、肾上腺。操作:用75%酒精消毒耳穴,采用观察和压痛点探测法在耳穴区域选取敏感点,然后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敏感点。嘱患者每日按压耳穴数次,3天更换一次,两耳交替。经上述方法治疗2次后,患者喘息症状减弱,夜间能入睡5小时。治疗10次后,症状消失。为加强疗效,又巩固治疗10次。1年后随访,哮喘未见复发。

第三节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血管、心、脑、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成年人收缩压在140mmHg以上,并(或)伴有舒张压在90mmHg以上,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并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健忘、失眠、心跳加快等症状,即可确诊为高血压病。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与年龄、职业、环境、肥胖、高血脂、嗜酒、吸烟等也有关。一般分为肝火偏旺、痰浊上扰及肾虚火旺3型。

一、肝火偏旺(一)症状

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肝、肾、角窝上、耳背心、耳背肝、耳背肾、耳背沟(见图2-9)。图2-9(2)定位 肝: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二区。

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十区。

角窝上:在三角窝前1/3的上部,即三角窝一区。

耳背心:在耳背上部,即耳背一区。

耳背肝:在耳背中外部,即耳背四区。

耳背肾:在耳背下部,即耳背五区。

耳背沟:在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以指尖垂直按压穴丸,至患者产生胀、痛感。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10天为一疗程。

2.方法二(1)选穴 耳背沟、角窝上、肾上腺、交感、神门(见图2-9)。(2)定位 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二区后缘处。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六区前端。

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四区。(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以指尖垂直按压穴丸,至患者产生胀、痛感。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10天为一疗程。

二、痰浊上扰(一)症状

看东西时感觉物体在旋转,头重如被布裹住一样,胸闷、恶心,呕吐清水痰涎,脘腹不适,胃口差,精神疲倦,舌淡,苔白厚,脉滑。(二)治法(1)选穴 脾、三焦、角窝上、心脏点、皮质下(见图2-10)。(2)定位 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三区。

三焦:在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即耳甲十七区。

心脏点:渴点与外耳点连线。(渴点:外鼻与屏尖连线中点)

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即对耳屏四区。(3)耳压方法 六神丸耳压法。用六神丸粘贴在0.5cm×0.5cm的胶布中心,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将有六神丸的胶布固定在穴位处。用拇指和食指相对适度按压,每次3~5分钟,以酸、麻、胀、痛为度,于晨起、午休、晚睡前各按压1次,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图2-10

三、肾虚火旺(一)症状

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头重脚轻,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干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肾、交感、皮质下、肝阳、神门、降压沟(见图2-11)。(2)定位 肝阳:耳轮结节处。

降压沟:耳廓背面,由外上方斜向内下方的凹沟。(3)耳压方法 六神丸耳压法。用六神丸粘贴在0.5cm×0.5cm的胶布中心,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将有六神丸的胶布固定在穴位处。用拇指和食指相对适度按压,每次3~5分钟,以酸、胀为度,于晨起、午休、晚睡前各按压1次,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2.方法二(1)选穴 肾、耳背心、耳背肝、耳背肾、耳迷根(见图2-11)。图2-11(2)定位 耳背心:在耳背上部,即耳背一区。

耳背肝:在耳背中外部,即耳背四区。

耳背肾:在耳背下部,即耳背五区。

耳迷根: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用直压法。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10天为一疗程。

四、对症治疗

高血压常伴有头痛、失眠、血脂异常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一)头痛

1.配穴

枕、额、颞(见图2-12)。

2.定位

枕: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即对耳屏三区。

额: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部,即对耳屏一区。

颞:在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即对耳屏二区。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以指尖垂直按压穴丸,至患者产生胀、痛感。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10天为一疗程。(二)失眠

1.配穴

神门、心、肝、脑干(见图2-12、图2-14)。

2.定位

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十五区。

脑干:在轮屏切迹处,即对耳屏三、四区之间。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轻揉按压。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10天为一疗程。图2-12(三)血脂异常

1.配穴

内分泌、脾(见图2-12)。

2.定位

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以指尖垂直按压穴丸,至患者产生胀、痛感。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10天为一疗程。

五、注意事项

上述的一些穴位如耳背心、耳背肝、耳背肾、角窝上等穴位面积比较大,要寻找这些耳穴的敏感点、压痛点来贴压丸,以提高疗效。

六、病例

李某,女,71岁。病史:高血压病30年。血压最高时200/125mmHg,平时服复方罗布麻片、复方降压片等药物,血压可降至155/95mmHg。近期服药后出现头晕、面红、腰酸、耳鸣、易怒、腹泻等症状,并且血压忽高忽低不能控制。来诊后选穴:肝、肾、角窝上、耳背心、耳背肝、耳背肾、耳背沟。操作:用75%酒精消毒耳穴,采用观察和压痛点探测法在耳穴区域选取敏感点,然后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敏感点。嘱患者每日按压耳穴数次,3天更换一次,两耳交替,10天为一疗程。耳压治疗后,即时血压下降至150/95mmHg,经治两疗程后,血压降至1140/90mmHg,头晕胀痛明显减轻,眠差多梦等症基本消除。

