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22:45:54

点击下载

作者:文思源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怪诞行为心理学

怪诞行为心理学试读:

前言

注意观察生活的人,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现象,自认为“理性”的人往往做着“傻瓜”的事,而他们自己还蒙在鼓里。比如: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名字很敏感?为什么我们会疯抢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别人的选择会影响我们的偏好?为什么商品卖得越贵越有人买?为什么紧张的情况下我们愿意与人共处?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梦有预示作用?为什么我们白干活高兴,干活赚钱反而不高兴?为什么一看到促销我们就控制不住要买东西?为什么险境中更容易产生恋情?为什么人多不一定力量就大?为什么商品卖得越贵越有人买?有些是我们司空见惯却无法合理解释的;有些是我们认为理所应当,但深究起来却又觉得有奇异之处的;还有一些则是从发生伊始就让我们充满疑惑的。这些怪诞行为恐怕很多人早已经熟视无睹,却没有过多地去思索它们背后的心理原因,没有关注它们背后隐藏的秘密。

我们可以尝试一下这样的场景:你闭上双眼,伸出两手呈平行状,掌心向上摊平。然后,你被告知,你的左手放了一个铁球,右手牵着一个气球,铁球越来越重,气球越来越轻……在这样的语言引导下,张开眼睛后,你会惊奇地发现本来持平 的双手已经发生了变化:左手明显比右手低。原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沉重的铁球”和“轻盈的气球”所影响了。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被语言告知左右手承受不同重量物件的时候,就已经被别人做了心理暗示。我们的大脑是有记忆的,它回忆起我们的身体承受“铁球”和“气球”的不同质感,并向其发送了相应的信息:铁球重,我们的手会被压下沉;气球轻飘,手应该向上浮。这样,我们就在别人的“诱导”下,成为了“被操纵的对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更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只是我们都缺乏探测和发现的雷达,以至于忽略了自身和生活的许多有趣之处。我们的生活似乎处处充满谜团,而我们的一生似乎也总是做出一些这样那样的怪诞行为。其实,这些怪诞行为的背后隐藏着让我们大吃一惊的真相。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些怪诞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秘密,了解人是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行动、如何感受的,从而对人性有更深刻的洞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发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己,发现自身某些不理性、不正确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且学会自我调节、改正,塑造正确的心理和行为习惯,避免不当的行为引起他人的反感和误解,从而让自己更受欢迎,让人生更加顺利,我们特编写了这本《怪诞行为心理学》。

本书通过大量案例和实验解读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怪诞行为背后的秘密所在,剖析了那些不易察觉的非理性思维,诠释了生活的本质与真相,并为读者提供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读懂他人、透视社会,做到“见怪不怪”,“以怪制怪”,化生活的“非常态”为“常态”,更好地驾驭学习、工作、生活。借助本书你将会发现:只有了解人类的天性,才能够用更合理的方式对待别人;懂得合理对待别人的人,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懂得怪诞行为心理学可以让我们更平静、更审慎:我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陷阱,并在它们造成重大损害之前予以避免。而当别人行为不理智时,我可以胸有成竹地面对他们——甚至也许更具优势。

第一篇 大脑左右着我们的行动

第一章 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

残忍的动物界:竞争的激励作用在沙虎鲨家族,兄弟姐妹间的竞争可谓极其血腥和残忍。当这些小沙虎鲨仍在母亲子宫里的时候,就已发育出尖牙利齿。所以,最为年长的小沙虎鲨会在母亲的子宫里消灭掉自己的弟弟妹妹,以确保自己的出生以及在争夺海洋食物资源中获得更理想的生存机会。

从古至今,我们总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之中,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要有竞争意识,就要有一种比对手做得更好的意识。勇于竞争和善于竞争,才是使自己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和在事业上卓尔不群的基本要素。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里,我们也总是玩着残酷的游戏——竞争。现实中,竞争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球类、游泳、拳击、田径、棋类等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有音乐、朗诵、戏剧、影视、书法、绘画等文艺活动比赛;有学习竞赛、演讲比赛、劳动比赛等。有组织的比赛已数不胜数,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暗下决心要赶超他人的无形竞争更是到处都存在着。

科学家J.C.查普曼和R.B.费德曾对五年级两个组的学生进行为期10天的加法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其中一组为无竞赛组,他们只是自己做练习,无其他诱因。另一组为竞赛组,他们的学习成绩每天都被公布在墙上,给进步者和优胜者都标上红星。结果表明,竞赛组的成绩一直呈上升趋势,无竞赛组的成绩在前5天呈下降趋势,以后开始缓慢回升。结果显示,竞赛组的成绩远远超过无竞赛组。这个实验明显地说明了竞赛的激励作用。

竞争是多维心理结构的协同活动:为了获得成就的需要而参加竞争;有争取优异成绩和获胜的明确奋斗目标;参与竞争的双方成就高低是在同对方比较中显现的,出于自尊和荣誉,竞争者都肩负着压力;竞争者有决心去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由于多种心理活动的协同作用,使参与竞争者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富有成效地完成任务。

我们在这个“竞争推动进步”的时代里,不能放松警惕,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以此防备随时到来的竞争对手。

虽然我们从本质来说,都希望自己处于一种安稳的状态,都渴求安逸的生活,那是我们本性中的惰性在作祟。但是,当出现另一个甚至多个对比对象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产生竞争意识。没有竞争斗志的人,就不可能唤起内心中最大的进取动力,这样的人在崇尚“胜者为王”的社会中很难走得很远。

不论什么方式的竞争,也不论竞争的对象是谁,竞争的具体内容怎样,我们都不要把竞争这种行为本身视做洪水猛兽,要把它看成是促进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淡定视之,浮云处之,要学会适当调节竞争中的压力,不给自己徒增烦恼。

当我们在面对竞争对手时,首要目的就是要“知己知彼”,不要一味埋头赶路而丝毫不顾及其他对手情况,那样结局只能注定是被淘汰。大钱小花和小钱大花:心理账户的存在效应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曾做过一项实验,他们拍卖篮球票,价高者得。其中一组被要求必须用现金付款;而另外一组参与者则被要求用信用卡付款。实验的结论就是,因为付款方式是信用卡,在付款的时候不会直接看到自己的钱从口袋中出来,因此也就更加大方。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对我们来说,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呢?

