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方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09:25:05

点击下载

作者:周波、钱月慧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温病方论

温病方论试读:

温病方论主编 周 波 钱月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温病方论/周波,钱月慧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8

ISBN 978-7-5132-2534-2

Ⅰ.①温… Ⅱ.①周… ②钱… Ⅲ.①温病学说 Ⅳ.①R254.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13697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三河双峰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880×1230 1/32 印张11.75 字数235千字2015年8月第1版 2015年8月第1次印刷书号 ISBN 978-7-5132-2534-2*定价 29.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微信服务号 zgzyycbs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淘宝天猫网址 http://zgzyycbs.tmall.com《温病方论》编委会

主 审 牛 阳

主 编 周 波 钱月慧

副主编 梁 爽 王 荣

编 委 (以姓氏笔画排序)

    马 丽 王 荣 牛 阳 龙一梅

    杜小利 李卫强 张 伟 张 慧

    罗彦慧 周 波 周小平 郑保平

    南 一 夏 铂 钱月慧 徐全壹

    徐建虎 龚 谨 梁 爽 惠 宏前 言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多种外感热性病的统称。自《黄帝内经》开始就有关于温病病名、病因等的记载,后世历代医家、医著也对温病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尤其在明清时期,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为代表的温病大家,更是在因、机、证、治等方面对温病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论述,他们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十年来,各类新型传染病的发生使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对温病学越来越重视,非典型性肺炎、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的流行促使温病学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国各地的中医医家们都试图找到治疗这些温病的有效方剂。虽然有学者对温病方剂进行过梳理,并出版了相应的著作,但以温病名方立论,选录其历代论述,并对现代研究进行系统的整理,尤其是关于整理温病方剂扩大到临床各科验案的书籍,并不多见。《温病方论》一书即以此为构架,选取了75个被研究较多的温病名方,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整理,务使这些方剂的功用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

近年来,我们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的春风,不断对温病学的理论和文献进行挖掘整理,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相继编纂出版了《精选温病医案解析110例》《〈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等书籍,受到诸多同仁的赞许。希望此书的出版亦能给各位同行一些帮助。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支持和关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张伏震编辑对本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本书自有不当之处,望读者及同仁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编者2015年7月于银川概 述

温病是一大类外感热病的总称,是由温邪引起的,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在发病过程中具有几大特点:①具有特定的致病因素——温邪;②大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③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④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温病的发生是内外因协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即人体的体质在发病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从外界感受到的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疫疠、温毒等病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患温病的类型。温病的治疗,是在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明确病因、病位、病性、病机,制定相应治法,选用相应的方药,以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从而促使患者恢复健康。随着现代研究的逐步深入,温病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尤其近些年有传染性的温病有明显的高发趋势,如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温病的方剂,对于满足临床需求、加快治愈温病具有重要意义。一、温病的治则

温病的治则,符合中医治疗疾病的一般原则,即所谓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但温病作为一类特殊的外感热病,有自己独特的治疗原则,这些原则是根据叶天士所创的卫气营血辨证和吴鞠通所创的三焦辨证理论而确定的,即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叶天士根据温病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提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吴鞠通在三焦辨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这些都是温病的治则。二、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温病治法的确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依据:首先是审查病因,当邪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季节变化,找寻到温病的病因,进而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其次是辨别病机,病机不同,则治法迥异,要对温病各阶段不同病位、不同性质的证候进行全面的病机分析,从而确立相应的治法。再有就是观证候,察邪正,针对温病发病过程中的特殊症状以及邪正消长的变化,来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三、治疗温病的方剂分类

温病的治疗方法内容丰富,涉及广泛,相应的治疗方剂也十分庞杂,将这些方剂系统归类,可便于学习和使用。如何对治疗温病的方法进行归类,则需要抓住温病发病过程中常见的症候群。本书将治疗温病的方剂概括为九大类,即解表方、清热方、滋阴方、通下方、祛湿方、和解方、息风方、开窍方、固脱方。解表方

解表方是祛除表证,解除表邪的一类方剂,具有疏泄腠理,祛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表证。但由于温病初起,在表的病邪性质各有不同,所以解表方法各异:风热、燥热之邪在表者,主以辛凉解表;湿邪在表者,主以芳香化湿;暑湿在里而又感受了在表的寒邪者,要解表散寒与清除暑湿并用。

解表方在治疗温病时需要注意:治疗温病表证,要根据在表病邪性质的不同选用合适的方剂;温病初起,若属里热外发而无表证者,忌用此类方剂;解表剂中忌用辛温之品,即使“客寒包火”,也只可稍佐辛温之品,助其发散透邪,过用则有助热化火之弊端;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邪的兼夹,如平素气虚而又外感温邪所致的卫表证,则要在运用解表剂的基础上酌加益气药物;应用解表剂当分清病邪的性质,表证解除后即停用,同时也不可发散太过,以免过汗伤津。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解表法能够促进汗腺分泌及血管舒张,加快散热及降温;能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于祛除病原体及病毒;能改善循环功能,有利于炎症吸收和功能恢复;还能抵抗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银翘散(《温病条辨》)一两一两六钱六钱四钱【组成】连翘 银花 苦桔梗 薄荷 竹叶 生甘五钱四钱五钱六钱草 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煎汤,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功效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方解】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常用代表方剂。方中重用银花,甘寒芳香,清热解毒,辟秽祛浊,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轻宣透表,共为君药;薄荷辛凉,发汗解肌,除风热而清头目,荆芥、豆豉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叶、芦根甘寒轻清,透热生津,均为佐药;甘草能调和诸药,以为使。合而用之,共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剂。【现代研究】

1.实验研究:银翘散的现代应用被越来越多的医家、研究者所重视。如余奇等人通过实验观察到银翘散加减对各种常见的引起咽喉部感染的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减少醋酸致小鼠发生的扭体反应,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抑菌、镇痛作用。

2.文献报道:银翘散中含有多种黄酮类物质,黄酮类物质是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成分之一,可以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和抑制膜融合。因此可以推断,黄酮类成分可能是银翘散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文献选录】

吴鞠通《温病条辨》: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张秉成《成方便读》:银翘散,治风温温热,一切四时温邪,病从外来,初起身热而渴,不恶寒,邪全在表者。故以辛凉之剂,轻解上焦。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皆辛凉之品,轻扬解散,清利上焦者也。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膈清咽,竹叶、芦根清肺胃之热而下达,桔梗、甘草解胸膈之结而上行,此淮阴吴氏特开客气温邪之一端,实前人所未发耳。【医案举隅】

