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 之无冕女皇吕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20:38:49

点击下载

作者:王立群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立群读史记 之无冕女皇吕后

王立群读史记 之无冕女皇吕后试读:

施害者与受害者的历史转换——《吕后》修订版序

《吕后》一书要再版了,新版《吕后》增加了不少文字,大体上是两类。一是原书内容的补充,二是古籍原文的增加。当下,大众历史读物盛行一时,但多不符史籍原文。对于不熟悉历史文献的一般读者来说,很难辨明书中的文字是否有文献依据。

谈起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帝王,武则天的知名度相当高。因为她作为一个女人嫁了两位皇帝,而且还改了国号,当了皇帝。

但是,以一女人独掌统一帝国皇权的第一人并非武则天,而是吕后。吕后虽没有正式称帝,但她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她“称制”八年,加上惠帝在位的七年,吕后实际统治中国长达十五年。

中国历史向以汉唐并称,汉代出了吕后,唐代出了武则天,可谓旗鼓相当了。

从吕后正式登上了西汉的历史舞台杀韩信开始,此后,杀彭越,虐戚姬,诛皇子,越杀胆越大,越杀心越黑,以致刘邦死后她竟然秘不发丧,欲尽诛天下功臣,真是杀上瘾了!

吕后如此疯狂,无非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快意恩仇,二是让吕氏永享富贵。

杀了那么多人,吕后难道不怕报应?怕!而且怕极了!但是,她怕得太晚了。临终前,她对掌管着京城军权的两个侄子千叮咛万嘱咐,你们万万不要离开军营,即使为我发丧,你们也不要离开军营半步!可见,吕后还是怕了。

吕后下世两个月,吕氏宗族被灭族!

一心想万世富贵的吕氏宗族在吕后撒手人寰后仅仅只富贵了两个月。历史真和吕后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小人物怕政府,大人物怕历史。因为历史不仅可以对生前威风八面的大人物给予恶评,给予历史的清算,而且可以在大人物辞世之后对其宗族大开杀戒。吕后千算万算,怎么也没算到自己下世之后吕氏宗族会被灭族。

吕后生前以血腥手段对刘邦爱妃、诸子大开杀戒,吕后下世,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派与刘章、刘襄为首的皇族派联手,以同样血腥的手段诛灭吕氏。功臣派与皇族派杀诸吕和吕后杀刘邦爱妃、刘姓皇子不同之处仅在于诛杀的对象不同,除此之外,二者并无任何区别。这让我想到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狱中度过了27年,受尽虐待。当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经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他向这三位虐待过他的监狱管理人员致敬,并且说:我如果不能把仇恨留在身后,我就没有真正从监狱里走出来。

曼德拉的宽容大度让我们发自内心感到敬佩。吕后生前身后所发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最可怕的现象:当历史前进之时,前进的只是被害者与施害者的身份转换,其它则一切未变。王立群2013年10月11日于河南大学

精彩讲述摘引

1.小人物怕政府,大人物怕历史。

2.当历史前进之时,前进的只是被害者与施害者的身份转换,其它则一切未变。

3.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

4.历史往往不太关注小人物,其实,小人物在关键时刻往往非常重要。

5.嫡长子继位是硬规则,但是,嫡长子无能却不能更换,这是封建帝国父死子继继承制的死穴!帝国制的政体下,这一死穴根本无法破解。

6.人格不抵厚礼,气节败于金钱。

7.失去了权力,也就失去了一切。保证自己不失去政治权力是政治人物一生中处理一切问题的最高原则。

8.在政治权力与其感情生活发生矛盾之时他们(指政治人物)只能选择政治权力。这是虞姬的悲剧,也是戚夫人的悲剧,更是一切介入政治人物感情生活女人的悲剧。

9.权力不仅可以保护自己,权利还可以战胜对手。

10.维护既得利益是古今中外既得利益者的共同心态。触及利益远比触及灵魂更让人拼死抵制。

11.天下安定,人们的眼睛盯着丞相。天下危险,人们的眼睛盯着将军。将相一心,那么士人会全心归附。

12.权力是有边界的!无限度、无边界的使用权力叫滥权。滥权的结果非常可怕。

13.君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14.正义不一定属于胜利的一方,邪恶也不是失败者的专利。

一 吕雉出嫁

吕后位居中国历史上三大女主——吕后、武则天、慈禧——之首。在中国皇权继承制上首创“垂帘制”,开启后代母后独掌皇权的先例,对中国古代皇权继承制影响深远。本书所说的“垂帘制”并非今人理解的“垂帘听政”,而是将“吕后称制”俗称为“垂帘制”,即母后掌权的一种通俗说法,是为了与今人习惯于将母后掌权称为“垂帘听政”取得一致。对于吕后,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她的凶残、暴虐的一面,对她的一生缺少全面的了解。比如说吕后的婚姻状况怎么样?她从年轻时代开始就是一位凶残暴虐的女魔头吗?

老爸定的婚姻我没意见

吕后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人们对她的称呼,她的原名叫吕雉。

吕后的家乡是单父(今山东单县)。她父亲的名字由于史书没有记载,今天已经无从考究了,史书称他为吕公。

吕公有四个孩子:长子吕泽,次子吕释之,长女吕雉,次女吕嬃。

吕公和沛县县令是至交好友,吕公惹了仇家,来沛县避祸,并住在县令的家里。后来,吕公对沛县感觉不错,便把家安顿在沛县。

吕公最初客居沛县之时,县里有地位和声望的豪杰与吏员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都来凑钱喝酒(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这次酒宴,萧何主管收礼。萧何后来成为刘邦麾下三杰之一,官居相国。但这时,他还只是沛县县令手下的一名小小的长吏(萧何为主吏,主进)。

按照萧何定下的规矩,献钱不满一千的人只能坐在堂下喝酒,份子钱超过一千的人才能坐到堂上喝酒。刘邦来到以后,大喊一声“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就直接来到堂上,实际上,刘邦一个子没拿(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刘邦为什么敢如此公开撒谎?负责收礼的萧何难道没有发现?

