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19:52:00

点击下载

作者:肖文键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试读: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闻媒介日益发达,关注新闻报道已经成为广大受众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记者、编辑和遍布于社会各界的通讯员,便共同承担着向社会公众传播新闻信息的重任。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媒体中谁能抢先或独家获取新闻线索,谁能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抓“活鱼”,谁就能以其报道的高时效性取胜。而通讯员正是遍布于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熟悉本地区、本系统和本单位的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抓到“活鱼”的新闻主力军。

在广大的通讯员队伍中,有些人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新闻专业教育,他们工作热情高涨,但对新闻理论和新闻报道采访写作规范缺乏系统的学习,对我国的新闻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加强对新闻通讯员的正确引导,通讯员有意识地自学,对于提高新闻通讯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新闻理论素质和采写业务水平,显得十分重要且紧迫。在这种形势下,《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的出现,就显得十分及时。

本书从通讯员写稿入门的基本知识出发,内容包括通讯员应具备的素质、通讯员应具备的新闻常识、通讯员应具备的新闻采访知识以及通讯员应具备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就如何写好各类消息、通讯、新闻专访、新闻特写、新闻述评、调查报告、现场短新闻、专业新闻、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等内容作了详细介绍,并对通讯员在写作各类新闻体裁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了具体解答,理论全面,内容丰富。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配以详细的写作范例,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本书语言通俗易懂,讲解翔实,针对性强,在内容上讲求实用性,相信对提高通讯员的写作水平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第一章 通讯员应具备的素质

第一节 通讯员概述

通讯员的概念

通讯员,职业名,本指部队、机关中担任递送公文等联络工作的人员。现在用以指通讯社、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等新闻出版单位聘请的非专职新闻工作人员,任务是经常为其反映情况、提供线索、撰写通讯报道等。

在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中,通讯员队伍最为庞大的是报纸。我国报纸最早的通讯员系统是由上海的《申报》建立的,此报于1872年创立后不久,在杭州设立了第一个外埠通讯员联系站,1875年已扩展到北京、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26处。

第二节 通讯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通讯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通讯员的基本素质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良好的职业道德

通讯员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通讯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担负着传播思想和信息的重任,因此除了遵守普遍性的职业守则以外,主要还在于“公正”和“尽职”。

公正,就是要求通讯员坚持真实性、客观性,这是新闻的生命。违背了公正,就会因为一己之利昧着良心说话,以稿谋私,所以说公正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基石。

尽职,就是“做好分内事”、“要做就要做好”。通讯员工作的特点具有独创性、艰难性和复杂性,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社会实践的精神探险,不肯吃苦、不肯冒险、不肯钻研是干不好这一职业的。

2.新闻工作者专家化

新闻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向专业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结果和需要,应自觉地树立起当专家型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新闻工作者必须走出办公室,多搞调查研究,在自己所报道的范围内刻苦钻研,早日实现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

3.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讯员要及时、准确地报道新闻,而有新闻的地方未必都是安全的,尤其面对天灾人祸的新闻现场,通讯员的人身安全也会受到威胁,所以说新闻工作又是一项充满危险的工作。这种职业特点也要求通讯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而要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讯员要始终保持头脑的冷静,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遇事过于急躁、情绪化的人,很难做到“理智、全面、客观、公正”。因此,新闻界有句名言:新闻工作者“心要热,头脑要冷”。只有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才能保证报道的客观和公正。

通讯员要做到洁身自好,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和自身的使命,通讯员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做到这点,除了要有外部制度上的一些措施来保证外,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一个健康而又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是重要的保证。

二、通讯员要具有献身精神

不少通讯员把为报纸写稿想象得过于美妙,殊不知写稿不仅是艰苦的劳动,还有一定的风险。中央一位领导同志曾说:“新闻工作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劳动之一,新闻工作者终年不能休息,每天都要遇到新的问题或精神上没有准备的东西,每天都要做多种性质的工作。”正如这位领导所说,通讯员要写出好的报道,就要经常动脑筋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还要去了解、寻求、挖掘,有时写了批评不正之风之类的稿子,难免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对待。小则冷嘲热讽,大则打击报复,甚至危及人身安全。在这种情况下,通讯员就需要有为维护党和人民利益而忘我斗争的献身精神。

三、通讯员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由于通讯员所处的特定位置和环境,导致了其在文化素质、政治素养、采写业务水平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如果单位不加以训练,个人不刻苦学习,撰写的新闻稿件就很难适应媒体的需求。所以,通讯员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练就过硬本领。

基层通讯员如何尽快提高自身素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1.要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对新闻写作严肃性的认识

通讯员首先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识,来指导新闻采写的全过程。要经常和编辑沟通,明白当前报道的重点和自己文章的不足并加以注意。通讯员要紧紧跟上时代的脚步,应当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发现新思想、新作为、新事物,写出有创新意识、有时代气息、有自己特色的稿件来。

基层通讯员,尤其是乡镇通讯员,直接从新闻类院校毕业或到新闻院校学习的很少,他们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搞新闻报道的,相当多的基层通讯员,采写经验不足,写稿能力不强,稿件质量不高,尤其是思想性、可读性俱佳的新闻精品更是少见,需要尽快提高自身新闻业务素质。基层通讯员一定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写新闻稿既要对被报道的事实负责,又要对受众负责,切不可粗心大意、轻率对待,一定要用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严肃的事业。

2.丰富知识层面,提高业务技能

新闻写作要求基层通讯员要有一定的根基,这除了必备的遣词造句的基本功之外,还要有一些其他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着新闻作品的质量,像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个人平时的学习与积累。新闻并非一个纯理论专业,要靠大量工作经验的积累才能干好,理论再精通,读的书再多,也不一定能当个好的通讯员。新闻专业技能本质是一种能力,它是一个渐悟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生活的磨炼,并具备厚实的文字功底。刚起步的基层通讯员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一点,手勤一点,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新闻体裁多种多样,有消息、通讯、特写、述评、图片、言论等多达十几种,每个体裁都有其功能和长处。通讯员在新闻写作中不要局限于一种体裁,要练习各种各样的新闻体裁写法,充分了解和掌握每种体裁的功能和用途。对一种体裁熟练掌握之后再学另一种,切实做到学一门,精通一门。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更能合理利用新闻资源,同时还有助于通讯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3.要在实践中培养新闻敏感性

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事件发生,判定其有无新闻价值,就必须依靠敏锐的嗅觉,这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对新闻记者和通讯员综合素质的一种检验,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质量。是否具备基本的新闻敏感,关系到通讯员能否真正步入新闻写作的门槛,这也是通讯员特别是初试新闻写作的通讯员最难掌握的一种技能。培养新闻敏感,首先要认真学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中央及地方新近出台的新政新规以及各种会议和文件精神。学习的捷径是经常看新闻、读新闻、听新闻,尤其注重研读报纸社论、言论、评论。通过学习,增强宏观意识和把握大局的能力,这样就能审时度势,从总揽全局中透视问题,从而对各种事件能够作出准确的判断,迅速掂量出被报道事件的新闻价值。其次要善于发现和获取热门、热点信息。除了从报纸、电视中获取信息外,通过互联网了解当今热点信息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此外,深入采访、逆向思考也能培养通讯员的新闻敏感。

4.研读媒体版面,培养赏析新闻作品的能力

面对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哪个是新闻,哪个不是新闻,哪个该写,哪个不能写,哪个发头版,哪个上头条,打眼一看就知道。如果对获取的新闻素材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即使你再怎么努力,其结果也可能是事倍功半。

但是,如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呢?第一,通讯员要注重以读者的身份去看读自己写的新闻。然后对此作出分析和评价,反映的主题是什么,主题是否明确,事件交待是否清楚,选材是否得当,语言是否简练,结构安排是否严谨,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自我感受到这则新闻能起到什么样的宣传效果,能引起多大的效应。第二,要对报纸上好的新闻作品认真赏析,尽可能地用笔表达出来,哪怕是三言两语,这种方法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第三,准确定位。报纸版面就好像一张“脸”,“眼”、“鼻”、“耳朵”等器官都有其正确的定位和功用。通讯员写新闻,要清楚自己的稿件在哪个版面上用,在哪个栏目上发。所以,要研究版面,对照稿件,有的放矢,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以免事倍功半。

第二章 通讯员应具备的新闻常识

第一节 新闻

一、新闻的含义及分类

1.新闻的含义

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速写等体裁。

2.新闻的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体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的新闻就是消息。

按广义新闻的体裁分类,大致分为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按新闻传播的方式分类,可分为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

二、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是新闻文体的组合形式。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但不是每篇新闻都具有这5个部分,有的新闻就没有导语和背景。常见的几种新闻结构是:

1.倒金字塔式结构

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新闻的最前面,随后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其他内容。它的优点是能迅速地把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使读者一目了然,节省读报时间。

2.金字塔式结构

又称“逆转倒金字塔式”。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后面,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

3.菱形式结构

这是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因新闻的主要内容比较复杂,导语中容纳不下,也不能概括表达,适于在主体中分段叙述。

4.车辐式结构

以一个中心事件或事物为纲,其他事实像车辐一样辐射出去。宜于报道比较散的事件。

5.并列式结构

把众多主要事实并列叙述。适合报道事实各部分的重要性相等或相似的新闻,多见于公报式新闻。

三、新闻的特点及构成要素

1.新闻的特点(1)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新闻的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如果新闻不是写生活真实的事实,那就不会取得人们的信任。新闻中所列举的真实事实还必须是典型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能反映本质和主流的真实事实。(2)及时性。新闻是一种极重实效的文体,它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迅速及时地采写与报道。迅速是新闻的价值,新闻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它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要突出新闻的“新”,就得要及时地捕捉,及时地采写,及时地报道。(3)准确性。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新闻的准确性就是说新闻要让事实本身说话。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误差,不仅会降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可能会惹上新闻官司。(4)简明性。简短是新闻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练。

2.新闻的构成要素

新闻要素是构成新闻不可或缺的事实材料。一般说,构成新闻的六要素是五个“W”和一个“H”,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因)和How(何果)。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两者不能弄混淆了。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第二节 新闻报道

一、新闻报道的含义及特点

1.新闻报道的含义

所谓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是通讯员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

2.新闻报道的特点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主要表现在:(1)新闻五要素必须明确无误。即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和事情发生的原因必须具体、确凿,不能含糊不清。(2)新闻事实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包括心理活动和思想活动)都不能进行“合理想象”式的报道,更不能搞“创作”式的报道。(3)新闻中引用的数字、引语、用典以及其他背景材料都必须有根有据。(4)新闻中对事实的解释和说明,必须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夸大、扭曲或变形。

二、新闻报道的分类

一般来说,新闻报道的分类大致如下:(1)按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和范围来分,有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2)按照新闻的性质来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和会议新闻等。(3)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动态性新闻与静态性新闻、本体新闻与反应新闻。(3)按照新闻的题材来分,有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4)按照新闻传播的手段来分,有口头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

三、新闻报道的基本方法

一般来说,新闻报道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概括事实

任何新闻报道都离不开对客观事实的概括,这不仅因为要用语言传达客观事件的总体情况和来龙去脉,还因为新闻一般要求精练、简明。对新闻事实的概括要立足全局,抓住特征,正确反映整体。

2.精选事例

在报道中,结合对事实的概括报道,选择一定的具体事例,既能提示新闻报道的主体,又能使报道生动感人。这些事例不应随便选,而应具有典型性,具有鲜明个性,能够说明问题、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再现场景

再现场景就是将新闻事实的现场情况逼真地描写出来,产生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从而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对比衬托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对比性材料能够更明确地表达通讯员要说的话,比如揭示新闻事实的意义、突出新闻事实的变动程序等。

第三节 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的含义

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

深度报道源于西方,“深度报道”一词被引入我国电视界后,其内涵及外延与原始意义相比都有一些变化。西方新闻学中“深度报道”是与“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相并列的一种新闻体裁,含义比较狭窄。而我们所说的“电视深度报道”除了狭义上的“深度报道”之外,也将部分“调查性”、“解释性”报道包括在内,它实际上是“追踪评述”、“综合评论”、“阐释分析”、“政论”、“热点话题”、“对话”等类节目的通称。其次,我们所说的深度报道也不再仅指一种体裁,而是包括了所有那些虽然形式不同但是都具有深度实质的新闻节目。它代表的是相对于动态性报道而言的一种节目类型。目前一般认为,深度报道并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只是一种报道的方式。

深度报道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探索事物发展的原因,揭示事件发展趋势,它不仅满足一种信息的传播,还分析了事物的发展原因,突破了动态新闻的肤浅和表面化特点,极大丰富了电视新闻的内涵。

二、深度报道的基本特征

深度报道的基本特征如下:

1.内容的深刻性

充分延伸和拓展六要素,注重六要素中Why、How的要素。

When:立足此时,追溯既往,推测未来。

Where:立足现场,左右延伸,纵横兼顾。

Who:立足事实,追踪采访,涉及相关。

What:立足此事,搜集情况,报道细节。

Why:立足直接,分析横向,追究纵深。

How:分析意义,注重结果,预测未来。

2.思考的科学性

多维思考,不孤立报道单个事件,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或观点)立体地组织新闻要素。

3.目标的主流化

选择显著的新闻事件:(1)准备报道的事实读者是否关心,事实在多大程度上关系到多少读者的利益。(2)新闻性强,事实包含多项新闻价值,新闻性较弱的一般不宜做深度报道。(3)事实内部是否包含复杂的关系,内容比较单一的事实也不适合做深度报道。

三、深度报道的形式及类型

1.深度报道的形式

深度报道的形式有独立文体、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三种。(1)独立文体分以下几种:

①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是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指报道者通过自己比较长期而完整的亲自积累、观察与最近的调查研究,对某一或某类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入、系统或深入详细的报道。

③预测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是对将会发生而未发生的事实所作的前瞻性报道,它着重对新闻事实的发展变化趋势或前景进行科学预测,其价值取向表现为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预测性报道以理性、前瞻的眼光,向读者或受众提示、分析“明日生活”,不仅强化了新闻的实效性,而且对社会舆论和社会心态能起到导向作用。

④精确报道:精确报道是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⑤典型报道:典型报道,也称经验消息,是对某一具体部门或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所作的比较全面或系统的报道的一种消息。其作用是通过典型指导一般,带动全局。(2)系列报道:所谓“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连续,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多个独立报道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下,以求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统、全面、有一定深度的报道。(3)连续报道: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及时的报道,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局及其影响。取材于不可预知的事件性新闻,报道时间相应于新闻事件始末。

2.深度报道方式的类型(1)深入型:解释、调查、精确;(2)快速型:连续式、追踪式、现场式;(3)客观型:报道事实式、人物自述、对话式、组合式。

四、写作深度报道应掌握的技巧

如何使深度报道更有深度?除了文章的立意、选材、挖掘和组织以外,技术性的写作方法也很重要,这里简单谈几点:

1.导语要引人入胜

现在有的深度报道,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新闻事件本身,忽略了对文章导语的提炼。导语,是文章之眼,一段精彩的导语,能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导语做到引人入胜也不难,可以采用白描手法,提供一段感人的情节或一个生动的故事、冲突,从具体引导出抽象,再从抽象转变为新的具体。也可以从令人想象不到的数字、对比入手,随后讲述故事,再转入深层的道理。写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导语必须认真提炼。

2.中心思想要聚焦

不聚焦是现在的深度报道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深度报道需要宏观的视角,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章要有多个“中心”。选材必须要为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服务,每篇文章最好聚焦在一个观点上,不要分散为多个观点,尽量从一个视角阐发问题,把问题谈透。如果感到意犹未尽,可以组织连续报道、系列报道。

3.形式要为主体服务

深度报道篇幅较长,利于作者发挥自己的写作才华。但是有的作者钟情于自我欣赏的文学化描写,忘记了讲故事不是深度报道的目的,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往往被曲折离奇的故事本身所淹没,这也是现在深度报道的一个通病。因此,要强化形式为主体服务的意识,围绕主题组织素材,不要喧宾夺主,弱化文章阐述的主题思想。

4.深化主题

许多被称为深度报道的文章不深的主要表现,在于主题的阐发过于肤浅:罗列许多价值同等的素材,结果只能说明第一步的浅层次的道理,再想讲深一些,素材没有了,话也似乎说尽了。因此,写作前要尽可能多地寻找不同价值的素材,然后精选素材,将材料排队,按递进的逻辑结构在不同的深度采用不同的素材。这是设计文章的写作框架时必须要考虑的事项。

5.首尾要呼应

深度报道不是单纯提供信息的消息,而是要通过报道提供一种对事实的认识。认识是需要适当强化才可能留下印象的,因此,完整的深度报道,除了起始部分点明主题外,为了强化主题,通常以某种适当的结尾呼应前面的立论。

第三章 通讯员应具备的新闻采访知识

第一节 新闻采访基本知识

一、新闻采访的含义及重要性

1.新闻采访的含义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

新闻采访跟其他的一般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的主要区别有:(1)新闻性;(2)突击性;(3)广泛性;(4)灵活性;(5)公开性;(6)连续性。