案例1:林某,男,教师。1973年10月5日就诊。

患者身热,头痛,恶寒而无汗,面赤,口渴引饮,咳嗽痰稠,溺赤,脉濡数,舌质红,苔白干。证脉合参,乃太阴伏暑证。治以辛凉解表,宣肺利湿。

处方:银翘散加味(金银花15g,连翘12g,桔梗10g,薄荷5g,牛蒡子10g,甘草5g,竹叶10g,荆芥10g,淡豆豉10g,杏仁10g,滑石15g,天花粉15g,浙贝母10g)。

用法:水二碗(约600mL),煮存一碗,日服二剂,连服四剂而痊愈。按语:头痛恶寒,是伤寒与温病的共同症状。其鉴别在于脉象:伤寒脉紧,中风脉缓,暑脉本弱。“濡”为浮而无力的表现,类似于“弱”,故“弱”为“濡”的本体。面赤,烦渴,脉濡数,这是暑病的特点。但伤寒阳明证亦面赤、烦渴。因阳明病脉洪大,舌苔黄,今舌苔白,脉濡数又与阳明证不同。暑为阳邪,故烦渴。面赤是里热的表现。暑中兼湿,故舌苔白,是有湿滞的原因。具有上述症状,虽在冬季,但不是伤寒,仍然是太阴伏暑。本例乃新凉引动伏邪,故恶寒无汗,其证轻,治宜辛凉泄卫,用银翘散加味而获愈。如果表解而热不罢或反炽,为伏暑随汗而发,这时必须审其上、中、下三焦,气营血三分,随证用药。大抵伏暑一证,早发则病轻而易愈,愈晚发则病愈重、治愈难而病程亦愈长。

案例2:郭某,男,2岁3个月,1959年4月10日住某医院。

发热已13日之久,高热不退,全身无汗,咳而微烦,诊其脉数,舌质微红,舌苔黄腻,此属表邪未解,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治宜清宣透表,邪热乃有外出之路。

处方:苏叶一钱,僵蚕一钱五分,金银花二钱,连翘一钱五分,杏仁一钱,桔梗八分,牛蒡子一钱五分,薏苡仁二钱,淡豆豉四钱,黄芩一钱,竹叶二钱,苇根五钱。一剂。

二诊:服药后微汗而热减,但仍咳嗽,舌苔灰腻,脉沉数。原方去金银花、淡豆豉,加枳壳一钱再服。

三诊:热全退,咳嗽息,肺水泡音减少,舌苔灰薄,脉缓,此风热虽解,肺胃未和,湿热未净,以调和肺胃并通阳利湿为治。

处方:连皮茯苓二钱,法半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薏苡仁四钱,桑皮二钱,冬瓜仁三钱,通草一钱,谷麦芽各二钱。

上方服两剂而愈。按语:风热久羁,表气郁闭,故法取清宣透表,用苏叶、僵蚕、牛蒡子辛以散风,金银花、连翘、黄芩苦以清热,竹叶、苇根凉而能透,杏仁、薏苡仁理肺去湿,桔梗为肺经引药,豆豉发散郁热,所以得药即汗而热减。【方剂点评】银翘散乃辛凉解表的代表方剂,疏风透热的作用极好,而且非常平和,故吴鞠通称之为“辛凉平剂”,其特点是用药轻清,作用平和。此方配伍严谨,虽为辛凉之剂,但方中配伍辛温之芥穗、淡豆豉,有助于发汗,利于病情,是中医“发表不远温”思想的体现。临床中除了对外感热病有良好的疗效,在内科、神经科、儿科、妇科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方歌与趣味速记】

方歌:银翘桔薄豉甘荆,牛蒡竹芦共合成。邪客卫分寒热渴,辛凉平剂取轻清。

趣味速记:荷牛豉草,连根梗叶花穗(想象:河牛吃草,连根梗叶花穗全吃了)。【参考文献】[1]余奇,林庆华,黄天文.银翘散加减方药理作用初探[J].中医药研究,2002,18(3):38-40.[2]杨茂春.医案[J].海南卫生,1984(2):39.[3]高辉远.蒲辅周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4]彭述宪.温病方剂歌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桑菊饮(《温病条辨》)二钱一钱五分八分二钱五分一钱【组成】杏仁 连翘 薄荷 桑叶 菊花二钱八分二钱 苦梗 甘草 苇根【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功效主治】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方解】本方用桑叶清透肺络之热,菊花清散上焦风热,并作君药。辛凉之薄荷,助桑、菊散上焦风热,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解肌肃肺以止咳,共为臣药。连翘清透膈上之热,苇根清热生津止渴,用作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用作使药。诸药配合,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但药轻力薄,若邪盛病重者,可依照原方加减法选药。【现代研究】

1.抗炎作用。杨奎等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桑菊饮对实验性急性炎症模型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明显增加大鼠肾上腺中胆固醇的含量,升高血浆中醛固酮和皮质醇的水平,此外,又能降低大鼠肾上腺中维生素C的含量,兴奋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表明桑菊饮的抗炎作用是通过多种途径相互整合而实现的。

2.解热作用。桑菊饮煎剂对致热动物模型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许庆棣经研究证实,桑菊饮对五联疫苗所致发热的大鼠有明显的降温作用,并且还证实桑菊饮灌肠给药的解热效果优于口服给药。

3.发汗作用。富杭育用桑菊饮5g/kg灌胃给予大鼠,能使正常大鼠的汗腺分泌增加,发汗作用的峰值一般在给药后1.5~2.0小时。充分证实内服桑菊饮煎剂可令动物发汗。

4.抑制肠蠕动亢进的作用。富杭育等采取小肠推进运动实验,观察桑菊饮对小鼠肠道蠕动亢进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桑菊饮抑制肠蠕动亢进起效快,达到峰值的时间短,起效剂量小。

5.免疫作用。内服桑菊饮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钱瑞生的实验显示,桑菊饮加减方可提高机体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使吞噬指数明显提高,吞噬能力可提高2.6倍嗜酸细胞增加约50%。说明桑菊饮能通过增加非特异性吞噬能力达到消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从而增加机体的免疫力。【文献选录】《医方概要》:此方比银翘散更轻。桑叶、菊花泄风宣肺热,杏仁泄肺降气,连翘清热润燥,薄荷泄风利肺,甘、桔解毒利咽喉,能开肺泄肺,芦根清肺胃之热,合辛凉清解之法,以泄化上焦肺卫之风温。【医案举隅】