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账户”效应,也就是说在面对不同的消费方式时,我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因为人们不仅把不同来源的收入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有时候属于同种收入的一大笔钱和一小笔钱也会被分开看待,分开消费。人们倾向于把一大笔钱放入更加长期、谨慎的账户中,而把零钱放入短期消费的账户中。

比如,有人看中一件500元的大衣,想要在拿到季度奖金的时候再把它买下来。如果这个人的季度奖金是800元,他很可能拿出其中的500元去买自己心仪已久的那件大衣,而剩下的就作为零花钱;但是,如果因为一个项目得到了巨大的利润,公司决定给他8000元的奖金。那么,按照常理来说,在这么大一笔钱中取几百块买件衣服并不是难事,但是,一般情况下,他也许就会把这8000元钱存入银行,从中取出500元钱去买大衣的动力就弱化了。原因是他把这两种奖金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把500元归入零花的小收入账户,而把8000元归入储蓄的大收入账户,对待8000元的每一元钱比500元里的每一元钱更加认真和谨慎。结果是多拿了钱反而花的更少了。

正常的人通常在拿了一大笔收入的时候不愿意花钱,而在有一笔比较小的收入的时候反而容易把这笔钱花光。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有趣的案例。30年前以色列银行的经济学家兰兹伯格研究了二战后以色列人在收到西德政府的赔款后的消费问题。这笔抚恤金虽然远不能弥补纳粹暴行给他们带来的创伤,但这些钱在他们心中还是被看成是意外的收入。每个家庭或者个人得到的赔款额各不相同,有的人获得的赔款多达他们年收入的60%,而最低的赔款大约是年收入的7%。兰兹伯格教授发现:接受赔款多的家庭平均消费率为0.23,也就是说他们平均每收到的100元抚恤金,其中的23元被消费掉了,而剩下的则被存了起来。而另一些获赔款少的家庭,他们的平均消费率竟然高达2.00,这种情况就相当于他们平均每收到100元抚恤金,不仅把它全部花掉,而且还会从自己的存款中再拿出100元消费,看来这多得的抚恤金使得他们把自己的钱也贴进去了。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人们根据一次性获得收入的不同而把收入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从而导致了大钱小花、小钱大花的情况。

现在你认识到这个正常人的误区了吧。所以,如果你想跳出这个误区变得更理性些的话,就应该对大钱和小钱一视同仁。另一方面,了解了正常人的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让这个特点为我们所用。

这种情况如果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则可以想象,作为子女,你可能想在过年的时候给父母一大笔钱以示孝心,自然,你也希望这笔钱能够真真正正地用在他们的生活中。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给父母一大笔钱,他们就会把这笔钱放入储蓄的“心理账户”中,往往会把这笔钱存入银行,不舍得花。为应对这种情况,你可以将这笔钱分若干次以小额的形式给他们,比如将原来一次性的4000元分10次,可以200元、300元、400元这样送,那么,这些零散的钱就会被归入零花钱的“心理账户”里,他们就会将那些小笔的钱花到日常的饮食起居的开销中,这个时候你的孝心就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如果你想多几分理性的话,你应该明白,钱是没有记忆的,不应该将同样的钱人为地打上不同的记号,而要对不同来源、不同时间和不同大小的收入一视同仁。七女挑战南极:别压抑冒险情怀

据科学家分析,追逐危险、知难而进的行为,是人性深处的渴望,不分年代、年龄段以及阶级。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学家杰伊·弗兰最近提出了一项得到公认的理论:人类的这种冒险情结源于史前时期。当时,地球上生活着两大类原始人,一类筑巢定居,另一类则敢于向外开拓新天地。定居者多半待在自己的窝里,靠周围的植物和小动物为生,始终小心翼翼地生活着。开拓者则到处漫游,他们认识到,大胆行为会增加死于非命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能寻得更美味的水果和更多猎物。所以,杰伊·弗兰认为,人类是在利益驱动下冒险的,同时,越是肯冒险,就越有可能变强大。2009年,一支由7位女性探险家组成的女子探险队成功地抵达了南极极点。来自新加坡的成员彭素翠说起了她们在探险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这7位女性的探险耗时38天,行走路程达900多公里,每天滑雪就需要6~10个小时,每人还要拖着一个重达60公斤的载有食物、燃料、装备和生活垃圾的雪橇。她们共同抵抗住了可使人致盲的暴风雪、风速接近每小时130公里的狂风、暗藏的冰隙以及低于零下40℃的低温。经过了这些足以致命的障碍,她们7个人终于在南极时间2009年12月29日23点9分,成功到达目的地——南极极点。

威廉·博利多曾经说过,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冒险都是让历史富有生命力的元素。

在这个有人强调“平淡就是真,安稳就是福”的社会中,许多人不想甚至不敢去冒险。但是一个人如果只是习惯于躺在床上过一辈子,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从来不愿去冒险,那么他的生活将会迎来什么呢?就好像海涅斯所说的,一个人能够看出6条不同的路,但是,对于任何一条路都没有要走下去的勇气,那么,他是不会取得多大成功的。所以,我们的人生需要恰当地冒险。

案例中的7位女性探险南极,其他的不说,单是那种冒险精神就让人敬佩有加。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似乎也能发现,类似于这样的探险队并不在少数。他们穿越撒哈拉沙漠、走过雅鲁藏布大峡谷、解密楼兰古国、问候罗布泊、欣赏泸沽湖……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跋涉和阻碍,探险者们在目的地欣赏着令人沉醉的风景时,或许也忽略不掉内心的那一抹雀跃和兴奋。这种险象环生的生存挑战状态,似乎正好可以激发起我们被生活磨平的压抑已久的冒险情怀。

如果我们安于现状,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是否可以有一个更好的明天。那么,恰当的冒险是什么呢?譬如我们放弃稳定的收入,而寻求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实施方法和步骤的冒险行为呢?