第四节 惊悸

惊悸是指气血虚弱,痰饮瘀血阻滞心脉,心失所养,心脉不畅等引起的以惊慌不安、心脏急剧跳动、不能自主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本病临床多为阵发性,有时也有呈持续者,并伴有胸痛、胸闷、喘息、吸气不够、头晕和失眠等症状。一般分为心气虚、胆怯易惊和心脾两虚两型。

一、心气虚、胆怯易惊(一)症状

心悸不宁,善惊易怒,稍惊即发,劳累则加重,兼有胸闷气短,自汗出,坐卧不安,不愿闻及声响,少寐多梦而易惊醒,舌淡,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心、小肠、皮质下、心脏点、交感、肝、胰胆(见图2-13)。(2)定位 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十五区。

小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间的中1/3处,即耳甲六区。

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即对耳屏四区。

心脏点:渴点与外耳点连线。(渴点:外鼻与屏尖连线中点)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六区前端。

肝: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二区。

胰胆: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一区。(3)耳压方法 采用贴磁珠法。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耳穴,待干以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镊子将贴磁珠的胶布,对准穴位贴上。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穴按压3~5分钟。按压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般可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感觉。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2.方法二(1)选穴 心、神门、心脏点、肾上腺(见图2-13)。(2)定位 神门: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二区后缘处。(3)耳压方法 采用贴磁珠法。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耳穴,待干以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镊子将贴磁珠的胶布,对准穴位贴上。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穴按压3~5分钟。按压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般可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感觉。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二、心脾两虚(一)症状

心跳不安,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加重,多伴有神疲乏力,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口唇色淡,食少腹胀,大便稀烂,舌淡红,苔白,脉细弱。(二)治法(1)选穴 脾、胃、神门、心、脑干、皮质下(见图2-14)。图2-13图2-14(2)定位 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三区。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四区。

脑干:在轮屏切迹处,即对耳屏三、四区之间。

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即对耳屏四区。(3)耳压方法 采用贴磁珠法。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耳穴,待干以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镊子将贴磁珠的胶布,对准穴位贴上。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3~5分钟。按压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般产生酸、胀感即可。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三、对症治疗

感冒常伴有头痛、失眠、多梦,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一)头痛

1.配穴

枕、额、颞(见图2-15)。

2.定位

枕: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即对耳屏三区。

额: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部,即对耳屏一区。

颞:在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即对耳屏二区。

3.耳压方法

采用贴磁珠法。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耳穴,待干以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镊子将贴磁珠的胶布,对准穴位贴上。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穴按压10~20下或1~2分钟。按压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般可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感觉。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二)失眠

1.配穴

神门、皮质下、心、枕、脑干(见图2-14、图2-15)。

2.定位

见上。

3.耳压方法

采用贴磁珠法。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耳穴,待干以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镊子将贴磁珠的胶布,对准穴位贴上。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穴按压3~5分钟。按压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般可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感觉。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三)多梦

1.配穴

神门、心、肾、肝、胆(见图2-15)。

2.定位

肝: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二区。

胆: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一区。

3.耳压方法

采用贴磁珠法。用75%的酒精棉球或棉签消毒耳穴,待干以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镊子将贴磁珠的胶布,对准穴位贴上。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穴按压3~5分钟。按压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般可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感觉。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图2-15

四、注意事项

第一次贴压的磁珠不宜过多,因为有些人开始不容易适应磁疗,可以在之后的治疗中慢慢增加磁珠数量,最多不过13穴。

五、病例

杨某,男,23岁。最近常觉得心悸不宁,善惊易怒,稍惊即发,劳则加重,夜间多梦,胸闷气短,无头晕头痛。查心电图等无异常。遂寻中医治疗,考虑为惊悸的范畴,行耳压治疗。选穴:心、小肠、皮质下、心脏点、交感、肝、胆。嘱患者坐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耳穴,贴磁珠。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自感酸、麻、胀、痛、热为度,5天为一疗程。5天后来诊,患者已没有心悸不宁感,其他症状消失,再治疗一疗程巩固。

第五节 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心绞痛型: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心肌梗塞型:梗塞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很多病人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却没有感到过心绞痛,甚至有些病人在心肌梗塞时也没感到心绞痛。