第一,玩笑成习。第二,萧何掩护。

先说第一点。刘邦平日和县里的官员吏员们开玩笑开惯了。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虽然只是一位小小的亭长,但是,他平日却一向藐视县里的这些县吏们,经常和他们戏耍、玩笑,从不把县吏们当回事。他也知道县里这些小吏、豪绅庸才多而能人少,刘邦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些县吏、豪绅。

再说第二点。刘邦深知萧何不会戳穿他的谎言。这次负责收礼的人是萧何,萧何平日对刘邦非常关照。刘邦未做亭长之前,萧何就经常护着刘邦。刘邦做了亭长之后,出远门到秦朝都城咸阳押送服徭役的百姓,每当此时,县里的官员们就送点钱给刘邦,萧何往往比其他官员多拿将近一倍的钱赠送刘邦(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

既然萧何负责这次酒宴的收礼,刘邦自然敢于大讲谎言。

至于萧何,当然知道刘邦一文钱没拿。但是,出于对刘邦的袒护,他绝对不会起底。

这样,刘邦堂而皇之地坐到了堂上。

吕公一听“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大为惊讶,赶快起身相迎。因为“贺钱万”在当时是个非常了不得的数字。

从酒宴的规格看,出一千钱的都已经是贵客了,都要请到堂上喝酒。拿一万钱,当然令人刮目相看。

从来人的身份看,比亭长官高的人不少,但都没有“贺钱万”。拿一万钱,当然令人大吃一惊。

从实际收入上看,秦代一位县令的年俸也只是数千钱,至于亭长,一年的俸钱不足千。一个亭长一次酒宴敢于“贺钱万”,绝对是个惊人的数字。

吕公当然不相信刘邦能“贺钱万”。但是,吕公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他看中的是刘邦敢于公开撒谎的胆量和潜在的政治家素质。

所以,吕公听到这么一个巨大的数字,大吃一惊。立即起身,迎到门口(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人们谈起刘邦,总认为这家伙是个无赖、流氓。这种看法不错。刘邦确有流氓、无赖的一面。像这种大型酒宴,他一文钱不拿,高喊一声“贺钱万”就堂而皇之地走进堂上,当然属于流氓行为。

但是,我们也要由此看到,刘邦说谎话说到大言不惭这种程度非常不易。现代社会有一种测谎仪,可以测出说谎者。测谎仪之所以能够测量出一个人是否说谎,是因为它可以精细地记录下来一个人说谎后由于心虚而带来的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但是,现代科学的测谎仪恐怕无法测量出刘邦是否说谎,因为,刘邦说谎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脸不发红心不跳。

说谎对刘邦来说是家常便饭。但是,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出于政治需要的谎言是必要的。因此,能够坦然说谎是政治家的一种素质。

我们讲《鸿门宴》时说刘邦能把收买民心的“封府库,籍吏民”说成是“以待将军”;把派兵把守函谷关说成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张口就是谎言,不假思索,不用演练,不用指导。

这是大本事!这种大本事是刘邦长期在社会下层混出来的,自小“练摊”练出来的。

吕公“大惊”、“起迎”,主要是因为刘邦竟敢如此当众撒谎。可见,刘邦这套作秀的本领让吕公深表佩服,他也因此而看出刘邦非等闲之辈。

刘、项两家荥阳对峙的时候,项羽被刘邦激怒,暗中埋伏弓箭手齐射刘邦,最终射中刘邦的胸部。这一箭几乎要了刘邦的命,但是,刘邦随口就说:贼人射中了我的指头(虏中吾指)。这句话肯定是谎言,但是,这一谎言对于稳定军心,非常必要。

此后,刘邦忍着伤痛,到各个军营中视察,安定军心。勉强视察完军营后,刘邦的伤情已经恶化到最后不得不离开前线、赶回成皋去治疗。可见,这次箭伤是多么严重。即使如此,刘邦仍然以安定军心为上(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命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政治家作秀,完全是一种政治需求。

吕公此人还有一大特点,非常迷信相面。因此,他对口出大言的刘邦的面相非常吃惊。

刘邦的面相有什么特点呢?《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鼻梁很高,上额突起,胡须漂亮(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这种面相被时人认为是贵人之相。《史记》的这一记载是否有溢美之词,不得而知。但史书对帝王一向喜爱神化,其中包括对面相的神化。

由于这次酒宴设定了“上座”的钱数,出钱多的人照理应当坐上席。但是,就一般人而言,这种场面一文钱不出,实在不好意思坐上座,即使坐到上座,也会显得局促不安。一文钱没出的刘邦不但没有一点拘谨,反倒心安理得地坐在“上座”,挥洒自如,随便和客人开玩笑(狎侮诸客),好像自己做东请客。

萧何看到吕公如此敬重刘邦,又是迎到门口,又是神情专注,深怕刘邦做出什么傻事得罪县令的贵客吕公,赶快向吕公解释:刘季这个人,爱说大话,但很少成事,你别净听他瞎喷(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刘季,是刘邦起兵反秦之前的名字。“季”,是排行。刘邦排行靠后,所以称季。

吕公这个人偏偏很信邪。

萧何的解释他根本没听进去,反而越看越喜欢刘季。于是,吕公就在酒宴上给刘邦使眼色,要他宴后不要走,留下来,有话要说(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刘邦见到吕公的眼色,心领神会。他虽然不知道有什么事,但还是一直留到客人走完。吕公对刘邦说:我这辈子为许多人都相过面,但从来没有见到像你这样尊贵的面相。我有一个女儿,未嫁,想许给你为妻,希望你不要嫌弃(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刘邦此时还没有正式娶妻,一听说有这种好事,马上应承下来。刘邦是真没想到,骗了顿酒喝,还混了个老婆,实在大喜过望。

但是,吕公嫁女给刘邦吕公的老婆不答应,她对吕公大吼大叫:你平时总说咱女儿是个富贵相,要许个富贵之人家,沛县县令对你这么好,他来求婚你都不答应,为什么非要嫁给这个刘季(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吕公之妻的恼怒告诉我们三点:第一,吕公一向非常看好自己的女儿吕雉,要她嫁个贵人;第二,吕公的挚友沛县县令曾向吕公求婚竟然遭拒;第三,吕公自己做主嫁了吕雉。

吕公回答:这不是你们这些老娘们所能理解的(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吕公的家是吕公一人说了算,尽管他的妻子反对,但是,他的妻子并不当家。这样,吕雉就成了刘邦的妻子。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沛令善公,求之不与”。这两句话可以有三种解释:一是沛县县令为自己向吕公求婚,二是沛县县令为自己的儿子向吕公求婚,三是沛县县令为他人向吕公求婚。其中,沛县县令为自己求婚的可能性最大。大概沛县县令此时亦未婚,故有求婚之举。而且,沛县县令是吕公的恩公,是吕公避难时的首选之人,可见,吕公与沛县县令的交情很深。此事对吕雉的意义在于吕雉的条件应当不算差,否则,堂堂县令实在没有必要碰此钉子。