案例1:黄某,男,35岁,工人。1959年1月20日初诊。

患者两天前突然发烧、恶寒、咳嗽,咯吐黑色痰涎,右下胸部疼痛,时有鼻衄。查体温39.1℃,咽充血,右下胸在背部可闻及少许湿啰9音。血化验白细胞18.0×10/L,中性粒细胞0.87,淋巴细胞数0.10,单9核细胞0.3×10/L。西医诊断为右下肺大叶性肺炎,曾用抗生素等治疗两天,疗效不显,故来中医科就诊。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有汗,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多,右季肋疼痛,咳则加重,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辨证:风温犯肺,肺失宣降。立法:辛凉解表,化痰清肺。

处方:桑叶9g,菊花9g,杏仁9g,桔梗9g,连翘9g,鲜芦根30g,板蓝根30g,桃仁9g,冬瓜子15g,生薏苡仁15g,丹皮9g,仙鹤草9g。3剂。

复诊:药后表解热退,咳嗽胸痛亦减,痰中已无血,口渴,午后低9热。脉转和缓,苔薄白。血检白细胞5.6×10/L。治依原方加减。

桑叶9g,杏仁9g,桔梗4.5g,生薏苡仁15g,黄芩6g,连翘9g,冬瓜子12g,广陈皮6g。连服三剂,临床症状皆除。按语:患者时值冬日发病,起病急,卫表证候突出,结合脉证,辨证属风热犯肺,肺失宣降,故治疗以宣通肺气,疏风清热为宜,拟用桑菊饮加减治疗,三剂后诸症好转,尚有低热等,再依原方加减治疗,重在养阴肃肺,终至症状消除。

案例2:张某,男,2岁。1959年3月10日因发热3天住某医院。3

住院检查摘要:血化验白细胞总数27,400/mm,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淋巴细胞百分比24%,体温39.9℃,听诊两肺有水泡音。诊断为腺病毒肺炎。

病程与治疗:住院后,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合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会诊时,仍高热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乃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用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

处方:桑叶一钱,菊花二钱,连翘一钱五分,杏仁一钱五分,桔梗五分,甘草五分,牛蒡子一钱五分,薄荷八分,苇根五钱,竹叶二钱,葱白三寸。

共进两剂。药后得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痰,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已开,余热未除,宜予清疏利痰之剂。

处方:苏叶一钱,前胡一钱,桔梗八分,桑皮一钱,黄芩八分,天花粉二钱,竹叶一钱五分,橘红一钱,枇杷叶二钱。

再服一剂。微汗出而身热退,亦不神昏嗜睡,咳嗽不显,唯大便两日未行。舌红减退,苔黄微腻,脉沉数。乃表解里未和之候。宜原方去苏叶,加枳实一钱,莱菔子一钱,麦芽二钱。

服后体温正常,咳嗽已止,仍未大便,舌中心有腻苔未退,脉滑数,乃肺胃未和之象,应调和肺胃,利湿消滞。

处方:冬瓜仁四钱,杏仁二钱,薏苡仁四钱,苇根五钱,炒枳实一钱五分,莱菔子一钱五分,麦芽二钱,焦山楂二钱,建曲二钱。

服两剂而诸症悉平,食、眠、二便俱正常。停药后饮食调养,痊愈出院。按语:此病为风温,证属风温犯肺,西医诊断为腺病毒肺炎。叶天士谓“风热上受,首先犯肺”,故以桑菊饮清轻辛凉之剂,宣肺以散上受之风,透卫以清在表之热。一剂即得微汗,再剂即身热已退,不要因其为腺病毒肺炎,初起即投以苦寒重剂,药过病所,失去清轻透达之机,则反伤阳气,使轻者重,重者危。此案例正是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疗思想的体现。【方剂点评】桑菊饮组方严谨,应用广泛,在古今均为众医家所推崇。其组方颇有特点,如升降结合,增强功能,桔梗与杏仁相配伍,桔梗苦、辛、平,开宣肺气,杏仁降泄肺气,二者一升一降,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咳嗽自止;全方还体现出了疏风透表不伤阴的特点,桑叶、菊花共为君药,起到疏风透表之作用,疏散过度则令津液干燥,吴鞠通又用辛凉之薄荷、苦寒之连翘为佐药,并用芦根生津养阴,可谓思考周密,配伍得当;方剂剂量也体现出了用药轻清的特点,方中诸药用量大多少于银翘散,这种轻透祛表,养阴存阴的治法正是温病忌汗思想的体现。【方歌与趣味速记】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仁,翘苇薄草制方新。温邪袭肺宜宣泄,清热疏风此法珍。

趣味速记:(张)果老上河接人瞧芦花(国老即甘草,上即桑叶,河即薄荷,接即桔梗,人即杏仁,瞧即连翘,花即菊花)。【参考文献】[1]杨奎,曾南,沈映君,等.桑菊饮抗炎作用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4,(3):4-5.[2]许庆棣.古典清热方对体温影响的实验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6):378-379.[3]富杭育,周爱香,贺玉琢,等.以发汗的药效法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代动力学[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5):1-3.[4]富杭育,周爱香,贺玉琢,等.以抑制肠蠕动亢进作用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代动力学[J].中成药,1993,15(1):35-36.[5]钱瑞生.中草药免疫促进剂[J].中医杂志,1980,21(3):235-236.[6]中医内科急症医案辑要[M].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8.[7]高辉远等整理,中医研究院主编.蒲辅周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8]彭述宪.温病方剂歌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银翘马勃散(《温病条辨》)一两六钱五钱三钱两钱【组成】连翘 牛蒡子 银花 射干 马勃【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煎汤,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病重者,约两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两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功效主治】清热利咽。主治湿温喉阻咽痛。【方解】该方原治湿热之邪郁肺,化火上阻咽喉。方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开宣肺气,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散结,射干解热毒,利咽喉,马勃解毒消肿,清利咽喉。诸药合用,共奏解毒利咽之功效。【现代研究】现代对银翘马勃散的临床应用中,主要是针对小儿外感风热温毒,热毒郁结所致的多种疾病的治疗。如王平用本方加味治疗小儿热证,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另外银翘马勃散对治疗喉源性咳嗽、小儿手足口病等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文献选录】吴鞠通: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医案举隅】