首先,在实施冒险中,要培养自己优良的心理品质、锻炼顽强拼搏的意志,最好能够争取外援力量,积极开发潜能,挖掘创造力,培养观察力,开拓预见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扩大交际面,广交朋友,以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冒险成功奠定牢固的社交基础和保障。

其次,在实施冒险的行为之前,要从主观和客观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精神、物质、智能、社交等综合实力的具体情况,在对客观事物科学认识和正确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确立合情合理、合乎实际和便于实现的冒险目标。一步一步慢慢走,切不可将“冒险”变为“冒进”。

最后,行动是冒险成功的唯一途径。因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的,只有靠自己的双手。

无论在事业或生活的任何方面,在冒险之前,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冒险,必须认真权衡得失,因为,有时候,冒险是需要我们作出时间、金钱、精力以及其他牺牲或让步的。因装修而分手:性别影响观念

北京电视台的《秘境观察》栏目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嘉嘉与男友最近正在准备结婚的新房装修,但是,从没红过脸的两个人居然大吵了好几次,而这些争吵的内容无非就是,地板的颜色、书架的式样……几乎装修的每个细节都成了两人争吵的理由。嘉嘉忽然发现,男友与自己的审美差异这么大,经过数月的折腾,装修终于完成了,但是,两个人却都高兴不起来。就在入住一个星期后,他们因为窗帘的颜色取消了婚事。

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在他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提到:“两性关系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当我们熟悉对方之后,我们总认为自己对对方言语行为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我们以为我们知道他所表达的意思,殊不知经常误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并且习惯匆匆得出错误结论。”意思就是,很多时候,男女双方其实都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对方。而这种不理解的根源则是男女的性别差异。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面对压力时,男人可能会不停地抽烟、喝酒,或者一直默默无语,而女人则会选择购物或者向别人倾诉;女人常常觉得男人比较粗心,不会照顾人,在表达爱意方面显得很笨拙;男人则常常会觉得女人的方向感极差,觉得女人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男人对着电视不断地更换频道,女人则比较专注于某一档节目。

男人和女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差异,曾被认为是文化熏陶和社会偏见造成的。但是后来发现,在男女出生之前,我们的大脑神经就有差别了。心理学家研究显示,掌管推理、决策等高级心理功能以及掌管情绪反应的大脑部位,在女性大脑中所占的比例比男性大;而掌管空间处理的部分,则是男性更有优势。女性掌管听觉和语言的大脑部位神经细胞的密度和数量多于男性。而大脑的这些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男女天生的兴趣、偏好、优势、弱点、思维、行动等方面的差异性。

经过一天的工作或者学习之后,男人的大脑会将每天发生的事情进行分类之后存档;而对于女人来讲,当天发生的所有事情会不断地在她的大脑中出现,女人的思维不像男人那样条理清晰。所以,女人常常会通过将这些事情倾诉出来以解决自己的问题。她们并不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的,而是只想将这些问题摆出来。

当我们已经了解了男女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又应该怎样缓和这种性别上的冲突,以促使两性更好地交流呢?

首先,为了更好地与异性相处,我们可以尝试“异性转换思维”,即时常思考一下,“当他/她遇到这种情况会是怎样的反应”,这样,就需要我们时常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一些相关信息,比如,我们可以多看一些关于两性的书籍;网络上面也有一些比较专业的网站,可以解答我们关于异性的一些疑问。

其次,最大化地发掘彼此的共性。就算是男女存在着性别差异,但是,那并不代表人们之间就没有相同点。所以,我们在与异性相处时,可以尽量发掘彼此共同的兴趣、爱好、观点。

最后,需要我们互相理解和尊重。无论男女哪一方,都不能强行要求对方的观点完全和自己保持一致和统一。我们要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观念,尊重彼此的人格和尊严,只要不是一些原则性问题,在一些零碎细节上,大可不必太过较真。男女对性信息素的不同反应:费洛蒙的影响

感知信息素的器官是位于鼻子深处的雅各布森器官,也叫做锄鼻器。许多嗅觉灵敏的动物,比如猫、狗、老鼠等很多动物都具有这一器官。人类只有在胚胎期有,之后随着成长成熟不断退化。那么,从理论上讲,此器官已经退化的人类就无法感知信息素了。

其实,在女性中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她可能会不自觉地被某个男性吸引。但是,对方的外在或者是内部条件都不是十分的优秀,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在意对方,他的影子老在脑海中盘旋。

曾有科学家进行过一项实验,事先在椅子上喷洒性信息素,然后让女性随意选择椅子坐。结果发现,女性更喜欢坐喷洒了性信息素的椅子。与女性相反,男性会下意识地避开喷洒了性信息素的椅子。在某个电视节目中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首先让多名男性穿上准备好的T恤衫,其中只有一件滴上了信息素,然后让蒙上眼睛的女性来选择。结果,女性选择了穿着信息素T恤衫的男性。而男性似乎对信息素完全没有反应,并没有发觉T恤衫存在差异。感知到信息素的女性,脑内的多巴胺分泌增加,从而陷入兴奋状态。所以,感知到男性信息素的女性,有可能会产生对爱情的渴望感。所以,女人靠嗅觉选择男人,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或者诡异事件,而是有其科学依据。

实际上,这种状况可能和“信息素”(也音译做“费洛蒙”)存在某种联系。所谓“信息素”,是同物种之间个体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的总称。以昆虫为例,它们就利用信息素进行各种交流。信息素也分很多种,对异性的性感觉产生影响的信息素被称为“性信息素”。“性信息素”事关子孙繁衍的大计,所以也是信息素中最强有力的一种。