其次值得重视的是吕雉的态度。作为这场婚事当事人的吕雉,丝毫没有任何怨言地接受了父亲对自己终身大事的安排。至少,我们没有看到作为女儿的吕雉反对这场婚姻的任何记载。从其它相关文献中我们也没有看到日后吕雉对自己与刘邦的婚姻有何抱怨。可见,当年未出阁的吕后本是个乖巧听话的姑娘,是贾宝玉所说的“水做”的单纯温顺的女儿。

我们还可以从年龄上做个补证。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他的嫡长子刘盈出生于公元前211年;因此,刘盈出生之时刘邦已经46岁了。刘邦可是名副其实的晚婚楷模。

刘盈还有一位姐姐鲁元公主,也是吕雉所生。刘盈与鲁元公主的年龄差距一般应当不超过3岁。因此,鲁元公主出生时刘邦在43岁至45岁之间。假定鲁元公主是在吕雉婚后一年出生的,吕雉是正常出阁,所以,吕雉嫁给刘邦时应当不超过20岁,刘邦此时的年龄应当在42岁至44岁之间。因此,刘邦与吕雉的年龄相差至少有22岁。一位不到20岁的年轻姑娘嫁给一位比自己年长22岁之多的亭长,还毫无怨言,应当说此时的吕雉非常温顺、听话。

不到20岁的吕雉嫁给了40多岁的刘邦,是否有吕雉看中刘邦才能的因素呢?史书没有记载,这种可能性极小。毕竟吕雉没有与刘邦有任何接触,何以慧眼识人?如果排除吕雉看中刘邦的因素,吕雉其实是奉父命成婚。

通过“相面成亲”一事我们可以知道:年轻的吕雉是一位温顺、听话的乖乖女,这和我们印象中凶残暴虐的女魔头形象差别非常大。

小妈的心事你别猜

吕雉出嫁之时还有一个令她非常难办的问题:刘邦已经有了一个非婚生的儿子刘肥。《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记载,刘邦在与吕后正式成亲前曾有一位相好,而且生了刘肥。刘肥的生母是位曹姓“外妇”(其母外妇也,曰曹氏)。《汉书·高五王传》对《史记》作了一点点补充:刘肥的母亲是高祖刘邦未发迹之前的一位相好(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

两部史书都称曹氏为“外妇”,所谓“外妇”,是指外遇之妇。“微时”,就是未发迹之时。可见,刘肥不是刘邦和吕雉的亲生之子,刘肥的生母姓曹。《史记》、《汉书》仅有这么两句简短的记载,至于这位曹姓女子的详细身份,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但不管怎么说,刘邦在与吕雉结婚之前已经有了一位非婚生的儿子刘肥。

史书没有关于刘肥出生时间的记载。如上文所推,刘邦与吕雉大婚时的年龄在42岁至45岁之间,那么他多大有了刘肥呢?史书无载。我们有三条证据说明刘肥应当出生于刘邦30岁之前。

第一,刘肥是刘邦八子中第一位受封诸侯王的儿子。

高祖五年(前202)刘邦称帝。第二年(高祖六年,前201),刘邦认为秦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只有死敌,没有死党。所以,大封同姓王为死党,以稳定天下。但此时自己的儿子或未出生,或年龄太小,加之刘邦兄弟也少。于是,将原楚王韩信的楚地一分为二,以淮东五十三县封堂兄刘贾为荆王,以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封弟弟刘交为楚王,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封二哥刘喜为代王(帝以天下初定,子幼,昆弟少,惩秦孤立而亡,欲大封同姓以填抚天下。春,正月,丙午,分楚王信地为二国:以淮东五十三县立从兄将军贾为荆王,以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立弟文信君交为楚王。壬子,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资治通鉴》卷十一)。韩王信是楚汉战争所封,但韩王信所处的位置是军事要地,北面紧邻巩县、洛阳,南面靠近南阳,东面接壤淮阳。这种军事要地让韩王信驻守实在令人不放心,所以,刘邦将太原郡附近三十一县划成新的韩国,迁韩王信至晋阳,对付匈奴去吧(上以韩王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乃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资治通鉴》卷十一)。这次分封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刘邦拿出胶东、胶西、临菑、济北、博阳、城阳等六郡之地七十三县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齐国,立庶长子刘肥为齐王,而且,通令全国,凡是会说齐国方言的黎民百姓一律要返回齐国(以胶东、胶西、临菑、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微时外妇之子肥为齐王,诸民能齐言者皆以与齐。《资治通鉴》卷十一)。分封刘肥的封地是刘邦将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后腾出来的齐地。

高祖六年分封诸侯王,荆王刘贾、楚王刘交、代王刘喜、齐王刘肥都是新封的刘姓同姓王,属于“暴发户”。韩王信是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封的诸侯王,这次成了唯一的“拆迁户”。

刘邦这次分封,所有受封者得到的都是封地,但齐王刘肥却得了两件宝:一是封地,二是政策(诸民能齐言者皆以与齐)。此次所封四位刘姓诸侯王个个都有封地,但是,给了封地又给政策的只有刘肥一人。

秦末大起义和四年的楚汉战争使天下不少人因战乱离开故土,齐地百姓迁居他乡的人非常多。刘邦为了壮大齐王刘肥的力量,命令天下会讲齐地方言的人都迁回齐地居住。齐王刘肥的封地已经非常大了,下辖六郡七十三县,所缺的只有人口。有了“诸民能齐言者皆以与齐”这项政策,从齐地流亡他乡的齐人则必须返回齐地,这对刘肥非常有利。因为,人口的增加就意味着赋税、兵员的增加。

这是非常破例的一道皇命,我们没有在史书中看到过类似的皇命,同时这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政策。

刘邦第一次分封的四位刘姓诸侯王中,只有齐王刘肥是自己的儿子,刘邦的其他儿子在高祖六年均未受封,即使是刘邦最宠爱的赵王刘如意在此次受封时亦不在其列。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刘邦八个儿子的出生时间。

庶长子刘肥出生在刘邦微时,具体时间不详,下文有推测。

嫡长子刘盈出生在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

皇三子赵王刘如意当出生在楚汉战争时期。因为其母戚夫人是在刘邦受封汉王后来到刘邦身边的。刘邦仅仅受封汉王数月即杀回关中,所以,刘如意的出生当在楚汉战争时期。

皇四子代王刘恒出生在楚汉战争荥阳对峙期间(高祖五年,前202),因为刘恒是其母薄姬在荥阳对峙时受刘邦一夜情所生。

皇五子梁王刘恢、皇六子淮阳王刘友出生时间都不详,但大致可断定为楚汉战争至刘邦称帝之后。

皇七子淮南王刘长是刘邦于高祖八年(前199)征讨韩王信,路经赵地,和赵姬一夜情致孕,生于高祖九年(前198)。

皇八子燕王刘建是高祖十二年(前195)所封。高祖十一年(前196)燕王卢绾逃亡匈奴后,封皇八子刘建为燕王。高祖八个儿子中燕王刘建受封排在最后,比出生于高祖九年的淮南王刘长还晚。因此,皇八子刘建的出生时间肯定晚于高祖九年出生的淮南王刘长。