一、心绞痛型(一)症状

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二)治法(1)选穴 心、心脏点、神门、胸(见图2-16)。(2)定位 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十五区。

心脏点:渴点与外耳点连线。(渴点:外鼻与屏尖连线中点)

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四区。

胸:在对耳轮体前部中2/5处,即对耳轮十区。(3)耳压方法 磁珠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取1粒磁珠置于1块1cm×0.8cm的胶布中间,贴于选定的耳穴部位上,然后用拇指和食指相对适度按压磁珠,以患者自觉酸、麻、胀、痛感觉,直到全耳发热为宜。嘱患者不定时经常按压耳穴,双耳交替换贴,每3天换1次,10天为一疗程。

二、心肌梗塞型(-)症状

梗塞发生前1周左右常有前驱症状,如静息和轻微体力活动时发作心绞痛,伴有明显的不适和疲惫。梗塞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二)治法(1)选穴 心、神门、胸、主动脉、内分泌、皮质下(见图2-17)。(2)定位 主动脉:在耳背耳轮中段。

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十八区。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即对耳屏四区。(3)耳压方法 磁珠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取1粒磁珠置于1块1cm×0.8cm的胶布中间,贴于选定的耳穴部位上,然后用拇指和食指相对适度按压磁珠,以患者自觉酸、麻、胀、痛感觉,直到全耳发热为宜。嘱患者不定时经常按压耳穴,双耳交替换贴,每3天换1次,10天为一疗程。图2-16图2-17

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一)症状

很多病人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却没有感到过心绞痛,发病时常呈心绞痛表现或心肌梗塞表现。(二)治法(1)选穴 心、舌、主动脉、小肠、肾上腺、肝(见图2-18)。(2)定位 舌:位于耳垂部二区。

小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即耳甲六区。

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二区后缘处。图2-18

肝: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二区。(3)耳压方法 磁珠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取1粒磁珠置于1块1cm×0.8cm的胶布中间,贴于选定的耳穴部位上,然后用拇指和食指相对适度按压磁珠,以患者自觉酸、麻、胀、痛感觉,直到全耳发热为宜。嘱患者不定时经常按压耳穴,双耳交替换贴,每3天换1次,10天为一疗程。

四、对症治疗

冠心病常伴有血压高、心律失常、烦躁不安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一)高血压

1.配穴

降压沟、降压点(见图2-18)。

2.定位

降压沟:耳廓背面,由外上方斜向内下方的凹沟。

降压点:三角窝的前上角。

3.耳压方法

磁珠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取1粒磁珠置于1块1cm×0.8cm的胶布中间,贴于选定的耳穴部位上,然后用拇指和食指相对适度按压磁珠,以患者自觉酸、麻、胀、痛感觉,直到全耳发热为宜。嘱患者不定时经常按压耳穴,双耳交替换贴,每3天换1次,10天为一疗程。(二)心律失常

1.配穴

心、耳背心(见图2-18)。

2.定位

耳背心:在耳背上部,即耳背一区。

3.耳压方法

磁珠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取1粒磁珠置于1块1cm×0.8cm的胶布中间,贴于选定的耳穴部位上,然后用拇指和食指相对适度按压磁珠,以患者自觉酸、麻、胀、痛感觉,直到全耳发热为宜。嘱患者不定时经常按压耳穴,双耳交替换贴,每3天换1次,10天为一疗程。(三)烦躁不安

1.配穴

皮质下、肾上腺、神门(见图2-18)。

2.定位

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二区后缘处。

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四区。

3.耳压方法

磁珠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取1粒磁珠置于1块1cm×0.8cm的胶布中间,贴于选定的耳穴部位上,然后用拇指和食指相对适度按压磁珠,以患者自觉酸、麻、胀、痛感觉,直到全耳发热为宜。嘱患者不定时经常按压耳穴,双耳交替换贴,每3天换1次,10天为一疗程。

五、注意事项(1)当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的危急重症时,要用药物治疗,耳压作为辅助治疗。(2)心绞痛等症状出现时,要持续按压,直到缓解为止。

六、病例

余某,女,57岁,工人。患冠心病6年,平时自感胸憋闷、心慌,心前区刺痛不舒,稍动加剧,空手不能登上二楼,近1个月心绞痛发作了3次。每次发作时胸骨后中部左侧剧烈压缩样绞痛,同时向左肩、左上肢内侧放射。选穴:心、心脏点、胸、神门、降压点、皮质下、脑、舌。采用磁珠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取1粒磁珠置于胶布中间,贴于选定的耳穴部位上,然后用拇指和食指相对适度按压磁珠,以患者自觉酸、麻、胀、痛感为度。嘱患者不定时经常按压耳穴,双耳交替换贴,每3天换1次,10天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血压稳定,平时症状全部消失,可抱孩子上二层楼。

