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非常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17:57:46

点击下载

作者:《钱经》杂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基金非常道

基金非常道试读:

编辑手记

为你量身打造的基金投资之道

这本书直指三类投资人群:

•人群一:蠢蠢欲动,对基金充满向往却还犹豫,迟迟未出手你还是个对基金了解不多的新手?也好,这说明你对基金的理解还没有固化。你可以先翻到附录,对基金投资全过程有个大概了解,然后越过第1章,直接开始研读第2章。有了正确的投资理念,会给你的基金投资之路开个好头。当然,在经验不断累积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书中的其余内容都是一盏盏指路明灯。

•人群二:初涉基金领域,有赚有赔,经验少、没门道同一套投资方法,此时赚彼时亏,想不明白?看来打破你已经建立的僵化思维势在必行,第1章必读。有破当然还要有立,第2章帮你重塑全新理念。门道有了缺经验?前人种树,后人纳凉——第3章、第4章分析真实案例为你排忧解难。附录内容可以精选阅读,其中的小贴士也许能在投资关键时刻帮你一把。

•人群三:经历几多“熊牛”、打拼中浮沉

关于基金,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对的吗?这句话对老基民而言会是迎头一棒。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一本小书中收录18个基金投资谜团、7个基金操作案例,还化繁为简,用图解方式解析基金投资全技巧?因为我们相信,再有经验的投资人也会有疏漏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你堵上这个可能存在的缺口,让你“逢基必胜”。

这样看来,这“投资之道”好像是适合所有人的基金投资手册。没错。其实每个人都是从毫无经验到小试牛刀,从略有斩获到盆满钵溢。所谓实现“进阶”,无非就是变得“更好”。所以说到底,这是一本属于每个人的基金进阶读本;也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把握基金盈利之匙。

推荐序一

以“常道”建设“非常道”国投瑞银总经理尚健“历史总是使人意识到,人类事务中没有定论,不存在静态的完美和将被我们得到的最高的智慧。”——伯兰特•罗素

这位来自投资基金起源地的伟大哲学家,道出了思想规则演进的真谛—— 尽管中国基金业只有短暂的11年历史,我们依旧可以从中体会不断求索的必要性,及其所带来的快乐。

1868年,史上首只基金“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基金”在英国成立; 1921年4月,美国第一个共同基金组织“美国国际证券信托基金”成立…… 诸如此类激动人心的投资史片段,无数次被业界和媒体引做涵养中国“基民” 土壤的春风细雨。伴随着2006年以来“沸腾的岁月”,中国人用最快的速度为自己的基金史拉开了成长序幕。

2007年,中国基金投资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数以千万计的中国老百姓开始涉足基金投资,他们既因基金投资的巨大魅力而兴奋不已,也为寻找睿智的投资法门而迷惘。在那一段时间里,基金投资者四处搜寻着指导投资实践的教科书;大量的西方经典投资史和投资学著作被引进和翻译,种类繁多的“基金秘笈”挤满了书店。长期投资、基金组合、定投、基金评级…… 一系列名词在媒体夜以继日地传播中变得耳熟能详。然而,在那段如火如荼的日子里,我也曾不时略生怀疑:在基金投资这件事上,这样理所当然的“拿来主义”是否完全靠得住?美国等成熟市场先行者建立的体系,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是否完全适用?专业名词和专业概念的简单泛滥,是否会带来公众投资理念“教条化”和“过于简单化”的倾向?

时至2008年,证券市场的降温,恰恰为投资者教育工作带来难得的时间窗,给了我们一个踏实稳进的机会。正如罗素所言,历史中不存在静态的完美,也不存在已存于世的最高智慧。学习西方基金业的经典理论与经验,对于从零开始的中国基金业而言,是历史的必然。然而,从中国基金市场真实考验中得来的经验出发,展开我们自己的思考,进而得出属于中国基金投资者自己的观点——这同样是历史交给我们的工作。中国基金业11年来累积了大量数据和史料,虽谈不上厚重,但足以支持我们展开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在所有亟待投入的领域中,投资者教育是重中之重。近两年的基金投资理念传播中,有一种不容忽视的危险,即对常识的不求甚解。以“声势浩大” 的“长期投资” 一词为例,对于这个概念的解释,就很容易陷入“语境”的缺失,引发理解上的片面,进而导致投资决策的偏差。 这正是我们向基金投资者推荐本书的原因。《基金非常道》,虽起了个看似玄妙的书名,它要说的却实在是基金投资中的基本常识。然而这些常识是如此至关重要,以至在过去几年甚至十多年中的反复“倡导”过程中,遭遇了或多或少的曲解和误读。这本书的工作,就是要对基金投资常识进行澄清,再展开简洁易读的阐述。这也是《钱经》杂志和国投瑞银基金公司联合编著本书的初衷。

作为常年进行投资理念与方法解读的理财杂志,《钱经》在与基金持有人、基金公司、基金渠道的接触和互动中,积累了丰富真实的案例和各种问题。而国投瑞银基金公司长期致力于投资者教育和渠道培训工作,在借鉴外资股东先进投资理念的基础上,一直努力为基金持有人和渠道理财师提供契合中国基金投资实际的知识和理论支持。国投瑞银与《钱经》的联手,恰能互为补充,互相支持,为读者校正一些出现偏差的基金观念,重塑“基金投资价值观”。

此外,《基金非常道》注重使用更多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的数据,在案例上也力求贴近中国人投资基金的实际状况。我想,这也是这本基金“科普” 读物较以往同类作品一个更具价值的地方。

简言之,我们希望从建设常识开始,为明智地投资基金扫清最根本的障碍。能够说出来的道理和规律,都不是真正的和永恒的。随着中国基金市场的成熟与发展,我们还会面临新的问题。投资历史的演进本身,会为我们揭示更多有趣的东西。循着这样的思路编撰而成,《基金非常道》算得上一本有趣的基金书;也希望我们的所有持有人,所有对基金投资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有所收获。

推荐序二

非常道,即王道《钱经》杂志出版人王东《钱经》杂志有个栏目,叫做“理财学院”。在2007年市场大好的情况下,“理财学院” 一跃成为杂志的热门栏目,不少读者只因为这个栏目就毫不犹豫地买下《钱经》,适逢市场断货,热心读者会打电话给杂志社要求邮寄。 究其原因,那一年的“理财学院”主题是“菜鸟玩转基金”。这也是《基金非常道》这本书的雏形。