新闻采访是整个报道工作的起点,是全部新闻活动的基础。

2.新闻采访的重要性

采访是新闻的基础、报道的依据,新闻则是采访的结果。没有采访,新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采访是通讯员认识事物的方法,了解事物的手段,表达事物的途径,是通讯员写好稿子的基本功。新闻写得好不好,反映得深不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不会采访。采访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1)采访是报道的依据。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离开事实就没有新闻。因此,发现、探求、挖掘事实,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精华,即通常所说的采访,就成为新闻的基础、报道的依据。采访是通讯员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实践过程,是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认识实际、反映实际的过程。(2)采访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自身的属性。新闻报道所要做的就是力求对新闻事件进行尽可能客观、准确的报道。通讯员只有深入实际,耳闻目睹,才能辨别事情的真伪,掂出事实的分量。闭门造车,道听途说,是新闻工作的大忌。(3)采访有助于深化报道。任何新闻都只能反映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的事物事件、人物等,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也不可能是静止的,采访有助于了解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联系,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从中掌握事物的本质,并发现新的线索,以便报道深入。有的通讯员习惯于从文件、报表中找新闻,这固然是获取新闻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如果能根据文件、报表提供的线索进行实地采访,那么,报道的深度有可能大大增强。(4)采访有助于新闻的生动活泼。新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只有通过采访,才能如实地反映多彩的现实生活。现在,新闻界提倡目击式新闻,增强报道的立体感,这样,采访就显得更为重要。有的通讯员满足于死材料,但死材料出不了活新闻。对于广播新闻来说,由于它经常采用一段音响作为素材,因此其新闻材料非采访不可得。

二、采访的种类及基本方法

1.采访的种类

采访的种类很多,有直接采访、间接采访、谈话采访、观察采访、书信采访等。

直接采访、间接采访是根据采访者与报道对象的关系来划分的。要报道某一事物,直接找当事人采访,这是直接采访。直接采访是采访的主要形式。有时候报道对象太忙,或是外出,或是去世了,不能直接找他本人采访,就找他的领导、同事、亲戚朋友、知情者进行采访,间接地了解有关情况,这是间接采访。一般情况下,都是直接采访与间接采访结合起来使用。

根据采访方式,通常将采访分为“谈话采访(口头采访)”、“观察采访(目击采访)”和“书面采访”。“口头采访”是通过交谈方式进行的采访。口头采访是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它是采访者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是取得主动性的关键,是打开采访对象心灵的钥匙。绝大多数采访是通过口头采访或主要通过口头采访完成的。“目击采访”主要是现场观察。它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生动的“独家细节”,可以丰富“口头采访”的内容,可以避免采访对象的限制。“目击采访”通常用来补充和丰富“口头采访”,加强报道的现场实感。“目击采访”要注意观察的重点,要注意捕捉现场实感,要善于分辨假象。“书面采访”是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一种采访方式,它主要通过书信的方式向采访对象了解某些情况。“书面采访”要精练,同时还要注意时效性,不要因信件的辗转而耽误了时间。“书面采访”还可以与电话采访结合起来。

2.采访的基本方法

从通讯员获取信息的方式上分为访问、观察。从通讯员身份是否公开上分为显性采访、隐性采访、体验采访。(1)访问。访问是以交谈或问答的方式获得新闻事实的采访的基本方法。访问的特点是双向交流与合作。(2)观察。观察是通讯员现场采访时通过察看了解事件的进程和结果,获取第一手材料的方法。(3)显性采访。显性采访就是一种常规的采访。通讯员在采访中公开自己的身份、表明采访目的。(4)隐性采访。隐性采访是一种非常规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通讯员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不表明目的的采访。(5)体验采访。体验采访就是通讯员以采访者和当事人的身份,直接进入新闻现场或事件过程,通过对事件的亲身参与和感受进行的采访活动。从电视媒体特性来看,体验式采访更能发挥电视媒介的“过程感”。

三、通常使用的采访方式

一般来说,常见的采访方式有如下几种:

1.等候采访

就是通讯员预知或预测即将有新闻发生,提前到特定场所等待进行采访。

2.跟踪采访

就是顺着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穷追不舍的采访。一般是新闻事件正在进行中。跟踪采访一般在以下四种情况下使用:(1)延续一定时间的新闻事件;(2)动性的群体活动;(3)新闻人物多地点活动;(4)范围大、头绪多的复杂事件。

3.即席采访

即席采访一般是在新闻发布会、通讯员招待会上进行的一种现场采访。

4.同步采访

指通讯员始终处于新闻事件的现场,摄像机、采访机与通讯员视线同步,报道以通讯员在现场录音、出镜为主线。同步采访要求同步采访通讯员要有出众的口才,要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报道风格。

5.调查采访

是指披露事件真相和内幕的采访。在西方被称为“侦探式采访”。特点是题材相当广泛,涉及人类活动的许多方面。一般适用于复杂事件或处于发展阶段争议较大的事件。常采用从外围入手的办法,然后集中到关键点上进行突破性调查,最后得出结论。

6.书面采访

通讯员以书信形式把问题写下来,寄给或面交采访对象,然后根据对方的回信进行报道。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讯员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采访。

7.预约采访

这种采访方法就是设法找到与新闻事件有联系的,并适合在电视上发表意见的人物进行采访的方法。

8.联合采访

是两个以上的新闻机构进行的合作采访。一般是对重头报道或特别题材的采访。联合采访是当前电视采访的一大特色,其他媒体很少进行联合采访。

四、进行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一位外国记者曾经出过这样的洋相。电影《飘》上映之际,影星费雯丽抵达纽约机场后走进记者室。这位记者第一句话就问:“请问您在电影《飘》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生气地回答:“我无法同你这样无知的人交谈。”这位记者丝毫不知晓采访对象的相关情况,怎能采访成功?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采访活动能否取得成功。作为一名通讯员,要想高质量地完成采访任务,采访前一定要做足功课。

1.要查找、阅读相关资料

在确定采访任务和采访对象后,通讯员必须认真做好相关资料的准备工作。比如采访人物前,可以收集采访对象的回忆录、著作、论文等。如果要采访某个单位,就必须对该单位的相关情况有所了解,有时甚至要对该单位所在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民俗民风等有所了解。这样,采访时才会少走弯路,更好地找到采访的切入点。

2.要确立写作主题和角度,写好采访提纲

正式采访之前,我们可设想几个可以报道的主题或大概的写作方向,然后将其依次写到纸上,避免采访时遭遇冷场的尴尬。如果心中没有“底”,面对采访对象时或许会陷入不知道问什么好的尴尬场面,或者问的问题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也是枯燥无味的。

其实,在采访过程中,通讯员很少能按照提纲按部就班地提问,但是写采访提纲会使我们对课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理清思路的过程。同时,采访行程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化,比如不能如期进行采访等。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除了依靠经验和自身能力随机应变之外,这时采访提纲也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正所谓“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3.要善于捕捉采访时机

采访时机的选择要根据采访内容、采访对象的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很多被采访者工作都很忙,记者贸然进行采访可能会影响被采访者的工作,所以,为尊重被采访者,我们要等被采访者停止工作或有空闲时再开始采访。有时,除了事前预约的采访对象之外,现场可能还会遇到其他人,这些人也有可能成为你的采访对象。

4.要选择恰当的采访环境

新闻采访并不是随便选个地点就行了,要想更好地进行采访,就得精心安排采访时间,注意选择恰当的采访场合和采访地点,即寻求最便于观察新闻事件发展过程、有利于弄清新闻事实真相、最便于与被采访者交谈的地点。比如,采访党政领导、专家、知名人士等,最好选择在办公室;采访农民或基层工作者,则可以在田间地头或他们所熟悉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采访环境选择恰当,写作时就便于突出和深化新闻主题,有利于增强新闻稿件的现场感。

第二节 采访过程中的应用技巧

一、通讯员进行采访提问时应注意的事项

提问是通讯员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通讯员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通讯员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那么通讯员在采访提问时应做到哪几点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的交流呢?

1.提问要作好准备

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采访者和被采访者能在采访问题上做好了解和沟通工作,整个采访活动就能顺利进行。例如,出租车司机反映情况说“套牌车”十分猖獗,如果通讯员在事先不做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就带着这个问题问有关部门什么是套牌车,这样浪费时间不说,通讯员的职业素养恐怕也会被别人拿去当做笑话。另外在非突发事件采访前,要把采访的目的、要求告诉采访对象,请他们作好准备。必要时,把采访提纲交给采访对象。

2.提问要简洁通俗

通讯员对每个要提问的问题,事先在其用语的长短上应当精心设计、推敲,宜短勿长,易通俗勿艰涩。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提问不当,采访对象难以理解,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通讯员提问一通后,采访对象只能对通讯员说“对不起,请您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没听明白,您是问……?”

3.提问要具体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通讯员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某著名主持人在签名售书活动完毕接受通讯员采访,一通讯员问:“您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您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主持人听后回应说:“您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结果好不容易获得的提问机会就此溜走。再例如:“您有什么感想?——我感想很多。”“您是不是很激动?——是的,我很激动。”泛泛而谈,泛泛回答。结果是,被访者谈多少,报道人员就记多少,仿佛采集到不少素材,但回来写稿时,常常感到这个材料不足,那个材料欠缺,不得不重新采访。

4.提问要把握主线

一般的采访目的性很强,由于时间和环境的限制,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可能像拍摄记录片和写人物通讯那样可以长时间地共同生活、工作,所以要抓住关键问题,一旦采访对象的谈话偏离了主题,一定要及时将它拉回到主线上来,切勿跑题。当然这并不是说不鼓励触类旁通,关键在于掌握好分寸。

5.提问要“口”、“眼”并用

一位著名摄影家说过:“人物内在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有时会在一瞬之间通过他们的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最重要的瞬间。”这就要注重非语言的交流。两位通讯员同时到一个现场去采访,写出来的报道大不一样,除了基本水平以外,主要就在于会不会或善不善于用眼睛采访。当然,用眼睛采访是配合用“口”提问的,不然,如果只用眼睛就能窥探到采访对象的全部,采访艺术也就不存在了。“口”、“眼”并用意在强调观察得深、观察得细,力求生动、逼真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来。

6.提问结束要回顾

采访进入收尾阶段,常常容易松懈,匆忙了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其实在结束提问时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能忽视:(1)向采访对象复核材料,力保准确无误;(2)回头看看,是否有遗漏的问题;(3)征求采访对象的意见,特别是比较重要的报道,双方议论或讨论一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通讯员事先准备得再充分,毕竟不是内行,有些东西需要采访对象补充、解释。

二、采访时如何掌握提问这门艺术

提问是新闻采访成功的关键。新闻采访中的提问绝不仅仅是你说我记、我问你答,要掌握必要的方法,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运用必要的提问艺术,会使采访别开生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问的技巧和艺术多种多样,通讯员一方面可以借鉴前人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提问技巧,另一方面也可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提问艺术。

1.学会尊重

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是一种同志式的协作关系。在采访提问中,采访者不能有高人一等或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如果端着一副架子,人家只能客客气气,敬而远之。有经验的采访者,都会做到谦虚谨慎、礼貌待人,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赢得采访对象的理解和支持。

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对采访者的第一印象如何,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对采访活动的态度。当采访对象是一位有修养、有成就、为人谨慎、认真的学者或专家时,采访者过于随便,过于夸夸其谈或者指手画脚,会给人留下浅薄、轻浮、缺乏修养的感觉,从而产生不信任感,出现不愿意交谈的情况。相反,采访者在一位普通群众面前,则要随意一些。如过于注重谈吐礼仪或提一些文绉绉的问题,会使采访对象感到彼此间的距离,从而产生隔膜,使交谈显得很别扭。因此,采访中的提问,要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

2.态度真诚

通讯员要想从被采访对象内心深处挖掘素材,必须先得到采访对象的信任和认同。通讯员要想使被采访对象明之以事,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

通讯员要使自己和采访对象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融不仅仅是一种感受力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一种动力。通讯员要以自己真诚的言行赢得对方的信任,才能进入他们的心灵深处,从而挖掘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东西。

要想让被采访对象真切地感受通讯员的真诚可信,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通讯员就必须要在情感上接近对方,并且自觉地换位到被采访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感受他们的感受,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寻求情感的接近。相反如果缺乏情感和亲和力,被采访对象可能就不会太买账了。

3.提问要抓住对方心理

因为被采访者处于被动地位,采访者提出的问题,有时会使他们紧张,有时会使他们愉快,有时会使他们悲伤。采访者提出的问题如适合对方的心理,被采访者就可能多谈一些情况,否则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必须根据对方的不同心理,提出适合对方的年龄、身份、民族、性格和文化素养的问题。在不同的场合,就要注意不同的问话内容,不能不分场合、地点什么都问。

4.注意一些不该提问的问题

在采访时,通讯员不要问一时回答不清的问题,可将该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对方回答。不要提对方根本不了解的问题。不要提诱导性的问题,暗示人家按照你的意图回答。不要过于轻率地提问题,特别是私人生活方面的一些不愿公开的隐私问题。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可以改变一下口吻,用引导的方式,在交谈中发问,在发问中交谈。这样能使被采访对象感到心情放松,双方的感情容易交融,在无拘无束中会谈出许多生动的情节来。

5.提问宜具体

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通讯员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通讯员提问时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的话。

6.提问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通讯员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了解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

7.善于选择角度

作为通讯员,在新闻采访报道中,无论是时政新闻、经济新闻,还是社会新闻,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或对全局有指导和启示意义的新闻。掌握这样的原则,才能在同采访对象的交流中,提出合适的问题。比如,报道一项重大政策或措施,要善于选择平民视角,通过具体的事实提出问题,反映这些政策措施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而其中百姓又需要做些什么,等等。

8.营造和谐的气氛

通讯员采访时需要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求通讯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采访毛泽东时,所用的媒介是斯诺珍藏的一张毛泽东照片。她说这照片就好比桥,把她与毛主席联系起来。在采访王震时,她找的媒介是自己与王震同年合作歌曲《南泥湾》,这使得采访气氛活跃起来。

总之,从传播角度说,新闻传播内容只有受众接受并认可,百姓关注并欢迎,传播过程才算完成。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在采访中尽量多地获取有价值的素材。通讯员在采访时,就是要能与被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气氛,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三、通讯员进行采访时应创造哪些访问条件

在访问前和访问初,通讯员除了要掌握一系列必要的采访方法、技巧外,还应特别注意善于创造一系列良好的辅助条件。这些条件看上去虽小,但往往能产生大效果,是采访活动有效率的重要保证。要创造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1.商定较适宜的采访时机

无论从事任何一项活动,必先对这项活动产生注意,继而靠一定的注意稳定性去支配从事这项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参访活动也不例外。要使采访对象接待并配合采访,就得先使其对采访活动产生注意和一定的注意稳定性。

2.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共性需要,也是增进采访双方关系的重要因素。经社会学家有关调查和实验表明,陌生人相互初次见面时,对对方外表的魅力与想再次与之见面的相关系数为0.87,远高于个性、兴趣等相关系数,通常人们称此为“首因效应”,或是“第一感觉”、“第一印象”,这些关系到交往双方对对方的评价,关系到彼此的交往能否继续。一般情况下,若是首因效应或第一感觉、第一印象好,交往双方就会产生强烈的交往愿望;反之,则厌恶交往。

3.讲究文明的言谈举止

在采访中,通讯员稍有不慎,或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便刺伤了对方的自尊心,使采访对象感到受信任程度突然削弱,以致使正常采访受阻。事实上,此时双方的相互需要并没有减弱,只是采访对象的情感心理发生了较大变化,以致感到受辱、困惑,因而报之以气或报之以怨。

4.保持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从事任何活动都会产生一种情感,而且,什么样的情感会导致什么样的活动效率。情感通常表现为两极性,即肯定或否定、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漠、紧张或轻松等对立性质。同样是对待通讯员采访,有些采访对象就表现得热情和轻松,有些则表现得冷漠和紧张。

5.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

采访中,通讯员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也关系到活动效率的高低。在这个问题上,通讯员的态度端正与否则是关键。通讯员应当保持尊重采访对象。只有尊重才能自爱、自信,给对方留下较好的印象;只有尊重对方,才能有深化交往、发展关系的基础。

6.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

通讯员与采访对象坐在一起时,并非只是将言语形式作为唯一交流的手段。只要留意观察,同时展开交流的还有一种形态语言手段,通常也叫做“非语言手段”。这主要由表情手段构成,可分为:面部表情,是人最主要的表情动作,在采访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体态表情,人的站、坐姿态和举手投足等,均可表达一定的信息;手势,是人们在交往中用以加强言语效果的表情动作,恰到好处的手势既可传递信息,又可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四、如何在交谈中发现线索

怎样在平时的采访活动中发现线索,就需要从众多的事物中通过分析比较,筛选有价值信息的本领。同事在采访中听介绍的时候,一定要边听边动脑分析,尽量启发被采访者多谈一些与新闻有关的素材,也是相当关键的。要想在交谈中发现线索,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要善于启发交谈者讲话的愿望

这就要用启发式的语言进行交谈,要循序渐进地、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谈。不能一个问题还没谈清楚就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这样,会使任何问题都谈不清。