因此,刘肥作为刘邦八个儿子中第一位受封为诸侯王的最重要原因是年长,刘邦认为刘肥应该具备足够的能力管理偌大的齐国。当然,刘邦还为这位长子配了一位极为能干的国相曹参。曹参是大臣们公认的第一功臣,而且是萧何下世后继任相国的唯一人选。选曹参为齐国相当然是为了确保刘肥治下的齐国万无一失。

第二,刘肥的三个儿子是诛除诸吕的首义者与重要参加者。

吕后下世仅仅一个月,在京城的刘肥之子刘章即写信给自己的哥哥齐王刘襄,提议他举兵讨伐诸吕。刘襄接信后,排除危险,首举义兵,揭开了族诛吕氏的第一页。刘襄的举兵,迫使吕产、吕禄不得不派出功臣派的灌婴率军出征,让灌婴获得了军权,灌婴拥兵自重,并与齐王刘襄联手灭吕,形成了皇族派与功臣派的成功联手。刘肥的另一位儿子刘章不但主动指使其兄齐王刘襄举兵,而且在京城率军杀死了吕氏外戚派的掌门人身兼相国与南军统帅的吕产,解决了功臣派发动政变的最大障碍。太尉周勃听说刘章杀了相国吕产,马上向刘章鞠躬祝贺(拜贺),说我最担心的是吕产,杀了吕产,天下就定了,立即安排人手抓捕吕氏宗族,不论男妇老幼,一律处决(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资治通鉴》卷十三)。可见,杀掉相国吕产是族诛诸吕的关键,立此殊功的是刘肥的儿子刘章(朱虚侯首先斩吕产,于是太尉勃等乃得尽诛诸吕。《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

在这次灭除诸吕的行动时,刘邦八子已死了六位,仅存的两位皇子,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压根儿不知情。刘恒不知情一是因为代地距离京城遥远,二是功臣派最初都不看好他。淮南王刘长不知情是因为他是吕后养大的,不可能对吕氏无感情,族诛诸吕的大事绝对不可能让他知道。

既然两位皇子都不能用,那么刘氏皇族派中就只能依赖皇孙了。但是,皇孙中只有刘襄、刘章、刘兴居三人参与,而且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再加上功臣派周勃、陈平和灌婴,这就是整个政变中最为重要的六个人。值得注意的是,刘襄、刘章、刘兴居三人均为刘肥之子。刘襄之所以能够首倡起事,刘章等皇孙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最根本的一条是因为他们都是皇孙中的成年人。当然也因为这几个皇孙也特别有才华、有胆识。

据上述两条可知:刘肥出生较早。但是,刘肥出生早,早到何时呢?我们可以做一点推测。

齐哀王刘襄三年(前187),刘章被征召进京担任宫中宿卫。吕后封刘章为朱虚侯,并作主让刘章娶了吕禄的女儿。四年后,又封了刘章的弟弟刘兴居为东牟侯,也担任宫中宿卫(哀王三年,其弟章入宿卫于汉。吕太后封为朱虚侯,以吕禄女妻之。后四年,封章弟兴居为东牟侯,皆宿卫长安中。《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刘章进宫时年龄多大?无记载。《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有一条重要记载:“三赵王皆废,高后立诸吕为三王,擅权用事。朱虚侯年二十,有气力,忿刘氏不得职。”据此可知,刘章入宫之时应该不到20岁,三任赵王被杀,三位吕姓封王的时间是高后八年,此时刘章20岁【详见书末附录】。

如果高后八年(前180)刘章20岁,刘襄是刘章之兄,他的年龄应是二十多岁。由此可推测出他们的父亲齐王刘肥如果活到此时,应当是四十多岁。所以,刘肥的出生时间,应当在公元前220年之前。如果按此前我们估计刘邦与吕雉结婚时42岁,刘邦与吕雉结婚的时间应为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此时刘肥应为6岁左右。刘邦大封同姓王是高祖六年(前201),此时刘肥当为21岁,这个年龄封齐王是可以的。

探讨此时刘肥与吕雉的关系,还有两个重点。

第一,刘肥跟着谁长大的?这一点,史书没有记载。《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了一位老人为吕后及吕后一子一女相面的故事。这个故事对研究吕雉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吕后带着自己的亲生儿子刘盈、女儿鲁元公主在田间干活,独独不见刘肥随同干活。年轻的吕雉带着一子一女下地干农活,如果刘肥跟着父亲刘邦与继母吕雉一起生活,他也应当下地,因为他年龄较大,至少到刘盈与鲁元公主可以跟着吕雉下地时,刘肥已在10岁以上了。可是,偏偏在下地的人中看不到庶长子刘肥。老人先为吕雉相面,又为吕雉的亲生儿子、女儿相面,又给随之而来的刘邦相面。如果刘肥与刘邦、吕雉生活在一起,刘邦、吕雉没有一个人想起来为长子刘肥相个面,那就应了“有后妈就一定会有后爹”的老话了。可能性较大的是,刘肥不在刘邦的家中生活。

如果刘肥没有与吕雉生活在一起,接着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

第二,刘肥为什么没有和生身父亲刘邦生活在一起呢?

最简单的理由是:刘邦未成家,单身一人,天天喜欢与一帮朋友整天混在一起,喝酒嬉玩,哪有精力照顾儿子?寄养在亲生母亲身边应当是最合适的选择。

年轻的吕雉新婚之际就要面对一个已6岁左右的非亲生儿子刘肥,确有很不舒服的感觉。

首先,吕雉很无奈。

吕雉与刘邦的婚姻是她的父亲吕公指定的,吕雉没有选择的权利,她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婚姻现实。即使刘邦有一个非婚生的儿子,吕雉也只能被动地接受。

其次,吕雉挺善良。

刘邦发迹之前,吕雉对刘肥没有任何苛责之举,这对一位嫁给长自己20多岁的姑娘来说,实属不易。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位不满20岁的新婚少妇,要面对一个非亲生的儿子。相互地接受非常困难。特别是男孩子,接受一位非亲生的母亲,一般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按照正常情况,吕雉结婚第二年就有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接着又有了亲生儿子。一位母亲,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女后,与非婚生儿子的相处就更为困难。

面对两个亲生的子女和另一个非亲生的儿子,吕雉能否一碗水端平呢?