翻开过去几年的《钱经》杂志,我们几乎能勾勒出一条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史。基金的热销伴随着读者对《钱经》的抢购让我们知道,在那个火热年代,每个人对基金知识如饥似渴,但基本还处于初级阶段。只两年光景,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投资者对于基金的认识,也不像两年前那样空白。 除了在常识上的把握,对于基金投资的技巧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可以从 《钱经》的另一个热门栏目“你的基金我来评”的变化上看出端悅。“你的基金我来评”是《钱经》与德圣基金这家第三方基金评级机构合作的栏目,每期由德圣基金研究的老总江赛春先生对一或两位读者的基金组合进行点评。我们惊诧地发现,投资者正在急速成熟,他们的提问能力和对问题解答的判断能力不容小觑。对此,《钱经》也专门撰文对一些大家关心的基金投资问题进行专题解读。较之于市面上汗牛充栋的基金投资基础读物,我们觉得应该出版一部无限接近基金本质的读物,让读者、投资者首先对产品,其次对市场有更深刻与本质的认识;也唯有了解本质,才能让投资者更灵活地“驯服”基金这一产品,因为基金是通往财务自由的捷径。经过一年半的努力, 《基金非常道》应运而生。相比于当年的“菜鸟玩转基金”,我们已经实现了从“表象”到“本质”的跃升,这是《基金非常道》的一条逻辑线。《基金非常道》没有从普适的基金知识体系入手,而是直接从数十个话题起步,直击成熟基金投资者最关心也最疑惑的“基金之道”,比如,基金经理一定能抓到黑马吗?在中国,长期投资是不是笑话?为什么我们总是卖掉上涨最快的,保留亏损最多的基金?对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描摹和解读,是这本书的特色之一。而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致力于澄清一些基金投资似是而非的东西,从而接近基金的本质。这些问题,是在这几年的积淀中我们消化和挖掘出来的,也反映了《钱经》对于基金投资的自我思考。可以说,《基金非常道》的出版是一次基金投资再教育的过程,更是使投资者教育从基础教育向专业教育转型的开端。

我们也常常思考这样一个命题:普通投资者究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专业高度?很多人投身于书籍、讲座、培训的海洋中,就像汪洋中的一只船,可能逐渐失去方向还浑然不觉。正是因为忽略了对产品本质的判断,才能使很多的投资者轻信传言、跟风冒进、追涨杀跌。取法于产品本质的判断,才能减少投资者在幻想中冒险。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产品的底线即可,剩下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办吧。认知本质,是投资者判断专业人士的能力与素养的基本依据。

我们也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很多人对产品的概念与特点,包括产品的业绩曲线了解之清晰,堪比专业投资人,但是往往失焦于一两个概念,也致使投资失败。比如,所谓长期投资,到底多久是长、多久是短,大家的回答都不尽相同;再比如,风险偏好,这也是时常被模糊了边界的概念。对于这些关键的概念以及操作,我们都以问题或现象的方式提出,让读者自己先有判断、再看对错,也能能让读者理解得深刻些吧。

无论在什么领域,大建树者永远只是少数,投资更是如此,不随波逐流、 持独到见解、独到判断、独到操作能力的人才能笑到最后。对于投资而言,非常道,即王道。只有独辟蹊径,才能独占鳌头。大道至简,踏实地认清事物的本质,是所有投资成功的基石。因此,我们要说“非常道,即王道”—— 《基金非常道》,基金投资的王道,大道至简的王道,真知灼见的王道。

为了保证图书出版的专业素养,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内一流的基金公司—— 国投瑞银基金公司作为我们出版的全程专业顾问,在此,我代表编委会的同事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湛庐文化”长期的支持。更要感谢读者对《钱经》杂志与《钱经》系列丛书的支持。作为中国投资理财第一刊, 我们还要出版更多更好的书籍,回报我们的读者,谢谢大家。第一部分你所不知的基金之道

大部分投资者都是从2007年夏天开始尝试基金投资的。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之后,我们已经接纳了基金投资的诸多原则, 即使是还没有染指基金的读者也对其中一些原则了然于心,比如,基金应该长期投资、做个组合分散风险、数星星来买基金 (看评级买四星、五星的基金),等等。但本书中的内容可能会颠覆读者之前累积的认知,你会发现这些统统可能是错的——当然,这个说法可能过于激进,就像我们在接触高等数学之后才发现,小学数学中的原理可能存在漏洞,它只在某个条件下才适用。同样,我们在成长为“基金的高段投资者”的过程中,也不能避免哲学中定义的关于认知的三个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也是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的意义所在。第1章 基金之道,可道基金只是一件锦上添花的物事

张一一被老家打来的电话惊醒,电话那头传来急切的声音: “你上次买的那些基金跌了,快点卖啊!”这条信息从2007年2 月以来的大盘急跌开始,经过张一一母亲的圈子消化了一番之后,惊扰了他的清晨美梦。时间倒退回去四周,张一一的母亲还在炫耀自己的先见之明:“你看,都是在我买了之后,银行股才这么火爆的。” 2006年巨大的财富效应口口相传于民间,远在长江中下游的南部小镇也开始沸腾,张一一的母亲始终把基金当做她最熟悉的金融产品——存款。在老人家看来,这是一个没有存期、比银行利息多得多的活期。在急速下跌的几天中, 张一一的母亲惶恐不安,她准备马上“取出”基金,因为她终于发现基金这东西决不是月利息15%的存款。

这是2007年波澜壮阔的财富效应中的一个缩影。时至今日,大多数人都跟基金打过交道,尽管初衷各有不同,但驱动力却大致相同——被赚到了钱的人鼓动,如同张一一的母亲那样。当然也有“大呼上当”并誓言不会再碰基金的人,同样是被亏钱误导。我们需要基金吗,我们不需要吗