2.要善于抓住中心问题

凡与采访关系不密切的问题尽量少谈或者不谈。应先向被采访者说明自己所要了解的问题,这样可以给交谈对方一个思考的时间,使交谈者按照你的采访思路谈问题。交谈是双向的活动,边听应边给予积极适当的反馈,比如选准适合的机会加上一句,或者微微的一笑,或者赞同地点一点头,这样可以促使对方津津乐道,提高交谈效果。

3.善于抓住细微的变化

针对不同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采访对象,必须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交谈。有时单刀直入,一下子就触摸到采访的中心问题;有时就需要通过一些细节,悄悄地靠近主题。要注意抓住被采访者的一些细微变化,要从他的变化中悟出新意来,通过这些新意再提出一些新鲜问题纳入采访。

五、通讯员怎样记采访笔记

通讯员每次去采访的内容都会很丰富,在没有录音机的情况下(就是有录音机也要做简要的笔记),光凭自己的脑子是不可能全记住的。因此,采访的主要内容必须当场用笔记下来。通讯员做采访笔记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记具体

所谓记具体,不是把采访对象所说的话原原本本像录音机似的记下来,而是要记下他所说的具体内容。譬如人名、地名、数字和事实经过,等等。有的内容要当场问清楚,如人名和地名不仅要问音而且要问字,避免写出同音不同字来。有些数字,对方口头谈了,还要反复核对准确。对有关的事情经过也尽可能记具体些。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事实,千万不要只记个概况、印象,要不然写成文章就容易出问题。

2.记原话

采访对象所说的能反映他思想的关键语言,要原原本本记录下来,不要经过自己改造、概括后再写上笔记本。因为人物的语言大都是有生活气息、有个性的,比我们概括的要精彩得多。记下原话还有助于事后对人物谈话内容的分析和判断。人物谈话时的姿态、口吻和气氛也要注意观察,必要的也可以记录下来,以备写作时参考。

3.记疑问点

采访中,总会有疑难之处,这些疑难往往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要向读者说明的重点。首先要问明白,然后记清楚,事后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如果疑难问题一晃而过,待到写稿时,才发现没有弄清楚,不得不又要去补充采访,这就费时费力了。

4.记看到的

有的通讯员采访时很认真,也知道记下谈话中的重要内容,但写成的新闻稿往往只是一问一答式的,读起来比较单调,干巴巴的,没多大味道。为什么呢?其实问题不在写作的文字上,而在于采访时没有记录下另一项重要的内容——观察所得。采访对象在谈话时,随着谈话内容的改变,表情、态度也在变,这些变化同样是很宝贵的新闻材料。通讯员在采访时,不要只单单发挥耳朵的功能,还要多看、多观察——从对方的服饰、相貌到神态、动作,从室内的布置、陈设到室外天气的状况等。记录下这些,对刻画人物的个性、表现新闻的报道思想,往往能起到很独特的作用。

5.记想到的

上面我们讲了通讯员要记下听到、看到的,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记想到的。因为通讯员在采访时,大家的精神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通讯员不应该只做“记录机器”,还应随时跟着采访对象的思维转,随时产生联想——这个材料好,问清楚一点,可以充实报道内容;那个材料还可以,但不够具体,还要再深入问下去;刚才所谈到的这件事,和这次报道没多大关系,但也很有新闻价值,可以计划另一个新的报道……这些联想,有时只在脑子里一闪,如果不快点记下来,很快就消失了,所以通讯员必须简要地记下。

采访笔记要及时整理,时间久了,感觉和记忆就会打折扣,有些当场漏记的,及时通过回忆还可作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采访作用写好稿子。

六、怎样记采访笔记才能在写稿时用上

“记”是采访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有些通讯员在采访自己比较熟悉的行业或熟人时,记录不详,省略过多,觉得记不准可以再去找他,持一种随意的态度,往往在写稿时打开记录本,不是时间记不准了,就是数字记混,再不就是把一些事实张冠李戴了。而有的通讯员采访不熟悉的行业和人物时,生怕记不全,听什么记什么,有闻必录,笔记凌乱,没有中心,到写稿时就抓了瞎,不得不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重新整理笔记。也有的通讯员缺乏经验,该详记时不记,该摘记时详记。这样一来,很多通讯员采访笔记到写稿时用不上。那么,怎样记采访笔记才能在写稿使用上呢?

1.缩记主要的过程

缩记不等于速记,速记是逐字逐句地记录。缩记,即一是缩写,提取骨架,写出大意;二是写题目,把主要的思想写出来;三是用符号代替,可以用字代词、词代句以及用字母来简略地记下一个复杂的新闻事实。重要的是,要抓住事件发展的主要点、关键点及连接点;要记下思想认识的基准点、转折点;记下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梗概。为便于整理,在每页纸上只写一半,空一半。

2.记下重要的细节

采访时对细节的记叙要具体、细致。注意两点:一是容易出错的、非记不可的东西,如人名、地名、数字、引语等,记笔记时要记准,避免音同字不同和误听的差错。对于很多专门名词、行话也要弄懂含义,记得正确。二是事实的关键之处,大致经过、情节、原因、结果等来龙去脉,要记准确。对一些弄不准的话,最好是当场弄准了再记下来。如果对方说不准,也要在笔记本上打个问号。数据和核心事实,必须听清问准后做记录。

3.抓住生动语言和环境特征

要把采访对象的那些表现力强、鲜明生动、说来上口、听来入耳的精彩语言记录下来,尤其是那些反映思想、性格特征和关键时刻的原话,一定要记下来。必要时作出选择,加以剪裁。如粗俗的、文法不通的、意思含混的或只有少数人能懂的方言,一般用不着记。现场采访还要留心观察,把与报道有关的东西都记下来。如采访或事件发生时的天气特征,被采访者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地形特征,采访的事件发生时的场景特征,被采访对象的人物特征、表情,甚至嗅到的、尝到的、触到的,都要记录下来。

第四章 通讯员应具备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通讯员进行新闻写作的原则

1.“用事实说话”原则“用事实说话”,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向读者阐明某种思想和观点。作者的倾向性通过事实自然地显示出来,而不是特意将它指出来。

西方新闻界提倡所谓的“客观报道”,还在新闻分类上提出纯新闻、硬新闻等概念,以强调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对此,我们应有自己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指出,真正纯客观的新闻报道是没有的。新闻作者报道任何事实,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观点。即使在文字上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在题材的选取和应用上也必定会有倾向性,不然,就无法解释他为什么选择某一事实而不选择另一事实,为什么对某一细节详细叙述而对另一细节却一笔带过或干脆不提。自以为纯客观报道,其实是一种不露声色影响读者的技巧。

其次,我们对这种技巧持肯定的态度。我们虽然并不认同那种“纯客观”的说法,但我们却坚定地恪守用事实说话的原则。

2.精选事实,以小见大原则

新闻写作者必须要有一对慧眼,能在纷纭的现实世界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事实。

有价值的事实未必就是大事,有时,一个小小的事实却能显示出整个社会的特点。人们说,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新闻写作中,我们就是要努力地寻找能够映出太阳光辉的这一滴水。

3.正反并举,对比衬托原则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时,新闻作者只需将今昔、正反等不同的事实组织在一起,读者自己就会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4.集点成面,点面结合原则

这里所说的“点”,指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具体事实。“面”,则是指整体的面貌。“面”虽然是事实,但需要归纳概括,不像“点”那样具体客观。要想充分地体现“用事实说话”的原则,集“点”成“面”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5.目击实录,再现场景原则

在新闻叙事中,现场目击、亲身经历讲述、口述实录,最具现场感和逼真性,也最能体现“用事实说话”原则。这三种叙事方式的共同的特点是:(1)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作者或被采访者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提供给读者的是不容置疑的第一手材料。(2)事件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展开。在这样的叙事中,读者能获得同步经历的真切感受。(3)逼真的现场感,形象生动。

6.要言不繁,画龙点睛原则

新闻写作提倡“用事实说话”,并不是一味地排斥议论。相反,适当时候那种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议论,能够使事实更清楚、更完整。在仅仅叙述事实不能准确传达意蕴,或者事实的内蕴过于隐蔽,不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提示容易引起误解的时候,适当的议论跟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并不矛盾。不过,在新闻中议论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1)议论必须是从新闻事实中自然而然引发出来的。不是离开事实的任意发挥,也不是在事实之外硬贴上一张理性的标签。(2)议论必须是要言不繁、十分精练的。传说张僧繇画金陵安乐寺四白龙,点睛后即飞腾而去。新闻事实就是那龙,而其中的议论就是那点睛之笔。这个比喻说明,有了点睛之笔,文章才能活起来。同时也说明,点睛之笔,一点而已,文字上惜墨如金,十分简约。

7.适时引语,借口说话原则

有时,新闻的作者也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嘴说出来。如果自己出面评论新闻事实是主观的议论,但是将别人对事实的评论记述出来,就是一种客观报道了。在新闻叙事中,这也是一种可取的手法。需要注意的是,所引的别人的语言,必须是真实的、准确的,不得歪曲原话,不得断章取义。

二、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由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1.坚持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如果新闻不能坚持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1)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准确无误;新闻反映的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甚至动作都必须真实;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如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都必须准确;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都必须是当事人所述。(2)注意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辩证结合。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宏观也并非微观的简单放大。微观科学固然是客观科学的前提,但宏观科学更是微观科学的指导和保证。在很多情况下,单就某一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是,把它放到全局、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就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真实性。以点代面、用一个侧面否定另一个侧面、片面性、绝对化等都会造成新闻的“总体失实”。(3)加强作风建设,消除“客里空”影响。“客里空”是苏联剧作家考涅楚克的剧作《前线》中一个惯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的前线通讯员的名字。后来成为通讯员浮夸作风的代名词。具体表现在:为了追求生动感人,“合理想象”(Reasonable Imagination)增加许多不真实的细节;“合理预言”,加大提前量;夸大其词,胡编乱造;见风使舵,强扭角度。1947年,《晋绥日报》开展了长达4个月的“反‘客里空’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新闻界也曾多次以“客里空”为戒,端正作风。但“客里空”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4)提高通讯员素质,增强辨别能力。有时通讯员本意并不想造假,但由于素质上的欠缺,或粗枝大叶,或真假不辨也会造成失实。

2.坚持时新性

时新性是时间性与新鲜性的合称。新闻写作不但要讲究时间性,还要给人以新鲜感。

时间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之一。通讯员采访必须雷厉风行,随时处于待机状态,争取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在写作上则要坚持新鲜性:内容新(角度新、主题新),形式新(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新闻的最前面,寻找“最近点”)。

所谓“最近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一点”,即新闻所报道的“何时”要素是指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点而不是指整段过程;二是“最近”,即新闻所选择的那一点时间应该尽可能是距离报道事件最近的,是事件发展过程的末端而不是前端。

3.坚持思想性

思想性也可称为指导性,即媒介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最终把他们引导到一定的目标上去。坚持思想性并不是在新闻中贴上几句口号就能做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寓思想性于信息传播之中。受众首先是为了寻求信息才接触媒介,继而接受媒介所要传播的思想;思想性是蕴涵在事实之中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外加的、主观的东西。(2)思想性应与针对性结合。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3)思想性应与深刻性结合。有了思想性,但如果对问题研究不深不透,对问题的表述如“钝刀割肉”,毫无尖锐泼辣的锋芒,不能“言人之所不能言”,也会大大削弱思想性的分量。

4.坚持简明性

简明是一切题材的新闻作品的最显著的特征。简练也是最高级的写作技巧,对通讯员来说,更是语言文字方面的最基本的基本功。美国新闻学者巴克赫斯特说:“写新闻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写得过于复杂。”为此他提出了一个“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原则”,要求“以最平实的语言,在最短的空间说完”。具体地说,简明性包含两层意思:(1)通俗明了。这是新闻作品写作上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主要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就要:排除“拦路虎”,消除生僻艰深的字句;控制句子长度,中国学者认为,中文句子平均每句以7~20字为宜。(2)简洁凝练。这是比“短”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邓小平说:“可以不说的去掉,该说的就可以更突出。”

三、通讯员应把握哪些新闻写作方法

1.学会用典型事实说话

事实是新闻的实体,也是新闻的存在形式。没有事实的支持,就没有新闻报道。典型事实是通讯员表达观点要考虑的事情。在新闻报道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事实选择得好,它可能有以一当十的作用;如果选择的不准,哪怕列举出不少事实,通讯员想说的话或希望表达的观点仍然模糊不清。这种以一当十的新闻事实就是典型事实。

典型事实的特点有:(1)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2)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

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再现场景就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场景具体地描述出来。

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物可托的,新闻工作者通过采录或摄录逼真的现场,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观众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恰当,会加强可信和说服力。“再现场景”在有关新闻写作的一些论述中的目的是:“让受众犹如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再现的写作方式虽然难度比较大,但它所增强的可感性显著,对读者说服的效果相应地显著。

第一人称再现法,是“再现场景”常用的一种手法,它有特殊的真实魅力,使读者在“请看事实”的过程中,接受与领会通讯员传达的信息、想说的话。

3.学会用背景材料说话

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灵活地使用背景材料,巧妙地表达通讯员的观点。

在新闻写作中,一般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来运用背景材料说话:(1)善于联想。善于联想是一种通过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其他一件或几件事实关联起来陈述的方法,暗示与引导读者进行联想,从而得出结论。(2)善于对比。通过背景材料进行对比或衬托。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讲的就是把两件事或更多的事实放在一起对比,横向对比、纵向对比都可以,这样有助于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3)让不同的背景材料表现不同的观点。新闻事件是复杂多样的,每个新闻事件经常可以找到多方面的相关背景。如何选用背景,选用什么样的背景材料,反映出通讯员观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与立场。报道同一件新闻事实,由于选择和运用了不同的背景材料,从阅读的效果分析,会对人们的判断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用事实说话的写作方法分析,通讯员可以表现不同的倾向性的立场。(4)借助“直接引语”说话。所谓直接引语是指通讯员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报道中直接引用原话已成为现代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直接引语用得好的报道,内容文趣盎然,生动真实,现场感强,且观点鲜明。

直接引语的作用表现在: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有助于克服新闻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单调乏味和概念化;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把用通讯员的嘴说话改为用被报道者的嘴说话”,显得更客观,也增加了说服力。

四、通讯员进行新闻写作时要注意的问题

1.敏于捕捉

通讯员要写出好的新闻稿件,就需要有敏于捕捉蕴藏在现实生活中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新闻题材的特长。通讯员就是要追新逐异,并且着力于标新立异,新闻要力避老生常谈的依样画葫芦,力避不能敏锐报道与评述生活的陈腔滥调。但对生活中的种种“新异”,一般人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加之生活中闪现的新光异彩总是一掠而过,一瞬间便成陈迹。这就要求通讯员有敏锐地捕捉新异从而摄取新闻的能力。这种敏锐能力不是轻易就能具备的,需要通讯员有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深入生活,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将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分析思考写进“新闻手记”。这样的工夫下得越深,捕捉新闻的敏锐感就越强。

2.勤于采访

通讯员的实践,主要是指采访的实践。

采访是一门专门的科学,采访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采访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

采访要顺利进行并获得理想的效果,就要拟写采访提要,找准采访对象,注意采访方式。

3.精于构思

有了从采访中获得的真实情况,要拟定出切乎要旨的新闻稿,还要精心构思。一篇新闻立什么主旨,选取什么材料表现主旨,材料的详略处理,先后安排等,都得一丝不苟地精心构思。这里的一个“精”字体现了写作主体的匠心独运。

4.疾于运笔

如果有了材料,又下过一番构思的工夫,就得疾于运笔,迅速成篇,交付发表,这样才不致贻误时机。

运笔要“疾”,不仅仅是从时间上要求快,还要快中求好。

运笔之疾的能力,是从艰苦笔耕中获得的,只有勤耕不辍,才能有敏捷的才思,才能“妙笔生花”。

五、为什么写作要研究读者心理

通过报纸接受新闻的读者们对新闻的兴趣、反映和评价,对搞新闻报道的通讯员写好新闻关系极大。

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只有表达人民的意见,反映人民的呼声,取得人民的信任,才符合上述的性质和宗旨,才有存在的意义。只有研究读者的心理,才能确保新闻存在的意义。有哪些读者的心理需要加以研究呢?