偏爱亲生子女是人的天性,年轻的吕雉在处理亲生子女和非亲生的刘肥这一问题上可能会遇到不少困难。史书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记载。但是,这个问题却是非常现实的。

当然,刘肥可能没有和刘邦生活在一起,而是寄养在曹姓女子家中。但是,刘肥寄养在曹姓女子家中到何时结束呢?至少,刘邦举兵反秦、灭项之时,刘肥应当回到了刘邦身边。刘邦于高祖元年(前206)功封汉王,如果此前刘肥一直不在刘邦家中,刘邦称王之时,刘肥应在刘家。

刘邦称帝之后,吕后与刘肥的关系与初婚时期吕雉与刘肥的关系有了较大变化。

第一,曹姓“外妇”早已不构成对吕后的威胁。

没有任何史料说明刘邦和曹姓“外妇”后来还有联系。刘邦是42岁多与吕后成婚,46岁刘邦有了嫡长子刘盈,48岁起兵反秦。从此,刘邦与吕后分居长达七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后,刘邦认识了一位能歌善舞的戚夫人。因此,此时威胁吕后地位的早已不是这位比吕后年长得多的曹姓“外妇”,而是年轻貌美的戚夫人了。

第二,吕后的皇后之位为刘邦所封。

吕后的皇后之位是刘邦所封。因此,精明的吕后当然不能因为一个早已不成为威胁的曹姓“外妇”之子刘肥而与刘邦结怨。

但是,这并不能说吕后对刘邦看重刘肥毫无反应。刘邦第一次大封同姓诸侯王时刘肥的封地最多,吕后对此有看法,只是当时未表达。吕后执政期间,刘肥齐地的城阳郡被迫献给了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为汤沐邑(齐王惧不得脱,乃用其内史勋计,献城阳郡以为鲁元公主汤沐邑。《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刘肥失去了齐国的第一个郡。吕后二年(前186),立吕台为吕王,夺走刘肥的济南郡(高后二年,高后立其兄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刘肥失去了齐国的第二个郡。吕后八年(前180),立营陵侯刘泽为琅琊王,夺走了齐王刘肥的琅琊郡(八年,高后割齐琅邪郡,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刘肥失去了齐国的第三个郡。三个郡相继被吕后用各种方法夺去,正是吕后对当年刘邦分封刘肥齐王不满的具体表现。只是刘邦在世、刘肥初封时吕后没有表现出来罢了。看来,这个小妈的心思还真不好猜。

即使如此,吕后在刘邦在世、自己未掌握国家大权之前,确有善良温顺的一面。至于掌权之后,特别是独揽大权的最后八年中,她的善良温顺已经被现实的冷酷磨得消失殆尽了。

下过地种过田坐过牢

据《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记载:吕雉有了女儿、儿子之后,还要在田中干活。一天,一位老者经过吕雉干活的田地,向吕雉要水喝。吕雉赶快给老人拿来了水和食品。

这位老人吃过、喝过以后,看了吕雉的面相,说:夫人是天下贵人之相(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

吕雉一听,赶快让两个孩子过来。老人看了看惠帝,说:夫人之所以有富贵相,正是因为这个儿子(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

老人又看了吕雉女儿的面相,也说是贵人之相(相鲁元亦皆贵)。

这位神奇老者的相面之言经吕雉一说,随后来到的刘邦欣喜若狂,他急吼吼地追问吕雉,当他得知那位老者尚未走远,便急急忙忙追赶老者。追上后,迫不及待问起来。老人家说,刚才我看夫人、孩子的面相都似您。您的面相贵不可言。刘邦听后,再三致谢说:如果真如老人家所说的,我们实在不敢忘记您的大恩大德。但是,等到刘邦真的当上皇帝,再去寻找当年相面的那位老人,却怎么也找不到了(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相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吕雉相面一事,应当是《史记》神化刘邦之词。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老者受吕雉送水供食之惠,信口吉言;二是刘邦称帝之后,自己或者史官神化刘邦之词。但是,这段史料对于了解吕雉的价值在于:吕雉嫁给泗水亭长刘邦之后还要下地耕田。

吕雉婚后亲自下田种地,显示了吕雉勤劳持家的一面。

刘邦做了泗水亭长之后,要负责往郦山押送服劳役的人。但是,秦朝的徭役繁重、艰苦,百姓常常因服徭役而命丧他乡。因此,许多被迫征调服劳役的人不惜用逃亡来逃避徭役。

一次押送一批百姓到郦山服劳役,一路上不断有人逃亡。刘邦心想,这样跑下去,走到郦山人也跑得差不多了(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自己是押送服劳役的人,服劳役的都跑光了,自己也脱不了干系,肯定会受到秦法的严惩。但是,自己又没有办法阻止役夫的逃亡。

无奈之下,刘邦干脆在丰县西边的大泽中将剩余还没有逃的人全放了,并且说:你们都走吧,我也得逃了(至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刘邦这番行为,反倒感动了这批服徭役中的十几个百姓,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追随刘邦一起逃亡。刘邦一咬牙,就带着这伙人跑到芒砀山(在今河南永城)落草为寇了。当时人数不多,但是这是刘邦后来夺取天下的第一支人马。

此举显示了刘邦的造反精神。

刘邦身为亭长,押送骊山劳工,竟然放走劳工、自己逃亡,当然为秦法难容。常言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刘邦可以一走了之,吕雉却为此下了狱。

监狱里的生活历来不好过,吕雉进了秦代沛县的监狱也好不到哪儿。古今中外,监狱里的一大问题就是狱卒对犯人的虐待。狱卒对像吕雉这样坐牢的肯定不会礼遇,吕雉在狱中为刘邦究竟受了什么虐待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沛县监狱中有一个叫任敖的狱卒,平日和泗水亭长刘邦的关系挺铁。任敖看见狱卒虐待吕雉,一怒之下打伤了那个虐待吕雉的狱卒。这一下子,沛县监狱的狱卒再也没有人敢欺侮吕雉了(任敖者,故沛狱吏。高祖尝辟吏,吏系吕后,遇之不谨。任敖素善高祖,怒,击伤主吕后吏。《史记》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附《任敖传》)。

任敖打伤虐待吕雉之人说明吕雉在沛县监狱之中曾遭受过虐待。

此后,任敖成了吕雉的大恩人。吕后掌权时,任敖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任敖的本事不大,只做了三年御史大夫就被免职了(高后时为御史大夫,三岁免。《史记》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附《任敖传》)。但是,这对任敖来说,已经非常难得了。如果不是当年对狱中的吕雉出手相援,任敖不可能做到御史大夫的官位上。可见,吕雉还是一位知恩图报之人。

刘邦犯事,吕雉坐牢,这是吕雉为刘邦做出的重大付出,也是吕雉的政治资本。当然,作为政治投资,不必追求一时一事的回报,只要投资得当,早晚会有回报的。

从史书记载来看,吕雉并没有把这件事挂到嘴上,整天高叫着自己为刘邦吃过什么苦受过什么罪,这显示了吕雉深沉的一面。但是,吕雉早年的这些付出为她后来最终掌握政权奠定了雄厚的政治基础。

吕雉为刘邦及刘氏家族作出了重大付出,那么,秦朝的灭亡会不会改变吕雉的境况而使她不用继续付出呢?刘邦与吕雉的长期分居将会给吕雉带来什么影响呢?