基金这种金融产品比世界上任何一种商品都奇特,它的特质会让张一一想起20世纪90年代初物质匮乏的日子。张一一的母亲是这么挑选电冰箱的:在仓库里堆着品牌不明的冰箱,外面罩着厚厚的包装纸板,因为不能拆开,只能找经验丰富的师傅判断纸盒来找电机性能稍好的冰箱——最好产自日本。从这一点看来,基金就像是包装盒里的冰箱,在拆开之前,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发动机的产地,即使在用了半载之后也不能推测出它什么时候会跳闸。

但是我们离不开冰箱,如果没有这项19世纪中期的发明,我们的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早在冰箱诞生前100年,世界上第一个投资信托在英国出现, 它被普遍认为是现代封闭式契约基金的前身——这也是140年后张一一母亲的烦恼之源。她的基金投资在某个年份轻松翻番,而在下一个年度折损过半。如果把投资的钱用来买冰箱,她至少不用为每天的数字变化提心吊胆,还可以天天喝到鲜奶。

当然,张一一的母亲并不满足于每天喝到鲜奶,她希望多赚一些钱留给刚满月的小孙子,给投资加上这样的注脚就显得意味深重了。当多赚钱与美好生活的期许绑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更有效率的途径。

首先,在时间面前,钱总是会缩水,按照3%的通货膨胀率计算,20年后的10块钱也许不及现在的5块钱。每个人的财富积累道路都像是抱着一只有缝隙的水袋子往前飞奔,既然避免不了往外漏水,那就得不停加水,或者,提高奔跑的速度。前者意味着让自己赚到更多的钱,后者则是让已有的钱更有效地增值。

其次,用有效手段将自己的资金增值。炒股当然是有效的增值手段之一, 它始于个人意识复苏的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证券市场造就了很多财富梦——属于个人的这只水袋子以几何级数增长,但同时也摧毁了更多人的财富梦。

普通人所能找到的平易近人的投资品诞生于1998年3月,这个月有6家基金公司成立。如果我们跳跃以天为单位的计算,也许基金能[1]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截止2009年2月15日,根据晨星公司的统计,运作超过五年的18只开放式股票基金设立以来的总回报率最低为89.84%,最高为310.43%,而最近三年的年化回报率都在24.63%以上。

基金奔跑的速度之快毋庸置疑。相比与其他的投资工具,基金是离普通人最近的一种。显然,张一一的母亲不懂得怎么炒股票、做期货甚至炒外汇。但她知道,买基金只要去银行填一张单子就可以每个月收到一封来自上海或深圳的信,信里写着:您持有的基金份额是100 822.55份,金额是301 408元,比上个月净值增长15%。(在一些特殊的时间段,基金增长的速度令人咂舌,比如 2007年4月,根据天[2]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统计,成长型股票型基金当月的净值增长率都在9.40%以上,而超过15%的有37只。)如此而已!

不懂不是拒绝投资的理由,同样也不是贸然出手的理由。张一一母亲的惶恐多半源自于她对股票型基金的风险认识不清。如果她能找一只不错的债券型基金,增值之余也乐得心态平和。反观大多基民,总会在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指引下,漫无目标地将钱投入波澜壮阔的金融市场,而结果往往只能 “听天由命” 了。而之所以会“听天由命”是因为,这样盲目跟风的投资方式既没有明确的理财目标,又没有科学的投资策略,更没有对长期以来的投资资讯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当然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对于基金投资来说,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投资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是投资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制定你的投资计划

爱因斯坦在进人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后,立即为自己拟订了一份人生计划。在这份计划中,他准备用四年的时间学习数学和物理,希望自己成为自然学科某一领域的教授。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有如此伟大的成就,与当初制定的这份计划密不可分。同时,这样说明了目标的重要性。那么,在投资者进行投资之前,是不是也应该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进行这项投资呢?

当然,每个人理财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按照目标实现期限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比如,你现在30岁,需要在 50岁时通过理财积累250万元的养老金,这就是一个长期目标。那么,你可以把本金投资在一只稳健的股票型基金;再比如,你仅仅希望在两个月后花掉一笔5万元的旅游费用,这就是一个短期目标。那么,选择一只货币市场基金可以在保存你的旅游资金且不伤害本金的基础上更具投资效率。

与母亲的盲目不同,张一一的基金让他前几年的积蓄大幅增长。但儿子呱呱坠地让张一一买房的决心更强烈。一家三口,无疑需要一个平静安稳的港湾停靠,但让他非常迷茫的是:房子看上去还是太贵,现在赎回基金无疑是“杀鸡取卵”。基金在张一一的财富积累中立下汗马功劳(见图1 - 1),但在人生第一项财务目标面前,他是否应该挥泪赎回?若按1.2万/平方米的房屋售价估算,18万的首付能可以换来一套80多平米的房子。

张一一对美好生活的规划中少不了一所房子。摆在他面前的选择题是: (1)卖掉基金买房子,为此不惜损失投资基金以继续增值的机会;(2)将买房的想法暂且搁置,因为按照他的经验判断,基金才是一头现金牛,宰之可惜。

看上去这是一道市场预测题——如果股市下调,当然应该赎回基金置办房产;但如果股市在短期内仍然会有亮眼表现,保留一段时间也无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找到答案呢?对任何一项决策来说,基本的出发点都源于需求。因此,可以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来找到答案。

在这样的选择前提下,“寻找合适的时点”其实和“找不到答案” 一样是个无穷解。最后,张一一放弃了对市场的揣摩,在2008年初选择了一处满意的房子,并赎回了一部分基金缴纳了房屋全价20%的首付款。毕竟,生活才是一辈子的事。而非常幸运的是,如果他的决定再迟疑半年,他的“金库” 很可能会在“次贷危机”肆虐过的全球股市中损失过半。

被誉为“亚洲股神”的东尼(TonyMeasor)在女儿21岁生日时,送给她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汇丰控股,证券代码为_5的股票。东尼将女儿快乐成长的愿望注入到这只股票之中。投资者同样将诸多愿景加诸于基金,因此,基金并非一件冰冷的金融产品,买人卖出的时机选择只是表面的粗浅道理,更多的是为我们的生活计算。它不一定能雪中送炭,但一定可以锦上添花。

[1] 晨星公司(Momingstar, Inc)于1984年美国芝加哥创立,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专业的财经资讯、基金及股票的分析和评级,以及方便、实用、功能卓著的分析应用软件工具,是目前美国最主要的投资研究机构之一和国际基金评级的权威机构。2003年2月20日晨星中国总部在深圳成立,目前中国员工人数约500人。——编者注

[2]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相投顾”)创立于2001年,具有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资格,是首家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取得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代销业务资格的专业投资咨询机构,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投资咨询机构。——编者注是什么在吞噬你的投资

投资者的三大“敌人”是——通货膨胀、成本、税收。实际上,如果将这三个因素都考虑进来,你会发现自己的投资组合也许不那么赚钱。比如,在美国购买一个投资债券的共同基金,收益率为5%。如果基金的年费是1%, 收益率就会降到4%;如果适用的所得税率为25%,收益率就降到了 3%;如果通货膨胀率恰好又是3%呢?