一是读者共同的、普遍的心理。人们常有一些共同的、普遍的心理规律或者心理特点。

二是时代不同,人们的心理也不同,情感、好恶、憧憬等,是有极大差异的。时代在前进,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也不断发生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就会给人们心理以新的影响。

三是要注意研究特殊的心理规律、特殊的心理状况。不同的职业、经历、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条件,不同地域、年龄、性别的人,都可以形成不同的心理状况。新闻报道有各种人,就应研究各类读者的特殊心理。

第二节 新闻写作格式与稿件要求

一、通讯员提炼新闻主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新闻主题就是贯穿新闻的“红线”,可以将新闻事实、新闻素材串起来告诉读者这篇新闻传递什么信息、反映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新闻素材的取舍、文章的结构与布局等都会受到主题的限制,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新闻主题一般隐含在新闻事实的背后,提炼主题犹如沙里淘金,需从大量新闻素材中挖掘最有价值的新闻。通讯员不仅要深入采访、掌握实情,同时还必须认真思考,把握导向,巧选角度,筛选素材,精耕细作,这样才能准确地提炼新闻主题。提炼深化主题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1.追根溯源法

许多事物的本质往往必须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的分析。许多事件的发生皆有原因,需要弄清来龙去脉就要剖析背后的原因。所以许多新闻尤其是深度报道需要运用追根溯源法,需要追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提炼出新闻主题。

如近年来楼市的变化较大,许多媒体深入分析了房价潮起潮落的原因。这些关于楼市的深度报道一般都是采取追根求源法来提炼主题的。

2.归纳总结法

通讯员围绕一个问题、一件事,采访搜集到大量素材后需要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在写作时需要对素材进行筛选取舍、总结归纳,从个别现象中总结出一般性、普遍性的结论。运用归纳概括法提炼主题,必须善于用数字说话、用典型说话概括提炼典型经验、重要意义。常见于新闻综述、典型报道、成就报道和分析性的深度报道等。

3.对比联系法

有些事件孤立起来看很难发现其特殊意义,但如果将其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宏观背景之下,通过今昔对比、左右联系,其新闻价值就会凸显出来。运用对比联系法提炼深化新闻主题,一般采取交代新闻背景、对比同源新闻、添加新闻链接等方式,这样既能突出新闻主题又可丰富版面元素。

如近年来不少媒体聚焦小岗村的发展变化,如果不是采取对比联系法深化主题,这类报道就没什么特殊意义。因为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背景下,关于小岗村改革与发展的报道的新闻价值提升了。

4.见微知著法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还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可能经常碰到重大的新闻题材。这就要求通讯员能从平凡之中发现不平凡,在平凡中找到新闻的“闪光点”。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安徽日报》开辟了一个专栏,坚持以小见大、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刊发了一批如《一个手电筒的变迁》等稿件,就是运用见微知著法提炼深化主题的。

5.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的局限性。正如古人所说“反其道而行之,反其意而用之”、“不拾人牙慧,不人云亦云”等。在新闻写作中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反弹琵琶就能挖掘新意,独辟蹊径,不落俗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所以逆向思维也是提炼深化新闻主题的常用方法。如有媒体曾以“开卷未必有益”、“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等做新闻或言论标题就是采取逆向思维法提炼出来的。

二、把握新闻体裁特点时的注意事项

新闻体裁,一般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新闻体裁又被俗称为新闻写作中的“十八般武艺”。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内容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它往往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对新闻进行分类,新闻体裁大体分三类:

第一类: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第二类:新闻述评,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第三类: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

在写稿时把握住体裁的特点,以适应报纸、电台、电视台的宣传需要,应注意以下三点:

1.要做到“量体裁衣”

写什么样的新闻采用什么样的体裁,内容决定形式。动笔之前,应当分析自己掌握的题材内容如何,却确定选用哪种体裁合适。如果报道的内容只能写一条消息,却硬写一篇长通讯。因材料不典型,写出的稿子只好堆积事例,添些空话、废话。其原因除了盲目追求通讯之外,主要是没有做到“量体裁衣”。许多有经验的通讯员的写作实践证明,一篇稿件要得当地运用体裁,只有“量”(即确定报道主题和选择题材)得准,才能“裁”(即选用体裁)得巧。这就要求在选择新闻体裁时,先在“量”上下工夫,再在“裁”上显本领。

2.要“抓住时机”

在采写各类新闻及运用体裁的时候,要抓住报纸、电台、电视台根据党中央一个时期宣传重点所提出的报道中心,就是所谓的抓住宣传时机。采写稿子时,既要“量体裁衣”,又要抓住宣传时机,否则难以得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3.要有针对性

做到有针对性。一个报道题材要不要写成新闻,该写成什么样的新闻,既要考虑到报道的具体内容及其新闻价值,又要考虑到报纸、电台、电视台的不同需要以及应当宣传的范围。这样写出的稿子,才能避免盲目性,做到有针对性、提高用稿率。

三、怎样写好新闻导语

新闻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或听众阅读和倾听全文的开头部分。一般来说,以凝练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就是导语。

美国新闻学者海敦说过,导语是能否吸引人往下看下去的关键。国内新闻学者陈礼章说,导语就是新闻的中心内容或者说是新闻的核心点。还有的专家学者把导语比作消息的“开路先锋”,是消息的眼睛,是新闻的灵魂。不论是西方的新闻学还是中国的新闻学,都认为新闻导语是全篇消息最重要的部分。它的实质,就是把一篇稿子的中心内容放在开头说出,达到既表述出最精华的事实,又能达到吸引读者、听众看、听下去的目的。

常用的导语有四种:

1.叙述式

用叙述的方法,开门见山地写出最重要、最新鲜、最生动的事实作导语。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写法。

2.提问式

先提出问题,引人思考,然后再写出主要事实。多用于抓问题、谈经验的新闻。

3.描述式

对新闻事实所处的特征的空间、时间以及某个细节加以简要描述,形成一个“活镜头”,再引出主要事实。多用于特写式新闻。

4.引语式

引用文件、报告或人物谈话的部分内容,把最重要的意思加以突出。多用于谈话报道或某些公报式新闻。

在四种写法中,叙述式较易掌握,因此用得最多。广播用得最多的是描述式和提问式,这两种导语形象生动、引人警觉,听后印象深刻。

一些有经验的通讯员,会在导语写作中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设问可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叙述无生命的事物时,用拟人的手法则使导语具有感情色彩;运用对比则造成巨大的反差,形成“阅读势能”,有助于突出重点;排比在文学上具有增强气势的作用,在导语写作中也不例外,排比使导语具有节奏感。

在写导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要素,导语的事实要新鲜而又富有意义。

2.要抓住事件的核心,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导语有确定全篇报道的主题、确定写作范围的作用,应在导语中首先交代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或有价值的东西,以引起听众的关注。如:毛主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个导语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事件及作者本人的万丈豪情,概括不模糊,简略而饱含深意。

3.要简明扼要

在语言的运用上应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规范使用口语。写导语最为重要的一点,导语要写得短些,再短些。能用20个字表达清楚,就决不要用21个字。能用一段表述,就绝不用两段。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中的“黄金点”,将最有价值的东西立于篇首。注意尽量多用短语,多用简单的句式,多用主动的语态,少用或不用长句、复合句、被动语态和书面语言。有这样一条来自美联社的导语:“如果石油是液体,美国政府就应该知道每一滴是从哪儿流出来的。”这篇报道发表于美国石油危机期间,当时有车族要在销售汽油的地方排起长队购买。联邦政府花费大笔大笔的钱去跟踪和打击石油黑市的买卖,但在石油勘探方面的投入却少得可怜。

4.吸引和诱导受众听看新闻的其余部分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是一篇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炼主题以吸引受众听完全文的头一句话或第一段话。必须把导语构思得对所要表达的稿件主题具有强烈的冲击力,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例如:本报讯:人们大都因为将遗失物及时送归原主赢得赞誉,但一名出租车司机却因没有这样做而受到表彰。今天,他荣获了三等功证书和奖金。(《北京晚报》1987年12月17日)这条导语,有兴趣促使大家要把原由弄清。看完后,“包袱”自然解开,原来是出租车司机霍燕军拾得装有巨款的手提箱后,没有及时寻找失主,而是送到公安机关,结果帮助警方破获了一起重大受贿案。这种戏剧性的悬念在导语中运用得好,可以起到“先悬夺人”的效果,对抓住和强化新闻本身的价值会有很大帮助。

好的导语看上去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它们自然流畅,绝不生硬做作。好的导语有一种很强的韵律感、结构感和步调感。它不强加给读者,而是以离奇、戏剧性和幽默感抓住大家,使人作出关键性的决定:要不要读下去?其实导语的写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教科书式的规定不一定适合现在网络与电视媒体的导语,因此,要想写出吸引人的导语,不但需要提炼的功夫和能力,需要长期积累,还要有敏锐的挑选和捕捉新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导语以至好的新闻报道。

四、新闻结尾的写作方法

在新闻写作中,特别是在倒金字塔结构中,导语是最重要的部分。新闻界公认“导语是通讯员展示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以及新闻学教师都会自然地设想,如果通讯员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有水平”。所以导语写作理所当然最受重视,耗费的心血也最多。但是,新闻结尾对于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并不亚于导语。

结尾被称为永恒的印象。对于许多写作者来说,结尾同报道的开头一样重要,遗憾的是,有的读者不会读到结尾,但是如果他们读了,就应该用一个值得怀念的结尾来回报他们。下面来介绍几种新闻的结尾方法:

1.循环式结尾

当你以一种绕圈子的方式返回导语以求获取一个想法用来结尾时,你就已经在使用循环结尾方法了。下面这个例子出自一篇报道,该报道讲述了一些家庭如何同A氏病作抗争的故事,在这个例子里,导语这样写道:这个曾经作为贝蒂·珍妮而存在的人每天一点一点无情地消亡。被称作A氏病的特殊疾病已经使这个58岁的妇女衰弱成一个双肩耷拉、手脚扭曲的人,喋喋不休地唠叨着毫无实际意义的内容。

报道接着用更多的篇幅特别描述了她的家庭怎样努力同这种疾病作抗争的事迹。

结尾重复了导语中的短语——却以出乎意料的转折结尾:急促反复的声音响亮、持续不断并且不易忘记,他姐姐的声音充满了整个屋子。“哦,”汉切特挥舞着手说,“我如今再也没有听到过这种声音了。”

2.用引语结尾

特定报道和硬新闻最普遍的结尾样式是引语结尾。寻找一条能够总结报道基调或主要观点的引语,当你用一句引语作为结尾时,把消息来源放在引语之前,如果用两句引语作为结尾,消息来源就放在第一句引语后面,不要让“他说”成为读者记住的最后一句话。“他把就业面试当做一项职业,赚了很多钱。”豪斯警官说。罗思克先生这星期初被逮捕,当时他如约出席了他的最后一场面试——面试者是豪斯警官。“我们让他填写了一张旅行费用的收据。”这位警官说,然后我们告诉他已经为他找好了目的地,那就是县监狱。

3.用未来行动结尾

许多报道以一个事件的下一步发展情况来结尾。但是只有在报道本身具备未来元素时这种技巧才有效。如果下一步对于报道至关重要,它在报道主体中的位置应该更靠前,但是如果它以自然结论的方式起作用的话,它就可以成为结尾。它可以采用陈述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引语的形式。截至周五下午,赫林湾沿岸大约两英里长的海岸被彻底搜索了一遍。仍然还有几千英里的海岸尚未被搜索。

4.用高潮结尾

这种类型的结尾出现在类似小说写作手法的报道中,读者把悬念一直带到结尾。这种结尾更适合叙述式的特写报道或者那种在一开始就抓住读者并驱使读者找出真相的短新闻,它能被用在采用金字塔结构的报道中。这有个例子:最终,在两个半小时的听证会之后,柯伦(法官)判处格拉博斯基为期30个月的监禁,随后再是三年的假释。在向格拉博斯基父母点头示意的同时,柯伦对格拉博斯基说:“我相信他们今天坐在这里心情是沉痛的。”

5.用悬念结尾

悬念不但用于中间部分,而且更普遍地用于结尾,尤其经常用在连载的系列报道中。这一技巧也能用在分节式报道中,每小节的结尾都设置一个悬念,这样就能引导读者继续阅读下去了,它的概念就是:“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这个例子节选自一篇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是关于联邦调查局警官罗伯特·帕克特已经使哥伦比亚人相信他是一个华尔街的金融商,他能为他们洗黑钱,但是毒贩们会最终相信他吗?这个片断以一个充满悬念的事件结尾。帕克特9月4日那天留在办公室里,他在怀疑哥伦比亚人是否会意识到他已将他们欺骗到了危险境地。他的假身份会泄露吗?

6.用事实结尾

这些事实是强有力的事实陈述,它们有时可取代导语,它们是总结了报道基调、口吻或总体特征的陈述。它们比引语结尾更难写,但是如果处理得好,它们会给读者强有力的震撼,它们才是真正的结尾。

力求一个非常短而且简单的陈述一个事实的句子,不过要选择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这个事实将留给读者持续的印象。

下面的例子描写的是一个住在斯波坎市一家破败旅馆里的男子,这个结尾是一个简短的陈述,重复了导语中的特殊重要点。他担忧的是他的糖尿病,他被自己的大便出血和牙床溃烂吓坏了,他不知道他的住所后山上由白人员工组成的医院是否会治疗一个可怜的没有牙齿的黑人。

7.燃气用完式结尾

你可能总是在你没话可说时结尾,这个方法适合于硬新闻报道,尤其是使用概括式导语和按重要程度降序排列支持要点的报道,结尾可以是一句引语、未来行动或报道中的其他事实。下面这篇报道采用事实性燃气用完式结尾: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一名捕虾的渔民因没有在他的船上使用联邦政府所要求的海龟保护装置而被关进监狱,国家海洋捕捞局声称。政府估计美国领海内每年有超过1.1万只海龟误入捕虾网而被杀。

另外,黑龙江电视台的短消息《林蛙不归路》也是采用这样的结尾方式:回家冬眠不成的林蛙最终出现在农贸市场和人们的餐桌上。目前,伊春林区林蛙密度已由过去的每平方公里1万只下降到不足1000只。今年伊春林区发生了大面积森林病虫害。

一篇好的报道在形式上应当是具有对称美的。如果说新闻的导语是“凤头”,那么结尾就必须是“豹尾”。通讯员既要在导语上呕心沥血,也要在结尾上殚精竭虑。无论如何,新闻不能狗尾续貂,要避免使人在结尾时失望。写好新闻结尾,不仅可以使新闻在形式上更为完美,而且可以画龙点睛,使新闻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升华,引起读者回味与思索。

五、通讯员写作新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讯员写作新闻时除了注意到新闻事实新鲜、角度新颖之外,行文时还要注意做到形象生动,让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好细节

下面这则消息,尽管作者没有展开描绘,但是这个三岁小娃娃边吃早餐边看通知,以及最后声明“我不去”时的神态表情,还是跃然纸上,令读者忍俊不禁。就是这两个小小的细节,把整个消息带活了。写作范例三岁娃娃将被征入伍合众国际社纽约电谁也搞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本星期五,居住在纽约市约克城高地的三岁女孩皮丽·夏普洛收到了应征入伍通知书。昨天,她像平常那样吃早餐,她吃边看一张华盛顿征兵处寄来的通知单。根据这张通知单,她得在“从十八岁生日那天起30日内报道入伍”。尽管小皮丽仍有许多年时间考虑这件事,但她已明确表示:“我不去!”