请看:一桩疑案。

二 一桩疑案

吕后一生中,有一件屡屡为后人说道的绯闻,即吕后和审食其的私昵关系。这件事《史记》记载得扑朔迷离,含糊不清,后代流传极广。唐代著名诗人高適的《辟阳城》一诗甚至说,审食其与吕后不干不净,刘邦竟然还封审食其当辟阳侯,作为一代英主,刘邦竟然被吕后和审食其所欺(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奸滛且不戮,茅土孰云宜。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高常侍集》卷五《辟阳城》)。那么,吕后和审食其的这桩绯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样呢?

我吕雉回来了

刘邦参加了三年反秦战斗,组建并壮大了自己的集团,虽然委屈,但还是当上了十八诸侯王中的汉王。汉二年四月,汉王刘邦在还定三秦之后,率领五路诸侯的五十六万联军打到了西楚都城彭城。

此时的项羽正在齐地忙于平叛,刘邦趁虚而入打进了西楚国都彭城。

刘邦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消灭项羽集团,二是要接走他的父亲、妻子、儿子、女儿。但是,刘邦到了彭城后,并没有急着接亲人,反而在彭城忙于接收项羽从秦朝都城带走的美女、财宝(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史记》卷八《项羽本纪》)。

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曾经给刘邦下过一个定论:沛公在函谷关外时,贪财好色(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史记》卷八《项羽本纪》)。刘邦打到彭城之后的表现恰恰验证了范增的评价。刘邦之所以未急于接回家人源于他的自信,他自信项羽遭此打击已经一蹶不振,因此没有必要急急巴巴地接家属。

等到项羽率三万精兵杀回彭城,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崩盘之时,他才急忙派人去接家属,但是,此时项羽也派人去找刘邦的家属算账。刘邦的家属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早在项羽来人之前已经躲了起来。结果,刘邦派来接家属的人没有找到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项羽派来找刘邦家属的人也没有找到刘邦的父亲和妻子(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史记》卷八《项羽本纪》)。

祸不单行。刘邦的父亲太公、妻子吕雉与刘邦亲生的儿子、女儿还在忙乱中相互走失了。刘邦的父亲、妻子从小路去找刘邦,结果正好遇上项羽的军队,成了项羽的俘虏,成为项羽手中的人质(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史记》卷八《项羽本纪》)。吕雉的亲生儿子、女儿幸运地遇到了逃亡中的刘邦,尽管刘邦表现不佳,三番五次踹他的儿子、女儿下车,但最终吕雉的儿子、女儿还是随同其父刘邦逃了出来(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史记》卷八《项羽本纪》)。

吕雉与刘邦其父太公从此在项羽的军营中做了28个月的人质。

刘邦起兵反秦之时,生死未卜,不带妻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刘邦起兵到攻下彭城,这中间已经过了三年的反秦斗争和项羽分封后的一年半。按常理说,四年多未见妻子,如果两人的感情亲密,刘邦恐怕早就忙着接妻子了。但是,这位未来的汉高祖来到彭城,忙于接收当年他进入秦都咸阳时就垂涎三尺的秦宫中的财宝和美女,当时打不过项羽,眼睁睁看着项羽照单全收了。为他生过儿、干过活、坐过牢的吕雉早就被刘邦扔到一边去了。应当说,刘邦打到彭城而没有及时接他的父亲、妻子,是刘邦的过失。

吕雉这次做人质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从主观上讲,彭城与沛县相距只有二百里。如果刘邦把接回四年半分居的妻子一事当作一件事来办,应当说不是一件难办的事。

从客观上讲,刘邦这一次是与项羽第一次正面交锋,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军事上绝对不是项羽的对手,也没有料到自己会在彭城败得一塌糊涂,败得连老爸、老婆、孩子都顾不上接。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刘邦在汉元年封为汉王到达汉中后,遇到了能歌善舞的戚(qī,漆)夫人。俩人恩恩爱爱,感情非常之好。此时,刘邦已是五十多岁了,戚夫人正当青春妙龄。

总而言之,由于刘邦自己安排不当,导致盼了四年多夫妻团圆的吕雉不但没有和老公团圆,反而成为项羽手中的人质。项羽虽然不会像沛县狱卒一样虐待吕雉,但是,对为吕雉来讲,内心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史书中间没有任何记载显示吕雉对刘邦的怨恨。可见,吕雉对刘邦还是比较宽容的。

而且,吕雉在为人质的两年多时间内,还遇到了一件灾难。汉四年,刘邦、项羽荥阳对峙之时,凶残的项羽忽发奇想:烹太公。项羽的目的是想借此机会要挟刘邦,逼迫刘邦投降。结果刘邦不吃这一套,竟然嬉皮笑脸地对项羽说:我和你同时受怀王的命令伐秦,又是结拜兄弟;所以,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你爹,我也跟着一块儿喝汤(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卷八《项羽本纪》)。项羽大怒,要烹太公,幸亏项伯从中斡旋,项羽才未杀太公。这件事虽然史书记载的是杀太公,如果真的烹了太公,吕后能躲得过去吗?绝对不可能躲过去!项羽一旦感到人质不能起到威慑刘邦的作用时,他岂能白白养着刘邦的老婆?