第六节 眩晕

临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有旋转不定的感觉,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根据发作时特点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一般分为气血亏虚、痰浊阻滞两型。

一、气血亏虚(一)症状

眩晕,动则加剧,遇劳累则发作,伴有神疲懒言,四肢乏力,自汗出,面无光泽,色较苍白,唇甲淡白,时有心跳快,眠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神门、脾、胃、心、肝、枕(见图2-19)。(2)定位 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四区。

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三区。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四区。

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十五区。

肝: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二区。

枕: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即对耳屏三区。(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轻揉按压。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2.方法二(1)选穴 脾、心、内分泌、皮质下、额(见图2-19、图2-57)。(2)定位 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十八区。

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即对耳屏四区。

额: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部,即对耳屏一区。(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轻揉按压。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二、痰浊阻滞(一)症状

视物旋转,自觉头重,胸闷,时有恶心感,呕吐痰涎,胸腹部闷满不适,胃口差,精神疲倦,舌淡,苔白腻,脉弦滑。(二)治法(1)选穴 脾、肾、皮质下、贲门、脑干(见图2-20)。(2)定位 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十区。

贲门: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即耳甲三区。

脑干:在轮屏切迹处,即对耳屏三、四区之间。(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以酸、麻、胀、痛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图2-19图2-20

三、对症治疗

眩晕分不同类型,如内耳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颈椎病眩晕,临床可以加用以下方法。(一)内耳性眩晕

1.配穴

脾、内耳(见图2-20、图2-21)。

2.定位

内耳:在耳垂正面后中部,即耳垂六区。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轻揉按压。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二)高血压眩晕

1.配穴

降压沟、降压点(见图2-21)。图2-21

2.定位

降压沟:耳廓背面,由外上方斜向内下方的凹沟。

降压点:三角窝的前上角。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轻揉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三)颈椎病眩晕

1.配穴

颈、颈椎(见图2-21)。

2.定位

颈:在对耳轮体前部下1/5处,即对耳轮十二区。

颈椎:在颈区后方,即对耳轮十三区。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轻揉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四、注意事项

眩晕有多种,要分辨清楚类型,适当加减穴位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病例

高某,男,25岁。长期伏案工作,导致经常头晕,时有天旋地转感,眼花、耳鸣,颈部疼痛、麻木。选穴:颈、颈椎、内耳、肩、指、心、神门。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取1粒磁珠置于1块1cm×0.8cm的胶布中间,贴于选定的耳穴部位上,然后用拇指和食指相对适度按压磁珠,每天按压3次,以患者自觉酸、麻、胀、痛感觉为度。3天换一次,5天为一疗程。双耳交替换贴,经过两个疗程,患者头晕症状改善,继续治疗两个疗程,嘱患者结合工作时端正坐姿,适当休息,结果两个疗程结束后头晕和其他症状消失。

第七节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症候群。

临床表现是腹痛,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几乎所有患此病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还伴腹泻或便秘,腹胀或腹胀感,可有排便不尽感、排便窘迫感。

一、腹泻型(一)症状

一般每日大便3~5次,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便,多带有黏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黏液量很多,但绝无脓血。排便不干扰睡眠。(二)治法(1)选穴 脾、胃、小肠、十二指肠、大肠(见图2-22)。(2)定位 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三区。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四区。

小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即耳甲六区。

十二指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后1/3处,即耳甲五区。

大肠:在耳轮脚及部分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即耳甲七区。(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轻揉按压,以酸、胀为度,每次5分钟。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7天为一疗程。

二、便秘型(一)症状

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二)治法(1)选穴 脾、胃、小肠、大肠、神门(见图2-23)。图2-22图2-23(2)定位 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四区。(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重按,以酸、麻、胀、痛为度,每次5分钟。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7天为一疗程。

三、对症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常伴有腹泻、腹胀、便秘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一)腹泻

1.配穴

交感、三焦(见图2-24)。

2.定位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六区前端。

三焦:在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即耳甲十七区。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7天为一疗程。图2-24(二)腹胀

1.配穴

缘中、三焦(见图2-24)。

2.定位

缘中:在对耳屏游离缘上,对屏尖与轮屏切迹之中点处,即对耳屏二、三、四区交点处。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重按,以酸、麻、胀为度,每次5分钟。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7天为一疗程。(三)便秘

1.配穴

便秘点、耳迷根(见图2-24)。

2.定位

便秘点:在三角窝内,近下缘处,当对耳轮下脚中段上缘,坐骨神经穴上方。

耳迷根: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重按,以酸、麻、胀痛为度,每次5分钟。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7天为一疗程。