2.写出人情

世界上的事情,大多都跟人有关。大多数新闻实质上都是对人的行为的报道,可是不少新闻在报道人的行为时,偏偏见事不见人,人似乎仅仅是完成事件的道具,这是一种偏颇。要想写好事,先要写好人。而要想写好人,就必须写出他的人格、性情。下面是1984年5月14日《参考消息》刊登的一条消息:写作范例撒切尔夫人为女儿刷房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5月5日(周末)下午,花了6个小时的时间,为当记者的30岁的女儿粉刷新房。撒切尔夫人今年58岁,她政务繁忙,但每天早晨都早起为丈夫准备早餐,然后去首相官邸处理公务。5月5日她为女儿刷房劳动了6个小时,被报社记者发现,拍了一组照片,刊登在第二天的报纸上。一个在世界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竟这样有人性重亲情,跟一般的妻子和母亲并无二致。很多读者都会为她这普通人的一面而感动。

3.扣人心弦

如果能让读者看不完不愿撒手,不管怎么说都是一种成功。这首先来自事实本身的魅力,其次还要看作者组织材料和表达的功力。

要想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仅靠事实本身的魅力还是不够的,还要讲究笔法。下面这则报道的事实就很有魅力,但在笔法上稍有欠缺。写作范例澳际历险记悉尼警方最近披露了一则令人惊异的消息:一位从未摸过飞机操纵杆的乘客竟能在飞机驾驶员因病昏厥的情况下,驾驶飞机飞行了20多分钟,机上全体人员均安然无恙。听到这则消息的记者们莫不称奇叫绝,并为之庆幸。3月30日,晴空万里,澳大利亚的一位20多岁的飞机驾驶员精神抖擞地驾驶一架双引擎小型飞机从墨尔本飞往新南威尔士。飞机一直平稳地向前飞行着,乘客们也悠闲地看着电影。飞行了30多分钟后,驾驶员突然满头冷汗,因头部剧痛而晕倒。除驾驶员外,飞机上还有三男一女共四位乘客,但他们谁也没有驾驶过飞机。得知驾驶员昏厥后,乘客们不觉心头一震。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乘客中一位戴眼镜的男士挺身而出,立即机智沉着地充当起“飞机驾驶员”来了,正巧另一位男士熟悉电讯业,他立刻发出了国际无线电求救信号,而其余的两位乘客,则全力以赴地抢救那位年轻的飞机驾驶员。这几位乘客在这险象丛生的危急关头,显得秩序井然沉着冷静,这就是他们后来奇迹般脱险的关键。墨尔本机场飞航管制员收到飞机发出的呼救信号后,当即通过电台发出了“如何使飞机保持平稳和正确的航向”的重要指示。同时他向上司报告了这架飞机的险情。机场当局马上举行紧急会议并当机立断派出一架直升机和一架飞机跟随那架正在历险的飞机以便及时给予引导和指示。“新驾驶员”得到及时的指导,感到激动万分,心里也充实多了,于是便聚精会神地继续驾驶着飞机……大约过了20多分钟后,那位得急病的飞机驾驶员奇迹般地清醒了,他立即接替“新驾驶员”,重新掌握起飞机的操纵杆,机上的全体乘客们禁不住大声欢呼起来。又飞行了10多分钟后,这架历险的飞机便安全平稳地降落在丹尼利昆机场上。这真是绝路逢生,可谓奇迹。

这篇报道能以题材的新颖奇特抓住读者,但作者在处理时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评价性的语言过于直白浅显且出现得不是地方。更值得商榷的是报道的开头。这篇稿子本可以给读者一些悬念,但由于开头有一个类似消息导语式的简介,读者先知道了结局,悬念自然没有了。其实这更像一篇特写,至少不是一篇消息,写那么一个导语完全没有必要。可见,要想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仅靠事实本身的魅力还是不够的,还要讲究笔法。

4.幽默风趣

生活中人们都不愿接近那些总是板着面孔的人。对新闻来说也是这样,如果一家报纸总是进行严肃的说教,没有一点幽默感,恐怕读者会对它敬而远之。我们写新闻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

第三节 新闻背景材料和新闻语言

一、新闻背景的含义及种类

1.新闻背景的含义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介绍背景,不但能对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补充、衬托作用,又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而且有助于讲清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2.新闻背景的种类(1)从材料的性质内容角度分,背景材料可分为政治背景材料、经济背景材料、文化背景材料、地理背景材料等;也可以分为人物背景材料、事物背景材料,等等。(2)从新闻背景与新闻事实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分,背景材料可分为纵剖面背景材料与横断面背景材料。纵剖面背景材料,也就是历史性背景材料;横断面背景材料,就是现实背景材料。

二、背景在新闻中的作用

任何新闻事实的产生,都脱离不了特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因此,新闻报道要正确反映新闻事实,常常就需要介绍与新闻事实有关的背景。

一篇新闻恰如其分地运用新闻背景材料,可以衬托、深化主题,提示内容的性质和意义。

背景在新闻中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报道的新闻价值,深化报道的意义

我们在日常新闻写作中,往往会碰到这种情况:如果孤立地看一个新闻事实,并不会发现它的价值所在。但是,如果将新闻事实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就会体现出它的重大新闻价值。

2.烘托帮衬,阐明新闻事实之间的有机联系

利用新闻背景材料,可以起到新旧事实和不同地区之间同类事实的烘托帮衬、相互比较,阐明新闻事实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增加新闻的深度和广度。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受众都能自觉地分析与整合各类新闻事物,尤其很难把那些在时间与空间上相隔较远的事物联系起来。这就需要通讯员有宏观的新闻意识,善于从前后左右的资料中找出有意义的新闻背景,以此烘托帮衬、相互比较,帮助受众清晰地看到事物背后的有机联系。新闻背景这方面的作用在有重大事件发生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3.帮助通讯员表达观点和看法

通讯员采写的每一个新闻事实,总是有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因此,一些有经验的通讯员往往通过对背景材料的选择、组合、强调、分析、解释等方式,将观点隐藏在背景之中,让受众自己去判断。这不仅可以使受众由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参与,而且可以表达通讯员自己的倾向和判断,让受众形成相似的认知,引起共鸣。

4.传播知识,增添新闻的情趣和美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求知欲望也越发强烈,如果新闻中能给受众以更多的知识,可以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激发受众兴趣。另外,在新闻报道中恰当选择诗文、引语、典故等背景材料,不但可以传播知识,增加可听性,还可以起到增添报道情趣和美感的作用。

三、新闻材料的含义及其分类

1.新闻材料的含义

新闻材料,是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用以认识和表述新闻事实的各种情况的记载的总称。新闻工作者通过材料认识事实真相,也通过材料表述事实真相。新闻材料,不仅指用于具体报道中的材料,同时也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写作前积累和搜集的材料。

2.新闻材料的分类(1)从材料性质分,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新闻事实材料。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新闻事实,事实在作品中是由材料构成的。因此,新闻事实材料是新闻报道中的主体材料。

②背景事实材料。为解释和衬托新闻事实,报道中常要引用一些与新闻事实有关的历史事实或与现实生活中相关的事实,这一类材料就是背景事实材料。

③言论性材料。为了说明新闻的意义、本质,有时新闻报道中也需要引述人物的言论,这类材料叫作言论性材料。(2)从获取材料的方式分,新闻材料可分为间接材料和直接材料:

①间接材料是新闻报道中运用最多的材料,就是别人提供的材料,新闻工作者的报道实际上是转述别人提供的材料。从新闻事实到新闻工作者,中间经过一次转述者,叫第二手材料;经过两次转述者,叫第三手材料,以此类推。需要注意的是,转述的次数越多,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新闻工作者在运用间接材料时,要认真分析。

②直接材料正是新闻工作者从新闻现场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得来的,比起间接材料要真切得多,给广大群众的感觉也可信得多。

直接材料在报道中常常成为最重要、最生动的材料。直接材料的优点是真实可信,生动形象,而且对间接材料还有订正作用。

四、如何选择新闻材料

根据新闻写作的规律和新闻工作者的经验。归纳出以下几条:

1.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新闻报道都有其特定的报道意图,也就是“主题”,为了实现报道意图,主要靠选择能够表现主题的材料。凡和主题有关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的材料,要取之;而和主题无关,不能说明、烘托、突出主题的材料,要弃之。

2.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新闻的真实,要靠材料的真实。所以新闻选择要严把真实关,要鉴别材料的真实性,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

3.选择典型的材料

由于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是“用事实说话”,依靠的是事实的力量;也由于新闻写作受版面篇幅的限制,不能“包罗万象”,事实必须能少胜多。因此要求新闻写作必须选择典型材料。

4.选择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材料

新闻写作的构思离不开新闻价值规律,写作中要设法突出那些新闻价值较大的内容,这就需要首先在选择材料时注意选择那些新闻价值较大的材料。

5.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

材料新颖、生动才能表现出新鲜活泼的内容,才能吸引人、打动人。新颖的材料指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而不是似曾相识的材料。生动的材料指形象的、感性的、戏剧性的、有色彩的材料。受众读了之后,可引发联想,调动情绪。

6.选择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

新闻选择受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两个标准的限制。新闻材料的选择,也要受这两个标准的限制。凡是与新闻政策相抵触的材料,一般不允许见诸媒体。

7.选择材料注意不重复

在同一篇新闻作品中,使用的事例应有差别、各有角度、各有意义。说明同一问题、同一侧面的事实,列举一个即可,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

五、运用背景材料应注意的问题

1.交待背景要紧扣主题

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应该是与新闻事实直接有联系的,不能离开新闻事实。新闻背景的表达要为新闻事实服务,要突出新闻主题。因而在运用新闻背景材料时,切不可游离主题。那些与新闻主题和主要事实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背景材料,即使再精彩、再生动、再有趣,我们也应当毫不犹豫地舍弃。

2.简明扼要,不可喧宾夺主

新闻背景材料放在何处没有定规,是否自成一段也没有固定要求,它多穿插在主体之中。新闻背景是新闻的从属部分,一定要言简意赅,抓住最能说明问题的实质性事实,不能把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写进去,以致节外生枝,喧宾夺主。它的有无和多少,应当因稿件而定。一般简讯或连续报道可以不用或少用。

3.客观真实原则

文中运用的背景,务必要同新闻事实有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对照,或互相依存,或互相制约,而且在表达时要自然、严密,有机结合,切不可生搬硬拉,牵强附会。使用新闻背景常见的问题是牵强附会。如为了突出先进人物,就贬低周围的群众;为了突出现在,就把过去说得一团糟,这就违背了新闻客观真实的原则。

4.区别对待,不可无的放矢

新闻界常讲这样一句话,不要以为自己明白的别人就明白,也不要以为自己不明白的别人也不明白。不同的媒体拥有不同的受众群,他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关心程度、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新闻背景的交代也应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对不理解的内容,我们就要利用背景加以说明或解释,尽量让人明白。

六、新闻语言的含义及其特色

1.新闻语言的含义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是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

2.新闻语言的特色

新闻语言,有着表述事实、传播信息的品质和风格,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1)客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用来陈述、表达事实的新闻语言,它的特色之一就是选词造句的客观性。诚然,一个新闻工作者,对客观的事实总有爱憎褒贬之别,在语言的运用上难免增加了主观的感情色彩,但为了使新闻受众把握事实的本位信息,仍然不能不受词语客观主义的制约,消息报道更是如此。

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并不排斥新闻倾向性,恰恰相反,客观的语言正是为新闻传播的主观意图服务的。毋庸讳言,新闻传播媒介代表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立场和利益,它所传播的新闻往往带有某种倾向性,而表现倾向性的基础是客观事实,只有客观地再现事实的本来面目,才能适应受众心理,进而收到预期的传播效应。因此,新闻语言的主旨功能在于表达客观事实,而主观认识和感情的强烈外露,势必干扰读者(听众、观众)对事实原貌的了解和把握。(2)准确。这里所说的准确性,包括以下含义:在时间、空间、形态、色彩等方面,语言的能指与客观事物之间高度吻合;对事物属性、特征也就是“质”的判断尽可能没有偏差;对事物的数量、程度也就是“量”的把握精确无误;排除主观臆断和以偏概全;慎用可能产生歧义的词语。(3)简练。新闻以精练为贵,以烦冗为病。新闻语言应当简洁、洗练,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正如鲁迅所说:“简洁的文字,有着穿透读者心胸的力量。”

行文简练是我国纪实文体的传统。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曾经从历史记载的角度,提出叙事“尚简”的主张,要求做到“文约而事丰”,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众多的史事。所谓“文约而事丰”,这也是对新闻写作的要求。报纸上的消息一般篇幅较小,字数较少,而又要给读者以较大的信息量,语言上没有别的诀窍,只能靠“简练”二字。通讯、特写、解释性报道等新闻体裁,即使是篇幅较大,字数较多,语言也要尽量简练,不能因为字数而掺杂水分,信口开河。(4)朴实。质朴无华、具体实在,这是新闻语言的又一特色。

李白有一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倒与新闻语言要求朴实相一致。新闻的语言讲究朴素,就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不必追求华丽辞藻,尽可能少用形容词、附加语,不搞那种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新闻写作使用朴素的语言,自然而无造作,可靠而不虚浮,也就更能吸引和取信于受众。

新闻语言还以具体可感见长。客观存在的事实总是具体的,报道事实的新闻,它的语言就不能抽象,不能概念化,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表述具体,言之有物,实实在在,让人觉得看得见、摸得着。(5)通俗。通俗,就是深入浅出,浅显明白,大家容易懂,具有社会通用性。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载体,面对千百万读者、观众、听众,唯有以通俗的语言传播信息,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并产生应有的传播效果。所以说,语言的通俗性也是新闻语言的一个特色。

七、新闻语言六忌

一忌空洞。在极“左”路线横行的时期,报纸、广播上空话、假话连篇累牍,人们在学习、讨论甚至在生活中,也大量使用一些言之无物的公式化的套语。这是四人帮推行的专制文化对语言实行暴力侵犯的结果,最终使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几成沙漠,语言也在长期的囚禁中干枯,变成一堆空洞干瘪的概念。时至今日,我们的新闻语言的程式化问题有的还很严重。

二忌混乱。说话和写文章都要注意语法、逻辑、修辞。这里所说的混乱,主要是指违背逻辑。逻辑混乱的文章,读者很难看得明白。

三忌语病。或许是由于新闻写作讲究“出手成章”,在语言的推敲上无暇过细的原因,目前在有的报刊广播中出现的病句实在太多,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四忌含糊。语言含糊笼统,让人不得要领,这也是新闻语言的大忌。

五忌堆砌。如“胜利凯旋归来”,其中“凯”就是胜利,“旋”就是归来,等于把相同的意思说了两遍。这样的废话说多了,篇幅大了,信息却没有增加。

六忌矫饰。不要说在新闻中,就是在文学那种强调语言的“陌生化”、“反常化”的语境中,这也是雕琢过甚的败笔。别说新闻事实杳无踪迹,就连抽象的概念也被撕扯成一堆玄虚难辨的文字碎片,让人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

第五章 消息的写作

第一节 消息写作基本知识

一、消息的含义及特点

1.消息的含义

消息通常被人们称为新闻,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是新闻文体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传播媒体向社会输出新鲜信息的载体,也是公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来源。

消息是报纸、广播、电视中最广泛、最经常使用的新闻体裁,它是报纸的主角,是新闻报道数量最大、最常见的新闻形式。据统计,美联社、合众社每天发稿300多万字,其中,2/3是消息。

2.消息的特点(1)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2)内容新鲜,有价值。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那种一味追求猎奇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观点,是我们所不取的。(3)迅速及时,有时效性。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4)简明扼要,篇幅短小。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练。

二、消息的分类

(1)按事实性质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2)按报道内容非为: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和政治新闻。(3)按写作特点分为:特写式消息、目击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背景报道。(4)按篇幅长短分为:简讯、一句话新闻和标题新闻。(5)其他样式的分类:有公报式消息和答记者问。(6)西方新闻界对消息的分类:硬新闻、软新闻和纯新闻。(7)按不同的写作形式、写作特点,把消息分为四大类: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和述评消息。

三、消息的写作格式

消息结构的主要成分是:标题——导语——主体——结语。消息的结构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是倒金字塔式,即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面,其他内容按事实重要与新鲜程度的大小依次排列。

第二种是并列式,即平行排列事实。

第三种是金字塔式,即开始设置悬念,将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后面。

1.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的写作特点可以归纳为下面三点:(1)多行标题,容量很大。消息除了正题以外,还有引题和副题。

①引题又被称为眉题或肩题,其位置在正题之上,字号比正题小。作用在于交代形势、说明背景,或揭示事件的意义,或烘托气氛,以引出正题。

②正题又可称为主题或母题,它是一则消息里最主要的事实和含义的概括与提要。正题是标题的主体,字号最大、最醒目。一条消息可以没有引题和副题,但一定要有正题。

③副题又称为子题或辅题,其位置在正题之下,字号也比正题小。其作用在于补充正题的事实,或说明正题的来源和依据,或挑明意义,展示效果,往往起提要的作用。(2)虚实相间,互为补充。在新闻标题作用上,概括事实、揭示主要内容、说明结果,即昭示“谁”、“怎么样”的标题称为实题;交代背景、说明形势、烘托气氛和表明作者倾向的标题称为虚题。制作多行标题,一定要使其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做到各行题目之间虚实搭配、相得益彰。(3)准确简洁、新鲜醒目。标题的写作必须精练贴切,不能啰唆,要引起读者注意,要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

2.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的写作方法多种多样,变化灵活。常见的导语类型有下列八种。(1)概述式。用凝练的语言,扼要叙述出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2)摘要式。摘取主要事实,对消息内容进行高度概括,也是导语常用的方式。(3)描写式。对事实发生的环境、时间或人物的态度作形象、扼要的描述。(4)结论式。即先将从事实中得出的结论端出,然后再作进一步阐述。(5)引语式。引用诗词、民谣、谚语、警句、格言或人物话语、各种条文等作为开头,然后引出事实。(6)提问式。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好奇或兴趣,促其将消息读下去。(7)评论式。对导语中的事实明确表态,正确与否,表示鲜明的倾向。(8)对比式导语。对比式导语通过现在与过去、此地与彼地的对比来显露消息的新闻价值。

3.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消息的主题承担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进一步阐述导语中的事实,使新闻内容更加明确。

二是运用背景等材料补充导语,使消息的根据更确凿、内容更丰满。要注意,在主体中不要再重复导语。

主体大致有以下两种结构:(1)以时间为顺序。以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材料,即开始怎样,如何发展,怎么结束。(2)依据事物的联系。根据主次、因果等逻辑关系,或先重后轻、或有点有面、或并列安排结构层次。

4.结语

消息的结语是消息的尾巴,标志一条消息的终结,常常是一两句话。如果事尽文止,就应自然收束。

四、消息的写作要求

(1)以记叙方法为主写,把事实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照实写下来的方法。因为消息的任务是向人们报道最新事实。叙事的五要素: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结果。(2)导语居于消息之首,是消息的“窗口”。写好导语要求“立片言以居要”,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扼要地交代消息的核心内容,先给读者一个总体的印象,吸引读者读罢全文。(3)主体部分叙事要分清主次,井然有序。主体是消息的基础,要展开叙述消息的主要事实。叙事要突出中心,主次分明,这是写文章的常识。因为消息不宜写长,一般三五百字,所以在叙述事实时,尤其集中笔墨写好事实的重要部分,以防没有主题。(4)争分夺秒,事发文成。消息本身就是一种迅速及时反映现实及其变化的新闻体裁,因此消息的写作无疑就要求雷厉风行,争分夺秒,力求做到事发成文。