大多数情况下,当投资者卖出一种投资产品,而买进另一种投资产品时, 未必会使回报率提高,但成本却会随着投资产品的改变而增加。因此,在投资者进行下一次交易前,一定要仔细权衡。

正是通货膨胀让我们下定决心开始投资。对多数人而言,我们一生的收入曲线是一条典型的抛物线——在三十多岁到退休之前攀越收入顶峰,然后慢慢下滑,但支出却如影随形,并不会因为收入减少而改变。于是一个巨大的财务缺口横亘于退休之后的收支不平衡中——在收入的黄金时代积累并投资,未雨绸缪,这才是理财的普遍意义。人人都能确凿地感知到通货膨胀的威力。在物价上涨的年代,我们会发现钱越来越不值钱了。举个例子,假定当年的通货膨胀率为5%,而一年期存款的利率为4%,即使你很努力地将每个月的结余存在银行,都避免不了一只无形的手在“偷窃”你的存款。在2008年的理财市场,最流行的口号莫过于:“跑不过刘翔也要跑过通货膨胀。”

不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不可避免,经济的绝对平衡是不存在的。而投资者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影响降到最小。基金是最具亲和力的投资品,由它承载资产奔驰,或可堪比刘翔,即使跑不出百米9秒72的飞人成绩, 至少比停在原地坐等通胀来袭要强得多。

另外两位敌人比通货膨胀潜藏得更深——至少我们很难感知。成本和税收都可能成为收益的终结者。看上去,你选到的这只基金表现上佳,但因为二者的参与,可能在刹那间改变你的获利单。我们很遗憾地告诉你,一只好基金并不代表你能赚钱。盯住基金费用有用吗

当然有用!在投资时,我们需要证券公司帮助完成证券交易,请基金公司代为选股,让理财顾问进行整体规划。金融服务当然要收钱,但在市场总体回报给定的前提下,服务费越少,投资人拿到手的钱自然越多。在长期复利的作用下,成本上的细微差别会导致最终投资绩效的巨大落差。举例来说,以30年为期投资4 000元在两只基金上,其管理费分别为1%和2%。假设最终两只基金的年化回报率均为9% (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是个比较接近现实的数字),在投资结束时,前者会返还你45.3万元,比后者的37.8万元高出近 20%,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有人肯定会想,“股票基金一年的涨跌幅度动辄就是几十个百分点,比起节约费用,找到一个优秀的基金或者在市场转变中适时申赎基金不是更为重要吗”? 一只基金未来的业绩总是不确定的,判断市场同样很难踩准步点,而费用高低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晨星的研究显示,高费用基金的危害比你想像的更糟。一只基金在未来会有三种表现,一是表现杰出,二是表现不理想,三是表现差到被清算或被合并。统计显示,高费用基金发生后两种情况的可能性更高(见表1-1)。

存活率高的基金更适合长期投资,没有人期望看到最初费尽心思选出的基金在几年后面临清盘的厄运;而高费用基金表现低迷的可能性更大。显然基金费用不仅仅是一两个百分点的问题,与未来业绩同样存在关联(见表1-2)。基金的多种费用

基金的费用,或者说是投资成本可以分为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两部分。这里我们只关注可见的基金费用,不可见的主要是基金进出股票带来的冲击成本,难以具体估算。

可见的基金费用主要包括基金交易费和基金运营费。基金交易费用是一次性支出,指在进行基金交易时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基金转托管费、基金转换费等,主要用于给予券商、银行等基金代销机构的酬劳。基金运营费是持续性支出,指的是在基金运作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 通常是从基金资产中扣除,因此会降低基金净值。主要的基金运营费包括:基金管理费、基金托管费、证券交易费用、基金信息披露费用、与基金相关的会计师费和律师费、召开持有人大会费用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列入的运营费用。

一般大家都会注意到的持续性支出就是基金管理费,白纸黑字写在基金说明书中。国内股票型基金通常收1.5%,债券型则收1%或更少。除此之外, 基金托管费等所有运营支出合起来,才是基金真正的持续性成本。每年度这些持续成本占基金资产的比例通常在基金年报中公布,这才应该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通常国内股票型基金的费用率在3.5%附近浮动。

费用率高导致业绩落后的情况在国内同样存在:从2008年上半年的业绩来看,2007年的费用率越高,其2008年上半年业绩排名越靠后;而业绩表现良好的基金,其费用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2007年费用率最髙的5只基金, 2008年上半年平均收益率为-32.82%,费用率为11.52%;而表现最好的5 只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1.49%,费用率仅为3.49%。

做一个简单的估算,3.5%的费用率加上1.5%的申购费再加上0.5%的赎回费等于5.5%,银行利率假定在4% (通胀率体现在银行利率中),这意味着股票基金长期平均投资回报率必须高于9.5%才值得我们持有。高费用率再加上糟糕的表现,投资价值为负的基金并非不可能存在!通过详细研究一只基金的招募说明书、年报,发掘其收费结构和投资成本,是比简单看历史排名更科学的基金选择方法。明明白白你的税

一个精明的经营者应该在公司建立前就考虑好如何节约税收的问题。在进行投资之前,应该慎重考虑投资产业的类型,并对投资地点进行估算。类似的,一个精明的资产管理者也需要时刻探听税收政策。以2008年过世的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为例,当年6月《福布斯》杂志推算他的身价高达1 200多亿新台币,如果以台湾地区实行的遗产税率40%课征,传到下一代的过程中至少要缴纳500亿新台币的税收。