四、注意事项

肠易激综合征有不同的症状,要选定主要穴位后,按照症状不同来选穴。比如腹泻和便秘的不同,选择不同穴位。

五、病例

杨某,男,50岁。一年前开始间断出现腹胀、腹泻,刚刚开始时腹泻次数少,大约半年过后患者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腹胀,偶见恶心、呕吐,常在劳累和紧张时发作。最近开始伴有焦虑、抑郁。经家人鼓励和劝说才来医院就诊。选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交感、耳迷根、神门、便秘点。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双耳交替换贴,隔日贴压一次。7天为一疗程。过了两个疗程过后,患者腹泻、便秘症状明显改善,继续治疗一疗程,治愈未复发。

第八节 呕吐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内容物经食管、口腔吐出的一种病证。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无物有声为干呕。但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并称为呕吐。根据病因及发作时特点的不同可分为饮食停滞和肝气犯胃两型。

一、饮食停滞(一)症状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则呕吐愈甚,吐后反舒服,伴有大便气味臭秽,舌淡红,苔厚腻,脉滑实。(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腹、脾、胃、贲门、十二指肠(见图2-25、图2-27)。(2)定位 腹:腰骶椎穴内侧缘,近耳腔缘。

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三区。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四区。

贲门: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即耳甲三区。

十二指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后1/3处,即耳甲五区。(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几粒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重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2.方法二(1)选穴 脾、胃、贲门、交感、皮质下(见图2-25、图2-27)。(2)定位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六区前端。

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即对耳屏四区。(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饱满的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重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二、肝气犯胃(一)症状

呕吐吞酸,嗳气频繁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加重,舌边红,苔薄腻,脉弦。(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肝、胰胆、心、三焦、脾、内分泌、神门(见图2-26)。(2)定位 肝: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二区。

胰胆: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一区。

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十五区。

三焦:在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即耳甲十七区。

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三区。

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十八区。

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四区。(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几粒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重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2.方法二(1)选穴 肝、胰胆、心、三焦、肾上腺、贲门(见图2-26)。(2)定位 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二区后缘处。(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饱满的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重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图2-25图2-26

三、对症治疗

呕吐常伴有腹胀腹痛、嗳气反酸、厌食、胸闷胀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一)腹胀腹痛

1.配穴

腹、三焦(见图2-27)。

2.定位

见上。

3.耳压方法图2-27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饱满的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重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二)嗳气反酸

1.配穴

肝、胃(见图2-27)。

2.定位

见上。

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饱满的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重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三)厌食

1.配穴

口、食管、贲门(见图2-27)。

2.定位

口: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即耳甲一区。

食管:在耳轮脚下方中1/3处,即耳甲二区。

贲门: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即耳甲三区。

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饱满的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重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四、注意事项

当呕吐症状发生的时候,可以立即贴压耳穴,持续不断地刺激,可以帮助缓解症状,但是不要过度用力,以免损伤皮肤。

五、病例

郭某,女,20岁。患者近日工作繁忙、心情欠佳,加之劳累过后出现反复呕吐,嗳气酸水,胸闷满,食之无味。查舌红苔白腻,脉弦。患者来诊后,选穴:肝、胰胆、心、三焦、脾、内分泌、神门、口、胃。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重按压。3天更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双耳交替贴压耳穴。患者持续按压,当时就止住了呕吐,再经过一疗程患者病愈。随诊半年没有再复发。

第九节 腹痛

腹痛是指以胃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腹痛虽是一种症状,但发作时与多种脏腑的疾病有关,如肝、胆、脾、胃、大小肠、子宫等。虽然腹痛的病因很多,但最常见的多因外感风寒,邪入腹中;或暴饮暴食,脾胃运化无权;或过食生冷,进食不洁;或脾胃阳气虚弱,气血产生不足,经脉脏腑失其温养。根据病因及发作时特点的不同,一般分为湿热壅滞、虚寒腹痛及肝气郁滞3型。

一、湿热壅滞(一)症状

腹部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泄后不爽,伴有胸闷不舒,烦渴引饮,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二)治法(1)选穴 三焦、腹、大肠、脾、小肠(见图2-28)。(2)定位 三焦:在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即耳甲十七区。

腹:腰骶椎穴内侧缘,近耳腔缘。

大肠:在耳轮脚及部分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即耳甲七区。

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三区。

小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即耳甲六区。(3)耳压方法 贴磁珠法。用75%的酒精棉球或棉签消毒耳穴,待干以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镊子将贴磁珠的胶布对准穴位贴上。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穴按压3~5分钟。按压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般可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感觉。贴丸一般保留3~5天,5天为一疗程。