第二节 消息写作问答

一、消息主体的作用

1.为导语展开丰富的材料

导语总是简明扼要的,它虽然叙述了主要的新闻事实,但是十分简略,不会提供事件的全部过程,不会把涉及的方方面面都一一讲到,更不会提供翔实的数据和丰富的细节。

主体最明显的作用是为导语已经表达过的主干事件提供较为丰富的材料。

2.解释证明导语中提出的观点

导语中提出的观点,要在主体中得到充分的证明。导语中可能引起疑问的地方,在主体中要有充分的解释。

3.满足读者了解新闻详细内容的欲求

读者如果对某一新闻感兴趣,他就不会满足于导语所提供的那些简单介绍,作者有责任在主体中向读者提供详细的内容。

二、消息主体写作的要求

写作消息时应注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内容:

1.与导语相辅相成

导语是主体的提要和浓缩,主体是导语的展开和深化,主体要按照导语的方向行文。

2.主题集中明确

一篇消息,或直接、或间接,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见解或态度,这就是消息的主题。消息的主题要写得集中、明确。集中就是消息要围绕一个主题来写,不管有多长的篇幅、多丰富的材料,都只能有一个中心,要围绕这个中心选择材料、使用材料;明确,就是说消息的主题即使不能一目了然,也应该让人在稍加思索之后就豁然顿悟。

3.材料典型充分

典型的材料是那些有广泛代表性、强大说服力的材料,不但能表达某一种现象,还要揭示这一现象的本质。

4.结构层次分明

消息虽然篇幅短小,主体部分也要有不同的层次,而且要做到层次分明。各层意思之间,或者并列关系,或者递进关系,要有很强的逻辑性。

5.写法勇于创新

作为记叙文,写法本是无一定之规的。不过,消息由于篇幅短小,体式规范性强,在写作手法上就有许多承袭来的、模式化的东西,如概括叙述的表达方式、直接写实的表现手法等。要勇于创新,体现“大体须有,定体则无”的文法基本规律。

三、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1.导语必须有实质性内容,不能虚晃一枪、空泛无物

所谓实质性内容,即指新闻事实,或者事实中的要点,如某人讲话中特别值得关注的部分,等等。

既然导语的任务是开门见山地报告新闻事实、吸引读者,它就不能不按照这个要求来写,否则,读者从导语中一无所获,甚至感到莫名其妙,便会对整篇消息失去兴趣。

2.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导语写作仅有明确、具体的事实还不够,通讯员必须将新闻事实中的精华挑选出来,写入导语。大体上有三类材料应在首选之列:(1)最新鲜的材料。这类材料主要指:在时间上它们是刚刚发生、新近出现的,或者虽然不是新近发生的,却是迄今为止人们尚未知晓的。

对于刚刚发生的事件,视情况而定,导语可突出“何时”要素。广播电视新闻常用“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来显示时效,报纸上的某些快讯,导语中注明的事件发生时间,甚至具体到几时几分几秒。

有些事件错过了最佳报道时机,只好寻找与该事件有关的新的变动,以此为由头,在导语中突出新意。

尤为重要的是,切记将最新的事实、信息置于导语,而不要让它淹没在一般性的事实之中。(2)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构思导语之前,不妨先将有关材料分解成若干独立的部分,比较、掂量一下,看看哪部分材料最有资格充当导语。(3)最有趣、最富有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导语的基本目的是吸引读者。能够吸引读者的第一要件是新闻事实和信息的重要性、影响性;其次便是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新奇的、有故事性、有人情味的事实。在分检材料构思导语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这类材料,不妨将其推至导语中去写。

3.炼字炼句,力求简短

导语不可太长。字数过多,一会淹没“亮点”,冲淡趣味性;二会导致沉重,令读者失去耐心。写作导语的关键是明确报道主旨,抓住事件要害。有时,导语只用一句话即可。

4.力求优美生动

导语应给人以美感,这是导语吸引读者的又一手段,也是导语写作的更高追求。导语的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开掘、反映出新闻事实内在的美,二是讲究文采,做到语言美。

四、消息该怎样结尾

结尾,特指能深化报道主旨的消息的最后一部分,但消息的最后一部分不一定都称得上是结尾。新闻要讲究写好导语,要把正文(展开部分)写得充实,如果能把结尾写得有力,耐人寻味,那么,更可以使稿件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

由于消息的内容不同,报道的角度各异,结尾的写法也多式多样。常见的形式有:

1.评论式

在消息收结的地方对所报道的事实加以评论。具体表达时,既可以是直接发表议论,也可以是借别人之口进行评议,或者转述有关的评价。

2.总结式

一些内容较为复杂的消息,可以在结尾处来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使全文的内容最终归纳在一个点上。

3.启发式

在新闻事实已表达清楚的基础上,再引导人们进一步联系现实、认清责任的写法,就是启发式。

4.展望式

在新闻事实表达完毕之后,对其发展方向和结果作出预测,通常都是描绘乐观的前景。

5.引用式

在消息的结尾引用相关人物的话来做收束,也是消息常用的结尾方式之一。

6.背景式

前面已对新闻背景做了全面介绍。如果新闻背景出现在消息的最后,就是背景式的结尾。

7.数字式

在结尾的地方列举一些数字,有时能使新闻事实更丰富、清晰。

8.补充式

在将要收结的时候,又对新闻事实做适当的补充。这些补充的内容,一般不是核心新闻事件,但必须跟核心新闻事件有紧密联系。

五、消息的选材技巧

写消息时,选取材料有以下三个技巧:

1.努力掌握更多更好的材料

实践证明,不了解情况和问题,只翻简报、看看总结材料所写出的新闻报道,往往是堆积材料、罗列事实,或者是写进一些“体会到”、“认识到”、“坚决照办”一类的空话和废话,很难写得简短。这种情况下,即使硬要写成短新闻,往往也是干瘪、枯燥,没有新鲜味。只有大量地占有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既短又好的新闻报道。

2.善于对材料进行剪裁和取舍

有些新闻之所以写得长,是因为缺乏筛选和剪裁的功夫,不善于去糟粕留精华。

3.选择典型事实

在选材时,要选典型材料,做到“以一当十”,这也是把新闻写得精练的重要一环。如果抓到什么事例就写上什么事例,缺乏典型性,既难于阐明报道主题,也难于写出精彩的新闻。材料典型,新闻才能精练。典型的材料并非信手拈来,而是从采访到的大量材料中筛选出来的。

六、消息需要细节描写吗

有人认为消息的字数很短,谈不上什么细节描写。其实,无论字数多少,细节写好了都能使一条消息“活”起来,可以提高新闻的质量。“细节是消息的血肉”,足以说明细节对于消息的重要性。要把消息写得生动活泼,这首先要解决两个认识问题。

一是认为消息的功能就是给读者传递新信息,只要把事情写出来就行了。

二是认为消息有无可读性是消息事实本身所决定的,与新闻采访和写作人员写稿没有多大关系。

其实不然。写消息不应满足于只把事情交代清楚。因为有的消息写得引人与否,其读者面是大不一样的。如果新闻采访与写作人员写稿的表现手法高明,不仅能吸引关心新闻事实的读者,还能吸引不关心新闻事实的读者,关键是运用细节写出必要的形象来。

七、消息描写的写作方法

一般情况下,消息是以叙述为主的,但也可适当用些描写,描写景、描写人、描绘声、描绘色,表现场景名胜或环境、气氛等。实际上,以描写为主的新闻,是相当少见的,比如关于某些风景区的报道特殊场面的特写。消息中的描写,可以增加新闻的现场感和形象感,给读者以视觉印象,从而使新闻报道鲜明、突出。因此,新闻中的描写必须是紧紧围绕新闻主题,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在消息写作中,决不可为描写而描写,不可使描写脱离新闻人物和事件,不可以使描写脱离于新闻的主题。

1.运用白描手法进行描写

所谓白描,就是不用比喻,很少修饰,用简练的笔墨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写作手法。其特点是文字朴实,不事雕琢,真切自然,清晰如画,主要靠事实、形象、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活动来打动读者。鲁迅把白描手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2.借鉴散文笔法进行描写

借鉴散文笔法写新闻,可以改变消息报道的死板形式。散文的写法主要特点是借事抒情,写作自由,不拘一格,寓意深刻,讲究文采,形象生动。运用散文这一写作手法,可以把消息写得生动活泼、清新明快,吸引读者。

3.深入观察,抓住特点,防止笔下生花

由于消息的体裁和篇幅短小,内容也简明扼要,这就决定了消息中的描写要慎用。

八、写消息如何做到文字简练

老舍曾说过:“文字要写得简练。什么叫做简练呢?简练就是话说得少,而意思包含得多。举两句做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只不过14个字,可是包含多少情和景呀!”写新闻要做到这一步,就需要以简练的文字去表达丰富而深刻的报道内容,行文用字既不松散啰嗦,又不拖泥带水,只有写出这样的新闻,才能实现短些再短些的要求。怎样达到这一要求呢?

1.写作时要字斟句酌

托尔斯泰曾说过:“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和唯一需要的位置。”要求写稿时要字斟句酌,也就是要找出“唯一需要的词”,找出“唯一需要的位置”,并且把这“唯一需要的词”安放在“唯一需要的位置”上,力求做到“锤字坚而难移”,达到语言简洁的目的。

2.写出稿件还要精心修改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也提到修改文章的问题:“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他是从文章的结构方面来讲的。从这些经验之谈里,可以看到新闻稿件的删削修改的重要性。强调新闻稿件要反复修改,是为了把思想表达得更准确,为了使稿子更能让广大读者看懂,为了更充分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3.新闻语言要简洁

特意提醒通讯员写新闻稿子尽可能用短句子,段落也要短。新闻语言要简洁,就是使用词语要紧凑、干净,避免用多余的话和拖泥带水的语句。

九、如何避免消息中议论的空泛

恰当的议论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揭示新闻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空泛的议论不仅揭示不出新闻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还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它不能把抽象的东西讲得具体而透彻。这样的议论就显得多余,这时候读者宁看事实而不愿听说教。所以,消息中的议论切莫空洞抽象、空泛含糊。那如何避免空泛呢?

1.学会用事实发表意见

述评式的特征曾被许多新闻学教科书这样界定:“在迅速而简明地叙述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揭示新闻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定义,即用事实发表意见。譬如,毛泽东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共只有三处议论,第一处:“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第二处:“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第三处:“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这条消息1160个字,却只有这短短58个字的议论,其他都是新闻事实的叙述和新闻背景的解释。从中可见事实叙述的力量了,田流同志曾说:“消息中的‘评’,主要是靠叙述事实,即通过安排、使用新闻背景材料来实现的,而不是靠作者直接发议论来完成的。”

通过叙述新闻事实,达到发表意见的目的,是议论的最好方法。

2.深研究,发议论

鲁迅先生说:“无深研究,发议论是不对的。”议论就能实事求是,秉公直言;画龙点睛,发人深省。贾谊《新书》中《过秦论》一篇被世人传诵,就是因为很尖锐地指出了秦灭亡的原因,它是在深入研究分析了秦孝公任用商鞅,使秦国强盛起来;秦文王、武王、昭襄王时期国势日强,各国诸侯“争割地而赂秦”;秦始皇暴虐到极点;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些史实基础上得出的结论。离开对这些史实的周密考证和科学分析,所议之“论”就站不住脚,那这篇《过秦论》也不会被世人传诵。消息写作中的议论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深入其中,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进行周密考证和科学分析,“论”出独到的、新颖的、深刻的,又是本质的道理。

第三节 常见消息类型的写作

一、动态消息

1.动态消息的含义

动态消息是以报道单一事实为主的,能够显示某一事物、某一领域的最新动态或发展趋势的一种消息类型。

这个定义中所说的“单一事实”,可以是具体化的,也可以是概括化的,但不能是综合报道多个事实的——这是为了跟综合消息分开界限。“最新动态或发展趋势”是动态消息最为根本的属性,它强调了客观性,以区别于述评消息;强调了动态性,以区别于经验消息;强调了事件性,以区别于人物消息。

即便这样,这个定义的覆盖面仍然很广。我们不难发现,新闻媒体上的许多消息都符合这一定义。确实如此,动态消息本来就是消息中最重要的、运用最多的种类。

2.动态消息的特点(1)侧重于新情况、新成就、新变化、新趋势。动态消息要显示“动态”,就必须着眼于新情况、新成就、新变化、新趋势。(2)一事一报。多数新闻都要求一事一报,动态消息对此更为看重。它的内容集中而又单一,这使得它更具有短小精悍的文体特征。上述例文同样能够证明这一点。如果在一个事件还没有最后终结的时候就进行报道,动态消息可以运用连续追踪报道的方式,就是说,可以“一事数报”,但不能“数事一报”。(3)客观显示,不作解释和评述。动态消息比较讲究客观性,一般只采用概括叙述的方法,只把新闻事实本身表达清楚,不像解释性报道那样运用解释、评述的方法来加深报道的思想深度。动态消息的深度主要靠事实本身来显示。

3.动态消息的写作要求(1)抓好“动态”。是否能够抓住具有“动态”性的事实,是动态消息写作的关键。这里说的动态,就是能够显示事物发展特征和趋向的新变化。一般而言,一些重大事件的动态意义很显眼,譬如党和国家制定的新政策,颁布的新法规,重要的建设成就,规模较大的活动,重大的发明创造,等等。但是这些重大事件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天天发生,况且只有这样宏观化的动态报道,读者也不会满意。因此,如何从一些并不显眼的“小事”上发现某种“动态”,才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关于一个农村专业户聘请专职秘书的报道,看起来事情并不大,涉及的也不是什么显赫的人物,但它确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动态”。这样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2)精选材料,巧取角度。动态消息只抓住最重要的那一点新闻事实着笔,是从广阔无边的现实世界中精选出一个局部而着力加以强调。这样,选一个什么样的“点”来显示某种动态,就决定着写作的成败。另外,即使抓到了这个“点”,也还有一个从什么角度去表现它的问题。(3)如有必要,可作连续报道。为了更加迅速及时,动态消息不一定要在一个事件结束之后才报道,完全可以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对其不同的阶段分别进行报道,由多篇报道连成一组。

4.动态消息写作范例写作范例“世界名山大会”10月将在庐山举行新华网南昌2009年9月6日电以“友谊、合作、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名山大会”将于今年10月中旬在江西庐山举行。除中国名山外,目前世界五大洲的约20座名山已报名参会。世界上的名山大川是全人类极其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也是人类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为增进世界各地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推进彼此之间在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等方面开展更加广泛、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庐山风景区管委会近日向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发起并获准成立世界名山协会,协会挂靠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目前,庐山正在积极做好世界名山协会组建、世界名山大会召开的各项筹备工作。“2009年世界名山大会”定于今年10月中旬在庐山召开,届时将举行“世界名山协会”的成立仪式。世界名山代表团、九江市国际友好城市政府代表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庐山国际友好景区、地质公园和国内名山代表团等将齐聚庐山,展示世界各地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风采。据悉,除中国名山外,目前已有富士山、比利亚牛斯山等世界五大洲的约20座名山报名参加此次庐山“世界名山大会”。

二、经验消息

1.经验消息的含义

经验消息,就是把某一单位或部门在工作上的成功经验报道出去的消息类型。所报道的,可以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典型经验,可以是某一方面工作的成功做法。

在写作中,一般只交代情况,让读者对报道对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其次是介绍做法,让读者知道经验是怎样取得的,从而使读者看到取得的经验。

2.经验消息的特点(1)把经验当做新闻。在经验消息中,最有新闻意义的就是成功的经验或做法。这样说比较容易引起误解,认为经验消息就像总结一样列出几个条条。其实,经验说到底就是做什么和怎样做,是事实性的而不是抽象性的。在经验消息中,并不列出什么条条,只需把事实讲述清楚,值得借鉴的东西自然就蕴涵在其中了。(2)有较强的政策性。成功经验和某些方针政策总是密切相关,不管是直接落实某一方针政策的经验,还是日常工作中的经验——日常工作总是运转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方针政策之下的。经验的发现和表达,也总要以特定的方针政策为依托。

3.经验消息的写作要求(1)捕捉新鲜的经验。跟专门表述经验的文体如总结和典型经验调查报告相比,经验消息除了用记叙写法、靠事实说话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内容新鲜。总结是定期必做的,其中的经验也许没有多少新鲜感,但是作为一个阶段的回顾,不能因为新鲜感不足就不做了。调查报道强调的是典型意义,新鲜感虽然也是追求目标之一,毕竟不是最核心的。作为新闻的经验消息,如果缺了新鲜感,马上就失去存在的理由。经验消息的写作首先必须发现新鲜经验,否则一切无从谈起。如何在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新闻题材,前文已经有详细的讲述,同样适用于经验消息,此处从略。(2)经验在事实中自然显现。除非被采访者自己有条款式的概括,经验消息中的那些规律性认识通常并不一一特地指点出来,是靠在对事实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的。因此我们阅读一篇经验消息,常常看不到直接表述经验的文字,但是,经验又在字里行间无处不在,写作中要把握好这一点。(3)写出较强的思想性。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总是会跟政治思想、方针政策有较密切的关系,这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这一特点决定着经验消息的写作要讲究思想性。作者应更多地从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改革、工作方法等方面着眼去发现题材、确定写作策略。不能陷入纯事务性、纯业务性的小圈子里,只见木不见林。较强的思想性一方面来自事实本身固有的内涵,一方面来自作者独到的眼光。从这方面来看,经验消息比动态消息的写作难度大一些。