最近,有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某种“气味”是女性选择男性的标准之一。这就是HLA的气味,HLA是Human Leucocyte Antigen的缩写,即人类白细胞抗原,对人体免疫起到重要作用。多数女性为了基因和安全的问题,会选择与自己的HLA类型在原则上不同但又存在某些相似之处的男性。

HLA不是所有人都相同的,每个人的HLA类型都不一样,正因为如此,每个人身上散发的气味也不同。研究人员发现,女性在寻找异性伴侣时,能够“嗅”出对方的HLA类型。女性不喜欢与自己HLA类型相近的异性气味,而喜欢与自己不同气味的异性。我们可以用“传宗接代”的法则来理解这一现象:与HLA类型不同于自己的人结婚,生出的孩子可能具有更多种HLA类型,从而可以抵抗更多的疾病。

但是,与自己完全不同HLA类型的男性,多数女性也不会予以考虑。因为与差别太大的异性结合,对基因也存在一定风险。HLA类型完全不同的人,可能属于不同的民族,而不同民族的人可能携带未知的疾病。

人的HLA类型分别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各遗传一部分,有实验表明,女性喜欢那些与自己从父亲那里遗传来的HLA类型相似的男性。由此可见,女性喜欢和自己父亲相似的男性,这也为女性的恋父情结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由。性信息素让女性憧憬爱情,而HLA类型的气味则是女性选择男性的重要依据。Ta时代来临:宽容性别认同

这个时代似乎正在出现一种性别错位,男孩越来越阴柔,女孩越来越彪悍。传统的性别定义似乎开始在破裂,人们逐渐走向了泛性化的“Ta时代”。

我们总是能够一眼分清男女,是因为男女双方都有显著的性别特征,但是,如果这个特征逐渐地被淡化、弱化,这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在这里,我们不对个人形象作任何评价,我们要探讨的是这种女人男性化和男人女性化现象。我们又是怎样从男权社会走向“她世纪”,然后步入“Ta时代”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对人的要求不再强调体力因素,而是把重点放在脑力方面。它要求人们具有思考、协调、沟通、互动、策划等能力,而女性在这些方面绝对不比男性逊色。正如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在她的著作《第一性:女性的天赋及她们如何改变世界》中指出的一样:“男性的特点可能使他们在工业社会略胜一筹,但在由电子商务、网络社会和协作精神构成的新背景下,男性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而女性本身的敏感、细腻、灵活、亲和力以及第六感觉等特点,将赋予她们更大的优势。

中国最先提出“她世纪”这一概念的《新周刊》,对“她世纪”的女性做了这样的描摹:“她们仿佛很贪心,什么都要,家庭的幸福也要,事业的成功也要;与男人一样坚强的性格也要,最女性化的柔弱体格也要;既美丽又成功,安心要让男人甘拜下风。”这就是“她”的新定义,“她”要与“他”一样,甚至比“他”更强。

就我们自己而言,“Ta时代”或许是社会性别文化的一种转型,但是就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要恶意地伤害、嘲笑他人这种行为,更不要做出不道德的人身攻击。我们应该抱持着宽容谅解的心态来面对这种新现象。同时,我们也要正视这个现象,更要正视这个现象产生的社会因素。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而言,“伪娘”现象也冲击了对于中国传统男性阳刚形象的认知。很多专家都从家庭、社会心理角度去分析他们,认为他们有性别认知障碍。同时也有专家指出,“伪娘”迎合的是追求刺激的心理需求,但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好影响,如果对其盲目崇拜并刻意模仿,就可能导致性别认同错位。“性别认同是指对自己是男是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和确定。”但是,如果从社会角度来说,我们对于男性的教育和社会整个环境也需要进行反思,不能光把这种现象归结于个人的心理问题。见人脸红的潘亮:克服羞怯潘亮是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小伙子。尽管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但他对与其他人交往有一种恐惧感,见到人脸就红。尤其是陌生人,如果与他们在一起时,他便会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脸红得仿佛能够滴出血来。当他与别人并肩而坐的时候,总是想要看看别人,这种欲望很强,但又因为恐惧而不敢转过脸去看。如果有事必须与他人接触时,不论对方是男是女,潘亮一走近对方,便感到心慌、神情紧张、面部发热,不敢抬头正视对方。如果与陌生人坐在一起,相距两米左右时,他就开始感到焦虑不安、手心出汗,神情也极不自然。由于这一原因,他很害怕与别人接触,进而害怕到出去做业务,这影响了他的工作成绩和正常的生活,潘亮的内心感到非常痛苦。

大多数人都有过羞怯的现象。有统计表明,只有5%的成年人确信自己从未感到羞怯,大约80%的人认为自己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感到过明显的羞怯。尽管有相当一部分人仍在某些场合感到羞怯,但大约一半的人长大之后能够基本摆脱这一问题。有40%的美国成年人仍然宣称自己羞怯,50%的中国人也有类似的感觉。

在社交中,羞怯的症状表现为:从社会情境中退缩;囿于自我;生理和心理不适,退缩,过度关注自我,过度注意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和躯体反应;好像做错了事,别人都知道自己的过错,将自己暴露在大众面前;对将来充满恐惧,无比紧张、心跳加速、面红耳赤。羞怯者的心灵完全被脆弱无助、疑惧他人的评价所占据。

在以下情况和情境下,羞怯的表现会更加突出:与权威人士或身居要职者接触时,单独与一个有性吸引力的人在一起时,或当他们需要自己领头、带领一批人时,或者在希望表现自己时,当你因此感到愤怒或烦恼时,羞怯的症状会越来越严重。

现代社会,交际能力愈来愈显得重要,但相当一部分人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从而给交际带来了障碍。因此必须采取一些克服它的办法才行。通常需要进行某种松弛训练,如做深呼吸运动等,需要学会如何使自己镇静下来;需要接受一些社交训练,如练习同陌生人交谈。害羞者可以从非常具体的目标做起:“某天我将向一个陌生人作自我介绍。”然后,就事先背诵或练习谈话内容,想好话题。