税收筹划让很多国家投资者头大如斗,精通税法也是财务规划师的必修课之——因为一不小心,你的资产可能要被“吞噬” 一大块。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税的征收和优惠是千差万别的。比如说,在中国,托儿所、养老院、婚介公司、髙新技术企业就有税收优惠;即使是在一个单一的证券市场中,交易的成本也是不同的。比如,同样的获利回报,权证投资的回报率就会高一点,因为不收印花税。

我国的基金投资者应该额手称庆,时至今日,我们尚不用为税收操心。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28号), 基金投资的各个主体会涉及三种税金:营业税、所得税与印花税。而其中与投资者关系密切的莫过于:第一,所得税,针对投资者的红利和资本利得(也就是买人卖出基金所获得的收益)征收;第二,印花税,交易中的有关单据需缴纳的税金。这仅仅是针对于封闭式基金,皆因其买卖过程与股票类似。

我们对所得税再熟悉不过,每个月的工资单上会记录交税的详情。针对于个人薪酬这一主要收入来源,自2008年3月1日起,我国个税免征额从 1 600元上调至2 000元,而税率从5% ~45%不等。而针对在投资中获得的分红与资本利得,各国都有详细的规定。以美国为例,无论个人与企业都要缴纳资本利得税,个人而言,长期投资的资本利得(超过1年的投资)税率较低,自2003年被调降到15%,而短期投资的资本利得税与一般所得税在同一水平。

我国曾于1994年底盛传将开征证券交易税和股票转让所得税,引起轩然大波,股指巨幅震荡。有此前车之鉴,我国对是否开征“资本利得”这一税收显得相对谨慎,但在基金投资中,国家始终采取扶持态度。在《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鼓励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优惠政策我国目前对个人投资者的基金红利和资本利得暂未征收所得税,只是对机构投资者获得的投资收益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征收企业所得税。

相信不少投资者仍对2007年的“5•30”事件印象深刻,其中的主角正是印花税。2007年5月30日晚财政部出台上调印花税至3%的决定,股票市场在第二天全线大幅下跌,沪综指暴跌6.5%,两市跌停的非ST类个股超过850 只。所谓证券交易印花税,是从普通印花税中发展而来的,在股市中买卖行为发生时都需要缴纳印花税。根据国务院批准,从2008年4月24日起,证券、 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调整为1%。但基金和债券不征收印花税,也就是说,在证券市场中买卖封闭基金无需缴纳这笔税款。这样一来,对于一个频繁交易者,封闭式基金在税收上显然要优于股票。别相信世界上存在完美基金“买基金,要么不买,买就一定要赚钱,而且要买到赚得最多的那只!” 对很多投资者来说,在进行投资之前都会有“完美主义情结”,尤其是初次尝试投资的人。完美主义的束缚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完美主义等于瘫痪。”这句话很精辟地阐明了完美主义者的弊端。为什么投资者会有“完美主义情结”呢?这是因为在我们进行投资前,一般都会做自认为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知识、技巧、信息的积累和对当前投资环境的分析。而此时,以自我为中心的完美主义与功利主义观念会迅速膨胀,容易让投资者自恋与自傲,对外部世界的藐视要多于认同与包容,甚至会迅速滋生出类似于“我一定不会像那些投资赔钱的人一样, 我肯定比他们强”的想法——典型的完美主义思想。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完美主义在很多时候都是徒劳的,在这个世界上不会有哪样东西是完美的,基金也一样。你无法找到一只永远排名第一的基金,也不可能有“一招鲜”的方法在投资市场中所向披靡。因此,完美主义在更多时候会让投资者表现出死板、极端、烦躁和不安。死板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缺乏冒险精神,畏首畏尾;极端是好胜心与价值取向偏差造成的结果;而烦躁和不安是由于外部事物的发展与自己的想法不符,所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投资,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首先要挣脱完美主义的束缚。完美基金不存在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完美的基金产品也是不存在的。下面,让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具体说明一下。

抓不住的第一

从统计学的角度讲,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哪一只基金未来能攀上冠军之巅。假如一个基金分析团队有80%的概率能预测到排名前50%的基金,有60%的概率能挑选到前30%的基金,就已经是骄人的业绩了。而对非专业的广大投资者来说,在200多只偏股型基金中找到当年收益冠军的概率,比中彩票的概率还低。

美国的一个基金研究团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当年表现最好的10 只基金和表现最差的10只基金分成A、B两组,并分别投资这两组基金20年。 但20年之后,居然是B组的基金表现得更好一些。

历史不代表未来

很多投资者会根据某只基金过去的业绩去判断它是否值得购买;更有人认为,只要购买过去一年中业绩表现最好的基金就行了。但实际的情况是,很难找到一只基金能够在每一年的排名中都位列三甲。与此相反,你所看到的会是基金排名的剧烈波动。

在我国的基金历史上,没有哪一只基金是永远排名第一的;相反,曾位居中流的基金也能盘踞榜首,见表1-3。“明星基金”的“魔咒”

在晨星公司2006年的一项对投资者回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投资者总会在一只基金业绩出色时大量申购。如果一只基金的资金流入、流出出现大幅波动,那么其投资者回报与总回报往往存在巨大差异。

例如,有一只明星基金A,当资金流入大幅度增加时,其巨大的规模可能会拖累基金的回报,而业绩的下跌会使投资者大量赎回,回报损失进一步加剧。如图1 -2所示,基金A在过去十年的总回报为15.05%,而十年的投资者回报只有-1.46%。相比之下,非明星基金的资金流入、流出相对稳定,因此其投资回报与总回报十分接近。

投资与运气

在某个时期业绩排名冠军的基金,可能是因为其“押宝”于某些热门行业或几只热门股票,或者是因为基金经理更擅长在某种市况下操作,才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随着市场的变化,该基金曾经的优势未必会延续下去。而对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来说,本身就充满了变数。因此,投资者应该更加关注表现持续稳定的基金。“前30%”

华尔街流传着一句话:如果一只基金的排名能一直保持在前30%,那么你的“真命天子”就是它了!例如,老牌基金“美林美国精选价值型基金” 的周、月、季度等短期排名甚至没有挤进前30%,但随着考察时间的延长, 它的同类收益率排名越发优异,最终在2007年成为美国大型价值型股票基金十年平均回报的冠军,如表1-4所示。

正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适合你的基金,可能从来没有过排名第一,但始终是中等偏上的;适合你的基金,可能偶尔也会跌宕起伏,但长期表现十分稳健;适合你的基金,可能没有眼前的暴涨,但前途一片光明。基金经理能抓到黑马吗

在“股神”遍地的2007年,某李姓股票型基金经理有过这样的遭遇:

电话铃声大作。

某基民:你是x x基金的小李吗?