4.经验消息写作范例写作范例四川黔江区狠抓饮水大事情——盘活脱贫一盘棋黔江地区于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所辖石柱、彭水、黔江、酉阳、秀山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均为国家重点扶贫县。全区集石山区、地方病高发区、多灾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于一体。总人口275万,其中农业人口255万,幅员面积1.7万平方公里,有耕地309万亩。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喀斯特灰岩地质构造,广大人民群众深受饮水极度缺乏之苦,一水多用,地方病流行,成为加剧贫困的重要因素,致使人民贫穷,经济落后。近几年来,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省水电厅及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把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温饱攻坚战的重要大事来抓。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贫困地区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必须从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而改变生产条件必须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入手,大搞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否则,既不能解决饱,也不能解决温,更不可能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我们为什么要以大搞人畜饮水为突破口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呢?1988年地区建立之初,我们面临着农民贫穷、财政拮据、基础设施脆弱、发展后劲不足的特殊现实:全区80%的农民人均收入不足150元,粮食不足200公斤,除黔江县以外的四县人均财政收入不到20元,100万农民闹春荒,40多万人住岩洞或窝棚,105万人饮水困难,60万人患地方病,5万适龄儿童无法上学。对此,地委、行署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果断地提出了“顺民心、重效益、促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打基础、建基地、立支柱”的战略任务,明确了从农业入手,集中全力打好温饱攻坚战,加快富民富县步伐的工作思路,在已经实施的第一阶段温饱攻坚仗和正在实施的第二阶段脱贫攻坚战中,始终把解决人畜饮水难工作作为解决群众温饱、加快脱贫致富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最紧迫的基础设施来抓。由于人畜饮水难的加快解决,给全区广大农民跨越温饱、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带来了5个重要变化。一是改变了农业基础条件,形成了新的生产力。1987年底,我区严重缺水吃的农民群众还有105万人。8年来,我区人畜饮水工作始终瞄准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累计完成总投资7968.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633.67万元,占总投资的45.68%,财政投资1098.86万元,占投入的13.76%,群众投资3236.29万元,占总投资的40.61%)。新建成人饮工程10829处,其中县城自来水厂一座,乡镇供水站69座,农村人饮工程10759处,解决了地区所在地黔江县城和69个乡场镇以及101个乡镇共65万人、65.7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一大批人饮工程的建成使用,为改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二是解放农村劳动力,推动了贫困山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骨干商品基地建设,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区大多数贫困高寒区农民长期贫困的原因在于“以粮为纲”,单一结构,长期备受缺水、缺粮、缺钱的困扰。结构调整迈不开步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农业强劳动力被耗费在寻找用水上,人畜饮水难的解决,把一大批终年为水劳作的劳动力解放了出来,使每年近400万个劳动日用到了商品农业的开发上,从而加快了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烤烟、蚕桑、畜牧、经济林4大骨干商品基地,农民人均粮食由1987年的298公斤增到1994年的534公斤,预计今年可达5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182元增加到1994年的626元,1995年达750元。三是改变了群众的健康状况,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随着一批人饮工程的竣工使用,使那些过去严重缺水而卫生状况差、地方病流行区域的群众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改善,长期困扰的地氟病等地方病得到基本消灭,群众健康状况有了根本性改观。凡是人畜饮水解决的地方,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四是履行了党和政府为民谋福的宗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政群、干群关系。解决群众的饮水困难,是农民最盼望、最欢迎、最拥护的事,随着人畜饮水难的解决,党和政府为民谋福的宗旨得到具体体现,党群、政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不少基层党委、政府和基层干部深深地感受到:凡是召开解决人畜饮水的会议群众到得最齐,凡是发动筹集人畜饮水的资金群众交得最快,凡是解决了人畜饮水难的地方,政府的各种号召贯彻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效果最好。不少地方就是用为群众解决人饮难带动商品基地建设、带动计划生育、带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农村工作和任务的完成。五是初步走出一条以水养水、增强水管单位实力的路子,为水利部门实施产业化奠定了基础。随着一批县城、区乡(镇)场镇供水站的建成,逐步形成了水利作为基础产业的产业龙头。酉阳、石柱、彭水等县的场镇供水站,统一实行了由县水电局归口管理,按照成本加微利收取水费,统收统支,独立核效,自负盈亏,初步形成了以供水为龙头,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格局。虽然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尚有解决40万人、40.5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的任务。这些困难解决之难度是相当之大,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薄弱,但我们有信心将这一“硬骨头”拿下,为全区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贡献!(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学普)

三、综合消息

1.综合消息的含义

综合消息是围绕一个中心,把不同地区、不同战线、不同部门的同类情况,综合起来加以报道的一种消息。综合消息的特点是报道面广,声势较大。

2.综合消息的特点(1)集纳性。跟动态消息相比,综合消息最为明显的特点表现在:它不采用一事一报的写法。综合消息要集纳若干新闻事实,这些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所不同,情节过程也不一样。不过,这些新闻事件不能是毫无关联的。从表层上说,它们必须是同类的;从深层上说,它们必须是共同证明一个主题思想的。(2)灵活性。综合消息不必恪守一般消息一事一报的原则,所报道的一组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不可能是相同的,原因结果的过程也各有姿态。这样,综合消息在时效性上就不能像动态消息那样迅捷,在导语的写作上、新闻要素的交代上,也要有一些灵活的变通。所以,它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方法要比动态消息更具灵活性,在写作中应该不拘一格,有所创新。(3)丰富性。跟单一事实报道的动态消息相比,综合消息的材料是丰富的、多样的。各个材料的详略处理和表现角度也有较为丰富的变化。

3.综合消息的形态(1)横向综合。把同一时间范围内发生在不同空间中的同类新闻事实组织在一起的,就是横向综合消息。它的特点是只有空间的广延性而没有时间的延续性,一般呈现并列式的结构形态。(2)纵向综合。这种综合消息的特点是不仅有空间的广延性,也有时间的延续性。就是说,它不仅表现在同一时间段内发生在不同地区和部门的事实,还表现在不同时间中呈现出来的不同状态和面貌,以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这实际上是一种纵横结合的写法。

4.写综合消息应注意的问题

新闻采访与写作人员在采写综合新闻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占有材料,善于分析、概括。综合新闻报道面广、声势大、影响深远,但由于它不是一事一报,而是要反映全局性的情况,所反映的事实又不一定是发生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时间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充分地占有材料,善于从丰富的材料中提炼新闻主题,紧紧围绕主题,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也就是说要在全面地把握材料的基础上,对新闻素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综合,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2)详略有别。综合消息中的各个材料,不能占据同等的地位,作者在表达的时候,也不能平均分配气力。较典型较深刻的材料,可详写;略差一些的材料,则略写。这样不仅使行文富于变化,而且能够突出要点,强调重点,使读者的注意力能有效集中,从而把握住最本质的内涵。(3)点面结合,精心组织材料。综合性新闻一般由概括性材料(面的材料)和典型性材料(点的材料)构成,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把观点、概括性材料和典型性材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使综合新闻所反映的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全面完整又具有说服力。

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让读者了解整体的情况,但整体情况是由许多局部构成的,没有“点”的合构也就没有“面”。因此在结合新闻的写作中选择哪些“点”合构成“面”,是写作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可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所选的“点”数量要适度;二是每个点都要有典型性;三是组成的面要完整而且有深度。(4)表现手法要多样化。综合消息是消息写作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它要求作者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除了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外,还常常要用对比衬托与夹叙夹议的方法来反映人物的本质,突出报道的中心。(5)言之有序,切忌混乱。多个材料组织在一起,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互相之间怎样呼应,这些在动态消息中不需要多考虑的问题,在综合消息中就要花较多的精力进行斟酌了。具体地说,可并列,可递进,可对比,可总分。至于具体到某一篇应该如何安排,那就没有一个标准尺度了,只能是具体文章具体分析,找出最佳方案。

5.综合消息的写作范例(1)横向综合消息。写作范例北京奥运遗产多——值得中国认真梳理盘点传承新华社北京2008年8月26日电“中国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罗格先生在闭幕式上对北京奥运会的赞扬,标志着本届奥运会的圆满结束和中国人百年奥运梦想的完美实现。从超一流体育场馆到白云蓝天,从文明排队到拥抱世界,本届奥运会给中国社会留下了诸多宝贵遗产。这些珍贵的遗产,值得后奥运时代的中国认真梳理、盘点和传承。体育遗产——多项突破改写奥运历史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余名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共打破38项世界纪录、85项奥运会纪录。体育健儿们在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同时,也在人类体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美联社的报道说,北京奥运会上有87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奖牌,比悉尼奥运会多7个国家,创下了奥运会的新纪录。其中,多哥、塔吉克斯坦、蒙古国、阿富汗等12个国家首次赢得奥运会金牌或奖牌。非洲国家总共获得了40枚奖牌,是有史以来最多的。报道说,中国在这届奥运会上共获得51枚金牌,这是自苏联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55枚金牌之后的最好成绩。2012年奥运会东道主英国赢得了19枚金牌,也创造了该国100年来的奥运会最佳成绩。法新社在盘点本届奥运会时说,“博尔特犹如一道黄色闪电,连续打破世界纪录”;美国人菲尔普斯收获了8枚金牌使“这届奥运会永志难忘”;俄罗斯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伊辛巴耶娃“配得上‘女王’的称号”;而中国则在“自家门口完成了通往世界体育强国的长征”。美国游泳队教练埃迪·里斯说:“这次奥运会是有史以来最快、最强、最难以置信的一届。”他认为,北京奥运会“是一次不可思议的经历”。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谢利瓦诺娃注意到,北京奥运会不仅见证了世界体育的进步,而且推动了中国“全民体育”的热潮。她说,近年来,几乎所有城市的小区和公园都安装了运动设施。地方政府在各处设置了可以免费使用的篮球架、排球网、足球门和乒乓球桌。许多奥运场馆建造在大学校园内,奥运会结束后就能为大学生们所享用。精神遗产——国民心态渐显大国气度从申奥成功到奥运会圆满结束,中国在7年筹办奥运的旅程中经历了种种磨砺和考验,中国的社会心理从躁动逐渐走向沉稳,从情绪化日益走向理性,从“金牌第一”到开始关注“人”本身,一个泱泱大国所应具备的自信与包容逐渐在中国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香港《南华早报》说,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有人担心中国观众的爱国主义可能变为可怕的民族主义,特别是在中国对美国或中国对日本等敏感比赛上。但事实是,大多数中国观众展示了良好的体育精神。虽然他们很爱国,把欢呼声给了本国运动员,但他们在日本队或美国队得分时也同样鼓掌加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狭隘心态。美国《新闻周刊》网站说:北京奥运会象征着一种视野的变化。中国现在强大起来了,并且开始重新争取“应得的”地位。儒教传统所强调的道德力量开始重新被提及,中国依靠道德榜样、礼仪规范和以德服人来赢得人心。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奥运会是一次告别中国百年民族悲情的契机。这家报纸19日刊发的题为《奥运会当告别中国百年悲情》的文章说,从为外国队的优秀表演喝彩和鼓掌,到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曾经想借奥运会要挟中国政府、但最终来参与奥运的一些西方领导人,“表明中国人正在超越百年民族悲情,开始具备一个正常大国国民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对中国的真正崛起,在国际舞台上担负大国责任具有深刻的意义”。美国《洛杉矶时报》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后发表的题为《北京的奥运胜利》的文章说,本届奥运会的组织工作无懈可击,成为中国人民向世界证明其能力和自信的“一次胜利”。人文遗产——中国和世界坦诚相拥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过程充满坎坷,中国和世界之间似乎隔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水晶墙”,而奥运会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了全方位相互了解的机会。“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中国也更多地了解了世界。”——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指出了本届奥运会最重要的遗产。他此前曾多次表示,通过奥运会,中国向全世界开放,全世界则关注、审视中国,双方彼此加深了解,这将带来积极而长远的影响。奥运会既是全球最重要的体育盛事,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技艺、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平台。奥运会期间,两万多名海外媒体工作者和数以十万计的外国观众和游客涌入北京,他们既是来报道和观看比赛的,也是来了解中国的。此外,据全球知名媒介咨询集团尼尔森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收集的数据表明,全球约有20亿人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超过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通过接触与交流,各国媒体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现代化的中国。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评论说:“世界正把发展的中国置于显微镜下,一些人正寻觅其中丑陋的东西。这种寻觅的结果可能是准确的,但绝对是片面的。全面了解中国需要透过中国的社会和历史的全景……专注于中国的过失并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法国《费加罗报》也发表题为《中国与西方坦诚相对》的文章说,在全世界,人们从未如此多地谈论中国,谈论这个庞大、神秘、全球绝大多数人还不甚了解的国家。媒体进行的大量报道与调查让人们看透了表象,穿越了长城……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关系全都改变了,西方再不能无视中国及其13亿人。“奥运外交”的成功无疑是中外交流的亮点之一。本届奥运会,有80多位各国政要聚首北京,创造了奥运史上的一个纪录。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撰文说,那么多政见不同的领导人在北京坐到了一起,其本身就是“和谐”的体现。法国《世界报》也认为,“奥运外交”让北京成为“世界外交的中心”。美国总统布什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奥运会为人们提供了到中国并观察中国的机会,同时也使中国人看到了世界,有机会同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说:“奥运将把中国有机地纳入到国际社会中来,中国孤立于世界的时代从此结束。”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题为《倾听中国开放的步伐》的文章说:中国还有很多缺陷,但只要这个开放的年代不再倒退回封闭,这个最近一个甲子经历迂回曲折、跌宕起伏、饱经风霜的民族,总会在积极向世界学习、努力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以更自信和从容的姿态迈向更加开放的未来。(2)纵向综合消息。写作范例各地相继侦破一批涉毒案新华社1997年4月23日电据公安部门提供的消息,随着禁毒专项斗争的开展,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精心部署,积极行动,加大打击力度,一批涉毒案件相继告破,一批涉嫌贩毒人员落入法网,广大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山西省禁毒专项斗争刚刚打响就传来捷报。4月1日,河津市公安局将潜逃8年、曾悬赏一万元通缉的特大贩毒嫌疑人李向民抓获归案。禁毒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大同市公安局已侦破毒品案件50起,抓获涉毒人员64人。4月15日,一起跨省涉毒大案在重庆告破,6名犯罪嫌疑人落网,公安人员缴获毒品海洛因3331克,毒资30余万元。在北京,一贩毒团伙11名成员及毒品海洛因5800克均落入警方手中。云南省警方第一季度即侦破万元以上特大贩毒案件20起,缴获海洛因588公斤。4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侦破一起恶性团伙持枪杀人案件,抓获的6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是吸毒人员。俗称“摇头丸”的新型毒品近两年来在一些城市的娱乐场所中出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此,上海、广东、浙江、辽宁等地公安机关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向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有关知识教育,一方面加大打击力度,在一些涉嫌娱乐场所调查布控,突击清查,一经发现,坚决打击。沈阳市公安局于4月12日侦破这个市首起“摇头丸”32粒,抓获涉嫌人员17人。4月2日上海警方再破“摇头丸”毒品大案,一贩毒分子从境外购得一批“摇头丸”,欲到上海脱手赚大钱,刚到上海即落入法网,当场缴获554粒“摇头丸”,成为其贩毒的铁证。

四、述评消息

1.述评消息的含义

述评消息是一种边叙边评、夹叙夹议的消息类型,它介于新闻和评论之间,既报道新闻事实,又在报道的同时对新闻事实的性质、特点、发展前景等作出分析、解释、评价。

述评消息的内容,可以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教等方面的形势和动态,可以是某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情况或问题,可以是社会上出现的具有代表性、倾向性思想、思潮,还可以是变化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的重要事件。

2.述评消息的特点(1)不仅用事实说话,也用观念说话。很显然,述评消息不像动态消息那样主要用事实说话。一方面,“述”的部分是讲述事实,另一方面,“评”的部分是表达作者的观念,包括思想、见解、意见、态度。述评消息中的议论,也不像其他类型的消息那样,偶尔出现也是画龙点睛式的,它不仅是频频出现的,而且在作品中占着不小的比重。不仅用事实说话,也用观念说话,这是述评消息区别于其他消息的主要特征。(2)也讲究精练,但不像动态消息那样简洁。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而议论又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还要利用对比、类比、举例、引证、归纳、演绎等手法来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不可能像纯粹叙述事实的文章那样简练。因此,述评消息虽也讲究精练,但不可能像动态消息那样简洁。