羞怯的人需要更实际地评价自己。如果他们注意一下其他人,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羞怯起因于许多事情,但通过一些方法我们可以克服羞怯。(1)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例如,将两脚平稳地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下,每天这样做两三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做深长而有节奏的深呼吸。害羞使人呼吸急促,因此,要强迫自己做数次深长而有节奏的呼吸,这可以使一个人的紧张心情得以缓解,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2)改变你的身体语言。最简单的改变方法就是SOFTEN——柔和身体语言,它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中,S代表微笑;O代表开放的姿势,即腿和手臂不要紧抱;F表示身体稍向前倾;T表示身体友好地与别人接触,如握手等;E表示眼睛和别人正面对视;N表示点头,显示你在倾听并理解。(3)主动把你的不安告诉别人。诉说是一种释放,能让当事人心理上舒服一些,如果同时能获得他人的劝慰和帮助,当事人的信心和勇气也会随之大增。(4)学会调侃。首先得培养乐观、开朗、合群的性格,注重语言技术训练和口头表达能力,还要去关注社会、洞察人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调侃对于害羞的人而言,是一味效果很不错的药剂。你的一句调侃的话,可能就会让生活充满情趣,让你自己也充满自信。(5)讲究谈话的技巧。在连续讲话中不要担心中间会有停顿,因为停顿一会儿是谈话中的正常现象。在谈话中,当你感觉脸红时,不要试图用某种动作掩饰,这样反而会使你的脸更红,进一步增加你的羞怯心理。羞怯并不等于失败,这只是由于精神紧张,并非是不能应付社交活动。为何一心不能二用:勿让注意太分散

为什么有的时候可以将两件甚至更多件事同时做,而有的时候却又不能了呢?

小的时候,我们经常被老师和家长教育“一心不能二用”,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两只手同时各拿一支笔,左手在纸上画方,右手画圆,看看你能不能画出一个完美的四方形和圆形。很多人会发现,这很难做到。但是,有的时候,我们有些人也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工作,而不会影响工作效率。

其实,这与人们注意的分配性有关。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注意的分配之所以可能,从生理上来看,是因为大脑皮层上占主导地位的区域兴奋时,某些其他区域只有局部的抑制。因此,这些区域就能够控制一些同时进行的动作。如果动作是习惯的和自动化的,那么,当同它相应的大脑皮层区域处于局部抑制状态的时候,进行这些动作的可能性就大些。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首先,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它们之间毫无联系,则同时进行这些活动是很困难的;但如果在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则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比较容易。其次,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其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这是注意分配的重要条件。人们对熟练的活动不需更多的注意,而把注意中心集中在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如学生上课边听边记,因为对写字已经很熟练了,所以自然就把注意中心集中在听课上。“一个人做事缺乏效率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固定的目标,他们的精力太过分散,以至于一无所成。”著名效率管理专家史蒂芬·柯维在分析了众多个人在工作上效率低下的案例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所以,当我们陷入琐碎事物中时,一定要自我反省。问问自己:你现在的工作是否接近你最优先考虑的事情。如果不是,就终止它们,并着手重要的事项。

事实上,当一个人养成做事有“明确的主要目标”的习惯后,就会培养出能够迅速作决定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对他提高做事效率很有帮助。相反,那些同时有着很多目标、精力分散的人会很快耗尽他们的精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原先雄心壮志的消磨。

的确如此,许多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效率的人,就是因为目标过多,导致自己无法将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他们能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就足以使他们获得巨大的潜在能量和把握住更高的成功概率,让自己变成现代的时间驾驭者,减少例行公事,并多参与困难的决策和计划。如此一来,人们就会增加自身价值和提升高效处理事件的能力。

任何复杂的工作都要求人们的注意分配,注意分配的能力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出来的。因此,注意的分配是因人而异的,同时也与他对活动的熟练度有关。我们在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时,最好不要分散注意力,只有高度集中、稳定的注意,才能保证事情的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不善于分配注意的话,事情就不能做好,甚至还可能酿成事故。人们对未完成的事念念不忘:蔡加尼克效应的中断力量

很多电视剧的忠实“粉丝”对节目中插播的广告甚为反感,但是,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看完,因为广告插进来时剧情正发展到紧要处,实在不舍得换台,生怕错过了关键部分,于是只能忍着,一条、两条……直到看完第N条后长叹一口气:“还没完呀?”

不得不承认,这广告的插播时间选得着实精妙。其实说穿了,都是广告商摸透了观众的心理,才能让我们欲罢不能。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不完成似乎就心有不甘。我们大可以回忆一下,记忆中最深刻的感情,是不是没有结局的那一桩?印象中最漂亮的衣服,是不是没有买下的那一件?最近心头飘着的,是不是那些等我们完成的任务?

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让我们被牵着鼻子走呢?

这就如同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经常会在备忘录上记下重要的事情,但是到最后还是忘记了。因为我们以为记下来了就万事大吉,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最后连备忘录都忘了看。在打电话之前,我们能清楚地记得想要拨打的电话号码,打完之后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刚才拨过的号码。

其实,这都是一种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的心理现象在起作用。

1927年,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做了一系列有关记忆的实验:他给参加实验的每个人布置了15~22个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比如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将一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珠子按一定模式用线串起来、完成拼板、演算数学题,等等。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时间是大致相等的。其中一半的任务能顺利地完成,而另一半任务在进行的中途会被打断,要求被试者停下来去做其他的事情。在实验结束的时候,要求他们每个人回忆所做过的事情。结果十分有趣,在被回忆起来的任务中,有68%是被中止而未完成的任务,而已完成的任务只占32%。这种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的现象,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

由此可知,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在心里产生一个张力系统,这个系统往往使我们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工作没有完成就被中断的时候,这种紧张状态仍然会维持一段时间,使得这个未完成的任务一直压在心头。而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了,那么这种紧张的状态就会得以松弛,原来做了的事情就容易被忘记。