李姓基金经理:我是李××,您哪位?

某基民:我去年二月的时候买了 20万你们的基金,涨得也太慢了!还不如我自己来,这么着,你买600×××,这个月绝对没问题。

李姓基金经理语塞。

几日后,600×××果然大涨。

基金经理出现之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专业人士主要来自证券公司和大户室,比起散户,他们“路子”更广、信息更灵通,更容易捕捉黑马。直到今日,“黑马”仍旧是最吸引股票投资者的词汇,“内幕机构拉升三只黑马天天涨停”、“15个交易日内获80%利润”,我们对这样的宣传语耳熟能详。即使对待新流行起来的更专业的名词,比如,主题投资、趋势判断、精选个股,我们也心照不宣——可不就是黑马?

若说这投资的直接目的,那只有一个,就是赚钱。不论是买股票还是买基金,谁都希望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思维定势让国人在看待专业投资时也抱着“黑马”心态,既然你比我专业,当然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赚到更多的钱——不少人质疑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正是基于此。但基金经理真的是职业“黑马人”吗?人人都爱黑马

说起股海博弈,最令人兴奋的事情莫过于选中一只“黑马”股票:“只有我看准了这只股票下重注投资,个把月后净赚四成,你说牛不?当时还有人还劝我别买,他们懂什么?股盲!现在我赚钱了,他们傻眼了!”看中黑马,确实值得夸耀一番。众所周知,“黑马” 一词本是源自赛马场上的俚语,指的是那些原本不被看好的马匹,像体型瘦小的、毛色无光的、四蹄无力的,等等, 大家谁也不会把注押在它们身上。可谁知真到了比赛的时候,这些“黑马” 却有如神助一般,愣是冲进三甲,甚至拔得头筹,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而此时那些买这些赛马赢的赌客们,就能赚上丰厚的一笔。同样,在股市中也有与黑马相似的股票。

当然,与黑马相对应的,自然是白马。而这白马股票,即是指那些普遍被人们看好的股票。实际上,这“黑” “白” 二字的差别,完全是因人们的看法而生的。一只股票并非天生就有黑白之分,甚至在我们选择的过程中,也很难准确地定义黑与白,而是需要依据一段时期的观察结果,去为它们打上黑或白的标签。然而在股票投资市场中,赚钱能力永远是人们衡量一只股票好坏的重要标准,无论黑马还是白马,只要能赚钱就是好马。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似乎成为了投资股票的精神主旨。因此,每一位炒股的投资者都希望自己能够选择到一只黑马股票,在短时间内一路高歌。

正是因为有着“黑马情节”,不少投资者,尤其是有炒股经验的投资者, 都希望在投资基金时同样按照挑黑马的方法来选择基金。实际上,有着这般投资心理的投资者之所以选择基金,也正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精力在茫茫股市中准确地找到黑马。因此,他们便希望把找黑马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基金经理。

但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不像投资者想象得那样顺利。在我们把基金经理当做“黑马探测器”的同时,却发现他们在做的事情竟然和我们预想的完全不同。甚至在有些时候,一些股票投资经验较为丰富的投资者,会发现基金经理的选股眼光还不如自己。于是就出现了开篇提到的那个场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基金经理没能够选出上涨迅速的黑马股票,确实有些“实力不济”。然而,对拥有丰富投资知识与经验的基金经理来说,对基金投资却有着与基金持有人完全不同的理解。“小的资金追求的是博取不确定性”,一位基金经理称股民的投资行为更多遵循彩票投资逻辑,“对普通散户而言,赚10%实在太容易了。一次小的上涨行情,资金快进快出,就能做到。所以我说我能给你赚到10%,大多数在股市里摸爬滚打的投资者都看不上。但如果你可以每年做到10%,长期超越市场,那才是对得起基金持有人的托付。否则,我也可以去追逐热点,我也关注电池、能源板块,但我必须清楚只能拿少许资金玩玩,如果用20亿去玩玩, 那就是赌博。”换言之,汇小钱成大钱的专业基金经理必须采用其他的增长模式才能撬动全局——以20亿的基金规模为例。根据基金的“双十原则”,一只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其市值不能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那么,拿出2亿投入一只潜力巨大的黑马——最好的可能是,涨停一次,为基金净值贡献1%。而为一个不确定的1%所冒的风险远远大于投资稳定的股票并获得长期的回报。

寻找长期的确定性,也许是大多数基金经理的专业所在,这样的逻辑适合于基金重仓股贵州茅台,即使截至2009年2月,茅台已经从最高点跌落了 40%,但这并不妨碍它在“证人席”上发言。从2003-2009年,这只老牌蓝筹股从25.37 ~ 118.32元(未复权),上涨了 4倍之多。不同于黑马股票带来的惊诧和欣喜,基金经理们追求的确定性永远少了一丝娱乐性,但却稳定可靠得多。基金经理与个人投资者的异同

基金的体制本身会提高投资的确定性。首先按照严格的标准构建股票池——这就剔除了出位的ST股票、基本面很差的“阿斗”等,这一关卡已经筛掉众多“潜力黑马”,然后基金经理只能获准在股票池中遴选,并结合投资决策委员会的意见进行组合投资。在操作方式上,基金经理的决策总会与股民的期望有一些偏差,这些偏差不仅体现在对收益的预期上,还体现在对基金投资的理解上,以及具体的选股方式上。投资者希望基金经理能够找到上涨迅速的黑马股票,但基金经理却偏偏喜欢那些“慢条斯理”的白马股票,矛盾也就由此产生了在选择股票的方式上,就目前国内的基金投资市场来说,大部分的股票型基金经理都会说自己是“精选个股”。那么,到底何为精选?又如何精选?精选个股又与抓黑马有何不同?要说清楚这些问题,还得从基金经理与个人炒股的区别说起。