这场危机由于项伯相救,说了一番争天下者不顾家,杀了太公也不会有任何作用,只能使两家的仇结得更深之类的话,项羽才平息了怒气(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卷八《项羽本纪》)。太公躲过一劫,吕后也因此躲过一劫。

这件事,史书没有记载吕后的任何反应。但是,吕后是当事人,事关她的性命,她岂能无动于衷?只是身为人质的吕雉此时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史书当然也不会有这方面的记载。

刘邦虽然在做汉王之时已经宠幸了戚夫人,但是,刘邦不解决吕雉的问题可以,但他不能不想办法解决其父做人质的问题。因此,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了两年多之后,项羽由于军粮短缺,不得不同意刘邦汉五年十月提出的鸿沟议和。刘邦利用鸿沟议和的骗局,先派陆贾,再派侯公,诱骗项羽,达成中分鸿沟的协议。协议规定,鸿沟以东属楚,鸿沟以西归汉,项羽这才放回了做了两年零四个月人质的刘太公和吕雉(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史记》卷八《项羽本纪》)。刘邦在得到被扣两年多的老爸和老婆后,立即撕毁协议,追杀项羽。

不管刘邦如何欺骗项羽,鸿沟议和终于使吕雉回到了汉营。吕雉对楚汉战争的贡献是她为刘邦做了两年零四个月的人质。

这是吕雉为刘邦做出的重大牺牲,也是吕后在刘邦死后执掌朝政的政治资本。

“留守太太”的无奈

历经磨难,回到老公身边的吕雉却发现刘邦身边早已有了备受宠幸的戚夫人,比起戚夫人,吕后早已失去了一个女人的最大资本:年轻貌美。因此,回归汉营的吕后虽然历经磨难,但常常留守关中,很少有机会见到刘邦,两人的关系自然也疏远了(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由于年轻貌美的戚夫人时时伴随刘邦。此前,吕后已经和刘邦分居了七年,吕后作为人质被放回后仍然与刘邦分居,因此,吕后必须直面她的情敌戚夫人。

此时的吕雉有多大?我们可以粗略地估算一下。

吕雉不足20岁时嫁给刘邦,三年之后生汉惠帝刘盈,第四年刘邦起兵反秦离家出走,经过三年反秦,四年楚汉相争,到鸿沟议和之时,吕后才与刘邦重逢,距初婚已经10年。因此,此时的吕后应当是不足30岁。

十年夫妻,吕雉和刘邦真正共同生活可能不到三年,刘邦就在芒砀山落草,接着是反秦三年,灭项四年。等到吕雉再回到刘邦身边,刘邦不但有了新宠,而且有了刘邦和戚夫人所生的爱子刘如意。

不到30岁的吕后此时只能默默地当一个“留守太太”。历史上权倾一时的一代女主,在个人感情生活上并不如意。其实,人生往往需要面对一个寂寞期。能承受也罢,不能承受也罢,它注定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一段现实。这个时期最好的选择是“忍”。

当人们抬头仰望着威权天下的一代“女皇”时,谁能知道这位“女皇”有多少幸福感?

史书没有记载此时吕后的心情,但是,吕雉为刘邦、为刘邦一家付出了那么多,最终落了个“留守太太”的结局。她的内心还能那么平静吗?她还能继续保持温顺、善良的一面吗?她的性格会向什么方向变化呢?

而且,七年独守空房的吕雉的感情生活真的是一片空白吗?

波谲云诡一疑案

不足20岁的吕雉嫁给了一个42岁左右的泗水亭长,一年后得女,三年后得子,此后,刘邦离家,起兵反秦。而且,这一走,就是七年。年轻的吕雉长期处于独守空闺的痛苦之中。

那么,吕雉这段独守空房的生活是否有人闯入过呢?《史记》有一段记载:吕后非常宠幸辟阳侯审食其(yì jī,意基),有人在惠帝面前诋毁审食其。惠帝听说后,十分震怒,立即把审食其抓到狱中,想杀掉审食其。吕后知道审食其被儿子惠帝所抓,想出手相救,但是,心中羞惭,不能出面营救审食其。大臣们平日里早就怨恨审食其的飞扬跋扈,都想杀了他一解心中之怨(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这段记载中的辟阳侯就是审食其。

所谓“幸吕太后”,是指审食其深得吕后的宠幸。史称“吕太后”是因为吕后的儿子刘盈已经即位为帝。

关于审食其得到吕后宠幸一事,其它史书亦有记载:

刘邦离家参加灭秦战争的时候,专门让他的二哥刘仲和审食其在家中照顾他的父亲(高祖使仲与审食其留侍太上皇。《汉书》卷三十六《郦生陆贾列传》)。

可见,审食其原是刘邦的属下,但是,在刘邦起兵反秦之后,审食其和刘邦的二哥刘仲一直留在刘邦父亲身边,侍奉太公。吕雉和太公生活在一起,自然与审食其有交往。太公、吕后被项羽扣为人质之时,审食其以侍从(舍人)的身份陪伴着吕后度过了两年零四个月的人质生活。因此,审食其与吕后为患难之交。

审食其深得吕后的宠幸。我们可以看《史记》记载的一个故事。

吕后掌权后,由于右丞相王陵坚决反对吕后立吕氏宗族为诸侯王,吕后想废掉碍手碍脚的右丞相王陵,于是升王陵为小皇帝的太傅,夺了王陵的相权。王陵明白吕后对自己是明升暗降,不让他掌握实权,于是告病假回家休息。吕后将同意封诸吕为王的原左丞相陈平升为右丞相,让辟阳侯审食其当了左丞相。审食其虽然当了左丞相,却不处理朝政,只负责太后宫中之事,类似郎中令。但是,审食其由于得到太后的宠幸,实际上主理朝政,公卿大臣们都通过他来办事(太后欲废王陵,乃拜为帝太傅,夺之相权。王陵遂病免归。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左丞相不治事,令监宫中,如郎中令。食其故得幸太后,常用事,公卿皆因而决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惠帝死后,吕后立了惠帝和宫女生的儿子当了皇帝,由她自己临朝处理国家大政(称制)。此时的吕后因为独子病故,内心非常忧虑,开始谋划分封自己的兄弟为王,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

汉代尚右,右丞相陈平本应在左丞相审食其之上。但是,因为审食其深得吕后信任,说的事常常得到吕后的批准。因此,实际上比右丞相陈平还有权。所谓“毁”,是指此时有人将审食其的劣迹报告了当朝皇帝惠帝。惠帝听到后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审食其抓进监狱,并打算处死审食其。《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的记载引发了吕后与审食其是否有私昵关系的一桩疑案。通行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这段记载表明了审食其与吕后的确有私情,甚至有人将审食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男宠之一。

理由两点:

第一,惠帝既然知道审食其是母后的宠臣,为什么一定要治审食其于死地?

第二,吕后为什么“惭”?为什么不敢出面相救?

惠帝处死审食其是因为审食其与其母的确有私情,惠帝又无法处理他的母后,只得把全部怨气发泄到审食其头上。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吕太后虽然不会受到儿子的处罚,但是,这桩私情由身为皇帝的儿子处理仍然使吕后大为难堪。“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八个字非常准确地传达出此时吕后内心的尴尬。

第二种看法是:吕后仅仅是宠幸审食其,二人并没有私昵关系。

理由是:

第一,谁也不可能以太后与审食其的私昵关系状告审食其。因为以此为理由告审食其不仅取证极为困难,而且,一旦坐实,皇家脸面何在?