蔡加尼克效应说明,当心理任务被迫中断时,人们就会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从而产生较高的渴求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宝贵;而轻易就能得到的,就会弃之如敝屣。

这也为家长们提供了一条合理的建议,即不能让孩子的愿望过早地得到满足,因为他得到了可能就不会再珍惜了。所以,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一股脑儿地将知识灌输给孩子,而应该分阶段地给孩子讲解,让他们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教授知识还是讲述做人的道理,在讲到关键处不妨稍作停顿或者让孩子谈一下看法,这样孩子就会对知识或道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这个关键点产生深刻的记忆。事实上,突出关键点的方法很多,可以重复强化,可以详细阐述等,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戛然而止不再讲解,这使孩子的求知欲受到阻碍,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迫不及待的求知心理,他的求知欲已经被激发,这时候的教育效果就会比较理想了。受人关注就会表现很积极:霍桑效应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个成绩并不好的孩子,因为做了某件好事受到了老师的当众表扬,之后这个孩子就会找机会做更多的好事,甚至连一向不怎样的成绩也会得到提高。工作中,也有的员工在某次会议上领导对他所做的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之后,他将变得更加努力工作。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要想真正弄明白这个现象,我们要从经济上的“霍桑效应”说起。它是指人们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霍桑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改变人们的行为,使其感受到他是受关注的,那么就会对其产生一种强大的激励作用,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得更加积极。

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他们原想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出继电器车间的6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7个阶段的实验中,他们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找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然而,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没有受到影响,实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在上升。

这样的结果令人很困惑。经过长期的实验和研究,专家们发现:真正促使她们改变行为、积极努力工作的原因是被试者觉得自己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在实验中,当那6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意识到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实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正是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地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至此,专家意识到:人的行为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会受到自身主观上的激励。此后,人们把它称为“霍桑效应”。

人们往往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尤其是在失意彷徨的时候,很容易灰心失望,陷入心理的低潮。这时,旁观者额外的关注,尤其是来自长者、权威、专家的劝慰和激励,是一种对心灵的抚慰,会对其的工作绩效、心理健康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以,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就应给予充分、积极的关注,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被人期待的。很多时候,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拍拍肩膀,可能远比物质上的支持与奖励更能够鼓舞人。

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运用善意的谎言来强化这一效果。例如,告诉对方:“上级曾私下里表示很欣赏你,认为你很有前途……”、“领导之所以把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你,就是觉得你有这个能力,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好”。这样的语言可能会激发对方的积极性,使其奋发向上。当然,要说得恰到好处,过于夸大容易使其骄傲自满,反而产生消极的影响。

另外,我们也可以进行自我暗示,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我们对自己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时,你就可能变颓废为振作,从而在工作中作出成绩,让领导对你刮目相看。细微动作反映内在心理:性格与常有动作的联系

世间万物都有其生存及活动规律可循,从一些细微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概况,这是长期观察的结果。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理论来选择交往怎样的人,同时,还可以选择与之交往的相应方法。在这种初步了解上加深对对方的认知。在人与事之间,我们也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协调方式,让我们的交流想法和沟通策略得以顺利进行。

在平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看到摇头或点头,以示自己对某件事情意见的否定或肯定,但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经常摇头晃脑的,你或许会猜测他是不是得了“摇头病”,就是神经不正常。我们撇开这种看法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人大多特别自信,以至于经常唯我独尊。他也会请你帮他办事情,但很多时候你办得再好他都不怎么满意,因为他有自己的一套,他只是想从你做事的过程中获取某种启示而已。

这种人在社交场合很善于表现自己,却时常遭到别人的厌恶,但其对事业一往无前的精神倒是被很多人欣赏。

拍打头部这个动作多数时候是在表示懊悔和自我谴责,他肯定没把你上次交代的事情放在心上,如果你正在问他“我的事情你办了没有”,见他有这个动作的话,你不用再问,也不用他回答了。如果你的朋友中有人常有这样的动作,而他拍打的部位又是脑后部,那么表示这种人不太注重感情,而且对人苛刻。他选择你作为他的朋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某个方面可以被他利用。时常拍打前额的人一般都是心直口快的人,他为人坦率、真诚、富有同情心。在耍心眼方面,你教都教不会他,因此如果你想从某人那儿知道什么秘密的话,这种人是最好的人选。不过这并不表示他是一个不值得信赖的朋友,相反,他很愿意为他人帮忙,替他人着想。

喜欢沿着角落走的人,大多属于潜意识自卑型。他们参加各种会议或聚会时,总是找个最偏僻的角落坐下,不过要排除那种昨天通宵达旦,今天想找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打瞌睡的人。喜欢沿着角落走的人性格大都有比较怪异的一面。如果说他无能,他绝对会做一件事给你看;如果说他行,他却非常谦虚;大家都说某件事情不能做,他偏要去试试。这类人最不习惯的是让他拜访年轻女性,他要站在门前很久,鼓足勇气后才敢敲门。调动这种人工作积极性的唯一办法就是表扬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还是有很多长处和优点的。

通常,这类人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尽管很多人非常聪明。但他们的书面表达(也就是写作能力)相当不错,写情书当然很在行。可惜他们的情书虽然写得很多,却大都压在枕头下面。

这种人如果对你有什么得罪的话,请记住,他多半不是有意的。当然,他也有很多方面值得你去交往和了解,譬如,对事业的执著和开拓等,尤其是他对新生事物的学习精神,你不得不从心底真心佩服他。

有一种人总是喜欢“笑”,与这种人交谈会使你觉得非常轻松和快乐,他们不管自己或他人的讲话是否值得笑,有时候连话都还没讲完就笑起来了。他们也并非不在意与别人的交谈,只能说这种人“笑神经”特别发达。他们大都性格开朗,对生活要求不太苛刻,属于知足常乐的人,而且特别富有人情味,无论走在什么地方,他们总会有极好的人缘。这对他们开拓自己的事业本来是极好的条件,可惜这类人大多喜欢平静的生活,缺乏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否则这个世界很多东西都该是属于他们的了。