投资理念不同

基金经理选股与个人炒股的理念不同。在目前的市场上,个人炒股更多会倾向于短期投资或波段操作。在个人投资者的眼中,在短时间内通过一买一卖获得高额收益,是炒股的根本目的。而与此不同的是,基金经理在投资时会从长期投资的角度出发,追求长时间的稳定收益。毕竟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是相当庞大的,没有一家基金公司会用基金持有人的钱去贸然选择一只 “前途未卜”的黑马股票,其可能遭受的损失要远远大于选中黑马所获得的收益。

专业能力不同

个人投资者的专业能力无法与基金公司投资团队的专业能力相提并论。基金经理及其团队有着丰富的管理知识与经验,有更为科学的市场分析方法,有更为严谨的风险控制体系,这些都是个人投资者不可能具备的。

选股策略不同

个人投资者在炒股时更多的是把股票当做单纯的金融投资工具,而基金公司秉承的是长期稳定的投资思路,这使得基金经理会更多地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去分析其股价是被低估或高估。基金经理在选择一只股票时,会更多地关注上市公司是否具有升值的潜力;然后依靠基金经理对上市公司及其所处行业的了解,与分析团队一起判断并做出决定。当然,这就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也需要给上市公司一定的时间去成长。黑马迅遇不母求

除此之外,精选个股与抓黑马所承担的风险是完全不同的。个人投资者抓黑马,往往是根据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或事件来进行推测,有肆意猜测、捕风捉影的味道。而从投资心理的角度看,投资者一且相信了自己的推断,便会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这也就意味着投资者承担了非常大的风险。

你一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全部54张牌都背面向上的牌堆里,信手抓起一张,看都没看就喊一声“大王”!结果,当牌翻开在桌面上时发现——真的就是大王!你瞬间就有了一种“赌神附体”的感觉,飘飘然起来。运气不错。的确,翻出大王完全是运气。那么由此推想,在股市中抓黑马是否又有着相似之处呢?反过来说,为什么抓住黑马能够令人兴奋不已?为什么抓住黑马能够获得高额收益?这都是因为抓住黑马的难度非常大,谁都不可能保证永远抓住黑马,而当我们仅是通过一些“小道消息”就瞄上一匹黑马时,其中 “赌”这个因素就占了相当大的成分。不过,扑克牌翻错了顶多大家相视一笑,这黑马若是抓错了则会直接遭受损失,而基金经理若是“赌”错了黑马, 那损失可就无法估量了。相信没有哪一位持有人希望基金经理拿自己的钱去 “赌”,稳妥可持续地投资才是正确的思路。基金产品设计大于产品操作

基金业绩表现跟基金经理有多大的关系?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基金经理的主动操作能力能影响基金业绩表现,进而联想到那些长期跑赢同类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其实基金产品设计同样是决定基金长期业绩的重要因素。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有着截然不同的风险收益,基金投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国家跟投资于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欧美发达国家,业绩表现也会存在差异。基金业绩跟踪统计表明,同类基金业绩趋同,不同类别基金业绩迥异。产品设计决定基金长期表现

最近十年,在基金业最为发达、产品线丰富多样的美国基金市场上,哪些基金回报最高? 1997-2007年的数据表明,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新兴市场的基金通常回报更高。得益于21世纪初的商品牛市,投资于能源、贵金属和原材料相关企业的基金也有较好的业绩。这些基金里的佼佼者十年期年化回报超过 20%,而同期投资美国股票的基金年化回报只有个位数。

对美国1962-1987年间的共同基金业绩稳定度进行的分析表明,运作满一年的基金业绩分化较大,但运作满五年基金的年收益率则显著趋同。说明长期来看,基金经理主动操作的效果并不显著。对基金业绩影响更大的是其产品设计,比如投资标的限制、承担的风险、成长性特征等。

同类基金长期业绩之所以差别不大,简单的逻辑推理是超额收益不能无限增加。各基金业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呈现收敛,没有一只基金能够长期、大幅度地超越业绩比较基准。尽管有一批基金能够长期稳定跑赢市场,比如彼得• 林奇(Peter Lynch)的富达麦哲伦基金(Magellan Fund),2005年以前比尔.米勒(Bill Miller)的美盛价值基金(Legg Mason Value Trust),但是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越往后战胜市场必定越困难,收益幅度也呈缩小趋势。以彼得• 林奇的麦哲伦基金为例,在他离开麦哲伦基金之前几年,基金业绩同样呈现下降趋势。他在职期间基金年化回报为29%,离开时基金规模为140亿美元。这一增长率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否则在复利作用下,不用一百年这只基金的规模就能赶上全世界的GDP总量。

国内同样存在同类基金长期业绩趋同的现象。如图1 -3所示,用不同长度的收益期间计算出的年化超额收益率标准差逐级减小,即运作一年期间基金业绩的分化较大,但若运作满五年,则业绩分化显著减小。这也表明了同类基金长期来看业绩并没有显著区分,决定基金业绩的主要因素是产品设计。

如果一群人比赛,其中一部分人骑骆驼而其他人骑马,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还看不出端倪,随着跑出的距离越来越远,必定是骑骆驼的人跑在一起,骑马的人保持相似的速度。

同类基金长期业绩趋同的结论并不意味着基金经理不重要。基金经理主动投资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否长期稳定地打败同类基金,在业绩比较基准的基础上创造超额收益。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都不乏长期[1]领先同类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弱有效市场下,基金经理主动操作对基金业绩的影响更为显著。

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会迅速有效地利用可能的信息,影响一种股票价格的所有已知的因素都已经反映在股票的价格中,因此根据这一理论,股票的技术分析是无效的。

在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信息披露完善,大部分个人投资者都会通过基金来间接投资于股票。而中国,大部分个人投资者还是会选择直接进入股市。绝大多数业内人士均认为中国股市尚处在发展阶段,市场局部无效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股票型基金作为一个整体,其业绩平均值可能会收敛于略高于业绩基准的一个曲线。基金平均业绩和业绩基准之间的差额就是机构抓住市场局部无效的时刻和角落创造的收益。