3.述评消息的类型(1)形势述评。这是对国际或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形势进行述评的消息。它的特点是视界广阔、气魄宏大,既着眼于目前,又有一定的前瞻和预测。写作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对普遍关心的重要领域的当前状态、发展前景有一个准确、全面的认识。(2)工作述评。这是对某一行业某一部门的主要工作现状进行述评的消息。它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有关单位发现问题、制定策略、采取措施,从而促进工作的发展。(3)思想述评。这是对当前具有倾向性的思想状态进行述评的消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往往会有一种普遍性的思想倾向,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显示着某种动向。或许,这种思想倾向是积极的,应该加以肯定的;或许,这种思想倾向背后隐藏着不易发现的消极因素,任其发展可能造成危害。这时,新闻工作者有义务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深入探讨,帮助读者明辨是非,提高认识。(4)事件述评。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如果觉得只客观性地报道事件的过程和前因后果,不能使读者清楚地认识这个事件的真正本质,作者就可以出面议论,一面报道事实,一面指出事件的性质、特点和意义。这样写出来的消息,就是事件述评。

4.述评消息的写作要求(1)夹叙夹议,以叙为主。在述评消息中,“述”和“评”到底谁占主导地位?对此作者首先要有清醒的认识。述评消息虽然可以较多地使用议论的手法,但从文体的归属方面看,仍然是记叙文而不是议论文。再从读者的需要方面看,读者阅读述评消息,其主要目的还是想了解当前现实中发生了什么,其次才是这一事实的性质和意义。因此,在述评消息中,叙述是第一位的,议论是第二位的。这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叙述和议论的文字各占多大的比例——也许议论的文字在消息中占有优势,但新闻事实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却是不容置疑的。如果反过来,读者阅读时只注意了作者的观点,对核心事实却没有多大的印象,作者的写作立场就有问题了——他没有把握好事实和观念的关系。(2)有一定的理论色彩。述评消息中的议论,并不是日常生活中信口开河的那种议论,而是有理论依据和学术色彩的远见卓识。能够对特定领域里新发生的事件进行深刻议论的人,肯定不会是这个领域的外行。通常,通讯员只在自己分管的领域中,或者自己长期关心长期积累有独到见解的问题上,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出来的文章,即使算不上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也不能是肤浅的一知半解。至少,它应该能让百姓感受到深刻,让有关专家点头肯定,使有关部门受到启发。所谓理论色彩,其实是深刻内涵的外在显现而已。(3)要有的放矢。这是个讲究针对性的问题。必定是现实中存在某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发表的见解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脱离现实、无的放矢的议论,只是毫无意义的空谈。

5.述评消息写作范例写作范例大众电影不大众《甘肃日报》2008年9月19日电大众电影百花奖近日颁奖,不管是提名还是获奖的电影,许多人根本就没有看过,好像谁也不关心这个在业界有些影响的活动。人们说,电影已经越来越不大众,所以,人们的关注度也是越来越小了,谁得奖谁未得奖,也没有人议论了。电影的题材,人物是越来越不大众。近年来中国的电影,多是大片的天下。所谓大片,就是大场面,大制作,大投入,当然,也可能是大题材,写的都是大人物。大人物,主要就是皇帝。《黄金甲》、《英雄》、《无极》、《夜宴》,都是大导演的大片,写的都是皇帝皇后,宫廷谋杀之类的事。皇帝在历史上是最大的人物,皇宫是历史上最大的家庭,现在拍电影,皇帝也是大人物。于是也就有大配套,大场面,大投入。虽然大人物的生活、情仇、阴谋等等足以吸引眼球,但是,毕竟咱们中国的电影观众主要还是小人物,所以,小人物看大人物电影,主要也是好奇,共鸣是谈不上的,所以,虽然这类大人物电影看的人不少,票房收入不错,但是也很少有人说好,很少有人受到影响。看了也就看了,如此而已。大片因为是大人物,大投入,大制作,票价也就配套地高了。现在一张电影票动辄是几十元。看一场电影相当于花掉一袋子面粉,够一家三口一月的口粮。虽然看电影是精神享受,人们不应该做这样庸俗的算计对比,可毕竟更多的电影观众是普通人,要吃饭穿衣,所以,面对高票价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想想:这样花掉一月面粉钱,是不是值得。电影总是没有票房,总是卖不出票,总是没有多少上座率,总是得不到回报,票价太高恐怕也是一个原因。现在是市场经济,既然价格高,不划算,大众们也就没有必要一定要看什么电影。大众与电影拉开距离了。电影现在好像不大在乎拍摄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之类。老百姓关心的小事,很少拍成电影。或许也有人努力在拍,比如贾樟柯,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贾樟柯的电影也是非常沉闷,简直是故意与大片的热闹对着干。虽然与老百姓距离近,可是由于太沉闷,也没有多少票房。这类电影投入少,也没有力量做广告推介,知道的人更少了,成为真正的小众电影。贾樟柯在国际上得奖不少,可是有多少是人们在电影院里看过的?电影不但成为小众,就是百花奖的提名,好像也没有什么大众性。这次提名的《集结号》和《云水谣》,几乎囊括了百花奖的所有单项奖提名,因此有人认为提名也不过是在体现导向的意义而已,提名是不是真的基于大众投票,人们也就只有自己问自己了,没有人会给一个解释。越是这样,当然越是没有人关心。电影的本质就是大众,因为电影的投资很大,必须有大众消费才能收回成本。想当年,人们对于电影是何其热爱,电影没有赔本的。当然,那时候娱乐方式少,除了看电影也没有什么好看,不过,那时票价也低,人们看得起。那时电影热衷于并敢于拍摄社会中人们关心的问题,比如《人到中年》、《人生》,都触及到人们关心的热点。人们关心这样的电影,电影当然是大众电影。现在,娱乐方式多了,电影又自觉地与大众拉开距离,大众有什么理由去为这些古古怪怪的电影捧场?大众电影不大众,让他们自个儿玩,自个儿乐去吧。

第六章 通讯的写作

第一节 通讯写作基本知识

一、通讯的含义及特点

1.通讯的含义

通讯是指对国内外近期出现的具有新闻意义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和典型情况的具体、深入而形象的报道。

在新闻媒介中,通讯是作为消息的延伸体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如果把消息比作电报,那么,通讯就好比书信。通讯和消息一样,都必须遵循材料真实、新颖,报道及时的新闻原则,但由于消息受时效和形式上的限制,大都叙事简明扼要,不展开事件的情节描述和刻画人物形象。因此,还不能满足人们更具体、更详细、更形象地了解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更富有情节性的人物言行的要求,这一任务正好可以由通讯来胜任和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讯就是对消息的丰富化、深入化和生动化报道。

2.通讯的特点

通讯的基本特点是三性,即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但它又有别于消息、文学作品,也有别于新闻述评,在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上各有其独特性,是三性的有机统一。(1)新闻性。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和消息一样,都具有新闻性,不仅要真实,而且要新鲜,也就是说,它写的也是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经验等。因此,人们常把通讯看做是详细的消息,事实上,报刊、广播中的许多通讯常和消息配发,或者是消息的后续报道,将消息深入化、形象化,以满足读者的要求。

但通讯毕竟是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不同于一般的消息,在时效性、主题、选材、结构、语言表达方面都与消息有很大的不同。

①从时效来看:消息的时效性更强,通讯一般多是报道已经发生或出现了一段时间后的新人新事等。

②从主题来看:消息表达形式比较客观,主题思想蕴涵在事实中,通讯则有明确的主题思想。

③从选材看:首先,消息侧重写事,即使是人物新闻,也主要是写人做的事,以事显人,少有人物刻画,特别是内心的刻画;而通讯除工作通讯外,其他几种都注重写人,人物通讯常有较细致的人物刻画,即使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也要写好事件、风貌中的人物精神和人物心理。其次,消息在写事时,主要写最基本、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少有细节描写,其中的细节也十分简略;而通讯不仅要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要具体描写事件发生的样式,所以通讯除了抓主要的新闻事实,还要抓能体现主题、表现人和事物特征、个性的细节。注意,没有细节就不会有好通讯。

④从结构看:除了悬念式和时间顺序式外,大多数消息都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第一段;通讯很少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第一段,常是以最吸引人的情节、议论、引语开篇。

⑤从表现手法看:消息主要是叙述事实,较少议论、描写,更少抒情;通讯不仅需要用事实说话,还要以形象吸引人,以情感感染人,以道理说服人。因此,不仅要叙述主要的事实,还要展示情节、再现场景、刻画人物、阐发道理,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并融为一体。

⑥从语言来看:消息用语的主要特色是准确、简练、直截了当;通讯用语多比较细腻、形象,感情色彩较浓。(2)文学性。通讯与消息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通讯借用了文学的手法。正因为如此,通讯,尤其是优秀的通讯给读者的不仅有新鲜的事实,更有生动的形象。

通讯的文学性又叫形象性。文学性使通讯比消息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但是文学性不是通讯的本质,其本质仍是它的新闻性,文学性仅仅是通讯的表现特征之一。通讯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有根本的区别,也就是它们的真实性上。文学的真实性讲的是反映生活的本质的真实、艺术上的真实,而通讯不仅要求本质真实还要求具体事实的真实。文学家可以根据其生活积累,运用艺术手法,虚构塑造人物形象,只须符合客观社会的本质即可。而通讯员不能虚构、塑造人物形象,只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形象并予以再现。(3)评论性。通讯都有鲜明的主题思想,这种主题思想是从新闻事实中提炼出来的观念性的东西,有的还带有哲理性。为了表达主题思想,通讯常要借助议论,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这使得通讯具有评论性。

评论是通讯中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法。在通讯中常常融入了通讯员对新闻事实的观点和评价。但通讯毕竟不同于新闻述评。

首先,通讯的评论性不同于新闻述评中的评论。新闻述评以论为主,事实是评论的对象,是被当做说明观点的论据而引用的;而通讯中新闻事实是叙述描写的对象,它不是作为说明评论的观点被引用,恰恰相反,观点是从所述事实中点化出来的。

其次,通讯具有形象性,通讯中有真实生动的形象,而评论没有。通讯用事实和形象说话,评论用事实和推理说话。

二、通讯的分类

1.按内容分

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1)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有的写一人一生的,为人物全面立传的;有写一个人的一个或几个侧向的,集中反映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也有写群像的。(2)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以记写事件为中心,重点描绘社会生活中带倾向性和典型性的生动事件及具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它的特点是以记事为主,交代清楚事件的原委,从而表达某种思想。(3)工作通讯。工作通讯又称经验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写工作通讯要有针对性,抓住当前带有普遍性的又需要解决的问题。介绍经验要科学、有理论根据。经验要写得具体,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4)概貌通讯。概貌通讯也叫风貌通讯、上题通讯、综合通讯。它是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现实中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这类通讯取材广泛,气势大,笔墨重,给人以完整深刻的印象。

2.按形式分

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1)访问记。由通讯员出面登场,以采访活动过程为主线来结构和组织材料。写作时有问有答,现场感强,可以穿插各种背景材料,使通讯有一定深度。(2)专访。访问记的一种,是就特定问题、特定对象进行专门的访问,内容集中。专访以人物、现场和通讯员为三要素,突出“专”、“访”二字。涉及面不太宽,不应贪大求全。(3)新闻小故事或称新闻故事、小故事。要求一“小”,二有“故事”,三“以小寓大”。通常反映一人一事,表现一个片断,内容单一,篇幅短小,线索简单,不求繁多人物,不必横生枝节,求精悍、生动。(4)集纳。把表现一个主题而又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或片断事实组合起来,“集纳”而成为一篇。集纳中的事实,可以是发生在同一时间的,也可是不同时间的;可以是发生在同一单位、一条战线的,也可以不是。(5)特写。将生活中某特定画面放大,集中突出描绘事件和人物某些片断、细节和部分,给人以深刻印象和强烈感染。(6)大特写。抓住社会热点事件、人物或现象,对事实作全方位、多侧面报道,用优美的文笔、新颖的题饰、突出的照片吸引读者的一种报道形式。(7)侧记。从一个侧面反映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通讯。取材自由,不求反映事件全貌、全过程,但求抓住特点,扣紧受众兴趣点、回答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写作时往往夹叙夹议,兼谈感受。(8)巡礼。边走边看,巡游浏览,很自由地把所见所闻写出来告诉受众;讲求动态感、现场感、亲切感;常常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有较多的议论和抒情。

三、通讯的结构及构成成分

1.通讯的结构

通讯的结构,俗称通讯的“骨架”,它是通讯的表现形式,是指通讯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通讯的结构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1)纵式结构。纵式结构是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事实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叫单线条过程链接法。有三种情况:

①时间顺序式。时间顺序式,是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结束的时间顺序安排层次。这种结构条理清晰,便于读者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但要注意材料安排得当、富于变化,避免形成流水账。所以必要时在前面要有个引人注目的开头,在后面有个好的结尾使主题升华。

②逻辑递进式结构。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或作者对所报道事物认识的递进顺序来安排层次,这种结构具有理性思维的特征。采用这种结构,需正确把握各种材料在表达主题思想时的地位。如主与次、深与浅、因与果等,是层次安排递进式,一层比一层深。

③悬念式结构。在通讯的开头设置疑团,布下悬念,然后采用“层层剥笋”的写作方法,展示事情的原由,释消疑团。运用这种结构形式,要有完整的情节,还要注意使布下的悬念与释消疑团各部分对应相顾、融为一体,形成悬念式结构的完整统一。这种结构在纵向安排上是高潮在前,先倒叙后顺承,对读者有吸引力。(2)横式结构。横式结构是按照新闻事实的内在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即以主题为圆心串联不同空间的事实。

①空间转换式结构。空间转换式就是根据新闻事实发生地点的变化组织结构。围绕一个中心,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不同事情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结构又叫“移步换形”式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空间转换要注意方位之间的有机联系或承接性。否则,结构就松散了。

②并列式结构。按照新闻事实各个侧面之间的关系安排结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先主后次的并列;二是同等重要的并列。无论哪种并列,都是围绕主题展开事实。

③对比式结构。将正反两种人、两种事并列,并列中含对比,对比中见主题,这种结构使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3)纵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是按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来安排材料。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纵横交叉结构。这种结构又叫复式结构,就是综合运用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的方式来安排材料。这种结构,一般以纵式为主,横式为辅,纵横交错,将题材布局好,以便更有利地表现作品的主题。

②“蒙太奇式结构”。这是把电影镜头的组合关系和连接方法,即“蒙太奇”手法,运用到通讯写作中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蒙太奇”手法就是依据情节的发展和受众注意力关心的程度,把一个个镜头符合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受众得到一个明确的印象和感觉,这样的一种手法,就是“蒙太奇”手法。

2.通讯的构成成分

通讯由标题、开篇、主体和结尾四部分组成。(1)标题。通讯的标题要首先力求准确、凝练、生动。所谓准确就是说标题要准确地显示通讯的内蕴,或者点化主题,或者标明内容;所谓凝练是说文字要精练简洁;所谓生动,就是说标题要形象,要吸引人。

对通讯标题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显示内蕴,要注意以情感人。要显示内蕴就是要将通讯内含的思想性、哲理性显示给读者,通常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直接昭示主题。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②含蓄点化主题。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含蓄地点化通讯的主题,一般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如《人民日报》2002年5月15日的通讯标题主标:《狂飙劲扫日月明》(副题:陕西2002年“严打”整治斗争形势喜人)。

③启发读者理解主题。多用提问或设问句式,新闻性较强。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④标出通讯的基本内容。这类标题最多,新闻性也最强。如《人民日报》2002年5月14日的通讯标题主标:《长留欢笑在人间》(副题:追记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叶景林)。

通讯标题比消息标题更生动形象、有情有趣。因此除了消息中常用的技巧比如拟人、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段外,常常注重或幽默风趣,或以情感人,或设置悬念,表现手法更为丰富。(2)开篇。通讯的开篇不同于消息的导语。导语除间接导语外,大多以简洁的文字开门见山,直陈新闻事实。而通讯开篇表现方式灵活多样,主要新闻事实都在主体部分。(3)主体。主体是通讯的主要部分,它材料丰富,头绪繁多,是通讯写作时安排结构、理清思路、要重点着力的地方。要写好主体,要处理好段落、层次、疏密、过渡、照应等几个问题。

①段落。段落在行文中造成小的停顿,使人有时间回想前面的部分;段落的停顿还有加强语气、加重感情色彩的作用。因而段落划分时要考虑内容的意义单位,要有相对的完整性,还要考虑内容的感情色彩和节奏快慢的需要。

②层次。层次是文章中大的意义段,或者叫结构段。层次直接体现主题思想,一个层次就是主题的一层意思。在写作时,一定要把意思一层一层地说完,不能任意安排。

③疏密。疏密是指材料的详略。有疏有密文章才有韵味,有起有伏主题才能突出。何处疏何处密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做到有疏有密,详略得当。

④过渡。过渡就是上下文之间的连接和转换。过渡要自然紧凑,结构才会显得严谨,主题也就更加突出。

⑤照应。照应就是形文中的伏笔与呼应,即前有暗示后有交代。照应得当可使结构更为严谨,主题更为突出。(4)结尾。通讯的结尾要简短有力,耐人寻味;卒章显志,寄深送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