案例1:吉某,男,5岁。

曾多次患急性扁桃体炎,每次均需应用抗生素始愈。此次发热、咽痛3日,伴纳差,大便3日未行,曾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双黄连等,治疗2日,体温仍时退时升,余症不减。刻诊:体温39.5℃,精神差,面色红赤。查体见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有脓性分泌物覆盖,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辨证为外邪袭咽,热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宣散蕴结。故在原有治疗上加服中药。予银翘马勃散加味。

处方:金银花12g,连翘12g,黄芩9g,桔梗6g,射干10g,马勃6g(包煎),牛蒡子10g,蒲公英15g,生大黄6g,生石膏30g,山豆根6g。

2剂。水煎服,日1剂。服1剂药后热退,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已无脓性分泌物。服2剂药后未再发热,大便通畅,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继上方去生石膏、生大黄,加焦三仙各12g,3剂。后未再发热,食纳好转,咽部及扁桃体充血明显减轻,两侧扁桃体Ⅰ度肿大。继服上药3剂痊愈。按语:银翘马勃散出自《温病条辨》:“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该方原治湿热之邪郁肺,化火上阻咽喉。方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开宣肺气;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散结;射干解热毒,利咽喉;马勃解毒消肿,清利咽喉。诸药合用,共奏解毒利咽之功效。方中加桔梗开宣上焦,以增强宣肺之功。热毒甚者可加用板蓝根、蒲公英以清热解毒,用生石膏以清热。《医学衷中参西录》曰:“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栀子、大黄以清热通腑。小儿肌肤疏薄,易为外邪所侵。当今小儿过食肥甘,过于保暖,少活动,易发生湿热内蕴。病后多为表证夹有湿热,与银翘马勃散之病机相合。故大凡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扁桃体炎、猩红热、溃疡性口腔炎、鼻窦炎、咽喉炎等,具有高热,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苔白或苔黄,脉滑数者均可用本方化裁。

案例2:张某,女,45岁。

反复失眠半年余,每晚仅能睡2-3小时。心烦多梦,躁扰不安,头晕胸闷,纳差,食后嗳气频繁,时觉恶心欲呕。口苦口干,咽喉干燥疼痛,大便干结,小便黄。查体见咽部红肿,口腔内有一溃疡(自诉食辛辣之物极易发生咽痛及口腔溃疡),舌质红,苔黄厚。予银翘马勃散合温胆汤加减。

处方:金银花10g,连翘12g,马勃10g,牛蒡子10g,射干10g,茯苓10g,半夏10g,陈皮10g,枳壳10g,竹茹10g,酸枣仁10g,夜交藤15g,甘草6g。

前后服药20余剂,失眠改善,每晚可睡5小时左右。现仍坚持治疗。按语:不寐即失眠,是临床常见的顽症之一,病程长,病因复杂,预后多不理想。上述病人据症状、病因可知其既有心火偏亢,心神不安,又有胃气不和,痰热上扰。所施银翘马勃散,主入手少阴心经,可清心火,利咽除湿(其君药连翘,主入心经,《本草纲目》谓之可泻心火,除脾胃湿热,泻心经客热),而温胆汤,乃理气化痰和胃之名方。二方合用,辅以酸枣仁、夜交藤,可清心火,除痰热,理气和胃安神,故可见效。【方剂点评】原方治湿热之邪郁而化火,上阻咽喉,故用轻清宣开,解毒利咽的银翘马勃散治疗。在现代药理研究中,银翘马勃散的成分有较强的抑制病毒和细菌的作用。【方歌与趣味速记】

方歌:银翘马勃散,牛蒡射干攻。湿温咽痛解,心胆两经清。

趣味速记:银翘射牛马。【参考文献】[1]敖素华,韦衮政.胡天成教授运用银翘马勃散经验撷萃[J].四川中医,2002,20(1):4-5.[2]王平.银翘马勃散加味在小儿热证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2008,30(7):727-728.[3]敖素华,彭素岚,王俊峰.银翘马勃散加味治疗喉源性咳嗽50例[J].陕西中医,2005,26(12):1273-1274.[4]张磊.银翘马勃散加减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50例[J].光明中医,2011,26(5):955-956.[5]夏鑫华.伍炳彩运用银翘马勃散经验[J].江西中医药,2003,34(10):5-6.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两钱三钱三钱两钱两钱【组成】香薷 银花 鲜扁豆花 厚朴 连翘【用法】以水五杯,煮取两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功效主治】祛暑解表,清热化湿。主治暑温,形如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但汗不出者。【方解】本方为祛暑方剂,所主证候为暑温兼寒,而夹湿邪者,故可见暑温,形如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但汗不出者。治疗应以祛暑解表,清热化湿为主。香薷辛温芳香,能解表驱寒,祛暑化湿,是夏月解表之要药,为君药;厚朴苦辛温,行气除满,内化湿滞,鲜扁豆花健脾和中,渗湿消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诸药共奏祛暑化湿之功。【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证实,新加香薷饮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新加香薷饮合止嗽散加减再合抗感染药物在治疗夏季社区获得性肺炎有明显的疗效。吕英等通过临床观察,证实新加香薷饮加减治疗小儿暑感高热的效果优于穿琥宁注射液与头孢类抗生素。陈锡军等用新加香薷饮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之暑湿证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新加香薷饮在体内、体外均具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效果较单味药显著,并呈一定的量效相关性。【文献选录】

李时珍:世医治暑病,以香薷为首药。

张山雷:香薷气味清冽,质又轻扬,上之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医案举隅】

案例1:金某,男,22岁,工人。1987年7月20初诊。

主诉:5天前外出受暑,晚间纳凉感寒,当即身热咳嗽,头痛恶寒。服止咳退热药未见效,终日咳嗽频作,咽部发痒,吐痰色白,胸脘痞闷,口渴,纳呆,尿赤,大便2日未行。舌苔薄腻,微黄,脉濡数。测体9温38.8℃。血液检查:白细胞:6.4×10/L,中性粒细胞:0.56,淋巴细胞:0.44。X线胸透正常。辨证属感暑受寒,肺气失宣。治以祛暑化湿,清宣肺气。用新加香薷饮加味。