二、虚寒腹痛(一)症状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时或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精神疲倦,四肢乏力、发冷,气短,不想说话,怕冷,食欲差,面色无华,大便质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交感、三焦、口、艇中(见图2-29)。(2)定位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六区前端。

口: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即耳甲一区。

艇中:耳甲艇中央。(3)耳压方法 贴磁珠法。用75%的酒精棉球或棉签消毒耳穴,待干以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镊子将贴磁珠的胶布对准穴位贴上。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穴按压3~5分钟。按压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般可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感觉。贴丸一般保留3~5天,5天为一个疗程。图2-28图2-29

2.方法二(1)选穴 耳背脾、大肠(见图2-18、图2-28)。(2)定位 耳背脾:在耳背中央部,即耳背三区。(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轻揉按压。双耳交替换贴,隔日贴压一次,5天为一疗程。

三、肝气郁滞(一)症状

脘腹疼痛,胀满不舒,两胁下胀痛,常痛引腹部两侧,时好时差,嗳气或矢气后则自觉舒服,遇忧思恼怒则疼痛加剧,舌边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二)治法(1)选穴 肝、胰胆、神门、心、艇中(见图2-30)。(2)定位 肝: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二区。

胰胆: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一区。

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四区。

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十五区。(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以酸、麻、胀、痛为度。双耳交替换贴,隔日贴压一次,5天为一疗程。

四、对症治疗

腹痛常伴有不思饮食、大便稀、大便秘结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一)不思饮食

1.配穴

口、胃、十二指肠、食管(见图2-31)。图2-30图2-31

2.定位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四区。

十二指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后1/3处,即耳甲五区。

食管:在耳轮脚下方中1/3处,即耳甲二区。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轻揉按压。双耳交替换贴,隔日贴压一次,5天为一疗程。(二)大便稀

1.配穴

交感、三焦、皮质下(见图2-31)。

2.定位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六区前端。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即对耳屏四区。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轻揉按压。双耳交替换贴,隔日贴压一次,5天为一疗程。(三)大便秘结

1.配穴

便秘点、腹(见图2-31)。

2.定位

便秘点:在三角窝内,近下缘处,当对耳轮下脚中段上缘,坐骨神经穴上方。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以酸、麻、胀、痛为度。双耳交替换贴,隔日贴压一次,5天为一疗程。

五、注意事项(1)腹痛由不同原因引起,除以上选穴外,还要根据疾病类型增加配穴,例如输尿管结石要加配膀胱、肾、输尿管。(2)上耳背、中耳背、耳背脾及其他穴位面积比较大的,可以寻找敏感点或者多贴几个药丸。

六、病例

朱某,女,40岁,农民。突发性上腹痛2天。主诉2天来持续性上腹痛,阵发性加重。恶心,呕吐2次黏液样物。曾于发病后6小时肌注直通针无效。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以酸、麻、胀、痛为度。双耳交替换贴,隔日贴压一次,5天为一疗程。选穴:大肠、小肠、脾、腹、艇中、耳背脾、神门、交感。经单纯耳穴治疗10分钟腹痛减轻,2天后腹痛完全消失。为巩固疗效又给予连续治疗3天,随访3个月未再出现腹痛。治疗期间经B超等检查系肠道蛔虫症。

第十节 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大便为主,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临床表现以腹痛、肠鸣、大便次数增多(一日数次或10多次),粪便稀薄如水为主要症状。根据发作时特点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一般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食滞肠胃3型。

一、寒湿泄泻(一)症状

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伴有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二)治法(1)选穴 三焦、腹、胃、十二指肠、耳迷根(见图2-32)。(2)定位 三焦:在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即耳甲十七区。

腹:腰骶椎穴内侧缘,近耳腔缘。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四区。

十二指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后1/3处,即耳甲五区。

耳迷根: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见图2-24)。(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几粒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二、湿热泄泻(一)症状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后不爽,粪色黄褐而臭,伴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二)治法(1)选穴 三焦、肺、大肠、小肠、交感、皮质下(见图2-33)。图2-32图2-33(2)定位 肺:在心、气管区周围处,即耳甲十四区。

大肠:在耳轮脚及部分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即耳甲七区。

小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即耳甲六区。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六区前端。

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即对耳屏四区。(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几粒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三、食滞肠胃(一)症状

腹痛肠鸣,泻后疼痛减轻,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食物,伴有脘腹不适,嗳气,不思饮食,舌红,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或数。(二)治法(1)选穴 胃、贲门、十二指肠、食管、脾、小肠(见图2-34)。图2-34(2)定位 贲门: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即耳甲三区。

食管:在耳轮脚下方中1/3处,即耳甲二区。

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三区。(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几粒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重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四、对症治疗