没有人会对别人眼里的自己毫不在意,因此,如果你想塑造某种形象、传递一种信息,就要注意这些小动作,一旦发出错误的信息,也许就会造成他人的误会。

边说话边打手势的人,只要一动嘴,一定会有一个手部动作,摊双手、摆动手、相互拍打掌心,等等,好像是对他们说话内容的强调。他们做事果断、自信心强,习惯于在任何场合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领导型人物,很具有男子汉的气概,性格大都属于外向型。这类人去演讲一定会极尽煽动人心之能事,他们良好的口才时常让你不信也得信。

他们与异性在一起时表现得尤其兴奋,总是急于向人显示出他护花使者的身份。这类人对朋友相当坦诚,但他们不轻易把别人当做自己的知己。踏实肯干的性格使他们的事业大都小有成就。

抹嘴、捏鼻子这种动作略嫌不雅观,不过还没到伤大雅的地步。习惯于抹嘴或捏鼻子的人,大都喜欢捉弄别人,却又不属于敢作敢当的人。他们的唯一爱好是哗众取宠,眼见你气得咬牙切齿,他们却在那儿高兴得手舞足蹈,从这方面来讲,不妨认为他们有点过分。

这种人最终是被人支配的人,别人要他做什么,他就可能做什么。如果他们进百货店或者商场,售货员最喜欢的就是这种人。也许他们根本什么都不准备买,但只要有人说“先生,这件可以”,他们就会买下。

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都反映了其心态和性格,所以,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一举一动看透其内心。瞬间“吓傻了”:人类的冻结反应

我们常常可以遇到这样的场景:当一辆车驶向我们时,按照常理来说,我们是应该下意识地拔腿就跑,毕竟,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更多的人可能会僵立在原地而无法动弹,用俗语说就是“吓傻了!”

在我们面对许多事情的时候,比如威胁或其他危险,不是战斗就是退缩,这是普通情况下选择的态度。可是,它只说对了三分之二,还有一部分没亮相呢。现实生活中,动物,包括人类,会依照下列顺序——冻结、逃跑、战斗来应对各种苦恼和威胁。

由此可知,冻结其实是比较容易流露出来的状态。边缘系统使用的第一种防御战略就是冻结反应。移动会引起注意,一旦感到威胁时立刻保持静止状态,这是边缘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最有效的救命方法。

哥伦布中学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两起校园枪击案,就有学生使用这种冻结反应来对付丧心病狂的杀手。很多学生虽然仅与凶手相隔几英尺,但是他们通过保持静止和装死逃过了一劫。

在生活中,这种冻结反应常常是善意的。比如,一个人出门的时候可能忘了锁门,当他匆匆地走在街上的时候,然后就突然停住,脑子里可能会有一瞬间的念头闪现,最后呈现恍然大悟状后回去锁门去了。

其实,不管人类面对的威胁是来自一辆急速的汽车,还是突发的暴行,或者突然想起的事情,那一瞬间的停止足够让大脑作出快速的评定了。而在现代社会,冻结反应已经被人们巧妙地应用在了日常生活中。

有一家人正在看电视、吃冰激凌,天色已经逐渐暗了下来,平时,这家人居住的地方很少人来拜访,忽然,门铃响了。就在铃声响起的同时,无论是吃着西瓜的小弟弟,还是看着电视的妈妈和姐姐,还是正在翻找东西的爸爸,都停了下来,一齐看向了门口。就在那一刻,所有人都“在瞬间冻结了”。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瞬间冻结”的举动呢?

原始人类横跨了非洲大草原。那个时候,他们面临着很多猎食者的威胁,这些动物跑得比他们快,力气也比他们大。然而,他们最终生存了下来,就是因为大脑的边缘系统,它们为人类远祖找出了弥补力量不足的方法。很多动物——尤其是大多数食肉动物——对移动非常敏感。因此,这种应对危险的冻结反应真的很有效。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反应也可以称之为冻结反应。

当我们在面对可能对自己来说十分重要、危机、紧张等场面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屏住呼吸或只做浅呼吸。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应对威胁的方式,这可以放缓我们的气息和运动。这是下意识应对危机的反应。比如,当某人向一个喜欢已久的人求婚,当问道“你愿意嫁给我吗”的时候,他就有可能逐渐地屏住呼吸,等待对方的回答,直到得到理想的答案后才心满意足地恢复正常呼吸。

同时,还有一种冻结反应就是减少曝光率。我们在商场的监控录像中发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小偷们通常会弓背弯腰,尽量隐藏自己。其实,这样的举动让他们更显眼,因为大多数人在商店里会很活跃,他们向上挺的动作多于向下弯的动作。通常,人们还会通过限制自己头部的曝光率来达到隐藏自己的目的,如竖起衣领和低下头,这被称做“海龟效应”。清一色男性的宇宙飞船:异性效应促效率

美国科学家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太空飞行中,60.6%的宇航员会出现头痛、失眠、恶心、情绪低落等症状。

经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因为宇宙飞船上都是清一色的男性。之后,有关部门采纳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执行太空任务时挑选一位女性加入,结果,宇航员先前的不适症状消失了,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们都知道,人们一般对异性更加有兴趣,特别是对外表漂亮、谈吐得体的异性更容易产生好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女营业员接待男顾客要比接待女顾客热情些。

心理学教授分析,和女同事一起工作,会让男性觉得格外赏心悦目。国外心理学研究揭开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男性比女性更喜欢通过视觉获得异性的信息,容貌、发型等外部特征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对他们的感官造成冲击,从而引起心理上的愉悦与兴奋。