处方:香薷10g,厚朴5g,鲜扁豆花20g,金银花15g,桑叶10g,杏仁10g,川贝母10g,炒牛蒡子10g。服药4剂,咳嗽明显好转,发热亦退。原方去厚朴,再进3剂,咳嗽消除。按语:本例发热咳嗽,曾用止咳之剂未应。仔细辩证分析,因时值夏季,暑湿入侵,故使肺气失宣、清肃失司而成咳嗽。投新加香薷饮,既解表邪,又清暑热,合桑叶、杏仁清宣肺气,服药7剂而获愈。

案例2:仲某,男,30岁,农民。1989年7月25日初诊。

主诉:劳动感暑,又进生冷瓜果和不洁食品,于今日凌晨2时突感恶寒,发热,随之腹泻稀水如注,无黏液,昼夜已泻10余次,肛门灼热,口干渴饮,食纳不思,小便短少。舌红,苔黄稍腻,脉濡数。查体温38.6℃。大便常规:黏液(-)、白细胞(+)、红细胞(-)。证属暑湿泄泻。治宜祛暑化湿,清热止泻。用新加香薷饮加味。

处方:香薷6g,六一散(布包)9g,黄连3g。服药3剂后,泄泻减少为每日4~5次,体温降至37.5℃。原方再进2剂,泻止热退。按语:本例初起发热恶寒,旋即暴泻如注,乃暑邪伤及脾胃,清浊不分,下迫大肠而致。故用新加香薷饮加味,祛暑化湿,清热止泻。其中香薷辛香发散以除热,连翘、银花、葛根、黄连解表清里,扁豆、厚朴健脾化湿而理气,加六一散解暑清热,利湿止泄。药进5剂,热清而泻止。【方剂点评】新加香薷饮出自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上篇,由香薷、厚朴、银花、连翘、扁豆花5味药组成,功能为祛暑清热,化湿和中。适用于夏月先受暑湿,复因起居不慎,乘凉饮冷而感受寒邪,以致暑湿为寒所遏的暑温兼湿证。【方歌与趣味速记】

方歌:新加香薷朴银翘,鲜扁豆花一起煮。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解暑又化湿。

趣味速记:香花逗俏猴。【参考文献】[1]谢纬,杨清,高雪,等.新加香薷饮合止嗽散加减治疗夏季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9,29(5):512-513.[2]吕英,成云水.新加香薷饮加减治疗小儿暑感高热6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2):136-137.[3]陈锡军,肖碧跃,艾碧琛.新加香薷饮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暑湿证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053-1054.[4]缪钟丽.新加香薷饮治疗署病四则[J].江苏中医,1995,16(3):35.[5]冯劲立,汪德龙,张奉学.新加香薷饮及其组方药物抗甲1型流感病毒作用的比较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1):31-33.桑杏汤(《温病条辨》)一钱一钱五分两钱一钱一钱【组成】桑叶 杏仁 沙参 象贝 香豉 栀一钱一钱皮 梨皮【用法】上药加水两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功效主治】清宣燥热,润肺止咳。主治秋感温燥,灼伤肺津,身热不甚,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右脉数大。【方解】本方是用于治疗温燥的主剂。诸气郁,皆属于肺,所以用桑叶清宣肺热,止咳平喘为主药。用杏仁宣肺止咳,降逆平喘为辅药。热者应寒之,故用沙参、贝母清肺化痰,栀子皮、淡豆豉清热除烦为佐药。燥者应润之,故用梨皮润肺生津为引经之药。【现代研究】现代对桑杏汤的研究表明,温燥可能通过改变小鼠气道相关因子的表达而诱发咳嗽,但是桑杏汤可以抑制咳嗽的发生。临床研究表明桑杏汤及其加减方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所治疗的疾病包括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炎、支气管炎等,未见有明显不良反应的报道。桑杏汤可治温燥外袭,肺津受灼之轻症,也可治疗燥热伤肺之重症,疗效满意。桑杏汤化裁治疗小儿温燥咳嗽,效果良好。【文献选录】《温病条辨》: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何廉臣:此辛凉宣上,甘凉润燥之方也。凡秋燥初起,必在肺卫。症必喉燥而咳,右脉数大。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医案举隅】

案例1:马某,女,2岁4个月。咳嗽2个月。

患儿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热2天,咳嗽,喉间痰鸣。曾就诊于外院,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予易坦静(氨溴特罗口服溶液)口服,静脉滴注红霉素、喜炎平针剂2周。仍咳嗽,痰少难咯,大便干,喑哑。既往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史。查体:精神尚可,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可闻及干鸣音,心音纯,节律整。舌红,苔黄,指纹紫于风关。诊断:咳嗽。辨证:温燥咳嗽。治以清肺润燥,宣肺止咳。处方:桑杏汤加减。

处方:桑白皮、炒杏仁、前胡、芦根、金银花、黄芩、麦冬、玄参、淡竹叶各10g,桔梗、胖大海、牛蒡子、甘草各5g,辛夷花6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6剂,每日1剂。

煎煮方法:中药浸泡30分钟后,用武火煮沸后改成文火,再煎30分钟,将药汁倒出,再加入冷水煎煮,武火煮沸后改成文火,再煎20分钟,将药汁倒出与前次药汁混合,少量频服。

复诊:鼻塞,偶咳,盗汗,大便干。查体:神清合作,呼吸平稳,面色萎黄,舌红,苔白厚腻。上方去金银花、胖大海、淡竹叶、牛蒡子,加荆芥7.5g,茯苓、瓜蒌各10g,山药15g。每日1剂,煎煮方法同前。6剂后痊愈。随访2个月,病情无反复。

案例2:患者,男,38岁,2011年10月27日初诊。

患者于就诊前3天外感风热,症见干咳无痰,鼻燥咽干,给予西药氯苯那敏、琥乙红霉素、枸橼酸喷托维林、甘草酸二铵、润喉片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现头痛鼻塞,微寒身热,口干缓解,仍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干痛,唇鼻干燥,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尖红,苔薄黄,脉小而数。查体:咽部略充血,咽后壁可见滤泡,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啰音。X线示:双肺纹理增粗。中医诊断为咳嗽,证属风燥伤肺。给予桑杏汤加减治疗。