泄泻常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一)腹痛腹胀

1.配穴

腹、缘中(见图2-34)。

2.定位

缘中:在对耳屏游离缘上,对屏尖与轮屏切迹之中点处,即对耳屏二、三、四区交点处。

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饱满的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二)恶心呕吐

1.配穴

口、贲门(见图2-34)。

2.定位

口: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即耳甲一区。

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饱满的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三)厌食

1.配穴

耳背脾(见图2-34)。

2.定位

耳背脾:在耳背中央部,即耳背三区。

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饱满的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五、注意事项

注意贴完耳压丸后不要吃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忌吃油腻,以免加重腹泻。

六、病例

温某,男,48岁。肠鸣腹泻3个月。泻下清稀甚如水样,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未见好转,现大便3~4次,时稀时稠,胃脘胀满,吃不下东西。来诊后选穴:胃、三焦、腹、十二指肠、耳迷根。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胶布中央放一粒饱满的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轻揉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5天换一次。经过5天治疗,患者腹泻症状明显改善。再经过10天治疗痊愈。

第十一节 呃逆

呃逆俗称“打嗝”,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繁,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甚则妨碍谈话、咀嚼、呼吸、睡眠等。呃逆可单独发生,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不治而愈,但也有个别病例反复发生,虽经多方治疗仍迁延数月不愈。多在寒凉刺激,饮食过急、过饱,情绪激动,疲劳,呼吸过于深频等时发作。一般分为胃寒气逆和气滞痰阻两型。

一、胃寒气逆(一)症状

呃逆沉缓有力,其呃得热则减,遇寒加重,恶食冷饮,喜饮热汤,胃脘部不舒,口淡不渴,或有过食生冷、寒凉史,或于受寒后发病,舌淡,苔白,脉迟缓。(二)治法(1)选穴 耳中、胃、肝、脾、耳迷根、神门、交感(见图2-35)。(2)定位 耳中:在耳轮脚处,即耳轮一区。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四区。

肝: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二区。

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三区。

耳迷根: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见图2-24)。

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四区。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六区前端。(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几粒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轻揉按压,呃逆时可以持续按压。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

二、气滞痰阻(一)症状

呃逆连声,胸胁胀满,或肠鸣排气,或呼吸不利,或恶心嗳气,头目昏沉,食欲不振,或见形体肥胖,平时多痰,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二)治法(1)选穴 皮质下、耳迷根、口、贲门(见图2-36)。(2)定位 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即对耳屏四区。

口: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即耳甲一区。

贲门: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即耳甲三区。(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饱满的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重按压,呃逆时可以持续按压。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图2-35图2-36

三、对症治疗

呃逆常伴有胸闷不适、胃脘胀满、反酸、腹胀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有些因为手术而引起的顽固性呃逆,也可以加用相应穴位。(一)胸闷不适图2-37

1.配穴

胸(见图2-37)。

2.定位

胸:在对耳轮体前部中2/5处,即对耳轮十区。

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饱满的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轻揉按压,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二)胃脘胀满、反酸

1.配穴

胃、肝、贲门(见图2-37)。

2.定位

见上。

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几粒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轻揉按压。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三)腹胀

1.配穴

腹(见图2-37)。

2.定位

腹:腰骶椎穴内侧缘,近耳腔缘。

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饱满的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以酸、麻、胀、痛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四)术后顽固性呃逆

1.配穴

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选用相应的耳穴,如胆囊切除术者加肝、胰胆穴;阑尾切除术者加阑尾、肺穴,胃部分切除术者加脾穴等。

2.定位

胰胆: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一区(见图2-38)。

阑尾:在小肠区与大肠区之间,即耳甲六、七区交界处(见图2-38)。

肺:在心、气管区周围处,即耳甲十四区(见图2-38)。

3.耳压方法

莱菔子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饱满的莱菔子,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早、中、晚定时按压,以酸、麻、胀、痛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5天为一疗程。图2-38

四、注意事项

当呃逆发作时,快速选定耳穴,贴压压丸后持续刺激,可以提高疗效。

五、病例

范某某,男,38岁。患者脑出血2天后出现呃逆,症状持续3天,选穴耳中、膈、脑干、耳迷根、神门、交感。操作: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取1粒磁珠置于一块1cm×0.8cm的胶布中间,贴于选定的耳穴部位上,然后用拇指和食指相对适度按压磁珠,以患者自觉酸、麻、胀、痛感觉为度。持续按压,15分钟后呃逆停止,未再反复。