研究表明,股票市场遵循的应该是随机漫步的变化方式,不存在明显的模式,从长期来看市场有效。但实际生活中,当恐惧和贪婪浮现,资产往往会出现错误的定价,而基金超额收益的来源就是市场无效的时刻和角落,基金管理人的勤奋和智慧可以帮助基金战胜市场。找到长期表现好于平均水平、在与市场的博弈中能够创造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会让我们的投资更为成功。

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是,当越来越多的散户通过基金间接投资股市的时候, 基金业绩曲线也会逐渐和业绩基准指数重合,在基金费用率等因素的影响下, 这一曲线可能会落在业绩基准指数下方。美国1972-2001年主动基金“整体” 跑赢基础市场的年份只有9年,而且越往后跑赢的概率越小,这被看做是市场越来越成熟的表现。而在中国,2004-2008年,基金整体跑赢了市场(见图 1-4)。产品设计搭台.基金经理唱戏

基金产品设计和产品操作都很重要,两者的关系就像舞台和表演。产品设计决定了这只基金处在什么样的舞台,而基金经理就是舞台上的演员。搭台在唱戏之前,基金产品设计应当是我们首先关注的。

产品设计是确定的,通过基金的招募说明书可以直观地进行了解。投资者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一些常识性的判断: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风险较小;混合型基金操作灵活,更考验基金经理操作能力;指数型基金的基金经理操作空间相对小,此类基金只需盯住指数,保持较小的误差率,做到小心谨慎,无须过多关注基金经理情况;杠杆型的基金会放大亏损和收益,风险更大;部分基金的投资方向(如板块、行业、区域)在设计时有明确限制,可以结合对相应板块走向的判断进行选择。

基金经理的主动操作能力是后验的,我们无法通过基金过往业绩来准确预测其未来的表现。你无法判断一位基金经理在特定的时段里是因为运气,还是操作风格的原因战胜了市场。比如,激进型经理在大牛市战胜市场,保守型基金经理在大熊市战胜市场,偏爱某个行业的基金经理正好赶上了这个行业涨势良好。这类情况下的漂亮业绩都是不可持续的。彼得•林奇13年里长期稳定战胜市场成为传奇,然后他功成身退。比尔•米勒连续15年,年年战胜标普 500指数,却从2006年开始连续三年业绩表现低于市场平均值,2008年排名更是倒数。如果你在2004年或2005年进人股市,慕名买人了他的美盛价值基金,结果肯定相当不妙。

产品设计是判断基金未来表现的基础,也是展现基金经理能力的平台。投资者不仅需要关注基金经理的主动操作能力,更应该根据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对市场大致的判断来找出哪种基金产品设计更适合自己。

[1] 在弱有效市场下,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历史上一系列交易价格和交易量中所隐含的信息, 从而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分析以往价格获得超额利润。——编者注何必“巴菲特”

他总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

他购买股票的原则是:这只股票你可安心买入,即便股市未来十年都休市;

他一度登上全球首富的地位,但每天还是自己开着老爷车上班;

他从不买科技股,即使是在因特网最火的2000年……

巴菲特几乎是一个活着的传奇。20世纪90年代后,价值投资再次变得时髦起来,这得益于当时全球股市狂澜。只有少量坚持寻找投资被低估的股票的投资者幸存下来,他们留下的宝贵经验愈演愈烈,即使是在个性张扬的投资界,如果不宣称自己是“价值投资者”,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特别在中国基金业发展最迅猛的年头,铺天盖地的宣传材料和基金经理的“言必称价值” 的口头禅让我们有这样的错觉:以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俨然是最主流的基金投资方式。

与旧时庄家炒概念不同的是,基金专注的股票池的确是遵循基本面“PK” 出来的相对优异的对象。但基本面研究远远不能等同于价值投资。到底什么是中国投资人眼中的价值投资,也许是本世纪一大悬案。

巴菲特将他的投资精髓简要概括为:“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

按照巴菲特的做法,价值投资至少意味着两点:

•集中持有你认为有价值的(被低估的)公司股票。

•长期持有,直到你认为它不值这个价为业。[1]

但恰好这两点都不容于公募基金的制度设计,公募基金依据现代投资理论,崇尚以构建组合来平抑风险。而在估值有些离谱的市场里,股票基金至少要保持60%的仓位,即使每只碗上都有缺口,你只能选缺口最小的那只,而不能弃权。

为了控制基金投资的风险,法律法规对基金持股有严格规定,其中的 “双十原则”便是约束基金集中持股。于是,一只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其市值不能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

巴菲特应该觉得庆幸,他可以自由地只持有几只股票,并能不受排名的压力而坚持等待。不妨退一步,给公募基金的价值投资下一个定义:遵循价值发现原则,以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为投资核心,强调在合理估值水平上寻找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投资对象。但价值投资并非制胜王道。

[1] 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这些基金在法律的严格监管下,有着信息披露、利润分配、运行限制等行业规范。——编者注巴菲特+阿尔法

如果按照投资家劳伦斯•柯明汉姆(Lawrence Cunningham)的分类,价值投资是五种投资模式之一,其余四种分别是增长投资、指数投资、技术投资与组合投资。后者显然是现代基金行业生存之本。基金经理被要求“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这一体制源于“正统”的组合投资信条——他们确知自己能够承受的投资风险水平并通过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来承担。那么,一方面崇尚价值投资,而一方面运用组合理论,基金经理被迫处于两种学派的战场。鸡蛋篮子理论的核心假设在于“价格等于价值”,如果“效率市场假设”成立的话,价值投资将毫无用武之地。

这一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被一群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所完善,直到今天,组合理论是大部分基金从业者的必修课程——尽管现在的理论与30年相比并未改进多少。

继续争论也许毫无意义,基金经理同样可以在单只股票上采用价值投资的经验判断,而在战略上构建一个组合以追求高的阿尔法值[1](Alpha)并只付出相对较低的贝塔值(Beta)。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很明显的漏洞,巴菲特以及伯克希尔的股东都在为继承人担忧,这种依靠“经验值”为核心的投资方式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并且不可复制。当巴菲特遇到西蒙斯

如果从哲学角度出发,巴菲特也许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后者更喜欢通过经验来描述世界,而其宿敌伽利略则将其著作填满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