处方:炙桑叶12g,杏仁9g,川贝母12g,沙参10g,山栀6g,黄芩10g,梨皮30g,麦冬15g,丹皮10g,蝉衣10g,防风10g,元参12g,仙鹤草10g,威灵仙15g,芦根20g。

水煎服,每天2剂,同时注意衣着保暖,避风寒,忌食生冷之品。4天后复诊,鼻咽干燥缓解,咳嗽消失。按语:桑杏汤出自《温病条辨》:“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方中桑叶、豆豉宣肺散邪,杏仁宣肺止咳降气,沙参、贝母、梨皮润肺止咳,栀子清泄胸膈之热。诸药合用,共奏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之效。临证加减用之,多获较好的疗效。药理研究表明,桑叶、杏仁、南沙参有广谱抑菌作用,栀子有解热、抑菌作用,浙贝母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而镇咳。在燥咳的辨治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舌苔润燥以辨明津伤之程度,并以此决定使用养阴生津药的多寡。轻度乏津,用一两味养阴生津药;中度少津,用三四味;重度伤津,则用五六味。常用的养阴生津药为天冬、麦冬、石斛、沙参、玉竹、天花粉、川贝母、知母、玄参等。对难治性干咳,可加蝉蜕、僵蚕、地龙、钩藤、天竺黄以增强止咳效果。肺与大肠相表里,润肺止咳的同时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亦为治病求本之道。【方剂点评】桑杏汤出自《温病条辨》,“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临证加减用之,多获较好的疗效。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忌食辛辣、鱼腥之品,以防燥物消灼肺金。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着凉。饮食不宜肥甘,应适当休息,多饮开水,避免刺激咽喉的食物和其他因素,如过多哭闹、喊叫、烟尘刺激等。【方歌与趣味速记】方歌: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燥右脉大,辛凉甘润燥能医。

趣味速记:傻贝母只吃桑杏梨皮。【参考文献】[1]王明明,张六通,丁建中.温燥诱发咳嗽机理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8):2037-2039.[2]赵勤,汪海飚,高振,等.桑杏汤(散)及其加减方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7):254-258.[3]杨春梅,禄林,蒋天秀.桑杏汤加减治疗燥咳65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13):107.[4]吴周军.桑杏汤治疗秋燥咳嗽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4):30-31.[5]秦胜娟,王雪峰,吴振起.王雪峰教授中医治疗小儿秋燥咳嗽经验撷萃[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6):499-500.杏苏散(《温病条辨》)三钱三钱三钱三钱二钱三【组成】苏叶 杏仁 半夏 茯苓 橘皮 前胡钱二钱二钱一钱三片三枚 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大枣【用法】水煎,温服,每日一剂,每日两次。【功效主治】发散风寒,宣肺化痰。主治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涌。【方解】治宜轻宣凉燥,宣肺化痰。方中苏叶辛温不燥,解肌发表,开宣肺气;杏仁苦温而润,宣肺止咳化痰,共为君药。前胡疏风降气化痰,助君药轻宣达表而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以宣肺利气,共为臣药。半夏、橘皮、茯苓理气化痰,甘草合桔梗宣肺化痰,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通行津液,为使药。诸药合用正与《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的治疗原则相吻合。【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杏仁可抑制呼吸中枢而止咳平喘;苏叶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亦有平喘作用,并可解热,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饮食;半夏镇咳作用明显;甘草可止咳;桔梗、前胡祛痰作用显著而持久;陈皮、甘草祛痰作用明显;枳壳可抗炎、退热;茯苓能增强免疫、抑菌、利尿。合用可发汗解热,祛痰镇咳,并可促进消化功能,是解表化痰,止咳健胃之良方。

临床研究:本方现代多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感冒等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属于外感凉燥,肺气不宣,痰湿内阻者。如伍氏用杏苏散加减治疗风寒咳嗽58例,结果痊愈46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梁氏也用本方加减治疗喉原性咳嗽96例,结果痊愈61例,显效26例,无效9例。【文献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治秋分以后,小雪以前,秋燥寒微之气,外束皮毛,肺金受病,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象微弦等症。夫燥淫所胜,平以苦温,即可见金燥之治法。经又云: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大凉肃杀,华英改容。当此之时,人身为骤凉所束,肺气不舒,则周身气机为之不利,故见以上等证。方中用杏仁、前胡,苦以入肺,外则达皮毛而解散,内可降金令以下行。苏叶辛苦芳香,内能快膈,外可疏肌。凡邪束于表,肺气不降,则内之津液蕴聚为痰,故以二陈化之。枳、桔升降上下之气。姜、枣协和津液,达腠理,且寓攘外安内之功,为治金燥微邪之一则耳。

曹炳章《增补温病条辨》: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论中未言其理。盖汗后咳不止,则非表邪之咳。又前此无汗,脉紧,寒束肌表,初服苏叶、羌活,尚不致伤其液而为干咳。则此处之咳,必属气逆,故加苏梗,然予谓不若加苏子。【医案举隅】

案例1:某男,53岁,工人。

1960年10月19日因怕冷发热两周入院。两周来每天午后畏寒发热,翌晨稍退,次日复作,伴有头痛,咳嗽胸闷,痰多黏稠。曾在厂保健站服西药,效果不明显。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史,受凉后即咳嗽吐痰。入院体检:体温38.6℃,脉率84次/分,两肺底部呼吸音粗糙,胸透两肺纹理增粗。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

初诊(1960年10月20日):秋凉之邪外束,夹痰湿阻于肺胃之间,寒热如疟,已逾两周,未得畅汗,呛咳咯痰甚多。脉弦且数。治宜宣畅气机而化痰湿。

处方:带叶苏梗一钱五分,柴胡、前胡各一钱五分,姜半夏三钱,广陈皮一钱五分,淡黄芩一钱五分,云茯苓四钱,川芎一钱五分,生姜一钱五分(切片),杏仁泥四钱。二剂。

二诊(10月22日):秋凉之邪夹痰湿壅结肺胃,未能透达,每日午后寒热交作,此卫气交并,病在太阳、少阳之间。苔白腻,舌根处较厚,脉濡数。今拟柴桂各半汤治疗。

处方:川桂枝七分,柴胡、前胡各一钱五分,炒赤芍、炒白芍各二钱,姜半夏二钱,淡黄芩二钱,蔓荆子三钱,杏仁四钱,川芎一钱五分,云茯苓四钱,象贝粉一钱五分(包)。二剂。