第十二节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排便间隔时间过长,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多伴有腹部不适的病证。引起病变的原因有久坐少动、食物过于精细、缺少纤维素等,使大肠运动缓慢,水分被吸收过多,粪便干结坚硬,滞留肠腔,排出困难。年老体弱,津液不足;或贪食辛辣厚味,胃肠积热;或水分缺乏;或多次妊娠,过度肥胖等,皆可导致便秘。根据病因及发作时特点的不同,一般分为实证便秘和虚证便秘。

一、实证便秘(一)症状

大便干结,腹中胀满,伴有口干口臭,小便短赤;或伴有胸胁满闷,嗳气呃逆,舌红,苔黄燥,脉滑数。(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大肠、肺、直肠、三焦、胃(见图2-39)。(2)定位 大肠:在耳轮脚及部分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即耳甲七区。

肺:在心、气管区周围处,即耳甲十四区。

直肠: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二区。

三焦:在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即耳甲十七区。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四区。(3)耳压方法 冰片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用约绿豆大小的冰片贴压在0.8cm×0.8cm的胶布中心,贴于双耳选穴上,压紧并按揉约3分钟。嘱患者早、中、晚饭后及睡前30分钟各按揉1次,以酸、麻、胀、痛为度,每次约3分钟,双耳交替贴压,每隔2日换一次药块,10天为一疗程。

2.方法二(1)选穴 肝、胰胆、大肠、直肠、便秘点(见图2-39)。(2)定位 肝: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二区。

胰胆: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一区。

便秘点:在三角窝内,近下缘处,当对耳轮下脚中段上缘,坐骨神经穴上方。(3)耳压方法 冰片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用约绿豆大小的冰片贴压在0.8cm×0.8cm的胶布中心,贴于双耳选穴上,压紧并按揉约3分钟。嘱患者早、中、晚饭后及睡前30分钟各按揉1次,以酸、麻、胀、痛为度,每次约3分钟,双耳交替贴压,每隔2日换一次药块,10天为一疗程。

二、虚证便秘(一)症状

大便干结,欲便不出,腹中胀满,伴有便后乏力,汗出气短;或心悸气短,失眠健忘;或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小便清长;或腹中冷痛、拘急,怕按揉;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细。(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脾、胃、肾、肝、肛门(见图2-40)。图2-39图2-40(2)定位 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三区。

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十区。

肛门:在三角窝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五区。(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轻揉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10天为一疗程。

2.方法二(1)选穴 大肠、直肠、脾、肾、便秘点(见图2-40)。(2)定位 大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即耳甲六区。(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轻揉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10天为一疗程。

三、对症治疗

便秘常伴有腹胀腹痛、睡眠质量差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一)腹胀腹痛

1.配穴

腹、耳背脾(见图2-41)。

2.定位

腹:腰骶椎穴内侧缘,近耳腔缘。

耳背脾:在耳背中央部,即耳背三区(见图2-34)。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定时重按压,以酸、麻、胀、痛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10天为一疗程。(二)睡眠质量差图2-41

1.配穴

神门、心、肾(见图2-41)。

2.定位

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四区。

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十五区。

3.耳压方法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在一块0.5cm×0.5cm的胶布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患者相应的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轻揉按压,以酸、胀为度。双耳交替换贴,每隔3日换一次压丸,10天为一疗程。

四、注意事项(1)虚证按压手法要轻,边按边揉,以压丸不滚动为原则;实证按压手法要重,按压角度要垂直于穴位,有强烈的酸麻、胀痛、热感效果最佳。(2)每天定时排便,排便时配合按压药籽。

五、病例

刘某,女,51岁。诉便秘6年。常常3~5天大便1次,排便极为困难,常需灌肠或用开塞露。腹胀,口干口臭。选穴:大肠、肺、直肠、三焦、胃、便秘点。以75%的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取备好的王不留行籽1粒,粘于胶布正中,准确地贴压在所选的一侧耳穴上,嘱患者每天不定时按压,以酸、麻、胀为度。双耳交替,10天为一疗程。接受耳压治疗的当天下午大便自行排出,继而又耳贴10次获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第十三节 偏瘫

偏瘫(脑中风后遗症)是指急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后脱离生命危险,但留下肢体功能障碍的病证。表现为意识清醒,但上下肢不能协调运动,口齿不清,吞咽不利,关节强直,半身不遂,口眼斜,口角流涎,手足麻木等。根据其特点的不同,一般分为实证和虚证。

一、实证(一)症状

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伴有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或伴有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等,舌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滑有力。(二)治法(1)选穴 肝、降压点、舌、口及肢体相关穴位:指、腕、肩、肘、膝、趾(见图2-42)。(2)定位 肝: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十二区。

降压点:三角窝的前上角。

舌:在耳垂正面中上部,即耳垂二区。

口: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即耳甲一区。

指:在耳舟上方处,即耳舟一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