此外,男性的表现欲和征服欲往往比女性强,潜意识里希望得到异性的赞美和欣赏。一旦得到女同事的赞赏,男人们的心理体验将得到极大满足,心理上的成就感冲淡了工作带来的劳累和压力,所以感觉不到累。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和会让人产生好感的异性在一起工作总是会感到轻松愉快,不知疲倦。这种体验符合心理学上的一个定律——异性定律,即人与人之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

除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因素以外,研究人员还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理由。科学家发现,人体向外释放的外激素非常容易被周围的异性接收到,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外激素是通过分布在人或动物皮肤或外部器官上的腺体向外释放的激素。这种激素一般都有明显的气味,而这种气味又非常容易被周围的异性接收到。

在宇航员、野外考察人员或男性工种较单一的职业中,时间长了,其工作人员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头晕、恶心和浑身不适感。这种状况用药物治疗往往无效,但在与异性接触后,就会很快得到缓解。原来,这种“病症”是性比例严重失调、异性气体极度匮乏的结果。所以,目前一些国家在派往南极的考察队员中,往往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女性介入,是有其良苦用心的。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异性之间的约束力增强推动力。因为人总是想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最好的形象,得到异性青睐就可能会成为我们的一种动力。这样男女在一起,就容易激发出自己最好的表现,各显其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用这种内在的心理约束力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然后,当我们和异性在共同完成某件事的时候,要做到取长补短,完善个性。男性一般性格开朗、勇敢刚强、果断机智,不拘泥于小节,不计较得失,行为主动。而女性往往文静怯懦、优柔寡断、感情细腻丰富、举止文雅、灵活、委婉,性格比较被动。这样,男女在一起,才能够进行优势互补,同时容易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完善自己。

在一个群体中有男有女,和单独一种性别的群体有一些微妙的差别。无论男性或女性,长时间从事某一单调工作时,会感到寂寞、疲劳、工作效率低下等。而增添了异性后,这种情况马上会得到缓解,时间也感觉过得很快,工作也感到轻松多了,而且效率特别高。办公室里能对异性定律进行合理地利用,可以让许多事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异性定律”也不能滥用,而我们在与异性交往的时候要掌握好一定的“度”,在这个“度”之内,异性定律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得不偿失了。

第二章 被自己名字惊醒的孟奇:鸡尾酒会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鸡尾酒会效应”,说的是在声音嘈杂的鸡尾酒会上,当某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欣赏音乐或某个人的谈话时,就会对周围的嘈杂声音充耳不闻。若此时在另一处有人提到他的名字的话,他会立即有所反应,朝说话人望去或是注意说话人下面说的话等。这种现象说明,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就会将一些我们认为的无关紧要的声音刺激排除在外,仿佛给耳朵装上了过滤器。而此时,无意识却还在监察着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鸡尾酒会效应”所反映的是一种“听觉注意”的现象。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人恐怕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我们是否有注意到其中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明明我们打盹的时候,大脑已经混混沌沌的,我们自己有可能连别人在说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一听到自己的名字,我们却能够做出十分迅速的反应。孟奇总是在上课时打瞌睡,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绵绵不断,他就在下面昏昏欲睡、摇摇欲倒,这时,老师狮吼一震,猛地大喊:“孟奇,你在干什么!”他一个激灵就站起来,动作之神速令人“叹为观止”,仿若刚才打盹的人不是他。

这种我们对自己名字的敏感度应该作何解释呢?

因为名字是跟随我们一生的“伴侣”,所以,我们总是对自己的名字很敏感。哪怕是在很不利于我们倾听的环境下,只要有人提起了我们的名字,我们似乎总是能“蓦然回首”,发现“灯火阑珊处”提到我们名字的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也就是我们意识上的指向性与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我们在每一个瞬间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同时,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力也就越集中。

所以,我们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会缩小。这时,我们就会对自己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

那么,如果想培养自己的专注力,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保持心态的平和。当我们心情烦躁时很容易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要想心态平和,我们最好先做一下深呼吸,然后用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比如,慢走几分钟、听一下音乐、看一会儿窗外风景等。

其次,训练自己排除干扰的能力。比如在嘈杂的地方做一件事情。一开始可能很难,但是我们必须坚持把事情完成。那么,首次成功后,我们就可以逐渐加强事情的难度和环境的恶劣度。这种方法只要坚持下来,对专注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再者,最好做到一次只做一件事情。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精力做到最大限度地集中,也才能将自己的感官全部调动起来。

最后,周期性地清理自己的大脑。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知道收拾书桌是为了视野的清洁整齐,这样,我们要处理事物也就方便许多。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周期性地清理一下自己大脑,对所学、所知、所见、所感都有一个记录或者梳理,那么,当我们要从大脑中提取信息时,就不会因为混乱的信息而无法集中精神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常常抱怨自己精神散漫、缺乏注意力的人,其实只要他们自己愿意,是可以把精力集中起来的。也就是说,不是我们自己做事不能专注,而是我们自己没有尽力去集中意念和精神。而只要我们能够做到集中注意,专注精神,那么,我们就能发掘自己的潜力,释放自己的能量。美国心理学家盖里·斯莫尔博士也曾经提到过,人们在工作上的差异,很多时候不仅仅是简单的智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上,所以,效率可以说是专注的产物。为什么人们对失比得更敏感:“参照依赖”心理的非理性感受

得与失都是比较出来的,即使拥有同样的东西,一旦在比较中觉得比别人差,便怅然若失,而若是比起别人更有优势,则会为所拥有的感到兴奋。所以,农村里的“万元户”通常比城镇里的“百万元户”更容易拥有幸福感。小张今年收入20万元,小学同学聚会的时候,聊起收入,他很兴奋,因为在那个圈子里他属于高收入者,很有优越感。但如果是大学同学聚会,他则不乐意谈起收入,甚至会为此失落,因为在那个精英云集的朋友圈里,高收入者比比皆是,他甚至还有很多不如人之处。

不难看到,所谓的损失和获得,一定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卡尼曼称为“参照依赖”。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偏好理论假设——人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