三诊(10月24日):形寒身热、头脑胀痛之象均已消失。唯咳嗽仍作,入夜较剧。舌苔黄腻,脉濡滑。外感之邪虽解,内壅之痰未除。应采用顺气化痰法。

处方:苏子、苏梗各二钱,姜半夏三钱,广陈皮一钱五分,云茯苓四钱,杏仁四钱(研),炙甘草一钱。三剂。按语:本案为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属凉燥外束,痰湿内停,故初诊即用杏苏散加减,其中加柴胡可增强解表之力,加黄芩乃因脉弦而数,有化热之象。二诊时邪由卫分渐入气分,病在太阳与少阳之间,故投柴桂各半汤治疗。三诊时外邪已解,所以用苏子梗、杏仁合二陈汤,以除痰湿而顺气肃肺止咳,仍属杏苏散之加减。

案例2:丙辰秋,余戚吴氏,女,偶感风寒,症见咳嗽气急,某医诊之,用桑白皮为君药,咳嗽转剧,急令停服,改用杏苏散加减乃愈。按语:燥为小寒,凉燥者,燥之胜气也,治以温润,杏苏散主之,苦温甘辛法也,减小青龙一等。若以凉投凉,必反致病剧。表证未解即用里药,亦为不妥。虽《理虚元鉴》谓桑之物性全身上下纯粹无疵,但《温病条辨·解儿难》有一篇“泻白散不可妄用论”,提出其使用禁忌:桑根之性,下达而坚结,由肺下走肝肾者也。内伤不妨用之,外感则引邪入肝肾之阴,而咳嗽永不愈矣。【方剂点评】本方轻宣凉燥解表与温润化痰止咳并用,表里兼顾而以治表为主,乃苦温甘辛之法,为治疗凉燥的代表方。此病发于深秋气凉之节令,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现代主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辨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症),肺气不宣,内有痰湿的疾病。临床上,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以眉棱骨痛为主者,加白芷;痰多或素有痰饮者加紫菀以温润化痰;痰少者减去半夏、陈皮、茯苓;热甚者加黄芩、柴胡。【方歌与趣味速记】

方歌:杏苏散用桔枳前,夏陈苓草姜枣煎。恶寒无汗咳痰稀,轻宣凉燥肺气宣。

趣味速记:苏杏桔姜枣二陈(汤)枳前(想象:苏杏姐将找二陈支钱)。【参考文献】[1]张民庆.现代临床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伍德军.玉屏风散合杏苏散治疗过敏性咳嗽58例[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7(1):41.[3]梁永茂.杏苏散化裁治疗喉源性咳嗽96例[J].新中医,2000,32(1):49.[4]李飞.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连建伟,李冀.方剂学(案例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二钱至三钱二枚至三枚一钱至钱半【组成】生葳蕤 生葱白 桔梗 东白五分至一钱三钱至四钱一钱至钱半五分两枚薇 淡豆豉 苏薄荷 炙草 红枣【用法】水煎,分温再服。【功效主治】滋阴解表。外感风热表证兼阴虚,致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咽干而痰稠难出,心烦,口渴,舌红,脉数。【方解】加减葳蕤汤由唐代孙思邈的葳蕤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而来,专为阴虚外感风热之证所设。风热外邪侵袭肌表,故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口渴等症。阴虚之体,感受外邪后易于化热,且阴虚者,亦多生内热,故除上症外又见咽干、心烦、舌赤、脉数。阴虚之人复感外邪之证,因其人汗源不充,不可专事解表,若单图发汗,表邪不仅不为汗解,反有涸竭阴液之虞。如《温病条辨》卷四所说:“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其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又为温热升发之气所铄,而汗自出,或不出者,必用辛凉以止其自出之汗,用甘凉甘润培养其阴精为材料,以为正汗之地。”方中葳蕤(玉竹)味甘性寒,为滋阴润燥主药,用以润肺养胃,清热生津。配以葱白、豆豉、薄荷、桔梗解表宣肺,止咳利咽,为辅药。白薇苦咸降泄,凉血清热而除烦渴为佐药;甘草、红枣甘润滋脾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亦为佐药。诸药合用,具有滋阴解表之功效。“养阴而不留邪,发汗并不伤阴”,为治疗风温感冒兼阴虚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良剂。【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玉竹能增强体液的免疫功能,并能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抗衰老;葱白有抗菌的作用,并可祛痰、发汗、利尿;淡豆豉有健胃之效;桔梗、甘草、薄荷均可祛痰、止咳,且薄荷还有解热、镇痛、抗菌、抗病毒的作用;白薇有退热、抗炎、祛痰、平喘之功;大枣可增强免疫功能,全方合用,具有解热、镇痛、祛痰、止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临床研究: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老年人及产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炎和复发性口疮等属阴虚兼外感或阴虚内热者。如张伟斌用加减葳蕤汤滋阴清热,疏风利咽以治疗慢性咽炎,疗效良好;郝艳新等用加减葳蕤汤治疗复发性口疮,认为方中薄荷、豆豉、葱白可发越郁火积热,故疗效可靠;黄炳山等用加减葳蕤汤合养阴清肺汤化裁治疗艾滋病辨证属阴虚夹痰,外感发热者。【文献选录】

何秀山《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以生玉竹滋阴润燥为君,臣以葱、豉、薄、桔疏风散热,佐以白薇苦咸降泄,使以甘草、红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为阴虚之体感冒风温,以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良剂。

朱良春、缪正来《汤头歌诀详解》:本方是俞根初根据《千金要方》葳蕤汤加减而制定的一张滋阴发汗的经验方,对于阴虚体质,阴液匮乏,伏热内遏,风寒外束的阴虚感冒,最是对症良药。方中葳蕤(玉竹),质润柔滑,功能养阴生津,为补虚清热之品;葱、豉、桔、薄,功能开发肌腠,宣散外邪。同时佐用白薇清泄伏热,草、枣甘润,增强玉竹养阴之力。这样便面面俱到,达到所谓养阴而不留邪,发汗并不伤阴了。

尚坦之《中医方剂学》:本方为治阴虚之体,复感外邪之主方。阴虚之体,汗源不充,故用甘平之葳蕤滋阴生津,以充汗源为主;葱白、豆豉疏散风热以解表邪为辅。阴虚感受外邪,易于热化,故用白薇、薄荷以助葱豉而退虚热为兼制。炙甘草、大枣辅葳蕤益气和营,以扶正祛邪;桔梗宣通肺气,共为引和药。【医案举隅】