第二,审食其被告是另有取死之罪。由于罪大,无法赦免;吕太后也觉得无法出面讲情,因此,“吕太后惭,不可以言”。但是,这种“惭”不是因二人有私昵而惭,而是觉得审食其为其患难之交,遭此重刑又不能相救而深感自惭。

第三,“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说明大臣们早就痛恨审食其,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两句话恰恰从反面说明审食其与吕后并无私昵关系。如果审食其私昵太后,罪不至诛。纵有其事,臣下亦当为尊者讳,决不至公然申行诛戮。

破解这桩疑案的关键是两点:

一是惠帝因何震怒,必置审食其于死地?

二是吕太后为何“惭,不可以言”?

审食其在反秦斗争中长期侍从太公,与吕后有较长时间的接触。楚汉战争中与吕后又为患难之交,因此,深得吕后信任。观前文所讲吕后罢免王陵而升审食其为左丞相可知吕后是多么宠幸审食其。

深得太后宠幸的审食其如果不能夹着尾巴做人,很难避免恃宠而骄,弄权犯法,获取死之道。这应当是惠帝震怒,必置他于死地的主因。

虽然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道究竟是谁告了审食其,告了他什么罪,但是,罪名肯定不小,因此导致惠帝震怒。

太后之所以“惭,不可以言”,是因为审食其罪情严重,太后欲救不能。如果强行干预,恐有损太后名望。

审食其平日飞扬跋扈,得罪了不少当朝大臣。因此,当审食其被惠帝下狱治罪之时,大臣们都希望审食其得到应有的惩罚,没有一个人愿意为他出面求情。

惠帝朝的特点是惠帝与吕后都有很大的权力。惠帝是皇帝,处罚大臣是其职责所在。太后不能直接干预朝政,只能通过其子间接行事,而此事偏偏是其子震怒之下亲自处理的钦案。吕后独掌朝政是在惠帝下世之后。因此,人们的不满不会告到太后那儿不等于没人告到惠帝那儿。

一桩疑案中的两位当事人,一位被抓,一位无法出面相救,审食其命悬一线。

但是,历史往往会出现偶然。审食其被捕之前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救了处境危险的审食其一命。这是一件什么事呢?它为什么能够救审食其的命呢?

当时京城有一位叫朱建的人,此人在黥布叛乱之前曾经力阻黥布发动叛乱,可是黥布没有听朱建的话。黥布叛乱被平定后,朱建因为曾经力阻黥布叛乱,所以没有受到株连(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朱建的口才棒极了,极为善辩,而且为人刚正不阿,非常受人尊崇。可以说,只要是朱建的朋友,人们就会对其刮目相看(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虽然只是一介布衣,但是,朱建的人格魅力使其在京城中极有声望。因此,身为辟阳侯的审食其多次想结交朱建。

审食其虽然得到吕后的宠幸,地位显赫,但是,审食其也希望结交像朱建这样的名士,借以提升自己的名望。但是,朱建认为辟阳侯不走正道,靠太后宠幸上位,所以,很鄙视审食其的人品,始终不愿见他(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权倾一时的审食其想结交朱建而遭到拒绝一事,被刘邦手下一位重要大臣陆贾知道了。

陆贾是一介儒生,但是,陆贾曾为刘邦出使南越,陈说利害,使南越王赵佗归顺汉朝,立下殊功。因此,陆贾虽然一介儒生,但却深得刘邦的信任。

陆贾是朱建的密友,两人平时交往颇为频繁。朱建的母亲去世之时,因为朱建家中贫寒,连办理丧事的钱都没有,只好向亲友借贷办理丧服器物。

陆贾于是拜见审食其,一见面就向他道喜。审食其被陆贾的祝贺搞得莫名其妙,问陆贾:我有什么喜事?陆贾说:朱建的母亲去世了。审食其依然不懂:朱建的母亲去世和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向我道喜?陆贾说:朱建以前不见您是因为他母亲在世。当然,陆贾作为一个辩士,他这番话是在为朱建不见审食其另觅理由。陆贾接着说:如今朱建的母亲去世了,假如你置办一套重礼,前去吊唁,那么,朱建就可以为你效力了(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审食其一听,这确实是个好机会,于是,审食其准备了一百金作为丧葬费,前往吊唁。由于审食其深得吕太后的宠幸,审食其前往吊唁并以重金相赠之事很快传遍京城。住在京城的列侯、贵人纷纷前往吊唁,并慷慨解囊。朱建因此得到了五百金的丧葬费。因为这件事,朱建和审食其的关系迅速得到改善(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不过,朱建一向标榜自己“行不苟合,义不取容”。但是,他一向鄙视的审食其一送礼,他马上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事标准。看来,一个人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操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朱建一生刚直不阿,因为母亲丧事无钱操办而接受自己平日看不起的审食其的馈赠,并因此与审食其相交,为审食其设谋,令人十分感慨。这世界上还有操守吗?一个人的操守也可以出卖吗?

可见,面临义利之辨,确实难于抉择。朱建如果选择“义”,他断然不能出手救审食其。如果朱建选择“利”,那么,对审食其援之以手自是顺理成章。

审食其命悬一线,审食其的家人紧急求朱建与审食其见一面。朱建自从母丧接受审食其的重礼,便与审食其有了来往。接到审食其家人的紧急求援,朱建却拒绝和审食其见面。审食其并不知道朱建为什么不见他,因此,非常恼怒,以为朱建是忘恩负义(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其实,朱建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援手相救,而是觉得这样做救不了审食其。朱建知道:这件案子的关键人物是惠帝。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他立即拜见惠帝刘盈的一位男宠闳籍孺。朱建对闳籍孺说:天下人都知道您深受惠帝的宠幸。如今太后宠幸的审食其坐了大牢,大家都说是因为你在皇上身边说了辟阳侯的坏话而使他入了狱。如果今天杀了辟阳侯审食其,明天早上太后就会一怒之下杀了你,你还不赶快为审食其向皇上求个情。皇上一向非常信任你,皇上听到您为审食其求情,一定会赦免了审食其。审食其一出狱,太后一定非常高兴,也因此会非常喜欢你。皇上、太后都喜欢你,你想想,你的富贵肯定会再翻番啊(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闳籍孺一听朱建说天下人都认为是自己说了审食其的坏话而让太后宠臣审食其入了大狱,坐了大牢,非常害怕,赶快求见皇上,为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