案例1:范某,女,30岁。

妊娠3月余,时在春季,忽壮热、微恶寒、头痛、口渴、气促、汗不通泄,某医生以辛温发汗剂治之,汗大泄而热不解,头痛更剧,复以黄芩、白术泄热安胎,并声称恐热有损胎元,言之颇能成理,服后竟汗敛而热反增高,神志时清时昧,间作谵妄。延余诊视,按其脉浮滑洪数,视其舌中剥,质赤而干,苔色黄,气促呛咳,目赤齿燥,便溏溲黄,病属温热,本在卫气,但汗不如法,势以伤阴,所幸病程尚短,素体强实,虽系重身,刻见肤糙汗闭,当于辛凉解表药中复加滋阴药,冀其一汗而热撤,若神清胎安,可免传变。处以加减葳蕤汤。

处方:白薇6g,葳蕤9g,炒陈香豉9g,桔梗4.5g,薄荷4.5g,菊花4.5g,大贝母9g,粉葛根6g,炙甘草2.4g,葱白2支,红枣3枚。一剂。

二诊于前方去葱白、豆豉、葛根,加入天冬6g。继服2剂后热平,咳减,舌润,津回,头痛如失,便实,脉见滑利,进调理之剂,数剂而愈。按语:妊娠期间,胎需血养,阴血难充,此时外感风温热邪,治宜辛凉解表,兼以滋阴。但前医误以为风寒而用辛温发汗之剂,不效,又以苦燥之黄芩、温燥之白术,而致邪未去,阴已伤。所幸病程尚短,未及传变,属风热表证兼阴血不足,故用加减葳蕤汤治疗。

案例2:尹某,女,54岁,工人。

宿病痨瘵、淋病。平素五心烦热,夜半咽干。昨晚又增形寒恶风,身热无汗,头昏流泪,目胀喜闭,口干而苦,小便黄热。脉浮细数,舌红,无苔,体温38.9℃。当属阴虚之体新感风邪。处以加减葳蕤汤。

处方:玉竹24g,白薇24g,麦冬15g,豆豉9g,薄荷4.5g,甘草6g,大枣4枚,青蒿12g,排风藤24g,桑叶9g,菊花9g。二剂。

服后体温降,寒热诸症消失。因口干乏味,虚羸少气,复以竹叶石膏汤加味,养阴益气,清肃余热。按:宿疾痨瘵、淋病,最易损耗阴血,平素五心烦热,夜半咽干则是阴血亏虚的具体表现,现又增形寒恶风,身热无汗,口干而苦,小便黄热,脉浮等外感表证,辨证为阴虚外感,表里同病,当先解表,故治以解表为主,滋阴为辅,方用加减葳蕤汤加减。【方剂点评】本方主治,何秀山以“阴虚之体感冒风温”概括,诸家所述亦不出此意。关于组方配伍,各家均从滋阴生津以充汗源,疏散风热以解表邪而论,皆言之成理。朱良春以“养阴而不留邪,发汗并不伤阴”总结本方的配伍特点,令后人称道。现代方书概括本方的组方特点,多从此说。【方歌与趣味速记】

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趣味速记:二薇豉红枣,葱桔薄荷草[想象:二薇吃红枣,村姐(拔)薄荷草]。【参考文献】[1]张民庆.现代临床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张伟斌.加减葳蕤汤治疗慢性咽炎[J].四川中医,1988,6(7):46.[3]郝艳新.加减葳蕤汤临床应用举隅[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4):74.[4]黄炳山.中医对艾滋病的辨证论治途径探讨——附19例艾滋病分析[J].中医药信息,1998(5):14.[5]张文康.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周筱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连建伟.方剂学[M].杭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去土)三两一两二两二两一两【组成】藿香 紫苏 白术 苦梗 大腹皮(去皮)一两(去白)二两(炙)二两半一两二 茯苓 陈皮 甘草 白芷 半夏曲两(去粗皮)二两 厚朴【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功效主治】芳香化湿,解表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膈满闷,咳嗽气喘,及伤冷伤湿,疟疾中暑,霍乱吐泻。【方解】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为夏月常见病证。风寒外束,卫阳郁遏,故见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湿滞,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为上吐下泻;湿阻气滞,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之法。方中藿香为君,既以其辛温之性而解在表之风寒,又取其芳香之气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俱为臣药。湿浊中阻,气机不畅,故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兼用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诸药合用,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共施,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霍乱自已。感受山岚瘴气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本方辟秽化浊,和中悦脾而治之。【现代研究】

1.解痉镇痛:实验表明藿香正气水对兔的离体十二指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对抗拟胆碱药、水杨酸、毒扁豆碱引起的肠痉挛,其效果与阿托品对抗肠痉挛的作用相似。

2.增加胃肠道的吸收功能:腹泻造型的小鼠经用藿香正气丸治疗后,其血液及肝组织中的葡萄糖和水分的吸收增加,使动物止泻后又可恢复胃肠道对糖类的吸收功能。

3.抑菌:藿香正气水对藤黄八叠球菌等8种细菌均有抗菌作用,尤其对藤黄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更强。并对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大脑状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及皮炎芽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文献选录】

吴崑《医方考》:凡受四时不正之气,憎寒壮热者,此方主之。风寒客于皮毛,理宜解表。四时不正之气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气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苏、藿香、陈皮、腹皮、厚朴、桔梗,皆气胜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气;白术、茯苓、半夏、甘草,则甘平之品耳,所以培养中气,而树中营之帜者也。

张秉成《成方便读》:夫四时不正之气,与岚瘴、疟疾等证,无不皆由中气不足者方能受之。而中虚之人,每多痰滞,然后无形之气,夹有形之痰,互结为患。故此方以白术、甘草补土建中者,即以半夏、陈皮、茯苓化痰除湿继之。但不正之气,从口鼻而入者居多,故复以桔梗之宣肺,厚朴之平胃,以鼻通于肺,而口达乎胃也。藿香、紫苏、白芷,皆为芳香辛散之品,俱能发表宣里,辟恶祛邪。大腹皮独入脾胃,白术散满,破气宽中。加姜、枣以和营卫,致津液,和中达表。如是则邪有不退,气有不正者哉?【医案举隅】

案例1:刘某,男,19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